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的实施

2024-06-23

教育信息化的实施(精选12篇)

教育信息化的实施 第1篇

一、强化管理, 加强培训

领导重视是前提, 制度建设是保证。我们首先将教育信息化工作列入学校总体教学计划, 依据计划又专门研究制定了教育信息化的实施方案, 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 对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科学的安排部署, 并逐步完善、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

1.提高认识, 建章立制, 强化管理。在教育信息化实施中我们注重实际, 讲求实效, 重实践应用, 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学校制定了教育信息化设备管理、运行、应用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并将管理人员职责、设备使用、功能教室管理等制度粘贴或悬挂, 切实做到有章可循, 照章办事。二是抓好功能教室环境建设, 制定了细化标准, 做到“四防” (防潮、防火、防尘、防雷) 和“四有 (有防盗门窗, 有遮光窗帘, 有文化氛围, 有规章制度和应用表册) 。同时, 制定了《光盘播放室及卫星接收室卫生打扫轮流表》, 安排专人按时清扫, 确保“两室”干净整洁。三是完善档案材料, 根据教育信息化资源的使用、接收、整理情况, 认真填写档案材料, 做到全面、细致、清楚、完整。

2.强化培训与考核。教育信息化设施到位之后使用是关键, 为了提高教师对教育信息化资源的使用率使教育信息化设施发挥最大的作用, 我们把教师的培训放到了首要位置。

◆在培训内容上, 我们主要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培训:1基本技能的培训, 让教师能够熟悉计算机基本操作, 会使用word出试题、撰写论文, 用Excel统计成绩, 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等。2基本应用的校本培训, 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资源的优势和多媒体手段的作用, 更新教学理念。

◆在培训方式上, 我们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办法。集中培训全体教师, 每学月两次, 由学校统一组织;分散培训又有两种方式, 学校学科培训和年级学科培训。

◆在培训考核上, 把教师是否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是否利用教育信息化资源进行教学活动纳入量化考核指标, 每学期进行考核和检查, 并且评出等级, 记入学校档案和个人档案作为评模和评优的一个重要标准。

◆在培训结果上, 建立激励机制, 培养现代教育技术应用骨干教师。

二、强化使用, 充分发挥辅助功能

我们以“利用教育信息化资源, 创建新型教学模式”为目标, 牢固树立教育信息化服务教学、方便教学、促进教学的意识, 强化教育信息化资源的使用, 不断彰显其辅助教学的良好功能。

1.强化教师利用教育信息化资源备课。丰富的教育资源既能开阔视野, 又能增长学识, 教师可以从资源网中的背景资料、教学案例、课件制作、媒体资源、习题精选、名师讲堂、知识链接等栏目中, 搜集到要查找的学科相关的知识, 进行借鉴、选择和使用, 通过整合资源有效提高了备课的质量。对此, 学校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 根据学科教学的需要, 标明多媒体手段的使用环节, 从此加强了教师对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学习和使用。此外, 学校利用每周集体教研活动的时间, 组织广大教师观看同步课堂或优秀课案例, 积极学习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然后集体探讨, 充分交流意见, 形成共识。这样, 既充分利用了教育信息化资源, 又凝聚了全体教师的集体智慧, 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协作。同时, 还减轻了教师的课业负担, 促使广大教师的教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2.强化教师课堂教学中使用教育信息化资源。教师们在网上下载学科知识, 制成课件。通过多媒体手段, 适时的、合理的应用于课堂, 无疑扩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 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 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学生真正在娱乐中学习, 从而做到寓教于乐。我校在每周进行的“三课”活动及每学期进行的教师讲课大赛中, 都要求教师根据学科需要利用教育信息化资源,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现在大部分教师以由被动要求变成了主动使用, 由要我用为我要用, 极大地提高了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有效地推动了教学改革的发展, 极大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夯实师资培训, 打好基础

教育信息化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 不是资源, 而是教师的素质。机器设备有了钱就可以到位, 可人才的培养, 观念的更新确实需要一个过程。所以, 教育实现现代化首先要实现教师队伍的现代化。

然而,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水平很不均衡, 从教师的角度看, 主要表现在:观点落后, 墨守成规, 技能生疏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我门应以实践应用性培训为重点, 以校本培训为基础, 采取切实有效的培训措施。

1.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的作用, 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培训的效果。

◆制作教育信息化资源应用培训课件, 讲座采用多媒体形式, 结合实例, 深入浅出, 令教师耳目一新, 学有所获。

◆印发培训资料, 将培训讲稿印发给每位教师, 并上传到网上, 以供随时参考。

◆提供有关教育技术网站, 如中国教育技术网、教育技术通讯网等, 拓宽学习途径。

◆教育信息预告。

2.深入引导, 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

◆深入与教师交流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 交流实践感受, 交流存在困难, 从中发掘新思维、新方法, 并且针对不同情况给予支持和鼓励。

◆深入学科, 了解不同学科应用教育信息化资源的情况, 总结经验, 加以推广。如语文、外语等语言学科, 适于用VCD等视频素材, 展示情节环境;政史理论课, 适于用Powerpoint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以文字为主, 配合图片、视频、动画等, 阐明理论;数理化等学科, 适于用Authorware、Flash等制作交互性强的模拟仿真课件, 用于直观地展示抽象的原理或训练某种技能;生物学科, 适于用视频展台, 展示真实结构等。总结了这些特点, 我们为相关学科教师选择媒体提供指导, 扬长避短, 避免“一刀切”地要求教师都用哪一种媒体。

◆深入课堂, 了解教师运用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实际情况。比如, 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上存在的问题, 需进一步改进。指导教师有的放矢地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教育信息化资源应用的培训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不可能一劳永逸。为此, 我们坚持在教育信息化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过程中去体验、感悟、改进、提高, 并把实践所得及时转化成课堂行为, 以此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 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应用对课堂教学带来了三变、三多和三提高。三变是指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三多是指主动收集教学信息的老师多了;自觉研究教学的多了;自主学习的学生多了。三提高是指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研究水平。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现代教育信息化学——走向信息化教育[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教育信息化实施计划) 第2篇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们将继续紧紧围绕学校发展的大局,继续以校园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工作为抓手,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加强教育信息化环境、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应用平台建设的管理,提高全校教师信息化研究与应用的能力。在学科方面,以学生发展为本,树立以“全面发展,学有所长”为目标的教学思想,以“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为抓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学生信息化应用意识与能力,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以及信息技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

二、工作目标

1、本学期教研组工作紧紧围绕“创新、开拓、发展、务实”的教育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思想方法、行为方式、价值观和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积极探索人文教学、有效学习的策略与途径,努力提高本学科的教学质量。

2、积极推进“以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为支持平台的研究性、探究性课堂教学”的教学实践,加快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渗透关系。帮助其他教研组做好学科整合研究,积累优质教育资源,将优秀的课堂教育案例、课件、练习设计等共享。并通过组织优秀课例、课件、教学设计、主题资源等比赛促进教师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对积极参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教师给予鼓励和支持。

3、加强网络道德教育,重视网络安全。健全网络管理工作制度,维护学校网络软件,保证校园网络的文明、健康运转。切实抓好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等信息化专用场所管理及教学设备与软件资料的登记、保管、维护、更新和使用等工作。进一步健全教育网络与信息安全防范体系,切实加强物防、技防和人防。认真做好信息化专用场所的日常维护与管理。

3、大力开展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研活动,积极进行教育研究,继续通过扎实有效的课题研究活动,将课题研究落实到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教学工作中,提高业务素质。围绕“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转变”、“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转变”、“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三个主题,主动探索实施信息技术深度应用的方法和途径,探讨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促进学与教方式的变革,从而促进师生和谐、主动地发展。

三、工作要点:

(一)强化教学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深入推进“人文课堂 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保证新课标的落实,确实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教研组将作好集体备课的工作,加强实践——再反思——再实践的过程。备课中注意情境创设及设计意图的确立。组内集体研究、备课、说课、评课。

(二)积极促进学科整合、做好新老帮教 本学期教研组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充分搞好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以教研组为龙头,带动全校教师,进一步提高各教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同时加强各学科间的联系,促进学科间的整合。

