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蛋白大豆新品种

2024-07-25

高蛋白大豆新品种(精选12篇)

高蛋白大豆新品种 第1篇

关键词:高蛋白大豆,抚豆19号,选育,栽培技术

1来源及选育经过

抚豆19号大豆新品种原品系号码为抚FG0411,由抚顺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大豆研究所于2000年以抚210-4为母本、抚82-47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多年选育而成。该品种2008年底完成全部育种程序,于2010年经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定通过。审定编号:辽审豆[2009]109号。

其选育经过如下:2000年配制杂交组合,收获F0代种子10粒,编号为抚FG0411。2000年冬海南F1代去伪后全区混收;2001年F2代荚粒法收获;2001年冬海南F3代混合收获。2002年F4代种植150株,成熟后,在田间选择第三个组合第11株表现优良。经观察,主要性状表现整齐一致,成熟后全区收获,至此形成稳定株系;2003~2004年进行小区产量鉴定试验;2005~2006参加院内产比试验;2007~2008年参加省区域试验;2008年参加省生产试验;同年在省内试种、示范。

2特征、特性

2.1植物学特征、特性

抚豆19号为亚有限结荚习性,平均株高92.8cm,主茎节数17.4个,分枝1.0个,单株荚数54.4个,单荚粒数2.7个,白花、披针叶形,株型直立收敛。成熟时,植株落叶一致,荚呈褐色,灰毛,荚呈弯镰状。子粒圆形,有光泽,种皮与脐色均为黄色,不裂荚,子粒商品性状优良,百粒重18.5g。茎秆坚硬,有弹性,抗倒伏。完全粒率可达90.9%。

2.2生育期

抚豆19号属中早熟大豆品种,出苗到成熟全生育期为124d左右,比对照开育11号早熟6d。一般5月初播种,5月中上旬出苗,出苗到开花一般40d,7月初开花,9月中旬成熟。

2.3抗病性

抚豆19号经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中心采用人工接种鉴定,对大豆花叶病毒SMVⅠ号株系表现为中抗(MR),一般在自然条件下的抗病性表现为抗,对大豆食心虫有较强的抗性。

2.4产量表现

抚豆19号2007年在辽宁省大豆区域试验中5个试验点,平均产量2995.95kg/hm2,比对照品种开育11号增产13.22%,增产幅度5.39%~20.19%。2008年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3219.45kg/hm2,比对照品种开育11号增产9.96%,6个试验点全部增产,增产幅度0.23%~16.90%。2007~2008年辽宁省区域试验共计11个点次,两年平均产量3117.9kg/hm2,比对照品种开育11号增产11.36%。

2008年辽宁省大豆生产试验中,6个试验点平均产量2933.85kg/hm2,比对照品种开育11号增产10.09%,增产幅度8.20%~17.27%。

2.5品质分析化验检测

抚豆19号经国家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化验检测,2007年子粒粗蛋白含量42.94%(干基),粗脂肪含量19.54%(干基)。2008年子粒粗蛋白含量41.57%(干基),粗脂肪含量20.59%(干基)。该品种经两年连续化验检测,平均子粒粗蛋白含量42.27%,粗脂肪含量20.07%。

3生产示范试种

利用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建立了一整套抚豆19号良种繁育体系。2008年在清原县北三家乡双河试验场种植0.67hm2原原种展示田,平均产量3738kg/hm2。在新宾县旺青门乡进行多品种展示,秋天经有关专家田间鉴评,实收测产,抚豆19号达到3808.05kg/hm2,居展示品种首位,比大豆九农28平均每公顷增产1020kg,增加经济效益3300元/hm2。

4栽培技术

4.1播种技术

选择不重茬、土壤肥力中上等的地块种植,以保墒为主,墒足播种。在播种前,精选种子,纯度、净度不低于98%,发芽率在85%以上,水分含量不高于14%。用35%克多福或50%福美双0.3%~0.5%对种子进行包衣。每公顷施腐熟有机肥15t,可视地力情况,增施一定量的磷酸二铵和硫酸钾肥。当地温度稳定在12℃以上时开始播种,一般抚顺地区在5月8日播种,每公顷播种量45kg左右,播种采用开沟等距点播,每穴2~3粒,覆土深度3~5cm,每公顷保苗在19.5万株以上。播种后5~7d,用封闭除草剂乙草胺+豆磺隆对水,浓度视土地干湿程度而定,喷匀土壤表面,防止苗前出草。

4.2田间管理技术

出苗后,在4~5片叶时要间苗、定苗,一般每穴留2株,并结合田间除草。在开花前要中耕1次,耕深18~25cm。生育期间,要及时防治大豆蚜虫和大豆卷叶螟,可用40%乐果乳剂加中性洗衣粉对水300倍液来防治。特别在鼓粒期,用敌敌畏原汁泡玉米芯块混拌1~2d,撒入本田内,来防治大豆食心虫,最佳防治期为8月5~15日,以确保大豆商品质量。

4.3适时收获

当全株有95%的荚变为褐色,摇动时开始有响声的植株达50%以上时,开始收获。

5适应区域

适宜辽宁东部、北部及吉林中、早熟地区栽培,年活动积温在2650℃以上,无霜期在126d左右的地区均可种植。

参考文献

[1]沈海波,吴秀华.克山县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的应用[J].大豆通报,2006(5):5-6.

[2]曹雄,贺润利.大豆综合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杂粮作物,2001(1):31-34.

[3]魏云山,王会才,生国利,等.大豆综合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5):23-24,53.

高蛋白大豆新品种 第2篇

在福建省大田县进行了高蛋白春大豆与木薯不同行距套种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在固定木薯密度,套种单行、双行和三行大豆3种种植方式中,双行大豆套种木薯,效益最高,即大豆种植密度25×50cm,7280株/667m2;木薯种植密度0.8×1m,800株/667m2,效益465.50元/667m2.

作 者:刘连生 吴新增 林琼 胡润芳 张广庆 林国强 作者单位:刘连生,吴新增(福建省大田县农业局,福建,大田,366100)

林琼(福建省种子总站,福州,350003)

胡润芳,张广庆,林国强(福建省农科院作物所,福州,350013)

高蛋白大豆新品种 第3篇

关键词:野生大豆;根鲜重;生物量;籽粒蛋白含量

中图分类号:S5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084-1

基金资助:本项目由转基因重大专项(2008ZX08004-004)、吉林省博士后科研项目启动基金资助和吉林省自然基金资助。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人类重要的植物蛋白源[1]。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的近缘种,常具有蛋白含量高、单株荚数多、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等优点[2]。根又是植物的三大营养器官之

一,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3]。因此,研究不同品种大豆根鲜重、地上生物量与籽粒蛋白含量

的关系对大豆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本试验分别选用三个高蛋白野生大豆(ZYD01236,ZYD01015,ZYD01211)、普通野生大豆(ZYD00894,ZYD01040,ZYD01226)和吉林省栽培大豆品种(吉育38,吉育45和吉育55)作为试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试验于2009-2010年度采用盆栽试验进行。盆栽时将取自吉林省农科院试验田的耕层土壤装入30×32cm陶瓷盆钵,每盆播种5粒,留苗3株,随机区组设计,重复8次。

1.3 测定方法与统计

根重:洗净根上泥土并在摘取根瘤后称取根鲜重。

地上生物量:称取大豆收获晾晒干后植株根部以上所有部分质量。

秸秆重:秤取大豆植株除去豆荚后根部以上部分质量。

蛋白质含量:利用丹麦FOSS 2300Ⅱ型全自动凯氏定氮仪进行测定。

数据采用Excel和DPS软件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种大豆在各生育期根鲜重的比较

从图1中可以看出,不同品种的根鲜重成抛物线形势变化,在结荚期达到最高值,三个品种相比根鲜重除花期外栽培大豆都较高蛋白野生大豆和普通野生大豆高,而高蛋白野生大豆除在苗期外根鲜重都较普通型野生大豆高。

2.2 不同品種大豆收获时地上生物量分析

成熟期地上生物量总的来说,栽培大豆>高蛋白野生大豆>普通型野生大豆。而大豆单株秸秆干重是野生大豆高于栽培大豆,其中高蛋白野生大豆的干重与普通型野生大豆相差无几,可见栽培大豆的粒重比要大于野生大豆,高蛋白野生大豆大于普通型野生大豆。

3 小结

研究结果表明,三种类型大豆根重和生物量均表现为栽培大豆>高蛋白野生大豆>普通型野生大豆;粒重比是栽培大豆>高蛋白野生大豆>普通型野生大豆;秸秆重是野生大豆>栽培大豆,高蛋白野生大豆与普通型野生大豆相差不多。

参考文献

[1] 周恩远,刘丽君,祖伟,孙聪姝.春大豆农艺性状与品质相关关系的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39(2):145-149.

