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料生产范文

2024-07-24

饮料生产范文(精选12篇)

饮料生产 第1篇

关键词:淮山,醋酸发酵,淮山醋,醋饮料,生产工艺

淮山 (Dioscorea oposita Thunb) 又称山药, 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块茎, 是我国传统的药食兼用植物资源。淮山营养丰富, 富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 具有提高免疫功能、改善消化功能、降血糖等多种功效[1,2], 是加工保健食品的良好原料。

富含淀粉块茎类植物研制发酵醋及醋饮料已有较多的文献报道, 山药发酵产品研究也有部分文献报道[3,4,5,6], 但目前未见淮山醋及其醋饮料研究的相关文献。本试验以淮山为原料, 经液化、糖化得到淮山汁液, 然后进行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 得到淮山醋, 再调配成淮山醋饮料, 采用正交试验优化醋酸发酵条件和饮料配方, 旨在为我国淮山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仪器

1.1.1 试验材料。 淮山, 购于吉首市超市。 高温 α- 淀粉酶 (40 000 U/g) 、糖化酶 (100 000 U/g) , 上海佳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活性酿酒干酵母, 湖北安琪公司;酿醋醋酸菌, 上海佳民酿造食品有限公司;F55 果葡糖浆、蔗糖、CMC-Na、柠檬酸、食用酒精等均为食品级。

1.1.2 仪器。SPX-250B-Z型生化培养箱;HZQ-QA全温培养摇床;DS-1 电动组织捣碎机;HH-S2 恒温水浴锅;LXJIIB离心机;数字式p H计;YXQ-SG46-280S手提式压力蒸汽灭菌锅;FA2004 电子天平;酒精度折光仪;WYT手持糖量计。

1.2 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1.2.1 工艺流程。淮山→ 清洗→ 去皮→ 切片→ 烫漂→ 捣碎打浆→加 α-淀粉酶酶解液化→加糖化酶糖化→过滤→澄清淮山汁液→糖度调整→酒精发酵→调整酒精浓度→醋酸发酵→陈酿→过滤→调配→灌装→灭菌→检验→成品。

1.2.2 操作要点。原料预处理:选取成熟新鲜、无病虫害和机械损伤的淮山, 洗净切片, 在90 ℃水中热烫5 min, 加入原料质量2 倍的去离子水进行打浆。酶解与糖化:将打浆后等浆液的p H值调整到6.5 左右, 加入0.15% α-淀粉酶约在60 ℃条件下酶解12 h, 澄清过滤, 4 500 r/min离心10 min, 再加入0.2%糖化酶, 在60 ℃条件下糖化24 h[7]。酒精发酵:调整糖化液糖度为18%, 加入活化后的酿酒酵母, 在28 ℃条件下进行8 d酒精发酵, 得淮山酒精发酵液。醋酸发酵:将淮山发酵液酒精度调整为6%, 接种醋酸菌, 在32 ℃条件下进行通气醋酸发酵, 得淮山发酵醋液, 然后进行陈酿处理。饮料调配:按确定的淮山醋饮料配方, 将陈酿后淮山发酵醋液与其它辅料进行混合, 经过均质、罐装、灭菌、保温检验等处理工序, 得到饮料产品。

1.3 研究方法

1.3.1 醋酸发酵优化试验。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 选取摇床转速、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及醋酸菌接种量为考察因素, 进行L9 (34) 正交试验, 以酸度为评判指标, 优化淮山醋的醋酸发酵工艺条件[8]。正交试验因素水平见表1。

1.3.2 淮山醋饮料配方优化试验。选取淮山发酵醋液、果葡糖浆、柠檬酸、CMC-Na作为配料, 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 以饮料品质的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 进行L9 (34) 正交试验, 对饮料配方进行优化[9]。因素水平取值见表2。

1.3.3 总酸、总糖测定和微生物指标的检测。还原糖测定参照GB/T5009.7—2008;总酸测定参照GB/T12456—2008;微生物检测参照GB4789.1—2010。

1.3.4 感官评价方法。以体态、香气、滋味、色泽为指标, 对淮山醋饮料进行感官评定, 评价标准见表3。

2 结果与分析

2.1 酒精发酵试验

参照文献[7], 对部分参数进行适当调整。采用酵母接种量0.1%、淮山糖化液糖度18%、发酵温度28℃、发酵时间8 d进行酒精发酵, 在该条件下得到淮山发酵液酒精度平均值为9.8% (v/v) 。

2.2 醋酸发酵优化试验

在其他条件固定的情况下, 发酵液酒精度调整为6%, 分别进行摇床转速、发酵时间、发酵温度、醋酸菌接种量对淮山醋发酵效果影响的单因素试验, 结果可知, 当摇床转速160 r/min、发酵时间6 d、发酵温度32℃、醋酸菌接种量0.8%时, 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然后进行正交试验, 对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优化, 正交试验设计及结果见表4。

由表4极差R可知, 各因素的影响顺序依次为A>C>D>B, 说明正交试验的各因素水平中摇床转速、发酵温度、醋酸菌接种量、发酵时间对淮山保健醋醋发酵产酸量的影响是依次减小的。优水平组合为A2B3C2D3, 即:摇床转速为160r/min、发酵时间为7 d、发酵温度为32℃、醋酸菌接种量1.0%, 在此优化条件下进行验证试验, 测得产酸量平均值为3.67 g/100 m L。

2.3淮山醋饮料配方优化正交试验

分别进行淮山醋液用量、CMC-Na用量、F55果葡糖浆用量、柠檬酸用量对醋饮料感官品质影响的单因素试验, 结果显示, 当淮山醋液用量20%、CMC-Na用量0.1%、F55果葡糖浆用量5%、柠檬酸用量0.15%时, 可以取得较好的结果。然后进行配方优化正交试验, 结果见表5。

由表5极差R值可知, 影响醋饮料感官品质的各因素主次顺序为A>D>C>B, 即依次为淮山醋用量、柠檬酸用量、果葡糖浆用量、CMC-Na用量。优化水平组合为A2B1C3D3, 即淮山醋用量20%、CMC-Na用量0.08%、果葡糖浆用量6%、柠檬酸用量0.2%, 按此优化配方进行3次验证试验, 醋饮料感官评分平均值达91分。

3 结论

本试验以淮山为原料, 经预处理、酶解和糖化, 进行酒精发酵, 发酵条件为干酵母用量0.1%、淮山糖化液糖度18%、发酵温度28℃、发酵时间8 d, 淮山发酵液酒精度平均值为9.8% (v/v) ;然后进行醋酸发酵和醋饮料配方的优化试验, 正交试验结果得出醋酸发酵优化工艺条件为酒精度6% (v/v) , 摇床转速160 r/min, 醋酸菌接种量1.0%, 发酵温度为32℃, 发酵时间为7 d, 在此优化条件下, 产酸量达到3.67g/100 m L;淮山醋饮料优化配方为淮山醋液用量20%、CMC-Na用量0.08%、F55果葡糖浆用量6%、柠檬酸用量0.2%, 饮料产品色泽晶莹剔透, 醋香浓郁, 淡淡淮山清香, 酸甜爽口[10,11,12]。

参考文献

[1]刘丽旋, 杨碧敏, 张婷婷, 等.淮山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包装与食品机械, 2015, 33 (1) :46-50.

[2]李敏.山药活性成分提取技术及药理功能的研究进展[J].南方农业学报, 2013, 44 (7) :1184-1190.

[3]李魁, 毛利厂.山药板栗保健稠酒的研究[J].中国酿造, 2009, 157 (11) :71-74.

[4]刘凤珠, 牛小明.山药、豇豆复合发酵保健酸奶的研究[J].中国酿造, 2008, 43 (23) :67-73.

[5]赵贵红.牡丹花粉山药酸奶的研究[J].中国酿造, 2008 (3) :92-94.

[6]李魁, 毛利厂, 路洪义.山药板栗保健稠酒的研究[J].中国酿造, 2009 (11) :172-174.

[7]荆琳, 贯云娜, 王成荣.复合酶法生产芋头酒工艺条件优化[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5, 6 (6) :2100-2108.

[8]马晓珂, 王振斌, 马海乐, 等.葛根多菌种混合发酵研制醋饮料试验[J].江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4 (6) :667-673.

[9]郑平, 吴幼茹, 杨继伟, 等.甘蔗醋及果醋饮料的生产工艺研究[J].中国酿造, 2015, 34 (3) :154-157.

[10]周文凤.柿子醋生产工艺研究[J].中国酿造, 2002 (3) :21-23.

[11]周永治.食醋生产工艺流程[J].江苏调味副食品, 2007 (5) :24-26.

