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大池引流术范文

2024-08-04

腰大池引流术范文(精选10篇)

腰大池引流术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2例均为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科住院的颅脑损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按照应用传统腰椎穿刺术及停留腰大池外引流术的不同分为两组:应用传统腰椎穿刺术48例, 其中男性37例, 女性11例, 年龄19-67岁, 平均年龄39岁, 住院时间10-82d, 平均住院天数26天。应用腰大池外引流术共84例, 其中男性60例, 女性24例, 年龄21-70岁, 平均年龄43岁, 住院时间5-52d, 平均住院天数18天, 停留置管时间2-14天, 置管意外脱落2例﹙均为病人躁动所致﹚, 置管失败2例, 因擅自改变体位致不适4例, 拔管后发生脑脊液漏3例。

1.2 引流的目的

持续性的腰大池外引流, 可加快脑脊液的循环, 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或感染性脑脊液都有良好的冲洗引流作用, 是一种微创的治疗手段, 从而利于病变的愈合。

1.3 术前准备

神志清醒的患者或昏迷患者家属对于腰大池外引流术多会产生恐惧心理, 误以为腰大池外引流术就是抽取骨髓, 从而产生回避、拒绝治疗的心态。因此术前应严格按照腰大池外引流术的健康指导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说明该项治疗有操作简单、安全、微创、有效等优点及治疗的必要性和预后等, 以取得患者的配合, 家属的支持。对于一些躁动或精神紧张的患者, 可按医嘱应用镇静药物。

1.4 操作方法

患者取侧卧位, 头和双下肢屈曲, 医生在腰3-4或腰4-5椎体间, 应用一次性体外引流组合件及监测系统, 以穿刺针行腰椎穿刺术, 见脑脊液流出后, 将硅胶的引流管导入腰大池中, 向头侧蛛网膜下腔置入导管约8-10cm, 观察管内脑脊液流出通畅后, 将引流管固定, 接引流调节装置和无菌的引流袋。

1.5 术中配合

护士应在术前协助患者清洁腰背部皮肤, 然后协助医生摆好患者体位,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认真观察和记录脉膊、呼吸、心律、血压、神志及瞳孔的变化。如患者双侧瞳孔不等大或同时缩小, 对光反身射迟钝或消失, 意识不清、呼吸不规则等症状时就提示脑疝形成, 应通知医生立即停止操作。

2 术后的观察与护理

在临床护理中, 如果因为我们引流护理不当就会严重影响放置腰大池外引流的意义, 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好腰大池外引流术后的护理, 是每一名神经外科专科护士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在护理引流管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保持引流适当的高度, 妥善固定, 保持引流通畅, 防止逆行性的颅内感染, 严密观察病情以及引流的颜色, 性质及量。

2.1 术后体位、生命体征的观察

置管后严格卧床休息, 去枕平卧6h。患者平常可左右翻身, 但严格卧床, 同时保持病房环境安静, 严密观察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及其他神经系统方面的体征。如有无恶心呕吐, 原来的头痛程度是否减轻等。

2.2 引流管的固定

将腰大池外引流的导管沿脊柱侧向头部方向延长, 从肩胛侧伸出用宽胶布固定于肩部, 这样的固定方法既可以防止引流管打折, 方便患者翻身, 又可远离肛周避免排泻物污染从而减少感染的机会。

2.3 引流的高度

正常成人的颅内压为9-18cmH2O, 相应来说, 引流袋的高度以入口处高于外耳道平面9-18cm为佳。当患者头部高度改变时, 应重新调节引流的高度。譬如:患者要抬高床头, 应先夹闭引流管, 抬高床头, 再重新调节引流的高度, 在术后宣教中应向患者及家属强调这一点。

2.4 引流的速度

一般成人每天可以产生大概500mL脑脊液, 临床护理中, 应严格控制引流量, 根据病情控制流速。一般每小时引流量控制在10-15mL以内, 每日总量控制在250-350mL以内。当患者改变体位时, 应重新调节引流口的高度, 使颅内压保持在正常的水平。

2.5 脑脊液的观察

严密观察脑脊液的颜色、性质、量, 并准确详细记录, 做好交接班。

2.6 保持引流通畅

保持引流管的通畅, 防止引流管受压弯曲。如:引流液中有絮状物或小血块时, 就协助医生在严格无菌操作下, 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无菌生理盐水冲洗, 一般可再通, 如不通, 应由医生给予拔除引流管, 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考虑是否需要重新置管。

2.7 管道的安全标识

做好腰大池管道的护理, 在引流管调节装置处作好管道的标识, 从而更好的与其他的管道的区别开。

3 基础护理

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 无碎屑。重形颅脑伤的患者常为昏迷病人, 应保持皮肤清洁, 给予口腔护理, 定时给予翻身拍背, 促进排痰, 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清醒患者应鼓励深呼吸, 指导学会有效咳嗽, 鼓励患者多喝水, 防止尿路感染。

4 预防感染

主要的措施包括:将病人置于单独病房或监护病房, 病房内定时通风, 减少探视和人员走动, 每日对病房用空气消毒机消毒3次, 每次为1小时。引流装置应严格无菌, 翻身及搬动患者时应夹闭引流管, 防止引流液逆流入颅内, 禁止拖拉病人。随时观察置管部位敷料是否清洁干燥, 局部的皮肤是否有过敏等异常情况, 必要时可留取引流液做细菌培养+药敏实验。

5 拔管后的护理

腰大池外引流置管一般停留3-7天, 不超过14天, 拔管后严格卧床休息, 去枕平卧6小时。在此期间, 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意识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同时, 注意穿刺部位敷料是否清洁干燥, 如穿刺部位敷料浸湿就是发生脑脊液漏了, 应马上报告医生给于加压包扎, 适当延长去枕平卧的时间, 必要时可缝合穿刺部位。

6 结论

持续性的腰大池外引流与传统腰椎穿术相比, 除了具有创伤小, 避免反复腰椎穿刺的优点外, 还能持续引流出脑脊液, 降低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的发生率。本组资料表明:持续性的腰大池外引流能比传统腰椎穿刺术更有效清除患者蛛网膜下腔的积血, 使颅内压在短时间恢复正常, 患者头痛等症状能较快缓解, 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住院时间也有明显的缩短。但同时也对临床护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它需要护士掌握扎实的神经学基础知识, 而且要不段学习有关专业知识, 落实健康宣教, 将健康宣教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 同时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做好基础护理,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及时主动了解患者的需求,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注意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 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才能保证应用腰大池外引流术取得成功。

摘要:目的 总结行腰大池外引流术的护理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以来132例分别应用传统腰椎穿刺术及腰大池外引流术治疗颅脑损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的护理进行分析对比。结论 腰大池外引流术比传统腰椎穿刺术能更有效清除血性脑脊液, 缓解头痛,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是一种操作简单、易固定、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前、术中、术后通过严密的观察与护理,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保持引流适当的高度, 妥善固定, 保持引流通畅, 防止逆行性的颅内感染, 严密观察病情以及引流的颜色, 性质及量, 加强健康宣教, 做好基础护理等措施, 对于颅脑损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而应用腰大池外引流术的病人, 更有利于病变的愈合。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腰大池外引流术,护理

参考文献

[1]彭永东, 吴先平, 梁鉴添.腰大池持续脑脊液引流的安全性探讨[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05, 11:1.

