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艺术思维

2024-07-25

全媒体艺术思维(精选5篇)

全媒体艺术思维 第1篇

一、全媒体艺术时代的到来

在数字化时代高度发展的今天, 媒介的聚合能力越来越强,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 全媒体的传播方式已经成为现实。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 “全媒体”即“omnimedia”, 源自美国一间名叫Martha Stewart Living Omnimedia (玛莎-斯图尔特生活全媒体) 的家政公司。这家成立于1999年的公司, 拥有并管理包括杂志、书籍、报纸专栏、电视节目、广播节目、网站在内的多种媒体, 通过旗下的所谓“全媒体”传播自己的家政服务和产品。

“全媒体”的“全”包括上述的杂志、书籍、报纸专栏、电视节目、广播节目、网站, 还包括诸如身体媒介 (如舞蹈、杂技) 、口语媒介 (如评书、评弹) 、展馆、舞台、音像、电影、光电装置、手机、卫星通讯、甚至生物媒体在内的各类传播媒介, 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肤觉等人们接受信息的全部感官, 全方位、全天候地向人们传播信息, 而且即时互动性越来越强, 适应个性化的时代要求。“全媒体”这一概念得到越来越多的业界和学界人士的认同。凤凰新媒体CEO刘爽在“2010中国互联网高层年会”论坛上, 从世界杯的报道上, 全球媒体通过包括平面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 手机媒体、甚至3D影院等多样的媒介形式为全世界球迷奉献了一场足球盛宴, 得出“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的结论。

艺术是以媒介作为载体, 产生一种新媒介, 就有依托这种媒介而产生的艺术样式, 所以“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也就是全媒体艺术时代的到来。戴安娜·克兰在《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一书中, 详细列举了媒体/媒介的种类:电视、电影、报纸、图书、杂志、广播、录像、音乐会、展览、博览会、游行、表演、戏剧, 并深入讨论批量生产的艺术品 (以赛璐璐、磁带或印刷文字形式出现的) 以及表演或展示给受众或观众的电影、电视、文学、戏剧、音乐和造型艺术等文化产品。可能是这本书1992年问世的缘故, 计算机艺术和网络艺术不在关注之列。而在1990年以后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 新媒体艺术作品引人注目。德国学者奥利弗·格劳认为:“媒体艺术, 也就是录像、计算机图像、动画、网络艺术, 以及以最前卫的形式出现的交互/虚拟艺术和它的分支遥在艺术和生成艺术, 已开始主导图像和艺术理论”。从理论意义上讲, 计算机艺术的诞生之日就是全媒体艺术时代的开始, 而基于计算机艺术的网络艺术诞生和发展更是推动全媒体艺术向从纵深层次发展, 从人类艺术发展的整体视野来看, 今天我们已经置身于全媒体艺术时代。

全媒体艺术是既运用身体媒介和自然界的物质材料创作的传统艺术创作方式, 又充分融通光电媒介、计算机媒介、网络媒介、生物媒介等发展起来的现代艺术创作方式而形成的艺术形态。艺术创作方式更加丰富, 跨媒介创作现象越来越多, 随着第三次IT浪潮“云计算”的推进, 媒介聚合能力越来越强, 在给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生产和销售方式带来划时代的变革的同时, 必然带来艺术创作形态的变革, 必然带来艺术传播方式、欣赏方式、收藏方式、艺术品市场商业模式的巨大变迁, 运用多种媒介进行创作的媒介平台已经搭好, 全媒体艺术的艺术形态值得我们探究。

二、全媒体艺术创作形态

全媒体艺术创作形态可以界定为综合用身体、声音、文字、图形、影像、动画、装置、建筑、数字、生物等媒介中的几种媒介进行创作的艺术形态。《红楼梦》的全媒体地艺术创作的漫长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形态给我们以启示。

小说《红楼梦》这部旷世奇书完美地运用语言艺术, 成为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 也成为艺术家创作的源泉, 自诞生以来, 艺术家运用各种艺术媒介以封建社会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 以宝黛钗的情感生活为创作题材, 不断演绎生发, 创作了丰富多彩的作品。

借助身体媒介演绎的有:赵明编导, 山翀、武巍峰表演的大型舞剧《红楼梦》;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2001级现代舞专业的学生们编舞演出的毕业作品——现代舞台剧《梦红楼》;台湾著名舞蹈团体“云门舞集”原创舞剧《红楼梦》;在优酷网上可以看到少儿演绎的《印象红楼梦》舞蹈作品;

口语传播方式有:刘兰芳等人的创作评书《红楼梦》 (108回) 、连丽如创作的评书《红楼梦》 (102回) , 在土豆网上可以搜到粤语评书《红楼梦》41个视频。

借助文字媒介演绎的有:有清朝以手抄本形式流传的《石头记》, 有胡波的硬笔书法艺术《红楼梦》;据报载王振东用行楷草隶创作千幅作品, 配上友人的150幅红楼人物风景画, 以国粹——书法的形式再现《红楼梦》。在网上我们还可以看到李纯博书法作品《红楼梦》字幕截图;当然还有各种版本印刷品《红楼梦》。

雕塑:据报载河北省博野县农民用传统的面塑、剪纸和烫画等艺术手段塑造《金陵十二钗》等有关《红楼梦》的人物。

建筑:上海青浦大观园仿古园林建筑群, 此外还有北京大观园、河北正定的宁国府和荣国府。

摄影:在数码公社网站有寒柳的帖子, 宣布在《北国风光俱乐部》设立一个《红楼梦文化》摄影专栏, 意在“通过摄影艺术的形式, 以独特的、个性化的摄影语言表达真实的情感, 记录客观存在, 捕捉精彩瞬间, 体现个人观念。”寒柳身体力行, 拍摄了一批与《红楼梦》有关的摄影作品。

戏曲戏剧:有昆曲折子戏《红楼梦》、京剧《红楼梦》、越剧《红楼梦》、黄梅戏《红楼梦》、评剧版《红楼梦》, 还有歌剧版《红楼梦》。据网易新闻报道, 话剧版的《红楼梦》将在烟台大学首演。

《红楼梦》电影和电视剧一次次拍摄, 都是与《红楼梦》相关的大型创作行为。电影:早在1924年秋, 民新影片公司用戏曲短片形式将梅兰芳演的京剧片段, 如《黛玉葬花》、《千金一笑》、《俊袭人》等搬上银幕;其后复旦影片公司、孔雀影片公司、新华影业公司、新华影业公司等都拍摄与《红楼梦》相关的电影, 到1949年以后, 两岸三地的电影人以极大的创作热情拍摄了各种版本的电影《红楼梦》:如1962年, 王文娟、徐玉兰版越剧电影《红楼梦》;1977年, 香港邵氏电影公司的系列电影《金玉良缘红楼梦》;1980年代后期谢铁骊导演《红楼梦》。2003年, 上海电影厂拍摄首部高清晰数字电影舞台艺术片《红楼梦》, 2007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与北京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用数字高清技术拍摄越剧舞台艺术电影《红楼梦》。电视剧:1980年代创作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 成为中国几代观众的共同记忆, 2010年拍摄新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 亮相荧屏。

游戏:有智冠科技《红楼梦十二金钗》, 娱乐通《红楼梦》和《林黛玉与北静王》。

网站:有“红楼网”, 设立红楼原著、红楼版本、红楼资料、红楼WIKI、红楼论坛等板块, 在红楼原著提供各种版本的《红楼梦》的电子文本;有以学术研究为主的“红楼梦研究网”;有以打造《红楼梦》阅读、研究、资讯、交流社区为旨归的“红楼艺苑”;

纵观《红楼梦》的全媒介转译, 基本涵盖了身体媒介、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化学媒介、网络媒介等, 充分展现了全媒体艺术的创作形态, 可以看出中国艺术家用200多年的时间或者全面或者从不同角度来演绎原著《红楼梦》的精髓。

全媒体艺术创作形态可以分为三种:

1. 统合:

