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的秘密

2024-06-26

诗歌教学的秘密(精选7篇)

诗歌教学的秘密 第1篇

1. 联系生活观察、感受、发现各种各样的线条, 记住不同线条的特点, 体会其美感。

2. 初步尝试线造型的方法, 用不同的美丽的线条完成一幅自己喜欢的作品。

3.欣赏画家的作品, 学会思考, 能大胆想像用线条描画, 使画面表现的内容更丰富。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能力,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发现、认识“线”的不同种类和排列组合规律, 能够在自然界及艺术作品中发现线条, 欣赏线条, 并在自己的作品中创造线条。

【教学程序】

1.感知线的魅力

(1) 学生观看视频。

学生观看《精致的大地雕塑———哈尼梯田》, 通过欣赏身边熟悉的景物, 初步感知大自然中“线”的魅力。

(2) 导入课题。

师:大自然总是展示出它无穷的魅力, 它的美是多方面的, 我们欣赏的哈尼梯田只是它的一个方面———线 (板书:线)

师:线的世界是变幻无穷的, 线是有自己语言的, 线还有许多秘密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走进线的世界, 揭开线的秘密。 (板书题目:线的秘密)

2.走进线的世界

(1) 认识线条种类。

师:欢迎进入线的世界。在线的世界里有两大家族, 一个是直线家族, 一个是曲线家族, 直线家族的成员有高个子的、矮小的、胖胖的、苗条的, 曲线家族的成员那就更多了……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线的世界去看一看。

(学生欣赏flash课件)

(2) 深入了解线条。

师: (看完后提问) 你发现这些线条有什么不同?

生:曲直不同, 粗细不同, 疏密不同, 长短不同。

(3) 小结:将各种线条, 按不同的方法排列, 能组成变化万千的画面。

3. 自然界中的线

(1) 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找到排列组合的规律。

师:我们知道许多美丽的画面是由粗细、长短、疏密、曲直的线排列组合的, 那么是不是随意的排列组合就可以呢?那要怎样排列才好看呢?其实大自然早已给出了答案, 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就能发现我们身边处处都有美的线条。

欣赏大自然中的线条 (点击课件“自然的线条”展示) 。

(2) 教师启发学生的感知。

提问:近处的沙漠与远处的比, 线条的排列会有哪些变化?烟火的分散与直冲的线条相比有什么不同?梯田宽阔与梯田窄小的线条相比有怎样的变化?树的上半截枝条多的地方与下半截树的主干相比线条的组织有什么不同?各种不同线条给你的感觉、特点是什么?

(3) 教师进行归纳。

重复或并列排列、交叉排列、发散排列。

(4) 小结。

4. 画家笔下的线

(1) 分别出示三幅艺术家的作品, 依次进行讲解。

《奔流》:德国画家克利, 用许多并列的曲线来表现河水流淌, 显得流畅、优美且生动。

《建楼图》:吴冠中的水墨画, 有粗细浓淡, 这样的线条盘绕在一起表现大榕树的苍老。

《星月夜》:梵高他用圆圈扭曲的线条表现柏树, 还有天空中的云层, 显得很不安定。

(2) 欣赏大师的作品, 说一说直线与曲线给人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生:直线庄严、平和、正直、平静和有秩序;曲线活泼、优美、流畅。

生:水平线平和、安定、静止;垂直线庄严、挺拔、高洁;斜线运动、紧张和显得不安。

(3) 小结:不同的线用在不同的画中, 会带来不同的效果, 这就是线条的魅力。接下来, 让我们欣赏更多的作品。 (播放课件)

5. 学生笔下的线

(1) 学生练一练, 探索线的组合。

师:线条虽然只是一根线, 但只要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就可以描绘出美丽的画。现在就让我们在优美动听的音乐声中, 把各种美丽的线条描绘在纸上吧!

(2) 出示作业要求:

(1) 无主题, 不同线条组合排列练习, 以感受不同特点的线。

(2) 要求构图饱满, 线条种类丰富, 组合排列具有规律性。

(3) 为使画面更加美观, 可以邀请“线”的两位好朋友“点”和“面”辅助进行排列组合。

(3) 学生作业, 教师巡回指导。

(4) 教师简要评析作品。

6. 生活中的线

(1) 师问:小小的线条看似不起眼, 其实它是个了不起的魔术师。它时而柔弱, 时而坚硬, 时而纤细, 时而粗壮。它早已悄无声息地融入我们的生活。请同学们留心观察下列图片, 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线条。

(2) 欣赏:生活中的线条 (点击课件“生活中的线条”展示) 。

(3) 学生回答:服装、家居、器皿……

教师根据回答, 用描绘好线条的纸片剪出对应物品, 并总结。

(4) 小结。

【教后反思】

歌曲《甜甜的秘密》教学设计 第2篇

教学年级:

小学三年级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歌曲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老师的敬意。并以轻快、活泼的声音唱出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之情。

2.能基本掌握八分休止符的运用。

3.能够用竖笛吹奏歌曲的重要节奏,能用简单的旋律为歌曲伴奏。

教学重点:

用不同的声音和情感表达不同乐段

教学难点:

歌曲中休止符的准确演唱以及相同节奏与不同旋律的对比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竖笛、橘子

教学过程:

一、感受与体验

1. 律动:

教师带领学生随着欢快的音乐进行律动,感受欢快的情绪与韵律节奏。

2. 节奏声势游戏:

师:老师请大家玩一个小游戏,看看谁的反应快,请你把看到的数字用拍手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师用手指表示1、2、3等数字)。

(学生看见数字是几就拍手几次)

师:你们的反应非常快,接下来我们再用拍腿的形式来表现。

(学生同样用拍腿来表现数字的节奏)

师:让我们把这两种动作连接起来(左手—拍手,右手—拍腿)。

(学生根据教师的手势结合拍手拍腿表现节奏)

师:请同学们看着下面的图谱完整表现节奏。

设计意图:

通过律动初步体会到节奏感在音乐中的韵律作用,再通过节奏的不同感知和体验,使学生不仅增强了乐曲的节奏感,也为学习歌曲的特殊节奏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认识与实践

1. 教师示范竖笛,使学生初步聆听体会歌曲的旋律感。

2. 教师指导学生演奏竖笛。

师:现在,请你们用手中的竖笛对我说一句悄悄话好吗?既然是个小秘密,我们就先用“mi”来演奏,老师用柯尔文手势提示大家。

师:老师依次出示其他音符,请大家看指挥完整演奏。

(学生分别进行找指法、摸孔、再演奏)

(教师指导学生跟随音乐演奏前半段,教师演奏后半段)

师:大家演奏的和老师演奏的在情绪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导学生演奏后半段的旋律)

师:请同学们试着吹奏完整曲谱。

师:让我们一起来合作演奏这首《甜甜的秘密》吧!老师演奏歌曲的主旋律,同学们演奏第二声部的曲谱。

设计意图:

通过竖笛的学习演奏,来加强学生演奏竖笛的技巧,并从中感受到歌曲的旋律,延伸节奏的表现与体会,同时也通过不同节奏、旋律的演奏,感知到不同情绪的变化。

二、学习与表现

1. 播放歌曲视频并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初步聆听歌曲,感受歌曲。

2. 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体会歌词内容,为学习歌曲做好准备。

3. 学唱部分歌曲曲谱,了解体会旋律的相同与不同。

4. 分段填词演唱歌曲,感受每个段落的情绪不同,并能正确表达歌曲的情感。

5. 完整地演唱并表演歌曲

设计意图:

本课歌曲较长,为两段体结构,之前的音乐活动为学习歌曲做好了铺垫,也解决了难点,通过视频感受歌曲、读词熟悉歌曲内容,然后再唱谱及分段演唱,循序渐进的逐步学唱歌曲,使歌曲得以完整的表现。

三、拓展与延伸

1. 德育渗透、情感延伸

师:孩子们,唱完了这首歌曲你感受到了这个秘密为什么是甜的呢?它仅仅是橘子的味道吗?

(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师:老师播放《成长》的沙画视频,你能感受到什么呢?

(学生汇报在成长道路上老师的辛勤培育)

2. 爱的行动

师:孩子们,在座的各位老师虽然我们并不熟悉,但是他们也是为了我们付出辛勤汗水、播撒爱心的恩师。今天,就让我们也为他们完成一次甜甜的爱的行动吧!

(学生尽情表达并在《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歌声中走下台,把自己准备好的橘子献给教师)

设计意图:

通过爱的行动使课堂推向高潮,使情感得到延伸,使学生不但学会唱歌,也使学生明白演唱歌曲的意义,体谅教师的辛苦,感恩教师的付出,并以实际行动向教师回馈自己的爱。

这是一首三年级的唱歌课。我们从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不难得知该课具有如下特点:

1.执教教师较强的专业素养,过硬的专业基本功以及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正是因为教师全面的综合素质势必带来了较为理想的课堂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贯穿审美教育,将有效聆听作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目标之一,将激发学生兴趣爱好作为执教的总动力,课堂效果显著。

2.授课教师以其独特巧妙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置身于音乐美感的情景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音乐的聆听与歌唱,还是重难点的把握,以及旋律风格的感受或声势律动的体验等等,教师都充分利用音乐语言来启发诱导学生,激发其主动学习的热情。

