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核心能力论文

2024-05-14

大学生的核心能力论文(精选12篇)

大学生的核心能力论文 第1篇

一、大学生核心能力

大学生核心能力包括价值观念、基本素养、情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四个层次, 六个方面[1]。

第一层次是核心层次, 即价值观, 对人的思想行为起着导向作用。

第二层次是基本素质, 包括诚信、敬业、责任、自信等, 是价值观的具体化, 是具体做事或为人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三层次是情商, 情商是一个人重要的生存能力, 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各个层面和人生未来的品质要素, 是指人对自己的情绪的控制能力和在社会上的人际交往能力, 且更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功和命运, 使人积极乐观、自信、善于合作。情商包括自我情绪认识能力、妥善调控自身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第四层次, 包括三部分:学习力、实践力、创新力。学习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手段;实践力是大学生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力是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创新能力和潜力, 创新力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个人内在的价值观决定其基本素质和情商, 进而影响其学习力、创新力和实践力。

二、大学生职业能力体系的组成

职业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种职业活动所必需的并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其中包括一般职业能力和特殊职业能力, 一般职业能力是指与岗位各项任务和各种岗位, 各种职业有关的共同能力, 诸如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社交与活动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等, 特殊能力是指人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所具体需要的能力。

人们针对目前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分划出了不同的职业能力, 如德国在职业教育主要培养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美国在《关于美国2000年的报告》中提出, 新世纪的劳动者应具备三个基本素质、五种基本能力, 分别是听说读写算的基本素质、思维素质和道德素质三个基本素质以及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处理人际关系、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系统分析、运用多种技术五种基本能力;我国人事部重点课题《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能力建设研究》 (2004~2005) [2]提出了职业能力建设的内涵, 按职业能力的内容分为六种:职业基本能力、职业专业能力、职业创新能力、职业延伸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学习能力;教育部课题《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报告》 (2005~2006) [3]中提出了能力建设的金字塔, 第一个塔层是听说读写及计算的能力;第二个塔层是基本技能和能力;第三塔层是综合的和特殊的与工作和职业相匹配的技能;第四塔层是高级技术和职业技能, 包括开拓前沿性的技术和知识的自主创新能力等。

根据这些研究, 本文总结了当今社会的职业能力体系, 该体系由基本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核心能力组成。该体系将个人核心能力纳入职业能力建设中, 对完善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 基本能力

大学生的基本能力指的是听、说、读、写、算的基本技能。人类社会从古代社会发展到信息社会, 当人类迈向信息社会时, 新的就业方式开始形成, 就业结构将发生新的变化。美国21世纪劳动委员会、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美国“21世纪素质能力伙伴组织”等, 都对信息社会的能力素质进行了研究, 认为在当今信息社会, 人们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是有效的听、说、读、写、算能力。用中外文熟练地进行听、说、读、写、算的能力, 是信息社会对学习者的基本要求。只有具备这样的能力, 才能在世界领域内进行科学、文化的沟通与交流, 也才能推动科技的进步及社会的发展。

(二) 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能力, 包括具备专门的专业技术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快速变革时代, 专业是最佳的竞争利器。除了自身的学历与能力之外, 拥有完整技能资质的管理人员, 将可强化其在工作上的专业性。拥抱专业技能资质, 全面提升执行竞争能力。这就是专业技能。在求职过程中, 招聘方最关注的就是求职者是否具备胜任岗位工作的专业能力。如今, 技术人才, 特别是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已供不应求, 他们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

(三) 方法能力

这里的方法能力指的是在专业岗位上由于不断学习创新地进取所获得的高级技术和职业技能, 包括开拓前沿性的技术和知识的自主创新能力, 能够自我创新和延伸。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对于人的素质与能力的提高有着不可否认的价值, 但人的真正智慧并不只来自对现成知识的掌握, 而是能以一定知识为基础所不断探索出的智慧, 并在智慧的作用下开发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崇尚创造, 学会学习是时代对教育的诉求, 如何学会学习, 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品质, 是学生职业能力中必须着重探索的一个问题。学生具有了方法能力, 才能在社会竞争浪潮游得更远更深。

(四) 社会能力

社会能力是指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 社会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 又是基本发展能力, 是大学生在职业活动中, 特别是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包括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综合的社会技能。适应社会的能力具备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种资源的能力, 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综合的社会技能必须符合当下的社会需求, 我们目前社会处于信息社会, 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 能够进行系统分析, 能运用多种技术解决问题, 具备综合的和特殊的工作和职业技能。

(五) 个人核心能力

在步入新世纪的今天, 大学生毕业后能否经受住激烈的社会竞争?能否抵抗住西方国家或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对原有价值观的冲击?不管是中国教育和社会需求脱节、职业岗位变动对终身学习的要求, 还是在思想上个人对环境、社会及企业等的适应, 对高校学生来说最终问题就是一个———有没有核心能力的问题。大学生核心能力是大学生在通过接受学校教育培养以及自身的努力而获得的各项基本素质和能力, 经过提炼、提升和整合形成的以个人价值观为核心, 以“诚信、敬业、责任”为支柱, 通过“情商”调节自己情绪使自己不断地学习、实践及创新, 使其成为个体最突出、最独特、最具个性的魅力、能够被社会认同和需要的最具竞争优势的差异化素质和能力的统称。学生的核心能力受思维素质 (反思和思辨能力) 、心理素质 (心态调节能力、自适应能力) 及职业精神等方面的综合影响[4]。

因此, 大学生核心能力是可持续发展能力, 是一种促进“人”全面发展的能力, 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应注意职业精神、思维素质及心理素质的作用, 专业能力培养是手段, 核心能力培养是目的。

三、大学生职业能力体系各方的关系和作用

大学生职业能力体系中的各方互相影响, 互相促进, 在这个体系中, 个人核心能力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呢?如果把整个职业能力体系比喻成一个地震的话, 那么震源就是个人核心能力, 然后由核心能力扩散到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 再扩散到方法、社会能力中去。图1说明了大学生职业能力体系的组成、相互关系和作用。

如图1所示, 大学生个人核心能力是职业能力的核心, 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竞争的多元化社会中拥有一席之地, 就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能保证学生有能力对相关领域进行延伸, 有能力对社会上不同思潮进行辨别, 有能力在陌生领域生存、发展。

大学生个人核心能力是促进学生个人学习和发展的自然力量, 对学生个人的基本能力影响最大, 能够使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和知识积累来锻炼和发展基本的技能和能力。

大学生核心能力可快速提升个人专业能力。只有具备基本能力才能更好地进行专业的学习, 个人核心能力能够强化学生学习能力, 在掌握基本能力的基础上学习专业能力, 思维敏捷, 举一反三, 更有效地掌握专业知识。只有在工作中有较强的个人核心能力, 才能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 快速提升工作水平和能力。

大学生核心能力对学生在所从事的领域中能否体现出创造性,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就波及到个人的方法能力。方法能力建立在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基础上, 具备了基本和专业能力, 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 核心能力就是“东风”, 起着关键的作用。个人的核心能力较强, 就会主动地提出任务, 积极地对当前情境以及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搜索, 这将会产生各种反应, 能够敏锐地觉察到重要关键问题, 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具备较强的核心能力能够让学生有更强的社会能力立足于社会。学生立足于社会不仅要有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 还要有系统、综合的社会能力。大学生核心能力所包括的六个方面能够综合学生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 激发个人潜能, 处理各种关系, 综合利用各种关系最终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 大学生核心能力就像地震震源, 在大学生能力培养中能够释放能量, 产生地震波, 对个人其他能力造成振动, 层层波及, 其影响对其他各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四、结语

大学生核心能力在职业能力体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核心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其他各方能力的强弱。因此, 必须将培养大学生核心能力作为当今时代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 加强人才自身发展的教育。大学生职业体系以大学生核心能力为核心, 促进基本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锻炼, 学生通过核心能力的培养自我激发不断地学习、实践及创新, 使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发展各自优势, 适应社会需求, 成为符合时代发展的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琼.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0.

[2]华晓晨, 等.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能力建设研究[M].北京:五洲文明出版社, 2005.

