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企业之烦恼

2024-05-22

少年企业之烦恼(精选7篇)

少年企业之烦恼 第1篇

关键词:《少年维特之烦恼》,人物心理描写,作用

作为歌德的成名作, 《少年维特之烦恼》已经问世, 轰动世界文坛, 从而一举奠定歌德在文坛的地位。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视角的书信体叙述方式, 语言唯美优雅, 情节颓然伤感, 特别是书中维特感情道路的曲折不幸, 以及维特对爱情的忠贞如一, 让不少读者为之潸然泪下, 动容不已。

作品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 不可避免地会掺杂大量的心理描写, 这些心理描写在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法国作家雨果说过:“有一种比海更大的景象, 是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大的景象, 那就是人的内心世界。”人的心理活动的复杂多样, 决定了心理描写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歌德为了让笔下的维特形象以立体感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 运用了多种心理描写手段来勾勒维特的真实内心世界。最主要的心理描写手段就是直接心理描写和间接心理描写。

1 直接心理描写

所谓直接心理描写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把人物的心理活动直接地描写出来, 有时也可运用内心独白、梦境描绘的方式来揭示。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 歌德尽可能的运用了多种直接心理描写手法, 最主要的有这样几种人物的自我独白, 旁观者的叙述, 幻想梦境等直接心理描写手法。

人物的自我独白是最简单的心理描写手法也是最常见的心理描写手段, 即是通过人物的自由倾诉, 让读者作为聆听着, 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让读者可以切身感受这样一个人物角色。维特的自我内心倾诉是自我内心情感的一种直接流露方式, 是维特在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的特定感受, 就是说维特的心理独白贯穿于故事的始终, 会随着故事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内心独白作用的在于:其一, 作为读者与作品之间的桥梁, 很好的沟通者彼此的关系, 让读者能够融入到这个可观可感的维特世界中, 与他同悲同喜, 在维特面对外界的摧残, 爱情的折磨时, 他向读者这样倾诉着:“我应有尽有, 我对她的感情吞噬了一切;我应有尽有, 没有她我便一无所有。”如此鲜明地表达出维特对绿蒂深深的爱, 但这种爱是一种极为沉痛的领悟, 可得可失, 最终这种爱在现实的残酷下拦腰斩断, 让维特猝不及防, 黯然神伤, 读者可以真实地感受到维特的这一烦恼, 这种烦恼让大多读者也感受到了切肤之痛;其二大量的内心独白可以推动整个故事的发展进程, 须知维特在心理独白后的行动则作为整个行为的一个个构架, 在这整个构架下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内容。

所谓旁观者, 即是歌德自己, 歌德作为编者的身份居高临下审视着维特身上发生的一切, 如果说前面维特的心理独白代表的是一种感性的心理描写, 那么歌德作为审视者的身份则代表着一种外界对维特的客观看法。

梦境幻觉描写则是一种不可预知的未来心理描写, 但存在于文中就是为了更好的勾勒出角色的内心世界, 所谓梦与幻觉是一种感性的认识, 但它也反映客观事物。《少年维特之烦恼》中这样的幻觉描写不乏其数, 歌德之所以运用这种心理描写, 因为它一方面使心理描写手段更加丰富, 使读者阅读起来不至于烦闷枯燥, 另外一方面可以直观地揭示出维特的内心世界, 不可知但可感的幻想往往就是既有角色的内心诉求, 真实的勾勒出维特处的特定环境, 让读者更好地感受这种变化。

2 间接描写

文中的间接心理描写主要有两种:通过情绪波动刻画人物心理与通过环境变化烘托人物心理。这种间接的心理描写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来勾勒出当时人物内心世界的活动已经人物所处的环境状况, 它可以真实、细腻、生动地揭示人物的新路历程, 更好的表达出文章的主旨目的, 总之间接的心理描写在文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人物角色的情绪波动主要表现在其动作行为、神情神态、语言上, 它们可以极为至关地表达出当时的角色的内心活动。歌德在文中不遗余力地运用这种心理描写, 因为歌德自己也知道这种心理描写的重要性, 因为许多内心活动是无法应其他的心理描写手段去描述的, 或者其他的心理描写手段去描写特定的内心活动时则显得累赘, 有时候只需要呈现在面部表情上, 读者便可以清楚明了地去感知人物角色的喜怒哀乐了, 毕竟很多内容读者是可以直接了解出来的, 而不需要作者过多的赘述。如歌德在描述维特看到绿蒂和其他男人过着幸福的生活时写了这样一段话:“他回来后, 又冒雨出门, 走到伯爵的花园里, 又在附近徘徊了一阵, 直到暮色来临时才回家”, 徘徊二字便可以让读者清楚地感知维特对于爱情的失望以及对现实的无能为力。

综上所述, 我们不难看出心理描写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简而言之, 其作用大致如下几点首先, 这些心理描写极好地将维特的各个方面完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维特形象因此丰富饱满, 真实可读;其次, 合理而优秀的心理描写极好的推动了故事的发展进程, 让故事的可读性增加;再而, 通过第一人视角的可观可想, 其他人物的形象也会变得清晰, 这种感性的心理感受如果运用得当, 可以让人物的内在张力得到极好的扩充;最后, 须知所有的文学艺术表达方式, 或者说是修辞手段都是为了深化文章内容, 升华作品主旨服务的, 故而《少年维特之烦恼》中人物心理描写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此, 并且歌德也达到了这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晓晖.独白之哀歌心灵之窗口——《少年维特之烦恼》心理描写研究[J].安徽文学 (下半月) , 2008 (03) .

少年维特之烦恼 第2篇

惟有悲伤才可以抚平悲伤,惟有绝望才可以拯救绝望。他安顿好了一切,给朋友写完了诀别信,悲壮地走向了渴望已久的死亡。他走了,走得那么寂静,走得那么凄清,带着他那份至洁至纯的爱,带着他心中的烦恼与彷徨,愤懑与绝望,给读者留下的是钦慕与爱怜,是同情与怜悯,还是深沉的思索?