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其他学科的特点,积极做好新老帮教工作,及时对新进教师进行媒体使用方法和设计制作以及使用效益的培训辅导。及时研讨,分析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有否帮助落实教学目标,有效解决教学的重难点。不断分析、总结和贯彻落实情况,总结成功的经验,同时指出缺点和不足,最后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继续搞好课题研究工作

配合学校信息化建设,切实发掘集体的力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切实贯彻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教学,积极推广信息技术网络教学模式并根据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实行分层次教学。

(四)关注信息安全管理

教育信息化的实施 第3篇

【關键词】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设计;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8-0017-02

现如今,我们的生活正在逐渐普及信息数字化,网络信息技术也在各行各业中得以广泛应用。尤其是职业院校的学生教育,在时代发展的影响下,传统模式的课堂教育已经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率,运用信息化技术,开展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在信息化教学的环境下,我们可以培养具备创新性思维的全方位发展型人才。当前阶段,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在面临改革,这时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十分重要。所以,务必要科学的设计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使教育与基本国情进行良好的结合。

一、确定教学目标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通常是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同时也是主观意识的构建者。而教学目标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了体现,所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明确教学目标十分重要[1]。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务必要结合本课基本内容进行设计,并融合学生学习的个性特点,辅以信息化教学技术。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确定教学目标的根本目的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学习内容,并通过具体目标的形式掌握所学习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进而实现情感的提升。然而在明确教学目标时,要将其与学生本身相符,也就是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自主学习实现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提升。教师也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以便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教学知识,或是在教学总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子目标,逐步完成教学任务。

二、创建教学情境

在信息化的教学模式中,创建教学情景十分重要,教师通过创建和学习内容相关的情景,使学生融入其中,在“真实”中学习知识,掌握技术。除此之外,好的教学情景也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带领学生在问题的基础上寻找答案。将课堂教学更加形象,这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教师在创建教学情景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例如图像、动画等,将学生的智力激发到最佳状态,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空中乘务课程教学时,为了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真实的工作环境,教师可以利用飞机飞行声音、真实环境的模拟,创建真实的教学情景,结合本课所讲解的实际内容,让学生加以实践,进而设计带有教学情境的教学任务,让学生能够在情境下进行问题的探索,调动学生联想与判断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与信息资源的合理设计

明确学习目标需要多元化的信息资源,并且不同的信息资源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所以,教学人员要对教学过程与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设计[2]。其中,教学过程中的信息资源种类比较多样化,其中包括了视频、文件以及教学所用图片等,除此之外,也包含了一些信息化技术工具,例如相应软件与网络配套设备等。为了能够发挥各种资源的作用,务必要在正式教学之前准备好所需要的教学资源,或是建立教学资源库。学生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需求,对资源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带着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实际方法。

另外,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首先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梳理,让过程体现有序性,通常状况下教师要书写文字形式的信息化教案。对学生学习与问题研究的流程进行设计,其中涵盖了学习过程计划、学习活动方案、具体的组织形式与对应的教学对策等几点。若提前告诉学生教学的实际过程,那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务必要对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参加的活动、组织以及课堂中教学媒体的应用等进行合理的设计。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利用绘制教学流程图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以上几个要素之间在空间与时间进程上的联系。

四、优化设计教学案例

为了能够对学生经验进行拓展,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时以网络信息技术的形式,结合相应案例,或是展示学生作品。合理设计教学案例发散学生思维,将已有知识与问题进行连接。所述案例务必要体现问题蕴含的复杂性,在对案例进行展示时,以免为学生营造成定势的效果,教师要将案例活学活用,不要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使思维变得千篇一律。

五、教学评价设计

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对其进行及时的调整,让学生能够对教学过程适应。信息化教学设计通常是从明确教学目标开始,最后结束于教学评价,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该过程中,务必要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使设计能够对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进行吸引。所以,在对教学评价进行设计时,可以与当前盛行的微信、微博、微课等形式进行结合,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保证信息传递的时效性。教师通过设计网络评价的形式,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评价,以此体现教学评价设计的有效性。

六、结束语

通过信息化教学的有效应用,不仅有效提升了职业教育阶段的教学效率与质量,而且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也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在此教育环境的要求下,必然可以实现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欣,杨泽伟.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及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4,05:76-78

职业教育中信息化教学实施的价值 第4篇

一、实施新媒体信息化教学的模式分析

1. 资源共享式的集体教学模式。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只能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学习知识,只能在教室里向老师提问题,离开了课堂就不知道该怎样学习,该学些什么,即使有了学习的困惑也无法方便快捷地跟老师交流。而学生通过“新媒体信息化”这一资源丰富的网络平台不仅可以收集信息并且可以畅通无助的进行分组讨论、师生交流。运用这一平台教师也可以便捷、及时地和每个学生交流沟通。教师可接受学生的咨询,指导学生解疑,为他们提供帮助。信息化的提出已经将教学扩展到互联网上,是全球范围共享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接受到教育,无论是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只要进入信息化网络平台,都可以进行学习,不同学校的老师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教学经验,老师可以通过这一强大互动平台让更多的人认识自己,有了信息化教学这个开放性的平台,任何人都可以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新知识,促进学生共同合作意识。对教师来说,能迅速有效地收集到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做出更加符合实际的教学内容的变更和教学方案的调节。教师也可以多方采纳建议,改革教学,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扩大社会影响。

2. 自主学习模式。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占据课堂大部分的时间,学生大多是在灌输式的教学中被动地接受授课内容。信息化教学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交互学习,教师成为解答学生疑难问题的帮助者、学习思路的引导者、驱动任务的设置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驱动任务,寻找相关资源,搜集相关信息,进行整合,最终达成学习目标。学生亲历学习过程的每一个步骤和环节,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收获的快乐。学生可以共享信息化网络平台上的大量信息,使课堂教学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师中心模式,学生由传统的被迫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多元互动使学生从应付课程问题到与老师心与心的交流、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不仅融洽了师生关系,还可以克服学生的胆怯心理,大胆自由的表达心声。

二、运用新媒体信息化方式实施教学的价值

1. 提高教师与学生对现代信息化技术的掌握技巧。掌握信息化教学操作技术,是运用网络媒体教学的前提。通过积极宣传运用新媒体网络实施教学给我们带来的种种好处,鼓励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尝试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教学,并为教师、学生创造学习相关技巧的条件,为运用新媒体网络实施教学做好思想上、行动上的准备工作。加强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是顺利运用信息化组织教学的关键。

2. 资源共享推动信息化网络课程建设。运用信息化实施教学主要的优势是拥有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随着教师空间课程建设的不断推进,重点专业及专业群特色空间的建设,逐步形成了信息海量化、内容系列化、形式多样化、更新常态化的网络资源信息。不断充信息化教学,以形成一个资源库,形成资源共享,这样使职业教育中信息化教学真正地发挥其作用。

三、信息化教学的优势体现

1. 教学过程实施自主性。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及教学资源一般由教师选定,一个班级学生从教学中获取的知识内容相同,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没有体现其自主性。那么运用新媒体信息化进行教学,学生可以从中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他们所需要的学习资料,并且灵活的安排学习进度,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从网络平台上获取大量优质资源,更好的提高学习效果。

2. 教学形式交互性。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方法、内容均由教师事先安排好,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基本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由于时间原因课堂中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比较少,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也不多。通过信息化方式进行教学,这种状况得到了改观,学生可以就个人实际情况通过空间平台向老师单一的提问,教师可以在线给解答。同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大胆提出自己对课程的观点并进行讨论,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获取的知识更加丰富,无形中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与学都体现了共赢效应。

3. 教学资源呈现多样化。学生运用现代信息化网络平台学习时,除了可以使用该课程授课教师的课件教学资源外,还可以浏览本校其他教师的网络空间资源甚至其他院校教师的教学资源,通过对比、筛选,根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选择需要的资源进行学习。同时,学生之间也可以共享优秀的教学资源。并相互探讨,提高学习质量。

信息化网络平台中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使课堂内外的学习氛围变得活跃起来,增强了师生间的互动,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与学生都能随时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和信息。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看到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激发其强烈的学习兴趣,同时无形中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教育个性化的形成、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育信息化工作实施方案 第5篇

一、前言

为了贯彻教育信息化应用实践建设的总体目标,针对我校信息化应用的实际情况,通过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探索与实践,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提高师生信息化应用的素养,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育教学效能,提升学校办学整体水平,为全市基础教育的全面推广和教育信息资源的应用提供可行或可借鉴的做法和经验。

