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创新中成才

2024-05-27

让学生在创新中成才(精选9篇)

让学生在创新中成才 第1篇

这些环境变化使幼儿感到不适应,从而使他们产生心理障碍。尤其是新入学的学前幼儿:哭闹、满地打滚、自己独处等,这些是教师要面对的问题。幼儿的交往受生理、心理、年龄所制约,他们不会分析一些行为的对错,因为幼儿对事物的价值观尚未形成,盲目的敬佩与模仿危害很大。因此,教师要创设情境,发展幼儿的个性,让他们在创新中成才。

一、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1)让幼儿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如有家庭困难的幼儿,看到别的小朋友每天带玩具、小食品,总流露出羡慕的眼光,我观察到这一细微的变化后,及时组织开展了以“养成勤俭好习惯”活动,使幼儿了解到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学会合理分配自己的零用钱,养成不吃零食、不乱花钱的好习惯。我还与家长配合,让幼儿养成早睡早起,自己叠被子、刷牙,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

(2)适当提出一些简单的日常活动要求。如个别幼儿在室内或走廊上大声喧哗,有些幼儿也跟着学起来,我就教给他们手指操———《幼儿文明行为歌》:上下楼静悄悄,不吵不闹不奔跑等来规范他们的行为。

(3)采取不断鼓励的办法,矫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如入厕时队前的幼儿抬腿就跑,后面的幼儿也跟着跑,我就要求他们走路要学小花猫,脚步轻轻静悄悄;有时幼儿坐在椅子上东倒西歪的,就鼓励他们要像小松树一样挺直。

(4)树立榜样,让幼儿潜移默化地受到积极的影响。教师在师幼关系中占主导地位,这就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事事处处为幼儿做榜样。因为榜样的作用有着巨大的感染力、说服力,它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每天我早早到校后就把班级打扫得干干净净,同时告诉孩子们要保持室内的整洁、干净。要求孩子们做到的, 我首先要做到。如每天到班级把脱下的衣服叠好放到指定的地方, 孩子们也照着我的样子去做。这样,我以实际行动来赢得孩子们的尊重,同时也使孩子们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二、增强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1)教学中不失时机地针对幼儿的个性因材施教,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和勇气,促使幼儿的个性品质健康发展。如我班有个特别淘气的男孩子,父母不在身边,由爷爷奶奶照看,每天总是脏兮兮的,在班级不是碰这个小朋友,就是碰那个小朋友,上课不是撕本子,就是钻到桌子底下,孩子们都不喜欢他。但是他很聪明。有一次,他举手发言,回答问题声音很洪亮,我就走到他的面前,和颜悦色地对他说:老师就喜欢你现在的样子,你要是再遵守纪律, 和小朋友好好相处,你就是最棒的了!他盯着我看,然后点点头, 端正地坐好。以后,每到他坐不住凳子时,我就及时走到他的跟前,摸摸他的头或提问他,只要他稍有些进步,我就及时表扬他、鼓励他,渐渐地他的脸上有了自信,也愿意和我说悄悄话了。同时,孩子们也都愿意和他玩了。由此可见,教师在工作中应因材施教,这样才会使每个孩子不掉队。

(2)教学中坚持以鼓励表扬为主、批评为辅的原则。如有一次, 班级一个小淘气包,趁我不在,就拿着教鞭学着我的样子大声嚷嚷。看到我进来后,他马上放下教鞭跑回座位。我对他说:“你学老师学得很像,很有模仿天赋,但你的大声叫嚷的行为不可取……”我又问他:“老师说得对吗?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改的。”同时,教师还要为幼儿体验成功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如在绘画“秋天”时, 我先让幼儿大胆讲述秋天的美丽景象,再引导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创作并绘画或用肢体语言表达出来。

三、鼓励幼儿的竞争意识,减少竞争的负面影响

适度的竞争是激励幼儿们积极向上的动力,但也会使孩子们产生紧张、不安、失败感。如果教师不加以正确引导,则会变成挫折,以致产生嘲笑、攻击等一系列嫉妒行为。

“失败乃成功之母。”在孩子失败时,教师要帮助幼儿查找失败的原因,引导幼儿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同时,教师要教育幼儿通过与同伴的竞争,获得熟悉自己能力的机会,促使自己找寻失败的原因。如在故事表演和绘画、跳绳比赛中,幼儿因没有获得名次而情绪低落,这时教师就要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幼儿总结经验,学会自我安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并树立自信,鼓励自己:下次我一定行!教师对幼儿要倾注爱心,关爱信任幼儿,走进幼儿中间,与他们交朋友,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良师益友。

