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韵》论文范文

2024-06-05

《广韵》论文范文(精选5篇)

《广韵》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广韵》,俗字,说解,正俗字,意义关系

《广韵》首先是一部韵书, 分韵为206韵, 总结了唐代增订《切韵》的成绩, 成为《切韵》系韵书集大成的著作, 这是大家普遍的观念。值得注意的是, 《广韵》又是一部字书, 每字下面都有准确的解释, 有的还列出了异体字体或俗字字体。从广义来说, 异体字包括俗体字, 但《广韵》在此是将二者分开的。异体字我们已经非常熟悉, 那什么是俗字呢?俗字这一概念, 早在《说文解字》 (以下称《说文》) 中就已经提了出来。依照许慎的观点, 俗字是与正字相对而言的, 是一种流行于民间而不见用于官方的通俗字体。有文学家专门论述了俗字, 《颜氏家训·杂艺》:“晋宋以来, 多能书者, 故其时俗, 递相染尚, 所有部帙, 楷正可观, 不无俗字, 非无大损。”很明显, 颜氏是不反对俗字的使用的。《广韵》所收录的俗字数量明显较《说文》时代大大增加, 注明为俗字的字, 据笔者初步统计, 凡377个 (其中有重复的俗字, 此处不加以区分) , 由此可以看出, 随着时代的发展, 俗字数量是越来越多的。综观《广韵》俗字, 它的存在表明它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本文从《广韵》俗字的说解、正俗字意义关系等方面来展开论述, 表达一己之见, 以求教于方家。

一、《广韵》俗字的说解

《广韵》收录的正字既有或体, 即正字的异体字, 又有俗字, 在注解俗字之时, 使用了大量的专门术语, 明确指出某字与某字是正字与俗字的关系。统观之, 这些说解可以分为三种情形:在《广韵》正文中列出俗字字体并在下面的小字中表明其为俗字;在小字中指明某字与某字是正俗关系;还有兼而有之, 既在正文大字标出其字形, 又在注文小字里面注出其与某字是正俗关系。

从说解是否证之文献的角度讲, 《广韵》说解俗字引经据典程度也是不同的, 有的引用《说文》、《左传》等字书经典, 有的没有引用相关典籍, 而是直接释义。这也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下面分别举例来加以详述。

(一) 、《广韵》标明的俗字

1.《广韵》在正文大字中标出的俗字

《广韵》在正文大字中标出的俗字, 一般是在正字之后立刻列出正字的俗字, 正字和俗字都是同音字, 并在俗字下面的小字中标出其为俗字。例如:

1) .俗。刺, 针刺。《尔雅》曰:“刺杀也。”《释名》曰:“书姓名于奏白曰刺。”汉武帝初置部, 刺史掌奉诏察州。成帝更名牧, 哀帝复为刺史。七赐切, 又七亦切。刾, 俗。

2) .字俗从某。柱, 《广雅》曰:楹谓之柱。又姓, 出《何氏姓苑》。直柱切。嵀, 天嵀。案:《尔雅》曰:“霍山为南岳。”郭璞云:“即天柱山。”字俗从山。

3) .俗今通用。表示俗字流传到今天, 仍然为人们所使用。佗, 非我也, 亦虏三字姓, 《后魏书》:“佗, 骆技氏。”后改为骆氏。托何切。他, 俗今通用。

4) .俗从某。鏎, 简鏎。《尔雅》曰:“简谓之畢。”注谓简札也。畢俗从金。

5) .俗加某部件。升, 十合也, 成也, 又布八十缕为升, 识蒸切。升, 日上, 本亦作升。《诗》曰:“如日之升。”升, 初也。俗加日, 即昇字。

上面所举的例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代表了5种不同的说解方式。通过这些术语的引介, 清楚明白地交待了正俗字之间的关系。

