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水平调查范文

2024-09-09

免疫水平调查范文(精选10篇)

免疫水平调查 第1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抽取张掖市甘州、高台、临泽、山丹、民乐5个县1岁以内至15岁儿童共2 536名。

1.2 方法

采集被试儿童静脉血3 mL,分离血清,-20 ℃保存待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夹心法检测HBsAg和HBsAb,试剂购自华美生物工程公司,HBsAg,HBsAb以S/N≥2.1为阳性。

2 结果

2.1 不同县区儿童HBsAg、HBsAb阳性率分布

甘州、民乐、临泽、高台、山丹、5个县儿童HBsAg阳性率分别为1.87%(9/482),1.78%(9/507),1.72%(9/522),1.15%(6/524),1.60%(8/5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sAb阳性率分别为62.45%(301/482),50.89%(258/507),60.73%(317/522),93.70%(491/524),50.90%(255/5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8.60,P<0.01)。

2.2 不同年龄组儿童HBsAg、HBsAb阳性率分布

6个年龄组儿童HBsAg阳性率为1.62%,HBsAb阳性率为63.96%,HBsAg和阳HBsAb阳性率年龄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9.01,44.76,P值均<0.01)。见表1。

注:()内数字为检出率/%。

2.3 城乡儿童HBsAg,HBsAb阳性率分布

城市儿童检测828份,HBsAg阳性11份,HBsAg阳性率为1.33%;HBsAb阳性561份,HBsAb阳性率为67.75%。农村儿童检测1 708份,HBsAg阳性30份,HBsAg阳性率为1.76%;HBsAb阳性1 061份,HBsAb阳性率为62.12%。城乡间HBsA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sAb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8,P<0.01)。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张掖市5个县0~15岁儿童HBsAg阳性率为1.62%,各县区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HBsAb阳性率差异较大,提示GAVI项目各县区发展不平衡,差距明显。

HBsAg阳性率城市儿童为1.33%,农村儿童为1.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国内其他报道[2,3,4,5]不一致,其原因有待进一步调查分析。HBsAb阳性率城乡分别为67.75%和62.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城乡HepB接种率和接种质量仍有一定差距。

本次调查结果(15岁以下儿童HBsAg阳性率为1.62%)较2000年(11.08%)有大幅度下降[1],与2004年(3.08%)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5.87,P<0.05)。抗-HBS阳性率逐年提高,表明张掖市HepB纳入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取得了预期免疫效果,但各县发展不平衡。 因此,建议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加强HepB纳入免疫规划后的管理,加大宣传力度,使民众尤其是农村居民都能认识乙肝的危害性,主动配合HepB接种工作,从而提高HepB全程接种率和HepB 首针及时接种率。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加强对各县GAVI项目实施情况的督导、监测和评价力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以确保以县为单位的HepB全程接种率达到85%,HepB首针及时接种率达到75%,3岁以下儿童HBsAg阳性率<2%的既定目标,最终达到预防和控制乙肝的目的。

关键词:肝炎,乙型,血清学试验,免疫,儿童

参考文献

[1]杜玉桂,赵金光,马世宽,等.张掖地区中小学生5种类型病毒性肝炎感染情况.中国学校卫生,2002,23(1):63-64.

[2]陈园生,梁晓峰,陈丽娟,等.中国儿童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效果分析.中国计划免疫,2006,12(2):84-87.

[3]李文章,蔡运山,康友林,等.广安市乙型肝炎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基线调查分析.中国计划免疫,2003,9(3):147-148.

[4]崔富强,梁晓峰,卢永,等.中国西部12省(自治区、直辖市)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情况分析.中国计划免疫,2006,12(2):81-83.

免疫水平调查 第2篇

关键词:卡介菌多糖核酸;免疫调节;鸡

中图分类号: R979.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2.031

适时利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是目前世界范围内防治畜禽主要疫病的重要手段,但有效的免疫效果受众多因子的影响,除了疫苗的质量、正确的使用等情况外,畜禽免疫接种时所处的环境和畜禽本身所处的状态等因素在畜禽获取良好的免疫力方面也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因素。因此,在不断提高疫苗质量、正确合理地施以免疫接种外,探索能促使畜禽提高对疫苗免疫应答的手段和方法,也是体现预防为主原则的一项新课题。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是从卡介菌中提取的菌体成分,能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调节体液免疫水平,具有抗感染、抗变态反应、抗肿瘤等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试验材料

1.1.1 试验动物 1日龄AA肉鸡,由南京市迈皋桥鸡场提供。

1.1.2 卡介菌多糖核酸 由瑞普(天津)动物药业有限公司药物研究中心提供。

1.1.3 RPMI 1640培养基 GIBCO BRL公司产品。

1.1.4 SP2/0骨髓瘤细胞株 山东医科院提供。

1.2 试验设计

随机将200羽1日龄AA肉雏鸡分为BCG-PSN高(0.5毫升/羽)、中(0.25毫升/羽)、低(0.125毫升/羽)剂量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共4组,每组50羽。各试验组于7日龄时开始饮水给药,连用3天。各组均于10日龄首次免疫接种鸡新城疫 (ND)疫苗。

各试验组鸡施以相同的饲养管理,并分别于给药前1天、停药后第4天、停药后第7天以及第10天采血,进行细胞免疫(外周T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1.3 试验方法

采用李祥瑞介绍的MTT法。鸡心脏无菌采血4毫升,肝素抗凝,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淋巴细胞,用RPMI 1640培养液调整细胞数至2.0 ×106个/毫升;将100微升上述外周血淋巴细胞接种于96孔平底细胞培养板,加入20微升 PHA,并设有不加PHA的对照,每个样品4个重复。同时设无细胞的RPMI 1640孔,用于调零。37 ℃,培养44小时后,加入20微升MTT,继续培养4小时,吸去孔内液体,每孔加入100 微升DMSO,振荡器上振荡10分钟,使结晶充分溶解。用酶联免疫检测仪检测OD570纳米值。以PHA刺激孔OD570纳米平均值减无PHA刺激孔OD570纳米平均值表示淋巴细胞的增殖。

2 试验结果

混饮不同剂量BCG-PSN的试验组和相应对照组肉雏鸡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转化率见表1。

由表1可见,给药前1天,各组间差异不显著;停药后第4天,不同剂量BCG-PSN给药组与对照组相比,鸡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活性均有明显提高,统计学分析表明差异显著(P<0.05);停药后第7天,不同剂量BCG-PSN组鸡外周T淋巴细胞转化率均比对照组鸡的T淋巴细胞转化率高,差异极显著(P<0.01),中、低剂量组鸡的T淋巴细胞转化率又显著高于高剂量组鸡(P<0.05),中剂量组鸡和低剂量组鸡的T淋巴细胞转化率则没有明显差异。停药后第10天,BCG-PSN高、中、低剂量组鸡T淋巴细胞转化率又极显著地高于对照组鸡T淋巴细胞转化率(P<0.01),中剂量组鸡T淋巴细胞转化率又继续维持高水平,显著地高于低剂量组(P<0.01)。

给药前、后不同时期内,各BCG-PSN给药组鸡和对照组鸡外周T淋巴细胞转化的动态变化见图1。

由图1可见,对照组鸡外周T淋巴细胞转化率尽管随鸡日龄的增长略有增高,但3个BCG-PSN给药组T淋巴细胞转化率随给药后日龄的增长均表现出明显的增高,其中又以中剂量组明显高于高剂量组。

3 讨论

试验结果显示,BCG-PSN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可以促进机体产生良好的免疫效果,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BCG-PSN给药组鸡T淋巴细胞转化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其中中剂量组尤为明显。本试验说明BCG-PSN能够提高鸡体免疫,能加速鸡体免疫功能的发育完善,从而增强雏鸡免疫应答能力,提高免疫效果,并且这种免疫增强作用与给药剂量密切相关,临床上建议采用中剂量的BCG-PSN溶液进行免疫。

参考文献

[1] 肖登元,曹衡.引起畜禽免疫失败的原因及防治对策[J].农业与技术,2005,25(6):78-79.

