语文外国作品范文

2024-06-17

语文外国作品范文(精选10篇)

语文外国作品 第1篇

一、转变教学理念, 尊重文化差异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往往只强调民族文学作品的教学, 而忽视西方文学作品教学, 更多的只是将外国文学作品作为平时的课堂拓展内容。在高中语文课本中, 外国文学作品更多的是作为选读文本, 不对学生做出明确要求。平时考试中西方文学作品考查涉及的量也很少, 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师生忽视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师生们对外国文化的学习态度如此, 怎么可能实现有效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呢?因此, 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端正自身的态度, 逐渐将外国文学作品引入高中语文课堂之中。

在日常的文学作品教学中, 教师必须重视文化的多元性, 从不同层次 和角度对 外国文学 作品展开 深入教学。如川端康成的散文、夏目漱石的小说、村 上春树的小说, 这些都是对世界文学史产生深远影响的日本优秀文学作品, 通过学习可开阔学生视野, 陶冶学生情操, 同时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文学作品没有国界, 教师在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必须足够重视, 采取一视同仁的原则。同时, 详细介绍 各个国家 文学作品 的特点, 深化师生的重视度, 帮助学生做到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二、重视课外阅读, 增加文学积累

笔者发现, 在很多情况下, 不是语文 教师不愿 意深入实施外国文学教学, 而是教师的外国文学作品积累不够, 难以做到深入讲解。另一种情况就是学生的外国文学素养不够, 面对教师的教学, 学生难以产生 共鸣。归根结底, 这是由于师生对外国文化的积累不足。教师对外国文化不认定, 学生自然就难以深入学习, 更不要说进一步研究拓展, 长此以往, 学生对外国文学的学习兴趣就会逐渐丧失。笔者从平时与学生的交谈中得知, 学生接触过的外国文学作品主要有《安徒生童话》《简·爱》《鲁滨孙漂流记》等, 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积累还远远不够。

要想提高师生的文学作品积累, 课外阅读是必经之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都需要阅读量的积 累, 才能产生对外国文学作品本质理解的变化。教师必须不断地给自己充电, 利用一切有效的时间阅读、欣赏外国文学作品, 不断接受新鲜的外国文学作品的熏 陶。此外, 教师还应该结合自身的理解, 适当运用民族文化内涵来重新诠释外国文化, 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此后, 教师需要积极向学生推荐适合的精彩的外国文学作品, 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教师可以利用课前课后时间, 与学生开展外国文学作品座谈会。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 实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念、逻辑理论等的提升, 从而逐渐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外国文学作品阅读习惯, 不断获得对自己有益的思维体系。

三、求同存异, 正确对待文化差异

有很多教师会有这样的感悟:同样的事 情, 在中西方文化中的理解却全然不一。这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导致的必然结果。在高中教材中, 很少出现批判政治特色的文章, 更多的是强调人文和文学特色。学生在阅读体验外国政治文章时, 就难以读出其中的情感色彩。《海燕》《我的叔叔于勒》《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这些富含政治特色的文章往往会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

面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问题, 教师必须秉承求同存异的原则, 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主要寻求的是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气息和文学气息, 只要抓住这两点, 就能巧妙地避免文化差异。例如, 鲁迅的《孔乙己》一文, 突出的是对科举制度以及旧中国害人制度的批判;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 强调的则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的泯灭。这两篇作品在内容上都是对时代的批判, 教师可以偏向人文因素进行教学。《孔乙己》说明人心的险恶;《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则突出了亲情与金钱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此一来, 学生会对这些文章产生全新的诠释,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表自身的见解。教师还可以注重对文学作品中的文学气息教学, 对中西方文化中的语言美进行讨论。例如, 在对《哈姆莱特》一文的讲解上, 赏析其中的语 言美:“活下去还是不活, 这是个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 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 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 这两种行为, 哪一种更高贵?”

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探讨策略 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外国文学;历史

一、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的变迁和作用

我国初中语文选择外国文学作品有个不断变革的过程,在解放初期,所选作品以苏联为主;在文革时期所选的外国文学作品则以批判性质为主,所选择的都是反映资本主义社会黑暗的作品,像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项链》以及契科夫的《变色龙》,还有一部分是反映外国革命者的作品,如伏契克的《绞刑架下的报告》,伏尼契的《牛虻》选段,这些文学作品都具有政治含义,给学生的印象也就是片面的,仿佛外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对了解外国历史文化没有多大帮助。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初中语文所选的外国文学作品改变了泛政治化倾向,更加重视人文精神的传播。增加了很多富有哲理性和励志方面的作品。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国人对外国文学了解的渠道也多,外国文学作品引进中国的也越来越多,初中语文所选的外国文学作品也做了相应调整,不仅有古代和当代作品,还有不同国家的作品。在体裁上,有小说、诗歌、演讲、剧本等多种形式,内容上也不仅仅是文学,还有哲学、自然科学、天文地理,和我国语文教学中要求的提高人文素养有密切联系。

初中语文中的外国文学作品,有助于学生了解世界各国的历史和文化,当前,世界正朝着全球一体化目标发展,我国的对外开放就是为了早日和世界同步,因此学习外国先进文化,是为将来对外交流打下雄厚基础,因为外国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往往就在文学作品中体现。

二、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中小学语文教学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字词句的理解、使用,忽视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人文性。对中国文学作品如此,外国作品也不例外。所选择的外国文学也有思想道德教育(像都德的《最后一课》)、生命教育(如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和文学知识以及历史知识等分类。在教学中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学习语文就达不到人文教育的目的。

第二个问题是语文教师的素养问题,当前,尽管国家提倡素质教育,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在实行唯分数论,语文教师的精力都用在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上面,没有精力来进行自我充实。教学外国文学作品,教师应该有较强的文学修养,要熟悉外国历史,熟悉不同时代的外国文学流派,这样才能教好外国文学。而当前的语文教师,有的连中国名著都不熟悉,遑论国外?

