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2024-05-28

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精选12篇)

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第1篇

关键词:导入技巧,学习主体性,发散性思维,多媒体教学

一精心设计导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课堂要精心设计导入, 要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情绪安定下来, 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的新知识上。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 优美动人的导入能扣住学生的心灵, 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让学生跃跃欲试, 期待进入新知的学习中, 达到师生情绪的“共振”境界。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定式是一种预备性的顺应或准备, 它使人倾向于以特殊方式进行认知反应, 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导入与教学相关的心理定式之中, 随之产生的思维活动便是主动的、高效的。如我在教学《螳螂捕蝉》时这样导入:春秋时期, 诸侯之间战争连连, 为了争做中原霸主, 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 但遭到大臣们的反对, 可吴王听不进劝告, 说:“敢有谏者, 死!”怎么办?这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 众大臣焦急万分, 却无计可施。王宫里有一位青年侍卫官想出一个好办法, 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是什么办法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没等我说完, 学生便迫不及待地进入了本文的学习中。通过这样具有启发性、故事性的导入, 让学生的精神为之一振, 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精心设计导入, 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游戏、小品等方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在这些情境的刺激下发现问题, 引发对问题的思考, 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并且将兴趣转为动力。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 强调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 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要有标准的坐姿、整齐划一的动作。这也是传统的教学中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方面。这样的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输送, 追求知识的大而全。学生的学习只能紧跟在教师的后面, 毫无自主性, 更谈不上创新学习。长此以往, 培养的学生只能是应付考试的“机器”。为了改变这种低效的教学方式, 笔者成立了课改小组, 作为小组成员, 我从课改中受到了启发,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改变原来的“填鸭式”教学,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 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如在教学《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 我事先要求学生去了解课文, 用表演的方式去再现“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至于表演的细节方面任由学生去发挥。于是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后, 确定了几位学生分别去扮演渔夫、老太婆、金鱼。经过学生的几次排练、修改, 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后, 在正式表演时, 学生不但将课本的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 还加入了许多学生自己的创意元素。老太婆的贪婪、渔夫的软弱无能、金鱼由报恩逐步到强烈的不满, 通过学生淋漓尽致的表演与发挥, 课堂的气氛达到了沸点。这样的学习方式比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更有效果, 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课堂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有效地改变了以应试为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 开启了充满生机的现代课堂教学新局面。

三注重培养发散性思维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一些学习经验,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这些经验、实践, 经过再加工、应用, 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从成功的学习中总结出规律, 有利于今后自觉地运用这些规律去探索。如在《书的故事》中, 描写青年工人到书店买书, 学生通过自学, 了解到青年从“漫不经心”地翻书到“认真看起来”, 在这一变化中体会到青年十分喜欢鲁迅先生的书。这时, 我指导学生联系本文, 谈谈对青年有何看法。有些学生就能联系到当时敌人查封进步书籍的这一历史背景, 体会到青年渴望进步的思想感情。于是, 我再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 找出规律。举一反三, 以达到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效果。这样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 在实践中领悟学习方法。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多媒体利用声、光、电等手段制成画面, 它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展示古今中外的客观事实, 以及书本教材上无法涉及的领域,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使学生集中多种感觉器官进行学习, 使枯燥的课堂加入了新鲜的事物。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 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个美妙的片段:清脆的鸟叫声, 五颜六色的鸟, 有的展翅飞翔, 有的玩耍嬉戏……学生很快就被吸引住了, 从而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迫不及待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中, 学生全身心地进入课文内所描述的情境中, 投入到阅读课文和欣赏情境中去,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第2篇

小学语文教师在备课本中,一定要增加“课后反思”、“课前准备”等栏目,同时要结合教学实际修改完善教案,在以后的教学中反复使用完善中的教案。在第一次备课时教师做到认真细致全面的准备在第二次教授同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只需在自己的教案中稍作修改出现的需要补充和完善的内容,使教案更翔实和完美。

这样既可以节省教师的备课时间汉有利于教师课后反思对比自己不一样的教法总结归纳出最好的教案或者导学案。提倡教师写教学反思要求教师课后及时反思自己教学上的得与失做好“课后备课”。写作形式上允许灵活多样篇幅上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2、提倡教师重视自身修养的提高

有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受地方方言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课堂语言不够规范;还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展现的语言艺术美比较少,削弱了语文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和精神发展的培养作用。

因此,提倡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重视自身修养的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做到以下三点:第一,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课堂教学,避免方言和不恰当的口语出现在课堂上。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语言艺术性的展现,在教学导入的过程中以及对文字的教学过程中展示语言文化之美;第三,教师应通过多读书、多参与教师培训讲座等活动,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只有语文教师自身修养提高了,才能在课堂上使语言更加丰富,学生才能从教师的语言、动作等教态方面感受到语文知识对自身发展的促进作用。

3、对教材和教学方法进行合理创新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主要以教材为依托,一篇课文就是一个语文教学的训练目标。在课堂上所、说、读、写等都是围绕课本。小学语文教师克服课本内容的偏差,保证教学重点不偏离教学要求,就要避免被课本约束。

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合理创新,例如,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挖掘与小学语文课本内容相关的材料,将这些材料加工后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使课本上的书面语转化为口语,在对学生进行书面语训练的同时也进行听说训练。

基于农村实际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 第3篇

关键词:教学资源;教学效率;小学语文

很多人都认为农村的教学条件相对差一些,有的地方还没有普及多媒体,网络也不发达,在交通不方便,图书馆等相应教育配套设施都缺乏的情况下,怎样搞好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呢?教师要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善于发现和利用农村的自然风土人情等课外教学资源,从课外资源中探索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方法。

