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控制范文

2024-08-02

模具控制范文(精选12篇)

模具控制 第1篇

1 机械模具加工精度控制要点探析

1.1 合理选择机械模具加工工艺

在进行机械模具加工精度的控制过程中, 可以针对机械模具加工的实际需要, 进行对于机械模具加工工艺的选择, 从不同的机械加工工艺类型中筛选出最适合机械模具加工的加工工艺。截至目前为止, 广泛使用的机械模具加工工艺已经包含有车工加工工艺、钳工加工工艺、冲压加工工艺等技术手段。这些机械加工工艺在应用到机械模具加工的过程中, 具备着自身独特的加工特点, 对机械模具加工的精度的影响也存在着极大的干扰作用。因此, 要根据机械模具加工的实际需要, 不断进行机械模具加工工艺的优化, 促进机械模具加工精度的提升。

1.2 合理选择机械模具加工器械

机械模具加工过程所使用到的加工器械数目相对较多。具体的来说, 在进行机械模具加工过程中, 所采用的机械模具加工器械是各不相同的。例如, 在使用锻工加工工艺进行机械模具加工的过程中, 为了有效提升机械模具加工的精度, 就会使用到装出炉夹钳等设备, 这些设备的选型将直接的关系到机械模具加工的加工精度控制过程。在使用钳工加工工艺进行机械模具加工的过程中, 则会使用到锉刀等设备, 这些设备的选型也将对机械模具加工的精度形成有效控制。为了有效的保证机械模具加工的精度的有效提升, 就需要对使用的加工器械进行有效处理, 促进机械模具加工精度的提升。

1.3 优化不同结构的机械模具加工的精度控制手段

在进行机械模具加工的过程中, 所要进行加工生产的机械模具类型是多种多样的, 既包括有柱形的机械模具加工过程, 也包括锥形机械模具加工过程, 不规则形状机械模具加工也时有出现。在进行机械模具加工生产的过程中, 机械模具加工所使用的加工原材料也是不相同的。针对这样的情况, 在进行机械模具加工生产的过程中, 要充分的注意到机械模具加工生产的实际需求, 促进机械模具加工效率的提升。

2 机械模具加工精度控制措施探析

根据对相关文献的调查研究, 可以发现, 截至目前为止, 进行引发机械模具加工精度问题的研究, 主要是涉及到的领域范围包括有:对机械模具加工使用原材料的分析研究、引发机械模具加工精度问题的因素探析、机械模具加工精度失控原因分析研究所得到的, 针对这样的情况, 本文对机械模具加工精度控制研究工作进行较为具体的分析研究。

2.1 提升机械模具加工精度需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对相关文献的查询和对数据的统计研究, 可以发现, 在进行机械模具加工工艺的应用过程中, 出现精度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加工失误、机床编控程序出现错误和机械模具加工设备缺陷等问题。在这些引发加工精度的问题中, 出现的最频繁的事故是人工操作失误情况, 导致加工精度下降。一般情况下, 机床编控程序出现错误问题主要是由于所采用的数控机床的编控程序处于开环状, 难以发挥出智能化调控的作用, 因为上述几个原因所引发的机械模具加工精度问题的概率占据了问题概率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除此之外, 在进行机械模具加工的过程中, 还很容易出现加工机械设备选型不恰当等问题, 严重制约了机械模具加工精度的提升。

2.2 针对机械模具加工精度问题的具体策略

经过对机械模具加工精度问题的总结研究, 解决机械模具加工精度问题的研究重点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优化机械模具加工精度控制手法, 防止机械模具加工过程出现问题;其次, 选择合适的机械模具辅助加工工具, 控制好机械模具加工过程;最后, 进行机械模具加工数控机床的优化控制, 提升机械模具加工精度的控制力度。

与此同时, 为了有效的控制好机械模具加工精度, 还需要在结合机械模具加工精度参考重点的基础上, 采取以下几个措施进行机械模具加工控制措施的研究:首先, 要培养机械模具加工专业技能, 提升机械模具加工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 防止在进行机械模具加工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其次, 在进行机械模具加工的过程中, 要定期对机械模具加工生产设备进行检查, 防止因为加工设备问题造成机械模具加工精度控制不稳的情况;最后, 要根据机械模具加工的数控编码参数进行对编码参数的调整, 保证数控加工过程的合理性。

3 结论

综上所述, 为了有效的控制好机械模具加工精度, 就需要充分的结合机械模具加工过程的实际特点, 从机械模具加工专业技能、机械模具加工器械优化、机械模具加工编码参数的设计等几个方面入手, 总结出促进机械模具加工精度提升的方法, 切实保证机械模具加工过程的精度控制。

摘要:在进行机械模具加工生产的过程中, 只有在充分的保证机械模具加工的精确度, 才能够保证机械模具的使用性能。在这样的背景下, 就需要在进行机械模具加工生产的过程中, 充分的重视到对于机械加工生产精确度的保证, 并对机械加工生产过程中可能引发精确度问题的几种因素进行总结分析, 并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控制策略的研究工作。针对这样的情况, 本文将具体结合机械模具加工生产工艺的特点, 进行机械模具加工精度控制的探索研究工作。

关键词:机械模具加工,精度控制,探悉

参考文献

[1]夏玉华.关于典型工件加工定位误差的计算结果比较[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 2014 (01) .

[2]毛宏伟.浅析机械加工中误差产生的原因及提高加工精度的措施[J].电源技术应用, 2013 (11) .

[3]吴春其.影响机械加工精度的不利因素及改善途径[J].科技与企业, 2013 (03) .

[4]魏文亮, 张琳.论提高机械加工精度技术与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 2013 (14) .

模具产品设计开发控制程序 第2篇

模具产品设计与开发控制程序

模具产品设计与开发

控制程序

1.目的为了更好的设计与开发模具产品。

2.范围

适用本公司模具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3.职责

3.1模具厂设计(技术)主管负责模具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的管理和实施。

3.2模具厂质量主管、生产主管负责模具产品的工艺会签。

3.3模具厂生产主管负责模具的制造。

4.过程控制

4.1设计策划

模具产品的开发过程如下:

设计输入—→设计图纸(包括产品图、总装图、部件图)—→↑↑

评审验证、评审

加工生产—→试模确认。

↑↑

检验确认

设计与开发过程分为设计输入、设计图纸、加工生产、试模确 1

认四个阶段。

模具厂设计(技术)主管应根据顾客提供的产品图纸和要求进行设计策划并编制《模具设计与开发计划》JY-QER-7.3-01设计开发计划应包括:

a)开发的阶段和内容;

b)要进行设计评审,验证、检验和确认的活动安排;

c)进度;

d)负责人。

《模具设计与开发计划》经质量和生产主管会签后报厂长批准后实施,并在进展中发生不适宜时及时地进行修改。

4.2设计输入:模具营业主管在接受模具合同前应组织模具设计(技术)主管,质量主管按《产品有关要求确认和评审控制程序》进行评审并由设计(技术)主管制定《设计输入及其评审记录》。

其中内容包括:

a)客户的图纸和样件要求,及在合同里提出的有关产品功能和性能的要求;

b)本公司关于设计文件的相关规定《加工工艺手册》。

c)对产品适用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d)其他要求。如:产品的技术要求和技术规范等。

设计主管拟定完后,应组织质量主管、生产主管进行评审以确保其充分性,报厂长批准。

4.3设计输出:

在模具产品设计中,设计输出有:

4.3.1模具总装图,零部件图,并注明验收标准;

4.3.2采购清单;

4.3.3在只有产品样件情况下,应有模拟产品样件的产品图纸。

4.4在设计主管输出总装图、零部件图之后,由技术、质量、生产应对设计结构的合理性和材质的选择进行评审。以利及时发现问题和避免不足。对于评审的情况发生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应予以记录保存。并填写《设计评审记录》。

4.5验证:在零件、部件图纸及材料清单发出前,应由设计主管组织对图纸进行审核、校对,并对关键尺寸进行验算。以达到设计输出符合设计输入的要求的验证目的。并做好《设计验证记录》。

4.6确认:模具组装完毕要进行试模确认,一确认模具状态;二确认制件尺寸。检验模具产品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和顾客的要求。确认情况要填写《试模记录》。

4.7更改:由于顾客要求的增加和变化,或由于设计的失误和加工的错误以及试模以后发现问题时,设计需要更改,由设计主管主持实施更改并做好标识,应填好《设计更改记录》必要时应重新进行评审,验证或确认。

5.相关文件

6.相关记录

6.1 《模具产品开发计划》

6.2 《设计输入记录》

6.3 《设计评审输入》

6.4 《设计验证记录》

模具控制 第3篇

关键词:冲压模具设计机械运动控制

冷冲压就是将各种不同规格的板料或坯料,利用模具和冲压设备(压力机,又名冲床)对其施加压力,使之产生变形或分离,获得一定形状、尺寸和性能的零件。一般生产都是采用立式冲床,因而决定了冲压过程的主运动是上下运动,另外,还有模具与板料和模具中各结构件之间的各种相互运动。

一、冲压过程中机械运动的概述

机械运动可分为滑动、转动和滚动等三种基本运动形式,在冲压过程中都存在,但是各种运动形式的特点不同,对冲压的影响也各不相同。既然冲压过程存在如此多样的运动,在冲压模具设计中就应该对各种运动进行严格控制,以达到模具设计的要求。

冲压过程的主运动是上下运动,但是在模具中设计斜楔结构、转销结构、滚轴结构和旋切结构等,可以相应把主运动转化为水平运动、模具中的转动和模具中的滚动。在模具设计中这些特殊结构是比较复杂和困难,成本也较高,但是为了达到产品的形状、尺寸要求,却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

二、冲裁模具中机械运动的控制

冲裁工艺的基本运动是卸料板先与板料接触并压牢,凸模下降至与板料接

触并继续下降进入凹模,凸、凹模及板料产生相对运动导致板料分离,然后凸、

凹模分开,卸料板把工件或废料从凸模上推落,完成冲裁运动。卸料板的运动

是非常关键的,为了保证冲裁的质量,必须控制卸料板的运动,一定要让它先

于凸模与板料接触,并且压料力要足够,否则冲裁件切断面质量差,尺寸精度

低,平面度不良,甚至模具寿命减少。

按通常的方法设计落料冲孔模具,往往冲压后工件与废料边难以分开。在

不影响工件质量的前提下,可以采用在凸凹模卸料板上增加一些凸出的限位块,

以使落料冲孔运动完成后,凹模卸料板先把工件从凹模中推出,然后凸凹模卸

料板再把废料也从凸凹模上推落,这样一来,工件与废料也就自然分开了。

对于一些有局部凸起的较大的冲压件,可以在落料冲孔模的凹模卸料板上增加压型凸模,同时施加足够的弹簧力,以保证卸料板上压型凸模与板料接触时先使材料变形达到压型目的,再继续落料冲孔运动,往往可以减少一个工步的模具,降低成本。