[2] 阎林海,丁超,王洋,等.养鸡场(户)免疫接种应注意的问题[J].现代畜牧兽医,2006,(4):39-40.

[3] 李国江,张喜堂.家禽免疫失败的原因分析[J].动物保健,2005,(1):23-24.

[4] 胡北侠,黄艳艳,任素芳,等.兽医常用免疫佐剂的研究概况与发展趋势[J].中国畜牧兽医,2005,32(3):38-40.

[5] 童岩,边传周,郑纯宁.新型免疫佐剂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科学,2005,(7):103-104.

免疫水平调查 第3篇

1部队人群传染病发病特点以及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原因

( 1 )传染病发病率下降,但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总体来说,传染病在军队住院患者疾病谱排序中的序位下降 。 1951年全军传染病的发病率约为213.3 ‰ , 2008年下降至1.9 ‰ [1] 。 随着国内外新发传染病的不断发现,军队也出现了多种新发传染病,如20世纪80年代末出 现的戊型 肝炎 ,90年代末出 现的艾滋 病 (AIDS) 、 2001年报告的莱姆病 、 2003年的SARS 、 2007年出现的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以及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等 。 在20世纪90年代军队传染病报告发病病种有29种,到目前军队报告传染病已有40余种 [2] 。

(2) 不同传播途径疾病在传染病中的比重发生了明显变化,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肠道传染病所占的比重明显降低,呼吸道传染病和经血及性传播疾病所占的比重明显升高。军队传染病发病以男性为主,且呈现明显的春季发病高峰,发病病种多,但相对集中,当前对军队危害比较大的传染病主要集中在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痢疾、麻疹等几种传染病上。

按照传播途径分类,呼吸道传染病居各类传染病之首,病种主要有肺结核、水痘、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等。肺结核在军队传染病构成中所占比例明显升高,发病序位已居第1位[3]。一直属军队多发病的麻疹近年也呈高发趋势,风疹、水痘发病报告增长更为迅速,进入21世纪以后发病报告增长上千倍以上,这几种传染病和肺结核一同成为危害军队官兵健康的最主要的传染病。因此,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是降低传染病发病率的首要任务。甲肝、痢疾、伤寒等报告发病率明显降低,这几种主要肠道传染病的普遍降低,导致了目前肠道传染病整体发病率的下降。此外,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的报告显著增多。

(3)暴发疫情呈多发态势,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目前暴发疫情增长明显,平均每年近40起。肠道传染病暴发主要以感染性腹泻和细菌性痢疾为主,每年一般不超过10起;其余疫情主要为呼吸道传染病,而呼吸道传染病中以麻疹、水痘、风疹多见[4]。因此控制疫情暴发主要以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发生为主。

近年来,以甲肝、痢疾为主的肠道传染病发病率明显降低,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明显升高,占发病总数的50%以上,已取代了肠道传染病,居每年传染病报告首位[5]。其中肺结核一直位于部队传染病发病的前3位,发病率呈波动上升,目前已升至第1位,成为军队传染病中的头号杀手[6]。由于近年来整体发病年龄后移,20~50岁的成人成为重要易感人群,麻疹、水痘、风疹等呼吸道传染病成为危害官兵健康的重要传染病[7]。所以,军队将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列为重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防控策略,采取健康教育、免疫预防等综合性防控措施,以遏制此类疾病的发展。

(4)部队人群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原因呼吸道传染病借助飞沫传播,传染源通过喷嚏与咳嗽排出病原体,经过人体鼻咽、气管、支气管感染易感者,传播疾病。由于部队生活集中,人员流动性大,训练艰苦,军人容易暴发和流行呼吸道传染病。虽然部队历来重视防治传染病并已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呼吸道传染病依旧严重影响军人身体健康。

军人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升高的原因主要有:(1) 士兵主要来自农村,入伍前计划免疫接种不全,体内缺乏多种呼吸道传染病的抗体[8]。(2)军人以集体方式生活,官兵同吃、同住、同训练,接触密切,容易通过呼吸道途径传播疾病。(3)冬春季天气寒冷、干燥,人体呼吸道黏膜防御功能下降,再加上室内空气不流通,易于呼吸道传染病传播扩散[9]。(4)部队人群流动性大,假日期间探亲归来官兵或来部队探亲家属会将军营外传染病携带到营区,出现传染病的暴发流行。(5)近年来,呼吸道传染病抗药菌增多,已经得到控制的水痘、肺结核等传染病死灰复燃,部队在外训练时感染野生菌株等因素,给部队呼吸道传染病防治工作增加困难[10]。

2部队人群呼吸道传染病免疫水平调查的意义

(1) 了解人群抗体水平、评估疾病暴发流行风险呼吸道传播理论数学模型以及现场调查研究表明,想要避免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大规模暴发,人群免疫水平需≥90%;想要彻底消除这些呼吸道传染病,人群免疫水平需≥95%[11]。各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了很多关于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水痘免疫水平的现况调查。王爱芹等进行了潍坊市“麻风腮”抗体水平监测,调查结果显示,该市健康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达到97.50%,流行性腮腺炎抗体阳性率为75.31%,风疹抗体阳性率为90.63%。通过对潍坊市健康人群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免疫水平的调查结合呼吸道传播理论数学模型分析得出:潍坊市健康人群麻疹免疫水平较高,为彻底消除麻疹奠定了条件[12]。

(2)通过抗体水平调查暴露出免疫水平低下的高危人群,在呼吸道传染病免疫水平调查研究中,将监测人群合理分组进行统计分析暴露出人群中免疫水平较低的组群,有助于在免疫工作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免疫接种,从而显著地提高人群免疫水平[13]。王蓓等在合肥市2011年健康人群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抗体水平调查研究中,将调查人群以地区、年龄、性别、接种疫苗针次进行分组,研究各组别人群之间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抗体水平的差异。调查结果显示,11~15岁与育龄期女性麻疹抗体水平最低,提示要加强对青少年和育龄期女性麻疹疫苗接种,提高麻疹胎传抗体水平,进一步降低麻疹发病率。风疹和腮腺炎免疫水平调查方面,婴幼儿和青少年抗体水平最低,提示学龄前儿童和青少年是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的高危人群[14]。

