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诊疗论文范文

2024-07-31

医学诊疗论文范文(精选8篇)

医学诊疗论文 第1篇

1 病、证、症、诊疗的体系

1.1 症、证、病的概念与关系

中医学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是通过辨症、辨证、辨病三个方面来进行的, 要建立中医诊疗体系, 必须首先澄清三者的概念及相互关系。“症”包括症状与体征, 是机体患病时所表现的各个现象;“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阶段的病位与病性本质所作的概括;“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征与规律所作的概括。“症”、“证”、“病”三者, 含义不相同, 但都统一于“疾病”总概念之中, 都是由疾病的病理本质所决定, 症是辨证、辨病的主要依据, 病的本质一般规定着病的表现和证的变动。病代表疾病全过程的根本矛盾, 证代表病变当前阶段的主要矛盾。病的全程可以形成不同的证, 而且一证又可见于不同的病之中, 因而病与证是纵横交错的关系。

1.2 病、证、症相结合的中医诊疗体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与精华, 尤其是近50年来更是大力倡导, 占据中医临床的主导地位, 成为一种公认的诊疗模式。但辨证论治并非诊疗的惟一途径, 过分强调辨证论治的重要性, 势必忽略对病认识的深化, 辨证论治局限性也日益暴露, 因而很多医家提出了应当辨病诊治与辨证论治结合[1~2], 并从诊断病机、治疗方面阐述了辨病论治的重要性。同时, 病状不仅是辨证与诊病的主要依据, 有时还成为病变中诊疗的关键, 且疾病过程中还会出现并发症等情况需要加以处理, 因而实际上还存在着辨证论治。早在上世纪80年代, 蒋江玉等报道“三辨论治”的命题[3];欧阳著有《中医症病证三联诊疗》一书[4], 黄培生亦有“新的中医诊疗体系设想”的论文[5]。为此, 我们特提出建立症证病相结合的中医诊疗体系, 随着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的颁布, 已基本建立了病证体系的框架[6]。中医学这一完整诊疗体系的建立, 将加深中医学对疾病的全面认识与正确处理, 促进中医学对病、证、症诊断、治疗、方药的系统研究, 从而有利于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此外, 中医学现在还有辨体而治 (察体论治) , 病因辨治, 因人因地因时诊治, 方证诊治等提法, 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中医诊疗的基本思路, 但并非中医治疗的主导思想和主要特征, 究其实质, 仍属于辨证论治的范畴。如“辨体论治”主要是强调阴虚质、痰湿质、阳虚质、气郁质等素体特征, 临床时应据之而进行论治, 但“证”是邪正关系综合反映的结果, 患者所以会形成阳虚证、痰湿证等, 本身就包括了体质的因素在内。

2 辨证的渊源与存在的问题

辨证论治的形成、发展和演变, 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 《内经》为辨证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自张仲景以来的历代医家, 分别从六经、脏腑经络、八纲、病因、气血津液、卫气营血、三焦等不同角度进行深入研究, 总结出各自的经验, 形成了诸多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近现代又开展了辨证论治规范化和微现化的研究, 加深了对辨证论治规律与本质的认识。虽然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诊疗疾病时应遵循的基本方法, 是中医理论的精髓, 但至今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 辨证论治的方法有七八种之多, 相互错杂而不统一; (2) 证只是病变某阶段的本质, 而对疾病全过程的本质认识不足, 缺乏诊疗的预见性; (3) 有的病情缺少主观症状, 而观察检查却有病变, 从而形成无症可辨; (4) 有的病情虽有一定的症状和体征, 但病变的位置与性质仍难以明确, 形成无证可辨; (5) 虽然辨证正确而似无误, 但按证论治却无效; (6) 过分强调辨证论治, 则束缚了其他认识的发展, 如所谓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 实际上形成重证轻病的误导, 而视病为可有可无。

3 诊疗体系的必要性

症的出现是疾病本质的外观, 它是医生认识疾病的航标和纽带, 是辨病和辨证的主要依据。临床上对症的变化性和多样性不可不辨, 辨症论治具有应急的优点, 临床一般是以病为本, 以症为标, 但标本各有缓急, 对于大失血、剧痛、尿闭等严重、危急症, 有时已成为整个病情的关键, 即急者为先, 此时需要采用止血、止痛、导尿等急则治其标的方法, 解决紧急情况。辨症论治还要求具有灵活性, 治法、主方确定以后的所谓“加减灵活在变通”, 其中一个主要方面就是根据主症而加减用药。此外, 辨症诊治还具有实用性强的优点, 临床上有时病、证一时难以明确, 而病情又不能不进行诊疗, 此时则只能根据主症进行暂时性诊断, 并作出恰当治疗, 如“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收”等针灸疗法, 实际在相当程度上是对症处理。

4 辨证论治的重点研究内容

首先应当对现有的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进行分析, 同时还要对与辨证论治相关的诊疗方法, 如辨体论治等进行挖掘整理, 认识其各自的特点与相互之间的关系, 并通过整理归纳而建立起统一的辨证体系;其次是要明确构成证名诊断的基本要素, 如辨病位与辨病因病性等, 并确定辨证的主要项目, 如心、肝、脾、湿、痰、气虚、血淤等;其三是要根据辨证基本内容, 规范已有和临床上常见的各种证侯名称;第四是制定每一规范证侯的诊断标准, 包括常见症状、体征及必要的检测指标等;第五是确定与每一规范证侯相对应的治法、方药、针灸与疗法;第六是按规范证名进行诊断与治疗方药及疗效的统计处理, 分析校正, 从而建立起完整的辨证论治的体系。

中医病、证、症相结合的诊疗体系基本建立, 是疾病和证侯的临床表现, 也是组成疾病和证侯的基本要素, 故有“症者, 病之发现也”之说[7]。要进行辨证识病, 就必须从症状入手进行分析判断, 临床时不仅要进行辨证论治, 并且一定要结合辨病论治, 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辨症论治, 三者可有主次, 但缺一不可, 共同维系着中医证据体系的构成。是明确诊断、确定治疗方案及评价临床疗效的客观证据, 同时又是互相制约、互为存在的证据, 如此才能全面认识疾病的本质, 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参考文献

[1]谢建军.略论中医辨病论治的重要性[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6, 19 (3) :11~12

[2]朱文锋, 阳晓, 等.辨病论治体系初探[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7, 20 (6) :2~5

[3]蒋玉江, 刘安国.论中医“三辨论治”新模式[J].中国医药学报, 1996, 11 (增刊) :91~94

[4]欧阳.中医症病证三联诊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291~293

[5]黄培生.新的中医诊疗体系设想[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8, 15 (2) :147~148

[6]朱文锋, 王永炎, 等.中医临床诊疗术语[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 197~198

藏医――藏族医学特色诊疗:脉诊 第2篇

消化不良:大而实,久则沉细乏力;

痞瘤肿块:弱而不明显;

水肿病:脉沉细,重按脉紧;

