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论范文

2024-07-15

媒体评论范文(精选12篇)

媒体评论 第1篇

在历次媒体变革的浪潮中, 新奥特总能立于潮头, 引领着媒体技术发展的方向。从高清、超高清、多通道采编, 到全台网、云计算, 新奥特提供的各种新技术、新理念始终紧跟着时代的步伐和用户的需求, 为广电媒体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CCBN2016, 新奥特以“融合所向, 媒体所想”的主题成功参展, 《广播与电视技术》采访了新奥特全媒体融合技术与发展事业群副总经理舒文琦和全媒体融合技术与发展事业群产品规划与设计中心总监吕辉, 请他们为读者展示新奥特带来的融合媒体解决方案能为广电媒体融合提供哪些有力帮助。

融合所向媒体所想

新奥特融合媒体解决方案英文名为“CDVAnywhere”, 其中CDV是新奥特的英文简称, Anywhere突显出融合媒体“随时随地”的特点。CDVAnywhere融合媒体解决方案以其开放的平台架构、标准的平台服务、自助式的资源申请、灵活的业务构建方法成就广电媒体无限的创意可能;通过能力建设、开放接口、流程重构, 支持媒体机构敏捷生产和新业务的弹性部署, 有效支撑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创新业务的快速发展。

新奥特参展CCBN2016的主题是“融合所向, 媒体所想”, 舒文琦介绍了其中的含义。在如今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媒体快速发展的环境下, 传统广电媒体如果不主动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融合, 他们的用户和业务必然会遭受相当大的损失, 融合已成为必然的趋势, 同时媒体融合有政策为导向, 媒体要以内容产品和用户为导向, 由此产生了“融合所向”。对于传统媒体自身来讲, 用户、广告收入被新媒体分流, 传统业务吸引力下降, 这些都给电视台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如何与新兴媒体融合, 如何创新业务形式, 如何在大融合的环境下完成流程的再造、产品的再造、架构的再造, 这些问题成为传统媒体尤为重视的问题, CDVAnywhere为媒体所向即“媒体所想”。新奥特作为行业厂商, 紧跟政策导向和技术发展趋势, 为传统媒体提供了技术、内容、业务全方位的融合方案, 并且已经成功落地, 参与了江苏广播电视总台“荔枝云”、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华云”、浙江电视台“萧山云”等重大媒体云平台项目的建设。

媒体融合“工具箱”精彩亮相

今年参展, 新奥特展示了融合媒体解决方案中Newsphere融合新闻、Edisphere融合制作、Mediasphere全媒体内容库、Opshpere融合运营、Distsphere融合发布、Onair Paas+云管平台等一系列产品, 吕辉对各项产品逐个做了介绍。

Newsphere全媒体新闻融合服务平台从新闻发现、新闻生产、新闻传播以及新闻管理四个方面进行流程再造, 最终实现线索资源共享、资源统一调度、内容融合生产、发布统一管理和流程统一监控。Editsphere媒体内容生产平台打破了时间、空间和设备的限制, 无论是在办公网还是互联网, 真正做到了随时、随地、随心的编辑体验, 并以“按需建设”为原则, 提供面向全台的多租户、多生产业务的支持。Mediasphere媒体内容中心采用平台化的架构, 整合全台在线全媒体内容资源, 以统一界面提供服务, 实现跨媒体、跨空间的内容资源管理, 为融合媒体的核心内容提供支撑, 实现面向多业务、多租户的统一内容管理和共享服务。Distsphere融合发布除了通过传统有线网、卫星、地面等广播方式发布以外, 还充分支持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无线传输网络等新的发布渠道, 提供了炫云微电视、网台/APP、互动播出、Signal over IP、TS over IP等多种播出方案。Opsphere融合运营基于版权的内容运营、基于行为分析的用户运营、面向租户的平台能力运营, 为用户提供统一用户运营、星云媒资云服务、统一用户管理等最新、最潮、最炫的运营服务。ONAIR Paas+云管平台通过统一媒体资源管理实现基于云的内容管理和共享, 通过统一用户管理实现不同业务的无缝集成;通过工具服务能力管理汇集不同厂商的产品, 通过运营支撑系统实现服务产品的计量计费, 持续运营, 撑起“广电云+互联网”全新产业生态圈。

从内容生产到运营管理整个流程的产品线, 构建了CDVAnywhere媒体云平台的坚实基础, 成为广电媒体实现媒体融合丰富完备的“工具箱”。

参与“白皮书”编制彰显技术实力

2014年起, 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技司的牵头指导下,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上海广播电视台、湖南广播电视台以及广播科学研究院开始联合编制《电视台融合媒体平台建设技术白皮书》、《广播电台融合媒体平台建设技术白皮书》, 并于2016年2月正式印发。白皮书对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 引导规范我国广播电视台融合媒体制播平台建设, 提升广播电视台面向媒体融合的综合制播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行业领军企业, 新奥特全程参与了《电视台融合媒体平台建设技术白皮书》的编制过程, 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多项关键技术被“白皮书”采用。舒文琦谈到了“白皮书”的演进。IT技术和广电技术不断进步, 媒体融合也给电台、电视台内容生产和发布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很多理念已经发生了转变, 频道转变为平台, 内容转变为产品, 观众转变为用户, 渠道、终端、服务方式也都发生了转变, 《电台、电视台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白皮书》已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传统的电视台系统架构解决了各个系统间的互联互通, 然而到了融合媒体时代, 各个系统成为了孤岛, 形成了烟囱式架构, 不利于内容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渠道间的传递。在此背景下, “全台网白皮书2.0版本”呼之欲出, 也就是现在的《电台、电视台融合媒体平台建设技术白皮书》。它在“全台网白皮书1.0”版本的基础上, 指导电台、电视台如何过渡到融合媒体平台, 保护了原有的投入, 满足了媒体融合的需求。

舒文琦说, “在媒体融合过程中优化融合”是融合媒体平台的特点。新奥特总结分析了媒体融合过程中的问题, 利用成熟的IT技术云平台基础架构弹性、动态、灵活的优势, 把媒体的属性加入其中, 使云平台更专注于对视频图像的处理, 把媒体应用打散工具化, 把每一个应用工具做精, 使其能够快速的迭代更新, 让媒体具备快速、灵活、共享、互动的互联网特性, 实现了贴合媒体需求的融合媒体云平台。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实践, 融合媒体平台建设技术白皮书终于落地, 并在多家电视台成功应用。

媒体融合助力两会融媒体报道

在2月19日举行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新闻工作者提出殷切希望:“要推动融合发展, 就必须要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要提高业务能力, 勤学习、多锻炼, 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全国两会便是集中检验媒体发展的一次重大新闻宣传战役, 新奥特在这场战役中为新闻媒体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吕辉介绍,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 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和云南广播电视台利用新奥特融合媒体云平台成功完成了对全国两会的全媒体报道。

为了更好实现全媒体互动,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 云南广播电视台在北京设立了全媒体新闻中心和生产调度中心, 以此作为云南广播电视台两会报道的中枢指挥中心和信息集散整合发布中心。云南广播电视台北京新闻中心, 形同一个中央信息厨房, 分为演播中心和指挥中心两个部分, 包括了报纸、网站、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信息的采集和发布区域, 其形式则涵盖了音频、视频、高清图片等。打破传统的发稿模式, 按照同步安排、统一采集、多次生成的原则, 对大会进行全方位的报道。

为提高新闻视频传输效率, 云南广播电视台全媒体新闻中心引进了新奥特的“云通联”技术。新闻通联云平台可以实现新闻视频的高速上传、下载和文稿成片编辑, 是新闻外场覆盖移动终端和PC端的新闻生产工具, 是电视新闻节目全终端制作的利器, 功能包括采集收录、快编转码、存储管理、多终端视频发布等。这样的超级强大的云计算平台和云南广播电视台全媒体新闻播控系统的结合, 为这次两会报道提供了极为便捷的体验。在北京的记者可以运用云通联独有的网络上传加速技术, 实现大文件高速上传, 支持断点续传, 确保视频播出质量, 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改变了原来极度依赖卫星传输、网络传输受时间、编码、转码等带来的效率低下的问题。在新奥特融合媒体云平台的支持下, 云南广播电视台在人民网2016全国两会全网传播“省卫新闻”融合力榜单中上榜10次, 成绩斐然。

结束语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 第2篇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挑战

1.表现

虽然对新媒体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市场蛋糕的大小是不变的,新媒体的出现必然与传统媒体产生竞争,分流一部分受众。美国去年5月公布的一项针对2600位网络使用者所进行的媒体消费行为调查显示,有60.9%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比起前一年花在网络上的时间更多了,而减少时间看电视的人有35.5%、看杂志的有34.1%、听收音机的有27.1%、看报纸的有30.3%。

2.原因

虽然新媒体并没有形成对传统媒体的大规模替代之势,但新媒体的种种优势确实使传统媒体正在失去一些传统优势。

(1)新媒体提升新闻时效性

以报纸为例,报纸的内容一向被要求具有时效性强的性质,报业竞争也主要表现为时效性的比拼。以南京地区的报纸为例,为了增强时效性,许多原本应该在傍晚发行的晚报都赶在了清晨发行。而新媒体的出现,使报纸的这一优势明显削弱。电子媒体在技术上的绝对优势使其时效性远远胜过报纸的时效性。

如今,许多受众已经习惯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通过这种途径得知的新闻往往比随后浏览报纸、观看电视所获知的要新鲜很多。

(2)新媒体增强受众主动性

报纸新闻的阅读受报纸发行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电视新闻的收看受播出时间段的限制,传统媒体的受众不可能在自己所希望的任何一个时间段随心所欲地接受信息。新媒体的出现则大大改变了这样的格局,受众可以在任何时间段通过网络了解国内外动态,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接收所希望获知的资讯。新媒体无形中改变了人们与生活对话的方式。

(3)新媒体降低信息成本

报纸真正成为大众传播媒体,不仅因为它是新闻纸(newspaper),还因为它是廉价纸(cheappaper)。以低廉的价格获得大量的信息曾经是报纸的极大优势。现在,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成本大幅度下降,无论是在获得信息的量上,还是在获得信息的价格上,报纸都在失去其传统优势。特别是,报纸的低价格还依赖于发行网络的低成本,而新媒体传输技术和终端设备技术的长足进步导致其价格大幅度下降,而且基本不受传输距离、范围和信息量的影响。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依存

两种媒体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如何体现,两种媒体在相互依赖中各自又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呢?这要从内容传播的共享性和传播技术的互补性两方面来分析。

1.信息内容共享

要从内容信息的共享性上回答这些问题,就有必要引入西方传播学中的共鸣效果(reso鄄nanceeffect)和溢散效果(spill-overeffect)两个概念。