第三个问题是语文教学没有和历史教学形成一致。初中也有历史课,但学习历史却是先学中国古代史,再学中国近代史;到初三才开始学习外国历史,如果在初一和初二学习古希腊时期的文学,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以及旧俄时代的文学作品,教师要费很多时间来解释背景。

三、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策略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在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策略上,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改变语文教学方式

这里所说的语文教方式,指的是那种只注重字词句的解析以及文章写作方式的语文教学。在教学中要以掌握人文精神为主,像学习《最后一课》,不要只重视文章中的好句子,而是要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之心,以及对国土沦丧的痛苦。在学习《威尼斯商人》时,对于吝啬鬼夏洛克应该批判,但作品中还含有强烈的殖民倾向,以及对犹太人的歧视,这一点也要掌握。

(二)提高语文教师素质

初中语文教师的素质包括文学素养、历史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在初中外国文学作品中,不仅有文学历史,还有涉及自然科学的《昆虫记》,涉及到美术的《梵高传》以及地理知识的《鲁滨逊漂流记》,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很难在课堂上将这些内容诠释清楚。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多读书,广读书才能储备自己的那“一桶水”。

(三)将语文和历史挂钩

世界历史学起来也使学生头疼,因为要记忆的太多了,如果将语文和历史联系起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历史,这样学历史的兴趣就会大增。具体方式就是在编排初中语文时,在初一初二,尽量编排现当代外国文学,学习外国古代史时,语文也同步编排古代文学;学习近代史时,语文相应地编排一些近代文学作品,这样教师讲解时可以涉及到历史,就会加深历史印象。

(四)利用新媒体工具教学

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外国文学作品,难以掌握的还是文学背景,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看国外电影电视来了解。像很多外国名著都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如《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威尼斯商人》、《简爱》、《音乐之声》等,另外一些文学作品虽然没有直接改编为影视剧,但可以通过同时代的影视剧来让学生直观了解历史背景。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印象,便于掌握外国文学知识。

最主要的方式,还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中外文学作品,对于学好语文总是有益无害的。

四、结语

无论是中国文学作品还是外国文学作品,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死记硬背,以分数为目标是学不好的。在世界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教学也要采取多元化方式。

参考文献:

[1]杨笛.初中语文中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2(01).

[2]敖琦.中学语文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策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 .

[3]李雷.中学语文教材外国文学的伦理价值与伦理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11.

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探究 第3篇

一、情景迁移式教学

在心理学研究中提到一个学习现象,即曾经的学习经验会对目前的学习产生影响,或者现在的学习状态会影响到曾经的学习。这一原理就可以运用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来学习外国文学中的新内容。外国文学中体现的文化和宗教背景等,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学习,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所在。但是,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文学作品 所要表达的情感也是互通的,这就为通过情景体悟和经验借鉴来理解外国文学提供了便利。在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讲解作品塑造的形象以及其中包含的情感来帮助学生理解外国文学作品,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不同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将作品的情景假设或者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中,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以自己的情感体验来体会外国文学作品的情感内涵。

如学习小说《项链》一课时,学生可能很难理解国外森严的社会等级划分对人的心理上的影响,对马蒂尔德的行为也不能够理解,甚至会觉得她只是一个爱慕虚荣的女人,若这样理解,学生的学习只能停留在肤浅的表面上。因此,教师要抛弃旧观念,进行情景迁移,引导学生更深一步地去理解马蒂尔德的行为。如教师可以假设这样的情景:假如你是马蒂尔德夫人,美丽、温婉,但是却只能过贫穷的生活,而很多不如你的人反而锦衣玉食,那么你是否还会做到逆来顺受、任劳任怨 呢?这样学生就会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经历,总有羡慕别人的时候,也就能够理解想过富足、快乐的生活是每个人的梦想,马蒂尔德的行为可以说是虚荣,但这也是她追求幸福的权利。通过这样的设想,学生自然能够明白马蒂尔德的无奈和辛酸,认识就上升到了新的层面。

二、多种对照式教学

对照式教学是指将两种以上的材料进行对比式的学习,通过比较它们的异同促进阅读理解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形式自由而丰富,可以进行内容的类比,也可以进行作品形式的比较,还可以做出思想感情的对照。在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使用对照式教学,主要是将外国文学作品与中国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既可以打破中外文学既有的限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外国文学作品,又能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学习卡夫卡的《变形记》时,就可以和蒲松龄的《促织》一文进行比较,都是描写人变成动物的主题,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同样的主题,二者在内容和表达情感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通过对两个文本的细致阅读,学生就会发现,在《促织》中人变成蟋蟀是主动的,是为了改变贫苦的生活,虽然过程充满眼泪和痛苦,但最后的结局是美好的,一家人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也是中国文学中经常运用到的大结局写法。而在《变形记》中,格里高尔是被动的变成甲虫,即使异化之后主人公仍旧想回到现实生活中来,生活也随之变得更加痛苦,从始至终都充满了无奈和悲伤,深深地表达了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控诉。但二者也有相同的地方,就在于主人公都背负着生活沉重的压力,都是生活在下层的人民。通过文本内容和情感的比较,学生就可以理解卡夫卡《变形记》的思想,同时理解中国文学的内在。

三、探究性教学方法

探究性教学是教师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研究专题的指导,帮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主动的参与学习以此获得知识的活动。探究性教学方法将课堂的教学延伸到了生活之中,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通过查找资料、总结文字、会议发言等,既能够培养他们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也提升了学生对所研究课题的兴趣,增强思维能力。

如学习《守财奴》一课时,教师给学生提出这样的课题进行探究:综合介绍世界文学(包括中国文学)中的吝啬鬼形象并选择三个进行详细分析。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余时间分工进行资料的查找、汇总,然后选择一个时间举行探究结论报告会。通过这种专题探究式教学,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地挖掘,不少学生找到文学中著名的“四大吝啬 鬼———夏洛克、葛朗 台、阿巴贡、泼留希金”进行了分析说明。还有的找到中国文学中著名的吝啬鬼形象,如《围城》中的李梅亭、《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等加以比较研究,大大地超出了教师的预期,学生们的兴趣也在探究中得到提高。

摘要:外国文学作品被引进中学教材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它在扩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上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但是,又由于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环境限制,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吸收理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怎样有效的利用好这些外国文学作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浅析初中语文中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 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育;教学策略

我国的初中语文教材建设曾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自我探索、反思、完善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小学语文教育刚迈入正轨,变爆发了十年浩劫。1978年文革结束后我国采取拨乱反正政策,语文教学终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代。然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和体系都有许多不足之处,无法适应各方面都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这时关于语文教学方面的各种论调由此产生,进而演变为一场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因此,新世纪初诞生的全新版教学大纲提出:要扎根丰厚博大的中华传统文化,从民族文化中吸收养分,尊重文化多样性,加强外国文学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多元文化素养。