二、学校现状分析

首先从信息化基础设施、数字资源应用情况、师资水平、学生信息化应用情况、学校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应用特色等六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明确工作项目并具体解决问题。

1、信息化基础设施。

学校总共有 31 个教学班,每个教室配有班班通设备一套,能基本满足信息化教学的需求;学校专任教师基本达到人手一台计算机,能开展网上校本教研活动。学校有专人对学校网站以及硬件设施维护,学校配有一台服务器,两台摄录机(可用于拍摄实录课);办公室能直接上网;在校学生家庭电脑配置率为 25%,能上网的占其 60%。

学校建有校园网站,所有教师都会上网浏览或下载各类教育教学资源,96%的教师每天都会上网,主要教育教学资源来源于班班通客户资源库、荥阳市教育信息网及相关网站;通过家校互动平台可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及发布通知和学生作业。

2、数字资源应用情况。

学校在信息化教育工作的经费投入上进一步倾斜,已购买一部分教学用光盘和软件,添置教学用设备器材,学校信息化教育资源在学校网站上不断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库逐步充实,但在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率还不高,校外教育资源库不善于利用,教师之间缺乏教育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学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比较缺乏,目前相当部分的教师都是依靠自己搜索或制作课件来进行课堂教学,以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师资水平。

学校共有教师

人,中学高级教师 2 人,小学高级教师

人,小学一级教师

人,小学二级教师

人,见习与工人

人。学校专任教师已经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比如:教师会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上网查找教学资料,制作基本的教学课件(如 PPT)等;大部分教师都在自己的教学中尝试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各种活动,并逐步认识到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专业、团队的引导,学科整合难以产生持续和优质的实质性效果。学校信息化教学和管理的课题研究比较缺乏,有待专家的引导并付诸实施。

4、学生信息化情况。

由于资金和师资方面的原因,学校现在没有配备电教室,也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但学校三年级以上学生还是有 45%以上的学生有一定的电能操作能力。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放学之后信息化应用环境不够理想,家庭电脑拥有率约 25%。

5、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根据上述情况,初步制定在未来的 1-2 年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有针对性地提高部分教师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部分骨干教师的学科科研能力;拓宽数字资源来源渠道,能基本满足教师课堂教学的需求;优化学生信息化应用环境,开展学校信息化活动,提升学生信息化素养;开展各类信息化校本研修活动,形成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工作特点;制定学校信息化工作计划和管理制度,助推学校信息化工作落到实处。

三、项目目标及策略

(一)提升教师信息化工作的水平

目标 1-1:熟悉常规的教育信息化技术,能使用 word、ppt 等制作常规备课文档和教学课件,能通过网络参与教研活动。

策略:规定所有年级和学科进行分层电子备课,在实践中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根据部分教师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信息使用技能培训。

目标 1-2:使能力较强的教师学会利用软件制作较为复杂的课件,能使用现代教学软件组织教学活动。

策略:拍摄应用现代教学软件开展的教学实录课,评出高质量的教学实践课公开展示并推荐参加各种比赛;展示教师制作的优质课件并给予奖励,推荐至上一级参加比赛;开展相关的信息化使用技术培训。

目标 1-3: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学研讨活动,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涌现一些信息化教学能手,形成学校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积极氛围。

策略:开展运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比活动;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相关教学评比活动;运用网络教研实施传统校本研修活动及同伴互助常规教研。

目标 1-4:积极开展网络教学反思,形成学校网络教研环境,发表信息化教学的相关论文并能确立课题进行研究活动。

策略:完善充实学校教师博客,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二)增强学生信息化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目标 2-1:开设学生信息技术课程,教会学生正确收集、查询、处理信息的能力。

策略:在学校基础型课程中开设信息技术课,使学生学会基本的文字保存、图片下载的信息收集、整理、归类、处理等方法;在学校网站建立学生网络交流平台,进行学习互动、分享学习心得、畅想未来美好生活等。

目标 2-2:组建学校电脑学习兴趣小组,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开展学生电脑作品比赛,提高学生电脑绘画设计能力。

目标 2-3:开展家校互动交流,加强家校合作,提高学生家长运用信息化的能力。

策略:通过家校互动、校讯通平台与家长进行实时交流,努力提升家校交流的质量;通过交流平台及时发布学校或班级通知、学生作业、班主任寄语、家长留言等,切实提高信息化运用的效率。

(三)满足教师日常信息化教学的基本需求

目标 3-1: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使大部分教师能熟练运用市、校级资源库。

策略:要求教师能经常进入“班班通教师资源库”网站浏览下载优秀录像课例进行观看,通过裁剪变为自己的教学课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目标 3-2:增加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共同开发教学课件。

策略:通过合作备课,共同寻找课件素材,一人制作,多人共享;开展教师信息发布评比活动,提高教师运用信息化的积极性。

目标 3-3:早日形成学校个性化资源。

策略:与兄弟单位合作,为我校编辑学校现场会、大型活动录像片,形成学校个性化学校资源。

目标 3-4:整理学校现有资源,有序建设学校资源网,满足后续要求。

策略:动员每位教师上传自创教学论文、教学课件和教学设计,充实丰富学校教学资源库。

(四)营造学校信息化应用特色

目标 4-1:提高师生人文素养,逐步打造学校特色校园网。

策略:利用学校教学资源、教师学生博客、家校互动平台、BBS 论坛等网站建设,逐步形成学校信息化工作的特色;及时发布学校各类活动简讯,大力宣传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思路与方法,有效反映学校内涵发展的具体要求,努力建设学校特色网站。

目标 4-2:营造学校橡棋文化,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策略:结合信息技术,开展各种橡棋活动,努力营造学校橡棋文化,制作橡棋活动的各类图片、视频、新闻,积极推进学校特色网站的建设。

(五)完善学校信息化管理制度

目标 5-1:成立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制定信息化工作制度及计划,确保信息化工作管理到位。

策略:①信息化应用工作制度、计划的制订徐广杰(分管领导)

②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

邢培菊

崔瑞杰(师训)

③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

谷秀琴(副校长)

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

马飞燕(教科研主任)

⑤教育教学专题教研和研讨

丁春巧(教导主任)

⑥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办学特色

聂志莲(德育教导)

⑦具体项目推进的过程监督

张振敏(校长)

目标 5-2:细化信息化工作实施步骤,有序开展信息化具体工作。

策略:认真组织安排信息化各项工作,努力做到:任务明确、责任清晰、要求具体、过程扎实、效果显著。

四、项目工作计划

时 工作内容及任务

1.健全学校信息化工作领导和工作小组,研究整体工作目标及任务,制定建立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计划和规划。

2.向上级相关部门反馈学校需求。

3.动员教师、家长积极利用家校互动平台并作相关培训。

4.开通教师教研博客、学生 BBS 论坛。

5.教师、教研组、学科领导分别完成制定本项工作的研究计划及活动安排。

6.制定课堂实录拍摄安排表,落实相关人员。

7.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集体电子备课。

1.学校制定整体工作计划,向全体教师布置工作要求。

2.

教育资源应用能力培训:熟悉了解资源库。

3.

各教研组开展“基于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研活动。

4.

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集体电子备课。

5.

组织教师进行 PPT 课件制作实用培训和比赛。

6.

组织教师开展网上教研活动。

1.学科教师完成信息资源应用的教学录像课。

2.

上传教师教学设计与教学课件或教学视频。

3.

教学资源应用能力的教师培训。

4.

组织教师开展网上教研活动月。

5.