(1)共鸣效果

“共鸣效果”(resonanceeffect)的提出,是学者诺尔纽曼等人(Noelle-Neumann&Mathes,1987)在研究1968年伦敦反越战示威时,发现媒体之间也有意见领袖媒介(opinion-leadingmedia)的现象存在,即一些主流媒体最先报道相关新闻后,其他媒体才相继跟进,且意见领袖的内容为其他报纸所采纳,形成一股连锁反应。诺尔纽曼称这一现象为“共鸣现象”。就是说,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主流媒体充当了意见领袖的角色,是其他新闻工作者的信息来源与参考架构。这种由主流媒体引起而在媒介系统中产生一连串报道上的连锁反应,就是“媒介共鸣”(resonanceofmedia)效应。

传统媒体在社会公信力和第一手新闻信息获取方面依然具有绝对的优势。如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被处以绞刑的事件曾经受到传统媒体的广泛关注,并因此促使新媒体产生“共鸣”。

(2)溢散效果

“溢散效果”(spillovereffect)是学者Mathes和Pfetsh(1991)提出的。当媒介议题由潜伏期与预备期转变成上升期时,主流媒体开始加入报道。他们将这种媒介议题是由另类媒介流向主流媒介(意见领袖媒介)的议题传布方式称为“溢散效果”。

新媒体的出现使得“溢散”日益明显。如果说,广播时代最重大的国际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电视时代最重大的国际事件是越南战争的话,那么,发生在美国的“9·11”恐怖袭击事件

可以说是到目前为止网络传播时代最重大的国际事件。“9·11”恐怖袭击事件在全世界的影响力有目共睹,但这样一个重大事件最初是通过网络传播出来的,随后逐步溢散,传统媒体才加以报道。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新媒体使得“溢散”日益明显,让主流媒体卷入敏感问题的报道,不仅扩大了新闻报道面,而且拓宽了受众的言论空间,使受众话语权得到增强,受众的地位得到提高,反映民心民意的渠道更加畅通。

2.传播技术相互依存

如果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内容传播上的相互依存是隐性的话,那么两者在传播技术上的相互依存则显而易见了。一方面,传统媒体需要借助新技术升级自身,另一方面,新媒体如果能够将自身在技术上所具有的互动性优势与传统媒体的便捷性优势相结合就更加能够开拓发展的市场。

(1)报纸全面Web2.0

Web2.0是当下在互联网上迅速崛起的一股新的传播势力,它创造了个性化、平民化、交互性的传播景观,这种新技术的出现,为传统媒体的创新提供了许多启示,尤其对于报纸,提供了一次打破传统定位,加快数字化发展的契机。正如百度公司副总裁梁冬所言:“报纸也将进入Web2.0时代。”

美国报业协会主席曾表示:“因特网是少数可以跟传统媒体配合得天衣无缝的媒体。它是报业自然的发展方向,它为报纸提供了空间、及时性和更大的读者群。”而借助Web2.0的传播优势,尤其博客这一Web2.0核心应用的最典型代表,报纸新闻传播将拥有更大的空间和能力。

(2)手机与报纸相互补充

伴随着通讯技术的进步,作为大众通讯工具之一的手机,其功能不断拓展,特别是短信、彩信等的出现,手机已逐渐发展成为人们之间记录、存储、传输、交流和呈现信息的新媒介。针对手机在新闻资讯传播方面的优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传统平面媒体纷纷推出以手机为媒介的新闻信息服务业务,即将纸质媒体的新闻内容进行数字化转换,通过无线技术平台发送到用户的手机上,使手机用户能够即时、快捷、便利地阅读当天的报纸新闻。

(3)IPTV升级传统电视

IPTV即交互网络电视,一般是指通过互联网络,特别是宽带互联网络传播视频节目的服务形式。

互动性是IPTV的重要特征之一。有学者指出,数字交互电视“颠覆了电视观众的„受众‟定位与电视传媒的„传者‟定位”,“数字交互电视的互动传播,使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位置不再是固定的或先在规定的,而是不断在互相共享的、移动的。”数字交互电视的发展还使得“大众传播研究的重心”转移到了“信息使用者”身上。

(4)播客扩大广播发展空间

随着博客的出现,播客也应运而生,而且短时间内人气急升,所以播客是传统广播的一个新的竞争者,但不是它的掘墓人,一方的发展不一定必然以另一方的停滞乃至灭亡为代价,相反,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共生关系,存在着很大的合作空间。輥輱訛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补升级

如今,在一派“唱衰”传统媒体的声音之下,新媒体似乎成了传统媒体的“掘墓人”。其实,传统媒体目前的处境,与十几年前戏剧面临的危机有某种相似之处,然而,几十年过去了,对戏剧产生了巨大冲击的电视的优势固然应予承认,戏剧的观众也的确在减少,另一方面,电视和录像的崛起还给戏剧带来了新的艺术表现手段和观众,戏剧借助于现代化强有力的传播手段,进入了千家万户,这也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现在,戏剧依然在熙熙攘攘的现代艺术世界里占据着不容替代的一席。

和戏剧消亡论一样,曾几何时,电视的普及也曾使人担心纸质媒体将大大萎缩,而这几十年的事实同样表明,电视并没有对报纸产生很大的冲击,电视和报纸仍然是共同繁荣和发展的。这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

在这种既定的生存环境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必然也是相互依存互补升级的。

(一)传统媒体的升级方向

历史已经证明,新技术带来的变革并不会使传统媒体消亡,广播的出现并没有摧毁报纸,电视的出现也没有摧毁广播,而他们都没有使图书消亡。新闻业的每一次新技术浪潮都推动了该行业的进步,促使双方面互相借力,促进优势升级。輥輲訛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面对新媒体的优势,大可不必自惭形秽,利用自己的优势和新媒体竞争是正确的选择。传统媒体的优势首先体现为

公信力强。中国社科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12城市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调查报告》和《中国5小城市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调查报告》显示,网民最信任的还是电视、广播和报纸,而信任程度最低的则是网络上的新闻。輥輳訛

在挑战面前,传统媒体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有效地突围,突围不能仅仅依靠自己,相反还要借助对手的力量,传统媒体可以采取有效的战略、战术,充分利用好支撑在新兴媒体背后的新技术,增加互动的成分,从而提升传统媒体的价值,为自己的生存创造条件。

(二)新媒体的升级方向

媒体评论 第3篇

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除了在小剧场舞台、茶社进行的曲艺演出外,通过广播电台传播与评论的曲艺内容同样繁荣多样。于是在曲艺界曾涌现了一大批知名的艺术家,如袁阔成、马三立、侯宝林、马季等,他们的作品被街谈巷议,广为传播,家喻户晓。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后,在以广播电台为主要媒体和新兴电视媒体的介入与宣传下,加之国家级的《曲艺》杂志评论平台的参与,便又出现了关注马季、杨振华、姜昆、冯巩、刘兰芳、田连元、单田芳等曲艺名家的热潮,他们的艺术开始得到广大百姓的认可和喜爱。如“十大笑星”评选,广受社会舆论认可的“评书四大家”出现等等,与媒体力量的介入与推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极大扩展了曲艺艺术普及和发展的途径,使年轻人更容易看到曲艺艺术光明的前途。仅以辽宁电视台为例,1985年3月,辽宁电视台在全国率先开办了电视评书栏目,当时《评书连播》在卫视播出,随着电视栏目的播出与全国各地方电视台的节目交流,再加上《辽宁广播电视报》的宣传(当时我是辽宁电视台的曲艺编导。凡是在辽宁电视台录制节目的评书演员,我都会在《辽宁广播电视报》上刊登对演员、书目的介绍。同时,与之相关的艺术评论也必不可少),社会影响很大。应该说,曲艺演员的成功,除了他们自身的努力和艺术魅力外,全国自上而下的各种媒体的宣传和评论也确实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使得他们逐渐被千家万户所熟知。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电视机几乎家家都有了,不仅辽宁电视台有曲艺栏目,就连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也开办了电视书场,每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更是离不开曲艺节目,尤其是曲艺小品。每年的小品节目和小品演员都是老百姓关注的热点,“赵本山现象”就是这样产生的。一时间学习曲艺艺术的年轻人开始增多,出现了一大批模仿赵本山、单田芳、宋丹丹等人的模仿者,向曲艺名家拜师学艺的年轻人更是与日俱增。各地方的曲艺评论和颇具曲艺评论性质的栏目异常活跃,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社会影响力。仅以辽宁省地方台为例,就有《说说笑笑》《曲艺天地》《说说唱唱》《说演弹唱》《难得一笑》《曲艺俱乐部》等栏目,推出的各种艺术专题、人物专题、时尚信息、艺术评论专题等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欢迎。由此,媒体介入曲艺评论与宣传的必要性可见一斑,只有媒体的相关机制发展了,曲艺评论才能得到发展,换句话说,只有媒体宣传的平台扩大了,曲艺评论的平台才能得以进一步扩大。

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近些年,曲艺的相声、评书等形式开始越来越多地被媒体的主持人所借鉴,亲切自然、风趣幽默的主持风格受到观众欢迎,很有收视率。通过媒体发挥传播效应,使得《小品大观》《组团上春晚》《喜剧力量》等深具曲艺元素和特色的电视栏目应运而生,呈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喜人景象。与此同时,媒体的力量反过来影响了一大批曲艺人,形成了一个较长时间的发展走向,其中较突出的趋势之一就是曲艺小剧场的复兴。辽宁地区的营口老街就有三家茶社,大连、鞍山曲艺社团也都形成了常态化的演出。以沈阳的民间曲艺团队为例,由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振华命名的鼎泰乐和艺术团和鼎泰茶社不仅在大剧院小剧场演出,也经常参加沈阳及其他地区的文艺惠民演出。他们与社会力量合作在沈城开办了世茂五里河大茶馆,一时间迎来辽宁卫视的《第一时间》、都市频道的《新闻早早报》、交通广播FM98.6和《辽宁日报》等媒体的连续报道与肯定。

在看到媒体评论对曲艺正面引导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媒体评论的传播作用及其对曲艺的影响,曾得不到充分的重视和思考。曲艺播出平台和曲艺评论阵地少得可怜,一些曲艺评论人才纷纷改行外流,可以说这严重影响了曲艺事业的发展,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有曲艺自身的原因,即“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曲艺自身发展的问题是导致曲艺评论不景气的一个重要原因,即评论形成不了热点,难以吸引关注;其次,曲艺评论人才匮乏,鲜有有影响力的曲艺评论文章,难以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电视节目制作不仅具备传统的宣传属性,更多了一层商品属性和交易属性。“先生存,后发展”的现实使得不少创优栏目不得不给创收栏目让路,从黄金时间挪到非黄金时间播出,从主频道挪到非主频道播出。更有甚者,有的类型栏目以种种名义被砍掉。曲艺类栏目多生存艰难,更何谈与之相关的曲艺评论的发展?这是大数据时代不可抗拒也不可回避的事实,那么试问曲艺评论向何处去?笔者认为,首先,需要政府加大支持力度,投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发掘专业人才,适时在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媒体上开设曲艺评论阵地,使之真正成为曲艺发展的及时雨、领航员和加油站。其次,行业协会等有关组织应当经常组织专家适时地对曲艺现象进行研讨、座谈,通过推介、解读等手段引领其健康有序发展。