一、初中语文外国文学教材现状

20世纪二十年代,外国文学作品被编入我国中学语文的教材,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920年,商务印书馆发行第一套中学语文白话文教材——《白话文范》,其中选用了4篇外国文学作品,由此,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中出现了外国文学。建国之后,我国语文教材编纂者不断探索研究,历经坎坷,始终坚持外国文学作品必须在教材中占据一定分量,并逐渐提高其比重。进入90年代后,我国加快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步伐,外国文学教材的数量明显增加,国别、体裁、题材、风格流派等也更加丰富。从单纯的文学作品拓展到科普读物、社会伦理等各个方面,由单一的苏俄、东欧文学发展为世界各国文学,且更加偏重于十九、二十世纪的选文。而从风格流派来看,在现实主义作品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大量的浪漫主义诗歌、哲理散文以及天文、地理、科学等方面的小品,充分体现了中学语文教育与当今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

二、初中外国文学教育现状

由于社会发展对基础教育以及语文学习观点产生的冲击,现今的语文教材选材发生了重大变化。01年颁布的课程目标要求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加大外国文学教育的比重,这给语文教师队伍带来了全新的挑战。然而,现存的考试制度却使初中语文外国文学教育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虽然课程进行了改革,可最终体现教育成果的依然是分数。

有调查显示,中学生对外国文学表现出了较高的兴趣,但阅读量却较少,同时,许多教师在进行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时仍采用文章教学法,有些教师甚至认为经典名著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帮助不大,只对外国文学教材进行略讲、选讲,导致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无法得到充分调动。这些问题都普遍存在于当今初中语文的外国文学教育中。

现行的语文教育参考已在作品解读观念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跳出了政治局限,向学生们提供了多种阐释。然而在沉重的升学压力下,由于外国文学在考试中只占很少的比例,大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着重于字词以及文学常识的讲解,而忽视了文学作品对学生在美学和情感上的熏陶。而同样面对课业压力的学生也没有深入理解作品,更谈不上对作家所生活的时代和生存状态的体会、思考,缺乏对作品的整体感知,学生们无法获得知识、情感、审美等各方面的教育。

三、初中外国文学教育策略

从现今的新课程标准宗旨和素质教育要求来看,初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必须走出当前的状况。

首先,语文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都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不能因为外国文学在考试中占的比重少就忽视其教育。在经济全球化的21世纪,阅读外国文学也是了解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不仅能拓展学生们的文化视野,也可以使学生增强综合素质,全面、有效地实行素质教育。

其次,初中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尤其是外国文学修养。当下一些中学语文教师不愿意、不善于讲解阐释外国文学教材,讲得粗浅、简略,究其原因是自身缺乏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深刻理解,缺少文学素养。很多初中语文老师对外国文学作品的了解都来自学生时代的学习和教学参考材料,而由于诸多原因,大部分高校都没有开设足够数量的外国文学教育课程,因此,许多中学语文教师至今都没有深入了解外国文学及其发展现状。另一方面,中学语文教师的工作量极大,无法抽出时间和精力对外国文学进行知识积累与更新,甚至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不能进行有效的对外国文学进行教学。因此,中学语文教师要不断补充、丰富外国文学知识和文化修养,加强文学理论学习,不断关注文学研究成果,做到教学与实践的融会贯通和触类旁通,并站在时代前沿启发、开拓学生们的思维,真正做到:关注当代生活,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从人类的优秀文化中吸取营养。

四、结束语

当今初中语文外国文学教育还存在着教育观念、考试制度等诸多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外国文学作品常常被肢解甚至曲解,只有改变当下的应试教育模式,才能真正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使外国文学教育得到充分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其打开通往世界的窗口。

参考文献:

[1]徐跃.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道德教育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

[2]杨梦凡.人教版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3]付毓.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选编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4.

语文外国作品 第5篇

一、初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作品的选择没有体现出文学史的整体性

从初中语文教学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择来看, 教材的选择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文学史发展的整体性, 也没有涉及外国重要流派的代表作家以及代表作品, 因此显得十分不合理。即便初中语文教材选入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作家的作品, 在文章的编排时也只是根据相应的专题来进行梳理, 而不能很好的体现文学史之间的整体性。这样的编排方式很难让学生系统化的了解外国文学史的发展历程, 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 教师外国文学素养有所欠缺

通常情况下, 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后就不再进行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 当然也不会主动进行西方哲学、美学等论著的学习。长期以往, 势必使得教师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量不足, 导致教师自身的外国文学素养有所下降, 这也是现阶段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 学生的学习动机失衡

从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学习的动机来看, 一方面是学生自我感觉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十分有必要, 从内心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欲望, 从而对外国作品长沙浓厚的学习兴趣, 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另一方面是学生通过外国作品的学习, 获得教师和家长的充分肯定。倘若学生看到他为学习付出的努力得到了汇报, 则会更加积极主动的致力于学习中去。相反的, 倘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挫折, 其势必减少自身学习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另外, 考试作为学生学习的最大动机, 使得学生在面对不是考试重点的外国文学作品时, 不能及时的转换, 获得正确的学习动机, 导致学生学习动机失衡, 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消耗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得学生不能集中精力投入到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中。

二、初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的改善策略

(一) 外国作品的讲解要有取有舍

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 外国文学作品的入选量较大, 文章编排相对来说较为集中。教师要按照实际的教学目标, 合理的修改选文顺序, 对课文的讲解要取有舍。例如, 在进行初中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学习时, 该单元选入了三篇外国文学作品, 分别是《伟大的悲剧》、《荒岛余生》、《真正的英雄》,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重点进行前两篇文章说的讲解, 让学生充分认识外国先贤的爱国主义精神, 培养学生正确的爱国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欲望, 获得学生的情感认同, 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内容, 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 提升教师的外国文学素养

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外国文学素养。语文教学课程带有明显特征的人文精神, 具有很强的实践特征, 而初中语文的教学目标是让每一位中学生接触外国文学教育。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适当的引导学生把握住外国文学的语言使用规律, 加强对学生文学语感的培养, 提升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应当是让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想象的课堂, 教材中选入的每一篇外国文学课文都是学生认识外国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的有效途径。现阶段的语文教学环境对教师的文学素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 牢牢把握住教材内容, 认识并记住教材中每一位作家的生平经历和时代特征。

例如, 在进行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威尼斯商人 (节选) 》的教学时, 教师可以上网搜集资料, 了解作者莎士比亚生平经历和创作意图, 注意戏剧中的冲突是如何展开、曲折变化的, 感受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语言艺术之美, 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从而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