让学生在创新中成才 第2篇

随着我国“就业难”问题越来越突出,不少有眼光的家长选择让自己的孩子学一门技术,许多初学中学生也认识到餐饮行业的巨大潜力,纷纷投身厨师行业。眼下,一面是就业难,一面是一些行业招人难,据悉,餐饮行业未来五年急需1000万餐饮人才,于是,众多家长与学生愿意选择厨师行业作为一生的职业,广西华南火爆的报名场面正是验证了当前餐饮行业的广阔前景。

初春乍暖,广西华南烹饪学校却早已掀起一股报名热潮。在报名时,有不少学生是父亲带着来学校的,也有哥哥、姐姐帮忙咨询的,还有的一家人都来学校为孩子参考。不少家长与学生表示,之所以选择广西华南,不仅是看中广西无可比拟的就业优势,更是因为华南多年来的办学实力,学校的品牌、师资、设备以及环境都是家长们选择学校时参考的重要因素。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在家长们眼中,孩子是他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因此,他们在为孩子将来作打算的时候显得格外慎重。

在为孩子报名时,家长们对孩子的关心学校是看在眼里,家长们为孩子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们日渐佝偻的身影诠释着他们对孩子的爱。因此,在参观完学校后,学校特地为家长与孩子拍照留影以作为美好的回忆。

在新的历史转型时期,培养什么样的有用的人才成为学校学生工作中的重点。因此,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一直将道德品质放在第一位,只有让学生在具有优良品质的前提下,他们才能充分发挥所学之长,为社会服务,让社会满意。

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和创新 第3篇

……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圆的圆心、半径、直径,那么你还想提出哪些值得研究的问题?

……

师:下面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从老师课前送给大家的礼物中,你能有什么新的发现?并针对自己的发现,说说自己是怎么研究的?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最好。

这时,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在说自己的想法,有的计划着,有的相互争论着……之后,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代表汇报:

学生甲:圆里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

学生乙: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直径的长度也都相等。

学生丙: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两倍。

学生丁: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所画圆的半径。

学生戊:圆的大小与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有关,半径越长,圆就越大。

学生巳:圆的位置与圆心有关,圆心在哪里,圆的位置就在哪里。

……

师:噢!多好的回答啊!同学们真了不解!你们的发现太精彩了!现在你能告诉老师,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

师:继续讨论哪一小组的表现最好?

[反思]

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探索的机会。从上面的教学片断中,可以看出让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了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角色变换,激发学习兴趣

在学生探索圆的特征的过程中,我没有直接给予他们结论,而是提供探究学习的材料,大胆放手让学生操作(折一折、量一量)、去探索(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去自学(读一读),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共识。在本片段中,不管哪一种结论,在学生头脑中的记忆都会相当深刻,同时,也改变了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为创造性思维火花的闪现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使学生乐意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

二、尊重学生,激励自主探究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在整个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大胆探索,经过观察、猜测、实验、交流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全班交流,让学生在智慧的较量过程中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在静静的交流汇报中,我欣喜地发现课堂中涌动的活力和学生智力闪现的灵气,学生的表现相当出色,智慧的火花随处递发,创新之花得以递发。所以,尊重学生,不仅能促使学生主动地探究学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从而萌发强烈的求知欲望,获取更多的知识。

三、创设情境,体验成功乐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头脑中就已经有了某种认知结构,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中,我发现自己完全成了一个旁听者,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发现,情绪高涨,兴奋不已。学生在操作中参与知识的学习过程;在相互讨论中,有表达见解的机会,也学会了聆听别人的意见并及时做出适当的评价和补充;在交流中相互启发,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出发,创造性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学生在探索中感悟,在感悟中发现,在发现中创新。正是这一次次的发现,学生感到他们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真正体现了自主探索的意义和自主参与的快乐。

四、联系生活,数学就在身边

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才是学习数学的生长点。着眼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现代课堂教学,让学生体验数学与人类的密切联系,真正理解学习数学的价值,如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这本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生活问题。学生汇报后,我并没有进行评价,而是组织学生继续讨论:谁的回答最好?这样,不但利于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圆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在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构建探究平台让学生在探究中成才 第4篇