饮料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征求意见稿 第2篇

第一百一十六条 实施食品生产许可管理的固体饮料产品是指以糖、乳或乳制品、蛋或蛋制品、果汁或植物提取物等为主要原料,添加适量的辅料或食品添加剂制成的供冲调饮用的固体制品。固体饮料生产许可类别编号0606,包括:风味固体饮料、蛋白固体饮料、果蔬固体饮料、茶固体饮料、咖啡固体饮料、可可粉固体饮料和其他固体饮料。

风味固体饮料是指以食用香精(料)、糖(包括食糖和淀粉糖)、甜味剂、酸味剂、植脂末等一种或几种物质作为调整风味主要手段,添加或不添加其他食品原辅料和食品添加剂,经加工制成的固体饮料。

蛋白固体饮料是指以乳和(或)乳制品,或含有一定蛋白质含量的植物果实、种子或果仁或其制品等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其他食品原辅料和食品添加剂,经加工制成的固体饮料。

果蔬固体饮料是指以果蔬或其制品(果蔬汁、果蔬粉)等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其他食品原辅料和食品添加剂,经加工制成的固体饮料。

茶固体饮料是指以茶叶的提取液或其提取物或直接以茶粉(包括速溶茶粉、研磨茶粉)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其他食品原辅料和食品添加剂,经加工制成的固体饮料。

咖啡固体饮料是指以咖啡豆及咖啡制品(研磨咖啡粉、咖啡的提取液或其浓缩液、速溶咖啡等)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其他食品原辅料和食品添加剂,经加工制成的固体饮料。

可可粉固体饮料是指以可可为主要原料,添加其他食品原辅料和(或)食品添加剂,经加工制成的固体饮料,如巧克力固体饮料。

其他固体饮料是指上述固体饮料之外的,以食用的原辅料、食品添加剂等加工制成的粉末状、颗粒状或块状等,供冲调饮用的固体制品,如植物固体饮料、谷物固体饮料、营养素固体饮料、食用菌固体饮料、其他等。

实施食品生产许可管理的固体饮料产品不包括烧煮型咖啡。

第二节生产场所核查

第一百一十七条 生产车间依其清洁度要求一般分为:非食品生产处理区(办公室、配电、动力装备、检验室等)、一般作业区(原料处理区、仓储区、外包装区等)、准清洁作业区(配料区、湿法干燥脱水区、预包装清洗消毒区等)、清洁作业区(干法混合区、内包装区等)。

第一百一十八条 生产场所或生产车间入口处应设置更衣室,洗手、干手和消毒设施,换鞋(穿戴鞋套)或工作鞋靴消毒设施;配料区、干燥脱水区/混合区、内包装区入口应设置洗手和(或)消毒设施,换鞋(穿戴鞋套)或工作鞋靴消毒设施。

第一百一十九条 清洁作业区根据不同种类的固体饮料特点和工艺要求分别制定不同的空气洁净度要求,清洁作业区必需安装初效和中效空气净化设备。

第一百二十条 准清洁作业区和清洁作业区应相对密闭,设有空气处理装置和空气消毒设施。

第三节设备设施核查

第一百二十一条 生产设备根据实际工艺需要配备,一般包括:混合配料设备、焙烤设备(有该工艺的)、干燥脱水设备(干法不适用)、自动包装设备、自动喷码设备等。

第一百二十二条 一般应具有的检验设备包括无菌室(或超净工作台)、灭菌锅、微生物培养箱、生物显微镜(或菌落计数器)、定氮装置(适用蛋白型固体饮料)、干燥箱、分析天平(0.1mg)和天平(0.1g)、相应特征性指标的设备(出厂需检特征性指标项目时)等。

第四节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

第一百二十三条 设备布局应按工艺流程设计,一般包括湿法工艺和干法工艺。湿法工艺一般包括:原料验收、调配、杀菌(浓缩)、脱水干燥、冷却、成型包装。干法工艺一般包括:原料验收、备料、混料和包装。

具体产品按企业实际工艺流程生产,但其工艺流程必须科学合理,符合相关规定。

第一百二十四条 应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点进行控制。原辅料应制定来料检验计划,并按国家相关标准或企业内控标准要求取样检测、记录,按标签标示要求进行贮存。

第一百二十五条 湿法工艺的调配控制。原辅料经核对有关信息后,输送到配料车间。食品添加剂及食品营养强化剂专人负责管理,并对添加剂及营养强化剂的名称、批号等进行严格核对,准确称量并记录。

杀菌(浓缩)控制。产品杀菌温度、杀菌时间应控制在设备参数范围内,并记录。

脱水干燥控制。喷雾干燥工序应严格控制蒸汽、水的使用,以减少有害微生物的繁殖。

冷却控制。冷却降温应在清洁作业区作业,冷却后的产品应采用粉仓等密闭暂存设备储存。

成型包装控制。通过筛网、磁栅或X射线检测器等进行异物控制,并配备剔除设备,保证包装后的产品不含有金属和其他异物。包装后的产品应取样并进行密封性测试,按产品标准要求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放行。

第一百二十六条 干法工艺的备料控制。应对原辅料的名称、规格、是否合格、外包装有无污染等进行确认。备料区与进料区之间应设立独立的缓冲处理区,做好物料外包装的除尘。拆包过程中,应注意内袋对外袋碎屑及线绳的静电吸附,定期对拆包进料区进行卫生清理,检查物料内袋有无破损,发现破损或物料结块等异常,应做退料处理。物料除去外包装后经过洁净的通道进入清洁作业区。

混料控制。配方由专人发放管理,确保配方准确。配料过程应确保物料称量与配方要求一致。整个配料(预混)生产及领用建立相关记录,确保信息的可追溯。同时根据需要对配料(如白砂糖)进行粉碎处理。

混合控制。鼓励实施混合全过程自动化控制,无异常不需要人工干预。混合工艺应保证物料的混合均匀性。混合后的半成品不能裸露在清洁作业区内,应采用粉仓等密闭暂存设备储存,作好标识,备用。

第五节人员核查

第一百二十七条 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食品安全专业技术人员、检验人员、生产人员(含直接从事供、管水人员)必须取得健康合格证明后方可上岗工作,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健康检查。

第六节管理制度审查

第一百二十八条 企业应建立原辅料、包装材料供应商审核制度,并定期进行审核评估;应在和供应商签订的合同中明确双方承担的食品安全责任。

第一百二十九条 应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生产用水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中卫生要求(pH值除外)。生产用原辅料符合相关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

第一百三十条 企业应建立产品配方管理制度;应列明配方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食品营养强化剂、新原料的使用依据和规定使用量;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食品营养强化剂、新原料应符合相应产品标准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相关公告的规定。

第一百三十一条 建立生产过程管理制度,对生产过程中调配、脱水干燥(有此工艺时)、成型包装、清洗消毒、储运和交付等环节质量安全进行管控。

配料应有复核,防止投料种类和数量有误。

生产车间要注意控制粉尘度;产品未经国家允许不得采用辐照处理。

应制定有效的清洗、消毒方法和管理制度并验证,保证生产场所、生产设备、包装容器、工作服和人员的清洁卫生和安全,防止产品及包装在生产过程中被污染。

第一百三十二条 应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料生产卫生规范》(GB 12695)附录A《饮料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程序指南》,合理设置卫生监控要求。

第一百三十三条 应制定检验管理制度,包括对原辅料、过程、出厂和型式检验的管理规定。

检验能力至少满足感官、水分、蛋白质(蛋白型固体饮料)、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特征性指标(需要时)等项目的测定。

企业可以使用快速检测方法及设备,但应保证检测结果准确。使用的快速检测方法及设备做出厂检验时,应定期与国家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进行对比或者验证。快速检测结果不合格时,应使用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进行确认。

第一百三十四条 检验管理制度应规定型式检验的要求,每半年至少进行1次(季节性产品每年1次),更改主要原辅材料和关键生产工艺、停产三个月以上恢复生产前、出厂检验结果与正常生产有较大差别时,应及时进行型式检验。

第七节试制产品检验

第一百三十五条 按所申报固体饮料的品种(风味固体饮料、蛋白固体饮料、果蔬固体饮料、茶固体饮料、咖啡固体饮料、可可粉固体饮料、其他固体饮料)和执行标准,分别从同一规格、同一批次的试制产品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样品检验。生产其他固体饮料的,按其他固体饮料的具体产品和产品标准加抽样品检验。

饮料生产 第3篇

关键词:HACCP;质量控制;番石榴汁饮料;应用

HACCP作为食品工业中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应用于番石榴汁生产企业中,将有益于番石榴汁生产水平、产品质量与安全的全面提高与完善,提高番石榴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一、HACCP介绍

(一)基本概念

HACCP(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全称为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是目前世界上最有权威的食品质量保护体系。FAO、WHO等组织一直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推广HACCP的概念与方法。通过对该系统的引入,可以提高食品的安全性,达到控制与监督的目的,更有效的利用资源。HACCP体系是由危害分析(HA)和关键控制点(CCP)两部分构成的,从食品的原料开始,制造加工、保存、流通到最终消费为止的各个阶段,对可能发生的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危害进行调查分析,为防止此危害在制造(加工)过程中发生,规定出特别需要进行管理的环节,设定此处的管理基准(关键限值),并且连续的或在适当的频率下,用适当的方法加以监视,将潜在危害消灭在生产过程中。

(二)HACCP系统的原理

确定加工中的关键控制点(CCP),对每个显著危害确定适当的关键控制点。建立HACCP监控程序,建立包括监控什么、如何监控、监控频率和谁来监控等内容的程序,以确保关键限值得以完全符合。确定当发生关键限值偏离时可采取的纠偏行动,以确保恢复对加工的控制,并确保没有不安全的产品销售出去。建立有效的记录保持程序,建立验证程序,证明HACCP系统是否正常运转。

(三)HACCP与GMP和SSOP的关系

只有在建立了GMP与SSOP基础之上,才能保证HACCP的正确实施。

(四)制定HACCP计划的步骤

组建HACCP实施小组→制定产品说明→确定产品用途→制定生产流程→进行危害性分析HA→确定关键控制点CCP→确定关键限值CL→建立监控措施→发现偏差→建立纠偏措施→建立审核措施→建立文件记录的保存措施→对HACCP计划进行评估(验收)。

二、HACCP体系在番石榴汁饮料生产中的应用

番石榴汁饮料生产工艺流程

(一)原料验收

采用色泽从黄色到淡红色,成熟度八成左右,风味正常,无霉烂、病虫害和机械伤的新鲜果。

(二)清洗

将果实经浸泡、高压净水喷淋冲洗干净备用。浸泡水中添加0.1%漂白粉,浸泡时间10~15分钟。

(三)打浆

将切碎的番石榴,按1:1.5加入清水拌匀后,用筛孔直径0.8毫米的打浆机打浆,所得的浆渣再按1:1加清水拌匀后,经颗粒泵送于直径0.5毫米的打浆机复打浆。

(四)热处理

将两次打浆所得的浆液混合均匀后,经片式换热器在40~60秒内加热到80~85℃,然后冷却至室温。

(五)板框过滤

用板框过滤机(滤材孔径0.5毫米)进行压滤,以除去热凝固物,滤液泵送至带保温夹层的调配罐中备用。

(六)调配

先测定果汁液的糖度和酸度,控制提取汁液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6%~1.8%,然后确定所需添加的白砂糖和柠檬酸量。成品要求糖度为12%~13.5%,酸度为0.20%~0.22%。糖、酸直接加到调配罐中,加热到90℃左右使之溶解。