2.《广韵》在注文小字中指明的俗字

《广韵》在注文小字里面也指出了一些俗字, 这些俗字并没有专门地在正文大字里面列出字形。使用的注明术语也与上一种不同。下面将举例一一述之。

1) .俗作某。绳:直也, 又绳索。俗作縄, 食陵切。

2) .俗作某, 馀倣此。互, 差互。俗作, 馀倣此。

3) .俗又作某。饭:《周书》云:“皇帝始炊榖为饭。”符万切。俗又作飰。

上述三种说解术语都是先指出正字, 然后接着指明其俗字。“绳”、“互”、“饭”皆为正字, 然后进行释义, 并标出“縄”、“”、“飰”皆为俗字。

3.既在注文小字中指出俗字, 又在正文大字中列出其字形

《广韵》中, 这种俗字也占一定数量。

果, 果敢, 又胜也, 定也, 勀也。亦木实。《尔雅》曰:“果不熟为荒。”俗作菓, 古火切。菓, 俗, 见上注。

襁, 丝有纇, 又孟康曰:“镪, 钱贯也。”俗作镪, 居两切。镪, 俗, 见上注。

(二) 、《广韵》在说解俗字过程中, 有的引用字书或者经典文献, 有的直接释义, 因此可以分为两种情形:

1.引用《说文解字》、《左传》等典籍

竖, 立也。又童仆之未冠者。又姓, 《左传》:“郑有大夫竖附。”臣谀切。竪, 俗。

须, 意所欲也。《说文》曰:“面毛也。”俗作鬚。又姓, 《风俗通》云:“太昊之后。”《史记》:“魏有须贾。”又汉复姓。《左传》:“遂人四族有须递氏。”又虏复姓, 匈奴贵姓有须十氏。相俞切。

2.直接释义

飙, 风也, 俗作飈, 甫遥切。

翦, 截也, 齐也, 杀也, 勤也, 俗作剪, 即浅切。

要之, 《广韵》在俗字研究方面开启了新的时代, 有直接释义, 这是针对简单易懂的字词而言;针对复杂的则常常引经据典, 详加罗列陈述。真正做到了详略得当, 重点突出, 为后来学者研究俗字提供了方便之门。

有的人认为正俗字仅仅是字形不同而已, 它们的意义是完全相同的, 其实不然, 有的正俗字意义之间存在较为复杂的关系。下面来看正俗字之间的意义关系。

正俗字间的意义关系

大多数的正字与俗字之间的意义相符, 但也有一些正字和俗字意义, 差异, 它们之间的意义关系也较为复杂, 下面一一探讨之。

(一) 正俗字意义完全相同

正字和俗字的意义完全相同, 内涵和外延做到了统一。二者可以在适当的语言使用环境中相互替换。例如:

韭。《说文》曰:“菜名也, 一种而久者, 故谓之韭, 象形。在一之上, 一, 地也。”俗作韮。在正字“韭”基础上添加形旁艹, 表意更为精确, 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这里的韭和韮意义完全相同, 可以互相替换。

柟, 木名, 又人詹切。楠, 俗。“楠”与“南”同为泥母侵韵, 冉为日母谈韵。乃侵谈旁转。声旁由“冉”换成“南”, 表音更符合语音的时代性。柟和楠的意义的内涵和外延完全相同,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互换而不改变意义。

(二) 正俗字意义不相同

这种类型分为两个小类。

1.正字表本义, 俗字表引申义

正字表示字的本义, 而该字在流变过程中产生的新义则由俗字来表示。

如:检, 书检印窠封题也。又捡校, 俗作捡。捡本音敛, 又姓。出《姓苑》。居奄切。

2.正字表假借义, 俗字表本义

正字为六书假借字, 后来又为正字本义造新字, 新造字即通用俗字。

例如, 然, 语助, 又如也, 是也。《说文解字》曰:“烧也, 俗作燃, 又姓。”《左传》:“楚有然舟。”《何氏姓苑》云:“今苍梧人。”如延切。燃, 俗见上注。然的本义是燃烧, 后来借为语助词, 表示“……的样子”, 而其本义则由俗字“燃”来表示了。

东, 春方也, 说文曰:“动也, 从日在木中。亦东风菜。”《广州记》云:陆地生, 茎赤, 和肉作羹, 味如酪, 香似兰。《吴都赋》云:“草则东风扶留。”菄, 东风菜义, 见上注, 俗加艹。东的本义是东方, 后来有一个新的义项, 指东风菜, 一种蔬菜。用俗字菄来表示这个新的意义。