(三) 调整学生学习动机, 鼓励自主学习

一般来说, 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整需要借助奖励和惩罚的手段, 促进学生从“避免失败”上升到“获得成功”, 巩固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最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动机是进行外国文学作品学习的前提条件, 也是学生学习稳定的体现。事实上, 不管是中国文学亦或是外国文学, 从它的发展来看, 都是以人为的书写作为核心的。因此, 从外国文学作品学习的角度出发, 学生的学习动机应当要降低功利性, 更多的体现出人文主义精神, 以此来对待外国作品的学习, 让学生认识到外国文学作品的实际价值,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投身于学习中来,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外国文学素养。

结语

综上所述, 外国文学作品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针对现阶段语文教学中所暴露出来的这样那样的问题, 教师要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 根据教学需要选择进行外国文学作品的讲解, 切实提高自身的外国文学素养, 调整学生的学习动机,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投身于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过程中, 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摘要:外国文学作品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外国文学作品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能够加深学生对外国文化的理解, 帮助学生更好的解读外国文学作品。现阶段, 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还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有待进一步的改善。本文主要对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的不足进行了概述, 浅入探究了改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有效措施, 希望能够对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有所助益。

关键词: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杨笛.初中语文中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2 (01) .

[2]刘爱琳.中学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选文的价值取向[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7 (03) .

语文外国作品 第6篇

关键词:苏教版,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思考,分析

多元化的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外国的文学作品被当作一个非常重要的多元化的元素,成了人们文化生活当中非常靓丽的一道风景,而选入高中的语文教材,并且成为我国的语文教学当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逐渐地也体现出了我国教育领域对其的认可,它能够带领学生获得全新的文学体验。在目前的教育大背景下,外国文学作品该如何在高中教育当中立足,并且是否存在一定的弊端,都是值得进行探究的问题。

一、当前苏教版教材当中外国作品教学现状

(一)教师角度

1. 缺少文化背景的描述

首先,外国的文学作品需要让学生能够充分地了解该作品涉及的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充分地了解作品的内涵。文学作品当中含有作者进行创作的文化以及社会背景,它们与我国已有的文学作品不同,由于认知不同,学生对它们的理解相对有限,因此需要老师作为讲解者来详细描述文化作品的背景,让学生们能够形成一个对外国文学所处的文化背景的全面认知,不但能够让学生们学习外国文学作品,同时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储备,继而提升文化素养。不过在现实教学中,这一点并没有被充分地重视,很多老师都非常含糊地进行描述,甚至一部分老师自己就不够了解外国文学的背景。比如在经典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当中,外国文化中非常重要且深厚的舞会文化,还有在成年男子之间进行的决斗等,都包含着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背景,教师如果不能对其进行全面的描述, 那么就必然不能让学生们对其有一个全面的认知。

2. 教学的方式缺乏创新

很大一部分老师都认为,在进行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当中,需要采用具有高度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不过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当中却很少有老师能够将这样的想法加以实践,依然选择一些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按照字词到句子再到段落进行讲述,之后总结作者的写作特色等,教师讲述,学生倾听,方式非常单调,学生很难提起兴趣, 甚至可能导致学生们认为外国的文学作品和我国自有的文化作品是一样的,难以提升重视程度,自然很难感受到其中含有的特殊内涵。

(二)学生角度

1.知识体系薄弱

大部分高中生由于自小就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接受的知识大多都是本土的文学内容。在高中阶段,大部分地区都不需要学生过多地掌握外国文学的发展历史,不过假如可以形成一个对外国文学基本的认知,对于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是非常有益的。目前大部分教材当中涉及的外国文学作品都不能系统地按照外国文学实际发展的历程来进行编选,导致学生们很难形成比较清楚的文学知识理论体系,比方说文学流派(横向)的发展以及时间(纵向)发展这两种体系,学生对于外国文学的认知大部分情况下都非常片面。

2. 阅读量较低

大部分高中生对于外国的文学作品所拥有的阅读量都相对比较低,甚至大部分学生都还仅仅停留在《格林童话》《安徒生故事》 等比较低龄化的读物上,阅读量比较多的学生可能会涉及《老人与海》等名著,但是单单依靠这些作品是不能形成阅读量的累积的。 没有足够的阅读量,自然无法充分地理解文学作品当中包含的深刻内涵,从自身角度出发的解读自然也不存在,即便学生能够存在一定的兴趣,也不能让他们更深层次地感受外国的文学作品当中包含的深刻内涵。

3. 阅读兴趣低下

自从升上高中之后,大部分学生的学业都开始变得紧张,学业的负担也在逐渐加重,高中三年都要为高考服务,阅读一些文学作品自然成了奢求,即使有学生能够进行课外书籍的阅读,也单纯限制于能够提升考试写作的内容,因此,就算一些学生对于外国的文学作品存在阅读的兴趣,也没有机会来实现。阅读的机会非常有限, 导致作品在学生们的认知当中比较难形成印象,大多都是非常浅显的认知,甚至是一点都不了解。

二、解决当前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提升对作品文化内涵的重视

首先需要向学生们详细地说明外国文学的创作特征,保证学生们能够对外国的文学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思想准备;之后适当地关注作品的创作背景,教师不但可以在课前进行介绍,也可以在讲课的过程当中适当地穿插,还能够在课堂的尾声进行延伸。比如说, 老师在讲授《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文章的时候,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经历过外国的“圣经文化”熏陶,因此很难理解其中的宗教文化以及种族歧视的痛苦,比较难产生共鸣,因此老师可以适当地介绍基督教的文化背景、美国的黑人运动背景等,让学生们充分地理解在演讲词当中蕴含的愿望以及呼喊;最后,重点阐述作家创作的风格,比方说莎士比亚比较常用诗句来打动阅读者,而欧·亨利则比较擅长打造意外的结局,达尔文的文章当中则包含着科学家非常谨慎的思维以及非常冷静的笔触,这都是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重点。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避免学生对作者产生“标签化”,比方说《鸟啼》 这篇课文,虽然其文笔相对比较优美,不过并不符合劳伦斯的主要风格,因此教师需要进行解释。

(二)完善教学方法

首先需要提倡一种新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们自主学习,针对外国的文学作品,不能采用传统的面对面授课方式,可以采用自主合作的办法,将学生们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将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分别负责不同的作品,搜集不同的相关资料,之后整合,完成课件,让学生们合作进行授课,之后各个小组之间进行互相评分,老师再进行总体评分。

