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品牌范文

2024-06-21

政府品牌范文(精选12篇)

政府品牌 第1篇

推动工业转型, 开创本土品牌

澳门经济财政范畴施政方针认为, 加快发展休闲旅游、会展商务、中医药、教育服务、文化创意等产业, 是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制定施政方针的时候, 澳门特区政府积极主导推动工业转型, 因地制宜的开创本土品牌。

澳门经济财政司司长谭伯源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表示, 澳门特区政府一向非常重视支持、扶助中小企业的发展, 并为此制定多方面的政策、措施。其中, 在协助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培训, 促进中小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优化产品品质、建立品牌, 以及开拓海内外市场等方面, 都作出了大量的积极的工作。

为增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品质以及开创自身品牌, 澳门特区政府自2003年就开始向澳门中小企业提供“中小企业援助计划”, 目的是为业界提供免息财务援助。2009年, 特区政府修改了“中小企业援助计划”, 将免息贷款金额上限由30万元调升至50万元 (该金额在2012年上调至60万元) , 并调整了“中小企业信用保证计划”的信用保证额上限, 由原来的保证金额不超过150万元提升至350万元, 使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更具灵活性。

2009年6月, 特区政府修订了《企业融资贷款利息补贴》制度, 扩大受惠行业范围、增加可获贷款利息补贴的投资项目、降低申请门槛、并简化申请条件, 从而让更多中小企业从中受惠。同年, 特区政府还增拨15亿元预算予工商业发展基金, 通过基金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方式, 协助企业获取充足的资金从事升级转型, 提升总体竞争力。

2013年, 澳门经济财政范畴的施政方针将着力体现协助中小企业拓展市场, 推动相关产业工业转型, 发展出澳门自身品牌商品, 增强企业活动, 提升竞争力。明年还将继续协助在澳筹办会展的主办单位及策划者, 如为内地参展人员提供办理赴澳出入境证件及签注便利措施, 推动和发展会展业。培育和打造澳门品牌会展, 支持举办“澳门国际贸易投资展览会”、“澳门国际环保合作发展论坛及展览”、“粤澳名优商品展销会”及“澳门国际品牌连锁加盟展”等, 加强澳门本土品牌展会与内地大型会展对接, 推动区域合作。澳门特区政府还协助服装工业向高增值方向转型及发展自有品牌, 参与物流业发展委员会工作, 制订促进物流业发展政策、策略和措施, 支持物流业发展。推动企业管理现代化, 增强活力, 并向企业提供创业和企业发展课程, 藉此促进企业革新转型。

在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上, 特区政府将进一步落实各项中小企业援助、贷款信用保证计划及企业融资贷款利息补贴等措施, 透过工商业发展基金扶助中小企业发展。加快审批中小企业的外地雇员申请, 创设专门帮助青年人创业的免息贷款计划, 贷款上限为30万元, 还款期为8年。强化“商汇馆”支持中小企业宣传推广澳门产品功能。另外, 澳门特区政府将加强各项企业服务, 充分发挥商务促进中心及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作用, 完善商业配对服务、促进企业合作。向企业提供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支持服务, 相关培训及拓展管理系统标准咨询服务, 推动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 扩大宣传网络。而且, 产品代送外检测服务已从纺织成衣、电子/电器产品、食品及家具等项目, 扩展至药品项目。

走出澳门觅商机, 不断巩固推广澳门品牌

一方面开创澳门品牌, 一方面推广澳门品牌, 澳门特区政府在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力度上一向很大。谭伯源曾给媒体介绍, 为协助澳门中小企业走出澳门, 特区政府部门不断的在组织业界代表参加区域内的考察及交流活动, 参与中小企业相关的高峰论坛、专案推介洽谈、融资洽谈、采购说明会、专题培训等系列活动;并且资助澳门中小企业参展, 从而协助澳门中小企业扩大市场网络、开拓海内外市场商机。

澳门贸易投资促进局则通过“澳门经贸资讯亭”、“电子商务 (E-Commerce) 推广鼓励措施”和经贸刊物等, 协助中小企业作宣传推广;澳门贸易投资促进局的“中小企服务中心” (SMEC) 向中小企业提供内地和海外市场信息和相关行政支持等一系列支持措施;向进驻“澳门商务促进中心” (MBSC) 的多个世界性/区域性的商会提供澳门联络处和办事处;为澳门中小企业提供不同国家地区的投资环境资讯;透过贸促局驻杭州、揭阳、成都和沈阳联络处, 加强澳门与内地省市经贸部门、商协会、贸促机构的联系。

特区政府正致力向构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和“区域性商贸服务平台”方向推进, 并积极深化区域合作, 以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 达至澳门整体经济健康及持续发展。基于此, 中小企业从中将可寻找到更多、更大的发展空间。

今年9月, 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和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首届北京·澳门经贸交流洽谈会 (简称京澳洽谈会) 在北京举办。近百家澳门品牌、澳门特色产品的生产、制造、销售厂商和葡萄牙在澳企业及代理商携丰富多彩的澳门名优产品汇聚北京。澳门传统特色美食手信饼食的十余种风味月饼、杏仁饼、纽结糖、蛋卷, 澳门咖啡、鸡蛋布丁, 澳门制造的服装、饰品, 凸显澳门创意的手工艺品、家具、日用品, 传承葡语国家水晶文化的水晶饰品等千余种产品受到北京市民的追捧。借着京澳洽谈会的东风, 澳门贸易投资促进局表示, 目前已对澳门近百家企业进行了合作意向征集, 合作内容包括拓展商品批发及零售渠道、扩大进出口贸易, 结识商业合作伙伴、在京开设分店等。

首届京澳洽谈会是京澳两地政府共同搭建的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平台和多元化商机对接平台, 也是京澳交流合作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标志性品牌活动。洽谈会充分发挥了两地地域、资源和环境优势, 进一步挖掘了互补合作的潜力, 推动了两地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广领域的全方位合作。继在北京举办首届后, 京澳洽谈会将每年在北京、澳门定期轮流举办。

今年10月, 四川省成都市举行的第八届“中国食品博览会”开幕。澳门经济局组织了包括澳门民政总署、澳门中华总商会、澳门厂商联合会、澳门葡语系国家地区酒类及食品联合商会、澳门供应商联合会以及澳门百货办馆业商会等代表在内的二十四人工商界人士代表团参会。博览会上, 两家澳门企业与内地供货商签订了共约四十吨冷冻猪类食品的采购合同, 其中一家企业更取得内地供货商冷冻猪类食品的澳门代理权, 成功为澳门开拓崭新食品供应渠道。此外, 澳门代表团还一并访问了四川省眉山市, 出席澳门-眉山经贸合作对接会, 力求为澳门中小企业进一步拓展商机。

政府统筹强职教部门联动创品牌 第2篇

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心工程

一、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把职业教育打造成政府的民

2005年,根据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全省职业教育的工作要求,我们一致认为,要抢抓国家鼓励发展职业教育的大好机遇,将我县职业教育作为全县教育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但就当时咸宁的职业教育来说,有些兄弟县市(区)的职业教育已创办多年,且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我们能不能在职业教育中获得一席之地,取得好的成绩,实现新的突破,感到顾虑重重。我们迅速对全县当时的现状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分析:从2006年起,我县初中毕业生将达9000人左右,而普通高中

招生规模不足3000人,将有5000多名青少年需去外地求学或无法再入学校而流入社会,大批的应届初中毕业生未能接受职业教育,他们既无就业门路,又无致富本领,这部分低年龄、低学历、无技能的新增劳动力,“喂猪不如嫂子,种田不如老子”,有的还给社会造成了不稳定因素。此处,还有5000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近3000名下岗工人需要技能。能就近学到一门发财致富的好技术成了许多人的梦想,我县发展职业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办好事业教育,满足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提高劳动者素质,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既刻不容缓,又任重道远。

在巨大潜力和巨大压力的推动下,我们向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领导作了一个专题汇报,引起了县“四大家”领导的高度重视。2006年初,县政府在从《政府工作报告》中向全县人民郑重承诺,要创办一所职业教育中心,要把职业教育当作一项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喜事的“民心工程”来抓,从而拉开了我县职业教育发展的帷幕。富工程

二、政府主演,合力攻坚,把职业教育打造成群众的致

职业教育中心的建设将惠及千家万户,将为无数盼望有一门职业技术的人们提供学习的舞台,让无数家庭看到致富的希望。因此,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调动一切行政手段为学校建设保驾护航。

1、大员上阵领衔建。我县多次召开县长办公会、书记办公会、县“四大家”联席会议,就职业教育中心的建设用地、建设资金等问题进行研究和决策,并成立了工程建设领

导小组,由一名县委副书记任组长,一名县委常委和一名副县长任副组长,并从县委办公室、县教育局、建设局、国土局、电力公司等有关部门抽调得力干部组成建设专班。在工程建设期间,我局主要领导常驻工地,日以继夜,餐风宿雨,协调各方力量,督查工程质量,让建设保质保量顺利进行。

2、多方筹资合力建。一是政府自筹一部分。政府千方百计挤出工程前期建设启动资金1000万元,征地175亩,保证了建设用地,搭起了建设舞台。二是部门捐资一部分。鼓励部门投资与职校联办职业技术短训班,除教育局外,劳动和社会保障、人事、农业、工商、电信等部门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三是招商引资一部分。我局多次派员与县政府主要领导一起赴外地考察、洽谈,竭力推介我县职教中心项目,成功引进外资2600万元。同时创新方法,将职教中心后勤交给华中科技大学投资建设和经营,既解决了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又提升了职教中心后勤服务水平。

3、政策优惠辅助建。县委、县政府还出台优惠政策,改善办学环境。建设用地的征用报批手续,均由政府有关部门办理;必须上缴的规费一律按最低标准收取;涉及到县级的各项规费一律免收,排除一切外部干扰,集中精力抓好职业教育中心的建设。还制定了鼓励和扶持部门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规定凡进入职校任教的在编教师,工资均由财政发放。

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县职教中心于2005年12月动工,2006年秋季正式交付使用,一座占地面积17

5亩,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的职业教育中心在我县落成,使我县职业教育掀开了崭新的第一页。

品工程

三、整合资源,发挥优势,把职业教育打造成教育的精

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2006年秋季XX职教育中心正式招生开学。这所集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为一体的公办学校,办学规模越越来,目前在籍学生达到3720人,教职工105人。近三年招生数以60%的速度递增,2006年招生600人,2007年招生1100人,2008年招生数已达到1600人,招生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特别是我县城区上职校的学生往年均不足30人,2008年达到3126人。2008年4月被省教育厅授予“中职招生工作先进单位”。

但我县职业教育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为把职业教育打造成群众的增收工程和教育的精品工程,县委、县政府进行了强有力的行政干预,在政策、财力、人力等方面给予了大大支持,确保了我县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一是抓整合,解决了办学“乱”的问题。我县职教中心开学初,校内设有阳光职业中专、先锋技校和龙阳职高,校外还有许多职能部门的培训机构。由于种种原因,各分部之间不能做相互促进与和谐发展,出现了专业设臵重叠,师资参差不齐,办学资金短缺,招生工作无序,管理尺度不一,就业各行其事等情况,甚至出现了管理混乱、恶意竞争现象,远远不能适应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我局向县政府写出了专题报告,引起了县领导的重视。2007年6月15日和9月14日,县政府先后两次召开专题办公会,做出了整合全

县职教资源的决定。我局立即组织专班、定岗定责,做好整合工作,将阳光职业中专、先锋技校、龙阳职高整合为由政府主办的XX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全县所有职业技术培训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有序实施。我县职教资源的整合,集中了资金,集中了师资,集中了实训设施,有利于提升职校和职业教育的综合实力。

二是增编制,解决了师资“缺”的问题。我们除在全县公开招聘优秀文化课教师外,还到外地广招专业教师。按照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学校专业教师比例应达到70%以上,而我县专业教师比例仅达到45%,有些专业教学工作难以顺利开展,影响了培训质量,特别是有些市场紧缺的技工,因师资、技术、设备等因素无法进行培训。近两年,我们向县政府请示,同意为职校优先解决专业人才的编制和待遇问题,使我们到外省市招聘了一批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满足了我县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