外伤病:组织中有异物的�;�;侧脉象不显。

脓疡:细数而发颤。

8.其他脉象:藏医还认为,当脉象出现一些异常现象时,则疾病主凶,预后不良。比如壮实人患急性病,脉象理应较旺盛,如果出现相反的细弱无力的脉象,预后不吉。同样,长期消耗性慢性病,而脉象反而旺盛浮洪而大的,也是不吉之象。同样的道理,凡出现相反的脉象,如患寒性病出现热象的脉,或热性病出现寒象的脉,或冲、甘、恰三部脉不全,或严重病症出现间歇停顿的脉象,都说明病症严重,预后不良。此外,藏医在历史上还记载有夫病诊妻脉、父病诊子脉等等,类似汉族医学中古代的“太素脉”,现已不用或很少用了。

值得提出的是,藏医在诊断中还有一种治疗诊察法,这在其他医学体系中是少见的。这种方法在对某种病的诊断把握不大,但又怀疑是某一种病时,可以应用,比如:

当怀疑患有隆病时,可应用髌骨汤予以治疗,如疾病痊愈,即是隆病无疑;

凡怀疑有赤巴病时,可试用苦丁汤治疗;

凡怀疑为培根病时,应试用光明盐、诃子、生姜这三味汤剂,进行试探性治疗;

凡怀疑有胃肠急症或虫积病,应用五味麝香丸治疗;网站整理

凡怀疑有血病或其他疼痛病时,可试用四味土木香治疗;

怀疑有中毒病时,可以试用二十五味红花丸治疗;来源:考试大

最后,对各种腹泄病,都可以试用长嘴诃子汤治疗。

医学诊疗论文 第3篇

1 重新定位培养目标, 优化教学方案

与时俱进重新拟定培养目标, 将培养执业兽医和官方兽医及具有全面临床技能的高层次兽医人才作为培养目标改革的中心。致力于为国家培养出既有坚实理论基础, 又有熟练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合格兽医人才。具体要求:掌握本学科专业动物常见病、多发病、群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处理措施;能全面准确地采集病史和正确地进行各种临床检查及特殊检查;能正确、准确地书写病历及与之相关的医疗记录;能正确熟练地掌握与本学科相关的各种临床操作基本技能;能针对不同动物及不同疾病恰如其分地开出所需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其他特殊检查, 并对这些检查结果能正确阅读和分析, 最后制订出综合性的防制措施;可以胜任执业兽医、官方兽医、场站兽医和其他兽医职业的专门人才。

2 紧跟学科发展步伐, 调整教学内容

1) 原有课程体系的调整。紧跟学科发展前沿, 增加与宠物诊疗、实验动物操作及经济外科手术等密切相关的内容。2) 开设针对执业兽医和官方兽医师资格考试相关的课程及增大课内实践教学的比重。3) 开设相关课程进行职业教育。

3 多角度培训, 强化临床技能

拟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临床技能的培养:1) 强化训练专业基本技能。即加强专科检查及病历书写训练, 对疑难病症要有详细的诊断分析;加强辅助检查及结果判断训练;加强各科基本操作技术训练;加强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联系能力训练。2) 加强对误诊、漏诊、泛诊病例的总结分析, 及时从失败中反思教训, 以免在以后的工作中犯同样的错误。3) 定期举行病例报告会和学术报告会, 更新知识、追踪学科发展趋势。4) 充分利用局域网、论坛等网络手段, 及时进行师生、学生之间的知识交流, 反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 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4.1 重点加强临床病案分析教学

结合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实践性强的特点, 一方面从执业兽医的角度加强典型病例的教学, 另一方面从官方兽医的角度选择动植物卫生检疫、流行病学监控、疾病调查、人畜共患病控制、食品卫生、残留检测、动物保护和动物福利等方面的典型案例进行教学。

4.2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强调指导临床实践的证据必须来源于设计合理、方法科学及多家规模化动物医院合作进行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 并对结果进行长期的临床追踪观察, 然后对其进行全面的系统评价, 从而得出可靠的指导动物临床实践的证据[4,5]。

4.3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丰富教学手段

采取病例现场讨论、病例报告会、外科手术现场示教、监控教学等方法, 以及利用局域网和电子教室等先进的教学手段, 充分提高理论及实践教学效果。教改人员还将尝试把循证医学与兽医信息学结合起来, 建立兽医疑难病例数据库、奶牛常见病、多发病及群发病数据库等, 为开发具有临床价值的教学软件系统及智能化专家诊断系统的商品软件奠定基础。

5 完善研究生管理工作, 实行细致的分级管理

临床兽医学研究生管理应为分级管理, 包括临床兽医学系管理和临床实践基地管理。临床实践基地的管理又包括导师管理、所在教研室管理、轮转科室 (兽医内科、兽医外科、兽医产科、中兽医、大小动物住院部) 管理及动物临床教学医院的管理。

5.1 导师的管理

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环, 研究生所在教研室主任应重视各级研究生的培养, 指定专人负责进入临床实践的研究生管理, 会同各研究生导师制订研究生技能培训计划并有不同和侧重, 指定专业技能好的人员进行一对一的临床实践指导。

5.2 轮转科室的管理

应在指定的轮转时间内指导研究生熟悉并掌握动物常见病、疑难病的临床诊治技能, 对每个轮转出科的研究生作出临床技能评定报告。

5.3 动物临床教学医院的管理

动物临床教学医院设有专人负责研究生临床培养阶段的门诊和住院处的实习管理。定期抽检研究生岗位情况, 组织学生统一进行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急救、病例分析等阶段考试, 定期下科室检查研究生的学习情况, 并将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上级主管部门, 协调解决。

6 严格把关, 建立新型临床能力考核体系

临床能力考核:1) 病历评估。申请人应提交10份完整病历资料, 包括病历及各项检查结果, 供答辩委员会评估。评估项目包括病历是否规范、完整, 诊断是否正确、及时、全面, 治疗是否准确、及时、有效[6]。2) 临床技能考核。由各考核小组选择4~6个门诊病例 (其中大动物1~2例, 小动物3~5例) , 由申请人对该病例进行临床诊治。3) 病例答辩。申请人结合病例, 提出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依据及治疗原则, 然后由教师就该病例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进行提问。主要考核申请人是否具有规范的临床操作和独立处理常见病的能力。4) 以通过全国执业兽医考试和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为考核教学改革成效的主要标准, 对研究生进行综合能力考评。

7 开展职业教育, 树立敬业精神

对研究生开展兽医法规和兽医伦理学教育, 以增强研究生对职业法规的认识, 并使其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1) 使研究生了解《畜牧屠宰和动物福利法规》、《畜牧业卫生和疫情防治》、《严格的认证制度》、《对畜牧生产经营的管理和监督》、《畜牧业废物处理和环境保护》等兽医行政法规, 使其在以后的动物临床诊疗工作中更好地遵守这些法规, 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2) 借鉴医学伦理学, 对研究生进行伦理学教育, 保证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与畜主进行良好的交流, 做到互相尊重, 即尊重畜主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及知情同意治疗的权利, 能够摆正兽医与畜主的关系。

8 小结

培养临床兽医学研究生的专业诊疗能力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需要在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目标及主要课程设置、实验与实践教学等多方面进行探讨。将培养执业兽医、官方兽医及具有全面临床技能的高层次兽医人才作为培养目标改革的中心, 为国家培养出具有坚实理论基础, 又有熟练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合格兽医人才。

摘要:文章对国际兽医发展趋势、国内兽医体制改革、养殖业和兽医临床诊疗的需求及社会对兽医人才类型的需要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 并结合当前国内外临床兽医学研究生培养现状, 根据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及不足,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目标、主要课程设置、实验与实践教学等方面对临床兽医学研究生的专业诊疗能力的培养提出改革设想。

关键词:临床兽医学,研究生,专业诊疗,执业兽医

参考文献

[1]周华富.提高临床型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探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5, 22 (1) :111.

