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思维差异及其翻译

2024-05-19

英汉思维差异及其翻译(精选9篇)

英汉思维差异及其翻译 第1篇

英语作为国际用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要注重思维与语言的互动关系。由于受到不同哲学思想的影响,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有很大不同,这造成了语言上的差异。本文将从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得出规律,以提升英汉互译的效率。

二、直线型思维与螺旋式思维

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注重螺旋式思维方式,而西方人受到西方古代哲人思想的影响,注重直线式思维。中国人的“螺旋式”思维是由远及近,由宏观到微观, 由大到小。而西方人的“直线式”思维是由近及远,由微观到宏观,由小到大。

从篇章结构的表现上 :中国人在谈论某一问题时,通过一种“迂回曲折”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及看法。首先叙述事件的背景、证据等内容后,再做出结论。

例如 :自幼就听说猴子摘果子的故事,淘气的小猴摘了苞谷丢了桃子……。有人忙碌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却认为失去的才最珍贵 ;有人怀揣着许多的获得,却身心疲惫,不敢放弃。静心去想,其实我们并不快乐。

文章用故事切入话题,引出文章的观点,而不是直接提出“惜拥有和懂得舍弃”这个主题。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形的,说话、写文章习惯于开门见山,先表达中心思想,再层层展开讨论。在语篇上表现为从一般到具体、从整体到个体。

例如 :Imaginebeingaskedtospendtwelveorso yearsofyourlifeinasocietywhichconsistedonly of members of your own sex. How would you react?Unless there was something definitely wrong with you,youwouldn’tbetoohappyaboutit,tosaythe least.

文章第一段直接提出主题“反对男女分开教学”。

在单个句子中,汉语把中心词放到句子的后面,而英语恰好相反,把中心词放到句子的开头。

例如 :Shehadtostayathomeyesterday,asshe caughtacold.

译为 :因为她感冒了,昨天她不得不待在家里。

三、客体思维,与主体思维

西方人习惯于客体思维,并以客观的态度对事物进行理性分析,而中国人习惯于主体思维,强调人的主观感受。在句子中表现为汉语多用主动句,英语多用被动句,所以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适当采将英语的被动句译成汉语的主动句。

例如 :1、Thecavewasoncelivedinbyamonk.

译为 :这所房子曾有一个和尚住过。

2、Thatisagreedonbyall.

译为 :大家都赞同那一点。

由于主客体思维的不同,导致汉语重在“意合”,即“形散而神不散”,在词语的应用上比较少用连词,主要靠词语间的逻辑关系来传达语意。而英语重在“形合”,要求句子形式的完整性,并大量使用连接词。

例如 :苟不教,性乃迁。

意思是“ 如果不加以教导 , 本来善良的天性就会变坏。”,但在原文中没有“如果……就”这样的词来连接句子, 而是通过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传达出一种假设的意思。翻译成英语就是:Iffoolishlythereisnoteaching,the naturewilldeteriorate.

由于西方人的客体思维导致英文中常常以客观事物或者事物发展过程做主语,而非动作的执行者。而汉语由于受 “以人为本”思想的影响,句子中常以人也就是动作的发出者,作为句子的主语。

例如 :Televisionisdoingirreparableharm.

译为 :电视给人们造成了不可修复的伤害。(把英语翻译成中文的过程中,把“人们”这个主语加上了。)

四、整体思维与个体思维

中国人趋向于整体思维。影响到表达方式就是,“汉语表达方式注重整体性,有助于整体领悟 ;汉语喜欢词语和结构的整体匀称,成双成对,对偶排比和同义反复”。而西方人强调的是“个体”的在整体的重要性。这个区别在地点和时间的表达上最为明显,英文地址顺序是由小到大(先个体再整体),与中文正好相反(中文先整体后个体)。

例如 :992 East Park Avenue, Rockford, IL61125,USA

译为 :美国罗克福德市公园大道东路992号,邮编 :IL61125

由于汉民族善于整体性思维,汉语词语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累积性,而英语构词缺少整体意识,不喜欢重复使用一个词语或一套语言来表达变化了的事物。

例如:Televisionhasn’tbeenwithusallthatlong,…….Before we admitted the one-eyed monster into our homes,……Nowallourfreetimeisregulatedbythe “goggle box”.……Whole generations are growing up addicted to the telly.……In quiet, natural surroundings,wequicklydiscoverhowlittlewemiss thehypnotictyrannyofKingTelly.

在文章中, 虽然都表 示“ 电视 ” 一词, 但使用了 “Television”、“one-eyed monster”、“goggle box”、 “telly”、“KingTelly”等词语表达一个词语。显示了英语的个体化思维。

汉语注重形体的完整性。

例如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从形式上可以看出其讲求的是一种整体性,工整性。

在句子修辞上,英语的反复句和汉语的排比句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英语的反复句不讲求句子的整体性,形式上不完全相同或大概相同,而汉语的排比句讲求的是整体性。

例如 :weusedtohavehobbies,weusedtoentertain our friends and be entertained by them, we used to go outsidefor ouramusementsto theatres,cinemas,restaurantsandsportingevents.Weeveusedtoreadbooks andlistentomusicandbroadcasttalksoccasionally.

在这个句子中,“weusedto”的后面并没有要求格式的统一也没有要求句子长短的一致。但在汉语的排比句中, 就要求格式统一,字数相同。

例如 :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 ;

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 ;

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增添一分绿意 ;

五、结语

思维和语言有密切的关系,思维的不同导致语言结构的不同,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两种思维方式的转换。在翻译的过程中,只有按照目的语的思维方式、语法结构进行翻译,才能更好地推进中西方文化、经济等的交流。

摘要:由于受到不同哲学思想的影响,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有很大不同,这造成了语言上的差异,也给英语学习者及翻译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此,英语学习者要注重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在翻译中的重要影响。

英汉思维差异及其翻译 第2篇

英汉民族思维差异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异大干同.汉民族强调整体性和直觉性,反映在语言形式上,汉语篇章具有螺旋武的结构特点.而英民族,着重思维对客观世界的直接认识,强调理性和逻辑分析,反映在语篇结构上,英语语篇具有线性结构特点.翻译时要充分认识到造成这一差异的.各具特点的思维方式,通过大量的比较分析,深入研究这两种语言的不同表现形式,以便寻求切实可行的互译对策.

