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台湾感想范文

2024-08-09

直播台湾感想范文(精选4篇)

直播台湾感想 第1篇

现场报道, 广义上讲即由记者或主持人在事件现场出镜, 作为贯穿报道的主线进行新闻报道。承担现场报道的, 一般称为“出镜记者”, 兼备记者的发现视角与电视手法, 以及主持人的现场表达能力。而当其持续在系列报道中出现, 具备鲜明的标志性和个人色彩, 其现场出镜部分在报道中占有相当比重, 且明显承担驾驭节目进程的功能, 则称作“外景主持人”更贴切些。笔者亲历的《海峡东岸行———直播台湾》 (以下简称《直播台湾》) 是大陆首次对台湾进行的大规模直播, 每日一县市移动直播, 走遍全台湾。节目由央视主播王世林、TVBS主播王德凯和笔者合作主持, 多数由其中两位在直播中于当地代表性地点以聊天的方式讲述介绍, 并由另一位就具体项目展开现场连线或体验式报道, 因此可以称作“外景主持人”。

主持人在现场的出镜作用在于, 让人透过主持人所处现场的声画, 自主地获取、筛选多角度信息, 胜过转述的千言万语;由相对固定的主持人在跟踪报道或系列报道中, 于相关现场持续出镜, 能让人产生信赖感与认知延续感;而体验式报道中主持人的现场报道更是成为观众获取相关感性体验的“移情”载体。出现在现场的主持人不仅是所属媒体的代言人, 更是替观众深入现场的“包打听”;不仅是鲜明的标签, 更是独特而敏感的生命体。“外景主持人”赋予了报道“个性魅力”以及“人际对话”的能力。

“在现场”重要, 而在现场的作为更重要, 主持人不仅要带观众看到全息现场, 更要调动自己的耳、鼻、眼、口、心、皮肤等所有感官, 让观众感受到活的现场, 而不是简单地将演播间搬到外景地。因此, 外景主持人在现场报道中既要展现客观环境, 又要带上主观视角, 在贯穿始终的环境与思维的流动中, 给观众带来真实的呈现与独到的观感。《直播台湾》的实战让笔者深刻体会到:在现场报道的过程中, 注意力的合理分配关乎成败。

二、“我思”———外景主持中的注意力分配

要充分发挥现场出镜的效用, 这就要求主持人在现场摒弃杂念, 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发掘现场信息点, 并加以个性化的阐述与展现。在此基础上还要做好注意力分配, 于思维的积极运动中创作。具体来讲, 现场主持中注意力的分配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把握自我

这一点也是最显见的, 但要做好仍需要花费不少心思:

1、明确目的, 心有全局

首先要明确本次出镜的目的, 并据此对现场的表现做出整体设定———拥有全局观念, 才能从细微处做到有的放矢。如在台北站的直播, 作为《直播台湾》的开篇, 我们3位主持人均以较鲜亮正式的着装出场, 一亮相就展现出系列节目的基调;相应地, 在澎湖海岛的直播中, 又卷起裤脚赤足踏浪, 且侃且行, 以行动诠释海岛之韵。

2、形象与动作的分寸

在对形象与动作的把握上, 现场也与演播间有明显不同。由于置身于户外, 所以妆容与服饰更趋于自然舒适, 以消弭刻意感, 而表情与肢体动作等副语言则要较演播间更趋于自由张扬, 得以从开放式现场的繁杂视觉元素中凸显出来, 带动观众聚焦所强调的核心点, 增强现场感染力。

3、语言

语言是最见主持人基本功的, 主持人除了记忆并复述事先预设好的信息点外, 需要更加关注现场语言的感性化、理性成份与信息含量。

“感性”是现场报道的特出之处, 再优美的书面语言, 无论凝练还是繁复, 到了现场都会显得矫情、隔阂, 而简短生动的口语反而给人饱满鲜活的质感, 情感及信息的沟通能力更强。当然, 这口语是建立在主持人个性化表述与独到认识的基础上的;“理性”则是现场报道的意义所在, 需要在出镜时提炼出自己的发现与观点, 才能使观众从中有所收获, 看到未经主持人点破看不到的部分。其中, “语义复合”则是提升信息荷载量的一个有效方法, 将画面外的感悟传达给观众, 在观众心里掀起涟漪。

在现场, 主持人的语言由前期的信息储备记忆、个性化处理, 与直播现场的发现、感悟交织在一起, 具有充足的弹性与张力。富有现场感的语言不同于简单的新闻导语, 它带有主持人的发现、思索与观察, 能够引导观众, 呈现出与现场多维信息的高度结合, 无法剥离为配音。这就要求主持人具备更强的发现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与编导意识。