一、构建问题平台,引导学生在问题思考中探究数学知识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学生的思考、分析、判断,是复杂的,也是必需的。而这个思维的过程,问题是一个首要的支撑。没有问题的存在,一切思维活动就无所依附,变得空虚,不着边际。这样说来,问题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就一堂课而言,问题从哪儿来?这就是我们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问题的来源无非有三个途径:一是书本现成的,可以直接为我所用。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提出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有关知识内容事先设置,引发学生提出问题。三是教师自行设置的问题。无论哪种问题,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理解、掌握,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构建问题平台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的手里,要求教师用心去做,好好驾驭,方能更好地发挥问题的探究作用。比如说我们可以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对于每一位学习者来说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究者,这是人自身的内心需求。这种需求一旦得到满足,学生的学习劲头就大了。换句话说,就有学习的兴趣了。有了兴趣,就有利于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探究活动。为此,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就要利用这种心理需求,把问题设置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究热情。如我在教学“圆面积的计算”这堂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设置了一个情境———一个老农拉出一头水牛,把绳子绑在一片绿草中间的一根柱子上,引导学生就此“镜头”提出问题。这生动的画面,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多学生纷纷举手想提出问题。有的问:“水牛绕柱子转一圈有多长?”有的问:“水牛绕柱子一圈,吃了多少草?其面积有多大?”……“问题”出来了,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围绕学生刚才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探究,从而解决问题。

二、构建动手平台,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究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教材三者之间的相互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即是“主人”,教师则是“客体”,起着引导、点拨的作用。其过程是个“动”的过程。学习的主体是天真无邪、活泼好动的孩子,对一些问题的探究活动充满好奇,充满动感,我们可以利用孩子这一天性,根据教材内容及数学的知识点,构建一个动手的平台,让学生有“动手”的机会,引导他们在“动手”中操作,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数学知识,从而达到掌握数学知识的目的。这点动手操作,对于一些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是很适宜的。比如说教材内容中“画垂线”“垂直与平行”“直线、射线和角”及一些应用题等均很适宜让学生动手去画一画、量一量、测一测、摆一摆。要是能够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热情与兴趣,产生积极兴奋的学习动力,而且能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如在“画角”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画出30°、45°、90°的角。根据观察,很多学生都晓得用量角器画出相应的角。但画角的顺序并不相同。因此,教师请一位学习比较差的学生到黑板上画一画,然后根据学生的画法,引导学生发表看法。有的说:“画顶点不用尺的,直接点。”有的说:“量角器老是移来移去,挺麻烦的。”还有的说:“我们画第一条边要几步呢?”……学生发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比对,归纳优化出画角的方法———定顶点、画边、找点、连边。

三、构建联系平台,引导学生在联系比对中探究数学知识

在日常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材特点趋利避害,优化教学过程,构建联系平台,引导学生在联系中比对,在联系中迁移,探究数学知识。这种联系平台,笔者认为起码有两种联系:一是新旧联系。学过的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所以在学习新知识时,我们要构建新旧知识之联系,就能一方面加深巩固旧知识,另一方面促进新知识的学习,是一种一举两得的美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二是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运用的联系。一些书本知识虽然来源于生活,但又游离于生活之外,让人觉得有点陌生与遥远。为此,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根据班级学生实际,驾驭好教材,让教学内容生活化,以贴近学生实际,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与热情。诚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的那样:“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教师要努力架设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让数学真正能服务于生活,并且能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活实际中“用数学”的意识。如在“因数与倍数”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善于捕捉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间的关系。倍数和因数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这种关系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影子———如一个孩子今年3岁,他的父亲27岁,是他孩子的9倍。这种因数和倍数的依存关系,在学生生活中得到了印证与强化,课上学习时就可把它迁移到数学中的倍数与因数。这样一联系一迁移,自然贴切,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平时养成注意观察事物、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品质,并能帮助学生尽快理解倍数与因数之间的依存关系。

培养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早日成才 第5篇

培养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早日成才

甘肃 通渭 ●张 乾

随着课改工作的深入和推广,高效课堂已走进每个校园,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组织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课堂,让学生在积极向上、富有激情和趣味的氛围中学习,从而早日成才。那么,如何能更好地组织课堂,让数学学习变得更有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的欲望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创设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学习从一种宽松、愉快、富有乐趣的场景中开始,让学生产生身处其境的感受,从而激发学习激情,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动力,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为学好本节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1)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时,教师要结合实际,精心选择,情境中要有有价值的问题,即有符合本节课内容的问题,同时情境中的问题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要激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己去探究、去发现。通过情境中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学习的内容,明确学习目标,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了学习积极性。