在爱情的国度里,上帝并没有额外地眷顾他,他毫无疑问地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失败者。一段感情波折后,刚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却陷入了另一段足以断送自己的爱恋。但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他对于一段感情的专注与执着,他奋不顾身地投入了那段注定没有结果的恋情中,哪怕是一厢情愿。虽也曾获得了短暂的快乐,但凡事都是有代价的,快乐的代价便是痛苦,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 “能使人幸福的东西,同时又可以变成他痛苦的根源。”爱上有夫之妇,同鱼爱上飞鸟,火红狐狸爱上王子,香烟爱上火柴的结局是一样的,不是被爱情伤害,就是被爱情摧毁。爱上有夫之妇也就罢了,可偏偏这个女人有个幸福的小家,有个近乎完美的丈夫,然而我们可怜的维特既然无力去争取,却又不甘心就此放弃自己折磨着自己。我们的女主人公绿蒂对维特的死也应该负有一定的责任,她称维特为“亲爱的”。这既让维特销魂,又让他痛苦发狂,“她正在酿造一种将把我和她自己都毁掉的毒酒;而我呢,也满怀欣喜地接过她递过来置我于死的酒杯,一饮而尽。”当我们无力去接受一份厚重的爱时,我们应该明确地分清界线,不应该拖泥带水,该果断的时候一定要果断,不要让他觉得还有希望,哪怕是一丁点儿希望,也许就是那一点儿希望,就足以摧毁一个人,在坚强的人在感情面前也脆弱得不堪一击

爱情,也许总是在患得患失的時候最美好.如果永远不去开始, 也许永远就不会消逝。维特不明白这一点,他努力与现实抗争着,挣扎着,伤害着自己,也伤害着他钟爱的绿蒂。看着他心中的郁结始终无法排遣,忧伤苦闷的情绪与日俱增,有时我就忍不住想对他说:放下吧,放下就不会那么痛苦了,为什么一定要得到呢?得到就可能会失去,得不到就一定不会失去。在你没有遇见她之前,你的生活不是很快乐吗?就算得不到他,生活只是饶了一个圈又回到了原点,为什么不能象从前一样快乐地生活呢?

世界上最痴心的爱情不是得到或占有,更不是为她生为她死,而是一直爱下去,不知道她会不会爱,不知道她爱了会不会离开,也许她永远不会爱,还是一相情愿地爱下去,无可奈何,却心存盼望。记得张小娴说:“缘起缘减,缘浓缘淡,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我们能做到的,是在因缘际会的时候好好珍惜短暂的时光。”

维特性格中的自欺自恋导致他太执着于妄念,沉浸在自己编制的美好的梦中,当现实把梦境撕得支离破碎时,他发现自己处于极度的苦恼之中,无法自拔。他很苦恼,无处不在的苦恼,无孔不入的苦恼。有时,爱人是很卑微的,特别是那个人不爱你的时候。再卑微地活者与高傲地死去之间,他选择了后者。也许他在死之前,想对绿蒂说:“我爱你……为了你的幸福,我愿意放弃一切——包括我自己。”可是他不明白,其实可以这样的的“我爱你……为了你的幸福,我愿意放弃一切——包括你。”他放下了生命,却仅仅因为放不下一个人。有时放下也是美的,正如破碎也会绽放出美丽一样。如果说相遇是一种美丽,再见只是将这样的美丽延续下去而已。

爱情的失败并不是维特走向死亡的唯一原因,其人生目标的狭隘,人生理想信念的不明确,在一定程度上把他推向了死神。他爱上绿蒂,他的生活总绕着绿蒂转,绿蒂就成了他的全部,他荒废了作画,与最好的朋友断了联系。理想,信念,朋友等都被他抛入云霄,没留下任何痕迹。爱上了一个女人,却忘记了全世界,这样的人理智为爱生,也会因为爱而灭,似乎这样的人就是为爱而生的,那么他也注定了为爱而死。

没有理想,信念的生命就象失去了柱子的宫殿,稍经历风雨,就由内向外崩塌,摧枯拉朽式地崩塌。我们或许不能把握生命的长度,但生命的宽度是由我们掌控的,毕竟人生是

难以捉摸的,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争取,去珍惜,我们应该坚毅地前行。站在社会这个尺度上,人应该担当;站在生命层面上,人应该超越。担当是我们的一份社会职责,超越是我们的一个生命境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我们的生活或许不能没有爱情,但绝不能让爱情主宰了我们的生活,人是为了生活而生存,不是为了爱情而生存。生命的柱子应该包括生的意义,真挚的理想,坚定的信念,诚恳的信仰,唯美的爱情……不能过分倚重某一个,更不能集中于少数,让各个柱子均衡地承受,这样生命才会厚重,才不会那样脆弱。维特把生命的一切都贯注于爱情,当爱情无法实现时,他就失去了唯一的生命支柱,于是生命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或许死亡,是他唯一的选择。我觉得维特没有认清生活的本质,用一种错误的方式对待自己。生是一种状态,活是一个过程。爱情的失败只是生活中一个小过程的错误,应该改变的过程,而维特却改变的是状态。生这个状态是不会错的,我们永远没必要也不应该去改变它,生活中的坎坷,不如意,是由于过程出了问题或毛病,应该对症下药。

我还是不太理解和赞同维特为什么要以这样的方式来祭奠自己的爱情。自杀,本身就死一种罪过,一种错误,不论什么原因,什么借口,都不可以原谅。为什么一个有勇气杀死自己的人,却没有勇气勇敢地面对生活呢?死亡,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却是懦夫逃避现实的最好方式。自杀是自私的,以死亡来寻求自我解脱,推卸责任,把无尽的伤痛留给了活着的人。维特口口声声说这样做是为了让绿蒂有个平静而安定的生活,可是他这样做绿蒂今后的生活会平静吗?我想:有些人,可能一辈子无法忘记;有些伤痕,可能一辈子也无法复原。

如果将他的死放在当时广泛的社会背景中,死亡也许是对当时封建的等级偏见、小市民的自私与守旧等观念的最好控诉,虽然无声,但是强烈。于是他成了一个时代青年的缩影,通过他我们听到了一代青年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建立合乎自然的秩序和平等的人际关系,实现人生价值的心声。维特无法排遣自己心中构想的世界与现实大相径庭而产生的极端情绪集中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感情,憧憬和痛苦。当无力与一个时代抗争时,或许死亡是最好的抗争。从这个角度看,或许维特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与其说他是自己杀杀死了自己,不如说是那个时代杀死了他。但是他性格中极度地偏激也是导致他精神崩溃的一个原因。无论怎样,死亡不能改变任何现状,好好活,比什么都强。

《少年维特之烦恼》 第3篇

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里,维特是个能诗善画、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青年,依靠父亲的遗产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1771年大地回春之际,为了料理母亲的遗产事宜,他来到了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不久,他在一次乡间舞会上认识了年轻貌美、善解人意且富有教养的法官的女儿绿蒂。两人一见如故,维特与她频繁往来,经历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美好日子。但绿蒂已和阿尔伯特订婚了。不久阿尔伯特旅行归来,并在侯爵府任职,与维特也很快成了好朋友。但他那种老成持重的性格和强烈的事业心则与感情奔放的维特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维特自感追求绿蒂已毫无希望,心灵上蒙上了厚厚的阴影。为了摆脱这种精神上的烦恼和尴尬的处境,他被迫告别了深爱着的绿蒂和可爱的小山村,到某地一公使馆任职。

第二部分是维特生命中比较痛苦并且饱受侮辱的一年,维特在任职期间遭到贵族乡绅的奚落,受到迂腐公使的百般挑剔。维特忍无可忍辞掉工作,返回原来的小山村,心爱的女孩已成了别人的妻子。爱情上的绝望,世态的炎凉,官场的腐败,这一切使维特再也无法忍受,产生了告别尘世以求永生解脱的念头。圣诞节前的一个晚上,他又一次来到绿蒂住所,情不自禁地拥抱和亲吻了绿蒂。两天后,维特在给绿蒂写完不忍卒读的遗书之后,于午夜时分,用她丈夫的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经典名句:

哪个少男不善钟情?哪个少女不善怀春?