另外,老师还可以结合不同的作品所具备的不同特点来选择不同的授课方式,让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比方说,在学习课文《辛德勒的名单》过程中,老师可以选择同名影视作品其中的片段,并无声播放,让学生们按照课文为其配音;又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这篇文章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几位同学表演指定的段落,通过剧情的还原,让学生们了解到课文的内容。在这种表演式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课文的感情内涵。

除此之外,在一些条件相对比较好的课堂当中,教师还可以将网络资源与课本内容结合起来,以此来扩充语文教材当中不足的部分,借助网络的广阔内容,在最短时间内清除由于文化的差异形成的理解障碍,让学生们理解外国的文学作品内容的过程更加顺利且更加完整。

(三)确定教学的目标

想要让外国的文学作品彻底融入高中教材当中,老师在改善教学方法的基础之上更重要的是需要明确语文教学的目标。外国的文学作品不但是提升学生文化学习水平的好工具,同时带来了大量的外国文化风情,让学生们充分地了解到外面世界的精彩之处,避免学生故步自封。历史经验已经大量地证明,固守已有文化是注定要落后的,教师必须清楚,对外国的文学作品进行学习不单纯是为了得到卷面当中的几个分数,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锻炼多元文化的思维能力,强化文化意识,对学生文学的素养以及审美水平都有非常好的影响,拉动学生思维能力,实现教育的根本目标。

三、结语

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策略思考 第7篇

一、外国文学作品的文化差异表现

由于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民族文化、生长环境以及发展历史等因素, 这造成了东西方文学作品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 而文化差异是现代初中学生无法很好地理解和学习外国文学作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 初中语文教师要想真正意义上教学好外国文学作品, 首先应当了解和教学初中学生东西方文学作品的文化差异, 这样才能让初中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外国文学作品的精髓。外国文学作品与东方文学作品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 民俗风情差异。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民俗风情, 在千百年的发展和融合之中, 外国文学作品的创作融合了与众不同的西方地方文化和民俗风情。第二, 地理环境差异。不同国家拥有这不同的地理环境, 而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们的饮食、文化、生活方式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因此, 外国文学作品的创作也融入了自身独有的地理文化。第三, 宗教信仰差异。宗教信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精神面貌, 外国文学作品中很多都体现了其强烈的宗教信仰色彩, 比如说《圣经》《巴黎圣母院》《伊索寓言》等。第四, 思维方式差异。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中, 最能影响学生理解的就是外国文学作品的创作思维方式, 它与东方人们的思维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因此,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外国作品时, 需要重点注意这一差异。

二、充分结合外国文化进行教学

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来辅助初中语文课堂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来为初中学生直观、生动地展现外国文学作品特有的文化。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是初中学生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两个现代科学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视频展示和网络平台功能, 能够有效地将外国文化中的语言特色、文学创作环境以及创作思维等要点直观的展现到初中学生面前, 同时还能够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的课堂学习的注意力和热情, 让初中学生在欢乐课堂学习环境中, 不断地提高自身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效果。因此, 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这一优势, 将其作为外国文学作品中的文化承载和传播媒介, 将外国语文文化巧妙地、自然地、合理地融入到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中, 从而有效地吸引和提高初中学生的外国文学作品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加深初中学生对于外国语文文化的学习和了解, 从而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培养初中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文化差异是初中学生学习外国文学作品过程中, 需要重点克服和掌握的重难点之一, 因此, 初中语文教师要想帮助初中学生克服和掌握这一要点, 提高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质量, 就必须培养初中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让初中学生能够具备用不同的眼光看待问题, 培养初中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初中学生在不同文化、不同思维教学方式的外国文学作品学习过程中, 能够学会打开自己的思维方式, 懂得如何运用外国人的思维方式来学习外国的文学知识, 这样才能够让初中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外国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文化特色、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以及文学精髓等。以苏教版初中二年级语文教科书中的《伊索寓言·节选》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为例:“从前有一个农夫, 在寒冷的冬天, 他独自一人在大雪中走着, 忽然他发现了一条即将要冻死的蛇, 好心的农夫不忍看其冻死了……”, 从该外国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 在对于文学寓意、思考方式和创作手法方面, 东西方文学作品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的, 因此, 要想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外国文学作品, 初中学生必须具备开放性的思维, 不能够用东方的文化思维去理解西方的文学作品, 而是应当学会运用西方的思维方式去学习外国的文学作品, 这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到外国文学作品的精髓。

语文外国作品 第8篇

关键词:改编,来源国,编译者,外国戏剧作品

1 编译作品的内容

1.1 被改编的作品内容与中国传统戏剧保持着密切联系,符合

中国观众的传统欣赏习惯,许多作品具有中国传统戏剧才子佳人和侠客传奇的套路,情节曲折。

这一阶段编译外国戏剧作品与中国传统戏剧保持着密切联系,究其原因有三。

(1)当时中国社会处于新文化运动前夕,民众思想比较传统,让观众完全接受西化的作品有难度。

(2)当时的作品改编处于起步阶段,无论经验或是技巧还不够成熟,只好朝着中国既有的传统戏剧情节靠拢。除了改编的日本戏剧作品是由留日学生直接改译自日语剧本,其他外国戏剧作品的编译很多来自外国小说的中译版本,而外国小说的翻译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开始,本身并不成熟,戏剧作品的改编起步更晚,改编理念和方式也很落后,基本是编译者从翻译小说中摘取中国观众能接受的情节编成戏剧。林纾1897年开始与人合作翻译的外国小说,成为一些编译作品的来源。如新剧《肉券》改编自林纾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从内容到形式都还不成熟。

(3)有些编译者本身是武侠或传奇小说的作家,他们改编外国剧本带着明显的中国色彩。如《迦茵》的作者张冥飞是当时著名的南派武侠小说家,《义侠记》的改编者天宝宫人也经常写一些传奇类的小说,这些作家改编外国戏剧作品时,所选题材所改编的剧本内容与中国观众熟知的传统戏剧接近。

1.2 出现了莎士比亚戏剧被大量编译的现象。

“在中国译介时间较早演出最多的是莎士比亚的戏剧。文明戏曾编演过20多出莎氏戏剧,多根据林纾、魏易翻译的《吟边燕语》改编。”[1]1913年新剧《驯捍》根据莎士比亚原著“Taming of the Shrew”《驯捍记》改编。1914年五幕悲剧《倭塞罗》据莎士比亚原著“Othello”(《奥瑟罗》)编译。1918年共改编了17部戏剧,其中莎士比亚戏剧占了15部,这一年堪称莎士比亚年。究起原因是当时新文化运动正如火如荼,盛行翻译西方名著,而在戏剧界,莎士比亚的成就有目共睹,于是所有莎翁名剧皆被编译并搬上舞台,包括最有名的四大悲剧,四大喜剧。