一、教材与生活相结合

不管农村还是城市,语文课堂教学都要立足于教材,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是新课标改革下的一大特点。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师要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来学习语文,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根据农村的地域环境等特点,教师在教授课文时,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把生活和课本内容联系起来,缩小学生和教材之间的距离,这样学生理解起课文来相对容易。如,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争吵》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联想自己和同学之间产生矛盾的想法和感受,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学生就不难理解课文了,也能从中明白童年时自己的不懂事和友谊的可贵。

二、发掘农村课外资源的重要性

新时代背景下的语文教育,要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的陈旧观念,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要发掘课堂外的语文资源,并充分利用起来。通过我的调查,发现农村语文教师对农村课外资源优势并没有重视,也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这会导致学生课外学习渠道狭窄,无法在更广阔的语文天地中获得学习的快乐感。农村课外资源鲜活、丰富,能够和课堂资源形成互补。作为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师,要发散思维,寻求多种语文教学手段,善于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发现语文资源的广泛存在,并加以发掘利用,为农村语文课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此外,小学生的特点是情感逐渐丰富起来,却又不太稳定,教师在引导学生利用课外资源时,要注意调动学生情感,重视情感熏陶和提高小学生审美能力,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得到全面发展。

三、利用农村资源进行语文情感的熏陶

1.从自然和社会资源中发现写作素材

农村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为小学语文写作提供了良好素材。农村相对城市来说,自然环境资源更为丰富,这里没有高楼大厦,但有郁郁葱葱的小树林,有清澈见底的小河,有自由自在的鱼儿,有叽叽喳喳的小鸟,还有小木屋和袅袅炊烟。在农村小学生的眼里,这些简单的景致是充满灵气,十分优美的。那么,在遇到写景类作文时,这些便都可以成为素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带着发现美的眼睛看世界,感受生活的美好。大自然是一幅没有文字的画,却又含义深刻,引起人无尽的思考和遐想,让人感受静谧之美、和谐之美、跃动之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放飞思想,让他们尝试读懂自然,感叹自然,表达对自然的特殊感情。带着这样的语文情调来写作文,课堂教学效率怎么会不高呢?此外,农村中的社会资源也十分丰富,如,有的地方有庙会。赶庙会是很多学生乐于参加的事,在其中学生可以感受到欢乐的气氛,自由吃喝玩乐,一天的生活十分丰富。但写作文的时候,要从中选取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并通过思考得出个人真实的感受。

2.利用文化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民间文化资源包括传统节日风俗习惯、历史古迹、工艺、戏曲等。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遇到有关民俗或介绍历史古迹的单元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语文实践活动,到自己的家乡发现充满传奇色彩的习俗,听老一辈人讲述历史古迹的由来。通过实践能够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并教会学生关心生活中的事物,思考其形成原因,产生感悟。这样真实的语文实践活动能够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新的认识和体验。

总之,农村语文教师应当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开阔学生的语文视野,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在农村实际情况下,达到教学目标,搞好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秦慧娣.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策略研究[D].宁夏大学,2013.

[2]杨银生.农村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

[3]陈军英.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J].学周刊,2015(2).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第4篇

一、抓住文中的重点词

有些篇幅长的课文使我们难以在规定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 我们如能准确地把握课文的知识点, 直击要点, 就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而这种“点”往往集中在个别词语上。抓住这些重要的关键词语, 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表达中心, 还可能帮我们理清课文思路, 抑或是帮助我们概括课文内容。如教学《老人与海鸥》一文时, 只需抓住“亲人”一词, 便可使学生对课文的思路豁然贯通, 通过阅读课文他们会很容易明白课文所讲的两部分内容是“老人爱海鸥”与“海鸥爱老人”, 与此同时也把读书的 “金钥匙”交给了学生, 学生只需找出描写表现他们亲情的句子, 谈出体会, 再经过老师点拨, 学会《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表达感情的方法, 一篇长长的课文就这样让学生融会贯通了。以点及面, 以一词带全篇, 巧设如此亮点, 自然课文全篇皆活了。

二、抓住文中重点语句

语文课文中总有起到点睛作用的句子, 它们或能统领一段或一篇课文, 或能使课文衔接得自然流畅, 或能总结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如果能巧妙利用重点句子, 以一“线”提起全文, 就可删繁就简, 直达教学目标。如丰子恺老先生的《白鹅》一文中 “鹅的高傲, 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句话直接点明了这篇课文要写的内容, 在全文中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教学时, 扣住这句话设计问题进行读、议, 提问“从哪些地方看出白鹅的叫声高傲?”引导学生学习, 谈体会, 之后再抛出 “从哪些句子看出白鹅的步态、吃相高傲?”这个问题让学生小组内学习解决, 这样有扶有放, 教师教路和学生思路清晰, 重点突出, 给学生的印象也深刻, 学生学习起来自会事半功倍。并且学生熟悉了这种学习方法, 对他们进行阅读分析练习、习作练习都很有帮助, 如此, 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内容, 更是学会了学习方法, 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做到“举一反三”。

三、抓住课文重点段, 推及全文

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会遇到一些段落结构类似, 表达方式一致的课文, 遇到这类课文时, 如果一一赘讲, 不仅老师会觉得乏味失去激情, 更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 失去学习兴趣, 这样的阅读教学注定会是失败的。如果我们提炼出其中一段重点讲解, 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后让他们自主合作学习, 那课堂会立马变得灵动起来。