开展家校互动活动周。

1.学生电脑作品展示活动。

2.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集体电子备课。

3.组织教师开展网上教研活动。

4.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5.开展学生橡棋活动。

6.上传教师教学设计与教学课件或教学视频。

1.组织教师进行现代教育理念的培训。

2.收集教师课件及视频课例。

3.组织教师开展网上教研活动。

4.“我与教育信息化”论文征集活动。

5.家校互动信息发布数统计。

6.完成总结。

辈子时光在匆忙中流逝,谁都无法挽留。多少人前半生忙忙碌碌,奔波追逐,后半生回望过去,难免感叹一生的碌碌无为,恨时光短暂,荒废了最好的光阴。

人过中年,不停跟时间妥协,之所以不争抢,处世淡然,完全是经过世故的淬炼,达到心智的成熟。

有朋友问我,怎样写出滋润心灵的文字?是要查字典,引用名言,还是有什么规律?我笑着回,随心随意,不为难自己。你为难自己,就要刻意去效仿,你不随心随意就要被名利世俗困扰,自然心态会有偏差,文字也染上了俗气。

现实生活中,不乏完美主义者,终日在不食人间烟火的意境中活着,虚拟不切合实际。如此,唯有活在当下,才是真正的人生笺言。常常想,不想活在过去的人,是经历了太多的大起大落,不想被束缚在心灵蜗居里的人,是失去的太多,一番大彻大悟后,对视的眼神定会愈发清澈,坦然笑对人生的雨雪冰霜。

对于随波逐流的人们,难免要被世俗困扰,不问过去,不畏将来又将是怎么样的一种纠葛,无从知晓。

不得不说,人是活在矛盾中的。既要简单,又难淡然,挣扎在名利世俗中,一切身不由己,又有那样的生活是我们自己想要的呢?

人前,你笑脸相迎,带着伪装的面具,不敢轻易得罪人;人后,黯然伤怀,总感叹命运的不公平,人生的不如意;常常仰望别人的幸福,而忽视了自己,却不知你与他所想要的幸福,都只得一二,十之八九只有在希冀中追求,不是吗?

人活一辈子,心怀梦想,苍凉追梦,难能可贵的是执着向前,义无反顾,最惧怕瞻前顾后,退缩不前。一生短暂如光影交错,有几个人能放下牵绊,有几个人能不难为自己,活的精彩呢!

我们的一生,是匆忙的行走,谁的人生,不是时刻在被命运捉弄中前行。我想,我是无法和命运抗衡的,却又时刻想做真实的自己。眼下的生活是一面镜子,对照着卑微的自己,心有万千光芒,无法放弃的却总是太多太多。

中年,人生的分水岭,不再有小女孩的浪漫情怀,撒娇卖萌,穿着也越发简单,舒适即可。年轻时可以穿紧身裙,牛仔裤,甚至小一码的高跟鞋,不惜磨破了脚板,夹痛了脚趾,依旧笑魇如花,人前卖弄。年少时,青春做砝码,别人的一句赞美能心头飘飘然,走在马路上,陌生男子的回头率,成了青春的资本,忘乎所以。

年龄越大,对身边的一切似乎没了热情,争吵,攀比,打扮,都没了兴趣。有人说,女人要爱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才行,而我却恰恰相反,正如有一天涂了口红出门,儿子吓了一跳,一句太庸俗,再昂贵品牌的口红你都不适合,让我哑然失笑。原来,他宁愿喜欢素面朝天的妈妈,也不想要矫揉造作的中年妇女,我必须保持最初的简洁,亦或简单。

居家女人虽平庸,却总想活出真我。不喜欢的东西,学会舍弃,生活趋于安静。每天打理家务,照顾子女,空闲的时间看看书,散散步,陪婆婆去买菜,少一些功利心,多一些平常心,生活便达到了想要的简单。

人过中年天过午,流逝的时间不会等我的。不想为难自己了,几十年光阴里,不停做着事与愿违的选择,极力说服自己,多替别人想想,多顾及别人的感受,却忽视了委屈的自己。

我承认,给自己负担,就是难为自己。不愿意放下,就是心态使然。其实,你大可不必为了别人改变自己,为自己活着,才是真理。从今天起,不愿意迎合的人,选择放手;卑鄙下流,虚情假意的损友,拒绝交往,只要随心随意,什么都不是难题。要明白,他们走近你的世界,只想利用你,却从不顾及你的感受,既保持若即若离,又想无偿索求,时刻为难着你,美其名曰这是一份难得的缘 一辈子时光在匆忙中流逝,谁都无法挽留。多少人前半生忙忙碌碌,奔波追逐,后半生回望过去,难免感叹一生的碌碌无为,恨时光短暂,荒废了最好的光阴。

人过中年,不停跟时间妥协,之所以不争抢,处世淡然,完全是经过世故的淬炼,达到心智的成熟。

有朋友问我,怎样写出滋润心灵的文字?是要查字典,引用名言,还是有什么规律?我笑着回,随心随意,不为难自己。你为难自己,就要刻意去效仿,你不随心随意就要被名利世俗困扰,自然心态会有偏差,文字也染上了俗气。

现实生活中,不乏完美主义者,终日在不食人间烟火的意境中活着,虚拟不切合实际。如此,唯有活在当下,才是真正的人生笺言。常常想,不想活在过去的人,是经历了太多的大起大落,不想被束缚在心灵蜗居里的人,是失去的太多,一番大彻大悟后,对视的眼神定会愈发清澈,坦然笑对人生的雨雪冰霜。

对于随波逐流的人们,难免要被世俗困扰,不问过去,不畏将来又将是怎么样的一种纠葛,无从知晓。

不得不说,人是活在矛盾中的。既要简单,又难淡然,挣扎在名利世俗中,一切身不由己,又有那样的生活是我们自己想要的呢?

人前,你笑脸相迎,带着伪装的面具,不敢轻易得罪人;人后,黯然伤怀,总感叹命运的不公平,人生的不如意;常常仰望别人的幸福,而忽视了自己,却不知你与他所想要的幸福,都只得一二,十之八九只有在希冀中追求,不是吗?

人活一辈子,心怀梦想,苍凉追梦,难能可贵的是执着向前,义无反顾,最惧怕瞻前顾后,退缩不前。一生短暂如光影交错,有几个人能放下牵绊,有几个人能不难为自己,活的精彩呢!

我们的一生,是匆忙的行走,谁的人生,不是时刻在被命运捉弄中前行。我想,我是无法和命运抗衡的,却又时刻想做真实的自己。眼下的生活是一面镜子,对照着卑微的自己,心有万千光芒,无法放弃的却总是太多太多。

中年,人生的分水岭,不再有小女孩的浪漫情怀,撒娇卖萌,穿着也越发简单,舒适即可。年轻时可以穿紧身裙,牛仔裤,甚至小一码的高跟鞋,不惜磨破了脚板,夹痛了脚趾,依旧笑魇如花,人前卖弄。年少时,青春做砝码,别人的一句赞美能心头飘飘然,走在马路上,陌生男子的回头率,成了青春的资本,忘乎所以。

年龄越大,对身边的一切似乎没了热情,争吵,攀比,打扮,都没了兴趣。有人说,女人要爱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才行,而我却恰恰相反,正如有一天涂了口红出门,儿子吓了一跳,一句太庸俗,再昂贵品牌的口红你都不适合,让我哑然失笑。原来,他宁愿喜欢素面朝天的妈妈,也不想要矫揉造作的中年妇女,我必须保持最初的简洁,亦或简单。

居家女人虽平庸,却总想活出真我。不喜欢的东西,学会舍弃,生活趋于安静。每天打理家务,照顾子女,空闲的时间看看书,散散步,陪婆婆去买菜,少一些功利心,多一些平常心,生活便达到了想要的简单。

人过中年天过午,流逝的时间不会等我的。不想为难自己了,几十年光阴里,不停做着事与愿违的选择,极力说服自己,多替别人想想,多顾及别人的感受,却忽视了委屈的自己。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施的思考 第6篇

关键字:农村 信息技术 教育

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新的工作,又是一项高投入、高技术含量的系统工程。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来说,实施信息技术教育还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下面,本人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谈谈在农村如何实施信息技术教育。

一、加强硬件建设,为信息技术教育提供物质保证

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需要大量的财力和物力。由于农村中小学地处偏僻,不少村庄尚未接通ADSL宽带,以至很多农村中小学即使有计算机也无法上网。显然,基本的硬件设施尚未具备,使得信息技术教育成为“无米之炊”。因此,加强硬件建设是目前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我觉得,要确保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的投入,首先领导的观念要到位,要舍得把钱花在信息技术教育的投资上,要有勒紧裤带也要把信息技术教育设施搞上去的精神。当然,巨额投资光靠学校是不行的,还应积极向政府争取资金,向社会乡贤筹集资金。