作 者:谭纯艳  作者单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湖南,长沙,410004 刊 名: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GT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8 30(6) 分类号:H059 关键词:思维模式   差异   翻译  

英汉思维差异与英文影片的翻译 第3篇

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不是一个新话题,很多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细致地探究,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总结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理论和观点。例如:连淑能教授从十个方面论述了中西思维方式的特征,认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有重主体意向、直觉性、模糊性等特点;而西方思维方式则有重认知的客观有效性、逻辑性、精确性等特点。张思洁,张柏然两位学者从中西方第一哲学、人论以及美学三个方面探讨了中西思维模式差异的根源。[2]这些理论的出现为我们正确认识英汉思维差异,在英汉翻译实践过程中顺应译入语读者或观众的思维模式,使作品更大程度地为译入语读者或观众所接受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二、英文电影翻译中英汉思维差异现象的处理

随着英文原版电影大量涌进中国,很多经典的英文电影感动了无数的中国人,对这些电影的记忆也历久弥新。究其原因,除了电影本身的编排巧妙,扣人心弦之外,影片的精彩翻译也为其成就经典助了一臂之力。而这些影片中到底哪些英汉翻译做得出色?为什么会出色?正是我们所要探讨的问题。以下我们将从片名和对白的翻译两个方面来探究一下英文电影翻译中的佳作的成功之所在。

1.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

首先来看几组英文电影片名的中英文对照。

以上的英文电影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或热门影片,从左列的英文原版名称及中间一列的英文片名的汉语直译中,我们不难感受到西方人直白、有效、准确的思维方式,它们几乎无一例外地直接点明影片的主题或核心内容,甚至让观众对影片的内容有了一个方向性的粗略估计。这种片名的设计符合西方观众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点,但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这些片名好似过于简陋,色彩性也不强,不能激起观众更多的联想。而右列是这些影片在中国放映时的最终中文译名。这些译名显然是对英文片名的中文直译进行了深度地加工,使它蒙上了一层朦胧而曲折的色彩,使它们更充满情趣,更能引发观众的想象,因此在中国观众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其核心理论正是这些最终的中文译名迎合了中国观众重直观感受,模糊性的思维模式,符合他们更喜欢朦胧美的审美观点,把握住了中国观众对影片的心理期待,因此获得了成功。当然并不是对影片的片名进行汉语思维的加工就能在汉语为译入语的市场取得成功,也并不是所有成功的英文电影片名都进行过这种加工,但以上这些成功的例子证明了中西方思维差异的存在。如何在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过程中妥善处理这种差异,对于整部电影的推广至关重要。

2.英文电影对白的翻译

影片的对白,尤其是关键情节的对白,决定着一部电影的风格和气质。众多英文电影的经典对白,无不是因为其生动、贴切、传神的汉语翻译而为无数中国影迷所牢记,即:对白的汉语译文消除了英汉思维模式中的差异,让中国观众领略到了西方影片中的精妙和美。但是对白的翻译几乎涉及了英汉两种思维中文化和语言的各个方面,背景信息细密、繁复,对于它的处理要比片名的处理复杂得多。以下我们将从几个不同的方面来剖析一下对白的翻译:

(1). One often meets his destiny on the road he takes to avoid it.

译文:“逆天行命,反促因果。”

(2).Your mind is like this water, my friend.When it is agitated, it becomes difficult to see. But if you allow it to settle, the answer becomes clear.

译文:“心如池水,老朋友,随风乍起,自然不易明辨,而若水波不兴,自然心静则明。”

上面两例对白出自2008年热播的美国大片《功夫熊猫》。 影片将中国功夫和中国标志性的动物熊猫等中国元素与西方的故事表现形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浓郁的中国味道是其主要特征,“道”家的思想和寓意始终贯穿其中。但是想用一部英文原声影片,向中国观众表达这种内涵并不容易,对白更是不可大意的部分。在上面两例中,译文大胆地采用了“道”家的表达方式,用“天”,“命”,“因”,“果”,“心静则明”这种典型的“道”家术语,立刻就使中国观众把影片想表达的意义与已知的对“道”家的认识,即:中式的思维模式联系起来,轻而易举地把中国观众带入到了导演所期望的感受“道”学的意境当中。这是对英汉思维差异一次非常巧妙的处理,堪称是这部影片中对白翻译的典范。

(3).Lynette told Tom they’ll find another babysitter:“We’ll find someone, someone who doesn’t remember what they were doing the day Lincoln was shot.”

译文:我们得另外找人,找一个不记得林肯遇刺那天自己在做什么的人。(形容人的年纪大))

(4).Bree was worrying about the reputation of her family: “I mean first people thought that your stepfather was a wife killer,then your sister takes off with her history teacher, and now we’re supposed to parade the little bastard up and down the street. I mean we might as well sit on the porch and play banjos!

译文:一开始他们都认为你的继父是杀气凶手,然后你姐姐又跟她的历史老师私奔了,现在我们还要带着这个小杂种在街上晃来晃去,我们还可以坐在门廊下面弹弹班卓琴。

(3)例出自美国电视剧《绝望主妇》第2季15集。彭佳玉,杨贤玉两位学者认为:“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3]英汉语观众对于“林肯遇刺”这一历史事件的概念,以及由此应该去推理和判断的方向是截然不同的。也许大多数中国观众知道林肯及相关背景知识,但绝大多数的中国观众并不确定“林肯遇刺”是否另有含义,没有英语思维模式做基础,在接收到这个话语信息后,中国观众即使看懂了中文对白的直译,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思维该往什么方向去延展,这种历史背景知识及推理模式的差异是英汉思维差异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怎样才能消除这种差异,让中国观众准确地接收到英语对白想表达的信息是译文必须解决的问题。这里译者采取了在直译英文对白后加注释的形式,直接点明其用意,把英语思维的发展路线展示在中国观众面前,是非常有效的消除这种差异的方法。(4)例同样出自该剧,但在类似问题的处理上显然过于简单化。Banjo是一种古老的乐器,衍生于非洲,发展于美国殖民地时期,即使对于现代美国人来讲,这种乐器也是比较罕见的。所以即使英文对白直译过来,中国观众也根本不明白“弹班卓琴”是什么意思。此处女主人公担心自家的声誉岌岌可危,在例举了几件外人看来很没面子的事以后,接着说了这句话,其表达的意思就是“弹班卓琴”是一件更离谱的事。英语观众接收到这个信息后,在已有的英语思维模式下,会自然地猜出文字背后的寓意。而汉语观众是没有这种固定的思维模式的,接收到得“弹班卓琴”这个文字信息后,思维应该往什么方向发展,寓意是褒还是贬?这些问题都不可能在影片播放的瞬间解决。在细细品味影片的前后内容后,中国观众也许可以揣摩出这句话大概的味道。但让汉语观众费时费力地去自己消化这个过程是没有必要的,这种问题多了必定会减少汉语观众继续看下去的兴趣。因此,此处应参照(3)例,直接在对白译文后面加注释,点明此句暗含的寓意。这样不但可以消除英汉思维差异带来的困惑,还可以加深观众对于“班卓琴”寓意的印象。