目前,每当推出一档定位独特、样式新颖的电视节目时,媒体评论总能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分析其卖点特色所在,分析它的优劣利弊和市场走向,帮助该节目进一步完善。具有曲艺元素和曲艺特色的节目也须遵循这一规律。

可以说,曲艺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媒体评论的影响与作用,它们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对于传承曲艺文化经典,繁荣和发展曲艺创作,媒体评论责无旁贷,亟需履职尽责,发挥其应有作用。这也是身为媒体人应有的艺术良知。

媒体评论 第4篇

关键词:自媒体,转型,媒介融合

传统媒体的转型之路,哪条是正确的说不清。能说清的,恐怕只有一句话:随着盈利模式和生态圈的成熟,自媒体已经步入“后大佬时代”,而自媒体的这种发展势头也正为传统媒体的转型带来新的导向和动力。

一、后自媒体时代的传媒格局

自媒体的走红并不令人意外。发展至今,自媒体已经逐渐成为可能颠覆整个传媒生态的新兴力量。自媒体自诞生之初便表现出“零门槛”的亲民特质,在移动智能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创建一个自媒体已经成为一种几乎不需要任何成本支出的事情。

从现象上来看,一些自媒体平台庞大的用户数量使其不断积聚影响力,成为当仁不让的信息细分领域的领头羊。细分后的内容为平台用户提供行业动态的独家定位解读、本地事件的最新快报以及热点事件的一线观察等信息资讯。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便是自媒体平台对用户需求的精准定位。用户需求的分散性为自媒体平台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自媒体内容的特色化、灵活化以及自由发言的互动性体验使得自媒体获得了相对传统媒体的独特优势。而智能手机的普及为自媒体平台用户的增长解除了终端方面的约束,再加上与传统媒体相比的低推送成本,自媒体的市场日益得到巩固和壮大。

穷则思变,在自媒体异军突起的大格局下,各传统主流媒体亟须加快向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的转型步伐,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无缝对接、同步壮大,保证主流思想舆论的不断巩固。

对于有着迫切转型需求的传统媒体而言,认清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看清新媒体的发展趋势。自媒体在发展初期,可以选择的载体众多,如博客、微博、微信等,这便造成跑马圈地的局面。随着市场法则的显现,自媒体平台的发展逐渐进入瓶颈期。一项调查数据表明:目前真粉率超过半数的微博“大V”寥寥无几,公众号的打开率普遍在一成以下,鱼龙混杂的自媒体群体不乏依靠低俗和造假博取眼球者。这便为后来者敲响了警钟:自媒体的发展已经被贴上后时代的标签,新进入者不得不重新审时度势,思考自媒体的“剩余价值”。

二、成本优势提供融合土壤

按照价值枢纽来区分,传统媒体的价值枢纽是内容,而自媒体的价值枢纽是人格魅力。虽然自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价值枢纽并不一致,但这并不影响自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相互融合。

媒体主要承担信息中介的作用,这就像过滤器的工作原理,把大量的信息梳理归纳后产出有价值的、被大众需要的信息。在后自媒体时代,获取信息的途径呈现出多层次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对于普通受众来说,能够为自己获取有用信息匹配一个实用的“过滤器”便显得尤为重要。相比之下,在价值导向的驱动下,受众所选择的这个“过滤器”到底归属于哪个“生产厂家”,这个厂家是“个体户”还是“大企业”,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这便为传统媒体和自媒体的相互融合奠定了基础。

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这个“过滤器”从内容的生产到最终呈现在受众面前,始终保持着与受众的“零距离”。这种“零距离”让用户得到了更好的产品体验,比如用户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关注、下载、订阅等快捷方式轻松地通过手机或电脑获取内容,自媒体的这种亲切和及时成为自媒体的读者受众即用户黏性较高的重要原因。

从另一层面来说,正是自媒体自带的这种草根属性,造就了它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船小好调头”的灵活优势,譬如受众对证券和保险感兴趣,就可以关注专门的自媒体,来达到精准定位的目的。反过来,在社会效益允许的前提下,假如只考虑经济效益,传统媒体转型做专业媒体肯定在成本上会吃不消,这是因为传统媒体并不具备自媒体轻量化的优势。

成本优势是传统媒体与自媒体平台融合的前提,或者说是二者相互融合的土壤,一旦丧失了这个优势,传统媒体便不存在和自媒体平台融合的可能。

三、媒介融合拓宽商业化之路

如果自媒体的发展完全屏蔽商业化,那么所有的努力便是空谈。输掉了成本优势,传统媒体在其他方面却略胜一筹,比如渠道的拓展、规模化运作和资源的定价议价等。而这些方面恰恰是自媒体平台在商业化进程中的最大短板。因此,媒介融合或将成为自媒体商业化的成熟路径选择,这也为传统媒体的转型找到了出口。

在初级阶段,自媒体的商业模式往往是依靠免费模式获得流量,进而吸引广告商打广告获取经济收益。这种商业模式虽然被传统媒体验证过,但由于自媒体自身的局限性,最终都很难支撑一个新媒体项目的全部。那么,传统媒体和自媒体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如何才能结合自身优势构建持续发展的商业化布局?

第一,内容为王,以质取胜。不管什么时候,专业的内容都是媒体的立足之本,只有原创、精品和坚持的媒体才能赢得用户口碑,拿下市场份额,进入良性发展。至于盲目跟风的伪自媒体则必然会被淘汰。

第二,凝结团队核心竞争力。自媒体实现盈利,首先是要解决人的问题。在强调特色的自媒体时代已然需要借助团队、资本、营销的力量,吸引外部互联网运营人才,实现基因置换,思维重塑。

第三,加快商业化进程。后自媒体时代几乎每个人都已经对各种社交媒体产生了某种程度的依赖,传统媒体应该充分运用自媒体这个传播工具推进商业化进程,并且产生持续关注。

第四,增加用户黏性。自媒体营销需要有很好的社交思维,要想增加用户黏性,就要运用各种创意引导潜在用户产生互动,其中的每一次互动就是一次营销,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刷存在感,往往还能带来直接的销量。

参考文献

新媒体的特点 较之于传统媒体 第5篇

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自然有它自己的特点。对此,吴征认为:“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周进指出,新媒体可以与受众真正建立联系,同时,它还具有交互性和跨时空的特点。同时,新媒体给媒体行业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模式,如节目专业化越来越强,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等。郭炜华认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状态的改变: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新媒体传播有四个特点——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信息‟与„意义‟无关;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大众传播的„小众化‟”。有研究者从另一个角度提出:“新媒体近乎于零费用信息发布,对受众多为免费,这对传统媒体的新闻产品制作成本造成挑战。”张毓强还以“伦敦爆炸案”为个案提出了新媒体的多媒体整合态势。“市民威廉?达顿拍摄了手机照片,在朋友的博客上以近乎于图片直播的方式„报道‟了灾难现场状况。这些照片很快进入各大电视网的新闻头条。在这次„报道‟中,手机、博客、互联网以及„播客‟密切配合,将„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权力牢牢抓在手中,新的媒体形式与媒体工具的结合,显示出了巨大威力”。隐蔽性 新媒体的许多形式隐身于日常环境的各种空间、物体中,它最低限度地减少了与受众之间的抵触性,使广告同娱乐结合得更为紧密。分众性 可以更有效地针对产品的消费群,加上一些新媒体属于主流媒体,信息传播率高,所以它能够很好地找到每个人单独的时间,通过这些零碎的时间,得到传统广告难以获取的好环境。高科性 使新媒体具有鲜明的时代个性与广泛的应用性,适合于不同场所,可以产生更好的视觉效果 具有生动性和真实感,具备了较好地表现商品的各种特性 使商品的广告大大降低了整个环节的成本,又充分提高了广告的传达率。新媒体的优点 新媒体既拥有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的优点:完全个性化的信息可以同时送达几乎无数的人;每个参与者,不论是出版者、传播者、还是消费者,对内容拥有对等的和相互的控制。又免除了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的缺点:当传播者想向每个接受者个性化地交流独特的信息时,不再受一次只能针对一人的限制;当传播者想向大众同时交流时,不再不能针对每个接受者提供个性化内容。同时他指出新媒体完全依赖于技术,不是人类先天自然拥有的技能。没有数字化等技术,新媒体完全不可能。