她的出现,她的命运,她对我的命运的关注,从我干涸的眼睛里挤出了最后几滴泪水。

点评:

少年企业之烦恼 第4篇

关键词:翻译对比,改写理论,意识形态

《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小说是作者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描写的, 共有两篇组成。小说采用书信体的形式开创了德国小说史的先河。主人公维特是一个市民出身的青年, 他向往自由和平等的生活, 但是, 当时的社会却充满着地位等级的偏见和鄙陋的习气。保守腐败的官场, 庸俗的市民, 还有傲慢的贵族, 使他与周围的现实不断发生冲突。作品描写了主人公维特跌宕起伏的感情波澜, 在抒情和议论中展示了维特思想感情的变化。小说以浓郁的诗意和喷涌的激情抒写了维特的痛苦, 憧憬和绝望, 将他个人恋爱的不幸放置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中, 对封建的等级偏见、小市民的自私与守旧等观念作了揭露和批评, 热情地宣扬了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勇敢地喊出了那个时代的青年要求摆脱封建束缚, 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 实现人生价值的心声, 生动地反映了青年们的感情, 憧憬和痛苦, 表现出一种抨击陋习、摒弃恶俗的叛逆精神, 因而更具有进步的时代意义。这也是这部小说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深受各国人民喜爱而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这部小说一经出版, 很快出现法语版、德文版、荷兰版以及俄文版, 到20世纪80年代开始传入中国, 就小说理解程度来讲, 要数杨武能和侯浚吉的译作流传最为广泛, 读起来易理解, 易接受。如今在网上这两位译者的这部译作卖得相当好, 受欢迎程度相对较高, 因此笔者选取这两部译作进行对比, 来一探哪一大众读本更接近原文, 更能够传达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同时对于他们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翻译策略的原因进行探究, 从而为日后的翻译工作提供借鉴。

一.译文对比分析

本文作者就对《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两种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从而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对译本的对比分析最重要的是从实例进行对比, 所以作者从文中选出几个典型的实例进行对比。

例1:在原文六月十六日的记录中我们看到这样一段描写:they insisted upon kissing her hands once more;which the eldest did with all the tenderness of a youth of fifteen, but the other in a lighter and more careless manner She desired them again to give her love to the children, and we drove off.[1]

杨武能的翻译是:小哥儿俩却要求再亲亲她的手。大的那个可能有十五岁, 在吻姐姐的手时彬彬有礼;小的则毛毛躁躁, 漫不经心。绿蒂让他俩再次问候小弟妹们, 随后我们的车子又继续前进。[2]

侯浚吉的翻译是:他们再次要求吻她的手, 大弟弟十五岁, 装模作样地做了个文雅的姿势, 吻了她一下, 另一个的动作却非常鲁莽轻率, 她再次要他们代她亲亲那些小把戏, 我们才继续前进。[3]

原文作者对这段的描写是维特在第一次碰到绿蒂, 准备接她去参加舞会时在她家附近的一幕场景, 当看到绿蒂如此和蔼地对待弟弟妹妹时, 作者被她的温柔和善良所打动, 所以在描写她的弟妹的时候实际上是带着一种喜爱的心情的, 因此对原文的翻译应该建立在这种基调上。杨的译文则相对较好地体现了作者用意, “彬彬有礼”和“毛毛躁躁”形象地体现了两个正在成长中的少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稍大点的小孩更为懂事, 所以希望在众人面前表现得更绅士一点, 而小点的孩子则不懂这么多, 就相对毛躁一些。而侯的翻译, 则相对增加了一些不必要的修饰词, 反而稍改变了原文的意境, “装模作样”在原文中并没有这样的词, 也没有这样的意味, 所以译者就将自己的理解加入到了译文中, 有种对原文的改写意味。“allthe tenderness of a youth of fifteen”则更多的是要表现这个大弟弟有着十五岁小孩应该有的绅士, 他已经做得很好了, 并不是装模作样的意味。

例2:原文是这样描写的:oh, the impatience with which I waited for his return!The joy with which I welcomed him!I should certainly have caught him in my arms, and kissed him, if I had not been ashamed.[4]

杨译本:我急不可耐地等着佣人回来, 一见到他就有说不出的高兴!要不是害臊, 真恨不得捧住他的脑袋亲一亲。[5]

侯译本:我等着他回来, 心中是何等焦急, 重新见到他时, 我又是多么快活!要不是我自己不好意思, 我一定捧住他的头, 和他亲吻。[6]

两位译者对文章的翻译是符合原文的, 但在用词上就相差很大, 给人所产生的感觉也是不同的。这段是描写作者派自己的佣人去和心爱的绿蒂见面, 然后迫不急待地等他回来叙述情况时的场景。杨对最后一句话的翻译是“要不是害臊, 真恨不得捧住他的脑袋亲一亲”, 这就很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习惯, 亲一亲自己很期待的熟人, 让人想想那种画面都觉得很亲切, 很迫不及待地见面。而在侯的译本中译为:“要不是我自己不好意思, 我一定捧住他的头, 和他亲吻。”这种译法很容易产生歧义, 在中国的文化里, 这样的表达是有些过了, “亲吻”一词的程度也稍微重了一些, 未能很好地表达原文作者的那种心情, 以及中国读者对这一词汇所产生的反应。

例3:原文:Must it ever be thus, ———that the source of our happiness must also be the fountain of our misery?[7]

杨译本:能使人幸福的东西, 同时又可以变成他痛苦的根源, 难道就非得如此么?[8]

侯译本:难道事情总归如此:凡是使人幸福的, 终究又会变成他不幸的源泉?[9]