(七)离心过滤

经检测合格的果汁,用离心机(内垫120目尼龙布)过滤。

(八)均质

用16~18兆帕压力均质。

(九)加热

经片式热交换器在30~40秒内加热到90℃左右,然后立即装罐,不允许停留积压。

(十)灌装

空罐先洗净并经90℃以上热水清毒后,倒置沥于水分,加入调配好的果汁,装满。封口前要求罐内果汁的中心温度必须在75℃以上。

(十一)杀菌

1OO℃下杀菌2~10分钟。

三、危害分析(HA)与“关键点”(CPP)的确定

(一)危害分析(HA)

1.生物危害

微生物污染是番石榴汁饮料加工中的主要污染,特别是病原菌、致病菌直接影响产品的安全性;污染菌可使番石榴汁饮料浑浊,形成沉淀,产生不良的气味,改变了番石榴汁饮料特有的口味以致不能饮用。

2.化学危害

番石榴汁饮料生产中化学性危害主要有农药残留(有机磷类)、重金属超标(铜、铅、砷)及添加剂使用过量,果实清洗用清洁剂、CIP清洗剂(硫酸、氢氧化钠)、水源污染、包装材料灭菌用消毒剂的残留也是造成化学危害的因素。

3.物理危害

番石榴汁饮料生产中会受温度、时间等物理因素的影响,设备、容器、管道等不符合工艺要求,未按SSOP 规范操作,包装材料不合卫生要求或人为因素等,可引起物理因素危害。

(二)确定关键控制点

1.原辅料验收

要对原料产地进行调查,并对原料进行农药残留、重金属、病虫害果数及腐烂果数检查,凡不合格品一律拒收。辅料的验收按进货检验或相应的购销合同进行检验,凡不合格一律拒收。

2.原料清洗

定期检查清洗机的喷射压力,碱液浓度为1%~2%,温度65~70℃。

3.后巴氏杀菌

将番石榴汁饮料在100℃下杀菌2~10分钟。

4.罐装

加强操作工人个人卫生,增强质量安全意识,严格按照操作规程。

5.包装材料

包装材料需提供第三方证明,以确保包装材料的合格。

6.设备清洗

按SSOP规范操作。先用70~90℃浓度为2%~3%的碱液洗,再用清水清洗至Ph=7.0。

7.环境卫生

对车间内的空气、地面墙壁等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消毒,并定期监测环境消毒的效果。按SSOP规范操作。

(三)建立关键限值、确定控制标准

控制措施关键限值的确定应以番石榴汁饮料生产的有关技术、安全法规,工艺规程为依据,结合企业生产、科研及专家的科学分析后确定,以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性。番石榴汁饮料厂应采纳的标准与规范有:GB12695-1990《饮料厂卫生规范》、GB 1917《食品添加剂液体二氧化碳》、GB2759《冷饮食品卫生标准》、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J73《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9683《复合食品包装袋卫生标准》、GB7781《食品标签通用标准》、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四)监控、纠偏、记录与验证

1.监控

是快速对番石榴汁饮料生产CPP进行测试或观察,将测试值与关键值进行比较,失控时及时调节。该步骤是HACCP计划中最重要的部分。监控程序包括:监控的内容、监控的方法、监控的频率、监控的人员。

2.纠偏

发现生产未达标时,必须立即采取纠偏措施。利用检测结果调整工艺与加工方法以保持控制。如果失控,必须将不符和要求的产品处理掉。必须确定、改正不符和要求的因素以确保CCP重新受控制。

3.记录

每个关键控制点的监控要形成相应的记录,记录的监控信息是显示关键控制点受控状态的证据。

4.验证

一般地,对各关键点监控情况进行验证的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对监控设备的定期校正;二是有针对性的抽样进行分析检验(包括对原料番石榴、番石榴汁和番石榴汁饮料及相应设备、环境等);三是对监控记录进行复查。该阶段由番石榴汁饮料生产企业的卫生监督员、质检员及有关部门的专家等对HACCP系统定期进行验证和分析。

四、结束语

市场呼唤高质量的安全产品,HACCP作为食品工业中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应用于番石榴汁饮料生产企业中,将有益于番石榴汁饮料生产水平、产品质量与安全的全面提高与完善,提高我国在番石榴汁饮料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因此,HACCP体系的应用对番石榴汁饮料行业的发展壮大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建新,朗锁军等.HACCP在浓缩苹果汁生产中的应用[J].保鲜与加工,2002,(3).

[2]陈炳卿.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3]王铷,王冬.HACCP在传统酿酒制造中的应用[J].广州食品工业科技,2002,(18).

[4]翟迪升,朱俊晨.HACCP在豆奶饮料生产中的应用研究[J].饮料工业.2004,(3).

碳酸饮料生产不仅仅是气体控制 第4篇

碳酸饮料与啤酒灌装有所不同

碳酸饮料与啤酒虽然都含有气体 (二氧化碳) , 但在灌装过程中依然有所不同。在灌装温度为4-22℃的情况下, 每升碳酸饮料需含有8-9克二氧化碳;在灌装温度为4-16℃的情况下, 每升啤酒需含有5-6克二氧化碳。由于啤酒对氧气非常敏感, 因此, 在灌装时需要注意进行预先真空处理 (对于玻璃容器) 或应用二氧化碳冲洗技术 (对于PET容器、罐装容器) 以降低容器内残留氧气, 而灌装碳酸饮料则不需要这些处理方法。处理后的灌装碳酸饮料与啤酒基本相同, 但在加压、灌装、分离、泄气等步骤也会有所不同。

目前碳酸饮料灌装通常使用背压系统, 其中常用的设备和对应系统为:短管——高度灌装系统, 流量计——容积灌装系统, 定量计——体积灌装系统, 液位探针——高度灌装系统。

适用性是碳酸饮料解决方案的关键

对于碳酸饮料灌装线来说, 最核心的部分应该是灌装机, 而针对PET瓶装饮料的生产线, 吹瓶机则是核心部分, 其次是贴标、包装和码垛机械。对饮料企业来说, 经济价值主要是由其所使用的材料决定, 如包装、标签、纸箱、铝箔等。因此, 选用能够处理更廉价更环保材料的机械是未来饮料行业发展趋势, 也是克朗斯发展的重点。对于饮料企业来说, 选择生产线时最应该关注的就是解决方案的适用性。

克朗斯提供的碳酸饮料生产线不单单是个体机器的简单连接, 而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其中机体部分的集合体叫做“灌装线”。灌装线由智能网络系统控制和处理完成, 该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单一集合体, 这能够保障设备在“流水线”上更好的运作。克朗斯公司提供的灌装机械能够满足更大范围的容器、产品以及瓶盖的要求, 从每小时6000个玻璃瓶的低速灌装到每小时灌装120, 000罐或72, 000个PET瓶的高速灌装, 克朗斯可以提供价格较低但超强灵活的生产线。

由于需求的显著增加, 克朗斯推出了大量不同的碳酸饮料灌装解决方案。克朗斯针对不同企业的不同需要, 为企业提供适用性强的解决方案, 能够帮助企业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使企业收益最大化。

自动化是碳酸饮料生产最高境界

产品的质量始终是所有工作进程的焦点。因此, 碳酸饮料的生产除了需要适当的设备之外, 还要在每个设备部件上设有适当的自动化功能。尤其是针对饮料工业的批量生产, 更需要在自动化解决方案方面加强特别措施。整条生产线可通过显示和自动操作, 实现从开始到结束的生产过程以及处理通报信号或状态通报的完全自动化, 从而帮助饮料企业在日常作业中, 制造出更好的饮料产品。

针对碳酸饮料, 克朗斯对混合器应用了质量流量计, 测量出进入糖浆的白利糖度, 由于其能够有效控制混合比率, 确保了最终成品的白利糖度始终不变。此外, 由于混合器能够控制产出接近产品规格的下限值糖度, 还确保了生产过程中较低的糖浆消耗。克朗斯提供的生产线, 从启动程序到生产终止程序都是自动化控制。糖浆室、混合器以及灌装机按一定程序协调工作, 以便降低产品的损失。

饮料生产 第5篇

厌氧―好氧工艺处理饮料生产废水的工程应用

摘要:文章介绍了采用厌氧-好氧工艺处理某饮料厂生产废水的工程设计、工艺调试.在高浓度废水COD浓度为13830 mg/L、生活污水COD浓度为229 mg/L时,出水COD小于60 mg/L,达到<广东省地方标准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第二时段)一级标准.实践证明:该处理工艺可行,处理效率高,运行稳定、可靠安全、管理与维护方便.作 者:章生卫    郭晓磊    Zhang Shengwei    Guo Xiaolei  作者单位:广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广东,广州,510620 期 刊:广东化工   Journal:GUANGDONG CHEMICAL INDUSTRY 年,卷(期):, 37(4) 分类号:X5 关键词:饮料废水    厌氧    好氧   

文艺创作与生产线生产 第6篇

技术化与利益最大化的对流雨

在市场经济的时潮势运作用下,文化的整体性与艺术创作的命运正承受着分解和挤逼。物质层面的种种变化,与人的精神以及内心状态,显然产生了诸般差异,以及对冲。经济的理念逻辑与运行规律无疑已向文艺渗透,于是,经济与文艺本不搭界的两个领域的“资源”,也被按照利益一价值一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被彼此相互使用以及利用,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于是,出笼了和这个年代关联密切的价值取向与衡量标准,在这种所谓的一体化语境与意识形态下,“物”成了衡量的价值尺度和最高标准,而社会关系的认同,则取决于消费水平的高低。