改编莎士比亚剧本的原因一是新文化运动前夕文化界大量引入了新的西方文化和观念,要民主要自由的呼声波及戏剧界,也影响着外国戏剧作品的编译者,他们介绍了许多西方的名著以及最新的作品进入中国。原因二是许多改编者本身具有留学背景,在国外开阔了视野,并编译了许多探讨自由和女性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剧本。这些改编者改编了许多世界著名戏剧,并引进国外最新的戏剧,将诸如自由平等的思想理念带进中国,这些编译作品在内容上就不再完全迁就中国观众欣赏戏剧的传统习惯了,而较多地保持了原著的风格。

1.3 作品开始关注社会家庭问题和爱国主义主题,探讨自由平等及女性社会地位等问题。

如1912年编写的剧本《社会钟》控诉现实社会把人逼上犯罪的道路。同年译编的作品《残疾结婚》歌颂一对波兰情侣为复国受伤致残,被俘后两人高唱波兰国歌举行婚礼,婚礼结束双双自杀殉国的事迹,与当时中国社会内忧外患的局势相呼应。独幕喜剧《黄金塔》中人物台词涉及法国大革命后自由平等及女性的社会地位问题。

而根据波兰留德女生所作剧本改译的独幕剧《波兰女之自由梦》则描写波兰沦陷后两个留美波兰女生探讨自由问题的场景。这部作品不仅在戏剧上开始探讨自由问题并表达爱国情怀,还从侧面揭示新女性的觉醒。与中国传统戏剧展示的女性形象不同,“她”不再是女侠或“女结婚员”了,女性的思想在悄悄转变,视野从家庭开始扩展到社会和国家。追求自由平等和有着报国理想的“新女性”出现了。

《热血》讲述的是罗兰与画家露兰才子佳人的故事,但情节始终以露兰营救革命党人的线索向前发展。《多情之英雄》的结尾也借女主人公的遗书来激发爱国热情。这跟当时的时代背景分不开,19世纪初的中国内忧外患,许多仁人志士为国奔走并尝试借戏剧这一艺术形式号召民众保家卫国,因为戏剧终将被搬上舞台,并可以连续演出,观众相对来说人数多,宣传面也较广,宣传效果较好,春柳社就曾在东京举办过义演来为中国募捐。

2 编译作品原著来源

2.1 编译作品原著来源国

早期的改编作品大多来源于日本。1906年留日学生在东京成立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春柳社”,这是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春柳社成立期间,日本新派剧正在崛起,春柳社受其影响颇大。他们明确提出了向欧美演剧和日本新派剧学习的宗旨:“演艺之大别有二:曰新派演艺(以言语动作感人为主,即今欧美所流行者);曰旧派演艺(如吾国之昆曲、二黄、秦腔、杂调皆是)。本社以研究新派为主。”[2]他们在日本演出了《茶花女》等剧目,取得了很大成功。春柳社成员回国后,编译了许多外国戏剧作品,尤其是日本的戏剧作品。春柳社成员如陆镜若、曾孝谷和吴我尊都曾是留日学生,通晓日语,这就为改编日本戏剧作品创造了条件,他们编译了许多日本作品。《义侠记》(1908年)、《猛回头》(1911年)和《异母兄弟》(1911年)都来源于日本作品,限于当时的交通条件,日本是这些国家中离中国最近的,新事物传到中国也较快。

新文化运动前,除了日本,外国戏剧作品原著国还来自美国、法国、波兰、英国等。20世纪初,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对外探索新事物的道路,他们遍及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先进技术,也学习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他们在国外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包括戏剧作品,也编译了许多剧本,在国内演出。同时,西方的经典书籍也流入中国。一些外国小说被翻译成中文,许多改编者将这些编译作品改成了剧本。

2.2 编译作品原著的体裁

编译作品原著体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1]原著本身为戏剧作品,且原著在本国即为经典剧目,如莎士比亚戏剧。1911年中国编译的新剧《肉券》改编自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1918年新剧《鬼诏》编译自“Hamlet”(《汉姆莱特》),同年新剧《铸情》改编自“Romeo and Juliet”(《罗密欧与朱丽叶》),而《威尼斯商人》、《汉姆莱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皆为沙翁名剧,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改编过沙翁名剧。[2]编译作品原著的体裁为小说,如1907年的五幕新剧《黑奴吁天录》根据林纾翻译的美国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由斯托夫人所著,曾经风靡美国。另有七幕新剧《蛇女士》根据魏易所译英国科南达利(科南道尔)小说《蛇女士传》(Beyond the City)改编。科南道尔是英国著名侦探小说家,他的著作在全世界流行。此外,十幕家庭悲剧《新不如归》是陆镜若据日本同名小说译编。

3 作品的改编者

3.1 改编者本身是武侠、传奇、通俗社会类小说的作家,如张冥飞,包天笑,徐半梅,天宝宫人等。

张冥飞是当时著名的南派武侠小说家,著有《小剑侠》正续集、《荒山奇侠》及《江湖剑客传》等武侠作品,是“南派”武侠作家的代表。包天笑在新闻媒介、小说翻译与创作三个领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为我国新闻界耆宿,被誉为“通俗文学之王”。“还有两位作者给社会小说增加了滑稽体式。一是徐卓呆,被誉为‘文坛笑匠’和‘东方卓别林’。他重视写短篇,如《浴堂里的哲学家》、《小说材料批发所》等。1924年发表的短篇《万能术》,融哲理、科幻、寓言于诙谐滑稽的笔调之中,是一部奇作。”[3]这里所说的徐卓呆即徐半梅。这些作家改编外国戏剧作品时,带着中国传奇或者通俗小说的风格,所选题材所改编的剧本内容与中国观众熟知的传统戏剧接近。