各种艺术创作围绕某一创作主题, 或者某个创作题材进行创作, 各种艺术创作形态以及保持自己鲜明的特色, 但又是整一的艺术品。如春节联欢晚会中的舞蹈、小品等。

2. 融合:

各种艺术创作围绕某一创作主题, 或者某个创作题材进行创作, 各种艺术创作形态互相融合,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共同完成一个浑然一体的艺术品。如井冈山的《井冈山革命斗争全景画馆》综合运用先进的声光电艺术和传统的绘画艺术的融合, 全面呈现井冈山壮美的自然风光、纯朴的乡村生活和井冈山的斗争生活, 使瞬间的空间艺术模式和时间艺术令人惊叹融合在一起, 给人以崭新的艺术享受。据《济南日报》介绍在“延展生命国际新媒体艺术展”上, 来自克罗地亚的艺术家依娜的作品《柠檬的诗》用1000个柠檬作为发电的能源, 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实验性的平台, 用新型机械/生物体来创造诗歌和文学作品。这是一个使用代替能源——水果和蔬菜——的互动装置。这是生物科技和新媒体艺术、文学艺术的融合, 是典型的跨媒介的作品。

3. 聚合:

艺术家运用各种艺术创作手段围绕某一创作主题, 或者某个创作题材进行独立创作, 包含上述两种创作形态, 艺术形态各不相同, 作品不是整一的艺术品, 可以呈现在一个聚合的艺术展示平台, 也可以运用多种媒介搭建的艺术平台展示, 通过纸质媒介、广播媒介、影视媒介、网络平台 (如网站) 、移动平台 (如手机) 、舞台、展演场馆等把艺术作品最大化地、立体化地传播。上述的有关《红楼梦》全媒体艺术创作现象基本属于此类。建川博物馆被称为博物馆聚落, 把历史文物、历史图片、诗歌、绘画、雕塑、和运用了场景复原造型艺术、影像艺术、数字景观艺术等先进的展陈手段聚合在一起, 既有静态文物、图片的呈现, 也有动态互动的深度体验, 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巨型的互动装置艺术, 是充满历史记忆的震撼人心的艺术殿堂。再如黄永玉, 自言是文学第一, 雕塑第二、木刻第三, 绘画第四, 擅长版画、国画、油画、漫画、雕塑、书法, 又是诗人作家, 是跨媒介的艺术家, 一生赞美故乡, 眷恋故乡, 以此为题材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创作的作品种类繁多, 创作形态各不相同, 他用灵性之笔画出故乡的山水之迷人, 镌刻故乡之风物, 描摹人情之淳朴, 他又是一个独特的建筑师, 在京郊建有占地六亩的“万荷堂”, 现代与传统接合, 在故乡建有“玉氏山庄”, 建筑与自然共融, 他的许多作品又聚合在吉首大学黄永玉艺术博物馆及其网页。

三、全媒体艺术创作的可能性

从理论上讲, 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低门槛化趋势, 个体艺术家和群体艺术家可以同时掌握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和影视艺术乃至数码艺术中的几个艺术门类的基本创作技巧, 从而创造出异彩纷呈的全媒体艺术景观。在艺术创作现状中, 跨界艺术家成为耳熟能详的称呼, 跨界艺术作品也频繁问世, 带来崭新的艺术景观。音乐剧《弘一》表现在音乐、戏剧、美术、诗词、金石、书法、教育、哲学、佛学等方面均有很深造诣的艺术家弘一法师, 由声音、视频、实景构建共同呈现多媒体舞台背景, 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艺术体验。导演郁百杨兼任美术总监, 白天给演员排练, 晚上对着电脑做舞台设计, 进行跨界艺术创作。纵观近年来的艺术实践, 以多种艺术创作方式共同表现同一题材, 全方位地反映历史面貌、社会生活和自然风光, 在会展业展演、革命历史纪念地、旅游景点形象宣传、宗教演出等活动中均有运用。

全媒体艺术时代, 艺术家何为?今天, 传媒人已经意识到全媒体时代的到来, 当代艺术家也应当具有全媒体艺术思维。个人或者由某一机构聚合的创作集体都可以运用全媒体艺术的方式进行创作。艺术家孔宁具有开放的心态不停地跨界, 她的身份从检察官到大律师, 从画家到电影艺术家, 从诗人到建筑设计师不停地转换, 还创作小说、歌曲、装置艺术作品, 表达她对人生、死亡的体悟, 创造出不可思议的艺术境界。

全媒体艺术时代, 网站、电视、展馆何为?网站、电视、展馆应当成为全媒体艺术的展示和汇聚的媒介。网站具有强大的聚合能力, 运用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频, 甚至3D技术影像等多媒体进行传播, 海量的存储能力, 是全媒体艺术的展示和汇聚的理想媒介。在《中国南京云锦网》上, 除了浏览云锦历史、现状的文字、阅读电子杂志、观看云锦精品的图片, 我们可以通过数字博物馆360度全景式地观看南京云锦博物馆的展品, 美轮美奂, 如同身临其境。

四、在城市文化建设中, 文化主体应当具有全媒体艺术思维

网站建设、节庆活动、展馆建设、主题公园、影视作品创作和相关衍生产品开发、旅游产品开发、非物质文化街区等是城市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媒体时代, 作为文化主体的政府、机构和个人在城市文化建设的构想、策划、设计和实施过程中, 在城市文化建设中, 如果要取得更好的艺术效果和社会效益乃至经济效益, 文化主体应当具有全媒体艺术思维。在这方面有成功的运作, 也存在诸多不足。比如, 中国艺术节是国家级的艺术盛会, 但受主办方文化部行政管辖范围的限制, 在1997年发布的《中国艺术节章程》演出和展览的艺术门类有戏曲、话剧、歌剧、舞剧、音乐、舞蹈、杂技、曲艺、木偶、皮影、综合文艺晚会、美术展览及其他文化艺术及民俗风情展览等, 缺少影视艺术和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展演, 无法成为全媒体的艺术盛会。

下文通过分析实例来探讨全媒体艺术思维与主题公园、旅游产品开发的影响。

苏州静思园是陈金根和许多艺术家在苏州同里主持创造的园林艺术, 被称为“江南最大的私家园林”, 成为苏州颇具影响的旅游景观, 是城市创意文化的代表, 这是围绕静思园这一“诗意栖居地”的主题而进行的群体创作。全媒体艺术思维使静思园成为各种艺术样态的汇聚之地。第一, 静思园是建筑艺术, 属于实用艺术。园中建筑包括鹤亭桥、小垂虹、静远堂、天香书屋、庞山草堂、静思禅院等, 是继承古老的苏州造园艺术结合现代科技的创造。第二, 静思园汇聚了苏门砖雕和盆景园、历代科学家碑廊、咏石诗廊等, 其中的苏门砖雕、历代科学家碑廊、咏石诗廊则有是书法艺术和雕刻艺术集中体现;而盆景园则是展示盆景艺术。第三, 置石艺术、绘画艺术和摄影艺术在静思园这一艺术殿堂占有重要位置, 属于造型艺术。静思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置石艺术, 其中庆云峰创造当代的奇石文化的奇迹, 被载入吉尼斯大全, 成为奇观文化的一个标本。悟石山庄中许多奇石象形度很高, 可谓形神兼备, 如雄鹰、寿龟、瑞兽、啸虎、迎客松、崇山、峻岭、刘姥姥等, 不一而足。绘画作品有《静思园全景图》问世, 摄影画册有《静思园》出版。第四, 静思园又涵盖语言艺术和影像艺术。陈金根主编的《庞山湖史话》和《静思园吟赏》前者汇集了与静思园相关的历史传说和历代文学作品, 后者以静思园为歌咏描写对象, 使静思园意蕴丰厚。影视艺术家以静思园为题材创作了广播剧、电视剧、电视专题片。第五, 全媒体艺术思维使静思园一直处于未完成的状态, 呼吁更多的艺术家参与, 静思园以开放的艺术胸襟召唤各类艺术家参与创造, 我们期待不久的将来有与静思园相关电影和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出现, 如用虚拟空间艺术来展现静思园的风貌, 展现的空间可以是静思园, 也可以是网络媒体。可以开发游戏产品, 使静思园成为意义互动的场所。如果这一天到来, 静思园主题创作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全媒体艺术创作。