现时已不仅仅停留在文化产业的开发、再加工、营销与配给的所谓产业链条化、规模化的阶段,而是径直挑战文艺创作的核心与本质,如何使之最大化地量化和利润化,追剿的是文艺创作本身所应该依持的特立独行。

技术与利益合谋产生的强力,直接施压于文艺创作,意味着它必须向商品化躬身,也意味着它不得不接受交换价值的统领,并且使得利益的算计在这个领域里成为导引。文艺创作与读者的关系,文艺创作与内心碰撞及生存之谜的矛盾,被简单地消解处置为产与销的市场关系。在功利效应的强势推进下,文艺创作所关联的精神价值、人文意识等等抽象的、信仰层面的意识形态,正在越来越多地被物化为可量化可现形的商品形式。

技术与利益径达目的的结果,就是把文艺创作归并为生产线的生产,或者以生产线式的模式手段实施操作。在置换了本质与属性之后,这一变更或者转换,形貌皆近似魔术障眼法,而产品则是以似是而非的面目登台亮相,功利性地获取与满足之后,或许无人深究其中的真假,于是,文艺创作的真相就有可能被颠覆了。

文艺创作的背景与状况

如同上个世纪西方的预言家们所说的文化产业化将是新世纪的新宠,当下的文化确实也在实践着其产业化的最大价值与收益。当文艺创作被鼓噪着归化为生产线生产,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一市场经济衍生的所谓新现象,也不得不面对缘此而产生的压力。

由是,有可能产生两种情况,一种是代用品的泛滥淹没了人对正品领悟与认知的常识以及高度,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审美力与鉴赏力不仅大打折扣,甚至有可能在混乱中逐渐萎缩。另一种是,代用品的盛行推广了人们对正品的知情以及想像,使文艺的普泛性成为可能,文艺的市场化与消费模式直接成为大众化与通俗化的手段。在这两种貌似对立的走向中,实际上造成的都是一致的后果,伪艺术泛滥充斥,对真正艺术的审美与感悟力就会全面下滑,甚至完全背离。事实是,假如没有强势的文化导引,这两种情况都会损伤对文艺的爱与认同,对文艺的理解与认知。

德国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曾悲哀地预言“人类艺术彻底进入‘机械复制时代’,一个大众皆可参与肤浅文化艺术的时代正在来临。”问题的关键是,这个时世真的需要那么多流水生产线上产出的所谓文艺作品来填塞吗?功利目的充斥着生存的每一个空间,人的神经大多已交付给利益去弹拨,还容得下对人类精神的思考与人类生存的探究吗?如是,生产线产出的文艺产品,有可能异化了人对文艺接纳的品位和志趣,作为消费的对象,和性灵无关;亦有可能在这种急功近利产品的围剿下,人无处逃离,不得不被扭曲变异为另一种情趣,另一种鉴赏辨别力,也就是说在不知不觉中被改变,异化成了难以避免的事情。快速的生产与消费,然后是快速的淘汰与淹没,本来创作与领受这两者之间丰富的充满了无穷韵味的过程,就这样演变为徒劳与折腾的游戏。

而且,这种所谓的繁荣与促进意义何在、价值何在,是发人深思的。这种所谓“充分利用和发挥经济与艺术资源优势”的行径,真能收到繁荣与发展文艺事业的功效吗?这种导引与推动,能提升对文艺的尊崇,对心灵的垂顾吗?或许倒可能诱发更多追名逐利的浮躁,真的以为“书”中自有黄金屋,自有颜如玉了。

文艺创作的恒定与归并生产线生产的虚妄

瓜尔蒂尼说过:“公正地判断一个时代只有一个标准:即问这个时代能让人的尊严发展到怎样的程度”。我们可以循此作出追问,假如文艺自身的尊严并没有通过有尊严的创作加以坚守与弘扬,而不过是借助流水生产线制作与散播开去的话,这样的时代有可能成为让人性与精神得到提升的时代吗?

关于文艺创作,时至今日,依然有真正的创作者,始终葆有对人性与现实生活独立的、批判的立场,用自身的作品,去揭示生存的真相,去传达灵性的良知与温暖,去展现诚信的勇气和力量。只有这样的作品,才会持久地拨动人们内心的琴弦,去领悟这社会发展延续的公理。所以我们仍然愿意确信,真正的文艺,是能对我们的精神有所庇护并带来温慰的。

所以,面对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面对着文艺创作与生产线生产,这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被市场经济的魔法归并拧合在一起,而且还把这种拧合装扮得你情我愿皆大欢喜,不再讲究各行其道,也不会在意各得其所,而是一概而言地通杀和“通”吃,倒是应该以淡然处之的姿态应对。“无边落木萧萧下”,“惟见长江天际流”,如同这种古典诗词呈现的规律,毕竟精神的信仰是不会受时风势雨所左右的,艺术的理念也不必依附于现世人生的低浅层面,更无须屈从或者受制于生存境况的演变和更迭,这就是不可替换的“任尔东两南北风”的根柢。

碳酸饮料的生产设备研究 第7篇

饮料生产设备是伴随着饮料工业的产生而产生, 并且伴随着饮料工业的发展而发展的。早在1890年美国就制造出了玻璃瓶灌装机。1912年又发明了皇冠盖压盖机, 接着制造出了集灌装和压盖于一体的灌装压盖机组。在20世纪初德国也制造出了手动灌装机和压盖机。饮料生产设备技术水平较高的国家有德国、美国、意大利和瑞典等。亚洲的日本虽起步较晚, 但发展很快, 在国际市场也占有一定地位。无菌冷灌装技术在饮料生产中应用日益扩大。无菌冷灌装设备起源于英国, 然后传播到美国和欧洲各国, 主要应用于果汁行业, 近十年已进入乳品和其他饮品灌装的市场。

2 碳酸饮料生产设备类型

2.1 水处理设备

水是饮料生产中用料最大的原料, 而且水质的优劣对饮料的品质影响极大。因此, 必须对水进行处理以满足工艺要求。通常按其作用把水处理设备分为三类:水的过滤设备、水的软化设备和水的消毒杀菌设备。

1) 水过滤设备。砂石过滤设备、活性炭过滤器、砂芯棒过滤器、微孔过滤器。

2) 水软化设备。水软化有三种形式:离子交换、电渗析、反渗透的方式。

离子交换器:离子交换器是水处理中常用的一种装置, 它可以通过选择一定的流程, 使水软化或除盐。其主要是利用一些离子交换剂把原水中不需要的离子暂时固着, 使水中这些离子的含量降低到所要求的程度。

电渗析器:电渗析在工业上作为一种分离、浓缩、提纯和回收工艺的新技术, 广泛应用于化工、制药、食品等行业。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汽水用水、啤酒用水的纯化处理上, 在软饮料厂用来对水进行软化 (脱盐) 。

反渗透设备:反渗透是应用规模最大、技术相对最成熟的膜技术, 其应用在整个膜分离领域中约占一半, 是膜技术发展的一个最大突破。反渗透是通过反渗透膜把溶液中的溶剂分离出来。反渗透的应用从海水淡化、硬水软化等发展到维生素、抗菌素、激素等的浓缩, 细菌、病毒的分离以及果汁、牛乳、咖啡的浓缩等许多方面, 应用极广。

2.2 水杀菌消毒设备

1) 臭氧杀菌器。所谓臭氧杀菌器是利用臭氧的强氧化性而达到杀菌的目的。臭氧是强烈的氧剂, 其杀菌作用比氯高15~30倍, 在一定浓度下作用5~10 min, 臭氧对各种菌类都可以达到灭菌的程度。国外已将其广泛用于水的消毒处理以除臭、除色等, 国内在矿泉水、纯净水生产中应用于灭菌也很普遍。

2) 紫外线杀菌器。当微生物受紫外光照射后, 微生物的蛋白质和核酸吸收紫外光谱能量, 导致蛋白质变性, 引起微生物死亡。紫外线对清洁透明的水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 所以能使水消毒。紫外线杀菌不能改变水的物理化学性质, 杀菌速度快、效率高、无异味, 因此得到广泛应用。

2.3 冲瓶机

CP-12型冲瓶机是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为基础, 自行创新设计而成的一种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回转式冲瓶机。本机适用于瓶装饮料、矿泉水、可乐等料液的灌装生产, 对塑料瓶进行清洗, 可提供给大中型生产厂使用, 也可以单机使用。该机主要有如下特点:

1) 本机是清洗各种规格塑料瓶的专用设备。

2) 设备结构紧凑, 控制系统完善, 操作和维修简便。

3) 清洗工艺合理, 采用喷淋式原理冲洗瓶内外, 并自动滤干瓶内残留水, 清洗后空瓶符合卫生要求。

4) 变换瓶形, 只需更换星轮及导板就可实现, 操作简单方便。

CP-32型冲瓶机为半自动外淋式冲瓶机械, 适用于各种瓶形和材质的新旧瓶冲洗。该机的主要特点是:对瓶子外壁喷淋, 内壁两次连续冲洗, 以保证冲洗效果;主要零部件采用不锈钢或耐磨铜合金制造, 以防锈蚀;采用自来水常压工作, 适应性强。

2.4 灌装机

从对物料的包装角度可分为液体灌装机、膏体灌装机、粉剂灌装机、颗粒灌装机等;从生产的自动化程度来讲分为半自动灌装机和全自动灌装生产线;从灌装物料含气与否可分为等压灌装机、常压灌装机和负压灌装机。

