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州立大学范文

2024-07-01

美国州立大学范文(精选11篇)

美国州立大学 第1篇

一、美国州立大学的特征

在州立大学没有产生之前, 大学以传递和研究高深学问为主要职能, 以培养精英人才为主要目标, 进入高等教育是少数出身好或者天赋高的人的特权。但是随着科学、工业、商业和生产技术的全面进步, 以及社会分工逐渐复杂, 客观上要求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于是美国政府决定建立面向世俗的新型大学, 这种大学以谋求平等为追求目标, 宣称“要为普通老百姓即工人和农民的子女服务, 同主要集中在美国的那些私立大学和英才主义性质相比较, 这些大学更具有大众性”。

州立大学的产生, 直接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职能向服务社会方向延伸, 形成了美国现代公立大学的体系, 并为美国大学多样化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 以服务地区为主要使命。

州立大学强调大学的开放性和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实现了大学从“象牙塔”中走出来而直接“服务社会”的典范。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 它们一直秉持着服务地方的职能, 把大学送到了大众的手中。它们对州的作用就如同“人的头脑对手、对脚和眼的作用, 即大学要给人民以信息、光明和指示”。[2]可以说州立大学的生命力在于它们和所在州的紧密关系中。大学为州服务, 把知识普及全州人民, 满足了更多有志青年求学的愿望, 这也正是美国州立大学和美国社会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正如范·海斯在1904年出任威斯康星大学校长的就职演说中表达了自己对州立大学的看法:“由州所资助的大学应致力于无疆界的知识探索及社会服务, 以满足全州人民及其子女不同趣味和态度的需要。否则对大学所在州而言, 将是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3]可以说, 州立大学不仅仅是提供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和技术, 更重要的是以大学的精神文化辐射和影响社会, 帮助社会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理论和实际问题, 并促进社会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大学服务于社会, 并不意味着大学丧失自身的独立地位, 成为某种社会潮流或趋势的依附者, 而是应该在面向社会的同时保持自己独特的社会价值。

(二) 以培养实用人才为主要目的。

州立大学从建立之时起, 就遵循托马斯·杰裴逊 (美国等3任总统) “平民、开放、实用”的办学理念, 强调实用性人才的培养, 以应用学科是州立院校开设的主要课程。1890年, 各州立大学相继开设了畜牧学、兽医学、农业经济学、园艺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学、农业化学和农场管理等实用科目。这种为本州农工业服务的思想逐步发展, 到1904年形成了著名的“威斯康星计划”。威斯康星大学专门成立了知识推广部, 设立函授、学术讲座、辩论与公开研讨、提供信息与福利四个项目服务, 建立了一个图书馆, 把知识和书籍送往社会, 并发动大学专家做巡回教师, 到农村、工厂中去指导工作。这些活动曾对近现代大学服务社会的内容与形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 以自主发展为主要精神。

自生秩序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中一直起着主导作用。大学的个性发展得到了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法律保障。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发展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加以指引, 不仅为高校的自主发展创设了宽松的环境, 而且促进了高校定位的多样化和稳定性发展, 限制了政府管理的随意性, 从而把美国高等教育的管理纳入了法制化轨道。即使是州立大学, 也有着很大的自治权。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并不直接干涉大学的具体事务, 主要是通过教育立法和进行财政资助等手段完成的, 1862年《莫雷尔法案》的颁布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可以说, “大学和政府之间自由和控制的关系, 既限制了政府的过度干预, 又促使大学走出封闭的象牙塔, 成就了美国大学举世闻名的业绩。由于自由和控制之间良性的互动和平衡的互补, 形成了美国大学和政府和谐共处的基调”。[4]

可以说, 正是州立大学的出现, 才有了各色特异与地方自治, 才有竞争, 促使了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 在大众化普及的过程中提高了全民族的文化水平, 促进了美国经济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我国地方院校发展的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入学基数的增加, 入学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的差异性变大,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因此“高等教育要完成自己的社会功能和历史使命, 必须通过有效的社会合作和有机的分工才能完成”。[5]但是在发展过程中, 我国的地方高等院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 地方高校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政府特性。

“美国高等教育一开始就与社会市场建立了广泛而紧密的联系, 美国政府对自由教育和职业教育采取了并重发展的态度, 使美国高等教育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并提前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6]而我国地方高校从建立开始就在政府的呵护下发展成长, “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 活动与服务依赖于政府, 机构设置有行政级别, 事业人事有行政编制, 高度封闭自成一体”。[71]高校的定位由发展基本上不是在高校内部或者高校与政府、市场协商决策的基础上发展而成, 而是政府给予的定位。多数高校的发展基于政府的意志和评价, 从而导致地方院校发展的迷茫。

(二) 缺乏服务地方的使命。

地方高校只有服务地方, 依靠地方, 把自己的生长点建立在与地方经济共生共荣的基础上, 不仅为地方建设提供所需要的人才和技术, 而且以大学的精神文化辐射和影响社会, 才能取得巨大的发展, 但是“服务社会”这一职能是我国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所缺乏的。虽然现在我国许多地方高校声称以服务地方为发展基础, 但是其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并不是很注重同当地社会的沟通与融合, 往往不顾所在地区的经济基础, 游离于地方经济的需求;不潜心研究地方经济发展对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 而是追求和满足于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攀比与排名。相当一部分地方高校缺乏主动应对所在地区社会发展需要的机制, 往往把对社会、对市场的教育服务等同于对社会现实需求的简单服从和适应, 缺乏在服务社会和市场的过程中实现对社会发展的引导和引领。

(三) 人才培养体系没有明确。

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各高校之间特别是同类型高校之间仍然是相对封闭的, 由于缺乏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没有实现开放的转学机制和学分互认, 因此各高校往往为了迎合学生和家长的需求, 不顾实际, 求大求全, 希望以自己的规模和实力来吸引更多的学生, 提供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一些地方高校更是不顾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情况, 盲目设置专业;不顾办学基础和学科内在联系, 一味追求学科门类齐全。可以说, “不求质的提高仅靠简单合并就从单科学校上升到综合性大学的学校比比皆是”, [8]近90%的本科院校都有理学、工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等学科门类, 很难看出哪所高校在哪个学科上有明显优势, 特别是同一类型的高校, 在培养学生方面更是缺少不同高校的特质。高校对学科规模的过分扩大, 造成了办学资源全面紧张, 特别是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办学基础设施跟不上教学需要, 导致教学质量严重下降。因此说, 没有特色的齐全, 最终将流于平庸。

三、美国州立大学对我国地方高校发展的启示

(一) 以培养人才为己任, 服务地方社会。

美国州立大学面对时代的发展和人才需求改变, 积极调整自身的发展, 以服务地方工农业发展为使命, 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 地方高校是最重要的中坚力量, 它们的发展对高等教育整体的多样化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高校大多数建在省政府所在地以外, 地方性和区域性是其最大的特征。因此, 地方高校应该以其所在地方发展为依托, 更新办学理念和指导思想, 主动面向市场, 面向未来, 树立竞争观念和服务社会的指导思想, 使得自身的发展定位满足“三个符合度”———“学校的发展定位与社会的需求和学校的条件相符;学校的实际工作状态和学校的发展定位相符;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和学校发展定位相符”。[9]此外, 由于地方高校各自发展的历史背景, 和所处地区等因素的差异性, 其在办学基础与条件、办学实力与水平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 这在无形中要求地方高校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积淀自身的文化发展。

(二) 传承大学精神, 引领地方文化。

大学服务于社会, 并不意味着大学就丧失了自身的独立地位, 成为某种社会潮流或趋势的依附者, 而是应该在面向社会的同时保持自己独特的社会价值, 既要走出“象牙塔”, 又要超越“象牙塔”;既要服务社会, 又要引导社会前进, 全面承担时代赋予现代大学的责任。很多地方高校将对社会的服务等同于对社会现实需求的简单服从和适应, 片面地把自己降低到市场经济手段和附属地位, 而忽视了自己对社会发展的引导和引领作用, 从而最终沦为廉价劳动力的培训基地。作为承担大众教育的地方高校, 不仅仅是提供给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和技术, 更重要的是要以大学的精神文化辐射和影响社会, 帮助社会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理论和实际问题, 并促进社会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 同时使当地人民更好地认同和支持自己, 为自己的发展和升华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 自生秩序与政府扶持相结合。

近代高等教育起源于欧洲, 但是美国高等教育却能够后来者居上, 究其原因, 这和美国先进的市场经济制度是分不开的。由于“美国是市场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 再加上各种得天独厚的条件和机遇, 使美国高等教育得以以最快的速度渡过起步和成长阶段, 成为世界上高等院校最多, 高等教育水平最高的国家”。[10]另外, 美国周立大学的多样化发展, 有赖于各州政府的正确引导和高校自身的科学定位。正是因为美国各州政府在法律上和资金上的不断支持, 并给予高校州立大学独立的发展空间, 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州立大学才有了数量和质量上的提高, 出现了多样化的发展局面。因此, 我国政府与地方高校之间应保持严格的界限, 政府不直接干预高校内部事务, 主要是通过教育立法和财政资助等手段指引高校合理发展。此外, 政府还要保护地方高校“探究的自由”。总体上说, 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应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划与立法。通过制定宏观规划及相关法律, 协调和指导高校发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政府与地方高校之间的关系, 使高等教育的发展在法律框架内解决。二是评估与监督。监督地方高校办学行为和办学质量, 引导地方高校合理有序地发展。三是拨款与筹款。设法保证地方高校办学经费充足, 并通过拨款发挥政府对高校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美]德里克·博克.美国高等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1991:13.

[2]Arthur Levine.Handbook on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Jossey-Base Pulishers, 1978:107.

[3]Wallenfeldt, E.C.Roots of Social Interests in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A Social Psychological Historical Per-spective, University Press, Lanham, Madison, 1986:141.

[4]许海杰.显著的自由和远距离的驾驶——美国大学和政府的关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7, 9, (1) :71-73.

[5]毛景焕.论高等院校的自我定位与个性发展[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6, (4) :68-73.

[6]韩和鸣.对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问题的探讨.[J].郑州大学学报, 2006, 39, (1) :154-157.

[7]李军.高校定位存在的误区及原因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6, 5, (6) :65-67.

[8]王义遒.我国高校的恰当定位为什么这么难[J].高等教育研究, 2005, 26, (2) :1-5.

[9]雷俊颖.我国高等院校发展定位的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6:16.