[2]沈杰.美国研究生教育概览[J].教育, 2007 (2) :14-16.

[3]陈勇, 钱旅扬.对英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和借鉴[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31 (2) :152-154.

[4]何志义, 赵琳.循证医学对临床医学的影响[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5, 22 (1) :43-44.

[5]耿召华, 刘春燕.循证医学与临床医学教育模式[J].医学与哲学, 2003, 24 (10) :54-55.

医学诊疗论文 第4篇

一、如何提高检验质量

1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

检验质量的提高,检验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仅仅依靠检验人员还无法完成,因为还有一部分工作是在检验科外完成的,如标本的采集、保管、运输是由医护人员来做,因为任何环节处理不当都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尤其是标本的采集影响最大,采集标本时有核对病人信息,不能张冠李戴。不同的检查项目对标本采集有不同的要求,如检测血糖,有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之分;生化检测一般需要清晨空腹采血,血脂检测需要三天素食;免疫学检测标本应避免脂血和溶血;细菌培养标本应在用药前和发热时采集等;采血时病人的姿势尽可能统一,止血带扎结时间应控制在1min内;抗凝血标本采集量一定要准确;如需要多管采血,一般先采血常规再采凝血功能、生化和免疫等。此外,标本采集后抗凝标本要轻摇5~8次充分混匀防止标本凝固,血钾标本不能溶血等。送检标本应有交接制度,所有这些,都要求检验科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

2对检验全过程进行严密的质量控制

检验科如果想要得到一个可靠的检验结果,就必须做到对检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其中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但分析前的工作一般都是有护士完成。只有通过对医护人员的培训,使分析前标本的质量大大提高,我们才可以获得一份合格的标本,接着就要进行分析中的质量控制,分析中的质量控制在整个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它直接关系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也是检验科容易导致医疗纠纷的部分,是评价检验科水平的重要指标。在标本检测前,我们必须核对标本,标本预处理必须规范,检查试剂保存环境是否适合,是否在有效期内,采用不同试剂应重新定标;检查仪器是否运行正常,环境温度、湿度、电压是否适宜;同时在标本中插入室内质控进行检测,操作应规范化、标准化。检测完成后,首先应对室内质控结果进行分析,通过质控图观察测定值是否在控,如果在控说明这一批标本的检测结果是可信的,同时我们还有对某些异常结果进行纵向比较,与以往的结果进行对比,对相差加大的标本应进行复查,必要时与临床医护人员联系,共同分析,找出异常原因所在。

3积极做好室内质控和参加室间质评

质量控制是医学检验的生命,只有严把质量关,才能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实验数据,才能提高检验科在医生心中的地位。室内质控是检验科每天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室内质控的数据是衡量我们日常检验数据的标尺,只有室内质控数据在控,我们的检查结果才具有客观真实性。室内质控:①真实,不能弄虚作假;②制定合理的失控规则,既要监控系统误差又要监控偶然误差;③认真分析质控结果,总结失控原因,找出解决办法,提高检验质量。在做好室内质控的同时,积极参加室间质评,找出与同行的差距,加强与兄弟单位检验科之间的交流,汲取好的.经验,不断完善自己。通过室内和室间质控结果分析比较能够反应出自己在一定区域内的检验水平。如临床科室对检验结果提出异疑时也好做出分析,质控结果不理想的要落实整改。

二、加强检验科与临床之间的沟通

日常工作中,检验科是面向医院内所有临床科室及病人,常常会听到医生抱怨检验数据可能存在较大误差,原因是该结果与病人临床不相符,认为责任完全在检验科,是仪器或操作存在问题,其实相当一部分都是用于医护人员没有和患者交代清楚标本留取和采集不当引起的。如果我们能够与临床积极联系与沟通,定期向他们发放意见征询表,根据反馈信息,研究解决办法,切实为临床提供优质服务,就可以最大限度降低他们对检验科的不满。4医学检验与临床相结合是发展的重要趋势人体致病因子中,既有外来的微生物因子,也有体内代谢和免疫过程产生的各种因子。医学检验的目的,就是研究人体血液、体液、分泌物中的致病因子,通过这些因子及些活性物质的量和活性的变化而推断疾病的发生发展。医生根据其检验的结果来进行疾病的诊断。因此,现代的医学检验不应局限于检验技术,一位合格的检验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实验理论基础和高超的技术水平,负责检验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而且还要有较广泛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能正确地对各种检验项目选择、检验结果作出合理和恰当的解释,为临床提供咨询服务,帮助临床医生将这些数据正确地应用于诊断治疗和预防工作中。积极鼓励检验人员到临床中去,参与临床会诊,从本专业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且把本科室开展的新项目介绍给临床医生,向他们说明检测方法、临床意义、参考值及医学决定水平,征求临床意见,共同商讨危急值的设定,对他们需要开展的项目,进行全面论证,力求满足临床要求,拓宽检验领域。同时,我们也十分欢迎临床医生到检验科来参观学习,熟悉开展项目的临床意义,参考值以及哪些因素对检测结果可能产生影响;了解标本检测的流程和检测程序,知晓我们的质量控制体系,有利于提高对检验结果的信任度和检验科在临床中的地位。

医学诊疗论文 第5篇

近20年来, 随着现代物理、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 脑功能成像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批功能强大的无创性脑功能成像手段相继诞生。这促使研究者们对脑功能成像技术及其在认知过程、情绪过程中的应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将它们迅速应用到认知神经科学以及心理学的各个领域中, 并取得了许多突破性成果, 促进了这些领域研究的深入化进程。

目前, 使用成像数据来评估双重分离已经变得非常普遍。这些数据的含义已经超出了以往那些从正常和脑损伤被试的行为数据上所得出的双重分离。在正常被试的行为实验中, 双重分离可以通过寻找两个分别影响不同任务的实验变量来建立, 这个模式可以让我们得出两个任务中所参与的心理过程不同的结论 (如前面章节中所讲到的实验性分离、加工分离程序等) 。但这种分离的弱点是, 还不能对所参与的特定心理过程作出详细的解释和说明。而在脑损伤被试的行为实验中, 研究者则通常会寻找两个患者:一个能完成任务A而不能完成任务B, 另一个正相反, 这个模式同样能使我们得出不同任务对应不同心理过程的结论。但此方法存在的一个弱点是:脑损伤病人有时会发展出补偿机制以弥补其缺陷, 在此情况下研究者的结论就有可能被误导, 错误地以为两个任务对应或者没有对应不同的心理过程;何况从脑损伤者的研究结果能否作为普遍情况而推广到正常人群, 也还值得斟酌。和上述分离技术相比, 脑功能成像技术提供的对正常被试进行双重分离观察更直接, 它不依赖其他实验变量的选取。因此有条件的研究者往往愿意将此技术作为对实验研究的有益补充。