三是投资金,解决了设备“差”的问题。要让学生学到一 门实实在在的专业技能,必须加大实训设备的投入。职校原来是按1500名学生配臵实训设备的,但是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实训装备远远不够,严重影响了学生技能的培养,而且教学机械设备落,后已跟不上技术更新的形势。县政府多方筹集资金,投入600万建设一栋实训大楼,又投入600余万元添置一些新设备。但象数控车床等大型设备还有待购置。

四是换理念,解决了模式“旧”的问题。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坚持“没有差生”的育

人理念,实行校企联办,产学结合,对学生进行订单式培训模式。教学效果很好。2008年3月,在全省“众友杯”电子电工大赛中荣获团体三等奖,总分在咸宁市排名第一;2008年4月中旬,在咸宁市计算机技能大赛中荣获团体总分第二名。在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在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等地建立了就业办事处,已与68家知名企业签订了用人协议。06级学生1260人已全部安排顶岗实习或就业,实习生人年均收入2万元,企业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

为了加大职业教育的发展力度,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严竣形势,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县政府又成立农民培训领导小组,建立“政府牵头、财政扶持、教育主管、各部门积极参与”的组织管理体制,以县职业技术学校为主阵地,统一配臵资源,统一划拨资金,统一培训,统筹城乡就业,已培训农民工360余人。

政府市场齐发力 创响茶业大品牌 第3篇

张玉香认为,应对当前茶叶需求已经形成的买方市场,提升茶叶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要在打基础上下功夫,静下心来认真抓好引进、培育、研发、推广适合当地气候和自然条件的种质资源;要在科技推广上下功夫,茶园一定要高起点、高定位、高标准、高要求,推进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组织化联动互动,不断提高科技含量,让茶叶品质更优、更安全,特色更鲜明;要在加工上下功夫,使茶叶色、香、味、形等主要产品指标取得新突破;要在流通上下功夫,加强传统流通方式拓展的同時,积极创新开展电子商务、线上线下交易等新型流通模式,让茶产业在流通中增值、发展、壮大;在内涵上下功夫,发掘历史、赋予文化、传扬茶道,让中国茶更有品位与韵味。

张玉香希望,政府部门要全力将中国茶叶博览会打造成为我国参展茶叶种类最齐全、参展地区和企业最多、最具代表性的专业性、权威性展会,成为生产成就的展示平台、产业发展的交流平台、产销对接的交易平台、品牌创建的推介平台。产销企业要充分维护好、利用好这个平台,诚信守法,创响品牌,引领消费,共赢发展。

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杨亚军建议,当前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立足依靠科技提高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应把眼光转向工薪阶层和广大农村市场,在大众消费上下功夫,做老百姓喝得起的好茶,多创大众消费品牌。

论集群品牌构建中的政府职能 第4篇

1 产业集群与集群品牌

1.1 我国产业集群现状概述

产业集群是经济研究领域的热点, 国内对产业集群有不同叫法, 如产业集聚、产业簇群、产业群集等等。1990年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指出, 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殊领域, 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同时, 产业集群“既是一种经济发展的思考方式, 又是引起变革的一种手段, 集群为政府组织、企业、供应商和当地的制度与协会等提供一个建设性和行动性的共同舞台” [1]。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具有单个企业所无法比拟的优势:集群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为企业创造了低成本优势;专业化分工、弹性生产与协作竞争效应提高了组织效率、增强了灵活性、保证了产品质量, 同时也能够带来产品的差异化优势;集群的知识外溢效应、良好的创新氛围与创新资源的存在为企业提供了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优势等等。我国的产业集群虽然起步晚, 但发展很快, 并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产业集群高度集中的地带。产业集群的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服装、鞋帽、家电、刀具等产品的生产基地, 为我国赢得了“世界工厂”的名号。然而, 我国的产业集群也面临着许多挑战:产品档次低、企业规模小、大多数企业热衷于OEM的生产方式、自主品牌严重缺乏、产业集群的市场机制不健全等等。这些缺陷导致了我国的产业集群竞争力水平低下, 受国际因素影响严重, 并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在这种情况下, 通过构建企业品牌和集群品牌来实现产业集群优化升级成为必然选择。

1.2 集群品牌及其功能

美国品牌专家凯文·莱恩·凯勒认为:产品、服务、个人、组织、观点、地区都可以实现品牌化。因此, 产业集群作为一个自组织系统同样可以实现品牌化。品牌化的产业集群就是集群品牌, 又称为区域品牌, 例如, 美国硅谷、广东狮岭皮具、浙江嵊州领带等。集群品牌经过注册以后受法律保护, 附着品牌资产以后便成为产业集群重要的无形资产和公共产品。对于产业集群的发展来说, 构建集群品牌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 全球价值链理论认为, 在价值链众多的“价值环节”中, 并非每个环节都创造等量的价值, 只有创造更高附加值的“价值环节”才是全球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 谁抓住了这些环节, 谁就控制了该行业, 谁就掌握了治理这条价值链的权力[2]。而通过构建集群品牌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 提高产业集群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美誉度, 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则是提升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获取长期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这同时也是产业集群构建品牌的最根本原因。

第二, 我国产业集群以中小企业为主体, 这些企业规模小、资金少、人才缺乏、管理水平滞后, 不具备构建自主品牌的能力, 而通过动员集群内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构建集群品牌则弥补了单一企业的不足。同时, 集群品牌与企业品牌的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公共物品”的属性, 集群品牌可以为集群内部的企业所共享, 这样就节省了企业构建自有品牌的成本。另外, 当企业需要打造自有品牌的时候, 集群品牌又可以为企业品牌提供背书效应。

第三, 构建集群品牌可以提高产业集群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影响力和专业形象, 这有利于更好地吸引外资以及国际知名品牌的进驻, 从而使企业获得国际上先进的技术、工艺、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 而这又会反过来加快品牌形成的步伐[3]。

2 集群品牌生成的两种路径

集群品牌与企业品牌的生成存在着很大不同, 国内集群品牌与国外集群品牌的生成也存在着很大不同, 国内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集群品牌的生成同样也存在区别。笔者将集群品牌的生成分为自组织路径和他组织路径两种, 任何集群品牌都是通过其中一种路径或者是两种的综合作用生成的。

2.1 自组织路径

德国理论物理学家Haken认为, 从组织的进化形式来看, 可以把它分为两类:“自组织”和“他组织”。从系统论的观点来说, “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在内在机制的驱动下, 自行从简单向复杂、从粗糙向细致方向发展, 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复杂度和精细度的过程, 产业集群本身就是一个中观经济自组织系统, 集群品牌生成的自组织路径就是指在产业集群的长期发展过程中, 在市场的自发调节和集群内部企业品牌的溢出效应下, 集群品牌从无到有, 从弱到强的过程。一方面, 市场的自发调节使得产业集群逐渐发展完善, 产业集群开始了自发的品牌化进程, 例如, 法国香水、景德镇瓷器的品牌效应就是这样形成的;另一方面, 一批强势品牌在集群内部不断涌现, 骨干企业和强势品牌的溢出效应进一步催生了集群品牌, 并使之不断壮大, 因此, 有国内学者认为“集群品牌是外部化了的专家性集群形象”[4]而这种溢出效应同样是自发形成的而非企业的主动行为。在集群品牌生成的自组织路径中, 政府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由于发展时间久、市场完善, 国外的很多著名产业集群单纯依靠第一种路径就构建起了国际知名集群品牌。例如美国的硅谷, 产业集群的自组织运行使其自身不断完善, 加上惠普、苹果、施乐、太阳微系统等强势品牌的溢出效应, 硅谷成长为世界上最著名的IT产业集群。

2.2 他组织路径

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 “他组织”在集群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他组织”是在特定外部条件下进行组织而形成的有序结构。产业集群支持网络系统中的政府、中介机构、科研机构和金融机构等组织都是他组织的有效组织形式。政府通过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来促进产业集群内自组织的效率改进和能力提升, 因此, 他组织是产业市场中“看得见的手”[2]。集群品牌生成的第一种路径是通过市场的自发调节形成的, 是一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品牌生成机制, 基本上看不到产业集群的品牌营销活动, 政府起到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相反, 集群品牌生成的第二种路径则要求政府的强力干预, 也就是由政府牵头, 统一部署, 商会、龙头企业、社区、高等院校积极合作、各负其责、共同努力, 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延续性的集群品牌营销活动及其配套工程积极主动地构建集群品牌。同时, 以政府为主导的他组织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基础设施建设等活动有效地激活了第一种路径, 是一举两得的做法 (图1) 。第二种路径一般适用于缺乏强势企业品牌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 由于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规模小、资金少、专业人才缺乏, 导致了企业无力打造自主品牌, 很难形成企业品牌对集群品牌的辐射效应, 同时, 政府、商会、企业又在集群品牌的需求上达成共识, 这样, 通过他组织路径进行集群品牌的构建就成为必然选择。

由于我国的产业集群具有发展时间短、规模小、管理不完善、缺乏自主品牌、更缺乏强势品牌、假冒伪劣现象严重等劣势, 再加上国外发达产业集群的强有力的竞争和阻击, 所以, 在我国构建集群品牌就不可能走西方国家的老路, 不能单靠市场的力量来孕育集群品牌。集群品牌的两种生成路径并不是相互排斥的, 只是西方国家和我国的集群品牌在构建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侧重点, 事实上, 我国的集群品牌构建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 两种路径相结合,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打造集群品牌。一方面, 不断完善市场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在集群品牌构建中的推动作用。企业要加强自主品牌的建设, 形成企业品牌对集群品牌的强大辐射能力;另一方面, 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 协调好商会、企业、社区和高校在集群品牌构建中的关系, 做好集群品牌的营销传播工作。

3 政府在集群品牌构建中的职能

3.1 政府是集群品牌构建的主导

通过上文对集群品牌两种生成路径和我国产业集群现状的论述, 笔者认为, 我国集群品牌的构建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 假如政府不作为或者投入力度不足, 那么集群品牌的构建就会面临后劲不足、发展畸形等问题。景德镇瓷器的没落, 佛山、潮州瓷器的崛起以及印度班加罗尔在短短十年时间内就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产业集群就是生动的例子, 因此, 单纯强调市场调节和龙头企业带动在集群品牌构建中的作用就是片面的。

另外, 由于集群品牌具有产权边界模糊和利益共享性的特点, 集群内任何一个企业都缺乏创建集群品牌的内在动力, 地方政府作为所在产业集群公共利益的代表, 可超越单个企业利益的局限, 从集群整体利益出发, 整合集群品牌资源, 作为集群企业的代理人行使集群品牌创建与管理的权利。所以, 在集群品牌形成过程中, 政府的构建性要明显大于市场的生成性[5]。

3.2 打造服务型政府, 构建集群品牌

政府在集群品牌构建中起主导作用, 这并不是说要以政府替代市场, 政府的性质和结构决定了它在直接的生产和商业活动中不具有企业所具有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 政府介入企业的运作以及产业集群的形成会使市场机制产生扭曲。迈克尔·波特认为, 政府的首要任务是尽力创造一个支持生产率提升的良好环境, 政府必须努力经营像诱因、努力与竞争等可以提高生产力的关系要素, 而非一般的补贴、集体研发或短期保护政策等看似有效、实则降低生产效率的做法。政府应在干预和放任中寻找一种平衡, 无政府主义和过度干预都不需要。[6]因此, 政府在集群品牌构建中的角色应当重新定位为公共服务型政府, 并以此来实现其主导作用。

一方面, 政府要履行市场经济中的一般职能和服务职能, 主要是引进和培育市场主体、实施市场监管、建设和维护市场信用、完善市场机制、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等等。地方政府要为集群品牌的构建搭建公共服务的平台。通过改善交通、通讯、运输、水电、城建等基础设施, 为企业商品交易提供便利的场所和完备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功能完备的专业市场等来营造集群品牌构建的硬环境, 这些基础设施对于工业空间布局具有显著的导向作用, 有助于产业联系, 可以促成企业集群并吸引更多的企业嵌入集群;通过健全法律法规, 完善产权保护、金融、财政、劳动力供给、可持续发展等公共政策来营造主体发展的氛围。[7]注意协调产、学、研相结合, 充分利用所在地区的大学、科研院所、科技人员等科技资源, 促成集群与大学、研究机构的合作。