[2]薛俊波, 孙亚男, 尉娜.腰大池引流的护理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2:55.

腰大池引流术 第2篇

[关键词] 脑室铸型;脑室穿剌;腰大池引流

[中图分类号] R743.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6-165-02

脑出血破入脑室或脑室内出血致脑室铸型后患者可于短时间因内脑疝形成而死亡或因交通性脑积水致患者病情进行性加重。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3月~2011年6月采用侧脑室穿刺联合腰大池引流治疗脑出血后脑室铸型患者25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40~68岁,其中有高血压病史者12例,糖尿病史7例,高脂血压3例。所选患者均为双侧室脑、单侧脑室或第3~4脑室系统内积血。手术时间分别于发病12 h内10例,发病24 h内15例。手术前深昏迷患者1例,伴术前双眼瞳孔散大,浅昏迷20例,嗜睡4例。

1.2 方法

1.2.1 器材 侧脑室穿刺管选用Yl-1型穿刺引流针(北京万特福公司,国药监械20000385),长度6~7 cm;腰大池引流管选用19G硬膜外导管。

1.2.2 穿刺时间 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影像学检查明确脑室铸型者考虑早期行侧脑室穿刺引流术。引流过程中使用小剂量尿激酶液化血肿,待颅内血肿液化2~3 d后进行腰大池穿刺并置管引流。

1.2.3 手术方法 侧脑室穿刺术选取脑室额角进行穿刺,大量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侧脑室穿刺后对原发部位血肿同时进行穿刺引流[1]。(1)侧脑室穿刺方法:常规头皮准备术后无菌消毒,采取氟哌利多+芬肽尼静脉强化麻醉,并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根据CT血肿层面计算穿刺深度;选6~7 cm穿刺针钻开颅骨后进针到达侧脑室额角后连接引流管,取出针芯,关闭针芯孔,于引流管处缓放出血性脑脊液,若侧脑室内血性液较粘稠不能自行流出时使用20 cm注射器于引流管处缓慢抽吸出血性脑脊液20~40 cm后打开注药孔,放入注药针,缓慢注入生理盐水4 mL+尿激酶(南京南大药业有限责任公司,H10920040)2 U,关闭引流管2~4 h后开放引流,引流管需放置于高于头部穿刺点10~15 cm处,引流12~24 h并复查头颅CT,若CT下见脑室内血肿减少或引流液性状变淡后可选择腰椎穿刺置腰大池引流管时间。(2)腰大池穿刺引流方法:待脑室引流12~24 h,CT下脑室内血肿减少或引流液性状变淡,患者无高颅压表现时行腰椎穿刺,置大池引流管,患者取左侧卧腰椎穿刺体位,常规消毒穿刺点先用17G硬膜外穿刺针选L3~4间隙进针,见有血性脑脊液流出后,缓慢放出血性脑脊液5 mL,再注入生理盐水5 mL,进行等量置换40~60 mL后,再置入19G硬膜导管,导管尾端连接1 mL注射器,注射器尾端连接引流袋,将1 mL注射器管和引流管垂直固定于床旁高于腰椎穿刺点10~15 cm处,根据引流量适当调整引流管高度。

1.2.4 引流量的控制及引流置管时间 侧脑室引流及腰大池引流24 h引流总量控制于300 mL以内[2],根据颅CT及脑脊液常规检查情况而确定具体引流时间。当CT检查提示:3~4脑室和第4脑室内无高密度影可拔出侧脑室引流管,待脑液常规检查基本正常后可拔出腰大池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疗效,对患者出院时进行Glasgow评分,并跟踪随访评价预后。GCS包括睁眼反应、语言反应、运动反应3个项目,应用时应分测3个项目并计分,再将各个项目的分值相加求其总和,即可得到病人意识障碍的客观评分,具体见表1。GCS量表总分范围为3~15分,正常为15分,总分低于4分者为浅昏迷,低于3分者为深昏迷,若GCS评分为3~6分说明患者预后差,7~10分为预后不良,11~15分为预后良好。应用GCS评估患者反应时,必须以最佳反应计分。

2 结果

本组25例患者,12例侧脑室引流2 d后置入腰大池引流管,腰大池引流3 d后,脑脊液恢复正常,颅CT复查颅内无积血影像;13例患者于脑室引流第3天置入腰大池引流管,其中8例引流7 d,脑脊液基本正常,脑室系统无积血,2例引流9 d后,脑脊液正常,脑室系统无积血;1例深昏迷患者于术后第5天意识状态无改变,家人要求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后第2天于家中死亡;余24例患者出院时Glasgow评分优良6例,轻度残疾15例,高度残疾3例。存活病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复查颅CT无交通性脑积水发生。

3 讨论

脑出血脑室铸型患者,因脑液脊循环障碍,容易发生脑疝和严重脑功能损害致患者并发多器官功能衰谒,而进入蛛网膜腔的血液血细胞坡坏后释放大量5-羟色氨等血管活性物导致脑血管痉挛,发生严重脑缺氧,使脑组织发生不可逆转的损伤[3]。

若单独进行侧脑室穿刺引流手术虽能有效降低颅内压并直接清除脑室内积血,但是对清除第3、4脑室内积血效果不明显,也不能直接清除进入腰大池内的血液[4]。采用侧脑室穿刺引流联合腰大池穿刺引流治疗本组患者,总结优点如下:(1)侧脑室穿刺引流+腰大池置管引流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引流通道,保证了颅内压力和蛛网膜下腔压力的稳定,通过脑室内注入尿激酶液化和溶解血块便于引流,而置入腰大池引流管后进入腰大池内的血液能及时排出,从有效防止了蛛网膜腔粘连发生交通性脑积水机率显著降低[5]。(2)腰椎穿刺腰大池引流手术操作简便,与常规脑脊液置换术对比减少了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降低了感染率以反复穿刺致颅内压力波动带来的再出血风险。治疗过程中所需注意的问题:(1)因脑室铸型极易发生脑疝致患者死亡,故应在早期对患者进行侧脑室穿刺引流[6],本研究病例中1例深昏迷患者穿刺引流后病情无明显改善,说明脑干受压时间过长后本治疗方法效果不理想。(2)脑室穿刺引流后注入尿激酶能有效溶解液化脑室内血肿,不需进行反复冲洗,增加患者再出血风险,但尿激酶的量应控制在2~4 U,不宜大量使用。(3)腰大池和侧脑室同时开放引流时,24 h内引流量不得超过300 mL,并需常规补液保证患者出入量平衡,同时尤其注意生理盐水的补充保证脑脊液的生成,从而加速脑脊液正常循环。(4)腰大池置管后应注意固定好引流管,加强日常护理,患者翻身时应注意避免腰大池引流管脱出。(5)放出引流液应避免过快过多,注意24 h持续缓慢引流防止颅压和蛛网膜腔压力骤变导改脑功能损伤或再次出血。(6)及时复查颅CT,根据血肿清除情况,调整引流时间。(7)治疗过程中注意控制好患者血压,但可适当高于正常血压水平以保证颅内有效血循环供应。(8)使用尼莫地平防止脑血管痉挛。(9)积极防治呼吸道感染和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并加强营养保证引流术后能很好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韦可聪.腰大池持续引流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应用现状[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6):160-161.

[2] 顾征.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的安全性及临床应用的探讨[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学杂志,2003,11(4):408-409.