(3)检测免疫成功率,评估接种效果,人群接种疫苗后免疫成功率的高低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疫苗质量、 疫苗免疫原性、抗原剂量、接种者个体遗传背景等。蔡标等在皖北地区1~16岁儿童麻疹,风疹,流脑,乙脑抗体水平调查中发现,儿童麻疹、风疹、流脑、乙脑抗体阳性率虽然都在90.0%以上,但都未达到100%[15]。分析其原因主要有:1疫苗生产质量不过关;2疫苗在储存运输环节冷链系统不达标;3未按照规定的时间和程序进行疫苗接种;4接种疫苗人员的技术不过关;5早年接种疫苗成功,但近年来抗体水平下降没有及时发现以再次接种疫苗强化免疫效果。在不断提高人群免疫接种率的同时,提高免疫接种成功率,才能在人群中建立较高的免疫屏障,防止传染病暴发流行。所以,要严格按照接种的时间和程序接种疫苗,加强对疫苗储存、运输过程中冷链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强化对疫苗接种相关人员技术培训和考核,确保疫苗接种的成功率[16]。

(4)改进免疫策略,科学防控传染病,在做好常规疫苗接种的同时,加强人群免疫水平的监测,一方面,能及时发现接种失败致免疫失效的人员,查漏补种加强免疫效果,增强免疫屏障,保护部队人群健康,提高战斗力;另一方面,通过解决人群免疫水平调查显示的常规免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免疫策略,从而科学防控传染病。例如:王蓓等发现健康人群流行性腮腺炎抗体阳性率随着针次增加而升高,提示可以通过增加接种含有流行性腮腺炎成分的疫苗提高健康人群腮腺炎抗体水平[17]。这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使用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减轻这3种疾病的社会负担[18]”相一致。美国、欧洲等国家地区采取2针次“麻腮风”三联疫苗进行常规免疫防护,基本控制和消除了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的流行。

3展望

目前部队呼吸道传染病防控主要集中于传染病发病情况的分析、免疫规划建议及疾病防控措施等。关于部队呼吸道传染病免疫水平调查方面的实际工作和研究很少。对部队人群重点传染病免疫水平进行调查,是亟待开展的一项工作。根据宏观的疫情监测数据,结合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可为制定免疫对策、科学防控暴发疫情、评价防疫措施效果等提供依据。

通过呼吸道传染病免疫水平调查,一方面,能够了解人群抗体水平,评估疾病暴发流行风险,暴露出免疫水平低下的高危人群;另一方面,可以检测免疫成功率,评估免疫效果,改进免疫策略,从而科学防控传染病。具体来说,免疫水平调查可应用在如下方面, 调查传染病的人群分布,进行传染病的群体诊断、调查传染病的地理分布,探讨传染病的病因,掌握传染病的传播规律,进行传染病的监测与预测,指导预防接种计划的制定与评价预防接种效果等。由于部队人群生活集中、训练艰苦等特点,呼吸道传染病新发病种不断增多,发病率不断上升,将常规疾病监测、疫苗接种与人群免疫水平调查相结合,可减少传染病暴发、保护官兵健康。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摘要:主要介绍了部队人群传染病发病特点:传染病发病率下降但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呼吸道传染病居各类传染病之首,暴发疫情呈多发态势。阐述了军队人群呼吸道传染病高发的原因和部队人群呼吸道传染病免疫水平调查的意义:并对军队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进行了展望。

免疫水平调查 第4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322

2012年3月南昌县疾病控制中心为了对全县冷链设备运转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接种门诊的冷链设备管理情况调查分析,现将具体情况做如下报告。

方法

将调查登记表设计成统一的格式,进行实地考察现场登记,对主要调查项目冷排、冰箱、冷库等等固定资产的冷链设备进行查看和登记,最后在登记表中汇总。

结果

制冷设备损坏情况:低温、普通冰箱及冰库损坏率:全县曾经装备的普通及低温冷库、普通冰箱、低温冰箱共202台,其中损坏29台,损坏率14.36%,已维修19台,维修率65.52%,有4台已经失去维修价值并做了报废,见表1。

各级制冷设备损坏情况:县、乡(镇)二级制冷设备都存在不同程度损坏,见表2。

冷藏箱损坏情况:全县共装备冷藏箱30个,占装备的46.67%,见表3。

冷藏包损坏情况:全县共装备冷藏包547个,已报废62个,占装备数的2102%,见表4。

冰排损耗情况:冰排损耗率4237%,见表5。

[CSX]

表5冰排损耗情况

讨论

为促进冷链的正常运转,保证冷藏设备的完好无损是其关键问题。自从我国实施免疫接种,常规的免疫接种在加上一系列临时性的工作,如查漏补种及强化免疫等等,频繁的启动冷藏设备,会无可避免的出现损耗和损坏。同时还有极个别单位对冷链管理概念认识不足、管理不善、使用不当,也使设备的损毁速度加快,尤其是乡镇,制冷类损坏要高出许多,主要是由于乡镇工作人员兼职,缺乏基本的技能操作和管理常识,不能科学地使用冷链设备。

县级3个冷库就有2个维修过,主要原因是冷库库房面积空间太小,库房内空气流通不畅,夏天库房温度升高导致冷库超负荷运转造成主机损坏,冰箱主要是经过多年的运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毁损,如主机使用不当被烧坏,蒸发管道因为被腐蚀出现穿孔现象。冷藏包和冷藏箱出现损坏的原因是密封不严,隔热层破裂;而冷排丢失现象频频发生。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制冷设备总损坏率1436%,造成损坏设备原因主要是存放环境条件太差,使用时间太长,同时接种部门在管理上有严重的纰漏,没有采取正确的使用方法。所以专业人员必须秉持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回收工作要及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加强对冷链设备运行状况巡查,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落实,确保冷链正常运转。

[HT][FL)][HJ]

浅析畜禽免疫水平低下的原因 第5篇

1 疫苗质量存在问题

1.1 疫苗不是正规厂家生产, 质量不合格。质量不合格的疫苗效价低或无效价, 使用后达不到免疫效果。

1.2 因运输和保存不当, 致使疫苗过期、失效或破损。每种疫苗都有其各自的保存方法, 不当的保存会导致疫苗失效。运输贮存过程中温度忽冷忽热也会对疫苗质量造成影响。

2 疫苗使用不当

2.1 疫苗的毒株 (菌株) 或血清型与感染的病毒或细菌血清型不同, 免疫后疫苗可能不会激发该病保护性免疫力所需的相应抗原, 则起不到保护作用。

2.2 疫苗间的干扰作用。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无交叉反应的抗原同时或以相同途径接种时, 疫苗在体内会相互干扰, 影响彼此复制和免疫应答, 从而影响这些疫苗的免疫接种效果。