这两种译本都将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了, 但是区别就在于他们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得出两种不同的译本, 杨的译本是将第一句称述性的语句放在最后翻译, 而侯的译本则是根据原文的顺序一一进行翻译。众所周知, 英文常把重要的陈述性语句前置以示强调, 而中文则常常是将总结性的语句或者带有评论性的语句放在文章末尾, 也就是逻辑重心, 英语在前而中文在后。那么对于这句话得翻译, 笔者认为杨的译本更易接受, 更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同时也体现出了一定的诗学效果, 整个句子读起来更朗朗上口。

二.改写理论与译作

勒菲佛尔的操控理论认为, 翻译是一种“重写”, 所谓的传统翻译中的“忠实”, 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勒菲佛尔认为翻译创作了原文、原作者、原文文学及其文化形象, 因而翻译是译者对文本的一种操纵行为, 同时提出翻译既是一种文化改写, 也是一种文化操纵。勒菲佛尔的改写理论认为改写主要受三个方面制约, 即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的影响。下面文章就从这三个方面分析导致两种译文差异的原因。

1. 意识形态的不同。

勒菲佛尔的改写理论认为改写主要受三方面制约, 一是意识形态, 另一个是诗学和赞助人。而改写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含义。在《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作品的翻译过程中, 不同的译者都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但总体呈现俩种, 即归化和异化。所谓归化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 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 (Shuttleworth&Cowie, 1997:43-44) 。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 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异化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 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Venuti, 2001:240) ;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 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 (Shuttleworth&Cowie, 1997:59) 。它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 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 归化和异化的选择是由译者的意识形态决定的, 译者的个人意识以及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对译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文中的例子可以看出, 两位译者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之后, 呈现出风格迥异的译文, 读者所体会到的也是截然不同。

对《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两个译本进行比较, 笔者发现杨武能的译本更多的是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 而侯浚吉的译本则是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 这两种翻译策略都是有其闪光点的, 呈现给读者也有别样的味道。杨武能的译本大多数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 在第一个例子中可以看出, 译者将原文所要表达的西方礼仪, 通过简单平实的语言转述给了中国读者, 原文作者正是想要表达一种两个小孩因岁数的差异, 其礼貌程度也有所不同。而译者的就很地道的中文“彬彬有礼”和“毛毛躁躁”体现了俩个小孩的不同。这一场景在译者笔下翻译得淋漓尽致, 似乎眼前都能形成这样一幅画面。通过这一译文读者可以很清晰地了解姐弟之间无拘无束的情感, 这就是译者需要呈现给读者的一种效果, 也正是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而侯浚吉的译本主要采用的是异化的翻译策略, 译者直接将原文翻译过来, 但是选词方面有些有悖于原文所要表达的情感, “装模作样”在中国是一个贬义词, 这样的词读起来并不能给读者对这俩兄弟产生什么好印象, 而实际上原文是想表达一种姐弟间无拘无束的情感。这也说明了作者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了改写, 目的是希望更好地被读者理解, 但情感意义上却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在第二个例子中, 两位译者的翻译给读者的感觉也是大不相同, 杨的译文对原文的“kiss”进行了弱化, 译成中国读者能够接受的“亲一亲”, 一来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品味, 二来也再现了原文的细腻之处。这就是将归化的翻译方法恰当地付诸实践。而侯的译文直接将这一词翻译为“亲吻”, 这在西方国家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礼仪形式了, 大众的认可度高, 所以无可厚非。而这篇译文是给中国读者看的, 那么就要考虑到译入语国家读者的感受, “亲一亲”既能体现到中西俩国礼仪方式的不同, 同时也更容易让读者接受。

2. 诗学不同。

诗学形态是译者进行翻译活动时所处的文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杨武能是举世公认的中国最杰出的翻译家和日耳曼学者之一, 在歌德文学翻译和研究中有重要成就, 他对于德国文学的研究颇深, 2000年, 联邦德国总统约翰尼斯·劳授予他“国家功勋奖章”, 2002年他又荣获德国“洪堡学术奖金”, 他曾把“歌德与中国”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一些影响较大的刊报上, 如《人民日报》、《读书》等, 因此他有着极其深厚的西方文化背景, 又对中国的文化了解颇深, 这样, 中西文化的印证, 构建了杨武能独到的翻译理论和手法。他的译作大部分是歌德的作品, 大众认可度高且具有文学欣赏价值。侯浚吉也是著名的翻译家, 他的这部译作在当时的发行量也很大, 但是相对于杨先生对于歌德文学的研究程度来说, 他的研究相对较浅, 其主要译作也并非仅是歌德的作品, 所以在笔者看来杨的译本更体现了其诗学价值。

3. 赞助人不同。

赞助人是指鼓励、宣言或者阻止、审查、破坏文学作品的各种有影响的社会势力, 他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体。对于译者而言, 赞助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杨武能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 之后还有光明日报出版社的版本, 且有插图本、精装版和平装本之分, 这从侧面反映出其受欢迎程度, 及在读者中的普及度。而侯浚吉的译本是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且只有平装的版本, 这就反映了其接受程度不及杨的译文广泛。

因此, 译者不同的意识形态, 诗学以及赞助人造就了不同版本的译文, 笔者认为在翻译的过程中, 译者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各方面因素都对译作有影响, 因此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要掌握两种语言的背景差异及翻译策略选择, 改写则不能脱离原文的本质, 情感色彩等, 这样译本的普及度才会更高, 更具有研究价值。

本文主要是对《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两个译本进行比较, 通过实例分析了译文的不同之处, 以及对产生不同译本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即意识形态、诗学效果及赞助人的不同, 造就了两个译本的差异, 同时也造成了这两个译本的普及度的不同, 通过分析, 笔者认为杨武能的译本更能体现原文的意境, 更具有代表性。

参考文献

[1]Venuti, L.Strategies of Transla-tion[M].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Baker, M.&.Mlmk-jaer (eds.)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001.

[2]Shuttleworth, M.&Cowie, M.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Manchester:St Jerome, 1997.

[3]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2010世界图书出版公司p328.

[4]《少年维特之烦恼》杨武能译1981人民文学出版社p19.

[5]《少年维特之烦恼》侯浚吉译2006上海译文出版社p20.

[6]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2010世界图书出版公司p350.

[7]《少年维特之烦恼》杨武能译1981人民文学出版社p38.