美国州立大学院长来访中国传媒大学 第2篇

6月20日,中国传媒大学胡正荣副校长会见了来访的美国山姆・休斯顿州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约翰・卡斯特罗教授一行,双方就两校在社会科学相关专业开展合作等事宜进行了会谈。

胡正荣副校长介绍了中国传媒大学的办学情况,特别是近年来国际合作的发展态势。他表示,中国传媒大学在与海外院校的交流中积累了丰富的合作经验,中国传媒大学愿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拓展合作领域、规模和层次,通过灵活的合作模式实现与合作院校的共同发展。

卡斯特罗院长表示,山姆・休斯顿州立大学是一所研究与教学并重的综合性大学,学校一直积极寻求与中国高校的`合作,中国传媒大学与山姆・休斯顿州立大学在政治传播、网络安全等领域存在广阔的合作空间,希望能与中国传媒大学相关学院就建立合作关系展开对话。

山姆・休斯顿州立大学国际处主任理查德・波特及项目协调员李梓倩陪同来访。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政治与法律学院、计算机学院、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了会见。

山姆・休斯顿州立大学始建于1879年,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哈斯威尔市,下设5个学院,分别为刑事司法学院、教育学院、文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及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现有84个本科专业、47个硕士专业以及4个博士专业,在校生14700人。

中国传媒大学一直非常重视与外国名校合作,并且推出深受中国学生欢迎的中外合作项目。中国传媒大学美国常青藤名校威斯康星大学本科插班项目就是其中之一。

美国常青藤名校威斯康星大学本科插班保障项目介绍

威斯康星大学被誉为美国公立常青藤名校。有着超过150年的悠久历史。威斯康星大学是由13个校区组成的大学系统。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是全美最顶尖的十所研究型大学之一。创建于1848年,世界大学排名第19位。其大众传媒、工商管理、艺术设计、计算机、经济学和社会学等专业享誉全球。

美国常青藤名校威斯康星大学本科插班优势

就读名校的捷径:无缝接轨美国常青藤名校,本科插班课程考试合格可直升美国威斯康星综合大学就读(全球排名第19位,全美公立大学排名第3位)。

独特的转学保证:威斯康星大学设立转学保证计划,我们项目学生,GPA2.8就可以直接转入麦迪逊分校,避开国际学生的激烈竞争,并保障顺利完成学业。

提前修读大一学分:在中国传媒大学修读12学分课程,全部得到威斯康星大学系统的认可,减少学生在美国的学习压力,保障了出国留的成功率。

雄厚的师资力量:中美合璧,资深教授讲课(博士学位以上的占82% ),部分课程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派遣教师讲授,小班授课,名校氛围,真正体验国际教育。

多渠道修读学分:学校与威斯康星大学,共同开展夏季赴美修学分课程体验活动,学生可在8月初赴美3周,注册完成2门4学分课程。

学历认证:学生留学毕业后获得的学位,可到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进行学历认证,享受相关留学生的待遇。

美国州立大学 第3篇

密歇根州立大学就业服务体系分析

密歇根州立大学职业服务中心是一个多功能的职业规划和就业中心,该中心提供了完备的服务和职业发展领域的指导、体验式教育、各类工作坊、面试、招聘会、实习机会等。职业服务中心2个就业办公室,学生服务中心(student service center)和中央办公室(Spartan stadium)分别坐落在不同的建筑楼,另外每个学院有就业中心,共15个,其中商学院和工程学院的就业中心是所有学院最大的就业中心。根据中心2013--2014学年报告,接受个人生涯辅导和职业咨询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28%,有51%的毕业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和技能指导找到工作。这些成果和职业中心人本化的服务理念、先进的硬件设施、全员参与的就业服务环境以及多样化的指导息息相关。

1.人本化的就业服务理念

密歇根州立大学一直以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发展观和教育人才观,学校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形成了发展式的就业指导模式,就业服务是为学生和社会提供一流的服务和一流的就业平台;通过完善的职业生涯指导服务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举办各类职业指导培训,例如“微面试”培训,指导学生在招聘会的展台面试的30秒钟内,集中展示自己的优势,加深招聘人员的印象。“电梯面试”,指导学生在等电梯或者坐电梯10秒钟内,集中展示自己的优势,就业培训活动由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就业办工作人员一般要求具有教育学背景的硕士文凭,有的咨询师有公司背景,在公司里做了很多年,对公司的人力资源很熟悉,有的咨询师有高校背景,比较熟悉跨文化交流等。

2.完备的硬件服务设施。

密歇根州立大学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学设施和最好的教室。在中央办公室有20间单独的小房间是面试办公室,可以同时进行200人的面试,仅中央办公室每年就接待3000~4000人面试。另外学生服务中心和各学院的就业指导中心也设有专门的场地或者会议室、面试室,供学生使用,在中央办公室所在的体育馆四楼有专门的招聘会场地,可以容纳120家企业,大型的招聘会一般安排在布莱斯林中心,是环形的体育馆,可以同时容纳130~150家企业进入。

3.周密细致具有前瞻性的就业服务

密歇根州立大学就业活动早在一年前,甚至三年前就已经确定时间和内容,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外宣传,有的传统的活动甚至不需要通知,学生都知道时间和地址,例如每年一月份春季招聘会,二月份暑假实习招聘会,三月份国际学生就业活动,五月份大型企业走访活动,八月份新生资源展,十月份第一个星期三秋季招聘会等。招聘会与各公司签订合同,时间在一年前全部确定。每学期有大量工作坊、职业指导项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企业参观等。

4.深入细致的宣传

学校就业办、国际学生办公室、各学院学生事务办公室和各职能部门通过邮件、微信、网站、邮件、宣传册、各类宣传活动、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等渠道宣传就业信息、就业资源和日常事务通知。值得一提的是每位学生开学初会领取到校历,学校一年中所有重要的活动都印在上面。学校就业部门多渠道、全方位、深入透彻地做好宣传工作,通过手机、微信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推送就业信息和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尽早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至少让学生明白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和信息,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另一方面使学校的就业工作深入人心。

5.特色鲜明的就业服务工作

学校就业部门不仅请进来,还走出去,每年开展大型企业走访活动、硕士预科宣传活动等有特色的就业服务工作。

大型企业走访活动一年有两次。第一次是在三月份春假期间,利用一周时间,两支学生队伍在美国本土不同的城市参观访问走8~10家500强企业,分别由商学院、工程学院、中央办公室就业办老师带队。第二次是在五月份暑假期间,中央办公室带两支队伍走访欧洲及中国的香港、上海、北京等地的大型企业。参观考察式的走访活动,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更增加了学生对企业的感性认识,有的学生通过该活动,成功申请到进入500强实习的机会,学生受益良多。

预科项目宣传活动,学校就业办会派老师到中国的上海、北京、香港及欧洲等地指导学生办理相关事务,从就业角度告诉学生从什么地方找到联系方式,并告知学校一些主要的就业活动。

6.网络状的就业服务

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就业指导服务呈网状辐射,做到全覆盖,避免了信息死角。各部门分工合作,岗位职责明确。比如学校就业办设在两栋建筑楼中,负责前期工作,工作对象主要是大一、大二学生,提供学生刚入学时的转专业咨询、选课建议、简历的初步修改、职业生涯教育等咨询服务,中心有很多导师,他们基本上是在读学生,经过培训为在校生提供服务。中央办公室设在体育馆,负责学生后期工作,主要工作对象是三、四年级的学生,主要对企业开放。后期的服务工作更加精细和专业,如安排简历制作、工作坊模拟面试以及大型企业的正式面试等。

各学院就业办有专职教师负责具体工作,分别设在不同学院的办公楼。学校专门从事就业工作的专职教师人数都不是很多,大部分操作性的工作由学生助理完成。例如学校中央办公室只有三位专职工作人员,一位专门负责组织各类招聘会,包括针对某个专业的如农学、护理学等的专业特色招聘会,大型招聘会和暑期实习招聘会;第二位负责还有各种工作坊和直接电话或者邮件给学校,招聘学生的企业的接洽;第三位负责和企业接触,拉赞助、互动、招聘会接洽等。

密歇根州立大学就业服务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启示

借鉴美国高校就业服务工作,大学生就业指导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更是一门综合的学问,教育者不仅是生涯指导的设计师,更是领路人、催化剂。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是高校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以职业生涯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职业生涯教育涵盖了职业指导、学生个人发展、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等重要内容,从关注学生择业期的一个点扩展为对人的一生的关怀,生涯教育最终解决的是人的生存和生活质量的问题。我国高校就业服务缺乏系统的过程设计和全面的内容安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以职业生涯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就是通过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个体在社会发展背景下,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人职匹配。整合力量,实现全程化的就业服务

就业服务有明显的季节性、阶段性,是全面、系统、持续的工作,需要整合力量,全员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学生家长、校友和专业教师等众多资源,各职能部门直接与学生联系,为大学生构建一个全员参与、全程服务的职业生涯服务体系。从传统的教导转向个性化的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是帮助学生成长和自醒的过程,职业生涯教育指导不能忽视个性差异,要注重点线面结合实施个性化教学,根据不同特点,设置相应的教育内容与形式,提供个性化生涯咨询和辅导,不仅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价值观、能力、性格特征和心理特点,还要了解不同职业的性格和能力趋向,指导学生正确评价自我,最终指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使用决策工具作出自己的决策。

2.搭建就业信息平台,提供优质的网络信息服务

作为网络哺育着的现代大学生,渴望自主意识、自觉意识不断增强,现代信息网络为大学生获取外界信息、学习知识和技能提供了便利,拓展了学生学习空间,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因而需要搭建就业信息平台,提供优质的网络信息服务。大学生期望学习资源更加丰富,期望信息量越大越好,既可以广泛浏览,同时又要短小精悍,方便观看下载,而且还要具有时效性。易班、微信、微博、邮件等即时通讯工具恰恰迎合了大学生快节奏的生活,课余时间“宅”在宿舍的生活习惯。基于互联网的特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将现实和网络统一,实现网上网下的整体性、连贯性和异质性,进一步拓宽网络就业渠道。

美国州立大学 第4篇

一、加州州立大学与所在地区的相互作用

(一)人才培养

加州州立大学以教学为主,主要为加州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和职业人才,在课程设置与教学、职业教育与服务、学生评价等方面与所在地区的发展需求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同时也为加州现有雇员进行培训与教育,促使雇员不断更新知识和掌握新技术,为加州的经济发展与繁荣提供有技能的专门人才。

第一,加州州立大学根据所在地区的发展需要适时地调整专业和设置课程。加州州立大学与所在地区保持动态联系,各分校根据地域特色设置各种专业与课程,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加州以九个产业闻名于世(农业、食物和饮料;信息技术与电子;媒介与文化;商业与专业服务;旅游与接待;生命科学;交通运输;重工业制造;以资源为基础的制造业等),这九个产业均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为社会提供了500 万个工作岗位。[2]高素质、高技能、适应能力强的劳动者是上述产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为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加州州立大学致力于培养具备批判思维、沟通能力与技术技能的、有道德的专门人才和终身学习者,建立了以能力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加州州立大学创设了实践教学的良好氛围。加州州立大学具有优良的基础设施、实验设备与器材,不断完善实验和实践平台,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起来,创设了从“做”中学的环境。有些校园实验室由公司赞助,例如,圣何塞分校(San Jose state)有由应用材料公司(Applied Materi-als)、思科(Cisco)和惠普(Hewlett-Packard)公司赞助的校园实验室;有些校园里具备一些小产业,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如弗雷斯诺分校(Fresno State)建立了美国校园第一家有执照的商业性葡萄酒酿造厂,以便学生能在学校学习酿造葡萄酒的技术;波莫纳分校(Cal Poly Pamora)设有自己的酒店,由旅游与管理学院的学生管理与经营酒店所有的业务。

第三,加州成为加州州立大学重要的育人基地。一方面,加州州立大学与该州的相关行业合作,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在真实的情景中培养专业人才。如在2009 年,多明戈斯山分校(CSU Dominguez Hills)与长滩老兵医院(Long Beach Veteran’s Hos-pital)共同开设了矫正和修补术项目(Orthotics &Prosthetics Program)。[3]此项目的所有课程都在医院真实的情境中进行,通过一系列的讲课、示范和实验活动,给学生提供独特的“动手做”的学习机会,在和病人的近距离接触与工作中学会和掌握各种技能,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学生在一种融合学术、临床和研究的氛围中学习,同时教师和学生结合成一个团队共同工作,给病人提供高效的服务。