开封的清明上河园是根据宋代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而建造的主题公园, 汇聚了建筑艺术、雕塑艺术、《大宋·东京梦华》的综艺演出, 还有手机下载、网上游园、全景欣赏、在线商城等新媒体服务。连云港西游记文化主题公园在策划阶段除了吸纳第四代主题公园的高科技元素, 一个重要理念是注重网络游戏和山水实景的深度结合, 将实时互动体验这一数字时代核心理念注入主题公园的设计之中, 以期将观众带入全媒体艺术的体验之中。

电视新闻表达的全媒体思维 第2篇

一、电视新闻表达的全媒体特征

多年前,笔者曾遇到这么一件事:某市领导汛期检查防汛工作,报社、电视台记者随同采访。发稿时,工作人员交待统一用报社的稿件。于是,一条电视新闻中倒装句比比皆是,形容词层出不穷,电视台记者辛辛苦苦录下的现场声、同期声付之东流,不仅播音员配音时难受,观众收看时别扭,而且领导事后也觉得不妥。

这件事说明了不同媒体新闻有它自己的表达形式和传播方法,要尊重和善于利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和传播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同样,在不同的新闻体裁中不同媒体的新闻表达形式会导致传播效果的差异化。比如,在现场特写中,电视新闻的表现力就优于报纸新闻和广播新闻。2006年,福建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在龙岩举行,台湾金门县首次派出观摩团参加。笔者在采编这条电视新闻时的稿件是:

(现场主持)“观众朋友,现在朝我们走来的是金门体育观摩团,这是五十多年来首个参加福建省运会的台湾体育观摩团”

(出开幕式主持人介绍金门体育观摩团)

(出现场观众热烈欢迎的画面)

报纸的新闻报道(以中新社为例)是这样的:

他们来自金门,跨越台湾海峡而来。虽然空间的距离很近,却等了五十多年才等来了历史上的第一次。

他们三十多人的一个方阵,统一身着红衣白裤,在礼仪小姐引领下迈着整齐步伐,笑容满面走来;打出“热烈欢迎莅临金门参访旅行”的横幅,挥舞小白帽向观众致意,收获全场最热烈的掌声。

二十八日晚,他们在福建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开幕式上的首次亮相,赢得了“客家祖地”龙岩人和福建体育界的热情欢迎。他们就是由金门体育会理事长王异生率领的金门体育观摩团,是五十多年来首个参加福建省运会的台湾体育观摩团。

妙笔生“花”毕竟不是真实的鲜艳灿烂。尽管,电视新闻不用一字配音,但是传播效果明显优于报纸新闻。这种效果是电视新闻的表现形式带来的。

电视新闻,是指运用现代科技传播工具,通过声、画等视听元素传播符号,来报道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蔡明泽在《新闻传播学》中指出:“电视可以传送声音符号和图像符号而诉诸人们的听觉和视觉,从而提高了信息的可信度……达到以声动人和以情动人的效果”。电视新闻具有传播迅速、有声有色、形象生动、现场感强、线性传播等特点。

电视新闻从诞生之日起,就因为时效性和现场感强等特点得到受众的青睐。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电视新闻的表达形式从原来的画面加配音向全方位发展。目前,电视新闻的表现形式有画面、配音、字幕、同期声(现场声)及音乐等,在单条新闻中往往是几种表现形式的组合。电视新闻的画面表现形式可以看作照片、图片,目前图片新闻常常在电视新闻中出现;电视新闻的配音、口播表现形式可以看作是广播;电视新闻的字幕表现形式可以看作是报纸,其中的滚动字幕还可看作是网络快速新闻。这点,在数字电视推出后更为明显,甚至可以把电视机当成报纸阅读器,当成电脑。同时,电视新闻从传统电子新闻采集(ENG)到卫星新闻采集的变化,不仅让电视新闻在时效性上可以与网络相媲美,而且也让电视新闻更符合全媒体时代受众的信息消费需求。

所以说,电视新闻的表现形式在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新闻中最具有全媒体的特征。

二、电视新闻表达的全媒体演变历程

在我国电视学界上,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声画之争”算得上较有影响力的争论。源自电视艺术大师伊文思的主画论者认为,电视以画面为主,配音只是加强效果;源自报纸、广播的主声论者认为,电视以声音为主,画面只是辅助作用。

笔者认为,电视声画之争只是机械地盯住并割裂电视画面和声音这两种主要传播方式,忽略了电视可以有机融合地传播多种符号。随着互联网第四媒体的形成,全媒体悄然兴起。报纸、广播、电视这些传统媒体纷纷探索全媒体方式,以此抗衡“来势汹汹”的新媒体。最具全媒体特征的电视新闻在表现形式上开始了全媒体的演变,相比而言,声画之争已不合时宜。因此,进入二十一世纪声画之争已淡化,业界学者更多是在探讨全媒体的发展。

全媒体,是指具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表达形式基础上的融合。在全媒体的理念下,电视新闻的画面不再只是电视摄像机录下的画面,电视新闻的声音也不再只是配音和现场声,电视新闻的表达形式从最初的电视摄像机录下的画面加上稿件配音,借鉴报纸、广播、电影、网络等,向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文字符号、图像符号、声音符号全媒体演变。

近年来,电视新闻表现形式的全媒体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电视新闻的文本表达形式

电视新闻与报纸新闻最大的差异就是,电视新闻是线性传播、瞬间流逝,报纸新闻可反复阅读、信息量大。为了弥补短处,电视新闻越来越多采用报纸的一些表现形式。

首先,是字幕的运用。赵玉明在《中国广播电视通史》中指出:“字幕新闻是随着电视技术条件的改善而出现的一种新的电视新闻手段,它把字幕打在屏幕的下方向左方移动,可以不中断正常节目播出,把新闻及时传播出去”。字幕的灵活运用及字幕新闻的出现,不仅仅只是提高新闻的及时性,在提高新闻及时性这一点上让电视新闻的表现形式上有网络媒体的特性,而且是让电视新闻具备了可读性。陈富清在《电视新闻:困惑与超载》中指出:“字幕新闻改变了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方式,变视听二位一体收视为‘视、听、读三位一体’”。

字幕在电视新闻表现形式的运用可谓比比皆是。就以今年5月8日央视《朝闻天下》播出的《北京:电动汽车充电收费办法公布》为例,让我们来看看这条新闻的表现形式,它采用了主持人导语 + 画面 + 字幕 + 现场声,在两分钟的新闻中纯字幕的地方就有一分零五秒,还有《北京:电动汽车充电收费办法公布》和《京津冀高速服务区将设充电站》两个新闻标题。纯字幕的地方主要是具体解释电动汽车的三种收费办法以及与燃油汽车的对比,它和两个标题一样都是观众最希望了解的信息。最希望了解的信息用字幕形式,让观众既听又看还读,三位一体的方式更容易让信息传播起到良好的效果。

字幕在电视新闻表现形式中还有将一段时间的重点新闻以飞字幕方法不间断地播出,将一条新闻中的几个重点以新闻标题方式出现。

其次,是图片新闻的运用。图片新闻最先是运用于报纸或杂志等纸质媒体,网络媒体兴起后也广泛采用图片。近年来,电视新闻越来越多采用图片方式,一种情况是在突发新闻、重大新闻时为了赶新闻时效,或弥补电视画面的空缺,还有一种是为了介绍新闻背景,特别是在介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时。

第三,是评论员的引进。评论、深度报道、思辩性较强的新闻报道是报纸新闻的强处。为了加强评论的力量,近年来各大电视媒体开始引进了特约评论员。

电视新闻的报纸表现形式还包括图表等。

(二)电视新闻的广播表达形式

电视新闻的广播表现形式主要是电话连线报道。电话连线报道是广播新闻的亮点,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有些事件电视画面没法及时传播或者电视记者无法赶到现场时采用电话连线方式可以满足时效要求,甚至达到更好的效果。2004年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爆发,9月3日特种部队强攻解救人质时,凤凰卫视记者卢宇光抱着卫星电话与主播连线,那带着喘息和颤抖的声音同步在电视播出,虽然没有画面,但是观众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了千钧一发的紧张。这一报道也因此成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经典报道。