二、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要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然而,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困难重重,不仅由于硬件条件的限制,还来自错误观念的干扰。有些农村学校虽然有条件开设信息技术课,却因目前社会上评价学校办学成绩主要看升学率,信息技术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不少家长和教师也认为信息技术课只是教学生打打字,不是中考的科目,不用太重视;一些其他学科的教师甚至认为信息技术教育与己无关。这些落后的观念成为农村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阻力。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评价标准,将知识型人才观转变为素质型人才观。知识的拥有量,特别是考试分数,再也不应被看作一个人是否人才的主要标志。在信息社会,一方面是知识量急剧膨胀,另一方面是信息的存储、检索极其方便,因此,博闻强记已经不很重要,相反,检索、加工复杂信息,利用好现有知识去创造新的知识的能力要重要得多。

其次,要重新认识学与教的关系。我国长期实行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对于系统地传授知识具有一定优越性,但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难以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很不利于培养发散性、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压抑学生个性、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模式是与当代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相违背的。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应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与周围学习环境进行交互,主动思考、主动探究而建构知识的过程。新课程改革强调民主和谐氛围的营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合作精神的培养、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再次,要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纳入学科教学目标。目前我市一些有多媒体教室的学校,大多教师将信息技术仅仅用于课堂演示、黑板电子化,而不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这自然导致学科教育目标定位过于狭窄,把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责任完全推给信息技术学科。这样做不但不利于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实现,而且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阻碍学科课程改革的深化。

转变教育观念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要有实际行动。对当前存在的上述种种问题,我们不能等闲视之,而要面对现实,勇于创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让全体农村中小学生都能真正接受信息技术教育。根据《丽水市200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工作意见》的精神,从2007年开始开展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其中把信息技术测试也列入初中毕业生技能测试项目,并将分数计入升学总分。这对于加强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我们还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和实践,采取有效措施,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入到所有学科的教学中去,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有效工具,切实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立足本校,培养一支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队伍。

建设一支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关键。有了设备,没人用,一切都是空的,但是目前农村中小学大多数教师的素质不高,多数教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固守老一套粉笔加黑板的授课方式,连投影仪都很少使用,对计算机甚至有畏惧感。这两年随着教师计算机考核的开展,情况稍好一点,但是距离信息技术教育要求,差距还是很大的。而等待分配师范计算机系的毕业生,在当前IT人才紧缺的情况下,农村中小学是很难如愿以偿的,因此只能立足本校,自力更生,通过培训,建设一支适应信息化技术的教师队伍。

(1) 加大力度,转变教师观念,教师培训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转变教师观念,要使广大教师感到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认识到这是关系到我们的下一代能否适应21世纪需要的大问题,从而能自觉地改变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教学模式,积极、自觉地去学习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而且要把教师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作为教师职务聘任、职称评审和评先进教师、年度考核的必备条件。

(2) 形式灵活多样,要求分层次。在农村中小学,每个教师都担负繁重的教学任务,因此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上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除每学期安排少部分老师参加系统培训外,对大多数老师要结合学校实际需要,利用寒暑假、节假日、晚上等时间,有针对性的进行进修培训。

由于教师的年龄、文化层次都大不相同,教师的培训一定要做到分类分层次,对一般老师要求掌握计算机的入门知识和基本应用技能,如WINDOW XP、WORD,POWTRPOINT、EXCEL、网络测览器等。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应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论,教学软件的设计制作与评价知识。如Autnorwrae、Photshop、多媒课件的制作等。

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给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和普及带来了相当大的阻力,而欠发达地区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又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需要政府官员、学校领导及教师形成共识、作出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步伐

四、结束语

教育信息化发展促微课堂实施 第7篇

一、信息化促进微课堂发展, 微课促进学习

以前的教学视频大多以案例的形式出现, 包括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主要是应用于老师之间的研究与交流, 不太适合学生使用, 另外就是时间过长, 一般是40或45分钟, 很多学生没耐心看完。而微课正是综合考虑了这些因素。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智力劳动效率。”虽然只是短短的5分钟微课, 那也很耐人寻味, 很想多听一下该老师的讲解。由此看出教学语言对学生能否专心听课影响很大, 因此, 通过网络找到符合各自口味的微课就显得很重要了, 它是日常教学的一种补充, 这样我们的教学就可以关注到学生各个方面的需求。

微课中学生的身影与声音无时不在激励着学习者前行, 有学生频频附和老师解说的声音, 也有学生个别回答老师提问的见解, 还有学生汇报作品, 这些学生自己的所思所想, 贴近学习者认识的最近发展区, 实验中有学生总结:看这些微课真的很过瘾, 特别是听到同学们的回答, 看到同学们的作品, 感觉真的在上课一样, 激发自己不断地思考, 希望提出不一样的问题。当然教学中的反馈不仅是学生回答, 还有课堂练习等, 学生都可参与, 跟着老师的思路走, 学习效果就会不错的。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资源, 对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和教学、学习方式改革都有重要意义。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改变了人们对教育的传统认识, 学习方式在悄然改变, 教育不仅仅是发生在固定场所的教学活动。人们在闲暇时都可打开微课进行学习, 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即可完成一个知识点的学习。

二、信息化道路铺设微课的未来

与课堂教学不同, 微课在网上显然更受欢迎。当人们无法到现场听课时, 在网上看视频就成了最好的选择。网络学习者不像在课堂里那样, 是一个特定的群体。网络学习者来自各行各业、四面八方, 微课因为其网络化、碎片化、视频化、可移动性, 正好满足了这样一群人的需求, 有可能在网络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最近国家开放大学正在建设一个《五分钟课程网》, 这是网络教育的一个有益尝试, 其中体现了网络教育的两个新趋势:一个是微课化, 另一个是非学历化。微课化使网络教育适应了网络时代学习碎片化需求。

微课的种类可有多种: (1) 讲授式微课。教师以一个小知识点为单元进行简明扼要的讲授, 这类微课宜选择重点和难点内容。 (2) 问题解答式微课。针对网络学习中学员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答疑式讲解。 (3) 讨论式微课。对于一些开放性问题, 可以组织师生进行小规模讨论, 并制作成微课。 (4) 活动性微课。一些小实验、小活动也可录制成微课, 供无法到现场的学员学习。 (5) 关联式微课。这类微课主要针对一些系统性较强的知识进行关联式讲解, 重点介绍各相关微课之间的联系与脉络。 (6) 作业式微课。学员可自行制作完成作业和练习的微视频供大家互评和老师点评。

新型的网络教学模式可以有下列几大好处: (1) 让学习者可以不受时空与环境限制, 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式学习。 (2) 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求,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个性化知识体系的构建。 (3) 方便教师对网络教学进行灵活机动的管理。 (4) 减少教师辅导与答疑的工作量。 (5) 改进网络教育质量, 减少辍学率, 提高网络教育的社会认可度。

三、我们需要微课

微课最初是为了方便专家评审与教师教研而提出来的, 看来专家需要微课、教师需要微课, 都是因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后来发现微课在网上很受热捧, 说明网络学习者更需要微课。因为微课短小精悍, 易于通过网络传播;内容覆盖各学科的教学重点、难点和特色内容, 形式丰富、类型多样;费时不多, 就可以学习一个小小的知识点, 方便学习者利用碎片化时间来学习, 而且还可以反复重看、快进快退, 何乐而不为?如果再与移动终端如手机之类结合起来, 就能够实现随时随地学习, 对网上、课前、课后学习都有帮助。

微课虽然名为“课”, 但与传统“课”的概念有明显的区别。

反观微课, 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或课程, 只是一种数字化教与学资源, 微课要么在网络中运行, 要么在单机中运行, 既可以辅助教师的教, 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 微课有没有可能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或教学结构呢?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 如果优质的微课资源已经覆盖了中小学大部分学科的大部分内容, 包括几乎全部的重点、难点、疑点内容, 那么, 教师就有可能在课堂上选择播放这些微课, 以代替自己的讲解, 自己则扮演穿针引线、补充说明、组织管理的辅助角色。如果说, 这仍然不算真正的转变, 那么, 当学生自己或在家长的督促下, 在家自学微课, 到了课堂上教师还有必要重讲一遍、或再重放一遍微课吗?那时, 教师该做的不就是答疑解惑、组织讨论、强化练习、安排活动了吗?