3 碳酸饮料生产设备的发展趋势

1) 高速度、高质量、高精度, 向大型化发展。为了适应饮料工业大生产, 以获取最佳经济效益的需要, 饮料设备越来越趋向于大型化。如碳酸饮料灌装设备的灌装速度最高可达2 000罐/min, 德国KHS公司、KRONES公司, 其灌装设备的灌装阀头数分别达到144头、178头。非碳酸饮料设备的灌装阀头数有50~100头, 灌装速度最高可达1 500罐/min。

2) 设备多功能化。一体多用, 适应多种液体、多种瓶型的灌装和封口。可进行茶饮料、咖啡饮料、豆乳饮料和果汁饮料等多种饮料的热灌装, 也可进行玻璃瓶和聚酯瓶的灌装。

3) 机电一体化。这是当前饮料机械设备发展最重要的趋势。可编程序控制器普遍应用于饮料机械设备的控制系统中, 大型设备采用计算机控制, 故障自我诊断, 有信号显示, 实现了智能化。

4 结语

由于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 对企业的生产效率提出很高的要求, 所以很多饮料企业纷纷对自己的碳酸饮料生产线设备进行了升级, 或者是增加碳酸饮料生产线, 这也给碳酸饮料生产线的生产企业提供了空间, 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对自己的技术进行升级改造, 只有当技术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时, 我们才能在高端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摘要:介绍饮料生产设备的概况、设备类型, 对碳酸饮料生产设备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碳酸饮料,生产设备,设备类型,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饮料生产 第8篇

120世纪80年代该市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就是人们进行生产活动的能力,它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地位及相互关系、生产资料和产品的支配交换消费关系。

1.1生产力水平

20世纪90年代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体制时,启东市的农业生产力呈现以下特征。

(1)农业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当时该市总人口中,农村人口总量为90多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高达80%以上,其中劳动力人数达60多万人。

(2)作为劳动对象的耕地资源总量偏少,分布零散。该市总耕地面积在66.67 khm2左右,人圴耕地仅0.07 hm2,与我国北方和中西部地区相比,耕地资源相对偏少。受成陆因素影响,该市农村水网密布,田块狭小,单幅耕地长在200 m左右,宽不过30~50 m。在划分承包地时,为体现公平,采取近田与远田、好田与差田搭配的方式,单幅耕地上往往有五六家农户分别耕作,导致了农田的碎片化种植。

(3)劳动工具十分落后。主要以钉耙、铁搭、铁锹、镰刀为主,配置少量的耕牛以及手扶拖拉机、背负式喷雾器、水泵、脱粒机等小型机械设备,绝大多数为人工作业,农机化水平很低。

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该市主要种植玉米、三麦、油菜、蚕豆以及棉花、蔬菜、“四青作物”等经济作物。采取间套夹种的耕作模式,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土地产出率。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另一方面也与土地碎片化种植相适应。

1.2生产关系

同时期的生产关系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特征,在维持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基础上,确立了农民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农户家庭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单位,实行“交完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部是自己的”利益分配机制,彻底改变了人民公社时期大锅饭式生产、分配的状况,把农民的切身利益与其自身的劳动成果直接联系在一起,使农业生产呈现出旺盛的活力。所以说,这个时期农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相适应的。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及其矛盾运动。其中生产力是连续变化的,是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提高的;而生产关系是跳跃变化的,一旦某种生产关系确定以后,在一段时期内呈相对稳定状态,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产生质的变化。因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始终存在着从基本适应到基本不适应再到新的基本适应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着生产方式从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

2.1 生产力发展水平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启东市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农业的生产力状况也随之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1)农业劳动力由富余向紧缺转化,一大批有农机操作技能的职业农民应运而生。二、三产业的快速兴起,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当前,该市以家庭为单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绝大多数是六七十岁的妇女和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再过五到十年,这批人员也将退出农业生产行列。与此同时,一批有农机操作技能的职业农民应运而生,成为农业生产的新的生力军。

(2)农业作业方式由精耕细作向粗放生产转变,由农户全程自己作业向部分作业环节外包转变。农村劳动力的紧缺,使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依靠大量人工间套夹种、精耕细作的作业方式难以为继,不得不改变为粗放生产,甚至出现了土地抛荒半抛荒现象。一些缺劳力户不得不将部分作业环节外包给周边有剩余劳动力的农户或有农机的机手。

(3)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机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全市农机保有量增加到7万多台套,农机总动力达到52万k W,传统小型单功能机具逐步被大型多功能机具所替代,农机作业已覆盖土地平整、耕翻、开沟、起垄、播种、施肥、灌溉、植保、收获、秸秆收集(或还田)、农产品初加工等各个环节,农机户为周边农户提供农机作业服务,以机械替代人工,已成为必然趋势。

2.2 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力状况的巨大变化,使原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局面被打破,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

(1)家庭小生产与社会大市场的矛盾。单个家庭的农业经营规模普遍很小,特别是在启东市这样的人多地少地区,人均耕地只有0.07 hm2左右,一个农户只耕种三五亩地,总产量很少,不可能直接面向十分巨大的农产品市场,只能依靠经纪人上门收购。农户了解市场信息的渠道不多,存在盲目生产的现象。农产品数量少时经纪人抬价收购,会导致下一年度农户盲目扩大生产;当产品过剩时,经纪人或压价收购,或干脆撒手不管,使农户遭受巨大损失。有些偏远地区,经纪人很少上门收购,致使农产品销路不畅,商品率很低。

(2)农户实力弱与农业大投入的矛盾。由于工农业产品长期存在着剪刀差,农业的比较效益偏低,加上生产规模小,很难实现资本积累。而要提高农业生产率,必须要有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单个农户经济实力小,无力购买大型机具,即使购买了,也因生产规模小,使用效率很低。

(3)粗放型生产经营与农业生产标准化的矛盾。大市场要求产品标准化,农产品安全也要求产品标准化,只有实现标准化生产,才能提高附加值,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农产品安全。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是不可能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的。

上述这些矛盾和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调整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开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更高层次上互相适应的新局面。

3大力推行农业生产“全托管”经营模式,为建立适应当前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

所谓农业生产“全托管”,就是农户将土地委托给有能力的农业合作组织或个人经营,农户以收取定额地租费的方式获取土地收益。也可以由农户向托管者支付定额托管费,托管者全权生产经营,并将所收获的农作物按合同约定数量交给农户。“全托管”的特征是: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属性不变,农户对土地的承包权不变,土地的农用地性质不变,土地的经营主体改变。“全托管”实际上是农民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农业经营模式,一出现就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3.1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在家庭联产承包制基础上向“全托管”方向的改造与完善,带来了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可喜变化

(1)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由普通农户向有实力的经济实体转变。家庭联产承包制的经营主体是农户,而“全托管”的经营主体是家庭农场、农业生产合作组织、农业企业或农民经纪人,其经济实力远强于普通农户,具有较强的投入能力。

(2)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由小向大转变。通过“全托管”经营主体与农户签订协议的方式,使土地经营权由农户向“全托管”经营主体转移,从而实现了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扩大了农业生产的规模,使农业生产摆脱了小生产桎梏,踏上了社会大生产之路。

(3)农业生产作业方式由人工作业为主向机械化作业为主转变。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使农机等先进生产工具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生产效率成倍提高。

(4)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由低向高转变。生产规模的扩大带来了可观的规模效益,即使亩均纯收入不变,经营主体的总收益也将成倍增长。启东市一些土地托管规模超千亩的经营主体,年利润普遍在50万元以上,远高于进城打工收入。农业的经济效益提高后,就有资金进行土地平整、改善水利设施、修筑入田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有能力添置农机等装备,实现扩大再生产,进入良性循环。

(5)农业生产由自然经济、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使农业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初级低端的产品经济向直接面向市场的商品经济转变。许多“全托管”经营主体开始实行标准化生产,创立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品牌,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产业链向农需物资经营、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物流配送等上下游延伸,进入了“微笑曲线”的高端,增加了在市场上的话语权。

3.2由于农业生产“全托管”较好地处理了以下关系,所以在实施过程中避免了许多障碍

(1)农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者之间的关系。实行农业生产“全托管”后,农田所有权依然归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承包权依然归农户所有,这与家庭承包体制30年不变的政策相一致,维护了农户的根本权益,从而保持了社会的稳定。通过契约的办法,土地的经营权从承包权中分离出来,由农户转移到“全托管”经营主体手中,解决了农业分散小规模经营的问题。

(2)“全托管”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农户与“全托管”经营主体签订协议后,农户从“全托管”经营主体那里获得稳定的实物或现金收入,自己可以腾出精力从事其它产业,增加新的收入渠道,或为“全托管”经营主体打工,取得劳务收入。“全托管”经营主体则通过规模经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了农户与“全托管”经营主体的双赢。

(3)农业生产与市场的关系。过去农户小规模生产,农产品批量小,品种、规格不一致,质量不稳定,难以与大市场接轨,只得依靠中间商实现产品销售,农产品价格被压低,而且由于缺乏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来源,难以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一旦市场价格大起大落,农户就会成为直接的受害者。而由“全托管”经营主体组织生产,可以选择适宜机械化作业的品种,农产品批量大,作业标准化程度高,产品品质较为一致,质量也比较稳定,可以直接与农产品市场接轨,实现订单生产,减少中间环节,农产品销售价格较为合理。一旦出现农产品假冒伪劣问题,可以追溯到生产者进行处罚,从而保障市场上农产品质量的安全。

4在实施农业生产“全托管”过程中,应注意克服的制约因素

4.1 克服农业劳动力生产技能不足的制约

过去农民使用简单的生产工具,对劳动技能的要求不高。如今主要依靠机械化作业,这就需要农民学会必要的农机操作技术。但目前该市从事农业生产的老人和妇女普遍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不懂农机操作技术。全市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驾驶员数量不足2 000人,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而且这部分人中尚未领取农机驾驶证的占有较高比例,操作安全得不到保证。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农业劳动力农机操作技能的培训,扩大农机驾驶员队伍,提高农机驾驶员安全操作水平,满足不断增长的农机应用需求。同时要注重加强农机农艺相结合,研究推广机械化作业条件下新的农业技术,提高“全托管”经营主体科学种田的能力。

