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因素相关性

2024-07-31

心理因素相关性(精选12篇)

心理因素相关性 第1篇

1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心理健康及人格因素

功能性消化不良 (FD) 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是一种病因未明的非器质性的上腹部症候群。此外大部分患者还伴有情绪紧张甚至伴有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 调查FD患者心理健康后发现:患者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正常, 有较多的抑郁、焦虑, 且中青年患者发病率虽然明显低于老年人, 但与过去相比有增高趋势, 这可能与青年人的工作、生活、社会压力大有较大关系[2]。左国文等[3]研究证实, FD患者存在神经质、精神质、倔强、个性内向的人格特征。心理及人格因素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机理主要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分泌的化学递质参与应激相关的病理生理反应;心理应激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对胃肠道的作用而致本病[4]。

2消化性溃疡病与情绪及人格特征

消化性溃疡病的主要症状是中上腹节律性的疼痛, 胃镜等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 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消化性溃疡是一种生理因素及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疾病, 影响该病的主要心理因素是情绪和人格特征。半个世纪以来, 临床专家、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消化道功能正常者, 因外在环境中产生紧张、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时, 可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 进而促进胃酸分泌、导致胃肠功能亢进等一系列的反应[5]。消化性溃疡患者对待生活事件的态度较正常人消极, 特别是负性生活事件对溃疡患者的影响更大, 说明心理应激是本病发病的重要诱因[6]。此外心理因素中, 个性是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研究发现消化性溃疡患者更多具有内向神经质特点, 表现为孤僻、好静、悲观, 遇事思虑过度, 易怒但又常积聚于心中不能发泄[7]。

3中医学对心理因素的认识

《灵枢·口问》云:“心动则神伤, 故五脏六腑皆摇。”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脏六腑通过相互协调、共同协作来完成各种机体活动。《素问·灵兰秘典论》亦云:“心者, 君主之官也, 神明出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行乃大伤。”而“心主神志”, 神又为一身之主, 正如《素问·天元纪大论》云:“夫变化之为用……神在天为风, 在地为木;在天为热, 在地为火;……故在天为气, 在地成形, 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灵枢·平人绝谷》云:“故神者, 水谷之精气也”都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神的广泛性和协调人体复杂的机体活动的机理。《儒门事亲·因忧结块》中记载了张子和通过嬉笑使百络舒活治愈1例因丧父悲伤至极、不思饮食、心下痞满、两胁疼痛日久, 心下痞块且十分疼痛的案例。《三国志·魏书·华佗传》有华佗以盛怒治愈疾病的记载。古代还有很多利用心理疗法治病的案例, 这说明我国很早就重视情志心理疗法。随着现代身心医学模式的发展这种方法也将大有可为。

4讨论

消化系统疾病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等多种疾病。这些患者中大部分都会产生对疾病的恐慌, 忧虑的等心理。由于患者在治疗上不规范或者产生耐药性等原因使病情反复甚至加重, 而让患者降低了对医疗的信任度, 对治疗失去信心。所以这就要求医疗工作者除医疗技术过硬外还要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在治疗过程中多注意人文关怀, 提高患者的勇气和信心, 克服其心理障碍, 最终协助药物治疗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当然, 心理因素也会影响到心脑血管等多学科。随着科技的发展, 人们的精神欲、物欲也不断提高, 致使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 人们会产生焦虑、抑郁等多种不良的心理因素, 而现代医学模式也就更加注重社会环境、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密切联系, 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影响改变患者的感受、态度等, 从而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 减轻或消除心理障碍, 更有助于治疗疾病, 这也将成为未来医学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心理,压力,消化系统疾病

参考文献

[1]洪素和.心理社会因素影响的躯体疾病[J].大理学院学报, 2007, 6 (2) :91.

[2]高彦, 陈绳武, 蓝宇.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7, 16 (27) :1311.1312.

[3]左国文, 覃江, 梁列新, 等.个性、精神心理因素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影响[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4, 21 (3) :344.346.

[4]张静, 颜红.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情志和人格因素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8, 6 (20) :89.90.

[5]杨明荣, 盛夏.影响消化道溃疡的心理因素[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05, 3 (26) :159.

[6]村上典子, 中井吉英.胃、十二指肠溃疡伴失眠[J].临床研究, 1999:246.

歌唱的相关因素与歌唱心理论文 第2篇

摘要:歌唱整体平衡是达到完美歌唱的必须, 对歌唱中各个重要因素进行协调与管理, 让他们彼此牵制、彼此合作, 共同完成演唱。有科学的理论作为依据, 并真正实现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促成实践, 达到完美的艺术表现, 歌唱才能是优美、动听的歌声。

关键词:歌唱; 艺术表现; 完整体;

歌唱艺术是复杂、综合的艺术形式, 宇宙是自然平衡的一个完整体, 建立科学、良好歌唱理念及方法, 通过对“人声乐器”的协调与运用, 使歌唱者在歌唱的过程中能够灵活的运用自己的“人声乐器”, 是一个长期、反复实践的过程。只有立足于科学的理论基础, 以创新的视角对于整体性歌唱进行研究, 结合丰富的实践的经验, 从舞台实践中总结、积累, 才能经受住舞台与时间的检验。

1 歌唱的相关因素

歌唱是人体本身所带的功能, 人们无法拒绝美丽, 声音是与生俱来的一件乐器, 古人有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之说, 人体是“乐器”、又是“演奏者”, 呼吸是歌唱的动力, 作为人体本身存在的“乐器”, 是歌唱有力的支持, 可以随身携带, 随时使用;气息作用声带发出声响, 要发挥人生乐器的最大功能, 才能使声响通过共鸣腔体以保持最好的歌唱状态。

我国古代很多音乐论着对呼吸都有记载。声乐演唱第一想到的就是“呼吸”, 呼吸是人体乐器的主要动力, 呼吸是歌唱的源泉, 歌唱的“呼”与“吸”是一组对抗的力量, 呼吸的同时可以做任何一件事情, 是人体在歌唱的状态下的声乐演唱的发声基础, 有意识的对呼吸进行控制与调整同, 是声乐演唱的`最终动力, 歌唱呼吸的吸气较为快而且短促, 需要歌唱者进行严格、科学的呼吸训练, 呼气要长久而均匀, 并且只有具备扎实的歌唱呼吸能力, 并进行科学的调节与训练, 讲究歌唱呼吸的方法, 才能逐渐形成科学的歌唱。在歌唱中要根据歌唱作品的要求对自己的呼气和吸气进行调整与变化。

在歌唱中, 要让气息能自由进出, 并与作品的风格、内容以及感情基调一致。另外, 同一作品中, 不同的部分也会因为歌词、感情等因素所要表达的感情也是不尽相同的, 因此在基础呼吸方法上要有灵活性与机动性, 最大限度的满足了歌唱者需要。比如在旋律与歌词相对密集的语句中, 因为人的气息长度是有限的, 所以要偷偷的换气,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影响作品的连贯性。再举个例子, 在比较抒情的作品中, 要使声门得到充足的气压, 气息要充足而连贯, 使声音饱满、充实, 以表现出乐句的绵延悠长。在声乐演唱中, 要提高音调, 要么靠气流的增加, 音准与呼吸也有一定的关系。要使要求声乐学习者选择适合自己的作品, 有的学生在唱高音时, 时常音高出现不到位, 这是因为不会调整自己的状态, 即可能是气息的不稳定引起的。

接下来我们说一下声带与歌唱的共鸣。声带又名声裂, 是人体的发声器官, 由两片坚韧而又弹性的韧带组成, 是人体发声的原始振动体。韧带外包裹着一层均匀的粘膜, 喉内肌群是负责声带运动的肌肉群, 声门是呼出气息与声带的作用点, 要进行科学的嗓音训练, 才能使声门处于歌唱最好的中心区域。歌唱共鸣的原理就是声带发出基音, 歌唱者必须了解共鸣腔体的构造及共鸣原理, 即它通过人体歌唱共鸣器官产生泛音, 要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共鸣感觉和方式, 使歌声扩大、美化。运用科学的共鸣方法, 即让歌唱共鸣对歌唱所起的作用进行扩大并美化。

最后我们说一下歌唱中的咬字。它是与歌唱唯一实现文学结合的声音艺术, 它与平常说话中的咬字是有区别的, 歌唱的咬字器官形成人体语言功能, 最先要放松的地方就是下巴, 我们可以去改变、调整活动的咬字器官, 要下意识的去寻找下领骨放松的感觉。清晰的咬字在歌唱中是非常重要的, 要养成良好的咬字习惯, 才能完成内容主题的叙述和歌唱情感的表达。歌唱的语言是在声道中形成的语言形态, 每个字都要清晰而正确, 字正与腔圆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 腔圆就是歌唱的共鸣形态。

2 歌唱心理

音乐是人类精神文化的产物。声乐艺术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随着时代的变化, 人类文明的发展, 歌唱者必须能准确的诊释出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因此音乐是人类文化生活必不可少精神食量。歌唱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歌唱学习的内因, 学习的出发点应该是正确的、积极向上的, 是从对声乐的热爱以及对艺术美感的追求出发, 才能通过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达到成功。要达到情感的正确表达与技术的娴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加强积极的正面教育, 避免社会负面因素都会影响到学生的人生观, 让学生对声乐真正产生兴趣。

良好的声乐演唱动机是去要深入作品, 不是去过分的追求技巧, 应该是把作曲家创作的作品通过自己的二度创作以向观众传情达意为目的, 真诚的、用心的展现给观众, 演唱时, 要认真思考, 进行对比, 使自己进入作品的内容与角色中, 要做到的就是大胆的展现自己, 让观众深切体会作品的意境, 另外, 歌唱者还要对整个作品的整体与局部了如指掌, 使听者得到艺术的感染与享受。要想深入发掘作品的内在含义, 演出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歌唱者的歌唱技巧娴熟, 而且演唱者要能实现对作品情态结构的感受与传递, 全神贯注地投入到作品的表达中, 这就是演唱者与作品的情感流的交融, 要多参加舞台实践, 演出前要合理安排休息与排练时间, 就会提高自己演出的应变能力。

歌唱艺术表现时要尊重作品的创作背景, 符合一度创作的真实性,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优秀的歌唱演员必须具备整体歌唱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诠释出好的歌唱。

参考文献

[1]孙悦媚, 范晓峰.中国近现代声乐艺术发展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2]多吉次仁.藏族传统歌曲精选一一附钢琴伴奏[M].拉萨:中国藏学出版社, .

[3]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声乐教研室.声乐表演基础教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11.