什么叫新媒体?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不在于出现时间的先后,而在于传播方式和内容形态的不同 曾几何时,互联网络的盛行,曾经使业内人士无不感叹,网络媒介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媒体之后的第四大传播媒介。在一段时期内,网络媒介成了新媒体的代名词,似乎一提起新媒体,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就是网络媒介。但是,说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正确吗?答案是不正确。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发展,科技的变迁,具有越来越多传播方式和内容形态的媒体形式不断涌现,如数字电视、车载电视、楼宇电梯广告、手机短信、手机电视等等。最后,可以明确地说,所谓新媒体,是指一切区别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具有多种传播形式与内容形态的不断更新、不断涌现的新型媒体。新媒体传播有四个特点: 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 从岩画和巫会的模拟传播,到诗歌和戏剧的口语传播,到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之后的文字传播,到无线电发明之后的电子传播,回顾人类的大众传播史我们可以发现,传播的媒介形态日趋丰富,而传播行为日趋自由。印刷品传播和电子传播的形态、通道是固定的,其传播的专业要求和边际成本都很高,传播者具有较强的垄断性和控制权,而数字化必然带来的网络化,以及网络化必然导致的交互性,使传播者和接收者的身份转换极其容易。如今,一个人通过发送手机短信、撰写博客日志、发起网络群聊,就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对任何人”进行大众传播,突破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壁垒。“信息”与“意义”无关 尼格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说:“比特就是比特”。在数字语言里,所有的文本、声音和影像都只是0和1的组合。传播的信息从传播的意义中抽象出来,使“把关人”的能力大大削弱。因为意义是完整、单一而不能分割成片段来进行传播的,易于甄别,而信息是可以编码、分段、压缩,进行传播,再组合、复原、解码,进行读取的,很难在传播过程中判别每一片断的信息意味着什么。上海目前发展很快的楼宇视频和地铁视频系统是电视还是计算机?曾经发生一场定性之争,就是这种突破的生动案例。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 在传统传媒一统天下的鼎盛时期,传播的效果似乎是无坚不摧的,大众媒体对于公众有着“魔弹”般的效力。但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信息和“噪音”越来越多,以一个人的接受能力,根本不可能全部进行接收和处理,同时,在技术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复制和传递已经非常容易,因此,信息接收者按照什么样的标准,通过什么途径,如何选择和过滤信息,又如何屏蔽噪音,在最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传送者的传播意图能否实现。这意味着受众在接收信息时的主动性和消费偏好变得日益重要。大众传播的“小众化” 传播学研究中曾经有一个“沉默的螺旋”的发现,表明人们为了避免成为异类,陷入孤独,往往在大众媒体或舆论活跃分子发表了意见之后,不再表达自己与之不同的观点。而在数字加 网络的新媒体时代,任何一个人通过互联网、手机等,就可以随时进行信息沟通,甚至成为传统媒体的重要信息来源,人际传播的性质得到凸显和强化,传统的,倾向于无差异的普遍的广大受众,开始分割为气味相投的或者利害相关的“小众”,如各种各样的网络游戏团体、户外旅游论坛、短信交友俱乐部等。在小众中,人们也许更容易找到声气相投的伙伴,以对抗大众传播所造成的“社会孤立 分类 手机媒体,开创媒体新时代 杨春兰在她的文章指出:“如今的手机已不再单单是通讯工具,它还担当起了„第五媒体‟的重任”。手机版报纸内容图文并茂,只不过为了照顾读者的阅读习惯,编辑们要将报纸的新闻精编一遍后再搬上手机。与传统媒体相比,手机版报纸新闻时效性更强,很多新闻都能在报纸上报摊之前看到;简洁方便,可容纳一份内容丰富的报纸,从热点新闻、房产行情、彩票服务到生活信息等内容应有尽有;还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可随时阅读。此外,手机版报纸不占用手机的存贮量,像电脑一样只是一种虚拟存贮状态。相比较以往的手机看新闻业务,“手机报”具有很大的优势。比如从订户体验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受众的阅读习惯和延伸需求。形式上,最大限度地展现报纸的全貌;使用上,瞬间接收,随看随翻,彻底摆脱了传统纸媒介的时空限制。而且订阅者还可将自己的感想意见及时发送到无线报纸平台,编读间再没有隔膜,实现直接交流互动。这改变了传统的传者传递信息,受者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面,实现了互动有效,人情味十足的沟通新局面。尤其是2006年下半年发放3G牌照以后,手机媒体可传送的信息量和信息形式越来越多,手机的媒体趋势越来越明显。IPTV,传受互动进行时 IPTV即交互网络电视,一般是指通过互联网络,特别是宽带互联网络传播视频节目的服务形式。互动性是IPTV的重要特征之一。有人指出,“IPTV用户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可以根据需要有选择地收视节目内容”。网络电视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制度上的弊端。业界人士提出,“网络电视不仅是电信运营商的一场盛宴,对节目制作商而言,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然而,“在新媒体产业领域,广播电视已不再享有原先的政策保护和市场垄断优势,与市场接轨的企业制度安排至关重要”。数字交互电视是集合了电视传输影视节目的传统优势和网络交互传播优势的新型电视媒体,它的发展给电视传播方式带来了革新。有学者指出,数字交互电视“颠覆了电视观众的„受众‟定位与电视传媒的„传者‟定位”,“数字交互电视的互动传播,使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位臵不再是固定的或先在规定的,而是不断在互相共享的、移动的。”数字交互电视的

发展还使得“大众传播研究的重心”转移到了“信息使用者”身上。数字电视,产业链有望增长 数字电视是一个从节目采集、节目制作节目传输直到用户端都以数字方式处理信号的端到端的系统。基于DVB技术标准的广播式和“交互式”数字电视.采用先进用户管理技术能将节目内容的质量和数量做得尽善尽美并为用户带来更多的节目选择和更好的节目质量效果,与模拟电视相比,数字电视具有图像质量高、节目容量大(是模拟电视传输通道节目容量的l0倍以上)和伴音效果好的特点。特点:(1)音画,细腻逼真。由于采用了数字编码、压缩和传输技术,大大降低了传输过程造成的信号损耗,基本消除了模拟电视中的“雪花和条纹”现象,收视效果接近DVD水平。(2)功能,种类繁多。除了数字电视基本频道、专业付费频道等视频节目以外,使用方便的节目收视导航、电视网站、实时股市行情、游戏、电视短信等新型服务形式也将出现在电视荧屏上。(3)频道,极大丰富。数字压缩技术的应用使一个频道传输4—8套节目成为可能,全方位拓展了收视空间,用户仿佛臵身“节目超市”,精彩节目随意挑选。(4)内容,个性十足。有线数字电视节目注重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用户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真正成就“家庭电视台”的梦想。分类 数字电视可以按以下几种方式分类: 按信号传输方式分类

可以分为地面无线传输(地面数字电视DVB-T)、卫星传输(卫星数字电视DVB-S)、有线传输(有线数字电视DVB-C)三类。按产品类型分类 可以分为数字电视显示器、数字电视机顶盒、一体化数字电视接收机。按清晰度分类 可以分为低清晰度数字电视(图像水平清晰度大于250线)、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图像水平清晰度大于500线)、高清晰度数字电视(图像水平清晰度大于800线,即HDTV)。VCD的图像格式属于低清晰度数字电视(LDTV)水平,DVD的图像格式属于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SDTV)水平。按显示屏幕幅型分类 可以分为4:3幅型比和16:9幅型比两种类型。按扫描线数(显示格式)分类 可以分为HDTV扫描线数(大于1000线)和SDTV扫描线数(600~800线)等。移动电视,强制收视的是与非

自媒体-众媒体-社交网络 第6篇

第一个特点为社交网络里每个注册用户均是一个自媒体原点

第二个特点为社交关系链

第三个特点,众媒体阶段产生的各种信息与观点的博弈,将使我们越来越接近事情的真相,越来越选择理性与接近真理

近,如果你错过了孔庆东粗口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错过了还在进行中的“方韩大战”,错过了360与金山关于360产品被苹果下架的纠纷,错过了超越想象的大事件;如果你还在错过,你基本上“out”了,或六根清净、立地成佛了。而这一切不能错过的,“被”不能错过的,皆因社交网络的发展。

这些事件,尤其是“方韩事件”,集中体现了社交网络的基本特点。第一个特点为社交网络里每个注册用户均是一个自媒体原点。“方韩事件”的原点既不是方舟子,也不是韩寒,而是麦田,在他自己的微博上发布了对韩寒的质疑。

仅有这个质疑是不够的,社交网络的第二个基本特点为社交关系链。麦田有自己相识或不相识的粉丝,也是自媒体的第一批读者,而他们自身也有社交关系链。产生于麦田自媒体原点的内容,由于其质疑对象是网络红人,拥有庞大粉丝量和影响力,从而快速在网络里裂变式反应并放大。这样的冲击波很快到达以韩寒为首的韩粉阵营,引起不亚于十级地震的强烈反应。也许麦田并不是质疑韩寒的第一人,也许质疑早就存在圈子聚会的酒桌上,朋友的谈论间,也许质疑人本身比麦田更有名更专业,但这样的质疑不具备传播性和影响力。社交网络里的原点是谁、知不知名并不重要,关键在于爆什么料。

韩寒面对质疑的强烈反应是在网络世界里悬赏(不管这个悬赏申明有何逻辑上的问题),现在看来,韩寒在当时至少存在对社交网络特点不了解的失误。从麦田开始的自媒体对韩寒的质疑,已经在网络里通过社交关系链发展成众媒体,不仅在传播,同时在评论和再创造。韩寒的悬赏行为,等于为社交网络从自媒体到众媒体火上浇油,于是就有一个同是网络名人拥有大量粉丝并是该领域专家的方舟子应招,众媒体朝有目标和自发组织性的行为方向演变。接下的事情估计超乎所有人的想象,众人拾柴火焰高,结果是不管韩寒还是方舟子,关于他们真真假假的信息已如大海,人生历程如渐渐散开的迷雾般越来越透明,真相在逐渐还原。

众多的网民,不管是参与其中,还是围观的看客,也各自在判断、拷问和受到洗礼。这就是社交网络的第三个特点,众媒体阶段产生的各种信息与观点的博弈,将使我们越来越接近事情的真相,越来越选择理性与接近真理。

“方韩事件”还有一个新出现的现象,那就是社交网络可以成为与传统媒体(包括传统互联网媒体)互动的平台。当方韩事件影响力足够大的时候,众多传统媒体参与进来,也许你不看某张报纸某个电视台某个视频网站,但与这个事件相关的报道,只要有价值,都被原点们放到了社交网络里。

社交网络的发展,不只是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和重大商业机遇,尤其是在Facebook即将上市的2012年。我们可以去质疑扎尔伯格最初创办Facebook的动机,但无法回避和否认,现在的Facebook越来越接近“让世界更加开放,更加紧密相连”这个理念。

媒体评论 第7篇

随着技术的发展, 电视媒体从人们的生活必需品成为生活的辅助品, 受众利用智能手机和电脑, 从网络中获取更加丰富的信息资源, 进而满足自身对信息的需要。随着新媒体的崛起, 电视媒体受到的冲击日益严重, 对此电视媒体要依照自身的优势, 顺应媒介融合的发展潮流, 探究新的发展方式。

一、媒介融合的重要意义

随着互联网、微信等网络媒体的兴起, 电视媒体的受众数量、盈利模式受到严重的冲击, 并且由于广电总局和新闻出版署等部门对传播内容的限制, 导致大量受众将精力投放在新媒体上, 所以电视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其融合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具有电视媒体不可替代的优势。电视媒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具有一定的受众群体, 受众习惯在固定的时间收看固定的节目, 同时电视媒体是国家思想、理念等传播的重要渠道, 受到国家的扶持, 其内容质量较高。二是新媒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播出时间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只要具有网络, 受众就可以随时观看电视媒体中播放的直播内容, 也可以观看到电视媒体中没有播放的内容, 新媒体的出现既满足了受众对信息的需求, 也打破了时间对信息的限制。三是新媒体与电视媒体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通过兼容并包的方式整合信息资源, 注重对信息的反馈, 进而推动电视媒体的发展, 不断提升新媒体信息内容的质量。

二、媒介融合趋势下电视媒体的困境

(一) 受众数量减少

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的发展, 人们在乘坐公交车、等待朋友的过程中利用手机来消磨时间, 观看娱乐节目、电视剧、新闻资讯等。由于新媒体传播的内容满足了受众对信息资源的需求, 并且更加方便快捷, 促使受众越来越多地选择新媒体来获取信息。《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调查数据显示, 到2016年6月, 我国互联网网民数量为8.23亿人, 手机网民的数量为6.22亿, 受众数量在网民数量的推动下呈现几何式增长。在新媒体数量不断提升的情况下, 电视媒体的受众数量在不断降低, 其受众主要为45岁以上的居民, 这类人群很少应用智能手机, 习惯于传统的接受信息的方式。