另一方面,加州为加州州立大学的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实习、实践机会,开设了一些大学课程。该大学的职业中心与加州各行业联合起来建立工作岗位信息资源库,方便学生选择合适的实习岗位和参与社区服务。该大学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与能力选择合适的实习方式与实习时间,进行有薪实习或赢得学分的实习。有一些企业还为加州州立大学的学生开设了一些课程。如位于加州的迪斯尼公司除了提供带薪实习的机会外,还提供研讨、自订进度的课程,这些课程已被国家教育委员会(the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ACE)认证通过并可授予学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与所在学校达成一致后可进行选修。

第四,全日制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构成加州州立大学的教学队伍。据统计,加州州立大学2013年共有45,460 名教职工,其中教师23,146 人,全日制教师有11,453 人,占所有教师队伍的49.5%,兼职教师有11,693 人,占比50.5%,[4]形成了双师型结构的师资队伍。全日制教师一般要求具有博士学位或终端学位,兼职教师一般聘请企业或相关行业学识和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或实践者。全日制教师主要负责理论课程的教学,兼职教师主要负责实践课程的教学。这就为培养具备良好学术素养和职业技能的人才提供了师资保障,也表明加州州立大学的教学是由大学和社会各界所共同完成的。

第五,学校和所在地区共同负责学生的评价。加州州立大学每两年一次向全州雇主进行有关毕业生的质量和学生所应具备的素质的调查,根据所调查的结果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教学等方面进行反思与修正,加强教育革新。大学自身每年亦有针对每个专业和项目的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与改革。在学生的实习实践方面,需要指导者、学生、雇主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评估,以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加州州立大学的人才培养是校地相互作用的过程,校内和校外的学习相互连接,学校与社会均成为重要的育人场所,共同培养高素质人才,支撑和驱动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的发展与繁荣。

(二)科学研究

加州州立大学的各分校进行各种应用性研究,以科技创新驱动加州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让学生参与到科研中,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并获取宝贵的实践经验。各行业通过提供项目(各行业如有问题需要解决,一般先找最近的大学)、实验场所(尤其是学校缺乏相应的实验设备时)、资金赞助等方式,为加州州立大学的应用研究提供各种帮助。据统计,加州州立大学在2007~2008 年度从联邦、州政府和私人处获得超过5 亿美元的资助,展开了一系列应用性工程与项目的研究,参与研究的学生达6,000 多名。[5]根据加州经济发展的特色,加州州立大学的应用性研究主要集中于能源与环境、生物技术与健康保健、农业、信息技术与工程,以及物理科学等领域,为加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技术支持。加州州立大学的研究主要采取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建立研究中心,实现知识技术的协同创新。加州州立大学与社会各行业建立了形式多样的合作关系,设有各种跨学科、跨校区的研究中心,通过产生新知识获取知识产权,然后成立种子公司或为现有的商业创新提供支持。这些研究中心或服务机构为各种小企业、家庭企业中的各类问题提供咨询或技术服务(例如制定销售策略、建立计算机会计系统、确定最佳投资方向等);也提供资金资助孵化新的产业,加强技术的转化。如加州农业技术研究院(the California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stitute,CATI)是在弗雷斯诺分校(Fresno State)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非营利性的、致力于提高加州农业发展的研究院,主要由农业经营、灌溉技术、食物科学与营养研究、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研究中心组成。农业技术研究院(CATI)和加州州立大学4 所分校合作建立了加州州立大学农业研究创新中心(the CSU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tiative,CSU/ARI),以展开农业和环境科学方面的应用性研究。该创新中心目前仍在继续促进校园之间的合作,鼓励加州州立大学的优秀研究者、其他合格的大学与专业研究组织的教师和科学家合作,通过知识和技术的协同创新为本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支撑。

第二种方式是与行业合作,解决与本地区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加州州立大学与州各级政府、本地区的相关行业合作,共同进行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共同解决加州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使加州保持良好的竞争力,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如加州的环境遗产工程(the California Envi-ronment Legacy Project)由洪堡分校(Humboldt State University)、萨克拉门托分校(CSU Sacramento)与加州州立公园(the California State Parks)、国家公园管理局(the National Park Service)、美国地质调查局(the U.S. Geological Survey)和加州公共电视协会(the California Public Television Consortium)合作展开研究与实践,以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这两所分校从国家科学基金会曾获得3 百万美元展开研究,用来提升该州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6]该工程由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和优秀的专业媒体的领导负责,将丰富的视觉意象、数字分布和巧妙的故事结合起来,旨在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和通过一体化的环境媒体项目刺激文化变迁;其平台包括一个公共广播公司的特刊、一个网络教育门户网站和各种公园的多媒体项目。

(三)社会服务

加州州立大学是开放性的大学,与所在地区融为一体。它为当地提供文化、娱乐、体育活动以及公共服务,对促进社会稳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并吸引大批富有创造力的优秀人才迁居此地。具体而言,加州州立大学师生们面向社会举办各类戏剧、舞蹈演出和艺术展览,开办电台和电视台,播出教育、文化及公共事务节目,丰富当地文化生活;绝大多数分校举行的校内和校际之间的体育比赛成为当地盛事,吸引当地群众前来观赏,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学校师生还积极主动地参加公共事业机构和非营利性机构的各种公共服务。在这种回报社会的活动中,使学校不断赢得社区的尊重,也让师生拓宽了视野和提升道德修养。如2013 年奇可分校(Chico)的19 名学生在路易斯安娜(Louisiana)参加社区教育志愿者行动,与人类居所(Habitat for Humanity)机构合作,在三个建筑场所完成了427 个小时的义工,为经济困难的家庭建立家园。[7]最后,加州州立大学的实验设备、图书馆、体育馆和音乐厅等设施和各种讲座向社会开放,加州州立大学也可享用社区的资源,两者之间形成了协调一致的环境,实现资源的共享。总之,加州州立大学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在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与所在地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为加强社区服务,自2002 年以来,加州州立大学在加州政府强有力的资助下壮大了以社区服务为宗旨的基础设施,加强了相关学习课程的建设与开发,不断提升师生的社区服务意识和水平。在2012~2013 学年,在加州州立大学的校园社区参与项目中,在总数为447,000 名学生中,其中有一半学生参加了各种社区服务,63,000 名学生有机会参加2,985 门服务课程的学习;每年服务时间总共达到3,200 万小时,创造了7.08 亿美元的经济效益;16 所分校进入2013 年总统高等教育社区服务荣誉榜。[8]如洪堡分校(Humboldt)让学生自愿参加为社区服务的音乐课程,[9]在秋季学期形成剧目后,春季学期在生活中心为本地居民表演剧目、爵士和改编曲等。音乐将居民和学生聚集在一起,成为文化交流的盛典。

加州州立大学通过提供丰富多彩的社会服务活动,让学校师生融入社会,增长见识、了解民生、又为培养未来的具有人文情怀的领导者奠定基础。

二、校地相互作用的制度逻辑

加州州立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所在地区形成了相互作用的机制,为何会形成此种机制?兴起于20 世纪70 年代的制度主义社会学认为,在一个组织场域中环境、制度和行动者之间遵循着同构、认知与积淀逻辑。所谓一个组织场域,社会学制度主义代表人物迪马吉奥(Paul J. Di Maggio)和鲍威尔(Walter W. Powell)认为,一个场域只有其制度轮廓形成时才存在。场域的制度轮廓的出现过程或结构化过程是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的:场域中组织间增加互动程度;组织之间出现明确的支配结构和联盟模式;场域中的组织增加必要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各组织的内部参与者在共同参与某一任务时相互了解或形成共识。[10]加州州立大学与社会各组织之间有着频繁的互动;建立了适当的组织结构和校企或校际联盟;校地、校际之间有着丰富的信息交流与储存;参与者亦在相互合作之间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加州州立大学与所在地区形成了组织场域,并形成了一定的制度化结构,两者之间突破了利益壁垒,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其互动遵循着同构、认知和积淀逻辑。

(一)同构逻辑

同构逻辑强调环境的作用,制度要适应环境变迁的方式,反过来,制度所处的环境限制任何制度过度偏离现状。“组织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同时嵌植于关系与制度背景之中的,所以组织既关注协调与控制活动,也关注对自身的合法性说明”。[11]加州州立大学与地区的相互作用的形成遵循着同构逻辑,是一种合法性的体现,即适应社会的制度(或文化)环境。大学作为一个特殊的组织,主要受制度环境而非技术环境的影响,制度环境影响着组织行为与结构以及个体的行动,具体体现在:

第一,加州政府从总体上奠定了加州州立大学的定位与分层。1960 年,在加州由大专和师范类升格而来的本科院校希望向研究型大学发展,而社区学院希望向本科发展。对此,加州政府制订了《加利福尼亚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将加州的公立高等院校分成三类:[12]加州大学(UC),研究型大学;加州州立大学(CSU),主要进行本科生和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社区学院(CCC),主要提供两年制的副学士学位的学习。该规划奠定了加州公立高等教育的分层。加州州立大学在长期的发展中致力于本科生教育,为地方提供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寻求一条不同于研究型大学的发展之路,不断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致力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第二,与美国其他大学一样,加州州立大学的学生实习受到相关法律的保障。美国的《公平劳动标准法》对实习生、全日制学生工作的条件、要求、最低工资标准、工作时长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如“除假期之外,全日制学生每星期的工作时间不能超过20 小时”。[13]正因为有法律的保障,社会各行业雇佣全日制学生和实习生具有合法性。“理性一旦制度化,便会成为一种具有急速扩张潜力的神话”,[14]学生实习的合法化与制度化迅速地使各行各业为包括加州州立大学在内的美国大学的学生实习提供机会;同时也使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保障,为有效地展开实践学习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三,加州州立大学的领导体制与组织结构是形成校地相互作用的重要因素。首先,加州州立大学设有大学董事会,董事会由政府官员、企业主、教师、家长、学生等利益相关者组成。董事会主要在学校与学校外部环境之间进行沟通与互动,“是一种获取资源、相互交流信息、发展组织间承诺和建立合法性的战略”。[15]董事会的建立与成功运行使大学从社会获取资源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加州州立大学的经费,每两年一次由州议会审查批准。校长由州议会批准的校董会提名,州议会审查批准后由州长任命。[16]由于州议会掌管着学校的经济命脉,因此学校的未来发展、具体的专业设置及学校规模都须符合本州的利益和需要才能得到州议会的认可,而州议会又要向本地区选民负责并反映广大选民的意见。最后,加州州立大学设有各种促进社会服务的机构、职业中心和社区活动中心。这些机构的设置把社会上合法性的理性要素整合进其正式的组织结构,能够最大化其合法性,并增强其资源获得和生存的能力;这些机构与制度环境是相适应和相配合的,并被吸收为环境本身的一部分。这样的领导体制与组织结构使得校地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可能。