县, 《说文解字》云:“系也。”相承借为州县字。悬, 俗今通用。县的本义是“系也”。后来借为州县之县字, 表示一种行政区域单位。而其本义则由俗字“悬”来表示。

综上所述, 以上我们对俗字的说解, 正俗字意义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是对俗字多侧面、多角度的释解, 还有空间进一步进行研究。由于俗字具有很强的优势, 所以在实际语言应用中, 许多俗字经受优胜劣汰法则的考验, 正在逐步代替正字, 成为语言使用中的通用字体。大部分俗字是和民间生活紧密相关的, 因此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反映了它强大的生命力。由此观之, 俗字的产生与流行, 且“愈演愈烈”, 是语言发展的一种积极态势, 是一种值得重视、值得研究的语言现象。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 1963.

[2]、陈彭年等编.宋本广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

[3]、郭璞.古典名著聚珍文库:尔雅[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1.

[4]、罗竹风.汉语大辞典[M].北京:中国图书出版社, 1994.

[5]、陆宗达, 王宁.训诂与训诂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4.

[6]、张永言.训诂学简论[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5.

[7]、孙雍长.训诂原理[M].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7.

[8]、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4.

[9]、王宁.训诂学原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6.

广韵的造句 第2篇

2、游客从位于展览东北部的广韵入口进入。

3、从陆法言的193韵到王仁昫的195韵,再到《广韵》206韵,其间变化的性质很值得我们探讨。

4、本文对《潮语十五音》与《广韵》的音系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

5、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宋本广韵》的成书背景、版本情况,学界对该书的研究概况,以及本文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广韵》论文 第3篇

关键词:《黄帝内经太素》杨注反切《广韵》反切

《黄帝内经太素》(下文称《太素》),唐初杨上善注,成书于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至弘道元年(公元683年)之间,至今有1300余年。它是目前保存《黄帝内经》原貌较为完整的著作,在古医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南宋靖康之难后亡佚。幸唐中期东传日本,医学家传抄研习,但到14世纪末,日本亦亡佚不传。19世纪20年代,在日本京都仁和寺发现《太素》卷子抄本二十三卷,后又发现两卷,现存二十五卷。日本将《太素》封为国宝。日本江户时期清朝外交史官杨守敬将日本人手抄本《太素》带回国内,后经袁昶、萧延平等学者以改底本进行校勘。萧延平刊行的《太素》称为兰陵堂本(又称萧延平本)。本文所用底本为人民卫生出版社于1965年出版,该本以兰陵堂本为底本,用北京图书馆藏日抄本进行互校而影印。

杨上善注(后称“杨注”)《太素》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注释《黄帝内经》的著作。杨注将释音、释词、释义、释形全面结合起来,具有六朝经书注家的释经特点①。清代陆心源《仪顾堂题跋》中称《太素》杨注云:“其语如汉人解经,疏通证明,训诂精确,为自来注医书者所未见。”

本人在阅读《太素》过程中,发现杨注反切与《广韵》反切略有不同,遂撷取部分杨注反切与《广韵》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太素》不仅在古医学史上极具文献价值,而且对汉语史的研究也具重要的语料价值。

【褊】

士之才力,或有厚薄,知虑褊浅,不能博大深奥,自强于学未若细子,细子恐其散于后世,绝于子孙也,敢问约之奈何?(《太素》卷第十四·诊候之一·人迎脉口诊)

杨注:褊,鞭缅反。

《广韵·狝韵》:褊,衣急。方缅反。

“褊”在《太素》和《广韵》里的反切注释同韵异纽。“鞭”属帮母,“方”属非母,皆为唇音,前者为重唇音,后者为轻唇音。

【佖】

为虚与实,若得若失者,言补则佖然若有得也,泻则怳然若有失也。(《太素》卷第二十一·九针之一·九针要解)

杨注:佖,文一反,色仪和也。

《广韵·质韵》:佖,有威仪也。毗必切。

“佖”在《太素》和《广韵》里的反切注释同韵异纽。“文”属微母,“毗”属並母,前者为轻唇,后为重唇音。

【丕】

发鬓颁白,平盛不搖,故好坐。(《太素》卷第二·寿限)

