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引导教学

2024-09-05

生活化引导教学(精选12篇)

生活化引导教学 第1篇

一.为什么要引导学生感悟生活

1、生活是作文教学的起点

作文是对生活的解读和阐释, 学生写作的过程就是对自己生活经历进行解读的过程。引领学生感悟生活, 把写作活动置于学生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 让学生珍视自己的独特感受、领悟, 从而激发出学生围绕生活写作的愿望。校园生活是学生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有的学生总认为校园生活单调、乏味, 对外界生活接触太少, 其实每时每刻, 学生们都在接触一些人和事, 身边的某一个话题、一个同学、一本好书、一部电影都可以激发写作灵感, 丰富写作素材。举例而言, 台湾女作家简帧《夏之绝句》中所忆儿时午间的捉蝉故事就充满了情趣。夏日午间, 一群戴黄色小帽、穿卡其制服的小学生, 呼朋引伴地走上一条平日并不喜欢的路, 全然不顾夏日的炎热、困倦, 只为爬上树去捉蝉。捉来以后, 如获至宝地放在文具盒里, 待上课时, 还念念不忘、忐忑不安、小心翼翼地打开来偷看一眼……读到这里谁都会忍俊不禁的。

走出课堂, 社会生活带给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又是另一番情趣。丰富的教学实践、参观见学, 让他们愿意去看去听去感受, 同学们畅谈自已的亲身经历, 作文效果会很好。家庭生活也是作文教学必须坚守的一大阵地。家庭是成长的摇篮, 父母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在幸福的家庭生活中, 不仅能感悟父母亲给予的爱, 还能懂得感恩, 懂得关爱他人。校园、社会和家庭都是学生学习的场所, 如果只将作文教学限制于课堂这个狭小的天地, 学生作文的生命力就无从谈起。

2、生活是作文教学的归宿

人类活动的本质是维系生命的延续与发展, 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促进生命个体不断提高生命质量, 使生命和谐和美好。以写作为载体, 引导学生关注和感悟生活, 关注自我的生命价值的实现, 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是每一个教师的光荣责任。

学会作文不是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热爱生活才是感悟生活的终极追求。只有回归生活的写作, 才能使学生们在写作实践中感受生活、讨论生活、明辨生活, 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 学会认识生活和表达生活。只有引导学生对平淡的生活进行诗意的捕捉和鉴赏, 用身边的生活去点燃写作的兴趣, 才能让作文教学成为人文的、个性的教学, 成为生动的、富有生命力的教学, 才能使他们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点燃学生热爱生活的激情和对于生命的渴望和追求。

纵观初中语文教材习题作文, 我们不难发现鲜明的生活化倾向。多数话题源于生活, 贴近生活, 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每个单元后的作文题, 像:这就是我、感受自然、我爱我家、成长的烦恼、我也追“星”、说不尽的桥、莲文化的魅力、怎样搜集资料、献给母亲的歌、寻觅春天的踪迹、背起行囊走四方、雨的诉说、微笑着面对生活、金钱, 共同面对的话题、关注我们的社区、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等题目都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些现象、问题和本质, 来自日常生活的占70%以上, 倘若没有对生活的深切感悟, 写作只会陷入空洞, 更不用说激发生活热情了。

3、生活与作文联系密切、和谐共生

生活与作文的关系, 是紧密联系、和谐共生的, 呈现出生活→作文→生活的动态模式。作为写作本源的生活不排斥创作的灵感和写作的文字。文章从生活的原始形态中提炼而来, 而雕琢出的文章、升华后的感悟又烛照着多彩的现实生活。由生活与作文的内在联系可知, 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体验、从感悟出发, 真实地再现生活, 同时, 也应该在写作的过程中再现生活、回味生活、热爱生活。正如陶行知老先生所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 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起飞去, 更没有可行的预备……必须寻到源头, 方有清甘的水喝。总之, 简单干枯的生活里, 一切不能着手, 趣味的生活里, 才可找到一切的泉源。”

二.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生活的路径选择

1、以观察为导向, 注重生活参与

何谓观察?观, 是看的意思;察, 有细看, 详审之意。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开始, 对发展智力具有重要意义, 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 第一须观察”。钱理群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就提议, “重新观察你每天都要走过的上学的路上的景色和人物”。观察可以丰富生活阅历, 作为一名中学生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是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前提, 因此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察言观色, 揣摩真意的本领。

观察要注意观察的方法, 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能更好地为写作服务。首先, 观察要行之有序。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时,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 只有目的明确, 学生在观察时才会井然有序。如在写作“说不尽的桥”这篇作文时, 可以引导学生在观察桥梁建筑的过程中一般要按空间方位进行, 从上而下, 从左到右, 由远而近, 由外到内, 从整体到局部, 多角度、多层次地对桥梁建筑进行观察, 这样就能对事物既有整体的了解又有细节的认识。其次, 观察要学会抓住事物的特点。例如, 在讲授“春天的踪迹”这篇作文的写作时, 就要引导学生主动走出课堂, 亲身感受大自然, 在观察中抓住其特点。

2、以阅读为牵引, 注重生活积累

这里强调的积累主要是阅读的积累, 引导学生在大量阅读中学会感悟生活, 进而服务于作文写作。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他人的语言及语境的直感, 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等间接经验的心理过程, 是一种个体的心理体验。这种感悟无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获得, 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 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 去体验作者的情感才能实现。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感悟必须以充分地阅读、大量的积累为前提。古人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都是强调“以读为主, 以读促悟”, 强调阅读对写文章的重要性, 平时积累的重要性。在大量的阅读过程中, 学生有节奏地朗诵, 带着感情阅读, 用内心感知, 和作者形成感情的共鸣, 就能感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一篇好的作文, 往往是作者对生活的真实写照, 读出其情、悟之其理, 也就是在间接体验生活。教师在作文教学实践中要激发学生多读范文、指导性课外读物, 熟读精彩片段, 广读报刊、杂志等课外书籍, 从中增长知识;要多看有益的、知识性的电影、电视、网文, 开阔视野。总之, 要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养成喜欢阅读的良好习惯, 通过博学, 不断获取新的信息, 充实新鲜现实的材料。“书中自有千钟粟, 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中车马多如簇。”书中有着数不清的故事, 有着各种各样的思想感情, 各种哲理, 各种人生体验, 多多积累阅读经验是间接感悟人生最有效的方法, 也是使作文回归生活的有效途径。

3、以动脑为关键, 注重生活思考

感悟生活不仅要用眼观察, 更要用心思考。倘若只看不思, 就可能只留于事物的表面和孤立特征上。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引导学生边观察边动脑, 把观察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 由表及里, 由此及彼地全面认识事物, 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自然生态、社会万象, 大都蕴含着一定哲理, 昭示着一种思想。所以, 勤于思考也要注重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比如看到流水, 可以联想想到韶华易逝、青春易老;看到落花, 可以联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看到老胡同, 看到乌篷船, 便可以感悟到中华民族或凝重沉稳或飘逸悠远的文化心理及美学追求。思考的同时, 还要养成随时记录所思所想的习惯。灵感的出现, 思维的迸发往往只在于一瞬间, 甚至可能稍纵即逝。这时就应当赶紧找笔纸作好记录, 哪怕及时的灵感也许并不清晰, 并不成熟。在记录这些灵感与联想时, 不必追求形式与篇幅, 哪怕只记几个字或几句话, 都对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大有裨益。