[8]《少年维特之烦恼》侯浚吉译2006上海译文出版社p37.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书笔记 第5篇

在艺术方面,维特追求的亦是清新自然,所谓清新自然,及时如实记录所见所感,而不是对其进行精雕细刻。艺术创作要以自然为本,把领略到的东西,如实地付诸于笔下,这边会是一幅成功的令人满意的作品。而所谓的规则,只不过破坏了对自然的真实感受和真实表现......在规则指导下创作出的作品亦必是呆板、无生气,千篇 一律的死的作品。不仅绘画如此,诗歌艺术亦是如此,以自然为本,而不该用规则加以束缚和局限,才能创作出优秀有灵气的作品。

在人性方面,维特亦崇尚清新自然。“时间只有孩子离我的心最近”,维特把他们当作天地间的尤物,欣赏孩子们的天真坦率,他认为天真质朴的孩子们应该是我们的楷模和榜样,使我们应该尊敬的老师。换言之,我们缺少的正是孩子们的纯朴天性。孩子们(菩提树下的男孩,夏绿蒂的弟妹们)的天真坦率和调皮可爱使维特感受到的正是一种对生命本真的归返,他认为最幸福的是可以像孩子一样无忧无虑生活的人。维特会与孩子们尽情地玩耍嬉闹,而且不束缚他们的天性,任由他们对事情大发议论。而这些事,在医生看来是有失“聪明人”的尊严的,而维特厌恶的甚至鄙视的正是这些自以为是的“聪明人”和他们所谓的尊严,一副对孩子们的天性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而对孩子们的“管教”,其实,恰恰是对孩子本真、坦率,毫不做作天性的扼杀。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高傲、虚有其表、精神空虚、无聊透顶、自以为与贫苦百姓接触就会有失身份的.自以为是的贵族们。他们矫揉造作,一副趾高气昂、盛气凌人、目空一切的样子。让维特厌恶又鄙视,甚至怜悯他们,为他们感到悲哀。

爱情方面,维特对夏绿蒂的爱情或许正与维特对自然的热爱有关吧。换言之,深深打动维特的,应该正是夏绿蒂的清新自然不造作的天性。夏绿蒂以朴素白裙,浅色蝴蝶结的清新形象出场。而且夏绿蒂极有人格魅力,善良、喜爱自然、天性娴静、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天真可爱又不失母性光辉,而且与维特心灵相通,维特陷入对其的爱情难以自拔。夏绿蒂认为阿尔贝特是她可以将自己幸福交付的人,然而,她又与维特心灵相通,她明白“失去维特,将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两情相悦(她为维特弹奏的曲子,曲曲有情。想把维特托付给自己的友人,却发现,把维特留给自己才是自己内心深处最隐秘却又最真实的想法),却难以厮守。维特亦为此感到深深悲哀。认为夏绿蒂嫁给自己会比嫁给阿尔贝特更幸福。阿尔贝特不能满足她的全部愿望,他缺乏情感、冷漠,讲述夏绿蒂父亲手下文书因恋爱夏绿蒂而发疯竟然无动于衷,夏绿蒂与维特心声共鸣是他却木然而无同感。他冷漠,任何无聊的公务都比他的妻子珍贵,他不懂得珍惜他的妻子和幸福。然而,事实是夏绿蒂是阿尔贝特的妻子,无法改变。维特为此深深苦恼。

其实维特一直清楚,这场爱情注定没有结局。“这场不幸除了坟墓,我看不到任何结局”,就像磁石山的故事,靠近,只能是船毁人亡的灭顶之灾。明知夏绿蒂的爱是一杯将会毁灭自己和夏绿蒂的毒酒,却仍以享受的心情一饮而尽。

少年小米成长之烦恼 第6篇

今时今日,放眼整个互联网界,最热闹莫过于俗称“小三大战”的以雷军为代表的小米科技和以周鸿为代表的360之间的微博口水战。这场发端于2012年5月中旬的战争,像龙卷风一样短时间内席卷一切,包括互联网界、传统手机界、硬件供应商、各路专家等纷纷出来站台说话搏眼球。谁也无法预测这场热闹什么时候会终了,就像谁也无法预料这么多突然从互联网涌入智能手机行业的大佬谁会笑到最后。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号称躺着中枪成立两年多的小米科技成为这场纷争的焦点,正经历一场少年小米的成长烦恼。一时间小米几乎成为了所有进军或想进军手机行业的互联网企业的众矢之的,以至于雷军要放出“不踩小米就不叫发布会”这样的狠话。

为什么会是小米?答案很简单,因为小米是国内最先从互联网界杀入手机界的先锋,而且从目前外界的主流意见来说,它进入得还相当的成功,不到一年单机销售就破三百万台,据外界估算每台还有将近六七百元的利润,更重要的是它把持了移动互联网的入口,对于把宝都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互联网界各大佬来说,这比什么都重要。可以说是小米引领了互联网企业进入手机行业之风,因而对于新晋企业来说,就如武侠小说里刚出道的少侠只有找这个行业的领头者打一场擂台才最容易在这个行当里扬名立万。

那么小米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什么才是最真实的小米?带着这些疑问,近日,本刊记者走进了风口浪尖中的小米科技,对话小米科技联合创始人,副总裁黎万强,试图为读者揭开一个真实立体的小米。

总体印象:

办公环境略显嘈杂、员工着装轻松随意

小米科技位于北京市望京西路一座不算太起眼的大厦九楼,没有传统企业的前台,一时半会还不知要找谁,最后问了门口一个穿着短裤拖鞋的男生,说了我们要找的接口人,但其仿佛对自己公司的同事并不是太认识,后面我们只好说了此次的采访对象黎万强,大概等了五六分钟,才见到了我们的对口人,并被安排进入一间办公室。后来才知道这间约十平方米,摆着一张办公桌和两张小沙发的办公室就是黎万强的办公场所。而从走道到办公室这段不到十米的距离你可以充分感受到里面的嘈杂,这对于参观惯了传统企业整洁肃静办公环境的记者来说,确实有个适应的过程。

黎万强个子不算太高,虽自称老男人,但其实长得很年轻。T恤短裤加凉鞋,应该也是记者从业以来,首个如此着装的企业高层接受访问。而这也许是小米着力要创造的轻松、自由和平等的氛围吧。黎还是比较真诚、坦率,基本上大部份的问题都是有问必答。我们聊了一个多钟头,下面是本次采访的主要内容,根据录音整理,有部份删减。

谈创立小米的因由,老男人创业可选择不多

黎万强言语间对于进入手机这个行业仿佛是排它后无奈的选择,但事实上我们仍可以从中看出他们这个团队对进入这个领域蓄谋已久,而且相当审慎,包括雷军也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这是他最后一次创业,颇有破釜沉舟之势。