另一方面, 政府要带动商会、企业、社区等主体对集群品牌的构建进行规划、设计和传播, 以及其他配套工程的实施。在集群品牌的构建过程中, 政府应拨专款进行集群品牌的建设, 并通过费用预算分摊机制, 按企业的规模或销售额合理分摊品牌构建费用;通过媒体宣传、创建网站和举办博览会、研讨会、交易会、论坛、专业节日对集群品牌进行整合营销传播;加强对企业的培训和教育, 提高企业的质量意识, 建立和完善强制性的产品质量认证体系, 大力推行国际、国内和行业认证工作;成立跨工商、质检、公安等部门的质量监督委员会来组织、协调、管理产品质量的检验和控制, 从原料进口、产品生产到产品销售各个环节加强产品的质量监管, 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 净化市场环境, 对质量存在严重问题的企业建立黑名单和处罚制度;鼓励优秀企业积极使用集群品牌和集体商标, 并为签约企业提供税收优惠等激励政策。

3.3 政府的权力下放

政府是集群品牌构建的主导, 然而, 集群品牌构建的工作并非由政府独自代劳, 其间需要充分发挥其他主体的作用, 表现为政府的权力下放给商会、行业协会、贸易促进会等中介组织。中介组织是介于政府和市场之间的组织形态, 与政府相比, 中介组织具有效率高、灵活性好、与企业联系紧密等特点, 所以, 中介组织可以适当地分权。因此可以说, 集群品牌的构建过程应该是政府主导、中介组织 (商会) 分权、企业参与、其他力量综合作用的过程。

除了协助政府进行质量监督、打假外, 中介组织的主要职能还有:在企业和政府间进行协调沟通;集群品牌的申请注册, 并由其统一使用、管理和保护;制订包括产品原材料、制作工艺、产品品质、企业资质要求、包装规范等一整套行业标准, 并通过质量认证严格执行, 从而建立良好的行业发展秩序;企业集群品牌使用资格的评审;组织技术培训;集群品牌的宣传推广等等。虽然中介组织在集群品牌构建中起到的作用也非常大, 但归根结底, 这种权力是由政府放权实现的。

4 结论

中国的产业集群大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 因此我们要尽全力构建集群品牌来提升产业集群的全球竞争力。然而, 中国产业集群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决定了我国集群品牌的构建不能照搬西方模式, 而是要充分利用集群品牌生成的两种路径, 尤其是第二种路径, 在这一过程中则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 要通过打造服务型政府来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协调好各方面的力量构建集群品牌, 激活集群品牌生成的两条路经。当然, 本文也存在许多不足:首先,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和理性的方法, 而缺少实证分析;其次, 本文只是笼统地论述了政府在集群品牌构建中的作用和地位, 却没有对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进行区分, 而它们在集群品牌构建中的职能未必一致;最后, 本文关于政府相关职能的论述也未必面面俱到。

摘要:构建集群品牌是实现我国产业集群优化升级、提高全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通过论述中国产业集群以及集群品牌生成路径的特殊性, 指明政府在集群品牌构建中的主导地位和相关职能。

关键词:产业集群,集群品牌,生成路径,政府职能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2]陈文华.产业集群治理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7.

[3]张胜涛, 杨建梅, 邓恢华.集群与品牌整合策略的实证研究——狮岭皮具产业[J].南方经济2005 (7) :54-56.

[4]胡大立, 谌飞龙, 吴群.企业品牌与区域品牌的互动[J].经济管理, 2006 (5) :44-47.

[5]孙丽辉.基于中小企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形成机制研究—以温州为例[J].市场营销导刊, 2007 (11) _:3-4.

政府品牌 第5篇

近日,中国家用电器维修协会和中国财经报社联合在北京梅地亚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 发布了2009年度中国政府采购电子电器安装维修服务满意度测评结果,万家乐获2009年度中国政府采购电热水器满意品牌。

本次测评依据商务部SB/T 10425-2007《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服务顾客满意度测评规范》行业标准,对国内外电子电器50个制造企业和3个销售企业的品牌进行测评。通过这次评比,在电热水器行业,只有关注度较高的万家乐、海尔及艾欧史密斯三家上榜。

去年国内外的经济大环境都对家电行业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也加剧了家电安装维修服务行业竞争,像海尔、艾欧史密斯等国际著名品牌在服务顾客满意方面占据一定优势,但随着国内家电企业日趋成熟,如何满足顾客安装维修服务需求,已经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像万家乐等国内知名品牌在注重为顾客提供更高质量产品的同时,也在努力提高售后服务质量,而这次评选结果充分肯定了万家乐在安装维修服务方面的努力。

据了解,目前万家乐在全国各销售区域设立售后服务中心40个,配备专职服务经理对各区域的服务商进行管理。在全国各级城市设立签约服务商500多家,形成覆盖全国各地的服务网络,及时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给顾客带来便利。同时,万家乐还制定了《万家乐用户服务手册》,完善了区域服务中心和服务商的服务规范、服务标准以及服务流程,使得安装维修服务流程的专业化、规范化程度明显提高,达到了上门安装维修服务一次完成的效果,得到了广大用户的认可和支持。

政府品牌 第6篇

关键词:品牌建设 西部房地产企业 政府作用

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一个比较健全的市场竞争体系已见雏形。作为竞争体系中的一员,推进品牌建设是每一个西部房地产企业持续经营并取得优势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部分标杆性西部房地产企业品牌价值提升效果比较明显,但整体看行业品牌建设水平不高,距离预期的标准尚存在较大的距离。快速、扎实、合理地推进品牌建设,是众多西部房地产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品牌溢价能力亟需加强

通俗的说,品牌溢价指的是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采取各种手段打造和推广产品的影响力并獲取超额利润的能力。一个企业其品牌溢价能力的高低可以表现在多个方面,即可以体现在产品价格方面,也可以体现在生产要素的获取方面。纵观我国西部房地产企业,除了一小部分优秀企业通过品牌溢价获得了超额利润,其余绝大部分企业则忽略了品牌溢价作用的发挥。许多企业一味追求暂时的短期利益,从根本上忽视长期价值的创造,为整个行业品牌建设埋下了严重的隐患。事实证明,相同条件的房源在销售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差别,美誉度较高的品牌企业开发的楼盘,其销售价格往往能够高于周边的非品牌企业的楼盘。这个事例说明,拥有较高的品牌溢价能力的西部房地产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

(二)品牌文化内涵有待充实

我国西部房地产企业出现较晚,存在的时间也都比较短,目前还未形成特别成熟和美誉度较高的品牌文化。众所周知,不同企业之间品牌的差异并非只是表现为商品标识的不同,其更重要的差异还反映在包含的内在价值和文化内涵方面的不同。一个优秀的企业必然很注重品牌文化方面的建设,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让品牌所承载的内在价值深植于产品之中,通过品牌和价值创造为企业带来长期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从而增强或保持企业的竞争力。可以说品牌文化是维系企业生存的内在灵魂,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无形资本。事实证明,任何一个产品如果缺少丰富的文化内涵,虽然可以风光于一时,但并不具备持久的生命力。长期以来我国许多西部房地产企业在经营中忽视了品牌文化的塑造,难以打动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倾向,对企业的持续发展极其不利。

(三)品牌战略定位需要清晰

品牌建设不仅要重视溢价能力的提高和品牌文化的丰富,还必须给品牌一个清晰而合理的战略定位,换句话说就是要求经营者在实施品牌定位时,要对与产品相关的市场层次和产品空间分布具有清晰的认识和掌控,基于行业基本情况并联系自身产品的特性和特点,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找准市场需求空间,下大力气有针对性地打造品牌形象充实品牌内涵。如果品牌战略定位模糊不清甚至出现严重错误,就不能在众多品牌中寻找到差异性,找不准自己的位置就难以获得消费者的认可。目前,西部许多房地产企业自身经营理念不成熟,在品牌定位方面存在诸多障碍。大多数西部房地产企业扩张欲望强烈一味追求规模化发展,生产的产品种类繁多但缺乏特色。这种只重视外延式发展的倾向必然会造成西部房地产企业品牌定位混乱模糊,导致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竞争力逐渐弱化。

二、西部房地产企业品牌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一)优化政策环境,促进品牌建设

房地产政策是影响企业品牌建设的重要因素。当前,受限购等多重房地产政策的影响,我国西部房地产市场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表现出明显的下行趋势,身处的投融资环境和需求市场日趋紧张,许多规模较小的企业不同程度面临资金链断裂和需求减少等风险。在这种情况下,部分西部房地产企业为了维持生存的需要,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短期利益和短线经营上,忽视甚至放弃品牌战略的实施,这种行为不利于西部房地产行业品牌的建设。政府目前应根据西部房地产业品牌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尽快制定针对性更强的政策,通过政策的影响促使西部房地产企业更加重视品牌建设,为西部房地产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从而间接促进房地产品牌建设。

(二)发挥协会作用,引导品牌建设

行业协会是联系会员之间的有效桥梁,管理部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尽快牵头组建一批能力强、具有主动服务意识、能够发挥作用的房地产行业协会,通过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指导西部房地产企业进行品牌建设。在品牌建设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首先帮助西部房地产企业树立品牌建设的理念,让他们认识到品牌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注意行业协会不能越位或者替代企业职能的发挥,要充分发挥企业的自主经营理念。其次,调动行业协会的积极性,使其参与有关法规政策和标准的制定,帮助企业不断拓宽品牌营销渠道,保证西部房地产企业品牌建设健康进行。第三,通过行业协会这个桥梁,促进西部企业品牌信用建设。品牌信用是西部房地产企业持续经营的保障和前提,在这方面行业协会应发挥自己的特殊作用,促使企业切实认识和重视品牌信用的意义。

(三)加强品牌联合,创新品牌建设

单打独斗缺乏合力是西部房地产企业经营中存在的一个突出现象。品牌联合就是把不同不同企业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共同打造优质品牌。不同品牌之间的合作方式多种多样,参与的企业之间可以通过彼此协商的方式寻求最适宜的联合方式。品牌效应较弱的一方可以借助其他品牌来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政府通过政策支持西部房地产企业开展品牌联合,可以为企业开展品牌建设提供便利条件。西部房地产企业走品牌联合的道路可以采取多种模式,例如可以在广告宣传中与行业中其他知名品牌联合进行,通过借船出海的方式快速地获得消费者的认可。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规模较小、历史较短、品牌影响力较弱的企业。对于已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的企业,可以采取强强联合的营销方式,其优势在于既摊低了营销成本,又提高了双方的品牌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易楠.我国房地产品牌要素研究[D].山东大学,2012

[2]王小芹.山西广灵民间剪纸的艺术特色及发展[J].美术大观,2012(10)

[3]潘翔.民间剪纸艺术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2

区域品牌建构中的政府职能创新分析 第7篇

一、区域品牌的涵义及其特征

区域品牌 (或称区域产业品牌) 是指在某个区域范围内形成的以产业集群为依托、具有较强生产能力、较高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产业或产品的品牌。区域品牌由“区域”和“品牌”组成, 因而区域品牌包含至少两层意思:第一, 区域性, 指的是品牌存在于某一特定区域内, 对其他区域具有排他性;一般限定在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的范围内, 带有很强的地域特色, 是某个区域的企业集体行为的综合体现;第二, 品牌性, 也就是具有品牌效应, 往往代表着一个地方产业产品的主体和形象, 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并形成了该地域内某类产业产品的美誉度、吸引度和忠诚度。