另外, 在功能成像方面, 新的成像模式, 例如近红外光学成像, 已经引起了科学家的高度重视。

2 放射治疗物理中的影像学研究

医学影像学和放射肿瘤学是两个息息相关的学科, 它们的发展都起源于1895年的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威尔赫姆·伦琴发现了X射线。由于是同源而生, 放射肿瘤学在百余年来的发展历程中与医学影像学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放射治疗成功的关键是对肿瘤及周围重要器官/结构进行准确的定位和实施精确的治疗。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临床提供了准确而完整的三维解剖及病变信息, 计算机技术在放射治疗设备控制系统的开拓和应用极大地促进了放射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 使得放射治疗进入了三维放射治疗 (3DRT) 的新的历史阶段。本文就与现代放射肿瘤学发展关系较为密切的医学影像学技术进行综述。X线诊断学在放射肿瘤学发展中的作用在20世纪60年代末之前, 肿瘤放射治疗的诊断和定位一直使用的常规诊断X射线机, 其透视和照相功能可帮助医生确定部分病变的性质和范围, 但作为肿瘤的定位和射野的设计还存在着以下困难: (1) 患者的诊断体位与放射治疗体位不符, 因此所得影像不能直接用于放疗定位和计划设计; (2) 常规诊断X射线机的焦点与荧屏或胶片盒之间的距离与放射治疗机的源轴距不符而使影像不能作计划设计用; (3) 用常规诊断X射线机做的治疗计划无法进行治疗前的模拟。因此为了适应放射治疗的要求, 对常规诊断X射线机进行改造而出现了放射治疗专用的X线模拟定位机。

在射线治疗物理和技术领域, 北京大学于1997年成立了“北京大学肿瘤物理诊疗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和北京大学医院联合成立了一个肿瘤诊疗临床部, 有30多个病床, 和中日友好医院的辛月龄院士, 医科院肿瘤医院的徐家昌教授等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成为活跃在医疗领域的一支有生气的力量, 在肿瘤药物的临床研究和肿瘤的综合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作为应用基础研究, 北京大学肿瘤物理治疗技术研究中心把肿瘤的诊疗作为主攻方向。这是因为癌症是目前影响人类寿命的最重要的疾病之一, 由于环境恶化和遗传的双重原因, 肿瘤引起死亡的比例还在不断增加。据专家预测, 21世纪初出生的人中将有1/3的人在一生中要得癌症, 癌症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癌症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 不可能用一种手段彻底解决所有的问题。包括基因治疗, 因为所有致癌基因, 都在人的生长和发育中起某种作用。在所有的癌症治疗中, 目前仍然以手术治疗为首选方案。但是, 手术和放疗都是局部治疗。有资料表明, 世界上, 大约有1/3的癌肿瘤病人, 由于把转移的肿瘤当作局部肿瘤进行治疗, 从而导致治疗的失败。更何况, 癌细胞并不只是集中在可以看得到的病灶处, 当医生把主要肿瘤切除时, 不得不割掉周围的大块好组织。即使这样, 也不能保证把须状的大量癌细胞去除掉, 还必须辅助于放疗和化疗。这正是功能成像为什么可以在肿瘤诊断中发挥作用的原因。目前, 大约有70%的病人在治疗过程中接受放疗。最近发展起来并在临床证明有效的中子俘获治疗 (neutron capture therapy-NCT) 是人类战胜癌症的长期奋斗道路上的一个进步, 它的发展和成熟预示着, 很多原来以为不可治愈的癌, 例如神经胶质瘤等, 可以通过放疗和药物结合的增强性放疗治愈。在这个领域内, 影像学起到延长人眼功能的作用, 即治疗计划的制定、治疗和愈后的的监督和检查功能。例如, 用可视化方法可以显示硼有机化学合成的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测量T/N和T/B比, 其中T是指肿瘤, N是正常组织, B是血液, 供医生作治疗计划时参考, 同时建立治疗中的影像学监督和愈后检查手段。北京大学自1994年以来, 开展了硼中子药物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加速器中子源方面, 用我们的4.5 MV静电加速器开展了NCT中子源的研究。同时, 还开展了研制小型强流专用加速器的方案。和专用或兼用的核反应堆相比, 在医院安装时, 我们设计的加速器体积小, 安全性高, 没有核废料的问题, 容易被人们接受。作为在线影像学测量手段, 可以通过对实验测到的核反应10B+n=7Li+α中, 7Li第一激发态的瞬发γ (478ke V) 角分布数据 (7Li第一激发态的半寿命为73 fs) 进行分析和处理, 用现在发射型CT (ECT) 的方法实现对治疗的在线监督。

医学影像学在治疗计划系统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北京大学最近又开始对剂量学和三维治疗计划系统进行研究。这项研究旨在把三维剂量的解析计算、三维剂量的Monte Carlo (MC) 模拟, 以及用组织等效模型进行的剂量测量相比较, 经过科学判断得出在临床应用上可靠的三维治疗计划系统, 目前世界上价格很贵的治疗计划系统, 很多是用均匀模型计算后制作的, 没有用测量和MC方法的精确计算进行验证, 而带有科学研究的治疗计划系统, 应以医学影像学的诊断结果为基础。

摘要:在医学成像物理和技术的研究领域, 功能成像的发展速度惊人, 主要是为了满足脑功能成像研究和脑功能性疾病诊断的需要。医学影像正向定量和计算机辅助诊断的方向发展, 在很多领域, 尤其是肿瘤诊断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北京大学医学影像学研究为适应学科的发展及其应用方面的需求, 在这些国际上前沿领域的发展中进行了探索, 取得进展。

关键词:医学成像,放射肿瘤学,研究

参考文献

[1]包尚联, 王卫东.脑功能成像技术的进展[R].北京:中国医学物理年会报告, 1998-05-23.

[2]包尚联, 俎栋林, 等.研制激光预激化129Xe磁共振成像设备, 开展肺病的早期、动态和高分辨率诊断研究[C].6th核医学电子学学会论文集, 1995:20-31.

医学诊疗论文 第6篇

医疗设备监管

会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司王宝亭司长介绍,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十二五”期间医疗器械监管工作将实现以下目标:监管法规和标准体系更加完善;技术支撑体系更加健全有力;审评审批机制更加科学高效;群众用械安全有效得到更好保障;党风廉政工作进一步加强。“十二五”期间的主要具体任务是:(1)加强医疗器械审评审批能力建设;(2)加强医疗器械标准管理;(3)加强医疗器械检测体系建设;(4)加强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监管;(5)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工作;(6)加强医疗器械生产经营监管能力建设;(7)进一步加强医疗器械监管信息化建设;(8)开展医疗器械监管战略性研究。

对于2011年的工作重点,王司长指出医疗器械司将按照局党组的工作部署和全国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会议的精神,进一步践行科学监管理念,以推动法规建设和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为重点,继续做好医疗器械日常监管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地方医疗器械监管工作的监督和指导,抓紧启动医疗器械监管战略性研究工作,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具体工作包括:(1)进一步推动医疗器械监管法规体系建设;(2)继续做好医疗器械注册工作;(3)做好标准和分类管理的有关工作;(4)继续做好医疗器械生产经营监管工作;(5)进一步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工作;(6)进一步加强医疗器械检测机构的认可和监督管理;(7)继续加强医疗器械监管司党风廉政建设。