微课建设的目的在于交流与应用, 其价值在共享应用中方能体现。微课是技术进步与教学发展的完美结合, 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符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和发展需求, 也符合现代教育技术的现有硬件、软件环境和基础, 有了教育信息化这一桥梁, 更能促进教学的新一轮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特殊教育信息化构架分析与实施措施 第8篇

一、特殊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特殊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与普通教育信息化有共同点, 但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拥有更多的不同点。我国普通教育的信息化在众多专家的共同努力下, 不论理论与实践方面都已经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成就。特殊教育领域目前经过部分学者和广大一线教师探讨、研究与实践, 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中央教科所特殊教育研究室陈云英博士开展的“特殊学校信息技术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特殊教育需要在线”网站建设, 教育部主持长春市特殊教育学校承担开展的“特殊教育资源库建设与研究”等项目。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清楚地认识到, 特殊教育信息化就是针对具有特殊需求的学生, 在教育的各方面应用信息技术, 学知识, 学技能, 提高康复水平, 加快融入主流社会的步伐, 最终实现特殊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二、特殊教育信息化的特征

特殊教育信息化是现代特殊教育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最佳体现。只有在现代特殊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才能更好地提高康复水平, 加快回归主流社会的步伐;同样也只有在现代信息技术的积极参与下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现代特殊教育理论的最佳效果。因此说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者缺一不可, 特意强调一方的重要性而弱化另一方的存在, 也不可能真正实现特殊教育信息化, 没有理论指导技术应用就缺失了前进的方向, 没有技术的支持, 理论不能获得全面的成功。因此说现代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是特殊教育信息化的最基本特征。

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幻灯、投影、录音、电影、电视、移动电话、录像、计算机、网络, 以及由它们组成的多媒体系统。在技术层面上特殊教育信息化除了具有教育信息化的四个普遍特征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 外, 还应该具有专业化 (专门化) 的特征。

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必须使用特殊的技术和设备开展教育活动, 这些区别于一般教育行为中使用的特殊技术和设备是特殊教育信息化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教育工作者应用这些特殊技术和设备将会提高特殊需求者康复的水平、加快他们融入社会的速度。因此说在技术层面上专业化是特殊教育信息化区别于普通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征。

三、特殊教育信息化的内容

2003年12月23日~25日教育部在长春召开的“全国特殊教育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 提出特殊教育信息化应分四个层面, 即特殊教育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网络的普及和运用;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开发研制各类残疾学生专用的电脑等各种硬件和软件以及科技含量高的康复设施和设备。

我们认为目前开展特教信息化工作应该注意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 特殊教育信息化基本理论的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媒体在特教学校教育、教学中应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康复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转换成知识、技能等方面关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第二, 包括康复教育专门器材在内的教育硬件设备基本保障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化教育设备建设, 是特殊教育信息化的保证。不仅包括校园网建设还应该包括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教育教学管理系统、远程交流网络建设等等。

专用设备建设, 是特殊教育信息化的特色。根据不同类别、不同程度儿童需要, 使用不同的康复专用设备, 只有专用设备的充分利用才能真正体现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信息化与普通学校信息化的区别。

第三, 教育软件资源的支持

教育软件资源建设, 是开展信息化的关键。如果只有硬件, 教师教育教学没有可用的资源 (数字的、模拟的) , 那么再贵、再先进的硬件只能束之高阁, 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特别是专用设备的软件资源建设尤其重要。在软件资源建设中要特别注意突出体现特殊需求学生的需要, 符合现代教育思想中的以学为主的理念。由教育部主持开发、长春特殊教育学校等三家单位共同制作的特殊教育资源库正是这种理念的具体体现。

第四, 新型教学模式的建立是特殊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

一个学校如果认为买来硬件设备, 安装上软件, 做到教师人手一机, 甚至学生也做到班班有计算机人人有计算机就实现教育信息化了, 那是不正确的, 硬件和软件资源是信息化不可缺少的条件, 但是对于一所学校来说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应该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革命——新型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应用。目前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新型教学模式建立的一个重要契机。但是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课程教学中, 而是要伴随着教学思想、教学方式的变革。相对于单纯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 探究式的教学应该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种很适合在特教学校中推广的模式。它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自主建构, 而不仅是信息的传递和接受, 当然教师讲、学生听可以作为其中的教学环节存在。

四、特殊教育信息化的措施

第一, 鼓励基础理论的研究

目前虽然各地学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硬件配置和软件开发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建设什么样的校园网、网络教室才能符合特教信息化的需求, 在特教学校中如何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方面上还有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实践活动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没有现代教育思想理论, 信息化建设不可能真正实现。因此说应该鼓励更多的专家甚至是一线 (包括高校和基础教育) 的教育工作者展开特教信息化建设理论的深入研究, 在实践中总结, 再由理论落实到实践中去, 只有这样才能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信息化理论体系。

第二, 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指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它包含了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多个方面。信息社会中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具有信息素养, 因此, 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快速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具体措施有:对在职教师开展包括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内的全方位的培训, 在培训过程中必须依据国家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 (试行) 》, 并突出特殊教育的规律特点;在全国层面上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竞赛活动, 不仅是技术能力的竞赛, 更重要的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竞赛。2006年中国教育学会特教分会委托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举行的“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大赛”是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一次成功尝试, 利用这次参赛的机会, 许多学校和省市制定了本校和本地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的计划, 在特教学校中掀起了学习信息技术, 培养信息素养的热潮。

第三, 整合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

开展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 应从教育行政和基层学校两个层面整合教育教学资源。

教育行政层面包括国家和地方的教育行政单位, 从国家和地方的角度制定特教信息化发展规划和标准;协调各地和不同门类学校之间的资源, 推广使用特教学校教学资源库, 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建立全国特教基础信息数据库和远程康复教育、诊断、评估系统, 充分利用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促进全国特教共同发展;建立专门设备制造商与学校的沟通渠道, 实现产教结合。

学校层面的资源整合不仅是信息技术的整合, 还有学校管理的整合, 最重要的是观念上的整合。

特殊需求学生康复、成长系统的建设是学校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问题是包括各学科教师以及教辅、生活教师在内的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变化, 要改变原有的工作方式和教学方式, 把学生康复、学习、成长的每一个环节作认真地记录、分析, 把学生发展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 真正体现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这是观念上的“整合”。

特教学校信息化的建设应该强调规划的重要性, 不要盲目建设浪费资源;要加强基础平台的建设, 与学校的整体建设相结合, 符合特殊教育的规律, 体现特殊教育的特点, 提出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注重点, 分布实施。信息化是系统工程, 不是仅靠花钱买一个应用程序能够解决的, 因此, 信息化建设会影响到整个教育、教学、办公等习惯, 要影响各方面工作, 需要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和强有力的协调机构以及多功能的技术支持部门才能够实施。这是管理资源上的“整合”。

特教学校信息化技术层面的资源整合, 是要解决由于各种应用系统由不同开发商开发而不能信息互通所带来的“信息孤岛”问题。因此, 在选择应用系统的时候要符合国家的规范标准———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学校管理信息标准和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标准, 数据互通必须要通畅, 学校要建设具有本校教育特点的管理门户系统, 统一身份管理, 统一安全保障, 该系统不仅要做到集成多渠道所获取的信息, 更重要的是为所有教师、学生甚至是家长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能够获取需要的信息。这就是技术层面的“整合”。

总之, 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信息化是推动未来特殊教育发展的核心动力, 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 脚踏实地, 从解决实际问题着手, 实现特殊教育信息化带动特殊教育现代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55.

[2]董玉琦.信息技术课程导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国际技术教育协会.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A].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4]杨宁春.特殊教育学校资源和资源库的建设[J].特殊教育, 2005, (1) .