(三)电视新闻的网络表达形式

“互动、即时、海量、自媒体”等是网络新闻特征,电视新闻的表现形式在演变过程中吸取了网络的优点。首先,在即时性上,电视新闻一是用字幕形式来达到网络的弹页新闻的效果,在事件发生的最短时间内用拉滚字幕的形式将信息第一时间传达。比如,汶川地震发生半小时内央视新闻就以滚动字幕的形式播发了新闻;二是用现场直播的形式,在事件发生的同时同步播出,现场直播的多点多机位,加上电视新闻表达形式多样化,让网络相形见绌。其次,在互动上,电视新闻采用微信、微博方式加强了与观众的互动,收集线索,征集话题,播出观众的互动信息,有的还通过微信的语音通话播出观众声音。再次,在海量信息上,电视新闻通过将一段时间的重要信息通过走字幕的形式播出,有效弥补了线性播出及信息量的缺陷。最后,电视新闻栏目通过“拍客”等类似方式采用了观众拍摄的新闻。

电视新闻表现形式的全媒体演变还包括动画的运用等。这种全媒体的演变不仅只是弥补电视新闻表现形式的短处,而且还充分发挥了电视新闻表现形式的长处。

三、电视新闻的全媒体表达与观众的新闻诉求

全媒体的表达形式,让电视新闻表达更多样化、表达更充分。怎么运用好、运用活电视新闻的全媒体表达形式,满足观众的新闻诉求,获得良好的宣传效果呢?笔者认为:

(一)树立全媒体的思维

随着技术的发展,电视不仅仅是通过声音和画面两种方式来传播,电视画面也不仅仅只是摄像机录下的画面。在这前提下,电视新闻的表现形式是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方式。因此,要建立、巩固和提高全媒体的思维,在这种思维的指导下选择一种方式或几种方式组合,让报道时效、报道力度和传播效果最优化。

2006年6月8日,福建长汀县河田镇八十里河决堤,笔者赶赴现场进行报道。怎么样才能将这一新闻在最快时间报道出去?如果等拍摄完,到长汀县城编辑再回传到电视台,时间肯定要几个小时。经过与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沟通后,笔者在现场用手机连线的方式报道了新闻,然后用手机拍摄现场照片传回在电视上播出。

(二)强化受众本位的概念

当下,新闻传播的最大改变就是传播渠道不只是控制在报纸、电台、电视台手里,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众多的渠道了解和掌握新闻信息,每一个人也可以成为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在这前提下,所有媒体都必须树立起观众至上的理念。在这种理念指引下,电视新闻要从观众角度、观众心理出发,明白观众想了解什么内容,怎么样才能符合观众接受传播的心理,怎么样才能满足观众获得信息的需求。然后,决定采取电视新闻的哪一种表现形式或哪几种表现形式的组合,达到新闻传播的时效、效果最佳化,赢得观众的支持。

(三)完善团队协作的机制

电视新闻表现形式的全媒体演变,带来了新闻表达的多样性、生动性,也带来了新闻采编流程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从原来一线文字、摄像的分工转变为现在的一线分工和后方团队协作支持有机融合。换句话说,原来一线的记者是新闻的主要生产者,现在一线的记者除了新闻生产者外,更多的是传递信息,后方的团队越来越多承担了新闻生产者的角色。

所以,在全媒体的前提下,单兵作战的能力并不是关键,重要的是有一个运作良好的团队协作机制。

(四)发挥现场直播的电视新闻优势

有人曾说,现场直播是为电视而生的。现场直播与事件同步,形象生动,以画面、声音、图片等多形式传播,是电视新闻对抗其他媒体新闻的“杀手锏”。随着SNG的大量运用,电视新闻的现场直播也日渐普遍。

正是基于这点,2008年中央电视台牵手全国50家电视机构成立中国电视直播联盟。联盟强调“信息首发”和“电视速报”,打造一个反应最快速、覆盖最广泛的全国电视新闻直播体系。

要发挥好现场直播的优势,一要实现现场直播常态化,二要打造一支优秀的直播团队,三是要善于利用新技术。靠卫星直播车来现场直播有两大局限性:新闻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卫星直播车赶到事发地点的时间性。在现场直播中,要利用好通信网络,使用智能手机和海事卫星等来提供信息源;还要利用好遍布城市大街小巷的监控网络来提供适时的画面。

总之,形式是为了内容服务的。电视新闻表现形式的全媒体演变,既是基于自身特点发展而来,又是得利于现代技术的发展。全媒体的表现形式,就是为了更充分、更完美地表达新闻内容,如果只是片面追求表达形式的全面化,也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

摘要:随着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第四媒体出现,关于新旧媒体的交锋,“死亡论”、“融合论”等一时众说纷纭。电视新闻表达形式开始跨越新旧媒体的变化。本文从小处着手,抛开新旧媒体融合、竞争之论,着重探讨了电视新闻表达的全媒体演变以及如何灵活运用全媒体表现方式来获得时效及效果的最佳化。

关键词:电视新闻,表现形式,全媒体语境

参考文献

[1] .蔡明泽.新闻传播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74.

[2] .赵玉明.中国广播电视通史[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376.

全媒体艺术思维 第3篇

一、电视编辑的四种思维形式

(1) 特色化思维。作为编辑由于长期习惯于去寻找与自己主观意象相同或相近的对象进行报道, 习惯于从过去传统的经验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为避免雷同就需要让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扩散, 从多方面去寻找答案, 引出更多的信息, 探求多样性的结论。用全新的叙事角度去进行编辑制作。包括诸如顺序的安排、叙述的节奏、频率以及聚焦点放在哪里等等。实际上这种特色化思维在任何时候都会给我们的节目带来新意, 而在信息批量生产、大规模复制的现今传媒界, 这种新意就显得更加重要。

(2) 故事化思维。当今年轻人的兴趣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电视普及网络无处不在的情况下, 可以说故事化的讲述方式更加符合现今观众的视听习惯。要把一个电视节目中的故事讲好, 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悬念和细节。悬念使观众有强烈的继续看下去的愿望, 而最能打动人心的表现手法就是细节的描述。把故事讲述得更加鲜活, 已经成为媒体提升影响力的一个重点。

(3) 平民化思维。话语权是如今社会越来越被认同的一种权力, 以往传播的权力常常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他们要么是政要, 要么是明星, 要么就是某个事件的焦点人物, 而平民大众往往很少掌握大众传播的权力。但这并不说明平民百姓对传播权力没有渴望和向往。从民生新闻的兴起到大众选秀节目的热火朝天, 我们可以发现普通观众一直在希望有更多的途径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来展示自己的生活。而这也在提醒我们必须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怎么用平民化的思维把我们的节目做得更精彩。

(4) 互动化思维。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 媒介逐渐认识到只有更好地认识与明确受众的核心地位, 才能提高传播信息的质量。对于电视编辑而言, 体现受众主体地位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让受众参与到电视节目中来。互动思维不能仅仅局限于观众热线、有奖新闻线索征集等方面, 还要在丰富的传播实践中不断地拓展思路。例如, 网站、博客、微博、QQ、微信等。

二、电视编辑的七个着力点

一是重视头条新闻。一档电视新闻节目多则十几条新闻, 少则也有若干条。这就要求编辑根据本档节目的定位, 选择、加工新闻稿件, 策划、编排节目, 突出节目的个性特征。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是线性组合, 尤其要选好头条, 头条新闻代表着节目的品位, 关系着节目的社会效果。《福海新闻》是福海县一档日播主流新闻节目, 会议报道、领导活动居多, 并且一般都在头条编发。我台的编辑原则是领导活动、会议新闻既然避免不了, 编辑应尽量使其简短。除非是具有头条价值的, 一般不在头条编发。那些紧紧围绕大局、积极弘扬主旋律的新人、新事、新经验、新成绩以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闻才应多上头条。并在《福海之窗》《乌伦古湖网》《福海发布》等网站、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同时播出, 拓宽传播渠道增加与观众之间的交流互动。