三、弯曲模具中机械运动的控制

弯曲工艺的基本运动是卸料板先与板料接触并压死,凸模下降至与板料接触,并继续下降进入凹模,凸、凹模及板料产生相对运动,导致板料变形折弯,然后凸、凹模分开,弯曲凹模上的顶杆(或滑块)把弯曲边推出,完成弯曲运动。卸料板及顶杆的运动是非常关键的,为了保证弯曲的质量或生产效率,必须首先控制卸料板的运动,让它先于凸模与板料接触,并且压料力一定要足够,否则弯曲件尺寸精度差,平面度不良;其次,应确保顶杆力足够,以使它顺利地把弯曲件推出,否则弯曲件变形,生产效率低。对于精度要求较高的弯曲件,应特别注意一点,最好在弯曲运动中,要有一个运动死点,即所有相关结构件能够碰死。

有些工件弯曲形状较奇特,或弯曲后不能按正常方式从凹模上脱落,这时,往往需要用到斜楔结构或转销结构,例如,采用斜楔结构,可以完成小于90度或回钩式弯曲,采用转销结构可以实现圆筒件一次成型。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有些外壳件,如电脑软驱外壳,因其弯曲边较长,弯头与板料间的滑动,在弯曲时,很容易擦出毛屑,材料镀锌层脱落,频繁抛光弯曲冲头效果也不理想。通常的做法是把弯曲冲头镀钛,提高其光洁度和耐磨性;或者在弯曲冲头R角处嵌入滚轴,把弯头与板料的弯曲滑动转化为滚动,由于滚动比滑动的摩擦力小得多,所以不容易擦伤工件。

四、拉深模具中机械运动的控制

拉深工艺的基本运动是,卸料板先与板料接触并压牢,凸模下降至与板料接触,并继续下降,进入凹模,凸、凹模及板料产生相对运动,导致板料体积成形,然后凸、凹模分开,凹模滑块把工件推出,完成拉深运动。

卸料板和滑块的运动非常关键,为了保证拉深件的质量,必须控制卸料板的运动,让它先于凸模与板料接触,并且压料力要足够,否则拉深件容易起皱,甚至裂开;其次应确保凹模滑块压力足够,以保证拉深件底面的平面度。

拉深复合模设计合理,可以很好地控制结构件的运动过程,达到多工序组合的目的。例如典型的落料拉深切边冲孔复合模具的设计。

另外,有些装饰品和曰用品的拉深件需要有卷边(或滚边)工序,模具设计中也用到了滚轴结构,所以在卷边过程中滚动的摩擦力非常小,不容易擦伤工件表面。

对那些需要在马达中旋转的拉深结构件,切边的高度、跳动度等要求相当高,需要在模具中设计特别的旋切结构,利用旋转(切)运动修边,不仅能保证切边的尺寸精度高,甚至切边的毛刺及冲切纹路亦相当美观。

五、连续模具中机械运动的控制

连续模具中常常同时包括了冲裁、弯曲和拉深等冲压工艺,因而其冲压过

程中的机械运动也包括了这三种工艺的基本运动模式,对连续模具中运动的控

制,应分成各基本工艺分别进行控制。

通常连续模具要求不断加快冲压速度,提高生产效率,有些形状较复杂、较特别的冲压件,其冲压运动较费时,在连续模具设计中可以分解成效率较高的冲压运动。例如,工程膨胀螺钉圆筒件在连续模具设计中即可将其圆筒成型运动分解为两侧90度圆弧弯曲~中间60度圆弧弯曲~整体抱圆~圆度校正四个工序,不仅提高效率,亦能保证冲压件圆度。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连续模具因为在实际生产中还牵涉到送料机、吹风装置等,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让冲床、模具、送料机和吹风装置的运动在时间上配合好,连续模具才能真正顺利生产。

六、结论

尽管各种工艺的基本运动原理是不同的,但是也有共同点,就是卸料板(或滑块)的运动是重要的控制因素。实际上,在模具设计当中,产品的冲压工艺不可能都象各种工艺的基本运动那样简单,应当要根据具体情况对产品工艺作好运动分析,再据此作进一步的设计。

在对产品工艺运动作分析时,应主要考虑其必要性、时间性、可行性,还应具有创造性。必要性是指運用基本运动原理判断需要那些运动来实现产品工艺;时间性是指所需各项运动的先后顺序;可行性是指能否通过结构设计和力学设计来实现所需运动;创造性是指在前述运动无法被实现或运动无法完全实现产品工艺的情况下,要善于大胆采用新方法去努力实现产品工艺。

参考文献

[1]浦学西模具结构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2]汤习成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2006.

机械模具加工精度控制探析 第4篇

关键词:机械模具,加工工艺,精密度控制,质量控制

一般而言, 机械模具的加工精密度是非常重要的, 对机械模具的质量和性能有直接影响。在机械模具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 通过对机械模具生产工艺的合理选择、对机械模具加工刀具的有效控制、对机械模具形状形成的有力控制, 可提升机械模具的加工精密度, 从而提升其工作性能。

1 机械模具加工精密度控制的重点

对于机械模具的加工精密度控制而言, 其影响因素较多, 其中, 机械模具加工工艺的选择、加工器械的选择、加工手段的完善和调整等均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1.1 机械模具加工工艺的选择

对于机械模具的加工而言, 精密度控制至关重要, 其中, 加工工艺的选择对其有直接影响。因此, 在机械模具的具体加工中, 可根据机械模具加工的需要, 选择合适的加工工艺。在众多机械加工工艺中, 可选择合适的机械模具加工工艺来提升加工的精密度。在实践操作中, 经得起实践考验的机械模具加工工艺有钳工加工工艺、冲压加工工艺、车床加工工艺等。这些机械加工工艺各有利弊, 因此, 要依据加工的需要和模具性能选择合适的加工工艺。

1.2 加工器械的选择

机械模具加工的过程较为复杂, 会用到大量的加工器械, 而加工器械的类型和质量会影响加工精密度。比如, 在使用钳工加工工艺时, 要用到大量的锉刀工具。此时, 锉刀工具类型的选择会影响机械模具加工的精密度。因此, 要想提升机械模具加工的精密度, 就需要甄选和调整加工器械。

1.3 加工手段的完善和调整

在机械模具的生产、加工过程中, 会用到大量的加工器械, 这些工具具有不同的形状, 比如柱形、锥形、不规则形等。因此, 在生产、加工过程中, 需要参照生产需求选择加工器械, 且为了实现满足既定的需求, 还需要不断完善和调整各种生产方式, 以确保加工精密度的提升。

2 提升加工精密度的方法

由于影响加工精密度的因素较多, 因此, 在提升机械模具加工精密度时, 一定要从实际出发, 采取具有实际意义的解决对策。

2.1 提升加工精密度的影响因素

为了优化机械模具的加工精密度, 提升加工质量, 需要探究在提升加工精密度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经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研究发现, 在提升机械模具加工精密度的过程中, 一般存在以下影响因素:1机床的操作编程存在问题, 导致加工失误、机械模具的加工器械存在缺陷等;2人为操作失误常影响到机械模具的加工精密度;3如果加工器械选择不当, 则会引发精密度下降的问题。

2.2 提升加工精密度的具体方法

新形势下, 必须创新工作思路, 采用科学技术和严格的管理制度来提升机械模具的加工精密度。具体可从以下4 方面入手提升加工精密度:1完善机械模具加工的手段和方法, 防止意外情况发生;2选取精良的加工器械;3优化数控机床的技术控制, 加大机械模具加工精密度的控制力度;4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

3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 市场对机械的工作性能和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机械模具加工精密度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 各生产企业应高度重视机械模具加工精密度的提升问题, 优化内部管理, 提升加工技术的水平, 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机械模具的加工精密度。

参考文献

[1]尚庆宝.机械模具加工精度控制探悉[J].山东工业技术, 2015 (14) .

[2]徐岩, 李强, 秦岩.基于云制造的模具协同设计与制造模式探析[J].机械设计与制造, 2012 (02) .

模具ERP——模具管理软件 第5篇

模具行业,特别是精密模具行业,是具有人力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高附加价值等特性的产业。其含盖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凡日常生活中所需的五金用品、家电产品到电子产品,以及汽车、飞机、军事武器、大型工具与装备等,都需要借助模具来生产所需零件。但在一般的模具行业管理中,也普遍被认为是人治、师父向导、管理不易制度化、不易计算机化管理的行业,但是随着客户对于质量要求提高、成本要求降低、服务要求到位、以及交期要求缩短等4大因素下,模具行业的管理阶层无不思考如何取得比同业更好的竞争优势以及如何具有更好的营利能力。

一般而言,模具企业管理阶层,普遍缺乏,但又最想掌握的模具生产管理因素包括:

(1)实际成本分析与掌握;

(2)整副模具生产进度;

(3)实时掌握制模作业状况;

(4)人员与各工序绩效分析资料收集;

(5)自动化/一次性收集车间生产状况信息;

这些问题是让模具企业最为头疼的问题,怎样解决,模具ERP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针对中国模具企业棘手问题,eMan益模制造执行系统能提供优秀的解决方案,能无限制的扩大企业的业务信息空间,使业务活动与业务信息得以分离。在订单的驱动下,原本无法调和的集中于分散的矛盾得以解决。通过技术信息手段,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并实现资源的集中、统一和有效配置;通过“协同设计”、“协同制造”、“客户关系管理”,企业能够跨越内部资源界限,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组织和管理,从而使模具企业的运作处于良性循环中。

模具报价管理

模具是单个、带有试制性质的产品,要一次性准确报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副模具的报价,至少要考虑以下的价格构成要素。

模具价格=设计费+材料费+制造成本+销售费用+税金利润。

要让模具业务承接人员一个人去考虑上述种种报价因素,可能真的忙不过来。而且业务承接人员也不会是设计、备料、制造进度控制、质检验收等各流域的全能冠军。

eMan益模制造执行系统能根据模具工艺库中模具成本及CAD数据,成本统计表、BOM表等,为模具企业准确报价提供支持,不仅确保了报价的竞争实力,更让模具企业从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订单与项目管理

模具企业存在订单随机、交货期短的特点,订单与项目管理人员时不时要对新订单进行统计,并计算各项目的费用,而且统计过程中难免会出错,需要经常审核修改,十分费时。

eMan益模制造执行系统能进行接单模拟,预估交货期,协助商务谈判,项目订单、图档统一管理,确保数据完整性,项目成本管理,各项费用清晰明了。订单管理人员统计时精确无误,而且耗时少,效率高。

主计划管理

在模具的制造过程中,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细化,企业的各个阶层更加迫切地希望随时了解模具设计、制造的进度。比如:很多管理人员想随时了解企业当前剩余的生产能力是多少?能不能透明地看到车间生产现场?能不能及时看到生产进度?能不能预估订单交货期多长?生产现场的调整会给后续订单带来哪些影响?