(5).Old Mrs. Mingott said to Archer: “…don't wait till the bubble's off the wine.…”

译文:有花堪折直须折

上例出自英文影片《纯真年代》,从语言方面展示了英汉思维差异的存在以及处理这种差异的手法。Don't wait till the bubble's off the wine. 直译成汉语就是“别等到酒都跑了气。”在有影片内容做背景的情况下,中国观众要理解这样的表述也并不难。但是影片贵在能自然地引导观众感受影片的内涵,而这种对于汉语思维来说有点别扭,理解起来有点费力的表达却影响了影片的流畅性,使汉语观众在这并不是关键语句的地方浪费了过多的注意力,而这种带着外国强调的对白也使影片与观众之间产生了距离感。所以,将原文译成中国观众熟悉的表述:“有花堪折直须折”则显得更为贴合,使英汉思维之间这种差异过渡得轻松而自然。

三、结语

以上只是从思维的某几个方面,对英文电影片名和对白的翻译过程中英汉思维差异的处理,做了简单的探讨。随着英文电影越来越受到关注,更有效的翻译手法将会不断的涌现出来。好的英文电影是一部好的教材,它能从语言、历史、宗教、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角度立体地再现一个英语世界,是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西方文明的一个便捷而有效的手段。所以,在进行英文电影的翻译时,必须要重视英汉思维差异的存在,并灵活、合理地处理它们,才能使英文电影发挥它最大的价值。

[1]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2]张思洁、张柏然,试从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论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J].解放据外语学院学报,1996(5).

英汉思维形态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第4篇

思维是人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和反应。语言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 将语音与语义进行组合, 来表达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思维与语言相互依存, 相互作用。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与思维模式。由于历史与文化背景的差异, 中国和西方从文化, 思维模式上有很大的不同, 反映在语言上, 汉语与英语也有很明显的差异。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思维上的整体观, 对语言中的表现法影响极大。我国古代哲学家倡导一体化思想, 认为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莫不存在于一体之中。《庄子》提出“泛爱万物, 天地一体也” (《庄子·天下》) 。这种强调整体的思维方式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已经融化在语言中, 对语言的运用发挥着决定作用。

西方哲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鲜明的个体思维的特点。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就指出整体只有在与个体的对立中才能存在。亚里士多德也强调一般不能脱离个别而存在。对英语的理性素质影响最深的是英国的哲学家洛克 (John Locke) 。洛克重论证的主张与欧洲大陆笛卡尔 (R.Descartes) 唯理论的融合, 对现代英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种文化的哲学传统会在语言上留下深刻的烙印。西方崇尚理性、客观、个体思维的哲学传统反映在语言上, 即英语是一种分析性语言。英语民族形成了从中心到边缘, 从主要到次要, 由近及远, 先个体后整体的思维定式。而汉语民族在很大程度上与英语民族的思维习惯是相反的, 即先考虑整体再考虑个体, 按照自然顺序由远及近, 从大到小, 先因后果的思维习惯。

一、整体思维对汉语的影响

中国传统哲学倾向于从整体上认识事物的特点对汉语的影响深远。这种影响可以从三方面表现出来:

(一) 对事物的类别倾向于使用统称:

汉语命名重统称, 表现在对于一组有共性的事物倾向给以统一的名称。例如“笑”, 汉语首先统称“笑”, 然后在笑这个统称的前面加修饰语, 如微笑、大笑、冷笑、嘲笑、哈哈大笑等;而英语则并不给以任何“统称”, 只分别命名为smile, laugh, sneer, mock, giggle等, 统称的目的就是为了顾及整体的统一感, “以类属标定而统之”。

(二) 在句子结构上常常出现相同结构的重复现象:

整体思维也在句子结构的安排上反映出来。汉语中经常出现相同结构的重复现象是中国式的整体思维风格的表现, 而英语是忌讳重复的。我国古诗中早就有“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这是典型的周遍性整体重复。诗歌体以外的散文化叙述中, 周遍式铺叙法也很常见。例如:镇子坐落在一个峡谷中, 东面是山, 西面是山, 南面是山, 北面也是山。翻译成英语, 这种回环重复式不必要的。The small town lies in a valley surrounded with mountains.

(三) 流散式的平行结构:

整体思维方式变现在汉语语段结构中, 其特点是流散式疏放铺排, 像竹节一样, 形成一种平行结构, 并无主从之分, 只有先后之别;句子、词组不辨, 主语、谓语难分, 很难从结构上分析出层次。英语句子定界清晰, 主语谓语一目了然:句子与词级各显其式, 主句与从句各司其职。整体思维方式使汉语采取综合型单层平铺语段扩展式与英语的分析型多层 (主, 从句环环相扣) 复合语段结构截然不同。

二、重整体性思维所引起的翻译问题

(一) 概念重复, 词语堆砌:

语言中的意义是动态的, 它可以体现在一个词中, 也可以涵盖在词组中。但整体思维常常倾向于一字不漏地加以表述, 叙述唯恐不周。另外, 汉语修辞上习惯使用范畴词。

(二) 人称主语用得过多: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 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年复一年地受到熏陶, 汉民族的语言心理也日复一日地受到影响。因此, 在汉语中人称主语句成了遣词造句的一种定式。例如:她总是担心会发生地震。地道的英文应该是:Fear of earthquake haunted her.我一时想不起他的名字。英语中应该是His name escaped me for the moment.

(三) 较少使用被动句:

汉民族的主体意识反映到语言上就是汉语中大量使用主动句, 甚至在应该使用被动句的时候也用主动句表示。例如:这个问题正在研究。应翻译为The problem is now being studied.在进入博物馆前需要填写一份表格。It is required to fill in the form before you enter the museum.