[3]闵维方.2005-2006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大学生的核心能力论文 第2篇

1.遇到重要问题是你是否能果断决策?(自我决策能力)

A.是B.不是C.大多数情况是D.大多数情况不是

2.你是否能够清楚向他人表达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见解?(语言表达能力)

A.是B.不是

3.短期内你要做的事情很多时,你会怎样做?(自我组织管理能力)

A.只做一部分,其他的不管,因为时间不够

B.挤时间,做好所有事情

C.不用挤时间,每件事情做个大概就好

4.你对工作中跟你意见总是不和的人抱有怎样的态度?(社会交际能力)

A.非常不满,以至于公开对立

B.心存不满,但以和为贵

C.积极交流,尽量消除隔阂

5.你希望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是哪一类工作?月薪要求是多少?(社会适应能力)

A.高层管理层,7000-12000

B.中层管理层,3500-7000

C.基层管理层,2800-3500

D.普通职员,1500-2800

6.做一件持续长时间的事情是你是否会始终明确自己的目标?(目标能力)

A.是B.不是C.大多数情况是D.大多数情况不是

7.你认为专业能力对创业的意义如何?(专业能力)

A.非常重要,一定要学好

B.一般重要,具备基础知识就行

C.不重要,创业过程中会学到必要的能力的8.你是否清楚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操作中的运用?(转化能力)

A.非常清楚B.大概清楚C.不清楚

9.你对商业法律的了解程度如何?(智慧潜能)

A.非常了解B.一般了解C.不了解

10.你会采用哪一项来维持你的事业?(心理素质)

A.热情B.责任

大学生的核心能力论文 第3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又称为职业关键能力或职业通用能力,是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任何职业或行业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可转移性的且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能力。

一、体育教学与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在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职业核心能力作为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不仅是职场升迁所必备的能力,也是高校大学生就业、再就业和是否具有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体育教学中对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升影响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在校大学生更好的锻炼自己,为将来毕业后更好的适应工作和生活的需要打下良好基础,而且能更好地发挥高校的资源整合的优势,为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全面提升创设更加广泛的平台。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之一。体育作为一种人文现象,具有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功能, 高校体育课教学作为普通高校的基础学科,应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特征来体现体育的多种功能并建立体育的课程教学目标,力争做到在教师科学指导和学生主动参与下使学生系统的获取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同时也培养学生自我学习、信息处理、解决问题、与人交流、团队合作、创新审美等职业核心能力,重视对学生创造性和体育意识、体育兴趣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塑造出符合新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使高校真正成为人才的摇篮。

高校体育教学自身的教育属性具有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独特作用和价值。体育教学的开展是以身体活动为基础的教学实践活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提供了丰富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往机会,营造了学生无拘无束的行为表现空间,创设了学生尽情宣泄情感的情境,构建了实时的对学生行为、语言等的评价机制。这些独有的特点,使学校体育不仅有利于调适人的心理,更能影响人的行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对集体和对社会的关心程度都会得到提高,而且“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合作与交往”等能力能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二、体育教学中培养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措施与方法

(一)通过明确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高校体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同时还要让学生能够在相关选项课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在项目任务的要求下进行新的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案的创编,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内容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自我学习、信息处理、解决问题、与人交流、团队合作、创新等职业核心能力,最终将学生从单纯的“模仿者”培养成“设计师”。

(二)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职业核心能力

高校体育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除了采取教师与学生的面对面教学之外,还要利用丰富的多媒体资源进行视频教学。面对面教学中学生可以集中精力,很直观的看到老师的动作,听从教师的讲解;而视频教学中学生更是要细心观察,清楚地将动作和节拍相对应,熟记每个运动、动作技能的起始步法名称与方向,利用简笔画或聆听音乐的方式帮助记忆,等等,从而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职业核心能力。

(三)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信息处理的职业核心能力

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要从动作、音乐到风格体现“一体化”。教师在课堂上教授一些相关的体育选项课的基本的动作要领和简单的组合,让学生对此体育活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分阶段介绍这一体育运动的流行元素,如健美操运动中时尚的拉丁风格动作、妖娆的肚皮舞风格动作、魅力的街舞风格动作,等等;在理论教学方面要对体育运动的动作要领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明白动作的结构和生理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理论知识和基本动作技能,等等,从而培养了学生信息处理的职业核心能力。

(四)通过创设宽松活跃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职业核心能力

一个宽松、活跃的教学氛围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寻找灵感。例如,在健美操、跆拳道等选项课的教学中,用动感的音乐来吸引学生,激发他们身上的韵律细胞,产生“伴乐同舞”的兴趣;在轻松的游戏环境下,学生会将废旧塑料袋结成绳索当跳绳使用,将空饮料瓶当成保龄球进行击打等等。这种轻松地教学环境不仅带给学生一定的新鲜感,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灵感,在身体教育的同时也进行了心灵的熏陶,也培养了学生勇于创新的职业核心能力。

(五)通过教学中的合理分组,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职业核心能力

体育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在进行分组时,要求每个小组都能够为自己的团队起一个好听且有意义的名字,例如:“鹰之舞队”,并选举出本小组的组长,以此简单的任务来促进小组成员间最基础的沟通与交流,激发同学们的团队意识。团队建立之后,教师将任务分配给组长,由组长进行分工,集体构思。此时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肩负着不同的使命,或创意思考、或设计结构、或编排动作、或寻找音乐等等,然后通过对团队各成员间的任务整合。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合理的教学分组,不仅能够充分体现小组成员技术水平上的互补,而且更能在小组内形成性互帮助、相互支持、共同成长进步等良好的团队精神,在小组间形成公平竞争的进取精神,进而提升学生团队沟通与合作的职业能力。

(六)通过选择适合的教学项目,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职业核心能力

高校体育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提供合理的运动项目的选择机会,能体现课程知识的运用与学生能力的培养相结合的“一体化”设计的体育选项课的开设就是一个很好的体育项目的选择过程。通过对各种体育运动醒目的选择以及所选择项目的完成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职业核心能力。例如:在健美操选项课上,要求学生设计一个为庆祝学院成立10周年编排的健美操表演项目。学生们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首先要对项目进行构思,明确该项目的任务与主题表现,并进行动作组合的创编、队形编排、造型设计、音乐的选择与制作及表演服装的设计;其次是实施阶段,即将构思和设计理念以形成完整的配乐套路动作表达出来;最后就是项目的验证与改进阶段,最终将项目成果以“设计作品”的形式进行展示,以此来培养学生们解决问题的职业核心能力。

学生健康的成长和发展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体育教育只要按照未来社会对人的发展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创设一系列良好的教育活动,将有助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社会环境做出积极的适应,最终形成良好的职业核心能力。实践证明,高校体育教学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因此,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体育教学既能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的魅力,又能享受到学习体育运动的乐趣,最终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真正做到育人才培养于教学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

[1]蔡丽萍.体育运动与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发展[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

大学生的核心能力论文 第4篇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蔡元培高等教育理念,大学生

一、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意义

未来的劳动者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这个在就业市场上提出来的问题, 直接关系到企业组织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然而, 根据1998年国际劳工组织和世界银行在17个国家的研究表明, 职业教育和培训在适应企业和劳动者的就业需要上却总是令人失望 (童山东, 2006) 。针对这个问题, 世界发达国家的政府和企业都十分关注教育和培训制度, 寻求改革举措, 以期建立一支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的劳动队伍。为此,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一个富有远见的目标:“开发劳动者的核心技能”。职业核心技能的研究是基于“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或“能力本位教育” (CBE———Competence Ba s e d Ed uc a tion) 而进行的研究的, 它是一种强调能力培养与能力训练的教育系统。培养职业核心技能或关键能力, 已经成为世界先进国家、地区的政府、行业组织和职业培训机构人力资源开发的热点。1998年我国《国家技能振兴战略》报告中提出, 教育必须强调教养与未来就业相关的一系列核心技能。立足于职业人才的全面发展, 加强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 已经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现实要求, 成为教育现代化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发展趋势。

然而, 对于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尚且还不在教育部组织的两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研讨会范畴, 虽然有学者如姜太源 (2004) 对德国IT职业教育、职业继续教育体系与高等教育体系的连接做了详细比较分析, 但是整体来看, 目前学者们的关注点依然在职业教育方面, 当我们讨论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需要在与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相区别中找到操作思路, 前北大校长蔡元培的北大改革或许能够在这方面给以我们启发。蔡元培用在北大改革中提倡完整人格教育, 并以此叩开现代中国的大门, 掀开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帷幕, 不可否认, 蔡元培时代的高等教育为中国培养出了大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 他们不仅仅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 更重要的是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道德约束力、创造力、自我认知和判断力和行动力, 这些优秀的学生支撑起全中国的转型。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对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启发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蔡元培校长非常重视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认为此乃立国之本;其次, 强调“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 给老师和学生充分的尊重和自由;再次, 提倡美育和德育相结合的全人教育理念, 德、智、体、美相结合的教育使人的精神、品格得到自由而健全的发展。蔡元培北大改革就是从教学理念、课堂、课余社团和讲座等因子入手, 通过构建完整的学校教育生态达到了培养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效果。

二、国内外学者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状况

“关键能力 (Key Skills) ”最早是德国于上个世纪70年代提出的, 德国的“专业能力+关键能力”的培养内涵、“双元制”的培训模式, 以及“行为导向教学法”, 在职业能力教育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姜大源, 1996)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 英国政府就开始致力于以就业为导向的核心技能 (Core Skills) 培训认证体系的开发, 现已形成十分完善的培训认证体系。目前, 英国工业联盟、教育与就业部以及资格与课程署共同认可了六种核心技能:交流、数字运用、信息技术 (Information Technology) 、与人合作、提高自我学习和增进绩效, 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们几乎包含在英国所有的现代学徒制和国家培训计划中 (Anthony Kelly2001;黄日强, 黄勇明2004;邵艾群, 2010) 。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推行的能力本位教育体系中, 关键能力培养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劳工部获取技能部长委员会 (SCANS) 提出, 为明天准备的劳动者应具备三个基本素质, 拥有五种基础能力。所谓五个基本能力, 即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系统分析能力、运用多种技术的能力 (《关于美国2000年的报告》, 2000) 。1991年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教育部发表了《义务教育和培训后青年人的参与》的报告, 培养核心技能是该报告的主要内容。