[4]白宁.试论《唱论》关于声乐技法的阐释及其对中华民族声乐发展的影响[J].乐府新声, (3) .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浅析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083-02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的持续下,个体能够保持生命的活力,具有相对积极的内心体验,而且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而使得个人身心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敏捷的思维能力、稳定的情绪、积极的心态、自信好强、独立坚强、敢作敢当的勇气,以及活跃的思想等人格特征。换言之,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必须要能够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心理结构,要能够在各种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

(一)个性特征

一个人的心理面貌集中反映在他的个性上,个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个人色彩浓厚、稳定的心理倾向与心理特点的总和。个性对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以及做事的风格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通常会表现出情绪不稳定、神经质等现象,并且心理问题越严重,表现出的特征越明显。相关调查显示,个性越稳定的学生,越不容易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同样,性格开朗、外向型的个性能够有效减少心理问题产生的几率,而情绪缺乏稳定性、相对倔强的个性则会增加心理问题产生的几率。与此同时,掩饰性维度将个体对社会的认可程度有效反映出来,掩饰性越高的个体,对于社会认可的需求也就越高,这些个体在为人处事方面也就比较全面地考虑社会的行为规范,即面临着较小的社会压力,心理问题也就比较小。因此,个性特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中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二)应对方式

所谓应对方式,是指个体在进行紧张精神的摆脱时,进行自我调节的素质。应对方式对个体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应对方式属于影响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对压力与后果的严重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个体心理健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应对方式与大学生的身心症状有着密切相关,积极应对能够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而消极应对的作用恰恰相反。与此同时,情感应对方式也与学生的心理状况相关,诸如逃避等消极应对方式很有可能会导致学生身体功能、社会功能等降低;诸如勇敢面对等积极应对方式则很有可能会提高身体功能,使得人际关系得到改善。因此,积极的应对方式能够有效解决问题,避免心理问题的发生;而消极的应对方式不仅不能够将生活中的问题解决好,还有可能增加心理问题产生的几率。

(三)心理素质

当代大学生的阅历比较浅,社会经验严重不足,而且有大量的独生子女,生活能力不足,同时缺乏正确的认识,很有可能受到社会上不良思潮的影响,进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他们害怕失败,当面对较大的挫折时,往往会产生心理障碍。也有一些学生由于遗传因素导致的个体形态相貌差异,不能够正确认识,进而出现心理失衡现象。实践证明,自尊水平较高的学生比较自信,更能够得到大家的信任;自尊水平较低的学生,具有多样性的破坏行为,往往对好朋友表达的感情不给予相信。

(四)学习适应

学习适应好的大学生能够合理安排学习工作,主动调节学习情绪,将学习的压力放在适度水平。大学是学生由以往的学习阶段进入到创造阶段的过渡时期,在探索性与专业性方面都有所增强。与此同时,大学校园还是高水平人才的聚集地,竞争非常激烈。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学生适应不了崭新的学习环境,逐渐出现了焦虑和抑郁等现象,而与中学老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相比较,大学老师的教学方法更加灵活,课本往往只是辅助而已。很多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无法接受这种变化,进而逐渐出现了消极的心理。同时,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大学生就业逐渐市场化,传统包分配的就业模式早已被摒弃。此外,大学生的数量飞速增长,很多学生面对压力逐渐失去了信心,这也是导致学生抑郁、焦虑的原因之一。

(五)生活习惯

大学生生活习惯的好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体育锻炼被广泛认为是保证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有规律的体育锻炼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此同时,由于受到时间的允许,以及科学技术的积极影响,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日益增多,进而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受到相应的影响。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焦虑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计算机网络的影响。

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越来越高的不良心理健康发生率逐渐引起了社会各部门的高度重视。研究表面,心理健康水平低是当前影响大学生学习成绩、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紧张、退学率日益增高等问题的重要原因。心理问题严重的大学生甚至出现了自杀的行为现象。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逐渐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的任务。

(一)加强个别心理辅导

个别辅导属于常见的心理干预方式之一,也是目前最有效的解决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的辅导方式之一。加强个别心理辅导的着重点是矫质性目标,其属于心理障碍干预的关键性手段。心理障碍干预的主要方式包括认知疗法、放松疗法、森田疗法,以及领悟疗法等。通过有效的个别心理辅导方法,能够进一步将心理问题行为矫正,并且能够有效降低大学生的退学率,以及自杀率等。

(二)加强团体心理咨询

所谓团体咨询,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心理咨询活动。团体咨询具体指通过对社会实际情景中的人际交往进行模拟,促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通过学习、观察、认知,以及探讨、调整等方式来使得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得到改善,日渐学习新的行为方式与生活态度,最终使得良好的适应过程得以发展。在心理咨询的团体活动中,通过发挥集体的力量,以及有效的心理咨询,定能够科学解决大学生共有的心理障碍,进而实现每一个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自我适应能力的提高,最终使得大学生健康成长。

面对当前日益严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很多高校都采取了一定的团体心理咨询措施。有的大学通过对松弛与认知行为技巧的团体咨询活动进行大学生的心理干预,待活动结束之后,接受团体心理咨询治疗的学生在焦虑水平、压力水平,以及悲观程度上都有效降低。实践证明,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一定的团体训练,不仅能够使得大学生的抑郁与焦虑状态得到改善,而且还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与此同时,通过采用认知疗法进行大学生团体心理咨询,能够使得就有神经质倾向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因此,团体心理健康咨询活动不仅能够及时有效地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且能够有效解决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促进大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适应大学生活,使得神经质倾向得到有效矫正,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此外,从事团体心理咨询的工作人员还必须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能力,由于心理咨询属于新生事物,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与学校,所以从事心理咨询的教师与医生多只是经过短期的培训而已。

1.心理教育

各大高校在进行团体心理咨询活动时,可以展开科学心理教育,诸如每个月进行一次心理知识讲座,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心理健康节活动。同时,还可以将心理健康课程纳入到大学生的必修课中,使得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有效的培养。

2.心理预防

各大高校要在每一届新生入校之后都建立起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而且要定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诸如问卷、测试等调查,一旦发现存在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要及时给予矫正,通过谈话等方式预防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3.心理训练

各大高校要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健康人格的科学培养,适度调节情绪,逐渐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树立自尊、自主、自强的意识。实践证明,进行了心理训练之后,大学生在强迫、抑郁、焦虑等方面的症状得到了良好的改善。有的大学通过将感情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分析,以及社会心理学等课程作为选修课在教学中落实,结果显示学生在强迫、抑郁,以及心理焦虑等方面的表现比接受课程教学之前好很多,教学结果非常乐观。因此,心理训练在高校心理教学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而提高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贡献。

三、总结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栋梁之才,在各大高校都在扩招的同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小觑,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不仅有学生自身的因素,更有生活环境、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面对诸多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必须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心理问题的预防与治疗措施,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心理健康的人才,满足社会、国家发展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贾维鹏,杨占全,闫莉琴,刘力丽,高显兰,岳彩玉,韩利元.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民康医学,2003.15,(6).

[2]王凤.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6,26(4).

[3]舒曼,袁爱清,徐紫云,徐朝亮.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因素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22(6).

[4]陈华.527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4).

[5]张付全,唐秋萍.医科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及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

[6]祝晓强.网络环境下高职心理学教学与心理干预策略创新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7).

[7]马利,刘巍.10年来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结果的meta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08,(3).

胃癌患者心理困扰相关因素分析 第4篇

关键词:胃癌,心理困扰,相关因素

胃癌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常见疾病, 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心理社会因素在各种癌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癌症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等多种心理困扰, 恰当的心理护理是提高癌症患者生存质量和促进其康复的重要手段。心理困扰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心理、社会和 (或) 精神方面不愉快的情感体验, 可影响患者应对疾病的能力及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心理困扰既包括精神脆弱、沮丧、担心等正常的心理感受, 也包括恐惧、社交孤立及抑郁症、焦虑症和精神信仰冲突等严重的心理障碍[1]。目前, 国内外研究较多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焦虑自评量表 (SAS) 、抑郁自评量表 (SDS)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SSRS) 等对癌症患者进行心理评估。2007年1月, Jimmie等人在美国综合癌症网络 (National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发表的心理困扰管理 (Dis-tress Management) 量表不仅能评价癌症患者的各种心理状态, 并且可根据引起心理困扰的不同原因制定相应治疗与护理措施。本研究在了解胃癌患者心理困扰程度及其相关因素的基础上, 为胃癌患者提供个体化心理护理, 以减轻其心理困扰程度。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对象为2010年3月10日至2011年3月30日我院干部病房普外科住院患者。纳入标准: (1) 经细胞学、病理组织学确诊患有恶性肿瘤; (2) 年龄≥18岁; (3) 无语言沟通障碍; (4) 同意参与此研究。共98例患者, 男67例, 女31例;年龄29~77岁;未手术者59例, 术后化疗者39例。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非实验性研究中的描述性研究, 对癌症患者心理困扰程度及其相关因素和原因进行描述、分析。

1.2.2 测量工具

本研究问卷包括2部分: (1) 基本资料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文化程度、子女状况、信仰、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疾病名称、治疗方式、入院时间、确诊时间。 (2) 心理困扰管理量表[1]。该量表分2部分, 包括心理困扰视觉模拟尺度表与心理困扰原因。心理困扰视觉模拟尺度表用0~10这11个数字代表心理困扰程度, 数字越大表示心理困扰程度越重。其中0分表示无心理困扰;10分表示极度心理困扰;得分<4分为轻度心理困扰;≥4分为中、重度心理困扰, 需要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开导。心理困扰原因包括实际问题、家庭问题、情绪问题、宗教信仰问题及身体问题五大方面, 共35个项目。实际问题包括持家、工作 (学习) 、照顾子女等5项;家庭问题包括与伴侣相处和与子女关系2项;情绪问题包括紧张、忧愁、悲伤、对生活失去兴趣等7项;身体问题包括疲乏、进食、睡眠、病后活动、恶心、便秘、疼痛等21项。共发放20份问卷作预调查, 测得问卷信度为0.873。

1.2.3 问卷填写过程

问卷填写采用研究者与患者面对面的形式。给患者10~15分钟时间, 让其独自填写量表, 不理解之处由笔者向患者解释, 问卷填写完毕, 笔者查看量表填写的完整性并与心理困扰程度重者进一步交流, 深入了解患者心理困扰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给予个体化心理指导。本资料中的疾病名称、治疗方法、确诊时间3项在患者完成量表填写后由笔者根据病历填写。共发放问卷98份, 收回有效问卷98份, 有效回收率100%。

1.2.4 统计分析方法

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包统计分析调查所得数据。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 计量资料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t检验, 采用回归分析及Pearson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调查结果