诗歌教学的秘密 第3篇

一、学结构,心有“框架”文脉清

结构是文章对具体所选材料的具体组织和安排。美国的M·李普曼曾说:“没有结构,任何东西都不存在,都不可设想。”心有结构,文章才能脉络清晰、美观。《莫高窟》一文的结构很有特色,从整篇来看,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叙述,就每个自然段而言,同样也是采用了“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全文条理清晰,在结构上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一)学习首尾呼应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列出文章提纲,发现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再让学生体会文章开头和结尾的妙处:课文开头以“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总领全文,开篇点题,把莫高窟比作明珠,语言优美;结尾以“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总结点题,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二)学习自然过渡

课文第三自然中的过渡句“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教学时要让学生体会过渡句的运用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让文章过渡自然,段落板块更加清晰。

(三)学习围绕中心

课文每个自然段都有中心句,每一段都是紧紧围绕中心句来具体展开的。这一点在学习语言这一块时,还要细化到紧扣中心词展开描写,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二、学语言,妙笔生花文字美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语言不仅是作文表情达意的载体,更是作文的“外衣”。《莫高窟》一文的“外衣”十分靓丽,课文运用了大量的四字词语,用词生动准确。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发现文字美,还要感受用词的准确性。如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找出中心词“个性鲜明,神态各异”,再体会“慈眉善目”“威风凛凛”等词语与中心词的匹配程度,从而学习怎样围绕中心把内容写具体,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

再如,学习“飞天”一段时,首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文字,欣赏图片,想象补充,感受作者把飞天写得多么优美,然后引导学生发现飞天的描写紧紧围绕“瑰丽”一词展开,没有飞天的描写就不能体现壁画的“瑰丽”。

三、学技巧,详略得当选材精

写作技巧多种多样,在阅读教学中应找到可供学生模仿的写作技巧,如《沙漠中的绿洲》一课学习先概括后具体再抒情的写法,《黄河的主人》一课学习侧面烘托的写法,《莫高窟》一文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来介绍彩塑和壁画,而学习点面结合的写法,可直接模仿文章的句式。例如,学习彩塑时,课文先用“有……有……还有……”的句式来概括介绍彩塑的特点,然后选择“有一尊……”的句式来具体介绍其中最具特色的一尊卧佛,这样写就是由面到点、点面结合。

再如,学习壁画的飞天也是选取了壁画中最具代表性的片段描写,在引导学生具体描写事物时要做到详略得当、点面结合,力争把最美感受呈现给大家。《莫高窟》的第三自然段介绍壁画的宏伟瑰丽、内容丰富,作者先对壁画内容作简要介绍,再选择“飞天”这一典型内容作详细描写,最后写游人的感受。所需描述事物虽多,但文字刻画却简,并能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四、仿写,架起阅读和写作的桥梁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所以在学习语言和形成技能的过程中,首先主要借助模仿为阶梯,用仿写架起阅读与作文之间的桥梁,可达到让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驾驭汉语言文字的“能力”之目的。《莫高窟》一文的课堂教学紧紧围绕作文的结构、语言、技法来展开,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探寻课文的写作秘密,掌握这一类型文章的写作规律,并能够模仿运用。

在学完《莫高窟》一文的结构后,我让学生以刚刚去游玩过的“淹城动物园”为素材,仿照课文编写提纲,以下是摘录山山同学的作业:

淹城动物园

第一自然段:总写淹城动物园的地理位置和概貌。

第二自然段:写淹城动物园有各种各样的动物。

第三自然段:写淹城动物园不仅有新奇有趣的动物,还有精彩绝伦的表演。

第四自然段:写淹城动物园还有好玩的游乐设施。

第五自然段:总结淹城动物园值得大家去游玩。

在学习完课文的语言和技法后,我让学生根据已写好的提纲,仿照课文来介绍淹城动物园。但因为课堂上做了有效指导,大部分同学完成得还不错。如周××同学选用排比句式来介绍各种各样的动物:“淹城动物园有各种各样的动物,让人目不暇接。有憨态可掬的狗熊,有活泼机敏的狒狒,有威风凛凛的白虎,还有张大嘴巴,特别贪吃的河马……”又如,戴××同学选择用点面结合的方式,重点写他最喜欢的表演:“……其中最让人难以忘怀的表演是‘森林大马戏’,一会儿,我们被那憨态可掬的狗熊骑车表演逗得哈哈大笑;一会儿,我们又被那精彩的马术表演震惊得目瞪口呆,当表演杂技的哥哥在高空跳绳、跳圈时,全场观众都屏气凝神,我的手心紧张得全是汗……”