1998年我国《国家技能振兴战略》报告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做了阐述;近年来, 一批职业教育研究界的学者, 如Anthony Ke lly 2001、Ap hrod ite Ts a lg a tid ou 2002、Pe te r Sc ott 2009、J ohn C.Sma rt 2010、Willia m E.Ka s te nb e rg 2010等深入研究了职业核心技能的分类、分级、测评和培训方法, 我国学者杨美怡2007、童山东2010、黄日强2011等, 也不断把国际上发达国家和地区, 如英、美、德、澳等国家在职业核心技能培养方面的先进做法总结综述, 李怀康研究员还对职业技能开发和养成的关键步骤等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 (李怀康2005-2009) , 这些学者的研究都对接下来如何进行我国职业核心技能的研究和实践有着很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在实施方面, 教育部成立全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办公室, 通过过程测试和笔试两步, 开展面对大中专院校在校生以及在职人士的包括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的职业培训和测评。同时, 在教育部组织下, 职业核心能力研究和实践者于2011年和2012年共成功举办两次关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研讨会, 试图在把国外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经验本土化的基础上探讨适合中国特点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和评价模式。

然而,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业教育领域, 很少涉及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培养, 对于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高职教育的概念区分不清, 仅仅有少量学者开始关注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意义 (徐向平2009) 、大学生就业与职业核心技能培养的关系等 (刘艳艳, 申去非2009) 等, 而以上海某高校经管类研究生为例的实证研究从企业需求评价的角度探索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策略 (张帆2011) 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此外, 就研究角度方面, 也有少量学者将生态学引入到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这个体系中, 如在杨同毅、周磊等 (2009) 的研究中, 将课堂看作一个生态环境, 并将人才培养的课堂生态划分为各个生态因子的相互关系;湖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陈氢 (2010) 从教学环境的构建方面探讨了大学生通用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笔者认为, 这些研究在动态的相互联系的系统中进行, 和教育的特点相契合, 对于教育模式创新和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从蔡元培的北大改革看对大学教育生态的构建

1. 培养职业核心能力首先是对知识的掌握

对知识 (通用知识和专业知识) 的重视让大学生职业发展有了比高职生更加深厚的基础和更开阔的视野。蔡元培:“一个民族或国家要在世界立住脚, 而且要光荣的立住, 是要以学术为基础的。”“学术昌明的国家, 没有不强盛的。”蔡元培所言“学术”实则知识之谓也, 是强调对知识的掌握和使用能力, 对知识的渴望和敬畏是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来源。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姜太源 (2003) 的研究中也非常重视专业能力即掌握技能和知识的能力, 姜太源将职业能力分为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方面, 三方面的融合共同构成了关键能力 (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或者当职业发生变更的时候, 这种能力依然存在从而能重新获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 即本文概念———职业核心能力, 其中专业能力提供职业核心能力中的基本生存能力。

对知识的重视决定着蔡元培校长对北大的改革首先从大学理念开始, 蔡元培校长认为, 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 一是“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二是“囊括大典, 网罗众家之学府”。在蔡元培的提倡和推动下, 北京大学的学术研究、自由讨论之风盛极一时。文、理、法科几乎每周都举办学术讲座, 教授、学生们各显神通, 各种社团纷纷成立, 有效利用了学生们的课余时间, 将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紧密结合, 教师、学生互动频繁, 自由辩论, 无论是学习还是交流合作、思辨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激发。

蔡元培校长强调专业知识的重要性, 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使用成为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原动力。大学偏重于通识教育, 我们应该重视大学课堂对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但是, 学者们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担忧也说明了问题:目前大学教育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所以需要重视对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因此, 大学教育需要极大激活课堂这个最核心的生态体, 将其从简单的知识讲解和灌输转变为汲取、吸收、质疑、深入的循环, 变单向沟通为双向甚至多向沟通, 贯彻“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 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职业能力为主的原则, 着重培养学生胜任实际岗位的能力。杜勇等 (2010) 认为任务驱动型的教学设计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表达情感、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是培养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教师灵活运用小组作业、模拟演练、论文撰写等教学方法, 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应用, 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2.“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让学生和老师共同自由、全面发展

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大学之大, 非大楼之谓也, 大师之谓也”, 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关键在老师。蔡元培从“兼容并包”的分针出发延揽各方面的人才来充实北大的教师队伍, 焕发大学教师的生机和活力, 于是, 一大批具有先进思想的教员来到北大执教, 正合了蔡先生后来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指出的“大学者, 囊括大典, 网罗众家之学府也”的教师思想, 这些老师扩大了世界学术介绍的范围, 提高了学术研究的水平,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蔡元培的教育哲学是“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 “无论何种学派, 苟其持之有效, 言之成理者, 兼容并包, 听其自由发展。”“学术上的派别, 是相对的, 不是绝对的;所以每一种学科的教员, 即使主张不同, 若都是‘言之成理, 持之有故’的, 就让他们并存, 另大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北大各门派教员在学术上各抒己见, 不但活跃了北大的学术空气, 提升了学术研究水平, 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判断能力以及创新力的提升, 养成包容等美好的品格。

蔡元培校长经验的启发意义在于:需要给学生自由空间去发展自我, 有机会发表自己观点并得到回应, 有机会检验、实践自己所学, 学生走出课堂, 跟更广范围的人交流, 在与他人的比较中获得自我认知, 突破狭隘而不断自我学习。大学教育需要重视课堂之外的整个校园, 甚至学校之间的教育生态的构建, 如硬件方面, 学生交流、讨论、完成团队作业需要场所, 而自习室、图书馆等是不合适的, 咖啡厅可能是个比较好的选择;当学生有了新的发现也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得到表达和质疑, 而目前的大学教育显然把这一点忽略了。

校园环境既包括由老师主导的讲座、读书会、学术研讨会等, 也包括学生主导社团活动和日常生活, 社团活动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 是大学生在学校内部唯一能够将课堂知识用之实践的机会, 学校在校园环境构建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对学生活动的支持, 一方面在理念上给予同学们充分的自由, 一方面在硬件保证足够的空间和时间, 以学生为本, 并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

3. 寓美育和德育于其中的课余教育

民国元年, 蔡元培任教育总长的时候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 其中谈到要提倡美育, 因为美感具有普遍性和超越性, 普遍性可以破人我彼此的偏见, 超越性可以破生死利害的顾忌, 因此在教育上应特别注重。所谓美育, 简而言之就是从艺术教育入手, 培养人具有美的情操和相应的审美能力。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美育是也。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 通过德、智、体、美相结合的教育, 使人的精神、品格得到自由而健全的发展。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丰富学生情感、强化对美的感受力, 提升整体素质, 与智育、德育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德育方面, 1912年北京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令》宣布“重视道德教育, 以实利教育辅之, 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德。”因此, 德育和美育相辅相成, 构成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 促进品格修养。

此外, 蔡元培校长非常重视学生课余时间的利用, 在以上框架下, 北大学生的课余时间被大量的社团活动、辩论会、办杂志占据, 文、理、法科几乎每周都举办学术讲座, 教授、学生们各显神通, 各种社团纷纷成立, 著名的有:新闻研究会、新潮社、哲学研究会、进德会、平民教育演讲团、音乐研究会等。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收方, 更是创造者和实践者, 全方位展现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复杂事务的判断力、自我认知和自我学习、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等, 而这些正是职业核心能力的核心内涵。德育和美育的教育思想还体现出大学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这种超越了知识和技能的大学生态在加深其对知识和能力以及与人际关系的理解中培养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体会沟通、合作之道。

四、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还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需要整合学校资源

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不仅仅是几门针对能力的培训课, 更重要的是高校以学生为本, 构建能力导向教育体系, 从整体环境到各科课堂教育都全方位体现出生态环境构建的概念。大学教育是一个有机的、复杂的、统一的系统, 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各因子———个体、教育机构、教育结构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 共同构成一个不断运动的生态整体, 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 作为教育生态环境中的主体因子, 都是在自身与环境的“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矛盾运动中寻求发展。高等教育也不能孤立于环境而存在, 培养大学生的通用能力, 不能脱离特定的教学环境, 把其置于与其教学环境互动各个因子之间的关系中。在这种关系中, 如何设计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评价系统是教学生态环境设计成败的关键, 而教学评价系统的可信度在于老师。一方面, 在评价标准设计上, 不仅仅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而体现出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如通过论文等复杂大作业的形式全面考查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小组作业考察学生团队竞争与合作等;在教学评价的时间安排上, 老师需要尽可能在课堂给出公正、理由充分的评价;另一方面, 在评鉴内容上, 将课堂与课余相结合, 把课余生活如社团工作、师生关系纳入评价体系。