生活化引导教学 第2篇

论文摘要:结合教学实践,以“建筑构造”课的专业特点为依托,对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活学活用”建筑构造原理和方法,提出了以实战性教学和延伸性学习为核心的教学相长的模式。

论文关键词:建筑构造;教学;实战性;延伸性

一、问题的缘起

“建筑构造”课是建筑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建筑学学生要进行建筑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就必须全面、灵活地掌握并运用建筑构造的基础知识。“建筑构造”课相对来说,学生易懂,但真正让学生自主进行构造设计时,往往会出现无从下手的尴尬局面。那么如何立足“建筑构造”课堂,结合建筑构造实习,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学基地,使学生在扎实掌握构造原理和方法的前提下,融会贯通地把理论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就成为当前“建筑构造”课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当前建筑设计院对建筑学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往往是要求刚毕业的学生上岗就能独立完成包括构造设计在内的工程设计任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建筑学学生培养模式,急需完善对建筑学学生构造设计能力的培养,实现建筑学学生对建筑构造理论和方法的“活学活用”,能够有真正的综合设计能力。

笔者在“建筑构造”课教学实践过程中,结合建筑设计课程、工地认识实习,对“建筑构造”教学和学习中的瓶颈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问题的展开

1.“建筑构造”课自身的特点

(1)“建筑构造”课涉及的知识面广,要求的程度高,关联性强。

“建筑构造”课的内容涉及广泛的知识领域。非建筑领域的包括物理知识、化学知识、生物学知识等,建筑领域的包括建筑制图、建筑结构、建筑力学、建筑材料、建筑施工、建筑经济、建筑设计等。而且需要在学习“建筑构造”的过程中,把这些知识联系起来,并能交叉和重叠,充分利用这些知识,才能使学生拥有“活学活用”构造原理和方法的基础。

建筑市场上新材料层出不穷、新技术应用广泛,建筑构造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可以说建筑构造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和相关专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如高分子防水卷材的出现,带来了防水构造的发展,要完成这一构造就必须了解高分子防水卷材的材料性能,在特定气候条件下的受力特征,施工中要采取的构造处理,任何没有考虑到的失误都有可能导致构造设计的失败。所以仅从书本出发的记忆性的建筑构造学习是很难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

学习“建筑构造”的关键是掌握不同材料、不同构造的连接。我们把这些连接部位称为“节点”。以建筑防水节点为例,仅从墙面(包括墙上的门窗)和屋面防水来看,这里涉及不同的部位(墙体、门窗、屋顶等)、不同方向的表面(竖向的墙面、门窗,以及水平方向的屋面)、不同的防水材料(墙面的灰浆或石材、门窗的玻璃及其框、扇材料等),这些防水节点都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防水构造设计。

(2)“建筑构造”课的知识内容庞杂琐碎,更新速度快。

建筑构造涉及的内容包括建筑围护系统(保温、隔热、防水、防潮、隔声、防火)的`构造做法、建筑装修构造做法,以及隔墙、隔断、门窗、建筑变形缝的构造做法。这些内容看起来并不复杂,但具体到某一个构造(如外墙保温构造),则依据材料、做法、具体位置的不同拥有各式各样的构造形式,要想通过“建筑构造”课记住所有的构造形式是绝对不可能的。按照《建筑构造》教材理顺“建筑构造”的体系是基础,但要学好“建筑构造”就必须在掌握建筑构造原理和方法的前提下“活学活用”。

建筑构造形式的发展突飞猛进,课本上的知识往往落后于当前的工程实践。如玻璃幕墙构造是当前建筑设计中使用比较多的构造形式,在技术更新的推动下,大量的新构造不断出现,要想使学生对其有所掌握就必须把它引入课堂。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基本的构造解析,让学生掌握基本构造原理和方法的同时,能够对新构造有分析能力,以利于学生对建筑构造知识的灵活掌握,提高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发挥建筑构造的专业长处,具体设计时能够做到思路活,上手快。

2.如何“活学活用”

(1)教学过程的实战化。

学校教育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在“建筑构造”课教学过程中,要从建筑构造的原理和方法入手,学习和掌握“建筑构造”的基本内容。也就是说,教学要让学生着眼的不是某一个建筑构造是怎么做的,而是这个建筑构造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如果每学习一个新的构造做法,都能搞清楚为什么这样做,那么,每一次的学习就变成了对建筑构造原理的一次强化,这样实战化训练的效果绝对是事半功倍,举一反三。 建筑构造的做法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往往用生活中实际的例子来讲解相关的构造知识。如运用墙面结露、泛霜、长毛的实例来讲解冷桥构造保温的做法;用“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过来补充”的生活常识,来分析被动式太阳能通风保温隔热墙构造;用水的热容量大和蒸发散热,来解释蓄水屋面的工作原理,进而理解蓄水屋面的构造;在讲筒体构造时联系竹节的构造;在讲薄壳结构时联系鸡蛋壳的构造;在讲悬索结构时联系晒衣线;在讲见到楼梯时联系麻花的构造等等,这样做就能使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使学生对构造原理的掌握真正做到“活学”。

在讲解建筑构造原理和方法的过程中,通过把当前实际工程中的构造设计向学生讲解和分析,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绘制相应的构造节点。在真正遇到没有见过的构造设计时,可以根据所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合理的类比,独立地进行构造设计,使学生真正做到“活用”。实际工程中的构造设计都是有针对性的,仅靠书本的知识是无法解决的,但书本上的构造原理和方法又是基础,要想“活用”就必须有书本知识的积累和工程实践的积累,二者缺一不可。把本应在设计院完成的实践,实战化地引入课堂,从培养阶段强化工程实践,是学校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

(2)学习过程的延伸化。

学生学习一个新的建筑构造做法,掌握其中的原理和方法需要的是一个动态的提高过程,需要相关专业知识做支撑。仅仅依靠课堂的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把学生的构造学习延伸到相关的课程和工程实践中去。

将“建筑构造”教学与建筑设计课中的建筑构造设计相结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建筑设计方案进行相应的墙面保温、隔热构造设计,屋顶的防水构造设计,吊顶的构造设计等,使学生有针对性地把所学的构造原理和方法应用到建筑设计中进行自主的构造设计。通过主动地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加之教师的指导,学生构造设计能力会有质的提升。

注重工地认识实习的作用。与“建筑构造”课相配套设置的工地认识实习是学生构造设计能力得以延伸的重要契机。在工地认识实习中应强调构造做法在实际工程中的特殊性——如何使构造做法从施工的角度较为便捷,从造价的角度较为节约,从使用的角度较为美观、安全。让学生学会通过实际的工程实践透过构造现象看到构造原理的本质,在未来将要遇到的工程中可以借用或移用已有构造实例。

学习过程的延伸化实际上就是对构造知识的改组和重建,要学生通过大量的学习和实践,建立一套符合自身学习特点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建立教与学的协同关系,让学生有学习的兴趣,喜欢挖掘深层次的问题,在关键时刻能够得到教师的指导,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对学习过程的延伸化大有裨益。

