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学科群范文

2024-07-25

优势学科群范文(精选12篇)

优势学科群 第1篇

1 相关概念界定及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我国于1993年7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的《学科分类与代码表GB/T13745-92》中,对学科群的概念做出了明确界定:学科群是指具有某一共同属性的一组学科。每个学科群包含若干个分支学科[2]。国内学者对于学科群的理论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宓洽群认为高质量的学科群应具备“上游有理论源头”、“下游与产业接轨”、“群体有带头学科”、“相互间耦合共振”、“有萌发新枝的传统学科”、“有较大比例的新兴学科”等六方面特征[3]。俞长高结合当时我国着力建设“211工程”的时代背景,正式提出有关学科群建设层面的论断[4,5]。随后的研究工作分别朝向有关学科群的“内涵”、“建设意义”、“组织形式”以及“运作模式”等方面展开,并在2006年左右达到成果产出高峰。梁传杰对有关学科群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梳理[6],其中,何刚针对学科群的科研服务属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定义:学科群是为适应社会、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而建立的,是若干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支撑,围绕某一共同领域或重大的科研项目紧密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学科群体[7]。

由以往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学科群的理论架构和建设方案应该可以适应地方产业经济的发展需要,但为什么20年前就已经付诸建设的研究思路,却始终未能在实际操作层面产生高效率的边际产出呢?答案其实就隐秘于“理想”与“实际”之间。所谓理想,即对于学科群的界定、选择及培育过程过于宏观,而细节执行方案不佳,相应的反馈及绩效考评体系又明显倾向务虚,亦即“干中学”的能动属性始终受制约于“形而上”的制度约束。这一点,从国家标准及国内学者对于学科群的不同阐述形式可见一斑。当然,这里也有我国三螺旋结构中政府占主导地位的国情实际,但抛除宏观制度因素的考虑,学科群建设的理想模型仍然匮乏对于“地方”及“特色产业”这两个实际影响因子的测度。这里,我们还需要引入优势学科群的概念。比较学者们的阐述视角,认为应将现有学科群界定为两个发展方向:其一,不具备地缘产业禀赋而建立的学科群,仍称之为学科群,具备由政府主导培育的纵向属性;其二,依托于地方产业特色而发展的学科群,因具有资源禀赋层面上的比较优势及地缘特色,称之为优势学科群,具备由企业(产业)主导资助的横向属性。

2 优势学科群与地方特色产业间协同发展关系及其成长周期

2.1 优势学科群的形成应起源于地方特色产业(孕育期)

谓之“优势”学科群,更多地应体现出其教研及科研侧重在区位禀赋层面上的优势特色。相比较于具有政府资助背景及历史沿袭属性的纵向学科群,优势学科群的形成则应更倾向于体现出其横向架构的市场筛选属性,所以优势学科群的形成应起源于地方特色产业,侧重资源禀赋,顺应区位因素进行对于专业及学科的设置及培育。于学科群自身的成长逻辑而言,这一阶段属于优势学科群的孕育期。

2.2 优势学科群的成长应得益于地方特色产业(萌芽期)

优势学科群的成长应遵循市场的一般规律。即在进入成长期的初始阶段,地方高校如想进一步扩大本单位的学科规模及特色优势,就需要从市场获得来自技术以及资金方面的资源支持。因为在学科群成长的初始阶段,无论是对于技术运转的操控能力,还是对于产业特色的把握方向而言,地方特色产业及其附属企业一定会比高校占有更加切近的技术优势和资源话语权,因此,发育初期优势学科群的成长动力,需要来源于并被引领于地方特色产业(企业)。称这一阶段为优势学科群的萌芽期。

2.3 地方特色产业的技术创新应溢出于优势学科群(发展期)

伴随不同高校在特色学科建设以及科学研究方面所积累的教研、科研实力的同步增强和日益雄厚,区域范围内优势学科群的发展周期进入到快速成长阶段,称之为发展期。因为企业追求的是相对短期的利益最大化,而高校致力的却更倾向于相对长期的技术创新,因此在这一阶段,高校在有关于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方面的科学研究能力将会有机会赶上并超过企业。所以从长期角度观测,区域内特色产业嵌套全球价值链定位的跃迁动力,必然应来源于优势学科群的知识溢出。需要说明的是,这一阶段的优势学科群才被真正具备了“群”的组织形式,群落应由不同高校的优势学科及相关科研院所组成。

2.4 特色产业集群与优势学科群的进化应具有协同效应(进化期或衰退期)

无论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产业集群,抑或教育学范畴内的学科群,从其长期的发展逻辑来看,都应符合生命周期的一般规律,即都需要经历从诞生到繁荣再到衰退的基本历程,但衰退的负斜率曲线与繁荣的正斜率曲线却未必呈正态分布。如何在相对固定的生命周期内延缓衰退斜率的锐减,是特色产业集群和优势学科群共同需要面对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使这二者协同演进,并最终实现双群的协同进化。产业寻找到更高端的全球价值链定位或学科取得突破性的技术创新,则双群的协同进化成为可能;否则,双群都会面临停滞发展、甚至集群衰退的风险。称这一具有协同发展效应的阶段为优势学科群的进化期。需要说明的是,如果进化失败,则这一时期就成为优势学科群的衰退期。

3 嵌入地方产业特色的优势学科群发展模式

(1)优势学科群的孕育期发展阶段,区域内高校的人才培养应侧重于专科及本科培养层次[8],社会服务的对象应主要面向本地区特色产业项下的龙头企业及卫星企业,人才输出规格以普通技工和普通技术管理岗位为主,相应的专业及学科设置亦应服从于本区域的产业特色。孕育初期,无论是高校相应学科的办学效率抑或企业的生存状态,都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此,校企双方都应在夯实基础、凝练特色上做足文章。相比于企业在资金运转及技术执行方面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权,高校在学科建设层面则应更多考虑企业实际用工需求和可持续发展需要,更具针对性地以主动契合的方式调整并完善自身的学科建设方案。这一阶段的资金支持,高校应以契约及合作的形式从企业谋求。

(2)优势学科群的萌芽期发展阶段,区域内高校的人才培养应侧重于本科及硕士层次人才的培养,社会服务的对象应积极面向本地区特色产业的整个产业链条,人才输出规格以高级技工和普通技术研发岗位为主。经过萌芽期的相对自由发展,不同高校与区域内特色产业链条上的不同企业已基本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联谊发展关系,于优势学科群整体群落的发展而言,不同高校的相关学科亦已在区域特色产业的大背景下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立且稳定的学术研究方向和技术培养专长。这一阶段,各高校应继续挖掘适合本学校的特色研究方向,并在企业的技术及资金帮扶下,努力提升自身的科学研究水平和教学培养特色,争取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共同实现技术创新。这一阶段的资金支持,高校应以学科专长为资本,按比例从相关财政部门及企业获得。

(3)优势学科群的发展期发展阶段,高校的人才培养层次应侧重于硕士及博士的培养,社会服务的对象亦应跨越产业链到全球价值链层次,人才输出规格以高级技术研发及高级管理岗位为主。因价值追求取向的差异,高校与企业在萌芽期发展阶段所形成的简单联谊发展关系已不能完全适应于优势学科群自身的成长需要,所以在这一阶段,优势学科群的群组成员关系应拓展联系网络到区域内的所有学术单位及科研机构之间,知识溢出路径亦应由简单的单线连接扩散为复杂的多线辐射结构。如果步入到更高级发展阶段(中后期发展阶段),则这种群落的组织关系不但可以是跨区域的群落与群落之间的连接,甚至其学习网络和知识溢出路径可以是基于信息技术的虚拟集群形态。这一阶段,“坚持特色、鼓励交叉、做大优势”是优势学科群迈入到下一个成长阶段的进化基础。搭建跨区域、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及科学研究平台,是保证优势学科群吸收新鲜营养要素的关键。资金支持方面,基础研究层面的长期不可预期回报性质的投入可以向政府提出申请,应用研究层面短期的可回报性质投资可以向特色产业所覆盖的可直接受益企业谋求。

(4)优势学科群的进化期发展阶段,高校应致力于博士层次的人才培养及国际学者的流动交流,社会服务的对象应定位全球价值链高端,人才输出规格以能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高级专项人才为主要目标。所谓“专项”,即无论人才培养规格如何高端,但产业特色的研究背景一定不能缺失。因为进化期同时也需要面临学科群优势衰退的风险,所以避免学术近亲繁育、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视角吸纳国际上的先进元素(包括科研和教研两方面)就成为促进学科群萌发新枝的主要选择。这一阶段的优势学科群并不应限制活动范围于学术研究单位本身,跨国公司的研发事业部、产业协会,甚至是独立的风险投资机构都应被考虑介入优势学科群的学术运行。但不同于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创新战略联盟”,以上的第三方组织只介入到“创新”的营造过程本身,但并不融入优势学科群的组织形态。

4 各发展阶段政府层面应给予的政策支持角度

考虑到我国三螺旋合作创新模式中政府占支配地位的国情实际,有理由认为政府层面的政策导向会对优势学科群以及特色产业的协同发展产生主导性质的影响,因此,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优势学科群能够被惠及到的来自不同支持角度的扶持政策,将是影响优势学科群成长效率的关键。

(1)优势学科群的孕育期发展阶段,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重视评估本地区产业经济的发展优势并尊重学科群自身优胜劣汰的成长规律,即无需从顶端对于优势学科群的形成及发展进行过多的主观干预。这一阶段的政策支持角度,应以适当宽松的培育政策为主。即面向所辖区域内各级别高校,下放较为宽松的专业设置权限及办学自主权限(主要指与企业等民间资本的合作办学),但必须符合区位特色的申报前提,由区位的市场动向调整高校专业设置的导向及科学研究的方向。经过一段时期的学科竞争和市场检验,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校在其学科建设和相应的人才培养特色方面会取得较好的社会认知和市场认可,则这一部分脱颖而出的高校可作为优势学科群进入萌芽期发展阶段的重点支持对象。孕育期发展阶段,政府对于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应给予一定力度的财税支持,但对于高校的学科建设支持,应设立并控制于最低限额。