第四,加州州立大学与加州拥有共同的价值观,使校地相互作用获得了道德的合法性。社会学制度主义认为,制度不仅包括正式规则、规范和程序,也包括为人类行动提供“意义框架”的认知模式、道德模板和象征系统。在长期的发展中,加州人将加州州立大学视为本地区的一部分,而加州州立大学亦认为自己是加州的有效组成部分,“学校即社会”、“社会即学校”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成为共同的道德信仰。在共同的的道德模板(即制度)的作用下,加州州立大学致力于提升加州的经济发展,而各行业亦把加州州立大学当成自己的合作伙伴,两者之间相互信赖与依存。

(二)认知逻辑

认知逻辑强调行动者的认知方式对制度变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的核心假设是同一制度内的成员具有同一类型的感知方式,即他们以大致相同的方式对来自环境的信息进行解释,关注的是在现有制度框架之内如何认识外部环境。加州州立大学的行动者在现有的结构和框架之内形成了自己的认知逻辑。

在大学与外部的关系认知上,加州州立大学的行动者不是简单地顺应环境的变化,而是采取了积极的主动适应环境的方式。早在20 世纪80~90 年代的时候,美国面临着经济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信息经济时代的转变,面临着东欧剧变的复杂的国际形势,以及美国人口结构的急速改变(人口老龄化以及少数族裔人口的增加),急需建立以知识信息为支撑的经济。加州州立大学尤其以北岭分校(Northridge)为代表的行动者对大学进行变革,将院校的未来发展与所服务地区的经济兴衰联系在一起,以“他方为中心”,致力于解决当地的各种重要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主动与社会各界建立密切的联系。

在内部治理方面,加州州立大学的关键行动者明确自己担负的任务和使命,不断地追求自己的特色发展,不断地进行创新改革,设立了各种确保学生成功的项目,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与未来的领导者,不断赢得社区的尊重。从教育机会项目(Education Opportunity Programe,EOP,主要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和少数族裔学生)到卓越问责计划(主要发挥23 所分校的独特优势,培养更为优秀的学生),均以学生为中心,确保每个学生在现有能力的基础上开发自己的潜能。在专业与课程设置上,能容纳1~2 万学生的分校一般只有8 到9 个学院,注意学科的交叉融合,采用各种创新的项目,如新生连接项目、新生研讨会、同伴导师、高竞争高报酬的校企合作培养项目等。

(三)积淀逻辑

积淀逻辑反映了制度的历史性和累积性,“当前的实践是建立在过去基础之上的,在一个组织当前的实践下面埋藏着历史遗留下的不同层次的价值和理解力”。[17]美国加州州立大学与地区的相互作用有着历史的累积性。从创办州立大学之初衷、《莫雷尔法案》的推动作用、威斯康星的为社会服务的理念、再到相互作用大学的出现与发展,加州州立大学的校地相互作用在长期的积淀中变得生机盎然。

首先,早在18 世纪80 年代,该州建立州立大学的初衷便是“希望满足本州尤其是本州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以及本州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18]但早期的州立大学仍无法摆脱教会的控制,存在着不彻底性和不完善性。此后,1862年《莫雷尔法案》的颁布与赠地学院的建立,推动了州立大学的发展。《莫雷尔法案》的初衷是推动农业教育的发展以促进美国农业的进步和发展,却意味着自此以后与社会财富和物质生产相关的、必需的实用教育得到了社会的全面认可,高等教育向所有人开放,向农业、工业和更广的经济领域开放。赠地学院“为广大阶层打开了自由教育的大门,不仅可以提供有意义的自由教育,而且可提供对广大阶层的工作更有使用价值的教育”。[19]《莫雷尔法案》及赠地学院使州政府开始真正介入高等教育,开始真正拥有自己可控制和可管理的高等教育机构,并利用高等教育为本州和本州人民服务。然后,发展到20 世纪上半叶,美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受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威斯康星大学在查理·R·范海斯(Charles R.Van Hise)校长的领导下,确立了威斯康星理念,强调大学的服务职能,强调为年轻的美国人的生活服务。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留学入学要求介绍 第5篇

学校名称:美国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农业和科技学院科贝尔斯基分校 SUNY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Technology-Coblesk

所在位置:美国,

学校设置类型:文理学院

创建时间:年

学历:

学校性质:私立

学生人数:0人

院校地址:

学校中文网址: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环境科学与林业科学学院拥有卓越的教育水平和研究水平,是纽约州最古老最特别的学校之一。

目前,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环境科学与林业科学学院已跻身于美国最好的`大学之一。纽约州立大学环境科学与林业科学学院在高等教育院校社区服务总统级荣誉榜上被认证为在志愿服务、服务学习和公民参与方面表现杰出,这是院校从联邦政府处能够得到的最高荣誉。

入学要求

SATTotal 1580C1850,SAT Reading 530C620,SAT Math 540C640,

美国州立大学 第6篇

但来到学校的第一天,除了美味的冰淇淋,更让我惊喜的是:校内的机场竟然这么方便。

由于主校区坐落在宾州中部的尼特尼山谷之间,考虑到4万名师生的出行问题,校方十分慷慨地在校内修建了停机坪,而各大航空公司的航班,每天都会往返于学校和美国的重要口岸。

在美国,“Summer School(夏季课程)”是一种很受欢迎的教育模式。对已经入学的人而言,这意味着可以趁暑假多修学分,缩短毕业时间。但对未入学的新生来说,夏校意味着可以提前体验大学生活。

收到offer(录取通知书)的那刻,伴随着兴奋和憧憬而来的,是我对今后4年的毫无把握。于是,在学长学姐的建议下,我坚定地选择了在开学前,通过夏校来感受这里的课业。

还记得在选择专业之初,爸爸曾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你选的不应该是今后的职业,而是这一生要成就的事业。”于是在父母的支持下,我根据爱好选择了“比较文学”,并且笃信兴趣会是我最好的导师。

不幸的是,夏校短短一个月的学习,几乎颠覆了我对自己和学业难度的认知。

我曾经以为,“比较文学”无非是比较古今中外,以及文学在其他领域的延伸与发展,甚至为自己掌握了两门语言而沾沾自喜。却不想,这个专业最基础的英美文学课程,就已经令我举步维艰。

作为母语非英语的国际学生,繁重的阅读任务让我苦不堪言。我时常盯着好几百页的著作,在图书馆里呼呼大睡起来。每次醒来,都会艰难地扯扯嘴角,深感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最令人失落的莫过于,我发现自己对目前的专业并没有那么浓厚的兴趣。在美国大学里,几乎所有的文学课程都会围绕着我最不感冒的“黑人”和“女权”展开。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久而久之,我慢慢接受了这个现实,并意识到只有更换专业,才有可能继续自己的学业。

夏校结束后,是隆重的国际生见面会。在这个为期一周的见面会 上,我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学业顾问。其实,在申请美国大学时,校方 并不要求学生选好未来的专业,只要在大三之前做好决定就OK。

于是,我委婉地告诉他,当初选专业时不太谨慎,希望能改为不定专业,在前两年的学业结束后,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学业顾问微微一笑,表示很理解。

从此,我脱离了文理学院,并在大一结束时,成了商学院的学生。每当我看着课本上的供求曲线和各种市场模型时,都会感慨道:一入商科深似海,从此文学是故人。

大一大二期间,我参加了各种各样的校内活动,而这些活动的规模和影响力一次次令我瞠目结舌。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橄榄球赛季,来自五湖四海的球迷纷纷涌进校内的海狸大球场,在这个世界第四大,北美第二大的体育场中欢呼不停。

足足10万人,挥舞着蓝白色校旗,穿着象征学校的尼特尼雄狮,为校队的胜利激动不已,也为他们的败仗相拥而泣……陪我一起看球的中国留学生,兴奋地唱起了《最炫民族风》,而向来不善言辞的我,也会热血沸腾地向别人解释“那是中国的流行歌曲”。

不得不说,学校的橄榄球赛季,使我领略了生命里最多的美好与最大的奇迹。即便是含蓄的中国学子,也会在球场上高调地喊出“we are penn state”(我们是宾州人),张扬又毫无顾忌。而在来到宾州州立大学以前,我不懂得校园精神是什么,也从来没有为它动容过。

同样吸引我的,还有宾州州立大学享誉世界的“舞蹈马拉松”。这是迄今为止,全世界规模最大,筹款最多的学生慈善活动。每年二月的第一个周末,无数同学都会在观众的注视下,在排球场内不眠不休地跳完48小时的舞蹈,以此为癌症患儿募集治疗款项。早在2013年,舞蹈马拉松就已累计筹款超过一亿美元,在同类公益活动中遥遥领先。

还记得那一天的凌晨5点,我作为舞蹈马拉松的宣传员,和学长一起,不远千里赶去了遥远的普林斯顿主街。一边贩卖学生会设计的衣帽衫,一边举着钱罐为舞蹈马拉松筹集经费时,一位善良的捐款者走上前,对学校为癌症患儿给予的支持表示了深深的感谢。那一瞬间,我作为学校一员的自豪感也油然而生。然而,我对课外活动的热情,并没有妨碍学业的正常进行。

宾州州立大学的期末考试不容小觑,在“全美最难的期末考试”里长期稳定在前10名。而它也奉行了美国大学一贯的“宽进严出”政策,在高达47%的录取率的同时,只有57%的四年毕业率。因此,如果在这大学四年中放肆随意,根本不可能拿到毕业文凭。

而毕业答辩前夕,一位在国内读书的朋友无比紧张地告诉我,他们学校每年都有5%的应届生不能毕业……而我在沉默良久后感慨:真是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在美利坚,私立大学一直推崇15~25人的小班教育,可诸如宾州州立大学这类的公立名校,面对无比庞大的学生群体,不得不实行大班和小班交替进行的教学模式。

在人数较少的课上,教授会把我们分成多个学业小组,在组内进行分工,一起完成关于某个课题的演讲或是研究报告。在自由讨论的时候,教授会“雨露均沾”,挨个听取各小组的讨论过程,并给出自己的意见。这个时候,组内的每个人都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因为谁也不知道教授下一刻会“临幸”哪个小组。

因此,在宾州州立大学就读的学生,有一半的时间,需要集中注意力和教授们互动讨论,另一半的时间则相对轻松,不用担心课堂上突如其来的发问。

我一直很享受美国公校的教育。这里的学业节奏不紧不慢,生活永远宁静舒缓。

没有课的时候,我们习惯在校内的植物园散步,这里没有欧式园林中精致的廊柱和雕塑,但修剪整齐的绿篱和小巧可爱的喷泉,同样会让你觉得赏心悦目。春夏时节,草地上的松鼠异常活跃。你可以放下书包,喂给它们多余的面包屑,也可以就着阳光,慵懒地坐在长椅上,欣赏红色石墙倒映在水池里平静的光。园内的鲜花随着季节不断变化,你会在春天时看到遍地的忍冬,到了夏天则能看到大片的睡莲和团绒。

而每年的10月到次年的4月,山谷里的天气都会变得异常寒冷。湖泊和溪流结了冰,栈桥在雪白的冰面上孤零零地延伸。透过较薄的冰层往下看,时常会看到危险的水流,在清透的薄冰下缓缓流动。

长达半年的大雪,给这里的花园和林荫道镀上了一层银色。树枝上,积雪形成的白色饰带,把每一个叶片的轮廓都完美地勾勒了出来。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总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子,拉着行李奔赴这座美妙的校园。