(二) 盈利模式受到冲击

电视媒体的盈利模式主要靠广告收入, 收视率越高其吸引广告商的能力越强, 进而提升电视台的收入水平。随着新媒体的兴起, 其广告的吸引力度变弱, 广告商的投放力度降低, 进而影响其收入。 (1) 通过调查, 2015年电视媒体的广告投放量降低了11.3%, 互联网广告的投放量同比增长了36.5%, 尤其是2016年度播放的电视剧《琅琊榜》, 爱奇艺吸引了多家广告投放商家, 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收益, 传统的脑白金、蒙牛、郎酒等广告投放商纷纷缩减电视媒体的广告份额, 进而将广告份额投入到新媒体中。

(三) 监管部门对内容的限制

媒体是国家的耳目喉舌, 应认真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 将国家的大政方针及时传递给广大受众。电视媒体播放的内容需要接受广电总局的审核, 在其授权下播放相关节目。例如2012年广电总局下发限娱令、限广令, 之后, 全国范围内的娱乐节目减少了60%。而娱乐节目为当今大众主要的生活消遣方式, 有着较高的收视率和广告投放量, 受到监管的限制, 节目停播, 广告赞助商自然将视线投放到新媒体领域。

(四) 资源被网络媒体共享

随着互联网媒体的兴起, 电视播放的节目在互联网中同步播放, 而我国当前的法律体系缺少对版权的保护, 导致大量新媒体侵犯电视媒体的版权, 在没有授权的情况下播放收视率较高的内容, 新媒体整合内容资源, 并且利用自身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优势吸引大量的受众。 (2) 电视媒体的内容资源被网络媒体共享, 其优势吸引了大量受众, 导致电视媒体的广告投放量降低, 竞争优势不断下降。

三、媒介融合下电视媒体的发展策略

(一) 提高节目内容质量

在新的媒介环境下, 电视媒体要利用自身优秀的制作团队, 依靠国家政策的支持来创建优秀的电视节目、提高节目内容的质量, 进而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3) 电视媒体应利用大数据资源对受众的需求进行分析, 播出受众喜爱的节目。例如《中华成语大赛》节目的制作和播出就吸引了大量高校学生、社会群体参加到节目中来, 大量受众跟随节目的变化不断学习新的知识, 此种节目的播出不仅提高了民众学习的热情, 也创下收视高潮。《中华成语大赛》所取得的成果, 值得电视媒体借鉴, 进而创建满足受众需求的高质量的电视节目。

(二) 分屏播放节目内容

电视媒体要吸收新媒体打破时间和地点以及单项传播的方式, 整合图像、资料等内容, 进而采用多屏转化的方式传播节目。现阶段, 各大电视节目推出APP客户端, 采用独家播放的战略, 例如湖南卫视推出芒果TV网络, 改变传统的电视媒体信息传播的方式, 整合节目内容和播放方式, 使所传播的信息更加全面、丰富, 进而提升了节目的收视率, 通过采用分屏播放的方式, 让手机、电视、电脑三者进行有效的融合, 进而创建新的媒介生态循环体系。

(三) 充分运用电视媒体的公信力

虽然新媒体的崛起吸引了大量受众, 但是艾瑞网中的调查数据显示, 我国电视媒体的受众为12.87亿、移动视频的用户为3.2亿、互联网用户5.8亿, 其庞大的受众群体主要是由于电视媒体具有较强的传播公信力。 (4) 电视媒体作为传统媒体的重要代表, 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 为了保证电视媒体为国家服务, 要求其必须管理严格、口径统一、运行有序。在广电总局的管控下, 电视媒体传播的内容质量较高, 具有正统性, 是受众信赖的传播渠道, 而网络媒体具有匿名性, 经常散布谣言, 不断放大事件的负面点, 进而引起社会的恐慌, 所以受众想要获得更加真实的信息内容, 电视媒体是最佳的选择方式。

(四) 与网络资源进行合作

电视媒体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要与网络媒体合作, 需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 利用互联网中的资源来反哺电视媒体, 例如电视媒体利用互联网资源对受众的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调查并深度分析, 从而根据受众的需求来定位电视节目, 提高收视率。 (5) 部分电视台将节目以短片、预告的形式发布到网络空间中, 吸引受众的关注度, 同时通过网站、论坛等平台分享信息资源, 与受众进行互动交流, 进而在交流中找出节目制作的不足, 调整节目内容, 通过提升用户体验的方式对内容进行深度设计, 进而提高节目质量。电视媒体与网络资源合作, 是媒介融合背景下重要的发展趋势。

结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 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不断转变, 媒介融合成为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电视媒体应以自身的公信力、丰富的内容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运用互联网媒体提供的数据资料, 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融合, 进而保持现有的收视率, 获得较高的广告收入水平。

注释

1 崔珍.融合与变革:中外电视业最新发展动向研究[J].视听, 2015, 12:5-6.

2 向彦.媒体思维变革与媒体融合——侧重于广电媒体的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 2016, 12:204.

3 王志强、张朝阳.变革中的“互联网思维”——媒介融合和文化体改双重背景下的电视媒体转型思考[J].当代电视, 2014, 12:35-37.

4 孙超.纸媒变革的趋势分析:互联网思维与媒体融合[J].市场瞭望 (上半月) , 2014, 08:27-28.

媒体评论 第8篇

关键词:新闻评论,新媒体环境,传统媒体

新闻评论被誉为传统媒体的“新闻灵魂”, 在传统媒体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出现和发展, 新媒体环境下, 以自媒体为载体对新闻进行评论, 是当下新闻评论发展的新模式。新媒体背景下, 新闻评论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姿态, 既出现了在此之前从未有过的网络评论, 亦给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带来改变。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于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新媒体时代新闻评论的现状

(一) 表达渠道由单一到多元

新媒体时代催生了网络新闻评论这一特定产物, 表达渠道不再只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 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都能登载新闻评论, 冲击了新闻评论既有的体裁类型与表达方式。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多为单向度传播, 受众为接受者, 难以及时讨论与反馈, 但网络新闻评论由于其评论、转发、分享等功能, 能做到即时发布、频繁互动以及由评论、转发功能带来“病毒式传播”。除了新兴的网络新闻评论, 传统新闻生产机构亦加入新媒体大军, 开通官方网站, 刊登其纸媒上的社论、时评、专栏评论等, 同时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 精选纸媒上的评论文章并发布短小精悍的微评, 此举大幅提高了评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1]

(二) 表达群体由精英到大众

新闻评论由传统媒体中具备相关知识和素养的专业新闻评论员写就而成, 但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论坛、微信公众号等提供了完全开放的言论表达空间和公共话语平台, 赋予普通公众表达自身意见的权利。当下, 新闻评论的表达群体不再囿于精英和意见领袖, 普通大众也能在互联网上自由发声, 发布并传播新闻评论, 所有人在作为意见接受者的同时, 也成为意见的发布者和传播者。[2]但精英阶层的话语优势依然存在, 公信力高的传统媒体官方网络账号和存在于网络中的意见领袖仍具较高的引导力。

(三) 从传统媒体独树一帜到新老媒体联动互设议程

新闻评论曾是传统媒体的专利, 而现代社会的微博或微信新闻评论作为大众思想观点交锋的重要“集散地”, 能有效表达人们的利益诉求, 及时进行网络问政或舆论监督。爆发热点新闻事件时, 通常是新媒体最先发声, 传统媒体及时跟进, 进行深入详尽的分析整合, 新媒体的出现解构了传统媒体的单向封闭化新闻生产, 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进行议程设置。新老媒体联动相互跟进, 具备专业能力的传统媒体和掌握多重信源的新媒体二者相结合互设议程, 共同引导社会舆论健康有序发展是今后新闻评论的主要方向。

二、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发展

(一) 打造具备专业素养的新闻评论员

“公民记者”时代, 任何个人都能通过自媒体传播消息并发表评论, 但公民的媒介素养并非等量, 网络上的消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 新闻评论的质量更是参差不齐, 时代对传统媒体评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员作为具备了专业知识的新闻从业人员, 在当下的社会洪流中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素养, 具备丰厚的知识素养、理性的职业素养和独特的思想素养。在新媒体时代, 新闻评论员应当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和自身独到观点, 做到独立思考并保持坚定的立场, 带头营造新闻评论行业的优良风气, 树立权威并引导舆论, 如此才能在激烈的网络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3]

(二) 借助新媒体特点、利用好新平台

新媒体兼具信息存储海量化、传播便捷化的特性, 大量信息能在短期内得到快速传播, 传统媒体应当把握新媒体赋予的利好, 最大程度上借助互联网平台发布新闻评论, 甚至可以设置议程, 引发大量关注并加强传播效果。[4]新媒体也为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选题提供了便利, 其平台上有大量可供选择的题材, 许多新闻评论是以动态新闻为由头, 在新媒体背景下兼具时效性。传统媒体应当利用其敏锐的嗅觉从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选择值得深入探讨的题材。

(三) 发挥自身优势、保持客观与理性

新媒体的优势和劣势一样明显, 其信息繁多必难以抉择, 人人都能发声的后果是难以选择好的声音。网络上的评论发声早、传播快, 其质量和水平波动较大, 公信力不足。而传统媒体在公众眼中客观、理性并极具权威性, 拥有优秀的新闻评论员、专业化的采编队伍、丰富的人脉资源和实践作战经验。热点事件发生时, 各方意见纷呈, 传统媒体不能做网络媒体的跟屁虫, 而应当兼具意见的传播者、表达者和整合者, 将观点、议论进行深度整合分析, 体现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和价值空间, 引领社会舆论的正确方向, 这才是传统媒体的重要使命。

三、结语

当下, 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 新闻评论的表达方式已由单一变为多元, 表达群体由精英到大众, 普通民众亦能在网络上自由发布新闻评论,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影响, 两者联动共同设置社会议程的走向。新媒体时代, 只有打造具备专业素养的优秀新闻评论员, 同时利用好新平台, 发挥传统媒体自身的优势, 坚守新闻专业主义, 保持客观与理性, 才能促进传统媒体新闻评论健康长足的发展, 把新闻评论的功能发挥至最优。

参考文献

[1]涂光晋, 吴惠凡.表达·交流·争论·整合——新媒体时代新闻评论的变化与反思[J].国际新闻界, 2011 (05) :16-23.

[2]任昌辉, 郑智斌.自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新闻生产的嬗变与发展[J].新闻采编, 2014 (05) :40-42.

[3]潘智琦, 靖鸣.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突围[J].新闻与写作, 2014 (06) :90-92.

媒体融合与未来媒体 第9篇

未来传媒的三大变局

张春朗 (以下简称“张”) :最近几年新媒体方兴未艾, 快速且猛烈地冲击原有的媒体格局, 在融合背景下, 您怎么看未来的媒体发展趋势, 有哪些新的特征?