[3] 余松祚,陆伟水,覃重桥,等.腰大池穿刺持续引流治疗脑外伤术后纵裂分离型硬膜下积液[J].微创医学,2010,5(4):403-404.

[4] 黄如训,苏镇培.脑卒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9-144.

[5] 王志伟.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7,5(2):121.

[6] 胡长林,吕涌涛,李志超.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规范化治疗指南[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205~217.

(收稿日期:2012-03-06)

腰大池引流术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4月至2012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结核性脑膜炎伴高颅压患者43例, 其中男性17例, 女性26例, 年龄18~68岁, 平均年龄 (39.16±9.37) 岁, 主要临床症状为:剧烈的头痛, 发热, 呕吐, 伴或不伴精神障碍或肢体活动障碍, 首次腰穿颅压均>350mmH2O, 其中有21例同意行腰大池置管术为病例组, 腰大池置管时间10~14d, 平均置管时间 (9.49±2.22) d。22例拒绝行此项操作为对照组, 接受一周2~3次腰穿鞘内注药。

1.2 手术护理

1.2.1 术前护理

术前评估患者的基本情况, 如高血压需给予药物降压, 无腰穿禁忌证, 无脑疝倾向, 同时告知需配合的注意事项, 其中躁动的患者遵医嘱给予镇静。术前30min消毒操作室, 保持室内安静、整洁, 禁止家属参与置管诊疗操作, 置管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1.2.2 术中护理

行腰大池置管术时护士需协助医师在床边操作, 操作成功后接一次性使用颅脑外引流器, 通过调节引流袋的高度将脑脊液缓慢、匀速的经腰大池引出体外, 留取脑脊液标本送检, 并给予鞘内注射 (玻璃酸酶1500u+地塞米松5mg+异烟肼0.1g) 。

其中置管过程中需给予心电、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监测, 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清醒患者随时询问患者的感受, 如患者出现头痛加剧或喷射性呕吐, 生命体征变化时应立即停止置管, 观察患者瞳孔是否出现变化, 如出现变化立即告知操作医师, 根据患者的颅内压遵医嘱给予脱水药物治疗或停止继续操作, 预防脑疝的发生。

1.2.3 术后护理

患者腰大池置管术后去枕平卧, 亦可侧卧, 保持引流管不受压、打折, 注意观察引流速度及每日引流总量, 每日穿刺部位换药, 警惕继发感染, 保持病房整洁, 空气定期消毒。引流不畅时应及时告知医师。

1.3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和标准差 (±s) 表示;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及性别构成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自费6例 (占13.95%) , 农村合作医疗23例 (占53.49%) , 医保14例 (占32.56%) , 两组患者付费方式构成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住院时间和脱水剂使用次数明显高于病例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共发生脑积水病6例 (27.27%) 明显高于病组1例 (4.76%)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3 讨论

结核性脑膜炎的死亡原因中最常见的原因为脑疝, 传统的治疗方法为腰穿脑脊液置换术, 但腰穿置换的脑脊液量不宜过快过多, 且不能脑脊液持续引流, 腰穿次数依据患者情况, 最多隔日一次腰穿, 达不到每日均作脑脊液置换, 在治疗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腰大池持续引流创伤小, 成功率高, 缓慢引流脑脊液能使颅内压缓慢均匀下降, 不致于形成明显压力差。置管后腰大池引流管要固定妥善, 保持引流通畅。在引流过程中, 只要头颅CT检查脑基底池可见时, 发生脑疝的危险极小, 腰大池引流能有效降低顽固性颅内高压。我们腰大池引流所置的引流管内径较小, 引流速度较慢, 同时可行简易颅内压监测, 可调整引流管高度及流速, 有效控制颅内压。早期流量控制在10mL/h (2~5滴/min) 左右较合适, 每天引流量可以达到450mL。置管时间长, 可留置10~15d。与反复腰穿治疗比较腰大池引流可以明显降低感染率和脑水肿发生, 国外已经有多个文献报道了关于腰大池引流术可以大大减少脑积水发病率。本文研究结果与国外文献结果一致[1,2,3]。在护理上, 控制腰大池脑脊液的引流速度, 及时观察脑脊液的颜色、性质、量、有无混浊或出血等现象, 及时观察置管处的敷料, 有无脑脊液渗出, 导管有无弯折或脱出迹象, 并作好记录, 出现异常情况, 及时告知医师立即处理, 每日更换三通和无菌包裹单, 操作时先夹闭引流管, 防止发生逆行感染, 怀疑污染时立即更换, 注意无菌操作。本组21例未发生意外拔管、堵管现象, 未发生逆行感染。因腰大池置换术减少脑积水的发生, 进而减少了住院的时间、疗程及脑疝的发生率, 可明显减少临床静脉应用脱水剂的时间及剂量, 减少的护理工作量, 进而提高护理工作量。

腰大池置管引流术不仅可以持续引流出炎性脑脊液, 减轻高颅压症状及减少脑疝及脑积水的发生概率, 在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上可以使经鞘内送检脑脊液和治疗更加方便;本文患者经腰大池鞘内注药较腰大池注药治疗更方便, 直接通过三通管鞘内注入抗结核药物及激素, 脑脊液化验方便快捷, 在给药及留取脑脊液时及时消毒三通接头处, 避免污染。而未行腰大池置换的患者每次行脑脊液化验及鞘内注药均需行腰穿检查, 且需每次均需患者及家属的配合, 且每次腰穿均有可能出现腰穿操作的不良反应, 个别患者因个人原因不配合腰穿检查严重影响结核性脑膜炎的预后, 进而加重病情, 延长住院时间, 加重护理工作量。而腰大池置管术可减少反复腰穿的痛苦, 增加患者治疗依从性[4]。

本研究结果还发现通过腰大池引流治疗TBM不仅缩短了住院时间, 减少了脱水药物的使用, 降低了护士的工作量, 为护士从心理护理方面赢得了更多的时间, 使整体护理模式有了更高的发展空间, 可以使护理质量得到更大的提高, 综上所述, 通过持续腰大池引流术, 同时配合有效的护理方法治疗TBM临床效果明显, 操作方便, 易于掌握,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Dehdashti AR, Rilliet B, Rufenacht DA, et al.Shunt-dependent hydrocephalus after rupture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a prospective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treatment modality[J].J Neurosurg, 2004, 101 (3) :402–407.

[2]Fül p B, Deak G, Mencser Z, et al.Factor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ronic hydrocephalus following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role of ventricular and lumbar drainage[J].Ideggyogy Sz, 2009, 62 (7-8) :255–261.

[3]Hoekema D, Schmidt RH, Ross I.Lumbar drainage for subarachnoid hemorrhage:technical considerations and safety analysis[J].Neur-ocrit Care, 2007, 7 (1) :3–9.