(二) 与环境互动

既然在现场出镜, 就需要更好地融入情境, 实现与环境间的互动。这就要求外景主持人要根据环境的具体情况, 兼顾操控性, 用心选择出镜的地点、形式、时机, 进行必要的情境设置。

1、出镜地点的选择

出镜地点要选择现场信息浓度最大、具备视觉冲击力的代表之处。如花莲站的直播主题是展现大自然震撼之美和当年在这里修筑中横公路的老兵的与天险抗争的艰辛。因此我们将直播点选择在太鲁阁公园的慈母桥旁, 因为它就位于举世闻名的太鲁阁大理岩峡谷中, 又恰好在陡立于岩壁上的中横公路上, 切开峡谷的立雾溪在此有几近九十度的转弯, 与荖西溪交汇, 共同奔腾咆哮着冲刷洁白的大理岩河床。当然, 在这险峻的峡谷中做现场直播的难度系数极大, 但在这样的核心地点出镜, 环境本身对相关话题的说服力与震撼力也是绝佳的, 远胜过单纯的语言表述。

2、出镜形式设计, 参与而不干预现场

出镜的形式本身就在展现片子的主题与性格, 独特的出镜形式有利于主持人快速融入现场。例如在展现台中独特的骑铁马文化的片子中, 两个台湾外景主持人反常规的以骑行调侃的方式主持, 摄像亦于行进间的车上跟拍。这种形式不仅很好地契合所要展现的台中的时尚气质, 更通过骑行带来视线合理移动, 与环境水乳交融, 将散落各处的相关信息点不露斧痕地交织展现出来。

当然, 在追求融入现场的同时, “参与”而不“干预”现场也是展现真实原味的关键, 避免刻意的导演而打破事件原本的样貌与进程。

3、“情境设置”, 带“行为”出镜

利用精心选取出镜的时机进行“情境设置”不仅让主持人得以更好地融入现场, 且情境化的表述与行为设计让信息传受双方都饶有兴致, 类似戏剧“三一律”的特质有利于实现有效信息的浓缩和立体化呈现。例如在高雄县做体验客家民俗技艺的现场报道时, 笔者设置了学做油纸伞的情境, 在相对集中的空间里, 选取最具画面感的粘伞面和画伞面的环节向不同制伞老师学着DIY, 边做边攀谈, 自然叠加相关民俗的背景元素。在情境中, 有了聚合信息的逻辑链条, 画面感、信息量和感悟有机交织, 提升了传播效果。

4、关照环境中的人, 做有生命的现场

“人”的活动往往能感性地诠释主题, 缺失“人”的现场, 是没有生气的单薄的现场, 在现场报道中需要对环境中“人”的关照。例如在台东县做池上便当的体验报道时, 要体现这闻名全台湾的美食, 爆棚的食客就是最有说服力的。但不巧的是, 由于路程遥远, 当笔者完成当天直播赶到便当店时已经是下午3点半, 店里只稀疏散坐着3、5拨食客, 而行程的安排不允许我们继续等待。这廖廖人气显然与主题极不相称, 但回避食客画面则缺失了报道的灵魂。所以, 为强化现场中的人的元素, 笔者以最真实的“为了好好品品池上便当老店最正宗的滋味, 我一路赶来。现在已经是下午3点半了, 但是你看, 这个点了, 还能看见不少食客呢!哈, 我真是又馋又饿, 赶紧来尝尝吧……”开场, 交代了特定情境后, 食客虽不多, 但他们在餐饮最淡的时段的出现却很有力量, 随后店家“好多人都是抱着朝圣的心态来吃”的表述正好与之呼应, 便当的美味自然飘逸而出。

5、意外情况

由于直播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环境的不可控性, 在现场报道中往往会有预料之外的情况发生。当然, 无视一些枝节上的环境变化常常并不会影响节目整体进程, 但难免有游离、麻木之嫌, 这就要求主持人能积极地从环境中获取良性刺激, 滤除干扰因素。比如天气, 高雄市的直播点是无遮无挡的码头, 当天烈日当头。主持人巧妙地以一句“今天带大家感受的是阳光灿烂的热情的高雄”, 不仅与环境同在, 而且化解了被阳光晃得睁不开眼的尴尬, 更通过语义复合借题发挥, 很感性地强化了这海上雄港的阳刚之气, 化弊为利。

(三) 体察观众需求

主持人到现场的最大意义是“人”到了, 而不仅仅是镜头到了、信号到了。“人”不仅是个情感动物, 更是社会动物, 具备人际沟通的能力。如果主持人不顾观众体会的自说自话, 他 (她) 的“到现场”就多此一举了。所以, 外景主持人需要有强烈的关怀意识、责任意识, 时刻注意体察观众的需求, 做到“善解人意”。