区域品牌作为市场对某区域中某类产品的认可, 是众多同类企业行为的综合体现, 它为生产该类产品的企业群共同拥有, 消费者能通过该区域的名称联想到这类产品。区域品牌除了具有一般品牌的特点, 还具有其独有的特点。第一, 产权模糊性。区域品牌作为一个地区所有相关企业共同拥有的产业或产品的品牌, 没有明确的权利主体, 区域内的任何企业都不能独占, 政府作为行政主体也不能拥有, 其权利为某个区域现在的和未来的相关企业所共同享有。甚至有时不仅是区域内有关企业可以共享这一品牌权利, 周边地区也可以不同程度地分享。第二, 利益区域共享性。区域品牌的权利区域共享决定了区域品牌带来的机会和利益不能为企业独占, 而应由区域品牌所在地所有相关企业共同享有。区域品牌对一个区域所有生产同类产品和替代品的企业平等地给予潜在和现实商机的同时对其利益产生共享。第三, 企业间的竞合关系。区域内的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 大力发展, 就要创建品牌, 在同类企业中脱颖而出, 这样在创建区域品牌的过程中就形成了竞争关系。共同的市场、相似的规模和经营方式, 以及企业自身以逐利为目的的性质, 决定了他们之间的竞争关系。而相邻的地域关系, 使得这种竞争显得更加突出。同时避免市场不确定性带来的高度风险, 利用集群中企业地理接近、产业关联的优势进行合作, 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方式共同创牌, 既能够解决资源不足的困难, 又可以分散风险, 使企业在合作中互利。区域品牌下企业竞争的激烈性和合作的紧密性, 使其实现了“以合作求竞争”的竞合机制, 成为区域品牌集聚创造和保持优势的重要源泉。第四, 社会根植性和地方文化网络。区域品牌的形成是以内部网络以及更为宏观上的区域文化环境为前提的, 社会根植性和地方化网络是区域内企业之间竞争合作的润滑剂。由于区域内企业受共同文化传统的影响, 使企业的行为规则和价值观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所产生的信任和理解有利于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 并使这种合作与交流结成长期的、稳定的、互惠的关系。这样不仅降低了信息搜寻和交易成本, 有效防止了各种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 还促进了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新知识的流通和扩散。

二、政府参与区域品牌建设的动因

区域品牌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和高级产物, 对促进产业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府作为区域品牌建设的策划者, 利用其资源能够有效地抵御市场带来的风险,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首先, 区域品牌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结果, 对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一, 区域品牌具有的浓烈的地方精神和文化, 是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推动器, 主要表现在, 区域品牌中所包含的地理特性、历史特性与文化特性是地方精神和文化的积淀, 也是区域品牌独有特性, 更是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竞争优势与核心竞争力。区域品牌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彰显出的地方精神与文化, 能够激发人们同根共祖的和谐、友爱精神与社会责任, 形成团结互助与奋发进取的情怀, 从而推动整个社会与经济的健康发展。其二, 区域品牌的形成与发展在加速相关产业发展的同时推动区域内经济与产业的快速发展。其三, 区域品牌能够提高区域产品的市场化组织能力。区域品牌内有几个龙头企业, 每个龙头企业具有单独的商标, 形成多龙头带动机制, 能够较好地将当地政府资源 (区域品牌) 和企业资源 (商标) 优化组合起来。其四, 区域品牌能够提高区域产品的竞争力。区域品牌的地理性特征, 决定了产品的独特资源, 这种独特资源在市场上可以形成“比较优势”或“绝对优势”。其五, 区域品牌能够促进和保障区域产品市场秩序。明确区域品牌保护, 维护区域品牌声誉, 可以从制度上防止个别厂家或区域的假冒伪劣行为, 进一步改进市场秩序。其六, 区域品牌的形成有利于招商引资, 吸引各种社会资金的聚集。

其次, 区域品牌有其地域性, 区域品牌的多寡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的形象。区域品牌就像城市名片一样和当地的行政区域联系在一起。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对各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一, 区域品牌的知名度与各地方的竞争力成正比。它是一个地方无形的经济优势。其知名度, 与这个区域厂商占有的市场份额、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以及对其他地区同质产品的市场威胁成正比。其二, 区域品牌知名度能够与区内厂商收益成正比。一是因为区域品牌知名度提高使得这个地区的私人或局部劳动能够更快更好地转化为社会劳动, 也就是商品卖的更快, 更多, 价格更好。二是因为区域品牌知名度提高也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 提高了区域产品的附加值。其三, 区域品牌对于增加区域内就业机会、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但一些地方企业个体可能经营动力比较充足, 但没有知名度较高的区域品牌, 区域整体竞争力不高, 经济发展不理想。这意味着区域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和充分的利用, 产业结构还有不合理的地方, 没有形成明显的区域整体经济优势。若要改变这种局面, 创造有特色和影响力的区域品牌, 形成整体优势, 除了建立市场机制外, 还必须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

再次, 政府在培育区域品牌上有重要优势。一是组织优势, 政府具有从全局上驾驭和组织经济活动的优势, 可以利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二是公正优势, 政府可以超越个体利益的局限, 可以从区域整体和全局利益出发整合区域资源, 进行优化配置。三是信息优势, 政府可以从宏观上把握经济发展动向与信息。这三大优势决定了政府可以做企业或市场做不了和做不好的事情。

三、政府推动区域品牌建设的主要措施

区域品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虽然产业集群所在区域的企业具有内生的动力去建立和维护区域整体品牌, 但这一结论并不表明政府和行业协会就无所作为。政府应更好地扮演引导者、服务者、管理者的角色, 转变政府职能, 进一步推动区域品牌建设。

首先, 政府应将区域品牌建设纳入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 强化对实施名牌战略的宏观指导, 发挥引导者的作用。一要结合本地实际, 通过制订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行业布局, 保持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二要制定完善的产业政策体系, 提出明确的发展规划、产业布局、规模标准、重点建设项目以及关键产品国产化进度要求, 并根据具体情况以法律、法规等形式保证专项政策和规划的落实。三要从区域资源优势、生产力布局和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 确定发展的重点行业、企业及产品。所建立的重点行业与企业, 应起龙头带动作用;重点产品必须具有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高附加值、高创收、高效益、低物耗。四要品牌战略规划要立足眼前, 着眼长远, 具有连续性、协调性和超前性。地方政府要制定分年度实施的创名牌实施计划, 努力实现宏观指导性与实际操作功效的有效统一。

其次, 政府应为区域品牌的培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一要不断完善区域品牌发展中所需要的基本环境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通讯、配套的生产服务设施以及高效的政府服务等。二要为区域品牌的培育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优化工作创新环境。政府应提供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的同时还应该在机构设置、项目审批、基地建设和市场管理方面进行多项重要的调整和改革, 以简化程序, 增强服务, 进一步优化区域品牌发展的创新环境。三要招贤纳士、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 以人才战略带动区域的经济发展。在注重现有人才的开发的同时, 还要加强对外部人才的引进, 确立高素质劳动者优先就业的方针, 对于高科技企业还可以给予特殊的劳动力供给政策, 采取多种方式引进技术和人才。四要构筑信息平台, 增强名牌竞争能力。建设以高速信息通讯网络为核心的区域经济信息系统。发挥地方政府信息服务功能。五要构建区域网络系统即建立区域内企业间, 以及企业与科研机构和行政机构长期合作基础上的稳定关系。区域品牌其实更像一张“网”, 或者类似于一种生态系统。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 这个企业与那个企业, 企业主体与支持组织, 都按照分工协作的关系彼此组织在这张“网”中, 纲举目张, 牵一发而动全身。政府应通过构建良好的调控环境, 使各个相关创新主体发生协同效应, 高效配置资源, 营造创新氛围、促进分工协作。六要做好宣传工作, 提升地方形象。对内要改变区域内人们保守的思想观念, 提高区域历史品牌集体保护意识, 对外通过举办产品或企业交流会等, 着重提升地方形象。

再次, 政府应为区域品牌的培育加强政策扶持。一要创造条件使企业能自由进入或退出集群产业, 新的企业的进入往往会带来新思想、新方法、新的竞争方式, 从而使原有的结构分化、瓦解、重组, 促进新的创新, 提高整个行业的竞争力。二要给予财政支持。财政支持应严格按企业与市场的规律行事, 改变企业考核方式, 侧重于考察市场成果。同时, 在不违反国家金融政策的前提下, 可以恰当地运用金融手段, 优先支持本地区的企业、潜在名牌效应的企业、优势行业、优势产品项目等。对企业生产名牌产品所急需的资金, 地方政府应出面与有关商业银行协调, 并尽可能地及时给予安排, 实行贷款优先、低息甚至无息贷款, 拓展企业的筹资渠道。三要给予税收支持。对名牌企业产品和有望成为名牌的产品, 政府要尽量减轻企业负担, 利用税收杠杆给予大力支持。

最后, 政府应维护和完善名牌发展的市场竞争机制和市场秩序, 对区域品牌市场进行监管。一要建立并维护与秩序有关的产权制度体系、市场法律体系并提供相应的司法服务。二要对品牌市场进行监管, 维护区域品牌市场的形象。地方政府要善于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 将供求状况、生产成本、价格和工资水平以及各种税赋额度等化为相关的经济参数, 提供的市场信号, 用以引导企业行为。同时, 还要根据国家法律和市场规律, 制定出各类市场运行的规范, 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从专业化市场、空间集群以及制度创新等方面, 提高地方中小企业与大市场的对接度, 保持对市场的高度敏感和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与配置。

参考文献

[1]陈雪梅:区域核心竞争力:企业集群与地方品牌[J].学术研究, 2003 (3) , 57

[2]李建丽:论区域品牌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J].企业经济, 2007 (6) , 148

[3]施春来:区域品牌营造与县域地方政府行为创新[J].商业时代, 2008 (21) , 102

[4]王 薇 龚华生:地方政府在区域历史品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基于“公地悲剧”的视角[J].学术界, 2006 (3) , 185

[5]涂山峰 曹休宁: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与区域经济增长[J].中国软科学, 2005 (12) , 114

[6]王明刚 苏跃彬 秦淑艳:政府推动农村区域品牌战略[J].经济与管理, 2007 (5) , 17

[7]王辑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5) , 125

政府在品牌强省战略中的作为 第8篇

一、清楚地界定自身的职能

当出现本地品牌数量少, 整体品牌呈现衰落之势, 驰名商标数量占全国的比重下降的现象时, 这些窘况会引起当地政府高度关注, 相关部门纷纷采取行动, 力求尽快摆脱困境。然而作为政府部门, 首先要界定好自己的职能, 避免以下几个误区。

1、政府主导企业的品牌建设

政府搞不清楚企业才是品牌创建的主体, 将对品牌的管理职能上升到对企业经营行为的干预。其实, 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管理部门, 对“打造品牌”的职责是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 具体的品牌的创建、营销与维护工作应当由企业来操作。

2、盲目创名牌

企业没有搞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创名牌, 跟着潮流创名牌, 然而, 每个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 企业是“贴牌”生产, 还是创自有品牌, 何时开始创品牌, 完全取决于企业的生存状态和自身发展需要, 取决于利润最大化。

3、财政政策推动

政府部门往往信奉“财政推动”, 热衷于采取激励措施, 包括融资便利、税收优惠、海关通关优先、奖励基金、配额发放等。然而这些措施大多跟WTO的反补贴条款相违背, 易引起进口国的反补贴诉讼, 也不利于给出口企业塑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二、规划全省品牌发展的战略

政府在支持企业实施品牌战略中, 要根据本地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出战略规划。以江苏省为例, 该省从以下几方面规划全省的品牌战略:一是全力培育商务服务业品牌。积极利用商务部实施“万村千乡工程“的机会, 联合省内知名连锁流通企业, 发挥大企业品牌优势, 把农家店建设成为农村服务业的品牌。通过项目带动商务服务业品牌建设。筛选并确定一批符合条件的服务贸易、会展业、商贸流通业、餐饮业项目, 以完善商务服务业项目库为支撑, 全面推进商务服务业品牌发展。二是稳步发展外贸品牌。鼓励和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积极推动产品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提高加工贸易水平, 在促进资金、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研发资金、服务业发展资金等方面重点向品牌骨干企业、特色中小企业和潜力企业产品倾斜。“走出去”的发展目标是打造品牌跨国公司。通过充分利用境外经贸合作平台, 实施企业集群化走出去。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积极稳妥地通过并购国外企业, 获取能源、资源、技术及营销网络, 培育有条件的企业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认真做好境外园区的管理和指导工作, 吸引更多的省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入区。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中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利用国外资源, 实现互利共赢和“桥头堡”。三是精心打造会展品牌。提高组织服务工作, 以现代理念和先进技术, 以国际性会展的标准, 做好各项组织筹备工作, 提供一流服务;努力培育成品牌展览会, 扩大交流合作内涵, 立足产业, 辐射经济文化多个层面, 扩大交流领域, 丰富会展内涵, 拓展合作项目, 促进省全方位对外开放和交流合作;积极吸纳优秀的展览人才加盟, 创造优越的工作环境和提供丰厚的待遇, 把国内外成熟的业内人士带动整个展会的发展。