[2] 董英山.中国野生大豆研究进展.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8,30(4):394-400.

[3] 宋日,刘利,马丽艳,吴春胜.作物根系分泌物对土壤团聚体大小及其稳定性的影响.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9,32(3):93-97.

高蛋白大豆新品种 第4篇

该文根据黑龙江省各育种单位育成的大豆品种的相关资料,进行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分析,以期为今后的大豆育种和生产提供参考。

1 资料来源和统计

该文所采用的大豆品种资料来源于参考文献[2,3,4,5,6]。共统计了1941~2009年育成的369个大豆品种,其中322个大豆品种蛋白质数据和335个大豆品种脂肪的数据,依据这些大豆品种的蛋白质和脂肪数据利用Excal软件进行了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黑龙江省历年大豆品种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变化情况

由表1可以看出,黑龙江省近百年来蛋白质含量平均为40.12%,蛋白质含量最高的为46.02%,最低的为33.36%,最高和最低相差达12.66个百分点;脂肪含量平均为20.61%,最高为23.87%,最低为16.10%,相差7.77个百分点。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之和历年平均为60.71%,最高为65.36%,最低为54.29%,相差达11.07个百分点。单个品种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之和最高的为东农36,其蛋白质含量为46.02%、脂肪含量为19.34%,蛋脂合计65.36%。

从表1还可以看出,蛋白质含量的变异系数为5.76%,脂肪含量的变异系数为6.55%,蛋白质和脂肪之和的变异系数为2.93%。说明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在品种间的变化要比蛋脂之和在品种间的变化大一些。

2.2 黑龙江省各年代大豆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变化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黑龙江省大豆品种的蛋白质含量以20世纪80年代最高,平均为40.76%,70年代最低,平均蛋白质含量为38.10%。黑龙江省大豆品种的脂肪含量以60年代最高,平均为21.76%;90年代最低,平均为19.98%。蛋脂之和最高的年代为80年代,平均为61.068%,90年代有所下降,到2000年以后蛋脂之和有所提高,接近于80年代。脂肪和蛋白质含量超过63%的品种有29个,超过64%的品种有10个,它们是东农36、东农37、黑农31、垦农1号、垦丰1号、黑农34、东农42、东农44、黑河28和黑农43。这些蛋脂之和超过64%的品种育成年代分别为20世纪80年代育成6个,90年代育成1个,2000年以后育成3个。

2.3 大豆优质品种的分析

2.3.1 高油品种

黑龙江省在70 a的时间内共育成高油品种(脂肪含量23%以上)15个,平均脂肪含量23.22%(见表3)。其中以满-仓金的脂肪含量最高,其脂肪含量为23.87%。满仓金大豆品种由原公主岭农事试验场于1928年以黄宝珠为母本、金元为父本经过有性杂交育成,1937年出圃,1941年育成。该品种生育日数124 d左右,百粒重16 g左右[7]。1952年黑龙江省确定推广[3],主要推广区域在黑龙江省的东部地区,历史上曾是黑龙江省的主栽品种之一。其次为黑农8号,该品种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于1967年用X射线照射满仓金的干种子选育育成,脂肪含量为23.40%。

高油品种育成最多的年代是在2000年以后,各育种单位经过多年的努力,不断地提高大豆脂肪的含量,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和适应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结果。2000年后共育成脂肪含量在23%以上的品种8个,占总数的53.3%。从脂肪含量超过23%的14个品种蛋脂之和平均为60.70%,和历年大豆品种的蛋脂之和非常接近。育成高油品种最多的单位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共育成了黑农号6个高油品种,占总数的40%。

2.3.2 高蛋白质品种

黑龙江省在70 a的时间内共育成高蛋白质品种(蛋白质含量44%以上)16个,平均蛋白质含量44.9%(见表4)。其中蛋白质含量在45%以上的品种有7个,以东农36的蛋白质含量最高,其蛋白质含量为46.0%。16个高蛋白品种的蛋脂之和为63.79%,超过历年大豆品种的蛋脂之和3.08个百分点。高蛋白质品种育成单位最多的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共育成黑农号高蛋白质品种6个,占总数的37.5%。

2.4 大豆蛋白质和脂肪与主要产量性状的相关性

2.4.1 大豆蛋白质和脂肪与主要产量性状的相关性

从表5可以看出,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的相关系数为-0.619 5,呈现出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如果大豆品种的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会降低。反之,脂肪含量高,蛋白质含量会降低。但是,蛋白质及脂肪和产量、百粒重及生育日数的相关性则不显著。

注:(1)部分大豆品种产量为折合成的公顷产量;(2)部分大豆百粒重取其平均值;(3)括号里数值为品种数。下同。

Note:(1)Yields of part soybean varieties are converted hectare yield;(2)100-grain weight of part soybean varieties are average value;(3)Number in brackets are varieties quantity.The same below.

2.4.2 高油、高脂肪品种与主要产量性状的相关性

从表6可以看出,脂肪含量21%以上的品种与蛋白质含量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脂肪含量22%以上的品种与蛋白质含量呈现负相关关系,但不显著;脂肪含量23%以上与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脂肪含量23%以上的品种数少(仅13个品种),可能不能准确地反映脂肪含量与蛋白质含量之间的相关性,但也不能排除黑龙江省育成的脂肪含量23%以上的品种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的可能性。蛋白质含量42%以上的品种与脂肪含量的相关性达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蛋白质含量43%以上的品种与蛋白质含量呈现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蛋白质含量44%以上的品种与脂肪含量呈现负相关关系,但不显著。

脂肪含量21%、22%、23%以上的品种和蛋白质含量42%、43%、44%以上的品种与产量、百粒重、生育日数的相关性均不显著。表明,脂肪含量和蛋白质含量高的品种与产量、百粒重、生育日数没有必然的关联性,即高油、高蛋白质品种可以有较高的产量,也可以育成粒重较高的大粒品种;同时也表明了生育日数与高油、高蛋白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即生育日数较短也可以育成高油和高蛋白的品种。与表5的结果基本是一致的。

3 结论与讨论

黑龙江省育成的369个大豆品种(不含国审品种)中有322个大豆品种具有蛋白质含量数据,有335个大豆品种有脂肪含量的数据,依据这些数据的分析结果来看,322个大豆品种的平均蛋白质含量为40.12%,335个大豆品种的平均脂肪含量为20.61%。黑龙江省育成品种的蛋白质含量以20世纪80年代最高,平均为40.76%,90年代和2000年后育成品种的平均蛋白质含量均超过了40%。脂肪含量以20世纪60年代最高,平均为21.76%,20世纪90年代最低,脂肪含量平均为19.98%,但2000年后育成品种的脂肪含量有了提高,平均达到20.65%。说明黑龙江省的大豆育种者在提高大豆品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黑龙江大豆的品质育种有了一定的进步。同时也和黑龙江省品种审定的严格把关有关。但蛋脂之和变化不大,相对稳定。