本组98例中, 63例在职, 35例无职业或退休;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55例, 高中及以上43例;有1名子女者72例, 有2名及以上子女者26例;有既往病史者40例, 无既往病史者58例;39例化疗患者中第一、二次化疗的25例, 第三次及以上化疗的44例。所有被调查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 平均分为 (4.50±2.50) 分, 其中81%的患者有中、重度心理困扰。

2.2 心理困扰程度及其原因

胃癌患者产生心理困扰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 身体方面:疲乏、进食困难、恶心、睡眠质量差、便秘、病后活动困难、腹泻、疼痛等11项; (2) 情绪方面:紧张、忧愁、对生活失去兴趣、悲伤等6种; (3) 实际问题:持家、照顾子女、工作 (学习) 、经济4种问题。

2.3 患者一般资料对其心理困扰程度的影响

以心理困扰程度为变量, 通过对患者性别、年龄、就业情况、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子女情况、籍贯、信仰、费用支付方式、既往疾病史、家族史、疾病名称、治疗方式、化疗次数1个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 结果发现患者性别、年龄、就业情况、文化程度、子女情况、既往疾病史、疾病名称、治疗方式及化疗次数这9项对癌症患者心理困扰程度有显著影响 (见表1) 。将患者年龄、化疗次数、子女数与心理困扰程度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 发现患者心理困扰程度与其年龄、化疗次数呈负相关。

3 讨论

3.1 心理困扰在胃癌患者中具有普遍性

本研究发现, 100%胃癌患者存在心理困扰, 其中81%的患者自我评价心理困扰≥4分。以往报道多采用焦虑量表、抑郁量表对癌症患者进行心理评估, 发现恶性肿瘤患者中, 40%存在抑郁, 13%~33%存在焦虑, 23%的晚期患者有意识丧失、幻觉等, 20%~30%的早期肿瘤患者会出现人格适应障碍, 如失眠、疲劳、情绪低落等[2]。有研究指出癌症患者有着广泛的信息需求, 渴望尽可能多地了解有关疾病进程、治愈可能性、治疗方案及不良反应等方面的信息[3,4]。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主动倾听患者述诉, 密切观察癌症患者住院期间的情绪变化, 并做好癌症相关知识的宣教和患者的心理指导。

3.2 胃癌患者心理困扰程度相关因素

(1) 有资料显示, 女性焦虑、抑郁的发生率高于男性[5], 与本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与女性心理特征及其在家庭中的位置有关。女性心理较男性脆弱、敏感, 很多女性患者已结婚生子, 患病住院后其照顾家庭及子女的能力都出现问题。 (2) 随着年龄的增大, 癌症患者心理困扰程度降低, ≤50岁的癌症患者心理困扰程度明显高于>50岁的患者。有研究表明, 年龄与癌症抑郁的发生有较大关系, 青年癌症患者更易伴发抑郁[6]。这可能与各年龄段的心理与生理特点有关, 中青年精力旺盛, 在家中担任重要角色, 较少想到死亡, 而癌症意味着极度的痛苦和死亡[7], 年轻患者较年长者更不容易接受恶性肿瘤这种疾病。在心理困扰原因分析中发现, 大部分年轻患者担心疾病的愈后, 担心伴侣对自己患病不理解。 (3) 有研究显示, 应用抑郁自评量表 (SDS) 评价癌症化疗患者发现, 多次化疗患者中发生抑郁的比例较初次接受化疗的患者明显增高[8]。而本研究发现, 所有胃癌化疗患者均存在心理困扰, 但第一、二次化疗的患者心理困扰程度高于多次化疗患者, 这可能由所选量表的不同所致。心理困扰管理量表不仅能评价抑郁严重的心理疾病, 还能评价担心、紧张等正常心理感受, 其评价心理感受的范围较大。另外, 考虑该结果还与下列因素有关: (1) 第一、二次化疗的癌症患者可能处于心理调适期, 而多次化疗的患者已经渡过心理调适期, 心理状况较为平稳。 (2) 化疗患者心理困扰多由化疗不良反应所致的躯体不适引起, 特别是胃肠道反应。患者初次化疗时不了解这些不良反应, 容易产生担心、焦虑;多次化疗患者虽然胃肠道反应可能比前两次大, 但经过前两次化疗, 患者对化疗不良反应有所了解, 从心理上接受了这种不适感, 能坦然面对。这提示护士应了解癌症患者对所患疾病的心理适应情况, 做好化疗不良反应的解释工作, 减轻患者心理顾虑;对第一、二次化疗胃肠道反应较严重的患者, 护理人员应给予更多关心, 做好解释安慰工作。

3.3 针对胃癌患者心理困扰原因进行干预

本研究发现, 胃癌患者心理困扰原因虽因个体情况不同而不同, 但身体疲乏是造成心理困扰的主要原因。入院后对医院环境的不适应、手术治疗体力的消耗、术后创口疼痛及化疗不良反应引起的呕吐等多种原因易引起患者疲乏。进食困难是引起癌症患者心理困扰的第二大身体方面的原因。在情绪问题方面, 紧张、忧愁及对生活失去兴趣是造成癌症患者心理困扰的主要原因。癌症患者在确诊后的最初3个月经历着“生存危机”, 虽然多数患者都在努力恢复常态, 但还是有一些人无法摆脱这种强烈的情感痛苦, 即使疾病缓解时, 也会感到每天都生活在癌症的阴影下[9]。多数癌症患者均有身体、情绪及实际生活方面的问题, 这就需要相关专业人员根据癌症患者心理困扰原因给予个体化指导:躯体方面问题较突出的患者应请专业医师给予对症治疗;情绪方面问题严重者给予专业的心理咨询或指导;若患者心理困扰的原因源于实际生活问题, 医务工作者还应做好患者亲友的指导工作, 从生活、心理、精神各方面对癌症患者进行全面关心和帮助[1]。针对癌症患者心理困扰的原因可以给予单一或多种专业指导, 减少患者心理困扰产生原因, 降低其心理困扰程度。

综上所述, 胃癌患者心理困扰情况较突出, 影响心理困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了解这些相关因素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对胃癌患者心理困扰的认识, 从而更好地制订心理指导计划, 降低患者心理困扰程度, 提高其生活质量。本次研究只是对胃癌患者心理困扰的小样本调查,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仍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Jimmie C, Andersen B, Breadboard W, et al.Distress managementclinicalpractice guidelines[S].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2007.

[2]Vera A, Parikh P, Shanthi N, et al.Role of hospital anxiety&de-pressionscale in reducing need of a formal psychiatric referral in can-cer patients[J].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05 ASCO AnnualMeeting Proceedings, 2005 (16) :25.

[3]McCork R, Pasacreta J, Tang S T.The silent killer:psychological is-suesin ovarian cancer[J].Holist Nurs Prat, 2003 (17) :300~330.

[4]Golant M, Altman T, Martin C, et al.Managing cancer side effectsto im-proce quality of life:a cancer psychoeducation program[J].CancerNursing, 2003 (26) :37~44.

[5]叶琴琴, 杨亚娟, 王冬梅.癌症患者抑郁状态的研究现状[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3, 22 (8) :362~366.

[6]李武, 邓云龙.不同年龄段癌症抑郁患者抑郁情绪比较[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4, 12 (1) :84~87.

[7]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1 (特刊) :173~174.

[8]陈秀英, 吴美华, 陈小红, 等.癌症化疗病人焦虑抑郁分析及护理干预[J].海峡药学, 2005, 17 (5) :143~146.

心理因素相关性 第5篇

文化是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在确定国家实力、制定对外战略方面占据了主导地位,而文化因素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自亨廷顿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目光投入到从文化角度去研究国际政治中。冷战结束后,文化一词成为国际关系理论中频繁出现的概念,文化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作用不断加强。本文试以“集团主义”和“町人根性”为例,论述文化与日本对外政策的相关性,并拟就该研究的意义发表一点个人看法。

一、文化概念的界定

首先,来看一下文化这个经常出现却又无统一定义的概念。

(1)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能力和创造的成果。广义的文化总括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物质和精神的全部产品。狭义的文化指精神生产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以与世界观、政治思想、道德等意识形态相区别。(《中国大百科全书》,1987:924)

(2)文化不仅是个体成员大脑中共有观念的聚合,而且也是“群体支撑”的现象,因此从本质上也是公共现象。具体的文化形态,如规范、规则、制度、习俗、意识形态、习惯、法律等等,都是由共同知识建构而成的。(温特,:202―206)

(3)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麦哲,(4):13)

(4)日本《世界大百科事典》认为:“文化是像宗教、艺术、科学等具有理想的精神的高度价值的高级境界的东西。”(《文明与文化――国外百科辞书条目选择》,1982:118)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广义的文化几乎涵盖了人类历史的整个发展过程。但是它对我们的分析不具有实际意义。因此本文将文化定义为:特定人类社会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创造出的精神产品。主要指潜藏于该人类群体中的共同的观念体系。

在国际政治研究中,必须看到任何一种文化均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它是潜移默化存在的,会在政治、经济、社会等人类社会生活的所有层面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在政治层面表现为政治哲学、政治文化、国民性等。第二,文化具有相对性和普遍性。相对性即指文化的民族性,普遍性则指其世界性。在文化生成与进化过程中,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避免地带有这些特征。

二、文化因素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在国际政治中,文化因素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施加着独特的影响。具体有以下几点。

第一,文化背景影响国家对外政策的倾向。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的心理因素会不自觉地影响其行为模式,一个民族或国家也不例外。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一个国家的国民性往往会影响该国对外政策的倾向。而作为国民一分子的决策者,其思维方式、处世态度和价值取向也受到特其民族文化的影响。文化不仅在确定国家对外政策目标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对国家对外政策手段、方式和风格也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文化研究时,应注意到文化是国家政策制定的背景,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国家对外政策的倾向,并极易导致一定的外交风格和外交传统。此外,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一项政策之后,文化又往往成

心理因素相关性 第6篇

关键词: 大学生    政治心理    发展变迁    相关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转型期,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社会领域,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处于这一时代背景中的大学生群体,其政治认知和政治意识也随着社会转型在不断发生变化。大学生作为建设现代化中国的生力军,其政治价值观和政治心理的发展变迁必然会影响中国未来的走向。探索和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心理的时代特征,有利于克服社会剧烈变化所带来的大学生政治信仰危机,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大学生政治人格,促进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激发他们报效国家的决心和力量,巩固国家政权,确保国家的政治稳定和长远发展。

一、大学生政治心理发展变迁的特点与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的政治心理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下,经历了迷惑、错位与重构的过程。

(一)大学生对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等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经历了从认同到怀疑再到认同的发展过程