4.2 克服土地资源处于原始状态的制约

农机的应用建立在土地平整、连片的基础之上。目前,该市许多农田依然处于原始状态,田块小而散,使农机的作业效果受到很大影响。该市在划分承包地时没有预留机耕路用地,致使农机入田时遇到穿越他人农田的障碍,甚至部分田块无农机入田通道,农机无法下田作业。因此,要加大农田基本建设力度,推进土地整合工作,采取切实措施解决农田小而散和农机入田通道不畅等问题,实现农田连片种植,以跟上农机装备的发展速度,为农业生产“全托管”创造必要的条件。

4.3 克服农机装备能力不足的制约

该市的农业产品结构未有大的转变,绝大多数农户依然种植油菜、蚕豆以及棉花、蚕桑、蔬菜、“四青作物”等经济作物,但这些作物的农机耕作装备和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劳动效率得不到快速的提高。因此,要组织技术力量对具有本地特色的高附加值农作物进行全程机械化作业研究,研发新型适用农机,提高其农机化应用程度。同时要加快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选择经济效益较高且适合大规模农机化作业的新的种植品种进行推广,提高“全托管”经营主体的盈利水平。

4.4 克服资金的制约

从生产相对过剩到生产绝对过剩 第9篇

关键词:资本增值,新需要,相对生产过剩,绝对生产过剩

1 使用价值总量的有限性

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看, 在社会总需要水平不变的条件下, 一定时期全社会使用价值总量只能是一个有限的量。换句话说, 全社会所需要的物资总和与服务总和两者合在一起, 肯定存在一个有限的界定。为了讨论问题的方便, 这里所说的物品概念, 其范畴体系统一界定为物品和服务两大类别。科技的发展, 带来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无限发展, 这就使得资本主义生产物品的潜力有着无尽的发展态势, 似乎只有资源枯竭才是这种生产力唯一的限制。不过,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原理, 资本生产的物品数量成为一个社会的使用价值是有一些条件和背景的。资本生产物品的数量完全可以无限无穷地增长和扩大, 但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其使用价值的总量是一个有上线的固定值。也就是说, 一个社会的使用价值总量不可能随着资本生产的物品的增长而无限度地扩大。

通常情况下, 除了发生一定特殊情况外, 一个社会所有使用价值的量是由其所有的需求来确定的。马克思说:“资本作为生产出来的产品会遇到现有消费量或消费能力的限制。作为一种特定的使用价值, 资本的数量在一定限度内是可多可少的, 但是达到一定程度因为它只能满足特定的需要就不再为消费所需要了。作为特定的、片面的、具有某种质的使用价值, 例如, 谷物, 它的数量本身只是在一定程度内才是可多可少的, 它只在一定数量上, 或者说在某种限度内才是需要的。而这种限度一方面决定于作为使用价值的产品的性质, 产品的特殊效用、用途;另一方面, 决定于需要这种特定消费的交换者的人数。这种限度决定于消费者的人数乘以他们对这种特殊产品的需要量。使用价值本身不具有价值本身所具有的无限度性。一定的物品只有在一定的限度内才能被消费, 才是需要的对象。例如, 只能吃掉一定数量的谷物等等。因此, 产品作为使用价值在自身中含有某种限制, 即对该产品的需要的限制, 但这种限制现在不是由生产者的需要来计量, 而是由交换者的总需要来计量。当不再需要某种特定的使用价值时, 产品就不再是使用价值。产品作为使用价值是由对它的需要来计量的。一旦产品不再有使用价值, 它也就不再是流通对象 (因为它不是货币) ”。

一个社会资本生产的物品体系并不是越丰富就会导致越好的结果, 不管从哪个角度思考, 从人类个体来看是一样, 从全社会来看也是一样的。也就是说, 一个物品再有用, 一旦超出了人类需求体系的限度, 其超出部分就不会被人类使用。所以, 一个物品使用价值的总量不是由资本生产决定的, 而是由人类的需求体系来确定的。具体说来, 从个体的需求视角来分系, 由于人类生理和心理的需求系统在一定时期是有一上线和下线的;从全社会来看, 一定区域一定时期、对各种物品的需要也是有一个上线和下线的问题。也就是从人类个体和人类社会整体来看, 一定时期的需求系统是一个容纳的范围的, 不可能无限的、任意的扩大和增长。

人类目前的需求系统的水平没有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这就意味着整个社会没有新的使用需求体系的出现和产生, 也就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一个区域的人类社会使用价值总量是会固定在一个相对不变的层次上的。人类社会使用价值总量在一定时期内不变, 这个不变理念对资本主义危机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那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确定了一个区域的社会价值总量的上线边界。衡量一个人劳动的价值大小, 不是按照个人实际生产所需的时间和精力, 而是按照全社会来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管个体劳动花费的时间多长多少。不过, 人类个体的个人行为的劳动要能够成为全体社会所承认接受的社会型劳动, 其前提条件是劳动产品必须作为使用价值得到他人的接受。如果产品不具有使用价值, 那就不能作为商品卖出去。无论这个产品的生产者支出了多少个人劳动, 也不能转化为任何社会劳动, 不能实现任何价值。

2 资本扩张的前提

马克思指出了在生产过程以外资本生产的第一个限制就是消费本身, 即对该商品的需要。这是剔除了支付能力因素、直接面对人类一般需要的消费。接着, 马克思指出, 价值的流通必须有等价物存在, “可是, 因为流通最初曾假定是一个固定的量, 是有一定限度的量, 而另一方面, 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一个新价值, 所以对这个新价值来说, 事实上似乎不会有等价物存在”。这个“等价物”, 实际上就是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新需求的另一种表达方式。马克思分析了这个“等价物”出现的3个层次的限制:作为使用价值受到一般需要的限制;作为价值受到他人生产的限制;交换以货币为媒介, 流通受到货币的限制。马克思对这个“等价物”或者需求来源的分析, 比各种各样的经济学家们, 都要深刻得多。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过于重视价值层次的限制而忽视货币的分析;从供给自动创造需求出发赞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的浅薄性自不待言;主张通过国家开支创造需求实际上是夸大了货币在需求构成中的作用, 3种经济学家所共同忽视的, 是马克思3个层次分析中最基本、也是决定性的分析, 这就是从资本与人类一般需要的动态关系出发, 来揭示需求的发展空间和限度, 从而从人类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这个制高点上, 说明资本的历史使命和极限。

3 资本极大拓展了人类新需要

资本开拓新需要的冲动内在化于资本的本性之中。政治经济学一般用资本的概念本身 (资本就是带来更多价值的价值) 、资本家发财的贪欲、资本竞争的压力来解释资本增值的冲动, 这是正确的, 但是还不够。资本增殖的本性, 来自于前述必要社会劳动时间总量不断减少的绝对压力。如果资本不能开拓出新的需要空间, 不但不能增值, 连原有的价值都难以保存。在这里, 为了能够形象说明这个问题, 马克思例举了一个案例来生动的阐释, “由于生产力提高一倍, 以前需要使用100资本的地方, 现在只需要使用50资本, 于是就有50资本和相应的必要劳动游离出来;因此必须为游离出来的资本和劳动创造出一个在质上不同的新的生产部门, 这个生产部门会满足并引起新的需要”。如果创造这个新的生产部门的企图失败, 游离出来的50资本就会发生价值丧失。这就是说, 没有新的需要, 资本随时面临被消灭的命运。

马克思高度评价了资本的伟大文明作用———创造人类有用性的体系, 大胆预言了人和整个自然世界发展的辩证关系。“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才不过是人的对象, 不过是有用物;它不再被认为是自为的力量;而对自然界的独立规律的理论认识本身不过表现为狡猾, 其目的是使自然界 (不管是作为消费品, 还是作为生产资料) 服从于人的需要”。恰恰由于资本对整个人类需要系统的深度开发, 才真正促使人类克服了对自然的神秘感, 把自然作为利用对象来征服;同时, 这里己经揭示了在资本主义高峰阶段人类对自然的傲慢的根源。“资本按照自己的这种趋势, 既要克服民族界限和民族偏见, 又要克服把自然神化的现象, 克服流传下来的、在一定界限内闭关自守地满足于现有需要和重复旧生活方式的状况”。资本普遍化和大众化的发展态势, 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萌芽状态的开始。另外, 马克思还强调了资本这种东西具有无限的生命力。“资本破坏着一切并使之不断革命化, 摧毁一切阻碍发展生产力、扩大需要、使生产多样化、利用和交换自然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限制”。

4 需要的有限性和绝对生产过剩

在上文所引用的关于资本和人的需要之间动态关系的一大段论述之后, 马克思接着指出, “但是, 决不能因为资本把每一个这样的界限都当作限制, 因而在观念上超越它, 所以就得出结论说, 资本已在实际上克服了它, 并且, 因为每一个这样的限制都是同资本的使命相矛盾的, 所以资本主义生产是在矛盾中运动的, 这些矛盾不断地被克服, 但又不断地产生出来。不仅如此, 资本不可遏止地追求的普遍性, 在资本本身的性质上遇到了界限, 这些界限在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时, 会使人们认识到资本本身就是这种趋势的最大限制, 因而驱使人们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

这段引语被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家们广泛地用来说明资本积累的矛盾和限制。但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界限”的真实含义并没有得到充分注意。在这一段之前, 马克思指出, “它的第一个限制就是消费本身, 即对该商品的需要”。马克思特别在括号中加以说明, “根据迄今我们所依据的前提, 还根本谈不到无支付能力的需要, 即需要某种商品而自己又拿不出商品或货币去交换”。马克思又指出, 剩余等价物表现为第二个限制, 包括货币的限制。这实际上就是:使用价值对价值的限制;价值对使用价值的限制。或者说, 资本的限制表现为:超过需要界限的绝对生产过剩;超过价值界限的相对生产过剩 (缺乏等价物或作为等价物代表的货币) 。