规划全省品牌发展战略还要从几个层面推进。一是发展产品品牌。在消费品领域, 引导企业对照国际品牌, 采用国际标准, 发展一批在国内外有声誉的知名品牌。二是突现企业品牌。结合实施“科教兴省”战略, 以发展“大产业、大集团、大基地、大项目”为重点, 突现一批用户公认、行业知名的大企业品牌。三是培育区域品牌。以“两个优先”为重点, 结合建设工业园区和发展现代服务业, 培育一批规划科学、功能完善、发展强劲的区域品牌。四是塑造城市品牌。主要从战略规划、城市定位、核心价值、城市精神、城市文化和竞争能力等方面推进塑造城市品牌。

三、努力打造出一批出口区域品牌

政府应当把出口品牌和出口基地建设结合起来, 努力打造出一批出口区域品牌。主要思路是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 选择一批外向度较高的地方特色产业集聚区进行重点培育, 引导地方特色产业加快提升发展水平, 做大做强, 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区域性出口品牌。出口品牌发展有利于形成产业集聚,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在推进出口品牌的过程中, 一些地区“小而散”的出口商品逐步发展成为地方经济的“招牌”。出口企业利用品牌的凝聚力, 加强对国内外两种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配置, 带动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 提高周边企业的组织化程度, 形成有地区特色的产业集聚。政府要引导能源、资源向创出口品牌的企业倾斜, 鼓励引导支柱产业的企业采用联合、并购的方式, 打造一批拥有国际知名品牌的大企业集团。

四、建立品牌建设长效机制

品牌的培育和建设工作是一项政策性、社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 政府各个部门应当加强合作, 形成推动品牌建设的长效机制, 共同做好推进品牌建设的工作。一是建立品牌建设组织协调机制。相关部门建立品牌工作例会制度, 对品牌建设进行统筹协调, 推进品牌发展, 同时与国际有关品牌机构保持联系, 了解最新动态, 协调推进工作。二是逐步完善品牌促进机制。改变国有企业领导考核制度, 将品牌资产列入企业经营考核指标, 解决品牌建设的原动力问题;利用好现有的外贸扶持资金, 争取设立本省“品牌发展专项资金”, 重点支持品牌企业参加展览、国外商标注册、申请专利和相关认证等, 支持品牌企业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并积极“走出去”。三是探索建立品牌保护机制, 将品牌保护作为整顿和规范外经贸市场经济秩序的一项重点内容, 利用知识产权举报中心加大对假冒品牌的打击力度。四是积极推行品牌宣传机制, 为品牌创造良好的成长、发展环境。政府投入巨资, 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形式, 在全国省市举办名特优新新产品展销会, 为企业创名牌搭桥搭台。企业势单力薄, 靠自身的力量走出去很难, 通过展销会的形式可以有效地实现“扩张”的目标。

五、构筑品牌发展服务平台

政府应增强服务意识, 通过各种形式的信息服务窗口, 为品牌发展提供国内外最新品牌资讯和相关信息服务。在开展调研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建立品牌产权转让交易的平台。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群众团体的舆论宣传和监督作用, 监督产品质量状况, 扩大知名品牌和品牌战略的国内外影响力, 提高企业和社会的品牌意识。

政府为出口企业实施名牌战略提供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政府可以通过驻外贸易促进机构, 利用当地的各种商业信息渠道收集各种信息, 如与投资相关的宏观经济形势、市场情况、投资环境与机会、优惠政策、各国相关的法律和行政程序等, 建立免费的可快速检索的数据库, 给品牌国际化企业提供最大的便利。

六、规范市场秩序, 营造品牌良好的发展环境

1、完善法律法规, 为品牌成长提供法律保障

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加快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加强以知名品牌、驰名商标、著名商标为核心的品牌商标保护的执法力度, 完善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 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 维护和健全市场秩序, 完善市场体系, 为品牌的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政府要将出口名牌建设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逐步完善保护出口品牌的法规制度, 积极利用国际有关涉及品牌保护的法律来保护本国企业品牌;加大对假冒、侵犯知识产权等现象监督、制裁力度, 尽量减少企业不必要的品牌维护成本, 为企业创品牌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保证品牌顺利成长和发展。

2、为品牌企业提供政策支持

从金融政策、税收政策、科技政策、市场政策、利用外资政策等方面实施倾斜, 切实为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创造条件。各部门将针对企业创名牌过程中的共性问题, 如融资、无形资产抵押、技术支持、进出口、土地、税收、人才等, 有针对性地制订鼓励、支持政策。对各行业的重点企业或龙头企业, 针对其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 制订个性化政策。同时, 设立名牌战略专项经费, 加大财政对名牌战略的投入, 加大对企业的技术支持和公共技术平台建设的力度。为了鼓励企业实施名牌战略, 政府应推出一系列奖励措施, 对入选的中国名牌实行重赏, 如产品一旦成为中国名牌产品, 政府将给予重大奖励;有关媒体将免费为其宣传, 银行将优先为其贷款, 产品所在企业将享受两年内减免所得税的待遇等。

此外, 重视广交会、中国东盟博览会优质资源进一步向品牌企业倾斜。

七、充分发挥质量技术监督局的作用

1、充分利用质量技监系统拥有的标准技术资源, 通过开展质量普查工作, 建立起企业的质量档案, 并利用已掌握的企业质量资料, 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根据支柱产业结构、分布及产品质量状况, 向政府提交有一定分量、有影响、有深度的产品质量分析报告, 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以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地发展。

2、从企业的技术体制和管理体制入手, 大力引导和帮扶企业按高标准、高质量要求建立健全标准体系、计量检测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 特别对一些技术基础较好的企业, 实施全过程引导帮助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完善检测手段, 提高保证能力, 从源头提升企业的标准档次和管理水平, 引导企业走“质量兴企, 名牌兴企”质量效益型的发展路子。

3、为引导鼓励企业争创和申报名牌产品, 提供政策倾斜服务, 在坚持扶优扶强、宁缺毋滥、简化手续、不向企业收费原则的基础上, 深入企业, 指导企业申报名牌、名优产品, 乃至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原产地域保护产品, 做到减轻企业负担与促进企业完善自律机制相结合, 严格事前审查与加强事后监督相结合, 促进企业产品质量稳步提高, 为扩大内需, 促进企业产品的出口, 引导消费者正确选择, 从而培育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名牌产品夯实基础。

八、为企业保名牌加压

为防止一些企业缺乏品牌发展战略与规划, 自损品牌的现象发生, 政府可采取一些措施, 如设立了用户跟踪站, 如果名牌产品占有率有滑坡, 一年内亮“黄牌”, 连续两年则在报纸上公布, 取消其名牌称号。此举可以有效地增强了企业保名牌的压力感和紧迫感。

九、后记

政府在推进品牌建设中, 要坚持企业为主体的原则, 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为品牌的培育和发展营造环境, 根据企业不同发展规模提出不同培育建议。对于大型企业, 不管是国有的还是民营的, 不管是外贸的还是生产的, 着重推动企业提升品牌价值。这些大型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已经有一定的基础, 培育的重点就在于鼓励企业以自主品牌扩大出口, 支持品牌企业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做好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并积极“走出去”;对于中小企业则着重推动其做好品牌基础性工作, 帮助企业做好商标的境内外注册、支持企业做好相关目标市场准入认证、支持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

政府在规划本省的品牌战略时, 要形成“三级品牌梯队”, 即通过推荐企业申报商务部出口名牌, 开展省出口名牌评选, 指导有条件的市认定地方出口名牌, 逐步形成国家、省、市三级梯队式出口名牌体系, 并根据出口名牌不同的发展阶段, 集中力量, 开展各有侧重的培育工作。

政府在品牌强省战略中要实现“三大战略互动”, 即形成出口品牌、科技兴贸、“走出去”三大战略互动。以科技兴贸和“走出去”促进品牌发展, 以品牌发展推动科技兴贸, 提升“走出去”的层次和质量。

摘要:政府部门应当引导和扶持品牌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质量技术监督局的作用等措施推进品牌建设。

关键词:政府,品牌战略,作为,建设

参考文献

[1]韩中和.品牌国际化战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政府品牌 第9篇

各市人民政府, 各县 (市、区) 人民政府, 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各大企业, 各高等院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 (国办发[2016]44号) , 大力实施品牌强省战略,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促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现就加快推进全省品牌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 指导思想。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要求,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发挥品牌引领作用, 推动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升级, 以市场为导向, 以企业为主体, 以创新为动力, 夯实质量基础, 突出驰名商标, 构筑品牌培育、保护机制, 增强品牌建设能力, 完善品牌建设环境, 着力壮大品牌数量, 优化品牌结构, 提高品牌竞争力, 提升品牌国际化水平, 建设品牌强省, 促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二) 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遵循市场规律,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 弘扬企业家精神, 增强企业品牌建设原动力, 激发品牌创新活力, 创造品牌发展动能。强化政府服务意识, 加强战略规划与引导, 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形成建设品牌强省的强大合力。

———坚持品牌培育与结构调整相结合。把实施品牌战略作为推动转型升级的重要切入点, 以品牌建设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 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品牌引领作用, 推动企业重组, 整合产业链条, 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通过品牌建设推动产业水平向中高端迈进。

———坚持优化供给与引导消费相结合。通过品牌引领, 增加品种, 提升品质, 为市场提供更多优质优价高效供给。把握消费升级趋势, 创造新需求, 拓展市场空间, 提倡优质消费, 引导消费者提高对自主品牌的认知度和信任度, 保障优质优价, 为品牌发展创造良好消费环境。

———坚持质量为先与诚信至上相结合。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全面夯实产品质量基础, 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注重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培育品牌, 引导企业增强以质量和诚信为核心的品牌意识, 充分运用信用激励和约束手段, 让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限, 在全社会形成褒扬诚信、惩戒失信的制度机制。

———坚持自主发展与对外开放相结合。注重发挥我省基础优势, 大力培育自主品牌, 同时扩大对外开放, 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品牌研发、设计、营销及其人才团队, 增强自主发展能力。鼓励自主品牌“走出去”, 创造更大发展空间。

(三) 工作目标。

———市场环境明显优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深入推进, 相关法规、标准、政策措施进一步健全, 市场监管力度不断加大, 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市场竞争秩序和消费环境明显改善。

———品牌数量持续增加。到2020年, 全省国内有效注册商标总量达到65万件, 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达到2000件, 地理标志商标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达到500件以上;全省拥有国家工商总局认定的驰名商标700件, 培育山东名牌产品2500个、山东省著名商标3800件, 中华老字号数量明显增加。

———品牌竞争力明显提升。到2020年, 大中型企业研发强度增长10%以上。培育一批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世界知名品牌和一批国内一流品牌企业, 进入世界品牌实验室 (WBL) 世界品牌价值500强的企业力争达到5家, 进入中国品牌价值500强的企业力争达到60家。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专注于细分市场的特色品牌。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市场信誉好的区域品牌。获得中国质量奖和提名奖企业达到10家以上。

———品牌经济贡献率显著提高。提高品牌企业产品附加值, 到2020年, 重点行业前十位品牌企业销售收入占同行业销售比重进一步提高, 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占全省比重力争达到20%以上。