蛋白质含量最高的品种为1983年推广的东农36,其蛋白质含量为46.0%;脂肪含量最高的品种为1941年推广的满仓金,其脂肪含量为23.87%。高蛋白质品种(含量44%以上)和高脂肪品种(含量23%以上)均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所育成的最多,育成高蛋白质品种6个、高脂肪品种6个,分别占总数的37.5%和40.0%。

大豆品种的脂肪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呈现出负相关关系,322个品种的相关系数为-0.619 5,总的趋势为脂肪含量高蛋白质含量低或者脂肪含量低蛋白质含量高。郭泰认为:合丰号大豆品种蛋白质含量增加,脂肪含量下降,二者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r=-0.822 6[8],这与该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但是该研究结果表明,当脂肪含量在22%以上时,脂肪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的相关性不明显,达不到显著以上水平。当蛋白质含量在44%以上时,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

从该研究结果可以看出,322个大豆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之和为60.71%,以20世纪80年代的最高,为61.068%;90年代降低为60.332%。2000年以后,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之和又提高到60.954%。从14个高油品种(脂肪含量23%以上)的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之和为60.70%,这和历年322个大豆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之和的平均值几乎一样。16个高蛋白品种(蛋白质含量44%以上)的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之和为63.79%,远远大于高油品种。说明,高油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之和很难提高,脂肪含量提高了,蛋白质含量就会降低,二者之和接近于多数品种。而高蛋白品种则不然,蛋白质提高上去了,脂肪含量也可能会比较高,二者之和有比较高的数值。即提高蛋白质含量的同时,也可能提高脂肪含量或者不降低脂肪含量。

该研究统计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与产量的相关系数为-0.046 0(317个品种)和0.002 5(330个品种),相关性非常小,可以说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与产量不存在相关性。这和郭泰的分析结果一致[8]。高油、高蛋白品种与产量、百粒重以及生育日数也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刘忠堂分析了黑龙江省育成的200个大豆品种,其平均脂肪含量为20.74%、蛋白质含量为40.25%[1]。陈霞分析1988~1994年黑龙江省60个市县92个品种的脂肪平均含量为20.73%[9]。吕景良分析了东北2 341份大豆品种资源,其脂肪平均含量(19.15±2.03)%,变幅13.43%~23.60%,变异系数10.62%。其中,育成品种中255个,平均含量(20.33±1.18)%,变异系数5.78%[10]。郭泰等通过对黑龙江省1941~1995年生产上主要推广的172个大豆品种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平均值为40.10%,变幅为35.31%~46.02%,变异系数为6.08%。脂肪含量平均值为20.57%,变幅为16.38%~23.40%,变异系数为6.56%。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总和平均值为60.67%,变幅为54.00%~66.50%,变异系数为3.46%[11]。齐宁对东北三省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320份大豆推广品种的蛋白质脂肪含量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得出,东北三省大豆推广品种的平均蛋白质含量以辽宁省品种最高为42.45%,吉林省品种蛋白质含量最低为39.87%。平均脂肪含量吉林省最高为20.49%,辽宁省最低为19.48%,黑龙江省品种平均蛋白质脂肪含量均居中,分别为40.57%和20.20%[12]。万超文等自1923年采用系统育种方法育成黄宝珠和金大332,至2000年,中国共育成大豆品种840余个。第三阶段即1981~2000,共20 a育成品种576个(统计到品质性状数据的有563个),平均蛋白质含量为42.04%,脂肪含量为19.77%[13]。美国西部大豆油分含量一般在21.5%,东部也在21%左右,一般较东北大豆高0.5~1.5个百分点。生产区推广品种蛋白质平均为40.5%[14]。从以上国内外大豆品质分析结果来看,黑龙江省的大豆脂肪和蛋白质含量还是比较高的。但和一些地区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蛋白质含量偏低,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总和偏低。从黑龙江省各年代的大豆品质来看,20世纪80年代蛋白质含量以及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之和最高,分别为40.76%和61.068%;而2000~2009年育成品种的蛋白质含量以及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之和分别为40.31%和60.954%,还未超过20世纪80年代;2000~2009年育成品种的脂肪含量为20.65%,没有超过20世纪60年代的21.76%。根据以上分析,认为由于黑龙江省大豆品质育种的起点较高,尽管黑龙江省的大豆育种者作出了辛勤的努力,但是大豆品质育种的成效比较缓慢,至今还没有达到或超过黑龙江省历史上的最好年代。

摘要:为了给今后大豆品质育种提供依据,分析了黑龙江省大豆品种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变化。结果表明:322个大豆品种的平均蛋白质含量为40.12%,355个大豆品种的平均脂肪含量为20.61%。蛋白质含量最高的品种为1983年推广的东农36,其蛋白质含量为46.02%;脂肪含量最高的品种为1941年推广的满仓金,其脂肪含量为23.87%。蛋白质含量以20世纪80年代最高,平均为40.76%;脂肪含量以20世纪60年代最高,平均为21.76%。322个大豆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之和平均为60.71%,以20世纪80年代的蛋脂之和最高,为61.18%。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的相关系数为-0.619 5;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与产量、百粒重、生育日数没有显著的相关性。高脂肪含量和高蛋白含量也与产量、百粒重、生育日数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大豆蛋白废水处理方法研究 第5篇

摘要:介绍了大豆蛋白废水的来源与水质特点,综述了大豆蛋白废水处理的`常用工艺,如絮凝法、生物法、膜法、膜生物技术等.着重阐述了目前对大豆蛋白废水资源化利用的研究进展,并对其进行了展望.作 者:胡朝宇 李亚峰 刘鑫 闫旭 张建 HU Chao-yu LI Ya-feng LIU Xin YAN Xu ZHANG Jian 作者单位:胡朝宇,李亚峰,闫旭,张建,HU Chao-yu,LI Ya-feng,YAN Xu,ZHANG Jian(沈阳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辽宁,沈阳,110168)

刘鑫,LIU Xin(泛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沈阳设计分公司,辽宁,沈阳,110000)

试论高蛋白大豆高产高效栽培 第6篇

【关键词】高蛋白大豆;高产;高效;栽培

高蛋白大豆是指大豆种子粗蛋白质含量达到45%以上的品种,做为大豆故乡,黑龙江省占有非转基因大豆的优势,而且农民富有种植大豆的经验,大豆主产区重点发展高蛋白大豆,避开国际大豆商的锋芒,实施“差异化”战略应对国际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有着非常的现实意义。

1.选用符合高蛋白指标要求的品种

目前黑龙江省生产上推广种植的高蛋白品种主要有:黑农35号,蛋白质含量45.24%,脂肪含量18.35%,生育日数115-120天,活动积温2353℃,公顷产量2250公斤。东农42(东农86-432),蛋白质含量45.2%,脂肪含量19.38%。生育日数123天,需活动积温2500-2600℃,区试公顷产量2338.5公斤,生试公顷产量2439公斤。黑生101,蛋白质含量45.44%,脂肪量17.87%,生育日数120天左右,所需积温2354℃。哈北46-1,蛋白含量44.0%,脂肪含量19.55%。生育日数116天,活动积温2200℃。黑河43号,生育期115天,需积温2150℃。蛋白含量45.69%,脂肪含量18.59%,还有黑河34号、黑河28等早熟品种都符合高蛋白大豆的质量要求,可以因地制宜地选用。