2. 整合校外资源, 完善第三方评价体系

学生通用能力的测评并不是学校本身能够胜任的, 其权威性以及可信度都会受到质疑, 而第三方测评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第三方测评侧重在学生通用能力的考察如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能力、中文以及专业类如会计、证券等, 但是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其他方面如解决问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需要学校根据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情况进行测评, 作为需求方的企业也会在参考学校的评价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测评手段评价。其中第三方评价机制的形成对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很重要体现在:一方面中国认证机构基本被国外垄断, 国内认证可信度不高, 另一方面, 中国面临就业压力和职业困惑的大学生越来越需要权威的中国机构给予职业核心能力方面的认证, 从而更加明确自身职业规划。从国际经验来看,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 英国政府就开始致力于以就业为导向的核心能力Core Skills培训认证体系的开发, 现已形成十分完善的培训认证体系。目前国际社会认可了六种核心技能:交流、数字运用、信息技术 (Information Te c hnolog y) 、与人合作、提高自我学习和增进绩效, 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黄日强, 黄勇明, 2004) 。1998年, 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把我国的职业核心能力定义为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八个模块 (《国家技能振兴战略》, 1998) 。从这个角度, 学校、第三方、企业是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评价的三方, 共同构成完整的测评体系。

3. 把握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职业学校教育的不同, 重视素质教育

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需要在与职业教育的比较中, 明确大学教育的目标定位, 不断细化培养目标, 并处理好不同种类能力培养的关系。在明确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时, 不仅要规定学生对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的广度和深度, 而且要把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性品质等各类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真正提高受教育者全面综合的职业核心能力。有必要将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目标具体化, 形成培养关键能力的指导纲要。在这方面, 布鲁姆和他的同事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等成果, 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个体能力种类多种多样, 处理好各种能力的相互关系也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蔡元培.蔡元培教育论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7[1]蔡元培.蔡元培教育论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7

[2]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与现代中国.北京:北大出版社, 2010[2]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与现代中国.北京:北大出版社, 2010

[3]陈氢.大学生通用能力培养的生态环境研究.企业家天地, P165-166.湖北工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 (200822) 的研究成果之一[3]陈氢.大学生通用能力培养的生态环境研究.企业家天地, P165-166.湖北工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 (200822) 的研究成果之一

[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5]杜勇, 杜军, 鄢波.基于任务驱动的人才测评实验教学研究.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年第6期P177-179[5]杜勇, 杜军, 鄢波.基于任务驱动的人才测评实验教学研究.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年第6期P177-179

[6]刘常秀, 殷亚骏.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师生关系探究.中国电力教育, 2011年第1期, P148-149[6]刘常秀, 殷亚骏.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师生关系探究.中国电力教育, 2011年第1期, P148-149

大学生的核心能力论文 第5篇

毕业设计(论文)评估是在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领导下,由高等教育研究与教学质量评估中心组织实施。

由高等教育研究与教学质量评估中心会同教务处确定被评估对象;

对各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进行检查; 各学院在答辩工作结束后开展自评工作,主要是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总结;

高等教育研究与教学质量评估中心组织校内外同行专家抽审被评估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

学校组成评估专家组对评估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进行现场考查,确定评估结论,并向各学院反馈意见。

毕业设计(论文)评估原则上每年进行一次。指标体系与标准

大学生的核心能力论文 第6篇

关键词 建筑模型  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  教学改革

建筑模型介于平面图纸与实际立体空间之间,它把两者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是一种三维的立体模式,建筑模型有助于设计创作的推敲,可以直观地体现设计意图,弥补图纸在表现上的局限性。它既是设计师设计过程的一部分,同时也属于设计的一种表现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建设、城市规划、设计投标与招商合作等方面。

模型制作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旨在通过将平面设计转化为三维立体设计,以直观的表达,培养学生的立体空间思维能力,是建筑设计和规划设计学习的基础环节之一,学生利用模型进一步理解建筑师借助模型酝酿、推敲和完善自己的建筑设计创造。建筑模型是建筑设计及都市规划方案中,不可缺少的审查项目。它以其特有的形象性表现出设计方案之空间效果。因此,在国内外建筑、规划或展览等许多部门模型制作,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一、实践能力

根据城市规划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要求学生达到掌握一般建筑模型制作基本知识,造型基本规律和建筑模型的基本技巧以及设计运用归纳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这种基于场地、功能、技术条件下理性的设计方法,注重与设计课程相结合,以期实现学生对于建筑空间组合形态关系等多因素的思考转入到使用模型进行分析推敲中去,使学生养成以动手为主,手脑结合以手代脑的学习方法。掌握建筑模型制作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建筑思维和创造能力,提高建筑设计审美意识,以便在今后的城市规划及环境设计中灵活的加以运用。

(一)课题项目

以“实体模型” X城市X小区规划制作为方案。实体模型是按照设计方案的平面图、立面图为依据,适宜的比例缩微制作而成的。并适当进行艺术加工处理,在制作方面要求精细、质感强、色彩和协同一,以达到真实、形象、完整和艺术的效果。能使学生将借助立体模型,对原规划设计中的功能、构造、空间、机理和色彩等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并发展完善。

(二)人员的组合

以4人为一组。每组根据个人的特长进行分工,相互讨论与协作。与此同时,在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相应提出了“精讲多练,考教分离,”的方针。“精讲”要求教师讲出内容的精髓;“多练”要使学生制作有目标、有创意、有实效。

(三)课题的确定

用以确定设计出好了的AutoCAD平面图、立面图进行校正,然后按要求比例缩放为1:700打印成图(0号绘图板大小)。

(四)工具与材料

1.工具以铅笔、美工刀、剪子、手术刀、45度角模型专用刀、弧形模型专用刀、直尺、三角尺、比例尺、蛇尺、砂纸、0号绘图板等。

2.模型材料采用特种建筑模型卡纸、植绒纸、波纹纸、彩色纸、透明薄皮、厚海绵、模型胶、白乳胶、即时贴等。建筑模型卡纸制作简便,粘接容易适宜学生构思训练,在表现质感方面容易进行模拟处理等特点。易于接近真实的比例、造型、色彩、质感和规划的环境、结构、构造等。

(五)色彩与表面处理

色彩与表面处理是建筑模型制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为达到模型的色彩与表面处理真实、协调统一,根据学生每组的讨论、决定,教师做引导进行选材。

(六)排料划线

将已打印好了的图纸放在建筑模型卡纸上,在图纸和建筑模型卡纸中间夹放复印纸进行描图,需要注意的是图纸在建筑模型卡纸上的位置要计算好,这样可以节省材料。

(七)加工部件

在做建筑模型实验初期,先用美工刀精心雕刻、修整、打磨。根据要求和现场条件布置建筑物的体量构件,不断地进行修改,核算其空间尺度。教师作示范,然后学生在自己亲手制作。

(八)单体制作及装饰

规划初步模型,将加工好的单体部件用模型胶粘合成型,再将模型的墙体、门窗、阳台等进行精细装饰。模型的作用与要求和单体体块模型基本相似。其重点表现建筑物间及建筑组团间的相互关系,并简略表现环境布置概况,而其中的单体建筑仅仅表示长、宽、高与屋顶形式,其他凹凸部分随着比例的缩小可以忽略。

(九)环境与配置

在建筑模型中,除了楼体建筑外,环境配置的好坏,对整个建筑模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环境的配置包括道路、路灯、绿化、水面和建筑小品等。要制作好环境配置中的各种物体,需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来展示原建筑设计中的整体构思,也是本实验重点内容。环境配置的选料,应根据制作建筑模型的目的,学生应运用艺术联想规律去发现适合与制作环境配置的各种材料,这样往往可以达到简洁、生动、逼真的艺术效果。

二、创新能力

指创新的思维、想象和实践能力,具体包括观察力、记忆力、发散和综合思维能力、判断和评价能力、探索和实践能力等。在本次实验中,有许多学生虽然有创新的欲望,但缺乏行动的信心和创新的毅力,往往在实施过程中虎头蛇尾,不能持之以恒。最后是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为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创新模式,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开展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允许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对于有见解的学生要充分肯定,鼓励创新思维及个性发展,对理解有失偏颇甚至认识错误的学生要正确引导,避免挫伤其学习积极性。这样的实验模式既能促使学生思考,又能锻炼其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自发、自觉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营造民主、宽松的创新氛围,为学生完成研究型实验项目和进行实验创新提供了很好的保证。实验创新的重要特征是将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主体位置。

三、教学改革

为了使学生接触到反映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最新设计成果,在读图前,强调分析走在动手之前,以图纸或电子文档形式加以整理分析,使学生能对建筑进行一次“虚拟体验”,制作过程不苛求模型的精细程度,但是要求突出建筑特点,使学生从对原建筑的复制走向个人的认知,根据建筑学的基本问题选取制作对象,从“环境限定”、功能空间与形态营造材质与建构三个方面,要求各小组选取多个对象,最终根据小组成员的特点选定制作对象。