美国州立大学 第7篇

关键词:美国大学,财务报告,公开制度

财务报告是大学整个财务预算工作的阶段总结或年度总结,是反映学校一定时期财务状况和事业发展成果的总结性书面文件。财务报告公开就是指利用书面材料、报刊和网络等公开媒体,定期公布学校在会计年度内的财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本文以加州州立大学长滩分校为例,分析了美国大学的财务报告(本文主要是对年报)社会公开制度,并指出了这种制度对我国大学财务管理的几点启示。

一、加州州立大学长滩分校概况

加利福尼亚州的高等教育体系,在美国有较强的代表性。长滩分校是加州州立大学系统23所学校中的旗舰学校,成立于1949年,占地面积324英亩,共有学生30,000名左右,设有308项不同的学位及证书课程。学校的任务是培养高质量的跨越文理学科并且适用于专业领域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核心使命是把学生培养成积极向上、技术先进并融于多元文化社会的人才。长滩分校每年从排名前三分之一的加州高中学生中选拔新生同时接受从社区学院转来的学生,以及其他符合学校资格要求的学生。教师从事教学和研究,并鼓励学生参加他们的研究项目,这些项目很多是由联邦政府及州政府和私人基金会资助支持。超过30个中心、研究所开展应用研究、培训和社区服务项目,以及面向公众与私营机构的咨询服务。[1]

长滩分校的财务报告分两部分:一份是给州政府的,根据预算指标和加州的法律规定的支出范围编制的财务报告;另一份是给联邦政府核准的审计中介机构的,包括全校的各类收入、支出,经审计确认后,其信息面向社会公开,供捐资者、企业、社会组织了解学校的财务资讯。长滩分校2005~2006年会计年度资产状况与收益情况可以从表1和表2中得到反映。

二、美国大学财务报告的框架

大学的财务报告必须向全社会公布,除美国有关法律条文要求信息公开外,一些会计准则中做了更加具体的规定。早期由“全国高等院校事务官协会”(NACUBO)制定的《高等教育财务会计与报告手册》(Financial Accounting and Report Manual for Higher Education),对高校的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披露做出了指导和约束,并得到了“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认可。传统上美国高校会计制度采用“双轨制”方法,私立大学遵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准则,公立大学采用“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的准则,与之相对应的会计报表主要遵循“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披露规则。这种规则要求学校将一个对外报告的会计主体分成若干个小的“记账”主体,即对于发生的每一笔业务都要区分不同的记账主体登记,在会计信息披露中也分类披露。FASB于1993年发布了第117号准则《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表》(Financial Statement of Not-For-Profit Organizations),要求非营利组织财务报表重点应放在净资产,并且要求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披露费用,披露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业务表和现金流量表。

单位: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加州州立大学长滩分校Annual Report2006[2]整理。

单位:美元

资料来源:同表1。

美国大学公开的财务报告框架,除了介绍学校的基本情况外,以长滩分校为例,财务报告(年报)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

(一)说明财务报告公开的目的

财务决算报表公开的目的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美国法律的规定;(2)美国大学管理职责的要求;(3)为州和地方政府对学校的预算投入提供依据;(4)为学校决策者提供完整的财务信息,以便合理地安排学校的各项预算;(5)为校友和各基金组织捐赠提供依据;(6)对招生起到积极作用。

(二)明确财务公开的方式

各类报表均通过网上公开和书面公开。任何组织、个人都可以在学校的公开网站上看到财务报告,这样能够满足政府、债权人、捐赠人和学生等利益相关者了解学校的运营情况,进行财务监督,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公开的资料具体包括:净资产报表、收益报表、支出报表、净资产变动表和现金流量表。在财务报表附注中,还需要补充信息。这些部分共同构成了一份完整的财务报表,也为学校决策者提供了完整的财务信息。鉴于比较的目的,报表上还会列出上一会计年度的主要数据。

(三)披露重要的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是会计主体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所选用的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是会计主体所选定并一贯遵循的特定会计基础。会计政策选择是学校会计信息揭示的前提条件,长滩分校关于会计政策的披露包括:(1)财务报告实体,财务报告实体不仅包括长滩分校本身的财务状况,还分别阐述学校内各独立部门(辅助组织)的财务信息;(2)基本会计准则的提出,财务报告采用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制订的全美公认的权责发生制会计准则;(3)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和负债的划分;(4)现金等价物和投资;(5)资本性资产和净资产;(6)递延收入;(7)收入和支出的划分;(8)所得税;(9)会计估计和会计假设,符合全美公认会计原则要求学校管理部门对影响报表的资产和负债、收入和支出数额的因素作出估计和假设。

长滩分校不像私营企业那样以赚取利润为经营目标,而是尽可能以最低的成本为加州公民提供优质教育。当学校收入超过支出时,其结果是增加净资产;反之,其结果就是减少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衡量学校的经营绩效,而净资产是衡量大学的财务状况一个重要指标,学校财务状况是改善了还是恶化了,都可以通过净资产来体现。在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这些变动。

(四)财务报告公开的具体内容

长滩分校财务报告公开的是学校、大学基金会、学生会及学校所属的股份制商店四大组织的资产、负债及净资产额等。报告的内容包括:

1. 净资产报表。

包括学校总资产和总负债,在报表中还要按权责发生制原则体现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以及学校主要大类的限制性净资产账面价值。通过资产类账户体现的有流动资产、长期资产等;通过负债类账户体现的有流动负债、长期负债;通过净资产类账户体现的有资本性投资、捐增款项、奖学金、科研费用、还本付息部分、其他非限制性资产等。

2. 收益报表、支出报表和净资产变动表。

这些报表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阐明学校在会计年度内发生的收益和费用。通过收益类账户体现的有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通过支出类账户体现的有主营业务支出等其他业务支出。净资产变动主要通过年初数和年末数比较作出说明。

3. 现金流量表。

阐明的是学校在一年内现金的流入流出情况。具体包括学校日常的收支、非资本性和资本性的筹集资金、投资项目等。这份报表是用直接法得出的现金流量,因此只需列出年度内各大类的总流入流出金额。

(五)确认独立审计意见

美国大学对外公开的财务报表需要经过政府的独立审计师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并且独立审计报告随同财务报告一起对外公开披露。据长滩分校2006年年报显示,毕马威国际会计公司(KP-MG)审计了长滩分校所附的财务报表,认为这份财务报表清晰地陈述了截至2006年6月30日各组成单位列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内容。KPMG并不审计独立部门的财务状况,这些将由其他审计师审计,他们的审计报告随即提供给KPMG,KPMG所提供的审计报告是基于他们的审计结果。

审计机构对审计情况必须给出审计结论,如认为长滩分校提供的财务报表在很多重大事项上是非常公正的,学校的各部门分别呈上各自的财务状况及现金流入流出情况是符合公认会计准则的等。

三、美国大学财务报告公开制度的启示

(一)财务报告公开制度值得我国大学借鉴

财务报告公开制度是美国大学的例行做法,大部分学校不仅将财务信息向全社会公开,而且对外公开的财务报表需要经过独立审计师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审计报告随同财务报告一起对外公开披露。正是因为大学对自身办学的财务活动作出了合理有效的解释,向社会公众进行了展示和说明,大学组织才能和外界保持一种自然的、建设性的关系。我国的不少大学财务报告公开还停留在校内公开,甚至校内公开都还是遮遮掩掩,而面向社会公开的内容则仅仅是教育收费标准之类,学校财务报告对社会公开是凤毛麟角,大多数大学校不愿意将自己的“家底”公之于众。这其中既有价值观的原因,也与我国现行大学财务公开制度缺陷直接有关。实际上,在解决因财务引发的众多问题中,财务公开具有“低成本、高效益”的特点,在精力、财力上投入不大,不用设置或调派专职监督人员或机构,但监督力度却非常大。美国大学的财务公开制度及其实践经验,自觉接受社会问责,实现公众对于高校的“知情权”和“话语权”,很值得国内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和大学管理者借鉴。

(二)财务报告公开是大学“取信于民”的有效途径

众所周知,近年来面对高等教育的激烈竞争,美国大学校长们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筹款集资、招募学生以及应付公共关系上。将财务状况公布出来,其主要原因是美国大学资金很多来自校友、企业的捐赠,学校需要将资金的运用情况向捐赠者公开,以取得他们的信任,从而有利于资金的筹措。而我国大学的普遍情况是,接受社会捐赠的学校比较集中,捐赠的个人、企业数量少,捐赠额小。这与我国大学目前财务信息仅仅是向主管部门汇报,鲜有面向全社会公开是有关系的,使得资金来源主体无法获得他们需要的信息,不知道大学是怎样使用经费的,也担心捐赠后会将钱用于“不该用”之处。借鉴美国大学公开财务信息,有利于回应大学利益相关方的诉求,增进政府、捐赠人、赞助者以及学生对学校的财务情况的了解,消除社会对办学经费使用、办学效益问题的种种质疑,提高学校资金使用的社会透明度。

(三)财务报告公开会促进我国大学依法理财和规范管理

大学财务报告公开,实质上体现着对理财活动的高标准、严要求,它的基础就是要依法理财,规范管理,经得起公共问责。大学推行和完善面向全社会的财务报告公开制度,首先可以促进高校严格按照国家的财经政策和法规开展大学的理财活动,有利于民主办学、依法治校的贯彻落实;二是可以促进高校建立和健全各项财经制度、办事程序,推进财务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增加财务工作的公开性、透明度,避免“暗箱操作”,控制财务风险;三是可以促进高校加强基本建设、对外投资、物资设备采购等方面的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大学内部腐败现象的发生,减少浪费与损失,控制人员经费、行政费用支出,优化支出结构,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财务资源的使用效益,真正把有限的资金使用到学校建设和发展最需要的地方,提升大学财务管理水平,真心实意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

(四)财务报告公开是“三位一体”会计监督体系的重要补充

我国的《会计法》明确了单位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相结合组成的会计监督体系,在维护大学的会计秩序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三种监督方式本身的局限性,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监督“力度不足”。如内部监督由于是在单位负责人领导下行使职权开展工作,学校利益与外部的利益、学校内部不同的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使得内部监督不能完全站在一个公正的立场上;从社会监督来看,社会监督体系尚处于完善过程之中,法律规定的接受注册会计师、审计师审查验证的范围有限,有些中介机构及审计人员素质不高,甚至受到利益驱使而作虚假报告,因而中介机构还难以起到有效监督;从国家监督来看,负有监督责任的政府职能部门或监督机关往往侧重于与完成自身的职能任务而各有取舍,未能形成监督合力,有时又怕影响干预学校的业务活动,这样就会疏于监督。借鉴美国大学将财务报告面向社会公开的方式,主动披露会计信息实现自我监督,可以使大学的会计监督更能落到实处,而且可以摆脱学校被动监督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邹晓东,胡钟华,郦解放等.美国加州高等教育与我省高校发展思考——浙江省高等教育赴美培训团总结报告[Z].2006.8.