1、抓住过程, 对位意识

由于外景主持人已经成为观众获取相关感性体验的“移情”载体, 所以敏锐的感官一定真正要帮观众带上, 在过程中求得感受的对位与同步。例如谈到大陆鲜见的台湾水果“树葡萄”时, 王世林就在镜头前真的取来一颗放入嘴中, 细细品咂后才逐一描述其中滋味。逗得观众口水直流的不是描述, 而是看似静默的品尝的过程本身, 所有人都不由自主聚焦主持人的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 暗自揣摩, 期待应证。

2、落到细节, 点面俱全

除了过程, 落到细节是帮助观众切实触摸现场的关键、记住信息的亮点。例如在苗栗县的直播中, 为体现苗栗三义木雕的精妙, 在对木雕馆的全景介绍中, 笔者着意抓住其中一件丝瓜木雕作品细细品鉴, 从原料黑柿木的珍稀、细致到纹理毕现几可透光的叶片雕琢、借用木料外黑内白的天然特质巧夺天工地展现老丝瓜斑驳瓜皮下露出依旧鲜嫩的瓜肉的独特质感反差……细节的深入使对三义木雕技艺之精湛的解说更感性, 亦更有说服力, 结合其木雕业的历程与发展的全景介绍, 点面俱全, 易于触动观众。

3、场的营造

道具的运用往往能轻巧地强调细节, 使传受双方获得信息与情感的共享桥梁, 而“场”的营造就更需要心理学的技巧, 不仅帮观众体验具象的东西, 更有意地将观众带入特定的情绪氛围, 获得共鸣。例如嘉义站的直播中, 在讲述阿里山有名的奋起湖便当时, 德凯手拿一个便当盒展示, 具象的道具集纳了关注的落点。而最妙的是, 接片子前, 她掀开盒盖说道:“可惜这个便当已经吃空了, 这就带你去尝满满的奋起湖便当”。这一“空”一“满”顿时将集纳起的对便当的共同好奇凌空抛起, 瞬时弥散成探究美味的强烈欲望, 观众的心于一“空”一“满”中豁然开朗, 在惊喜彼此间贴心如斯的同时, 对后面的片子亦充盈了更迫切的期待。

4、责任意识

贴心与否不仅体现在是否吊起对方胃口、是否切身替观众体验, 更体现在是否在乎对方的接受结果。这种“在乎”是种责任意识, 即注意将不同接受层面的信息进行有效化、可感化处理。这种转化是个信息“消化”的过程, 借由观众熟知的参照物及关注点, 使初始信息得以指向性明确地送达特定人群。例如在介绍台东县特有物产凤梨释迦时, 摊主说道:“可惜现在就要过季了, 这些释迦比较小, 才1斤左右。当季时, 大的有4、5斤重呢。”4、5斤重在镜头前是个抽象概念, 笔者随即比照眼前的释迦个头转化出一个结论“那得有4、5倍大吧, 啊, 有脑袋这么大哪!”看着笔者比划着大小的手挪到自己脸前, 摊主笑了“真的真的, 真有脑袋那么大, 而且那时比蜜还甜!”。通过转化, 无缘得见的当季凤梨释迦顿时鲜活可感了。再如体验新竹清华大学食堂时, 笔者指着挂出的一溜标注单价的菜单招牌说道:“你看, 这里多数餐点都是四五十台币, 也就是十块左右人民币, 算下来一天的伙食费大约30元人民币, 而且天南地北的都有, 吃得不错呢。”通过币种以及一天总伙食费的两次信息转化, 大陆观众就能很直观地进行比照, 触摸到最好奇的对岸学府的情况。

(四) 关照合作伙伴

电视是高度合作的艺术, 对合作伙伴的关照也是现场报道成功与否不容忽视的方面。尤其是在无剪辑拍摄的现场报道中, 主持人个人的语言表述远不是其任务的全部, 作为报道的核心, 更要关照合作伙伴, 统筹把握。

1、关照主持搭档

这也是关系最密切的合作伙伴, 当几人同台主持时, 彼此间的角色分工与搭台补台显得尤为重要。在《直播台湾》中, 我们有明确的角色分工:来自央视的世林站在国家的高度, 是该直播系列的轴心, 其沉稳持重的特色适合展现厚重的历史话题;来自海峡西岸———福建的笔者对切身感受到的闽台五缘关系最有发言权和说服力, 亲和并富有活力的主持风格亦适合承担感性的体验式现场报道;当然, 笔者和世林都是初访台湾, 这就需要德凯以东道主的身份为我们娓娓道来台湾的风土人情, 其知性机敏的风格亦贴合角色需要。有观众就饶有兴致地给世林、德凯和笔者的形象分别贴上“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标签。分工的明确使得多人同台主持时得以迅速进入各自特定角色, 既分解话题, 避免了对手戏中有人“抢话”、有人被“冷落”的局面, 又提高各自的辨识度, 事半功倍。