诗歌教学的秘密 第4篇

一、温故而知新

子曰:“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荷兰著名教育家弗赖登塔尔也强调:“学习的唯一正确方法是进行‘再创造’, 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工作, 而不是把现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教学片断:

师:温故而知新, 咱们先来回顾一下名家经典冰心奶奶的《忆读书》, (出示课题) , 看见课题, 你能回忆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生:冰心奶奶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的经历。

师:你能完整简洁地概括主要内容, 说明你记牢了学过的知识。

1.划分段落的方法

师:我们再深入到课文, 在这篇文章中一共写了几部分内容?请孩子们翻开书, 快速浏览一遍课文。

生:这篇文章写了四个部分的内容。

师:你还记得第二部分写了什么吗?你当时为什么把这些段落划分为一个部分呢?

生:这一部分都是在写冰心奶奶在几岁读了什么书, 是围绕着一个意思讲的。

师: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按事物的不同内容划分是咱们常用的一种分段方法。

生:这一部分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师:对, 时间线索是分段的一个依据。

在这里, 我们总结出了两种把几个自然段合为一个意义段的方法, 出示:

(1) 按事物的不同内容划分 (2) 按时间线索划分师:结合我们学习中遇到的不同体裁的文本, 你们还有哪些方法?

生:我们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划分 (起因、经过、结果) 生:我知道还可以按不同的地点方位划分生:按结构关系划分 (总分、分总、总分总、因果等)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师:既然我们把段落大意归纳出来了, 那么再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只需要把各段的意思综合起来, 也就是做——“加法” (综合归纳各段的意思, 做适当的语序调整, 注意完整简要,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除此之外, 回忆一下, 开课时XX之所以能快速完整地概括主要内容, 是因为他是个聪明的孩子, 知道抓住题目中的“忆”, 也就是——抓住题眼来概括 (出示)

师:如果是一篇记叙文, 咱们还可以怎么归纳?

生:如果是记叙文, 可以按记叙文的六大基本要素概括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教学时和孩子们通过对已经学过的课文《忆读书》的再次梳理, 结合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不同体裁的文章, 归纳出划分段落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孩子们有平时做阅读题的基础, 在这里做一个总结, 在思维上上升了一个高度。

二、注重举一反三

在学习中, 力争让孩子做到举一反三, 划分段落的方法同时也可以应用于划分层次。引导孩子们灵活地使用方法, 根据不同的文体, 采用不同的分段或分层的方法, 这也是我们说的读活书。

三、学练结合, 领悟方法

在这堂课上, 划分层次和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总结出来了, 通过做设计的一篇有针对性的短文练习《发现生活中的美》, 进行方法的迁移, 从而让学生对这些方法达到深刻的“领悟”。

四、在教学中注重写作方法的渗透

阅读解题技巧教学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单元,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 两者是有密切联系的。”在做阅读练习时, 《发现生活中的美》的阅读解答题, “请用你学过的方法, 用‘/’给短文的第二自然段划分层次, 并概括每层写了什么。”

片段:两个饥渴的疲惫的旅人取出唯一的水壶, 摇一摇。一个旅人说:“唉, 太糟糕了, 我们只剩下半壶水了!”而另一个旅人却高兴地说:“是吗?真幸运, 我们还有半壶水!”其实, 人生中的好多事就是这样, 换个角度, 就有不同的心情、不同的答案。一个普普通通的苹果, 所有的人都规规矩矩地纵向剖开, 而一个五岁的小女孩却用她的幼稚、天真和固执把它横向切开了。于是, 她闪亮的大眼睛, 发现了苹果里的“星星”!换个角度, 我们要有别具一格的智慧与打破常规的勇气。其实, 无论做什么事, 难免会遭遇逆境与挫折, 换个角度, 也许你会有不一样的态度去重获信心。爱迪生为了寻找适合做灯丝的材料做了一千多次实验, 当有人嘲笑他的失败时, 他却自豪地说:“我已经发现了一千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这样的胸襟, 这样的气度, 这样的智慧, 真让人拍案叫绝。而这一切, 不正是源于爱迪生与众不同的思考角度吗?

通过引导学生发现三个层次的异同, 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从而进行写作方法的渗透。

五、关于预设

在这堂课中, 我的预设较为细致, 因此在课堂上的各种情况应对也较为自如, 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在组内开课——磨课评课——家长开放课的这一过程中, 让我们体会到:唯有精心“预设”, 才能完美“生成”。备课时下的功夫越多, 在课堂上也越轻松。

六、关于评价

这堂课让我收获颇丰的还有对学生的评价。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 当学生的某种良好行为出现以后, 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 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感, 形成良好的心境, 并使同类行为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赏识, 因此, 准确、合理、富有鼓励性的评价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使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 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评价语一定要落到实处, 这样对学生才会产生更好的激励作用。

教学片段 (评价语) :

师:老师知道了, 你们都是爱读书、会思考的孩子, 掌握了读书方法, 就如同握住了一把打开书籍大门的钥匙。

师:你能完整简洁的概括主要内容, 说明你记牢了学过的知识。

师:你把感叹号的味道读出来了, 谁再来试一试?