人的需要不是一个可以由资本永无止境开发的范畴。相对于资本发展生产力的巨大能量来说, 人类的需要体系是一个有上线的系统。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就是人和其他动物一样, 它的一切生理发展和需求是有限的, 它的活动范围和发展能力也是非常有限的。西方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弹性理论十分清楚地说明了这种有限性。按照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理论来说, 物品消费量在无限增长, 其产生的边际效用效能必然在逐渐地缩小和减少, 资本生产的物品总量一旦大大超出了人类使用可以容纳包容的界限, 这种边际效用就会变成一种负效用负效应, 人类的欢乐就会因为这个物品的使用变成一种痛苦, 从而导致人类对这样的物品就不再怎么需要, 反而产生一种厌恶的感受。边际效用递减理论实际上就是对西方经济学“欲望无穷”这个前提的一个批判。弹性理论告诉我们, 奢侈品的需求弹性高, 必需品的需求弹性低。在《草稿》中, 马克思己经指出, 先前表现为人类奢侈型的物品, 在一定条件下转换为人类的必需物品了。当众多的奢侈型物品纷纷变成为人类日常的必需品体系的部分, 那就在相当程度上, 导致人类对这些物品的需求可能和空间容纳范围逐渐缩小和减少, 不可能随着价格的降低而迅速提高需求量, 也不可能随着收入的增加大幅度增加这些物品的消费。这是绝对生产过剩的表现, 是生产力发展对需要的充分满足造成的需求不足。面对这种需求不足, 资本必须扬弃奢侈品, 在原来奢侈的物品变成普通的物品的同时, 制造出更多的新的奢侈品来。这是资本的长期出路, 比凯恩斯创造短期需求的手段74/C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更为高明。

实际上, 在大量无产阶级的基本需要还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 局部绝对生产过剩就己经发生了。一边是绝对的生产过剩, 一边是相对的生产过剩, 这两者并存正是当今资本主义的现实, 所谓的“穷人没钱花, 有钱人有钱没处花”。如果认为由于许多穷人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就不存在绝对的生产过剩, 就只能片面地强调贫困化的作用, 全然看不到富裕化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影响。即使很多人挨饿受冻, 绝对生产过剩还是照样存在, 因为资本从来就不会为这些没有支付能力的人们而生产;对于具有充裕的支付能力的人, 资本也从来不管这些人是否会在需要的过度满足中窒息。因此, 资本主义生产不但受到购买力不足的障碍, 还受到需要不足的障碍, 一种存在于富裕阶层的社会的“绝对消费力”的绝对障碍。对于危机理论来说, 这种局部绝对生产过剩的意义就是, 对于生产超过需要的领域来说, 新资本的投入是没有意义的。在面临绝对生产过剩的领域, 资本的命运取决于资本能否开辟出人的新需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0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优化生产线布局提高生产效率 第10篇

一条现代化的发动机生产线, 要保证产品的技术要求, 就要做到高精度, 高质量;要有效地控制产品精度, 就要做到高可靠性和一致性;要确保生产节拍, 就要做到高效率;要有满足产品改型换代, 还要做到高柔性。但以上这些条件还不够, 一条精益生产线还要做到投资合理, 运行成本低廉, 开工率高。如何能使新生产线具有高效率、高精度和高质量的保证能力, 成为每一位生产线规划者必须着手解决的课题。

生产线布局优化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运行人机工程改善、操作流程优化、物料搬运优化, 缩短生产线的节拍, 减少生产线的占地面积, 提高生产线的效率。

(一) 车间布局设计

布局设计简单地说就是系统中单元的选择及单元的排列组合。在完成设备选择后就要结合车间场地、空间结构特点及工艺约束对设备进行合理布局。要充分考虑设备之间在空间位置上的协调性, 以确保生产系统物流畅通及设备的充分使用, 加工设备的合理布局对加工系统中物流的合理性起到关键性作用。

加工设备布局原则

1. 工艺原则。

要求生产工艺过程合理并连续, 生产各环节加工能力相匹配。

2. 经济原则。

系统的配置和布局确保产品制造成本的最低化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 柔性原则。

在多变的市场中, 要使加工系统体现最大的灵活性和柔性, 以适应产品品种及产能的变动, 为今后的可持续性发展留出空间。

4. 安全原则。

设备布置要严格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 切实保证工人的操作安全, 为职工提供方便、舒适、安全、符合职业卫生的工作环境。

(二) 生产线布置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发动机工厂于2007年投产, 生产B系统小排量发动机, 产能为35万。工厂投产后, 半年内就完成了三班的产能爬坡, 公司的快速发展, 对发动机提出了扩能的要求, 如何以最低的成本快速的提升发动机的产能成为了我们研究的课题。通过对工厂生产线的布局分析, 我们发现缸体、缸盖线通过优化布局可以节省出一个模块的空间, 可以为第三个模块提供场地条件。

原生产线布局是项目引入国外技术专家们的经验布置, 缸体缸盖线的加工中心采用U型布局方式 (图1、图2) , 各分两个模块, 每个模块产能为17.5万台/年, 缸体单模块长72m, 宽40m, 面积为2880m2, 单位面积产能为175000/2880=60.76台/年, 缸盖单模块长72m, 宽30.5m, 面积为2196m2, 单位面积产能为175000/2196=79.69台/年。

(三) 生产线布局的优化

从以上布置图可看出, 原生产线在布局单元间间距过大, 存在较多的空间浪费 (见图中的虚线框) , 完全可通过优化现有生产线布局来减少空间浪费, 提高单位面积产能。

根据生产线布局的原则, 经过多次论证, 我们制订了以下优化策略:

保持现有工艺流程不变, 将U型的加工中心布置为直线型。

相邻CNC加工中心间距不变, 以保证足够的维修空间。

在保证人机工程的前提下, 适当减少操作单元间的宽度。

减少浪费的空地和设备的纵向间距。

图3、图4是根据以上策略优化布局后的布局图, 可以看出工艺的流程并没有改变, 设备之间的距离 (设备维修保养工作空间, 图二中A箭头所示) 也没有改变, 操作工工作空间 (图中B箭头所示) 根据人机工程进行优化, 适当进行了减小, 这样的调整使生产线的占地面积有了大幅的缩减, 设备之间的输送线也大地缩短了, 布局优化后缸体线占地长47m, 宽40m, 总面积由原来的2880m2降为1880m2, 单位面积年产能由60.76台/年m2提高至93.1台/年m2, 提高了53%。缸盖线布局图优化后占地长度缩减为48m, 宽为30.5m, 总面积由原来的2196 m2降为1464m2, 单位面积年产能由79.69台/年m2提高至119.54台/年m2, 提高了50%。

通过布局优化, 在不改变现有工艺的基础上, 生产线宽度不变, 在长度方向上有了较大的缩短, 提高了工厂单位面积产能, 大大提高了场地利用率, 零件从上线到下线的非增值时间也大幅缩短了, 整线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 更为重要的是为整个工厂节省了3464m2的空间, 为下一步新生产线规划提供了场地条件, 不需要新建厂房, 既减少了项目投资又缩短了项目周期。

(四) 总结

生产线布局问题是现代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的课题之一。设备布局、工作场地布置是否合理化、科学化、最优化, 操作工的搬运动作是否合理, 搬运路线是否畅通等, 都会影响工厂今后的发展和管理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 顾客需求和市场环境的多元化, 新技术、新产品更迭加快, 制造业正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如何保持较低的生产成本和较短的交货期更是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法宝。因此, 精益规划生产线设备布局, 高效组织并协调各生产要素, 是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提高生产率、提高制造质量、赢在起跑线上的关键, 其优劣对工厂建成后生产能力、效益的高低起着决定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光.机加工工厂设计中的加工设备选择与布局设计[J].机械制造, 44卷第498期

[2]黄斌, 周婉婷.精益生产技术在汽车制造业的应用[J].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4, 9 (5) .

[3]蒋美仙, 林李安, 张烨.精益生产在中国企业的应用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05 (06) .

医药生产企业内部生产质量控制分析 第11篇

【摘要】医药企业是我国所有企业中的特殊生产项目,其生产的产品能够食用治病,一旦其出现质量问题,引发的后果不堪设想,医药企业担负的社会责任也相当重大。加强医药生产企业内部生产质量控制,是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稳定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医药企业;质量控制;医药生产;信息建设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176-02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保证经营活动有效持续开展,保障企业资产的安全、保值、增值,确保会计信息等企业信息披露的及时、完整、真实、客观及可靠性而制定的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特点的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目前,中国市场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企业面临的内外部风险因素日益呈现多元化、复杂化,影响了企业运行效率并增强企业竞争压力,从而对企业内部控制提出更高要求。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是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效率、防范控制风险的基础,但目前中国医药生产企业内部控制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内部控制建设跟不上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制约了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因此即使把握医药生产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健全其内部控制建设具备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产质量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对内部控制认识片面,无法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部分医药生产企业片面地认为内部控制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是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部分管理人员甚至错误地认为内部控制就是限制企业经营活动,削弱日常经营管理的灵活性,为了低概率地经营风险支付相对较高的管理成本,从而基于趋利避害的原则淡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也存在部分企业简单地认为内部控制就是规章制度的体现,片面地以为只要设立职责、权限相关的规章制度便可以有效地规范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忽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面临的市场风险、经营风险、法律风险、技术风险及管理风险等。因此部分医药生产企业常常面临药物产品质量不过关,存在危害消费者健康的潜在风险;或生产技术水平有限,药物产品功能性较弱,容易导致消费者过度消费;又或者存货管理不当,导致存货管理成本上升等具体问题。医药生产企业的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全面,导致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基础薄弱或内部控制体系空洞无执行力、形同虚设,加上企业管理人员对风险识别及防范能力有限,从而严重阻碍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为医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开展带来负面影响。