计划对模具企业而言至关重要,详细并有序的设计、生产计划能为模具企业做好导航,并安全抵达目的地。eMan益模制造执行系统的主计划管理模块儿能直观、方便、快捷地完成模具开发各阶段的完成时间及负责人;指导和约束设计详细计划、采购详细计划、加工详细计划等,生产各类报表可随时提供给客户查看。帮助各部门管理人员随时掌握进度,跟进设计、生产情况,对各类突发情况能及时采取措施做出调整。使得整个模具企业的运作链处于有序的、良性的循环中。

设计管理

模具企业在接到订单后,进行模具设计时,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如:进度、设计规范、流程问题。设计人员设计时,因为BOM表数据过多,调取时也很容易出现问题。很多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无法发现问题,设计,完成审核时才发现漏洞很多,返工现象频繁,影响了企业整体运作的进度。

eMan益模制造执行系统能确保模具设计过程的规范化、流程化、实时了解设计进度、变更、异常,随时预警;此外,还可与常用CAD设计软件集成,自动获取BOM清单信息,保证设计数据一致性。

工艺编制管理

中国的模具企业比较依赖技术人员,一旦技术人员离开,企业全盘瘫痪。究其原因,企

业缺乏技术知识及工艺积累意识,根基都没有了,怎么能发展。

eMan益模制造执行系统能实现规范、便利的工艺编制,协同设计;同时,扩充BOM表,自动生成BOP表,实现设计、制造并行处理;快速定义工艺相关性;建立典型工艺知识库,积累成熟工艺,规避人才流动造成的企业知识流失;定制工艺卡,自动生成监控条形码。车间生产优化调度

模具企业的车间管理是一大难题,怎样安排几百套模具的生产,怎样安排数以千、万计的工序加工?怎样合理分配任务?每个组的负荷情况怎样?怎样最优化地分配任务,以便在交货期内完成订单?怎样及时了解订单完成情况?

eMan益模制造执行系统能保证所有订单的交货期;同时,实现优化车间生产计划;提供合理的优化级别和优化目标设置,调度更灵活,生产的可控性更强;最大程度地发挥企业内部产能,使企业生产资源(设备、人力)负荷平衡,实现均衡生产,避免不合理的加班和外协;提供资源负荷图,更直观、更便捷预警关键设备、关键工序;预警可能延期模具的风险,自动合理安排加班和外协。

车间实时监控

eMan益模制造执行系统采用条形码技术,零件与条形码关联,标识唯一,管理更轻松;刷卡监控,简单易行,员工操作方便;灵活处理换班、多人加工一道工序、一人操作多台机器、急件插入、调换工序等特殊情况;车间数据采集和统计,客观、实时、准确;质检纳入监控,最大程度地降低质检问题造成的损失;职工绩效考核,有据可依;数据实时更新,提供实时查询;主管足不出户,即可查看到最新的零件加工情况、模具进度和订单进度;随时获悉异常信息,及时处理。

物料管理

物料是模具企业进行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计划、采购、制造、库存、成本计算、销售都是围绕着物料展开的。eMan益模制造执行系统物料管理模块儿涵盖设计、采购、仓库、加工各个环节,有利于对各个环节物料情况掌握;设计员参与选料,提高物料的利用率;同时,设置最低库存,自动发出补料通知;实现物料需求管理、采购管理和仓库管理。统计分析与决策支持

eMan益模制造执行系统的统计分析与决策支持模块儿能为客户定制各类报表;为财务部统计、分析、对比资料提供支持;成本、质量和绩效清晰明了,为企业财务计划提供支持;同时,该模块儿支持报价、交期等订单商务谈判。

益模制造执行系统,最专业模具ERP/APS/MES,能帮助模具企业轻松解决模具生产、质

模具控制 第6篇

【关键词】模具三价;模具设计;制造的报价

模具其本身是一个工业装备,在实际的生产中是要产生出相应的商业产品,创造出其对应的商业价值,所以模具在设计之前就应该考虑到其成本与其所能产生的价值来进行评估定价,并以此为纲领进行后续的设计与加工制造。

那么应该如何进行模具报价呢?这里我将给出一些个人的学习实践总结,模具报价其中的内容与内涵太深太广,并且有很强的地域性与时间性的特点,所以这里仅仅是我个人的一家之谈,之后还需要大家在共同学习与实践中来加深。

模具的报价方法有很多种,但是其本质内容是不会发生变化的,也是要创造创收价值。一般来说一副模具的价格应该等于材料费+设计费+加工费+利润+增值税+试模费+包装运输费用。由于其价格的组成部分包含了太多的内容,如果要进行精确报价需要进行一个庞大的计算过程,但是在与客户在洽谈业务的时候是没有这样的时间和条件,所以在模具报价之前应该先进行一定的模具价格评估,其过程一般包括一下几点:

1.首先要看客户的要求,因为要求决定材料的选择以及热处理工艺。

2.选择好材料,出一个粗略的模具方案图,从中算出模具的重量(计算出模芯材料和模架材料的价格)和热处理需要的费用。

3.加工费用,根据模芯的复杂程度,加工费用一般和模芯材料价格比值为1.5-3:1,当然对于一些比较特殊的结构需要结合自己本身的加工能力来进行计算。模架的加工费用一般是1:1,当然某些模具厂家是直接到模具生产商进行购买,这是一种省时省力的选择,那么这一部分的价格估算就变的很简单了。

4.风险费用是以上总价的5%-10%。这一部分的费用也就因人而异了,或者说是因技术而定了。

5.税,这一点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与时间性,需要根据当地当时的具体情况给出价格估算。

6.设计费用一般是模具总价的5%-10%左右。对于这一点需要分不同的情况来进行估算。因为设计是一个相当抽象的概念,如果客户给出了一个成品的零件并以此零件设计制造一副模具那么在模具结构不复杂的情况下其设计费用是不可能太高的,如果结构复杂那么可以相对提高。在另外的一个情况下,如果客户没有提供成品零件,仅仅给出了一个产品的设计概念,那么情况就变的完全不同了,你所需要做的是要将概念产品变成真实的产品,其过程繁杂更是牵涉到了设计者的设计理念与创意,那么其设计费用就会变的相当的昂贵了。

以上所说的是模具价格评估,是在和客户洽谈的时候便给出一个快速的模具报价以便在洽谈中占据主动。那么模具的报价有哪些方法呢?

其一,经验法。

在上面提到的模具价格一共有材料费、设计费、加工费、利润、增值税、试模费、包装运输费用组成。那么可以根据经验来对这几个部分进行一个价格分配。在模具成品零件明确,模具结构不复杂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对这些部分进行一下的分配:材料费:材料及标准件占模具总费用的14%-29%;加工费:21%-26%;利润:30%-40%;设计费:模具总费用的5%-15%;试模:大中型模具可控制在3%以内,小型精密模具控制在5%以内;包装运输费:可按实际计算或按3%计;增值税:按当地当时的情况实际计算。

此种方法的特点在于对一些常规的模具能进行价格评估与报价,过程简单实用。但是缺点也非常的明显,仅适用与一些常规模具,对结构复杂或者比较特殊的模具其评估报价的结果就会和最后的实际价格产生比较大的误差了。

其二,材料法。

根据模具尺寸和材料价格可计算出模具材料费。一般来说我们做这样的选择:模具价格=(3-5)×材料费。其中锻模,塑料模=3×材料费;压铸模=5×材料费。

上述的系数选择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这里有一个基本原则,便是其利润至少应该能达到30%,如果达不到那么此次报价也不是一次成功的报价。

此种报价方法能更加快速的进行现场评估与报价,简单实用容易掌握,但是同样的它也只适合结构比较简单的模具,特别适合一些已经给出设计图纸的情况。

其三,技术法。

技术法比较复杂,它比较适合于一些比较复杂的模具设计与制造,同时还适用于前文提到的在仅有概念性产品的情况从产品到模具的同步开发与设计,其中涉及到的技术性比较强,其价格的体现更多的体现在技术层面上,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价格评估,其组成中的设计一项的配额将视情况而提升。

模具的报价与结算是模具估价后的延续和结果。从模具的估价到模具的报价,只是第一步,而模具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模具制造交付使用后的结算,形成最终模具的结算价。在这个过程里,人们总是希望,模具估价=模具价格=模具结算价。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三个价并不完全相等,有可能出现波动误差值。这就是以下所要讨论的问题。

(一)模具估价与报价、报价与模具价格

模具估价后,并不能马上作为报价。一般说来,还要根据市场行情、客户心理、竞争对手、状态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对估价进行适当的整理,需重新对模具进行改进细化估算,在保证保本有利的情况下,签订模具加工合同,最后确定模具价格。

这时形成的模具价格,有可能高于估价或低于估价。这里应当指出,模具是属于科技含量较高的专用产品,不应当用低价,甚至是亏本价去迎合客户。而是应该做到优质优价,把保证模具的质量、精度、寿命放在第一位,而不应把模具价格看得过重,否则,容易引起误导动作。追求模具低价,就较难保证模具的质量、精度、寿命,廉价一般不是模具行业之所为。

(二)模具价格的地区差与时间差

在前文中就提到了模具价格的是会随着地域性的不同,或者是时间的不同产生出差异,这里还应当指出,模具的估价及价格,在各个企业、各个地区、国家;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其内涵是不同的,也就是存在着地区差和时间差。为什么会产生价格差呢,这是因为:一方面各企业、各地区、国家的模具制造条件不一样,设备工艺、技术、人员观念、消费水准等各方面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模具价格差。一般是较发达的地区、或科技含量高、设备投入较先进,比较规范大型的模具企业,他们的目标是质优而价高,而在一些消费水平较低的地区,或科技含量较低,设备投入较少的中小型模具企业,其相对估算的模具价格要低一些。另一方面,模具价格还存在着时间差,即时效差。不同的时间要求,产生不同的模具价格。这种时效差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一付模具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价格;二是不同的模具制造周期,其价格也不同。

(三)模具报价单的填写

模具价格估算后,一般要以报价的形式向外报价。报价单的主要内容有:模具报价,周期,要求达到的模次(寿命),对模具的技术要求与条件,付款方式及结算方式以及保修期等。

(四)模具的结算方式

模具的结算是模具设计制造的最终目的。模具的价格也以最终结算到的价格为准,即结算价,才是最终实际的模具价格。

模具的结算方式从模具设计制造一开始,就伴随着设计制造的每一步,每道工序在运行、设计制造到什么程序,结算方式就运行到什么方式。待到设计制造完成交付使用,结算方式才会终结,有时,甚至还会运行一般时间。所有设计制造中的质量技术问题最终全部转化到经济结算方面来。可以说,经济结算是对设计制造的所有技术质量的评价与肯定。

结算的方式,是从模具报价就开始提出,以签订模具制造合同开始之日,就与模具设计制造开始同步运行。反过来说,结算方式的不同,也体现了模具设计制造的差异和不同结算方式。按惯例,结算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1)“五五”式结算:即模具合同一签订开始之日,即预付模具价款50%,余50%待模具试模验收合格后,再付清。

这种结算方式,在早期的模具企业中比较流行。它的优缺点有以下:

1)50%的预付款一般不足于支付模具的基本制造成本,制造企业还要投入。因此,对模具制造企业来说存在一定的投入风险。

2)试模验收合格后,即结算余款。使得模具保修费用与结算无关。

3)万一模具失败,一般仅退回原50%预付款。

(2)“三四三”式结算:即模具合同一签订生效之日,即预付模价款的30%,等参与设计会审,模具材料备料到位,开始加工时,再付40%模价款。余30%,等模具合格交付使用后,一周内付清。

这种结算方式,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这种结算方式的主要特点如下:

1)首期预付的30%模价款作为订金。

2)再根据会审,检查进度和可靠性,进行第二次40%的付款,加强了模具制造进度的监督。

3)余款30%,在模具验收合格后,再经过数天的使用期后,结算余款。这种方式,基本靠近模具的设计制造使用的同步运行。

4)万一模具失败,模具制造方,除返还全部预付款外,还要加付赔偿金。赔偿金一般是订金的1-2倍。

(3)提取制件生产利润的模具费附加值方式:即在模具设计制造时,模具使用方,仅需投入小部分的款项以保证模具制造的基本成本费用(或根本无需支付模具费用)。待模具制造交付使用,开始制件生产,每生产一个制件提取一部分利润返还给模具制造方,作为模具费。

模具的结算方式,还有很多,也不尽相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努力使模具的技术与经济指标有机地结合,产生双方共同效益。使得模具由估价到报价,由报价到合同价格;由合同价格到结算价格,即形成真正实际的模具价格,实行优质优价。

参考文献

[1]李京平.模具现代制造技术概论[M].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高鸿庭,刘建超,冷冲模设计及制造[M].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李学锋.塑料模具设计及制造[M].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4]骆志斌.模具工实用技术手册[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5]王旭.实用模具技术手册[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冲压模具工艺运动控制技巧研究 第7篇

1 冲压和机械运动的关系

所谓的冲压就是利用模具和冲压设备对各种不同规格的板料或坯料施加压力使其改变形状或自然分开, 进一步得到所需的形状、尺寸和性能的零件。而各种机械运动在冲压的过程中是贯穿始终的。机机械运动有三种运动形式即滑动、转动和滚动, 不同的运动形式对冲压的影响也不相同。冲压的过种就是上下运动, 以及模具与板料、模具与模具间的不同结构件之间的互相运动, 都影响着冲压件的最终品质。

2 冲压工艺运动形式及特点

2.1 冲裁工艺

冲裁工艺的基本运动就是先将卸料板与板料相接触并且加压牢固, 再将凸模下降直至与板料接触再下降进入凹模, 凸、凹模及板料之间的相对运动会使板料分离再使凸、凹模分开, 最后卸料板把所制工件或废料再从凸模上推下去, 这就完成了一次冲裁运动。其中卸料板的运动是至关重要的要严格控制, 必须在凸模与板料接触之前, 并且要保证足够的压料力, 这样才能保证冲裁的质量, 否则会出现质量差、精度低、使用寿命短的冲裁件。如果按常规的方法设计落料冲孔模具, 将导致冲压后的工件与废料难以分开, 这就需要在凸、凹模卸料板上增加一定的凸出限位块, 以保证落料冲孔运动的完成。

如何在冲压过程中缩短工时, 减少工步, 为企业节约生产成本, 需要针对不同的冲压件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能盲目进行生产。如对那些各别部位有凸起的较在的冲压件来说, 可以在落料冲孔模的凹模卸料板上增加压型凸模, 与些同时加大弹簧力, 以使材料在卸料板上压型凸模与板料接触之前完成变形压型的目的, 再往下进行落料冲孔运动。而针对那些冲孔数量较多的冲孔模具, 如果盲目增加冲压力则对冲压生产不利, 以至于没有足够吨位的冲床可用, 这时就需要用不同长度的两批至四批的冲头来完冲孔运动, 并且控制好这些运动的进行时间, 才能冲裁力减小到一定效果。

2.2 拉深工艺

拉深工艺的基本运动就是卸料板与板料先接触压牢, 凸模下降与板料相接触, 然后凸模继续下降并进入凹模, 这样凸、凹模及板料之间就会产生相对运动, 致使板料发生塑性变形这时凸、凹模再分开, 凹模托板把工件推出就完成了一次拉深运动。卸料板和托板的运动是保证拉深件质量的关键所在, 因此我们要严格控制卸料板的运动, 使其一定要在凸模与板料接触之前进行, 而且要保证足够大的压料力才行, 否则生产出来的拉深件就容易裂开起皱, 另外为保证拉深件底部的平整度还要确保凹模托板有足够大的压力才能达到目的。可见只有拉深模具的合理设计才能很好控制结构件的运动过程, 以达到多种工序多种运动合理组合的目的。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就是落料拉深切边冲孔复合模具的设计。对于那些拉深件需要有卷边 (或滚边) 的工序, 在模具的设计中就用到了滚轴结构, 这就减小了滚动的摩擦力, 避免工件表面被划伤, 因些这项工艺被广泛应用于装饰品和日用品生产当中。另外对于那些在马达中旋转的结构件, 利用旋转 (切) 运动修边既保证了切边尺寸的精度, 又保证了切边的高度和跳动度, 就连切边的毛刺和纹路也很美观。改良后的旋切结构已经广泛运用于模具加工制作和连续拉深模具之中。

2.3 弯曲工艺

弯曲工艺的基本运动就是指卸料板与板料先接触并压紧, 凸模下降并与板料相接触, 再下降进入凹模, 凸、凹模及板料之间产生的相对运动, 致使板料变形弯曲, 而后凸模与凹模分开, 弯曲凹模上的顶杆 (或顶板) 把弯曲边推出, 这样就完成了一次弯曲运动。保证弯曲的质量或生产效率的关键在于卸料板及顶杆的运动, 因些我们要控制好制卸料板的运动, 使其在凸模与板料接触之前就与板料接触, 另外还要有足够的压料力, 否则就会出现尺寸精度差、平面度不良的弯曲件, 同时为了确保弯曲件不易变形, 则要保证顶杆力足够大才能使它顺利地把弯曲件推出, 要不然就生产效率就会降低。

对于那些弯曲形状奇特或弯曲后不能按正常方式从凹模上脱落的工件, 需要使用斜楔结构或转销结构, 如完成回钩式弯曲或小于90度弯曲需要使用斜楔结构, 而实现圆筒件的一次成型就需要使用转销结构。

3 连续模具中机械运动的特点

在上面已经说到了在冲压过程中的机械运动包括冲裁工艺、弯曲工艺和拉深工艺, 并且这三种工艺有着各自的特点, 但是在连续模具中机械运动的控制和运用则同时包含了这三种工艺的基本运动模式, 这就需要对各种基本工艺分别控制。通常连续模具对冲压速度和生产效率有着严格的要求, 对于那些较复杂的形状和较特别的冲压件, 冲压运动也就比较费时费力, 这样我们在连续模具设计中就可以将冲压工艺分解成效率高而优质的冲压运动。

4 工艺运动控制的重要性

虽然冲压过种中各种工艺基本运动的运动原理不同, 但它们也有着相同的特点, 那就是重要的控制因素都是卸料板 (或滑块) 的运动。但事实上在模具设计当中, 产品的冲压工艺不可能都像各种工艺的基本运动那样简单, 应当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对产品工艺做好运动分析, 再据此做出进一步的设计。

在对冲压工艺运动做好分析的同时, 还要充分考虑到它们各自的特性。必要性:在冲压过程中需要哪些运动来实现产品工艺, 需要运用基本运动原理来判断;时间性:注意冲压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工艺运动的前后顺序;可行性:在现实中所需要的基本运动能否通过结构设计和力学设计来实现。

既然在冲压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复杂的机械运动, 那么冲压件最后的品质和冲压工艺的最终实现都将受到各种机械运动的影响, 自然其结果也就各不相同。因而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冲压模具设计中, 要对机械运动严格控制并且灵活运用之, 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设计模式, 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对冲压模具的设计水平, 保证冲压件的最优品质。

摘要:本篇文章阐述了在冲压过程中各种冲压工艺的基本运动机理, 为了实现特定的运动要求, 我们要使用不同种类模具中结构设计的结果以及力学设计的结果, 而对冲压模具各种工艺运动的严格控制, 将最终决定能否实现冲压工艺所需的基本运动, 直接影响着冲压件成品的最后品质, 这对一个生产流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冲压模具,运动形式,控制,机械运动

参考文献

[1]王先逵.现代制造技术手册[M].北京:国际工业出版社, 2001.

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控制 第8篇

我院模具专业从2003年开设以来存在教材落后, 实验用模具设备陈旧, 专业教师的知识更新与市场不同步, 生产实习走马观花, 对学生实践经验积累、专业视野开阔等有限, 学生专业学习缺乏兴趣, 专业办学与市场发展脱节等现象。对此, 我院对模具专业进行了教学改革。

一、改革模具专业培养方案, 强化学生的模具专业技能

经过国家示范院校建设后, 我院模具专业形成“322”工学结合总体规划人才培养模式, 即“3个阶段, 设计与制作2类模具 (中等复杂冲压模具、中等复杂塑料模具) , 积累2年工作经验” (1.5年校内实训+0.5年校外顶岗实习) 。现已建成模具拆装与测绘实验实训室、塑料成型实验实训室、冲压成形实验实训室等三个实验实训室。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针对每班教学的学生数和设备的台套数相比的人均设备数较少, 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上手操作, 不能深入透彻地了解设备结构、工作原理, 操作也不熟练;冲压成形设备和塑料成形设备的实训利用率较低, 每个学年仅运行4周, 其余时间都是处于闲置状态, 设备利用率较低;大二第二学期以后, 大部分学生存在学习兴趣不浓, 不管是理论教学, 还是实践教学, 教学效果很差等现象, 我们重新修订模具专业培养方案。

1. 将钳工制作融入模具设计中, 增加课程设计的实操性。

在塑料摸具设计、冲压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等三门课程设计中, 融入模具零件的钳工制作环节, 由每个课程设计2周增加为3周, 第3周主要是根据所设计的模具, 用钳工制作的方法做出凸模、凹模等工作零件, 这样既锻炼了钳工技能, 又能将设计模具的工作零件制作出来, 使学生既能设计模具, 又会制作模具的关键零件。

2. 将数控加工融入模具设计中, 加强毕业设计的力度。

现行的模具专业毕业设计, 仅仅是老师布置冷冲摸具/塑料模具的课题, 然后学生以组为单位设计出一张A0幅面的装配图和工作量为A1的零件图。今后模具专业的毕业设计可以在一个毕业设计课题组实行对模具工作零件 (凸模、凹模或凸凹模) 的数控加工, 选择优秀者加工、装配成一套模具, 并装机试模生产合格产品。这样可以使得模具专业学生在毕业前有亲身设计、制造模具, 并生产出合格产品的经历, 以利于在企业中更快地适应模具相关工作岗位的要求。

3. 根据我院模具专业办学的软硬件资源, 在设置专业培养方案时适当增加实训课时, 或将专业课程改革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每周至少一次在模具实训室讲授课程。

通过我院模具协会广泛宣传模具专业知识, 吸收更多的模具专业学生参与到课外活动中来, 开展各种形式的模具结构拆装与分析、塑压设备操作与维护、塑料模具设计、冲压模具设计、比赛和创新产品设计大赛等活动, 调动学生学模具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设计项目, 提高模具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我院模具教研室现有教师9人, 3人来自企业, 有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 其余教师均是从学校毕业到学校上班, 只有理论基础, 实践经验较少, 所以影响了日常教学的生动性, 这也是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的原因之一。虽然示范性建设期间, 学校也积极派青年教师下厂锻炼, 但是时间短、融入企业深度不够, 青年教师返回教学岗位后, 业务能力提高不明显。长此以往, 就形成了模具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提升的一个死循环, 对我院模具专业的长足发展是不利的。对此, 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 通过下厂锻炼、试讲、跟班听课、辅导学生晚自习、批改作业等途径, 使青年老师不断熟悉实践环节和理论环节, 进而提高业务能力。