教育信息化的实施 第9篇

一民族院校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意义

民族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是我国高等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各少数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所在, 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批判、创新中最活跃、最有生机的力量。他们的信息素养水平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 关系到我国民族地区的繁荣和稳定。因此, 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1. 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是提高民族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力保证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 人们要想在信息的海洋中, 准确地获取信息、有效地利用信息, 就必须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能力。民族院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 可以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掌握信息知识, 选择合适的调查研究方法或信息系统来检索所需信息, 提取、记录和管理信息, 正确地判断信息的真伪, 评价所需的性质和范围, 识别各种潜在的信息资源;才能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丰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息知识, 使之具备过硬的信息能力及良好的信息道德。因此, 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是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力保证。

2. 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可为民族院校大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美国大学研究图书馆学会明确提出, 高等教育机构的中心任务是培养终身学习者。高校开展的信息素养教育, 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延伸到了课堂教学体系之外, 为大学生进入社会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在现代信息社会的浪潮中, 学生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 所获取的信息知识只是沧海一粟。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更多的信息、更丰富的知识需要大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通过终身学习获得, 这就要求大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 正确掌握获取知识和创造知识的方法, 有效提高获取和创造知识的能力。而作为民族院校的大学生, 肩负着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发展的历史重任, 是推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和后备力量, 更应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信息素质是民族院校大学生立足信息社会必备的素质, 民族院校大学生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是实现终身教育的最佳途径。

3. 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可以提高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信息素养教育可以开发智力资源,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帮助学生养成关注信息、搜集信息的习惯, 使其能通过信息搜集把新知识、新信息融合到原有的知识和信息中去, 从中提取重要观点和思想, 通过综合形成新的概念, 达到知识的更新和创新的目的。

4. 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可以规范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信息活动行为

信息素养教育能够使学生了解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 懂得知识产权及正当使用有版权的出版物的规定, 遵循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法律、法规、政策和礼仪, 进而增强学生的信息道德观。

二民族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

民族院校大学生多数都来自偏远农村、山区, 受当地环境的制约, 部分大学生入学前对计算机的使用比较生疏, 对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及与信息相关的法律、规范知之甚少。入学后, 经图书馆及各部门的培养, 许多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普遍有了提高, 对网络信息资源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利用现代图书馆的搜索工具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处于较低的水平。

1. 信息意识淡漠

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对信息的敏感程度, 即遇到问题主动寻找答案。然而, 民族院校大学生对信息的感受力、信息价值的洞察力、判断力普遍较差, 不会主动利用信息。有的大学生遇到问题仅仅是从书本中去寻求答案;有的大学生从入校到毕业都没有利用过图书馆的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有的大学生偶尔有信息需求, 也是因为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非自觉行为。民族院校大学生利用信息的无目的性, 导致他们不能有意识地把利用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 并将其当成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和重要的学习工具。

2. 信息能力较差

信息能力是指人们搜集、整理与交流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能够熟悉各种信息资源, 能够对信息进行查寻获取的能力。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信息能力将是我国民族地区科技创新和科技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 民族院校大学生由于缺乏高效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技能, 不能敏锐地发现有价值的内容。有的大学生对如何获取电子资源较为陌生;有的大学生对有目的地利用信息资源和积累信息资源的能力较差;有的大学生在需要参考文献时, 还不具备鉴别、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 往往不知从何下手, 不会将信息转化为知识。

3. 信息道德欠缺

信息道德指在信息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伦理道德。由于民族院校大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不长, 对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内容的认识不够全面, 导致许多大学生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缺乏对不良信息的判断能力与信息的安全意识, 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与自律意识, 容易造成不负责任的滥用信息、抄袭他人科研成果等学术不端现象。

三提升民族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途径与措施

1. 抓好民族院校新生入馆教育, 不断夯实信息素质基础

新生入馆教育是提高民族院校大学生信息意识的启蒙教育, 它可以为培养新生信息意识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它也是大学生深层次信息素质教育的先导。民族院校的新生, 信息素养普遍不高, 绝大多数新生对利用图书馆获取知识信息这一途径茫然不知。高校图书馆应该把握这个关键时期对新生进行信息素质的基础教育, 使新生在入校之初接受、理解、适应现代信息环境, 产生良好的信息意识, 并将信息素质的培养作为自己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因此, 民族院校图书馆应在每学年开始, 策划新生入学专题, 开展对新生利用图书馆检索文献及获取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培训, 培训形式应趋于多元化, 并在新生入馆教育过程中加强大学生信息意识的宣传工作, 并将这一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

2. 狠抓文献检索课程建设

开设文献检索课程是高校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平台, 是提高民族高校大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主要途径。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 民族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除纸质资源外, 其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逐年增加, 并实现了网络检索和资源共享。目前, 高校均开设了文献检索类的课程, 但是课程的内容不完善且多流于形式。因此, 民族院校图书馆应加强文献检索课程的建设, 应对文献检索课程的内容进行改革且实施分步教学。如针对新生, 主要是进行“认识和利用图书馆”的教育;针对大二、大三的学生, 主要是进行文献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学, 还可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 介绍图书馆已购买的电子资源及相关的免费网络资源的利用等;针对本科毕业生及研究生, 可开设“论文写作与查找方法”等专业性较强的文献检索指导课程, 帮助学生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如何正确选择与利用文献资料。

3. 开展在线信息素养培养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信息素养在线培养模式在高校应运而生。图书馆开展在线信息素养培训, 可以为用户提供全天候信息素养培训指导且不受时间、空间及地点的限制。与传统的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相比, 在线培养方式更适应当代大学生多元化的取向需求, 使得信息素养教育不只局限在课堂教学之中。

4. 加强信息道德教育

规范信息道德是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有力保证。高校图书馆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的主要阵地, 因此, 在文献检索课程教学中, 要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 加强信息道德和法制教育, 规范其上网行为, 让学生能遵守法律法规, 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自觉地抵制信息的违法行为, 要培养学生使用正版软件, 反对盗版软件的意识, 养成良好的信息道德素养。

总之, 民族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长期艰巨的任务, 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其终身学习和创新能力的保证。我们要从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出发, 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全面系统地开展信息素养教育, 才能培养出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少数民族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育珊.浅谈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6) :150~152

[2]胡英俊.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与培养途径探究[J].陕西教育 (高教版) , 2013 (Z1) :152~153

[3]特木尔巴根、林晗.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2 (11) :35~38

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创新教育 第10篇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创新教育中运用的教育理念

1、教师为主导。

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角色是什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是“导”。这一理念表明, 教师的角色只是引导者, 是学习情景的创设者, 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教师要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情景, 在运用信息技术时要体现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基于这一理念, 教师在创新教育中要引导和帮助学生,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 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

2、学生为主体。

“学”既指学生, 也指学习。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 运用信息技术课件辅助教学时, 应注意到让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爱护。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各个环节都应围绕着学生的学习来进行;要为学生会学习、学得好而进行设计;要能利用信息技术, 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程度。

3、动为主线。

“动”主要是指动手、动眼、动耳、动脑, 以及师生、生生、机 (计算机) 生的互动。基于这一理念,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促使学生互动, 有助于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去, 促使学生在应用中学习, 在学习中应用, 在应用中发现, 在应用中体会, 在应用中提高。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创新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l、师生关系要以变应变。

现代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应是和谐、民主、平等的。在网络环境下, 运用丰富的资源让学生去自学, 充分体现教学思想。教师可以与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而不是一味地传授知识。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 要加强小组学习的协作性, 解决个别自学所遇到的困难, 教学中要通过师生与生生互动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使课堂气氛更加融洽。

2、不能用电脑模拟替代实践。

现代信息技术的好处是能把一些平时生活中不容易看到的东西搬到屏幕上, 把学生自己不能做的在屏幕上演示。但如果这些东西能看又能做, 为什么还要电脑来模拟呢?我们不能因为有现代技术而把传统教学中的优点给全部抹杀了。

3、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育的位置要摆正。

“技术”终究要为“学科”服务, 毕竟语文课就是语文课, 而不能因为有了电脑就把语文课变成电脑课。技术与学科的主次关系一定要明确。信息技术如果运用于适当的地方, 对达到教学目标能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 也能起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作用。

教育信息化的实施 第11篇

【内容摘要】在班级管理中,在信息技术发达的网络环境下,我们要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就要在班级德育实践中,适应形势的发展,深入实施信息技术教育,让信息技术教育辅助班级建设,让学生在体验与感悟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关键词】信息技术  班级建设  网络资源  博客

进入科技时代,作为班主任,要深入实施信息技术教育,在班级建设上求创新,为此需要完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基本设施,建立完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管理机制和技术规范,着重抓好信息技术与班级活动的整合研究,形成班级建设信息技术应用的标准化体系。

一、大力开展网络资源设施建设,抓好特色班级“博客”建设

班主任要充分发挥重视网络建设,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平台,通过开设校园网、校园论坛等,搞好课件开发,抓好班级任课教师的博客建设,推进网络环境下的班级管理工作,真正服务教育教学。具体说来:

首先,教师可在自己的博客上开辟强势栏目,架设师生间交流沟通的桥梁。班主任可以利用博客实现教师间的互动;利用博客,班主任可以把自己每天的班级日记记录在自己的教育博客上,或者鼓励学生或者委婉地提出建议,这样及时表扬优秀学生的在校表现,鼓励进步学生的学习干劲,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博客家园中,我们可开辟“今天你最棒”、“孩子,和你聊一聊”、“心灵鸡汤”等强势栏目,利用这些栏目,教师可以及时与学生进行学习、生活以及做人的基本交流,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便于对孩子进行心理输导与教育,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育教学的实效。

其次,用博客来推动教育资源及信息的交流互动,达到分享教学智慧及经验的目的。老师们在教学活动中相互切磋,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氛围,更重要的是,教师们可以利用博客,为班级出谋献策,提供教育学生的好办法,便于形成教育凝聚力,有助于培优转差工作,增强了教师群体的合作意识,达到互相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的目的。

最后,用博客来构建家校合作交流的平台。教师通过开辟家长园地或班级互动平台,及时公布学校管理情况,家校联系互动,及时进行沟通,密切家校的联系,搭建教育平台,延伸教育空间,拓宽育人渠道,家校沟通变得迅捷高效。通过博客,家长可以通过园地了解自己子女的在校情况。另外,班主任开辟班级互动平台,及时公布班级班务管理情况,也可借助互动留言信箱与家长及时沟通,共同教育和培养学生。

二、抓好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班级德育建设网络性文化建设

作为班级德育管理的主要实施者,班主任要重视现代教育下的网络教育作用,实施网络信息技术与德育管理的配套合作制度,真正实现网络与德育的有机结合。我认为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利用网络广开德育教育资源,搜集名人事例演讲或视频讲座,时刻关注中央电视台的强档栏目,下载德育片让学生观看,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班主任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建设网络校园,开辟了班级文化,网上创办了校本文化一角“摘星采花集”、“成功者的足迹”等专栏,利用名篇名作来教育熏陶感化学生,使他们接受到良好的人文的感染,实实在在懂得人生的价值和成功的内涵。

三、突出网络信息技术应用性,抓好信息技术与班级管理的整合

班级管理要注重网络信息技术与班级建设间的结合,完善二者运行有机整合制度,让教师摆脱“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育人方式,侧重育人在“实用性”上下功夫。经过几年来的实践摸索,我认为要有一套适合新课改的有效运行制度。

首先,开展信息技术网络学习培训,提高教师网络应用操作技能。课程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离不开教师的技术及业务水平。老师们可以采取集中培训、教研培训等各种形式,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强化与落实。经过培训,老师能熟练地运用power point及flash等教学软件来辅助教学活动,也更能有针对性地实施网络育人工程了。

其次,开展教研活动,用课件找准信息技术与班级管理的结合点。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强调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研讨教法,力争把最适合给学生传授的知识,或者最有启发教育意义的案例、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我们鼓励老师自己制作课件,凸显结合点,通过示范课、座谈等形式进行交流,要求教师在德育结合点上把好脉。之后,学校将好的德育课件集中存档,建立学校的德育资源库,极大地方便了老师们的教育教学。

最后,专门开辟班级论坛,鼓励老师上论坛交流网络信息技术,互相切磋课件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反思自己存在的困惑。在论坛上,对德育分类,版主提出讨论的话题,鼓励老师讨论教研,广开言路,互相切磋,以此基础制定课件,进而在论坛上共享教研成果。

信息技术让师生间的交流更加默契,也让家校、教师间的互动成为一种可能,学生在活动中,在老师的引导下更能接受班级建设的文化熏陶以及德育渗透。

走进信息技术教育,不一样的教育,不一样的效果。在班级管理实践中,我们要用好网络信息技术资源,将信息技术辅助班级管理,让班级教育活动变得多样化,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人生德育教育,让孩子们健康成长,自然也会让班级管理更显特色,让班级建设更能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第12期.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4]《中学思想品德教师教学用书》.

应用信息技术,实施教育现代化 第1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计算机,传统教育,教育现代化

在推崇素质教育的今天,信息技术已贯穿于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尤其随着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与普遍应用,计算机已成为改革传统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前学校教育中,多媒体技术已被广泛认同与使用,而多媒体教学是利用计算机在教学过程中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等多种信息高度集成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入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充分了解计算机给课堂教学带来的优越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教、学生学,有些内容学生在不了解涵义的情况下只是“死记硬背”,教师却只是一味地将知识以主导者的身份传授给学生。而一味的“填鸭式”教学,不仅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磨灭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而有了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讲课,学生也可以利用计算机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这就大大地强化了学生的主导意识。

二、当前社会形势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

21世纪的当今社会,对文盲的界定已不仅仅限定在知识的层面,当你不懂计算机操作、不会计算机技术,那你已是“主流文盲”大军中的一员,这就要求我们学校教育要以培养新世纪全面性建设型人才为目标。

现在计算机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几乎遍及各行各业以及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尤其在多媒体技术走进课堂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势必要自己操作计算机,若没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必将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造成影响。特别是在信息技术课上,计算机的学习与操作更会促进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与拓展。例如,我们在学习了图片的处理与加工后,可以让学生利用现有资源,如数码相机拍照、购买素材光盘等将语、数、外等其他学科的课程图片利用Photoshop软件进行添加文截取图片等加工处理,创造出一幅有主题、有内涵、有创意的作品。尤其是在学习了网络应用后我们知道,因特网是一个丰富的信息资源库,通过因特网我们可以很方便地搜索和下载所需要的图片资料,并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

三、学习信息技术,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

虽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技术,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正确引导学生使用计算机,让学生合理恰当地使用计算机。现在,我们通过网络、电视经常能看到某些学生只因为没钱上网、没钱玩游戏将黑手伸向父母、伸向社会,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最后给家庭造成了莫大的损失,也给父母带来了

者在教学备课设计时,可做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吸取精华,增加亮点,还可以与其他教师共同研究讨论。这样备课效果更加充实,课堂教学效率也就相应提高。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不仅为语文教师而且为学生开辟了新的学习模式,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为新时代我国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做出了十分有益的探索,为新的教学手段开辟了新的道路。教师要在继承传多少难以磨灭的伤痛。殊不知这些学生身陷囹圄都跟没有正确认识计算机网络有关,都跟没有将计算机网络发挥出其真正的作用有关。在上一学年,我们邻校就曾出现这样的情形。一位学生连续几天下午放学后就泡网吧,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他告诉家长在学校上晚自习,而在学校则跟老师说在家温习功课。就这样连续3天后,一天晚上下雨,家长到学校送雨具,这才发现在这几天时间里,每天晚上5点到10点之间,他既没在家又没在学校。理所当然,家人跟老师冒雨寻找,在网吧找到他时他竟浑然不知,还在忘我地游戏。最后只因家人跟老师说了几句重话,第二天回家后竟想不开早早结束了自己如花的生命。

这些鲜活的生命用血的代价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信息意识与信息道德。比如,在讲解计算机网络那一节时,应给学生讲解,网络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优质的服务,通过网络我们搜索资源、上传资源、共享资源。但同时网络也有弊端,网络上有很多垃圾资源,我们要进正规网站正确合理的下载使用有利资源,摒弃黄色网站与网络游戏。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上网也能体现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我们应健康上网、文明上网,做一个合格的网民。

四、改革考核模式,加强师资建设

考核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查教学情况和学习情况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元素。有些通过了全国一级的学生,但实际应用能力却有限,有些理论得高分,但上机操作却很生疏,有些操作很熟练的学生,连简单的数制转换都不会。所以,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评价既不能纯粹地以考证合格率来衡量,也不能以一卷定终身的方式进行。比较好的做法是将平时作业、作品设计、上机考试、理论考试、考证率等结合起来按照一定的比例综合评估,既考核过程又考核结果。平时作业是考核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作品设计是学生根据要求独立设计一个有实际意义的作品,机试是考核学生的上机实际操作能力,理论考试着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通过考证全面综合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水平,同时也作为初中学生的就业“本钱”。所以,建立健全、合理、全面的考核评价模式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初中当务之急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研究和探索计算机基础教学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走出一片新天地。

统语文教学的基础上,积极运用网络资源进行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改善原有的教学思路,灵活运用教学媒体,引导学生更主动地学习,更有效地学习。

参考文献:

程妮,张玲.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1):46-48.

上一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下一篇:网络直播与广播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