三、问题的结论

建筑构造的具体设计形式千差万别,要想全部掌握是不可能的。在讲授“建筑构造”课时,就应培养学生掌握建筑构造的原理和方法,实现对其“活学活用”的理念。这就需要“建筑构造”课的任课教师能够以建筑构造的原理和方法的传授为前提,运用相关的工程案例、容易理解的原理实战性地分析构造做法,结合当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使学生在纷繁的构造形式中提炼具有核心价值的原理,达到对构造知识的“活学”。

“活用”就是让学生能够主动应用构造原理进行合理的构造设计。这就需要把构造设计和相关的建筑材料课、建筑设计课、建筑物理课等结合起来,让学生有更为符合实际的构造设计思路,充分把构造设计应用于工程实践中,尤其是工地认识实习,实现对“建筑构造”课的延伸。

英语教学:联系生活,引导体验 第3篇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一直灌输的是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本文提出了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习方法,并探讨了如何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英语。

关键词:小学 英语 联系生活

长期以来,小学英语教学中呈现出一些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灌输的是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很好的发展。《英语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促使学生感悟英语,体验英语。教学中,我经常思考着、探索着,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习英语,体验成功。

一、创设与教学相关的生活情境

生活中蕴含着大量可以转化为教学资源的资源。将以语言符号为载体的书本知识与以真实存在的生活现象两相融合是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教学中我及时抓住生活素材,与教材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1.链接生活

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教材6B Asking the way 单元中,我创设了生活场景,指导学生扮演一名奥运会的志愿者,为中外游客导游。课前我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在北京主干道交通图上标出天安门、长城、水立方、鸟巢及主要商场、学校、医院、邮局、博物馆等地名,志愿者身佩授带,部分学生当作游客。导游中,学生将学过的英语单词、语法运用其中,将学过的知识点融贯在导游的语言过程中,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积极性很高。Excuse me ,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 Where are you from? Would you like to ……? Can I help you? 在鲜活的生活场面中,使学生巩固和加深了知识点,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人文明待客的精神风貌。

2.形象展示

《英语新课标》倡导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通过体验、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来感受英语、运用英语。教学中我直观形象地呈现教学内容,有时我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现象相结合。例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3A What color这一单元中有表示颜色的词whitelackedgreenyellowgreyrownlue等。三年级学生刚接触英语,一下子教这么多词学生很难接受。因此我就运用形象教学法,课前布置学生穿上各种颜色的衣服,并按颜色种类重组座位,我也穿上其中一种颜色的衣服,参与其中。随着音乐边学单词边进行时装表演,师生同台演出,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强化记忆,也陶冶了他们的艺术情操。根据教材的需要,有时会图文并茂的挂图或卡片将教学内容展示在学生面前;有时也会用多媒体化静态为动态地呈现教材。教学中,形象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多渠道地刺激学生的感官,提高了学生的感知能力。

3.改革作业

在教学6B 第3单元 Asking the way 单元时,第一课时带领学生学习主要知识点,然后布置家庭作业,我改变了原有的抄写方式,与家长共同画出我区主干道图,并标上schoolhospitalpost officeheatreparkhistory museummiddle school等表示地点的词汇,在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 Yes. Go along ……and turn ……at the ……crossing.等交流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得到极大的发挥,这样的作业,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越贴近,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就越高。营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充分说明,小学生在教材中接触的英语知识是有限的,而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却能孕育出无限的学习“商机”。

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体验

知识“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主张。要求教师有意识的将生活中的相关资源与课堂教学链接。因此,我带领学生由课堂空间走向生活空间,由知识的传授转向知识的体验,我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去感受领悟英语的重要,去体验英语的学习价值。我组织各种各样的英语课外实践活动,从中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磨炼学生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

1. 组织“义卖”活动

今年五月,汶川大地震震撼着我们班每一个同学的心,少先队大队部号召全校同学“人人都献出一份爱”,帮助灾区儿童重建家园。我组织班内学生进行一次“义卖”活动,活动中的相关词汇都用英语表示,如Can I help you? What can I do for you? What would you like? What color? How much is it/are they? This one or that one? Anything else ? …….“义卖”活动中学生的对话交流非常自然流畅,个个情绪盎然,才能尽显。

2.逛超市

英语学习,不仅仅从书本中学习知识,从活动中也能学习和体验英语。我组织了一次逛超市活动,要求学生运用书本知识来描述各类商品,或分小组以购买商品为话题,进行会话交流,在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地叙述着、表演着……A: What can you see in ... supermarket? B: I can see ……. It's ...yuan . I would like a …… How nice!……通过活动,使学生体验到:英语就在我身边,巩固和拓展了知识,达到了一种自我感悟,自我认识、自我升华的学习效果。

思品课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第4篇

所以, 作为思品课教师怎么样上好开篇课, 怎样把握思品课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 它的作用显得至关重要。

在实际教学中, 对于开篇课, 包括以后的思想品德课教学, 我探索着做了以下尝试。

一、精选生活实例, 丰富讲课内容

新课程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贴近生活, 贴近实际, 所以教学过程中精选实例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开篇内容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分别列举现实中的重大问题, 如: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抗洪救灾、调控楼市等说明政府的职能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体现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从国家领导人出访, 到中国派遣维和部队, 及中国在解决朝鲜半岛问题中的作用, 阐释我国外交政策和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用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神八”和“天宫一号”的对接、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蛟龙”号的下潜, 证明我国在科技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进一步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实的政治生活很丰富, 多结合现实事例尤其是政治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更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

二、不回避现实问题, 引导学生做出正确判断

政治生活课不同于其它课程的一个特点就是理论与现实有一定差距, 如果我们只是照本宣科, 回避现实中的某些问题和差距, 可能导致学生对老师、对课程的不信任感, 反而达不到课程的教学目标。

学生从各种信息传播媒介中会了解到很多信息, 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应回避那些社会生活中的阴暗面。但同时我们应给学生讲清楚,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需要一个过程, 引导学生要学会辩证地看问题。比如可以从“重庆打黑”来看, 一方面说明了我们社会的确存在一些阴暗面,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 政府出拳打击黑恶势力, 恰恰说明我们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实际教学过程中, 我们不回避这些问题, 或者是提出问题, 给学生留有更好的思维和判断的空间, 引导学生做出符合价值判断标准的判断, 正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标之一。

三、正面看待消极现象, 教导学生理性思考

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些差距、问题或消极现象到底如何看待, 老师要注意正面引导。而正确引导的一个重要方法是讲清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应然”与“实然”的关系。课程理论上讲的是“应然”, 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应该是这样的, 如课程中讲的“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广泛性”、“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依法治国”、党的“三个代表”、“民主党派参政议政”, 等等。“实然”即实际现状, 实际现状中有一定的差距或消极现象, 如公民政治参与的程度问题、某些干部的官僚主义问题、权力腐败问题, 等等。这些问题只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程度离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还有差距。正是因为有差距, 所以我们才说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事实上, 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民主政治都是一个逐步积累、发展和提高的过程, 对于发展起点低、基础差、时间短的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说, 其情况更不例外。对消极现象的看法, 也有一个分清主流与支流的问题。这个引导过程, 就是培养学生理性思考的过程。