2. 落实模具教研室的教研活动, 定期邀请二级学院领导参加课程改革的讨论, 使专业课老师和领导面对面沟通, 提高工作效率。召开学生座谈会, 倾听学生关于老师上课、批改作业、晚自习辅导、实训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会后逐条解决。

3. 积极参加陕西省模具协会组织的模具钳工理论知识竞赛、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模具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模具技能大赛。通过参赛, 一方面使学生设计模具和应用软件的水平得以提高, 另一方面也加强了教师的业务学习与提高。

4. 积极动员摸具专业教师考取模具专业相关技能证书, 以提高指导实训的技能。本学期计划动员老师考取模具钳工中级证, 提高老师指导模具钳工实训和模具钳工考证的能力。

5. 根据我院模具专业招生情况, 适量招聘行业或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工程师、高级技师、部门经理等担任兼职教师。同进加强对兼职教师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理论的培训。通过兼职教师与全职教师的交流、沟通与相互学习, 提高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有效地缩我院模具专业教学与企业、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距离。

6. 建立模具专业双师型教师流动工作站, 创建产学研相结合示范中心。选派双师型教师参与研发中心、工作流动站课题与项目的研究, 提高我院模具专业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 激发教师的创新能力, 培养产学研结合的综合型教师队伍。

三、提高模具专业综合实力

“双元制”在德国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职业教育制度, 是通过国家立法, 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遵循的一种办学制度。在学校与企业之间, 以企业为主, 企业自动把职业教育作为“企业行为”来看待, 企业内不仅有相应的生产岗位供学生生产实践, 还有规范的培训车间供学生教学实践;企业内不仅有完整的培训规划, 还有充足的培训经费;企业内不仅有合格的培训教师和带班师傅, 还有相应的进修措施等等。“双元制”这种企业和学校两个学习地点的交叉式学习方式, 使学生能够学到必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达到工作的要求, 同时也可以鲜明地塑造其社会能力、个人能力和生态能力 (生态能力即在企业中对环境的要求———包括材料、能源节省、环保、废物处理等) 。德国学校与企业的具体职能的不同可以通过图1反映出来。

借鉴德国双元制办学模式, 结合我院模具专业的教学实际, 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1. 派模具专业老师下厂锻炼, 从技术员、工程师到技术顾问, 深入企业一线, 从产品开发、模具设计、模具制造、设备选型、试模、生产到产品验收全线跟踪参与。教师见多识广了, 教学才有真材实料, 才能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加大模具专业老师下厂锻炼的力度、广度和长效性。定期选派模具专业老师走访省内外模具企业, 与生产一线的模具加工人员、模具设计人员、塑压机械操作人员多交流、多沟通, 了解模具企业现在急需什么样的模具人才, 每个模具相关岗位需要员工掌握什么技能, 以及对我院模具毕业生的反馈意见。

2. 以模具实训基地为依托, 进行模具钳工实训、模具钳工中级考证、冲压工操作培训、注塑工操作培训、模具拆绘比赛、注塑机装模试机比赛、台式冲床装模试机比赛等培训和比赛项目, 提高学生专业实践技能水平。

3. 与材料学院实训中心协调, 向外联系塑料件、冲压件的生产订单, 将实验室注塑机、压力机、吹瓶机等设备真正利用起来, 让模具专业的学生在实训中来生产这些产品, 这样使得学生要有了更多干活的实践经历, 实践水平才能提高。

4.二级学院、就业办以及模具教研室共同努力, 联系省内外模具企业, 签订订单培养的合同。比如开设鸿准模具班、群力模具班等订单培养班, 模具教研室老师和企业工程师坐在一起, 共同讨论制定模具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方案中根据实际需要加入学生入厂实习的环节, 如具体针对某个产品加工环节, 可以有计划开设1-2周实习课, 让学生下厂实际操作, 熟悉操作技能和要求。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 企业革新产品或开发产品时, 可以随时与学校保持联系, 修订新的模具专业培养方案, 以便模具专业的教学及时更新, 与市场同步。

5. 成立陕西工院模具协会, 并结合模具专业教学资源和师资情况, 帮助学生制定了本学期的模具协会活动计划, 开展模具行业发展研讨会、模具CAD绘图要领探讨、教练注塑机与台式冲床的操作、撰写模具行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塑料模具结构认识、塑料模具拆绘比赛等多项活动。通过学生自己亲身参与, 调动起学习模具专业知识的浓厚兴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6.制订学院模具专业校企合作制度, 做到以下几点:

(1) 企业一方定期接纳模具教研室老师下厂锻炼, 从技术员、工程师到技术顾问, 深入企业一线, 从产品开发、模具设计、模具制造、设备选型、试模、生产到产品验收全线跟踪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 使教师了解企业技术更新情况, 与市场接轨, 避免教学过程封闭化。

(2) 学院模具教研室定期邀请企业的模具工程师给模具专业的师生作模具技术方面的专题讲座。开阔师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并且鼓励教师多与企业一方人员就如何提高学生专业的技能水平、拓展专业基础知识、提高与人交流协作能力等多方面内容进行讨论, 以增强模具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3) 鼓励模具教研室老师参与模具企业的研究项目, 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 发挥自身理论性强的优势, 在合作中弥补实践经验不足的短处, 多学习和请教, 不断完善自身教科研水平。作为学院, 要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 鼓励教师参与、主持企业的横向项目, 促使我院涌现更多的科研成果。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模具专业构建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322”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还只是一种借鉴和探索, 创新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机制需要企业、学院、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 同时需要政府、社会、家长的理解支持。高职模具专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 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 就一定能培养出大批的合格的经济社会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模具专业技术人才, 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模具控制 第9篇

1 材料成型中模具的分类

模具作为工业生产中最基础的工具, 其对于工业流程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虽然一般提及“模具”会有很多陌生的词汇浮现脑海, 但其实模具是有固定分类的, 模具的分类大致有, 有塑料、冲压、铸造、锻造等。其中, 塑料模具包括:注塑、吹塑、挤塑、吸塑等。由于社会需求的促进, 使得很多学校开设了注塑模具这个专业方向, 专门从事注塑模具研究的学校开设得也最多, 其实际上的应用也较为广泛。而冲压形态的模具则需要先冲洗, 其次落料, 接着拉伸, 而后弯曲。最后再经过翻边、复合等工序制成。

2 材料经过加工直接成型技术

材料的一次性成型技术在实际的操作中是非常繁琐的, 但是经常使用的主流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个是冲击压力作用下材料的相互挤压, 模具当中防止金属材质的材料, 胚料在使用的过程中主要是在高压的作用下实现反复的积压, 这样就使得材料的物理性质和外观形态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这样就可以制作出和模具的尺寸完全一致的形状, 这种方法在使用的过程中有非常强的可塑性,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非常有效的防止模具出现严重的变形或者是损坏的情况。拉拔技术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模具内金属坯料的边缘位置上会有一地那几个的拉力, 这样就使得材料的形状和外观都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其在应力的作用下被迫的使其形状和模具的形状保持高度的一致。使用这种方法会在拉伸的过程中受到多个方面的作用力。此外, 轧制也是机械成型加工技术中非常关键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就是让材料收到轧辊的作用, 在轧辊的转动下使得材料在这一过程中出现非常明显的形状变化。

3 加工材料技术成型的前景

当前, 我国的市场经济有了非常显著的发展, 同时同行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在这样的情况下, 传统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也受到了非常大的冲击, 各大生产厂商在经营和发展的过程中对材料加工越来越重视, 正是因为这种趋势才使得这项技术的发展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在世界范围内, 材料加工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朝着更加精确的方向发展, 很多对国民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的产业要想更好的发展也必须要一来这项技术, 甚至是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广泛的应用在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在当前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每个企业都在想办法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 同时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将企业的研发工作当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能力,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很多企业都在努力的发展和完善材料加工技术, 此外还有很多企业将自身的关注点放在了具有自由成型功能的技术上。加工技术是否能够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是非常好的一个检验标准, 如果所有的研发成果不能真正的应用于实践, 就如空中楼阁一样, 发挥不了其自身的作用。所以当今的科学研究中更加重视的是缩小生产制作环境和真实环境之间的差别, 只有在现实需求的基础上去进行技术的改进和创新, 才能更好的将其应用在企业的发展中, 从而也更好的推动企业的建设和发展。

4 非金属材料的初步制作和控制工程模具再次加工工艺

首先, 非金属材料的制作和控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作, 同时它也有非常强的系统性, 对这种技术进行分类的话就会发现其类别是非常多的, 一类是注射成型的技术, 在实际的操作中就是使用专门的注射器, 之后对其进行加热, 使其达到一定的温度, 这样就可以使得结构内部的材料在物理形态上发生了非常明显的转变, 最终使其呈现出液态的状态, 之后要选取一种具有高温高压性质的材料当做一种重要的辅料, 在助力融化之后的坯料要注入到模具的型腔之内, 静置一段时间之后, 观察其状态, 等到材料彻底冷却之后, 从模具当中取出器件, 就可以得到预想的元件。这种方法看起来很麻烦的方法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体现出非常大的优势, 它产量高,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体现出了非常高的效率。在低能耗的自动化操作中能够体现出非常大的优势, 它也会可以生产和制作结构复杂性比较强的器件, 基于上述特点, 这种方法非常适合使用在大型工厂当中进行流水线生产。

其次, 还有一种方法是通过物理方式的挤出成型。旋塞和螺杆在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旋塞的挤压效用以及螺杆的切割效用, 它们一起作用在形态固定的坯料上, 并对其经行融化和再次融合的过程, 施加相应压力穿过模具, 等待其冷却凝固以后, 就能够获取所需元件。这种方式可以简称为挤出成型, 而它与众不同的是可以连续不断地提供生产动力, 生产的效率也高于普通技术, 更为难得的一点在于在“量”的满足上还可以保证“质”, 可以说是一种保质保量的方法, 其使用的覆盖面也不单一, 对设备器材没有太多严苛的限制。如果企业从事相关产业, 这种技艺是一种投资相对较少, 而成效立竿见影的选择, “性价比”不俗。

再次, 还有一种不同于以上两种技术的方式, 是把需要的材料放置在密封关闭的模型器具环境里, 在压强的增加过程中, 再辅以固体化的技术, 遂材料完整成型。这种方法可以一个工作流程下完成制作若干数量的元器件, 生产出来的成品形态较为固定, 有效地克服了收缩性这个元件顽疾, 还攻克了以往元器件变形的通病, 性能较为优良, 即使有如此不可取代的优势, 缺陷也十分明显, 生产制作的相对周期较之同类型技术而言同期拉长了许多, 生产的效率自然而言地有所降低。

结束语

在时代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 科学技术正不断发展, 科学生产力在人类社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 成为一个不得不让人重视的因素。科学技术在生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促使社会稳步向前,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选择广泛的同时带来市场竞争加剧, 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研发是企业适应社会发展的不二法门。材料成形技术在度过一个蜕变的过程, 如何有效地提升生产效率, 改良升级加工工艺不仅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更是社会前进的需要。

摘要:材料成型和工程控制在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也是机械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关键工作, 所以在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 相关的企业一定要对其加以重视。无论是在船只的制造还是在电力机械的制造上都需要材料成型加工技术的参与, 该技术的质量和水平也成为了影响机械制造质量和水平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关键词:材料成型,控制工程,技术

参考文献

[1]陈玉珍, 马宝山.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0 (3) .