“文革”后,党中央经过一系列的拨乱反正,肃清了“文革”的极左思想,坚定了走改革开放的道路。从此,中国逐渐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改革初期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促使大学生思维日益活跃。虽然多年的教育和价值观念的一元化,使得大学生从未怀疑过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但随着改革的推进,不断出现的问题使充满使命感的大学生产生困惑。由于国门洞开,大量宣扬自由和民主的西方社会思潮涌入,为某些大学生所接受,他们开始怀疑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大学生政治上的幼稚和偏激、西方反华势力的诱导及国际国内复杂因素的作用,直接导致1989年学潮的发生,某些大学生对于党和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怀疑达到顶点。八九动乱之后,大学生逐渐开始了理性的回归,他们发现西方的自由和民主并不是万灵药,不一定适应中国。随着中国实力的提升,他们对于共产党的领导有了更高认同。1992年的调查显示,认为“在中国实行多党制,只能导致混乱”的学生比例近70%;认为“衷心拥护党的领导,中国才能有希望”的学生比例近66.8%;而1993年和1994年对类似问题持赞同观点的学生比例分别为75.5%和76.2%;1997年的调查显示,认为“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都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比例为81.9%[1]。本研究的调查(2014年)则显示,高达94.3%的大学生认同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可见,大学生对于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态度经历了认同到怀疑再到认同的历程。

(二)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经历了由积极到狂热到冷漠再到主动的发展过程

“文革”后,党中央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使大学生的参政热情得到了极大释放,他们开始密切关注政治动态,表达政治观点,探讨改革方向。然而,改革中出现的挫折与“贪污”、“腐败”等问题,让某些大学生逐渐失去理性,在国际反华势力和自由思想的诱导下,某些大学生的爱国热情被引入歧途,走向狂热。学潮从小范围向全国蔓延,直至1989年震惊世界的动乱发生。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随之陷入低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谈政治”、“远离政治”成为主流思想。通过对八九动乱、亲苏联与东欧剧变的反思,他们逐渐意识到西方的民主和自由并不能救中国,中国需要走自己的道路,稳定和发展才是时代的主题,大学生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今天的大学生能够理智地参与政治,关心国际国内大事,参政风格渐趋理性成熟。根据本研究调查,六成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应积极参与政治,可以推进政治的民主进程。而对于参与政治的可能途径,44.1%大学生选择了参与投票选举;44.3%大学生选择了参加学校的干部竞选;55%大学生选择了积极参与社会工作;39.5%大学生选择了通过各种媒介(如书报、网络)发表政治意见;8.9%大学生表示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通过游行请愿等激烈的方式表达政治主张;另有2%大学生选择了其他。可见,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经历了由积极到狂热到冷漠再到主动的发展过程。

(三)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呈现出从一元化向多元化,从理想化到功利化、务实化的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一元化历来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也是教育人民的思想武器。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呈现高度的一元化,虽然受到改革深入及1989年学潮的影响,但是直到今天马克思主义一元化依然是主流政治价值观。如1992年的调查显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严密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应作为指导思想”的学生比例为57.4%;1994年认为“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同时也要不断发展”的比例超过80%。1997年,95%的学生认为“邓小平理论对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指导作用”[2]。但也要看到,随着改革的深化和西方思潮的涌入,欣赏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思想的大学生大有人在,使得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从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同时,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使得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逐渐从理想化向功利化发展。如作为大学生政治价值取向风向标的入党动机,就有了较大变化,由八十年代初期一边倒的“入党是为了为人民服务”转变为今天超过六成的大学生认为“入党对以后的发展和就业有帮助”。不可否认,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世俗化和功利化表现得非常突出。

二、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发展变迁的相关因素

(一)经济领域的巨大变化对大学生政治心理变迁的影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变迁与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领域的巨大变化有直接关系。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国家经济缺乏活力,难以为继,改革就是要在原有的大一统的国有和集体经济成分中引入新的多样的经济成分,用市场这一灵敏的杠杆来配置资源,导致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利益主体和结构、社会阶层不断分化,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日趋物化,使得大学生中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流行,政治价值观由“一元”逐渐发展为“多元”[3]。大学生由单纯关注国家、社会利益向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并重转变,这种政治价值观的物质化、现实化倾向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质是相吻合的。

(二)政治领域的发展变化对大学生政治心理变迁的影响

政治领域的发展变化对大学生的政治心理的变迁起到直接作用。政治领域的波动起伏,都会给大学生的政治心理留下印记。从1989年学潮的狂热到90年代的沉寂再到现在主动参与政治,实际是大学生对当时中国政治氛围的回应。改革进入攻坚期后,政治领域的变革随着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政治民主化已成为政府与人民的共识,特别是全球化的发展,为大学生政治心理演化提供了开放的思维空间和多维的参照坐标。近年来,中国国际影响力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彰显了中国政府的高效,赢得了大学生信任与支持,大学生对现有政治体制寄予了厚望。但国内严重的腐败问题、干群关系紧张等社会现实,又使得不少大学生产生政治信仰危机,对大学生政治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三)文化领域的发展变化对大学生政治心理变迁的影响

文化作为文明的沉淀,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政治意识和政治心理。改革之前,由于国门紧闭及极左思想盛行,文化领域单调沉寂,人们的政治心理相对应的是高度的一元化。改革开放以来,文化领域一派繁华喧闹,古今文化、中外文化、主流与另类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相互冲突、渗透、融合,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文化的传播、衍化和嬗变异彩纷呈,呈现出大爆发状态。大学生作为对文化异常敏感的青年,他们的政治心理、政治观念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理想信念和功利世俗、积极和消极、乐观和悲观、个人取向和集体取向、官本位和平民化、开放和保守,无论是哪种政治心理,都能在文化这一深层次的根源中找到出处。可以说,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多元化实际是对文化多元化的反映。

(四)社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大学生政治心理变迁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城乡二元结构被打破,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出现,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化,利益群体日益多元化,社会的差异化加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方面,社会生活的丰富化、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为大学生的政治观念提供了正能量。另一方面,社会矛盾和冲突越来越突出,流动人口问题、贫富两极分化、贫困问题、婚姻与家庭问题、失业问题、群体性事件等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对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使得大学生的政治心理表现出多样化特征。

三、结语

随着社会变迁,大学生的政治心理有了较大变化,大学生们的政治价值观呈现出从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政治心理则从理想化向世俗化和务实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其原因与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的冲击,以及社会、政治、文化等的变迁存在密切关系。因此,对大学生的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应该把握大学生政治心理发展变迁的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引导,塑造他们健全的政治人格,为建设现代化的中国作出应用的贡献。

参考文献:

[1][2]詹万生,刘庆龙.时代的脉搏—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的轨迹[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

[3]周红令.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探析[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2006(3).

心理因素相关性 第7篇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收集

以上海、北京及江苏的5家妇幼保健机构为调查点,随机调查前来做产前检查的孕妇,调查者经过统一培训后以医生的身份开展孕期筛查表的调查,并让每位孕妇同时填写经典量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作为校标。

1.2 统计分析方法

调查数据的分析运用SPSS 15.0完成。通过相关分析对孕期筛查表的条目进行再筛选;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方法考评孕期筛查表的结构效度,并在分析前做因子分析的适用性检验;校标效度通过计算孕期筛查表的总分与经典量表SAS/SDS的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来考评;选择克朗巴赫系数和折半信度来评价各个维度以及整张表的信度。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共计调查孕妇630名,经核查共得有效问卷612份,有效率为97.1%。被调查孕妇的平均年龄为 28.43±7.05岁;怀孕1~3个月占12.9%,4~6个月占37.7%,7~9个月占49.3%;文化程度为本科及以上占39.2%,大专占31.2%,高中或中专占18.6%,初中及以下占10.9%;城市户籍占81.2%,农村户籍占18.8%。

2.2 条目再筛选

确定以下三种标准来进行条目再筛选[2,3]:(1)条目与总分有相关,且相关系数大于0.2;(2)各维度下条目与维度总分有相关,且相关系数大于0.2;(3)离散趋势法(变异系数法),条目的离散趋势小,用于评价时区别能力就差,选择标准差(SD)来衡量离散趋势,要求标准差(SD)大于0.2。对于以上三个标准,若条目同时有两项不符合则予以剔除。

孕期筛查表条目分析结果见表1。通过将孕期筛查表的35个条目与总分进行相关分析,得到相关系数1,条目5、6与总分无显著性相关性,而相关系数小于0.2的有条目3、4、7、8、20、23;将各个条目与各条目所在维度(生理、心理、社会)总分做相关分析,得到相关系数2,条目5、6与维度总分无显著性相关,而相关系数小于0.2的有条目4、7;计算孕期筛查表35个条目的标准差,小于0.2的有条目5、6、7。因此,同时有两项不符合标准的条目有4、5、6、7。经课题组讨论以及专家咨询后,保留条目4,对条目5、6、7予以剔除。通过此步骤的筛选,孕期筛查表条目确定为32条。

2.3 因子分析

根据因子分析适用性检验,KMO统计量为0.757,大于0.7,表明变量的偏相关性较强,因子分析的效果比较好;通过Bartlett球形检验,可知各变量独立性的假设不成立。可见,孕期筛查表适合做因子分析。通过因子分析,共提取12个公因子,且其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55.920%,因子载荷矩阵如表2所示,可见这12个公因子的理论构想是合适的。

2.4 信度分析

信度考评采用常见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来评价,分别计算孕期筛查表生理、心理、社会三个维度的克朗巴赫系数和折半信度,结果见表3,克朗巴赫系数在0.403~0.666,折半信度在0.383~0.598之间。

2.5 效度分析

效度是指测量结果与试图要达到的目标之间的接近程度,即一个测验对其所要测量的理论结构或特质测量到什么程度的估计[4]。

** 相关系数显著性水平为 0.01。

2.5.1 校标效度。

通过将孕期筛查表的总分与经典量表SAS/SDS的总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孕期筛查表总分与校标SAS、SDS总分有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18、0.500,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

2.5.2 内容效度。

孕期筛查表条目的确定是通过系统的文献收集归纳、已有研究的补充、现场快速确认、专家评议和论证、小样本预试、核心课题组讨论、大样本正式调查以及统计分析方法而最后确定的。因此,可以认为孕期筛查表的条目全面准确地反映了孕期心理相关危险因素的内涵,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3 讨论

3.1 孕期筛查表的条目再筛选确保了条目较强的鉴别力

对于通过条目再筛选剔除的3个条目“家族或既往精神病史”、“产后抑郁家族史”、“躯体性疾病或者残疾”,虽然有大量文献显示它们均为产后抑郁较为重要的危险因素,但在本次调查中,孕妇的回答都集中于“否/无”,分别只有0.2%、0.3%,0.3%的孕妇回答“是/有”。可见,这几个条目的反应度低,有效性差[5],设置意义不大,也必然会导致统计结果不理想,故最终被剔除。而本研究设置的三条标准确保了被保留条目的鉴别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孕期筛查表的效能。