四、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时政, 是培养学生学习思品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我的做法是要求学生看中午或晚上的新闻, 或是课堂上多引用时政内容, 多了解时政信息, 逐步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和理性的政治思维方式, 实践课程目标要求。这同时也是上好思品课对政治课教师的要求。

如何引导孩子合理安排暑假生活 第5篇

暑假时间较长,家长们既希望孩子度过一个快乐轻松的假期,又担心孩子会沉溺在电视或电脑游戏中而荒废了学业。如何科学合理安排相对较长的暑假生活呢?现在,小编就把本人的做法写出来与家长们分享一下。

1.先让孩子从繁重单调的课业当中解放出来,好好的修养一下身心。不妨用上一周的时间,让孩子尽情的睡上个懒觉,看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电视剧或电影,听一些愉悦身心的歌曲。让孩子充分感受一下家就是一个温馨的港湾。

2.休养生息之后引导孩子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暑假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当然这个计划不单是一个学习计划,还包括学习以外的内容,例如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等。要分清主次和重点,以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为主,适当的拓展一下阅读。

3.如果孩子功课有偏科或基础不牢等现象,也可以选一些辅导班补习一下。如果孩子对音乐,舞蹈,乐器感兴趣,也可以上一些兴趣班发展一下孩子的特长。

4.家庭条件较好的话,也可以带孩子在合适的天气里走出家门,去一些展览馆、科技览、图书大厦等让孩子长长见识,开开眼界。

5.光有书本知识还是不够的,倡导孩子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要说很多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知地瓜,土豆,花生等是地里长的还是树上结的,还真是不冤枉他们,有很多孩子还就真是弄不清楚。家在县城的孩子,家长不妨选一个适当的时间带上孩子去农村田间地头走一走,转一转,了解了解,看一看,懂得“春种一粒粟,”才能“秋收万颗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从而懂得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珍惜节约粮食。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第6篇

一、通过阅读教学感悟生活

阅读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在现实的信息社会中,要获取自己所需的有用信息,阅读也是最重要的手段。通过阅读,读者能获得情感的体验、美的享受。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材料的解读,而获得情感的历练。当然这种历练过程,包括对美的感悟与品味。《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确,文本本身的模糊性,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需要,不同情境,势必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如教学《步行十八里》一课时,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有没有撒谎的经历,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之后又有怎样的心理。这样,不仅使学生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同时也切实地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意义。

在阅读教学中,不但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感悟生活,而且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外延,沟通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真正受到启迪。例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学生被文中的父爱所深深地感动了,我抓住契机,告诉他们“天下父母千千万,他们的爱子之心是一样的”,并请学生为父母写几句话或做几件事来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之情。这样,就赋予了阅读教学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了其潜在的意义。

二、结合习作教学积累生活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离开了生活,作文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生生活体验是积累生活经验、积累写作素材的一个好办法。生活积累丰富了,不仅“有米下锅”,还会引起学生的倾诉、表达的欲望,就会有一种情溢心间,不吐不快的感觉。

我结合习作教学,有意让学生进行各种生活体验,让他们体验大自然的美丽与纯真,让他们体验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与关怀,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体验合作和交往的重要性,体验一个个成功后的幸福、失敗后的悔恨沮丧等等。如在家里:让他们当个好儿子、好女儿,好孙女、好孙子,给妈妈洗脚,给爸爸捶背,当爷爷的眼镜,当奶奶的牙齿、拐杖等等;如走到社会上:当小小研究员,进行调查、采访等;在学校里:让学生当小小设计师,布置教室,班中学生轮换当干部,当小小主持人主持队会活动,当小小资料员上网找资料等;在农村:让学生当一次小农民,帮父母拔草、施肥、种菜、秋收等等。就这样,在生活体验中,学生不知不觉中就轻松地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三、利用语文实践活动课体验生活

语文实践活动课,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动手制作、社会调查等形式来开展实践活动、进行语文教学的课程,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它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思维,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因此,我们必须在抓好语文课堂教学的同时,认真上好语文实践活动课,让孩子们走出封闭的课堂,去实践、去探索,在实践和探索中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关心生活、热爱生活,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参与意识。

如在教学语文综合学习活动课《春天在哪里》时,我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寻找春天的气息、聆听春天的声音,并要求他们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发现,也可以画一画自己眼里的春天,或者在家长的帮助下做录音、拍照片等等,最后把自己的作品带到课堂上说一说自己发现的春天。再如,教学《研究我们的姓》时,我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周围人的姓氏;查阅资料,搜集和自己同一姓氏的名人故事;找一找、问一问,我国的复姓及特殊的姓氏都有哪些……这样,学生就把语文知识和生活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活动中体验着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

语文的天地是广阔的,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广阔的语文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体验生活、懂得生活、学会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生活化引导教学 第7篇

由于受到时空的限制, 教师无法每节课都把学生带出校园进行观察指导。针对这一情况, 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制造材料”, 有目的地“创设情境”, 指导他们掌握观察方法, 操练观察技能。只有当学生先在课堂上学会观察方法, 练就敏锐的观察力, 才可能延伸到校园外的日常生活中, 留心周边的事物。

【案例】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我说你做”的游戏。 (板书:我说你做。) 怎么做呢?听我介绍。首先由我来为大家表演一段哑剧。但我“做”前, 请一位同学暂时离开教室。其余同学认真观察, 尤其要注意我在表演中有哪些动作、语言、表情, 甚至可以通过表情揣摩我的心理, 待一会儿我请这位离开教室没看到我表演的同学进来, 你们要通过生动的描述, 让他把我刚才的表演逼真地重演。听明白了吗?

【点评】

科学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定要有明确的作文观察训练目标。教师先用“我说你做”游戏创设观察情境, 激发兴趣动机, 使得学生从身居事外的“看客”变成主动观察的参与者。再用清晰的语言让学生明白看哑剧前应观察什么, 该怎样观察, 给他们的观察行为指明方向。旨在引导学生观察人物姿态、动作的细节, 揣摩人物内心世界, 培养孩子敏锐的观察力, 进行一次观察、想象和记忆的实践。这里的游戏不仅是引起学生好奇和注意的辅助手段, 同时又为后面的回忆细节进行语言描述埋下伏笔。这一环节既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活动的组织过程, 又实现了教师的教学目标。

师选出一名学生暂时离开教室。开始表演哑剧小品《打蚊子》。其余学生个个兴奋不已, 睁大眼睛甚至站起来仔细观察, 时不时被老师夸张的动作逗得大笑。

师:怎么样?看清楚了吗?要不要再来一遍? (学生自信响亮回答:不要。) 现在谁能把刚才老师的表演说清楚, 说具体? (生陆续地举起手来。)

【点评】

教师表演《打蚊子》, 其功效有二: (1) 从选取的内容上看, “打蚊子”本身是学生熟悉的事件, 贴近学生的生活, 它是作为一段生活, 鲜活而真实地再现在学生眼前的作文素材; (2) 从采取的形式上看, 教师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将枯燥的观察技能训练巧妙地扮成趣味十足的哑剧, 故意夸大动作表情, 让生活在学生面前拉长、变细, 这样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眼球, 使得学生们都集中注意力, 专注地进行独立观察。