杨注:原钞“平盛不摇”,“平”字傍有“丕,彼悲反,大也”六字。

《广韵·丕韵》:丕,大也。敷悲切。

“丕”在《太素》和《广韵》里的反切注释同韵异纽。“敷”属微母,“彼”属並母,前者为轻唇,后为重唇音。

【贞】

刺足厥阴少阳,其头痛贞贞,脉引冲头。(《太素》卷第二十五·伤寒五脏热病)

杨注:贞,都耕反,头切痛也。

《广韵·清韵》:贞,正也。陟盈切。

“都”属端母,“陟”属知母,皆为舌音,前者为舌头音,后者为舌上音。

【惕】

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太素》卷第八·经脉之一·经脉连环)

杨注:惕,耻激反,谓惧也。

《广韵·锡韵》:惕,怵惕忧也,又忧也。他历切。

“耻”属彻母,“他”属透母,皆为舌音,前者为舌上音,后者为舌头音。

【濯】

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问候,取巨虚上廉。(《太素》卷第十一·输穴·腑病合输)

杨注:濯,徒角反,肠中水声也

《广韵·觉韵》:濯,汗濯,又姓。《风俗通》:濯辑之后。直角切。

“徒”属定母,“直”属澄母,皆为舌音,前者为舌头音,后者为舌上音。

综上所述,总结出两点规律:

1.由《太素》和《广韵》校读“褊”“佖”“丕”三字可以看出,《太素》和《广韵》在注释字词时,轻唇重唇互用。《太素》杨注反切里用轻唇,《广韵》反切用重唇,反之亦然。说明隋唐时期轻唇和重唇仍未很好区分,直到中唐以后,轻唇和重唇才开始渐渐对立。唇音中合口三等字变成轻唇。

2.由《太素》和《广韵》校读“贞”“惕”“濯”三字可以看出,《太素》和《广韵》在注释字词时,舌头音和舌上音尚未明显区分。《太素》杨注反切用舌上音,《广韵》反切用舌头音,反之亦然。说明杨上善的生活年代,舌头音与舌上音仍未分立。

注释:

①金栋《〈黄帝内经太素〉词义训话体例探》一文(载于《中医文

献杂志》,1994年第1期)认为杨上善擅长训诂,其注多以传统训诂学典籍为依据,且遵汉儒注经。

参考文献:

[1]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

[2]吴葆勤.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钱超尘.黄帝内经太素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4]徐麟.《黄帝内经太素》杨注反切的音韵学价值刍议[J].中医文

献杂志,2005,(1).

(祝凤祥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10097)