在实验教学创新中,以阶段性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创新模式,对于教学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很有帮助。在实验评价学生作品时,以功能实用、有创新的实验作品将获得更高的分数,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学生为了获得更好的成绩而动脑动手,使每堂课都能涌现出各式各样前所未有的创新实验功能,奇思妙想层出不穷,形成了浓厚的创新氛围。

四、结语

以大学生能力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探索一条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在模型制作课程教与学的过程中,加强实践课程与设计主干课程之间的联系,形成互动式教学,积极培养大学生创新的兴趣,调动其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组织创新实验团队等手段切实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学实践证明,模型制作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最大的收获在于,学生养成了在设计中自觉注重分析过程的习惯,这将为他们以后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以主动性、参与性、分析性为主要特征的课程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以表达为主的模式,使实践环节的教学更富有实践性和启发性。

参考文献:

[1]亚历山大·谢林,王又佳,金秋野编著.建筑模型[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2)

[2]侯悦.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西部科技,2009,(7)

[3]沃尔夫冈.科诺著主编.建筑模型制作[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4]高长征.建筑模型制作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2,(4)

作者简介:

论基于核心能力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第7篇

关于素质教育的内涵,许多专家学者从多种角度进行了探讨,综合各家之说,笔者认为素质教育是教育者基于受教育主体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采用科学合适的方式,帮助受教育主体开发自身潜能,促进受教育主体全面协调发展。据此,大学生素质教育是高校根据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采用科学合适的方式,帮助大学生开发自身潜能,促进其全面协调发展。

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能力

1. 学习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的时效性在迅速缩短,20世纪5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30年,9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10年,2003年统计,大学生所学知识只能用3年。而根据一份对1 000家企业的调查,被调查的60%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这说明了上大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学习能力,学会学习,增强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由此可见,引导大学生培养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提高学习能力,将是他们提升自身综合素质,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挑战的重要保证。

2. 创新能力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创新能力的强弱对我国的发展和强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处在普遍偏低的状态,大部分大学生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这与我国的发展需要格格不入。因此,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就成为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3. 独立思考能力

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才能透过纷杂的社会生活现象,明辨是非,才能深刻地理解各种社会现象,避免误入歧途;才能活学活用所学知识,做出明智的决策和选择。而从现状看,大学生由于历来处于被动性知识接受的地位,缺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习惯于人云亦云随大流,在独立思考能力方面还十分欠缺,迫切需要得到提高。

4. 沟通能力

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为提升综合素质提供良好条件。通过与教师互动沟通,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通过与同学交流沟通,可以融洽关系,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通过与社会沟通,可以深入认识了解社会,提高适应能力。此外,在社会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从事任何工作都离不开与他人合作,都需要与人沟通交流,因此,良好的沟通能力是未来事业发展和成功的关键因素。

5. 行动能力

行动能力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决定性因素。自大学推行素质教育以来,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很多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建议,方案,措施,方法等,但收效并不显著,就其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在行动上做得不够,很多好的措施只流于形式,并没有落实为大学生的行动能力。而没有行动保证,再好的方案也只能是一种理想。因此,素质教育,必须把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行动能力作为中心。

三、培育核心能力,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1. 学习能力培养

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性,一方面,从学生增长知识、掌握技能、培养能力、提升素质的角度引导学生重视学习能力培养;另一方面,还要从学生未来自我发展,适应社会的角度强化学生对提高学习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其次,帮助学生树立自学意识,树立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再次,要根据学习的知识的性质和特点,向学生传授相应的学习方法,技巧和策略,同时鼓励学生学习有关学习方法和技能的知识,相互交流学习经验和心得,取长补短。最后,要把学习能力的培养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在实践中探索、应用、验证,并不断总结修正,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式和策略。

2. 创新能力培养

一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鼓励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敢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精神。二要革新教学模式,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充分发挥独创精神的空间,教师要创造思维活跃、畅所欲言的环境氛围。三要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创新活动,用实际内容、具体形式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四要转变教育观念。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传授知识的工具,还应是发展认知的手段。五要培养大学生的各种能力,尤其是观察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学习的能力,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落脚点。

3. 独立思考能力培养

第一,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不懂就问,有意见就发表的意识和习惯。第二,要以学生为中心,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重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来学,再引导学生自己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三,帮助学生设定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和任务,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应用合适的学习方法,通过自学,讨论,案例分析,实验等多种途径,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第四,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和解决问题。

4. 沟通能力培养

沟通能力培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高理解别人和自己的能力,二是增加别人理解自己的可能性。前者是后者实现的前提。要理解别人,就要学会换位思考,要善于从对方的角度认知对方的思想观念和处事方式,设身处地地体会对方的情感和发现对方处理问题的独特个性方式等,从而真正理解对方,找到最恰当的沟通方法。同时,也要不断加深对自己的认识,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思考模式,为人处世方式及看问题的角度,只有充分地了解自身,才能更好地认识彼此的差异,也才能通过合适的沟通方式增进了解。沟通是相互的,在提高理解别人能力的同时,也要增加别人对自己的理解。这需要锻炼培养良好的自我表达能力。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学习沟通交流表达的知识和技能,并在实践中提高沟通能力。

5. 行动能力培养

首先,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是素质教育的主体,提升综合素质的各项努力归根到底要落实到自身的行动上。在大学期间,大学生应当根据自己的发展目标,充分利用外界资源,努力去挖掘社会实践和工作实践的机会,如在校内外的实践,包括做义工、社团工作、企业实践等,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其次,学校和教师要激励学生勤于行动,勇于实践,建立以行动和结果为核心的综合素质评价机制,为学生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最后,学校和社会要为大学生的行动和实践创造良好条件,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大学生参与实践。

参考文献

[1]王立新.大学生素质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陈绶祥.素质教育在中国[M].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2000.

[3]张秀春,姜玲.对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理性思考[J].沿海科技与企业,2006(11).

大学生的核心能力论文 第8篇

一、职业核心能力内涵

职业核心能力, 又称“关键能力” (Key competencies) 、“基本能力”、“软技能”、“基础技能”、“共同能力”。澳大利亚工商联合会与澳大利亚商会联合发布的《未来技能报告》中从8个方面构建了就业技能框架: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计划和组织能力、专业技术、终身学习的能力、创新精神。《中国教育报》2011年12月14日第5版《我国“十二五”期间促进大学生就业着力点在哪儿?》一文指出, 大学生就业能力就其本质而言, 就是找到工作、保持工作与转换工作的能力。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学者认为, 职业核心能力是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 具有普适性、一般性、促进性或可迁移性的能力, 是人们职业生涯中的基本能力, 它适用于各种职业, 是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当职业发生变化或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 个人所具备的这些能力依然存在, 能够使人在新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技能与知识。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 称为“8项核心能力”, 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终身学习、创新革新等。

二、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现状

高校育人核心是“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当前, 很多高校通过不断地研究和总结经验, 结合自身实际, 在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但效果却不尽人意, 就目前的整体情况而言, 仍然与用人单位所需人才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由于当前中国教育体制问题及社会与校园文化的功利化、低俗化, 学校对学生管理工作的种种弊病, 使得大学培养的各层次学生, 从人生信念、境界、趣味、人品、精神风貌, 特别是诚信等各方面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此外,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和学校对学生心理精神关怀、抗压能力培养不足, 也导致不少学生领导能力、独立性、自信心不足以及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欠缺。这一系列精神层面的问题直接反映到大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上, 并影响其走进社会后职业生涯的发展。如何切实地加强大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使其具备职业人的基本道德素质, 对当前的学生培养模式提出新的探索要求。《教育部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教学[2011]12号) 强调要“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强化实践育人。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 增加实践教学比重, 系统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笔者认为, 在实践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植入到每个环节让学生真正具备自主学习、把知识转变为技能、适应环境变化等多方面的能力, 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中自主调整, 获得整个职业生涯的成功。

三、暑期下乡支教对培养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影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 增长才干、奉献社会, 锻炼毅力、培养品格, 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09年开始, 笔者所在单位每年暑期带领35位大学生积极走进乡村, 投身社会实践, 在服务社会、回馈社会的同时, 提升自我, 增强社会责任感, 无形中提升职业核心能力。在最后针对学生参与活动后的能力素质提升方面的调查, 学生反馈结果如下:

正如前文所述, 职业核心能力具体表现为从业过程中的团结合作、沟通协调、自信独立、责任奉献、组织领导的行为及风貌。过三年的实践反馈表明, 暑期下乡支教用一种更积极、更成熟的方式解决当前存在的学生培养、社会、教育发展等问题, 通过支教活动对于提升大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1. 有利于大学生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的提升。