[2]翁瑞珠.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创新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4) .

[3]廖其龙, 卢忠远, 易勇.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8 (S1) .

模具控制 第10篇

关键词:模具产业集群,技术创新链,技术转移,知识产权,风险控制

1 概述

模具制造是一个涵盖模具需求、模具设计、模具材料供应、模具加工、表面材料处理、试模与检测等多个环节的过程。模具企业集群便是这样一群涉及模具制造全过程的自主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中小企业及相关支持服务体系, 依据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建立起来的一种介于纯市场与层级组织之间的中间性生产组织。[1]如浙江余姚轻工模具产业集群、浙江北仑压铸模产业集群、浙江黄岩塑料模具产业集群, 江苏昆山精密模具产业集群等, 为模具企业充分利用区域集群的规模效应, 实现专业化的分工协作, 整合创新要素资源, 实现技术创新提供了可能[2,3,4,5]。

模具企业集群创新是成员企业个体行为与集群群体行为的有机结合, 它强调企业之间互动、分工与合作, 并形成了一条跨越模具客户、协作厂商和制造企业等多个成员, 包含模具需求创新、设计技术创新、制造技术创新、检测技术创新等的创新链, 结构如图1所示, 同时相伴的还有与模具制造相关的技术转移活动。技术创新链上的各成员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 各尽所长, 实现专业化的分工协作和技术竞争。其中, 客户提出产品 (或服务) 创新的需求, 模具设计企业提供先进设计方法, 材料供应企业提供最佳材料配置, 模具制造企业提供先进加工工艺、技术处理等, 而技术转移行为可能在任一创新链节点或多节点上产生。模具企业集群创新的内容与方式具有多样性, 不仅限于技术创新, 还包括集群生产中的企业产品交易方式、企业组织与管理形式、集群组织与结构模式机构、企业管理形式、生产经营方式等, 通过相关技术、知识、信息的转移与共享实现集群技术创新的目标。

由于集群内成员众多, 合作内容又涉及各主体具有知识产权的技术、知识的创新、转移和共享, 因此, 保护和分享参与主体各方的知识产权, 避免在分工合作过程中不必要的知识产权纠纷, 规避可能产生的知识产权风险, 成为模具产业集群成员关注的重要问题。尤其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条件下, 与知识产权相关的问题更显得纷繁复杂。本文针对模具产业集群创新的特点, 研究了模具产业集群技术创新链运行过程及技术转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的知识产权若干风险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控制方法。

2 知识产权风险表现

在模具创新链上, 以加工出更好的成品为最终的创新目标, 各节点多企业之间有效协作, 是完成技术创新目标的关键。为了更好地实现协作, 彼此之间的业务需求、技术特点、自身产品在对方产品中所发挥的作用等需要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双方在人员、设备、技术信息、管理资讯等的交流中促进协作。这种交流是合作必不可少的方式, 但同时也给企业的知识产权带来了众多风险。主要表现为 (1) 企业自身关键技术和商业秘密暴露给合作方, 造成知识产权流失或受损; (2) 合作生产中创造出新的知识产权归属不明; (3) 存在着各种知识产权侵权风险; (4) 企业之间的人员流动造成知识产权的外泄等形式, 如表1所示。上述风险一旦发生, 除企业自身蒙受损失, 还可能因此导致技术创新链中的连锁反应, 影响整个集群创新的运行, 打击参与者对集群的信心, 影响集群信任机制的建立, 从而形成群内企业无序竞争, 对外竞争能力降低, 提高产生交易成本。[6]

3 知识产权风险的诱因

模具产业技术创新链中, 上下节点的企业纵向合作, 一方创新目标的实现可为另一方的创新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基础, 一方的创新目标也可能成为另一方创新的动力。同时, 某个节点上的企业因数目众多而产生横向竞争, 这样便形成了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的纵横交错的关系网。因此集群创新中的合作关系与普通合作具有不同之处:合作时间更长, 关系更稳定, 了解更深入, 相互的依赖性更强, 发生知识产权风险所致的破坏性也更大, 引发知识产权风险的因素也更加复杂。

3.1 集群成员合作与竞争共存

相对于地理上分散的企业而言, 集群技术创新具有更多的合作和更激烈的竞争。一方面集群对每一个成员企业的创新都有影响, 他们要合作面对共同的技术发展趋势, 去发现共同的市场机会, 以提高产品和工艺水平。在合作创新过程中, 为了达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要求成员间的数据、信息和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共享, 内容既涉及到专利、商标等公开信息, 甚至可能会涉及到技术秘密、商业秘密等。但由于合作成员间同时保持着行业竞争的关系, 知识和资源的共享将可能导致企业自身核心技术或涉及经营优势的信息的泄露, 造成知识产权的流失, 使自己在将来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或在合作中为自己创造出未来的市场竞争对手。基于这种合作与竞争共存的关系, 可以说集群内企业的知识产权无时无刻不处在潜在的风险当中。

3.2 模具产业知识产权的特殊性

模具制造具有订单的随机性和生产经验依赖性的特点, 决定模具精度的生产工艺是模具企业优势技术的主要组成内容, 而这种工艺伴随生产制造经验, 一经公开, 便极易被同行防冒且维权困难, 因此模具企业在是否采取专利制度保护上陷入两难。实际生产过程中, 企业常常采用商业秘密的方式对优势技术进行保护, 但实践中, 认定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举证比较困难。《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对商业秘密的界定是, 指不为公众所知悉, 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法条中所说的保密措施, 包括订立保密协议, 建立保密制度及采取其他合理的保密措施。而大多数规模较小的模具企业往往没有依法采取相应的措施, 使得维权陷入困境。这是模具企业保护知识产权遇到的比较突出的问题。

3.3 我国知识产权环境伴生风险

企业参与合作创新中之所以要面临更大的知识产权风险, 与国内相对薄弱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有关, 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知识产权诉讼程序过于复杂, 使得企业在遭遇侵权事件时, 面对繁琐的诉讼程序、亢长的维权之路和巨大的维权成本时, 往往选择不了了之的做法。知识产权案件纠纷的诉讼程序过于复杂, 规定要由指定的高级、中级法院管辖, 一些法院还没有设立知识产权庭, 很多案件要到指定的法庭打, 成本太高。这种制度设计没有把知识产权案件当成普通案件, 看似是对知识产权案件审理的重视, 实际对权利人设置了过高的门槛。

3.4 企业对知识产权认识不足

知识产权保护手段不正确。许多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手段单一、机械, 例如对关键技术不论种类一律申请专利, 使有些不适合公开的技术秘密也公布于众, 丧失了核心竞争力。

知识产权侵权行为范围认识不全面。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表现形式多样, 且多种侵权行为可能交错, 更增加了识别和控制的难度。而有的企业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范围、种类认识片面, 对有关的法律规定不熟悉, 不能充分发现各类侵权行为的存在。

3.5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健全

企业的知识产权交易合同管理混乱。知识产权交易行为主要包括技术成果授权实施或使用、转让、开发, 商标权授权许可、转让, 著作财产权许可、转让等。知识产权本身的特殊属性, 决定了对企业在相应的知识产权交易合同管理风险防控方面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而多数企业恰恰存在知识产权交易合同管理问题, 缺少有效的合同管理手段。在合同条款的制定、审核、管理和监督等方面缺少有效监控手段, 也不能区分客户差别, 不能灵活或恰当处理合同争议。

知识产权侵权预警机制不健全。许多企业没有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 不能及时采取应急保护措施, 这对企业来说, 有可能直接导致无法控制侵权范围或损失的严重后果。

技术创新与奖励机制不完善。在技术创新的同时, 没有对做出重要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必要的奖励, 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 可能造成核心技术员工的流失。

4 知识产权风险控制方法

根据对知识产权风险及其表现形式的辩识, 可以从国家、企业、第三方机构三个层面对这些风险加以控制。

4.1 国家层面

4.1.1 完善立法保护。

国家通过立法使知识产权的地位得到确认, 并且通过知识产权法律的施行而使其取得现实的法律保障。知识产权对法律和法律的施行依赖程度较其他有形财产的民事权利要高得多。[7]表面上看, 知识产权是一种先进制度, 而实际上, 却是一种既能促进也能延滞国家产业的制度。加入WTO以及TRIPS协议的签订为我国知识产权法的修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产权法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相应的程序性及明确化的规定, 以保证具体实施的可操作性。我国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知识产权立法应注意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主要是知识产权输入国, 不应一味追赶西方国家的潮流, 扩大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 纵使是国民待遇原则, 也会形成“表面上的平等掩盖事实上不平等的合法保护伞。”目前, 我国对技术转移和技术开发给予了较多的关注, 能否有效利用知识产权制度是决定中国发展至关重要的一环, 国家应积极利用这一制度, 又应对其加以适当限制, 做出全面考虑。

4.1.2 完善行政执法。

发达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主要通过司法途径。他们的行政执法职能主要指海关的边境措施、双边贸易中的经济制裁等。一般没有类似我国各个行政机关对侵权行为的罚款等行政处罚的情况。不论今后我国行政执法的趋向如何, 对我国当前严重的盗版、假冒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利用行政处罚手段, 对知识产权给予保护仍不失有效措施之一。在某些知识产权领域如商标, 行政执法仍占据重要的地位。同时, 行政机关还面临着完善与知识产权法律相配套的行政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任务。我国国务院虽先后修改了与新《商标法》、新《专利法》和新《著作权法》相配套的实施细则, 但仍有绝大部分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存在与新知识产权法不一致的地方。如关于商业秘密的保护, 现行多部法律法规都对商业秘密的部分内容作了规定, 但却未明确商业秘密的财产权属性及权利归属。

4.1.3 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政府转变职能的过程, 是将管理职能向市场或社会分化的过程, 中介组织是转变政府职能的产物, 是一部分原政府行政职能转而由非政府组织来担负, 将辅助性、服务性工作从政府职能中分离出来, 让中介组织来承担部分所属产业集群自我调节与管理的职能, 它是集群利益关系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要求的产物。政府依靠中介组织这个载体, 建立起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在政府和市场之间, 通过管理、沟通、监督、协调和服务, 形成政府——中介组织——市场这样一种三层次的良性互动体系, 只有这样, 产业集群才能以良好态势向前发展。

4.2 企业层面

4.2.1 建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平台。

成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制定知识产权管理规章, 进行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建立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培训制度, 对不同岗位的技术、管理人员与员工进行不同程度的培训。如对直接负责知识产权交易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重点培训, 包括法律风险防范、知识产权分类保护、知识产权交易合同的专业知识等, 而对涉及知识产权交易的其他相关人员, 进行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防范的一般性培训等。