3.2 孕期筛查表的信度达到一定要求

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没有信度的测量工具就谈不上具有效度。在信度研究中,信度是指量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6]。信度大小即用信度系数来衡量,目前评价信度的方法较多,但主要采用重测信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来评价。本研究考虑到实际操作可行性选择内部一致性信度来考评,内部一致性信度通常采用克朗巴赫系数和折半信度两个指标来说明。一般认为,量表各条目间相关程度越高,α系数值越大,但α系数究竟多大较为理想尚无统一看法。Nunnally认为研究早期α系数为0.50~0.60即可,David则认为α系数太高,意味着量表条目重复,所测为同一内容,因而α系数值以不超过0.90为宜[7]。本研究考评结果均在0.6左右,显示孕期筛查表的信度已达到一定的要求,但由于条目反应的是孕期心理相关的危险因素,涉及到的方面较多,导致信度系数相对偏低,这也提示了在下一步的工作中需要继续聚焦条目以提高信度系数。

3.3 孕期筛查表的效度分析结果较理想

效度比信度有更高的要求﹐一份信度高的测量工具还必须具有较高的效度。效度主要通过内容效度、效标效度和结构效度3个方面来评价[8]。孕期筛查表条目的筛选过程科学严谨,既有定性的访谈、讨论,也有定量的测评分析,并运用了统计分析方法,最终从46个条目中确定出32个,可以认为孕期筛查表得到了权威公认并有合理有效的数据支撑,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孕期筛查表与校标量表SAS、SDS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18和0.500,呈中度相关,校标效度尚可;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也显示孕期筛查表12个公因子理论构想是合适的,结构效度达到要求。

总体上,孕期筛查表的考评结果基本达到要求,但还存在公因子较多、信度系数偏低的局限性,需要通过下一步的干预试点进一步改善其效能,使之成为一个普适性的孕期心理相关危险因素筛查量表。

摘要:目的:对产后心理相关危险因素筛查表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评价筛查表的适用程度。方法:在5个妇幼保健机构中共调查产妇540名,通过相关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等方法实施筛查表的效能考评。结果:通过条目再筛选剔除了3个反应性较低的条目;筛查表的克朗巴赫系数为0.735,折半信度接近0.7;筛查表与校标量表SAS、SDS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03和0.300,校标效度尚可;探索性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也显示出筛查表11个公因子与理论构想相符合,有较好的结构效度。结论:产后心理相关危险因素筛查表信效度考评结果达到要求,建议通过干预试点进一步完善效能。

关键词:心理危险因素,产妇,产后,筛查表

参考文献

[1]夏伟红,苏沧桑.孕期心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J].家庭护士,2008,6(4):1043-1044.

[2]万崇华,高丽,李晓梅,等.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体系共性模块研制方法(一):条目筛选及共性模块的形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11):723-726.

[3]王天芳,薛晓琳.疲劳自评量表的理论构建及其研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0(4):221-223.

[4]王忠军,龙立荣.评价中心的结构效度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3):426-432.

[5]刘凤斌,赵利,郎建英,等.中华生存质量量表的研制[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52):492-495.

[6]万崇华,孟琼,杨铮,等.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体系共性模块的研制(二):信度与效度分析[J].癌症,2007,26(3):225-229.

[7]苏中华,李四劝.量表评估的内部一致性与克朗巴赫α系数的应用评价[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9,15(1):85-86.

[8]张文彤,闫洁.SPSS统计分析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69.

心理因素相关性 第8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8月至2012年12月在本校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93例患者, 其中男性55例, 年龄为17~69岁, 女性38例, 年龄为18~68岁。

1.2 方法

1.2.1 牙科恐惧发生情况

使用牙科焦虑量表 (dental anxiety scale, DAS) 对患者牙科恐惧情况进行评估, 量表中包括4个问题:对于次日需进行牙科诊治的感受, 诊治时在候诊室候诊的感受, 诊治时看到医生准备牙钻时的感受, 洁牙时看到医生准备刮治器械的感受, 以上问题有5种选择答案, 不同的回答表示不同的得分, 其中选择感觉轻松为1分, 轻微不安为2分, 紧张为3分, 焦虑为4分, 出汗或身体不适为5分。DF评判标准如下:得分小于10表示无DF, 得分为10~13表示轻度DF, 得分为14~16分表示中度DF, 得分大于16分表示重度DF。

1.2.2 牙科恐惧相关因素研究

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 统计其中可能引起DF的因素, 并使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患者进行相关因素调查。

1.3 数据统计

本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 其中P值代表显著性水平, 当P<0.05时, 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者总例数为93例, 其中发生DF的患者为56例, DF发生率为60.2%, 其中男性28例, 女性28例。表1为DF相关因素研究, 结果显示性别因素中, 女性DF发生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文化水平因素中, 高中文化及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患者DF发生率明显低于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患者;诊治前因素中, DF患者其对疼痛恐惧及对医疗条件的不信任的频率高于其他原因;在诊治中因素中, 疼痛导致DF的几率最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P<0.05表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DF相关影响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自身健康也越来越关注。研究发现一些患者在口腔医院诊治时可出现一系列体征, 如血压及心跳的迅速提高, 出汗, 面色苍白等, 之后的研究发现这一系列异常的行为体征均来自于异常的心理状态, 而异常的心理状态则与牙科诊治相关, 可能是牙科诊治中的一些环节导致, 称之为牙科恐惧, 即DF。DF的发生可导致患者在诊治时的配合度降低, 从而降低治疗效果。本研究对导致DF的具体因素做统计, 从而为进一步DF治疗对策的制订提供临床参考。本研究使用DAS对来评估患者的DF情况, DAS是目前国际上普遍承认的评估DF患者焦虑情况的心理学量表[3]。本研究结果显示DF的发生率为60.2%, 这与之前的国内外报道的DF发生率情况相似。本研究对DF发生的相关因素做研究, 结果发现, DF的发生与性别及文化程度相关。性别因素中, 相对于男性, 女性的DF发生率更高, 这可能是因为女性的心理状态与男性不同, 女性更为敏感, 对负面心理的耐受力更差。文化水平因素表现为文化水平程度与DF发生率的负相关, 即文化水平程度越高, 则DF的发生率越低, 其可能是因为文化水平越高的患者其对口腔诊治具有越客观的认识, 从而降低由负面宣传、诊治环境及诊治器械导致的负面的情绪[4]。除此之外对疼痛的恐惧及疼痛是导致患者产生DF的最常见原因, 这与国内的医疗条件有较大关系, 忽视疼痛处理, 或是忽视患者对疼痛恐惧心理, 都可导致患者在之后的诊治中出现DF。患者对医疗条件的不信任也是导致DF的主要因素, 国内的牙科诊所较多, 但条件往往较差, 而且一些负面宣传, 如由于诊治时, 器械消毒不完全而获得严重的血液传染病等都可导致患者对医疗条件的不信任, 从而导致或加剧患者对牙科诊治的恐惧心理。牙科的诊治工具主要是牙钻, 牙凿等机械工具, 这些机械工具在运转时可发出较大噪音, 一方面这些噪音可直接导致患者产生或加剧不适感, 另一方面, 牙钻及牙凿的声音可唤起患者不愉快的诊治经历, 从而加重患者对牙科诊治的负面心理。以上结果提示DF受多种因素影响, 如性别、文化水平、疼痛等, 这些因素可单独或同时影响患者, 也可直接或通过加剧其他因素来影响患者。

3.2 DF处理对策

由于DF受多种因素影响, 所以在制订DF解决对策时, 可先了解影响患者产生DF的主要因素, 针对这些因素制订个体化解决方案。目前DF的较直接有效的解决对策主要有心理干预, 宣传治疗, 药物治疗, 音乐治疗等。除此之外, 可以通过消除引起患者产生DF的外界因素来进行治疗[5]。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 主要通过消除造成患者情绪波动的外界条件, 如当患者DF与环境相关时, 可以使用隔音效果较好的材料来减少诊治时机械发出的噪音对诊疗室患者的影响, 尽量营造平和舒适的环境以减少患者的负面心理;当患者由于疼痛而不安时, 可以及时处理疼痛, 如使用止疼剂以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当患者由于医疗器械而产生不安时, 可减少医疗器械与患者接触的机会, 如使用隔音材料或不透明材料隔开候诊室与治疗室[6]。心理干预是指医护人员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影响其心理状态的主要因素, 通过沟通建立患者与医护工作者之间的信任来降低患者的不安心理, 可通过柔和的语言来安抚患者的负性情绪。宣传治疗是指以书面或口头的方式向患者宣传牙科诊治的相关内容, 如治疗的方案、方式、步骤等, 使患者对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客观了解, 如此可以使患者对诊治抱以积极的态度, 降低诊治给患者带来的不安情绪, 提高患者对治疗的配合。药物治疗一般使用于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 如在诊治时出现焦躁, 多语等症状, 使用的药物主要是具有镇静作用的唑仑类药物, 如咪达唑仑, 阿普唑仑等。严重时, 需要药物治疗配合束缚措施来安抚患者。研究表明药物治疗对50%的患者有效。音乐治疗的原理是基于音乐对生理反应的影响, 研究发现, 音乐可暂时降低异常升高的血压, 减慢心率, 释放一系列激素以增加机体内环境稳定。之前研究结果表明, 音乐可通过降低口腔诊治中患者的疼痛感来稳定患者情绪, 从而降低DF的发生。

摘要:目的:牙科患者恐惧心理相关因素及解决对策。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2年12月在本校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93例患者, 使用DAS对患者牙科恐惧情况进行评估, 使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患者进行相关因素调查, 并制定相对应的解决措施。结果:发生DF的患者为56例, DF发生率为60.2%, 其中男性28例, 女性28例。表1为DF相关因素研究, 结果显示性别因素中, 女性DF发生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文化水平因素中, 高中文化及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患者DF发生率明显低于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患者;诊治前因素中, DF患者其对疼痛恐惧及对医疗条件的不信任的频率高于其他原因;在诊治中因素中, 疼痛导致DF的几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DF受多种因素影响, 可通过制订个体化解决方案来治疗。

关键词:牙科,恐惧心理,相关因素

参考文献

[1]Mehrstedt M, John MT, Tonnies S, et al.Oral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dental anxiety[J].Community Dent Oral Epiderniol, 2007, 35 (5) :357-363