下乡支教为学生提供在社区中和他人一起工作的机会。分模块、分项目进行, 在完成支教项目过程中, 学生之间的分工合作, 学生与导师之间的协调反馈, 以及学生与服务对象的互动交流, 都需要通过沟通来完成, 这就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是团队建设的基础。在活动开展过程中, 学生们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 都需要一个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来保障其顺利进行。问题的妥善处理既肯定了个人在团队中重要性, 增强个人的团队归属感, 又充分发挥了团队优势, 提升团队凝聚力。这些都是团队精神的重要体现。从过以上反馈信息中可以看出, 超过九成参与者都认为在深入社区的过程中, 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得到了充分发扬。

2.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立性,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支教过程中, 教师的角色是“服务、支持、引导”, 学生才是活动的主导者。活动中, 学生们需要单独或者与少数同学一起面对人数众多服务对象, 担当新的角色, 接受新的挑战, 这就要求学生们需要具备良好的领导组织能力, 才能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首先, 学生们应该有足够的自信心去面对服务对象, 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当然, 这也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作支持;其次, 学生们应该具备独立意识, 在面对意料之外的事情时能够独立处理, 并尽量使事态按照原定计划进行。这个过程中, 学生应努力调动以及丰富自己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去解决实际问题。这种锻炼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组织领导能力, 当问题解决时, 学生们会有被承认和被欣赏的感觉, 从而令他们更有自信, 大部分参与的学生认为服务学习使自己表现更加自信并感觉良好。

3. 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造革新能力。

支教的对象一般都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和边缘人群, 在活动过程中, 学生们通过自身观察和亲身经历, 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去理解很多问题产生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制约, 感受这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生活的艰辛, 让他们学会尊重、欣赏与宽容。同时, 学生从一个被动的索取者慢慢转变为一个积极的奉献者。通过服务他人, 大学生尝试用自己的双手来实践, 用脑、用心来改变社会, 增强了他们对社会和公众事务的理解和直接参与意识, 培养他们勇于承担的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而在整个支教中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参与到服务社区, 看到了社区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体会到各种弱势群体的各种不幸, 会激发学生创造和革新的能力。

“君子务本, 本立则道生”, 任何职业培训都离不开做人根本的学习与熏陶。暑期支教让学生参与了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工作, 在服务过程中学生有机会与从事各种职业的社区成员建立联系, 可以体悟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如何与各种职业相联, 并可能形成多样的职业期望, 同时对于如何实现梦想会有更加切实的认识。而且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际参与, 在丰富经历的的同时, 提高自己的职业核心能力, 为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因此, 高校必须在夯实做人根本的基础上, 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融入暑期下乡支教活动中, 重视学生的实践学习经历, 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具备良好职业核心能力的人才。

摘要: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的基本能力, 它适用于各种职业, 是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当前, 如何使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获得宝贵的工作经历和实践机会以增强就业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核心能力, 是学校乃至全社会都应关注的课题。在反思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 笔者通过下乡支教模式, 探索对培养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影响与效能。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暑期下乡,大学生

参考文献

[1]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3) .

[2]黄艳霞.关注就业技能: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J].现代教育管理, 2010, (1) .

[3]桂德怀.澳大利亚数学课程拓展目标:关键能力与就业技能的培养[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10, (4) .

[4]丘东晓.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分析及在高职教育中的培养[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4) .

[5]陈智武, 陈珠琳, 陈文滨等.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以汕头大学工学院EIP-CDIO素质拓展训练营为例[J].煤炭高等教育, 2008, (9) .

[6]贺华.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和外延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 2011, (12) .

[7]刘清香, 高丽萍.社区志愿服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与效能——美国大学生社区服务学习实践及启示[J].教书育人, 2011, (27) .

[8]李江涛.依托志愿者平台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和职业核心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16) .

[9]李怀康.职业核心能力开发报告[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7, (2) .

大学生的核心能力论文 第9篇

关键词:核心能力,持续,发展

伴随着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 人们的职业生存和生活方式不断变化。职业岗位变动日益频繁, 知识技术周期不断缩短, 终生学习要求日益凸显, 人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性要求更高, 职业核心能力成为人们自由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20世纪中期, 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提出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和“学会共处”的教育理念, 成了高等职业教育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养成的基本理念。

1 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关于“职业核心”能力的研究, 首先提出“关键能力”的是德国, 德国“专业能力+关键能力”的培养内涵, 使德国的职业教育领先世界职教, 是德国“二战”后腾飞的“秘密武器”。在英国, 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政府都高度重视, 都有自己较为完善的体系, 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好地效果。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职业核心能力理论和实践介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和机制, 趋于成熟。目前有关职业核心能力的研究颇多, 但其基本内涵是一致的:它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 也即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它适用于各类职业, 适应岗位的不同变化, 是伴随人终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职业结构和就业方式的改变, 这就对劳动者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标准。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实现在校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首要任务。

2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2.1 自主学习能力

当今世界知识更新日新月异, 如果我们还停留于学校所学的知识, 终将会被社会所淘汰, 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 终生学习, 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掌握自学方法, 培养学会学习的能力是学会生存的必由之路。所以, 学校要重视对学生爱思考、爱研究、爱提问的良好习惯培养, 全面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2.2 信息处理能力

当今世界已经步入信息时代, 信息与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紧密相连。据预测, 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 与信息有关的职业占了职业种类的2/3, 而另外1/3的职业也是高度依赖信息资源。大学生必须掌握计算机和信息处理等基础知识, 增强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还包括对信息的敏感度, 能够对所获取的知识的有效性作出正确的认识, 从而能够科学正确决策。

2.3 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什么是呢?创新是对前人的一种超越和突破。我国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学生, 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刻苦努力, 但缺乏求知、创新和探索的能力。高职教育应注意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改革教学方法、手段与考核办法, 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和环境, 鼓励他们创新。学生也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创新意识, 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 积极投身于各类创新实践活动中, 在实践中锻炼和发现自己的聪明才智。

2.4 组织协调能力

组织协调能力是依据工作任务, 合理配置资源,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能有效控制、激励和协调群体活动, 使之相互融合, 最大限度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 它包括组织能力、授权能力、冲突处理能力和激励能力。如若一个集体中的个体成员善于组织协调, 则人心齐, 凝聚力强;反之, 则人心涣散, 离心离德。高职院校应多渠道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 积极创造条件, 尽可能多的让学生独立组织一些活动, 增加交往的面与机会, 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

2.5 团队合作能力

团队合作是为实现既定目标, 团队成员所表现出来的自愿协作, 共同努力的精神。好的团队合作要求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 具备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在面临困难时相互帮助, 遇到不同意见能过共同协调出来。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注意加强对自己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 多参加学生社团, 多参加各类活动, 在活动中锻炼和提升。

2.6 沟通表达能力

要想有好的人际关系就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成功的沟通首先是信息交流成功, 你能够听懂别人的意思, 别人也能听懂你说什么, 其次是通过沟通能实现的目的, 让听者能够按照你的想法和期望行动, 说服、谈判、调解等都是沟通目标实现。高职院校应多渠道组织演讲比赛、辩论赛、各类体育等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沟通和合作。

2.7 问题解决能力

问题解决能力可以界定为确定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并付诸实施的能力。在高职院校中, 可以根据大学生自身能力现状设定不同程度的难题, 并引导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加以解决, 通过情景训练培养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了问题, 应该积极面对, 想尽办法去解决, 不能逃避;遇到棘手问题, 要虚心向别人请教, 在实际解决过程中培养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

2.8 社会适应能力

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 社会交往能力和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都属于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对此应有充分的认识, 找准自己的位置, 不断转换角色, 保持轻松自如的心态, 积极投身社会生活中。

2.9 社会责任心

社会责任心是指对事情勇于承担责任, 愿意为责任而放弃个人利益的行为。一个人是否责任心, 体现在他对工作中的态度, 决定了工作的好坏和成败。一个不愿担当缺乏责任心的人, 不管他有多大的本领, 也未必能作出好的成绩来。

2.10 敬业精神

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古往今来, 有成就者大都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为实现目标都有锲而不舍的勤奋努力, 这就是敬业精神。大学生也应在学习和实践中严格要求自己, 培养自己对所从事工作的关注, 培养自己认真负责的态度。

大学生作为这个社会的殊群体, 代表着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方向, 代表着年轻而富有活力的一族, 在职业生存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的今天, 要顺应这种改变从而实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综合素质, 加强对自己职业而核心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涛.高职人才的职业核心能力构建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05) .

[2]范烨.论高职院系职业核心能力培养[J].改革与开放, 2010 (24) .