(2)创设故事情境,引发求知欲。创设情境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用一些有趣的故事。数学本身是门枯燥的学科,而故事的插入,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无尽的乐趣,学生不但喜欢了老师,还更喜欢了学数学。同时,学生在聚精会神听故事的同时,也走进了新课堂。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时,教师可以引入故事:“有一天,喜羊羊和美羊羊给村长收白菜,村长把6筐白菜按1∶1分给它们,那么两只羊各分得几筐?分得同样多吗?第二天,喜羊羊总结经验,动作迅速地给村长收了许多白菜,村长很高兴,又把12筐白菜按2∶1分给喜羊羊和美羊羊,这时两只羊各分得几筐?还是平均分了吗?”听完故事后,学生知道了第一天是平均分,第二天不是平均分。最后师生小结:平均分只是按比例分配的一种特殊情况,而不是全部。教师紧接着问:你们想知道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吗?这时,就很好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激发学习的兴趣

(1)组织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小学生好动、好奇心比较强,教师应用形象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新知时,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去感悟,去理解数学知识,从中体会到数学的有趣性。

(2)动手操作,提高学习的兴趣。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学生往往很难理解,而小学生的思维恰恰具有形象性,产生了矛盾,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给学生多组织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新问题、新想法、新思维,通过转化的数学思想,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如果直接推导,很难出结果。这时教师可准备许多圆片,让学生把圆片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拼接成近似的长方形,这样就把求圆面积的问题转化成了求长方形面积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运用直观,发展学习的兴趣。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与学习材料直接相关的,运用生动的语言、适当的直观教学手段,对学生常常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教师可以做两个活动的彩色小人,贴在黑板上进行直观演示相遇过程,然后使学生悟出通过运用同一教具演示,能够理解路程、时间、速度三量之间的关系,并能更好地掌握解决相遇问题的.方法。

三、巩固知识,增添学习的兴趣

巩固练习是数学教学设计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使学生熟练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堂练习,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增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比例应用题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一辆摩托车2小时行了60千米,照这样计算,7小时行多少千米?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看看谁想的方法最多,这时,同学们争先恐后,表现出了极强的求胜欲望,积极思考,努力寻找更多的解答方法。这样,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增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课堂小结,保持学习的兴趣

一节优质的数学课,不但课堂导入新颖,新课探究有序,学习兴趣浓厚,而且课堂小结时要有创新,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小结:本节课我们探讨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对分数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那么现在同学们能不能回答课前我们所提的问题:“一个西瓜,哥哥吃了这个西瓜的一半,姐姐吃了这个西瓜的一半的一半,小东吃了这个西瓜的一半的一半的一半。”当同学们回答哥哥吃了1/2,姐姐吃了1/4,小东吃了1/8后,教师再追问:一共吃了多少?还剩多少?谁吃得多?谁吃得少?为什么?当学生不能回答时,教师就说这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请同学们好好预习新课,看谁最聪明。

五、批改作业,激励学习的兴趣

通常,数学作业的批改,教师习惯于用单纯的 “√”和“×”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最后直接用等级ABC来评价学习思维、学习成绩,这样,师生之间就缺失思想、情感的交流,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因此,教师要将评语引入数学作业的批改过程中,指出不足,肯定成绩,提出要求,并鼓励学生以后一定会做得更好。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灵动课堂中创新阅读感悟 第6篇

关键词:学生灵动;创新阅读;阅读感悟

学生的阅读感悟需要学生对教材文本内容有自己的感悟,在实施创新教育尤其是如火如荼的新教育理念下,更需要学生去创新阅读感悟。多年的阅读教学实践也使我悟出创新阅读的真谛:学生的创新阅读永远都是教不出来的。这就需要教师努力构建充满灵性的课堂,让学生在充满灵性的课堂里去进行充分的阅读实践,达到创新阅读的目的。如何实现这样的目的,要做到以下的三个方面。