三、结语

总而言之, 受到中西迥异的哲学传统影响, 汉英民族形成了重视整体思维与个体思维的思维形态, 影响了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形态和发展。因此, 在学习语言时, 特别是在学习外语时, 如果能够了解语言背后支撑其发展的文化背景和哲学传统, 掌握该民族的思维形态和特征, 并自觉地与本民族的思维形态相比较, 能够更深刻地体会两种语言的不同, 从而更好地掌握这门语言。

参考文献

[1]卢红梅.大学英汉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英汉倍数的表达差异及其翻译方法 第5篇

一、倍数的增加

1. 使用形容词/副词的原级或比较级表示

先看以下两句:①The volume of the earth is 49 times as large as that of the moon.②The volume of the earth is 49 times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moon.例①用的是形容词原级,其意义十分明确,可以译作:地球的体积是月球的49倍。例②用的是比较级,因此,不少人将其译为:地球的体积比月球的大49倍。那么事实如何呢?经查证,地球的体积是月球的49倍(或者说地球的体积比月球大48倍)。故例②的上述译法是错误的。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英语中运用比较级的形式表示“增加多少倍”是包含基数的,而汉语通常表示的是净增的倍数,不含基数。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请看下面实例:③A-sia is 4 times larger than Europe.据查,亚洲的面积是4,400万平方公里,欧洲的面积是1,016万平方公里,前者约是后者的4倍。所以,上例可以译为:亚洲的面积是欧洲的4倍(或亚洲的面积比欧洲大3倍)。此例很好地验证了上述结论的正确性。因此,理解英语倍数增加时,要注意汉英差别,即:英语中表示增加了n倍,汉语应译为增加到原来的n倍,反之亦然。

2. 使用含有增加意义的动词

如用increase (expand,enlarge,rise)+by n times/to n times/n times/n fold表示。这种结构同样包含基数,翻译时应灵活处理。如:Asia is larger than Europe by 4 times.亚洲的面积是欧洲的4倍(或亚洲的面积比欧洲大3倍)。The steel output has increased to 4 times.钢产量增加到(原来的)4倍(或钢产量增加了3倍)。The size of this school has been enlarged 5 fold.这个校园的面积扩大到(原来的)5倍(或这个校园的面积增加了4倍)。注意:这里不管是用by n times,to n times还是直接用n times或n fold,它们只是形式不同,但表示的意义却是一样的,即:增加到原来的n倍或增加了n-1倍。

3. 使用百分数表示

当增加的幅度不足1时,可用百分数表示。如:The school fees have risen (by) 70%.学费增加了70%。这里,百分数与上面的倍数不同,它表示的是净增数,rise by 70%,应译为“增加了70%”。由此可以推断,下面例句中的百分数也属净增数。The output of machines in 1995 increased by 300%compared with 1980.a.1995年的机器产量比1980年增加了300%,b.1995年的机器产量是1980年的4倍,c.1995年的机器产量比1980年多3倍。

二、倍数的减少

1. 用形容词(副词)的原级或比较级表示

例如:①This bridge is 3 times as short as that one.②A tractor runs 3 times slower than a car.从例①②可以看出,英语倍数的减少与增加在表达方式上是一致的,均用n times、n fold表示。不同的是,句中使用了具有“减少”“变小”“降低”“放慢”等含义的形容词或副词,这与汉语的表达方式相去甚远。汉语在表达“减少”的概念时,一般用“A是B的几分之一”表示,而不说“A比B减少了多少倍”。因此,理解和翻译时,要注意变换。现选择例①翻译如下:这座桥是那座桥长度的三分之一/这座桥比那座桥短三分之二/那座桥的长度是这座桥的三倍/那座桥比这座桥长两倍。从上例可以得出结论:在表示倍数“减少”时,如果减少n times,汉语可理解为减少到了原来的1/n,减少的幅度为(n-1)/n。

2. 用含有减少意义的动词表示

如reduce,(decrease,shorten,fall,drop等)+by n times/to n times/n times/n fold表示。如:①The automatic assembly line shortened the assembling time by (to) 5 times.②By using this new method,the cost of energy was reduced 4times.套用上面的推论,例①可译为:这条自动装配线使装配时间减少到原来的五分之一(或这条自动装配线使装配时间减少了五分之四)。例②可译为:使用这种新方法,能源的消耗减少到了原来的四分之一(或使用这种新方法,能源的消耗减少了四分之三)。

3. 如果减少的倍数是小数,用百分数表示

如:The output of coal dropped by (to) 2.5 times.翻译这个句子时,首先依照上述方法,把减少的数量用1/2.5表示。然后再把它转化为百分数,即:1/2.5 x 100%=40%。那么,上述例①可译为:煤的产量减少到了(原来的)40%(或煤的产量减少了60%)。作为数量对比,请看下例:By using a new process,the prime cost of this television set was reduced 3.4 times.同样,1/3.4×100%=29%。所以,该句可以译作:通过采用新工艺,这种电视机的主要成本降到了(原来的)29%(或通过采用新工艺,这种电视机的主要成本降低了71%)。

以上本文就英汉倍数增加和减少的问题进行了对比研究,指出了英语倍数表达的特点及汉译时应采用的方法。在理解和翻译含有倍数的英语材料时,只要注意把握这些特点和方法,必要时对个别有异议的及时进行检验,英汉倍数是完全可以做到正确互译的。

摘要:英汉两种语言在倍数的表达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通过对比、验证和分析,总结出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其翻译方法,对英汉倍数的理解和互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倍数,增加,减少

参考文献

[1]孟宏党.翻译专著中英语倍数译法的几个问题[J].中国翻译, 1996(6).