谭天 (以下简称“谭”) :我认为未来传媒发展在三个层次或方面有较大的变化:一是传媒业的格局有变化, 形成了“小新闻、大传播、新业态”的新格局;二是媒介组织有变化,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 形成各种形态各异的新型媒体;三是媒介组织形态有变化, 形成各种社会化媒体、媒介平台、新媒体矩阵以及形形色色的自媒体。这里要说明两点, 第一点是新型媒体不一定就是新型主流媒体, 如果影响力不行就够不上主流媒体;第二点是新型媒体并非只能由传统媒体转型而来, 如果它不争气的话, 新兴媒体也可以产生或主导。

张:格局与组织之变, 意味着全新的改变与尝试, 传统媒体如何应对?

谭:媒体的边界变得模糊, 新旧媒体之间形成“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融合态势, 出现平台型媒体和媒体型平台。如腾讯视频、爱奇艺 (百度旗下) 等平台型媒体, 依托强大的平台冲入传统媒体领地;芒果TV是媒体型平台, 湖南广电正努力打造电视、网络“双平台”。对于媒体业务来说, 面临流程再造的挑战, 过去我们只是PGC (专业生产内容) , 现在要加入UGC (用户生产内容) , 或二者的结合, 众包、众筹、众创让我们具有更大的内容生产空间和制播想象力。业务流程再造就是让用户参与到内容生产和服务提供中, 而传统媒体如何整合资源和对接平台, 是未来的关键点。

在过去的一年, 电视与新兴媒体融合有了一些大动作。2015 年12 月, 浙江广电集团与腾讯签署战略协议, 未来双方将充分整合优势资源, 在内容、平台和广告宣传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领域和深层次的战略合作。在此之前, 腾讯已经与浙江广电有过初步的接触, 比如《中国好声音》第四季的网络独播权给了腾讯视频, 年度票房冠军《捉妖记》双方也都有介入。此次的战略合作, 不仅是浙江广电的优质内容资源与腾讯的平台优势的结合, 双方还将共同打造横跨电视传媒、移动新媒体的立体移动平台, 抢占多屏媒体发展优势地位。马化腾更表示希望日后能够继续深化合作, 开展共同投资与共同播放。媒体与平台对接将是融合发展的题中要义。融合与转型的成败还要取决于媒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互联网给中国传媒带来了第二次改革开放。

张:是的, 2015 年2 月, 阿里巴巴影业集团和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达成一揽子战略合作协议, 双方将依托各自拥有的资源和渠道优势, 共谋“电商定制电视剧”这一全新商业模式。依托阿里巴巴集团的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能力, 阿里影业将对传统的电视制作模式进行改造和升级, 嫁接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资源, 从而实现制作方、播出方和商家以及消费者的多方共赢。阿里影业与深圳广电“电视+ 电商”的深度对接, 将联合开发定制剧内容与商业模式, 推动产业与资本整合, 既完善了阿里巴巴传媒生态链, 也为深圳广电集团推进转型融合创新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

融合新闻与新闻客户端

张:移动互联网崛起和智能手机的普及, 使得“人人都是记者”, 记者是否首先面临一次自我的转型?对于传统媒体来说, 优势在哪里, 问题又在哪里?应该如何重新定义和自我颠覆?

谭:新媒体时代的专业记者要变身为新闻策展人和数据分析师, 在专业的纵深度和外延扩展能力上着力。对于传统媒体来说, 新闻生产的优势依然存在, 在权威性、公信力以及政府资源上领先。但问题也比较明显, 一是新闻传播需要借助新媒体平台发挥效能;二是社会资本变现能力不强。尽管如今传统媒体已布局“两微一端”, 形成了“新闻频道+新闻频率+新闻网站+‘两微一端’”的模式, 但要构建媒介平台也很不容易, 这涉及到媒体的组织架构。组织架构面对的挑战更大, 目前我们媒体是事业属性企业管理, 其实是企事不分。

我认为媒体融合的本质是产业融合, 传统媒体要实现这种融合, 需要实施“体外循环”。把产业经营置于事业体制之外。“两微一端”的影响力不够, 主要还是聚合力不够, 各自为政。“中央厨房”虽然实现了新闻的资源共享, 但在新闻分发方面, 缺少像“今日头条”那样的聚合平台和用户定制。

张:媒介融合环境下, 各家广电传媒纷纷推出了自己的移动新闻APP, 这种APP如何才能做出特色?它会是增强广电新闻竞争力的有力手段吗?

谭:新闻APP是增强广电新闻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但各自的定位应清晰, 如果都做无定向的入口, 效果未必好。单纯做APP效果也不一定好, 在达到一定用户规模后, 还须充分利用数据挖掘, 了解用户需求, 力求传播价值最大化。做新闻APP也不能简单把广电媒体内容平移, 必须找出适应移动社交的表达方式, 在标题、话题和选题这“三题”上下功夫。

张:这种基于传统媒体的移动新闻客户端如何才能赢利?还是靠传统的“二次贩卖”模式吗?

谭:新闻APP不能只靠做广告, 还要做数字营销和线下活动, 不仅“卖内容”还要“卖服务”。比如广东公共频道《DV现场》依托微信公众号等在暑期举办的“小记者训练营”和“未来领袖特训营”。

张:对于这种移动新闻APP来说, 它的母体即广电传媒是它的“助力器”, 还是它的“阻力器”呢?两者如何达到良性互动?

谭:就目前而言, 母体是驱动器, APP是助推器。

张:您认为这种移动新闻APP该如何处理好UGC和PGC的关系?

谭:这个与电视新闻没有太大区别, 时政新闻还是PGC, 民生新闻及其他资讯服务可以采用UGC, 但对信源要核查真伪。

张:对于当下国内广电传媒来说, 这种新闻APP定位于本土好还是定位于全国好?

谭:新闻APP如何定位要看自己所拥有的新闻资源和媒体资源, 中央电视台的新闻APP定位可以是全国, 但地方台就要量力而行, 一般不做“大而全”, 可考虑“小而全”或“小而美”。比如说, 深圳卫视可做财经新闻的APP, 深圳经济发达, 卫视覆盖全国。但深圳都市频道的新闻APP定位就要更多考虑本土化, 可做“小而美”、“小而精”。

张:新闻融合后, 我们如何对采编从业者进行科学的考核?考核体制机制该如何适时而变?

谭:科学考核很重要, 比如多平台的发稿量、新闻的阅读量、点赞数, 多次传播、双向互动的评价指标要更多的引入到考核体系之中。

技术、资本与版权

张:机器人写新闻已经不是新闻了,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应用到传媒业, 新技术会怎样改变传统媒体的格局?

谭:新媒体不只是新技术, 更是新应用、新服务。智能化是媒体创新的下一个路口, 机器人新闻和无人机拍摄不能完全取代人, 但可以改进新闻生产, 这种改变是技术层面的。我认为数据开发利用更重要, 大数据是一个与水电一样重要的战略资源。

张:数据开发对媒体的内容生产相当重要, 它知道人们的兴奋点, 为内容生产指明方向。媒介融合趋势下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在内容上该如何突围?在媒体融合的趋势下节目又有了怎样的变化?

谭:电视本身就是一个“娱乐媒体”, 娱乐节目还是有不少做得不错的, 但还要有更大的创新, 要向纯网节目学习。娱乐节目要从引进模式发展到原创与引进并举, 需要原创和融合。谭维维的另类摇滚《给你一点颜色》就是把老腔和摇滚结合起来。节目创新不是最难的, 只要解决体制和机制问题, 创新才能有很大实现空间。而节目研发本身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活儿, 同时也需要资本推动。既需要“智本家”, 也需要资本家。

张:媒体融合环境下, 媒体的版权问题日益凸显, 您对传统媒体做好版权的维护和开发有什么建议?

谭:传统媒体的版权维护还行, 但开发力量不足。如《花千骨》, 湖南卫视只赚了播出的广告收入, 但版权方爱奇艺有更大的开发空间, 开发出手游等衍生产品。在IP资源开发利用上, 传统媒体远不如新媒体。

张:在版权运营方面, 传统媒体如何利用新媒体手段让版权效用最大化?

谭:不只是新媒体手段, 重要的是产业经营。传统媒体应该有自己的版权运营公司, 才能更好地进行商业开发。

张:版权管理和运营的模式对广电传媒做大十分关键, 您对此有什么建议?

谭:随着制播分离, 优质内容未必由电视台生产, 但如何购买版权是十分考验媒体的战略眼光和管理水平的。版权管理运营主要包括投资和开发两部分, 但投资和开发又是一个整体, 购买版权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播出需求, 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产业链, 形成多产品多环节开发, 才能物尽其财。光有版权不会开发不会运营同样是走进了死胡同。比如, 有一些好节目, 网络媒体是购买多个版权, 因为他们有能力开发, 电视台一般只购买播出的版权, 存货早已不足。

张:我们有可能以版权来倒逼广电传媒做出现象级节目吗?

谭:电视衍生产品开发是电视台的弱项, 缺少有战略眼光且高度市场化的运营公司是很难把它开发好的。现象级节目产生有一定的规律, 有其偶然因素, 也有其必然因素, 它是高水平内容创意产业迸发出来的, 版权是倒逼不来的。我觉得互联网时代, 电视台要成就现象级节目需要两个条件:一是以独到眼光判断创作或购买好的创意 (包括节目模式) ;二是拥有强大的全网营销能力和全产业开发能力, 当然也可以与互联网及其他机构合作。国内大多数广电传媒梳理下来后, 发现有版权价值意义的东西很少。关键在于开发新的有影响力的节目品牌。

“网台融合”与“一体两翼”

张:媒体融合对传统媒体产业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谭:这是媒体转型必由之路, 融合未必能转型, 但转型须经融合。如果电视台缺少核心资源, 又以传统媒体思维来做融合, 往往会陷入“赔钱赚吆喝”的困境。

张:您对传统媒体发展新媒体有何建议?为什么传统媒体发展新媒体成功概率如此低?

谭:传统媒体发展新媒体遇到三大障碍:制度、人才和资金。仅仅靠互动是不够的, 必须走网台融合之路。最近我在《电视研究》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从制播分开到网台融合》, 阐述新的制播关系和台网关系。制播关系只是在节目和业务层面考虑问题, 台网关系是在媒体和产业层面考虑问题。比如说新闻, 不只是做节目, 还要做APP;不只有线上还有线下;不只是做内容还要做服务, 不只是做单个APP, 而是要形成新媒体矩阵。多个APP形成矩阵并与“中央厨房”对接, 才能形成新闻生产、集成、分发和运营的新优势。

张:您对传统媒体事业和产业分离这一块有什么好招吗?