(2)优势学科群的萌芽期发展阶段,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联合出台更加切实有效的优惠政策,鼓励特色产业所辖覆盖的、有一定规模优势的地方企业与高校组成特色学科联谊组合,相关的鼓励政策应主要侧重于信贷支持。所谓“联谊”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联盟”,这里是为更侧重于突出企业对于高校(主要指地方高校)的帮扶共建作用。这一帮助过程包括共建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工厂、双师技能培训等形式。对于在萌芽期发展阶段取得较好成绩的高校,相关财政部门应给予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支持,但不宜过多。教育行政相关职能部门仍应在各类有关于“校企联合”的合作过程中,给予适当宽松的审批政策。

(3)优势学科群的发展期发展阶段,群落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知识溢出机制是制约优势学科群提升学科教研水平及科研优势的关键,因此,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充分发挥其“牵头”及“搭台”作用,打破校际之间及区域之间的学科壁垒。对于涉及地方特色产业技术创新及产业升级的共性问题、瓶颈问题,应在跨专业的学术交流,以及跨学科技术研发平台的组建上花大力气引导、支持;在相应学术人才的流动以及科研资源的共享问题上,亦应打破其传统的制度约束,同步实现灵活高效的机制创新。同时,本着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以及特色产业升级的原则,政府层面应及时建立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务实地对于优势学科群群组成员的学科发展绩效进行客观评估,评估指标的选取以及相应权重的设定应更侧重于来自市场绩效的横向指标;而对于来自纵向的学术业绩指标,比如层次较低的论文类及纵向科研项目类指标,应大幅度删减,如果研究方向不涉及特色产业,则应完全剔除。财政支持上,政府部门可以设立专项的特色学科群发展基金,按评估结果对特色学科群的群组成员进行分级别定位、分层次支持。

(4)优势学科群的进化期发展阶段,政府可以从城市以及产业的角度出发,考虑为处于优势学科群顶端的高校搭建基于友好城市或产业联盟方面的跨省际、跨国别的产、学、研合作交流平台。教育行政相关职能部门亦应积极出台基于特色产业发展方面的专项人才交流计划,鼓励本区域的专项人才到国外相关高校进行国际交流以及到特色产业所属的高端企业进行顶岗锻炼。另外,源于应用研究在一定时期内将会受制约于理论研究的技术瓶颈,政府层面应提早谋划,配套更大比例的专项资金鼓励高级人才及科研机构进行关于特色产业方面较长期的基础研究。

5 结束语

嵌入地方产业特色的优势学科群,能够和通常意义上的学科群相互区分的关键,最终还是其“地方”和“特色产业”属性,只有做足特色,真正服务地方,才能够谋求优势。说到底,“嵌入地方产业特色”是给现在一部分“出身寒门”的地方院校一个与部署高校再划分市场份额的机会。市场份额划分得仔细,则地方高校有望迎来新的成长契机,区域特色产业也有可能在国际市场上谋求位置更高的全球价值链定位;市场份额如果被划分得含混,则地方高校将会愈发丧失人才培养特色及区域服务能力,地方特色产业也难于在全球价值链的定位商战中谋求良好的胜出机会。作为三螺旋合作模式中的三方面创新主体,政府、高校与企业又该在这再次划分市场份额的机会面前承担些什么?注意些什么呢?

(1)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政策支持应符合市场规律以及区域特色,即按照学科建设对于地方特色产业所起到的实际发展绩效,有针对性地进行公平投放。切勿“点将”式支持,致使政策实施在项目审批以及资金投放方面流于形式,最终导致部属名牌高校获得更多的资金及政策,而地方高校中真正有意愿为特色产业服务的却并没有被实际考虑。

(2)高校及相关科研院所应该切实以本地方的特有资源禀赋及产业优势凝练学科特色,教学及科研的重点工作应围绕地方产业特色展开,切勿“好高骛远”地跟风发展、浮躁跃进。当然,凝练特色的过程亦艰亦难,资金缺口将成为相当一个时期内学科发展的瓶颈。建议政府及地方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密切关注地方高校为地方产业所做出的贡献,在优势学科群的萌芽期及发展期择优予以及时的财政支持。

(3)特色产业项下的地方企业,实际上是优势学科群发展过程中的最大收益主体。志当存高远,建议地方企业,尤其是资金流比较充裕的龙头特色企业,能够在优势学科群的孕育期以及萌芽期予以地方高校更多的技术支撑和资金支持。须知,磨刀不费砍柴工,企业的短期盈利来源于资源优势,但长期的边际产出却一定是来自于知识溢出带来的技术创新。

摘要:针对现有的学科群建设同地方特色产业相互脱节的发展现状,提出嵌入地方产业特色的优势学科群的概念划分。按其与地方特色产业的协同发展关系,将优势学科群的成长周期划分为孕育期、萌芽期、发展期以及进化期四个阶段,并按照每个阶段的不同发展特点,论述包括人才培养层次、社会服务对象以及人才输出规格等在内的各不同阶段优势学科群应选择的具体发展模式和政府层面应给予不同的支持政策。

关键词:学科群,优势学科群,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埃茨科威兹.三螺旋:大学、产业、政府三元一体的创新战略[M].周春彦,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2]汪馥郁,李敬德,文晓灵.产业集群呼唤学科集群——谈产学研协同创新[J].中国科技产业,2010(6):62-64

[3]宓洽群.论理工科大学的学科群[J].高等教育研究,1991(4):28-34

[4]俞长高.一流理工大学学科群的特征与建设(上)[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4(2):7-9

[5]俞长高.一流理工大学学科群的特征与建设(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4(3):7-8

[6]梁传杰.学科群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7):24-27

[7]何刚.简论高校学科群的协同效应[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32-33

发挥信息技术学科优势 第2篇

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水平,也有助于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方法和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信息技术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和多媒体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舞台,如果使教学内容或教材主题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则更能营造开放型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能立足于未来社会,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素质教育所要培养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指一种适应一定学习活动的综合能力,是学生在课内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掌握各科共同的学习技能和科学的方法,以及独立的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和多媒体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舞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能营造更加开放型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体,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重点就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一个初步探讨。

一、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要想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就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任务或问题,一个巧妙的设计,往往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控制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意志品质,有了学习兴趣的学生常常具有刻苦学习的精神,能积极主动、心情愉快、不知疲倦地学习,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具有探求知识的热情。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在好奇心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激发下,可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这中状态下,学生会积极主动的去探究知识、去解决问题,并且掌握的方法也记忆深刻。

例如:在教授文字处理“段落和页面的设置”一节,课前提出问题:怎样帮助你喜爱的歌手设计一张歌页。学生会拿出磁带歌页或CD歌页来仿照排版,这样就自然而然地涉及到了页面设置、分栏、段落设置、页边距等知识,学生在问题的驱使下会积极主动的去探究知识、去解决问题,从而很快掌握了“段落和页面设置”一节所教授的知识,而且有些同学还提出了教材所没有涉及到的内容,使自己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由此可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不但能促使学生积极自动地去学,也为教学任务的完成提供了保障。

二、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自主学习,需要自主教育的氛围,需要学习主体不断的激发主体意识。要让学生有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首先要尊重学生,创造平等的教学环境。在实践中发现,平等的学习环境最能体现放松、行动、兴奋、情绪和乐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融洽的协作关系,形成学生敢于参与、主动参与、善于参与的氛围。

其次,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坚持讲练结合,精讲多练,以练为主,教师可问可不问的就不问,可讲可不讲的就不讲,把时间让给学生,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并且教师应运用学科优势,多提供自主学习课件,让学生围绕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自己确定学习起点,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及学习策略,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教师在课堂中只起引导和答疑作用,鼓励学生积极自主探索知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完成知识的掌握。

在任务中赋予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信息技术课中多采用任务驱动法,任务的设计对于能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非常关键。所以在任务设置中,要留有一定的空间,让学生

可以参与进来或自主创造,这样在教学中,有的练习内容不都是所有学生喜欢的,但他们因有自己的一份空间,因而也会乐于参与,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另外,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和多媒体了断学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自主学习环境,所以设置的任务还要与生活实践和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并敢于设计、运用个别化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达到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的目的,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实践者、学习目标的选择者、学习内容的探索者。例如在学习“获取网络信息”这一章时,我将任务和历史学科结合,让学生开展“论秦始皇的功与过”辩论会,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而每方又分为四个小组分别收集资料,学生兴致勃勃地利用搜索引擎、网站、教学资源库等搜寻所需资源,在搜寻过程中发现问题如怎样对网页上文字、图片的保存,怎样对关键词进行搜索等,并在些过程中完成了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最后对信息进行筛选、重组和加工,还有的小组采用了多媒体演示来展示本方的观点,从而使辩论会开的有声有色。学生在完成此任务既培养了自身的信息素养及网络学习和应用能力,又从多方面进一步了解了秦始皇其人,历史知识得到了丰富,真正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运用到其它学科的学习之中,从而锻炼了自主学习能力。

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在信息社会里,信息技术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也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在学校学完。所以,就要求教师努力在有限的时间内,教给学生一些终身有用的东西,这就是学习的方法,这也是信息技术新教材编写的宗旨。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真正做到自主学习,才能在离开学校,离开老师的情况下,继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的要求。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教给学生课本中的知识,而应教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在课堂教学中,不要只注意结果的传授,而要在过程中,使学生学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应鼓励学生尝试从多角度、多渠道去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认识到完成任务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培养他们的多向思维、求新求异的精神,并有意识地培养、组织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互相促进,互相提高。信息技术课本讲解的内容大多是操作方法,理论知识相对较少,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其特点,认真做好启发、引导,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独立完成,而尽量避免直接给予式的讲解。课前先将本节课的重点利用投影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训练任务,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自学,自学的内容包括:

1、课本讲解的知识,这一步骤是课堂的关键所在,因为有一部分学生书没好好看书,就忙着做题,教师要做好启发、提示,并精心制作自学课件,通过课件将理论知识和操作实践联系起来,使这一步骤落到实处。

2、利用自学的知识解决实践的问题。采用分组教学法,将学生分成几个组,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教师巡视辅导,并鼓励小组成员相互帮助。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操作实践能力。在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新旧知识的过渡中,在挖掘教材智力因素中促进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让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四、激励学生自主评价