黎万强:当初我们出来创业可选择的事情不多,小米是在2010年4月6号创办成立的,而实质上我们聊这个事情是在2009年底。在聊的时候就说能做的事情不外乎就是电子商务,那时候电子商务很热;要么就是说你去做互联网基础工作,基础应用;要么就做手机,其实不外乎这三件事情。因为我们在选择的时候,毕竟是老男人出来创业,尤其是像雷总也好,包括林斌,大家在行内都做了十几年,在各自的岗位和专业都有一些收获了,大家再选择的话,相对会有个功利性的条件就是选择足够大的市场,选择足够大的事情,三件事情里面我们回头仔细来看,电子商务是不能干的,好几家兄弟公司已经在做了,像凡客已经在做了,乐淘也做的不错;第二个就是像互联网基础应用,在09年的时候,UC是最热门的,但我们另外一个兄弟公司YY已做的很好,安全方面,杀毒金山也在做,做搜索则不可能。所以说在整个技术应用方面来讲要能切进去的点我们没有想到,因为基础应用不外乎就那么几个,搜索、安全、聊天或者浏览器等等。后来再想来想去,手机是一个比较大的市场,我们回头来看那个时候有一个很大的趋势,就是我们会看到整个手机的电脑化趋势已经到来。看整个手机的发展史,最早的当然是功能手机了,但是,时尚智能手机后面延伸出很多所谓深度定制的功能手机,比如:音乐手机、女性手机等。然而苹果出来以后教育了整个市场,原来这才叫智能手机。我们回头看,在整个国内的安卓市场来看,其实整个来讲是对这种电脑化手机,包括是互联网手机这种产品其实都没有做得很好的产品。然后安卓又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如果没有安卓我们也不敢干,因此我们一个看到了这个趋势,因为整个互联网化这种产品到来的时候,其实用户的需求是会发生变化,如果厂商没有很好的跟进,就没有好的产品。第二个就是说安卓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它是一个开放性的平台,如果要让一个厂商一上来,从零开始,要硬件自己做,操作系统又要从零自己做起,是一个天大的难题。

我们看到这个趋势的时候,我们还会退后一步来考虑,其实我们那时候为什么叫发烧友,为发烧而生,要做一款发烧友喜欢的手机,最根本是因为一开始我们几个合伙人、创始人,包括一开始整个研发的骨干,大家平时都是挺喜欢玩数码的,雷总本人他的包里面都会有七八部手机和一些最新的数码产品,像最新的ipad也好,iphone也好,甚至包括最新的周边产品,像NDSL、PSP,他都会是最早一个来玩的,我们几个人也是这样。包括我本人,我本人是比较喜欢摄影的,然后林斌也是整天装着一堆手机。所以那时候创业,像我们老男人创业是比较害怕失败的。你总得想想万一你要是做砸一个东西的话对自己的朋友都没法交代,会有这样的心理障碍。因此我们在选择的时候会退后一步想,就是说一定要选择一个自己比较喜欢的,自己天天在用的产品。因此我们那时候就选择做一款发烧友喜欢的手机,对我们自己来讲,至少要做一款我们都愿意用的手机。

如何看待互联网企业的进入?

nlc202309021820

小米如何保持现有优势?

黎万强对于保持小米的优势还是比较自信,同时对于互联网企业的进入也表现了风度,但最后那句“只要大家是良性竞争”则显然是意有所指的。

黎万强:打个比方,比如说在赛道上跑步,对我们来说就是在赛道上起跑早一点,我们什么都别想,按照自己的节奏闭着眼睛拼命往前跑就对了,但是中间会有很多的小插曲,然而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我们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包括在一开始,大家多少会有些误解,从整个产品曝光来说,我们是先有了MIUI,再做手机上的深度定制,后来有了米聊,接着在一年之后才有了小米手机的曝光。所以大家一开始会认为小米是因为做了MIUI和米聊之后头脑发热,然后开始做小米手机,但实际上从我们公司成立的第一天开始,就已经很深刻地想清楚我们一定要做互联网手机品牌,只是说我们怎样才能把它做好,到底要打几张牌。我们对这个产品的理解就是说在今天这个市场竞争格局下,所有最后淘汰出局的厂商都是因为最后没有好的产品,没有好的用户体验,虽然它的背后有很多决策的过程,但最后落到用户面前的话只有一个问题,就是选择与不选择?所以当初我们就在想怎么才能做到一款真正具有足够竞争力的用户体验的产品,而且对我们来讲没有任何的渠道优势、没有品牌优势,一切都没有。要真正做到有很好的用户体验的时候,其实你硬件要自己做,软件要自己做,包括之后手机的售后服务,不管是你的客服也好,售后维修也好,这些都要自己做。我把这三者作为一个综合体验的产品,当然手机在今天它就是一个高度综合体验的产品,就是说今天大家不再会为了一个硬件去买单,诺基亚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大家也不会为了一个品牌或者是应用去买单,比如说HTC和Facebook在国外合作过类似社交手机,在发布之时大家还有些讨论,但到今天可能大家连名字都记不住了。大家今天对智能手机的定义都是一种电脑化的定义,它都是全业务型的,不会说拿来就只是上网。另外手机的服务也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就在想如果要把这个事情做好,是没有其他捷径可以选的,就一定要走最苦的路,什么事情都自己做,包括后面要说到的我们为什么要顺便去做电子商务。小米在出牌的时候我们卡了两招,第一招是大家看到的,性价比。去年我们在发布的时候是1999元这个价位的时候,同等的,性能相近的手机的价位都在三千、四千、五千这个挡。所以说小米手机在发布之时,性价比是用户的首选之一;第二招,我们在产品的技术层面还是有很大的领先优势的,一个是硬件一个是软件。硬件我们作为国内首款双核1.5G用了高通的芯片,那个时候我们比国内同行至少提前发布了三个月,这三个月背后其实是补了很大的补助,而且做了很大的技术投入,你要拿到最新芯片技术的时候往往意味着很多厂商它自己的产品可能都在连调,你的整个开发过程,整个测试稳定的过程是冒很大风险的,包括成本的问题。另外当时我们在整个发布节奏里面,前期MIUI的产品的微创新还是赢得了很多用户的口碑。所以对于我们如何往下走的问题,我的理解就是心无旁骛,千万不要多想,还是按照现在的节奏每年发布一款好产品,同样是高性价比的手机。高性能里面又包含了两个关键字就是硬件和软件,两者都要对用户有足够的吸引力。

我们当初敢进这个市场,不是说我们认为会立刻颠覆谁,只是觉得这个产品会有电脑化、互联网化的一些倾向。第二我们看到的问题在于手机处在一个消费类的电子时代,它是一个消费类的电子产品,它今天已经慢慢更加向个性消费品来转变,这样就会带来一个市场格局的转变。这个行业里做得好的厂商,可能会有40%或50%的份额,同时你会发现后面10%、20%、30%的厂商也会活得很好,因为他是一个个性消费的产品,它绝对不会像装Windows一样或者是像百度搜索引擎一样,百度搜索引擎占75%的份额,后面第二名第三名的连汤都没得喝,手机不是这样的情况,个人认为未来的中国至少排前五名的手机是有自己的市场的。他不是一个一家独大后面就没法生存的行业,所以对今天很多厂商一起涌进来做,一起进来参与整个产业的变革是个好事,只要大家是良性竞争就OK!千万不要背后使阴招,那是很恶心的。因为这个市场刚刚开始,它足够大。