主持人搭档间不仅要齐头并进, 更要携手同行, 构成交织紧密的共同体。这种交织, 除了密集的话题回合, 还体现在主持人间的搭台与补台上。例如在讲述台湾红茶时, 德凯细细讲述了茶的特质和回甘的感受, 由于是北方人不太懂茶的缘故, 世林对她刚刚描述完的茶的“回甘”不甚了解, 紧跟着又重复问道“什么是回甘啊?”。话题的原地重复是个失误, 而德凯的回答:“回头你自己尝尝就知道了”则轻巧地绕过重复描述的尴尬, 并放大了和世林一样好奇的观众的期待感。这样的补台使原有的失误反像是有意为之的强调, 不露斧痕地排除意外, 顺利推进话题。

2、关照摄像等技术人员

主持人还需要更多关照摄像等合作技术人员。这种关照, 主要体现在选择出镜具体方位时, 在考虑典型性的同时多关注点构图与光影因素;场景设置及行为设计中同时考虑到机位移动路线有效性和可行性、自己出入画的时机与方式、以及起落幅的视听效果;一些特定情境出镜还要考虑到音响因素。例如在垦丁这个海滨度假天堂做现场报道时, 为了充分展现这海天之间洋溢的绚烂与疯狂, 笔者选择在摩托艇上边冲浪边喊出所见所感。当然, 为了收录这原生态的情境与感触, 在保证设备防水的前提下, 笔者特意嘱咐教练尽可能贴近摄像机方位沿岸相对慢速行驶。这应该是与环境、氛围融合得不错的设计, 无奈当日风大, 行驶方位受限, 收音的结果不佳, 很遗憾。

这种关照, 同时可以体现在与摄像间的镜头语言交流上。主持人以语言和行为带动摄像做出镜头运用的反馈, 乃至互动式创作。例如讲到台湾小吃时, 台湾摄像就根据外景主持人的表述刺激, 前置自己视线, 以一个长镜头在满桌不同美食以及桌前垂涎的主持人之间频繁快速推拉, 镜头后的摄像因此一样鲜活可感;主持人甚至对摄像发问, 博得摄像以机头的抬压呈现自己的点头回应, 妙趣横生。

3、关照编导

此外, 对节目编导的关照意识也很重要。对于主要承担现场串场任务的主持人而言, 这点主要体现在每个与片子的交接点多设计些过渡性的、点名主旨的语言, 而对于执行单条现场报道的主持人, 这点却较易被忽视。

一方面, 对于自己承担的单条片子上要有编导意识, 为必要时的后期编辑做好准备。在进行任务设置的同时, 主持人要形成明确的全局意识, 尤其是在场景需要转换时———由于电视语言有别于平面媒体语言的一维性, 需要更多考虑场景或环节转换时视听上的逻辑性与合理性。因此, 主持人不仅要完成各环节乃至全篇的完整表述, 还需在不同现场当即做出自己在环节间的出入画方式、过渡性语言及行为、甚至是单独桥段设计等的决断与执行, 为后期以该主持人在现场的交代进行流畅串编做好储备。

另一方面, 对于当期节目的编导意图亦要有所关照, 尽可能地在行前对本期节目的其他选题及串排整体构想有所了解, 在具体报道中更准确地研判其现场报道于整组报道中的展现侧重点, 并根据上下条编辑链条找准当条报道的切入点与落点, 保证报道的整体协调性。

(五) 关注进程中的细节

直播的魅力在于实时传送, 时刻存在不确定性一方面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空间, 一方面也对直播流程埋设了暗礁, 直面观众的主持人对节目进程的关注也就显得不容忽视。

直播的串场过程中, 由于现场环节存在弹性空间, 每段时长随时会发生改变, 这就要求主持人根据所掌握的关键词进行一定程度的即兴表述, 充分起到直播节目的“松紧带”的作用;为保证现场直播中的信息通畅, 主持人要具备同时处理两个耳机信号的能力:一个监听导播的直播指令, 另一个保持与连线对象的通讯, 这种适应能力对直播的流畅程度至关重要;此外, 只要置身直播现场, 不到确定直播结束, 都应该保持镜头前的状态, 以备镜头因各种可能的情况随时切回;不露斧痕地应变圆场更是关注进程的重要一环, 需要事前尽可能全面的心理预期与应变方案的备份, 做到有备无患。