评价作为自主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成分,直接关系到实施效果。构建与自主学习相适应的评价机制,可以使评价切实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并保障学生自主学习成果的长效维持。首先,提倡自我评价。自我评价作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要义之一,应当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给予充分的重视。再次,鼓励学生互评。在自主学习中,为了创造更为丰富的评价手段,可以适当提供一些学生互评的机会。因为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不仅有利于他们对学习过程的回顾与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形成对自我和他人的客观认识,学会积极地看待同伴对自己的各种评价,并进而促进学生乐观生活态度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与

发展。信息技术教学中,在每节课中留一段时间,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室让学生展示所学知识或展示作品。展示作品时让学生先自我评价,然后相互评价,在评价中教师引导学生们从不同的观点和审美角度等多方面进行评价,从而使作品的制作者发现哪些方面有长进,需要加以巩固和发展;哪些地方存在不足,有待改进,反思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调整与改进,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活动,并在进一步完善作品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我评价能力。如在学习演示文稿和Word,给学生个人或集体展示“杰作”的机会,对这些作品,学生都积极、踊跃的参与评价,甚至于连插图的大小合适与否都能加以评价,其自主学习与教育意义不言而喻。通过评价,学生主体性得到极大尊重,独立性得到极大支持,自主性得到极大发挥。

发挥学科优势 倾注人文关怀 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关怀;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1-0119-01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改核心理念,在教学中倾注丰富、生动、多角度、多层次的人文培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语文作为重要的社会人文学科对此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在教学中必须以挚爱为基点,在以下方面积极探索。

一 关注学生人性与个性

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不息的健康人格的关键。教师应真正做到以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多几分微笑,多几分平等与尊重,多一些理解和宽容,严字当头,爱在其中。这将为了解教育建起宽阔平直的桥梁。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要育人,就要研究人性需要。人的需要有多种层次,低层次的有衣食住行等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高层次的有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的需要,有劳动、学习、创造等发展的需要;最高层次是追求文明、进步,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特别是对那些高层次的需要,我们应尽力创造条件,使其有满足的可能,这样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就不再是外在的口号,而成为源自学生内心的需要。学生心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尊重人、关怀人、为别人尽义务、为社会尽义务,以至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而奋斗的需要强烈起来时,他才会充满了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教师要着重发展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要创造的欲望,要坚信学生的心灵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坚信这个世界中一定存在着劳动、学习、创造的需要,千方百计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找寻出这种需要,使其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教师还要带领学生体验课文中传递出的人性。如《变形记》用荒诞的手法记叙了格里高尔变为大甲虫的故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其变形的根源,使学生了解认识现代西方社会人的异化、人性的异化、人际关系的异化,由此引发学生对人性的理性思考;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生命存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们多种多样的个性,丰富多彩的世界又需要人们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人性与个性,还表现在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中教师要“让位”给学生,“还权”给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促进者,帮助、指导学生学习。这样会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中,从而真正体验到做人的幸福感与自豪感,减少内耗,明显地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二 关注学生的心理情绪和生活情感

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做“转运站”,而必须“披文入情”。

要引导学生透过形形色色的文字符号体味其中蕴含的情和意,进而将自己融入其中,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然后设置一种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将那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以充分的张扬,呈现给学生,让他们随着作者的一颦一笑去忧去喜。“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和课文内容发生共鸣,从而以寻求精神家园的执着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作为关注学生情感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把诗情、文情传送到学生心中,而且要精心地给学生提供表达自我情感、评价情感的条件,放手让他们评价作品中的人情美、形象美、图画美、幽默美,从美的事物中找到情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借诗移情,借文移情,化景设情,表达自己的情意和体验。与此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情感互动活动中去,建立师生之间的良好情感关系,创设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以心施教、以情激情,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活跃振奋的积极发展状态。只有师生产生情感共鸣,才能有默契的配合,教者乐教、学者乐学,也更容易点燃中下水平学生的情感火花,才能有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 關注学生的道德形成与人格塑造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古人云:“文以载道 。”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此外,通过课文中理论文章的学习,也能使学生受到道德教育。《说谦虚》引导学生弘扬中华民族崇尚谦虚的传统美德;《人生的境界》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握青春,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

语文教学只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教师热爱学生,可使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知识的掌握、智能的发展与情感体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教师应该把爱寓于教学之中,通过语言、动作、表情、姿态传递给学生。例如,教师和蔼的态度、亲切的目光,对学生真诚的信任和鼓励,会使学生亲身体验到亲切、温馨、幸福的情感,并因此产生积极的情绪、良好的心境和学习的动力。

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创新思维 第4篇

1. 恰当处理“教”与“导”的关系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应处于主体地位。但在现实教学中,仍有部分教师一讲到底,满堂灌,教师只是在为学生听懂而“教”,学生更是在拼命为听懂教师的“教”而“学”,在这种教学方法下,教师成了教学的主体,学生则是被动机械地接受,试问在这样的课堂里,何来创新?要想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就必须切实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恰当处理“教”与“导”的关系,变“教”为“导”。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不是“教”,而是“导”,是指导学生“学”,引导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教”为“导”,“导”其开窍,也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 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条件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思维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所谓“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有戒备心,不会受到苛求和责备。所谓“心理自由”是指在思考问题时,不必有过多的条条框框的束缚,能够比较自由地进行思维表达。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这样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舒畅的情景下愉快地学习,从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思维和想象。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只有师生关系和谐,才能使他们的心理距离接近,心情舒畅,才有可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教师就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教学环境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地想象甚至可以异想天开。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要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老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3. 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完成所提出教学任务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它是人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良教学而逐步形成的。它源于教学实践,又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能促进创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当前数学创新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开放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在通常情况下,都是由教师通过开放题的引进,学生参与下的解决,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本质,品尝进行创造性数学活动的乐趣的一种教学形式。开放式教学中的开放题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结果开放,对于用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结果;二是方法开放,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而不必根据固定的解题程序;三是思路开放,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时的不同思路。

(2)活动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让学生进行适合自己的数学活动,包括模型制作、游戏、行动、调查研究等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热爱数学。”

(3)探索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只能适应部分的教学内容。对于这类知识的教学,教师通常是采用“发现式”的问题解决,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等过程。这种教学尽管可能会耗时较多,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它对于学生形成数学的整体能力,发展创造思维等都有极大的好处。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善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发挥学科优势,推进素质教育 第5篇

[关键词] 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分层次学习、个性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学习环境、创新能力

开展信息技术课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极好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挖掘课堂中有利于创新教育的因素,创造有利于创新教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中提高自身的素质。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与同行们一起探讨。

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这里培养

原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认为:“未来人才应具备四种品德,在对国家、对社会的态度上,要有社会责任感,这对一个人成才非常重要,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很难有一番成就;……”。每个学生将来都要生活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我们的教学应先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教育学生从身边的每一件事做起,比如,在机房上课,提供上机登记卡让学生填写,由学生监督设备的工作情况,养成爱护设备的责任感,告诉学生填写上机登记卡虽然事小,但意义重大,并组织学生讨论:上机登记卡可以不填吗?“如果我这台电脑出现故障了,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有了登记记录,老师就可以及时排除故障。”“上课时我用的这台电脑,我有责任爱护好设备,不出现人为的损坏”等等。最后学生得到共识:上机登记卡应该填好,这是我的责任。事实表明,通过讨论学生都养成了良好的责任感意识,近几年来机房的人为损坏事件没有出现过。其次利用Internet上的时事新闻,比如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中美在中国南海的撞机事件,北京申办奥运会的成功,中国足球经历几十年奋斗走向世界等,及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深深体会到:祖国必须强盛,我们要为建设繁荣富强的祖国尽一份责任。这些都有效地培养了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二、让问题和欲望激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人的一种潜能,每个人都有创新这一潜能,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重点,坚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每个学生都能创新,如何把学生的这一潜能挖掘出来呢?我的做法是: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探索欲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欲望产生“问题”,研究、解决“问题”过程又提出新“问题”,创新始于“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提出问题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比如,在Internet上,学生看到了活泼生动的动画效果,有的同学就会问:“老师,这个动画是怎么制作的?能不能教我们?”我说:“行!你们先去搜集有关Flash动画制作的资料”。几天之后,学生们从网上下载了很多Flash动画的制作实例和教材,还买了许多书籍,并开始研究起来,这时要及时肯定学生的成果并让学生按操作实例制作几组动画。由于受到制作动画欲望的驱使,学习的干劲十足,几天就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动画制作,并开始探索符合自己思维的动画制作,这时我就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大部分学生就不会再请老师“教”,而是喜欢自己研究,自己探索。这样就把学生的创新潜能充分挖掘出来。

三、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一、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教会上强调:“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 目前信息技术课是学生最喜欢上的课程之一,抓住学生对信息技术向往的特点,培养学生学习毅力。没有坚强的学习毅力,缺乏探索精神,是无法掌握好知识,更谈不上创新。在教学中为了提高效率,每次课(两课时)我都安排15分钟键盘指法训练,在训练中提倡一“要”:一要精神饱满;二要姿势正确;三要指法正确。刚开始有许多学生都觉得指法训练很“无聊”,很“枯燥”,这时我就一方面耐心引导,另一方面严格要求,有效监督,使学生在训练中知道自己的进步,渐渐地学生觉得越练越有趣,指法也就越熟练了,从这“枯燥”的训练中锻炼了学生毅力。又如,在VB编程中,练习要求在窗体中显示文字“信息经济时代来临了!”,对完成的学生要求:增加代码,让文字从窗体的右边慢慢地向左边移动。进一步鼓励完成:让文字在窗体内左右循环移动。学生对一步步深入的问题很有吸引力,从而培养了探索精神。