2.企业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

随着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信息化技术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管理重要的技术手段,是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效率、全方位多角度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第一生产力。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也离不开信息化建设,有针对性的信息化系统有利于企业贯彻实行内部控制体制。但目前,中国部分医药生产企业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化建设仍然比较落后。首先,由于企业管理人员不够重视内部控制建设或信息化建设,或者因为企业资金实力尚未能够完全支付信息化建设的一切费用,很多企业尚未掌握发展比较成熟的信息技术。这往往导致企业在药物生产、规模控制、存货管理、营销方案、应收账款管理、现金管理等具体环节不能实施有效的控制手段,当企业面临市场风险、经营风险等其他风险因素时,企业便不能及时反馈并解决问题,从而加大经营管理风险。信息技术运用的不全面,使得内部控制实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另外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管理时缺乏流畅、高效的信息系统。信息是企业决策的依据,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反映,如果缺乏健全的信息系统,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信息将无法通畅地在各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流通,从而影响决策的客观性。中国部分医药生产企业正是缺乏有效的信息系统,信息得不到有效的监督,从而导致信息严重失真,信息不流畅。信息沟通的缺失,无法让员工及时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员工只能被动地服从企业的安排,损害了员工工资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企业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

中国部分医药生产企业确实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及体系,但是由于缺乏独立的监督机制,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往往形同虚设,只是为了应付外部监管机构的不定期抽查,难以发挥内部控制的职能,不利于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发展。内部监督的缺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医药生产企业设立的内部监管部门职能范围有限,并不能全面监督内部控制在经营活动、管理活动、财务活动等的落实情况。在现实操作中,企业的内部监管部门通常只由内部审计部门组成,简单地对财务原始凭证、财务数据、不同账目之间的审查,对于其他非财务活动便无能为力。并且只有规模较大、经济实力相对雄厚的企业才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其次,医药生产企业设立的内部监管部门缺乏一定的独立性。虽然部分医药生产企业设立内审部门实现企业的自我监督,但是大部分的内审部门隶属于财务部门,受财务部门上下级权利的制约及相关领导的制约,内审部门实际上很难完全发挥审计功能,只是在形式上代表企业的内部监管部门。因此内部监督机制的缺失很难从根本上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实行。

二、医药生产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必要性

医药生产企业既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承担着提高社会公众医药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医药生产企业的多元化发展,其面临更加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但是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水平无法与经营规模的发展保持一致,导致企业管理活动与经营活动需求相脱节。自我调整,自我监督,自我制约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体制是企业自我调节经营管理活动的基本前提。医药生产企业的经济战略管理目标随着现代化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与深化,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是实现医药生产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稳定发展的根本渠道。

三、如何保证生产质量的有效控制

1.加强宣传,提升人们对生产质量控制的认识程度

医药生产企业药品安全的健康保证一定要以人的良好意识为基础,加强人们对内控管理的认识度,才能保证安全生产。对此,相关企业一定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全体人员都意识到内部生产质量控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至上而下进行宣传,根据企业自身特点颁布规范性规章,加强内部管理控制工作,从而保证医药生产的质量安全。

2.设置科学的企业机构,做到各部门的协调配合

医药企业内部的安全生产工作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它不仅对生产技术、生产工艺、资金分配、人员素质具有较高的要求,而且需要各部门的协调配合。企业在药品生产过程中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只有各部门良好配合,才能提升药品的安全性。为了达到这一要求,药品生产企业各部门在做好自身工作,优化职能的基础上,还要加强沟通,在资金、技术、管理、控制等方面下功夫,实现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为药品的安全生产作铺垫。

3.完善内部的信息建设,形成统一的网络系统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互联网的使用相当普及,在医药生产企业内部实施信息化管理,建设信息网络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各企业要加大资金投入数量,引进先进设施,将生产工作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打造信息网络。帮助企业领导人员明确了解内部生产现状,规范日常工作流程,完善审批制度,并打造相对稳定的生产环境,保证药品的安全生产。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水平逐步提升的大背景下,广大人民群众对医药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越来越重视。各企业为了保证药品的安全性,就一定要加强完善内部的安全质量控制工作,逐步提升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做到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完善监管环节,从而做好内部质量控制工作,为我国医药生产行业的飞速发展作铺垫。

参考文献:

[1]陈勤.加强医药生产企业内部控制的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4,05:32+40.

[2]王仲怡.药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相关问题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5(24)

[3]杨玉财.关于药品生产质量控制的分析[J]黑龙江科学,2014,5(4):291-291

[4]张长军.关于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控制的分析[J]科技信息,2013(35):283-283

助剂生产废水的清洁生产技术应用 第12篇

1 生产工艺及废水排放点

1.1 生产工艺

分散剂、减水剂其生产工艺主要为三罐一烘干,工艺流程如下:

磺化釜-缩合釜-中和罐-压滤机-烘干-成品助剂

助剂大多通过磺化-缩合反应原理进行生产,以浓硫酸作为磺化剂。为保证反应的高转化率,需要过量的硫酸进行反应,生成的磺酸化合物在酸性条件下与甲醛进行缩合反应,从而得到反应中间产物,经过液碱中和,同时加入石灰、纯碱等物质,将多余的硫酸根沉淀,将中和罐内的反应产物通过压滤机过滤,得到助剂的水溶液,通过热风炉的烘干为粉末即是最终产品,生产工艺较为简单。

1.2 废水排放点

由以上工艺可知,该项目生产过程主要在密封罐内生产,生产废水来源主要有两处:(1)反应釜夹套冷却水,水量约为7500 t·a-1;(2)压滤机滤布冲洗废水,水量约为3450 t·a-1。

2 清洁生产方案探讨

2.1 冷却水用作压滤机冲洗水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上述2种废水中,夹套冷却水不与反应物接触,水质较好,企业一般自建沉淀池循环使用。但冷却水水温相对较高,需要长时间冷却或使用新鲜水降温后才能达到循环使用的水温要求。将冷却水简单沉淀后直接用于压滤机滤布头遍冲洗过程,其一定的水温反而有更好的冲洗效果,同时沉淀池外需新建一小型净水池,剩余冷却水沉淀后进入净水池通过添加新鲜水降温后重新进入夹套循环使用。该方法使用循环水代替新鲜水用作冲洗水,也可节省大量的新鲜水。同时可减少冷却水冷却时间,从而相应减少新鲜水用量。

经企业日程统计,冷却水用水总量约为7500 t·a-1,冲洗滤布水全部使用新鲜水需3450 t·a-1,将循环水代替新鲜水冲洗滤布,在水量上可以得到保证,由于冷却水中仍含有一定的悬浮物,在冷却水冲洗滤布后,为防止堵塞滤布微孔,需用少量新鲜水进行第二次冲洗。在进行综合利用改造后,冲洗滤布新鲜水用量可降低到500 t·a-1以下,一年可直接节约新鲜水3000 t。

2.2 滤布冲洗水用于干燥塔除尘

滤布冲洗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外观呈棕黑色,pH值在4~5之间,属于高浓度有机废水,废水中有机物主要以助剂浆液、残余原料及硫酸盐类为主,该废水使用常规治理方法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企业生产最后烘干工序中,热风对浆态助剂进行烘干时产生大量烟气,其成分以水蒸汽为主,夹杂有大量的助剂成品颗粒,烟气直接外排既造成了大量产品的浪费,同时外排粉尘也对当地空气环境造成污染。对干燥塔采用旋风或布袋除尘,由于烟气中主要成分为水蒸汽和酸性颗粒,对风机及烟道有腐蚀作用,造成除尘效率不稳定,采用湿法除尘可避免这个问题。同时,经过沉淀处理后的冲洗水可进入干燥塔循环水池,稀释后通过水泵引入水膜除尘器。该厂于2006年11月对水膜除尘器的处理效果进行了环保监测,结果见表1。

根据除尘器液气比计算出除尘器循环总水量约为258.9 m3·h-1,而冲洗滤布水相对较少,可将冲洗水沉淀后的上清液引入循环水池,收集的助剂颗粒溶于除尘水进入循环水池,除尘水可回用于缩合工序,作为水解反应添加水。该反应添加水量约为8400 t·a-1,可全部使用除尘水代替,新鲜水则直接补充于循环水池。将冲洗滤布水用于除尘,除尘废水用于反应添加水,共计可节省新鲜水11400 t·a-1。除尘水中收集的颗粒物与残余原料也可得到综合利用,共计可回收助剂约130 t·a-1。该厂生产废水清洁生产改造工艺流程图见图1。

3 结论

上述2种清洁生产工艺已经在企业中得到实践,针对企业原有生产设施的改造仅需增加若干循环沉淀池及水泵,每年可节约新鲜水用量上万t,回收助剂100余t,同时节约大量的废水处理费用,从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由于助剂种类的多种多样,其生产工艺、反应原理也有不同,该方法适用于生产扩散剂MF、NNO、减水剂FDN及木质素磺酸钠的助剂生产企业。

另外,应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助剂工业的废水浓度高,含有多种化学物质,对其治理应优先从清洁生产的角度加以考虑,通过对生产工艺的改进和对废物的综合利用,减少废水的终端排放量,目前针对化工助剂企业已开发出多种有效的清洁生产技术,有选择、因地制宜选用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摘要:通过对以分散剂、减水剂为主要产品的助剂生产企业冷却水与滤布冲洗水循环系统进行清洁生产技术改造,使上述废水得到综合利用,达到减少终端排放的目的,节省大量新鲜水并回收部分产品,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废水,清洁生产,助剂

参考文献

上一篇:绿色施工措施及节能下一篇:科技创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