美国州立大学 第8篇

建设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多科性、研究型、开放式的高水平大学是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提出的战略目标, 这符合当代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建设若干一流大学是21世纪中国应对来自全球化挑战、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需要[1]。而培养一流本科生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基础工程, 因此探讨如何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 对于促进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根据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与美国宾州州立大学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于2004年签订的合作协议, 两校每年从机械专业和电气工程专业两个专业中选派大学生到对方学校进行三个多月的实习交流。2006年6~8月, 笔者作为电气工程专业的青年教师对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的来华实习生进行了专业上的指导。期间这名美国大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创新意识、工作态度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引发了笔者对美国大学与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乃至我国大学电气工程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进行对比的兴趣。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以建设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多科性、研究型、开放式的高水平大学为目标, 美国宾州州立大学以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并重, 脚踏实地, 以培养美国一流的工程师、经济师、教师和企业经理为目标[2], 从两校提出的目标来看,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定位更偏重于研究型大学, 宾州州立大学更偏教学与应用。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2006年在中国高校综合排名第41位[3], 2006年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在美国高校综合排名第47, 两校所处大学排名基本相当;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以工科为主, 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历年来农工领域的科系经常在美国大学与世界报道的排名中名列前茅[3], 可见两校基本上都是工科为主, 宾州州立大学的电气工程专业在全美排行第20, 因此比较两校电气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方案, 发掘各自的优势, 取其优点为我所用, 对于提高我校乃至我国的电气工程专业工科本科生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2、培养目标的比较分析

由于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与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定位不同, 且学生的基础知识、学校的软硬件条件、师资力量等都存在差异, 所以两校电气工程专业的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存在差异也是在所难免的, 下面就是两个学校电气工程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电气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电工基础理论、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技术的宽口径“复合型”高层次教学、科研和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扩展知识。使培养毕业生不仅具备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和一定的外语能力等的基础能力, 还要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包括:分析与计算能力、计算机控制与监测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技术、通信与网络技术等。

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掌握电气、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人才, 毕业生不仅可以适应本专业的工作还可以在相关专业继续进行深造,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电子电路、数字系统、电子器件、电磁学、光电技术、线性系统、通讯、计算机硬件、控制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力系统等技术中的一两门技术。学生能够进行电气工程的相关理论计算、分析、设计, 能够掌握新技术和利用现代专业工具, 并具有较强的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良好的专业沟通能力[4]。

从培养目标来看, 我们的培养目标甚至要高于美国高校,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的培养目标中电气工程专业的多个分支的专业能力都要求掌握, 而宾州州立大学仅仅要求掌握其中一到两门技术即可。由于我国母语非英语, 因此突出了掌握一定的英语能力这项技能, 而在宾州州立大学突出了毕业生需要有较强的书面和口头的交往能力。他们的母语就是英语不需要额外学习, 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总体上看两校培养目标基本大同小异,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更多更高一些。

3、课程设置之比较分析

3.1 课程设置比较及说明

两校电气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见表1, 2[4], [5]。

在上表中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的课程设置中带“$”为专业选修课, 但是一般来讲所有同学都选这些课。上表中宾州州立大学的课程设置中带“*”的课程为第一年的基础课, 要求必须得到“C”以上分数才能选择电气工程专业, 带“#”的课程为专业基础课, 必须得到“C”以上分数才能拿到毕业证, 带“&”的为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总学分不得低于18, 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选修课程。带“%”课程为选择与专业方向相关的专业课程, 可以在专业选修课程选择, 也可以到一些公司去实习获得学分, 来我校交流的这名同学就是在我校实习获得了这门课程的学分。美国宾州州立大学要求电气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选修总学分不低于18学分的艺术/人文/社会类课程, 占到总学分的14%, 这些课程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 一般来讲要求艺术、人文、社会这三项每项学分不低于6学分。

3.2 课程设置比较之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 两校的课程设置存在以下特点:

[1]两校课程设置范围及内容基本相当, 但我校本科电气工程专业要求的总学分 (192) , 远远超过美国宾州州立大学要求的学分数 (129) , 课程数量也相对较多。

[2]在数学物理等基础课上我校总学分为29.5, 而宾州州立大学为26, 两者基本相当, 但是宾州州立大学数学物理等基础课所占总学分的比例要超过我校, 可见国外高校非常重视基础素质的培养。另外我校没有开设化学等课程, 这和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高校相同, 宾州州立大学开设了共4学分的化学原理及试验课, 说明该校比较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3]两校都非常重视人文学科对于工科学生的重要性,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开设了19.5学分的人文社会艺术等课程。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开设了18学分, 也基本相当。但是宾州州立大学人文社会艺术等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要远远超过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 课程范围非常广, 有大约50门可选课程。而这些人文学科在我校基本上属于必修课, 受学校整体影响可选范围较小。

[4]我校专业基础课共37学分, 宾州州立大学共25学分, 尽管我校高出12学分, 但课程设置门数基本相同, 只是我校课程学时数较多导致学分相对较多。

[5]我校的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总学分为56.5, 而宾州州立大学仅为24学分。我校的专业课无论从课程设置数量上还是总学分数上要远远超过美国的这所一流高校, 究其原因是美国大学最后一年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一两个专业方向的相关课程, 而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为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 专业课设置较多。但是在追求面面俱到的同时, 忽视了学生的兴趣, 减少了学生的实践时间。

综上分析, 与宾州州立大学电气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相比, 我校总课时数量、必修课学分总数等都相对较多, 但是选修课学生自主选择范围上要大大低于美国宾州州立大学。2007年2月17日教育部出台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各高校通过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等, 赋予大学生更多学习自主权。同时提高实践课学分的比重”。教育部这一文件以及宾州州立大学的具体实例对于我校的课程设置改革, 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我校电气工程专业努力方向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在课程设置上并不逊于国外名牌高校, 甚至许多地方要优于国外高校, 那么这名外国学生何以表现出出色的专业素养呢?笔者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乃至我国的大学生花费在英语上的学习时间太长, 尽管从学分上看总共只有14学分, 但是由于学生要过4级和六级考试, 占用的时间非常长, 大大缩短了学生用于其它学科的学习时间, 间接影响了专业学习。

[2]近年来, 在国内许多高校, 进入大三后许多考生花费大量时间复习考研, 严重影响了本学年正常教学的开展,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科生的培养质量。

[3]目前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青年教师占有很大比例, 应为青年教师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加大对青年教师培养与培训的工作力度, 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进修和学术会议、与其它高等学校教师交流经验等, 努力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和水平, 从而促进本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4]受国家对高校教学经费的限制, 一些实践环节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下一步应该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 (论文) 等实践教学环节, 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

上述问题是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 作为当前我国最高等级的矿业类大学, 除了在上述几个环节对学生、教师加强引导和培训外, 还需要进一步密切与煤炭企业的联系, 与一些煤炭企业共建学生实习场所, 争取煤炭企业的横向科研经费,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专业实践机会,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5、结论

以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和美国宾州州立大学作为对比研究对象。对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电气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当前, 我国高校处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的最好时期, 教育部也非常重视我国本科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并相继出台了多项措施和文件加以引导[6,7]。只要我们深入学习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 认真分析并学习国内外名牌高校的优势所在, 加强师资建设、对课程设置进一步优化、提高学生实践学习时间, 就一定能够培养出知识面宽、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的大学本科毕业生。

参考文献

[1] 段志善. 试论科教结合与培养一流工科本科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第25 卷 第3 期.2006 年9月.

[2] 朱梅. 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的办学特色 (借鉴启示) .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1年09月04日第十一版

[3] 武书连. 挑大学 选专业——2007高考志愿填报指南.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年1月

[4]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B S DEGREE PROGRAM BOOKLET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T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BLUE PROGRAM. August 2005

[5]http://www.ee.psu.edu

[6]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07) 2号. 2007年2月

美国州立大学 第9篇

1 ORR概念及其优势

ORR(在线实时咨询)是指用户不必走入图书馆,就可以借助网络同相关人员进行交流,并获取帮助的一种同步电子交流方式。类似提法还有虚拟咨询、数字咨询、在线咨询、电子咨询和远程咨询等。

相比较传统的咨询服务,ORR的优势非常明显,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远程服务,用户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多种形式的服务,扩大了服务范围,延长了服务时间;2)方便快捷,用户只要能够登录网络,可随时随地获取这种咨询服务;3)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方式。实时咨询服务则可以通过同步浏览(co-browsing)等软件为用户服务。多样的选择可以最大限度满足用户的需求。

2 现代高校图书馆使用ORR的必要性

2.1 电子数据库发展的要求

现代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发展必然导致访谈式咨询的减少,并要求在线服务的跟进。例如,对于像宾州州立大学23个校区,且拥有300多个电子数据库的高校而言,丰富的馆藏资源,一方面为用户在科学研究方面带来便利,同时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许多具体操作方面的困难。ORR服务的引入通过为用户提供方便的实时帮助,就能很好得解决了这一问题。

2.2 用户的需求

随着电子通讯设备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希望通过网络进行研究和获取信息服务。例如,谷歌的学术搜索服务功能受到众多大学生和研究工作者的广泛追捧。即使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学术资源的质量参差不齐,但因其简便易用,还是深受用户的青睐。

目前,大部分高校大学生使用互联网多于光顾图书馆,只有少数具有特殊需求的大学生在信息检索方面更经常光顾图书馆。基于这一现实,显然及时引进ORR服务可以提高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使用效率。

2.3 远程教育的进步

远程教育的进步也促进了虚拟学校的发展,并带来了大批的远程图书馆用户。远程用户不具备本地用户的很多优势,比如不能直接去图书馆咨询,只能靠远程网络获取服务。因此,通过引进ORR服务来尽快实现图书馆从传统的服务到虚拟服务的转移,已成为当前图书馆改革的当务之急。

3 成功案例——美国宾州州立大学ORR项目简介

3.1 ORR软件的选择

一般来说,基于高校图书馆的特点,ORR软件选择需要满足以下需求:1)能提供一对一的服务;2)支持馆员和用户合作浏览;3)支持工作人员之间的任务移送;4)支持多校区分散式服务;5)支持对用户的跟踪服务;6)可以让用户排队等候;7)允许延时记录;8)做好任务记录;9)创造统计式报道;10)支持电子邮件服务。表1介绍了符合上述要求的几类国外相关软件,并对其特点进行了简单归纳。

为了使广大师生能够充分利用丰富馆藏资源进行研究,该校在选择ORR软件时,充分考虑了本校校区分散、电子数据库丰富、图书馆经费预算相对充裕等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了LSSI/Virtual Reference Desk软件。成功实现了现有馆藏资源的共享和整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2 其它配套措施

1)在人员的配备方面,因为ORR咨询不仅要求馆员具备相应的咨询知识储备,还需要他们能够灵活回答较为复杂的咨询问题,这对优秀馆员的数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宾州大学让不同校区的馆员共享同一个咨询问题库,在不增加雇员的情况下成功解决这一问题。

2)制定了包括服务时间、重要用户、员工聘用和培训等一整套的服务标准。还对馆员的服务水平进行了量化规范,以制度的形式规范了管理行为。

4 国内高校图书馆开展ORR服务的几点建议

要想进一步推动国内高校图书馆的虚拟化建设,引入相应的ORR服务是必不可少的。参照美国宾州大学的成功经验,我国高校在推进这方面建设的同时还需要完善一下几点工作。

4.1 做好人才培训和引进,突破人才障碍

ORR服务的引进对馆员的很多能力都有较高要求,包括计算机水平、图书馆专业知识和学科背景等。除此之外,馆员还应具有广泛的知识面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平。因此,国内高校应定期开展对咨询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馆员的咨询服务水平。

4.2 软件选择兼顾软件本身和学校的实际情况

对于大学来说,组织结构和大学文化对于决定图书馆服务的方向起很大的作用。由于当前ORR软件种类繁多,其功能和价格上也存在差异,因此,要综合考虑相关实际,选择或定制一种合适的软件。

4.3 加强图书馆间的合作式ORR咨询服务

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尤其是中小型学校,普遍面临经费紧张和技术人才缺乏的问题。因此,在开展ORR咨询服务的过程中,同一地区的高校图书馆可以加强馆际合作,采取数据库和咨询问题库共享,人员优化配置等方法,促进国内高校图书馆的ORR咨询服务的发展。

5 结论

基于当前国内不同高校图书馆的虚拟化程度存在差异,国内高校在引入此项服务时,应兼顾软件特点和学校的实际,做好人员培训和引进工作,加强合作,逐步加快我国图书馆的虚拟化建设。

摘要:该文首先通过对ORR咨询服务概念的介绍,说明了未来一阶段通过开展ORR服务进行图书馆虚拟咨询服务改革的必要性,之后通过具体分析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ORR项目的成功经验,为我国高校图书馆通过开展ORR咨询服务,进行虚拟化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在线实时咨询,高校图书馆,虚拟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1]Moyo,M.Lesley.Reference anytime anywhere:towards virtual reference service at Penn State[J].The Electrical Library,2002,20:22-28.