师:谁来描述?好, 其他人请仔细听, 看看他哪些地方说得特别好, 还有哪些地方不妥, 待会儿提出你的意见。

生1:一天, 刘老师正在专心致志地备课, 忽然不知从哪飞来了一只蚊子, 停在了老师的手上。老师用手一拍, 没打到, 反而打了自己一个巴掌。这时, 他火了, 就一下子把蚊子打死了。

(未等老师开口, 同学们纷纷举起了手。)

生2:他说得不具体。当老师看到蚊子被自己打死后, 十分高兴, 还露出了笑容。这点他刚才也没说到。

生3:我还要补充呢, 蚊子一开始是停在刘老师耳边的, 并且刘老师还用手一挥, 说了声:“哪来的蚊子?去去去!”这点他没说。

师:是啊!不要看到一点就讲, 要像后两位学生那样仔细观察, 不仅要把老师的一连串动作讲出来, 还要观察老师的表情, 甚至还可以想象此时老师可能说些什么。

生4:他有许多精彩的地方都没说出来。应该这样说:“突然, 刘老师身边似乎传来了‘嗡嗡’的蚊子的叫声。老师看起来很生气, 心想, 哼, 你这臭蚊子, 看我不打死你!她在空中乱挥了几下, 这蚊子却到处乱飞, 怎么也打不着。这时, 蚊子突然袭击了老师的左手。这回, 她瞄准蚊子, ‘吧唧’一声, 蚊子没打着, 自己的手却打疼了。老师这时痛苦的表情, 好像在说‘你这小蚊子, 可把我害惨了’。这蚊子不一会儿又停在了桌子上, 老师卷起一本作业, 蹑手蹑脚地向蚊子靠近, ‘啪’的一声, 把蚊子送入十八层地狱。”

他刚说完, 其他学生的掌声就热烈地响起来了。

师:他讲得好在哪里?

生5:他不仅有动作、神态的观察, 还结合生活经验加上了想象。比如说蚊子的叫声和老师打蚊子的声音, 还有老师的心理活动…… (生交流的气氛异常热烈。)

【点评】

此环节是教师引导的关键。从发言中可以看出之前独立观察时, 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有差异的, 有的学生并不大会观察或者只是漫不经心地看, 观察不够细致;有的学生则很会观察但不会想象。这时, 教师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通过学生互评这个环节, 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加深体验, 自由倾吐, 补充观察细节, 再次引导学生抓住细节多角度观察, 在观察时要结合生活经验加以想象, 对全体学生进行扎实的观察技能训练。

师 (请进刚才离开教室的同学) :李沅峰, 难为你了, 从刚才出去到现在进来, 听到里面那么热闹, 你一定也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吧?那好, 请其他同学拿出小作文本, 把你刚才看到的情景写出来! (生欣然接受。20分钟竟然都能写出200字以上的小片段。)

【点评】

由于孩子的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 这时进行即时即地的记叙, 既能避免他们难以进行感情追忆的弱点, 又弥补了小学生“懒”于、难于搜索感情和形象材料的特点, 此时即兴写作, 会较轻松地落笔。

师:谁来帮李沅峰解开心中的谜团呢? (指名读作文。) 这次“你说我做”变为“你读他演”!

师 (对李沅峰) :你先别急于演, 先听他读一遍, 了解一下大概意思。一边听可以一边做相关动作。 (生读第一遍, 李沅峰练演, 动作断断续续;生读第二遍, 李沅峰在听完教室里的一个同学读完第二遍作文后开始正式表演。因为与老师表演有很大出入, 同学们哈哈大笑。)

师:同学们, 他的表演和老师一样么?哪些地方不一样?

生:不一样。蚊子在老师耳边嗡嗡嗡地飞, 老师很烦躁, 他却嬉皮笑脸!

生:老师左手打在右手上, 他竟然打在桌子上。李沅峰表演很搞笑, 有些地方有了改变。

生:老师是改到第二本作业时才沉不住气去打蚊子的。可他才开始改作业本就去打蚊子了!

生:老师不停地扇风取凉!让我们感觉这是个炎热的夏天!而他的表演看不出是夏天!

生:还有最后你只是微微一笑, 他却大笑起来。 (同学都在指出李沅峰的“不是”, 还有许多同学想指出李沅峰的“不是”。)

【点评】

“我说你做”游戏再次将学生引向观察, 其中呈现出说和演的明显矛盾, 引发其他学生积极回忆的心理意向。当学生发现自己的文字描述让别人的表演出现误差时, 他们再次主动回忆哑剧每个细节——这又是一次深刻回忆和准确表达的语言训练过程。

师:你们认为表演不到位都是李沅峰的错吗?

生 (恍然大悟) :是因为写的同学描述得不准确!不具体!

师:现在, 你觉得要想让别人根据我们的描述逼真地模仿, 我们必须做到什么呢?

生:我认为我们在观察的时候, 要看得仔细点再仔细点, 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才能准确描述。

生:我们在观察的时候, 还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丰富和合理的想象。

生:我发现在认真观察的同时, 还要描述得具体、详细。

生:我认为在用词上还要做到准确, 否则的话就会闹出笑话。

(相机板书:仔细观察:动作、神态……

合理想象:心理活动……

具体描述

准确用词)

师:现在怎么办? (生齐声说:改!)

【点评】

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第8篇

在实施素质教育,实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教学要求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主体的发展.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早已耳熟能详.但是一到课堂上还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认认真真地听;教师接二连三地问,学生断断续续地答,学生还是处于被动地位.而且我们的教育对象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生活经验贫乏,因此,在数学学习中很难引起自身的情感体验,所以对数学学习兴趣不高.鉴于以上原因,从2006年3月起我校开展了“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的课题研究.

二、概念界定

生活情境: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数学情境,让学生主体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活动感知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探究学习: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在教学活动中,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己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三、实施策略

在学习理论,收集资料,吸收其他地区优秀教师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探究———总结评价”的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修正,完善.

(一)创设情境

学习活动中,孩子更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孩子或许会相信你告诉他的,但他更愿意相信自己看到的、经历过的事,这就是一种“体验”.让学生经历学习的体验非常重要,因为它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的质量.

1.提前熟悉比较抽象的学习材料.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感到吃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这些知识之前,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教学素材,为教学提供感性认识.如我在教学六年级“利息”一课之前,组织了一次存钱活动.在与银行工作人员的交谈中,同学们获得了不少有关储蓄的知识,如储蓄的种类、利息的计算、储蓄单的填写以及征收5%的利息税等.学生有了这些亲身体验,上课时思路打开了,非常投入,充满热情,学习起来轻松多了.