腰大池引流术 第4篇

【关键词】腰大池引流神经外科疾病应用

【中图分类号】R65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173-01

在神经疾病治疗系统中,腰大池持续引流(LumbarContinuedDrainage)被广泛应用对神经外科疾病的检查和治疗阶段,在临床治疗技术中发展较为成熟,其主要原理是利用腰椎穿刺技术在腰大池内置入细管,利用闭式引流装置实现对脑脊液的引流操作,加强脑脊液的循环,LCD具有操作简便、效果明显的特点,且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显著降低。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治疗86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9例(57%),女性患者37例(43%),年龄为15--73岁,平均40.2±3.6岁。经诊断所有患者置管操作时脑脊液初压介于0.46—3.5kPa之间,平均1.76±0.58kPa,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40例,术后颅内感染症状22例,脑室内腔出血症状11例,脑脊液鼻漏症状8例,后颅术后切口脑脊液漏症状5例。

1.2方法

2.1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都采用腰大池引流(LCD)的治疗方法,进行硬膜外麻醉后患者换为侧卧位姿势,在患者腰部3—4或4—5间隙部位用18号硬膜外套管针内穿入腰大池下腔部位,脑脊液流出后利用针芯在患者腰大池(约5—8cm)置入软质硅胶细管。待硅胶细管内流入脑脊液后将引流导管固定好,采用常压闭式方法,引流速度可以通过引流袋上的阀门进行控制。无菌引流袋要每天更换,引流量始终维持在250—300ml/1d左右,对脑脊液性状进行记录,并进行脑脊液的常规检查和生化检测,硅胶引流细管留置最佳时间6—13d,对术后颅内感染患者要另外进行药敏感试验及细菌培养操作。

2.2统计学分析方法

对86例神经外科疾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整理和分析,所得资料通过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的形式标记。

3.结果

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有再出血、继发颅内感染和脑疝等明显并发症,对8例脑脊液鼻漏患者及5例后颅术后切口脑脊液漏患者进行为期7—14d的引流,所有13例患者均痊愈;对22例术后颅内感染患者进行为期8—15d的引流,并配合1—3次/d的阿米卡星或万古霉素注射治疗,1例患者需进行二次治疗,经过治疗后痊愈;总治愈率达97.7%。

4.讨论

微创治疗技术具有创伤性小和安全性高的特点,无论是对患者的生理还是心理伤害都比较小,是未来外科治疗的必然发展方向,腰大池引流是通过对异常脑脊液的持续引流以达到保持低颅压的治疗状态。腰大池引流具有疗效好、易操作和安全性高的优势,对术后颅内感染症状、难治性脑脊液漏症状和脑室内腔出血症状有显著的效果。

术后颅内感染目前常采用多次腰穿释放脑脊液的治疗方法,治疗过程不仅操作复杂且安全性不高,还会造成患者极大的痛苦,腰大池引流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它将受感染脑脊液的分泌引流到体外,通过抗生素鞘内注射治疗颅内感染;脑脊液漏症状在神经外科中较为常见,一般采用脱水、抗生素等方法治疗,若常规治疗无效则采用腰大池引流治疗法,通过加速漏口部位肉芽组织的生成增强漏口的与和能力,此次研究腰大池引流对脑脊液漏患者治愈率达100%;脑室内腔出血患者要及时清除积血,一般采用的脑室外引流术虽然手术效果尚可但操作过于复杂,而腰大池引流实现了新脑脊液高度冲洗原脑脊液,能较为彻底的清理掉积血,继发性脑损伤的出现概率大大下降。

我们体会到腰大池引流治疗有以下优点:①创伤小,避免了频繁进行腰椎穿刺术,减少了病人的痛苦。②治疗脑脊液漏或术后引发的颅内感染.易取脑脊液进行常规、生化检查及细菌培养并做药物敏感实验,选择敏感抗生素从引流管内注入行鞘内治疗。③通过脑脊液自然循环途径加速血性脑脊液的引流。④能较快地放出血性脑脊液,清除有害物质减少其对脑细跑的继发性损害,减轻脑血管痉挛,促进脑功能恢复。⑤持续放出血性脑脊液起到降低颅内压,增加脑灌注的作用。⑥减少血性脑脊液的刺激,临床症状、体征较快缓解,减轻脑积水等并发症。⑦避免反复腰穿时每次腰穿放液过快,释放脑脊液过快可致瞬间颅内压力梯度改变引起的并发症,又增加了24h放液总量。⑥缩短疗程,大大缩减住院时间及减少经费。

综上,腰大池引流治疗方法安全有效,对神经外科疾病的治疗有显著的效果,值得进行临床推广。随着神经外科医学的不断发展,腰大池引流在该领域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郭军,张俊义,王建军.腰大池引流在神经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体会[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12)

[2]王铁峰.腰大池引流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J].中國医药指南.2014(18)

[3]李兴华,刘丛.持续腰大池引流在神经外科治疗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14)

[4]商崇智.涂悦.董化江.张赛早期腰大池引流术治疗急性颅脑创伤致外伤性脑脊液漏[期刊论文]-新乡医学院学报2013(5)

[5]石传江.崔佳嵩.刘滨.杨涛.杨波.张义.王林.王森.李雨泽颅脑创伤术后终池引流预防脑积水[期刊论文]-实用医药杂志2013(1)

[6]程序曲.赵富文.褚荣涛.黄炜.孙成法脑外伤开颅术后持续腰大池引流30例分析[期刊论文]-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29)

[7]杨春林.南远顺持续腰大池引流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与临床价值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6)

腰大池引流术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住于我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的21例重症原发性脑室出血病人作为研究组,男13例,女8例;年龄61.8岁±8.0岁;左侧脑室铸型为主的病人12例,右侧脑室铸型为主的病人9例,均合并有第三脑室及中央导水管积血;8例合并有第四脑室积血。选择2011年1月—2012年8月我科经锥颅钻孔穿刺侧脑室引流术的21例重症脑室出血病人作为对照组,男15例,女6例;年龄62.3岁±8.9岁;左侧脑室铸型为主的病人16例,右侧脑室铸型为主的病人5例,均合并有第三脑室及中央导水管积血;其中有8例合并有第四脑室积血。

1.2 纳入标准

①根据病史及临床症状及头颅CT证实为原发性脑室出血;②既往患高血压或者在发病时出现血压升高,排除其他的原因所致脑室出血;③CT显示出血灶在基底节区、或丘脑,或侧脑室前角旁,均存在一个脑室铸型以上的脑室出血;④年龄35岁~75岁;⑤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法(Glasgw outcome scale,GOS),Glasgow昏迷评分量表(GCS)≥8分;⑥入院时生命体征不平稳但不包括已经发生脑疝的病人;⑦病人家属配合随访≥3个月;⑧无其他严重的全身性器质性疾病。病例剔除标准:治疗未满疗程或无法判断疗效者。