3.2 改编者本身既是演员又是剧本的编译者,如春柳社成员李叔同、陆镜若、曾孝谷和吴我尊等。

他们是留日学生,自己创作的剧本很少,但是翻译改编了很多外国剧作,如《热血》、《茶花女》、《鸣不平》、《异母兄弟》等。类似的社团成员还有“进化团”的任天知,欧阳予倩等,他们在1911年根据日本新派剧《血之泪》改译编写了《血蓑衣》,获得很大成功。李叔同、欧阳予倩同时也是著名的演员,登台扮演剧中角色。“1907年2月,中国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社(李叔同、陆镜若、曾孝谷和欧阳予倩等)在东京演出了《茶花女》第三幕,接着又在东京著名的剧场本乡座公演了根据林纾的翻译小说改编而成的五幕剧《黑奴吁天录》,引起东京戏剧界的轰动。”[4]1903年3月,春阳社公演了剧目《迦茵小传》,剧本由王钟声根据英国作家哈葛特同名小说改编,男女主角分别由曾在国外留学归国的王钟声和任天知扮演。徐半梅曾说:“如果有人问,在中国第一次演话剧,是什么戏?就应当说,是这一出《迦茵小传》,以前种种,都不成话剧。到了这一出《迦茵小传》,才像了话剧的型。”[5]这一类改编者精通外语,或者本身为留学生,并参与演出,介绍并引进了国外戏剧界的许多新风,所编译的外国戏剧作品风格与中国传统戏剧差距较大,编译作品也更多地保持了原著的风格。“中国话剧真正摆脱中国戏曲的框架,得力于在国外留学的学生们。”[6]

4 结论

20世纪初的20年,是中国编译外国戏剧作品起步和发展的早期阶段。中国编译外国戏剧作品起步晚于小说等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且初期对外国作品的改编迁就于中国传统戏剧的演出习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以及留学生带来的新气象,外国戏剧作品的编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为五四后大量易卜生戏剧的译编做了铺垫,也为以后的外国戏剧作品改良累积了较好的创作基础。外国戏剧作品的编译也影响着中国戏剧和中国社会,并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

参考文献

[1]上海图书馆.中国近现代话剧图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51.

[2]阿英.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0:635.

[3]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74.

[4]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26.

[5]徐半梅.徐半梅回忆录[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57.

语文外国作品 第9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策略

初中时期是学生汲取知识养分的关键阶段。作为一门相对基础的学科,初中语文能够促进中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有效的培养了中学生的文化素质。其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外国文学作品是作为重点内容存在的,通过学习外国文学作品,学生能够更直接的解读与学习外国文化,这有助于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同时,外国文化作品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激發学生的写作思维,使中学生在学、思两方面均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

一、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科学的讲解

初中阶段,培养中学生不应仅限于对其知识的灌输,还要重视对初中生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的培养。相对于中国文学作品而言,外国文学作品与其差别并不大,都是作为宝贵的优秀文化遗产存在的。虽然外国文学作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所占据的比例并不大,但外国文学作品却与中国文学作品一样,肩负着培养中学生文学素养的重则。为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语文任课教师,应给予其高度的重视。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语文任课教师转换传统教学理念,力求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更多的外国优秀文学作品,并将其作为使学生认识、了解文化时代和世界的主要途径,使中学生的文化视野得到有效拓展,继而强化其综合素养,并帮助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做出一个全面的了解。

例如,在《荒岛余生》实际教学中,笔者在指导学生学习时,首先,围绕了教学目标,对外国先贤的坚强意志和积极乐观精神进行了初步的讲解,使中学生具备一定的爱国意识,从而使中学生能够激发起应有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欲望;其次,引导中学生对该文章进行自主阅读赏析,并在课上谈谈自己从文章中获得的体验。如此一来,将能够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思想共鸣,继而认同外国学者的情感;最后,通过笔者的引导,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中的主旨,理解鲁滨逊能够及时的调整绝望、悲伤心态,在荒岛上以顽强的意志力生存下来的决心。这样一来,学生的人生观也能够得到科学的启迪。

二、优化师资教学力量

初中任课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自我的人文精神与文学素养,并完善自我,这也是更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唯一途径。为此,初中语文任课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凸显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使中学生能够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一个深入的接触。另外,在实际教学中,任课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并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语言使用规律进行把握,使学生形成必要的外国文学阅读语言,这样一来,中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把握能力也将会得到显著的提升。

以外国文学作品《威尼斯商人》教学为例,笔者先对相关教学资料进行了整理和收集,并对作者莎士比亚的背景、经历进行了深入的了解,继而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其次,笔者对戏剧中的冲突变化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获得一个完整的戏剧作品语言魅力感受体验;最后,在笔者具备了这些授课的先决条件,来拓展、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做到言传身教,实现师生的外国文学素养共同进步的目的,继而显著优化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效果,促进中国语文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三、引导中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过程

也在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通过对中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整能够优化教学效果。例如,任课教师可以采用奖罚、奖励的手段,来促进中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成功与失败”的观念。与此同时,中学生能够更好学习外国文学作品的先决条件是具备合适而又科学的学习动机,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外国文学作品中都有保持一个稳定的状态。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通常选择应用鼓励与引导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完成自主探究学习外国文学作品的过程,这有助于对学生学习动机和态度的巩固以及端正,使中学生能够养成极佳的学习策略与习惯。

外国文学作品与中国文学作品的学习与教学有一定的通性,基于作品的发展视角,均以人为作为写作的中心。为此,在自主学习外国文学作品时,任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尽可能的减少功利性的学习心理,以饱满的人文主义精神去领域外国文学作品主旨,使初中生积极的学习外国文学作品,继而培养其外国文学素养,最终实现中学生自我的全面发展与提高的目的。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全面贯彻趣味性、知识文化性原则的同时,凸显出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断提升自身的外国文学素养,通过不断地对外国文学教学策略进行灵活的应用和探究,使我国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效果得到显著的提升,从而促进中学生能够顺应市场的需求而得到均衡、快速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笛.初中语文中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2,24(1):67-69.

语文外国作品 第10篇

1. 激情讲授

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对象是一群正处于青春期、兴趣爱好广泛、思维活跃的初中学生,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富有探索精神,喜欢进行丰富的、奇特的幻想,他们的思维富有创造性和批判性,他们对别人的思想、意见有时会持过分怀疑和批评的态度。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努力摒弃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尽量以一种能体现文学特色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比如讲解时要充满激情,试着将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使他们也能融入作品之中;课堂语言尽量做到流畅、精彩,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时还可以采用学生习惯的或者是喜欢的话语方式来表达。此外还可以用动听的故事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最好能在讲解中不断引用外国文学经典文本中的原诗原句,使学生不自觉地走进经典文学殿堂。