简论英汉句子结构差异及其翻译 第6篇

英汉语分别属于不同的语系,用于表达时虽然具有相似性,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比如,用词习惯差异:英语少用动词,名词和介词所占成分居多;汉语则相反,连动式、兼语式句子不乏其例。

另外,英汉句子表达在语序、行文格式、文化层面等也存在较大差异。从英汉句子结构上看,英汉两种语言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差异:形合型和意合型、语法型和语义型、主谓型和主位述位型。

二、英汉互译技巧举偶

1.英语句子是形合型,汉语句子是意合型。英语是形合型语言。以主谓结构为主干的英文句子,通过许多反映形式关系的动名词、分词、动词不定式、连词、介词、关系词等把句子其他成分逐层展开构成以谓语动词为中心向外扩展, 形成“树杈型”句式结构。汉语则是意合型语言。汉语句子结构以动词为中心,强调“从多而一”的思维模式,通过多个动词连用并按时间顺序把事情说明清楚,形成“流水型” 的句式结构。

例如,Not knowing his name,I don’t know how to introduce him.(由于不知道他的名字,我不知道怎样介绍他。) 句中动词“know”为中心词,“Not knowing his name”表示原因,“how to introduce him”是动词不定式的复合结构在句中充当宾语成分。

2.英语句子重语法,汉语句子重语义。英文句子主要借助于语言手段,包括词汇、句型和语法等来实现语言连接; 因此,英语中语法关系、时态、语态、数都很清楚,而汉语是通过意义上的连贯来实现语言连接的。汉语句子往往将次要语义部分放在句子前面而将主要语义部分放在句子后面, 而英语则相反。互译时必须注意句子结构差异和语义差异才能准确把握。

例如,The business of Mac Donald’s began in the late 1940s,when its founders Dick and Mac Donald opened a small drive-in restaurant in San Bernardino,California.(20世纪40年代末,麦当劳创始人迪克和麦克麦当劳以在加州圣贝纳迪诺开的一家路边小餐馆起家。)

3.英语的句子结构是主语加谓语,汉语句子结构是主位加述位。英汉句子在结构上虽然具有相似性,但人们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上的差异导致表达方式上的差异。英文句子大部分都是主语加谓语结构(S+V),而汉语句子结构大部分为主位加述位(亦称主题+述题)。

例如,A young women was on the way to her mother’s home with a fat baby on her back and a chicken in her left hand, a duck in her right hand.(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背上背着一个胖娃娃,一位年轻妇女走在回娘家的路上。)比较以上英文句子及其翻译,读者不难看出:英汉句子主谓部分基本相同,但英文句子后面部分在翻译时就需要调整了。

此外,英汉句子结构差异还有很多。

比如,英文句子是静态的表达而汉语句子则是动态的表达(如:The meeting is a great success.这次会议开得很成功。 )、英文句子重物称而汉语句子重人称(如:What’s wrong with you?你怎么啦?)、英文句子多用被动句、复合长句和代词而汉语句子多用主动句、简单句、少用代词(如:Many things can be done on the Internet in our daily life.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可以在网上完成。)等等。

三、结束语

由于东西方人们思维方式、认知方式等差异导致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在英汉互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充分理解原语和译入语句子结构上的差异以及语义差异,才能正确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语用特征,才能准确把握句子的具体含义,避免产生误译、错译或者生搬硬套的翻译方式。

摘要:英汉句子结构差异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集中体现。东西方人们认知方式、思维方式等差异决定了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同时,语言又具有相似性。英汉句子互译的准确性建立在对两种语言语法、语义、句子结构差异的认识基础上。文章简述英汉句子结构差异及其互译技巧。

关键词:句子结构,差异辨析,翻译技巧

参考文献

[1]严尽忠.英汉句子结构比较与翻译[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04):133.

英汉思维差异及其翻译 第7篇

但是无论是哪一种解释, 我们都可以得出外贸英语是一种有着自身特定使用范围的语言。它有着特殊的使用方法和翻译技巧。其使用的词句往往都具有逻辑严密、专业性强和突出的重视文化因素的特点。在词语的角度上, 它主要是由一些特定的专有名词构成, 兼具模糊性和精确性。在句式结构上, 外贸英语往往结构长而复杂并且使用大量定、状语从句使得句子的翻译变得更加困难。

外贸英语在翻译时往往需要翻译成目的性的语言。就翻译而言, 译文需要做到语言得体通顺, 并且可以准确的表达出应有的意思。英汉两种语言是两种在不同文化历史氛围下形成的具有特色的语言, 在使用中会有很多的差异。而外贸英语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 词汇的数量自然就特别广。这就为翻译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 充分了解英汉两种语言及思维特点对外贸英语的翻译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 语言差异

1.外贸英语中的词。英语中的单词是非常丰富的, 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同义词和近义词。词作为语言中的最小构成单位, 它是翻译工作中最基础的部分。如果词义一旦翻译错误, 那么句子的意思就不可能正确了。因此结合具体的语境, 准确的翻译出词的含义是外贸英语翻译的基础工作, 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外贸英语在词汇的运用上有着与普通英语不同的含义, 比如“cover”的一般含义是“覆盖”的意思, 而在外贸英语中的含义却是“担保和保险”的含义, “accept”的常用含义是“接受、成熟”, 而在外贸英语中其含义是“承兑”, 广泛运用在汇票支付的领域;在不同的场合下词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比如“award”在外贸招标中表示“中标、决标”的意思, 而在外贸争议仲裁中所表达的含义却是“裁决”;外贸英语存在的第三个常见现象就是单复数变化后词意就会发生较大变化, 典型代表就是“future”和“futures”作为单数形式它的含义是“未来”的含义, 而作为复数形式意义就变为“期货”, “liability”和“liabilities”前者是指“责任”, 而复数形式则表示“负债”, “security”的一般含义是“安全”的意思, 而“securities”则表示“有价证券”的意思, “facilities”在外贸英语中表示“容易和便利”含义, 而作为单数形式的“facility”却是“设备、设施”的意思。外贸英语中关于词的用法和含义还有很多的特点, 在此不再一一列举。从以上三种情况来看, 我们不难看出外贸词汇的意义虽然和普通含义不太相同, 却又有着相类似的特点。所以在翻译这些词义的时候, 其关键就是要结合外贸经济中所处的特定环境, 找出与之相类似的专业术语并加以改变, 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外贸英语中的句子。外贸英语的翻译其核心就是对句子的翻译, 而英语作为和汉语不同的语种, 在使用上和汉语有着非常大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句式的结构和语句的顺序上。例如, 在英语中被动句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句式, 而这种句式在汉语中却不常被使用。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时要做不同的处理 (汉译英的时候都使用被动句而英译汉的时候则多使用主动句) 。例如:The undersigned herebycertify that the gods to be supplied are produced in Japan.这一句就是典型的英文表达方式, 其中就出现了被动句式。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时需要把他变为主动句式。其次, 在外贸英语中常常句子的主、谓语和其他成分的语序是颠倒的, 中文的语序和英文的语序就有很大的不同。如果在翻译时不改变一下语序, 往往就会不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导致语义模糊。例如:I am playing tennies when he comes to me.就应当翻译为“当在他走向我的时候, 我正在打网球。”而不要翻译成“我正在打网球, 当它走向我的时候。”。外贸英语中, 句子的准确翻译对外贸交流的顺畅进行是有着重要作用的。对外贸句子的翻译, 我们不仅要知道其表达的准确含义, 还需要了解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使翻译出的句子准确易懂。