二、重大工程和专项行动

(一) 品牌基础建设工程。

1.坚持更高标准引领。推进“山东标准”建设, 实施标准提升工程, 提高相关产品和服务领域标准水平, 引领质量提升。完善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 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 提升企业竞争力。支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利技术向标准转化, 推动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建设, 扩大标准市场供给。鼓励企业积极承担国际标准化技术组织秘书处工作, 加快“山东标准”国际化进程。加强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及前沿技术研究, 强化标准信息公共服务, 通过科技创新, 提升主导或参与国际、国内技术标准的话语权。完善标准化投入机制, 各级应将研制强制性、社会公益类标准和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保障。 (省质监局牵头, 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财政厅、省卫生计生委、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知识产权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实施精细化质量管理。引导企业强化质量为先的理念, 推进万家中小企业引进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 提升计量、标准、认证和质量管理水平。针对全省大中型骨干企业, 推动千家重点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管理, 开展标准提升和质量认证活动。 (省质监局牵头, 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工商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支持企业提高质量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组织开展重点行业工艺优化行动, 提升关键工艺过程控制水平。开展质量现场诊断、质量标杆经验交流、质量管理小组、现场改进等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国资委、省质监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动现有资源整合, 鼓励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机构提升能力, 提高权威性和公信力。 (省质监局负责)

3.全面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深入普及商标知识, 指导企业制定商标战略和商标管理制度。深化商标注册激励机制改革, 加强行政指导, 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加强商标注册。鼓励支持市场主体充分运用商标, 加快商标品牌化进程。支持企业注重品牌资产的管理, 加强企业在并购、资产重组中的商标专用权价值评估, 防止无形资产流失。鼓励企业运用商标权进行投资入股、质押融资、许可使用、转让等, 提升商标品牌价值。建立长效机制, 强化跨区域协作, 提高商标注册、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 (省工商局牵头, 省财政厅、省金融办、省国资委、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4.提升品牌科技内涵。围绕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 提升科技创新综合实力, 加大科技投入, 采取产学研联合的方式, 建设一批公共研发、设计和服务平台, 支持制约行业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持续不断地取得突破。鼓励企业建设技术创新平台,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每年支持一批重大技术创新项目, 开发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 提高品牌技术含量, 提升品牌价值。 (省科技厅牵头, 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财政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严格落实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 降低企业技术研发成本。 (省地税局、省国税局牵头,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5.促进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行政与司法保护力度, 完善跨部门、跨区域知识产权执法协作机制, 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探索建立与知识产权保护有关的信用标准, 将恶意侵权行为纳入社会信用评价体系。提高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水平, 有效降低知识产权维权成本。引导企业贯彻知识产权管理规范、体系, 鼓励企业组建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和海外维权联盟, 不断提高我省企业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品牌保护水平。鼓励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进行专利布局, 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对重点产业开展专利导航、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和风险预警, 充分运用知识产权运营和知识产权金融等促进手段, 进一步挖掘并提升知识产权核心价值, 对国际专利、发明专利申请给予补助, 巩固并提高企业品牌竞争力。 (省科技厅、省知识产权局牵头, 省工商局、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6.培育示范标杆。组织做好并规范政府质量奖工作, 积极争创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产业集群区域品牌、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先进县) 、知名品牌示范区、质量安全示范区, 引导企业开展品牌培育试点, 树立一批质量标杆、品牌培育示范, 引领企业品牌培育。总结先进典型经验, 引导区域、行业、企业开展对标活动。支持重点企业瞄准国际标杆开展对标。 (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质监局、省工商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7.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实施企业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定期举办企业家培训、品牌经理专业培训, 分批选拔优秀企业家和品牌管理人才出国培训。每年引进一批海内外高层次管理专家和高技能人才, 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和高水平品牌管理人才。支持高等院校开设相关课程, 培养品牌创建、推广、维护等专业人才。加强职业教育, 提高技能人才基础素质。组织实施一线技术工人职业技能提升计划, 鼓励引导企业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活动, 造就一支过硬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培育一批“勇于创新、无私奉献、敢于担当”的“齐鲁工匠”, 树立一批“厚道、诚信、勤劳”的“品牌山东人”。支持品牌管理专家学者、领军人物和高级技能人才申报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齐鲁首席技师。 (省委组织部、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8.增强品牌建设软实力。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评价理论研究机构和品牌评价机构, 开展品牌基础理论、价值评价、发展指数等研究, 组织人员培训和国内外品牌学术交流活动等。组织研究制 (修) 订品牌基础、评价和管理标准, 建立科学完善的品牌培育和管理标准体系, 制定山东省品牌价值测算指标体系和发布机制, 提升山东品牌影响力。发挥现有行业协会、中介机构作用, 强化政策支持, 建设一批区域性、行业性集品牌策划、咨询、评估、孵化、推广和人才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旅游发展委、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 供给结构提升工程。

1. 打造农产品品牌。

注重农耕文化资源挖掘, 不断丰富农产品、农事景观、乡土文化、绿色生态等创意和设计, 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 以“齐鲁灵秀地、品牌农产品”为主题打造山东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重点围绕粮食、油料 (含木本粮油) 、果品业、蔬菜、食用菌、花卉苗木、茶叶、中药材、畜牧业、渔业等十大产业培育一批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知名农产品企业品牌。建立完善品牌评价体系, 推进全省知名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建设。建立实体店与网店相结合的山东品牌农产品营销体系。积极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品牌创建主体作用, 鼓励行业协会聚集品牌效应。规范引导地方特色农产品做好“三品一标”认证和标准制定工作。 (省农业厅牵头, 省发展改革委、省海洋与渔业厅、省林业厅、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 提升制造业品牌。

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山东行动纲要》, 培育一批制造业精品。围绕转型升级22个重点行业, 重点在装备制造、原材料加工和消费品生产等行业, 加快技术升级, 培育一批主要技术指标“领跑者”企业标准, 提升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围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重点领域, 加快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形成规模优势的新品牌。实施“专精特新”工程, 培育“单项冠军”, 打造一批行业领先的特色品牌。加快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和新一轮技术改造工程, 加快工业设计产业发展, 促进制造业升级, 为提升制造业品牌奠定坚实基础。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 省质监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3. 壮大服务业品牌。

实施服务业标准体系建设工程, 积极培育服务业标准化工作技术队伍。重点围绕金融、现代物流、商贸、科技、互联网和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培育形成一批品牌影响力大、质量竞争力强的大型服务企业 (集团) ;在旅游、养老、健康、家政、文化、体育、大众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 培育形成一批精品服务项目和服务品牌。推动工程建设领域产业化、标准化、集成化发展, 提高建设技术水平和质量, 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 培育一批高端品牌。 (省发展改革委牵头,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商务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民政厅、省卫生计生委、省旅游发展委、省质监局、省工商局、省金融办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4. 打造国际自主品牌。

积极引导品牌企业“走出去”, 推进商标海外注册, 鼓励企业到海外投资设厂, 开拓国际市场, 支持企业在国外建立研发机构。推动品牌企业联手设立山东品牌常年展销中心或公共海外仓, 优化海外市场布局。支持品牌企业以参股、换股、并购等形式与国际品牌企业合作, 提高品牌国际化运营能力。综合运用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平台, 设立山东品牌产品馆, 打造面向海外推广山东品牌的线上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开展“山东品牌环球行”活动, 集中办好日本大阪山东商品展、山东品牌产品中东欧展览会, 打造山东品牌的海外展示平台。对我省品牌企业境外商标注册、专利注册申请、标准认定、设立境外研发中心和营销网络、兼并和收购境外品牌等, 享受促进外经贸发展相关资金扶持。建立海外商标纠纷预警和危机管理机制, 注重国际贸易和合资合作过程中品牌保护和管理, 防止自主品牌被恶意抢注或收购。完善国际化品牌发展基础体系, 提升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 推进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结果国际采信、互认。 (省商务厅牵头,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工商局、省质监局、青岛海关、济南海关、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5. 铸造食品药品品牌。

以“食安山东”建设为引领, 以安全、放心作为核心价值诉求, 坚持“打、建、创”相结合, 坚持全域覆盖、全程管理、全员参与, 重塑消费者信心, 铸造山东食品药品整体形象。重点打造一批餐饮示范街区 (集体食堂) 、放心食品生产基地和示范流通单位 (大型商超、农贸市场) 。加强对示范品牌的后续监管, 实施动态管理和跟踪评价, 研究制定退出办法, 对不能持续达标的单位及时进行淘汰。完善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企业信用档案, 加快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和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构建守信激励、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推动实施生产经营单位良好行为规范, 建立食品和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良好行为规范, 加大药品GMP、GSP实施力度, 引导企业尚德守法, 诚信经营。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牵头,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农业厅、省海洋渔业厅、省林业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6. 培育区域品牌。

加强高端策划论证, 不断提升区域品牌的内涵, 完善区域品牌培育机制, 充分发挥地方资源、文化和产业优势, 开展产业集群、优质产品生产基地、放心食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示范区创建和认定。开展质量强市、县 (市、区) 工作活动, 策划举办区域品牌推介高端展会、论坛, 推动名企、名园、名基地、名社区、名城市发展, 促进区域生产要素优化整合和产业结构调整, 引领形成一批处于产业高端、掌握核心技术、市场潜力大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 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区域品牌。 (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 需求结构升级工程。

1. 引领消费升级。

建设有公信力的产品质量信息平台, 全面、及时、准确发布产品质量信息, 鼓励中介机构开展企业信用和社会责任评价, 发布企业信用报告, 提高信用水平, 增强消费信心, 扩大自主品牌消费。提高全民质量安全意识, 树立科学观念, 自觉抵制假冒伪劣产品。开展农村市场专项整治, 清理“三无”产品。支持电商及连锁商业企业打造城乡一体的商贸物流体系, 便捷农村消费品牌产品。扩大城镇消费群体, 增加互动体验, 打造旅游、养老、休闲体育等新兴产业特色品牌, 满足高品质健康休闲消费和高消费群体升级需求。鼓励家电、家具、汽车、电子等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 适应绿色环保、方便快捷的生活需求。 (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农业厅、省商务厅、省旅游发展委、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 强化品牌营销和推广。

引导企业制定品牌战略规划, 明确市场定位, 强化品牌策划, 积极开展营销推广。鼓励企业运用互联网创新商业模式, 大力发展共享经济, 提高品牌影响力。树立正确的品牌推广意识, 进行差异化的品牌形象传播, 打造独特的持续发展的品牌。加快线上线下融合, 以用户体验为出发点再造企业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 拓展品牌营销渠道。搭建各类平台, 给予适当补助, 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以及大型商业活动。 (省商务厅牵头, 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农业厅、省旅游发展委、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实施广告拉动战略, 提升广告策划和创意水平, 完善广告产业品牌体系, 做大做强广告产业品牌, 通过广告推介国内外知名品牌, 提高我省品牌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省工商局牵头, 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农业厅、省商务厅、省旅游发展委、省质监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3. 完善品牌诚信体系建设。

统筹利用现有资源, 深化企业质量信用档案和产品质量信用信息平台建设, 加快归集、整合产品质量等信用信息并全面、及时、准确发布, 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 通过市场实现优胜劣汰。探索建立质量信用评价和分级分类管理, 将侵权行为纳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 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 建立黑名单制度, 大幅提高失信成本。建立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 对相关企业、责任人依法实行市场禁入。完善经营者对机动车、计算机、家电等耐用消费品或装饰装修等服务的举证责任倒置制度, 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加强公共信用信息管理, 建立政府信用考评和监督机制。 (省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省质监局牵头,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商务厅、省旅游发展委、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4. 优化营商环境。

积极推动品牌保护立法工作, 为品牌建设提供法制保障。加大执法力度, 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活动, 依法打击偷工减料、价格恶性竞争、虚假宣传、恶意诋毁、傍名牌等各类不正当竞争行为。建立电商质量监督机制, 规范电商平台管理。支持利用大数据, 建立企业自我保护、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三位一体的品牌保护体系。建立一批集快速审查、确权、维权于一体的快速维权中心, 推动品牌保护跨区域合作机制的建设。 (省商务厅牵头, 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公安厅、省科技厅、省农业厅、省文化厅、省卫生计生委、省工商局、省物价局、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林业厅、省质监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知识产权局、青岛海关、济南海关、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 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

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 明确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 提升纺织、服装、食品等传统优势消费品供给, 增加旅游装备、文化体育等中高端消费品供给, 拓展智能、健康等新兴消费品供给。编制实施《消费品升级和创新指南》, 积极引导生产企业开发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定期编制、发布《重大新产品推广目录》, 积极引导消费者对中高端品牌消费品的认可和支持。建设一批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 培育食品企业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示范中心, 支持企业加强质量安全检测能力建设, 提升质量安全保障水平。在消费品工业树立一批质量标杆和品牌培育示范企业, 发挥好“好品山东”平台作用, 培育和推广一批消费品品牌。鼓励各市积极创建消费品“三品”战略示范试点城市。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 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强化品牌建设政策保障