《广韵》论文 第4篇

1、东韵独用四次

《酬慕容上》韵脚字:公、僮、东、蒙。

《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韵脚字:翁、宫、空、中、风。

《汉江临泛》韵脚字:通、中、空、翁。

《愚公谷三首》其一韵脚字:同、空、东、公。

2、冬钟韵同用一次

《过香积寺》韵脚字:峰 (钟) 、钟 (钟) 、松 (冬) 、龙 (钟) 。

3、钟韵独用一次

《黎拾遗昕裴迪见过秋夜对雨之作》韵脚字:重、钟、龙、踪。

4、支之韵同用三次

《慕容承携素馔见过》韵脚字:诗 (之) 、知 (支) 、炊 (支) 、颐 (之) 。

《送扬长史赴果州》韵脚字:之 (之) 、时 (之) 、祠 (之) 、规 (支) 。

《戏题示萧氏外甥》韵脚字:池 (支) 、诗 (之) 、之 (之) 、儿 (支) 、欺 (之) 。

5、支脂之韵同用一次

《晚春闺思》韵脚字:帷 (脂) 、墀 (脂) 、枝 (支) 、时 (之) 。

6、微韵独用九次

《酬严少尹徐舍人见过不遇》韵脚字:稀、衣、扉、归。

《喜祖三至留宿》韵脚字:衣、扉、晖、归。

《归辋川作》韵脚字:稀、归、飞、扉。

《山居即事》韵脚字:扉、晖、稀、衣、归。

《送钱少府还蓝田》韵脚字:稀、衣、归、扉。

《留别饯起》韵脚字:归、薇、扉、闱。

《送崔九兴宗游蜀》韵脚字:稀、扉、衣、归。

《送崔兴宗》韵脚字:稀、归、微、扉。

《送友人南归》韵脚字:稀、归、肥、衣。

7、鱼韵独用两次

《和尹谏议史馆山池》韵脚字:除、馀、书、虚。

《故太子太师徐公挽歌四首》其二韵脚字:舆、车、书、馀。

8、虞模同用两次

《终南山》韵脚字:都 (模) 、隅 (虞) 、无 (虞) 、殊 (虞) 、夫 (虞) 。

《过崔驸马山池》韵脚字:胡 (模) 、夫 (虞) 、厨 (虞) 、愚 (虞) 。

9、齐韵独用两次

《送张五归宣城》韵脚字:西、溪、凄、啼。

《故西河郡杜太守挽歌三首》其二韵脚字:栖、鸡、嘶、西。

10、灰咍韵同用三次

《奉和圣制赐史供奉曲江宴应制》韵脚字:枚 (灰) 、开 (咍) 、来 (咍) 、回 (灰) 、杯 (灰) 。

《过秦皇墓》韵脚字:台 (咍) 、开 (咍) 、回 (灰) 、哀 (咍) 。

《恭懿太子挽歌五首》其四:韵脚字:才 (咍) 、催 (灰) 、台 (咍) 、来 (咍) 。

11、真韵独用四次

《送刘司直赴安西》韵脚字:尘、人、臣、亲。

《送孙二》韵脚字:亲、人、尘、巾。

《凉州郊外游望》韵脚字:邻、神、人、尘。

《故太子太师徐公挽歌四首》其三韵脚字:辰、人、臣、茵。

12、真谆韵同用七次

《郑果州相过》韵脚字:春 (谆) 、新 (真) 、人 (真) 、身 (真) 、贫 (真) 。

《松李判官赴江东》韵脚字:臣 (真) 、身 (真) 、春 (谆) 、人 (真) 。

《送邱为往唐州》韵脚字:尘 (真) 、辛 (真) 、人 (真) 、春 (谆) 、臣 (真) 。

《送元中丞转运江淮》韵脚字:臣 (真) 、人 (真) 、春 (谆) 、尘 (真) 。

《送邱为落第归江东》韵脚字:春 (谆) 、新 (真) 、人 (真) 、臣 (真) 。

《达奚侍郎夫人寇氏挽歌二首》其一韵脚字:辰 (真) 、人 (真) 、尘 (真) 、春 (谆) 。

《恭懿太子挽歌五首》其三韵脚字:陈 (真) 、新 (真) 、轮 (谆) 、人 (真) 。

13、文韵独用两次

《送张判官赴河西》韵脚字:勋、军、云、君。

《送张道士归山》韵脚字:君、云、群、闻。

14、元魂韵同用六次

《酬虞部苏员外过蓝田别业不见留之作》韵脚字:村 (魂) 、门 (魂) 、原 (元) 、猿 (元) 。

《辋川闲居》韵脚字:门 (魂) 、村 (魂) 、翻 (元) 、园 (元) 。

《送封太守》韵脚字:轓 (元) 、门 (魂) 、村 (魂) 、尊 (魂) 。

《送岐州源长史归》韵脚字:论 (魂) 、门 (魂) 、原 (元) 、源 (元) 。

《故南阳夫人樊氏挽歌三首》其一韵脚字:轩 (元) 、存 (魂) 、原 (元) 、门 (魂) 。

《达奚侍郎夫人寇氏挽歌二首》其二韵脚字:轩 (元) 、门 (魂) 、翻 (元) 、原 (元) 。

15、元痕魂同用两次

《寄荆州张丞相》韵脚字:门 (魂) 、恩 (痕) 、园 (元) 、言 (元) 。