2.选择具有灌溉条件的标准农田

由于大豆在鼓粒期间,要求气候相对湿润,昼夜温差相对较小的气候条件,所以,选择土壤肥沃,具有灌溉条件的标准化农田种植高蛋白大豆,从而保证大豆在鼓粒期遇到干旱情况下,能够进行灌溉,有利于保持和发挥高蛋白大豆原品种的高蛋白性状。

3.精细整地

采用大马力拖拉机秋季浅翻深松整地,打破了犁底层,耕层土壤通气、透水、增温能力显著增强,有利于保墒、提墒,有利于根系生长,提高大豆的抗病性和抗逆性,从而保证优质增产增效。

4.增施磷钾肥

大豆喜磷好钾,施用磷钾肥,还能提高根瘤的固氮能力,同时对增强大豆抗旱、抗病以及抗倒伏也有良好作用,一般每亩施磷肥25公斤,氯化钾7-8公斤,与有机肥料同时翻入做基肥。在大豆生长后期,喷施1%的磷酸二氢钾,也具有良好的增产效果。

5.适时播种

地温稳定通过7~8℃时开始播种,黑龙江省中南部地区4月25日~5月10日,北部和东部地区5月5日~5月15日。

6.播法与密度

高蛋白大豆播种可采用“三垄”栽培技术,该技术是大豆精量播种、深松和深施肥相结合的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实行垄上精量播种、深施肥及分层施肥,达到播种、施肥均匀一致、深浅一致。田间公顷保苗一般28-30万株。

高蛋白大豆播种还可采用窄行密植栽培技术。该技术是在选择矮杆或半矮杆抗倒伏品种的基础上,通过缩小行距、增大株距、增加单位面积上的株数,从而实现个体和群体的合理分布,增加绿色面积,改善受光条件,提高光能利用率,从而达到高产。包括平作窄行密植和垄作窄行密植两种模式。田间公顷保苗一般35-40万株。

7.微量元素拌种

采用微量元素拌种,也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增产措施。目前施用最多的是用钼酸铵拌种,按1克钼酸铵拌种0.5公斤的比例配成水液喷种,边喷边拌,晾干播种,拌种时不能用铁制工具。在缺硼和石灰性土壤上,也可用硼砂或硫酸锰拌种,增产效果也好。

8.田间管理

8.1化学除草

按照气候、土壤質地、耕作制度、杂草群落等情况,合理选择除草剂、施药剂量、使用技术等。

8.1.1优先选用土壤处理

土壤墒情良好情况下可优先选择土壤处理,既要考虑大豆的安全性,又要考虑持效期长短,对后茬作物是否有影响,还要考虑田间杂草的种群。高蛋白大豆田常用乙草胺(禾耐斯)、都尔等与赛克、广灭灵、等混用。如每亩用90%的乙草胺100-12毫升加48%的广灭灵50毫升进行芽前土壤处理,对多种杂草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8.1.2补充苗后茎叶处理

未进行土壤处理或土壤处理失败情况下,补充大豆苗后茎叶处理,这时视田间杂草群落和大豆长势选择安全、高效除草剂。防除禾本科杂草常用精禾草克、拿捕净、精稳杀得、高效盖草能等;防除阔叶杂草常用用苯达松、氟磺胺草醚、克阔乐等;一般将上述两类除草剂混用。

8.2加强中耕

中耕具有破除板结、蓄水保墒、消灭杂草、促进根瘤菌成活与生存、提高固氮能力等多种作用。应按浅-深-浅的标准,中耕2-3遍,最后一次中耕可结合进行培土,以防倒伏。

8.3防旱排涝

从开花到鼓粒是高蛋白大豆吸水速度最快、耗水量最多的时期,此期如果土壤水分低于25%,会造成大量落花、落荚。灌溉应掌握小水勤灌,切忌大水漫灌。一般每隔5-7天灌溉一次,连续浇2-3次,可保花、保荚,提高产量和品质。大豆又是一种耐涝性较差的作物,淹水后容易造成落花落荚,因此要注意开沟排涝,防止渍害。

8.4防病治虫

病虫害不仅会降低大豆产量,更重要的会降低大豆品质,高蛋白大豆生产应及早进行病虫害防治。重点防治灰斑病、蚜虫、食心虫等病虫害。7月下旬初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隔7~10d喷1次,共喷2次,防治灰斑病和霜霉病,每亩用药液40~50g;蚜虫发生初期,天气较干旱时用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每亩用药液30ml,均匀地喷洒在植株叶片上;8月5-10日防大豆食心虫,每亩用2.50%敌杀死乳油20~30ml,加水20~40kg喷雾,也可与0.60~0.70kg尿素、75~100g磷酸二氢钾、2~3g钼酸铵混合喷雾,不但省工省时,降低防治成本,而且可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8.5及时追肥

一般地块应在开花结荚期,每亩开沟追施尿素10公斤左右,也可结合灌溉撒施于大豆行间。如果肥料不足,可在鼓粒期进行根外追肥。一般用尿素0.5公斤、硫酸钾0.25公斤,提取浸出液,加水50公斤喷洒于叶片上,最好在阴天或晴天下午4时以后喷施,遇到降雨,补喷一次。

9.适时收获

摇动大豆植株出现响声,并且植株尚有10%左右的叶片时收获,有利于提高产量和品质。选择利用晴天地干,集中抢收,保持清洁度。不同品种单收单储。

【参考文献】

[1]杨素英.高蛋白大豆高产攻关栽培技术[J].河北农业科技,2008,7.

[2]吴德余.大豆高产配套栽培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06,3.

[3]吴娟,吴彦玲等.高蛋白大豆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23.

谈东北高蛋白大豆育种问题分析 第7篇

大豆品种间杂交育种是能够将多个性状重新有机聚合的有效途径, 可以把2个 (或2个以上) 品种 (品系) 的一些优良性状结合在一个新品种内, 还可能产生超亲的优良性状。杂交育种能较快地选育出符合育种目标要求的品种, 因其能按照育种所要求的性状选配杂交组合, 通过培育和定向选择, 能收到预期效果, 见效比较显著。杂交育种是迄今大豆育种最主要、最通用、最有成效的方法;同样, 也是高蛋白大豆育种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大豆高蛋白品种选育过程中, 通常采用如下几种杂交方式:

1 杂交亲本的选配

杂交育种的遗传基础是利用基因重组, 包括控制不同性状的有益等位基因的重组和控制同一数量性状的增效等位基因间的重组。后者所利用的基因效应包括基因的加性效应和基因间的互作效应, 即上位效应。因而, 一个优良的组合不仅决定于单个亲本, 更决定于双亲基因型的相对遗传组成。各亲本基因间的连锁状态也影响一个组合的优劣。大豆杂交育种实践表明, 杂交亲本的选配是否合理, 是能否育成新品种的关键。亲本选配要根据制定的育种目标, 选用适宜的亲本, 配制合理的组合。大豆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属于数量性状遗传, 因此亲本选配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在进行高蛋白亲本的选择时, 由于蛋白质和脂肪存在着高度的负相关, 相关系数约为-0.80, 所以选择低油大豆对于选择高蛋白大豆是有效的。

在高蛋白大豆杂交育种中, 除了注意高蛋白亲本的选择外, 还要考虑以下几条亲本选配的一般原则:一是选择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优良品种, 具有优点多、缺点少、性状互补性强的杂交亲本进行组合配置;二是选择地理上远缘或生态类型差异较大的品种做亲本, 可以扩大变异幅度, 便于选择;三是选用高世代主要农艺性状稳定并通过产量、抗性鉴定后的优良 (高蛋白、丰产等) 品系做杂交亲