师:从你的朗读中, 我感受到了你把自己当成了作者, 向我们展示出了你对读书的热爱。

师:你把“唯一”这个词读得真好。

......

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的评价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老师对他的关注, 同时有效的评价是对后面的孩子回答问题的正确性的引导, 这也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不断地修炼的一点。

七、困惑

这堂课上下来之后, 我也有一些困惑, 比如:在这类课中, 如何提高趣味性,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 这些问题还有待我在教学中继续探索。

总而言之, 上课——磨课——再次上课的过程是我教师生涯中成长的过程, 它让我收获颇丰, 也让我意识到语文教学, 一定要有一个全局的观念, 老师始终要“不畏浮云遮望眼”, 站在一定的高度, 方能看得更远。

摘要:阅读可以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阅读, 可以让博学和睿智走近我们;阅读, 可以让我们记住历史和时间……让学生学会阅读并让阅读成为伴随终生的好习惯至关重要, 多读书, 读活书, 发现阅读理解的秘密, 在做阅读题时便会迎刃而解。

关键词:归纳梳理,举一反三,领悟,反思,评价,困惑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学生爱上阅读》, 2012.6.5.

诗歌教学的秘密 第5篇

一、创设情景, 巧妙导入

师:我们身旁有许多人, 像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他们与我们和睦相处, 是我们的亲人, 你最喜欢谁?

生1:我喜欢妈妈, 她天天为我和爸爸做饭、洗衣服, 还织毛衣……

生2:我喜欢爸爸, 他辅导我学习, 带我跑步、爬山, 给我讲故事……

生3:我还是喜欢奶奶, 她慈祥、心又好, 常给我买学习用具。

……

师:出了家人外, 我们还有许许多多的亲戚朋友、老师、同学……他们当中也有我们喜欢的人!老师跟同学们朝夕相处, 感情深厚, 我非常喜欢大家, 而且最欣赏其中一位同学。你知道他是谁吗, 猜猜看? (同学们猜想、交流、回答。师板书:喜欢欣赏猜一猜谁)

生1:可能是班长, 因为他学习好, 又能管理全班。

生2:是学习委员, 因为她品学兼优……

生3:我想也许是体育委员, 因为他爱好广泛、思想活跃, 活泼可爱……

……

[评析:“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提出的目标。这样设计导入环节教学, 既能训练学生口语表达, 又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在发展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会说了, 说流畅了, 写下来也就通顺了。这是积累语言, 提高表达能力的关键环节。]

二、设疑激趣, 观察探究

(一) 设置悬疑, 激发探究兴趣,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活动。

师:现在, 老师已经把我最欣赏的同学的照片放进了盒子里 (出示盒子) , 这是个秘密 (板书:秘密) 。谁愿意走上讲台来看看? (生纷纷举手)

师:老师马上满足你的愿望, 但有一个条件, 看后不许把看到的情况告诉别人, 你可要为老师保守这个秘密。

(二) 引导学生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表情等。

1. 课件出示观察提示。

(1) 全程观察, 要仔细, 特别注意细节。

(2) 重点观察动作、表情, 并展开想象。

2. 组织第一位同学上台看“照片”, 引导其余同学仔细观察上台同学的动作、神态等。

(三) 组织“说”的训练, 把看到的、想到的都说出来。

1. 指名学生说, 边“引”边“说”:你看到了什么?你猜他会怎样想?

2. 另外三位同学依次上台来看“照片”, 其余同学观察后继续说。

师:你看到了什么? (怎样走上台, 怎样看动作、表情变化、神态等。) 你猜他会怎样想, 你心里又会怎样想。

生1:只见××迫不及待地走上讲台……

生2:×××大步流星地走上讲台, 小心翼翼地把手伸向盒子……我看到他的手在微微颤抖, 好几下才把盒子打开, 想必是他心里老在想盒子里到底会是谁呢?以至于手都有些不听使唤……

生3:×××满心欢喜, 迈着轻快的步子走上讲台……脸上露出了惊讶的神情……我猜结果可能有些出乎他的意料, 这“照片”一定精彩……

……

[评析:“观察、观察、再观察”是巴甫洛夫的座右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比拥有大量的知识更为重要。学生认识世界, 获取知识、深化知识、巩固知识、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就是观察。这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在写作教学中, 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上台同学的动作、表情、神态等, 叙述个人独特感受和想象, 为写作积累了素材。]