二是注重有效信息量。有效信息含量是指受众从该媒体传播中获知的与认同的信息数量。编辑不能仅仅注重新闻的信息含量, 提高其有效信息含量才是最终目的, 要时常站在一个受众的角度, 审视自己编排的新闻究竟能给受众多少信息, 审视自己编排的新闻究竟对于受众能有多大帮助。要尽可能在有限的时间段编发尽可能多的对受众而言有价值的信息。除了《福海新闻》, 我台还开办了杂志栏目《福海新视野》。在福海县每年的“两会”报道中, 我们就十分注重前期的新闻、栏目的策划和组织报道。并非简单按照会议议程作报道, 通常都会按照一事一报的原则, 把蕴含在会议中的事关经济、民生的新闻点挖掘出来, 分条加以报道, 同时, 在栏目中按照不同主题分期播放, 让群众在第一时间了解知晓这些方针政策和目标任务。

三是突出地方特色。区域优势使县级电视台节目拥有了贴近性、针对性、时效性等其他电视台没有的强项和优势。有着“塞外江南”之称的福海县位于新疆最北端阿勒泰地区中部边陲额尔齐斯河与乌伦古河之间的河谷地带, 总面积3.33万平方公里。北依阿尔泰山脉, 西接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 北与蒙古国接壤。这里水草丰美牛羊成群。被哈萨克草原民族尊为母亲河的乌伦古河蜿蜒流淌其间, 将一颗璀璨的明珠——乌伦古湖镶嵌在准噶尔盆地至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北缘。面积约150万亩的乌伦古湖是我国内陆流域十大淡水湖泊之一, 是北疆最大的天然渔业基地。地方特色是地方台与其他媒体竞争的资本。每个区域有每个区域的特色。因此, 在对外宣传中, 我们深知要选择、组织那些具有当地经济文化特征、地理文化风情和民族文化色彩的新闻和栏目, 这也是提高县域知名度、美誉度的一个法宝。

四是发挥电视优势。声画合一是电视的特点, 也是电视的优势。电视节目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编辑要注重同期声的运用, 注重各种报道体裁的选取, 注重画面文字的搭配, 尽可能少用画面加解说的最原始的报道形式, 尽量不用口播, 通过声音与画面对列, 实现声画协调、共同表现内容的目的。例如, 我台在进行《福海新闻》和《福海新视野》的编辑时, 就非常注重电视画面语言的选择和剪辑, 非常注重现场声和同期声的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声画增强新闻的生动性与贴近感, 使电视新闻“活”起来。

五是内容要更精彩。福海县下辖四乡一场两镇, 61个行政村, 县域总人口9.82万人。2015年初, 全县电视覆盖率达到了95.74%。电视节目如何能得到群众喜爱, 提高收视率, 扩大市场占有量?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 我台始终坚持时政新闻要“三贴近”。从观众“应知、想知”出发选准报道的切入点, 切忌面面俱到。民生报道要紧紧围绕老百姓日常生活, 围绕老百姓希望解决的、政府考虑解决的、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来报道;在形式上, 做足沟通和服务的文章。舆论宣传始终从老百姓关注的城镇饮用水、供暖、排污、道路改造、定居兴牧、安居富民和节水灌溉等25类、115项重点民生工程入手, 深入挖掘了一大批民族团结方面的好人好事, 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播了正能量。使民生新闻具有强烈的冲击力、震撼力和影响力, 切实做到更贴近、更迅捷、更生动, 发挥好党和政府的喉舌、人民群众代言人的作用。

六是编排要有美感。电视节目以具体可感的形态反映现实生活传递信息, 其本身就具有美学价值, 而好的新闻编排可以使其美学价值得以更充分的体现。我们认为:如何润色稿件语言、如何搭配画面文字、如何逻辑地技巧地联结每条新闻——这是电视编辑应该经常思考的问题。同时从适应观众心理需求入手不断创新电视节目报道方式, 在报道的深度上下功夫。例如, 《福海新闻》在进行重要新闻报道时, 我们有时会配发《新闻背景》《新闻资料》《新闻链接》《记者感言》等来满足观众对资讯的深层次的需求。电视节目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才会更有看头。

七是包装要更时尚。电视节目巧加打扮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近些年, 福海电视台不仅为每位记者配备了统一的电视台的台标, 而且专门制作了节目的片头、片花, 采用了统一的标准字和标准色等, 同时在音乐的运用上也注意和谐统一, 形成了独特鲜明的包装风格。现在要包装一期节目, 由于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出现, 集图像、音效、特技、字幕等工作于一个环境之中, 它可轻巧实现传统复杂系统的全部功能, 如常规的剪辑、快放和慢动作, 多层画面叠加及转换, 多通道二、三维数字特技效果, 色键抠像, 淡入淡出, 运用立体字幕, 高品质音效编辑与合成等。不仅如此, 结合计算机三维动画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 甚至是Flash动画、漫画、连环画、剪纸以及中国国画等来完成其艺术表达, 更让电视节目包装艺术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三、结语

作为电视编辑, 我们必须结合自身工作实际, 不断探索电视编辑思维方式和提高编辑水准的新路子、新途径、新办法, 在主动适应中寻求拓展, 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代表者, 成为海量信息的过滤者, 全面提升电视编辑的综合素质, 在整个电视传播链环中扮演全能型角色, 做一个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电视编辑。

摘要:在全媒体时代, 各种新兴传媒以其传播信息的快速与同步、丰富与透明及传播方式的交流与互动、传播渠道的通畅与便捷高歌猛进, 迅速跻身主流媒体。这对电视编辑所扮演的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编辑水准下, 同一素材的命运可能会有极大的不同, 传播效果也完全不一样。本文从四种思维形式和七个着力点联系工作实际举例论述了电视编辑应具备的素质。

关键词:电视编辑,思维,着力点

参考文献

[1]王振业.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2]李慧娟.在信息时代用创新的思维做电视编辑[J].当代电视, 2010 (12) .

[3]黄丽君.全媒体时代电视编辑的能力要求[J].南方电视学刊, 2011 (01) .

[4]王慧萍.浅谈电视编辑思维的重要性[N].中华新闻报, 2007.

全媒体艺术思维 第4篇

一、应势而动, 转变观念, 以开放心态谋划媒体发展新思路

近年来, 新媒体新技术发展势头迅猛, 其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对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冲击波。同时也倒逼传统媒体转变发展思路, 这对传统媒体来说, 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顺应这一发展新趋势, 在新挑战中探寻新机遇, 促进发展, 是媒体人都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

第一, 积极顺应新媒体发展大趋势。近年来, 随着新技术的迅猛发展,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越来越明显。中国的传统媒体广告经营出现下滑的时间尚不长, 多数传统媒体目前效益虽有下滑, 但其收入、利润仍尚可, 特别是一些基层党报等传统媒体, 受新媒体冲击较小。因此, 部分基层传统媒体目前仍未主动思变求变。但从全国来看, 近年来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已越来越明显, 特别是在2013年已出现了剧烈震荡, 不少传统报媒出现发行、广告双双大幅下滑的局面。一个佐证是, 2014年初, 海尔集团向过去合作的各大媒体发函称, 今后将不再在传统媒体投放任何形象广告。一石激起千层浪, 很多传统媒体人惊呼成了被家电巨头抛弃的小伙伴。其实, 海尔并非国内唯一一家尝试脱离传统媒体的大企业, 现在企业逐步转向新媒体投放广告的越来越多。例如, 腾讯、新浪等互联网巨头每年的广告收入甚至突破200亿, 与中央电视台的年广告收益几乎持平, 并大有赶超的态势。从国际上看, 传统展示广告的价值也已大打折扣, 微电影式广告、原生广告、事件性广告正大行其道。由此可见, 传统媒体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 不顺势而变是死路, 积极谋变才有希望找到出路。这种现实竞争虽然残酷, 但不得不令传统媒体人去面对、去思考、去谋划、去应变。