1.3 穿刺部位选择原则及操作方法

两组病人均在发病后6h后手术治疗,尽量在24h内完成手术。同时给予常规治疗监测血压与颅内压,保持呼吸道通畅,脱水降颅压,预防并发症,维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两组均行锥颅钻孔微创侧脑室前角穿刺引流术,依据头颅CT片确定颅表穿刺点,尽量选择铸型明显侧侧脑室的前角为穿刺侧,应用电钻钻通颅骨及硬脑膜后,在穿刺针引导下将一次性无菌硅胶脑室引流管置入侧脑室前角,尽量缓慢释放脑脊液,使颅内压逐渐下降。颅内压平稳后,连接于三通转向阀,再连接于一次性密闭脑室引流瓶,下接无菌引流袋,并置于床下方固定,然后逐渐将引流管近穿刺点部位置于穿刺点上10cm~15cm处固定。当脑室积血明显,脑脊液引流不畅,存在梗阻性脑积水的病人,两组均在脑室内注入尿激酶2×104IU后进行夹闭引流管3h~4h后开放引流管引流,反复多次尿激酶注入直至脑脊液变清亮。研究组病人同时行腰大池置管引流术,在侧脑室穿刺引流术后6h~24h即行腰大池置管引流术。用17G硬膜外穿刺针进行腰穿,腰穿成功后通过穿刺针将19G硬膜外麻醉管理器导入脊髓蛛网膜下腔后用一次性贴膜胶覆盖穿刺部位胶布固定于背部皮肤,引流管另一端连接一次性颅脑引流器持续引流,根据颅压应用调节器调节滴速,控制引流量在每日150mL以内。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病人术后脑脊液变化,脑室积血改变情况,术后1月GOS预后评分,术后9个月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变化及死亡率。1月后选用进行评价。具体评分:尽管有轻度功能障碍,但已恢复正常生活(5分基本正常);残疾但可独立生活能在保护下工作(4分轻度残疾);清楚但残疾需要人照料日常生活(3分重度残疾);只有最小生命反应如存在睡眠/清醒周期的眼睛睁闭(2分植物生存);死亡(1分)。9个月后评分选用ADL评分。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脑脊液转清亮及三、四脑室积血大部分消失时间比较

研究组脑脊液转清时间及第三四脑室积血清除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d

2.2 术后1个月GOS评分评定情况

研究组GO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注:两组比较,P<0.05。

2.3 术后9个月后ADL评分评定情况

研究组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注:两组比较,P<0.05。

2.4 合并症及手术安全性评价

重症脑室出血常见合并症是上消化道出血,其次是肺部感染,还有颅内感染。研究组6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6例肺部感染,1例颅内感染。对照组8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8例肺部感染,1例颅内感染。锥颅钻孔穿刺侧脑室引流术和腰大池置管引流术均为微创手术方式,创伤小,风险小,安全性高。

3 讨论

原发性脑室出血是脑室内脉络丛血管出血或室管膜下1.5cm出血破入脑室,出血量少时仅表现为突发头痛、呕吐、项强、Kernig阳性,一般意识清楚,预后良好。出血量大时,很快进入昏迷或昏迷逐渐加深,双瞳孔缩小成针尖样,病理反射阳性,早期出现去脑强直发作,常出现丘脑下部受损的症状及体征,如上消化道出血,中枢性高热、大汗、血糖增高、尿崩症、预后差、多迅速死亡。治疗重症脑室出血关键在于能否彻底清除第三和第四脑室积血,解除急性梗阻性脑积水,恢复正常脑脊液循环通路[1[1]。无论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重症脑室出血,血肿充满脑室系统,使脑内中线结构(丘脑、下丘脑和脑干结构)受到挤压,不仅血肿压迫还有血凝块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导致急性梗阻性脑积水,同时颅内压迅速升高易诱发脑疝形成[2[2],加重脑损害,甚至危及病人生命。病人意识障碍的主要原因为血肿致颅压增高造成脑干网状结构和大脑皮层功能受到抑制或损害,因此清除脑室积血,才能使脑中线结构少受压,才能使丘脑深部结构少破坏,避免血肿压迫和刺激下丘脑和脑干引起的各种脑功能的激发损害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救治成功率。

锥颅钻孔穿刺侧脑室引流术并腰大池置管引流缩短重症脑室出血时血性脑脊液转清亮时间,而且能迅速清除第三、四脑室中积血,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急性期的重症脑室出血病人存活率。

根据临床观察结果体会有:①为防止出现脑疝及低颅压,腰大池引流量每天不应超过200 mL,以防止引流速度过快导致张力性气颅的发生桥静脉撕裂出血反致脑室出血加重[3[3]。②术式选择先行侧脑室前角穿刺引流,可降低颅内压,再实施腰大池穿刺置管引流术避免脑疝形成。③手术成功后应密切观察引流液变化,观察引流管是否有堵塞如果有应尽快给予处理,以保证引流畅通,保持双管持续稳定的引流状态。④预防感染,侧脑室引流时间、腰大池引流时间控制在7d左右。

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配合侧脑室穿刺引流术创伤小。联合应用使引流更有效及时彻底地清除脑室系统内积血,由此促进病人意识好转,也可避免因大量甘露醇等脱水剂造成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和肾衰,降低死亡率。

摘要:目的 探讨侧脑室穿刺引流并腰大池置管引流术治疗重症脑室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6月就诊于我院神经内科的21例重症脑室出血病人作为研究组;2011年1月—2012年8月我科经锥颅钻孔穿刺侧脑室引流的21例重症脑室出血病人作为对照组。研究组行侧脑室穿刺引流并腰大池置管引流术,观察比较两组术后脑脊液转清情况,1个月后神经功能评分,9个月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术后1个月研究组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及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侧脑室穿刺引流术相比,侧脑室穿刺引流加腰大池置管引流术治疗重症脑室出血可降低病人致残率,提高生活能力。

关键词:重症脑室出血,侧脑室穿刺引流术,腰大池置管引流术

参考文献

[1]陈固善,余玉银.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术治疗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5,4(4):411-412.

[2]曹文军,田力学,田志刚.双侧侧脑室引流加尿激酶灌洗并腰穿脑脊液置换治疗重症继发性脑室出血[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11):758-759.

腰大池引流术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接受腰大池持续引流术的患者, 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将有颅内高压及硬膜外穿刺禁忌等的患者排除在外[1]。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 即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6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41例, 女性19例, 年龄在21~71岁, 平均年龄为 (45.3±10.3) 岁。在疾病类型方面, 21例患者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18例患者为AVM血管畸形出血破入脑室, 13例患者为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 8例患者为切口漏;在GCS评分方面, 18例患者为3~8分, 16例患者为9~12分, 26例患者为12~15分。对照组患者中男性40例, 女性20例, 年龄在23~75岁, 平均年龄为 (47.6±10.5) 岁。在疾病类型方面, 23例患者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17例患者为AVM血管畸形出血破入脑室, 13例患者为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 7例患者为切口漏;在GCS评分方面, 15例患者为3~8分, 18例患者为9~12分, 27例患者为12~15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GCS评分等方面的差异均不显著 (P>0.05) ,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首先对两组患者进行L2, 3或L3, 4间隙穿刺, 运用硬膜外穿刺针向蛛网膜下腔穿刺, 将脑脊液回抽出来, 然后对观察组患者应用中心静脉导管, 将艾贝尔16G单腔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尾端引钢丝, 穿刺点到L5S1间隙距离即为置入长度, 通常为4~6 cm, 将穿刺针拔出后沿着导引钢丝将扩张管置入, 将皮肤皮下组织及韧带扩开, 再将中心静脉导管置入, 留管4~6 cm;对对照组患者应用硬膜外导管, 按常规将硬膜外导管置入尾端。用敷料将两组患者的穿刺点盖住, 用胶布在一侧腰部固定引流管, 将开关接通, 共3次, 用无菌输液器连接到引流瓶, 依据实际需要对引流瓶的高度进行恰当的调整, 定期为穿刺点换药, 每天1次[2]。

1.3 观察指标:

术后对两组患者前5 d的引流通畅情况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 同时将两组患者导管阻塞、导管脱落、颅内感染等发生情况详细记录下来, 然后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用率表示计数资料, 用χ2检验组间比较。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时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前5天的引流通畅情况比较:

第1、2天两组患者的引流通畅率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 (P>0.05) ;第3、4、5天观察组患者的引流通畅率均明显比对照组高 (P<0.05) 。具体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的应用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导管堵塞、颅内感染、导管脱落发生率均明显比对照组低 (P<0.05) 。具体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中心静脉导管比硬膜外导管具有较大的管腔、柔韧的质地及较短的长度, 在脑脊液压力和粘滞系数均等时能够对血块堵塞的现象进行有效的防止, 从而更为通畅地引流, 促进堵管及感染概率的显著降低, 且极易将引流管牢固固定住, 对引流管流量和流速进行有效的控制, 具有较低的术后导管堵塞、颅内感染、导管脱落风险[3]。有头端孔和侧孔存在于中心静脉导管上, 必要的情况下可以用剪刀将几个侧孔剪在导管上, 为更为通畅的引流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因此在持续腰大池引流中更为适用[4]。此外, 中心静脉导管具有较低的价格, 极易为患者及其家属接受, 因此能够在临床得到极为广泛的应用。本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患者第3、4、5天的引流通畅率均明显比对照组高 (P<0.05) , 导管堵塞、颅内感染、导管脱落发生率均明显比对照组低 (P<0.05) , 充分说明了中心静脉导管比硬膜外导管在腰大池持续引流术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中心静脉导管在腰大池持续引流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接受腰大池持续引流术的患者, 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 即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60例。对观察组患者应用中心静脉导管, 对对照组患者应用硬膜外导管。结果 第1、2天两组患者的引流通畅率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 (P>0.05) ;第3、4、5天观察组患者的引流通畅率均明显比对照组高 (P<0.05) ;观察组患者的导管堵塞、颅内感染、导管脱落发生率均明显比对照组低 (P<0.05) 。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在腰大池持续引流术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腰大池持续引流术,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魏增华, 吕守华, 李永涛, 等.腰大池持续引流预防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临床分析[J].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2, 35 (5) :353-354.

[2]张占伟.三种常用导管在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外引流术中的对比观察[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08, 13 (5) :229-230.

[3]葛冬琴.持续腰大池引流的护理体会[J].心理医生, 2010, 16 (9) :65-66.

腰大池引流术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6年6月本院接收的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20例, 采用随机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60例。研究组患者男37例, 女23例, 年龄16~76岁, 平均年龄 (57.8±3.9) 岁, 病程14~28 d, 平均病程 (19.1±2.2) d。对照组患者, 男38例, 女22例, 年龄17~73岁, 平均年龄 (69.9±6.3) 岁, 病程16~29 d, 平均病程 (20.6±2.1) d。所有患者均经神经科系统检查以及头颅CT等明确诊断。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腰穿术, 并于每日进行脑脊液压力测量记录和更换脑室引流袋。研究组在24 h之内予以腰大池引流治疗, 采用EC-05400-E的硬膜外麻醉套件 (ARROW International.Inc) , 作为治疗用穿刺引流材料, 该型号导管在导管内置入微弹簧圈作为支撑架, 使其具有更好的抗压闭、防折断特点。患者治疗时, 抱膝左侧卧位躺下, 对铺巾进行常规消毒处理后, 局部麻醉后, 取患者L4~5或L5~S6椎间隙位置, 用专用穿刺针对椎间隙穿刺点进行穿刺, 内置管深度保持在在5~6 cm, 将引流管从穿刺点穿出后, 固定在脊柱旁皮肤, 并由颈部引出, 与脑室引流袋相连, 同时注意调节脑室引流袋的高度, 引流速度控制在1~3滴/min, 并于每日进行脑脊液压力测量记录和更换脑室引流袋。

1.3 观察指标

术后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脑血管痉挛情况及治疗后疗效。

1.4 疗效判定标准[3]

显效:脑血管痉挛情况得到明显改善, 并且患者临床各指标均维持在正常范围;有效:脑血管痉挛情况得到一般改善, 并且患者临床各指标中大多数可以维持在正常范围;无效:脑血管痉挛情况无改善甚至有恶化趋势, 并且患者临床多数指标不正常。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脑血管痉挛情况比较

采用腰大池引流术方法治疗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13例 (21.67%) 明显少于常规腰穿术法治疗患者的37例 (61.67%)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3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6154,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 血液在进入蛛网膜下腔后, 蛛网膜面上红细胞聚集, 阻碍了蛛网膜绒毛对脑脊液的吸收, 血小板释放出血管活性物质 (如5-羟色胺、内皮素等) , 导致血痉挛, 继发脑水肿, 甚至发生脑梗死, 血性脑脊液刺激蛛网膜下腔纤维增生, 形成局部粘连, 脑脊液循环受到阻碍, 将会出现脑积水, 脑脊液蛋白含量在外伤后升高, 减缓了脑脊液循环速度, 增加了脑脊液粘滞度, 也增加了脑积水出现的几率, 脑皮层的局部粘连又可形成致痫灶导致癫痫发作[5,6]。早期腰大池引流法可尽快地将血性脑脊液和血管活性物质排出体外, 脑脊液循环恢复, 减少了蛛网膜粘连, 脑水肿反应将会减轻, 避免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同时缓慢降低颅内压, 提高脑灌注压, 同时鞘内注药, 改善和促进脑功能的恢复[7]。

本次研究显示, 采用腰大池引流术方法治疗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13例 (21.67%) 明显少于常规腰穿术法治疗患者的37例 (61.67%) ;腰大池引流术方法治疗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4%高于治疗后常规腰穿术法治疗患者的80.0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采用腰大池引流术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TSAH) 引起的脑血管痉挛具有显著的疗效,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胡继实, 马小强, 彭江涛, 等.腰大池持续引流术在基层医院神经外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4, 24 (9) :88-91.

[2]夏小辉, 周昌龙, 贺学农, 等.持续腰池外引流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价值.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3, 35 (20) :2253-2254.

[3]赵一平, 张贺, 李松柏, 等.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常规影像诊断方法的研究.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3, 32 (4) :469-474.

[4]蒋苏莉, 程谦涛, 薛刘军, 等.人血白蛋白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脑梗死及其预后的影响.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13, 26 (6) :442-444.

[5]贾云飞.早期腰大池引流术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3 (3) :280-282.

[6]冯志铁, 谭国据, 林强.早期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华全科医学, 2008, 6 (6) :583-584.