医疗设备管理体系建设

解放军总医院器械处刘尚军副处长在演讲中提到了JCI认证,这是美国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的简称,专门对美国本土以外的医疗机构进行评估认证,是全球评估医院质量的权威机构。JCI标准是全球公认的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标准,代表了医疗服务和医院管理的最高水平。JCI认证能够帮助医院建立统一的、可以按标准实现的组织管理架构、政策和工作流程,鼓励医院的领导层、管理层及专业技术人员通力合作,不断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为医院真正走上国际化道路打下良好基础。例如法国卫生部下属的医疗评估局每4年对公立和私立医院进行一次认证,评估结果在医院信息网上发布,并提供给专业媒体报道、分析,不合格的医院将遭到惩治性关闭,即使评估合格,但在同类医院排名最后,也将面临被合并的命运。

结合JCI标准,刘处长具体讲解了作为医院医疗器械的管理部门,器械科今后应该重视医疗器械管理体系的建设:要建立医疗设备引进评估指标体系;制定在用大型医疗设备升级或更新的评估标准;制定医疗设备使用人员资质考核及培训标准;制定医疗设备预防性维护标准;完善医疗设备计量、质控标准;建立医用耗材合理使用监管系统;建立医院器械不良反应监测管理系统。

医疗设备的售后服务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器材设备处韩春雷处长谈到医疗设备售后服务时说,采购前医院是“爷”,采购后供应商成了“爷”,不少供应商在采购结束后服务态度变差、效率降低,而医院每年又要承担一大笔设备售后的开支,因此韩处长提出售后服务要从售前开始。

医疗设备的保修方式有:(1)向原厂或授权机构购买保修服务;(2)发生故障时向原厂或授权机构付费维修;(3)由需方从原厂或市场购买零配件自行组织维修;(4)由第三方售后服务机构负责维修。目前,我国对售后服务的监管存在一定的漏洞,政府采购法、招标投标法、机电产品招标管理办法,都把控制的重点米在采购价格上,而对今后服务的内容控制力度很弱。然而,对于很多大型设备而言,在设备整个生命周期之中维修费用甚至远高于设备的采购价格。现在各医院对寿命周期成本的概念逐步有了一些了解,但往往停留在理念的层面,自觉地运用寿命周期成本观念全面系统地指导采购和售后服务的并不多见。

因此韩处长提出采购时应根据拟采购的售后服务方式分别采取不同的办法,一方面要求供方提供尽可能长的保修期限,另一方面在采购时明确售后服务方式、保修期过后的保修价格、零配件价格、在市场上是否能采购到质量合格的零配件,以及人工服务工时费等。另外供方提供的售后服务还应包括操作培训和维修培训,售后服务合同中也应设置预防性维修条款。

韩处长特别提到要加强医疗设备售后服务的评估工作,而且单个医院的力量有限,医院之间如果联合起来,对售后服务谈判的效力会大大提高,如果能成立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组织与供方进行谈判,效果会更理想。上海市质控中心在售后服务的评估方面开展了一引起探索性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另外,根据目前医院面临更大更宽的医疗纠纷赔偿责任风险,韩处长还提出可以探讨要求医疗器械提供方购买医疗器械产品责任险的办法。

医疗设备的采购

卫生部北京医院器材处蔡葵处长在会上为大家介绍了大型医疗器械的采购流程,他指出医疗器械采购必须在国家关于采购方面的政策法规指导下进行,根据资金的来源不同,采购的方法方式会有所不同,而委托招标公司进行公开网上招标是目前采用的最常见方式。

蔡处长特别指出医疗设备采购不能盲目、跟风,要根据所在医院的特色、临床的实际情况、科室现有配置等,进行多方面衡量比较、论证。采购时医疗机构内部要进行专家论证、比价,并采取招标的方式,从应用、经济等方面对投标的设备进行进一步的论证,以期购置满意的设备。通过对采购过程中各环节的控制和管理,可以为提高医院资产水平、医疗技术和科研能力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高值耗材管理

会上309医院医学工程科的吴红老师也和与会者分享了利用条形码技术来管理医院高值耗材的经验。

鉴于目前医院高值耗材使用科室占据主导地位,耗材管理部门只是被动管理,供应商往来票据较为混乱,科室成本核算准确性难以控制,因此伍洪提出要建立一套高值医用耗材全程跟踪管理系统,并与其他系统相互关联,从备货到使用全程监控,同时进行质量跟踪、风险防范和成本核算管理。

医学诊疗论文 第7篇

据记者了解, 这次盛会荣获表彰的来自全国各省市、各行业的973名、全军70余名科技工作者中, 我国著名中医骨伤专家、解放军309医院康复中心主任黄振俊教授, 是唯一一名因在“康复医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医务工作者。他从事中西医结合骨科临床教学工作20余年, 擅长手法配合中药、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疏松症、股骨头坏死等颈腰痛疾患的治疗, 并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骨折术后等肢体功能康复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在中医养生保健及心理疾患的防治、咨询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尤其是他在康复医学领域创立的“传统康复、现代康复、物理治疗和心理疏导‘四位一体’的康复诊疗新模式”, 不但获得了康复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赏, 还以此被北京市科协推选, 荣膺本次“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就“四位一体”这一康复诊疗新模式等相关话题, 2012年2月28日下午, 本刊记者赶至新街口外大街309医院康复中心黄振俊教授的办公室, 与他畅聊了一下午……

这是整个康复医学行业的荣誉

据记者了解, 此次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的各领域人士中, 既有“歼十”的设计者、也有“蛟龙号”的设计者, 还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以及与“神五”、“神六”、“神七”、“天宫一号”等相关的航天科技工作人员及其他各领域专家。该荣誉是经推荐单位评选推荐、公众投票、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评审委员会评审、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从全国6000多万名科技工作者中选取的, 共分“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奖”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三类荣誉称号。

在记者的印象中, 能够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这一称号的人士, 其从事的职业应该是有极高“科技含量”的;而黄振俊教授的“主业”, 不仅仅是在行业内最易被人“无视”的中西医结合学科, 而且还是比起那些通过传统的“望闻问切”、或是现代各种检查仪器确诊后开方、疗疾的“国手大医”们而言, 较为“边缘化”的骨伤科中的“手法、理疗”, “养生保健”以及“心理咨询”等, 更为“边缘化”的康复医学。

尽管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是20世纪中期出现的一个新概念, 是一门以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 弥补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 改善和提高人的各方面功能的医学学科, 亦即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医学学科。但在现代医学分科中, 它却被排在最后, 被称之为继保健医学、预防医学、治疗医学之后的“第四医学”。从这个“排序”中即可看出, 康复医学是“四大医学体系”中最不被重视的一门学科;更何况, 从清末民初直到现在, 对中医药而言, 其“废除中医”、“废医存药”的主张一直不绝于耳, 其主要理由不外乎中医是“玄学”、是“伪科学”等等。所以, 当记者和他谈起康复医学语境下的各种学科和社会的“大环境”时, 黄振俊教授对他不久前荣获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的这个荣誉称号感叹道:“我曾经获得过不少的荣誉, 比如说‘中华骨伤医学名师’、‘首都群众最喜爱的中青年名中医’、‘北京优秀中青年医师’等等, 还有军内、院内的各种嘉奖, 但我认为, 在中西医结合学科、尤其是中医事业目前面临的各种困境中, 我从事的职业, 和在这方面取得的一些小小的成绩, 能够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这一称号, 我还是非常激动的。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你刚才所说的‘大环境’。我个人觉得, 这不仅是科技部门对中西医结合学科、以及中医这种传统医学的肯定, 更是对康复医学这一‘边缘学科’的肯定, 同时还是对那些‘中医是伪科学’论调的拥趸们的有力回应!”