第二, 主动以开放心态看待新兴媒体。比尔盖茨曾预言:50年后纸质媒体将走向消亡。但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 许多传统媒体人并不这么看, 并对新兴媒体很不以为然, 认为传统媒体还能在较长期里占据主导地位, 新兴媒体发展壮大还远没有那么快, 认为对传统媒体造成冲击那还是比较遥远的事。但几年时间过去了, 这些看法已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不得不改变, 并开始重新看待新媒体、接纳新媒体。那么, 我们如何看待传统媒体、新媒体和全媒体呢?长期以来, 媒体主要分成四大类:报纸、期刊、广播、电视, 这四大媒体习惯称之为传统媒体。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互联网、手机信息、微信等新兴媒体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并蓬勃发展。那么, 到底什么是新媒体呢?一般认为“新媒体”就是指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 包括:互联网、网络广播、网络电视、手机报、手机电视、数字报刊台、微信电信公众号、APP等。新媒体一出现, 因阅读便捷, 受众度高, 使之以较快速度“夺”走了传统媒体相当一部分读者、观众, 以锐不可当之势给传媒业带来巨大影响。所谓“全媒体”, 就是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 如文、图、声、光、电, 来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传播内容, 通过网络、手机等传播载体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全媒体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信息的海量化、碎片化及传播的多渠道化、个性化。现在, 越来越多的人, 包括传统媒体人, 都在以开放、包容、接纳的心态在重新看待新兴媒体, 并慢慢喜欢上这些新媒体, 开始关注、使用新媒体, 同时对传统媒体如何应对?如何思变?进行了认真思考, 传统媒体也开始出现自我变革, 以增强在新形势下继续生存发展的能力。

第三, 探索多媒体融合发展新思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传统媒体的变革已是必然, 而且是全方位的。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各有优势, 多媒体融合完全可以优势互补, 实现1+1大于2的宣传效果。由于新媒体分散了主要依赖于传统传播手段的主流媒体的大量信息源和传播渠道, 报纸、电视等传统主流媒体在当今受众中的影响力、吸引力明显降低。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大行其道, 日益成为人们传播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这对报纸、期刊、广播、电视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如何抓住机遇、战胜挑战, 是所有传统主流媒体人思考并探索实践的重要课题。不论是传统媒体, 还是新媒体, 其本质都是在做传播的事, 只是传播的形式和渠道有所不同而已, 其本质上传播的内容上都差不多, 传统媒体深度策划报道、系列报道的内容要做得更好更多一些, 新兴媒体的“短平快”相对多一些, 两都之间完全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融合发展, 这是媒体发展的一个大思路、大方向。

二、顺势而为, 转换方法, 以互联网思维推进区县级全媒体建设

传统媒体在做内容方面有经验和优势, 新媒体在做快捷传播渠道方面有特点和优势, 打一个比方:前者有更多更好的“车”, 后者有更多更快的“高速路”。在认识和观念转过来之后, 就要积极思考如何顺势而为, 运用最好的方式方法去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 从传统媒体的角度讲, 并不是说就要完全抛弃传统的方式来全盘替换成新媒体的方式方法, 这个融合过程应是一个相互借鉴、扬长避短、为我所用的过程, 需要以互联网思维来推进、来谋划, 既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制作内容准确精良的优势, 又充分运用新媒体传播更快更广的好处, 让更多更好的“车”能在更宽更好的“高速路”上跑得更快更远。

第一, 传统媒体应主动借助新技术增强传播力。传统媒体经历了较长的历史发展, 积累丰富经验和独特优势。例如, 人才优势、新闻原创等方面, 这也是传统媒体得以继续生存和发展的理由, 其短板是传播渠道不多不快不广。新媒体运用了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 并通过各类可移动终端, 让各类信息传播更快捷, 查阅更方便, 保存更长久, 可以第一时间告诉所有的人又发生了什么重要新闻, 这也是新媒体在较短时间里迅速壮大的重要原因, 其短板是传播的内容做得还不够精、不够准、不够深。

由此可见, 传统媒体在继续发挥“内容为王”优势的同时, 完全可以借助新技术放大影响力。我国第一家全媒体报业从《沈阳日报》开始尝试, 该报2001年就正式提出全媒体概念。自2001年以来, 沈阳日报报业集团作为东北地区的主流媒体, 在挑战真正来临之前就看到了发展的挑战和机遇。因此, 不遗余力地发展数字报业, 夯实信息化平台, 走多元化、跨媒体发展道路, 积极推动传统报业进行产业升级和战略转型, 从而在新媒体大行其道时, 该报仍能从容应对、立于不败。国内许多传统媒体近年来也纷纷顺势而动, 谋变应对, 积极抢占新时期媒体发展制高点。

从“全媒体”概念出现十多年来, 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传播手段层出不穷,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日益融合互通。全媒体的概念经历了从多媒体、跨媒体到融合媒体的演化与更新过程, 是对全媒体语境下媒体概念的一种全方位认识与重新定义。从形式来看, 全媒体不是指媒体类型的应有尽有, 而是指不同媒介类型之间的嫁接、转化、融合。例如,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 近年来也积极开启了全媒体集群发展战略, 目前的重报集团已不再只是传统意义的纸媒, 而是集纸媒、户外广告、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手机报、微博、微信等全媒体、24小时全形态传播的传媒集团, 而且还在深化改革, 拟整合相关资源组建的期刊、周报等子集团。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拥有34家报刊网、50多个媒体终端发布平台、30多家经营性公司的综合性全媒体集团。目前, 重报报业集团报刊日均发行量达到260万份, 所属媒体微信、微博粉丝量超过500万, 手机报订户超过1000万。

重庆市部分区县级的主流传统媒体, 如区县党报、区县电视台等, 也逐步参照学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的发展模式, 主动借助新媒体, 借用新技术, 探索多媒体融合发展新思路。例如, 永川区新闻社, 曾以办传统报媒《永川日报》为主。随着新媒体迅猛发展, 自2011年以来, 区新闻社运用互联网思维, 在全市各区县中率先提出借助新技术打造区县级全媒体的设想, 通过与华龙网合作升级打造了永川新闻门户网站——永川网, 并与永川电视台签署“台社合作协议”, 全力打造集新闻、视频、论坛、数字报、电视台网络版等于一体的永川网, 并增加了云桌面、有奖报料、各类缴费、快递查询等互动功能, 日均点击量突破5万人次;通过赠阅扩容实现《永川手机报》用户从700户增加到23万户, 还开通了《永川日报》APP、微信和易信等。新技术仿佛为《永川日报》插上了翅膀, 使之成几何倍数放大了传播力。例如, 该报2014年7月报道了我区汇龙印务公司制作箱包进军国际市场的事迹, 多家网站从永川网上下载转发, 随后, 广东东莞箱包生产公司的一位冉先生在永川网上阅读到这篇文章后, 通过该报记者联系上了该企业, 希望与之合作;重庆电视台《雾都夜话》栏目组人员从网上这则消息后, 也主动联系, 希望拍摄反映其创业历程的电视短剧。因此, 多媒体融合已成为传媒发展方向, 这个趋势不可阻挡。

第二, 新媒体应主动借鉴传统媒体的经验。新媒体面对传统媒体的转型升级, 也在不断谋变中再发展。许多新媒体在发挥传播渠道快捷的同时, 也在探索弥补内容不够丰富、不够精良等不足的方法, 并借鉴传统媒体的做法, 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来做大做强。例如, 重庆华龙网于2010年就与视界网整合, 打造全新的华龙网。整合后的华龙网继续坚持“主流媒体, 重庆门户”的定位, 将新闻作为立网之本, 逐步打造成为集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手机五位一体的全媒体网站。其他许多新媒体也积极与传统媒体联手打造全媒体, 运用各自优势和特点, 共同打造网络版的电视台、报刊, 以实现互动共赢发展。例如, 腾讯网与香港卫视于2012年3月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联手打造新型国际全媒体集团, 许多大型网站也积极学习各电视台的做法, 逐步尝试自己筹拍电影、电视剧, 增加视频新闻、深度系列报道等内容, 新媒体同样可以像传统媒体那样做更多的原创新闻、原创专题, 让更多人通过电视与新媒体相结合的多媒体方式, 获得具有价值的资讯, 更广泛深入地参与到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来。