一、给学生以意义学习通道实现灵动课堂的构建

何谓意义学习?苏州大学张丹老师曾撰文阐述得比较深刻和全面。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因学生课堂的某些活跃就认定为学生在从事着意义学习。比较具有高质量的学生意义性的学习,不但是课堂气氛的活跃,而且应当是思维、创新探求的效果显著。要想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充满意义性的学习,学生应该在创新阅读教学过程中永远处于主动地位,永远处于创新阅读的亢奋状态。但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不少学生还是呈现不出亢奋,虽然也在分享一定的他人获取探究成功的快乐,但个别学生的个中意味我们都应当是懂的。所以,对于小学生而言,必须多让他们去从事有意义的学习,无论是学有余力的学生还是学有困难的学生,都必须进行意义学习,也都可以在意义学习中形成创新阅读之活力。如何让小学生进行意义学习,需要教师给学生以意义学习的通道。平时的阅读教学,作为笔者主要为学生的意义学习形成如此理想的通道。首先让学生能够自主地阅读感悟,以往教师总喜欢让学生去做些填空性的练习,学生的填空有的根本就不是其亲身感悟,大多是学生自己蒙出来的,这样的填空意义何在?还不如由学生直接并整体地介入文本。因为这样的阅读,虽然是小学生也能整体感知,但那种支离破碎的填空只能引起学生的片面理解,学生的所获总不是意义性的完美。其次,总去以一定的手段激发学生探究作品的文字、文学和文化上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篇目可以是姹紫嫣红的园圃和美甲一方的富矿,但小学生在阅读时并不积极地去神游和挖掘,往往是简单地一读了之。即使去探究也只是表面上的,有人提倡学生的阅读鉴赏,不仅让学生去鉴赏皮面上的语言文字,还要去探究作品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让学生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一般都循着由浅入深的路径,先让学生探究文字,再由学生探求文学,最后再让学生探求其文化内容。

二、给学生以理想学习情境实现灵动课堂的构建

学生具有创新潜能,能够形成创新阅读鉴赏的活力。学生阅读鉴赏的创新一般都有自身的特征,如果不考虑学生自身的思维特征,那将会产生诸多影响学生正确、迅速阅读创新鉴赏之因素,制约学生的创新阅读。学生的阅读鉴赏,需要有创新思维学生的思维一般多以形象思维为主,阅读鉴赏对于学生而言,是很少有能力去抽象思维的。这就需要教师平时的教学多给学生以思维的形象载体,让学生依赖于形象进行思维。

笔者以为,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可以起到沐浴、启迪的效果,可以使学生在一定的体验中潜移默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堂灵动。要想实现这样的目标,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热爱生命的情怀。譬如有专家提出,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把学生教“生”。何谓教“生”,就是要从学会生活、生存以及生命意义发展的角度,让学生去创新阅读鉴赏。那么我们所思考的教学情境就当是适应学生生活、生存和生命之三重性的。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从20世纪70年代末致力于情境教学的探究,直到现在的情境教育。笔者所在的区域在情境教育上也在向着纵深发展,其发展目标是打造情境课堂、情境教室和情境校园。这就从一定意义上说明现在情境教育包含的范围更广,意义也更为深远。尤其在优质均衡教育的进一步普遍和深化的当下,教育设施得到了优化,给我们阅读教学的情境氛围打造带来极大的便捷,当然也十分利于学生创新阅读能力的提高。但也必须思考如何比较科学和艺术地利用优质的教学资源,去创设优质的教学情境。笔者经常和同仁们一起切磋,尤其是和同伴们一起进行集体备课,深感现在的教学资源极为丰富,比较难以把握情境的创设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特别是让人感到一定意义上的新的灌输在阅读教学课堂上蔓延着,削弱了学生的自主创新的阅读感悟。所以,从平时的阅读教学情境创设上,笔者坚持从所教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量身打造。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一般多是农村学生多。对此,教学情境的设计多倾向于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譬如我们相邻的一所小学所开展的让学生徜徉于农历之天空的校本课程建设对我们就带来启迪意义,把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融进校本课程建设的内容,则可以更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水准和创造能力。