四、抓住课文差异问题, 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

小学生年龄小, 生活经验不一, 这注定了他们认识理解能力会有所差异, 他们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常出现不同意见, 甚至各执一词, 无法达成最终的统一。对此可抓住时机, 提挈矛盾, 引导学生各执己见进行辩论, 在辩论中深入体会文章内含。如学习《给予树》这篇课文时, 在理解金吉娅做法是否正确时, 有的同学认为她做得对, 把爱给了陌生人很伟大, 但也有同学认为她对家人不够重视, 不顾家庭实际情况……此时把时间交给学生, 让他们自主辩论, 教师仅仅适时引导, 就可将课文联系生活, 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 不仅解决了课文重点, 还使课文学习提高一个层次, 更是升华了学生的思想认识。

五、抓住课文对比, 加深学生感想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方法最重要的还是多比较, 多归纳”, 在语文阅读教学时, 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注意课文内容的前后对比, 可以深化理解, 使学生的思维、认识都能达到更高境界。像《圆明园的毁灭》一课, 圆明园昔日辉煌与毁灭后残垣断壁的对比, 加深了学生对圆明园毁灭的痛心、惋惜之情;《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中, 小作者与父亲满是幸福的时光与失去爸爸后的描写, 加深了同学们对小作者心中悲痛的感触;《穷人》一课, 贫苦的生活环境与安娜夫妇的无私对比, 更让学生体会到了安娜夫妇的善良……抓住了对比这一亮点, 学生也就自然而然的加深了感想、体会。

“巧抓重点, 巧设亮点”可以使我们的阅读教学更有效, 也能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 学得自主学习语文的方法, 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我所谈的经验、感悟还很浅薄,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 我将继续在语文教学的天地中翱翔, 不断探索与积累, 寻求更多的阅读教学方法, 寻找更多的阅读教学亮点, 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更大提高。

摘要:甘肃省灵台县梁原中心小学地处偏远的农村, 教学设备及各方面的软件设施都很落后, 尤其在语文教学方面, 更是问题百出, 学生不是被动的背书就是无休止的反复抄写, 极大地损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本文对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罗永正.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衔接[J].成功 (教育) , 2011 (5) .

外阅读教学反思农村小学语文 第5篇

日期:2012-09-03 来源:陕西教育[教学] » 20120708期

编辑:陕西教育报刊社

浏览次数:233

作者:作者单位 安康市汉阴县发扬小学 邓永宽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徘徊在“高耗低效”的误区,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浅薄。薄薄的一本语文教科书被我们的语文教师视为“圣经”,前后不知耕了多少遍,但学生的语文能力还是不能迅速提高,“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困扰着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阅读面窄、知识储备少是影响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最根本因素。对此,我深刻反思,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以下几方面作尝试。

1.家校联手,为学生推荐中外优秀儿童读物

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告诉我们,阅读者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这样才能“像挖宝矿的矿工,把矿渣甩在一边,只拣纯净的宝石”。本着“有益、有趣”的原则,结合学生实际,推荐低年级着重阅读《安徒生童话》、《阿凡提的故事》、《格林童话》、《鞠萍故事系列》和科幻小故事等,侧重培养想象能力;中年级着重阅读《成语故事》、《儿童小百科》、《西游记》这类少儿故事、科技常识等,侧重培养感知理解能力;高年级着重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爱的教育》、《中华上下五千年》等比较通俗的古今中外历史故事、名人传记等,侧重培养鉴赏评价能力。必读书目及选读书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点到面,既有阶段性又尽量保持连贯性,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知识的同时,又能逐渐锻炼和养成自学的能力。

2.明确要求,拓宽课外阅读的时空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课外阅读应该是一种独立的学习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需要,独立自由地确定目标、选择读书、制订计划、控制进度,但教师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与指导。具体地说,第一二学段应着重引导学生进行优美词句的摘抄;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和讲故事训练,教给学生背诵方法并帮助学生选择材料;第三学段教给学生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和讲故事、写好片断赏析式的读书笔记;指导学生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发表独特见解;教给学生现场竞技的技巧;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文章(或书籍),进行感情朗读或复述;指导学生写好读书感。从指导方法上来说,要“明确读的目标、掌握读的层次、指导读的方法、抓住读的时机、变换读的形式和完善读的检测”。

3.以研促教,探索课外阅读教学创新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正确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阅读乐趣,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挑战”意识(挑战自我、挑战同学、挑战教师)和创新意识,带领学生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引导学生采取不同方式(上网、读课外书、请教等)查阅资料,进行收集、加工,激发学生课前收集阅读材料,课后依据课文内容拓展阅读的积极性,为学生的课外阅读铺平道路。要“重视以点辐射,把联系课文的课外拓展阅读作为一个新的知识增长点、情感深化点和技能巩固扩展点。”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努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技能。如培养学生讨论交流的能力、质疑问难的能力、预习的能力、自学的能力等,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主阅读技能,才能由过去传统的接受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4.活化课程,充分发挥“小主人”作用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语文学习应该在课堂上,但绝对不是只靠课堂就能学好的。所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能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能够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锻炼语文能力。如:课前5分钟演讲,语文开心辞典,成语典故,巧接诗词,名著导读,读书心得交流,读书笔记展评,创编童话、寓言、科幻故事等,在讲述、竞答、推荐、品评、交流、创编等活动中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发现不足,寻找差距,从而促进内需,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切实感受到阅读是人生一大乐事。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初探 第6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标;教材;识字;兴趣。