2.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感受数学.学生有活动实践的天性和创造成功的欲望,我们应放手让他们动手使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如教学“毫米的认识”一课时,在认识毫米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用学过的长度单位去量周围一些物体的长度.同学们拿出尺来量,有的量书本的长度,有的量课桌的长度,有的量铅笔的长度,有的量橡皮的长度.在测量中,他们感到某些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做单位不够用;而当量到橡皮的厚度时,发现连1厘米都不到.这时有一个学生提出:“老师,量橡皮用厘米做单位不够精确,要有更小的单位.”用什么单位好呢?“毫米”在学生的体验中已经呼之欲出了.

(二)提出问题

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初步感知了一些数学知识,从而引起认知冲突,这时问题便萦绕在他们的脑中.提出问题是探究活动的前提,为此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训练学生敢于提问和善于提问.

1.揭题提问.即揭示课题后,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这样的提问既能使学生上课伊始就明确本课学习目标,又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如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教师揭示课题后,让学生看着课题提问.学生提出了“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的基本性质和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异同?”“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等有价值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强烈欲望.

2.自学提问.即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发现新知与旧知之间的矛盾,从而提出问题.学生的自学应由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是现代教学所提倡的优良学习方式.教师只要相信学生,给学生以充分的自学时间和空间,学生的自学能力肯定会迅速提高.

3.尝试提问.即让学生在尝试练习中提出问题.数学知识是按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原则编排的.小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为其独立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可能为此在延伸知识或难度不大的例题教学时,我们直接让学生尝试,使其在尝试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辨析提问.即对易错的概念、法则、性质等知识,对有共性的难点,对数学概念或结语中的关键字、词等,让学生进行辨析,在辨析中产生问题,提出问题.

(三)引导探究

有了问题,学生就明确了探究的方向,在引导学生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三种形式:

1.独立探究.即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独立探究能使学生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能力.

2.小组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能使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使获得的知识更清晰、更准确.

3.班级集体探究.班级集体探究主要是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集中解决重点、难点.

三种探究形式是有一定层次的.简单的问题,就让学生自主独立探究;稍复杂的问题就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不能解决的难点问题,就开展全班集中讨论.

组织探究活动,除了选用适当的探究形式外,还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合理的探究方法.常用的探究方法有:

1.观察归纳法.即让学生通过大量具体事例,归纳发现事物的一般规律.小学数学中的有些公式、法则大都是通过具体事例归纳推导出来的.

2.操作发现法.即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3.猜想验证法.即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对数学问题大胆猜想,寻找规律,合理论证.

4.类比联想法.即让学生通过类比、联想的思维方法,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数学规律,推出结论.

(四)总结评价

评价是教学活动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教学时要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改变单纯的以教师为主的评价,从而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更为通畅.

1.自我评价.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是尊重学生人格的一种表现,也是加强学生自我肯定、找出问题的有效做法,更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我监督、自我调节的有效途径.独立的自我评价与自我矫正,应成为每个人学习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2.小组评价.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活动,使学生面对面地积极互动,有机会互相解释所学的知识,有机会互相帮助理解所学的知识.小组评价应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防止那些不善言辞的学生被排挤在外,而失去锻炼的良好机会.通过小组评价,可以使思路不清晰的变得清晰,不严谨的变得严谨,同时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对评价的再评价.在整个课堂学习活动中,知识的形成或者能力的提高往往不是通过一次交流就能达到的,它必须在信息的不断反馈与矫正中逐步形成.“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找出差距———自我评价———教师评价———有所提高”是课堂评价的基本模式.再评价有助于提高评价的质量水平和价值.

四、研究的意义及成绩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自主学习 第9篇

一、创设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爱学、乐学

皮亚杰说:“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学生什么, 而是努力构造学生的知识结构, 并用种种方法来刺激学生的欲望。这样, 学习对于学生来说, 就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了。”思想品德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 生活本身又是一个让学生进行实践的巨大的思想品德课堂, 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社会生活, 充分挖掘教材中生活资源, 创设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全身心地参与讨论、合作与探究, 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无拘无束, 敢想、敢说、敢问, 激发起探究的欲望, 促进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从而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探究活动中。教学《消费者权益》时, 教师播放创作的课件:播出了工商人员在查处假化肥、假药、假烟、劣质食品等行动, 并广泛开展宣传活动, 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同时又播放一些不良商家使出虚假广告、贩卖劣质产品、任意抬高商品价格引诱消费者上当受骗……看完了课件, 教师提出:“工商品部门为提高消费者的权益意识和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做了哪些工作?针对不法商家损害消费者的权益, 消费者本身又该如何去做?”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中, 兴趣盎然地在小组中发表各自独特的观点。这种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 把较为枯燥的理论知识蕴含于浅显的生活实际之中, 激发了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探究的热情, 提高了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爱学、乐学的欲望, 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掌握了思想品德知识。

二、创设与生活相联系的实践活动, 提高教学实效性

思想品德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 教师要善于把文本中倡导的正确价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活动之中, 注重课堂活动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 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进行积极的探究与体验, 让学生的认知矛盾与行动要求相结合, 通过实践活动践行首先行为, 使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得到有效的生成, 促进知行统一。因而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行动中注重结合实践活动, 如举办演讲比赛、组织参观访问、进行社会调查等课外实践活动, 在课堂活动中对所学的思想品德内容, 通过谈体会、写小论文、举办辩论会等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有益实践活动, 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 体验活动过程, 感悟了蕴含的思想品德内涵, 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性。如教学《情趣与兴趣》后, 教师可以在班级组织学生进行歌咏比赛, 先让学生自由挑选自己喜爱的歌曲进行训练, 然后进行小组赛或个人赛;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体育活动项目, 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小组体育活动。学生在参与歌咏比赛或体育活动中, 过于紧张的学习得到了缓解, 充分地感受了生活中的美, 培养了学生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 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情趣是以兴趣为基础而产生的, 也是通过兴趣表现出来。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仅感知了知识的丰富内涵, 而且培养了学生高雅的情趣, 进一步激发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热情和兴趣。又如教学《网络交往———把锋利的双刃剑》后, 教师布置学生进行以班级为单位调查利用网络学习知识的人数比例, 调查利用网络游戏、聊天消磨时间的人数比例, 然后让学生写一写调查报告, 最后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谈谈各自的体会。学生在调查实践活动中, 感悟了网络是健康生活的补充, 有效地帮助人们的学习、工作, 开阔了眼界, 促进了交流:也体验了网络也会让人沉迷、荒废学业、诱惑欺诈;懂得了怎样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 避免“网毒”的伤害。创设与生活相关联系的实践活动, 不仅促进学生积极与体验活动的过程, 感悟活动中所蕴含的思想品德知识, 理解了在课堂教学中无法理解的实践知识, 提高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