2.3 疫苗稀释剂未经消毒或受到污染而将杂质带进疫苗, 有时随疫苗提供的稀释剂存在质量问题, 有时直接用自来水或自来水稀释冻干苗, 都会造成免疫失败。

3 免疫程序不科学

3.1 初免时间过早, 会受到母源抗体的干扰, 过晚会错过最佳免疫时间。

3.2 动物的免疫接种程序, 不能随意增减防疫次数、疫苗种类及剂量等。

3.3 后续免疫时间未按上一次接种产生抗体的半衰期来确定, 过早、过迟都会影响免疫效果。

4 操作规程不规范

4.1 接种时操作不当, 进针的部位、角度不正确, 致使注射剂量不准, 达不到免疫效果。

4.2 接种时, 漏防或重防, 也会影响免疫效果。

4.3 疫苗稀释后, 接种过程或饮水时间过长, 致疫苗效价降低。

4.4 使用饮水免疫或气雾免疫接种疫苗时, 由于疫苗分布不均而使部分畜禽未能接触到, 因剂量不足而仍然易感。

4.5 免疫途径不正确。不采取正确的接种方法, 则不能产生坚强抗体。

5 畜禽健康状况不佳

5.1 饲养管理不善, 机体缺乏维生素、微量元素, 营养不良等, 从而影响免疫效果。

5.2 预防接种时, 部分动物已亚临床感染或处于潜伏期或在免疫阴性期感染强毒, 在接种后往往会诱发病情, 造成免疫失败。

5.3 畜禽的免疫功能不健全或患有免疫抑制性疾病。各种因素引起的免疫抑制都可能导致免疫失败, 免疫抑制性疾病可破坏机体免疫系统, 影响免疫应答, 引起免疫抑制。从而使得畜禽免疫后仍会发生疾病。

6 母源抗体的影响

幼龄动物体内的高水平母源抗体会将疫苗抗原中和, 造成免疫失败。

7 环境因素

高温、高湿、空气污浊等不良环境因素会影响免疫应答的产生, 影响免疫效果。

8 应激因素的影响

应激可抑制免疫反应, 降低免疫效果。当畜禽处于应激反应敏感期时接种疫苗, 就会减弱免疫能力。

9 药物的干扰作用

许多药物如抗生素、磺胺类等药物, 可使疫苗活性降低甚至灭活。使接种失败。

免疫水平调查 第6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我区2个街道未接种MV儿童51人进行疫苗免疫效果监测, 选取另7个街道分年龄组随机采样进行人群麻疹免疫水平调查, 每个街道抽取50人。

1.2 样品来源

疫苗免疫效果监测采集免疫前及免疫后1个月免疫人群血液分离血清, -20℃保存;人群麻疹免疫水平调查是采集一般人群血液分离血清, -20℃保存, 尽快进行麻疹抗体IgG检测。

1.3 试剂

使用德国IBL公司生产的麻疹病毒抗体IgG定量酶免诊断试剂盒, 在有效期内使用。

1.4 实验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法, 具体操作按照德国IBL公司麻疹病毒IgG ELISA试剂盒使用说明书要求进行, 用4个标准对照的A值与麻疹病毒抗体IgG浓度在半对数坐标纸上做标准曲线, 根据样品A值计算样品麻疹病毒抗体IgG浓度, 以麻疹病毒抗体IgG浓度≥10U/ml为麻疹病毒抗体阳性。

2 结果

2.1 疫苗免疫效果监测结果

本次抽取2个街道进行疫苗免疫效果监测, 接种疫苗前后采集血清检测, 免疫前抗体阴性或有低水平抗体, 免疫后抗体阳转或4倍增长判为免疫成功。免疫前后共采集样本51份, 免疫后麻疹病毒抗体IgG阳性50份, 阳性率98.04%;免疫前麻疹病毒抗体IgG浓度均值为1.93U/ml, 免疫后麻疹病毒抗体IgG浓度均值为109.33U/ml, IgG浓度均值有4倍以上增长。

2.2 人群麻疹免疫水平监测结果

本次7个街道进行了人群麻疹免疫水平调查, 共采集样本352份, 麻疹病毒抗体IgG阳性300份, 阳性率为85.23%, 略高于卫生部要求的85%, 抗体平均水平为146.48U/ml。各街道人群麻疹免疫水平比较, 见表1。

各街道麻疹病毒抗体IgG阳性率经χ2检验, χ2=24.71, P<0.01, 麻疹病毒抗体IgG平均浓度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 因方差不齐, 采用多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test, χ2=33.36, P<0.01, 说明各街道人群麻疹免疫水平有差异。

2.3 麻疹免疫水平的性别比较

本次人群麻疹免疫水平监测共采集男性181例, 麻疹病毒抗体IgG阳性145例, 阳性率为80.11%;女性171例, 麻疹病毒抗体IgG阳性为155例, 阳性率为90.64%。经χ2检验, χ2=7.74, P<0.01;麻疹病毒抗体IgG平均浓度男性为105.06U/ml, 女性为190.32U/ml, 经u检验, u=2.62, P<0.01, 说明人群麻疹病毒抗体IgG水平有性别差异。

2.4 人群麻疹免疫水平的年龄比较

见表2。各年龄组麻疹病毒抗体IgG阳性率经χ2检验, χ2=15.66, P<0.01, 麻疹病毒抗体IgG平均浓度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 因方差不齐, 采用多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test, χ2=20.04, P<0.01, 说明各年龄组人群麻疹免疫水平有差异, 主要是0~6岁、7~15岁年龄组与16~35岁及>35岁年龄组麻疹病毒抗体IgG阳性率和麻疹病毒抗体IgG平均浓度有差异。

3 结论

从一般人群麻疹病毒抗体水平和疫苗免疫效果监测结果看, 我区麻疹计划免疫都达到了卫生部要求, 但0~6岁年龄组麻疹病毒抗体水平较低, 是学龄前儿童麻疹高发的主要原因, 提示我们要加强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 提高人群特别是流动儿童的MV接种率, 加强重点人群强化免疫, 定期进行人群抗体水平和疫苗效果监测。

4 讨论

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 通过人工免疫接种MV是控制麻疹传播的重要手段。高志坚等[3]研究表明, 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是MV接种率低和免疫失败, 因此, 人群麻疹免疫水平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麻疹的发病率。同时通过对人群抗体水平和基础免疫成功率的监测, 可以预测本地麻疹的疫情和发现接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提高工作质量, 为麻疹防治提供依据。

从疫苗免疫效果监测情况看, 免疫后成功率达98.04%, 说明国产MV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能获得理想的免疫效果, 在初次免疫中也能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从本次人群麻疹免疫水平监测情况看, 人群抗体阳性率为85.23%, 与同类检测的报道近似[4], 表明我区一般人群形成了一定的麻疹免疫屏障, 抗体浓度水平由于采用方法不同与其他监测情况无法比较。

各街道麻疹病毒抗体IgG阳性率和抗体平均浓度经统计学分析有明显差异, 可能是各街道预防接种门诊在冷链运转及接种技术方面还是有差距, 应加强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冷链质量管理和责任心的培训, 在继续巩固基础免疫接种率和提高加强免疫接种率的基础上提高接种质量, 以提高免疫成功率。

从本次监测中发现人群麻疹病毒抗体IgG水平有性别差异, 且主要集中在小年龄段, 此现象未见于其他文献报道, 具体原因不明, 可能与抽样偏倚有关。从本次监测也可以看出低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及抗体平均水平明显低于高年龄组, 与吴承民等[5]的学龄前儿童麻疹高发分析结果一致。可能与大量流动人口涌入, 预防接种工作和查漏补种不能有效落实, 疫苗覆盖率低, 存在免疫空白有关系。人群麻疹免疫水平与麻疹发病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由于我区以流动人口为主 (>90%) , 麻疹病例中非本地户籍的比例超过85%, 学龄前儿童麻疹病例中大部分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 所以在我区<7岁的学龄前儿童麻疹占发病总数的68%。而我区高年龄组麻疹阳性率和抗体平均水平较高, 成人麻疹持续保持在较低发病水平, 这与我们从2003年以来对外来青工进行MV复种有关。