基于上述认识, 作为这次盛会荣获表彰的唯一一名因在“康复医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医务工作者, 黄振俊教授由衷地说:“以前我获得的各种荣誉、嘉奖, 大多是医学领域、或者本系统授予的, 是自己‘圈子’里的表彰;而这次科技领域授予的这一荣誉, 我认为是最为难得的, 所以, 因从事‘康复医学’而获得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这一荣誉, 不仅是属于我自己的荣誉, 还应该是整个康复医学行业、整个康复医学领域的荣誉!”

整合“学科割裂”, 创立“四位一体”诊疗新模式

采访前记者了解到, 出生于河南焦作的黄振俊教授, 1991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骨伤专业, 2004年河南中医学院骨伤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 取得中医骨伤临床医学硕士学位;同年, 他被引进到解放军309医院急诊科工作;由于业绩突出, 2007年被任命为中医骨伤科·康复医学科主任———从此, 一直钟情于“康复医学”的他, 算是正式和“康复医学”这四个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也由此开始了他在康复医学这一“边缘领域”的跋涉之路。

谈及康复医学在国内国际的发展现状, 黄振俊教授介绍说:“笼统地讲, 康复医学是一门有关促进残疾人及患者康复的医学学科;具体地说, 它是为了康复的目的而应用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和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一门医学学科。追溯得更久远一些, 据我了解到的文献记载, 康复医学起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原来是以残疾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 但现代康复医学是近些年来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是人类医学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

黄振俊教授继续介绍说:“作为一门不折不扣的新分支学科, 康复医学的主要医学宗旨, 是以诊断、治疗和预防残疾和疾病———包括疼痛在内, 使病、伤、残者在体格上、精神上、社会上、职业上得到康复, 消除或减轻功能障碍, 帮助他们发挥残留功能, 恢复其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 使患者得以重新回归社会。最早, 世界卫生组织下设的康复专家委员会曾对‘康复’的定义作了如下说明:康复是指综合地和协调地应用医学的社会的、教育的和职业的措施, 对患者进行训练和再训练, 使其能力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康复的目的更加明确, 即‘重返社会’。因此, 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医疗康复专家委员会又把康复定义为:康复是指应用各种有用的措施以减轻残疾的影响和使残疾人重返社会。在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正式文件中还提出:‘康复是一个帮助病员或残疾人在其生理或解剖缺陷的限度内和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 根据其愿望和生活计划, 促进其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生活上、职业上、业余消遣上和教育上的潜能得到最充分发展的过程。’”

解释了关于“康复医学”的基础性知识后, 黄振俊教授认为:“在汉语言中, ‘康复’和罹患疾病后的‘恢复’是同义词;但是, 英语语境下的康复、即Rehabilitation所指的‘康复’, 却是指伤病后健康水平下降, 虽经积极处理, 但己形成残疾, 健康水平复原不到原先水平的情况, 亦即达不到100%的‘恢复’。所以, 这就使中国对康复的理解与国际上的理解, 有了相当大的差异, 这应该是一个较少有人注意到的‘误区’, 也是在我国的‘康复医学’研究中, 很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不仅如此, 现代康复医学体系中还存在着更多的‘认识误区’或者说叫‘学科割裂’。”黄振俊教授继续阐述说:“尽管现在人们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康复医学, 而且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 经济水平越来越高, 人们对康复医学的需求已经越来越大。然而, 社会上、甚至行业内的人们对‘康复医学’的理解却存在着一些错误的、或者说偏颇的认识:比如, 有人简单地认为‘康复就是理疗’———就是传统康复医学层面、尤其是以传统中医治疗手段为主的理疗方式。由于康复医学在我国始于1983年, 起步相对较晚, 而且行业内对康复医学的科普知识宣传不够, 使康复医学的观念仍停留在推拿、按摩、针灸等传统康复及物理治疗手段上。其实, 传统中医康复手段及物理治疗不等同于康复医学, 而应该只是康复医学的组成部分之一……”

黄振俊教授接着说:“还有一部分人认为, 康复医学就是以西方医学理论为指导的现代康复理念, 这在世界卫生组织1993年对‘康复’概念的诠释中即可窥一斑而知全豹, 即‘康复是一个帮助病员或残疾人在其生理或解剖缺陷的限度内和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 根据其愿望和生活计划, 促进其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生活上、职业上、业余消遣上和教育上的潜能得到最充分发展的过程’。其具体治疗手段包括关节活动技术、软组织牵伸技术、肌力训练技术、神经发育疗法、运动再学习疗法、强制性使用运动治疗技术等。”

黄振俊教授谈到这里, 停顿了一下接着说:“对‘康复医学’误解最深的, 是一部分人单纯地认为, 康复就是单纯的‘物理理疗’手段、至少也会认为这是‘康复医学’的主体治疗手段。也就是在西医理论基础的指导下, 使用各类物理因子进行治疗, 比如利用电、光、超声、磁、力———含运动、压力等, 以及热、冷等的物理作用, 以达到康复的目的。由于西医学的学科强势状态一直在国内居于‘主流医学’的位置, 所以, 这种认识历史悠久, 范围最广, 也让更多的人奉为圭臬。”

黄振俊教授认为, 上述三种认识误区,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被认为是相互“独立”的, “这其实对完整的现代康复医学而言, 是一种狭义的‘学科割裂’。我认识到这些问题之后, 开始尝试在临床实践中, 将这三个领域的学科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根据患者个案的不同情况, ‘三位一体’地进行有机结合诊疗———这得益于我的中西医结合学科背景。实践了一段时间后, 发现在临床上的诊疗效果有了质的变化……”

黄振俊教授还有一个较少为人所知的职称———国家一级心理咨询师, 因此,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 他针对一些有心理阴影的患者, 特别注重心理疏导。针对治疗对象时常产生的焦虑、抑郁、自卑、性格改变和工作、学习、婚姻等社会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比如他为了转移病人的注意力, 让病人参加一些手工操作、工艺品的制造;通过有趣的活动锻炼手的技巧和灵活度;根据病人情况进行注意、记忆、计算、绘画、语言、思维功能的恢复, 模拟生活场景进行角色训练等。对于失语的患者实施听理解训练、阅读理解训练、短文理解训练、言语表达训练, 用有旋律的语句加强记忆, 培养他们阅读和书写的能力等等;尤其是对老年患者, 他更是在因人制宜、综合使用传统康复、现代康复、物理理疗三大“手段”对症理疗外, 更重视利用各种方式给予心理疏导, 其临床疗效, 往往事半功倍。