大学生的核心能力论文 第10篇

教育应以掌握知识为基础, 以培养能力为导向, 以提高素质为目标。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 在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指导下,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 促使受教育者个性不断得到发展, 形成适应经济、科技, 和社会发展需求, 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

1. 人才培养的要求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为此, 教育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三个基本要求:要有较广的知识基础;要有优秀的思维品质;要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 知识是创新的基础

人类和科技的发展就是知识不断创新、不断积累的过程。没有知识, 没有积累, 就没有发明创造的基础, 而只有积累, 没有批判性的继承, 也不可能有创新的基础。所以, 要有所发明创造, 一要有广博、深厚的知识基础, 二要有批判性的精神。学习是掌握知识、挑战知识的基础, 学习已有的知识, 学习别人的经验教训, 并且对原有的知识进行批判和质疑, 才能有所创新。学习是知识的基础, 也是创新的基础。

2) 思考是创新的关键

恩格斯有句名言: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 是人类的智慧, 是独立思考着的精神。他强调不仅要思考, 而且要独立思考。学与思是一个有机结合的过程, 可以形象地比喻为一个控制过程:学是输入, 就是对信号的采集;思就是对采集信号的调理、分析、判别、总结的过程, 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严密的逻辑思维能保证思维的正确性, 开放的形象思维能保证思维的原创性, 只有具有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统一的思维品质的人, 才能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 思考是关键, 是创新的关键。

3) 实践是判别思维正确性的标准

有了作为基础的学习, 作为关键的思维品质, 而没有实践等于没有一切, 就像“控制过程”缺少输出执行环节一样, 不可能判断整个系统的功能是否正确、稳定、可靠。认识的正确性, 取决于实践的判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查学习、思考的难度、广度、正确性的唯一标准。

2. 人才能力培养目标

人才应具有各种能力, 其中很重要的核心能力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等。大学生若不能进行有效的自身能力培养, 锻炼自己的核心能力, 就失去了竞争力。本文重点论述下面的几种能力:

1) 自学能力, 是学习能力的核心, 是能否不断进取的关键。不管学生进入大学时如何, 但毕业时应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 这样在日后的工作中才能更好地适应, 迅速的积累新的知识。否则大学的学习是失败的学习。

2) 实践能力,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也是检验学习成效的唯一标准。要重视实践, 重视实践教学, 这是构建现代高等教育, 特别是高等工程教育的基石。要树立明确的实践意识, 能力的核心价值在实践、在创新, 并将这种意识贯穿在大学学习的始终。

3) 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创新又是个性发展的核心。必须大力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 有意识地开展各类创新活动, 提供各种创新的土壤, 形成制度, 形成风气, 在学习、实践和生活中积极思考, 有所发现, 增强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

3. 对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

对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学校教育是一个重要渠道, 高等学校人才聚集, 有良好的基础设施, 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主要基地, 也是科技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重要基地。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是一个系统工程, 我们必须从时代大背景出发, 在建立在素质教育和学生个性发展基础上, 采取各种教育手段, 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水平, 以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高等教育体系。

现在很多大学生经常向老师问这样的问题, “老师学这门课程有什么用”, “这些课程到工作岗位上有用吗”。学生认为到大学学习主要是为了到工作岗位上能够很快地适应工作环境, 学到的知识应该是能直接变成工作需要的, 这是学生的误区。大学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 我们在进行知识传播的过程中要重视这些能力的培养, 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 思维推理方式。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为了避免这些误区, 首先应该让学生去了解学习的目的, 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勤于思考, 勇于创新, 同时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氛围。把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看做是大学生必备素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来源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应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 营造一个使学生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 使学生敢于表现个性, 敢于创新。

创造性思维也是基于实践始于问题的, 创新能力是在不断地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培养出来的, 要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 站在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度研究和解决实践教学中的问题, 让学生在各种实践中, 锻炼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实践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关键, 动手能力一定要在实践中培养才能形成, 通过学习知识, 消化知识, 再经过实践反复锻炼而形成的。实践中培养的能力, 除课程中开设一些常规的验证性实验、模仿型实验, 用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还应开设一系列自立设计型实验, 让学生自主选题, 自行讨论方案, 自己组织实施。鼓励同学进入实验室, 加入到老师的科研工作或企业的技术开发工作, 帮助学生加深专业知识理解, 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 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极其重要, 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把创新教育摆在人才培养的突出位置。利用大学这个学生最依赖的平台, 充分发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的功能, 在人才培养中,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 重视实践, 培养创新精神, 把实践教学与其他教育环节有机结合起来,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摘要:教育的社会作用是提高人的能力和完成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人才培养是实践教育目标的唯一途径。人才培养应适应培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核心能力的总体要求, 本文对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能力培养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教育,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

[1]胡涵锦.创新人才培养与管理的调研及对策[J].东华大学学报.2 0 0 1, 1 (3)

[2]万琼.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影响因素及其优化[D].硕士学位论文.2008

[3]周家伦.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若干探索.中国高等教育.2009, (3/4)

大学生的核心能力论文 第11篇

【关键词】实践;就业;创业;能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阶段,随着大学毕业生日益增加,外部经济环境恶劣,大学生就业压力日趋严峻,毕业生就业竞争日趋残酷。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学生的实践能力。所谓实践能力就是将所学的知识落于实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最为明显的竞争力所在,因此在很多公司的招聘当中,最为看重的还是应聘者的实践能力。但是在实际招聘中,很多企业发现大部分应届毕业生的知识储备较为充足,但是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无法较好的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依然显得无从下手。这就是学校重知识轻实践的培养方式造成的。因此是否能够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能熟悉运用专业知识到现实生产中去,能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大学生,已经成为判定一个大学的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了。

一、大学生实践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现状

实践是指人有目的的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客观事物活动,个体完成特定实践活动的水平和可能性称为实践能力。可以说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具有较强理论基础的学生并不一定具有实践能力,所以想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配套的实践教学。人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所培养的实践能力是不一样的,大学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设置相应的培养方向,并根据这一方向来制定具体的培养内容以及具体的实践活动和课程,从而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实践能力。

1.高校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实践教学观念落后

一些高校的由于条件所限或者缺乏发展眼光,专业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的步伐跟不上该校学生增长的数量;一些高校专业课的实践教学课时少或者不开,以节省办学成本。部分教师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还是灌输式教学,课程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缺乏实践指导和就业创业教育的师资

在我国,许多创新创业型人才不愿意从事教师工作,有丰富的就业创业经验的教师更是十分稀少。另一方面,中国高校的实践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还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与框架,无法从理论的高度解释实践教育和就业创业活动的各种问题、探索创新创业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或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成功就业创业经验。许多高校关注的仍然是学生的常规性的课余活动,而不是创新创业教育。

(三)实习效果差强人意

由于假期实习学生分布较散,毕业实习又和学生就业发生冲突,许多高校采取让学生自发联系实习单位的方式,对于学生实习也没有检查跟踪,最后只是根据学生的实习报告进行评价。由于学生各方面的影响,很难找到合适的实习单位,所以就用作假来应付,虚构实习单位,编造实习报告,浪费时间,实习效果差强人意。

2.政府不作为,企业不支持,大学生难求实习岗位

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就业和创业能力的锻炼都要通过实习来得到加强,但是现在许多企业都不愿意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在我国,政府也没有出台任何措施和优惠政策,要求和鼓励企业为高校学业生提供实习岗位。而许多企业也以害怕商业机密泄露,知识产权纠纷,无法承担学生在实现中出现的意外事故等理由,拒绝提供实习岗位。其实,员工作为企业的主体,新员工的素质高,企业发展的潜能越大,耗费在新员工培养的时间和金钱越少,企业利润越大。但是,很多公司并没有认识到这点,他们抱怨毕业生缺乏岗位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却又疏于给他们对应的实习条件。

同时,一些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受到不良的企业不公平对待,蒙受损失,往往又得不到完善的法律法规保护。

3.大学生缺乏实践培养意识

(一)现在许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都是接受被动教育,一旦进入大学,学生便从较为严格的学习环境直接转成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上的转变很容易使学生过于放松,进入到迷茫状态,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也不知道自己要学些什么,更谈不上进行实践能力的自我培养了。

(二)轻视高校社团组织

许多大学生秉承高中时候的思想,认为文化理论学习高于一切,对高校社团组织有误解,不愿加入学校社团组织,甚至排斥加入社团组织的同学。殊不知学生社团是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的重点之一,这些社团经常开展主题不一的社团活动,这些活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合作、沟通等能力,因此错过这些社团,便是错过了许多实践技能培养的机会及环境。

(三)轻视实践课程

我国高校会根据专业要求安排实践课程,但是许多学生对这些实践课程的开设认识不足,消极对待,或实验前不认真准备,或实验过程中不认真,不动手,或实验后不明白又不愿意认真探究和请教老师同学,丧失了实验课程开设的意义。

(3)轻视到企业实习机会

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体验实际工作环境,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很多学校都会留出专门的学分和时间让学生到企业实习。但是一些学生并不重视实习机会,不专心实习甚至逃避实习,只是最后编造一份实习报告上交了事;也有一些学生刚进入实习单位,却不安心于公司安排的低层工作,认为公司低估自己;或是在学校自由散漫惯了,适应不了企业的管理模式,因此产生了情绪上的抵触,工作时拖沓偷懒,最后敷衍了之。