第二、获取信息、分析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信息时代的信息层出不穷,科技不断进步,信息不断更新和发展。信息时代要求学生具备获取和加工信息能力,当走出校门踏上工作岗位后,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信息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点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训练学生:①在学习中懂得利用系统的帮助信息,因为在学习的软件中,几乎都有设置帮助信息,应用帮助信息,往往使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很快得到解决。②同学间进行信息交流,同学的信息来自方方面面,引导同学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是学生信息量猛增的有效途径。③利用Internet上的巨大信息资源,培养学生在网上搜索有用的信息,并可通过网上的专家进行求救帮助来获取信息。④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浩如烟海,良莠不齐的信息中,锻炼筛选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推敲、构想、实践和创造,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三、分层次进行个性化教学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受社会及家庭环境的影响,接受的信息技术知识教育程度的差别比较明显,使得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相差甚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找到一个适合现状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应用分层次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是有效的,新学年开始时,我对高一新生全面调查,结果每个班都有50%~60%的学生从未操作过电脑,于是把教学目标分成A、B、C三个层次,学生根据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定位在相应的.学习层次中。A层次的学习针对没有信息技术基础或基础较差的学生参与,只要完成学习的基本要求即可;B层次的学习针对具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参与,要求掌握相对较高;C层次的学习针对基础较好的部分学生,要求进行创造性学习。学生根据实际确定自己学习目标的层次,并根据自己的进步情况自已调整到相应的层次中,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A层次的学生几乎都调整到B层次中学习,而且C层次的学生也渐渐增多了。这一过程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主动获取知识。

第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新的教学形势下,教师从教学的主导者、中心者向教学的组织者、引路人角色转变,而学生才是教学中的“中心者”,是学习的主体,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对某个方面的内容特感兴趣,而对某个方面的内容又不感兴趣,对某知识点接受非常快,对某知识点接受较差,窥其原因,发现学生缺少从多个角度来观察、理解问题的能力,即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导致某些知识点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大胆创新教学,尽量设计出有创新的教学模式,比如,在VB教学中,先给同学演示一个程序如下:

告知需用到的控件有:label、textbox、timer,需修改的属性有:caption、text、interval,需调用的函数有:time,要求同学自主学习,编写出这个应用程序。在学习过程中,我重视学生的心理活动,不急着帮助学生“怎么做?”而是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有的学生虽然只找到部分的答案,但他经历了自主学习的全过程,从而培养了自觉主动学习习惯,在以后的学习中体现出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五、协作学习、讨论交流能力的培养

杨振宇博士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工作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在知识爆炸的现代社会所必需的信息已经远远超过了个人所能掌握的知识限度,要在未来的社会中有重大的创造,必须有良好的协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每四个人组成一个协作学习小组,由他们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利用网络功能全班同学进行讨论,互相促进,营造师生共同学习、探索和研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处理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培养了学生与他人正当竞争的态度、合作的精神、团队精神。

四、构建有利于发展创新能力的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肯定学生对问题的发现,对知识的探索,及时在班上给予表扬、鼓励,表扬的面要广,量要多,这样,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从而形成良好的创新学习氛围,同时做好以下几个环节:1、建立融洽的师生、生生关系。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讨论。2、创设问题情境。问题的预设和对新发现的问题的有效的利用。3、进行自主学习环境的设计。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设计出使学生能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同时又能发展个性的教学方法。4、提供学生表演才能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到教师机上进行实例操作,应用广播系统对全班广播,适时引导其他学生给予鼓掌鼓励,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尽快具备创新能力。

总之,今天的教育是为了孩子的明天,在世界科技竟争十分激烈的当代,把我们的课堂变成学生发展能力的沃土,让学生在这片沃土中茁壮成长。

[参考书目]《困惑及其超越--解读创新教育》胡东芳 孙军业著《中小学计算机基础教程教学指导书》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 组编《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编

发挥学科优势 拨动心灵琴弦 第6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A-0064-01

教学中,一些学生由于心理脆弱,缺乏面对挫折和困难的勇气,在学习中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便不知所措,继而失去信心,听不进别人的建议,这成为了教育的难题。其实,语文教师如果注意发挥学科优势,充分把握教育契机,因势利导地让学生重拾学习的自信心,同样能够激活学生学习的潜能。

一、抓住契机,重拾信心

我任课的班上有这样一个学生,他刚入学时学习成绩不错,但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课,做作业也很马虎,平时还表现出一副目中无人的样子,常常不把老师的教诲放在心上,结果在期中考试时他的成绩很不理想。他自尊心强、爱面子,渐渐地变得萎靡不振,产生了厌学情绪。我想找他谈一谈,但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恰逢学校组织作文竞赛,我便鼓励他报名参加。他说:“我的成绩这么差,不想去丢人现眼。”我诚恳地说:“我是你的语文老师,最了解你的写作功底,你平时爱好写作,不去试试怎么知道不行?”他最终迟疑地报了名。在这期间,我在课堂上特意留意他,哪怕他有小小的进步也给予鼓励。结果,他在作文竞赛中取得了全校第二名的好成绩。当我把获奖证书和铅印的《获奖作文集锦》交给他时,他的双眼重新闪现自信的光芒。我趁机说:“前段时间你成绩下降,是由于你对学校生活还不适应,今后你一定会好起来的。”习作课堂上,我声情并茂地朗读他的获奖作文,并对他的作文给予了高度评价。慢慢地,他又找回了自信,对学习也有了兴趣,各科成绩不断上升。我又多次通过写作文评语的方式与他交流如何与同学进行人际交往,他不断改变自己的处世方式,与同学的关系也渐渐融洽起来。

这件事让我明白,每一个学生都有可取之处,教师要多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抓住教学时机让学生重拾学习的自信心。

二、因势利导,激发潜能

我曾教过一名男生,他各科成绩平平,平时最大的兴趣爱好是打篮球,还经常旷课去打球。由于他平常表现得比较活跃,一些老师将他的成绩差归咎于“不安分”,并常常指责他,这让他觉得很伤自尊,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拒绝与所有老师谈话。他的爸爸是本校教师,平时对儿子软硬兼施,但都没有取得成果。一次,在和爸爸的激烈冲突之后,这位男生把苦闷的心情倾泻在习作中,表达了强烈的被理解和被认可的愿望。于是,我在他的作文本中夹带了这样一张纸条:“我非常理解你,希望能帮助到你。”但是,写纸条没有得到他的回应。我并没有气馁,而是慢慢寻找机会。这期间,我了解到他在男同学中威信很高,于是我准备了一堂主题为“我最喜欢的 ”语文活动课,要求学生说出最喜欢的一个人物或一项活动,并说出喜欢的理由。为了避免他在课堂上不发言,我事先与几个男同学沟通,请他们帮忙。活动课开始不久,班长就提出让他说一说为什么篮球打得那么好。刚开始他不愿发言,当所有同学都为他鼓掌时,他赌气似的说:“我就是喜欢打篮球,打篮球能让我放松,在和队友的追逐竞争中才能感觉到一种真实的存在,特别是进球的刹那有一种说不出的成功感。”又有同学故意问:“你身强体壮,球技这么好,是天生的吧?”他马上说:“不,这得靠锻炼,得不怕吃苦。为了练投篮,我的腿受过伤,手指都折过。”我佩服地说:“你真坚强,你有这种精神,什么困难都能克服!让我们大家一起学习×××这种坚强的精神!”教室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他有点羞涩地低下了头。我进一步说:“无论怎样,我们作为学生都不该对学习轻言放弃,要拿出练球技的精神,摔倒了只要能站起来就要坚持。老师愿意帮他,至少在我教的语文学科上完全能学好,在学习上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他问我能否不放弃打球,我说打球和学习并不矛盾,并和他约好在课堂上好好学习,在课外活动中尽情练球。他坚定地点点头。后来,在课外活动时间他照常与同学们活跃在球场上,但他的学习态度明显有了转变,学习成绩也不断上升。在一次习作中,他在作文本中夹了一张字条:“每一个学生都是善良的,你对他笑,他也会对你笑。”字条上还画了一张简笔的笑脸。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学中出了问题,一味的“堵”不是办法,而因势利导的“疏”才是教学事半功倍的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教师要善于找到学生的这根“琴弦”,并巧妙地拨动它,特别是对于所谓的“问题生”,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科的优势,因势利导地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让它发出最美妙的声响。

高校优势学科建设文献述评 第7篇

有关优势学科概念的分析

对于优势学科, 专家学者们主要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解说方式, 可称之为比较优势说、内涵说和功能说。当然, 这些不同角度的认识之间存在相当的一致性, 内涵丰富、功能较强的学科, 往往也具有比较优势, 反之亦然。因此在实践中, 人们对于优势学科的认识也会以三种方式不同程度混合的方式来解说。

持比较优势说者认为, 优势一定是比较背景下的优势, 这就涉及到比较的范围, 包括学校不同学科之间的比较, 全国范围内的比较, 全世界范围内的比较。对于不同高校的不同学科来说, 总是基于自身条件, 在上述参照系统中确定优势学科及其发展目标。作为一所高校, 其对优势学科的定位, 至少以全国同类学科为参照目标, 少数学科甚至以世界范围的同类学科为参照目标。优势学科是指在国内总体上处于领先地位, 某些方面可能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学科, 可分为国际、国内及校内等不同级别, 是在相应范围内排名前列的学科。也可以说:优势学科是指在教学、科研和科技开发等方面在一定地区、国家乃至国际上处于领先或先进水平, 在一定范围内产生广泛的影响, 从而得到同行和社会的认可的学科。

持功能说者认为, 优势学科是重大科研项目的承接者, 是创新型成果的生产者, 是创新型优秀人才的培养基地, 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所在, 是学校地位、水平的集中体现, 是学校发展的生机和活力所在, 是学校快速发展的基础。这些学科拥有世界一流的师资和科研成果, 在国际上占有绝对的优势, 而且各具特色。

持内涵说者认为, 重点学科优势是高等学校在其发展历史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学术财富, 它能在多种载体中获得被社会认可的对象性存在, 这些载体是学校在其自身发展及与外界交流中产生和确立起来的, 包括专业、人才、项目、成果和各种设施等等。其具体的学科优势主要是指有扎实的研究基础, 有较先进的研究机构, 有一批水平较高的科研人才, 较多地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研究课题, 并有水平较高的研究成果, 研究时间长, 前期成果多, 有一定知名度的学科, 也可以说, 存在人才优势、设施优势和科研优势。设施优势也可称为平台优势, 包括高水平实验室、重点科学研究基地等。就科研优势而言, 学科尽管在整体上不处于优势, 但在学科的某些新增长点上有相对的优势, 也可能成为学科发展的重要突破点, 成为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的新平台。