黄振俊教授继续说:“很多人都知道康复医学最终遵循的三项基本原则, 即‘功能锻炼’、‘全面康复’, 和‘重返社会’。但当一位康复医师真正面对一名患者时, 要达到这个目的, 才知道是多么困难和漫长的事情。所以, 如何整合上述有关康复医学中被‘割裂’的各项诊疗手段, 让康复医学的内涵更为完善和丰满, 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就成了摆在我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到了2009年年初, 黄振俊教授心目中的“传统康复、现代康复、物理理疗和心理疏导‘四位一体’的康复诊疗新模式”已渐成雏形, 在解放军309医院首先提出并付诸临床实践;同时, 黄振俊教授也开始在各种医学专业学术交流会议上, 就他的“四位一体”康复诊疗新模式做了多场学术报告, 以征得同仁们的建议, 并加以完善。

2011年, 在北京市科协向中国科协申报黄振俊教授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候选人的材料中说:“……率先提出了‘传统康复、现代康复和物理治疗三位一体’的康复诊疗模式”, 并因此成为黄振俊教授最终荣膺这一荣誉的核心科技成就之一。对此, 黄振俊教授解释说:“之所以当时北京市科协在推荐材料中, 没有写上现在已经定型的‘四位一体’康复诊疗新模式的概念和定位, 是因为当时我对‘心理疏导’这一部分的临床实践还不足以支撑理论上的建设, 因此, 为了学科的严谨性, 我暂时认可了‘三位一体’这种相对保守的提法……”

尽管如此, 黄振俊教授对康复医学学科的理念整合及新诊疗模式的创立工作, 还是获得了国家最高科技评审层面的认可, 并最终获得了“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这一珍贵的荣誉……

工伤康复, 学科建设的新亮点

据记者了解, 2007年, 黄振俊教授被组织上任命为中医骨伤科·康复医学科主任伊始, 那时的中医骨伤科·康复医学科人力资源匮乏, 仪器设备陈旧, 开展诊疗项目单一, 病人比医生还少。为了尽快扭转这种局面, 黄振俊教授不停地想办法、做工作, 缺设备亲自跑, 人员培训亲自抓, 特殊病情自己做, 同时协调医院各机关部门引进人才及设备、扩大治疗区域、不断开展新业务、新技术, 带领着科室人员一步一步地往前迈进、克服了各种困难, 就这样, 309医院中医骨伤科·康复医学科的名气越来越大, 病人也越来越多……

春华秋实。在黄振俊教授和他的同仁的不懈努力下, 到了2009年, 由于他们在康复医学学科方面的快速发展, 309医院被确立为“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及北京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工伤康复双定点机构”。这意味着, “工伤康复”已经成为了黄振俊领衔的中医骨伤科·康复医学科的新的核心学科研究课题。

谈及这方面的话题, 黄振俊教授首先说:“成为‘工伤康复双定点机构’之后, 医院党委高度重视工伤康复工作, 积极引进专业技术人才、购进先进仪器设备、协调病房床位, 尽最大努力满足工伤患者的康复需求。我们科室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伤康复工作、服务广大工伤康复患者, 也抓紧修炼‘内功’, 采取多种措施, 努力提高康复人才队伍建设, 引进先进康复人才, 改善病房及治疗区环境;同时成立工伤康复俱乐部, 通过网络、电台等媒体对工伤职工提供远程服务等等……”

接着, 黄振俊教授详细介绍说, 在引进康复技术人才方面, 他们结合工伤康复患者的特点和需求, 引进了康复医师、技师、按摩师等专业技术人才20余名。开展“软件”建设的同时, 在“硬件”建设方面,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伤康复工作, 他们投入300余万元引进、购买了一批先进的康复设备, 如BIODEX等速运动训练机, 减重步态训练治疗机、平衡测定与治疗机、表面肌电治疗机、弹道式体外冲击波治疗机以及言语功能治疗机等大型先进康复设备, 为顺利开展工伤康复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设备支持;同时, 他们还大力改善治疗环境, 使康复中心不断扩大治疗面积, 目前展开床位60余张, 根据治疗特点, 实行了区域分开, 展开的康复治疗区计有:物理治疗区、现代康复治疗区、传统康复治疗区、康复评定区、言语心理治疗区等相关功能区域。以“四位一体”康复诊疗新模式为指导理念, 在临床上实现了现代康复、传统康复、物理治疗、心理疏导及康复评定的协调统一体系, 使广大工伤患者得到了科学、系统、规范的康复治疗, 极大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 受到了工伤患者的一致好评,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他们在坚持“四位一体”康复诊疗特色的同时, 还坚持开展中西医结合诊疗工作;其诊疗项目以骨科康复、神经康复和烧伤康复为主, 同时向心脑血管病康复、肺功能康复、老年康复、小儿康复等众多领域发展, 由此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诊疗体系, 并不断丰富康复手段, 成立了工伤康复俱乐部, 通过网络、电台、报刊等媒体宣传康复治疗的重要性, 详细解答工伤职工关心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对工伤患者进行早、中、晚期康复评估;同时对出院康复患者进行跟踪、随访, 根据康复情况, 给出指导性建议和康复方案。

“当然, 这一切的努力, 都是为了提高综合疗效。”黄振俊教授说, “为了减少工伤康复患者费用, 节省开支, 我们对每一位工伤康复患者都制定了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康复方案, 发挥医、技、护最大的主观能动性, 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疗效最大化。自2009年以来, 康复中心已收治北京市各区县工伤病人近千名。工伤职工在医、护、技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 在最短的时间内重返工作岗位, 回归社会及家庭, 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如今, “工伤康复医学”已经成为解放军309医院中医骨伤科·康复医学科学科建设方面的新亮点, 他们在“四位一体”康复诊疗新模式理念指导下的“工伤康复”学科领域, 取得了一项又一项令业界瞩目的新成就。2012年12月13日上午召开的“309医院康复中心工伤康复工作汇报及交流会议”上, 黄振俊教授向与会的专家、首长详细介绍了学科建设方面的相关成就和经验, 获得了309医院高天君副院长、北京市工伤处李红处长等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肯定和赞赏……

专家简介

医学诊疗论文 第8篇

我们坚持把“五个转化”作为课程开发与建设工作的核心, 所谓“五个转化”即理论知识的实践化、学生角色的主体化、学习环境的真实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以及考核方式的全面化[1~3]。

1 教学内容——理论知识实践化

1.1 以症状为主线, 精心设计课程学习情境

传统医学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非常突出, 儿科学等专业核心课程通常被当作纯理论课以教师讲授为主, 课程内容主要是按器官系统讲解疾病知识。由于在临床实际工作过程中医生接诊病人时通常面对的不是一个具体的疾病, 而是某个症状或体征。为使教学活动更贴近临床实际, 我们以患者就诊时的主诉——症状或体征为主线, 将儿童保健与疾病诊疗课程内容整合为4个学习情境、16个子学习情境 (见表1) , 这样的内容安排更符合临床实际。