《故西河郡杜太守挽歌三首》其三韵脚字:门 (魂) 、园 (元) 、轩 (元) 、原 (元) 、恩 (痕) 。

16、寒桓部同用两次

《酬比部杨员外暮宿琴台朝跻书阁率尔见赠之作》韵脚字:看 (寒) 、弹 (寒) 、官 (桓) 、寒 (寒) 、端 (桓) 。

《故太子太师徐公挽歌四首》其四韵脚字:坛 (寒) 、冠 (桓) 、寒 (寒) 、官 (桓) 。

17、删山韵同用六次

《归嵩山作》韵脚字:闲 (山) 、还 (删) 、山 (山) 、关 (删) 。

《淇上即事田园》韵脚字:山 (山) 、间 (山) 、还 (删) 、关 (删) 。

《同崔兴宗送瑗公》韵脚字:关 (删) 、山 (山) 、间 (山) 、还 (删) 。

《泛前陂》韵脚字:间 (山) 、山 (山) 、闲 (山) 、还 (删) 。

《登河北城楼作》韵脚字:间 (山) 、山 (山) 、还 (删) 、闲 (山) 。

《登裴迪秀才小台作》韵脚字:山 (山) 、闲 (山) 、间 (山) 、关 (删) 。

18、先韵独用一次

《恭懿太子挽歌五首》其一韵脚字:年、怜、前、阡。

19、先仙韵同用四次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韵脚字:湲 (仙) 、蝉 (仙) 、烟 (先) 、前 (先) 。

《千塔主人》韵脚字:前 (先) 、船 (仙) 、田 (先) 、烟 (先) 。

《使至塞上》韵脚字:边 (先) 、延 (仙) 、天 (先) 、圆 (仙) 、然 (仙) 。

《送梓州李使君》韵脚字:天 (先) 、鹃 (先) 、泉 (仙) 、田 (先) 、贤 (先) 。

20、仙山删韵同用一次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韵脚字:箭 (仙) 、颜 (《广韵》不见) 、山 (山) 、闲 (山) 、关 (删) 。

21、豪韵同用一次

《春园即事》韵脚字:袍、桃、槔、蒿。

22、歌戈韵同用三次

《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韵脚字:过 (戈) 、多 (歌) 、珂 (歌) 、歌 (歌) 。

《同崔员外秋宵寓直》韵脚字:过 (戈) 、多 (歌) 、河 (歌) 、珂 (歌) 。

《游李山人所居因题屋壁》韵脚字:歌 (歌) 、多 (歌) 、过 (戈) 、何 (歌) 。

23、麻韵独用四次

《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韵脚字:车、家、花、华。

《送孙秀才》韵脚字:家、瓜、麻、赊。

《送宇文三赴河西充行军司马》韵脚字:笳、沙、车、家、邪。

《杂诗》韵脚字:花、家、纱、车。

24、阳唐韵同用六次

《从岐王夜宴卫家山池应教》韵脚字:张 (阳) 、光 (唐) 、凉 (阳) 、长 (阳) 。

《奉和杨驸马六郎秋夜即事》韵脚字:霜 (阳) 、堂 (唐) 、凰 (唐) 、香 (阳) 、章 (阳) 。

《过福禅师兰若》韵脚字:堂 (唐) 、香 (阳) 、凉 (阳) 、芳 (阳) 。

《送李员外贤郎》韵脚字:梁 (阳) 、郎 (唐) 、裳 (阳) 、将 (阳) 。

《春日上方即事》韵脚字:方 (阳) 、床 (阳) 、藏 (唐) 、香 (阳) 。

《听宫莺》韵脚字:墙 (阳) 、光 (唐) 、长 (阳) 、央 (阳) 、乡 (阳) 。

25、清韵同用十一次

《送严秀才还蜀》韵脚字:甥 (庚) 、城 (清) 、平 (庚) 、卿 (庚) 。

《送方城韦明府》韵脚字:行 (庚) 、城 (清) 、鸣 (庚) 、迎 (庚) 。

《登辨觉寺》韵脚字:城 (清) 、平 (庚) 、声 (清) 、生 (庚) 。

《观猎》韵脚字:鸣 (庚) 、城 (清) 、轻 (清) 、营 (清) 、平 (庚) 。

《秋夜独坐》韵脚字:更 (庚) 、鸣 (庚) 、成 (清) 、生 (庚) 。

《待储光羲不至》韵脚字:声 (清) 、迎 (庚) 、城 (清) 、情 (清) 。

《早朝》韵脚字:明 (庚) 、城 (清) 、声 (清) 、迎 (庚) 、瀛 (清) 。

《愚公谷三首》其二韵脚字:平 (庚) 、声 (清) 、明 (庚) 、成 (清) 。《故太子太师徐公挽歌四首》其一韵脚字:英 (庚) 、名 (清) 、精 (清) 、名 (清) 、生 (庚) 。