三、给学生以探究学习勇气实现灵动课堂的构建

小学生有自己的学习特质,针对小学生的学习实际以及教师所肩负的教学责任,教师必须切实而又认真地思考学生探究学习的勇气问题。平时的阅读教学是否都是这样好大喜功?以学生对教学文本的文字的掌握、人物形象的感悟就为满足,以学生似乎什么都懂了即为满足。窃以为教学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应当是把学生教得近乎什么都不懂了。阅读教学的学生创新感悟尤其需要让学生去感到什么都不懂,当学生自以为什么都不懂了,就完全可以去全身心地参与到创新阅读的活动中去。教育教学的实践表明:学生探究学习勇气的形成,需要学生自己在阅读学习的活动中才可以建立起来。一切离开学生的真性探究,都是一种毫无意义的伪装。平时的公开课,一般意义上的教研课,似乎让人感到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强,课堂教学的活动天衣无缝,扪心自问那是学生在探究?那样的天衣无缝对学生的创新阅读其作用能有多大?因此,笔者所理解的课堂活力应当是波澜起伏的,有学生有“山穷水尽疑无路”的不安,有学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雀跃,有学生激烈争辩的面红耳赤,有学生为无法获取结果的焦虑。因此,笔者平时的课堂,总是努力让学生去探究。为了学生能够形成一些创新探究的勇气,在学生创新阅读感悟上,笔者所采取的策略是模糊和呵护。学生所感悟的只要沾得上边儿的都予以认可,学生只要是凭着自己的勇气去探究的,都予以严格意义上的呵护。这样学生便从小、从课堂开始创新阅读感悟,学生也逐步形成创新阅读的习惯和能力。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M] .岳麓书社,2007.

[2]陈剑锋.从师本、生本到圆润共生[J] .南通教育研究,2013,(5).

让学生在创新中成才 第7篇

一、探究学习,让课堂涌动生命灵性

(1)创设情境,激发创造欲望。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情境要形式多样。这样,学生学习兴趣就可以充分地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欲望也会被激发出来,产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是“创新”的潜在能力。因此,应为学生搭建探索的空间,营造主动“学”的机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获得知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可以把学生带到篮球场。我先让学生自由走一周,弄清什么是篮球场的周长,再用卷尺测量并汇报测算的方法:长 + 宽 + 长 + 宽,长 + 长 + 宽 + 宽,长×2+ 宽×2,(长 + 宽)×2。最后通过比较、讨论,总结出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整个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创新能力。

(2)动手操作,挖掘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还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新教材在这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好多操作的机会。秒,对于有的学生来说,可能会是一个不太容易理解的单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通过一些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如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拍拍手、跺跺脚、数数,形象而生动地感知1秒到底有多长时间。“同学们,你们猜一下,从教室前面走到教室后面,大约要用多少秒?”当学生大致了解“秒”这一概念之后,我们可以让学生估一估。经过长期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大脑灵活多了,思维也有所拓宽,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3)自主探究,培养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有效地把过程还给学生,把学习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体验。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对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要有所了解,并积极探索新知识。这样,学生会在参与中感受到创新学习的快乐,从而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教学“9加几”中的例1时,我们可以创设情境, 问学生:“一共有多少个桃子?”要充分挖掘教材,引导学生去探索未知的世界,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经过认真探讨,学生们想出以下七种方法:①1、2、3,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②接着盒子里9个往下数,10、11、12、13;③接着盒子外面的4个往下数,5、6、7……13;④把盒子外边的一个桃子放进盒子里,凑成10个,10个再加上3个,一共是13个桃子;⑤知道10+3=13,推出13个桃子; ⑥把盒子里边的6个桃子放进盒子外边,凑成10个,10个再加上3个,一共是13个桃子;⑦9+1+3=13

例1的教学,为以后计算方法多样化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20以内进位加法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非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其思维得到了拓展,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电化教学,以投石激浪激活课堂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电化教学则能将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一年级“连加连减”的教学中,教师利用课件先出现地上觅食的5只小鸡,然后出现跑来的2只小鸡,最后再出现又跑来的1只小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画面上的动态演示过程理解“5+2+1”的意义和计算顺序。这样设计,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而动态的画面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相连,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发挥,创新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得到了发展。

三、激励评价,为课堂增添数学魅力

人人都希望被别人赏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希望能够受到教师的表扬。课堂上,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充分相信每个学生。为此,我把学生当作平等的朋友来对待,热情关心,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学生的优点,进行“激励式”的评价。如“你们听,这位同学说得多完整啊!老师真佩服他!”“太棒了!还有谁能超过他!”……这些激励式的评语能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形成一股强大的心理推动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无论多么稀奇古怪的问题,都应予以鼓励,这样学生才会喜欢提问题。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下,学生的灵感才容易被诱发,擦出创新的火花,为课堂增添几份魅力!