谭:对此, 我提出了媒介融合管理的“体外循环”理论。这个“体”有两个涵义, 分别指“体制”和“市场主体”, 就是说媒体 (产业) 融合要在体制外实行完全市场化运作。马云收购《南华早报》, 入股《华西都市报》 (部分收购) , 贝萦斯收购《华盛顿邮报》, 或许是让传统媒体起死回生的一条路。

张:传统媒体旗下的新媒体如何进行资本运营?是否有机会?

谭:媒体融合的本质是产业融合, 如果产权这一块不开放, 市场运营和资本运作都很难进行, 融合和转型也是很难成功的。

张:在现行政策下, 如何把产业经营置于现行体制之外, 实现您所讲的“体外循环”?

谭: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要经历碎片化、聚合化和智能化三个阶段。新媒体内容不能只理解为快餐, 现在要进入第二阶段。“体外循环”就是通过产权改革、股权管理以及配套措施的制度安排, 在传统媒体体制外构建起新的运营主体, 也就是完全的市场主体, 按市场规律配置资源、经营决策、开展业务、资本运营及产业发展, 同时在集团公司和“转企改制”的子公司层面引入战略投资者, 以切实建立起面向市场的体制和机制。

张:您认为传统媒体旗下的新媒体与基于互联网的新兴媒体的连接点在哪儿?

谭:应是如何对接平台。比如, 电视台受限于传统媒体思维和管制的原因, 运营的公众号往往不如自媒体活, 这就是对接不好。这个对接包括内容与服务、渠道与平台、政策与产业等各个方面。再说, 传统媒体简单做公众号或APP是不够的, 还有O2O、T2O等一系列线下经营, 而且要有相对独立的市场化运作的公司来运营。

张:媒介融合环境下, 传统媒体如何布局新媒体?如何进行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的变革?

谭:简单来说就是“一体两翼”的融合发展策略和“体外循环”的融合管理思想。“一体两翼”就是以内容运营为主体, 以自建平台和对接平台为两翼;“体外循环”是把产业部分置于体制外, 进行完全市场化运营。在这一变革中, 须遵循四个原则:一是“互联网+ 电视”的融合原则;二是基于颠覆重构的创新原则;三是基于制度创新的发展原则;四是打造电视新业态的转型原则。

“互联网+”与电视未来

张:您是如何看待“互联网+”和“广电+”的关系?

谭:我个人认为应该是“互联网+”而非“广电+”, 虽然二者都强调跨界, 后者看似是以我为主, 但往往陷入传统媒体思维, 只是在量上的增加, 而非质上的跃迁。以往的“报网互动”或“台网互动”大多是“+ 互联网”而非“互联网+”。或者折中一下, 在操作层面上强调“广电+”, 在思维层面上强调“互联网+”。

张:在互联网及新媒体的持续攻击下, 未来地市级以下广电传媒将面临什么困局?怎样解决呢?

谭:他们将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 营收能力急骤下降。出路大致有两种吧, 一是政府养起来, 二是变身为提供综合服务的地方媒体, 开拓非媒业务, 进军文化服务业及其他产业。

张:如果把它们的平台转换成电商平台, 或者统一把它们整合到省一级平台, 或者成为全国性平台的一个分支, 或者由国家层面出面把它们联合成一个联合体共同做节目内容呢?

谭:没有用, 好比在超市中卖同一类商品, 只是牌子和产地不同而已。那只是量的增加, 比如说无论是CNTV还是CUTV, 不管有多少家电视台在上面, 其实都大同小异, 在本质和功能上是一样的。

张:有人说, 广电传媒只有转身为优质的视听节目内容生产商才能在这场融合中胜出。您认为呢?

谭:那就是变身为节目制作公司了。广电传媒不能单纯做内容提供商, 它不仅要拥有优质内容, 还要有能把它运营好的平台, 因为没有运营的内容是没有价值的。电视台要避免“空心化”, 要掌控核心资源。

张:融合环境下的团队制能救广电吗?

谭:很难说单项改革能否救广电, 必须是综合改革和整体转型, 节目制作公司化社会化是趋势。

张:互联网和新媒体冲击下广电传媒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吗?还是以别的形式继续存在?

谭:有些会的, 或者名存实亡, 必须转型才有出路。对于电视台来说, 未来出路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新型电视 (新型主流媒体) , 如湖南、央视、浙江等, 一类是生态电视, 其他地方台与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形成新的媒介生态圈, 为当地提供文化信息综合服务, 而广电业务只是其中一部分。

张:请您预测2016 年传统媒体发展和未来电视发展。

新媒体与新兴媒体 第10篇

1 什么是新媒体

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

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 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

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相对于旧媒体, 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 (电视、广播、报纸、通信) 之间的边界, 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 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 等等。”

Blog Bus.com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魏武挥的定义:“受众可以广泛且深入参与 (主要是通过数字化模式) 的媒体形式。”

另外的观点:“只要媒体构成的基本要素有别于传统媒体, 才能称得上是新媒体。否则, 最多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的变形或改进提高。”“目前的新媒体应该定义为在电信网络基础上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使用有线和无线通道的方式。”还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状态的改变, 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 已有的传播学主要由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组成, 在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中, 人们相互之间传递和交换着知识、意见、情感、愿望、观念等信息, 从而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认知、互相吸引、互相作用的社会关系网络, 我们将此称为“人际媒体”, 比如:交谈、信件、电话等等, 其特点是传播的范围有特定的指向。大众媒体是指媒体组织采用现代机器设备, 通过大批复制并迅速地传播信息, 从而影响庞杂的受众的过程, 比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等, 是点对面的传播方式, 特点是单向传播、传递。

根据如上关于媒体形态归类, 新媒体被称为融合了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共有特点后的升级版 (表1) , 它的分享、聚合功能破人们接受并称之为——第三种媒体形态。

新媒体具备了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所缺乏的多种优点, 比如:完全个性化的信息可以同时送达几乎无数的人;每个参与者, 无论是出版者、传播者、还是消费者, 对内容都拥有对等的使用和实时互动空间。但是, 新媒体是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 不是人类先天自然拥有的技能, 因此, 没有数字化等技术的快速发展, 新媒体出现是完全不可能的。

2 媒介与媒体

应当首先分清媒体和媒介的概念。

媒介是指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 也指各种信息的传输手段, 如文字、各种印刷品、声波、光、电波等。媒介是传播信息资讯的载体, 即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194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的《战后公共图书馆的准则》一书中首次使用作为术语, 现在已成为各种传播工具的总称。

媒体指有内容或信息发布权的机构, 如通讯社、电台、电视台等。

这两个概念是完全不同的, 必须先行理解清楚。那么, 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人将媒介和媒体的概念搞混淆了。

目前在概念混淆下“新媒体”出现了如下的分类:

(1) 按照传输方式分:IPTV、数字电视、数字交互电视、VOD;

(2) 按照环境分:户外大屏、楼宇电视;

(3) 按照搭载工具分:楼宇电视、公交电视、铁路电视;

(4) 按照显示方式分:手机电视、手机报纸、手机杂志;

(5) 按照接收方式分:移动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

现在,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种分类是否符合相关概念的阐述。

(1) 对于传输方式的分法, 应当说没有一种是具备了新媒体的特点:“所有人向所有人的传播”, 是传输媒介的技术进步, 如同现在的报纸, 尽管由铅字排版改为激光照排, 但仍然不叫新媒体一样。有人可能会说在IPTV和VOD中增加了互动或者叫交互, 是新媒体。但是电台现在的听众点歌以及短信也是一种交互, 可以认为电台变成了新媒体吗?

(2) 按照环境分或者搭载工具分, 是不是我们以后还会有厨房电视、卧室电视或自行车电视等“新媒体”出现呢?尽管放置的环境不同, 电视本身并没有出现变化。

(3) 按照显示或接收方式分, 小的叫手机电视, 7英寸以下的叫移动电视, 大的50英寸以上的是不是也是“新媒体”或固定电视?手机的显示屏作为显示终端是新媒体, 那等离子电视和液晶电视为什么不是新媒体?

3 新媒体与新兴媒体

新媒体是新出现的事物, 其概念应当说是基本清晰的, 尽管技术的进步会不断地增加其种类, 但其特点是很明显的, 必须具备区别于传统媒体的特点, 并不是出现什么新的方式就可以被称为“新媒体”的。

笔者认为:目前的互联网、博客、播客、网络上的交流群具备新媒体的特点, 是属于新媒体的范畴。

地方媒体的新闻评论刍议 第11篇

一、关于新闻评论

新闻和评论,构成媒体的两大形态。新闻评论是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目的的新闻文体,它直接表达媒体的态度和主张。态度和主张是媒体的旗帜,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旗帜鲜明,绝不顾左右而言他。简言之,新闻评论,即以态度鲜明的舆论力量干预社会生活。

但凡媒体,都应有自己的主张、态度。读者每天打开报纸的版面,他们希望看到什么?如果我是读者,当然首先注意最近发生了什么事、怎么发生的、谁是其中主角、事情结果怎么样等等。然后,我的注意力则主要会集中在报纸对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的观点、主张、态度上,从中导入自己的想法和判断,而这种功能,只能由新闻评论来承担。

无论对读者还是作者,评论文章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于读者来说,评论文章读着过瘾,其中感受如观四岳,或绮丽、或险峻、或巍峨;于写者来讲,作者有想法、有观点、有态度,通过报纸新闻评论平台得以酣畅淋漓地表达,成就感、参与感、满足感自不待言。实际上,新闻评论是报纸传播功能的质量化延伸,新闻评论使报纸看上去有血有肉,读起来有滋有味,没有了新闻评论的报纸,如一碗忘了放盐和味精的萝卜汤。当然,新闻评论要写得精彩,写到位,用中国新闻人嘴边常挂的那句话说,要写得解渴。1924年9月,杭州西湖雷峰塔倒掉了,鲁迅先生听说后,写了一篇《论雷峰塔的倒掉》,雷峰塔“他居然倒掉了,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读着那才叫真正的解渴。

与其他评论文体(如杂文)一样,新闻评论也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但凡喜欢读新闻评论的读者都有感受,新闻评论贵在“短、平、快”,在有限的篇幅中,作者靠独特、犀利、理性的见解吸引、说服、影响读者,如果能够将新闻评论写出点如王勃或苏轼那样的文采,那就更不简单了。新闻评论之于报纸,犹如眼睛之于人,倘若一个人眼睛大而有神,就算脸上有些许麻点,亦可忽略不计。

二、地方媒体的言论空间

1998年10月7日下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到中央电视台视察。视察将结束,敬一丹代表中央电视台全体编辑、记者向朱镕基提出请求:“总理,您能给我们留下几句话吗?”向来很少写字的朱镕基没有犹豫就拿起笔来写下“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四句话。据朱镕基自己说,这四句话不是临时想出来的,是视察前一天晚上想了一个晚上想出来的。可见,他是有备而去。央视有多个频道,节目五花八门,而朱镕基的题词,却是针对《焦点访谈》。撂下笔,朱镕基对在场的央视人说,“我不仅喜欢《焦点访谈》,更喜欢焦点访谈现象”,足见其对“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要旨的媒体言论的态度。