三、个体体验, 自主习作

(一) 继续看“照片”, 个体体验、观察老师最欣赏的同学的“照片”。

师:你一定更想知道老师最欣赏的同学是谁了吗?老师也为每位同学准备了一份“照片”。请小组长把老师准备的小盒子发到同学们手中。

师:请同学们各自打开, 观察、欣赏“照片”。

(二) 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师:你一定有许多心里话想要说出来, 请先和你的同桌说说吧!然后小组交流, 每组选出一位同学, 代表小组在班上交流发言。

(三) 汇报:说说自己看到的、想到的。

生1: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盒子, 原来是面镜子, 镜子里照出个圆圆的脸, 现出灿烂的笑容……

生2:我感到无比的幸福, 原来老师最欣赏的同学是我……

生3:啊!我恍然大悟……

……

(四) 课件出示写作提示。

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写成一段话 (片段) , 如果全过程都印象深刻, 就写成一篇文章。不写错别字, 用对标点符号。 (学生写作, 教师巡视指导)

[评析: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 是学习的探究者;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个体, 从出生起就在观察、感受着整个世界。当他们面对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时, 都会带着自己对世界初步的观察、感受与思考来进行交流、理解与表达。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四、朗读交流, 指导修改

1.小组内朗读修改。

2.展示作品:指名朗读自己的作品, 师生点评, 激励表扬。

3.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评析:新课标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进而能够自主合作地学习;倡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 亲历并体验探究过程, 在深入思考和交流讨论中获得感悟与深入理解, 真正体现“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通过交流讨论, 让学生既能发表自己的意见, 又能在倾听同学说话中尊重理解对方, 做到听话认真耐心, 能抓住要点简要转述, 有条理表达, 关注到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五、拓展延伸, 实践体验

请同学们给自己的习作加上题目, 写好开头、结尾, 整理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诗歌教学的秘密 第6篇

一、再现“公平杯里的秘密”

在2012年秋的浙江省小学科学特级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 特级教师喻伯军执教了《公平杯里的秘密》。几年前在西安地摊上淘到的这个奇妙的公平杯, 现在竟然引发了孩子们的探究热情。与普通杯子不同, 孩子们发现, 公平杯中央有一个龙形的立柱, 杯底还有一个小洞。往杯中加水, 孩子们惊奇地观察到, 当杯中的水积蓄到一定高度时, 就会从小洞中不断流出, 直至杯中无水。喻老师笑问:“这个奇怪的现象与杯子的哪个结构有最大关系?”孩子们纷纷猜测:“可能和杯子中的龙嘴有关”、“可能和杯底的小洞有关”、“龙嘴和底部小洞之间可能有一根管子”、“可能在立柱的底部有一个进水的小孔”。猜测越来越接近事实。于是, 喻老师揭示了公平杯的内部结构。原来, 公平杯内的龙形立柱里有一个“n”形的连通管, 而精美的龙头只不过是装饰品。

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公平杯这种奇特结构所隐含的科学原理, 喻老师展示了用吸管和一次性塑料杯制成的公平杯简易模型。由于材料简单、操作便捷, 孩子们很快想到了公平杯模型的制作技巧, 跃跃欲试。此时, 提一些活动要求是必要的, 这些要求涉及独立制作、多次检验、简图记录、原理讨论、操作常规五方面。20分钟的小组活动结束了, 孩子们展示了自制公平杯的效能, 并交流了他们对公平杯工作原理的思考——杯中的水流出来是因为水的压力。在这一点上, 孩子们取得了共识。借助“公平杯工作原理示意图”, 孩子们了解了虹吸现象以及虹吸现象在生活中的存在和应用。

在《公平杯里的秘密》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引导孩子们通过对公平杯的观察、制作、检验, 来了解公平杯的结构、功能和原理之间存在的联系, 并逐渐建立“人们设计不同的结构来实现不同的功能”这一科学概念。这样的教学过程, 被视为基于“技术设计”的小学科学教学。