[2]王玉凤.成人牙科畏惧症临床分析[J].疑难病杂志, 2008, 7 (12) :749-751

[3]N e w t o n J T, B u c k D J, A n x i e t y a n d pain messures in dentistry[J].J Am Dent Assoc, 2000, 13 (10) :1449-1457

[4]蒋银杨.口腔门诊成人患者牙科焦虑症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使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9, 25 (5) :725-247

[5]孙琴洲.心理干预对儿童牙科恐惧症行为的影响[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1, 27 (6) :348-349

心理因素相关性 第9篇

1 透析的分类概述

1.1 血液透析

半透膜技术原理的运用, 可实现净化血液的目的。具体是依托体内血液引出体外, 经过透析器, 将体内存在于血液中的多种有害或多余的代谢废物移出体外, 也可将过量的电解质移除, 最终纠正水电解质, 酸碱实现平衡。此技术对不少物质和分子是无法透出, 如蛋白质、致热原、细菌等。而人工肾脏在实际运用中, 需要将存在于血液中占大多水的水分排出来, 主要是尿构成成份中水是占主要的, 这种替代性功能实现, 需要采取渗透压和超滤压, 最终把大量过多的水分排除清除。

1.2 腹膜透析

腹膜透析是利用人自身的腹膜为透析膜, 是一种半渗透膜, 具体操作是, 将配制好的透析液体准备, 导管方式灌入腹膜腔, 这样的目的就是利用腹膜作为媒介, 重力作用下, 透析液和腹膜另一侧的血浆等物质进行交换, 两侧的溶质因为浓度存在差异, 浓度高的向浓度低的一侧转移, 水分则相反, 从低的一侧向高的一侧移动。这种交换不断持续下, 有利于清除体内代谢物, 调整和改善水、电解质的平衡问题。

此外, 结肠透析也是透析方式之一, 人体结肠就是透析所在之处, 方式是利用过滤水, 在不断地清洗结肠, 这样来排除有毒物质, 起到对肾脏治疗作用, 降低血肌酐和尿素氮、尿酸等尿毒症毒素。

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及结肠透析各有优缺点, 透析有适应症和禁忌症及注意事项, 本文不做赘述, 本文主要论述肾病透析患者在透析后的心理变化情况。

2 肾病透析患者的心理[2]

肾病患者经透析后极易发生心理情绪变化。其中焦虑和抑郁心理最为常见。朴成林[3]等对300例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心理问题总结分析, 抑郁和焦虑的发生率分别为74.47%, 65.96%。关欣[4]等报道肾病腹透患者的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56.25%和65.63%。焦虑抑郁与经济状况、疾病因素、婚姻及伴侣等皆有密切关系[5]。家庭支持是患者身心健康和疾病防治的关键因素[6]。男女透析患者都极易出现性功能障碍[7]。病患的心里压力因为夫妻、家庭等不和谐或者不满, 焦虑会增加, 甚至抑郁。有研究发现[8], 疾病本身是诱发焦虑和抑郁的根本原因, 而高治疗费用、疾病长期久治不好, 精神折磨或对生活无兴趣等问题是加重病情的重要因素。医护人员需要热情沟通, 充分了解病患的顾虑, 指导病患进行自我调节[9]。医务人员应多鼓励患者对来自社会的支持和关心积极勇敢的接受[10]。

2.1 否认心理

病患对于自身尿毒症的事实很难接受, 也不愿意去接受, 自我主观认知来判断自己是否患病, 也有病患不信任医院诊断结果。此外, 部分病患承认患有尿毒症, 但是没有认识到尿毒症的严重性, 另外还心理存有一定的侥幸的心理。

2.2 焦虑心理

患者对疾病的治疗及其预后知识的没有足够的了解, 另外还要面对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的选择等类似的困难的选择, 因此, 患者常常会伴有焦虑、紧张、不安的情绪, 另外患者对并发症也忧心忡忡, 产生焦虑、恐惧等不稳定的情绪和心理反应, 严重的常常失眠、没有食欲, 甚至血压升高等表现均有发生。

2.3 依赖心理

当患者被确诊之后, 心理承受了巨大的打击, 顿觉前途灰暗, 因此, 也会表现出消极的生活态度。表现为少言少动, 强调自己的患者角色, 喜欢依赖他人。有些患者则出于对自己的保护, 怕过多活动加重病情。

2.4 自卑负罪心理

患者由于受到了疾病的困扰, 因此, 常会感觉到非常的疲劳, 另外, 随着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能力不断的下降, 对家庭承担的责任的能力也下降了, 另外, 还给家庭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因此患者觉得自己是社会的负担, 而产生自卑和负罪感。

2.5 抑郁心理

一方面血液透析难改变肾衰竭病症诱发的身体器官组织的损害, 病患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身体器官组织的功能受损, 身体机能下降, 甚至严重威胁到生命。另一方面, 患者要不断的做透析, 因此与外人交往缩短, 患者自感社会价值降低, 出现抑郁。

2.6 绝望心理

伴随着患者病情的不断加重, 身体每况日下, 患者的希望慢慢的破灭, 另外加上经济上的压力以及死亡的压力等, 让患者慢慢的感到绝望和无力, 另外, 也会产生对透析治疗失去信心的心理, 同时还会产生想放弃治疗的想法等绝望的心理。

3 心理问题形成的因素分析

3.1 躯体因素

肾病透析患者常常会产生并发症, 比如会出现排尿不规律、疼痛等异常情况, 此外, 身体不适、食欲不争、恶心、呕吐, 甚至高血压诱发等问题出现。该类并发症的发生, 很容易造成病患的精神紧张、恐惧和焦躁不安, 心理压力增大后直接出现心理问题。

3.2 心理压力

肾病透析患者常常会面临高昂的医疗费用、不能间断的透析治疗、饮食习惯的改变、失去工作或不能正常工作的影响、活动受限等多种问题诱发的心理负担, 如果长时间积累下, 增加的心理负担, 严重影响到病患的心理健康。

4 患者心理问题的防治策略

4.1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直接关系到病患的自身认知和后期恢复问题, 因此, 医院要重视健康教育, 能够主动指导病患如何更加有效地消除不良情绪, 比如通过组织医患人员的沟通小组织会议, 让病患主动构建新的人际关系, 让病患能够了解他人和自己, 甚至树立新的人生观。此外, 健康教育需要普及医学医疗知识, 让病患能够充分了解病情和自我状况, 及其产生疾病的原因和治疗的措施。让患者认识到预防各种并发症的重要性。

4.2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日常医疗工作中与患者建立真诚的医患关系, 主动与患者沟通, 耐心倾听患者痛苦。医护人员精湛的诊疗技术建立患者信任的基础, 另外医护人员还要多与患者进行沟通, 建立信任感, 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4.3 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

要做好患者家属思想工作, 需要让家长明白, 病患过度依赖于家属, 很难建立强烈的战胜疾病的信心, 自我抗病的意识不够坚强, 不利于治疗和疾病控制。过度依赖在心理上就对病患产生影响, 患者与疾病斗争健康心理受到影响。因此, 要鼓励患者, 让患者自觉多做点事情, 要给予患者不断的鼓励和支持, 让患者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4.4 尊重患者

首先, 医务工作者要接纳患者, 给予充分的尊重, 医患之间的信任建立, 最主要是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 医务工作人员首先是讲解疾病的发展情况和治疗技术手段等内容。指导患者学会自我安慰, 使其建立希望、对死亡充分认识, 有勇气和坦然地面对现实。指导病患更加有效地实施锻炼, 合理锻炼有利于增强病患的机能调整, 提高自我身体素质后, 有利于疾病控制。

4.5 药物治疗

对于出现抑郁症患者的治疗, 一般采用氟西汀、帕罗西汀等进行治疗。

5 总结

随着肾病透析患者量的增多, 肾病透析患者所出现的心理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医务人员要多鼓励患者的家属, 多安慰患者、关心患者, 同时, 还要支持患者, 在心理上给予患者支持, 在经济上给予患者帮助。医务人员要针对患者的各种心理情况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进行治疗, 缓解患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压力, 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肾病透析,心理变化,分析

参考文献

[1]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549

[2]杨淑媛, 史宜岩.10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的心理问题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4 (6) :227~228

[3]朴成林, 傅卫华.300例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心理问题总结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8;2 (1) :98

[4]关欣, 张德伟, 杜欣, 等.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心理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 2010;9 (12) :69

[5]钟明思, 梁秀凤, 梁艳仪, 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焦虑和抑郁状态相关因素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31 (16) :2558

[6]林菊英.社区护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65~70

[7]梅长林, 叶朝阳, 赵学智.实用透析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611

[8]于海燕, 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心理困扰程度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0;8 (18) :91

[9]陈玮玲, 蔡迅, 黄仲良.腹膜透析患者的抑郁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6;16 (9) :2976~2978

心理因素相关性 第10篇

关键词:护士,职业倦怠,相关因素,心理干预

职业倦怠, 是指在长期工作中产生情感衰竭、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1]。情绪疲惫、人格化、降低个人成就感等三个维度构成了职业倦怠重点部分。其中情绪疲惫是职业倦怠的关键因素, 工作者处于长期的情感极度疲劳状态。工作者保持长期疲倦的工作状态, 对工作产生了厌倦、冷漠的情感, 便会进行人格化。成就感降低是指在长期的工作中, 出现消极心态, 工作效率不断降低, 在工作中无法发挥个人价值。

护士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 倦怠使护士产生了各种生理和心理健康问题, 比如:抑郁寡欢、激动暴躁、失眠多梦、猜疑顾虑、食欲不振、头痛乏力、胃肠道功能紊乱等。倦怠会影响个人的工作效率与满意程度, 出现了缺勤、离职、迟到早退等不良现象, 提高了医疗事故和个人意外的发生率, 导致同事、婚姻和家庭等方面出现了矛盾冲突。导致护士职业倦怠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体心理及社会环境等方面。为了分析护士职业倦怠相关因素及心理干预方法, 本医院2013年1—5月间针对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一线护理人员248名护士进行调查问卷, 并针对护士职业倦怠量现象, 从而提出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该院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一线护理人员248名护士进行调查问卷。护士年龄在18~40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28.92±3.02) 岁。护龄在1~20年之间, 平均护龄为 (15.92±5.33) 年。学历方面:重点学院:55名;本科:106名、大专72名、中专15名。

1.2 方法

该调查由护理部组织, 将所有护士组织到安静的教室里面。在统一指导下, 现场随机发放问卷和当场收回问卷。该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表248份, 收回调查问卷表248份, 有效问卷表248份, 有效率100%。