有关优势学科特点的分析

关于优势学科的特点, 人们大致有如下四种认识。

地位的对比性。优势学科的特点, 无非是以学科的人员与队伍、研究方向的理论与应用价值、研究成果的水平、研究平台的高低等为指标, 在对比的基础上显现出来。这与比较优势说的优势学科概念是一致的。

功能的资源吸附性与效用辐射性。优势学科在吸附各类学科资源方面具有天然的力量, 具有皮格马力翁效应。优势学科的形成与存在一方面表现为一个卓越的研究平台, 另一方面也表现为一套促进学科发展的良性机制。这一表一里两方面要素的存在对于具有学科发展潜质的人才来说, 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跟随优秀学科人才而来的必然有大量的科研项目与经费。优势学科能够提供学科发展的一般要素与途径模板, 能够为其他相关学科提供示范并带动其发展。正因为优势学科的资源吸附与效用辐射的功能, 各高校才会着力打造和培育优势学科。这一特点是包含在功能说优势学科概念之中的。

发展的动态性。优势是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形成的, 因此, 优势不是固定的。形成优势固然重要, 保持优势同样重要。尽管优势学科存在良性发展机制, 但是, 关键输入要素的变更减弱, 比如学科带头人的流失或者经费的骤减, 都会对一个成熟的优势学科产生毁灭性的打击。正因为其发展的动态性, 就必然需要长期的投入。

生成的长期性。有学者针对我国当前到处可见的挖人现象指出, 在大师问题上不存在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规律, 中国创建一流大学, 必须要作长远打算, 必须从培养大师着手。既然大师非常有限, 也需要培养, 学科自然更应该培养了, 而不能急功近利地从哪里挖来。因此, 要重视学科培育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要有长期培育的思想准备, 而不是仅仅关注优势学科的遴选和发挥。在这个意义上, 大学的发展更多是一种瓜熟蒂落的过程。

发展的动态性和生成的长期性是内在的、过程性的, 而地位的对比性和功能的资源吸附性与效用辐射性是外在的、结果性的, 前者易被忽视而后者则给人深切的感受。这正是人们常常研究“发挥”、“借助”优势学科的途径与方法, 而很少关注优势学科的“成长”、“培育”与“维持”等的原因。但是, 除非人们对这后两个特点有清醒的认识, 否则, 一所学校的优势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性仍然难以得到保障。

有关优势学科建设原则的分析

有学者概括出以下优势学科建设的原则: (1) 需要性与引导性相结合的原则。优势学科的建设首先要适应和满足国家、区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优势学科的建设又不能只局限于满足需要, 还要走在国家和社会的前列, 带动国家和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向前发展。 (2) 可行性原则。就是大学优势学科的建设要从学校的具体情况出发, 充分考虑学校的性质、类型、传统、发展基础、服务对象等因素。 (3) 优先原则。就是要在优势学科上有侧重, 有所为有所不为, 进而强化其优势。学科资源的有限性和学科发展的无限性的矛盾就决定了任何一所学校不可能占领所有的学科领域或在一个学科的所有方向都达到很高水平, 大学必须确定优先发展的学科领域。 (4) 前沿性原则。优势学科建设必须着眼于长远, 了解、跟踪、掌握世界发达国家科学发展的动态和趋势, 瞄准科学发展的尖端和前沿。 (5) 相关性原则。相关学科的建设为优势学科提供坚实的基础, 或为优势学科提供研究方法, 并使它们相互促进、相互融合, 以免使优势学科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分析上述几种原则, 可以发现它们反映了对优势学科建设不同维度的认识。第一, 从目的维度出发, 优势学科建设可以起到满足需求和引导发展两方面的目的。有的优势学科是为了满足国家急迫的现实需要, 有的是为了引导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 以起到提升生产力、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平衡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布局等的目的。这些是外在社会价值的追求, 优势学科建设实际上还存在着内在价值的追求, 即对于学校这一组织自身发展目标的追求。一个或一组优势学科由于其特定的示范功能和资源吸附功能, 对于一所学校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优势学科的选择、培育与发展必须首先符合学校发展的总目标, 只有学校这一组织的发展目标实现了, 才能为追求社会价值奠定更坚实的基础。第二, 从战略维度出发, 在建设优势学科方面, 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 必须有所选择。而瞄准学科前沿的原则就是重要的选择标准, 但是这只是标准之一, 也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选择传统、冷门或者其他学科作为优势学科。当然, 确定了一个优势学科或者一组优势学科并不意味着别的学科就可以不予支持了, 而是必须明确相应的支撑学科, 使优势学科的发展获得相关学科的支撑。第三, 从操作维度出发, 必须注意优势学科建设的条件评估与创设。优势学科的建设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这一点毋容置疑, 但是, 当前人们对于硬件条件的认识远比对于软件条件的认识更清楚。这也是目前学科建设的大量资金用于打造物质性基础设施和利用各种优惠措施吸引高端人才的原因。但是, 优势学科即便通过上述方式在短期内形成影响, 也会因为相应制度与文化环境等软件条件的缺失而逐渐丧失其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从而不容易稳定现有的各种优势学科资源, 影响到优势学科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 从长远和深层次看, 还必须加强良好的学科组织文化和学科组织学习机制这些难以复制的异质无形资源的软件条件的建设。

有关优势学科建设的模式与途径分析

从不同角度出发, 高校对优势学科建设的模式与途径有不同的选择:

1.学科角度

从学科角度看, 当前有关优势学科建设的模式与途径主要是依托传统学科优势、通过学科融合、选择当采学科、瞄准冷门、建设学科群等。首先, 传统优势是重点学科发展优先领域的根本。任何一所大学的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都是基于自身的历史文化、学术传统和学校实际进行建设的。已有的学科基础如学校的师资、设备既是一所大学长期以来积累的结果, 更是将来进一步发展的前提, 这是优势学科建设必须正视的重要基础。其次, 在学科高度综合的当代社会, 以学科融合促进学科的发展、构筑完善的学术交流体系, 已经成为优势学科建设的必然选择。例如兰州大学的“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原子核物理、核技术及信息功能材料”等优势学科的形成均得益于此。再次, 在优势学科的选择与确定方面, 有的采取了与当采学科一致的方式, 有的选择冷门学科, 还有的提出组建优势学科群的思路。所有这些路径都有很多成功的案例, 但是每种路径都必须与学校自身条件与发展目标相一致。当然, 通过学科方向、学科研究方法的创新来推进优势学科的发展也是最基本的模式与途径之一。创新既可能受到社会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发展的现实需求的引导, 也需要借助跨学科交流互动所激发的新观点、新方法的推动。

2.管理角度

从管理的角度看, 学科成长有其自身规律, 但有效的学科建设政策措施和集中投入能加速优势学科的形成, 高校可以通过一系列管理措施来促进优势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1) 高校优势学科建设的管理首先要制订学科发展规划

规划最重要的目的是进行战略目标的选择与定位, 正如有专家言“舍弃是战略的精髓”。战略目标选择与定位的前提是学科发展资源的有限性。无论从学科人才来说, 还是从可能投入的经费来说, 学科发展的资源都是非常有限的, 从院系、高校、地方到国家, 都不可能对所有的学科投放其发展所需要的无限资源, 而必然是有所选择的。因此, 高校优势学科的建设必须首先通过发展规划, 确定优先发展领域与发展目标。同时, 优势学科建设战略目标的选择与定位必须经历一个广泛论证的过程, 获得学校全体教师的认同, 而不是个别人及其小组杜撰而成的、没有广大教师参与和认同的规划文本。尽管很多高校都提出或实际上在进行着优势学科建设规划, 但真正意义上的规划并不多, 很多规划具有明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缺乏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

(2) 高校优势学科建设的管理还必须通过战略实施来实现战略目标

从高校内部来讲, 这种战略实施需要搭建校内学科资源平台, 以实现学科资源的有机整合, 促进资源利用率。构建校级大型科学仪器平台, 提高资金与设备使用效率就是必然的选择之一。校级平台仪器设备的购置必须符合学科建设的整体要求, 并尽量做到覆盖面广、通用性强和辐射面宽, 增强仪器设备使用的通用性、共享性、开放性。这就需要创新大型仪器平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从高校外部讲, 有两方面需要考虑。一方面是创建学科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优势学科建设服务区域发展需求是高等教育基本规律使然。社会需要是学科发展取之不竭的源泉, 社会需求不仅为学科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而且还向学科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新课题, 为优势学科提供了发展的方向和动力。面向区域产业与经济发展需求可以培育出具有特殊竞争力的优势学科, 例如针对西部高寒和干旱环境类型和西部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等, 解决我国西部生态环境恶化问题, 兰州大学遴选出“草地农业系统”、“寒区旱区植物学”、“区域生态———经济重建与区域发展”、“西北少数民族稳定和文化遗产保护”等学科进行重点建设, 优势学科发展成效显著。面向区域特色文化发展的需求, 也可以形成独具特色的优势学科, 兰州大学的敦煌学研究所、曲阜师范大学的孔子文化研究院、安阳师范学院的殷商文化研究所等都是典型的例子。另一方面, 需要创建学科发展的国际合作交流机制。在全球化影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今天, 学科发展的国际合作交流机制不仅条件具备, 也是必然的要求。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创造了国际交流合作的必要条件, 国际国内竞争的加剧以及知识经济社会的特性提出了国际交流合作的必然要求。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是打造优势和特色, 缩短跨越发展进程、提升学校竞争力的捷径之一。微观到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如很多世界一流大学的优势学科, 宏观到组织的跨越式发展, 如印度理工学院、香港科技大学等, 都得益于国际合作与交流。

小结

现有的文献研究对于高校优势学科的概念、特点、建设原则、建设模式与途径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为我们更好地认识高校优势学科发展与建设的规律, 更有效地进行优势学科建设, 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是, 从现有文献研究及其所折射出的现实问题看, 优势学科建设依然面临一些重要课题。