腰大池引流术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进行颅脑手术后出现颅内感染的60例患者, 平均分为两组, 对照组男14例, 女16例, 年龄17~65岁之间, 平均年龄 (42.67±14.22) 岁, 感染时间2~9 d, 平均时间 (4.67±1.55) d;实验组男15例, 女15例, 年龄18~69岁, 平均年龄 (43.34±14.45) 岁, 感染时间3~8d, 平均时间 (4.34±1.44) d。入选标准: (1) 患者临床表现出现持续高温、头痛、恶心、干呕、视盘水肿甚至意识障碍等; (2) 脑脊液菌落培养均呈阳性, 包括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等; (3) 脑膜阳性刺激指标:葡萄糖含量>1.9 mmol/L, 蛋白含量>2.5 g/L, 白细胞计数>10×106/L, 颅内压多于1.96 Kpa; (4) 所有患者均符合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术要求, 无严重高压、血肿等严重病症; (5) 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研究, 并签署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术, 主要分为6步骤: (1) 对患者进行体位调节, 患者侧卧于手术床上, 保持患者背部与床保持垂直状态, 膝部弯曲朝向脑部, 使脊柱向后呈弓状来增宽进针的间隙; (2) 根据患者的特有身体结构, 选择L3-L4, L4-L5椎间隙进行穿刺定位; (3) 对患者患处进行两次局部消毒, 将无菌巾准确铺放在手术部位; (4) 采用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后进行正常腰部穿刺, 选用专业穿刺针穿刺腰大池, 切口要斜向上, 置入硅胶管, 将软质导管放入蛛网膜下腔, 对于颅内压相对较高者要控制释放脑脊液的量和速度, 流动稳定后将针拔出, 将尾帽连接并锁闭; (5) 将皮肤出口处用针线或贴膜固定, 将导管在皮肤上沿着头部方向固定; (6) 连接三通管在管末, 连接口要消毒、包裹和固定, 确保干燥无菌。

鞘内注射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主要治疗药物包括万古霉素、罗氏芬、替考拉宁等, 用量保持在0.5~1 g, 与500 m L0.9%生理盐水进行配置, 进行静脉滴入, 取用10 m L配置药物推入腰大池, 注入后保证夹管2 h以上。

1.3 疗效评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和治疗后的临床疗效, 临床指标主要包括脑脊液中葡萄糖、蛋白质、氧化物、白细胞计数以及颅内压。临床疗效评价, 痊愈:临床表现、体征、脑脊液指标、血液检查均符合正常检验标准恢复正常;显效:临床表现、体征、脑脊液指标、血液检查中有一项未发生恢复正常检验指标;有效:临床表现、体征、脑脊液指标、血液检查中有一项未发生恢复正常检验指标有两项未恢复正常检验指标:无效:临床表现、体征、脑脊液指标、血液检查无显著变化或加重病情;总有效率为治愈、显效和有效之和[3]。

注:#表示与治疗前比较, P<0.05;*表示与对照组比较, P<0.05。

1.4 统计方法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用t检验比较组间,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治疗指标无明显差异。组间比较:治疗后, 实验组的葡萄糖含量和氧化物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223, P=0.027;t=12.264, P=0.000) ;且蛋白质、白细胞计数和颅内压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252, P=0.021;t=13.247, P=0.000;t=3.468, P=0.041) 。组内比较, 对照组治疗后蛋白质、氧化物、白细胞计数水平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124, P=0.043;t=14.263, P=0.000;t=6.472, P=0.013) ;对照组治疗后葡萄糖含量、蛋白质、氧化物、白细胞计数、颅内压水平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152, P=0.023;t=4.247, P=0.022;t=19.763, P=0.000;t=9.247, P=0.001;t=3.965, P=0.036)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 (96.67%)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 (70.0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628, P=0.024) , 见表2。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颅内感染在神经外科领域多发在手术后或者外伤, 颅内感染因血脑障碍不易发生, 但由于手术操作等原因导致脑部保护膜受到破坏, 从而提升感染的发生率。该病具有发病迅速、进程快、病死率高等特点, 感染发生会导致炎症范围扩大, 造成脑压不断增高形成脑疝甚至导致死亡[4]。颅内感染与身体其他部位感染不同, 其致病程度更加严重, 抗生素的使用不易进入颅内, 多数临床单用抗生素效果明显不佳, 反复多次进行腰穿会加大感染机率[5]。该研究结果表明,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治疗指标无明显差异, 治疗后实验组的葡萄糖含量和氧化物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且蛋白质、白细胞计数和颅内压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术联合鞘内注药可以提高药物的注射浓度, 有效达到消炎、杀菌的疗效, 是一种降低病死率, 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治疗手段[6]。

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术主要是将脑脊液从腰大池引流到体外的方法, 具有微创、稳压、密闭、引流充分等特点, 在临床上应用于诊断、治疗和辅助。联合鞘内药物注射可以持续进行药物治疗, 减轻患者进行腰穿的次数和痛苦度。该研究结果表明, 实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 (96.67%)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 (70.0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术的应用机制在于通过持续引流的速度较慢可以对患者颅内进行缓慢的降压, 避免不良现象的发生, 减少药物的用量, 避免体内电解质紊乱以及肾功能损伤[7]。穿刺部位选在离脑部较远处, 可减轻患者心理紧张度, 对患者的创伤度小, 避免脑组织出血或损伤, 易于在床边简单操作。将感染脑脊液引出体外可促进脑脊液的代谢和生成, 鞘内注射可以增加药物浓度, 提高药物的使用度, 还可以观察颅内压的具体变化情况, 易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8]。万古霉素是常用的注射药物, 该药可以控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并具有穿过血脑屏障的能力, 临床治疗效果良好。

综上所述, 治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术联合鞘内注射药物治疗颅脑手术后颅内感染临床效果明显好于单独实行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术, 创伤小、操作简单、减轻患者痛苦, 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感染状况,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郑夏林, 姜之全, 韩易, 等.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术治疗颅脑手术后颅内感染的疗效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9 (2) :223-224.

[2]李波, 陈喜安.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治疗脊柱术后脑脊液漏的疗效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1, 21 (6) :456-458.

[3]徐明.腰大池持续引流联合万古霉素鞘内注射治疗颅脑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6) :1356-1358.

[4]王智勇, 艾昌淼, 揭明强, 等.腰大池置管引流术治疗颅脑手术后颅内感染28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4 (19) :75-76.

[5]朱磊.腰大池持续引流联合鞘内注药治疗颅内感染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 (2) :96.

[6]郑医.腰大池引流加万古霉素鞘内注射治疗颅内感染的疗效探讨[J].当代医学, 2013, 19 (12) :72.

[7]冯士军, 王志刚, 张春阳.腰大池引流与腰大池引流加鞘内注药治疗颅内感染疗效比较[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0, 26 (6) :72-73.

腰大池引流术 第9篇

【关键词】 皮牵引,桡骨, 骨折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6例,男7例,女9例,年龄23~58岁,平均47岁。病程:3小时~5天。16例中,Collis骨折8例,Smith骨折2例,Barton骨折5例。5例Barton骨折同时合并桡腕关节脱位,1例为开放性骨折。

1.2 治疗方法及术后处理:在患者床旁设计一滑动悬吊皮牵引装置,嘱患者平卧床,上肢轻度外展,自腕关节以远做悬吊皮牵引,肘关节屈曲90度,在行皮牵引前患者骨折断端在局部麻醉下手法复位:两名助手一名双手分别牵引患者拇指及示中环指,另一名固定上臂并做对抗牵引,持续牵引约2-5min后,术者根据骨折移位的具体情况进行手法复位,恢复桡骨轴线及掌倾角。随后在两骨折端周围适当挤压以复位骨折碎块及下尺桡关节。观察外形满意,骨折端触无台阶感,腕关节夹板固定后实施持续悬吊皮牵引,牵引重量一般为1-2kg. 牵引后定期x线片复查,分别于第一周2次、第2周1次、第3周1次,可根据情况调整骨折端掌倾角、尺偏角及关节面的平整。3周后去除皮牵引,4-6周去除夹板,加强腕关节及掌指、指间功能锻炼。