目前, 控制麻疹的工作重点是常规免疫和疫情监测, 由于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 对我区麻疹计划免疫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我们今后的重点工作包括: (1) 进一步提高人群MV接种率, 特别是流动人口儿童MV接种率, 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高危人群进行强化免疫, 以提高整个人群麻疹的抗体水平, 减少易感人群积累, 防止麻疹暴发或流行; (2) 连续、系统地实施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 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和人群的免疫状况, 根据监测结果和疾病监测资料及时调整控制和消除麻疹的策略, 以形成有效免疫屏障, 阻断病毒传播; (3) 为防止运输、贮存、使用不当致使疫苗效价下降, 应定期在接种点抽取疫苗进行效价测定; (4) 现在全国麻疹等疫苗已实行免费接种, 我区已发展为一社区一社区康复中心, 但仍有部分家长不给儿童进行疫苗接种, 造成免疫空白, 所以要加强宣传, 有效提高全社会的参与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 努力消除免疫空白; (5) 要加强冷链、专业人员的素质培训, 定期进行督导检查, 规范免疫程序, 保证计划免疫工作的顺利进行, 为进一步降低麻疹发病率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许文波.麻疹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中国计划免疫, 2001, 7 (1) :54-59.

[2]梁晓峰.实现无脊髓灰质炎后中国免疫规划工作现况分析.中国计划免疫, 2005, 11 (5) :333-338.

[3]高志坚, 王洁, 张本旭, 等.德州市1999—2002年麻疹控制与监测分析.中国计划免疫, 2004, 10 (1) :19-22.

[4]黄利明, 许二萍, 陈康凯, 等.杭州市1997—2001年人群麻疹免疫水平监测.浙江预防医学, 2004, 16 (4) :21-22.

如何提高猪的免疫抗体水平 第7篇

1 树立“防重于治”的观念

走出只重视饲养和治疗、不注重管理和预防的误区。从疫病的源头抓起, 注重消毒灭源, 采取生物安全措施, 严格控制传染源, 严防病原入侵, 将风险降到最低。

2 加强饲养管理

健康状况良好的猪群在免疫后能快速产生抗体, 则有较强的免疫力;相反, 健康状况不良的猪群在免疫后, 免疫应答能力较差。因此, 接种疫苗前应仔细检查, 对健康状况不良的猪只要暂缓接种, 待猪只体质恢复、孕畜产仔之后, 再及时进行补免。在疫苗接种的前后, 要尽可能营造安静的环境, 减少不必要的刺激, 防止猪只产生不必要的应激, 降低免疫效果。如果确实遇到不可避免的刺激, 可以在给猪接种前的几天内, 在其饮水或者饲料中添加抗应激的保健药物 (如电解多维等) , 可有效缓解各种不良应激, 保证免疫效果。

3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免疫程序的制定, 不能盲目照搬参考免疫程序或其他猪场的免疫程序, 要先作抗体水平检测, 然后结合本场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地的流行病史, 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 尤其要确定首免日龄、是否需要加强免疫及合适的免疫剂量等。免疫程序制定之后, 要严格执行, 不要随意更改, 以保证猪只长期处于有效保护期内。

4 消除免疫抑制

猪喘气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伪狂犬病等, 都会损坏机体的重要免疫器官, 免疫器官一旦遭受重创, 则无法提供有效的保护, 机体的免疫力就会下降, 将直接导致免疫失败。因此, 在疫苗接种期间, 一定要做好诸如上述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 消除免疫抑制。

5 规范用药

一些药物 (如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生素、抗病毒药) , 特别是有免疫抑制作用的药物 (如氟苯尼考、卡那霉素、部分磺胺类药物等) , 可能会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 抑制抗体生成过程中的重要因子—B淋巴细胞的增殖。在疫苗接种前后, 如果使用了上述药物, 猪体内的白细胞会急剧减少, 相应的免疫应答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影响, 将直接导致免疫失败。因此, 要严格规范上述药物的使用。

6 做好饲料检查

在饲喂猪只的过程中, 如果使用了发霉变质的饲料, 不但会直接影响猪只的生长, 更重要的是霉变的饲料中含有各种霉菌毒素, 会侵蚀机体的免疫器官 (如造成淋巴结出血、肿大, 肝细胞糜烂、变性、坏死) , 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崩溃。这种情况下, 不仅使机体完全暴露于被病原侵袭的危险中, 而且即使注射了疫苗, 机体也无法产生相应的免疫应答。因此, 要严格把好饲料质量关, 定期甚至随时检查各种成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品、原料的品质。

7正确使用疫苗

首先, 不使用非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不使用过期、失效、未按规定条件运输和保存的疫苗。其次, 接种疫苗前要按说明书检查疫苗的生产厂家、有效期、批号、物理性状、贮存条件等;然后仔细检查包装, 疫苗瓶破裂或瓶盖松动的, 不得使用。

8规范疫苗接种操作

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疫苗接种操作, 选择合理的接种方式和准确的接种剂量;如果是注射接种, 就要注意注射的部位、针头的大小和进针的深度;注射器要煮沸消毒, 接种过程中, 不得用碘酊或其他消毒液消毒针头, 并严禁用大号针头注射和打飞针, 以免造成疫苗被灭活或注射量不足, 影响免疫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效果;每接种1头猪, 换1个针头, 并做好标记, 不重复或遗漏接种。另外, 要特别注意, 需要稀释的疫苗要使用专用稀释液, 不可使用白开水等代替;而且稀释后的疫苗效价下降的速度很快 (特别是在温度比较高的条件下) , 因此稀释后的疫苗要尽快用完, 没有用完的要作无害化处理。

9其他

免疫水平调查 第8篇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动物

福建省某规模猪场筛选分娩日期一致, 蓝耳病与猪瘟抗体水平、健康水平及营养水平相当的母猪产下的健康哺乳仔猪60头。

1.1.2 检测试剂

猪瘟抗体检测ELISA试剂盒 (购自美国IDEXX公司) 。

1.1.3 试验仪器

微量加样器;Elx50型洗板机;Elx800型酶标仪。

1.1.4 试验用疫苗

猪瘟弱毒疫苗 (传代细胞源) ;经典猪蓝耳病弱毒疫苗 (CH-1R株)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弱毒疫苗 (JXA1-R株) 。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分组与设计

将60头试验猪随机分为3组, 分别为A、B、C组。其中A组试验猪在14日龄时免疫经典猪蓝耳病弱毒疫苗 (CH-1R株) , 21日龄时免疫猪瘟弱毒疫苗 (传代细胞源) ;B组试验猪在14日龄时免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弱毒疫苗 (JX-A1-R株) , 21日龄免疫猪瘟弱毒疫苗 (传代细胞源) ;C组试验猪14日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21日龄免疫猪瘟弱毒疫苗 (传代细胞源) 。分娩母猪与其所产哺乳仔猪均按该场饲养管理进行。哺乳仔猪25日龄断乳, 断乳仔猪转保育舍饲养。

1.2.2 采血与检测

A、B、C三组试验猪分别在20日龄、50日龄采血3~5 m L, 3 000 r/min离心10 min, 收集血清于微量离心管中, 采用IDEXX公司猪瘟ELISA检测试剂盒检测猪瘟抗体水平。