二、 思维差异

1.思维上的差异在语言上的表现。中西的文化差异是由历史和地域的原因形成的, 这就要求在翻译外贸英语时需要充分注意文化思维上的差异。

(1) 语言表达上存在差异。中国作为传统的礼仪大国, 在生活和商业交流上都特别注重礼仪, 热情大方。例如:中国人在接待客人时会极力的让客人吃好、喝好, 而在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中, 就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可以自由决定, 不需要主人劝说。再比如, 西方人认为一些自己的小问题是不需要别人忠告的。如果我们冒然给他们建议, 他们会认为这是对他们能力的怀疑。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就是相互关心、相互寒暄, 如果对他人表示关心, 对方会感到很欣慰。

(2) 中西礼仪文化不同。比如, 西方人比较注重个人的隐私, 他们会对一些隐私问题感到很不习惯。东方人在见面是往往会相互问候“干嘛去呀?”、“吃过了吗?”等, 而西方人见面一般是聊一些关于天气的内容, 如果问“Did youhave meal?”会让对方产生“你想请人吃饭”的误解。

(3) 价值观上存在差异。英汉语言思维上的差异在价值观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西方人注重个性和自由, 他们不会刻意掩饰自己的自信和荣誉。而中国文化中讲究含蓄, 不提倡个人英雄主义, 即便是取得成功也不会喜形于色。这在外贸英语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外方往往会称赞中方的工作成绩。而中方人员就会回答“No, I don’t think so . It’s the resultof joint efforts.”。这就会使对方感到很尴尬。很显然双方的这种价值观差异, 给双方的交流造成很大的障碍。

2.有效解决翻译工作中的思维差异的策略。正是因为中西在文化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使得两种语言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差异。实践中, 外贸英语的翻译工作就需要充分尊重文化思维差异, 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句式结构处理好每一次翻译工作。

(1) 外贸英语翻译时充分尊重双方的文化习惯。这对于双方保持一个长久的贸易合作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 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情态动词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同时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 可以有多一些的特殊句式, 如“We arelooking forward to your reply”……等表示尊重的句子。

(2) 我们在翻译英文语句时, 要充分了解英文的句式结构特点。例如, 英文中存在着大量的定语从句。这种起着修饰作用的定语从句在不同的情况下, 修饰的对象也会有所不同。限制性定语从句是对先行词进行修饰和限制, 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则是对先行词的描述和解释。[3]翻译的过程中, 这些细节性的问题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3) 翻译中讲究等值原则。加拿大翻译家德利尔的这一原则指导了包括外贸英语在内的各种商务英语的翻译工作, 成为了现在外贸英语翻译标准的依据。如“non-negotiabledocuments”不可以笼统的视为“正式商议单据”, 而应当根据等值原则翻译为除汇票外的“不可转让运输单据”。

总之, 外贸英语的翻译工作非常具有挑战性,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不仅仅是对外贸英语中词句使用特殊性的了解, 更加需要了解英汉语言在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一名优秀的译者应当熟知在不同文化环境下形成的两种语言, 本着互相尊重和互相理解的原则, 做好翻译。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对外经济贸易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闫绍丽.浅析外贸英语词汇翻译[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7 (9) .

英汉思维差异及其翻译 第8篇

衔接是实现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衔接不当就会造成语义链断裂或语义模糊, 话语不连贯, 不成语篇。英语是形合语言, 汉语是意合语言, 两者的衔接形式差异较大, 主要表现在:1.无对应形式的衔接手段, 如汉语没有英语关系代词这种衔接手段;2.两种语言的衔接手段在使用频率和习惯上有所不同”。这种衔接机制的差异往往成为翻译的障碍。本文主要从语法衔接的角度分析英汉衔接手段的差异, 通过两者的对比, 探讨调整衔接手段的转换方法, 从而使译文表述清晰自然, 达到语篇连贯效果。

二、语法衔接

韩礼德把衔接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大类:语法衔接包括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 词汇衔接有复现和同现。徐莉娜在《英汉翻译原理》一书中指出, 语法衔接的四种手段中, 衔接项与被衔接项之间在语篇表层受到某种形式规则的限制, 在语篇深层受到被衔接项语义的限制。

1.语法衔接的分类。语法衔接手段有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照应是指语篇中一个成分作为解释另一个成分含义的参照点的衔接手段, 其又分为人称照应、指示词照应和比较照应三种情况。替代是用替代词取代另一语言成分的衔接手段。“替代词指示形式, 它的语义要从所替代的成分中去寻找。”被替代的成分也是确定替代词含义的参照点。“根据被替代成分的语法性质, 替代词相应地分为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和小句性替代三种。”省略是一种特殊的替代, 被称作“零替代” (substitution by zero) , 其表现为以结构上的空位取代具有同语义内容、同语法结构的另一个语言成分。连接指的是通过连接词体现语篇中各种逻辑关系的衔接手段。

2.英译汉语法衔接的翻译特点。由于照应、替代、省略都涉及到参照对象或替代者与被替代者之间的关系, 译者在翻译时心中要时刻留有“空位”, 只有参照对象或被替代者的“空位”得以填充时, 才能确定词义进行翻译。因此, 这三种语法衔接的翻译共性可以概括为“不见参照单位不译”, 具体表现为“比较关系不明不译, 即不见比较对象不译”“代词不见指代对象不译”“空位不填不译, 即不见被省略对象不译”。连接涉及的是语言单位与语言单位或命题与命题之间的关系, 译者在操作时应首先识别命题, 明确逻辑关系, 然后根据译入语习惯决定逻辑关系的显隐表现形式。连接的翻译特点可以表述为“逻辑关系不明不译”。

三、案例分析

1.照应。照应关系是建立在人称代词、指示代词、比较词项与其前指或后指间联系的基础上。在此, 前指和后指均统称为参照语, 而照应语即为参照语的解释对象。若照应语成为翻译的焦点, 那么参照语即为翻译的视点。照应语的含义依赖参照语而确定, 所以在含有照应衔接的篇章翻译中, “不见参照语不译”。以下例句中下划线词语为参照语。