第一, 是如何认识优势学科发展的深层保障条件。文献研究表明, 当前优势学科建设更多关注的是外显性特征、硬件条件和结果指标, 严重忽视优势学科建设的内隐性特征、软件条件和过程指标。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绝大部分文献以“发挥”、“借助”、“结合”、“围绕”和“利用”“优势学科”为题而非以“培育”、“生成”“优势学科”为题的原因。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急功近利思维的典型反映。深刻认识学科建设发展的动态性、生成的长期性特点, 在打造高水平硬件条件的同时, 重视并坚持不懈地营造学科组织的学习机制与学科文化这些软件条件, 才能为优势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深层保障。

第二, 是如何进行优势学科建设的战略管理。从现有文献研究看, 当前大部分高校对优势学科建设的管理依然停留在操作管理的水平上, 战略管理的意识依然淡漠, 能力有限, 战略目标缺失或者战略目标不科学。如何对优势学科建设进行战略管理依然是一个有待深化的问题。

第三, 是如何认识和坚持高校学科建设的核心任务。在我国, 学科建设俨然已经制度化并获得几乎所有高校的高度认同, 但这种表象后面潜藏着严重的认识误区, 甚至是制度的错置。优势学科不是一个新名词, 但优势学科建设的制度化却是一个新现象。于2008年正式启动的“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特色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和即将启动的“江苏省优势学科和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就具有典型性。20多年来, 从重点学科建设的制度化, 到如今优势学科建设的制度化开启, 我们不难看出, 优势学科建设其实就是升级了的重点建设。这一升级至少表明, 重点学科建设制度已经不足以满足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需求, 而优势学科建设就是一个新的方向和新的制度设计。但是, 这一新的制度设计的有效性依然值得质疑, 原因是所有这些制度多少已经迷失了其所欲达的方向。世所公认, 科学研究是高校重要职能与任务之一。与教学是传播知识和社会服务是应用知识相对应, 科学研究是创新知识的活动。学科建设制度的初衷与核心任务就是大力提高高校科研创新力。然而, 经过20多年的学科建设, 作为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大国, 我们目前的最大困难仍是科学创新能力尤其是基础研究原创能力的相对不足。为了更好地认识和坚持学科建设、提高高校科研创新力的核心任务, 除了制度创新之外, 是否应该从构建具有求异性、自治性、协同性以及超越性等特征的创新型文化环境, 从进行科学理念、科学精神、科学传统这些学术传统的培育, 从积累和构建充满创造活力的科学传统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娄玉珍, 赵鹏大, 徐士元.大学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建设的原则及途径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 2006, 2.

[2]王建华.高校大合并的历史观照[J].教育与现代化, 2006, 1

[3]杨荣威.浅议学科优势的丧失与维持[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 7.

[4]刘向兵.操作管理转向战略管理——高校管理发展的重要趋势[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11.

优势学科群 第8篇

尽管在此之前,很多高校已经在多个环节进行了创新创业的积极尝试,包括参加各级“创新创业大赛”“科技创新大赛”,某些有条件的大学还成立了KAB俱乐部,举办有关的创业艺术节等。但由于缺乏系统性,加上多数老师认为改革与自身课程无关或关联不大,因此在这方面的探索并不是很积极,效果不尽如人意。文件下发后,不少高校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创新创业的课程,也给予了相应的学分,但负责老师并不了解课程的性质,不清楚如何上课,自己也缺乏相应的能力,多数只是应付性地邀请校外成功人士来现身说法或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是很强。当然,这种认识不仅仅存在于普通教师身上,即使是学术界,理解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偏差,正如尚大军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指出的:“一是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叠加与融合,与专业教育、基础教育的关联度不大,因为与专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相比,创新创业教育并不传授某门具体课程的知识或技能,因而将创新创业教育划入第二课堂的范围;二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简单理解为创办企业、开办公司,并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限定为具有创业意愿且具备创业能力和创业条件的一少部分学生。”

实际上,如果能够结合具体课程开拓其创新创业的思维,树立创新创业的意识,灌输创新创业的知识与技能,并通过实践对其创新创业加以检验,培养创新创业的品质与人格,对学生而言学习不会那么枯燥,课程也会因充满挑战性和趣味性而更加具体和生动,而且由于课程的性质及学分、成绩的要求,避免了比赛只有少数人参与、适应面不够广泛的问题,我认为这应该是今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方向。而公共关系学就拥有这样的学科优势,发挥得好,可以助力高校的创新与创业,下面是本人从事公关教学20多年的体会。

一、公共关系学与创新创业的关系

(一)学科定位

公共关系学是研究通过传播与沟通进而塑造良好组织形象的一门科学和艺术。作为科学,当然必须具备理论性和指导性;作为艺术,则充满了创新性和创造性。

创新,是公关永恒的主题。2014年度公关行业调查报告显示,“互联网+”的时代里,“变革将伴随公关行业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变革将给行业带来巨大挑战。另外,随着广告、营销等行业的介入,企业对公关公司服务质量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因此,公关行业必须要在创新中求发展。”作为一门理论指导下应用型很强的学科,公关学以社会需求的公关人才的知识结构、素质能力、道德品质为培养目标,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公关基础理论,培养其开拓创新、统筹安排、组织号召、灵活应用、语言表达、文字写作等方面能力,并积极灌输建设和谐社会所需的“合作共赢”“真诚待人”“互惠互利”等思想。此外,课程需要与时俱进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技能等,以期更好地应对互联网大潮下日新月异的传播环境,这些都对学生创新创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本人查阅了一些论述创新创业方面的论文,不少人提到公关课程的重要性,例如《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认为公共关系学可以“具有从事本专业相关方面的人文与科学素质,奠定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知识基础”,应当被列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的显性课程中的通识课程《法规与公共关系系列课程》,达到160学时(10学分)。尚大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一文中构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模型,提及创新创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知识中,“公关礼仪”“市场营销”等霍然在列。公关与其能力要求尤其是领导力密切相关,知识、能力与品格共同构成了创新创业的素质。王玉波的《高等职业院校营销与策划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探讨》尽管介绍的是营销与策划专业,但因为公关与营销不分家,策划又是公关的生命力之所在,所以我们也认为这是对公关在助力创新创业方面的强力注解。

(二)课程内容

公关课程除了介绍公关基础理论、传播学及礼仪学知识外,还包括企业形象CIS战略、企业文化等内容,其衍生课程(限定选修课)《商务策划学》或《营销策划学》等在上述专家学者们的论文中都被证实对引领学生的创新创业有着现实的意义。

公关的四步工作法“调查——策划——实施——评估”是上世纪50年代在卡特利普和森特的《有效公共关系》一书中提出的,由于该方法对一个项目的完整把握和通盘实施提供了非常科学的指导因而在业界得到广泛普及。科任曾经组织学生运用这四步工作法成功举办了两届开集大先河的“跳蚤市场”活动、“商品拍卖会”“公关文秘之夜”“慈善义卖十日捐”活动等,经历过的学生对此方法都有了切身的体会因而印象深刻。

二、公关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文件指出:“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各高校要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运用大数据技术,掌握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为了让学生学得“有趣有用有得”,本课程自在集大开设以来,做了大量的实践性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成效,早在1996年就获得集美大学教学改革的一等奖,这为本课程打下了教学创新的良好基础。20年过去了,结合着前沿教学理论和媒体变革的大环境,科任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线,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公关案例,结合课堂讨论和课外运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致力于服务海西建设的思想,帮助学生的创新创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表现为:

(一)教学方法上的创新

本课程以适应社会对公关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教学力求贴近公关前沿、贴近公关生活的实际、贴近和满足大学生接触新媒体的习惯,帮助在校生顺利通过高级“公关员”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1.知识、案例与训练三位一体的理论教学创新

有别于传统的高校老师讲授一统天下的做法,本课程的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而案例分析一方面为理论提供实例,另一方面也为研讨与技能提供具体的材料,是知识转化为技能的桥梁。而“研讨与训练”则是将知识要点引向深入,也进一步提升训练的水平。这三块既相对独立,又环环相扣,具有系统、科学、实用的特点。在这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就显得非常重要,要求学生能够从理论中总结出自己的观点,并将其很好地结合到案例分析中,为技能的培养提供知识的土壤。

借鉴哈佛商学院案例库教学的成功做法,科任多方搜集了近年来公关公司们来自一线的策划案例,建立了案例库并打包分发给学生,这些案例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和样板,一些失败的案例也启发学生进行举一反三的思考,为此学生受益良多,其学习成果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最近科任要求他们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案例分析的推送也是一种表现方式。目前已经呈现给广大受众的已有十多篇,这些案例是学生从古今中外的公关历史或者从当前正在发生的公关现实中选择发现问题,加上自身对理论的理解,通过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微信公众号对此案例进行剖析。如此一来,理论指导下的案例分析能力得到了提升,技能方面例如文字写作、图片制作、视频导示等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综合运用.由于存在阅读量的要求,因此学生在标题制作、内容设计及转发吸引眼球方面都要下一番工夫,这对净化学科的社会舆论氛围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贴近现实的实践教学创新

林雪治的《进阶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策略》一文中提出:“理论课程主要以课堂讲授和案例讨论为主,实践课程可以包括创新创业专题讲座、企业参观与考察、市场调查与评估、创新创业模拟实训、创意设计与展示、创新创业大赛等多种形式。”这一点与科任这些年来的实践教学是不谋而合的。

(1)“请进来”与“走出去”

“请进来”指的是邀请校外人士介绍其公关或营销的成功经验,如厦门市公安局“警察公关走进集美大学”、森宝集团副总吴永长先生的“公关策划之道”、毕业生返校介绍其微信营销创业的体会、盖网商城香港钟总等结合“互联网+”介绍其O2O模式;“走出去”是指每学期都争取带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如厦门造船厂、银鹭、惠尔康、古龙、可口可乐、TDK等单位,了解其员工培训、企业文化、社区关系的处理等。

(2)以项目为龙头,带动全过程技能训练

除了理论课程之外,实践课程我们主要是以项目为中心点,将全过程技能训练贯穿始终。科任以当前企业对公关公司的招投标项目或二年一度的大学生公关策划大赛的题目为虚拟对象,进行如头脑风暴、方案汇报、海报设计、软文写作、新闻稿写作、新闻发布会暨记者招待会的组织实施、策划书写作和汇报等,让学生既无处抄袭,又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每份作业都精心、细心、用心,训练学生的统筹思维、超前思维等包括风险评估等方法,帮助学生克服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所带来的求职应聘上的不利,使他们多次与985、211高校毕业生的同台竞技也毫不逊色并能够取得较好的战绩,某些公关公司的老总对科任所推荐过去的学生赞不绝口也是例证。