二、基于技术设计的教学目标

技术设计, 是指孩子们通过制成某个具有特定功能的实物化的技术产品, 来理解产品的结构、功能、原理之间的关系的科学学习过程。技术设计与科学探究是两种并行的活动过程, 它们相互促进、相互渗透。技术设计把孩子们通过科学探究所获得的科学知识与他们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通过对技术产品及其工作方式的了解来加深对科学概念和科学原理的理解, 通过对技术产品的设计和制作来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决策能力、创造能力, 通过对技术产品的评价和运用来发展科学情感, 从而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结合小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和需求加以分析, 基于技术设计的小学科学教学目标主要应定位于四个方面:一是发展孩子们对技术产品的结构、功能和原理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二是发展孩子们的技术设计能力, 比如设计图稿的基本格式、在图稿中如何使用文字和示意图等;三是发展孩子们与设计过程相关的能力, 包括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空间能力、决策能力;四是发展孩子们对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种种联系的理解。

孩子们的技术设计可以有三种不同的水平。一是在原型启发下, 利用身边的简单材料创制出结构、功能相似的技术产品, 比如“做一个指南针”、“做一个小开关”、“做个太阳能热水器”、“设计制作小赛车”等;二是在分析原型缺陷的基础上, 对其结构、功能或成本和效益等进行改进设计, 创制出更为理想的技术产品;三是根据特定的目的, 创造性地设计制作出具有一定功能的技术产品。对于小学生而言, 更多的是第一种水平, 即原型启发下的技术设计。

三、基于技术设计的教学及策略

基于技术设计的科学课堂教学, 教师大多通过提供生活中的产品原型来引导孩子们从中发现产品的结构、功能或原理。然后指导他们合作或独立地设计制作出基于现实水平的技术产品并检验其工作效能。最后引导孩子进一步理解技术产品的结构、功能和原理之间的关系。因此, 基于技术设计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一般经历“原型启发”、“设计制作”、“效能评价”、“建立关联”四个阶段。

“原型启发”阶段。教师通常利用某种暗含技术设计的活动情境或问题情境, 引发孩子对技术产品的探究需求。然后提供与所要设计的技术产品相似的实物或相关资料 (即“原型”) , 引导孩子就原型的结构、功能或原理进行分析。比如, “该物品具有哪种结构”、“该物品有什么功能”、“该物品利用了哪种科学原理”。

“设计制作”阶段, 首先, 孩子们根据设计制作的任务和要求提出相关的设计制作建议。一些难度较大的任务, 比如“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教师可引导孩子们将设计制作的思路通过图纸转化为方案 (包括所需材料、产品图样、简单制作过程等) , 并对方案进行交流和评价, 就其中明显的缺陷提出修改建议。然后, 孩子们自主完成产品的制作加工工作, 并在产品初成后检验其是否达到既定要求。

“效能评价”阶段。首先, 是展示和评价产品是否能达成既定功能, 比如小开关放入电路中是不是能控制电路的通断、小赛车是不是能行驶、保温杯是不是能减缓热量的流失。其次是关注产品是否符合设计制作的限制条件和其他要求。对于教师而言, 除了在产品效能上做出客观评价之外, 还应该引导孩子们查找问题, 提出改进建议。

诗歌教学的秘密 第7篇

一、抓住特殊的标点

标点也是一种语言,在文章中除了表停顿、表情绪之外,还可以引发我们不同的读书感悟,拓展我们的阅读空间,丰富阅读的内涵。

《穷人》一文中,托尔斯泰就运用了大量特殊的标点符号来反映人物内心,表现人物的品质。作者使用了大量的省略号,其中大部分出现在桑娜的心理活动和语言描写中,这些省略号对突出桑娜的性格特点、表现桑娜纯朴善良的高尚品质有着独特的作用。作者用五个省略号表达出了无穷的意蕴,而这意蕴需要读者自己去感悟,感悟越深人物形象越丰满。同样,在对桑娜心理和语言的描写中,还运用了很多的感叹号和问号来表现人物犹豫、自责、紧张、下定决心的心理活动。汪珗老师在执教《穷人》一课时,就引导学生紧紧抓住第九自然段中的一些特殊标点符号展开学习过程。从画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到紧扣“忐忑不安”,读懂心理活动(品读时着重关注了省略号、感叹号、问号在表现心理活动时的巧妙作用),再到引导学生尝试心理描写(尝试运用省略号、问号、感叹号),既让学生读懂了课文内容,更在无形中引导着学生达成了《课标》中提出的“初步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的要求。

二、抓住传神的字词

《穷人》第九自然段中的“忐忑”一词传神地表达出桑娜在毫不犹豫抱回西蒙家两个孩子后“害怕、紧张、担心、焦急”等复杂的心情,是本文具有穿透力的词语。汪珗老师就紧紧抓住“忐忑“一词展开语言学习。

(一)课前谈话埋下伏笔

师:有这么多教师听课,你此时的心情怎样?

(生答:高兴、激动、紧张、忐忑……)

(二)讨论标点感受“忐忑”

师:同学们看,一段话里有那么多的问号、感叹号、省略号,真够特别的,知道托尔斯泰为什么这样写?