[1] When we say that Columbus “discovered”the New World, we don’t mean that he created it, developed it, designed it, or invented it. (100 Greatest Science Discoveries of All Time)

我们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并不意味着他创造了新大陆, 也不是说他开拓了、设计或发明了新大陆。 (徐莉娜译)

例[1], 该句译文两处含有翻译技巧。首先, “When we say…we do not mean…”

是对比照应关系, 应突出对比结构的对称效应。再次, 此对比结构中含有四个代词“it”, “it”出现频率过高。汉语倾向少使用代词, 多使用名词以避免出现指代模糊或混乱的现象。因此, 该句中高频代词“it”宜采用以名译代, 译作“新大陆”和删减代词两个技巧来处理译文的衔接和连贯问题, 尽可能保持对比结构的对称效应。

2.替代。替代是为了避免相同成分的重复, 是一种典型的使语言简洁并促进语篇连贯的形式手段。英语中的替代在英译汉时倾向借助词汇复现或重复译法手段来实现连贯, 维持语义链。因此, 为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英语替代衔接汉译时要秉持“不见所代对象不译”的原则。以下例句中下划线词语为所代对象。

[2] The same weight and build, too, and when the one with the pencil-line mustachewore his black shoes with the elevator heels—which he did every day—they were the same height. (An Extract from A Courtly Gesture)

此外, 他们体重一样, 体格相同。只要那个蓄着一撇小胡须的人穿上黑色的高跟鞋—他天天都穿高跟鞋—他们就一样高了。 (徐莉娜译)

“do”是英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动词性替代词, 汉语里对应的表达一般是“这样做、那样做或这样、那样”, 例[4]译文中, 将“do”译作“穿”, 采用了原词复现的方法, 从而将替代性动词具体化, 这是英译汉时常见的翻译方法。

3.省略。省略是与替代密切相关的一种衔接形式, 又称作“零替代”。零替代以结构上的空位取代另一语言成分, 没有实际语音形式, 很容易被忽略。准确翻译省略衔接的原则就是“空位不填不译”。以下例句中下划线词语为空位的前指。

[3]Women loved him; Men like him—even Aubrey^, who didn’t like anyone.

(An Extract from A Courtly Gesture)

女人爱他;男人喜欢他—连几乎不喜欢任何人的奥布里对他也有几分好感。 (徐莉娜译)

例[3] 中省略成分是“like him”, 属于动词性省略。通过增此回补空位信息, 显化原文中被省略成分, 使译文语义明晰。

4.连接。连接是利用连接词来体现语篇中各种逻辑关系的衔接手段。常见的逻辑关系有时间逻辑和递进、转折、对照、举例和因果等关系。在语篇中逻辑关系既可以由连接词显化, 也可以隐化在语义中。翻译时, 第一步是要明确逻辑关系, “逻辑关系不明不译”, 第二步是要决定是否需要显化逻辑关系, 这个由译文的语义明晰度决定。

[4]I talked to him with brutal frankness.

我对他讲的话, 虽然逆耳, 却是忠言。

例[4]“with brutal frankness”中没有连接词, 却暗含转折关系。该句翻译的操作过程如下:①识别谓词, “talk”、“brutal”、“frank”; ②填充参与者, 并依据谓词数量将小句切分为三个小命题, 即“I talked to him”、“My words are brutal”、 “My words are frank”; ③依据命题间的关系, 进行基本句型转换:“talk”命题的主谓结构转换为主题语, “brutal”和“frankness”拓展为评述语;④语篇结构完型:增加转折连词, 突出原文隐性的逻辑关系;⑤顺译:与原文语序保持一致。本译文通过增加连词“虽然……但是”显化了原文的逻辑关系。

四、结语

语法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 语义连贯是语篇的无形网络。连贯是衔接的语义基础, 衔接是连贯的表现形式, 二者相辅相成。英汉语都有各自的语法衔接机制, 在衔接形式和使用频率上存在差异。翻译时, 若形与义发生冲突, 应易其形, 存其义, 实现语义对等, 维持相同的语义链, 从而达到与原文相同的语义连贯效果。

摘要:本文从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四种语法衔接手段探讨了英汉语衔接手段的差异以及调整英译汉语法衔接手段的常用翻译方法。英汉语法机制差异突出体现在形合与意合的问题上, 两种语言间的差异经常成为翻译的障碍。语法衔接机制发生冲突时, 为了维持语篇的连贯性, 有必要根据译入语的衔接原则调整衔接模式。

关键词:语法衔接,照应,替代,省略,连接

参考文献

[1]徐莉娜.英汉翻译原理[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4.

[2]张德禄.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策略 第9篇

习语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精华, 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习以为常, 并且习惯性使用的约定俗成的一种语言形式。在中西方语言中都存在着这样的语言现象。它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可以折射出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认识习语, 并且了解中西方习语反映的文化差异, 不仅有利于译者正确地翻译中西习语, 而且有利于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2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1) 地域文化

生存环境一般是是指一切自然、社会、自我的客观存在。由于中国文化属于大陆文化, 所以关于土木的成语很多, 如挥金如土;兵来将挡, 水来土淹。除此之外, 还有关于石、树的词语, 如石城汤池、叶落归根。而欧洲地处亚欧大陆西部, 濒临大西洋。人们经常要与恶劣的海洋气候相抗争, 于是产生大量与海洋相关的习语。如:A drop in the ocean (沧海一粟) 。在英国历史上, 航海业特别发达。在这其中自然也产生了很多与鱼、船相关的习语。如:A big fi sh in a small pond (大材小用) 。在谈到气候这一现象时, 就不得不再次提到翻译界最为著名的东风与西风之争了。众所周知, 东风在我们中国人心目中乃是春的化身。如:东风报春;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 星如雨。而到了英国, 东风则从内陆吹来, 寒冷凛冽, 象征着荒凉。雪莱在《西风颂》中写道:“O,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啊, 西风, 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 则是用来歌颂春天的。