3.实训基地的建设

文件中第五点:“鼓励各地区、各高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作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好一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和职业院校实训基地。”

本课程以秘书学阶段性实习为契机,通过与厦门思明区工业园共建并挂牌,也给《海西晨报》、《集美报》、集美文化馆及厦门、泉州等地的公关公司如易天公关公司、正大博智公关顾问公司、集美金水木广告公司等单位挂牌成为实习基地,这为本课程的长期实践提供了相对固定的学习场所。上述单位有的也已经建立相对完善的传帮带制度来积极辅助在校大学生走向社会的转化工作,学生在实习中也可以介入到项目的运营过程中,亲身感受创新创业的挑战与魅力。

(二)考核方式的创新

文件指出:“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破除‘高分低能’积弊。”为了实现创新创业的目标,提升学生实训的积极性并在成绩上有所体现,本课程在考核方式上也有别于学校大部分课程的平时30%、期考70%的成绩分配,几年来坚持的是平时50%(几项技能训练成绩的综合)和期考50%的做法。而期考的笔试试卷中技能和理论占比40:60,接近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公关员”的考核标准,故尽管大班上课不能够充分施展科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但前几年凡是本人指导过的学生三级(即高级)“公关员”的考试通过率基本保持在80%左右。

公关礼仪方面,几乎每学期会安排不少于1/3的时间进行实操演练,包括常规的仪容、仪表、仪态、基础见面礼节,还会组织学生到西餐厅、中餐现场学习观摩实践、舞会组织。考核除了理论方面外,还要求以小组协作的方式设计情节,融入商务活动的场景,体现礼仪的知识要点,并不定期地安排学生到社会活动大场合中通过志愿者服务和迎宾接待等,展示学子礼仪风采和魅力,如九八投洽会、国际马拉松、文创会、青运会、游艇文化节等。

而《商务策划学》或《营销策划学》的考核,科任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和社会现实先做好自身历时十年左右的《职业生涯规划》,然后再结合项目进行策划,有些策划时间跨度也比较长,需要长远的规划和通盘考量,例如《海峡两岸企业文化节》《厦门茶文化营销策划书》《翡翠湾旅游度假区的营销策划》等。

三、结语

公关学科自身的创新性质、课程内容与社会经济活动的接轨密切,加上科任在教学多个环节的精心设计,作为汉语言文学(商务秘书方向)的主干课程,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和技能得到有效提升,每年都有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就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例如,2005级几位学生集资开设了“青苔书屋”,后来在此基础上招商引资,开办了“转角市集”卖场。2010级学生刘洋在校期间成功创办了“集优”米业公司;2012级学生邱梦琪与同学引入了“互联网+”和“众筹”理念合办了“多米诺创咖”;此外还有“宿派披萨”等都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12级和2013级的商秘班学生参加了校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均取了二、四、五名的优异成绩,代表校队参加省赛也获得三等奖等。2012级陈山等学生参加全国性的大学生广告比赛获得了优秀奖等。最近就有几组学生打算拿之前所完成的公关策划作业参加学校“挑战杯”的创新创业大赛和职业生涯大赛……

优势学科群 第9篇

一、转变教学观念, 呼唤创新意识

艺术教育贵在创新。很多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习惯于沿袭以往的教学方法, 这就形成了他们教学方法的僵化、保守, 缺乏新意, 学生也在这样的氛围中逐渐失去了创新的意识。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教师只有转变观念, 从以往的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富有创新的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让学生结合对艺术作品的赏析, 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触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创新灵感。特别是初中学生, 他们正处于思维和认识活动最活跃的时期, 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 教师要抓住这一最佳时机, 不断诱导、挖掘他们的创新意识, 催生他们的创新热情, 为他们的潜能的挖掘创设一片蔚蓝的天空。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 学生主要以临摹为主, 这固然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很快地掌握一定的绘画技能, 但毋容置疑, 这一方式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限制了学生想象空间。为此, 我在教学中, 注重以原作为基础, 适当取舍, 对教材中提供的素材进行整合, 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如初中学生比较热衷画卡通画, 但他们习惯于照葫芦画瓢, 缺乏创新, 所以其作品也只能停留在与原作是否相像的层面。而我在教学时, 要求学生对原作进行适当修改, 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展开想象, 要求他们对原作进行构图和表现形式的创新, 特别是人物的表情、动作的变化, 表达人物内心的改变。这样无形中给了学生一个思维驰骋的舞台,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个性。

二、体验成功快乐, 激发创新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热爱美术课程, 才会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艺术创作中, 孜孜不倦地探索和追求。那么, 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呢?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只有不断经历成功的过程, 体验成功的快乐, 他们才能对学习乐此不疲。因此, 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注重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并给予及时适度的放大,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从而激起学生自尊与自信。我曾经教过一个学生, 他的文化成绩不是非常优秀, 课堂上也没什么热情, 作业完全是应付式。在教学初二下册《以刀代笔》时, 我发现他的构思奇特, 只是刀功欠缺, 于是我充分肯定了他的构图, 同时也很中肯的指出了他的不足, 并给他认真做了示范。通过教师真诚的指导, 平和的建议, 使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期待和关心, 他心悦诚服的接纳了我的意见并愉快地进行了修改。在此过后, 我将其作品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展示, 并指出版画制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通过这次作业, 使他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树立了学习的信心。在以后的课堂上, 我发现他总是全神贯注, 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课堂创作中。在以后的历次学校学生艺术作品展中, 他总能取得好的成绩。通过这一事例, 我深切地感受到:爱是教育的桥梁, 激励是成功的源泉, 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 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三、营造自主氛围, 搭建创新舞台

初中学生经历了小学的六年时间, 他们大多具有了一定的艺术基础, 教师如果此时仍然过度地限制学生的创作过程, 不仅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 遭到学生内心的抵制, 更易束缚学生的思维, 扼杀学生的创新个性。因此, 作为教师, 首先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 让学生在自由开放的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潜能。当然, 这就需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轻松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的情绪处于活跃状态。只有学生的思维处于这样的状态, 他们思维的天空才会经常泛起创新的火花, 从而创作出生动鲜活的作品。

四、培养观察能力, 奠定创新基础

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 而生活需要观察, 一个缺乏观察力的人, 它是不可能体会艺术作品的的魅力的, 也不可能真正走进艺术的世界。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注重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欣赏, 让学生在观察中不断内化创新基础, 是培养学生创新本领的关键所在。当然, 观察的主体可以是生活中的事物, 也可是艺术作品。特别是优秀的美术作品, 往往更能激起人们创作的冲动。因此, 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让学生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激发观察的兴趣。如在欣赏油画作品《父亲》的时候, 我给学生呈现了这样一些问题:画家为什么能创作出如此震憾心灵的作品?他是如何构思的?在如此拨动人心灵的作品中融入了画家怎样的情感?借助这样的问题,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正是从作品中“父亲”满脸的皱纹中读出了人世间的沧桑, 从“父亲”慈祥的目光中感悟了人间的亲情, 由此, 也深深体会到了画家的深沉的爱, 从而使得欣赏者产生了强烈的心灵震憾。学生也在这样的过程中, 提升了观察能力。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优势 第10篇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模式的特点

1. 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网络环境下, 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基于文本、语音等多媒体的教学支持。教师可以边讲解边指示, 控制教学的全过程, 及时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 实现师生双方的交流, 确保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它最终要解决的是全方位问题。从课程标准到教学内容, 从教学方法到考试评价, 都要在与信息技术融合中实现改造, 从而“整合”为更合理的能力标准、知识系统和教学体系。

2. 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自主参与、自动探究与交互资源的过程, 不仅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 而且能手脑并用, 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认知活动, 使得学生在同一单位时间内增加了所接受的信息量, 增强了记忆的效果, 加快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消化速度, 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了学习效率。

3. 要发挥网络的信息传递功能。

网络环境下立体交互的教学过程, 可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多侧面和多媒体地展示教学内容;且画面逼真、色彩鲜艳和文字清晰, 化虚为实, 变静为动, 使深奥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学习环境的保证。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优势

1.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使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 它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 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学科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 而

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都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 11%来自听觉, 还有3.5%来自嗅觉, 1.5%来自触觉, 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 又能听, 还能用手操作, 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得的信息量, 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另外一个是关于保持记忆持久性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 自己听到内容的20%, 自己看到内容的30%。由此可以得出, 通过“整合”后的课程可以给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刺激的信息, 这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

3.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 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 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 学生可以平等地共享大家的学习资源, 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 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 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

4.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努力创设合作式学习的情境, 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协作能力搭建舞台。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 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 充分显示了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机互动、师机生互动、生机互动、生机生互动的多种友好合作方式, 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总之,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为现代化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天地, 促成了教学改革的深化, 使教育教学领域发生了更为深刻的巨变, 教学方法的策略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内容的信息化等, 都已经逐步成为了现实。这种整合的作用是巨大的, 我们应该大力推进这种整合, 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建设优势学科的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 商务英语 优势学科 产学合作 高职

本科院校的不断扩招给高职院校的招生以及就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很多学生找到的工作也没能利用到自己的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如此严峻,所以建立一些以就业为导向的实用性的优势学科变得极为重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曾经公布的一项调查也显示:我国高级技术人才严重短缺,企业对高级技术人才的实际需求,要比现有的高级技术人才数量高出大约12个百分点,普遍存在“管理人才好找、技工人员难觅”的问题。而高职院校原本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这样的人才,这正是和本科院校的区别所在。所以找准方向,以就业为导向,建设优势学科是非常可行的。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新兴的行业,而这些新兴行业又非常缺乏人才,甚至出现了人才断链。高职院校可以利用灵活性大的这个特点,根据市场所需,聘请师资,引进一些新的设备,开设一批适应市场所需的新兴的优势学科。商务英语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由于其学科自身的特点,以及一些主、客观因素,导致其在理论研究和学科环境建设方面,仍处于不断探索、搭建的阶段,面临着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困难。