地方媒体新闻评论的繁荣,宽松的言论空间是必要条件。笔者浏览过多种地方报纸,有的辟有新闻评论专栏,有的版面干干净净,一点意见没有;有的评论写得很尖锐,很有针对性,有的则稀松浮泛,隔靴搔痒,聊胜于无。从中可以洞见,一样的地方报纸,各自遭遇的言论环境和言论空间并不相同。1990年代初起,《呼伦贝尔日报》以主持人的方式开设了新闻评论专栏(有人也称其为杂文专栏)《北方论语》,凡十几年,其间虽然有许多问题尚待商榷,但作为一家地方报纸,一个以直言快语针砭时弊著称的新闻评论专栏能在它的一版上盘桓十余载,堪称奇迹。除却外形特征,区分报纸的个性,除版式风格,文章短长,开张大小这类“外形特征”,最重要的一个参照,即它有没有一个像样的、持久的新闻评论专栏,有没有一大批新闻评论作者不断给报纸的版面勾画个性化脸谱。报纸的生存环境宽松一些,报纸才有足够大的空间幅度伸展肢体,即使地方报纸,也有能力张扬个性,凭借强大的舆论力量干预社会生活,树立自身形象,增进作为公共产品的媒体的影响力。

实际上,地方媒体不见得总是被动接受环境匡定的言论空间,但现在的情况却是自律有余而自信不足。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传递直播,央视为了切掉画面中出现的藏独分子的旗帜,导致画面中只有时任北京市市长刘奇的声音,却没有了画面。中央领导过问后,央视却说,我们有新闻纪律,绝对不允许出现这样的画面。中央领导问,谁定的纪律?于是,央视赶快查找相关文件,却发现总局没有,中宣部没有,但全国各级媒体十几年却都是这样执行的,这给央视的启迪和震撼非常大。到“5.12”汶川地震,央视抛开禁锢,全力直播,获得上下内外一致赞扬,也催生了中办、国办联合下发关于印发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办法的通知,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各单位、各部门要把新闻报导纳入应急处置措施,允许《人民日报》、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进行现场采访,对有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新华社发布连续信息,电台、电视台可开办直播节目。

从报纸新闻评论看,管理部门也少有这个可以写,那个不可能写,这个应当写成什么样,那个不该写成什么样的刚性规定,许多情况下是媒体人作茧自缚。如果因脚下有荆棘而足不出户,天下则不会有路。

三、媒体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评论人才

地方媒体所处环境狭小,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于人于事,即使有观点、主张、态度,也不易拉下脸在白纸黑字间纵横捭阖。问题还在于,媒体有旗帜,还得有擎旗手。有观点有主张有态度,还得有具体的人捉刀才成。这就涉及到,媒体应当有意识地培养新闻评论写作团队,特别对于广播电视媒体,评论人才更是稀有。

新近进入编辑部的年轻人,不喜欢写新闻评论,或没有写新闻评论的习惯。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有三:

其一,懒。不习惯,不善于,不勤于思考问题,没有独立见解,不具备规范、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写不出来

其二,浅。出了校门,仓促就业,工作疲于奔命,读书、积累、思考、拓展知识边界便成为一种奢侈。戏剧界有句俗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用在写新闻评论上,也算贴切。写新闻评论,需要概念、判断、推理,要立论,要论据,要论证,要有深厚的人文修养,要有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要有对纷繁复杂、光怪陆离的世象具有独立判断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还要有准确、生动、言能及意的表达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非一朝一夕之功。年轻人拿起笔,写一篇500字的新闻评论,就会知道自己还欠缺什么。

其三,怯。没写过,不敢写,不知道何处落笔,写出来怕人家笑话。万事开头难,凡事都有第一次,没人生来就会写文章。在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对自己采写的消息,配写一篇短评,也算有了好的开始,就能拾起自信。由短到长,由浅入深,由糙到精,这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规律。

此三点,是内因。外因是环境,即媒体要重视新闻评论写作,有能力的广播电视台要争取开办一档评论类栏目,重视新闻评论在媒体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继而鼓励、培养年轻人写新闻评论,鼓励他们动脑筋想问题,为他们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写评论,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道理很简单,想写,就得在文字能力上下功夫;想写好,就得在读书、读更多的书上付出时间和精力,腹有诗书气自华,当知识变为见识的时候,人即可完成一个自我超越。新闻评论写好了,相辅相成,亦有助于将新闻写得更有条理,有深度,至少更有利于把握新闻价值概念。评论虽然是地方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的短板,但如若有意识进行培养,提供平台,持之以恒,将会成为电视上的新亮点。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市文新广局、呼伦贝尔广播电视台)

媒体评论 第12篇

关键词:新媒体事件,新媒体,传统媒体

传播技术的革新带来了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兴起, 与传统媒体相比, 新媒体具有传播面广、互动性强等特点, 它改变了传统媒体“精英”把握话语权的形势, 使得普通民众也可以发声。新媒体事件正是孕育于这片人人都可以发声的土壤, 新媒体事件往往凭借互联网、移动互联平台进行信息交互, 逐渐演变为整个社会都关注的事件, 在此过程中与传统媒体充分互动, 形成广泛社会影响, 最终作用于现实社会。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期, 新媒体事件的频频发生, 一方面带来了挑战, 另一方面, 若处理得当, 则往往能成为推动变革、加速社会转型的契机。而要处理好新媒体事件, 从传媒环境上来看, 必须平衡好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良性互动。

一、新媒体事件中新媒体的表现

新媒体事件从舆论生成到形成强势舆论力量的全过程, 新媒体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视。具体来看, 有以下特征:

(一) 抢占“发声”先机

新媒体事件爆发的根源是民众普遍的心理失衡以及仇官仇富等消极情绪, 因此, 新媒体发布的言论多为抒发心中的不满, 但也不乏探寻事情真相的言语。民众需要把握住能够与官方力量抗衡的东西, 否则公众的知情权就难以实现, 因此, 新媒体选择抢先发声, 制造有利于自己的舆论。新媒体往往会利用网民的“转发、评论、跟帖、置顶”的热情, 掀起更大范围内对该事件的讨论。以河北大学校园交通肇事案为例, 2010年10月16日车祸发生当晚, 就有网友在网络上发布“两大女学生在校园内被撞飞, 肇事司机无悔意且口出狂言“的帖子, 豆瓣网、天涯社区、猫扑社区、新浪微博等知名论坛都有大量关注, 网友随后发动人肉搜索, 网络上相继爆出肇事者家有五套房产, 又在网络上引起了对特权的大范围讨论。即使是案件正式开始调查阶段, 依然有网络上的声音要求工作组发布50多天来的调查工作, 案件的每一个阶段, 新媒体都先于传统媒体和官方发声, 这在很大程度上引导了舆论方向。

(二) 行动动员

新媒体事件中, 新媒体往往所起的作用就是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 敦促相关部门做出变革, 满足民众的合理需求。但也有一部分新媒体事件的发生是为了采取行动, 让民众通过自己的行动更正政府的作为。如2009年发生在云南晋宁县的“躲猫猫”事件, 就是新媒体采取行动动员的例子。2009年1月28日, 李荞明因涉嫌盗木被云南省晋宁县看守所羁押, 2月12日李荞明突然死亡。工作组发表声明称李是在与狱友玩躲猫猫游戏时死亡。这一结论立即在网路上引起了网友的一致不满, 面对群情激愤, 云南省委发布公告, 征集网民参与调查“躲猫猫”事件真相。2月20日, 网友介入该事件调查, 虽然未曾取得关键证据, 但对于推动事件发展仍有很大作用, 调查组表明探寻真相还是要靠司法机关。后经司法机关介入, 该事件得到合理解释。正是因为新媒体事件中新媒体信息传播具有行动号召的功能, 导致我国新媒体事件呈现出线上、线下联动的局面, 这种局面的出现使得新媒体事件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曝光——查处——免职, 并形成了处置善后的“干部问责制”。

二、传统媒体在新媒体事件中与新媒体的融合

新媒体事件的频频发生, 折射出当今传媒格局的改变。面对如此格局, 传统媒体该如何抉择?尽管当今传统媒体依然占据着媒体行业的主导权, 但为了实现与新媒体的良好互动, 传统媒体也选择了与之融合, 在融合中促进发展, 在发展中促进融合。

与新媒体的舆情保持一致。在新媒体事件中, 传统媒体虽然在时效性上不及新媒体, 却在舆情导向上与新媒体保持了高度一致。还是以河北大学校园交通肇事案为例, 该事件经历了形成期 (10月16-10月20日) ——发展期 (10月21-10月22日) ——蔓延升级期 (10月23日) ——缓解期 (10月24日-11月3日) ——强势反弹期 (11月4日-12月1日) ——尾声 (次年1月) 这6个阶段, 每个阶段公众的反映各不相同, 其中网络民意最为激烈的三个阶段分别为形成期、发展期和缓解期后段。笔者通过搜索找到了传统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1055篇, 对应个阶段的稿件数量为117篇、206篇、220篇、76篇、379篇、59篇。可以清晰地发现, 传统媒体在报道上也与网络舆情保持了一致, 共同推动事件的发展。

三、推进新媒体事件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互动

(一) 内容上形成融合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一样, 都是从内容上吸引眼球的。传统媒体具有丰富的报道经验和专业的报道能力以及悠久的品牌价值, 新媒体却的正是这些。传统媒体可以凭借这些优势, 使丰富的内容借助新媒体的平台发布, 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两种不同形态的媒体在新媒体事件中的相互作用。

(二) 渠道上加强合作

新媒体事件一旦发生, 新媒体凭借其信息发布渠道和方式的优势,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媒体, 但这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媒体。传统媒体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技术平台, 从而提供更为翔实的信息, 进一步满足受众需求, 满足自身的发展。

总结

新媒体事件是我国当代社会环境的反映, 传统媒体在其间丧失了自己单一的主导地位, 而是由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同构成传播格局。面对社会与媒介的双重转型, 新媒体事件频发, 也使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冲突不断, 在缓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方面,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都应秉承自己的社会责任, 充分发挥良好互动, 促进事件的解决, 避免社会动荡。

参考文献

[1]韩笑.新媒体事件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关系之探讨[D].湘潭大学, 2012. (04) .

[2]王若梅.试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冲突与融合[J].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 (上) , 2012. (12)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媒体评论】相关文章:

电视评论与图像评论分析论文04-13

评论写作05-20

电影评论05-26

在线评论06-20

诗歌评论07-16

报纸评论08-11

国际评论08-27

话剧评论07-31

外国评论08-28

评论有用性06-01

上一篇:合作互动式教学模式下一篇:思政工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