(一) 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品牌建设组织领导, 制定发展规划, 构建长效机制, 研究解决重大问题, 推动建立品牌建设社会组织, 为企业的品牌建设和品牌提升提供咨询服务, 开展品牌评价、发布、人员培训和国内外品牌学术交流活动等。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品牌意识、品牌知识的培训, 推进品牌建设。各市要完善品牌建设推进机制, 明确部门分工, 加强部门合作, 推动落实各项重点任务。加快与品牌建设相关的产权制度、市场体系、市场准入和公用事业等方面改革, 完善品牌建设配套制度, 提供方便快捷服务。充分调动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消费者组织、新闻媒体等各方力量, 形成推进品牌建设合力。 (省直有关部门和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 强化政策支持。

充分利用现有渠道, 统筹品牌建设相关专项资金, 积极支持推进品牌建设工作开展。对获得国际知名品牌、国家级知名品牌称号的企业, 分别给予资金奖励, 奖励资金由同级财政列支。省级相关专项资金在分配时, 向品牌建设工作成效明显的市、县 (市、区) 以及获得国家和省质量品牌荣誉的企业倾斜。充分发挥省级股权投资引导基金作用, 引导参股子基金加大力度支持品牌企业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鼓励金融机构产品和服务创新, 向企业提供以品牌为基础的商标权、专利权等质押融资。全面落实支持企业品牌发展的各类税收优惠政策。 (省财政厅牵头, 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科技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农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厅、省林业厅、省商务厅、省旅游发展委、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地税局、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国税局、省金融办、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省知识产权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 加大品牌宣传。

整合资源, 加强对山东品牌宣传的总体策划和系统推进, 对省内品牌进行分类、整合, 支持品牌整体推广。每年定期举办“山东品牌日”活动, 组织媒体开展主题宣传活动, 讲好山东品牌故事。鼓励各级电视台、广播电台以及平面、网络等媒体, 在重要时段、重要版面安排自主品牌公益宣传, 鼓励、引导企业运用广告手段宣传品牌, 提高产品知名度。支持各地和相关行业开展区域性、行业性品牌宣传展示活动, 扩大自主品牌的社会影响。深入开展“质量月”、“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4·26世界知识产权日”等活动, 推动全社会形成品牌消费和绿色消费理念, 创造人人爱护品牌、关心品牌、享受品牌的社会氛围。 (省委宣传部、省发展和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农业厅、省商务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 加大考核力度。

深入开展各级政府质量工作考核, 完善考核指标体系, 加大品牌建设工作在政府质量考核中比重, 科学制定考核方案, 明确部门责任和目标任务, 进一步强化质量品牌考核内容, 用好考核结果, 抓好整改落实, 确保品牌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省质监局牵头, 省直有关部门和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政府品牌 第10篇

各市人民政府, 各县 (市、区) 人民政府, 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各大企业, 各高等院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 (国办发[2016]44号) , 大力实施品牌强省战略,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促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现就加快推进全省品牌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 指导思想。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要求,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发挥品牌引领作用, 推动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升级, 以市场为导向, 以企业为主体, 以创新为动力, 夯实质量基础, 突出驰名商标, 构筑品牌培育、保护机制, 增强品牌建设能力, 完善品牌建设环境, 着力壮大品牌数量, 优化品牌结构, 提高品牌竞争力, 提升品牌国际化水平, 建设品牌强省, 促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二) 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遵循市场规律,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 弘扬企业家精神, 增强企业品牌建设原动力, 激发品牌创新活力, 创造品牌发展动能。强化政府服务意识, 加强战略规划与引导, 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形成建设品牌强省的强大合力。

———坚持品牌培育与结构调整相结合。把实施品牌战略作为推动转型升级的重要切入点, 以品牌建设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 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品牌引领作用, 推动企业重组, 整合产业链条, 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通过品牌建设推动产业水平向中高端迈进。

———坚持优化供给与引导消费相结合。通过品牌引领, 增加品种, 提升品质, 为市场提供更多优质优价高效供给。把握消费升级趋势, 创造新需求, 拓展市场空间, 提倡优质消费, 引导消费者提高对自主品牌的认知度和信任度, 保障优质优价, 为品牌发展创造良好消费环境。

———坚持质量为先与诚信至上相结合。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全面夯实产品质量基础, 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注重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培育品牌, 引导企业增强以质量和诚信为核心的品牌意识, 充分运用信用激励和约束手段, 让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限, 在全社会形成褒扬诚信、惩戒失信的制度机制。

———坚持自主发展与对外开放相结合。注重发挥我省基础优势, 大力培育自主品牌, 同时扩大对外开放, 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品牌研发、设计、营销及其人才团队, 增强自主发展能力。鼓励自主品牌“走出去”, 创造更大发展空间。

(三) 工作目标。

———市场环境明显优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深入推进, 相关法规、标准、政策措施进一步健全, 市场监管力度不断加大, 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市场竞争秩序和消费环境明显改善。

———品牌数量持续增加。到2020年, 全省国内有效注册商标总量达到65万件, 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达到2000件, 地理标志商标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达到500件以上;全省拥有国家工商总局认定的驰名商标700件, 培育山东名牌产品2500个、山东省著名商标3800件, 中华老字号数量明显增加。

———品牌竞争力明显提升。到2020年, 大中型企业研发强度增长10%以上。培育一批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世界知名品牌和一批国内一流品牌企业, 进入世界品牌实验室 (WBL) 世界品牌价值500强的企业力争达到5家, 进入中国品牌价值500强的企业力争达到60家。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专注于细分市场的特色品牌。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市场信誉好的区域品牌。获得中国质量奖和提名奖企业达到10家以上。

———品牌经济贡献率显著提高。提高品牌企业产品附加值, 到2020年, 重点行业前十位品牌企业销售收入占同行业销售比重进一步提高, 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占全省比重力争达到20%以上。

二、重大工程和专项行动

(一) 品牌基础建设工程。

1. 坚持更高标准引领。

推进“山东标准”建设, 实施标准提升工程, 提高相关产品和服务领域标准水平, 引领质量提升。完善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 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 提升企业竞争力。支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利技术向标准转化, 推动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建设, 扩大标准市场供给。鼓励企业积极承担国际标准化技术组织秘书处工作, 加快“山东标准”国际化进程。加强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及前沿技术研究, 强化标准信息公共服务, 通过科技创新, 提升主导或参与国际、国内技术标准的话语权。完善标准化投入机制, 各级应将研制强制性、社会公益类标准和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保障。 (省质监局牵头, 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财政厅、省卫生计生委、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知识产权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 实施精细化质量管理。

引导企业强化质量为先的理念, 推进万家中小企业引进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 提升计量、标准、认证和质量管理水平。针对全省大中型骨干企业, 推动千家重点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管理, 开展标准提升和质量认证活动。 (省质监局牵头, 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工商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支持企业提高质量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组织开展重点行业工艺优化行动, 提升关键工艺过程控制水平。开展质量现场诊断、质量标杆经验交流、质量管理小组、现场改进等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国资委、省质监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动现有资源整合, 鼓励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机构提升能力, 提高权威性和公信力。 (省质监局负责)

3. 全面实施商标品牌战略。

深入普及商标知识, 指导企业制定商标战略和商标管理制度。深化商标注册激励机制改革, 加强行政指导, 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加强商标注册。鼓励支持市场主体充分运用商标, 加快商标品牌化进程。支持企业注重品牌资产的管理, 加强企业在并购、资产重组中的商标专用权价值评估, 防止无形资产流失。鼓励企业运用商标权进行投资入股、质押融资、许可使用、转让等, 提升商标品牌价值。建立长效机制, 强化跨区域协作, 提高商标注册、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 (省工商局牵头, 省财政厅、省金融办、省国资委、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4. 提升品牌科技内涵。

围绕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 提升科技创新综合实力, 加大科技投入, 采取产学研联合的方式, 建设一批公共研发、设计和服务平台, 支持制约行业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持续不断地取得突破。鼓励企业建设技术创新平台,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每年支持一批重大技术创新项目, 开发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 提高品牌技术含量, 提升品牌价值。 (省科技厅牵头, 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财政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严格落实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 降低企业技术研发成本。 (省地税局、省国税局牵头,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5. 促进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

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行政与司法保护力度, 完善跨部门、跨区域知识产权执法协作机制, 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探索建立与知识产权保护有关的信用标准, 将恶意侵权行为纳入社会信用评价体系。提高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水平, 有效降低知识产权维权成本。引导企业贯彻知识产权管理规范、体系, 鼓励企业组建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和海外维权联盟, 不断提高我省企业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品牌保护水平。鼓励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进行专利布局, 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对重点产业开展专利导航、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和风险预警, 充分运用知识产权运营和知识产权金融等促进手段, 进一步挖掘并提升知识产权核心价值, 对国际专利、发明专利申请给予补助, 巩固并提高企业品牌竞争力。 (省科技厅、省知识产权局牵头, 省工商局、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6. 培育示范标杆。

组织做好并规范政府质量奖工作, 积极争创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产业集群区域品牌、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先进县) 、知名品牌示范区、质量安全示范区, 引导企业开展品牌培育试点, 树立一批质量标杆、品牌培育示范, 引领企业品牌培育。总结先进典型经验, 引导区域、行业、企业开展对标活动。支持重点企业瞄准国际标杆开展对标。 (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质监局、省工商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7. 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

实施企业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定期举办企业家培训、品牌经理专业培训, 分批选拔优秀企业家和品牌管理人才出国培训。每年引进一批海内外高层次管理专家和高技能人才, 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和高水平品牌管理人才。支持高等院校开设相关课程, 培养品牌创建、推广、维护等专业人才。加强职业教育, 提高技能人才基础素质。组织实施一线技术工人职业技能提升计划, 鼓励引导企业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活动, 造就一支过硬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培育一批“勇于创新、无私奉献、敢于担当”的“齐鲁工匠”, 树立一批“厚道、诚信、勤劳”的“品牌山东人”。支持品牌管理专家学者、领军人物和高级技能人才申报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齐鲁首席技师。 (省委组织部、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8. 增强品牌建设软实力。

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评价理论研究机构和品牌评价机构, 开展品牌基础理论、价值评价、发展指数等研究, 组织人员培训和国内外品牌学术交流活动等。组织研究制 (修) 订品牌基础、评价和管理标准, 建立科学完善的品牌培育和管理标准体系, 制定山东省品牌价值测算指标体系和发布机制, 提升山东品牌影响力。发挥现有行业协会、中介机构作用, 强化政策支持, 建设一批区域性、行业性集品牌策划、咨询、评估、孵化、推广和人才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旅游发展委、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 供给结构提升工程。

1. 打造农产品品牌。

注重农耕文化资源挖掘, 不断丰富农产品、农事景观、乡土文化、绿色生态等创意和设计, 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 以“齐鲁灵秀地、品牌农产品”为主题打造山东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重点围绕粮食、油料 (含木本粮油) 、果品业、蔬菜、食用菌、花卉苗木、茶叶、中药材、畜牧业、渔业等十大产业培育一批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知名农产品企业品牌。建立完善品牌评价体系, 推进全省知名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建设。建立实体店与网店相结合的山东品牌农产品营销体系。积极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品牌创建主体作用, 鼓励行业协会聚集品牌效应。规范引导地方特色农产品做好“三品一标”认证和标准制定工作。 (省农业厅牵头, 省发展改革委、省海洋与渔业厅、省林业厅、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 提升制造业品牌。

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山东行动纲要》, 培育一批制造业精品。围绕转型升级22个重点行业, 重点在装备制造、原材料加工和消费品生产等行业, 加快技术升级, 培育一批主要技术指标“领跑者”企业标准, 提升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围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重点领域, 加快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形成规模优势的新品牌。实施“专精特新”工程, 培育“单项冠军”, 打造一批行业领先的特色品牌。加快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和新一轮技术改造工程, 加快工业设计产业发展, 促进制造业升级, 为提升制造业品牌奠定坚实基础。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 省质监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3. 壮大服务业品牌。