1.2 按照岗位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活动

我们打破了传统临床医学教学按理论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和完整性进行教学内容组织的固有模式, 而以临床医师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 以完成实际临床诊疗工作任务的逻辑顺序来组织教学内容 (见图1) 。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对医师职业工作有了整体的认识, 能自主判断该问什么、怎么问, 该查什么、怎么查以及怎么诊断、怎么治疗。这样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基本的临床诊断能力, 既突出了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也为学生提升诊疗技能、在上岗后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3 教学实施流程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情境, 教学实施由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来实现。我们以症状或体征引入工作任务, 以典型病例为载体, 以儿科医师岗位实际工作任务为驱动, 采用典型的病例资料, 指导学生逐步完成从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选择并分析判断辅助检查、确立诊断、做出医疗决策、提供健康指导等一个完整的职业工作任务, 这个教学过程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完全一致 (见图2、图3) 。

具体而言, 学生接受了工作任务后 (通常是一个简单的主诉) , 第一步必须收集病史, 即问诊, 在此基础上引入相应症状的概念、分类等相关知识。之后教师介绍问诊的具体内容和技巧, 指导学生根据主诉 (症状或体征) 完成病史询问 (模拟或真实) , 进入体格检查环节。第二步是体格检查, 学生在病史采集的基础上, 对病儿 (模拟或真实) 进行全面、有序、重点、规范和正确的体格检查, 所发现的体征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介绍疾病的主要阳性或阴性体征。第三步是辅助检查,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介绍辅助检查的意义、结果的判断依据和安全性及成本和效果分析。第四步是分析、评价、整理资料并做出诊断, 强调必须将辅助检查结果与病史资料和体格检查结果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评价和整理。最后是根据诊断结果列出治疗措施。

2 角色转换——学生角色主体化

我们将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过程转变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模拟诊疗活动, 学生和教师的角色随之转换为下级医师与上级医师,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 (1) 引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制订诊疗计划, 在开题讨论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等, 使学生学会“做事”, 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习。 (2) 示范、指导技术操作, 对学生不规范、不正确的操作予以纠正, 重点是督查学生的责任感, 是看其否能按时、按质完成任务。 (3) 对学生的诊疗结果进行评定, 包括诊断及治疗措施。 (4) 对教学工作进行总结, 对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估等。

3 学习条件——学习环境的真实化

为了创造逼真的职业情境, 我们以模拟真实和临床真实为手段, 以模拟病房、医院现场为依托, 实现了学习环境与医院工作环境的一致。

3.1 模拟医院——把病房建到学校

我们按医院病房形式布置实训室, 为学生建立了模拟医院, 让学生在仿真的工作情境下, 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收集、整理儿科医师职业岗位实际的病例资料 (与实际工作中完全相同的病历、化验单、报告单) , 提供仿真的医院工作环境及病儿模型、真实的工作任务, 给学生创造了逼真的职业情境。借助模拟病房、模拟病儿、各种医疗器械与医疗仪器设备使学生尽早了解医院、了解医生职业、了解医疗辅助设备的使用及管理等。借助各种教学模型进行临床技能强化培训, 如视、触、叩、听等体格检查技能教学, 各类诊疗基本技术、穿刺技术、急救术教学等。建立标准化病人 (SP) 队伍, 训练学生在收集病史、体格检查、医患沟通等方面的能力。

3.2 床边教学——把课堂搬进医院

模拟的工作环境与真实的工作环境毕竟有区别, 实际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校拥有包括孝感市中心医院等3所附属医院及30多所教学医院、实习医院。通过与医院的紧密合作, 我们共同探讨院校联合的新模式, 以培养医学生的职业思维能力与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

除了第3年学生完全在医院实习外, 针对每个学习情境我们都安排有床边教学环节,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仿真的工作环境中学习, 从而有效实现了教学过程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零距离对接。学生在课堂上学的、做的, 就是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所要做的。

4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改变了传统教学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注意因材施教,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改善了课程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们特别强调对以下教学方法的运用。

4.1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以具体工作任务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实践操作, 使学生在实践中产生知识需求, 并针对其需求引入相关理论知识, 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例如“儿童生长发育”由传统的课堂讲授内容转变为社区儿童生长发育跟踪观察这一具体工作任务,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深入社区, 对社区儿童生长发育进行跟踪观察, 从而了解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和规律;另一方面可以将校园与社会、家庭联系起来, 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职业道德, 增强了学生的道德责任感。

4.2 工作过程导向法

临床医疗工作有着特定的工作步骤及工作内容, 我们以儿科医师职业岗位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来组织教学, 以实际工作任务——症状或体征为驱动, 以儿科医师岗位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 采用真实的病历资料, 指导学生完成从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选择并分析判断辅助检查、确立诊断、做出医疗决策、提供健康指导等一个完整的儿科医师实际工作任务, 并根据工作过程产生的知识需求引入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 使教、学、做相结合, 有效解决了传统医学教育理论教学的抽象、枯燥等问题,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3 临床技能模拟训练法

医学生临床基本技能培养一直是医学院校教育的薄弱环节。随着医学模式的转换、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医疗行业的法制化建设的逐步完善, 传统的医学教育体系和临床实习教学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和挑战。我校通过建立临床技能训练实验室, 利用模拟技术创设出模拟病人和模拟临床场景, 采用理性化和人性化的医学模拟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临床侵袭性操作等基本技能训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真实或仿真的临床环境, 从而保证学生在学校实践的即为其在实际工作中所要面对的。通过以上方法为学生模拟出了医院真实的工作环境及氛围, 使学生在学校就能置身于医疗场所的实际情境中, 从而极大地拉近了教学与实践的距离。

4.4“模拟病人/角色扮演”的教学法

针对临床少见疾病和目前存在的医患矛盾, 采取“模拟病人/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 给出实际工作任务, 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该方法直观、形象、深刻, 学生通过扮演病人、病人家属或医护人员, 训练其对实际职业工作任务分析及处理的综合能力, 使其体验医患双方不同的心理状态, 学习医患沟通技巧。角色扮演将枯燥的讲述转变为生动的课堂游戏, 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4.5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 (PBL)

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述, 课程组充分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特点, 推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该方法倡导让学生首先接触实际病例, 观察临床表现, 提出问题, 再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 从而让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 易于理解与掌握。

5 评价体系——考核方式的全面化

医学生的核心能力包括职业态度能力、医患沟通能力、病史收集能力、体格检查能力、诊断能力、医疗决策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传统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依据主要是结业考试 (笔试) 成绩, 我们按照全面、系统、动态和多样的原则, 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全面评价。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5.1 笔试

主要通过闭卷形式考核学生对儿科基本理论知识的领会与掌握情况。

5.2 平时考核

平时考核主要根据学生平时作业和每次实训的成绩、考勤、笔记、课堂发言、医德医风、课前课后的表现等加以评定, 这样有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5.3 学生参与

学生参与评分, 在以小组为单位的教学中, 每位学生都要给其他成员评分。

5.4 职业岗位能力情境化考试——客观结构化考试方法 (OSCE)

设置模拟病房, 培训标准化病人, 按助理执业医师考核标准, 全面考核学生的临床应变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具体内容包括:由标准化病人 (SP) 现场模拟病人, 考生对标准化病人询问病史、进行体检, 考生根据所得临床印象做出鉴别和诊断, 开列医嘱, 并回答考核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判断常用辅助检查心电图、X光片和化验单的结果;在仿真模型上执行技术操作;现场接诊标准化病人 (SP) , 考核学生的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全全.学习领域:职教课程内容重组的新尝试——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职教论坛, 2004, 18:61~62.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英国社会下一篇:中心切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