三、联系生活实例, 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培养学习能力

在思想品德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当作知识的生长点, 努力引导学生从原有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从而自主地建构知识。因此, 教师要联系生活中的各种实例, 结合课文的内容, 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和掌握思想品德的知识内涵, 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实例中感受知识, 提升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丰富了学生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确立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促进了学生课堂互动中合作探究精神得到培养以及人格健康发展, 使学生在浅显、生动的生活实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只有这样, 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锻炼, 能力得到发展。如教学《严也是一种爱》时, 教师出示一则生活实例:小红上八年级之后, 感到自己的父母越来越不理解自己, 自己和几个同学相约到公园游玩, 妈妈问三问四的, 小红觉得妈妈太婆婆妈妈, 对自己要求是不是太严格了?假日里, 小红想看韩剧, 妈妈却想看京剧, 大家意见很难取得一致, 小红心理一直嘀咕着, 自己和妈妈是不是存在代沟呢?小红在客人面前冲动点、顽皮点, 父母很不高兴, 觉得自己的女儿应该端庄一点, 因为这一点, 小红和父母一直闹矛盾……学生看了这则生活实例后, 大家在学习小组中相互讨论, 有的提出:“小红是和我们一样的年纪, 已经处于青春期, 她为什么会与父母产生矛盾呢?”有的提出:“小红与父母是不是真的存在代沟呢?”还有的提出:“小红的父母对小红严格要求是不是爱呢?”此时,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大家可以联系自己的实际, 小组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 以自己与父母相处时类似小红的经历进行一番探讨, 学生在各抒己见的过程中, 领悟小红与父母在生理上、心理上、阅历上、知识上、思想行为上、社会角色上等方面不同而造成两代人隔阂的原因, 体会了父母对我们年轻人高期待、严要求, 反映了父母对我们的爱, 懂得了我们要理解、体谅父母的一片苦心。

这种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课堂教学活动, 使学生在探究的活动中自主地建构知识, 思维能力也不断地被拓宽, 学习能力得到有效地生成。

摘要:创设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爱学、乐学, 提高教学实效性, 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培养学习能力。

生活化引导教学 第10篇

一、关注儿童的道德品质, 教育学生求真务实

儿童的品德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品德教育只有从儿童的生活出发, 以儿童的经验为起点, 把蕴藏于儿童生活中的道德事件和问题作为素材, 创设生活化的、儿童喜爱的教育环境, 使德育教育内容充满儿童文化, 敦促教师充分关注儿童外在的生活环境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和内在的生活世界 (儿童的心理世界) , 从中引发他们的体验和感悟, 才能真正唤起儿童的共鸣与向往, 才能培养出真正内化为属于学生自己的品德, 实现“让儿童在生活中发展, 在发展中生活”的德育目标。为此, 我们要知行统一,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 真正使学生“学做真人”, 成为真、善、美的人。我们要探索真理, 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 学生只有信守诚信, 秉承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 才能解决迎面而来的各种问题, 并在问题的解决中树立自信, 逐步形成不畏艰难、努力向上、实事求是的意志品质。学校还应帮助学生架起通向生活的桥梁, 引导儿童的生活, 使其德行不断发展, 并在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中, 实现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自然的和谐, 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帮助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最终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关注儿童的行为规范, 强调知行合一

1. 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教育。

在工作中, 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应从其认知情感出发, 要善于抓住契机对其进行文明礼仪、常规养成等方面的教育, 以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我校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固定为常规养成教育周, 统一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使孩子们一进学校就在深深地打下常规、礼仪之烙印。“弘真、弘毅、弘智”是我校的校训, 一年级新生上学第一天, 老师就带孩子们在校训墙前留下合影, 和孩子们讲校训墙上的故事, 使其牢记校训, 并告诉他们六年后将带着成长的收获再至校训墙前留念, 母校将以他为荣。

2.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在实践中强化。

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就可形成, 我们要求班主任注重在实践中“反复抓, 抓反复”, 牢固树立“让每一个学生都成功”的教育理念;同时应以表扬鼓励为主, 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用成功的喜悦强化学生的行为, 培养其辨别是非的能力, 不断引导、强化, 进而促进良好班风、校风的形成。

3.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还需要合理的评价制度作保证。

具体的方法可以通过“班级公约”、“班级量化考核”等方法来实施, 在具体实践中要求班主任实事求是地按照制度对学生进行评定, 规范了学生的行为, 树立“行为规范标兵”, 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三、关注儿童的学校生活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学校以重大纪念日为契机, 以“怡情益智”为宗旨举办各类德育活动, 重在主题上推敲, 在质量上做文章, 在形式上出特色, 在舞台上见工夫。如我校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主线, 围绕校训, 撷取了“仁爱、勤学、礼仪、孝顺、诚信、爱国”六个主题, 有计划、有序列地开展活动, 与每周的“国旗下讲话”结合, 与班队主题活动结合, 与节庆活动结合, 并固定每星期二晨会课为“养成教育时空阵地”, 使养成教育、品德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同时, 学校还组织了“小翰林勇攀知识树”的班队活动观摩, 开展了“礼仪小翰林”主题队活动竞赛, 并结合学雷锋纪念日、“爱心小翰林”的评选, 开展了“仁爱”主题教育;结合母亲节开展了“孝顺”主题教育;结合“端午节”开展了“爱国”主题教育……礼仪、勤学、诚信教育贯彻始终。这些活动既振奋了孩子们的精神, 又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使他们在活动中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集体主义教育。

四、关注儿童的校外生活, 引导学生学会生活

孩子作为有生命的个体, 拥有他们应该享有的生活权利, 同样拥有他们所应尽的生活义务, 以此来体现生活的价值。在学校, 我们应引导孩子逐步感受到学校生活的“规则性”;在家庭应启发他们感知父母为自己的成长所付出的心血, 促其在成长过程中尽可能完成力所能及之事, 学有余力时帮父母分担家务, 并能有始有终地做好每一件事, 从中培养、引导其树立感恩意识。另外, 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 让孩子们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帮助他们初步建立生态意识, 爱护花草、树木, 爱惜公物和别人的劳动成果, 使他们切身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只有在他们充分尽到所应尽的生活义务的时候, 他们才可能尽情享受到生活的权利, 体味生活中美好的滋味。

走进生活 在于引导 第11篇

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选择一种教育,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教育的任务就是促使人过上美好的生活。教育的作用就是从不同的方面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品德课堂,力求儿童學习的过程成为其完整生命的投入过程,成为其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过程,成为其回归生活的过程。如何利用品德课堂引导学生爱生活、会生活是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谈对品德课堂如何回归生活这个问题的浅薄认识。

一、发现生活,细一点

1、教师先要热爱生活,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学生在回归生活的过程中需要正确的价值观的引领,要培

养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有爱心有责任感地生活、有智慧有创意地生活,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必须细心地发现生活中的点滴的价值,挖掘生活的意义。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去影响学生,启发学生,带动学生,用美好生活目标去引导和提升儿童生活,是使儿童生活更加有意义。如教学《我们生活的地方真美》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把自己平时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热爱通过语言和神态传达给学生,也许只是描述社区一角,甚至仅仅是一花一草,学生也会从教师那捻花微笑的动情描述中受到感染,产生共鸣。生活是由无数个细节构成的,我们千万不要忽视任何一个细微感动的作用。

2、引领学生发现生活,唤起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我们应该引导儿童以主体的身份关注、实践和创造他们自