1.2.3 ELISA试验方法及判断标准

ELISA试验方法及判断标准, 参照IDEXX公司试剂盒的说明和标准执行。猪瘟抗体ELISA试验成立条件时:阴性对照的平均OD450值>0.5, 阳性对照的阻断率>50%。判断标准:阻断率<30%为阴性;30%≤阻断率≤40%为可疑值;阻断率>40%为阳性值。

1.2.4 统计学处理

各试验数据用SPSS13.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将统计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并进行方差分析和采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

2 结果

2.1 试验猪免疫后临床观察

对试验猪免疫后精神、食欲、体温变化的指标进行观察和记录, 各试验组猪只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体况良好, 各项指标均正常。

2.2 试验猪抗体水平

从表1可知, 试验A、B、C三组猪瘟疫苗免疫前 (20日龄) 猪瘟抗体水平相当, 差异不显著 (P>0.05) , 阳性率均达90%以上, 说明各试验组母源抗体水平较高且一致。在猪瘟疫苗免疫后30 d (50日龄) , 试验A、B、C组阳性率分别为40%、25%、60%, 均不合格 (一般阳性率≥70%, 认为猪群猪瘟抗体水平合格) ;对试验A组与试验C组的猪瘟抗体阻断率进行比较, 差异显著 (P<0.05) , 说明免疫经典猪蓝耳病弱毒疫苗 (CH-1R株) 对猪瘟疫苗免疫效果有抑制作用;试验B组与试验C组之间进行比较, 差异极显著 (P<0.01) , 说明免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弱毒疫苗 (JXA1-R株) 对猪瘟疫苗免疫效果有显著抑制作用;试验A组与试验B组之间比较, 差异显著 (P<0.05) , 且A组的猪瘟抗体水平高于B组, 说明试验B组的抑制作用高于试验A组。

注:表中同列相同小写字母代表差异不显著 (P>0.05) , 不同小写字母代表差异显著 (P<0.05) ;相同大写字母代表差异极不显著 (P>0.01) , 不同大写字母代表差异极显著 (P<0.01) 。

3 讨论

3.1 猪蓝耳病弱毒疫苗对猪瘟免疫抗体的影响

通过对试验A、B组与对照C组进行比较, 发现哺乳仔猪在免疫猪瘟疫苗之前免疫经典猪蓝耳病弱毒疫苗 (CH-1R株)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弱毒疫苗 (JX-A1-R株) 均能导致猪瘟抗体水平下降, 可见蓝耳病弱毒疫苗对猪瘟疫苗免疫抗体产生干扰或抑制作用, 这与张凤华等[1]报道免疫猪蓝耳病弱毒苗对猪瘟免疫效果产生明显的干扰作用基本一致。笔者认为这种现象关联到蓝耳病病毒在复制时, 与肺泡巨噬细胞的受体结合, 直接导致肺泡巨噬细胞的碎裂溶解, 延缓了肺泡巨噬细胞对抗原处理和递呈作用, 从而导致宿主发生免疫调节紊乱[2]。同时作用于免疫系统的T细胞, 造成淋巴细胞各亚群的比例下降[3], 从而抑制了机体对其他病原体的免疫反应。

3.2经典猪蓝耳病弱毒疫苗 (CH-1R株) 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弱毒疫苗 (JXA1-R株) 对猪瘟疫苗免疫抑制的差异

从试验结果发现猪瘟抗体水平A组高于B组, 且差异显著 (P<0.05) , 说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弱毒疫苗 (JXA1-R株) 对猪瘟免疫效果的抑制作用可能高于经典猪蓝耳病活疫苗 (CH-1R株) 。高致病性蓝耳病主要是由经典蓝耳病病毒在Nsp2片段缺失30个氨基酸, 而Nsp2片段对病毒复制和调节宿主的免疫机能方面起重要作用, 对免疫调节有重要影响[4]。然而, 基因缺失是否会改变猪体对疫苗免疫的应答, 导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弱毒疫苗对猪瘟的免疫抑制作用高于经典蓝耳病弱毒苗, 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3.3 猪蓝耳病弱毒疫苗与猪瘟弱毒疫苗免疫建议

农业部推荐使用蓝耳病弱毒疫苗于断乳前后初免 (23~28日龄) [5]。这是由于在哺乳仔猪早期、母源抗体高时接种疫苗, 母源抗体会中和一部分疫苗, 哺乳仔猪不能产生坚强的免疫力。但是在实践中, 根据蓝耳病病毒具有“低抗体依赖增强作用”和为避免哺乳仔猪出现免疫的空白期、病原体乘虚而入, 许多猪场常在哺乳仔猪早期进行蓝耳病弱毒疫苗的免疫, 但哺乳仔猪蓝耳病弱毒疫苗早期免疫可能会造成蓝耳病免疫效果不理想, 同时对猪瘟弱毒疫苗的免疫抗体产生有抑制作用。可见哺乳仔猪蓝耳病弱毒疫苗早期免疫是一把双刃剑, 有利有弊。建议蓝耳病稳定的猪场按照规范免疫, 但应该注意两种疫苗免疫间隔时间。据杜喜忠等[6]报道, 两种疫苗免疫间隔时间7 d, 仍然有显著干扰作用。

4 小结

在哺乳仔猪早期免疫经典蓝耳病弱毒疫苗 (CH-1R株) 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弱毒疫苗 (JXA1-R株) 对猪瘟疫苗免疫抗体的产生均有抑制作用 (P<0.05、P<0.01) , 且高致病性蓝耳病弱毒疫苗 (JXA1-R株) 对猪瘟免疫抑制作用显著高于经典蓝耳病弱毒疫苗 (CH-1R株) 。

摘要:为探索哺乳仔猪免疫蓝耳病弱毒疫苗对猪瘟免疫抗体水平的影响, 本试验通过对哺乳仔猪14日龄免疫猪蓝耳病弱毒疫苗, 21日龄免疫猪瘟弱毒疫苗, 50日龄 (猪瘟免疫后30 d) 检测猪瘟抗体水平。结果:经典猪蓝耳病弱毒疫苗 (CH-1R株) 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 (JXA1-R株) 对猪瘟免疫抗体的产生均有抑制作用 (分别为P<0.05、P<0.01) , 且高致病性蓝耳病弱毒疫苗 (JXA1-R株) 对猪瘟免疫抗体产生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经典蓝耳病弱毒疫苗 (CH-1R株) 。

关键词:猪蓝耳病弱毒疫苗,猪瘟抗体,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凤华, 蒋国胜, 徐凌松, 等.蓝耳病疫苗对猪群猪瘟抗体水平影响分析[J].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 2013 (3) :10-11.

[2]蔡雪辉.PRRSV流行毒株NSP2遗传变异分析及其活疫苗的安全性评价[D].长春:吉林大学, 2012.

[3]李耀.PRRS弱毒苗效果的评价及奥得曼1号对其免疫的影响[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 2010.

[4]Chen Z, Zhou X, Lunney J K, et al.Immunodominant epitopes in nsp2 of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are dispensable for replication, bu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odulation of the host immune response[J].J Gen Virol, 2010, 91 (4) :1047-1057.

[5]农业部关于印发《2013年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 2013, 04:21-27.