4.2.2 加强企业知识产权合同管理。

为了防止人才流动、流失和由此产生的技术等流失, 企业应当与掌握关键技术和接触核心技术的员工签定竞业禁止合同, 合作双方应当以合同方式限制一定时期内员工在合作方之间的流动。例如约定在合作过程中, 任何一方不得雇佣对方员工, 未经对方同意不得雇佣最近两年从合作方辞职的员工;在合作终止之后两年之内, 不得雇佣对方员工, 未经同意不得雇佣从合作方离职的员工。

4.2.3 建立职务知识产权奖励制度。

建立企业知识产权奖励机制。企业可制定具体的内部知识产权创新奖励制度, 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技术员工, 给予丰厚的物质奖励或股份期权奖励等。

4.2.4 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

企业应建立知识产权档案, 加强对自主知识产权的维护与管理, 重在预防和降低侵权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失, 在发现侵权行为时能及时采取措施;应加强对产品或服务覆盖市场的知识产权监控工作, 定期或及时地反馈相关信息, 指导本企业的技术创新。

4.2.5 制定专门商业秘密保护制度。

对于法律所保护的商业秘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进行了明确界定: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根据这项规定, 可以认为法律所保护的商业秘密包括三个构成要件, 即不为公众所知悉, 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效益、具有实用性, 经权利人采取了保密措施。这三个要件中, 容易被企业忽略且主要造成商业秘密流失后维权失败的因素是第三个要件, 即权利人是否采取了保密措施。此保密措施包括订立保密协议, 建立保密制度及采取其他合理的保密措施。保密措施反映的是权利人对商业秘密保密的意愿和努力, 既包括主观上的保密意识, 还包括客观上的保密措施, 二者缺一不可。[8]

4.3 第三方层面

第三方是指除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业自身外的其他与企业集群相关的机构, 包括专业服务机构、综合协调机构等, 我国模具企业集群中第三方往往指在集群内发挥纽带和润滑剂作用的行业协会。但目前大多数的模具企业集群行业协会属民间机构, 没有政府部门的授权, 没有纳入国家行政管理系统, 一般多为政府指导下的临时性机构, 由集群内的成员企业自发组建而成, 起着联结政府与企业、协调企业与企业之间关系的作用。在知识产权风险控制上, 行业协会因其特殊的中间地位, 应当可以有所作为。

4.3.1 知识产权集体管理组织保护。

各国法律一般赋予知识产权集体管理组织应有的法律地位, 我国的音乐著作权协会就是类似的组织。最高人民法院曾经发函承认其与成员间的信托法律关系, 该组织可以其名义作为原告为其成员进行诉讼。知识产权集体管理组织可以协助政府作很多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事情, 可以自行处理涉及维护他们自身权益的事务以及发挥服务于社会的功能性作用, 如完成收转作品等权利使用费、授权许可和转让、进行侵权交涉等许多事务。

4.3.2 集群内部的知识产权政策建设。

发挥综合协调的职能, 建立集群内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合理保护企业在创新中的应得利益;提供正确的产业和技术发展方向, 如提供技术和需求预测、产业政策等, 一方面能为集群内部的技术沟通和创新提供重要的机会, 另一方面也便于将集群技术创新活动纳入自己的视野, 进行动态监控和服务。

4.3.3 加强区域品牌的建设和管理。

成功的区域品牌建设, 能促使成员企业产生强烈的集群归属感, 这对建立集群内部信任机制、降低内部网络知识产权风险、降低集群交易成本具有积极的意义。行业协会可以积极利用各种渠道加强对外宣传, 扩大企业集群的影响, 塑造集群的良好形象和声誉。[9,10,11,12]

5 结语

模具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背景下, 为避免或减少技术创新链运行过程中和技术转移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风险, 国家、企业和第三方组织应分别采取积极的知识产权风险控制方法, 三个层面互相渗透、互相配合, 形成综合的风控防线, 才能有效应对各类知识产权风险, 净化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环境。政府可分别从完善立法、辅以行政保护和社会服务体系建立方面着手, 降低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风险, 模具企业可针对自身的知识产权特性, 逐步建立起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制度, 加强人员培训、建立预警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强化商业秘密保护等。行业协会在政府社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的情况下, 仍应在集群内发挥纽带和润滑剂作用, 有所作为, 发挥中介组织的协调、监督、统筹功能, 在控制和消解集群内出现的知识产权风险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巨钦.企业集群的内生性成长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 2008.

[2]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中译本)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7.

[3]陈柳钦.基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机制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 :6-11.

[4]梁宏华.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构建及其治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04.

[5]王辑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6]汪忠, 黄瑞华.合作创新的知识产权风险与防范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05 (6) :13-15.

[7]桑乃霞.试论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EB/OL].[2005-06-08]ht-tp://www.chinacourt.org/htm l/article/200506/08/164614.shtm l.

[8]国家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组.知识产权案例选编—面向执法司法人员[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9]包庆华.企业生产管理法律风险与防范策略[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8.

[10]陈晓峰.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防范[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7.

[11]何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

模具控制 第11篇

一、常州技师学院的教学模式

常州技师学院的教学采用一体化的教学计划,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相比于一般技术学校的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具体表现在去除考证的指挥棒,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不以考证为中心,而是紧紧围绕企业对学员的要求来培训学生,即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的要求为指挥棒,而非简单的一些课程的罗列和堆积。

常州技师学院整个模具专业的培训是系统而又条理的。所有的理论都是为最终的实际操作服务的,而所有的实际操作都是围绕着模具展开的。例如,学习制图课程时是以模具的总装图和零件图为主逐步展开讲解的,为下面学习模具结构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练习线切割操作时是以模具的凸模、凹模及各模板来练习的,为下面的模具安装、调试、维修打下基础。总的来说,常州技师学院的专业课程安排是环环紧扣、步步紧跟的。学生每一步学的知识、做的练习,加工的零件都能在后一步的练习中展现出来,从而自己检验自己前一步做得是否成功,若不成功,自己分析问题出在哪里。这样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思路是连续的,学生的学习也是主动的,学习的好坏学生自己会给自己一个理性的评判。这就是常州技师学院采用的模具一体化教学法。

当然一体化教学对专业教师要求颇高,具体表现在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有高超的操作技能,所以采用一体化教学要求专业教师均为双师型教师。从这个方面就给我们中、高职技校的老师们提个醒——成为双师型教师是技工教育的必然趋势。作为从事职业教育的一员,我们要想方设法地提高我们的理论和实操技能。

二、结合常州技师学院的教学谈谈我校模具专业的教学

我校的模具专业和常州技师学院相比差别相当大,不仅因为他们是高级学院我们是技工学校。无论从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具教法还有实习配套等方面我们都不能与他们相比。笔者结合常州技师学院的教学简单谈下我校模具专业的现状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模具专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专业,需要学习的科目很多。学习本专业要达到的目标,即现代模具行业对模具人才的要求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

1.理论方面

(1)了解模具的结构类型;

(2)具备读图能力,具体指模具总装图,模具零件图的结构及各图样的技术要求、尺寸公差配合、材料选择、热处理要求、图样中所包含的装配信息等;

(3)掌握设计、加工、仿真的软件——Autocad、Cimatron、线切割仿真;

(4)掌握模具各零件的加工工艺等。

2.主要零件的加工方面

(1)线切割、线切割电火花——主要用来加工凸模、凹模等成型零件;

(2)铣床、磨床的基本操作;

(3)钳工加工,主要指钻孔加工、螺纹加工、测量等;

(4)掌握模具的装配、修理、调试技能;

(5)数控加工。

常州技师学院目前采用的方法是:分出来相当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认识模具结构,认识的方法就是拆装模具、在教具上面进行模拟运行、测绘模具等对模具结构充分熟悉了开始进行模具工作零件的加工。该校在具体操作中模架是采购的标准模架,学生练习主要练习成型零件加工,各零件完成后由学生自己进行装配,如果前面加工得不够好,后面就很难装进去,这样的实际操作使学生对质量就有了切身的体会。从而就从任务本身对学生进行了考核,而不是用考试进行考核。

3.我校目前模具专业存在不足

(1)课程设置简单且不够系统;

(2)理论和实习不能衔接;

(3)学生学习的内容和企业的需求不能衔接;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实习方面都不能满足企业需求,所以我们培养的效果并不好。

(4)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无论是高级班还是中级班,我们的培养目标不能仅仅是考证、拿毕业证,从学校的长远发展来看,我们培养的目标应该是面向企业,企业说好用那才是我们真正的成功。

(5)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或者说比较落后。

4.提出建议

(1)课程设置需要改变。

(2)模具中级班专业课程方面明显不足,建议增设模具结构理论课程及模具结构拆装操作实践课程。只有学生对模具结构有个感性的认识,以后的专业课程才好开展。

(3)建议模具中级班开设冲压工艺和塑料成型工艺课程,在学习模具制造工艺之前要先学习模具冲压、塑料工艺课程。因为模具专业是一个系统的专业,要求学生必须对该专业的相关内容有所了解,学生才会明白模具制造出来是怎么用的,从而反过来使学生思考哪些模具零件在制造时要加以注意,哪些模具零件在制造时可以适当放宽要求。

(4)建议开设电加工技术及电加工的操作实践课程。所谓电加工即电火花和电火花线切割技术。我校目前采用的《模具制造工艺》课程中有部分章节为电加工技术,但是内容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并且我校有电火花机有线切割机,不需购买设备,只需要现有的机器开起来即可。目前企业中使用电加工进行加工制造还是相当普遍的,加强这一模块的训练也是企业的需求。

目前我校主要开设的实践课程有钳工实、数控实习等。这两种加工在模具加工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但是笔者认为出于企业的需要,除了上面提到的增加电加工实践操作和模具拆装操作外,还应增加磨床训练和普通铣床训练。

(5)建议建设一个模具拆装实验室和一个模具设计实验室。要想模具学生有个拆装模具的场所,建立一个模具结构教室是有必要的。教室内增设投影设备,作为多媒体教室,使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操作能够同时进行。增加一个模具专用的设计实验室,使高级班的学生能安静的进行模具设计而不受外界打扰。

(6)建议学校举行教学课件的评比或者其他教学方面的评比,从而促进教师在专业技能、教学方法等各方面的提高。

(7)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加大对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不管是年轻的教师还是年长的教师,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才能与时俱进。

(8)增大校企合作力度,能使企业的需求切实地和学校的实践相连接,使专业课教师实时了解企业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校企联合,真正发挥职业院校的作用。

三、学习的心得体会

非常感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创建了这样一个学习的平台,使笔者能有这次学习进修的机会。这次培训对笔者来说是一次非常大的提高。无论从专业知识还是教学教法,甚至其他方面,对笔者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1.从专业知识方面看

笔者对模具专业知识的认识得以加深,知识面也得以扩展,同时对各科目之间知识的衔接有了很好的认识。

2.从专业建设方面看

笔者对本专业的建设有了个宏观的认识,无论课程设置,还是理论和实践的联系都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形成了新的思路。

3.从教学教法方面看

在本次的学习中接触到了不少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一体化教学法等,同时在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的交流中也学到了不少的教学方法。作为一名非师范类老师,这些教育方法在工作方面给了笔者极大的引导作用,其帮助是不可估量的。