农村小学特别是村小在同年级中多数都是单班,因此,我们在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时候即要教数学又要教语文。所以说:农村小学班主任非常辛苦,即是班级的领导者,又是教学工作的组织者;既要管理班级有要搞好两门课程的教学;既要教会他们做人还要教会他们做事,而且还得把他们的学习成绩搞上去,实属不易。通过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深深地体会到在做好班级管理的同时教好语文学科是非常重要的。记得我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只是一味地通过严厉来压制学生,使学生各个都惧怕老师,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学生违反纪律,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把学习成绩搞上去。但是,在多年的班级管理和教学经验中,才深深地感受到这根本不是好的教育教学方法。作为语文教学,需要学生培养起读书认字、习作交流的能力,只有学生提高了学习意识,才能够将教学工作切实有效地开展起来。我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也总结出了语文教学中点滴的教学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主动地去进行学习。作为一堂成功的小学语文课,不仅仅能够给学生以听觉上的享受,更可以让教师个人也深深体会到一种成功的喜悦和快乐。教师只有保持高亢的激情,才能在教学工作中开启源源不断的动力,保持对学生长久的喜爱,不懈追求自己的梦想。教师一个人充满激情是不能够完全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这还需要将这种热情传递给学生,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1、把握课标,基于教材,充分阅读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说:小学语文的教学,不同于数学,必须要深深体味教材的细节。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都是众多语文学教授们辛勤汗水的凝结,每一篇课文都是学者们难得的思考。在小学语文课上不需要进行太多知识面的扩展,讲好教材上的内容即可让学生有充实的语文涵养。在近年来实行的新课标教育,对小学生的要求是建立良好的语感,体会中华文字、语言所独有的神韵,能够利用正确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

教师教学中要表现出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可以通过生动阅读来实现。就拿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鸟的天堂》这一节来说,在学生们阅读后,我并没有立刻开始课文的讲解,而是先让学生回答问题。通过师生共同交流就能够体味到作者在字、句子上的斟酌和巧妙。所以说:进行语文教学,就是将精华的段落进行讲解,学生体会到其中的美妙就会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进而可以提高其教学效果。

2、借助设备,运用资源,激发兴趣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新课标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的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地改变过去“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把以前枯燥乏味的教学现状统统甩掉,去迎接学生智慧的而且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学生的所需,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运用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和互联网以及多媒体等教学资源,来适当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近年来在我的实际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多媒体演示、故事扩展、悬疑巧设等。

3、放飞思维,恰当点拨,产生共鸣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不要拘谨学生的思维,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让孩子们大胆地各抒己见,并对问题有一个充分的思考,然后老师再进行恰当的点拨,将作者的写作感情展现给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同文章的作者产生共鸣。教师才能够在学生面对小河的时候,起到桥梁引渡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作者写作文章的深刻意蕴,之后产生共鸣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虽然说语言来源于生活,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也都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吉林省蛟河市新农九年制学校兴农村小学 邮编:132500)

刍议农村小学语文说话训练教学 第7篇

关键词:说话训练,想说,敢说,练说

小学语文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该从说到写,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可见说是写的基础, 对小学生要加强说话的训练, 使学生敢说、乐说、会说、说具体。目前, 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一般都比较差, 高年级学生当众说话还是畏畏缩缩, 不够流利, 原因之一是小学语文重文轻语, 再加上方言影响所致, 所以农村小学教学应加强普通话口语训练。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尝试, 得出:农村小学生的说话训练必须经过“想说——敢说——会说”这三个过程, 说话的能力才会大大提高。

一、创造各种机会使学生想说

一个人不发言并不等于不会说话, 首先要看他想不想说。大家知道, 一个人心情愉快、感情激动的时候, 话匣子才能打开, 为此, 我经常运用灵活多样的办法让学生开口, 如在班级开展普通话演讲比赛, 讲讲你听到的、看到的事情, 讲讲在广播或电视里看到的新闻及家中或街头的新鲜事等。这时学生的兴趣来了, 他们争先恐后, 侃侃而谈, 在语文课上, 我更注意学生的说话训练, 不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主动回答, 而且充分利用教材中插图的内容, 让学生仔细观察后讲讲插图表达的意思。

如《难忘的泼水节》一课的第五、六段时, 我让学生借助图展开想象, 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互相泼水、相互祝福的场面, 抓住“泼呀、洒呀、说啊、跳啊”等词语, 让学生连起来说说。

二、创设环境, 使学生敢说

有些学生确实有一肚子的话, 但因缺乏勇气, 最终还是一句也说不出来, 老师可以利用课前几分钟练说, 每节课课前3分钟练说, 注意给学生创设说的环境, 使学生有话说、乐说。例如用“开火车、同桌互说”等形式, 让每个学生用一两句话说说当天亲身经历的, 或见到的、听到的事等等。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是自尊心和上进心强, 因此对小学生的表扬鼓励应该多于批评指责, 就可以更好地激发其学习兴趣。初步练口语表达时, 学生往往语无伦次, 但无论学生会或不会说, 我都给予鼓励, 并耐心地引导他们, 让他们增强信心。久而久之, 学生就养成了踊跃发言、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习惯, 课堂气氛日趋活跃。

三、加强训练, 使学生会说

学生在说话过程中, 需要边听、边想、边说, 逐步才能做到耳灵、脑活、嘴快。为此要让学生会说, 把话说好, 首先要训练把话说得正确、流利、有条理;然后进一步要求他们说话时神情自若, 落落大方, 或坐或站, 或颦或笑, 动作表情切合说话内容;进而再要求他们根据听话对象和不同环境, 注意礼貌, 说的得体。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要结合教学过程, 加强对学生的听说训练, 注意纠正方言的不良影响, 并经常指导他们掌握一些说话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在语文课堂上, 可把讲读课文和说话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先进行词语搭配训练, 然后练习用词语说一句完整的话, 再结合课文内容说一段话, 进而再引导学生把话说具体、说形象、说生动。这样逐步增加难度, 学生不但能够接受, 而且兴趣倍增, 效果良好。