己的生活,因为对于学生来说,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真实生活。教学只有引导儿童关注和“实践”他自己的生活,自觉得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才会成为有意义的教学;也只有引导儿童学习和学会创造他自己的生活才会有效的教学。例如在《发现春天》一课中,我就引导学生“春天是一幅七彩的画,春天是一首无言的诗,春天就在你们的身边”。教师带领孩子们进入大自然,投入春天的怀抱,观察春天的变化,探究春天的秘密,让儿童用眼去欣赏、用耳去倾听、用心去感悟,通过各种感官去寻找春天、发现春天。孩子们发现堤岸上的蓬头柳抽出嫩绿的枝条;发现秋天里还是光秃秃的树又长出新芽;看到冬日里有些泛黄的小草换上了新衣裳,听见成群的鸟儿在蓝天中欢唱,知道春天来了。他们从公园里盛开的五颜六色的鲜花所散发的芬芳,闻到了春天的气息。

二、开放视野,活一点

1、放开思路,创造性地使用教学资源。

本课程的资源是多种多样的,儿童生活周围的人和物、家

庭、学校、社会、自然、环境设施、人文景观以及儿童生活的体验、经验、发现等等。各种节日、文化活动、重大事件、民俗活动等等均可视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也就是说儿童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发掘也课程的宝贵资源。

品德与生活课程就是一个资源性、话题性、主题性的教材。所以我们的老师在实施过程中要有一种开放的、生成的意识,要有一种开拓的精神。这样才能创造性地实施地实施品德与生活课程。

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留白,有的可以让学生书写,有的只需口头讨论,有的可以让他们绘画,有的可以把实践活动时的照片、查找到的各种图文资料进行剪贴。对儿童而言,最有教育意义的教材是他自己的生活。留白使教材成了和儿童对话的文本:引导儿童自己去选择,自己作出判断,自己去操作、创作教材。

2、解放手脚,灵活地运用活动形式。

新课程标准要求“《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活动为课程的组织

和实施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经验与体验”。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活动,力求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最终达到教会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俗话说,听过的不如看过的,看过的不如亲手做过的。不管是从《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特点,还是从儿童这一角度去谈这门课的教学都是如此。有些知识教师讲解、演示多次却不如让学生亲自做一次,理解得更透彻、记忆得更牢固。比如《保护我的身体》,怎样吃才营养,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图表,引导学生回家把一星期吃的情况记录一下,看看是不是有营养,是不是合理。还有《我很整洁》每天刷牙、洗脸,我是不是做到了,这些都是让学生做到的,即“在做中学”“在做中思考”“在做中领悟”。《品德与生活》课中有大量的内容留给学生自己去动手实践。比如可以让学生画一画自己的好朋友,咱们赛一赛收拾书包、看谁收拾得好。再比如《看我多精神》,主张学生走一走、唱一唱,这都是让学生实际操作,再比如做贺年卡等,都是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好途径。

三、开展活动,实一点

1、教师也是参与者。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品德课堂,教师应该在教材儿童生

活之间建立一种内在的、有机的联系。教师主要面对的是教材和儿童,在教材与儿童真实生活之间,建立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创造一种“互动”的状态,在学生进行活动过程中,教师不应该闲着,也应有积极的活动。一方面,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随时顾及学生,并采用多种方式去调动和维持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应给予循循善诱的引导或指导,而不是把现成的道理、方法简单地教给学生。

2、重视活动过程。

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受教育过程本身就是生活。我们往

往忽视了这一点,只追求教育在未来的结果,而忽视教育自身作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新课程理念下的品德课堂就是要让儿童过好他们的教育生活、课程生活。新课程标准要求“《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活动为课程的组织和实施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经验与体验”。我们应当在课堂上注重活动过程、活动反馈及活动的再加工,在多向的合作交流中,巧妙地引领、点拨,让同伴的智慧启迪学生,真正促进学生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完善。如:在活动中有的失败了,老师仍应该耐心地等待并鼓励他再去试试看。做实验失败了,应指导学生总结经验再做。这可不是简单的重复,这是一种巧妙的引领,是高于生活的引领。如果老师只按预定的教案一步步走下去,而不善于捕捉这些新的生长点的话,那么课堂生活的有效性将大打折扣。所以,我们应该当好“成人世界派往儿童世界的大使”,善于经营活动,使课堂成为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促进学生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新课程改革赋予《品德与生活》课新的内容、新的形式。

让生活融入数学,引导学生创新发展 第12篇

案例“直角的初步认识”

1. 初识直角

师: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 把练习本封面上的任意一个角和你周围的任意一个角比一比, 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强调比的时候要把两个角的顶点重合, 一条边也重合, 再看角的另一边)

此时, 所有的学生都离开自己的座位去找要比的角.有的学生与桌面上的角比, 有的学生与数学书封面上的角比, 有的学生与黑板面上的角比, 还有的学生跑去与墙纸图案上的角比……

师:同学们都比了吗?谁能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用练习本上的角与墙纸图案上的角比, 发现它们一样大.

生:我用练习本上的角与桌面上的角比, 发现它们也一样大.

……

最后小结得出:这些角的大小一样, 都相等.

2. 摸直角

(指导学生在自己的桌面及课本面上摸一摸直角.)

3. 找直角

师:我们教室里有很多直角, 三角板上也有, 你能找出来吗?

(学生都能很快地找出来, 有的学生找出来后还能将之与桌面上的直角进行比较)

4. 折直角

(学生拿出一张圆形纸折直角, 一会儿很多学生都折好了)

师:折好了吗?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折出来的?

生:我是这样折的, 先把这张纸对折, 再对折, 这样就成了一个直角.

师:你们同意吗?你怎么知道自己折的这个角就是直角呢?下面分小组讨论讨论.

(学生在一起商量, 有一个小组的学生把他折的角和桌面上的直角对比, 还有的在和三角板上的直角比)

生:我折的角是直角, 因为我折的角与三角板上的直角一样大.

生:我折的角是直角, 它与数学书封面上的直角一样大.

……

5. 判直角

让学生做一些角的判断. (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 学生能正确判断出来)

6. 画直角

先演示怎样画直角, 学生再操作, 画完后, 采取学生互评的方式检验画的是否是直角, 学生此时表现得十分活跃.

反思

1.让学生学身边的数学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我们都知道, 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来设计练习题, 为学生精心创设用数学的情境, 使学生体会自己所学的知识能运用到生活中去, 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提高.在上面联系实物认识直角的片断中, 我们可以看到引导者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样的角是直角, 而是让学生拿数学本上的角与周围的角比一比, 看看发现了什么.学生走下座位找自己喜欢的角来比较, 有的学生与桌面上的角比, 有的学生与黑板上的角比, 有的跑去与墙纸花纹上的角比……结果发现这些角都是一样大的 (也就是两个角的顶点、边都分别重合了) .这时我们再告诉学生这类角就叫直角, 学生感知充分, 记忆深刻, 让知识来源于熟悉的生活, 所以直角已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转变学习方式, 让学生创新发展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知活动凸现出来

(1) 注重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 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 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 而不是用眼睛“看”数学.因此, 教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让每名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 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 在动手中思维, 让学生在动手、思维的过程中探索、创新.在教学中, 我放手让学生到实物上去感知, 让他们找自己喜欢的角比较, 让他们自己去实践、去操作、去发现, 留给了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后来的一切活动都是那么“顺其自然”.

(2) 发挥合作优势, 改变评价方式

上一篇:煤炭行业中的应用下一篇:考古学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