美国州立大学 第10篇

“做报道是用事实说话, 做学术须有理论导向”

1980年, 作为恢复高考后招收的第四届大学生, 魏然考入了上海外国语学院 (今上海外国语大学) 英语专业, 并且在大三时选择了攻读六年制的本科双学位。“我是教育部第一批双学位学生, 研修国际新闻学专业和英语专业。国家招收双学位的背景是刚刚对外开放, 各方面急需懂英语也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新闻界也面临这个突出问题。”魏然回忆道, “我记得很清楚, 当时广播电视局干部司的一个副司长到上外做攻读双学位的宣传动员, 他说我们现在对国外了解太少, 要加强国际新闻的报道, 但是驻外记者需要复合型人才, 得又能采访、又能翻译、又能摄像、又能开车, 而外语学院的学生是最有机会成为‘全能记者’的。当时有两个学校搞双学位试点, 一个是北外, 一个是上外, 叫作‘一加一双学士’, 我们的待遇就相当于研究生。”魏然的语气平静却自豪。正是当年这样的求学经历与专业背景, 让魏然在学成之后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当时人才稀缺的国际新闻工作领域。

1985年, 魏然被分配到央视国际部实习, 1986年开始正式从事记者工作。魏然介绍, 他曾经参加过《动物世界》《外国文艺》等进口栏目的译制工作, 并且参与了早期央视英语新闻频道的创建。这段专业记者的经历却给后来走上学术研究道路的魏然带来了另一种反思与比照的空间, 用他的话说, “做记者看问题比较务实、比较具体, 而做学问是反过来的, 需要对个别现象进行普遍归纳。做记者的逻辑和做学术的逻辑不太一样, 简单地说, 就是做报道是用事实说话, 而做学术须有理论导向”。在魏然看来, 做记者和做学问需要面对不同的写作方式、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要求, 这种逻辑的迥异曾经给他带来过转型的艰难和困惑, 但至今想来也帮助他拥有了横跨实务与理论的双重视野。“新闻传播学是一个很关注实务的学科, 当年做记者的经验对我还是有帮助的。现在看到一些问题就会想到记者是怎么去考虑的, 联系起理论来也不会那么抽象。如果没有做过记者, 有些问题也许就会觉得无从衡量, 比较混乱。”魏然说。

1988年, 魏然离开北京前往英国威尔士大学深造, 从此走上了学术研究的漫长征程。跨文化的背景以及新闻工作的实践经验, 让他很快就对有别于国内广播电视体制的英国广播公司 (BBC) 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因为自己的背景是做电视新闻记者的, 对新闻业务有足够的培训和经验, 所以在国外进修以后, 会经常反思媒体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媒体与政府的关系。而BBC其实是我对电视台认知的一个全新了解, 我发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理念。比如说新闻专业的价值判断、媒体的独立空间以及BBC的管理运作模式和专业精神, 从中我开拓了视野, 知道了做事情 (即报道新闻事件) 是有不同方法的。”

正因为如此, 魏然当年的硕士毕业论文就是比较央视与BBC针对同一事件的电视新闻报道的异同。“我当时选择的事件是前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对中国的访问, 想通过这一事件, 看看央视同事们的报道和BBC的报道有什么差异。因为两个媒体在组织形式、运作流程、采访方式、记者的培训背景等各方面都是不同的。我通过深度访谈、分析新闻解说词、比较新闻报道的图像和文字, 同时对比新闻的制作流程、制作标准等等, 结果发现国内的报道和BBC还是有很多共同之处的, 这是我觉得蛮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说, 两国虽然语言文化不同、体制背景不同, 但是新闻报道还是有共同性的, 而我认为这个共同性就来源于新闻报道的专业性。”

尽管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让魏然觉得“蛮有意思”, 但是他坦言, 硕士研究只是分析了新闻报道的本身, 却没有涉及媒介对社会影响这一部分。“硕士时只是对who said what (谁说了什么) 这部分有研究, 而对to whom with what effect (对谁产生了什么效果) 这部分还没有涉及。我后来想要把研究继续做下去, 我的英国导师说, 那你就要继续念下去。于是, 我就在导师的鼓励下申请到美国的大学去念书。比较幸运, 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新闻学院录取我去读博士。在印第安那大学念书的时候, 我对媒介社会效果方面的研究和训练的机会更多了。”

从1990年到1995年, 5年的美国读博生活给魏然带来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也正是这段时间基本奠定了他之后20多年的研究方向和学术路径。“我在美国接受了更加科学、严格的实证训练。我的导师对我影响特别大, 他叫David Weaver, 是提出著名的传播效果理论Agenda Setting (议程设置) 的Mc Combs和Shaw的第二代弟子。做他的学生就受到他研究兴趣和研究方法的影响, 我们当时有很多关于媒体与政治传播的议题可以做, 同时我还在印大的商学院接受了更多的社会科学量化研究的训练。”魏然很感念这段求学时光给他带来的帮助, “我觉得自己受益最大的就是博士班的几门方法论课程, 它们从高层次的、实用的角度, 帮助我从知识的来源、知识的建构、知识的发展等方面让我对传播学有了更多的了解, 同时, 我的研究方法的训练也更加扎实。”

魏然继续聊道, “在印第安那大学的时候, 还有一位老师对我影响很大, 她叫Chris Ogan, 是一位非常能干、非常出色的女教授, 她的研究专长是‘传播科技’。我曾经跟她修读过几门传播科技的基础课程, 也一起合作了一些课题, 慢慢地我对传播科技的兴趣也比较大。当时的新媒体传播科技包括现在已经快淘汰的录影机、录像机, 还有刚刚出现的卫星电视。我们一方面从传播科技的角度研究, 另一方面从传播效用的角度研究, 我多年的研究兴趣基本上就是这两个研究范畴”。

在美国印第安那大学读博期间让魏然受益最深的研究方法与新媒体这两大领域也成为他保持至今的两项研究专长, 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受美国主流研究学派影响至深的他与国内同时期成长的新闻传播学者之间的相似与差别。就像他自己说的, “关于为何做学者, 如何做学问, 以及长期的学术生涯的规划, 有些是自己可以控制的, 有些是自己不能控制的, 各种因素组合在一起, 我就走上了今天做学问的这条道路”。

“学术的成就来自方法论的严格训练”

在谈及国内外传播学研究现状差异的时候, 魏然一针见血地指出:“国内国外不同的一个地方就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训练和研究典范的树立。从研究工具到理论框架, 从研究设计到实证调查, 这一切都首先需要系统的、高强度的训练, 而这个在国内可能做不到, 这就是最大的区别。”

说到这里, 魏然回忆起他当年在印第安那大学选修的一门“高级研究方法论”课程。“我们的课一个礼拜要念200页文章, 念完后要选中其中一篇进行点评, 每个人轮流做, 这种高强度的训练对我来说是受益最大的。这门课后来的期终大考进行了6个小时, 从早上8点到下午2点才结束, 如果老师不让停的话, 我们大概还可以考到4点、6点, 因为你必须把一个学期学到的东西都用出来。比如其中有一道题目是让你设计一个问卷, 你得考虑怎样把要访问的问题设计得比较中立、客观、科学, 这就需要根据理论性的概念进行原创思考。再比如关于什么是新闻自由, 要求你设计五个能够把它问出来的指标问题。或者测量生活的幸福满意度, 要求测量出来的结果要有规范性、有效性等, 然后还要看你怎么去分析。”魏然感慨地说, “我今天的学术能有所成就, 就是因为受过方法论的严格训练, 在这其中, 我们还需要对学术研究最核心的哲学性问题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才不至于为了做学问而做学问, 也就是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研究。”

由于先后担任过几家国际主流的新闻传播大众期刊编委的缘故, 魏然对国内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整体水准及其与国际间的差距有着较为中肯的认识:“从我的印象中, 国内传播学者提出来的传播学研究选题都非常好, 选题有敏感性, 也非常切实, 比如新媒体、微博、社交网站等等, 这些方面和西方基本上都是差不多的。但是不少国内学者的研究只局限于做单一事件的描述, 却超不出这个单一事件的局限, 也就是说只告诉你研究的现象是什么, 却说不出为什么, 或者现象和理论上有什么相关性, 以及哪个理论能解释此现象。毕竟, 我们做学问的最终目的是理论的创建, 因为理论终将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一个最重要的知识来源, 所以, 只有创建而不是描述, 才是对学问的最终贡献。”

不仅如此, 魏然还坦率地说道:“国内的很多文章还有一个问题, 就是意见很多、观点很鲜明, 但是仅此而已。我们每个人都有观点, 但仅有观点是没有太大价值的, 做学问的关键是要通过严谨的方法收集大量的数据, 通过理论指导, 科学地分析、系统地统计数据之后再得出结论, 而这一点, 国内还缺少一个对传播学方法论进行系统培训、规范和运用的学术文化。”在谈到不少亚洲学者的投稿往往因为英文写作的语言弱势和学术规范性问题而被无奈毙掉时, 作为美国传播学期刊《大众传播与社会》首位华人主编的魏然说:“不过, 我现在看到国内有一些年轻学者, 英文也比较好, 读的英文文献也比较多, 写出来的东西也开始比较像样了, 有理论导向, 有数据, 有论证过程, 比较符合英文写作的习惯, 这是一个很好的起色。”

对于学术人生的苦乐, 魏然显得很平静, “做学问是一件苦差事, 要耐得住寂寞, 不能急于求成, 不能跟风, 因为学术需要很扎实的东西, 它不但看你的投入, 而且也看你的产出, 它不是比聪明和比速度的龟兔赛跑, 而是比坚持、比耐力的马拉松赛”。魏然回忆起当年在美国读书时, 和他同班的5个同学起初都比他厉害, 但现在却没有一个人比得过他的论文发表量以及科研能力, “有时候我们开学术会时彼此遇到都会很感慨, 可见社会科学的成功不是靠灵感, 也不是靠小聪明, 而是靠真正的耐心与坚持”。回首近30年的学术生涯, 魏然坦言, “你进步最快的时候往往是被别人批评最多的时候, 如果别人都说你好, 你是不会进步的, 所以做学问是一个很苦的历程”。但是相对于其他职业选择, 比如做生意, 或者做官, 他淡淡地说, “做学问更适合我的喜好”。