模具控制 第12篇

结合生产实际, 论述了汽车车身开发阶段的成本控制和质量管理。介绍了如何在模具开发阶段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及工艺方案进行成本控制, 并重点说明了生产运行成本的重要性及控制方法;叙述了模具开发阶段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最后, 简单介绍了模具开发与产品开发的同步工程。

企业的竞争力来自于产品的高质量和低成本, 而汽车车身的质量和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模具开发阶段就基本确定了, 因为在此阶段的产品方案、工艺方案、模具准备方案等决定了模具成本、冲压件材料利用率、生产效率、冲压件质量等。所以, 在车身冲压件模具开发阶段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和质量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1 模具开发阶段的成本控制和质量管理的内容

1.1 成本控制

在不需要进行设备投资的情况下, 模具开发阶段的成本控制内容不仅包括模具、检具等工装的一次性投资费用的控制, 更包括了产品投产后的运行成本即可变成本指标的控制, 如冲压件材料消耗、生产效率、废品率等指标。因为通常情况下, 这部分成本占产品成本60%以上。此阶段对成本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产品结构

不同的产品结构方案其成本差别是非常大的, 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 要尽量采用简单结构。

(2) 工艺方案

不同的冲压成形方法 (如是否采用落料、是否成双生产、采用拉延成形还是压弯成形等) 对成本的影响都很大, 而不同的工序数、检测方法等则直接影响了工装的投入。

1.2 质量管理

模具开发阶段的质量管理包括模具质量管理和冲压件产品质量管理。此阶段对质量的影响因素不仅包括产品结构方案、工艺方案和模具结构, 还包括对各阶段的质量目标和过程的管理、控制情况。

2 模具开发阶段的成本管理和控制

模具开发阶段一般都是通过项目管理的形式来进行成本管理和控制的。在保证满足质量、周期等要求的前提下, 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 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等活动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 并尽可能地降低成本费用。主要通过技术 (如产品与工艺方案制定时的比较和选择) 、经济 (如核算) 和管理 (如过程组织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等) 活动达到预定成本目标。项目的成本管理应贯穿于整个项目的过程, 其内容一般包括成本预测、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等。

2.1 确定成本控制目标

首先要进行成本预测, 这是成本计划的基础, 为编制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目标提供依据。

(1) 掌握产品的质量特性, 以及所要达到的质量目标和产量目标。这个基本前提掌握后, 通过与国内外模具厂家技术交流、让对方提供工艺方案和报价, 对各家方案进行对比分析, 结合以往项目的经验并充分考虑质量和经济性的关系等, 综合分析确定模具费用控制目标。

(2) 运行成本控制, 此时要考虑到生产时成本目标的控制。冲压件的材料利用率是生产运行成本的重要指标, 而产品结构形状和工艺方案决定了材料的利用情况, 应综合考虑产品特点和以往车型经验给出经济合理的材料利用率目标, 将该目标值作为技术要求参数提供给模具制造单位, 并在后期的具体工艺和模具方案中按此目标进行管理和控制。

2.2 分析预测成本控制的风险

项目成本目标的风险分析, 就是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影响成本目标实现的因素进行事前分析, 并采取措施进行防范。模具项目中成本增加的最大风险来自于产品的变更。根据以往的经验, 在模具设计制造过程中, 产品的变更是避免不了的。特别是在一个全新的车型准备时更是如此。为避免由于产品变更带来的成本失控或产生主机厂甲乙双方的矛盾纠纷, 影响项目的正常进行, 在签订合同和技术协议时要对产品更改的处理进行特殊的说明。一般情况, 合同价格中都应包含一定的产品更改费用, 在合同中应明确规定合同价格中所包含的产品更改范围。这样既能控制成本, 又能保证一般产品和工艺更改的顺利实现。同时, 应对模具准备过程中的重大产品更改进行严格控制, 凡是对费用有较大影响的更改应经过主机厂主管部门的审核。

2.3 控制生产运行成本

项目的成本控制, 不仅要考虑一次性的模具投资, 更要考虑今后生产时的运行成本, 因为冲压件的模具成本仅仅是其中一部分, 冲压件材料成本是主要部分, 同时还要考虑模具的维修、设备利用率等。在工艺方案设计和模具结构设计中决定了这些方面的以后成本, 所以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时刻注意这些影响成本的因素, 尽量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在产品结构和工艺方案中要充分考虑材料利用率问题。产品结构和工艺方案决定了材料利用率, 要想提高材料利用率, 降低材料消耗, 必须在这两方面下功夫。

(1) 设计产品结构时要尽量避免废料太多的形状, 这类零件的材料利用率很低, 如图1。产品设计人员往往只从功能上考虑, 较少关心材料利用率问题, 这时工艺人员要及时将主机厂要求反馈给设计者。对这类零件的解决方案:可以在设计上考虑将零件分成几部分, 然后将它们再焊接在一起;采用激光拼焊板冲压零件;如果实在不可分, 尽量考虑利用结构废料。

(2) 对一些功能要求简单的零件如加强板横梁等, 结构形状要尽量简单, 这样可以用简单的压弯工艺代替复杂的拉深成形工序, 不仅可以节省模具投资, 还可以降低材料消耗, 提高材料利用率。

(3) 在满足产品功能要求的前提下, 有些内部件尽量用落料、压弯工序而不用成形工序, 以降低材料消耗, 如图2。

(4) 在工艺编排和模具设计时要考虑废料的回收和利用。如某载货车后围窗口, 按正常工艺生产, 其废料被切断后应从废料输送线自动排除, 但考虑该件废料利用价值很高, 在模具设计时规定将该件的废料不要切断并从设备的侧面滑出, 使该件的废料得到回收和利用, 如图3。

(5) 在编排工艺时需要综合考虑模具成本和材料成本。如有的零件不用落料模也能生产出合格件, 这样可节省1套模具费用;但如果采用落料工序可以节省材料的话, 则需要进行综合计算。通常对于大批量汽车生产来说, 后期生产节省的材料费用可能要远远高于模具成本, 这时就应从长远考虑增加落料模具。

3 模具开发阶段的质量管理和控制

3.1 质量目标的确定

首先根据整车技术条件和白车身、焊接总成质量目标确定冲压件总体质量目标值, 再根据每个件的具体几何形状和装配位置、装配要求、对总成尺寸链的影响等因素, 逐件编制冲压件产品质量特性值表。

3.2 模具质量管理与控制

模具质量决定了产品质量。在实际操作中, 应着重从以下方面对模具质量进行管理控制。

(1) 工艺方案评审

在产品一定的情况下, 正确优化的工艺方案是模具质量和零件质量的保证。工艺方案评审集中大家的智慧, 尽可能地优化工艺方案, 提高模具和零件质量, 降低成本。把本单位的工艺人员、模具维修人员、检验人员召集到一起, 对重点零件进行工艺性评审, 记录并签字。

(2) 模具结构会签

形成会签团队, 会签团队包括项目工艺人员、车间模具工程师等, 保证从不同角度对模具结构的合理性、操作的安全性、设备的适应性等方面重点把关, 提高模具设计的一次成功率。

(3) 先进技术应用

用CAE分析软件进行重点件的成形性模拟分析和工艺设计;大型模具采用三维实体设计;全部模具工作部分采用三维数控加工。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 从不同方面保证了模具质量和精度。

(4) 模具监制

在模具进入制造阶段, 派专门的监制人员到模具厂家对模具制造进行监制。监制人员及时获得项目的进度和过程质量等信息, 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模具厂家, 要求模具厂家及时改进, 同时将模具制造进度和质量信息反馈给项目负责人。这样, 能够保证大部分问题在模具制造过程中得到解决, 提高模具制造质量, 保证模具制造进度。避免有些问题到最后才发现, 影响进度或无法弥补。如果不进行监制, 有些问题甚至到最后验收时都无法发现。所以, 模具监制工作还是十分重要和有效的。

(5) 现场预验收

在模具厂家进行现场预验收, 并在现场进行模具的动检和静检, 使模具质量问题尽量消灭在出厂之前。

3.3 冲压件产品质量管理与控制

(1) 严格执行产品标准, 作为模具设计制造和调试的依据及冲压件检验的标准。

(2) 工艺方案和模具结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制件的几何形状和装配要求, 对质量要求高的零件采用拉深成形工艺, 而对形状比较简单、质量要求不高的零件则采用简单的压弯成形工艺。

(3) 完善冲压件检测手段, 重要件要配备专用的检具, 必要时还应准备用于检测零件之间匹配关系的标准螺钉车夹具。

(4) 模具验收标准首先要满足零件的质量标准, 只有零件合格了, 才具有模具验收的条件。

(5) 冲压件匹配过程中的质量改进, 改进的内容和进度由冲压和焊接工艺双方共同讨论确定, 并按一定流程进行。

4 模具开发与产品开发同步进行

产品结构和工艺方案对质量和成本有着巨大的影响。在产品开发过程中, 有时设计人员对产品的生产制造和装配工艺考虑不足, 使得设计产品的工艺性和制造性较差。而工艺人员和加工人员如不了解产品的设计思想、产品的功能和性能, 则会产生很多与质量和成本有关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只有在产品加工过程中甚至加工后发现, 废品率较高。实践证明, 从产品开发阶段开始, 各个阶段实施同步开发效果非常显著。

4.1 产品开发

在产品的开发设计阶段, 形成冲压 (焊接) 工艺、模具开发人员、产品设计人员三位一体的产品工艺性研讨团队, 即工艺、模具开发与产品开发同步进行, 工艺、模具人员对产品的工艺性逐件进行详细分析, 并将产品的工艺性问题及材料利用率问题整理好后以书面的形式反馈给设计者, 设计者根据工艺性要求不断改进完善设计。这样, 可以大大减少模具设计制造过程中的产品, 减少产品工艺性问题带来的质量和成本风险。图4为一些有工艺性问题的冲压件。

4.2 工艺开发

(1) 体现冲焊一体

冲压件的质量要满足焊装的质量要求。按冲焊一体化系统工程的要求, 焊装工艺人员应参与冲压件的质量特性值要求、冲压件模具DL图、检具图的会签工作, 冲压、焊装和模具中心三方设计人员应就具体的冲压件质量控制标准、定位系统基准、检测方法等问题进行协商和探讨。关键夹具和焊装主检具的设计会签也由冲、焊双方一起来会签。通过冲焊一体化工程可提高冲焊的结合力、支持力、包容力, 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2) 工艺设计由冲压工艺人员和模具设计人员共同讨论确定, 这样既从工艺角度又从模具角度来保证零件的质量和成本。

(3) 组织车间有经验的模具维修工和冲压操作工在内的工艺评审小组对工艺进行评审, 尽可能从多种角度来考虑, 尽量减少失误。

4.3 模具设计制造

模具设计和会签工作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度。关键零件的工艺方案和模具会签请厂内各部门有关人员参加, 同时请焊装工艺员参加重要零件模具的会签, 体现同步工程和项目团队的思想。

4.4 模具调试验收

在模具调试和验收阶段, 重点关注零件的实际匹配状态, 深入焊装、内饰、总装等下序现场, 与后工序工艺人员一道研究解决冲压件匹配情况, 有的放矢地对冲压件质量进行改进和提高。

上一篇:老年慢性鼻窦炎下一篇:婚姻家庭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