小米手机质量及售后服务问题

在采访之前有个小插曲,我们有个90后的实习生,列举了一下周围朋友在使用小米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后盖松动脱落、照相效果没达到800万象素、死机、触摸屏不够流畅等等,这些问题几乎她周边四五个用小米的朋友都或多或少会碰到。黎万强显得有些尴尬,但也承认早期的工程机确实会有这些问题。小米到今天最被诟病的问题之一就是售后服务的问题,因此黎万强着重强调了今年是小米的服务年,最近刚好也是雷军的偶像乔布斯创立的苹果手机的服务备受批评的时候,但愿小米真的能够在这一年好好关注一下“服务”。

黎万强:首先作为一个从互联网角度做手机产业来讲,我们现在的客服通道比大家更加开放和透明,我们把微博作为客服通道来看的,微博这个通道是把双刃剑,就是你做得好与不好都会得到放大的传播,但我们还是坚持做这种在线的通道客服。对我们来讲,面前的一道坎就是如果是我们的问题,我们要果敢的承认并解决它。从小米一路走来来看,第一道坎就是第10万台的坎,前两三个月的时候那时真的是胆战心惊,因为要10万台一过,市场上没有太多的返修退货的问题,才敢去做下一步的爬坡,然后100万台也是一个坎,快速爬到100万的话其实对整个服务的承载压力会增大,首先发货有时候会满负荷的跑,售后和客服也是同样。所以在到100万台的过程中,小米的问题就是怎么样把服务的出口拉开,因为用户在买了小米之后关心的问题就是,一是买了之后发货够不够快,二是拿到手机之后想要打电话来咨询一些常态的问题,如果这时候电话打不进来就会变成投诉,第三就是用了一段时间之后出现的问题,坦白讲开放性的安卓相比封闭的苹果系统稳定性会弱一些。100万的这个过程就是把这些坎拉开。我们现在发货已经不再是个坎,开始的时候有一些物流的问题,但是通过拉开的这个过程现在已经解决掉了。我们的客服和售后网点逐渐的多起来,第二个问题也慢慢解决掉。下一步就是花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把售后服务的品质和监督流程建立起来,今天我们已经开始投入到这个里面。今年小米内部叫做“服务年”,其实今天对小米有两件最重要的事情,一个是全力以赴的把服务做好,请业内的专家下精力去把它做起来,第二件事情就是米2的研发,因为当用户不再抱怨你发货慢、电话打不通的时候,他们的期待就是你下一代产品的研发。所以未来半年的两件事情就是怎样把服务品质和监督体系做的更好,怎样把下一代产品做得更好。

nlc202309021820

是否存在饥饿营销?

黎万强比较系统地解释了小米备受争议的第二个问题——饥饿营销,但这样的解释能说服对此成见已深的大部份人吗?

黎万强:我们做第一款产品,就涉及到刚刚生产备料的问题,对我们来讲,我们做第一代的时候可能只敢做10万台,像国内联想、华为这样的厂商他们可能就敢做30万到40万台,像苹果一上来就100万台。这里面大家谁都不能保证刚出来的时候就没有问题,连苹果还不是也出了天线门吗?天线门出在一般厂商里早就挂了,但苹果能很巧妙的化解了这个风险。我们做第一代时就非常谨慎害怕,我们想第一年就别想卖100万台200万台,我们卖30万台就可以了,第一个10万台爬坡完以后大概一个多月就过去了,那我们整个产能基本都保证了翻番,比如说10万台20万台,到了今天70万台。但这里有几个制约的条件,第一个是材料供应的问题,就是材料定的时候都是从两三个月前定的,不是说你今天知道卖的非常好就去拿屏;第二个是生产线上的产能爬坡的问题,就像你找到富士康,富士康本身也要一两个月的爬坡,它的复杂程度还是比较高的,不是说随便过来个工人不用怎么培训,立刻就能上岗。比如到今天可能真的需要的话一个月100万台我们都可以生产,但是这过程是要经历三四个月的这种爬坡,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到5、6月份才敢开放销售。我们第一次开放销售是准备卖10万台,结果当天的时候30万单就过去了,我零晨临时就卡住了,因为再下订单我们就没法生产了。为什么我们对前30万个老用户非常感激呢?因为他们当初是冒了极大的风险选择了我们,第二是冒了极大的等待时间,足足等了两个月。对我们厂商来讲不会是放着钱不赚的,当然确实有这样的客观原因,无形中放大了我们的知名度。回头我们看苹果和三星,刚才我们讲过的苹果每一代的发布,你会发现前两个月买他们的货是很难的,苹果刚发布一个月就想买至少会加价一倍,要买Iphone4s的话都是要8到9千,其实对他们来讲,他们刚开的一两个月,他们可能一下子能上50万台100万台的规模,但是他们第一个月也会很难买,他们可能只用了3个月就完成了整个爬坡,对于我们刚成立的小公司来讲,可能我们要4个月5个月甚至6个月来完成,这是我们的困难。

另外我觉得对小米来讲,第一:通过网络来购买小米手机,量的供应问题不会成为一个问题;第二个是有些用户想买,但是没有上网的习惯;第三个是用户会上网,但在电子支付方面可能是个坎。这种困难对我们来讲我们还是要保持和运营商的这种合作方式,像今年我们和联通、电信都合作了,之后还会与移动进行合作。那么对我们来说未来在线上购买体验方面还要做两个工作:第一个是已经知道小米网的人要提供货到付款的方式(比如我老家,广东茂名,我有些老乡在高州那边他们想买但银行卡不会用,像他们就需要这样的帮助);第二个是还要宣传,让更多用户知道在小米网上可以买到我们的手机,因为有些人通过看报纸、杂志知道有小米手机这个事情,但他们并不知道去哪买。这就是说我们小米出口和宣传还是要加大的。但我们不会走传统渠道去销售,今后还是只会有网上和运营商这两个渠道。

认同李开复关于互联网企业做手机的观点

李开复认为互联网公司做手机绝大部份会失败,主要有因为:两个产业差别巨大,企业基因不同;绝大多数互联网品牌对手机不但不加分,还要扣分;不以用户需求为使命,而为嵌入自己服务为目标,无法得到用户口碑;不愿意嵌入用户爱戴的竞争对手服务会被诟病;用Android打造封闭iPhone式高利润封闭产业链不现实;在内部项目评估中,这样不赚钱不主流,而又要花大钱的项目,很难得到足够资源,会被主流项目压挤。