《故西河郡杜太守挽歌三首》其一韵脚字:平 (庚) 、城 (清) 、荣 (庚) 、名 (清) 。

《恭懿太子挽歌五首》韵脚字:平 (庚) 、城 (清) 、声 (清) 、生 (庚) 。

26、庚耕清同用一次

《与卢象集朱家》韵脚字:迎 (庚) 、筝 (耕) 、城 (清) 、生 (庚) 。

27、庚清青同用一次

《故南阳夫人樊氏挽歌三首》其二韵脚字:盛 (清) 、敬 (庚) 、映 (庚) 、听 (青) 。

28、青韵独用两次

《送邢桂州》韵脚字:庭、舲、青、星。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韵脚字:星、青、陉、庭、经。

29、登韵同用一次

《韦给事山居》韵脚字:曾、登、藤、能。

30、尤韵独用两次

《送贺遂员外外甥》韵脚字:舟、流、邱、愁、秋。

《送崔三往密州觐省》韵脚字:悠、留、愁、秋、洲。

31、尤侯韵同用两次

《山居秋暝》韵脚字:后 (侯) 、秋 (尤) 、流 (尤) 、舟 (尤) 、留 (尤) 。

《送平淡然判官》韵脚字:侯 (侯) 、愁 (尤) 、流 (尤) 、头 (侯) 。

32、尤侯幽同用两次

《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韵脚字:头 (侯) 、流 (尤) 、幽 (幽) 、秋 (尤) 。

《恭懿太子挽歌五首》其二韵脚字:幽 (幽) 、楼 (侯) 、愁 (尤) 、留 (尤) 。

33、侵韵独用四次

《酬张少府》韵脚字:心、林、琴、深。

《酬贺四赠葛巾之作》韵脚字:金、心、簪、林。

《被出济州》韵脚字:阴、心、深、侵。

《愚公谷三首》其三韵脚字:寻、心、深、临。

通过对王维103首五律的初步描写和考察, 我们可以看到, 王维五律的用韵基本符合《广韵》, 只有两个例外:一是仙山删韵同用一次;一是庚清青同用一次。在《广韵》中, 删山韵同用, 先仙韵同用;庚耕清韵同用, 青韵独用。依据张世禄先生主张的“同用次数超过总数的百分之十, 即认定有同用的趋向”, 那么, 这两次不符合《广韵》的用韵还不能确定删山韵和仙韵的合并、庚清韵和青韵的合并。但这种现象却值得我们注意, 有人做过调查, 庚耕清韵与青韵同用在隋唐中期的一些代表诗人的作品中已经出现, 那么, 删山韵和通用现象是否也已普遍出现?这种同用现象是诗人偶然的出韵, 还是一种语言事实?这都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探讨。

摘要:诗人用韵研究对于研究一定时期的语音特点有着重要的价值。本文对唐代诗人王维五言律诗的用韵做了初步的考察和分析, 发现王维五律的用韵基本符合《广韵》音系, 但是有两次出韵的现象。

关键词:王维,五律,用韵

参考文献

[1]陈鹏年, 等编.宋本广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广韵》论文 第5篇

清代以后, 校刻《广韵》者甚众, 这些刻本中比较通行的有三系, 一是康熙年间张士俊校刻的“泽存堂本”, 一是光绪年间黎庶昌校刻的“古逸丛书本”, 一是民国初年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的南宋“巾箱本”。

以“泽存堂本” (《泽存堂重刊仿宋本广韵》) 、“古逸丛书本” (《覆宋本重修广韵》和《覆宋泰定本广韵》) 、“巾箱本” (《宋本广韵》) 以及康熙六年序“符山堂刊本”作为比勘对象, 以去声“至”韵字及其注文作为比勘内容, 考察当中俗字的一些构成方式及成因。