1.3 治疗结果:本组16例,随访时间3个月~5年,骨折复位及愈合良好。5例合并桡腕关节脱位者,骨折与脱位同时获得整复,未发生骨折再移位,术后外形及功能均满意。

2 讨论

2.1 治疗原理:不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后,由于腕部伸屈肌的收缩活动,尤其是肱桡肌的作用,易发生再移位。而且目前传统使用的石膏或夹板外固定均不能有效地防止骨折再移位,结果多遗留有畸形、腕关节肿胀时间长、功能恢复差、晚期并发症较多等情况。我们采用自制悬吊皮牵引,经手法复位后配合夹板外固定,通过悬吊缓慢牵引,不仅使严重移位的骨折获得整复,而且由于悬吊牵引作用持续存在,克服了前臂肌肉的作用,断端软组织通过自身张力作用维持位置,有效地防止了骨折再移位;配合夹板外固定能使骨折复位后更加稳定;不需做骨折内固定,不干扰骨折断端,不破坏骨膜及周围软组织血运,减少感染机会,促进骨折愈合,术后功能恢复满意,完全符合BO理念。

2.2 适应证的选择:适用于任何不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例如严重粉碎性Colles骨折、Smith骨折、单纯Barton骨折等。

2.3 術中注意事项:1)在行皮牵引制作时,皮牵引正中插入一扩张方木,自方木两端牵引,一般情况下牵引方木的桡侧端偏高,使其在持续牵引过程中腕关节保持尺偏的作用力,有利于骨折复位。2)影响关节功能恢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掌倾角、尺偏角及关节面的平整。[1]3)牵引时可行指间关节功能锻炼,3周时去除皮牵引,4-6周去除小夹板,加强掌指、腕关节功能锻炼。

2.4 该术式优点:通过持续悬吊皮牵引,骨折断端周围的肌肉张力、关节囊和桡腕掌侧韧带、桡腕背侧韧带和尺腕掌侧韧带的约束作用可起到约束骨折片、复位骨折断端的目的,配合夹板外固定能使骨折复位后更加稳定;且操作简单方便,消肿特别快,减少患者的痛苦,能够缩短病程,降低经济成本,是一个很好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汪新民,钟世镇,赵卫东,等.桡骨远端骨折掌倾角改变的三维运动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2003,34(2):147-149.

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术后护理 第10篇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69例, 女29例, 年龄9~72 (平均54.1) 岁。经CT诊断脑挫裂伤41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35例, 脑脊液耳漏8例, 弥漫性轴索损伤和原发性脑干损伤14例。在脑外科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于发病后3~10d行于腰3~5椎间隙穿刺置一细小导管于腰大池中, 导管尾端接一次性输液管和无菌引流瓶, 通过调速器控制脑脊液引流速度, 持续缓慢引流脑脊液, 平均引流5~7d, 每天引流量不超过250m L。本组病例由于护理得当, 除5例堵管, 2例拔管意外, 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2 护理要点

2.1 保持引流通畅

妥善充分固定导管, 避免导管滑动、移动及扯脱;对烦躁不安的患者, 给予适当的镇静剂, 加约束带防止牵拉及误拔管, 搬动病人变换体位等由2名以上护士完成[2], 注意导管走行, 各种操作完毕后, 确认管道无扭曲、受压、闭塞、脱落后, 见引流状态良好方可离去;如果发现引流液突然变清变黄或停止流动, 应考虑管道堵塞, 但先要排除引流管是否有打折, 如果已发生堵塞经冲洗仍不通, 应通知医生更换引流管。

2.2 控制引流速度

使用有调节器的引流装置, 保持脑脊液匀速外滴 (一般以2~5滴min为宜) , 引流管很细, 每分钟的引流量较少, 为保持引流畅通, 引流瓶应置于床下, 低于创口部位15~20cm为宜[3]。为病人改变体位以及头部高度发生改变时应重新调节引流速度, 使病人颅内压维持在正常水平。切忌引流速度忽快忽慢。若引流速度不加以调控, 引流脑液过多, 除可造成颅内低压外, 还可出现气颅等并发症, 因此应根据不同病因严格控制流速。

2.3 加强引流观察

加强引流脑脊液的量、性状、颜色的观察, 每日详细记录引流液的量及性状, 并适时留取脑脊液作有关化验检查。引流液静置24h后观察沉淀物的多少, 若引流液外观由黄色混浊转为无色清亮, 且沉淀物消失, 蛋白质含量低于0.5g/L, 且体温恢复正常时, 可考虑拔管, 拔管前先夹管24~48h, 观察患者是否适应。拔管后除注意意识、生命体征的观察外, 还应注意置管处有无脑脊液漏。

2.4 密切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生命体征的变化。正确区分颅内高压与颅内低压性头痛。术后有减压窗患者可通过观察减压骨窗区是否膨隆或凹陷, 如果凹陷明显, 应及时汇报医生, 减慢引流速度及控制引流量。限制输液量, 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用力, 防止颅压突然增高导致引流速度过快。

2.5 预防引流感染

引流术口每日消毒换药2次, 保持敷料清洁干燥, 随时观察置管部位皮肤是否有发红肿胀的异常现象;更换引流瓶、测颅内压、鞘内注药时, 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进行;搬动病人时, 先夹闭开关再搬动防止引流液反流;对暴露在皮肤外端的引流装置每日用75%酒精消毒3次;病室每日用紫外线消毒1次, 减少探视及人员流动。做好病人基础护理, 因置管位置较低, 容易被二便污染, 因此保持引流口处皮肤清洁干燥非常重要。

3 讨论

脑脊液的分泌与吸收在生理状态下是一个稳定的循环过程, 在病理状态下, 如脑脊液中含有血、病菌等可使单位时间内脑脊液分泌量增多, 持续外引流, 加速脑脊液的循环, 对SAH或感染性脑脊液, 有良好的稀释和冲洗作用, 从而有利于病变的治愈。在以往治疗中, 由于多数病人需要反复多次腰蛛网膜下腔穿刺释放脑脊液, 操作繁琐, 给病人带来很大痛苦。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是一种微创治疗手段, 方法简单, 操作方便, 使医生随时掌握病人脑脊液变化, 减轻病人痛苦, 减少并发症发生。在临床护理中我们发现, 维持有效的密闭引流, 严格控制引流量, 预防感染, 采取有效安全的护理措施, 同时护士高度的责任感, 细致认真地临床观察, 综合分析, 均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 探讨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术后的安全护理方法 。方法 总结分析2005年6月至2009年12月经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治疗的98例患者的护理经验。结果 91例行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患者取得满意疗效, 无感染及脑疝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5例患者堵管, 2例拔管意外。结论 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具有创伤小、患者恢复快、疗效好等优点, 安全有效的护理方法 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护理

参考文献

[1]李国平, 黄思庆, 蕙旭辉, 等.289例持续腰池脑脊液引流在神经外科应用的临床总结[J].华西医学, 2000, 15 (1) :53~54.

[2]李冬梅, 朱建英, 倪宝英, 等.持续腰穿外引流防治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8 (4) :1~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腰大池引流术】相关文章:

腰大池穿刺引流06-07

腰大池持续引流的护理07-26

腰大池持续引流的护理09-12

胆道引流术08-24

持续引流术09-01

胸腔留置引流术05-09

钻孔冲洗引流术05-13

微创闭式引流术05-17

软通道引流术05-21

颅骨钻孔血肿引流术06-19

上一篇:教师评价行为下一篇:企业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