黎万强:我有类似的观点,开复是从互联网厂商来看的,我们进来做手机之后发现一个情况,我们当初真是无知者无畏,我后来有时跟雷军反复在聊说早知道这么难,我们就不玩手机了,玩点别的好了。像周博士、刘德他们做过硬件,都是后面进来的,一开始就是我们几杆抢,都是做互联网和软件的同事。我们做手机纯粹是凭借兴趣,觉得这个事情有足够大的市场。但进来后你会发现从供应链开始,生产、控制到最后产品的投放市场、市场营销,要做电子商务、配送、售后服务,这是足够大的事情。之后你会发现它的复杂程度,和所聚焦的程度,包括它的瞬息万变,这就要求企业本身要聚集的资源和关注度是第一的。比如现在很多厂商说我要做个云笔记本,类似点评这样的应用、读书应用之类的,它跟应用不一样。做应用有足够好的用户总思之后,只要有团队扎进去,哪怕只有五个人十个人,就可以不断地同时向一个方向,甚至可以扎五六个项目组进去。比如老板突然有些灵感,想一想过问一下也许立刻就成了。但今天碰到困难的课题在哪儿呢?我曾经有个预言,就是说这家公司有很大的货量,今天它在做手机的话,不是说有没有机会做成,有机会,但前提就是它是不是把它当作唯一的事情来看,如果它认为它是命脉,那就有机会,不然未来会出现很多种可能性,要么浅尝辄止,要么属于玩票性质,不了了之。所以这个事情的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完全超过大家的想象。它在赢得这个市场不是靠品牌和流量,今天用户都是靠鼠标来选票的,尤其是互联网企业来做手机的话其实他们的目标很明确,他想抢这个入口和真正有互联网习惯的用户,如果是70岁的大爷大妈他们会关注吗?这不是他们的目标用户群,但目标用户本身对产品的苛刻程度是相对严格的,你做得好不一定会夸你,但做得不好一定要被骂得狗血淋头,唾弃你,风险很大,成本也很高。因此说李开复的话从专注度来讲还是有道理的。

回应丁磊伪操作系统的问题

对于丁磊的伪操作系统之说,黎万强在回应该问题的同时也不忘揶揄一下丁磊。

黎万强:我们很多用户帮他(丁磊)科普了,第一个对我们来讲为什么我们叫MIUI而不叫MIOS,我认为我们肯定百分百的承认是基于安卓深度定制的一个Log(原话如此),它是基于安卓深度定制的,那么安卓是不是操作系统大家去定义了;第二我认为今天任何一家厂商想站出来全新做操作系统,我认为我不看好,我不看好的原因不是技术问题,今天WINDOWS PHONE为什么失败,不是说微软的那些工程师不牛逼,是因为他没有像安卓这样玩的风生水起足够多的开发者能把系统转起来,到今天来讲,如果丁老板他足够豪气的话,他自己可以做一个全新的操作系统,对产业是一个很大的贡献。但风险就是能不能把这个产业链玩转起来,这是一个关键。我认为小米没有这样的能力,从这点来看我们是承认的,而且一直在官网上都讲我们是MIUI,是基于安卓深度定制的。

回应微博月球照片和西藏照片问题

关于目前微博上很热闹的小米手机拍月球和西藏相片做假的这两个问题,黎万强倒没有显得特别在意,只是不忘强调这是拜周鸿所赐。

黎万强:那天我看了那个贴以后呢,我是这样回的原文,这是用户上传到论坛的一个照片,这个用户已经在小米社区上公布了他的玩法,但这个玩法是否真的可行是需要验证的。我说我愿意和我们的同事挑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去试验下,但那个用户确实把他所有的玩法都公开了,晚上拍的月亮有两万多人看到,他用的是天文望远镜,用了那个目镜这个很专业我也不懂,他拍了一系列,他把所有的原图片全部传上来了。按他这个方法是可行的,但是能不能百分之百能这样,我们需要试验一下。

那西藏的照片是一个员工不小心传上去的,但是我们第一时间立刻做了公开说明,其实没有什么的,我们当天立刻做了说明,一个是所有照片来自原帖社区,原帖地址都有,有个这样的栏目叫米社会,那个栏目全部用了上传的照片。第二个是我们讲到了西藏的照片收录是有误,我们立刻更正并把它删掉了。

其实我觉得这个事情,如果没有周鸿在闹的话它不会成为一个新闻点,但是小米在面对这种问题的态度在哪呢?那天我和所有工作人员讲,这个事情只要是我们做错了我们就立刻承认。如果是需要待考证需要证实的我们也不要去回避,用这样的态度不就OK了吗?互联网就是这样的一个文化。

少年佳哲之烦恼 第7篇

“咚……”是楼下摔板凳的声音,“啪……”是楼下摔杯子的声音,“哇……”是楼下孩子哭闹的声音……瞧,楼下的一家又开始吵架了。窗户外面,月亮静静地挂在黑暗的天际,散发着一缕缕柔和的光,星星则一如既往恪守本分,完成自己点缀夜空的任务。我迷迷糊糊地看了看表,已是凌晨两点半,楼下却依然“热闹非凡”,那不堪入耳的脏话实在让人心生厌烦。然而,除了做一名旁观者,我们又能如何?

我烦躁地捶着枕头发泄自己的不满,嘴里嘀咕着:“这么晚了,还让不让人睡觉了……”

第二天,楼道里所有邻居都对楼下那家人进行了劝解,他们的战争才得以“平息”。我想今晚應该可以睡个好觉了吧!

然而……

“砰……”

一声巨大的摔门声在楼道中回响。“噔噔噔……”是楼下的叔叔回来了,他看似有些僵硬的脸上泛着红光,嘴里唠唠叨叨,身子摇摇晃晃。我顿感他们家的“和谐条约”即将被打破,一场家庭战争又要开始了。

“吱……”门被拉开了。

“咦?你怎么又喝酒了?”是楼下的阿姨充斥着强烈不满的指责声。

“我喝酒关你什么事!”楼下的叔叔更为强硬地大声喊着。

楼道里死一般的沉寂,唯有叔叔的破口大骂让人觉得胆战心惊。

这令人无比厌恶的吵架,这令人无比厌恶的酒,这实在让人费解的楼下一家人,什么时候才能让我这小小少年不再烦恼,踏踏实实地睡个好觉啊?

【指导教师:王金娣】

上一篇:互联网运营模式下一篇:立足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