根据课文内容练说, 例如在识字教学中, 学生理解了词语的意思结构后, 可以进行扩词练说, 要他们把词组成句, 把句连成段。如“红”字, 学生理解了其意思与结构后, 可这样扩词练说:红色、红花、红通通、红衣服等;再让学生选其中的一个词说一句话, 再由这句话扩说一段话。再如阅读教学中,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注意停顿、语气, 读出感情, 还要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这也是练说的一种形式。

说话时, 要求学生展开联想, 把话说得具体又生动, 例如, 第二册《春天》一课的第一句“春天对冰雪说了什么, 冰雪那么听话, 都化了”, 在这里, 课文没有直接形容春天是怎么来的, 冰雪是怎么化的。教学时, 可要求学生展开联想:春天在跟谁说话, 说了什么?学生联想后, 有的说:“春天在跟冰雪说话。”有的说:“冰雪, 你醒吧, 春天来了, 你该到地里去给庄稼浇水了。”有的说:“冰雪, 禾苗已经醒了, 你快去吧, 它们正在等着水喝呢!”

说话训练时, 可以要求学生用上一些简单比喻或拟人的句子, 把话说生动。例如, 教学第二册三单元时, 先出示春天燕子飞回来的图画, 然后让学生认真观察燕子, 特别是它的尾巴, 再观察大地的景物。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话, 要求用比喻句描述燕子的样子, 特别是它的尾巴, 还有大地的景物, 再用拟人的方法想象燕子会对大地说些什么?花草树木又会说些什么?学生根据图意进行了描述:春天来了, 大地苏醒了, 小草绿了, 各种花开了, 小燕子飞回来了, 小燕子摆动剪刀似的尾巴对小草说:“我回来了!”小草说:“欢迎你, 小燕子!”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势 第8篇

在面临农村教学的诸多问题时,我们应该把重心放到学生身上, 去发现他们身上自带的闪光点。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不要让外在的问题掩盖了他们身上所具备的一些先天品质优势。在此, 就农村学生自身情况谈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先天性优势。

一、学习资源的优势

语文教学中,先是字词句,最终就在于篇,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习作不仅是需要积累和想象,更多的在于要有切身的体会,以此才能激发出真实情感,让学生在习作中畅所欲言。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与大自然接触的时间比较多,这就使他们对于农村的文化,农村的传统都会产生较为独特的感受,能让他们在学习书本知识时有更深切的体会。在习作中就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在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上,农村学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农村拥有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1]农村的孩子比城市中的孩子接触面相对比较闭塞,但农村孩子感受农村特有的风光比城市中的孩子优越。淳朴的民风民俗、形态各异的昆虫、郁郁葱葱的植被、奇特的自然风光等优越的农村资源为语文综合实践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农村孩子亲身体验过山坡上打滚、小溪边嬉戏、小路上踏青等等,这些生活画面也是他们用之不尽的写作素材。[2]

二、学习习惯培养的优势

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一经养成,往往会伴随人的一生,由此可见习惯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性, 因此,学习习惯不仅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由于农村孩子的生活环境影响,相较于城里的孩子就稍显腼腆, 正由于这一原因,在倾听方面,往往农村孩子会做得很好。倾听就是对他人的尊重,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也就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此外,农村孩子得不到城里孩子那么多的宠爱和呵护,这也使得农村孩子更加独立、坚强,敢于接受、面对挫折,这些品质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人生中都给农村孩子很多帮助。农村孩子更多的与大地接触,也会参加一些田间劳作,也是在这些实践中能切身体会到付出与收获。这也是大部分农村孩子都比较踏实的原因。

这些品质本身就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拥有这些品质的农村孩子来说这就是一大优势。

三、学习动机的优势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随着经济条件的提升,现在的学生都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从最根本上来说学生都不知道为什么学习,而仅仅保持在为学习而学。对于农村孩子,大部分家庭条件都不富裕,且大部分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在生活中他们也会参加一些田间劳作,使他们更能体会生活的艰辛,就能很明显地体会到生活的不易,从而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小学儿童动机发展的趋势是从较短近的、狭隘的动机逐步向比较自觉、远大的动机发展,从比较具体的动机向富有原则性的比较抽象的动机发展,从不稳定的动机逐步向比较稳定的动机发展。[3]为了让父母不再那么辛苦,为了全家团聚,为了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些都是农村孩子刚开始学习的动机,促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有目的、有目标的进行学习。

在诸多调查中显示农村教学存在着很多的匮乏,但我们不应该忽视它本身所带有的这些优势,更应该合理地发挥这些优势进行教学,让学生学得开心,老师教得轻松。让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走向美丽的春天。

摘要:农村教育一直备受关注,在许多研究和调查中,通过教学设备、教学理念方面反映出农村教学水平偏低。本研究是以农村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学习资源、学习习惯培养、学习动机三方面探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势。

农村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浅谈 第9篇

一、创设教学情境, 调动学生的识字兴趣

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呢?最好的答案肯定是激发学生对知识需求的欲望, 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兴趣。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往往只能集中几分钟, 尔后就注意力分散, 在识字教学的时候, 如果不能考虑到这种情况的话, 多好的教学也是枉然, 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识字课时, 一定要照顾到小学生好动的年龄特点, 这样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从教学的需要出发, 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来有效地进行识字教学。