(2) 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由民族的宗教信仰、意识等所形成。西方大多数人都信仰基督教。西方人认为至高无上的上帝 (God) 创造了人类。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们) 。而中国是一个以信仰佛教为主的国家, 如“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在西方, 基督教中最高的神是上帝, 但是在中国, 道教里最高的神则是“玉帝”, 在中国神话故事中, 开天辟地创造一切的乃是“盘古”, 当人们无助, 经常祈求的则是“老天爷”。英国的翻译大家、著名韩雪研究者大卫·霍克斯把《红楼梦》里“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译为英语“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这看上去像是神化的翻译, 然而, 译文却让信奉佛教的刘姥姥有着改变宗教信仰之嫌。因为中国的“天”与西方的“God”并不是完全对应的。若用“Heaven”来代替“God”或许能够更好地解决中西文化差异问题。除此之外, 儒家所倡导的核心思想是“仁”, 认为“人之初, 性本善”。这与西方基督教中原罪 (Original sin) 说正好相反。基督教认为原罪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罪孽, 因此人性的初始是邪恶的, 于是西方有着很严格的政治制衡制度。

(3) 饮食文化

生活在不同地域环境的人们会形成不同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生活习惯上的各种差异会体现在英汉习语中。英国是个岛国, 由于受海洋的影响, 主要农作物为燕麦、大麦和小麦。所以在西方的习语中, 这些食物出现的很多。如:out of bread (失业) 、earn one’s bread (赚钱养家) 。而中国大陆则土地辽阔, 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国。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 因为它有着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特征, 五谷杂粮及各类蔬菜都特别的丰富。而大米和面则是汉族人民的主要食物。于是在汉语里, 我们也可以找到很多与之相关的习语。如:不为五斗米折腰;画饼充饥。

(4) 价值观念

东方人和西方人由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宗教信仰、政治经济基础, 从而有着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为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 整个中国社会的组织结构、国家制度及确保它们得以维系的伦理道德, 都是以“家”为本位, 家庭观念极重。如,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而“An Englishman’s house is his caste”的正确译文其实是非经许可, 不得进入。这表明了英国人个人主义意识强, 强调个人幸福。而中国人则以家庭、亲情为重, 强调责任。因此这则习语与我们想当然认为的意思正好相反。另外, 东西方对颜色、动物等的态度也不相同。如, 中国人欣赏孔雀开屏、孔雀舞蹈, 认为它是美丽的精灵。而西方文化的审美观一般则认为, 孔雀骄傲自负、爱炫耀, 如as proud as a peacock (像孔雀般骄傲) 、play the peacock (妄自尊大) 等。

(5) 历史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历史发展进程, 而本国的人们对本国的历史都会有一种亲切感与依赖感。它们多来自于神话故事、寓言和文学作品。从西方历史发展进程来看, 西方历史的源头——古希腊文明, 是一部灿烂的文化史, 被作为整个西方文明的深厚根基。就起源来讲, 西方认为上帝创造了亚当, 之后又创造了夏娃, 后来夏娃偷吃禁果, 被赶出伊甸园, 于是繁衍生息, 有了人类。如:old Adam (本性的罪恶) 。而东方则是法力无边, 慈悲为怀的天神女娲, 感到天地茫茫, 宇宙洪荒, 需要创造一群鲜活的生命来充实寰宇。于是, 她抟黄土为泥, 塑泥成人形, 并赋予他们以生命。于是有很多与女娲相关的习语:女娲造人, 还有唐代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的“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

3 英汉习语的翻译策略

对于如何翻译英汉习语, 不同的翻译理论家提出不同的主张, 但其中心要旨就是:译文要忠实并且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 保持原作的风格, 忠实反映原作的面貌。本文主要采用直译、意译、倒译、套译、增词加注等方法来翻译中西习语。

(1) 直译法

人们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感受以及社会经历会有一些相同或相似之处, 对于那些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相同或相似的习语, 可以采用直译法。英译汉:Easy come, easy go. (来得容易, 去得快。) ;As a man sows, so he shall reap.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汉译英:猫有九命 (A cat has nine lives) ;初生牛犊不怕虎 (New born calves make little of tiger.)

(2) 意译法

当直译有困难或读者无法理解勉强的译本时, 通常采用意译法。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抓主舍次。抓住内容和喻义, 牺牲形象, 结合上下文, 灵活地传达原意, 这体现了“形相远而意相近”的翻译原则。英译汉:Butter to butter is no relish. (千篇一律的东西令人生厌) ;We sang the same songs. (我们志同道合) 汉译英:天有不测风云 (Something unexpected may happen any time.) ;沧海一粟 (A drop in the ocean.)

(3) 倒译法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英汉语在语法和语序上的差异。有些谚语若直接按原来的顺序翻译, 听起来很蹩脚。这时可采用倒译法。如英译汉:Art is long, but life is short. (人生有限, 学问无限。) 汉译英:山与山不相会, 人与人总相逢。 (Friend may meet, but mountain never greet.)

(4) 套译法

有些习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相符合, 不仅有相同的意义和修辞色彩, 还有相同的或大体相同的形象比喻, 对此可以采用套译法。英译汉:Walls have ears. (隔墙有耳。) ;A new broom sweeps clean. (新官上任三把火。) 汉译英:本末倒置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

(5) 增词加注法

有些习语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地方色彩或具有典故性质。对于这样的习语, 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加注, 这样才能把原文意思表达清楚。英译汉:Carry coals to Newcastle. (向纽卡索运煤, 多此一举。) (纽卡索是煤城) ;汉译英: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 (Three cobble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would equal Zhuge Liang-the mastermind.)

另外还有很多方法, 如替代法, 即当中西习语表达的不同概念表达相同的文化内涵时。如“爱屋及乌” (Love me, love my dog) 。

4 结语

综上所述, 习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它和民族文化紧密联系。中西习语的文化差异研究有利于更好地翻译中西习语。这对于准确理解和运用英汉习语, 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仅仅掌握以上几种翻译方法是远远不够的, 在翻译中, 译员应该在保持译语国家读者理解的情况下, 尽量保持原汁原味的东西。

摘要:习语是语言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特殊意义的固定表达方式, 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智慧结晶。习语的翻译早已引起了翻译界的重视。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为翻译造成了很多困扰。如何恰当地翻译习语对跨文化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探索英汉习语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英汉习语,中西文化,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Smith, L.P.Words and Idioms[M].London:Constable, 1925.

[2]陈文漾.英语成语背后的故事[M].海口:南海出版社, 2005.

[3]陈志立.英语习语的特征与翻译[M].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5 (8) .

[4]丁军.实用英语翻译[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34-35.

上一篇:节能分析民用建筑下一篇:班级管理的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