1.3 职业倦怠调查普适量表

工作倦怠量表包括:情绪衰竭、人格解体、个人成就感等3个维度。①情感衰竭:指个体在自身的工作岗位中缺乏活力、热情, 总是处于明显的疲惫状态, 认为自己没有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②人格解体:指有意和工作对象之间保持距离, 忽视工作对象和环境, 认为自己无法为公司做贡献。③个人成就感降低:对自己的评价偏低, 完成工作, 无成就感。

情感枯竭维度上得分高于15分程度为严重, 11~15分程度属于中度;11分以下为低分;人格解体维度上得分高于12分为严重程度, 8~12分为中等程度, 8分以下为低;在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上22分以上为高分, 18~22分为中等, 18分以下低分。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 (±s) ,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护士职业倦怠总体水平

248名调查对象, 情绪衰竭为 (15.83±2.09) 分, 人格解体为 (13.90±2.56) 分, 个人成就感降低 (21.95±2.83) 分。相关因素包括:年龄、婚姻、职称、护龄、劳动关系护理工作量、收入、家务劳动量等, 护士职业倦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Maslach职业倦怠调查普适量表 (MBI-GS) 的调查结果

量表采用7点自评方式, 计分方式为0~6分, 从不为0分, 1年有几次或更少为1分, 1个月1次或更少为2分, 1个月有几次为3分, 1周1次为4分, 1周有几次为5分, 每天有为6分, 分值越高表示职业倦怠越严重, 见表1。

3 讨论

3.1 护士职业倦怠相关因素分析

护士职业倦怠相关因素主要包括:心理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心理因素主要体现在[2]:个体人格特征。由于人与人之间的性格行为、生活习惯、文化背景以及工作生活经历都不同。所以面对工作的期待值也不同。人际关系因素与应对方式[3]。工作中的医患人际关系, 出现的纠纷很多, 患者不理解护理人员工作, 所以很容易产生矛盾。护理工作时间过长, 护士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过高, 所以造成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负荷过重, 职业压力不断增强。护士在面对压力的时候, 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 降低了护士的个人成就感。社会环境因素主要体现在:护士工作时间一般比较长, 而且工作繁忙, 容易出现各种消极情绪, 而且精神状态不好, 各种医疗事故就容易发生。医院工作环境很特殊, 接触了过多的药物和患者, 护理人员也很容易受到患者悲观情绪的影响, 一些设备的警报声让人心神不宁, 造成使得护理人员总是提高警惕、处于长期的焦虑失眠状态。另外在事故急救科中工作的护士比其他科室的更容易感到倦怠。另外接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工作待遇等都会对护士倦怠产生不同的影响。

3.2 护士职业倦怠心理干预方法

该院实施干预方法以后, 取得的成效如下:提高护士适应能力、应对压力技巧。在最大程度上帮助护士减少职业倦怠困扰, 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护士形成了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了护士的社会地位, 有利于激发护士的自豪感、上进心等, 使护士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 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通过开展各种学术活动, 使护士及时了解医学发展新动态, 各科室之间相互配合, 提高护理水平。

具体的干预方法, 表现如下:①个体策略[4]:培养护士的自我欣赏、自我肯定性格。提高个体处理问题能力, 尽量不将个人情绪带来实际的工作中。通过不同的渠道诉说个人的工作压力, 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坚持做到劳逸结合, 使角色压力降低到最低限度[5], 保证以良好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另外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正确处理好工作、家庭之间的矛盾。②组织策略[6]:医院要定期举行业务学习、理论考试、实际操作考试等, 提高护士的理论以及专业技术水平, 尽量减少因为技术问题而引起的护理差错纠纷。另外, 加强手术室护士的法律意识以及安全意识教育, 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7], 让护士规范护理行为, 提高责任感以及职业道德精神, 减少护理差错出现。可以建立心理健康中心, 为工作人员提供情感交流的园地。另外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 保证护士的工作压力能够有所缓解。增加护士编制, 减少非护理性工作。根据医院实际的发展情况, 普遍提升护理福利待遇, 使他们付出的劳动和实际的报酬形成正比。可以建立奖罚分明的透明制度[8]。受到患者表彰的护理长, 院方可以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 提供评优、晋职、晋级的优先机会。

4 结语

护士职业倦怠相关因素非常多, 会对护士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我们需要根据不同护士的人格特征, 而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 以保证护士身心健康与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宋双, 张立力.中文版护士职业倦怠量表的信度和效度[J].广东医学, 2010, 11 (9) :501-502.

[2]蒋燕, 陈英群, 于德华.护士职业倦怠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3, 11 (22) :192-194.

[3]王珊珊, 刘彦慧.护士职业倦怠与自我效能和工作环境的相关及回归分析[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2, 21 (4) :549-551.

[4]戚厚兴, 张作记.医生职业倦怠个体及社会影响因素的国内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2, 11 (21) :462-464.

[5]黄云, 马辉, 张宁.社区医生职业倦怠及其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1, 10 (20) :348-350.

[6]苏宇, 边亚栋.民营医院护士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3, 11 (4) :578-580.

[7]眭万琼, 陈光琼, 胡国萍, 等.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护士心理行为影响的调查[J].护理研究, 2012, 07 (75) :387-389.

心理因素相关性 第11篇

一贫困大学生异常心理表现形式

1消极自卑

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原因,在日常的穿着打扮,生活、消费水平等方面与非贫困大学生存在一定差距;此外,大多数贫困大学生来自农村,由于地区教育资源匮乏、教育水平低,普通话水平、英语水平,人文素养等均与非贫困大学生存在一定差距,使得许多贫困大学生觉得自身处处不如人,长期处于消极自卑的不良情绪中。部分贫困大学生给自身设定了过高的目标,在现实生活、学习中未能达到预期标准,这种心理落差使得贫困大学生产生自我否定、自我轻视的悲观消极情绪。

2敏感多疑

贫困大学生由于长期处于消极自卑的状态,常常会觉得自身在各个方面均差他人一等,时常担心他人瞧不起自己。此外,由于平时拮据的生活状态,容易使其他同学对其产生怜悯和同情,但他人的这些情绪恰恰是贫困大学生反感的,因此贫困大学生往往表现出对与经济有关的话题尤为敏感,对其他同学间的私密交流或同学对其不经意的目光投射抱有充满敌意的反应,拒绝他人善意的资助与帮扶。

3孤独抑郁

许多贫困大学生在日常与他人相处过程中,多表现出不喜欢或不善于与人交流,而喜欢独来独往这一特点。通过调查发现,其实许多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上往往存在着矛盾心理,一方面他们希望与他人沟通交流,融入他人生活,建立并扩大交往范围与对象,但与此同时,贫困大学生又认为,由于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在日常生活中无法融入其他社会群体,贫困大学生的消极自卑情绪也促使了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倾向于将自我封闭起来。这种矛盾的情绪往往使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对他人态度忽冷忽热,情绪飘忽不定,这也严重影响贫困大学生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如此恶性循环,加重贫困学生心理负担,逐渐产生孤独抑郁的情绪。

4紧张焦虑

贫困大学生的紧张焦虑情绪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遇到事情,甚至是对其不公平的事情时仍表现出胆小、怯懦,不敢去申辩、争取,而大多选择默默承受。二是当遭遇挫折如成绩下滑、找工作不顺利等情况时,常表现过度紧张、焦虑,出现失眠、狂躁等心理、生理症状。究其原因,大部分贫困大学生认为自己在社会上属于弱者,没有所谓的“后台”,即使争取,也不可能有好的结果,甚至会遭到“报复”,因此对于不公平的事情多选择沉默。另外,许多贫困大学生将读书作为改变其生活的唯一出路,而且自身学业的持续也为家中经济增加了负担,生活的压力与自身过高的期望,使贫困大学生对于挫折或打击的承受能力很差,未来的不确定性也使其感到紧张与焦虑。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家庭环境的影响

一是家庭经济条件拮据对学生心理造成压力。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主要源于“贫困”二字,按照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收费制度,一名学生完成四年大学学业大约需要3~4万元,这对于经济收入较低的家庭无疑是沉重的负担,许多家庭为了支付学生的学费,倾其所有,甚至负债累累,而如此沉重的经济负担,成为了贫困大学生直接的压力来源。与此同时,家人也将所有期望全数加注在学生身上,经济上的压力,亲人的期盼,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甚至是负担。

二是家庭教育对贫困大学生心理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养成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受教育程度等,都会对学生思想、心理、行为产生重大影响。通过调查发现,贫困学生家庭致困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单亲或者孤儿;二是家中有危重病人或家人丧失劳动能力;三是家中遭遇突然变故,如洪水、疫病、父母突然失业等。生活中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家庭成员在生活中难免表现出抱怨、失望、痛苦等消极情绪,这些负面情绪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正处于成长发育过程中的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同时,在家庭经济的压力下,贫困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往往缺少情感关怀,这也使其在人格发育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或畸形。

三是家庭成员过高的期望与社会现实的反差使贫困大学生感到困惑甚至是压力。贫困大学生在家庭中往往被冠以“榜样”、“有出息”等头衔或称号,得到众多人的赞许与关注,成为家庭的希望与骄傲,但是来到学校,新的环境、一切从零开始,自身变得不再那么优秀,甚至只是芸芸众生中最普通的一名学生,尤其当遇到竞选失败、成绩不如意、与同学沟通交流不顺畅等困难时,由于家庭及自身过高的定位、期望而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极易引发悲观失望、甚至是厌世的负面心理。

2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贫困大学生所处自然环境,如寝室、班级、校园等。经济迅猛发展,物质生活的迅速丰富使攀比这一不良风气不断滋长,在高校学生之间,手机型号,服装品牌等,均成为学生攀比、炫富的资本,这种不良现象的蔓延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困扰,那些名牌衣服、高端电子产品是贫困大学生消费不起的,经济的困窘、虚荣心的作祟使贫困大学生处于矛盾与纠结中;此外,许多贫困学生出身于农村,城乡差距使得城乡学生的眼界、见识、素养、生活习惯等有着较大差距,这些差距会被敏感的贫困大学生迅速捕捉到,一些非贫困大学生表现出的先天的优越感和部分贫困大学生自身性格缺陷相互作用,使得贫困大学生逐渐将自我封闭起来,表现出敏感、孤僻的心理特征。二是社会舆论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主要以90后为主,90后又被称为“拇指一族”,他们接受的信息多来源于网络,迅速、广泛、良莠不齐是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这同时意味着当代大学生在接受海量信息的同时,必定夹杂着大量的负面信息。如今,网络上“富二代”“官二代”“高富帅”等词语充斥着人们的视野,给学生造成了一种负面的影响,认为这个社会最终追求的即是钱和权,而金钱和权利正是贫困大学生所缺失的,由此,许多贫困大学生将自己定义在社会认知的对立面,自暴自弃。此外,当今社会中依靠父母人脉或者金钱升入好学校、觅得好工作的类似事情的发生,使贫困大学生感觉极大的不公平,而当贫困大学生在类似事情上受挫时,会将这种现状无限放大,认为这个社会所有人和事都存在着巨大的不公,由此增加了自己的自卑与愤怒心理,严重者甚至厌恶这个社会。endprint