二、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的方法

1.优化实践教学模式,外聘企业优秀人才,提高教师素质

高校应该积极推进实验室开放,合理安排课余时间给学生使用实验室,并让有经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实验室可采取全面开放和预约开放两种形式。学校公共类实验室可在课余时间全天候开放(如计算机实验室),学生可以自由安排时间到实验室进行实验。其他实验室采取预约开放的形式,由指导教师预约时间,学生自由组队根据指导老师安排的时间到实验室进行实验,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参加实验的时间和成果可由指导老师考核,并换算为相应学分,用于替代选修课学分。

各高校要根据各专业和师资队伍状况,选拔优秀教师,去重点高校深造,或者进入企业内部学习,在回校后作为专业实践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和就业,使就业指导教高校还可以外聘优秀企业家或者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担任就业创业指导课教师,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了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做好校企联合,提供学生实践场所,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一)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

高校应积极主动联系大型企业或者上市公司,安排学生到这些单位实习,因为这些优秀企业无论在管理还是在技术方面都处于市场领先位置。学生到公司实习之后,不但能够亲身感受到企业内部的工作氛围和文化氛围,也能够通过工作了解本专业的行内知识,从而在之后的学习中能够更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学习,学校最好能与这些单位签订实习基地协议,保证所有学生切实得到实践锻炼的机会,并安排教师全程跟踪,这样既能让学生在实践工作中遇到问题可以及时向教师咨询和深入讨论,又能够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就业创业竞争力,还可以使指导教师及时了解企业需求,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改善教师知识结构。

(二)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学校应该根据专业要求,聘请企业中的精英人才作为老师或者可做教师,定期在校内讲课,帮助学生了解真正工作中可能面对的问题,以及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案。相对的学校可以派遣专业人员前去企业,帮助企业更新他们的技术或者管理理念。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对企业的指导需要建立在企业的实际需求之上,不能胡乱的指手画脚,反而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另外,企业自身也有很多专业的人才,也需要更多符合本企业需求的人才,所以高校可以和企业联合办学,签订就业合同,培养订单式高校毕业生。

(三)我国政府应积极参与高校实习工作,通过减免税收或通报嘉奖等方式,鼓励企业提供实习岗位,鼓励用人单位积极参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要通过立法,保护大学生的实习权益。

3.引导学生正确自我定位,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强化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一)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状,承认现实,正视竞争,敢于竞争。鼓励和帮助学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并且帮助其树立公平竞争与合作意识,保持良好的道德和法制观念,安于从最艰苦职位做起,充分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发展潜力。

(二)以科技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和专业知识竞赛,可促进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更新,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缩短学校与企业的距离。高校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如协助教师搞科研,参加科技竞赛,与外校同专业学生进行知识交流等,让学生更多地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意识,最终提升学生的自身竞争能力。

(三)积极参加学校社团组织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有深远影响。

参与高校社团活动的学生,无论是组织者还是参与者,都会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因为学生社团管理与企业管理有相似之处,如进社团中要通过社团成员的考试,有些还要经过几轮面试筛选,以及要通过试用期才能加入社团,这些都和企业招聘员工有共同之处。在进了学校社团之后,学生还要思考如何融入团队,如何在社团中体现自己能力,提升自己地位;如何组织和策划一个活动;如何考评社团其他成员;如何社团活动中脱颖而出,得到大家肯定等,这些都需要经过认真的思考和辛勤的工作,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同学们的社会化水平,增强了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高校是一个培养能安心,能吃苦,能创业的人才的地方,而这些人才只有就业创业后,才能展示自己的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目标。而成功的就业和创业离不开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各高校只有继续深化实践教学理念,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才能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才能更为有效地服务国家经济。

【参考文献】

[1]尹宿湦,谢桂庆.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东岳论丛2010(11):184-186.

[2]张晓云,顾香玉.以就业能力为导向改革食品专业实践教学[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0(1):91-94

[3]陈坚民.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创业训练——培养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91-94

[4]尹忠红,郝振河,郝欣.浅析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J].教育探索,2010(12):153-154

大学生的核心能力论文 第12篇

1 学生核心能力培养

1.1 核心能力及外语能力

为探索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明确教育改革的目标结构和基本内容, 世界各国逐步推出了面向21世纪的“核心能力”框架。欧盟的“核心能力”, 德国的“关键能力”, 美国的“21世纪能力框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五大支柱”,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三项范畴”, 都基于核心能力要素, 构建了新教育的主轴, 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基础和指明了方向。基于能力类型框架, 核心能力可以界定为代表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 它们是可迁移的、多功能的, 这些能力是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须的。参照世界各国“核心能力”标准, 外语能力是各国能力要素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不仅包括语言能力和应用语言的能力、外语学习者的交际能力, 还包括“语言学习者的个人基本能力”, 即个人为完成各种行为所需要的相应能力, 即知识、技能、个人秉性和善于学习的能力。外语能力成为了现代社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然而, 我们国人实际外语能力却很低。

1.2 当今学生外语能力现状

学生的外语听说读写译的综合应用能力不强。现阶段, 小学到大学甚至到研究生都开设英语课程, 时间跨越长达近20年, 但外语的综合应用能力不强。中学阶段, 英语作为主要课程开设, 注重读写译能力培养。进入大学阶段, 大学英语开设2个学年, 4个学期, 学时占全部课程学时的11.7%。听说读写译能力强化培养, 但提高不多, 尤其是听说能力较差。虽然我国在外语教学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但国人的英语平均水平在全球范围内仍处于低熟练度。

学生的外语学习都是以考试为目标, 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中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多以读写译为主, 学生的听说能力考核不在考试范围内, 或只为参考成绩。大学阶段, 学生的外语学习以通过大学英语四级为目标, 教师会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但现实问题是听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问题, 需要日积月累的培养, 然而大学英语课的设置为2年, 4个学期。英语成绩一般的学生, 只要求通过学期考试;外语能力强的学生最终通过大学英语四级、六级。大学英语学习目标到此为止, 而实际上学生的外语能力没有得到质的提高。以分数和考试为目标的外语学习是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和高能力的外语人才的。

要想实现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目标, 教师的“量”与“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大学英语教师, 应结合国际语言教育的趋势和国内研究的实际情况, 从培养核心能力的人才的前提出发, 实现师资力量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构建一支精良的师资队伍。

2 大学英语师资力量整合

2.1 大学英语教师现状

当前高校的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更加侧重培养的是具有良好英语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是高等院校一直在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要实现基于核心能力的大学生外语综合能力, 教师是关键, 毫无疑问,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复合型的师资。

目前我国本科院校中, 大学英语师资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教改需求。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 英语教学更注重知识的传授, 实际应用却很薄弱。教师上课还是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被动地接收, 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手段还停留在粉笔和黑板阶段, 多媒体使用极少, 难以调动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转变, 教学反思不够, 那么势必会对英语教学改革及英语教学产生不良的影响。

因办学规模和办学体系等原因, 高校普遍存在教师不足的问题,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 授课范围比较广, 教师的教学任务相对较重, 平均周学时16~20, 因此教师科研时间有限。同时, 教师队伍不稳定, 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对英语人才的培养和英语教学可持续发展都有不良的影响。

高校英语教师普遍年龄在35岁以下, 青年教师占英语教师的80%, 师资年龄结构很不合理。青年教师接收新知识较快, 工作能力强, 但教学经验不足, 部分教师的科研理论水平较低, 科研方法了解较少, 学术研究能力不强;以老带新不够。当前, 青年教师还面临着知识结构更新的问题。新时代, 社会更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 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复合型的师资。

2.2 大学英语师资力量整合

综上所述, 我们不难看出高校教学改革中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单纯的修修补补是不够的。

校内教师的整合即大学英语教师与各专业课程整合:校内教师的整合, 一方面可以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大学外语教师授课院系多, 授课范围广, 而各个院系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师相对数量较少, 教学任务重, 大学英语教师与各专业教师的整合能有效解决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 还有利于教师发展专业化, 培养复合型教师。外语教师, 绝大部分毕业于文科和师范院校, 对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学科知识了解较少, 虽然外语教师担任的是语言学科的教学, 但是教师的专业素质在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校内教师的整合, 有利于教师了解和学习其他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 让外语教师与专业教师在同一个教研室学习, 可以相互交流, 对于复合型师资的培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校外教师的整合即学校与学校之间英语教师的整合。校外教师的整合可以使两校的教师资源得到合理分配, 扩大教师的科研范围。两校教师的整合可以有效弥补个别院校教师数量不足或解决教师数量过多的问题, 同时还可以加强学校间教学设备、教学资源有效利用率。通过校内外教师资源整合, 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 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学校间教师的整合能够使教师间的学术交流与协助无障碍化, 从整体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使教师队伍产生质的飞跃。

3 结语

当前, 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成为高校英语改革中重要的一部分。要实现基于核心能力的大学生外语综合能力, 教师是关键。因此, 切实做好校内外师资力量的整合, 才能更有效地分配教学资源, 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李艳叶.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20) :140-141.

[2]张晶.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17) :104-105.

上一篇:智能手机视频下一篇:腐败犯罪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