任何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之前总会对即将阅读的作品有一定的审美期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审美经验,并考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需要。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穿插一些时下流行的、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热点作品,比如,可以穿插年轻作家郭敬明和韩寒的作品,他们的作品很受中学生追捧,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作品还被拍成电影,搬上了大银幕,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此外网络文学作品中也不乏一些受到中学生热捧的作品。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它的合理性,教学中教师不能完全贬斥当下的“80后”作家作品或者是网络作品,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而是可以将这些热点作品与外国文学经典文本进行比较,并加以鉴别与引导,要力避在教学中进行过于浓重的政治说教。

2. 影视观赏

影视带动图书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作家凭借影视媒体,让纸媒文学最大限度地进入受众视野的例子不胜枚举。根据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出现在电视媒体和网络上,它们凭借其形象、直观、生动、观看方便等特点受到受众的喜欢,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影视资源来激发中学生对外国文学经典文本的兴趣。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来选择是让学生观看完整的影视作品,还是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观看剪辑的部分。例如,对于有些忠实于原著的影片我们可以全片播放,比如“名著导读”部分的《简·爱》曾被好莱坞翻拍成非常经典的影片,情节基本忠实于原著;再比如九年级下册的《音乐之声》本来就是剧本的节选,我们可以把整个影片放给学生看,让他们对整部剧有一个总体的了解。不过教学中绝大部分应该采用剪辑片段的办法,比如九年级下册的《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非常有名的戏剧作品,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将翻拍的影视作品中的切合课文内容的精华片段展示出来,这样做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经典文本的理解。

当然我们仍然不主张用观看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来取代经典名著文本的阅读,因为根据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毕竟是经过了人为改动和加工了的东西,加入了别人的理解和感受,唯有自己阅读经典名著文本,才能亲身感受到经典文本的魅力所在,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才能读出自己的体会来,这样的阅读体会是弥足珍贵的,是无可取代的。观看影视作品只能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只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一种方式而已,千万不可以此来代替经典原著的文本阅读。

3. 课堂诵读

在课堂中诵读外国文学经典无疑能够帮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作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客观的了解,消除一定的阅读障碍,避免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由于对其中的人物、场景以及时代背景的陌生而产生的误读,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深入了解整个文学作品的内涵。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朗读一些精美的语言片段,有助于引导学生感受文本的美,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比如七年级上册泰戈尔的《金色花》,七年级下册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八年级下册纪伯伦的《浪之歌》《雨之歌》、高尔基的《海燕》,九年级上册的《蝈蝈与蛐蛐》《夜》,九年级下册的《祖国》《黑人谈河流》等这些经典的诗歌作品都是非常适合采用朗读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走入文本的。再比如莎士比亚的语言历来以优美著称,他的《威尼斯商人》就是一部诗剧,语言既富于个性化又生动优美,文采斐然,其中的许多选段都值得我们反复朗读、品味,比如其中鲍西亚对“慈悲”的那一段阐释:“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它有超乎一切的无上威力,比皇冠更足以显出一个帝王的高贵:御杖不过象征着俗世的威权,使人民对于君王的尊严凛然生畏;慈悲的力量却高出于权力之上,它深藏在帝王的内心,是一种属于上帝的德行,执法的人倘能把慈悲调剂着公道,人间的权力就和上帝的神力没有差别。”

一位教师在上《金色花》这首散文诗时就是将朗读这种方法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比如他有一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倾情诵读,感受音乐美:

(1)听读课文,初步感知: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朗读,触摸语言,感知文意,圈画生字词,并注意体会语气、语调。

(2)扫除字词障碍:每组选一位代表说出一个词语的读音和意思。

(3)学生自由朗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阅读喜好以及对人物性格的理解来朗读课文。

(4)教师指导朗读:请同学们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这首散文诗中的语速、节奏、感情以及哪些词语应该读重音。尤其注意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是舒缓、深情的。

例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为了好玩”“笑嘻嘻地”,多么天真、活泼的孩子!这句应读出孩子的调皮、快乐的语气。

例2:“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这是母亲发觉孩子不见后所展示出来的一种焦急心态,所以当她发觉自己的孩子再次出现在自己面前时,问“你到哪里去了”,必然会有一定的责怪语气,但是看到孩子的出现则又会有兴奋之情,因此在这一句的阅读过程中就必须体现出一种惊喜与责怪语气,但是惊喜要强于责怪的语气,即嗔怪的语气。这里的“坏”并不是真的坏,而是调皮、淘气的意思。

例3:“我不告诉你,妈妈。”读这一句是要读出一种撒娇、调皮的口吻,孩子这一天悄悄地为妈妈做了不少好事,却不想让妈妈知道,因为母爱是无私的,因此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所以要对妈妈保密,言语中还包含了些许得意。

(5)学生朗读比赛:我听到了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哪位同学愿意站起来代表本小组为大家朗读诗歌?读后师生评议,再次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从这个教学片段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听读、跟读、自由朗读、朗读竞赛等多种形式反复地朗读这首散文诗歌,一次又一次地亲近文本,品味诗歌饱含感情的语言,反复体会诗歌的情感,从而充分领悟诗歌的内涵。这样的朗读教学,老师主要是作为一个引导者,适当地给予学生朗读指导,让他们的读一步一步到位,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乐于参与,乐在其中。

4. 课本剧

对于国外文学作品的改编需要学生对文中的内容以及人物性格和场景变化有充分的把握,因此改编本身并非一件易事。要想对文中内容进行有效的改编,需要教师充分指导学生熟悉作品的内容并理解作品的内涵。借助于作品内容的改编,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课堂参与度,相对于传统的一味的朗读以及问答方式,改编给予了学生更大的课堂自由度以及参与度,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想象随性发挥,从而使得故事的发展根据自己心中的标准而不断变化,这无疑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创作能力。同时,在改编之后,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自导自演,这就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对人物的感情有更准确的把握,对于故事情节更加熟悉,从而达到更进一步地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的目的,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在自编自导自演之后,师生还可以共同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改编应当建立在学生充分阅读原文,对作者的创作意图准确把握的基础上,通过这样的改编以及表演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 网络讨论

我们要通过有效的课堂讨论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利用现代化的讨论工具更好地提升学生课堂的参与度以及学习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博客”撰写评论、推荐经典文本、提供新信息网址,以此来帮助学生扩大阅读视野,提高学生品读经典文本的能力。学生可以进行阅读、参与点评。另外,学生可以通过“BBS论坛”充分展示个性化解读,学生间可以展开交流,教师可以参与点评,也可以借此了解学生解读文本的现状。再者,为了满足喜爱外国文学的学生个体阅读、欣赏经典文本的愿望,教师还可以通过E-mail与个体学生进行交流。

6.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上一篇:加强日常管理下一篇:走进情感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