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决定了老师的教学必须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 教学情景的创设, 就等于教学一开始把学生带到识字的思路上来, 增加学生识字教学的趣味性, 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促进学生能够自动识字, 无须老师催促。如果这种教学的方法运用好了, 还能激发老师自身不断创新探索识字教学的方法, 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如教“走“拍”等这些与动作相关的汉字时, 老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先做做这些动作, 然后体会这些字的意思。在适当的时候也可以结合儿歌,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进而探求汉字的结构, 探求汉字的音和义之间的关系。如小学语文第三册《语文园地四》中, 有这样的一首儿歌:“有水把茶泡, 有饭能吃饱。有足快快跑, 有手轻轻抱。有衣穿长袍, 有火放鞭炮。”学生觉得非常好玩, 于是你一言我一语地探讨起来, 经过短暂的思考后, 他们都能想到“泡、饱、跑、抱、袍、炮”这些字。这种用儿歌来识字的教学方法很有效, 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 字的意义也包含在里面, 富有趣味性。所以, 学生对这种识字教学是非常喜欢的, 比一字一句、一板一眼地慢条斯理地教, 效果要强很多。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能很好地掌握生字的音、形、义三者的关系所在, 他们也就能够正确地使用这些汉字, 不会出现在用词说话时词不达意或者是牛头不对马尾的情况。现在的彩板教材图文并茂, 容易吸引学生眼球, 也容易失去兴趣。在教学中, 为了提高学生对文字的好奇感, 我想了很多办法, 又如在教象形字时, 利用图画, 来帮助学生认字。如教“口、耳、目”等字时, 先让学生画出这些字所代表的自己的五官, 然后再认真观察黑板上的图, 明白这些汉字从一开始就跟人的五官形状相似。学生的思维也就初步形成对事物的理性判断, 不盲目学习了, 懂得学习是要动脑分析的, 在分析事物的过程中可得到无穷的乐趣。

二、引导学生掌握多种识字方法

识字的方法多种多样, 不能一个方法用到底。我在现实生活中发现, 有经验的老师, 很是注意引导学生逐渐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适合自己的方法识字,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只有培养了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才有可能在教学道路上越走越远。

任何事物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中国的汉字也不例外。汉字从它的结构来看, 不外乎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内外结构、半包围结构等几种, 同一类的汉字, 其构字是很有规律性的。教学时, 如果能帮助学生进行准确归类, 并能从中找到规律, 这样既有利于提高识记效果, 又可以促进学生举一反三, 扩大识字的范围。如教学“柏、枝、材、林”等字时, 我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字, 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什么地方, 看共同点是部首相同, 不同点是右面不一样。学生如果能找到这些, 老师就适当的引导学生想一想还认识哪些带有“木”字旁的字, 把它们一一写出来。如此一来, 学生的识字量无形之中就大了, 学生学得也不枯燥乏味, 教学效果肯定是非常理想的。

编故事识字法是我经常使用的汉字识字方法。低年级的学生对故事天生充满好奇, 他们的想象力也是非常丰富的, 完全可以引导学生编故事来识字。

中国的汉字想象空间非常大, 我们经常看到的谜语, 大多跟汉字有关, 如果我们将这些传统的文字游戏引进语文识字课堂, 效果会很好。把生字编成谜语, 让学生在猜字谜中学习生字, 既识记了字音、字形, 又理解了字义, 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如“一口咬断牛尾巴——告”就是非常形象的, 也很有趣味。老师学生都可以学习这种趣味很强的谜语。

除此之外, 还可以编顺口溜、口诀、儿歌来帮助学生识字。如记忆“喝”和“渴”时, 学生就能自编顺口溜:口渴要喝水, 渴是三点水;喝是口字旁, 喝水要用嘴。

另外, 其他的如近义词反义词识字法, 多媒体演示识字法等, 我们可根据情况采用, 不可死板硬套。

农村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初探 第10篇

提高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但笔者在近十年的教学中发现, 身处农村的孩子,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 不少学生表达能力不强, 因而造成了许多学生只会当聆听者, 不愿意表达交流的现状。课堂上, 常常气氛沉闷, 那么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 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状?逐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

一、走进学生内心世界, 多鼓励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也就在于如何爱儿童。”教师只有用爱心去滋润每一个幼小的心灵, 走进学生内心, 才会真正地了解他们。不愿口语表达的孩子大多性格内向。我们可以将一些简单的问题投向他们, 让这些学生有了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利用一切机会, 接触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 经常与他们交谈, 使他们能够充分地信任老师, 进而在课堂上敢于发言。所以当我们接手一个班级时, 首先要摸排一下, 哪些学生需要倾注更多的关爱。

在二年级这学期教材中, 出现了关于“问路”的口语交际, 为了让学生有话说, 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几天前我特意布置学生在家里和家长模拟“问路”。第二天, 我在课间悄悄地问陆子娴:“在家说了吗?”她小声回答:“说了。”“愿意在课上说给大家听听吗?”“愿……意, 可我有点害怕。”于是, 我鼓励她:“你一定可以的, 说不好大家给你加油, 说得好我们给你鼓掌。”说也奇怪, 那天课堂上, 她说得很流利, 赢得了一片掌声, 不少同学几乎不相信这会是陆子娴。我感慨:我只不过给了她一点鼓励, 她却有如此表现。所以, 我觉得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 学生会有惊喜的表现。

另外, 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 在关爱的同时, 还要对其严格要求, 不能因为他们内向, 就处处“迁就”, 这样会加重他们的自卑感, 长时间还可能滋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形成。

二、结合教材挖掘资源, 找话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语文课程资源, 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 去努力开发, 积极利用。因此, 我们必须立足生活, 利用农村宝贵的原生态资源, 把教材的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 找准找好学生乐于参与有话可说的话题。