生:为了写出桑娜十分的忐忑不安。

(三)联系字形理解“忐忑”

师:忐忑,“心”的上面各有“上”“下”。谁能根据字形说说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生:心里七上八下。

生:心里很不平静。

(四)深入阅读读懂“忐忑”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心默读这一部分,你能读出桑娜的哪些心情,用表示心情的词语写写旁注。(生自由写批注)

师:同学们都写下了很多的词语,把你写的词语都报出来。(生答:害怕、心里纠结、担心、不知所措、急切、紧张、担忧、六神无主、心惊肉跳……)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粗粗那么一读,就读出了那么多心情。这么多的心情交织在一起,就是桑娜的忐忑不安。

(五)揣摩仿写运用“忐忑”

师:在害怕丈夫会不同意的情况下,桑娜依旧做出了抱孩子回家的举动,托尔斯泰就是用这样的心理描写告诉我们桑娜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善良的人,现在让我们也来学学托尔斯泰,写写桑娜到西蒙家后的心理活动,可以用上省略号、问号、感叹号。

同样,在吴淼峰老师执教的《草虫的村落》中,教师紧紧抓住“意味深长”一词,带学生在课文中走了一个来回。

生:在许多同类虫子中间……走回洞穴里去。

师:是啊!同学们,你们说这个“意味深长”,大概是什么意思?

生:“意味深长”大概就是指意思很深奥。

生:在课文中可能指虫子庆幸游侠的归来,所以有很多的话想说。

师:这么多想说的话,用嘴巴表达吗?

生:是用目光表达。

师:难怪说“对视良久”,如果你就是游侠,在经历了千辛万苦,回到家之后想表达什么?

生:我想表达对家的思念。

生:对朋友的感谢。

师:你想告诉她什么?

(生答:想告诉她一路游历的艰辛,想说一说胜利回归的喜悦,想表达我出去这么久,什么事都没有,我很坚强……)

师:所有的关心、牵挂、挂念都在这对视之中,这就是意味深长。

字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能一下子灵动起来,教学中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些传神的词语,感受语言的奥妙:联系字形学词语,揭示了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联系生活学词语,激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融会贯通;联系课文内容学词语,发现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运用中学词语,词语活了,内化为学生的血肉。

三、抓住精彩的句段

在低段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典型、精彩的句式;在中高段的教学中,则要引导学生关注文中一些细节描写、场景描写、心理描写等精彩的段落。

嘉兴的祝贵耀老师执教略读课文《青山不老》,紧紧围绕“学习提示”中的导语开展,通过读、圈、问、注等落实语言实践。课始,教师就出示了词语“狂风呼啸”“天昏地暗”“飞沙走石”“黄沙漫天”“天寒地冻”,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用一两句话把眼前的画面描写下来,再让学生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恶劣的环境的。在对比阅读中,学生马上明白作者是运用了引用、比喻等表达方式把环境的恶劣写生动、写具体的……课文学到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改写县志,此环节呼应了课始对县志的品读,既达到了随文练笔、运用表达方式的目的,又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主人公的品质。同样,祝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前后环境变化时,也紧紧抓住文中描写“柳树”的句子,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来领悟作者运用环境衬托的表达方法。

同样,汪珗老师在执教《穷人》一课时,也紧紧抓住最能体现本文语言特色的第九自然段,通过概括心理活动、抓住标点符号品读、联系上下文理解、感情朗读等方法感受本段的语言形式。

四、抓住典型的篇章

中高段的教学要引导学生从文章整体去把握、了解作者是如何组织、安排内容的。除了从文体特点的角度引导学生关注外,还要关注整篇文章有特色的写作技法,如别具一格的题目、独具匠心的谋篇、颇具特色的语言、典型生动的选材等。

如王彧钊老师执教的《我的舞台》,在梳理文本主要内容、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后,就将目光投向了“怎么写”,以“你觉得哪些描写特别吸引你”“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圈一圈重点词,写批注”的方式,感受作者用轻松的笔调描写艰辛生活的表达方式和作者对舞蹈的热爱。最后教师再次带领学生采用“群文阅读”的方法,拓展了《窃读记》《夜莺的歌声》《七律·长征》《秋天的怀念》以及学生作品中的片段,感受不同的语言风格,真正将感受文本语言风格落到了实处,还渗透了比较这一阅读策略的运用。

同样,毛芳芳老师执教《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关注了演说词的基本格式;祝贵耀老师执教《青山不老》,引导学生感受典型事例的作用;王宇燕老师执教《母鸡》,通过对比体会欲扬先抑的写法。

上一篇:国债市场下一篇:开设民事诉讼法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