2 杂交方式

杂交组合方式是杂交亲本组合配制的形式, 目前应用的主要有单交、复合杂交和回交3种。在杂交之前要先了解亲本材料的重要特征特性, 根据育种目标将高蛋白质含量作为主要性状, 产量性状作为第二主要性状, 同时兼顾其他农艺性状来选用亲本。对选用的亲本首先要了解具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然后决定采用何种杂交方式。

2.1 单交法

采用高产、蛋白质含量较高的2个亲本进行杂交, F1代的蛋白质含量介于双亲之间而倾向于高亲, 可分离出超亲个体。利用后代的蛋白质超亲遗传可选育高蛋白大豆品种, 用甲×乙来表示, 如果双亲选择得当, 优势互补, 通过单交有可能在杂交后代中选出符合高蛋白育种目标的新品种。单交是杂交育种中既简单又常用的方法。此法简便易行, 世代分离年限较短, 其后代性状稳定较快。单交组合的第一代植株一般表现整齐一致, 从第二代开始性状分离。所以只要杂交少量的花, 一般每个组合做50~100朵花, 估计成活20~30个荚, 第一代有30株左右就够, 第二代就能获得较大的分离群体, 以供选择之用。

大豆育种工作实践证明, 大豆品种间杂交的大多数杂交组合中, 正交组合和反交组合的杂种后代的遗传表现差异不大;当双亲性状间差异不悬殊时, 则差异更小。因此, 采取正交或反交, 可根据各亲本花期迟早与亲本特征特性的显性情况来定, 以便于鉴定真假杂种。目前东北地区育成的大豆品种 (包括高蛋白大豆) , 多数是用单交法育成的。东农36 (蛋白质含量多年平均在45.0%以上) 、通农9号 (蛋白质含量46.41%) 、辽豆20号 (蛋白质含量45.65%) 等高蛋白品种都是由单交法育成的。

2.2 复合杂交

复合杂交就是用多个亲本品种配制杂交组合, 一般进行杂交2次或3次。具体做法是先选优良亲本配成单交组合, 再将这些组合间相互杂交或与其他亲本再配。主要针对单交组合中亲本的缺点或是综合某些其他方面的优点来选择另一品种为亲本, 以综合更多的优点, 克服某些缺点。不论采用哪种复杂方法, 杂种第一代都会出现分离现象, 必须选单株。因此, 复交时当代杂交种子要比单交多, 做复合杂交子一代能提供足够多的分离群体以利选择。双交的子一代群体应比三交的多, 原则上复合杂交子一代群体越多越好, 特别是双交的最后一次杂交, 实际上是单交的第二代, 如果群体太小, 不容易分离出性状优良的单株。总之, 复合杂交子一代群体要多, 选择不宜过严, 每个中选单株的下一代还不能种得太少, 这样不可避免地加大了作量。一般来说, 复合杂交比单交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但需花的时间较长, 杂交后代的处理也比较复杂。日前大豆复合杂交时因杂交粒数不够多, 群体还受限制, 用复合杂交方法育成推广品种还不多, 有待大豆育种工作者进一步研究。因此, 决定复合杂交组合应该慎重, 事先对于应用的亲本要了解透彻, 要有计划地确定杂交的方式以及各亲本配置的先后次序。

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育种

近十年来, 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为作物育种提供了更微观变异的新型遗传标记, 并使传统育种技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分子标记技术最重要的优点, 是为多基因控制的, 呈数量性状遗传, 因此, 分子标记技术与常规育种相结合, 可以更快地改良农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抗逆等性状。

作为间接选择方法之一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是通过与目标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来判断目标基因是否存在。它在作物育种选择工作中具有许多优越性, 既不需要考虑作物生长条件和环境条件, 又减少来自同一位点不同等位基因或不同位点的非等位基因间的互作干扰, 这将对通过传统育种方法很难或无法选择的性状作出选择, 有利于快速累积目标基因, 加速回交育种进程, 克服不利性状连锁, 达到既省时、省钱又提高育种效率的目的。同时, 分子标记育种目标明确, 减少了群体种植规模。

摘要:由于蛋白质和产量的复杂制约关系以及不同遗传背景下其后代的表现不同, 单独以蛋白质含量作为选择目标, 虽然可以显著提高单株的蛋白质含量, 但可能降低单位面积的蛋白质含量。因此, 以提高单位面积蛋白质含量为选择目标, 把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合并为一个选育目标, 可以达到既增加品种的产量, 又提高品种蛋白质含量的目的。

关键词:大豆,杂交,育种

参考文献

[1]李传仁.东北大豆高蛋白育种问题[J].农业与技术, 2001 (4) .[1]李传仁.东北大豆高蛋白育种问题[J].农业与技术, 2001 (4) .

[2]邱丽娟, 王金陵.大豆高蛋白质育种的亲本选配及后代选择的原则和效果[J].中国农业科学, 1992 (2) .[2]邱丽娟, 王金陵.大豆高蛋白质育种的亲本选配及后代选择的原则和效果[J].中国农业科学, 1992 (2) .

大豆新品种介绍 第8篇

1. 美锋18号

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于1999年以K交7305-9-7为母本、开新早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多年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

特征特性:在辽宁省春播生育期129天, 比对照开育11号早熟3~4天, 属早熟大豆品种。有限结荚习性, 株高84.9厘米, 分枝数3.6个, 主茎节数16个, 叶椭圆形, 紫花, 茸毛灰色, 荚熟暗褐色, 单株荚数73.8个, 籽粒圆形, 种皮淡黄色, 有光泽, 黄脐, 百粒重21.2克。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哈尔滨) 连续2年检测, 籽粒粗蛋白含量平均40.29%, 粗脂肪含量平均20.96%。2008年经人工接种鉴定, 中抗大豆花叶病毒S M V I号株系, 病情指数为23.56%;中抗大豆花叶病毒SMVIII号株系, 病情指数为38.67%。经田间鉴定, 完整粒率93.0%, 虫食粒率3%, 褐斑粒率1.3%, 紫斑粒率1.2%, 霜霉粒率0.1%, 未熟粒率0.8%, 其他粒率0.9%。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参加辽宁省大豆早熟组区域试验, 两年11点次试验10点次增产, 1点次减产, 平均亩产202.5公斤, 比对照开育11号增产13.1%;2009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 5点平均亩产175.2公斤, 比对照开育11号增产12.7%。

栽培要点:在辽宁地区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 每亩适宜种植密度为0.8万~1.1万株。注意防治大豆蚜虫和食心虫。

适宜地区:适宜在辽宁省无霜期129天以上、活动积温在2800℃左右的早熟大豆区种植。

2. 抚豆21号

抚顺市农业科学研究院2001年以抚97-16早为母本、抚8412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多年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

特征特性:在辽宁省春播生育期127天左右, 比对照开育11号早6天, 属早熟大豆品种。有限结荚习性, 株高78.4厘米, 分枝数2.6个, 主茎节数16.9个, 叶椭圆形, 紫花, 茸毛灰色, 荚熟深褐色, 单株荚数67.4个, 单荚粒数2.4个, 籽粒圆形, 种皮黄色有光泽, 脐色黄色, 百粒重25.1克。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哈尔滨) 连续2年检测, 籽粒粗蛋白含量平均39.41%, 粗脂肪含量平均21.38%。2008年人工接种鉴定, 中感大豆花叶病毒S M V I号株系。经田间鉴定褐斑粒率0.4%, 紫斑粒率0, 霜霉粒率0.2%, 虫食粒率4.7%, 未熟粒率0.8%, 完整粒率92.9%。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参加辽宁省大豆早熟组区域试验, 两年11点次试验均增产, 平均亩产200.7公斤, 比对照开育11号增产11.9%;2009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170.6公斤, 比对照开育11号增产9.8%。