“我很希望帮助国内青年学者建立学术规范”

多年以来, 魏然与国内学术界都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联系。1995年博士毕业后, 他曾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5年, 那里活跃的学术交流氛围让他结识了许多优秀的大陆学者。“美国毕业后我的第一个工作是在香港中文大学教书, 它是中西方交界的一个点。”魏然说, “当年出国还不是很容易, 因为语言不通, 有些人认为出国没什么收获。而到香港, 一来很近, 二来可以讲中文、查阅一些中文资料, 大家都很乐意来。那时候每隔3个月, 中文大学就会邀请一位大陆的新闻传播学院的院长或者院领导过来做访问, 国内很多大学的新闻学系主任、院长我都认得, 每次开会都能遇到很多老朋友, 所以我跟国内的渊源非常久, 也非常深。”

2000年, 魏然从香港中文大学前往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任教至今。他说, 国内有些人也许会认为中国学者去美国写文章、做研究, 论文的题目都应该是写中国, 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做学问是应该以理论为导向的, 广义地讲, 理论是不分文化也不分社会的, 理论是一种比较规范、比较客观的表述。因此, 学术应该是一种对研究理论比较公开、比较自由的选择。”

如今, 魏然已经是南卡罗莱纳大学终身冠名的讲座教授, 这是美国大学对全职教员中拥有崇高学术地位与重大研究成就的学者的认可, 而更难能可贵的是, 他还是第一位获此名衔的海外华人传播学者。魏然说:“我们这些人在海外待了很久, 虽然不能讲是功成名就, 但至少现在可以随心所欲来去自由地选择做学术研究了。我个人对国内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还没有做出什么太大的贡献, 所以我有一个理想, 就是帮助国内的青年学者建立一种学术规范, 把国外标准化的学术规范引进国内, 特别是引进到传播学界来。中国有很多学者非常优秀, 文笔也非常优美, 但就是研究与写作过程不够规范。我并不是说量化研究是唯一的路径, 但是量化研究在西方社会科学中是主流, 而且只要通过训练, 每个人都可以学得到。所以, 把美国主流的学术文化、主流的学术标准、主流的学术规范介绍到国内提供给青年学者作为参考, 我觉得这些事情都做起来将是我能给中国传播学界做的贡献。”

恰如魏然的心愿, 200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聘任魏然为“长江学者”, 2010年7月, 上海交通大学传媒与设计学院聘任魏然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尽管坦言当年申请时的淡然, 但魏然对这个身份非常珍惜:“‘长江学者’就是一个契机, 让我能有比较固定的时间回国内做讲座、做课题, 包括完成很多其他形式的学术交流。比方说我刚跟张国良老师合作了一个关于手机新闻的课题, 同时我和传媒大学很早也有合作, 现在是他们的校外兼职博导和特聘客座教授, 每次过来也都很方便。”

不仅如此, 魏然还希望借助一个有海外背景的学术团体为国内提供更多的交流与协助。“这个团体叫作国际中华传播学会, 1989年就成立了, 它的发起人是现任香港城市大学讲座教授李金铨博士, 我是现任会长。学会主要是由在美国的华人新闻传播学者组成, 同时也有一些对中国传媒感兴趣的美国学者参加。我做会长的两年以来, 一个工作重点就是积极吸收国内学者参加一些国际化的会议, 同时也帮助国内的新闻传播院校召开国际会议。我们是非常国际化的一个学术团体, 会员有两三百人左右, 大家在美国生活工作比较久, 对国内外的环境都相对了解, 这个学会就相当于一座中介桥梁。”

对此, 魏然说道:“做学术是需要有团体的, 要互相影响、互相支持, 否则个人做研究就不会那么顺利, 甚至做不下去。”

“做学术研究每次都要有一点创新”

魏然对学术研究的创新有很高的期待和要求。“理论是希望有创见的, 做学术研究第一要有理论性, 只有描述而没有理论的文章是没有价值的。第二, 重复使用理论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 比如像议程设置这个理论, 已经存在了40多年, 如果你总是原封不动地重复, 就会过时。做学术研究每次都要有一点创新, 对所使用的理论有所创建, 尤其是扩展和充实这个理论, 这样做出来的成果, 价值才能更高, 也更符合顶尖级刊物的要求。我认为将这两个层面结合在一起, 就是我们做学术最核心的东西。”

尽管非常强调学术研究的创新, 但魏然却并不认为学术研究存在某种“中国模式”。“首先我非常理解这个问题的提出, 就像人发展到一定阶段, 越成熟就越自信, 国内有这种情绪、需求、表述都可以理解。但是提出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是对知识体系建立的一种误解。如果我们觉得西方的铁路、火车、汽车都是很先进的东西, 可以直接拿过来用, 那么我们需不需要有‘中国模式’的铁路、火车、汽车呢?人类是需要承认共性的, 社会科学是全人类共同的知识财富, 它的建立、存在和发展同样需要尊重和符合人类的共性。”魏然说, “‘中国模式’的学术研究应该是一种政治需要, 而不是学术需要。政治和学术是不同的范畴, 如果把政治当成学术, 就不对了。”

和许多个性鲜明甚至略带张扬的学者所不同的是, 魏然的风格始终是温和平静的。他的谦恭与低调很容易让人想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形象, 而他的学术甚至信仰却是开放并且西化的。访谈那天, 他穿了一件黑色的T恤, 左胸口印着红色的INDIANA UNIVERSITY英文字样, 那是他的母校, 也是曾给他的学术人生带来过最大影响的地方。魏然说他当年上外的同学有的已经成为知名主播, 有的做生意发了大财, 有的当上了大领导, 而他却认为, 大概只有做学问的人生更适合他的个人喜好。

在美国实证主义传播学派的影响下, 魏然持重严谨的性格帮助他在历经考验的学术长跑中耐住寂寞, 不舍初衷, 并最终有所成就。他说, 人在不同的年龄, 人生的体验和期待是完全不一样的。而如今, 已经过了知天命之年的他, 或许正在回首往昔的过程中完成着对自己的坚守和超越……

【魏然简介】

魏然, 男, 美籍华裔传播学者, 1962年出生, 祖籍河南。现为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终身讲座教授 (美籍华人中首位冠名的传播学讲座教授) 、博导, 国际中华传播学会会长。2009年获批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 2010年7月受聘上海交大“长江学者”讲座教授。魏然目前还是香港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与河南大学的客座教授, 香港城市大学海外学术评鉴委员以及香港大学海外评审委员。同时, 他还担任美国《大众传播与社会》 (SSCI) 学刊主编 (首位华人主编) , 新加坡《亚洲传媒》特约主编, 美国《传播学年度报告》编委以及其他6份美国和亚洲的传播类学术刊物编委。

魏然先后于1986年获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和国际新闻双学士学位, 1990年获英国威尔士大学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 1995年获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大众传播学博士学位。他曾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担任记者, 在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担任助理教授, 并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传播与信息学院担任高级访问学者。

美国州立大学 第11篇

2015年在美国加州波莫那州立理工大学短期出访期间, 笔者主要学习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访学主要围绕 “课堂互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双语教学”、“学生管理”等专题进行培训交流, 学习对方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 以期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学术科研水平, 最终服务于培养高水平人才。

二、两所学校教学评价之比较

(一) 美国加州波莫那州立理工大学教学评价标准

美国加州波莫那州立理工大学的语言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四个维度:教学领导评估;同行评估;学生评估;教师自我评估。 评估由终身教授指导, 主要目的是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方式进行客观的反馈, 以期提高教学水平, 强化教学效果。

加州波莫那州立理工大学的课堂评价标准表格如下:

评估结果主要包括五个方面:Exceptional;Exceeds Expectation ;Fully Meets Expectations ;Improvement Needed ;Unsatis factory。

目前国外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起到奖惩性评价的作用, 在教师的晋升、终身制等人事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 我校的课堂评价标准

我校的教学评估由四部分组成:系领导评估、同行评估、学生评价及督导评价。 比较两所学校, 可见两所学校在领导评估、同行评估、学生评估方面是共同的, 督导评价是两校的不同之处。

1.我校督导评价体系

我校的督导评价一级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教学态度, 教学能力, 教学效果, 师德师风。 我校的督导考核每学期一次, 分数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年终考核及奖金的分配。

2.我校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体系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一级指标共两个, 关于教师和关于教学。 每个学期结束前, 学生在查阅自己的成绩前, 必须先给任课老师评阅分数, 这就从技术上确保了学生人数的保障和评价结果的相对公正性。

3.我校的同行评估和院领导评估

除此之外, 我校大学英语老师之间会有听课的安排和要求, 一般说来, 每个学年要听至少三位同行老师的课, 并进行评估。 除此之外, 每个学年还会有不定期的领导听课, 包括系领导或者院领导。 其评分直接反馈到各个老师所在的系别, 跟每位教师的奖金分配有直接挂钩。

三、中美大学评价标准比较

(一) 两所大学都以学生评价为主

虽然中美大学各有教学特色, 但是两所大学的评价体系都以学生评价为主。 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能客观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成效, 能够直接反馈出教学质量。 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 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接收和实践活动的参与, 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因此学生必然是教学评价的主体。

(二) 同行评价及领导评价

在学生评价之外, 中美大学都有同行评价与领导评价, 目的是促进教师的成长, 同行评价与领导可以让老师们取长补短, 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率。 近年来, 高校教师同行评价的有效性因素得到重视和研究, 从不同角度分析影响教师同行评价的潜在问题, 并从教师沟通与合作的角度提出建议。

(三) 美国大学的教师自评

美国大学每个学期的教师自评是常见的评价方式, 教师自我评价是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核心。 教师自我评价当前在我国重视不够, 学校领导和教师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教师自我评价的重要性。

(四) 我校的督导评价

督导评价自建校以来就是我校的特色, 我校有一支专业并且固定的督导人员队伍。 每个学期不定时地到每个教师的班机上听课, 全面客观地评价每个教师的教学效果, 保证督促我校教学工作有效有序的展开, 是我校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

四、结语

中国和美国的大学体制存在非常多的不同。 美国大学历来是“宽进严出”, 每届大学生的毕业率不足50%, 而中国的大学则是“严进宽出”, 只要过了高考这座独木桥, 四年本科的毕业率几乎是100%。 这客观上造成了美国与中国大学生在课堂学习上努力程度的不同。 在当今学习模式多元化的时代, 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需要变革, 变革的过程不仅依靠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还取决于学校能否建立一套完整的、多元化的并且与时俱进的评价制度。 因此, 构建一套客观的评价体系, 对教师、学生发展尤为重要。

摘要:高校的主要任务是教学, 教学评价是判断教学成果的主要载体。本文通过分析比较上海政法学院和美国加州波莫那州立理工大学的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异同, 以期对改进上海政法学院的大学英语课堂评价标准, 完善教学评价制度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堂评价,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高耀明, 张光辉.大学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上海师范大学为例[J].研究与评价, 2007 (10) .

[2]项聪.美国教师评价的发展历程与最新改革动向[J].外国教育研究, 2006 (9) .

上一篇:教与学和谐统一下一篇:公推直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