免疫水平调查 第9篇

方法 将54例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自护组和对照组,各27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而自护组采用Orem护理模式护理。结果 自护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而且自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也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出院时、术后3个月、6个月HSS评分依次明显高于前一时间段(P<0.01);在出院时两组HS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术后3个月、6个月HSS评分自护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关节镜治疗术后采用Orem护理模式护理,其护理效果优于常规护理模式,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自我护理模式; 膝关节; 骨性关节炎;关节镜手术

文章编号:1003-1383(2009)04-0396-03

中图分类号:R 47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09.04.007

Orem护理模式是由美国护理理论家奥瑞姆(Orem)提出的一种临床护理模式,是围绕护理目标即最大限度地维持及促进患者的自理而组织的。根据患者的自理需要、自理能力和护士的职责范围将护理系统分为3个部分,即完全补偿系统、部分补偿系统及支持教育系统[1]。合理而有步骤的应用自我护理理论,可发挥患者最大的自理潜能,以便能更好的自我照顾和锻炼,有助于疾病康复,更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临床上老年人常患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的疼痛和功能不同程度的障碍,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关节镜手术由于治疗费用偏低,手术创口小,手术精细,术后疼痛相对轻,已广泛应用于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治疗,而关节镜术后的康复护理尤为重要,可以提高手术效果及病人的生活质量,减少复发率。我们尝试将Orem护理模式应用于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关节镜手术治疗的护理中,发挥患者的自理潜能,提高患者的主动性和自护能力,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了满意的护理效果。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006年5月至2007年12月收治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54 例,其中男30例,女24例;年龄 55~72岁,平均 64.5岁,病程6个月~4年。临床表现为反复患膝关节疼痛、肿胀及活动受限,爬坡上楼尤其明显,伸屈活动时患膝关节摩擦感,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7例,自护组27例,两组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54例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中50例为单膝,4例为双膝选择症状较重一侧,均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关节镜手术治疗,手术效果满意。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常规护理模式,自护组按照Orem自理模式实行规范化管理,应用自理理论模式以护理程序为核心,根据手术后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存在的护理问题和自理缺陷,分别给予完全性补偿护理、部分性补偿护理及提供支持教育系统。

(1)完全补偿系统的护理 关节镜治疗术全部采用硬膜外麻醉,患者在手术后6 h内,生命体征不稳定,在身体、精神上完全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没有自护能力,这时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完全补偿护理,帮助患者完成所有的护理工作、以补偿其自理缺陷,满足其治疗性自护需要。密切观察患者血压、 脉搏、 呼吸等生命体征变化;术后6 h内取平卧位,术肢膝关节伸直抬高位,膝下不能垫枕,防止关节挛缩,促进静脉回流;术后第1天即可用冰袋置于手术的关节周围,1~2次/d,每次30~60 min,以利于消肿和减轻疼痛[2];适当加压包扎防止关节腔内渗血、渗液[3]。

(2)部分补偿系统的护理 患者在术后康复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理能力缺陷,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训练自理能力,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力所能及的活动,如洗脸、刷牙、梳头、进食等。利用健侧肢体支撑改变体位、保持患侧肢体于功能位、正确进行患肢功能锻炼。患者在术后 6 h即可在床上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通过肌肉的收缩和舒张活动,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以利于肿胀的消退和积液的排出,并为抬腿运动做好准备。从术后第2天起,应每天进行直腿抬高运动,如果关节腔内积液消退,可做膝关节的屈膝锻炼和压腿运动,术后第5天开始关节活动训练。在进行功能锻炼时,要向患者说明功能锻炼的目的、方法、原则及重要性,使其主动配合。在进行康复训练时,遵循循序渐进、个别对待、主被动形式相结合的原则,根据训练后及次日的反应给予增减运动量,患者易于耐受,能够主动配合康复锻炼,从而保证了锻炼的效果。

(3)支持教育系统 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术后的功能

恢复程度与肢体功能锻炼的正确与否有直接关系,但多数患者担心疼痛,惧怕或拒绝功能锻炼。护士应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给予相应的康复教育和心理疏导,使患者掌握自我护理的方法,帮助病人恢复自理能力。告诉病人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帮助病人克服心理障碍,让病人从被动锻炼转为主动功能锻炼。讲解进行功能锻炼的注意事项: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先被动后主动、主被动相结合、循序渐进并以不疲劳为原则。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出院后仍要坚持关节的康复训练,这样才能保证手术的成功。患者出院前要做好出院指导,坚持正确的功能锻炼,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活动时间、活动范围,防止关节肿胀和疼痛,直至关节疼痛消失,下肢行走恢复正常为止。由于膝关节术后一年内的康复训练对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十分重要,故指导患者出院后1个月及手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要按时复查,给与患者专业指导。我们还选取治疗前、出院时及术后3个月、6个月等时间段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通过对照比较,了解早期康复训练的效果,从而保证康复训练的质量。做到电话随访或门诊咨询,解答疑问,指导膝关节的康复训练。

3.效果评价 ①观察两组患者下地活动时间、平均住院天数以及出院时患者满意度情况。②选取两组患者治疗前、出院时及术后3个月、6个月等时间段进行HSS膝关节评分[4]评价膝关节功能康复程度。包括疼痛、功能、活动度、肌力、畸形、稳定性6个方面,总计100分,得分越高,功能康复越好。

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两组下床活动、术后住院时间和护理满意度比较 两组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自护组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出院后护理的满意度也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下床活动、术后住院时间和护理满意度比较

组别例数下床活动时间(天)术后住院时间(天)满意度[n(% )]

对照组274.0±0.88.4±1.219(70.4)

自护组273.7±0.66.5±0.726(96.3)

t或χ2-1.5597.1064.800

P->0.05<0.01<0.05

2.两组患者HSS评分的比较 两组患者在出院时、术后3个月、6个月HSS评分依次显著高于前一时间段(P<0.01);在出院时两组的HS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术后3个月、6个月自护组H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HSS评分的比较(分,-±s)

组别例数治疗前出院时3个月6个月

对照组2740.64±4.5767.53±4.54▲80. 38±4.52▲86.34±4.58▲

自护组2741.88±4.4269.78±4.69▲86.56±4.10▲93.24±4.75▲

t-1.1611.7115.2625.434

P->0.05>0.05<0.01<0.01

注:同组依次与前一时间段相比,▲P<0.01

讨论

美国当代著名护理理论家奥瑞姆 (Orem)在 20世纪 70年代提出的自理理论认为:人与生俱来具有照顾自己的能力、需求,当个体的自理能力受限或缺失时,可以由他人帮助其建立、提高自理能力。自理模式的护理有助于促进患者在疾病状态下学会自我护理、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促进疾病的康复[5]。Orem自理模式激发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患者从被动接受治疗、护理转为主动参与治疗、护理。同时Orem自理模式调动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丰富了职业内涵,护理人员在通过应用自理模式对患者帮助、教育、指导、训练的过程中,增加了接触和了解护理理论的机会,加快了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使护士的责任心和爱心得到升华。护理人员在实施Orem自理模式时亲切的语言、热情的态度以及不厌其烦地进行解释和指导,加强了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交流,因此患者与护理人员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加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本研究采用Orem护理模式对关节镜治疗的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实施护理,结果显示自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说明Orem护理模式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一致认可,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Orem护理模式根据手术后不同的阶段存在的护理问题,针对患者存在的、潜在的护理问题及自理缺陷,分别给予完全性补偿护理、部分性补偿护理及提供支持教育护理,满足了患者生理、心理和精神上的护理需求,因而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大大提高。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自护组在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说明Orem护理模式激发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患者从被动接受治疗、护理转为主动参与治疗、护理,Orem护理模式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模式。然而两组患者在下床活动时间上无显著性差异,这可能是下床活动时间与手术的效果关系更为密切。关节镜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项非常成熟的技术,其创伤小,疼痛轻,治疗费用也低,受到越来越多的患者青睐,本研究54例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关节镜手术治疗,手术均取得成功。