三、结语

总之, 在现场报道中, 主持人不仅带来熟脸效应, 更是节目的灵魂人物, 聚焦光彩的同时也直面风险。这就需要主持人有足够敏锐的感官捕捉现场信息, 又需要足够坚强的神经抗干扰。

充分的前期的准备使主持人得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在现场的陌生感, 获得明确的心理预期。事前主动关注可能的变数, 并尽量排除预想到的客观不利因素, 是临场心理状态稳定、发挥优良、积极应变的保障。当然也需要摒弃一些杂念, 比如过多考虑得失、考虑结果、考虑评价、考虑外在等, 都容易带来不必要的紧张感, 显得矫情而僵滞, 游离于现场之外。

无论前期准备多么充分, 外景主持人一到现场, 都要像一个开动的马达充分运转起来, 关注方方面面的现场信息, 以活跃的思维与开放的感官, 创作, 享受。

台湾交换感想 第2篇

作为电子科技大学的交换学生,我有幸到台湾的大学参加了为期半年的研修学习活动。快乐的日子过得总是太快,转眼已经真的离开台湾了,这个小岛带给我的,是在心中暖暖的回忆,能够温暖全身的善良美好。来之前对台湾有过千百种幻想,他们是不是真的像媒体所说的那样?当你置身在台湾时,你会发现,他们的脚步没有北京街头的那种繁忙,每个人洋溢出的轻松与惬意是大陆的人无法感受的。时隔一百四十个日日夜夜,我又回到了大陆,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当飞机起飞和降落的时候,那些记忆中的点点滴滴都汇集到了一起,每一份记忆都是那么清晰,感动,兴奋,温馨,激动。

到了台湾之后,好像整个人都变得单纯了很多,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出去旅游,如果遇到困难,找人帮忙似乎从来不是一件难事。他们对你绝对不会有任何戒心,有一次我们在一个早餐店吃饭,顺便问问老板附近的超市怎样走,其实很短的路程,老板居然拿纸和笔把路线完整的给我们画了出来,还怕我们找不到路把电话号码留给了我们;还有一次我们逛夜市比较晚回学校,没有等到末班车,有一个陌生的阿姨把我们亲自给我们打电话叫计程车,陪我们一直等到计程车过来并送走我们才回家;我们去花莲旅游的时候有个室友的一件衣服落在了旅店里,老板亲自跟我们联络,并把衣服寄到了学校。

台湾的人民都非常有礼貌,他们上下公车的时候,都会对着司机打招呼和说谢谢,司机也会主动对你说谢谢和再见,并且等公车的时候都是非常有秩序的排队,绝对不会拥挤着上车。在你买东西的时候甚至是买一杯热茶,店员都会热情的对你说谢谢,不管我们在哪里,遇到的都是笑脸的迎接和耐心的接待,这让初到台湾的我们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

大多数课程的考试都是以小组报告的形式,但不同于大陆传统的ppt演讲,而是给了我们更多发挥的空间,比如商务英文课,老师让我们做一份关于介绍一个企业品牌的报告,我和三个台湾同学一组,我们准备了一场英文的fashion show,以一场模特表演来展现一个企业的品牌形象,ppt只是一个辅助的部分,还有的小组以表演自编自演的广告的形式来展现品牌,丰富多彩的表演充分发挥了同学的想象力,使我们的期末报告不仅得到了预期的效果,还使大家对英文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加了。

在台湾,第一节课早上八点开始和大陆差不多。但不同的是中午放学和下午上课之间的时间间距很短,所有的学生大多没有午休的习惯。在大陆我们推崇学生追着老师学,但是在台湾,却是老师追着学生学。这里的老师就像朋友,学生上课可以吃东西,老师还会提醒学生慢慢吃,这在大陆几乎是不可以想象的。老师课下还会请同学们吃饭聊天,师生之间的关系很好。老师和学生互动很多,一般上课一两天就可以叫出很多学生的名字。老师们上课也很随意,站讲台,坐桌子,还时不时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台湾的高等教育水准吸引了许多港澳,东南亚甚至欧非国家的学生来就读,因为这种比较开放的环境,台湾同学的思想一般都自由开放,他们的课余活动也非常丰富,有人参加系队,有人参加协会,有人参加社会的义工,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在外面有兼职工作,他们和社会的关系很紧密。不过,台湾的课堂纪律没有大陆高校好,上座率一般只有50%,而且学生上课时吃饭、睡觉、出入教室的较多,教授们好像也习以为常,只要不是太过分,一般不会出言提醒。一个班大约40人,只有10多人会认真学习,所以考试时的平均分也比较低。