栽培要点:在辽宁东部、北部地区中等肥力以上土壤栽培, 每亩适宜密度为1.2万株, 每亩最大密度不宜超过1.4万株。注意防治大豆食心虫。

适宜地区:适宜在辽宁省东部、北部早熟大豆区种植。

3. 开豆16号

开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大豆室以开95061-1为母本、开9028-2为父本, 进行有性杂交, 经多年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

特征特性:在辽宁省春播生育期128天, 属早熟大豆品种。有限结荚习性, 平均株高98.9厘米, 分枝数1个, 主茎节数18.8个, 单株荚数64.1个;紫花, 椭圆叶, 灰色茸毛;3粒荚居多, 籽粒圆形, 种皮黄色有光泽、黄脐、百粒重20.1克。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哈尔滨) 连续2年检测, 籽粒粗蛋白含量平均37.53% (干基) , 粗脂肪含量平均21.85% (干基) 。2008年人工接种鉴定, 中抗大豆花叶病毒S M V I号株系。经田间鉴定, 完整粒率91.5%, 虫食粒率4.3%, 褐斑粒率2.6%, 紫斑粒率0.3%, 霜霉粒率0.1%, 未熟粒率0.5%, 其他粒率1.1%。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参加辽宁省大豆早熟组区域试验, 两年11点次试验均增产, 平均亩产202.6公斤, 比对照品种开育11号平均增产13.2%。2009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173.7公斤, 比对照开育11号增产11.8%。

栽培要点:选择中等以上肥力的土壤种植。在辽宁春播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宜, 春播每亩保苗0.8万~1万株, 肥地宜稀, 薄地宜密。亩施优质农家肥4000公斤左右, 或施用大豆专用肥15公斤, 作底肥深施, 开花前每亩追施标氮2~3公斤。根据测报, 及时防治大豆蚜虫和食心虫。

适宜地区:适宜在辽宁无霜期128天以上、有效积温2800℃以上的东部、北部早熟大豆区种植。

4. 锦育38号

锦州农业科学院1997年以锦8919-6为母本、锦9005-5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 经多年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

特征特性:在辽宁春播生育期135天左右, 属中熟品种。有限结荚习性, 株高103.5厘米, 株型收敛, 分枝数1.8个, 主茎节数20.3个, 叶片圆形, 紫花, 茸毛灰色, 荚熟深褐色, 单株荚数55.6个, 单荚粒数3粒居多, 籽粒椭圆形, 种皮黄色无光泽, 黄脐, 百粒重26.9克。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哈尔滨) 连续2年测定, 籽粒粗蛋白含量平均42.44%, 粗脂肪含量平均20.65%。2008年人工接种鉴定, 抗大豆花叶病毒SMVⅠ号株系。经田间鉴定, 褐斑粒率0.1%, 紫斑粒率0.1%, 霜霉粒率0.2%, 未熟粒率0.6%, 虫食粒率0.4%, 其他粒率0.6%, 完整粒率98.1%。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参加辽宁省大豆中熟组区域试验, 两年11点次试验, 10点次增产, 1点次减产, 平均亩产211.2公斤, 比对照铁丰33号增产15%;2009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192.9公斤, 比对照铁丰33号增产9%。

栽培要点:在中上等肥力以上土壤种植, 每亩适宜密度为1.1万株。生育期间加强管理, 及时防治大豆蚜虫和食心虫, 成熟时及时收获。

适宜地区:适宜在辽宁省中部、西部、南部地区等中熟大豆区种植。

5. 辽豆30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1993年以辽87041 (铁7709×辽86-5434) 为母本、辽8887 (铁7709×辽86-4060) 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 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

特征特性:在辽宁春播生育期135天, 与对照品种相同, 属中熟品种。亚有限结荚习性, 株型收敛, 株高113厘米, 主茎节数20.8个, 分枝数1.8个, 椭圆叶, 紫花, 茸毛灰色, 荚熟褐色, 单株荚数54.4个, 籽粒圆形, 种皮黄色有光泽, 脐黄色, 百粒重22.8克。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哈尔滨) 连续2年测定, 籽粒粗蛋白含量平均43.44% (干基) , 粗脂肪含量平均20.59% (干基) 。经人工接种鉴定, 中感大豆花叶病毒病SMVⅠ号株系。经田间鉴定, 褐斑粒率0.5%, 紫斑粒率0.2%, 霜霉粒率0.1%, 虫食粒率0.6%, 未熟粒率2.6%, 其他粒率0.9%, 完整粒率95.6%。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参加辽宁省大豆中熟组区域试验, 两年12点次试验, 11点次增产, 1点次减产, 平均亩产214.8公斤, 比对照铁丰33号增产12.1%;2009年参加中熟组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195.8公斤, 比对照铁丰33号增产10.6%。

栽培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土壤栽培, 每亩适宜密度为0.8万~1.2万株, 做到薄地宜密, 肥地宜稀。注意防治大豆病、虫、草害。

适宜地区:适宜在辽宁省沈阳、鞍山、辽阳、阜新、锦州、葫芦岛等地区种植。

6. 沈农16号

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1998以铁丰27号为母本、OhioFG1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 经多年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

特征特性:在辽宁春播生育期125天左右, 比对照早6天, 属晚熟品种。有限结荚习性, 株高81厘米, 株型收敛, 分枝数3.2个, 主茎节数1 6.2个, 叶椭圆形, 紫花, 棕毛, 荚熟淡黑色, 单株荚数5 7.4个, 籽粒圆形, 种皮黄色有光泽, 黄脐, 百粒重22.6克。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哈尔滨) 连续2年检测, 籽粒粗蛋白含量平均42.48% (干基) , 粗脂肪含量平均20.5% (干基) 。2008年人工接种鉴定, 中抗大豆花叶病毒病S M V I号株系, 病情指数为2 8.8 5%;中感S M V I I I号株系, 病情指数为66.67%。经田间鉴定, 褐斑粒率1.3%, 紫斑粒率0.9%, 霜霉粒率0.3%, 虫食粒率0.9%, 未熟粒率1.4%, 完整粒率94.2%。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参加辽宁省大豆晚熟组区域试验, 两年12点次试验11点次增产, 1点次减产, 平均亩产219公斤, 比对照丹豆11号增产13%;2009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199.1公斤, 比对照丹豆11号增产18.4%。

栽培要点:在沈阳及沈阳以南、以西地区中等肥力以上土壤栽培, 每亩适宜密度为1万~1.1万株。苗期注意防治大豆蚜虫, 8月上旬注意防治大豆食心虫。

适宜地区:适宜在辽宁中部、南部和西部地区种植。

7. 丹豆15号

丹东农业科学院2000年以丹304为母本、L81-544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 经多年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

特征特性:在辽宁春播生育期136天左右, 比对照丹豆11号早熟1天, 属晚熟品种。

亚有限结荚习性, 株高120.5厘米, 株型半收敛, 分枝数2.7个, 主茎节数22.4个, 叶椭圆形, 白花, 棕毛, 荚熟褐色, 单株荚数64.6个, 籽粒椭圆形, 种皮黄色有光泽, 黄脐, 百粒重19.7克。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哈尔滨) 连续2年检测, 籽粒粗蛋白含量平均42.39%, 粗脂肪含量平均20.79%。2008年人工接种鉴定, 抗大豆花叶病毒病S M V I号株系。经田间鉴定, 褐斑粒率0.2%, 紫斑粒率1.1%, 霜霉粒率0.2%, 虫食粒率1.4%, 未熟粒率1.4%, 其他粒率0.8%, 完整粒率95%。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参加辽宁省大豆晚熟组区域试验, 两年13点次试验, 12点次增产, 1点次减产, 平均亩产220.4公斤, 比对照丹豆11号增产14.3%;2009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204.8公斤, 比对照丹豆11号增产17%。