让学生在创新中成才 第8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大学生,成才,有效性

一、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社会对创新的要求越来越高,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教育与人才的竞争,而创造力的培养,已融入到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人才的培养需要创造力的支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人才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非常重要,“少年强则国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便是增强国家的竞争力,因此,要重视大学生的创新教育。

二、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信息爆炸的当代社会,科技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可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想要发展科技,便要有赖于国家对人才的培养,而国家对人才的培养,是以教育为依托的,因此,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便是发展国家科学技术的关键。江泽民总书记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教育便是担负起这一伟大重担的关键,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国家强大的关键所在。

2、是建设国家的实际需要

现阶段我国人口密度大、资源急剧消耗,对环境的破坏也是制约中国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未来,中国将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多方面压力,在这种历史环境下,科技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人才的培养是支持科技创新的不竭动力,对人才创造新能力的培养与我国未来的发展休戚相关。大学生是祖国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肩负着伟大的历史使命,只有拥有强大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才能满足国家建设的实际需要。

三、现阶段大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的表现

1、缺乏创新意识

我国现行的大学生教育体制有很多不足之处,很多学校将成绩作为衡量能力的唯一标杆,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很多国外的教育模式相比,有很大的缺陷。另外,现阶段的教育模式以强制性的灌输为主,强调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学生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无法真正意义上的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因此,在对大学生的教育中,不能只注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育,还应该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缺乏创新能力

应试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的一大弊端,这种教育模式的中心是课堂和教师,学生无法占据课堂的主动性,这就导致师生之间无法进行互动和交流,学生在课堂中只能被动的接受,不能主动的思考,也就无法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下,抑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另外,现阶段我国人才缺乏创新能力的表现还体现在对科研实践的参与不积极、学术成果的质量相对较低、原创性的科研成果相对较少等方面。

3、缺乏创新活动

除教育体制方面的问题之外,学校缺乏对大学生创新活动的组织与支持也是现阶段大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的表现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绝大多数高校对大学生创新活动缺乏相应的物资方面的支持,大学生开展创新活动需要资金以及物质方面的支持,然而,大学生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无法承担巨额的科技创新活动资金,而学校也不能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导致活动的“流产”;其二,除物资方面,场地方面的使用限制也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缺乏的因素之一。

4、缺乏创新指导

大学生在思维与能力方面还不够成熟,在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或问题,这个时候,教师的指导和点拨就非常重要,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可以使学生很好的解决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与创新热情。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很多高校都缺乏对大学生创新的指导,学生盲目创新的成功率相对较低,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失去创新信心,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有效运用创新教育

1、对人才培养计划的创新

要想真正意义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讲,就是要改变应试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要以创新教育为指导方向,与时俱进、因地制宜的调整人才教育的培养计划。将大学生的理论与技能上升到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上去;改变原有的强制性灌输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思维想法上的交流,充分调动课堂气氛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课堂中心从教师转变为学生,真正将学生的需求放到首位。

2、对人才培养手段的创新

创新人才培养手段,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改变原有以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教学评价体制,彻底实行学分制与弹性学制,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可以有选择性的进修学分,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使学生的个性可以充分体现出来,根据学生个性化的自身条件与学习兴趣,建立多元化的教学体系。另外,要将大学生的创新活动加入到日常的教学计划中来,学校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与支持。

3、对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想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让大学生走出课堂,充分接触社会实践,开拓眼界、提升能力,而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教学仍局限于课堂中,教学模式古板陈旧、教学内容没有创新、课程体系单一刻板,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在学生能力的提高方面也不够明显。因此,要对高校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要重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熟练运用,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创造力。

4、对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想要真正将学到的知识转化成自身能力,就要加强社会实践,我们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拥有丰富的社会实践,才能使自身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同时,实践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使大学生学会独立自主思考,高校只有将社会实践纳入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才能将创新教育真正融入到当代教育体制中来,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创造力与创新力发展的教学环境。

5、对人才创新积极性的提高

当今社会是信息的时代、是网络的时代,大学生们通过网络,也使得自身获得的信息与知识越来越丰富,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也可以通过网络瞬间获知,极大的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因此,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可以利用网络完成对创新教育的应用。现阶段的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较高,网络也是大学生了解外界的主要工具,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也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对创新教育的深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结论