台湾的夜市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夜市多发源于交通枢纽、庙口等市集处,通常为各地发展最早、人潮最旺的地方。方便快捷的小吃摊满足了来往人群的口腹之欲,长此以往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口碑相传,夜市的名气也不断大了起来。“有吃又又玩”是夜市的一大特色,除了小吃外,夜市更给周围街区带来了商机,各种饰品店、服装店、百货公司不断发展,不仅要满足你的胃口,还要满足你对各种mit(made in taiwan)特色商品的欲望。

台北有士林夜市,师大也是。高雄有六合夜市、瑞丰夜市。夜市俨然是台湾人生活的一部分,台湾虽小,夜市却是十个手指都数不过来。在台湾有一部长达300集却仍在不断播出的电视剧《夜市人生》,讲的就是发生于“金华夜市”的普通百姓的打拼生活,收视率更是一直霸占同时段第一名。夜市汇聚了台湾的各种美食,许多店铺更是发源已久、久经考验而留存下来的老店铺。对于台湾人来说,吃是一种生活艺术。蚵仔煎、大肠包小肠、可丽饼、爱玉冰、绕仙草、章鱼烧、青蛙下蛋、烧酒虾、盐酥鸡、咸水鸡、芋圆、红豆饼、木瓜牛奶数不胜数的小吃,名称千奇百怪,味道则是各有各的妙处!来台湾前,我原本计划把夜市的小吃都吃一遍,无奈台湾小吃真的太多太美味,你刚刚吃完“士林鸡排”,味蕾已经被鸡排的香酥多汁征服了,可是还有更多更多的美食在等着你。这时,你就会明白想把夜市美食都吃一遍是多么贪婪的想法啊!

我们几乎每周都会出去旅行,半年的时间从台北的北海岸到台中再到国境之南,台湾的最南边,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但反而走的越多,越觉得自己想去的地方越多。有时候并不明确下一个目的地是哪,会带着怎样的信仰和心情出发,但就是会不顾一切的上路,去让自己见到更多的美景,感受更不一样的生活。

生活与旅行的最大不同处, 就是旅行会让你拥有更细腻和丰富的感受去看世界,如果我没有离开家,就永远不会知道外面的人怎样去生活,就不知道原来人可以这样生活。我会对着镜头自己碎碎念,而不只是盲目的留下一些没有感情的照片。尽管美景很惊艳,但那终究是他乡的,你是永远带不走的。带的走的是你对它的认知和当时自己独有的心情。一段好的旅行,就是让人没有烦恼,不被烦心琐事所牵绊,心和大脑会放的很空。给自己一个理由去用新的视角看这个不同的世界。我从来不去想这次要看哪些景点,哪些博物馆,哪些地方一定要照相。简单的做些攻略就微笑的出发了。因为旅行的意义和目标其实很简单,就是:更好的去认识自己和感受别处的美好。

这半年的时间,我学会了旅行,而不是旅游。那些无可名状的精度和纬度组成的坐标点见证了我心灵的成长。离开熟悉的地方,走在陌生的街道上,看着陌生的面孔和景色,那种新鲜感和兴奋,只有你在路上,你才知道他们不关心世界上又发生了什么国际新闻,也很少去想未来的学业、工作。台湾学生读研究生的并不多,他们很爱玩,不喜欢做功课。尽管如此,在他们身上,我却看到了一种最简单的幸福,那就是享受生命的过程。不去想未来的种种纷乱,身在此刻就热爱此刻。不去想太多的利益权衡,只是单纯地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我遇见过的台湾同学里,有休学一年为了自己的小手工生意的女生;有大二时重新考大学的男生,只为了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他们对生活的态度,都让我深深感动。

很羡慕台湾同学,他们大多都有兄弟姐妹,大部分家庭都有三个小孩,独生的很少。他们和家人、朋友一起,热爱着生活,就像热爱美食一样。回头想想,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放慢脚步,一步一个脚印,不要只顾着看远方而忽略的周围的风景呢?

如果要我对这次台湾之行做一个评价的话,我可以用“不虚此行”这四个字来形容。的确,不同的生活环境让我有了很多不同的体验,也使得我在思想观念方面有了很多的改变,短短的四个多月里,我经历了许多事,遇到了很多人,也让我有很多新的体悟。这次台湾之旅对我来说不单单只是一个学习专业知识的机会,更是一个深刻了解自己,寻找自己的过程。在确立我的人生观上,我也由模模糊糊渐渐走向清晰。新的环境,不同的面孔让我更加明白了我想要追求的是什么。勇敢的去追求我想要的东西,我想,这就足够了。

直播台湾感想 第3篇

“可控,是直播报道的关键,而可控的阀门和手柄就是演播室。”央视副总编辑孙玉胜曾这样总结九七香港回归直播。《海峡东岸行·直播台湾》节目,由于在台湾的直播部分每天长度不同(大约20分钟左右),前方节目导入福州演播室的时间也不确定,而且还有福建各地的直播信号导入,因此,通过演播室掌控节目的节奏,使节目流畅并达到预期目的,成为节目前期策划和编导每天都要考虑的最重要的环节。我们主要通过以下环节调控节目:

一、演播室设计

《海峡东岸行·直播台湾》的演播室设计简约而大方,中心为椭圆形演播台,演播台的前方是闽台两地的地图。背景上绘有阿里山、日月潭、台北故宫、鹅峦鼻灯塔等台湾标志性景点景观。演播室以蓝色为主色调,既蕴含着闽台两岸隔海相望、一衣带水的地缘联系,同时也和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自身的基调统一,另外蓝色在可见光中的波长较短,对视觉冲击弱,可给观众一个比较平静、和谐的视觉感受。

虽然演播室设计很简单,但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每天,节目一开始,福州演播室的主持人在开场白之后,就会利用演播台前的地图,向观众简要介绍当天赴台湾的直播团队将要到达的城市,让观众对这个城市有一个地理概念。在节目中,数次谈到福建居民移民台湾的历史也利用了演播室地图。比如第六集,前方直播团队在节目中追溯了台中雾峰林家与福建的渊源,并借助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的SNG车,雾峰林家后人与在漳州平和县的林家后人在节目中实现了跨海对话。做客福州演播室的嘉宾结合节目中两地林家渊源,讲述福建居民移民台湾的过程,以及福建各地移民在台湾的聚居情况。嘉宾一边讲,一边在地图上比划,非常直观,便于观众了解闽台人民同根共源的历史。而当前方直播团队行进到演播室背景上喷绘的景点景区时,主持人也会利用背景,引导观众的兴奋点。比如第十集,节目一开始,演播室主持人就转过身,指着背景上画的鹅峦鼻灯塔说:“看过今年初热播的台湾电影《海角七号》的朋友,对这个景点一定不陌生,是的,这就是电影中多次出现的台湾最南端的标志鹅銮鼻灯塔。今天《海峡东岸行·直播台湾》前方团队就会带我们到这个地方。我们马上通过卫星连线前方记者郑苏,请她先为我们透露一下今天的精彩看点……”虽然只是背景上一个图片,但借助这个图片,通过串联,使节目行云流水,让观众感到亲切、自然。

二、演播室与现场

以演播室为中心调度整合现场直播信号是本次直播的关键,而最能体现演播室控制阀作用的就在于对现场的取舍。每天35分钟的节目,现场部分除了“直播台湾”,还有福州演播室与赴台前方记者连线,以及通过数辆SNG卫星直播车连线报道海峡西岸的相关内容。前方“直播台湾”部分每天切入时间和节目长度都是不确定的,需要通过演播室随时进行调整。如直播第四集介绍台湾硅谷新竹县,节目刚开始,福州演播室正准备与赴台记者进行连线预告当天看点时,被告知前方“直播台湾”部分马上要接入,而“直播台湾”部分是与央视并机直播的,必须确保,福州演播室马上放弃与记者的连线,插入双视窗后导出“直播台湾”部分。第五集结合“直播台湾”部分介绍苗栗木雕,福州演播室连线正在莆田举办的两岸木雕节现场,由现场记者介绍两岸选手的参赛情况。连线进行中,导播得知另一路记者联系到了莆田木雕协会副会长李宇光,李先生与做客福州演播室的嘉宾苗栗三义木雕协会的总干事张家琪先生是老相识,演播室马上决定提前结束与木雕节现场的直播连线,导入李宇光和张家琪通过SNG连线技艺切磋直播。这些都显示了演播室在直播中的控制阀作用。

三、演播室主持人与嘉宾

直播节目不只是单一的现场流程记录,而是在播出中既有历时性的背景材料的引入,也有共时性的演播室主持、现场采访、现场实况,做好这几者之间的传接是主持人的重要职责。在引领演播室话题的方向时,对于紧扣主体的话题要作必要的引申阐述;对于游离主题的话题要巧妙回避适当引导,对一些涉及是非模糊的认识,要适度亮出自己的观点。主持人技巧性地控制嘉宾的发言是控制好直播节目节奏的原则,尤其是在有重要现场切入的情况下。主持人传接得好,可使整场直播节目富有变化、富有层次、生动饱满,同时还可以通过几方的互动在节目中注入思想性、趣味性,使现场直播的主题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不断向深度开掘、向高潮推进。在这点上,《海峡东岸行·直播台湾》福州演播室的主持人基本保证了演播室访谈与其他报道形式转换的顺畅。如有时双视窗已经显示赴台直播团队马上播出“直播台湾”时,嘉宾仍在发言,主持人接茬,紧接着按住嘉宾话头,说视窗上的内容。遗憾的是我们也出现了失误,如第十五集节目中,嘉宾可能过于放松,在自己的兴趣点———电影《海角七号》上的谈论花费了太多时间,主持人几乎无法操控住他,致使演播室先前准备的相关资料片以及一些必要的话题没有时间展开,这是主持人和导播的失职。