3学生自身认知的影响

不是所有的贫困大学生都存在着心理问题,相反,许多贫困大学生身上具备常人没有的韧性,肯吃苦,意志坚定,许多贫困大学生做出了骄人的成绩,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与自身认知有关。“贫困”这一词汇对于一些人来说是人生路上的绊脚石,这些学生认为生活因为贫困而变得异常艰难,同学的非议,成绩的不理想,就业升学的不如意,全部是因为贫困造成,而不去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相反,一些人将贫困看作寻常人生活状态,这一境况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扭转,贫困由此成为学生学习及工作的动力。

三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方法

第一,将贫困大学生心理辅导与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使贫困大学生通过帮助他人而正视自身价值,增强自我认可度。贫困大学生存在最大的心理问题是不认可自我,不认可自身生存环境,但是在短期内自身又无法改变这种情况,长时间的处于这种“别扭”的心理状态,导致贫困大学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的发生。组织贫困大学生加入志愿服务活动,通过支教、帮扶农民工子女等活动,让贫困大学生发掘自身价值,通过帮助他人走出困境、取得成功等,找到其人生定位,提升其成功感与自豪感,同时在帮助他人树立信心的过程中树立自己的信心,改变其自厌、自弃的心理。

第二,开展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并辅助团队疏导方法,使贫困大学生在群体中找到自身价值与共鸣。许多贫困大学生是因为害怕自己这也不懂那也不懂,说出一些话语引人笑话而放弃与他人沟通交流,因此贫困大学生往往表现出孤独、自闭的性格特征。通过在大学校园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弥补之前由于家庭经济情况受限、教育资源匮乏造成的兴趣爱好缺失,文化素养低下等问题,使贫困大学生找到自己喜爱的、擅长的、可持续发展的文体艺术活动,增进与其他同学的互动性。同时通过团体疏导的方式,为疏于交友的贫困大学生建立交际活动圈,有着相似经历、相似困惑的人较易找到共同语言,从而更易于建立伙伴关系。同时,也借此使有着积极向上心态的贫困大学生在活动、交往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带动有消极心理的同学,以改善其人际关系为基础,逐步建立起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调整、改善其不良心理状态。

第三,建立完善的心理辅导体系,及时发掘纠正贫困大学生不良心理问题,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普及、建立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学校以心理咨询教师为主,配合以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委员等建立多位一体的心理辅导、监控体系,从多角度影响,改变贫困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家庭认知、社会认知,从而建立良好心理状态。建立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群等网络交流手段,及时、主动的了解贫困大学生日常生活状态及心理变化,弘扬自强自立精神、树立自强自立榜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根本改善贫困大学生心理状态。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大学生人格与心理的健康、健全是其日后良好发展的必要条件与保障,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其心理健康应和其家庭经济情况一样被学校、社会重视与关注。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健康的交流平台,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彩芬.浅析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的实现[J].教育论丛,2001(8):173-174.

[2]朱丽芳,谢倩.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0):875-877.

心理因素相关性 第12篇

1 疼痛的相关因素

1.1 生理因素

(1) 子宫体肌阵发性收缩、宫颈扩张引起疼痛感, 会随着产程进展、宫缩强度增加、间歇时间缩短, 越来越重。同时子宫血管受压, 致组织缺血缺氧, 激惹神经末梢产生电冲动, 经子宫内脏传入神经, 经脊神经、腰神经的后段进入脊髓; (2) 胎先露下降压迫产道, 尤其是子宫下端、宫颈、阴道及会阴的伸展、扩张、牵扯和撕裂, 刺激信号沿阴部神经传入骶神经, 并迅速上传至大脑; (3) 组织缺血、损伤可释放前列腺素、组胺、5-羟色胺、缓激肽等, 诱发严重疼痛。

1.2 精神心理因素

分娩对于产妇是一种持久而强烈的应激源。由于人们对分娩的不正确认识, 致使孕产妇对分娩疼痛普遍存在紧张、恐惧的心理;而紧张恐惧可降低大脑皮层质及皮质下的痛阈, 使由子宫区传入的微弱信号被感知为强烈刺激, 变得无法忍受。紧张、恐惧还可使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儿茶酚胺、内啡肽、组胺大量分泌, 这些均与疼痛有关。因疼痛导致的睡眠不足和疲劳及对疼痛的注意力过于集中, 也会增加身体对疼痛的敏感性。产妇在分娩期处于矛盾心理, 一方面对即将出生的小生命充满着期待;另一方面, 又因对分娩的恐惧、担心分娩不顺利、担心胎儿安危等因素感到忧虑和紧张,

[参考文献]

[1]廖二元.内分泌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668-684.

[2]郑泽霖.甲状腺, 甲状旁腺外科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3]蔡永敏.现代中西医临床内分泌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1

这些都让产妇承受巨大的压力, 表现为在产程中紧张不安、拒绝休息和饮食、哭闹不停、情绪不稳定。

1.3 环境因素

产房陌生的分娩环境、工作人员, 周围待产妇痛苦的呻吟或哭喊, 医务人员面对产妇分娩的痛苦习以为常的态度, 连续数小时的宫缩痛, 都会形成一种恶性刺激, 令产妇处于强烈不安、无助、紧张的心理状态。

1.4 社会因素

许多社会因素影响着待产妇心理状态, 如与父母的关系、处事表现、有无流产史、情绪控制、家庭角色的充当、经济状况、对胎儿性别偏见等。此外, 与产妇的年龄、文化程度也有关。文化程度越高, 焦虑分值越高, 与其片面地接受了一些来自周围群体中的不良信息有关, 如过多地担心胎儿发育是否正常、分娩后体型的变化、分娩的危险因素及疼痛等。

2 心理护理

陆烈红[2]调查表明, 住院患者在舒适需求中把无痛的需求放在首位。心理护理则是减少宫缩疼痛和消除产妇紧张情绪的一种非药物分娩镇痛的方法。张向莉等[3]阐述, 通过心理护理可使因心理因素引起的产痛减少, 产妇因疼痛而要求剖宫产的几率大大减低。

2.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做好心理护理和提高治疗依从性的前提, 也是心理护理取得成效的关键[4]。医务人员的工作态度是产妇分娩期间的压力来源之一, 因此应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使其热情、礼貌接待患者, 主动向患者介绍主治医生情况、科室的环境及有关医院的规定, 真诚地关心、体贴患者, 了解患者需求, 并尽力满足, 给予心理安慰, 通过良好的语言和行为消除陌生感, 同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同时提供安静、舒适的病室环境, 使之尽量家庭化, 减少环境对产妇心理的影响。病室每日通风2~3次, 每次20~30 min, 湿度50%~60%, 室内光线柔和, 避免强光刺激。每张待产床用屏

[4]尤安民, 张麒.青少年和儿童Graves病的131碘治疗[J].中国现代医

风隔断成独立单元, 充分保护患者的隐私, 让患者有安全感。

2.2 讲解分娩相关知识, 消除恐惧焦虑心理

向患者介绍分娩的整个过程及有关分娩过程中配合的注意事项, 告知其可能产生的疼痛及原因, 让她们更好地了解分娩的有关知识, 充分做好心理准备, 并教会患者减轻疼痛的技巧, 如放松的技巧、呼吸控制的技巧和转移注意力的技巧, 通过扎实的理论和娴熟的护理技术增进产妇心理安全感, 减轻对分娩的紧张、焦虑情绪;并鼓励产妇在宫缩间歇期进食, 以营养丰富的流质饮食为宜, 补充产妇在产程中的消耗。

2.3 激励产妇, 使其树立自然分娩的信心

进入产程后, 及时告知产妇产程进展程度, 大约距离分娩的时间, 并耐心听取产妇关于疼痛的诉说, 分担其感受, 对其表示同情和理解;还可用暗示法、转移法, 如听音乐、看图片、与患者交谈等分散产妇对疼痛的注意力, 也可按摩产妇腰骶部子宫下段, 增加产妇的舒适感。体力允许的初产妇, 宫口扩张小于7 cm, 无胎膜早破、阴道流血等异常情况, 鼓励其取舒适自由的体位, 或在助产士监护下, 在室内做适量活动。同时采用鼓励性语言与患者沟通交流, 帮助其解除心理压力, 消除负面情绪, 调动主观能动性, 使其以良好和稳定的情绪配合, 增强分娩信心。

2.4 满足患者情感和心理需求

分娩期孕产妇往往存在特定的心理需求, 特别是初产妇, 依赖性强, 需要丈夫或家人的陪伴。研究表明, 有94.28%的产妇希望分娩时丈夫在场[5]。家人或丈夫的陪伴可以为产妇提供精神上的安慰、鼓励和体力上的支持, 减轻产妇分娩过程中的恐惧和疼痛, 唤起产妇积极的反应;开展全程导乐陪伴式分娩, 为产妇分娩全程提供科学的指导, 减轻产妇分娩过程中的紧张、焦虑、恐惧心理, 提高产妇痛阈, 减轻产痛。

孕妇的心理状态是决定分娩是否顺利完成的4大因素之一[6]。临床观察中, 约有98%的孕产妇在分娩期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和恐惧等不良心理反应, 紧张能使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 母体代谢显著增高, 使胎儿面临缺氧状态;而焦虑不但可使子宫收缩力减弱, 还可引起植物神经紊乱, 出现协调性子宫收缩乏力而致产程延长, 甚至难产。因此, 应积极加强对产妇的心理护理, 阻断疼痛-恐惧-紧张综合征, 积极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最大限度地减少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的分娩合并症、并发症, 确保产程顺利, 母婴平安。

参考文献

[1]Lowe NK.The pain and discomfort of labor and birth[J].J Obstet Gy-necol Neonatal Nurs, 1996, 25 (1) :82-92.

[2]陆烈红.病人对生理与心理舒适需求的调查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 2002, 17 (12) :937-938.

[3]张向莉, 刘文生, 郭素平.心理护理在产程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妇产科学杂志, 2005, 2 (5) :477-478.

[4]郑朝芳, 汪淼, 龙斌, 等.对糖尿病合并情感障碍患者辅助心理干预对空腹血糖的影响[J].现代护理, 2006, 12 (4) :301-302.

[5]陈良英, 何仲.产后抑郁的危险因素及预防[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4, 23 (1) :1-4.

上一篇:经济学院本科生的课程下一篇:临床疗效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