护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患者的自我护理需求。Orem自理理论指出,护理人员应认识到患者的自理缺陷,弥补患者的自理缺陷,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护理的最终目标就是促进、维持和恢复个体的自理能力[6]。护理人员把患者的自我护理需求和行为纳入到护理工作中来,这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提高基础护理质量,提高卧床患者生活质量有一定促进作用。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术后的功能恢复程度与肢体功能锻炼的正确与否有直接关系,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出院后仍要坚持关节的康复训练 ,才能保证手术的成功。Orem护理模式给予患者详尽的康复训练计划,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活动时间、活动范围,防止关节肿胀和疼痛,直至关节疼痛消失,下肢行走恢复正常为止。在整个康复训练过程中,可通过电话随访,门诊复查等形式指导锻炼,解答疑问。本研究表明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随时间而逐渐好转,在出院时、术后3个月、6个月HSS评分依次显著高于前一个时间段(P<0.01)。但在术后3个月、6个月HSS评分自护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Orem护理模式能够更为有效的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康复训练也更为积极主动,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康复。Orem护理模式引导病人及家属参与到护理中来,成为维护和恢复健康的主体,充分调动了病人及家属的积极性,发掘自理能力,促进了病人疾病的康复,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了自我护理,体现了病人的自我价值,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减轻了病人对家庭及社会的负担。

总之,Orem护理模式充分发挥患者的自理潜能,提高患者的主动性和自护能力,对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着积极的作用,值得我们重视与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

[2]戴 红, 关 骅, 王宁华,等. 康复医学[M].北京: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4,194-203 .

[3]赵艳红,全明花. 膝关节镜手术病人的围手术期护理及功能锻炼[J].吉林医学,2006,6(27):632.

[4]Insall JN,Ranawat CS,Aglietti P.A compareison of four models of total knee replacement prostheses[J].Bone Joint Surg (Am),1976,58 :754.

[5]殷 磊,崔 焱,丁亚萍 ,等.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40-42 .

[6]温翠琪,曹佩珍,黄华兰,等.用自理学说指导肝门部胆管癌综合治疗的患者[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2):92.

[7]林 湛,李登清,黄秀兰.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及结果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杂志,2006,13(1):11-12.

免疫水平调查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共收治支原体肺炎患者87例,男53例,女34例,年龄在26~54岁,病程1~9 d,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本次入我院治疗前2个月未使用过免疫刺激调节剂,排除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病毒及细菌感染引起的肺炎。将87例患者随机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7例,男27例,女20例,年龄30~54岁,平均(37.8±2.6)岁,病程1~9 d,平均(6.4±1.7)d,其中有发热症状者25例,对照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26~50岁,平均(40.2±1.7)岁,病程1~8 d,平均(4.9±1.8)d,其中有发热症状者2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给予吸氧、支气管扩张剂,以快速缓解症状,同时可根据临床表现给予止咳、祛痰及退热药。对照组患者给予静注浓度为1.5 mg/mL的阿奇霉素生理盐水溶液250 mL,每次静注时间不少于60 min,1次/天,连续用药5 d,随后改为饭前口服同等剂量的阿奇霉素片,1次/天,连续口服用药5 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匹多莫德片800 mg,2次/天,用药1周后将口服剂量改为每次口服400 mg,再次连续用药1周[2]。

1.3 观察指标:

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应用自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患者淋巴细胞亚群CD3+T及CD4+T的比例和绝对数[3]。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血清I L-4、IL-6及TNF-α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L-4、IL-6及TNF-α含量均降低,组内及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淋巴细胞绝对值及比例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淋巴细胞CD3+T和CD4+T的绝对值及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支原体肺炎是由支原体感染诱发的肺部炎性疾病。潜伏期1~3周,发病形式多样,大部分患者仅出现低热、疲乏,部分患者可出现突发高热、头痛、恶心等全身中毒症状。病原体黏附在呼吸道上皮细胞上,可释放神经毒素、过氧化氢等物质,刺激呼吸道产生炎性反应[4]。在治疗上,大环内酯类是支原体肺炎的首选抗生素[5]。由于支原体还可抑制免疫细胞功能活性,介导细胞因子等,使机体出现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低下,表现出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改变[6]。因此,在常规应用抗菌药物的基础上加用免疫调节剂。

匹多莫德是一种合成的胸腺二肽结构的新型生物反应调节剂,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可促进机体抗体的形成,增强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提高巨噬细胞的趋化性,激活自然杀伤细胞和补体,调节机体的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7,8]。

注:(1)治疗前后比较P<0.05;(2)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注:(1)表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本文将抗菌药物阿奇霉素联合免疫调节剂匹多莫德应用于支原体肺炎治疗中,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血清IL-4、IL-6及TNF-α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L-4、IL-6及TNF-α含量均降低,组内及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淋巴细胞CD3+T和CD4+T的绝对值及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说明,免疫调节剂相比单纯应用抗菌药物的临床效果之所以更佳,免疫调节剂能显著改善支原体肺炎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对预防支原体肺炎的反复、持续发作有积极意义。因此该药可作为抗感染药物治疗的重用辅助用药,在支原体肺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免疫调节剂对支原体肺炎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87例支原体肺炎患者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分为观察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菌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抗菌药+免疫调节剂,观察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免疫功能及。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血清IL-4、IL-6及TNF-α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L-4、IL-6及TNF-α含量均降低,组内及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淋巴细胞CD3+T和CD4+T的绝对值及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免疫调节剂能显著改善支原体肺炎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对预防支原体肺炎的反复、持续发作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免疫调节剂,支原体肺炎,炎性因子,免疫功能

参考文献

[1]陈波,张经.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体液免疫检测的临床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2,17(6):1045-1046.

[2]王宗燕.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肺外并发症临床分析及治疗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5):52-53.

[3]张益谋.炎琥宁对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抗炎、促炎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6):2608-2610.

[4]You L,Chen H,Han C3,et al.The value of early diagnostic screens for the diagnosis of influenza A,B and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s[J].Clin Lab,2013,59(11/12):1239-1245.

[5]孟晨.重症支原体肺炎的支气管镜下表现和治疗[J].中华儿科杂志,2010,48(12):954-956.

[6]郝丽,郑成中.支原体肺炎患儿D-二聚体、免疫功能变化及其意义[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4,34(3):156-159.

[7]王冠,李开为.匹多莫德对支原体肺炎患儿免疫及炎性因子的影响[J].临床肺科杂志,2014,19(5):823-825.

上一篇:网络美剧下一篇:智能数字收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