栽培要点:在适宜地区中等肥力以上土壤栽培, 每亩适宜密度0.8万~1.0万株。注意及时铲;注意防治蚜虫、大豆食心虫。

适宜地区:适宜在辽宁东部、南部地区种植。

8. 辽豆31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1999年以辽8864为母本、公交7291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 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

特征特性:在辽宁春播生育期128天, 比对照品种丹豆11号早熟9天, 属晚熟品种。有限结荚习性, 平均株高92.2厘米, 主茎节数19.7个, 分枝数2.1个, 披针形叶, 白花, 茸毛灰色, 荚熟褐色, 平均单株荚数50.8个, 籽粒圆形, 种皮黄色有光泽, 脐黄色, 百粒重21.4克。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哈尔滨) 连续2年检测, 籽粒粗蛋白含量平均41.95% (干基) , 粗脂肪含量平均19.89% (干基) 。2008年人工接种鉴定, 中抗大豆花叶病毒病S M VⅠ号株系。经田间鉴定, 褐斑粒率0.2%, 紫斑粒率0.5%, 霜霉粒率0.1%, 虫食粒率1%, 未熟粒率0.9%, 其他粒率0.6%, 完整粒率96.7%。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参加辽宁省大豆晚熟组区域试验, 两年13点次试验, 12点次增产, 1点次减产, 平均亩产212.9公斤, 比对照丹豆11号增产10.4%。2009年参加晚熟组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193.2公斤, 比对照丹豆11号增产10.3%。

栽培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土壤栽培, 每亩适宜密度0.9万~1.2万株, 做到薄地宜密, 肥地宜稀。注意防治大豆病、虫、草害。

无公害高蛋白大豆栽培技术 第9篇

应选用蛋白质含量在45%以上的高蛋白大豆品种, 如中黄13、徐豆9号、皖豆16、中豆26等。其中, 中豆26、徐豆9号符合优质兼用大豆的质量要求。

2 地块选择与整地

由于重茬豆减产 (20%~30%) 较重, 所以最好选择无污染、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不重茬地块种植。播前进行整地, 一般在前茬收获及时的情况下, 应尽量采用耕翻整地播种方式, 一般耕深20~30cm左右, 翻耕可结合秸秆还田进行。

3 施肥

大豆对氮、磷、钾的吸收比例大致为4∶1∶2, 根瘤菌固定的氮素可占大豆需氮总量的50%~60%。因此, 大豆施肥应根据其生育特点进行。一是多施有机肥, 一般施腐熟有机肥15.0~22.5t/hm2, 肥力较高的地块施7.5~15.0t/hm2。二是巧施氮肥。一般地块可施尿素75kg/hm2或碳酸氢铵225kg/hm2作底肥;高肥田可少施或不施氮肥;薄地用少量氮肥作种肥效果更好, 有利于大豆壮苗和花芽分化。三是增施磷肥。一般可施过磷酸钙225~300kg/hm2或磷酸二铵120~150kg/hm2作基肥或种肥。如果前茬小麦施足磷肥, 土壤中不缺磷, 种大豆时可不再施磷肥。五是补施钾肥。一般施硫酸钾75kg/hm2左右。如果土壤中有效钾含量较高, 也可不施。

4 抢时播种, 合理密植

淮北地区小麦收获后应抢时整地播种, 愈早愈好, 一般应在6月20日前播种下地。推广宽窄行或宽行机条播播种技术。宽窄行以宽行35~45cm、窄行18~20cm为宜;等行距种植以行距30.0~40.0cm为宜。一般留苗18.0~30.0万株/hm2, 喜肥繁茂品种18.0~21.0万株/hm2, 矮棵品种27.0~30.0万株/hm2, 中间型品种22.5~27.0万株/hm2。

5 田间管理

5.1 间定苗

在2片对生真叶展开后至第1片复叶完全展开前, 按要求的穴距或株距, 进行人工手间苗, 拔除弱苗、小苗, 一次定苗。

5.2 中耕

对板茬播种的地块, 应按浅-深-浅的标准中耕2~3遍。最后1次中耕可结合培土进行, 以防倒伏。

5.3 根外补肥

在大豆鼓粒期, 可用磷酸二铵15kg/hm2或尿素7.5~15.0kg/hm2或过磷酸钙22.5~30.0kg/hm2或磷酸二氢钾3.0~4.5kg/hm2+硼砂1 500g/hm2, 对水750~900kg/hm2, 于晴天傍晚喷施 (其中如用过磷酸钙要先预浸24~28h后过滤再喷) , 喷施部位以叶片背面为好。从结荚开始每隔7~10d喷1次, 连喷2~3次。预防缺硼症:可用15kg/hm2硼砂或硼酸溶液作基肥, 或用0.1%~0.2%硼砂或硼酸溶液750kg/hm2在大豆分枝期喷施。预防缺钼症:可在大豆分枝期用0.01%~0.10%钼酸铵溶液375~450kg/hm2进行叶面喷施。

5.4 灌水

大豆结荚鼓粒期如遇干旱, 应及时灌水, 以保证大豆高产。大豆鼓粒至完熟, 如果干旱缺水, 应灌鼓粒水, 以水攻粒, 对大豆产量和品质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5.5 合理化控

在大豆苗期和始花期, 分别用0.03%~0.04%和0.08%的稀土溶液各喷1次, 一般可增产15%~20%。在大豆分枝到初花期, 喷250 mg/kg多效唑溶液375kg/hm2可使植株矮化, 茎杆变粗, 叶柄缩短, 叶片功能期延长, 有利于通风透光和防止倒伏, 并能兼治大豆花叶病。在大豆初花期和盛花期用亚硫酸氢钠120g/hm2对水750kg/hm2各喷1次。可以有效地降低植株的呼吸强度, 减少干物质消耗。

6 病虫草害防治

6.1 病虫害防治

害虫主要有蚜虫、玉米螟、食心虫、豆荚螟、豆天蛾、豆杆蝇等。病害主要有霜霉病、锈病、病毒病等。要按照高效、低毒、生态、安全的要求, 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并且要注意安全间隔期。

6.2 草害防治

大豆田间杂草主要有稗草、野燕麦、灰菜、艾蒿等。除草方法:一是播种后苗前进行土壤处理。用50%乙草胺1.50~2.25L/hm2或48%拉索乳油3.00~3.75L/hm2, 对水450~600kg/hm2均匀喷雾。为提高杀草效果, 可用50%乙草胺1.95L/hm2+48%广灭灵乳油525~675m L/hm2, 对水450~600kg/hm2喷雾。二是大豆出苗后进行化学除草。禾本科杂草较多的田块, 在杂草2~5叶时, 用盖草能乳油750m L/hm2对水600kg/hm2喷雾。阔叶杂草多的田块, 在大豆1~3叶、杂草3~4叶时, 用25%虎威水剂750m L/hm2对水600kg/hm2喷雾。2类杂草均发生的田块可将上述除草剂混配防除。施药应在无风的晴天中午进行, 注意避免伤害邻近田块的其他作物。

7 适期收获

大豆新品种——北豆13号 第10篇

1 主要特征特性

北豆13号大豆生育期118d, 需活动积温undefined

~2350℃左右, 为中早熟品种。种子出苗拱土能力强, 整齐一致, 生育期间长势强, 属亚有限结荚习性。以主茎结荚为主, 有小分枝, 二、三粒荚多, 株高90~100cm, 节数16节, 白花、圆叶, 子粒圆形, 种皮黄色有光泽, 脐黄色, 百粒重18g左右。秆强抗倒伏, 抗旱, 耐瘠薄。2006、2007年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结果:蛋白质含量39.73%, 脂肪含量20.4%。2006、2007年经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合江所病理室接种鉴定叶发病3级, 病理指数5.0, 病荚率3%, 属中抗灰斑病。