四、背景资料的运用

虽然直播节目以现场为主,但整档节目中,适当的背景介绍起着解释、铺垫、补充、深化现场的作用,可以在现时感中融入历史的厚重感。背景资料片几乎在《海峡东岸行·直播台湾》的每集节目中都设置。如第七集,结合直播彰化鹿港风情,福州演播室精编了泉州与鹿港商贸往来的背景资料片以及石狮蚶江对渡文化,形象地分析了鹿港———泉州两地民风民俗的一脉相承,说明海上对渡泼水、南音等已经成为海峡两岸同胞文化联系的纽带。应该说,这样的背景片,融知识性、新闻性、欣赏性为一体,满足了观众更高层次上的求知欲。

背景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救场。比如第十六集,前方直播团队来到台湾原住民的主要聚居地台东县。因天气原因,台湾前方直播信号不稳定,“直播台湾”部分迟迟未能接入节目,福州演播室垫播提前制作的台湾原住民歌手经典曲目的资料片。有了这个背景的穿插,不仅可为避免现场信息低谷起到调剂作用,而且让观众在节目一开始就对台东之行充满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在节目中,我们还经常采用嘉宾评论画面与相关资料片同屏、音频配嘉宾音频的做法。如嘉宾在与主持人讨论闽台两岸“小三通”时,我们用了双视窗,一个视窗是演播室画面,另一个视窗里是厦金、泉金、两马航线的资料画面。资料片视频契合嘉宾发言主题,起到了丰富镜头语言、提高单位时间的信息量的作用。

五、演播室与观众互动

互动式播出是适应观众主体意识的需要的必然产物,体现了传者与受者间的交互性,观众的声音得以体现到节目中,这也是“三贴近”的指导思想在电视节目中的实践。《海峡东岸行·直播台湾》报道,在央视国际网站、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网站、新浪网开通网站上开辟了视频点播和博客、信箱,观众和网友可以留言,发表对节目的看法。在直播过程中,屏幕下方不间断地拉滚互动参与方式,主持人也会根据节目需要不时播报互动方式和观众、网友的精彩留言。互动平台的开通得到了观众的热烈响应,节目播出的20天时间里,我们收到成千上万条留言。除了精编或由主持人现场播报精彩留言外,我们还根据观众、网友的意见、建议,在节目中增加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比如有观众留言表示希望了解台湾原住民文化,节目组吸纳了这个建议,一方面让赴台采访组加强这方面的报道,另一方面专门制作资料片,对原住民文化的来龙去脉进行详细的介绍,这位观众看到自己的建议被采纳并体现到节目中,非常高兴,在博客上再次留言对节目表示支持。正是尊重观众的主体意识,并通过演播室对节目的调控体现观众自觉、主动地介入节目,使得这次直播节目的意义和价值得以实现。

如何让演播室在直播报道中发挥更大作用,使直播节目节奏符合观众的收视需求,对每一个从事直播报道节目的电视人而言,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够做到真正地认识它、把握它,并不断加以提升。

摘要:本文以中央电视台、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与台湾TVBS电视台联合采拍制作的20集大型系列移动直播报道《海峡东岸行·直播台湾》为例, 从演播室设计、演播室与现场、主持人与嘉宾、背景资料、互动式播出的应用等方面, 解析直播报道中演播室对节目节奏的控制。

台湾游 感想4 第4篇

担任我们赴台旅游的导游王先生,毕业于台北大学中文系,他对台湾的政治体制较为熟悉。他在向我们介绍台湾风土人情的同时,也穿插介绍着有关台湾的政治体制,使我们这些初来乍到的大陆朋友对台湾的民主与选举方知一二。

台湾有100多家电视台,只要你打开电视,什么声音都能听到。评论政府的、评论领导的、包括评论大陆的......,马路上信仰邪教者及其拉出的横幅标语随处可见,就是没有一个人去管他们。人们在谈话中无所顾忌,言论十分的自由。一路上我在想,台湾这样的民主、自由是不是过了点,大陆上万万使不得,否则就会乱套,天下大乱!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直播台湾感想】相关文章:

台湾研修感想05-17

台湾考察感想范文06-07

台湾游记作文:台湾海生馆06-09

移动直播05-06

直播系统05-29

直播方案07-07

一直播07-07

游戏直播07-08

直播互动08-24

直播效果08-30

上一篇:欢乐乡村论文下一篇:时代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