一、简省型俗字

字形的简省是古今文字演变的主流, 在汉字不断由繁到简的变化中, 就出现了很多简省的俗字。《广韵》去声“至”韵字及其注文中, 这类俗字最多, 以构字部件“丷”“冫”在俗字中的运用为例:

(一) “刀字头”写为“丷”

将“刀字头”写为“丷”, 是出于简省的目的。“刀字头”的笔画为撇、横折;“丷”的笔画为点、点, 在笔画上, “丷”要比“刀字头”更为简便。

“吅”六个笔画, “丷”两个笔画。用“丷”代替“吅”, “丷”作为一种符号, 实现了简省笔画的目的。符号“丷”的用途不仅于此, 它还能简化其他的偏旁部首, 如:

(三) “爿”写为“丬”

“丬”以两点代替了“爿”中相对繁复的笔画, 使得书写更为方便。

二、类化型俗字

在书写时, 因受上下文或其他因素的影响, 往往会给本没有偏旁的字加上偏旁, 或是将偏旁变得与上下文或其他字一致。去声“至”韵中, 就有这样的俗字存在。

“柲”字的注文中, “鏚”, “符山堂刊本”作“槭”, 其他诸本皆作“鏚”。

“柲”, 《汉语大词典》解释为“柄。多指兵器的柄。”“鏚”, 《汉语大词典》解释为“斧子。兵器, 亦用为仪仗。”“槭”, 《汉语大词典》解释为“木名。木材坚韧, 可作器具。”

但是, 有一种情况容易让人误将正字看作类化型俗字。如:

《覆元泰定本广韵》、“符山堂刊本”将“枇”注为“細節”, 其他诸本皆作“細櫛”。

“櫛”, 在现代汉语中, 使用极少, 基本上只存在于成语中, 如“櫛風沐雨”、“鱗次櫛比”等, “細櫛”几乎不见, “枇”也常以“枇杷”的形式出现;而“節”却很常见, “細節”的使用更是稀松平常。如果不查阅字典, 不了解相关字义, 很可能以为“節”是正字, “櫛”是受“枇”的影响而产生的俗字。

“櫛”, 《汉语大词典》解释为“梳子、篦子等梳发用具”。“細櫛”指“篦子”;而“細節”指“无关紧要的小事小节”, 两者意义完全不同。在解释“枇”时, 《汉语大词典》中有一义项“栉, 篦子”与“細櫛”相合, 但没有义项与“細節”相应。因而, “櫛”是正字, “節”是俗字。

三、全体创造型俗字

张涌泉《汉语俗字研究》中谈到, 完全抛开正字, 另起炉灶, 用新的构件创造新字, 就是所谓的“全体创造”型俗字。“體”俗作“躰”便是一例。

“體”, 《覆元泰定本广韵》作“躰”, 其他诸本皆作“體”。

从表面看来, “體”和“躰”在形体上已无共同之处, 但如果借助于“軆”和“骵”这两个字形, 或许能看出俗字“躰”与正字“體”之间的联系。

《汉语大词典》中列出了“體”的四种字形:“體”、“軆”、“骵”、“躰”。

“體”为正字。

“軆”, 《廣韻》:“與體同”。

“骵”, 《正字通》:“俗體字”。

“躰”, 《玉篇》:“俗軆字”。

“體”和“軆”, 声符相同, 都是“豊”声;意符不同, 一从“骨”, 一从“身”, 这是因为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 所以采用不同的意符表示相同的意义。“體”俗作“骵”, 将“豊”换作“本”, 用“简省”的方法实现了正俗字之间的转化。有了“軆”、“骵”两字的铺垫, “體”俗作“躰”的过程变得水到渠成。

俗字是一种文字现象, 也是一种社会心理。只要使用得比正字方便、顺手, 并且能在社会范围内达成广泛共识, 俗字就有了生长的土壤。人们出于简便、易记的目的, 甚至是不经意的小纰漏, 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俗字。在这种意义上, 俗字不再是简单的书写符号, 它的价值更体现在背后隐藏着的深厚的社会内涵, 它无声地记载着属于那个时代的特殊文化。

参考文献

[1]张涌泉.汉语俗字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2] (宋) 陈彭年等.宋本广[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广韵》论文】相关文章:

上一篇:矿区监测下一篇:视唱练耳早期教育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