农村学生虽然见识相对偏少, 与别人沟通联系的机会也少, 但他们拥有得天独厚的大自然, 如乡村芬芳的泥土气息、温驯的鸡鸭牛羊、美丽的花草树木。他们可以在野外捕捉昆虫, 到小溪里捕鱼捞虾, 到村外捉迷藏, 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课本中的《秋游》时, 我设计利用农村独天独厚的自然教学资源来进行这课的教学, 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我将这些孩子带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秋天。当孩子们看到金黄的树叶, 高高的天空, 南飞的大雁, 清澈的小河……这些美丽的自然景色唤起了学生生活的体验, 学生们想说, 乐说, 也有话可说。他们这样说:我们来到了田野, 稻田像金色的海洋, 高粱涨红了脸, 玉米露出了金黄饱满的牙齿。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 飘啊飘啊, 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银杏树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扇啊扇啊, 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只有梧桐树的叶子在空中飞舞, 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小学生们通过这些语言表达了他们对秋天的赞美, 也找到了秋天。

由于学生有了自己的亲身体验, 因而交流时学生兴趣浓厚, 有了想听要说的欲望。

三、口语训练阅读写话, 巧结合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图文并茂, 色彩斑斓, 特别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这给说话、写话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插图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所欲言。由于年龄的原因, 学生观察插图时注意力不集中, 目的不是很明确, 有一定的随意性。因此, 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很重要。

例如, 在教学口语交际《我长大了做……》时, 我引导学生看清楚画面所反映的主要内容, 知道这幅图上主要画的是什么。如画有什么人, 他们在做什么, 他们有可能从事什么职业……

当要求一明确, 大家畅所欲言, 有的说, 我长大要当医生, 医生是伟大的职业, 能治病救人, 减少病人的痛苦, 家人看病也不要钱了。有的说, 我长大了要当老师, 可以给学生很多知识, 大家还都听老师的话。有的说, 我要当科学家, 想去南极看看海豹和企鹅怎么游泳的, 他们吃什么?还听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出现空洞, 我要去研究它, 使人类不再受伤害。科学家还能发明许多东西呢。还有的说, 我长大要当一名解放军, 能保卫祖国, 哪里有困难, 他们就冲向哪里, 多勇敢啊!其中一个学生说, 我长大了要做警察, 抓小偷和打麻将的人……这些理由,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天真烂漫。

这种口语交际, 其目的不仅仅在于说话本身, 重要的是能让学生的思想得到锻炼, 感情得到陶冶, 使他们在训练说话的过程中养成有条理地想问题的良好习惯, 说话也就能“合于论理, 出于至诚”, 话能说好了, 诉诸文字也就能写出像样的文章来了。

总之, 口语交际是一门全新的课程, 是以训练学生听说能力, 培养学生的良好听说习惯为任务的一种语言能力训练, 并和阅读, 写作相依相附, 互相贯通, 是语文教学中新型而且重要的一环。只要我们农村小学教师想方设法, 对学生进行长期认真的训练, 就能让农村小学口语交际课堂显出勃勃生机。口语交际, 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

[3]《小学语文教学》.

[4]《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几点浅见》.

农村小学语文“读”教学初探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267-01

农村孩子吃得苦,勤奋,能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好的大学,毕业后的人生事业发展中,往往不及同等能力的城市孩子,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自信,与人沟通交流能力较弱,语言社交能力不足。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从娃娃抓起。小学语文是学生语言训练的起始阶段,各年级的语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以读为本,通过让学生充分的朗读,在读中注重情感的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能独到的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熏陶学生高尚的情操,真正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深化农村课堂教学改革,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是改革小学语文教学,提高素质教育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以读为本”是改革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落后现状的突破口。

在课堂上,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情感与情感的激发,决不仅仅是老师填鸭式的课文分析所能替代的。“读”可以让教学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让学生自觉投入学习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通过“读”,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想象力更为丰富,而且表现出浓厚的写作兴趣,促进学生健康活泼发展,真正实现与素质教育的接轨。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小学,一些贫困生需要参与家庭经济劳动,缺少一定的语言表达环境,语言表达能力相对的匮乏。注重“读”不但可以实现老师的轻松教学,而且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表达能力。

一、目前教学现状

目前,大多数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容乐观,主要是以下情况:

1、小学语文课堂仍是以讲解分析为主,教师“填鸭式”喋喋不休地串讲,分析文章以及字词句的理解意思,让小学生学得被动、枯燥、呆板。

2、片面追求考试分数,让学生一味的死记硬背,机械式的应试记忆理解。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理解力、分析力。

3、学生的听说能力(普通话能力)和写作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升,学生不善于表达,害怕作文写作,不利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应用和发展。

二、具体教学方法

1、初读课文,识字解析激发兴趣。可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语文教学一般要按照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教学先后顺序。老师在教学中应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学生通过自己读、分组读、齐读、个别读等多种形式,做到认真初读全文,标出生字新词解析理解。学生在学习中要大胆提问、用心感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表现能力。再速读全文,找出文章中最能表达文章中心的语句。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激励,起到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并依据低年级学生对新奇知识特别感兴趣的特点,提出一些与中心语句感兴趣的话题及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自学课文的兴趣,提高学生自学的主动性。这种自主的学习使学生悟出了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变得爱读、爱问、爱答、爱动脑等,由“怕学”变得“爱学”。

2、朗读课文把握基调,品味文章思想脉动。朗读课文是运用书面语言用声音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也是一种要求咬音吐字、表情达意的言语艺术,如同音乐和绘画艺术一样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朗读训练到位,不仅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色彩和内在思想有所提升,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普通话表达水平。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语言艺术的感受,进一步培养语感,领会作者的意图和所想表达的思想,并从中深受启发。总之,要重视开口朗读,告别“哑巴语文”。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的,“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要让学生学会享受朗读,用心吟诵,让自己的心与“文心”相共鸣。要长期坚持朗读,接受规范语言、优美语言的感染熏陶,以形成良好语感朗读训练,是提高小学语文的途径,也是从小培养学生读书语感的重中之重。

3、注重诵读,总结积累优美词句。好的文章就如一壶清茶,品位无穷。熟读课文,可以增强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语言艺术的感受,进一步培养语感,领会作者的意图,理解课文真谛,并从中深受启发,从而指导行为。