一、优势学科建设,树立领先品牌

1.优势学科是学院优势的集中体现

高职院校应正确分析自己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区域特点、办学环境和办学条件,找准自己的重点发展方向与奋斗目标,选准突破口,集中优势力量进行扶持,使优势学科不仅成为学院优势的集中体现,而且成为带动学院全面发展的龙头。

优势学科建设是学院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将为学院赢得社会地位,是吸引人才和吸引优质生源的基础,会给学校赢得更高的学术地位和更多的发展机遇,成为学校办学实力、社会声誉的综合标志,并且带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促进学校的发展。高职院校应找准自己的立足点,培育自身优势学科,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2.建设优势学科,树立领先品牌

高职院校应发掘自身优势,建设优势学科:一方面,学院在学科建设时要避免照搬照抄其他高校已有的优势学科和热门专业;另一方面,学院学科专业的构建应充分利用兄弟院校的品牌优势和优势教育资源,集中力量创办特色专业、优势专业。要根据市场的需求,以就业率为必要的参考尺度,灵活设置和调整专业结构。

二、以就业为导向,加强高职商务英语优势学科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

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产学合作教育模式逐渐在绝大多数高校中实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要求。如何通过推进产学研结合、工学结合来优化商务英语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实现优势学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是为了科学地、合理地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应该结合专业特点、人才培养定位,以及地域特点来不断完善。

(一)“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目标的需要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剖析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不难发现,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必须明晰这一专业课程的专业能力,进行企业调研。同时,要深入了解商务实务中包括项目策划、运作和管理在内的实践模式,尝试建立一种以项目设计为实训的主要形式,以市场和职场为实验室的商务英语实训模式。

2.提高实践能力的需要

教学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去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并应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而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旨在真正提高学生用英语参与商务交流的能力。

3.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如何,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能力培养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需要

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动手能力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是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来实现。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

(二)“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思路

1.引进多媒体自主学习系统

多媒体技术所具备的特殊优势,非常适合构建理想的自主学习环境。在这样的条件下设计并开设融视、听、说于一体进行商务英语教学的自主实践课,能够满足学生必修课程知识掌握和自我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2.设计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平台

科学的商务英语教学平台,可以让学生衔接理论和实践、巩固和拓展专业知识以及培养商务英语的核心技能。学生可以在模拟环境中扮演商务过程中的不同角色,熟悉外贸交易的全过程和掌握各环节所需的技能,从而获得系统的、真实的外贸商务训练,达到与实际外贸实习相同的效果。进出口实务与单证、外贸函电、国际结算相关的模拟操作可以通过单项训练的方法,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进出口实务所需的各项技能和业务技巧,认知整个业务过程,熟悉和体会客户、供应商、银行和政府機构的互动关系,真正了解进出口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方式,达到“在实践中学习提高”的目标。学生的外贸综合业务技能则主要通过仿真实训来完成,并通过轮岗实训、循环练习,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

(三)实施有效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

商务英语的学科特色体现在“英语”和“商务”的有机结合。学生对语言学习和商务知识的掌握、商务技能的培养,必须融合和衔接相关知识,促进各项技能协调发展。

对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和南昌理工学院2008届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外贸企业文员占20.5%,企业营销人员占46.1%,商务翻译人员占6.3%,商务助理占17%,从事其他工作的占10.1%。数据表明,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虽广,但主要分布在外贸型企业,从事国际商务、贸易和翻译等工作,且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譬如,学生在进出口实务单据处理、英语基础能力、商务谈判能力等方面欠缺。这些能力的获得与提高都与实践教学环节相关联,实践课程体系就应该包括三大模块,即英语基础能力训练模块、商务专项能力训练模块和综合能力训练模块。

第一层技能训练的模块为英语基础能力训练,包括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随着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英语已经成为一门国际语言,也是我们商务英语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最重要支点之一。然而由于大学英语考证压力等原因,学生在考试中可以取得优异的成绩,但在实践环节中运用英语的能力却很一般,特别是听、说能力不扎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在商务情境下同外商的交流与沟通。因此在课程设置中,我们应当遵循语言学习的循序渐进性和商务学科先基础、后实践的特点,在商务英语专业一年级加强英语基础能力的训练,强化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并开设相应的基础课程,积极利用各种资源和途径训练学生,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功底。

第二层技能训练的模块为商务专项能力训练,包括进出口实务与单证、外贸函电、商务谈判等项目。商务专项能力是从事国际贸易的基础,也是现阶段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比较欠缺的一个方面。因此,我们要本着学生的需求,从大学一年级到大学二年级、三年级,在学生学习了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商务专项技能训练,包括进出口商品的询价、发盘、还盘;进出口贸易合同的签订与履行;报关流程;贸易纠纷的解决;国际支付与结算;票据的签发、审核、修改和结算;外贸往来函电写作、收发;商务谈判的流程和技巧等。通过这些,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实务环节中商务流程、运作和具体操作方法,为学生将来从事商务方面的工作打下基础。

第三层技能训练的模块为综合能力训练,包括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综合实训目的是在各个单项训练的基础上,即学生掌握了英语和各项基本商务技能,通过综合实训将各单项的技能联系起来,综合运用,融会贯通。我校在借鉴了兄弟院校经验和先进做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源,建立了一系列商务英语实习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安排學生参观、实习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实训的条件和场所。这样,不仅与企业建立了良性合作关系,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推动了商务英语学科实践教学的发展。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要想成为优势学科,就应充分认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通过产、学、研合作办学实践,加大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投入,找到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扩大学校影响,为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因而,构建商务英语学科具有自己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一个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吴尚义,李华等.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建设的研究[J].教育教学研究,2006,(10).

[2]宋梅梅.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4).

[3]徐鲁亚."商务英语"的学科定位与实践教学[J].民族教育研究,2005,(06).

[4]张佐成,王彦.商务英语的界定 [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2,(01).

[5]赵向阁,赵惠娟.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 .金融教学与研究,2008,(02).

[6]纪晓军.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03).

※本文是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建设优势学科的研究》的研究内容。课题编号:09YB493。

优势学科群 第12篇

一、利用实验环节,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生物是一门自然科学, 因此实验是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手段, 这也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动手机会, 有利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感知生物的美。教师要善于利用实验环节, 让学生在对自然界理性认识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发现生物科学本身的美, 让学生在认知与情感方面都得到发展。

例如, 在“使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与线粒体”的实验中, 学生可以发现表面上看起来一动不动的植物, 透过显微镜却可以观察到叶绿体沿着一定的方向在运动。这种与学生已有认知上的矛盾冲突, 会刺激学生思维的发展, 让学生了解原来看似静止的东西也蕴藏着动的因素, 进而深刻体会到植物界动静皆宜的美。又如, 在“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的实验中,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弃品来进行制作, 这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在模型的制作与展示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验美的创造, 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细胞结构的认识。

除此之外, 教师还可以适时的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以此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例如:让学生收集漂亮的树叶来制作成叶脉书签, 还可以让学生选择水仙花相应的花头来学习水仙花的雕刻工艺, 这种轻松的学习氛围, 是教师进行美学渗透的最佳的教学情境。教师应尽可能的利用这些审美因素来进行生物美学的教育, 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懂得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热爱生命, 这体现了生物科学的美学教育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图文并茂, 体现生物教学特色

当前人教版的高中的生物教材中有着大量的插图, 这种图文并茂是生物教材的一大特色, 它的直观性强且知识容量大, 这是教师进行美育的重要教学资源。插图可以带给学生直观的视觉体验, 它可以弥补文字内容抽象乏味的不足, 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与拓展想象。

作为一线的高中生物教师应善于利用插图———这一特殊的语言艺术, 以此为依托, 来进行思维发散式教学。通过不同类型的插图带给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 真正做到因图施教, 充分发挥每幅插图的教学功能, 让插图这一不可替代的教学资源, 为当代高中生物教学课堂带来一缕多彩的阳光。

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在利用插图进行美育渗透的过程中, 要给予正确的引导, 通过赏图、读图、绘图等过程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 通过合理的审美情感来激发学生的审美联想, 进而促进学生审美心理的发展。作为生物教师有义务也有责任在提升学生生物素养的同时, 也为学生的心理发展做出正确的引导。

三、合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展示生物美

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是进行课堂美学教育的重要手段, 是激发学生生物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同时也是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 与传统的教学媒介相比, 电子白板、PPT、Flash等现代化工具可以通过慢动作、回放、定格等方式配以声音与色彩等多重效果, 可以形象生动的展示教学内容, 同时可以带给学生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审美感受, 使生物学科中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通过形象化的方式得以呈现与感知。

例如, 我在教学“细胞增殖”这一内容时,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的再现了生命活动过程, 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生命的美。在教学“DNA的结构”与“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这一内容时, 我利用课件的三维动画效果为学生展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以及蛋白质空间结构模型, 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了微观世界的结构美。

又如, 我在讲解“神经调节”这一内容时, 通过一个非常有趣的Flash动画, 来引出了该堂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上课开始就被调到起来, 并很快被带入了知识探究的氛围中, 这种生动的引入方式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我首先给学生提出了思想问题:“神经是怎样进行调节的?兴奋又是如何进行传导的?”然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疑问去阅读课本中的相关知识, 然后我在利用Flash, 将书本上的表述形象化的演示出来。通过这样的讲解方式, 学生容易接受且印象深刻, 有利于学生对生物概念的理解, 也有助于教师针对重难点进行点拨, 化难为易, 化繁为简。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辅助教学工具, 充分展现生物科学的独有魅力, 给予学生美的启迪, 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四、总结

综上所述, 生物是自然界中美的主体, 生物科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大自然中极具美学价值的生命体或者生命现象, 因此其本身并不缺乏美的素材, 这是生物学科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进行合理的美育渗透, 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 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 进而拉近生物教育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的距离。

摘要:美育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给高中生物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生物的学科特色, 发挥其在美育中的优势, 从教学的不同环节进行美育渗透, 使学生体会到大自然的美, 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了几点美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关键词:高中生物,美学教育,审美能力,学科特色

参考文献

[1]任祥飞.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美育的思考[J].时代教育, 2011, 12.

上一篇:集合信托基金下一篇:单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