第三, 打造有市场竞争力的全媒体。无论是传统媒体, 还是新媒体, 或是全媒体, 均离不开市场经营, 市场效益如何是检验各类媒体运行成功与否的试金石。目前, 单一的传统媒体的广告经营已经受到了严重冲击, 出现效益明显下滑, 事实已经证明, 传统媒体不变革, 必将被市场所抛弃。新媒体的广告效益近年来虽出现了大幅攀升, 但这样的好事是否会一直这样好下去呢?事实上可能未必如此。新媒体也正面临着其他新媒体和正在崛起的全媒体的激烈竞争, 因为全媒体兼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叠加优势。因此, 有实力的全媒体将更具市场竞争力。例如, 萧山日报就及早应对新媒体的冲击, 早在2011年, 就开始着力实施全媒体的战略性举措, 实践证明效果明显, 对提升报纸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竞争力起到了关键作用。萧山日报已成为最先涉足全媒体联动经营的纸媒之一。例如, 该报编辑的以经营旅游、美食、商业、医疗广告为主的《生活周刊》版面, 在原来报纸版面的基础上, 推出本土城市杂志《这里》, 同时创建微博、微信、QQ群、微商城、移动发布端等, 开展立体式、全媒体整合营销, 同时配合线上线下活动, 改变原来单一的传播渠道和营销手段, 增强了传播效果, 提高了用户粘性。作为县级党报的萧山日报, 通过多媒体助推, 早已实现年广告经营收入达数千万元的目标, 并且在激烈竞争形势下, 其广告收入依然能保持较大幅度增长。

再如永川区新闻社, 既办有党报, 又办有网站、手机报等, 实际上已具备全媒体雏形。永川区新闻社是事业单位, 办报费用主要是财政拨款解决, 同时通过经营增加了一些预算外收入, 来补贴办公经费不足的部分, 以确保整个新闻社有序运转。在打造区县级全媒体的过程中, 其市场经营效益呈显著攀升态势。因为过去, 只有《永川日报》单一的纸媒, 加之《永川日报》是连续性内刊, 按规定不能打硬广告, 只刊发一些收费性的公示公告等, 经营效益一直不高。但自从创办永川网、永川手机报、《永川日报》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后, 经营效益大幅度提升, 并呈逐年攀升的良好态势。

区县级全媒体成为品牌后还可以充分利用好这个品牌效益, 去策划开展系列延伸活动。可渗透到会展、培训、咨询等社会活动中去, 深化媒体品牌效益。例如, 永川区新闻社近三年来, 就曾多次策划开展“重庆市区县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重庆市区县报发展论坛”、“共商永川发展大计研讨会”、“美丽永川我的家”摄影大赛、“最美交巡警”征文赛、“小学生母亲节征文赛”等系列活动, 举办这些活动期间, 永川日报的关注度、永川网的点击量、永川手机报的可读性均大幅度提升, 这些各类活动也完全能为区县全媒体带来了更大的关注度、影响力和市场效益。

三、乘势而上, 转型发展, 以多媒体叠加优势做强区县级主流媒体

对“全媒体”的理解不能停留在传统媒体的思维层面, 不能简单理解“全媒体”就是“大而全”, 以为只要打破媒体之间的技术壁垒, 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实现资源优化, 将“全媒体”简单理解为多种媒体形式的简单叠加, 没有准确把握在新的传播技术基础上推进内部资源整合和创新业务流程转型的重要性。加之传统媒体受现有编制影响, 新建传媒普遍缺乏采编力量, 运行体制不灵活、不健全, 还不具备独立开展宣传工作的能力。多数情况下只能转载转播别人的内容, 没有按照“全媒体”业务的要求对全部信息内容进行全面有效整合, 并根据各个媒体的传播特点和受众的需求进行重组加工和分装输送, 从而影响了区县主流媒体的宣传工作的效果。因此, 需要我们以全新理念多层次来打造转型升级的区县级全媒体。

第一, 从单一媒体向多媒体融合发展转型。当前, 以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为导向的媒体互动传播渐成发展趋势, 逐步实现从传统报媒单一传播方式向现代全媒体传播方式转变, 从而促进报台网互动发展, 融合发展。互动主体包括同质媒体 (如报业集团所属子报) 和异质媒体 (如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手机等) 。各媒体如果要尽快抢占媒体融合这个新阵地上的制高点, 各方就应该忘记原来的自己, 真正融为一个新的共同体, 并且以这个新共同体的利益与发展目标为自己的追求。在这个过程中, 任何一方都需要做出改变, 只有这样的锻造过程, 才能带来凤凰涅槃的新生, 才能真正实现媒体融合所要达到的那个新境界。当前的媒介融合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叫同业融合, 同业融合更多的是指报纸和报纸、广播和广播、电视跟电视的联合, 可以在区域来融合或者以专业来融合。第二种叫跨媒体融合, 是新媒体、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第三种是信息传播终端的融合, 就是可以把所有的信息资源集纳到一个内容管理平台和内容发布平台上去, 即我们所说的在多媒体时代的信息集成。这三种融合都在进行当中。目前, 大家探讨最多的就是第二种, 即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

永川区作为重庆市大都市区的重要组团和城市发展新区的重要增长点, 当前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 媒体具有重要的助推发展的作用。因此, 区县主流媒体就顺应时代要求, 乘势而上, 统筹现有媒体资源, 合力打造区县级全媒体。目前, 永川区拥有《永川日报》、永川电视台、永川广播电台、重庆晨报永川读本等传统媒体, 有的是党报、有的是都市报、还有的是电视类和广播类, 主要以传统媒体形式为主。近年来, 永川区各传统媒体也在积极思变谋变, 着力打造多媒体互动融合发展的全媒体。例如, 永川区新闻社相继创办了永川网、永川手机报等, 永川电视台、重庆晨报永川读本也创办了有关网站, 使传统媒体的原创新闻、原创视频更具传播力, 为助推永川更好更快发展起到加油鼓劲的重要作用。同时, 各媒体之间也加强了合作, 如永川区新闻社与永川电视台签订了《台社合作协议》, 按照协议规定, 电视台的视频节目全部无偿提供给永川网, 在永川网上开设永川电视台网络版;《永川日报》与重庆晨报永川读本也在互补互动发展, 党报侧重于传播党委和政府的好声音, 都市报侧重于传播群众期盼和呼声, 从而通过多渠道把多种好声音传播出去;永川区两报两台一网 (即《永川日报》、重庆晨报永川读本、永川电视台、永川广播电台、永川网) 也着力实现互通共联、资源共享, 通过合作互动、差异化发展, 共同为永川又好又快发展传递正能量, 发出好声音。

第二, 从单一发布方式向多元融合发布方式转型。近年来, 以跨媒体融合的实验陆续在国内外一些媒体开展, 并总结出了一定的经验。在多媒体整合发展实践中, 往往是统一做采编工作, 然后按各类媒体特点和形式分别发布, 让信息插上多个翅膀飞向四面八方。一些自然灾害类信息, 通过多媒体发布, 瞬间可以传遍世界各地。例如, 英国BBC已经将其电台、电视台及网站的编辑部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新闻编辑部, 所有采编人员聚合在一起。新闻编辑部实行记者统一管理, 全媒体运作, 统一称作“BBC记者”, 接到采访任务之后, 采回来的文稿、图片、视频要同时为BBC所有媒体供稿。也就是指采编内容统一制作, 新闻作品出来后在各种新媒体、传统媒体上分别及时发布, 与单一通过传统媒体发布相比, 其影响力将呈几何倍数放大。全媒体发展不仅可以在发布方式呈现多元化发展, 而且可以在发展媒体文化产业方面实现多元化发展, 使之成为多媒体融合发展的全媒体集团。世界著名的新闻媒体出版集团——美国道琼斯公司有个著名的“水波纹”理论, 可以把一条新闻卖七次, 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边际生产成本, 最大化地产出综合收益。道琼斯的“水波纹”理论是这样的:当一个新闻事件发生时, 首先, 发布报道的是道琼斯通讯社, 然后是网站 (华尔街日报新闻网站) , 接下来是电视台 (道琼斯公司的新闻记者同时担任其电视节目主持人, 记者放下手里的笔, 就可以播出自己采写的报道) 。其次, 是其公司旗下的系列刊物。最后, 才是《华尔街日报》。当这一系列报道做完之后, 道琼斯公司还会将其新闻信息录入商业资讯数据库, 以方便付费用户进行网上检索, 从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随着全媒体时代的来临, 曾一度被认为会走向没落的传统媒体, 终于迎来了各自弥补先天弱势、重新获得发展的绝佳时机。因此, 提早谋划, 整合内部资源, 打造兼容开放的全媒体平台, 才是媒体持续发展, 立于不败之地的有效手段。