“读”自古以来就是代代相传的好方法,对于小学生的学习,不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一盘美味的佳肴,只有细细品尝,才能领略到其中的色香俱全,获取营养;一篇佳作,只有让学生进行诵读,美妙的语句进行记忆,方能领略到其妙处。正所谓三分文章七分阅读。记忆性文章需要读,领略性文章需要读,鉴赏性文章需要读,写作性文章也需要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道理不言而语。

注重提高小学生阅读水平,倡导创造性学习行为,减少教师的拖沓分析来鼓励学生参与阅读实践,让学生能在主动阅读中提高思维及培养情感式、艺术式熏陶,开发启迪思想,享受阅读的乐趣。

4、“读”要以尊重学生为出发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他们的智慧、潜力和创造力。学生在回答相互提出的疑问时,要采取开放式的补充回答方式,不要只拘泥于单一的答案。比如对教师的同一个提问,不同的学生往往有不同的回答,这些回答没有绝对的对与错,都是学生感悟的结果。如果学生的回答不够完整,可请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只要沾边,都应视其正确,予以肯定。鼓励学生多多参与,即使学生的回答毫不沾边,也不要当面指责学生不对,反过来要肯定他敢于发言的一面,并示意老师相信他下次能答好。

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第12篇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站在高高的讲台上, 在教学中使用命令式的语言, 规定了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做什么, 不可以做什么, 长此以住, 打压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放下身段走到学生中去, 定会收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成果。俗话说:“亲其师, 信其道”,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中呈现出的一种健康心理状态, 有利于师生共同营造良好的心理交流场所,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敢于发表自已的独特见解, 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和活动。陶行知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笔者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试想一下, 没有爱的教育是多么可怕啊!学生的学习必须要有主动意识去参与, 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学生在课堂上三缄其口, 毫无反应, 那课堂犹如一潭死水, 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好学生是夸出来的, 美国成功学家、现代社会学家卡耐基说得好:“当我们听到别人对我们某些长处表示赞赏之后, 再听到他的批评, 心里往往会好受得多。”我在指导语文差生时, 采用个别指导的方法, 避免在全班同学面前公开点名批评他们而让他们感到丢脸。我找他们面对面座谈, 先表扬和鼓励他们的闪光点, 然后委婉指出不足之处, 如能改正这些不足之处那就更好。这样, 学生很乐意地接受老师的指导, 因为他们明白, 老师是真心为他们好, 想帮助他们提高语文学习成绩。这样, 学生便会感到老师可亲可敬, 师生之间的感情就建立起来了。

二讲究课堂导入艺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心灵上, 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师要开启学生的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探求知识, 使之成为“乐之者”。因此, 一节好的课堂往往有一个让人眼前一亮、非常精彩的开头, 能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心, 让学生的思维迅速集中到课堂中, 从而到达好的教学效果。如在《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教学中, 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 八百年前的一天, 在一条僻静的小巷中, 一幅墨香浓郁的长卷即将完工, 画的主人满脸倦意, 却掩不住眼神里透露出来的自豪和得意之情, 他就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 那幅画就是日后享誉中外的《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主要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岸边店铺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 描绘了运载东南粮米财货的漕船通过汴河紧张繁忙的景象。细细看去, 画卷上的人物肩挑手提, 你来我往, 虽细小如豆, 却极为清晰。远处店铺林立, 茶馆遍布, 街市繁华的景象一览无余。即使每个细小的角落, 也饱含著作者的匠心, 你看, 河边一个骑马人不小心引发了一连串的故事, 作者的画技巧夺天工, 真是令人赞叹不已!通过这样的导入,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迅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现代教育理论要求教师要真正转变教育观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不再把课堂看作是“灌”知识给学生的地方, 而是把课堂看作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地方, 把自己当成是学生学习合作的伙伴, 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改变过去的“填鸭式”教学和搞“题海”战术, 这样的教学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其教学效率肯定不高。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互动的过程, 明确和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这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如在《风筝》的教学中, 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风筝, 到操场去放一放, 体验一下做风筝和放风筝的快乐。我问学生:假如高高飞着的风筝线断了, 风筝飞了, 你会怎么做?课文中为什么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因此, 只有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主体作用才能发挥, 个性的发展才有实现的希望。新课程理论认为:“改变原有学生单调接受式的教学方式, 建立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互动方式, 自然成为这场改革的重要任务。”

四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让学生学会学习

陶行知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很多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没有学习方法, 认为学习语文就是听说读写, 死记硬背。我认为, 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不仅是知识, 同时还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即学习中让学生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耳到、手到, 做到不动笔就不学习, 做到把书读“活”。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的教学中,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拉近学生与西沙群岛的距离, 教师可以在整堂课上创设去西沙群岛旅游观光的情境, 以生动的导语贯穿整堂课。这样的情境创设很能吸引三年级的小学生, 课堂上他们会对西沙群岛始终充满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学习积极性很高。课文中所描写的海龟、贝壳、鱼类、海鸟等生物, 对远离海洋的农村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 但他们又对这些充满了好奇, 多媒体的运用帮助学生对这些生物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也使得他们对课文抓住生物特点描写的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总之, 新课程改革给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在教学中要敢于打破传统思维, 与时俱进。只要我们教师去留心、去积累、去思考、去探索、去完善, 小学语文这块沃土一定会异彩纷呈, 达到“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理想境界。

摘要:新课程改革给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倡导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 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质疑, 这对传统的语文教学的重结果、轻过程的接受性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挑战。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课堂主动参与意识, 促进学习方法的转变, 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上一篇:现场控制网络下一篇:表面粗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