2 产量表现

2003年所内鉴定试验, 平均公顷产量2565.2kg, 比对照品种宝丰7号平均增产11.9%;2004年异地鉴定试验, 平均公顷产量2380.6kg, 比对照品种宝丰7号平均增产9.3%。2005、2006年参加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区域联合试验, 平均公顷产量2341.0kg, 比对照品种宝丰7号平均增产11.2%2007年参加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生产试验, 平均公顷产量2525.5kg, 比对照品种宝丰7号平均增产12.4%。

3适宜种植地区及栽培要点

3.1适宜种植地区

北豆13号大豆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垦区东北部地区种植。

3.2栽培要点

a.选地及整地要求选择肥力较好的平坦地或山坡地种植, 尽量种正茬, 避免重迎茬。整地要求进行伏翻或秋翻秋起垄或早春适时顶浆打垄, 达到良好的播种状态。

b.种子处理及播种播种前要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一般在5月上旬播种, 适宜密度为每公顷保苗25~28万株, 播种要精量点播。

c.施肥每公顷施磷酸二铵150~200kg、尿素40~60kg、氯化钾40~60kg, 生育期间根据长势情况追施叶面肥2遍, 在第2遍时加施防食心虫杀虫剂。

大豆新品种——濮豆6018 第11篇

农艺性状 该品种为有限结荚习性。植株直立,株高98.32厘米,主茎节17节左右,有效分枝1.83个,结荚高度20厘米左右,单株有效荚数35.91个。叶浓绿色、卵圆形,白花,灰毛,熟荚褐色。籽粒较大、圆型、黄色,脐浅褐色,商品性好,百粒重24.42克。该品种生育期117天,属中熟品种。苗期长势健壮,枝叶茂盛,成熟时落叶完全,不裂荚。根系发达,抗旱,耐涝、耐瘠薄性较强,适应性广,高产稳产性好。

品质性状 2003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测试中心(郑州)测试:籽粒粗蛋白质含量43.20%、粗脂肪含量21.25%。2004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测试中心(北京)测试:籽粒粗蛋白质含量42.89%、粗脂肪含量19.85%。

抗性 经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鉴定:该品种花叶病毒病0.35级,倒伏0.6级,病症青株率0.8%、紫斑粒率0.25%、褐斑粒率0.15%,属于抗病品种。

高蛋白大豆新品种 第12篇

1 大豆生产现状

1.1 种植面积大, 单产水平不高, 新品种更新缓慢

2008年, 涡阳县大豆种植面积达10.67万公顷, 占夏播作物总面积的81.2%。涡阳县大豆生产水平一直俳徊在1 500kg/hm2左右。据统计, 2004~2008年分别为1 365kg/hm2、1 830kg/hm2、1 605kg/hm2、2 040kg/hm2、1 485kg/hm2。种植的大豆品种, 既有高油、高蛋白等专用品种, 也有种植多年的地方老品种, 多乱杂现象严重, 种性严重退化、产量较低、商品性较差。

1.2 新技术推广缓慢, 配套服务滞后

近2年充分利用各种形式, 在抓好主体技术, 突出高新技术, 普及常规技术的基础上, 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大豆无公害栽培技术体系;在品种方面, 通过开展新品种展示, 筛选出适宜本地种植的皖豆23、中黄13、徐豆16等高蛋白大豆新品种;在栽培模式上, 提倡改板茬播种为整地施肥播种;在管理措施上, 合理灌排, 化除化控, 配方施肥, 病虫综防。但受传统种植习惯和方法的影响, 管理粗放, 限制了新技术、新品种增产潜力的发挥。重点体现在常规技术较多, 高新技术较少, 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力量相对薄弱, 且服务内容少, 科技含量较低, 不能做到良种良法配套。

1.3 大豆生产与加工严重脱节, 产业化水平不高

生产中往往只重视产量, 不重视品质, 且品种混种混收现象极为普遍, 大豆品质较差, 不能满足精深加工的要求。大豆加工主要以榨油、生产豆芽、豆腐及其他初级豆制品为主, 加工主体都是家庭式个体的加工企业, 经营分散, 规模小, 致使大豆加工转化少、产业链条短, 产品附加值低。

1.4 对大豆生产重视程度不够

行政部门没有把大豆生产摆到议事日程上来, 领导重视不够, 资金投入较少, 技术人员缺乏, 信息服务滞后, 技术推广缓慢。

2 发展对策

2.1 建立完善大豆新品种选育、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体系

以市农科所为中心、以县农技推广中心为主体、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乡镇大豆生产基地为基础, 建立完善大豆新品种选育、引进和试验、示范、推广体系。市农科所要充分发挥科研技术人员的作用, 加大对优质高产大豆新品种选育的力度, 力争多出品种、出好品种。县农技推广中心要做好对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工作, 筛选出适宜本地种植的优质高产大豆新品种。科研、推广结合, 国营、民营协作, 真正形成涡阳大豆新品种育、引、繁、推体系。

2.2 加强优质专用品种示范区建设, 实行区域化种植

建立6 666.67hm2优质专用大豆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引导本地大豆生产技术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全面提升大豆生产的技术到位率。防止混种混收, 全面实现区域化、规模化种植。在生产过程中, 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使涡阳县大豆的优质专用大豆生产初具规模, 从而提高大豆的商品率和省内外市场占用率。

2.3 增加投入, 改善大豆生产条件

涡阳县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 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 这是造成涡阳县大豆单产低而不稳的重要原因。今后要狠抓以农田水利和农业机械化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引导农民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并利用农业项目资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2.4 建设夏大豆无公害生产基地, 实行质量监测, 生产无公害产品

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是今后农业生产发展趋势, 建立夏大豆无公害生产基地, 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要求, 对夏大豆生产全过程中的水源、土壤、肥料施用、农药使用进行定时监测, 以保证大豆质量符合无公害产品的要求。

2.5 扶持、发展大豆加工企业, 实现产业化经营

为把大豆产业做大做强, 必须大力发展大豆精深加工企业, 推进产业化经营。要大力扶持发展和改善大豆加工龙头企业, 在政策、税收、信贷、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 增强其开发市场和牵动基地的能力。积极引进资金和技术, 重点发展大豆分离蛋白、低聚糖、组织蛋白、大豆肽、异黄酮等精深加工产品, 增加大豆产品的附加值。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 推动大豆的产业化经营。农民按订单要求种植相应的专用品种, 形成专用品种的区域化生产基地, 企业按市场价格收购并实行价格保护, 使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2.6 加大大豆科研和技术推广力度, 迅速推广普及大豆生产综合技术

要积极组织科研人员和推广人员联合攻关, 在大豆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研究和加工上获得一定的突破。同时, 要加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加大技术推广力度, 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要积极采取各种形式, 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 迅速推广普及大豆综合配套技术, 提高技术到位率, 充分发挥技术作用, 为实现涡阳县大豆生产的高产、优质、产业化目标, 增加农民收入, 提供技术保障。

摘要:阐述了涡阳县高蛋白大豆生产现状,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涡阳县高蛋白大豆发展对策, 以期促进该地区大豆产业的发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高蛋白大豆新品种】相关文章:

高蛋白夏大豆08-09

大豆分离蛋白凝胶05-29

高产大豆新品种东豆29号选育及栽培技术09-01

进口大豆对国产大豆生产的影响研究09-10

套种大豆05-12

大豆生产05-30

绿色大豆06-30

大豆叶片08-30

全球大豆供应06-11

菜用大豆06-24

上一篇:国有及国有控股下一篇:红叶石楠扦插育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