第三, 从单一办媒方式向立体多维办媒方式转型。随着全媒体的发展, 媒体人要尽快适应多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形势, 转变传统办报理念和方式, 改变采编运行模式和流程, 尽快从过去就办好一个媒体就可以了的惯性思维中跳出来, 向以立体多维的办媒方式转型。

一是转型培育全媒体记者。过去传统媒体记者技能比较单一, 有的只能写、有的只能拍、有的只能主持, 年龄大一点的记者甚至不能用电脑打字, 只能手写, 然后请别人帮忙打字, 难以胜任记者职责。全媒体需要更多多面手记者, 要求记者提笔能写, 放下笔还能拍摄、能主持。因此, 全媒体应该组织开展全面系统的专业培训, 培育一支熟悉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的采编专业队伍最为迫切。应主动加强对新媒体运用知识的学习, 熟练掌握新媒体的传播规律, 要做新媒体时代的弄潮儿, 不要做落伍者。从采写方式上, 通过培训来全力灌输“全媒体”理念, 要求记者一到采访现场, 就要做出判断:能写文字的写文字, 能拍照的拍照, 能上视频的上视频, 需要上访谈的上访谈;快讯、消息、通讯、视频、微博等各种新闻表现形式, 要求记者都要有效规划和实施。要深刻洞悉“层级开发”, 对一个新闻主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侧面的离析与整合, 形成不同定位、不同个性、不同特色的新闻信息产品, 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 从而产生多种效益的叠加, 使一次信息采集以最低成本产生最大效益。二是健全新媒体采编运行机制。要完善网络舆情分析机制, 及时掌握社情民意, 了解群众、网民的诉求, 把反馈的信息作为促进工作的动力。要构建基于新媒体的应急处置机制, 在公众事件中及时地监控、引导舆论的热点, 主动、快速、有效地回应群众的合理诉求。充分利用各种媒体, 开展广泛、正面的宣传报道, 引导公众及时了解事实真相。规范完善全媒体采编流程, 提高采编效率和质量;完善新闻发言人的工作机制, 聘请熟悉网络沟通技能的专家作为顾问, 当出现热点事件和话题后, 提供可行的应对策略, 把握住舆论的导向。三是着力让区县级全媒体强起来。在新形势下, 区县主流媒体, 特别是报媒等传统媒体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区县党报要抢抓机遇发展, 着力做大做强区县级全媒体, 并通过全媒体强力传播, 更充分发挥党报的公信力、权威性。区县全媒体还应紧扣民生发展主题, 及时提供最权威、最具公信力、最丰富的信息源, 通过新媒体新技术, 增强正面声音的传播力, 就能抓住机遇, 抢占先机, 实现超越。

全媒体艺术思维 第5篇

首先,数字媒体艺术是一门新型的综合性学科,目前正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它的前进和发展需要有更多相关艺术专业的学科作为支持。然而在现实当中,我国许多院校的媒体艺术专业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学生的学习方面,艺术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各不相同,导致学生对数字媒体艺术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也有所不同,这样就会造成一些学生在接受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教育的过程中产生困惑,影响教学效率。其次,在数字媒艺术设计专业中,多数教师都是转型到数字媒体艺术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较为欠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能紧随数学媒体艺术设计的教学模式而改变,从而影响教学效率。另外,学校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支持力度不够,造成教学中许多硬件设施得不到及时的更新换代,教学条件得不到有效保障。以上这些因素制约着我国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

一、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培养的新思维

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创新思维,有效的创新思维也是从长期的教学和实践经验中产生的。因此,在数字媒体艺术的教学中要坚持使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不断培养新思维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同时,院校还要充分考虑和分析各专业的优势,整合计算机技术与设计艺术专业的资源配备,努力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数字媒体的操作实践能力。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数字创新工作环境,营造开拓创新的工作氛围,确保数字媒体艺术创新的有序发展。

1、改进教学方法,加快课程创新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改进数字媒体艺术的教学方法可以加快学生的学习和理解速度。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艺术设计语言巧妙地融入到数字媒体的教学当中,帮助学生利用数字媒体来提升艺术设计水平,使学生创作出更加高水准的艺术作品。在学习中,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各种相关软件的操作技巧和规律,数字媒体中的许多软件是相互相通的,只要熟练掌握其中一种软件,就可通过这个软件的规律来摸索出其他软件的操作技巧,以此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课程设置要遵循科学性、灵活性与特色性的原则,提高实践教学在课程中的比例。课程规划中应按照艺术60%加数字40%的比例来进行划分,确保课程安排的合理性。适当安排学生进行问题探讨,通过探讨来发现数字媒体艺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和缺陷,并且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使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互相促进、不断进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和探索能力。

2、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和培养

师资力量的水平高低是影响院校数字媒体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团队力量是提升教学效率的必要条件。针对当前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巨大压力,只有不断拓宽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技术知识,才能为院校建设高效的师资团队提供保障。同时,院校积极培养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通过提升教师素养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身观和价值观。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专业的学习和培训,保证教师的知识专业水平能够紧随市场发展进行相应的提升,使教师具有一定的洞察新艺术能力,始终走在市场信息的最前端,把握数字媒体艺术的新方向。此外,教师还要通过数字媒体教学的特点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促使学生能够尽早养成自我学习的良好习惯。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探讨氛围,让学生在相对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接受新知识,从而促进新媒体设计艺术教育的革新与进步。

3、强化课堂实践对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实践能力的高低是验证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手段之一,数字媒体艺术的教学重在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数字媒体教学长期坚持的教学宗旨。有效的课堂实践必须得有坚实的理论作基础,长期的实践做后盾,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发挥艺术的功效和作用。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字技术和艺术构思能力,同时还要结合实际项目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实践。另外,院校可以与一些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校企合作来实现人才的输送和培养,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的平台,从而促进社会人才体系的良性循环。因此,高校应紧随社会发展步伐,跟随市场来不断调节数字媒体教学的方法,才能使数字媒体艺术获得更好地发展

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前景

人类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产生推动了艺术行业的发展,只有把科技与艺术有效结合才能促进两者的协同发展。随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字媒体艺术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包括动漫、影视、摄影、网络以及音乐制作等等,它在带给人们方便的同时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让人们随时随地都能够享受到艺术的魅力。在世界数字媒体的发展中,韩国、日本和美国的游戏和动漫产业几乎垄断了整个市场,而我国的数字媒体仍然处在起步的初级阶段,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来提高我国数字媒体艺术的竞争力,力争在国际市场的大环境中争得一席之地。数字媒体属于新兴产业,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数字媒体在今后将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数字媒体艺术的不断深入,逐渐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不仅为传统教育行业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而且还为我国的艺术人才培养提供了帮助,未来我们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但也给数字媒体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摘要:数字媒体艺术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如何利用新媒体来提升我国高校艺术水平是我们此次研究的重点。本文通过分析数字媒体艺术培养新思维的方法,研究其发展前景,为我国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艺术人才做贡献。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新思维,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田甜.艺术设计教育中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改革.艺术教育,2006(01)

上一篇:翻译项目下一篇:催化剂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