让创新在学生作文中灵动 第9篇

一、培养创新思维, 激发写作兴趣

创新是发展的源泉, 创新思维是突破陈旧思维模式的基本方式。作文是实现语文综合能力提升的实践过程, 也是语文学习输出的过程。如何启发小学生突破“千篇一律”的写作现状, 让他们的作文能够吸引读者, 语言丰富多彩, 构思巧妙, 就要选择创新思维, 这样才能实现提高作文水平的目的, 真正激发学生喜欢进行书面表达的愿望。怎么才能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思维, 笔者在教学实际中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作文范文, 在多读多见的情况下, 再启发学生进行作文创作,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 在四年级作文训练《我最喜欢的节日》中, 我鼓励学生通过“百度”查询和收集关于“我最喜欢的节日”的相关资料, 这样为课堂写作提供了丰富、可供参考的资料, 便于打开学生创新写作的视野和思维。一般传统写作结构是三段式写作模式, 即总结—分述—总结, 但是由于学生在课前收集了很多关于节日场景的描写资料, 并且对资料进行了梳理, 在课堂作文训练中, 大部分学生能够在10分钟的时间内, 构思好了作文思路, 以及作文的开头。20分钟的独立作文时间里, 我发现一半多的学生都能够通过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心声。有的学生这样写开头:“‘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世界上最疼爱、关心自己的人叫妈妈, 世界是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叫母爱。为了能表达对妈妈的感恩, 我期待着‘母亲节’的到来。”这样的开头能使下面的行文娓娓道来。打破了常规模式下开头的写法, 吸引了读者, 开篇点题, 流畅自然。针对比较有新意的作文, 可以鼓励全班学生互动交流, 引导学生对写作思维进行突破和改变, 从而达到激发写作兴趣和创新作文的目的。

二、改变作文形式, 培养创新意识

小练笔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手段。教师可以通过每一课中的学习内容来设计小练笔题目, 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作文过程中可以不局限于内容形式和字数, 由学生自由表达, 畅所欲言, 从而达到多写多练的写作要求。在每次练习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针对比较典型的练笔作文进行点评, 让自己和其他同学来评, 从而能够帮助学生提高了写作水平。例如, 老师在每一单元学习完后, 设计与本单元课文相关的小练笔题目, 如在“本单元课文中, 你喜欢哪个人物?要写出喜欢的原因 (如:神态、动作、声音、所做的事情等) 。”学生可以通过写打油诗或者小故事、记叙文等途径来表现作文的创新化和脱俗创新的意识。在四年级下册中有一个单元是描写“秋天”的, 让学生围绕“秋天”来进行20分钟及时练笔。班里孩子有的写得是散文的形式:“秋天像一个大哥哥, 挽着秋风姑娘的手, 飞过了落叶, 带来了清凉。”虽然是一句话, 但是语言改变了以往的写法。有的同学写了一首打油诗“秋高气爽送写秋意, 落叶缤纷数枫叶。硕果累累压满枝, 收获季节话秋情”。还有的同学以“秋”为内容, 编写了一个感人的爱心故事。当然, 班里这样奇思妙想的学生大有人在, 教师不能呵斥、忽视学生的浮想联翩和异想天开,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时机, 鼓励学生用不同于常人的写作题材或者文章结构来进行创作。这样长期坚持下去, 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得到极大的开发和培养。

三、大胆发挥想象, 挖掘创作灵感

想象是作文腾飞的翅膀, 没有想象就没有写作的生命活力。所以,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 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巧妙构思写作思路, 以此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想象作文一般以非命题的形式来考察学生的。有续写、有扩写, 还有补充题目, 然后按题目来写等等。这样的作文形式, 给学生创新写作创设了极大的空间, 其创造性较强, 往往会产生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例如, “请你写一写你最熟悉的一个人, 题目自拟”。这样写作范围比较大, 学生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平时的经验, 可以写敬佩的人、最讨厌的人、最勤奋的人……。学生在拟题目的过程中, 就已经思考了写人的哪方面品质和习惯。学生可选择的空间比较大, 这样有利于学生自由发挥, 有可说的话。在“一学期的学习生活已接尾声, 相信你在老师的培育下一定收获不少吧。请你以书信的方式, 向老师表达对师长的感激之情。”这个作文题目给学生所说的话题比较多,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在这一学期的学习经历, 来真实的表达对老师的感恩。书信交上来后, 我发现有的同学能够从“老师批评”入手, 写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和孜孜不倦。最后大胆畅想假如自己20年后也是一名教师, 自己会在课堂上应该如何面对像自己一样表现的学生, 而且提出了几点建议和期望。这篇作文的创新点就是拓展比较新奇, 给读者一种崭新的视觉享受。

上一篇:环境污染民事责任探究下一篇:英语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