实施服务业标准体系建设工程, 积极培育服务业标准化工作技术队伍。重点围绕金融、现代物流、商贸、科技、互联网和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培育形成一批品牌影响力大、质量竞争力强的大型服务企业 (集团) ;在旅游、养老、健康、家政、文化、体育、大众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 培育形成一批精品服务项目和服务品牌。推动工程建设领域产业化、标准化、集成化发展, 提高建设技术水平和质量, 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 培育一批高端品牌。 (省发展改革委牵头,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商务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民政厅、省卫生计生委、省旅游发展委、省质监局、省工商局、省金融办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4. 打造国际自主品牌。

积极引导品牌企业“走出去”, 推进商标海外注册, 鼓励企业到海外投资设厂, 开拓国际市场, 支持企业在国外建立研发机构。推动品牌企业联手设立山东品牌常年展销中心或公共海外仓, 优化海外市场布局。支持品牌企业以参股、换股、并购等形式与国际品牌企业合作, 提高品牌国际化运营能力。综合运用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平台, 设立山东品牌产品馆, 打造面向海外推广山东品牌的线上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开展“山东品牌环球行”活动, 集中办好日本大阪山东商品展、山东品牌产品中东欧展览会, 打造山东品牌的海外展示平台。对我省品牌企业境外商标注册、专利注册申请、标准认定、设立境外研发中心和营销网络、兼并和收购境外品牌等, 享受促进外经贸发展相关资金扶持。建立海外商标纠纷预警和危机管理机制, 注重国际贸易和合资合作过程中品牌保护和管理, 防止自主品牌被恶意抢注或收购。完善国际化品牌发展基础体系, 提升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 推进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结果国际采信、互认。 (省商务厅牵头,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工商局、省质监局、青岛海关、济南海关、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5. 铸造食品药品品牌。

以“食安山东”建设为引领, 以安全、放心作为核心价值诉求, 坚持“打、建、创”相结合, 坚持全域覆盖、全程管理、全员参与, 重塑消费者信心, 铸造山东食品药品整体形象。重点打造一批餐饮示范街区 (集体食堂) 、放心食品生产基地和示范流通单位 (大型商超、农贸市场) 。加强对示范品牌的后续监管, 实施动态管理和跟踪评价, 研究制定退出办法, 对不能持续达标的单位及时进行淘汰。完善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企业信用档案, 加快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和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构建守信激励、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推动实施生产经营单位良好行为规范, 建立食品和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良好行为规范, 加大药品GMP、GSP实施力度, 引导企业尚德守法, 诚信经营。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牵头,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农业厅、省海洋渔业厅、省林业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6. 培育区域品牌。

加强高端策划论证, 不断提升区域品牌的内涵, 完善区域品牌培育机制, 充分发挥地方资源、文化和产业优势, 开展产业集群、优质产品生产基地、放心食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示范区创建和认定。开展质量强市、县 (市、区) 工作活动, 策划举办区域品牌推介高端展会、论坛, 推动名企、名园、名基地、名社区、名城市发展, 促进区域生产要素优化整合和产业结构调整, 引领形成一批处于产业高端、掌握核心技术、市场潜力大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 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区域品牌。 (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 需求结构升级工程。

1. 引领消费升级。

建设有公信力的产品质量信息平台, 全面、及时、准确发布产品质量信息, 鼓励中介机构开展企业信用和社会责任评价, 发布企业信用报告, 提高信用水平, 增强消费信心, 扩大自主品牌消费。提高全民质量安全意识, 树立科学观念, 自觉抵制假冒伪劣产品。开展农村市场专项整治, 清理“三无”产品。支持电商及连锁商业企业打造城乡一体的商贸物流体系, 便捷农村消费品牌产品。扩大城镇消费群体, 增加互动体验, 打造旅游、养老、休闲体育等新兴产业特色品牌, 满足高品质健康休闲消费和高消费群体升级需求。鼓励家电、家具、汽车、电子等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 适应绿色环保、方便快捷的生活需求。 (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农业厅、省商务厅、省旅游发展委、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 强化品牌营销和推广。

引导企业制定品牌战略规划, 明确市场定位, 强化品牌策划, 积极开展营销推广。鼓励企业运用互联网创新商业模式, 大力发展共享经济, 提高品牌影响力。树立正确的品牌推广意识, 进行差异化的品牌形象传播, 打造独特的持续发展的品牌。加快线上线下融合, 以用户体验为出发点再造企业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 拓展品牌营销渠道。搭建各类平台, 给予适当补助, 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以及大型商业活动。 (省商务厅牵头, 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农业厅、省旅游发展委、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实施广告拉动战略, 提升广告策划和创意水平, 完善广告产业品牌体系, 做大做强广告产业品牌, 通过广告推介国内外知名品牌, 提高我省品牌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省工商局牵头, 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农业厅、省商务厅、省旅游发展委、省质监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3. 完善品牌诚信体系建设。

统筹利用现有资源, 深化企业质量信用档案和产品质量信用信息平台建设, 加快归集、整合产品质量等信用信息并全面、及时、准确发布, 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 通过市场实现优胜劣汰。探索建立质量信用评价和分级分类管理, 将侵权行为纳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 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 建立黑名单制度, 大幅提高失信成本。建立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 对相关企业、责任人依法实行市场禁入。完善经营者对机动车、计算机、家电等耐用消费品或装饰装修等服务的举证责任倒置制度, 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加强公共信用信息管理, 建立政府信用考评和监督机制。 (省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省质监局牵头,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商务厅、省旅游发展委、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4. 优化营商环境。

积极推动品牌保护立法工作, 为品牌建设提供法制保障。加大执法力度, 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活动, 依法打击偷工减料、价格恶性竞争、虚假宣传、恶意诋毁、傍名牌等各类不正当竞争行为。建立电商质量监督机制, 规范电商平台管理。支持利用大数据, 建立企业自我保护、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三位一体的品牌保护体系。建立一批集快速审查、确权、维权于一体的快速维权中心, 推动品牌保护跨区域合作机制的建设。 (省商务厅牵头, 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公安厅、省科技厅、省农业厅、省文化厅、省卫生计生委、省工商局、省物价局、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林业厅、省质监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知识产权局、青岛海关、济南海关、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 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

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 明确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 提升纺织、服装、食品等传统优势消费品供给, 增加旅游装备、文化体育等中高端消费品供给, 拓展智能、健康等新兴消费品供给。编制实施《消费品升级和创新指南》, 积极引导生产企业开发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定期编制、发布《重大新产品推广目录》, 积极引导消费者对中高端品牌消费品的认可和支持。建设一批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 培育食品企业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示范中心, 支持企业加强质量安全检测能力建设, 提升质量安全保障水平。在消费品工业树立一批质量标杆和品牌培育示范企业, 发挥好“好品山东”平台作用, 培育和推广一批消费品品牌。鼓励各市积极创建消费品“三品”战略示范试点城市。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 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强化品牌建设政策保障

(一) 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品牌建设组织领导, 制定发展规划, 构建长效机制, 研究解决重大问题, 推动建立品牌建设社会组织, 为企业的品牌建设和品牌提升提供咨询服务, 开展品牌评价、发布、人员培训和国内外品牌学术交流活动等。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品牌意识、品牌知识的培训, 推进品牌建设。各市要完善品牌建设推进机制, 明确部门分工, 加强部门合作, 推动落实各项重点任务。加快与品牌建设相关的产权制度、市场体系、市场准入和公用事业等方面改革, 完善品牌建设配套制度, 提供方便快捷服务。充分调动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消费者组织、新闻媒体等各方力量, 形成推进品牌建设合力。 (省直有关部门和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 强化政策支持。

充分利用现有渠道, 统筹品牌建设相关专项资金, 积极支持推进品牌建设工作开展。对获得国际知名品牌、国家级知名品牌称号的企业, 分别给予资金奖励, 奖励资金由同级财政列支。省级相关专项资金在分配时, 向品牌建设工作成效明显的市、县 (市、区) 以及获得国家和省质量品牌荣誉的企业倾斜。充分发挥省级股权投资引导基金作用, 引导参股子基金加大力度支持品牌企业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鼓励金融机构产品和服务创新, 向企业提供以品牌为基础的商标权、专利权等质押融资。全面落实支持企业品牌发展的各类税收优惠政策。 (省财政厅牵头, 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科技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农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厅、省林业厅、省商务厅、省旅游发展委、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地税局、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国税局、省金融办、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省知识产权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 加大品牌宣传。

整合资源, 加强对山东品牌宣传的总体策划和系统推进, 对省内品牌进行分类、整合, 支持品牌整体推广。每年定期举办“山东品牌日”活动, 组织媒体开展主题宣传活动, 讲好山东品牌故事。鼓励各级电视台、广播电台以及平面、网络等媒体, 在重要时段、重要版面安排自主品牌公益宣传, 鼓励、引导企业运用广告手段宣传品牌, 提高产品知名度。支持各地和相关行业开展区域性、行业性品牌宣传展示活动, 扩大自主品牌的社会影响。深入开展“质量月”、“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4·26世界知识产权日”等活动, 推动全社会形成品牌消费和绿色消费理念, 创造人人爱护品牌、关心品牌、享受品牌的社会氛围。 (省委宣传部、省发展和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农业厅、省商务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 加大考核力度。

深入开展各级政府质量工作考核, 完善考核指标体系, 加大品牌建设工作在政府质量考核中比重, 科学制定考核方案, 明确部门责任和目标任务, 进一步强化质量品牌考核内容, 用好考核结果, 抓好整改落实, 确保品牌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省质监局牵头, 省直有关部门和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政府品牌 第11篇

考察期间,在北京顺美服装股份有限公司的协助下,代表团观摩了亚洲时装展和时装秀、拜访了新加坡相关政府机构、考察了当地市场,为服装品牌企业开阔国际视野、借鉴落地品牌企业经验,增强了拓展国际市场感性认识和体验,也为今后北京服装品牌企业步入国际市场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通过此次活动,企业对亚洲时装节有了一个初步认识:时装节的主要活动有三项:(1)时装展;(2)新锐设计师时装秀;(3)时尚论坛。与国内此类活动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展会布展十分简约,秀场除展示服装外无任何噱头,论坛的选题应时且突出实用。新加坡的亚洲时装节影响力正在不断提升,是离我们最近的并值得进一步予以关注的国际性时尚平台。

第二,对新加坡市场的特点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由于新加坡的免税政策和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其市场的很大部分来自周边国家的游客,目前已发展为一个以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为内圆、泰国、印度、澳大利亚为辐射的商业、通讯和旅游中心。尽管只有500万人口,但在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仍然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市场购买力十分强劲。国内一些企业,包括李宁、爱慕等之所以选在新加坡开店,正是看中了新加坡市场对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和辐射作用。

第三,了解了国内品牌走出去应结合自身的战略构想以及现有落地企业的现状。通过参观李宁、爱慕、江南布衣、玛斯菲尔在新加坡的店面以及与这些企业经营管理者座谈,对于他们为什么来,怎么来,以及遇到什么困难和问题,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如李宁公司根据东南亚羽毛球运动比较普及的特点,以羽毛球硬件为切入口,不但成功打入新加坡市场,更是实现了在国内尚未实现的进入高端品牌的目标。

狮城开店遇到比较突出的困难,首先是对中国品牌的认知度;还有同是华人但在文化、理念上的差异;以及在劳动用工、与商场的合作方面与国内的明显不同。都需要企业逐步了解和适应。在经营方式上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如江南布衣是通过当地企业代理进入的,其他三家均是自营,并派人常住新加坡经营。

第四,对新加坡政府及相关机构在企业经营中所扮演的角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新加坡政府更多的是搭建平台,给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协助。其中,新加坡的工商联合总会,是新加坡政府和企业的一个桥梁,以保证政府的要求和声音可以准确地传递到企业。而新加坡企业发展局和经济发展局分别从支持当地企业开拓外部市场和吸引外来企业到新投资等方面履行各自的职责。

第五,增强了自主品牌走向国际市场的使命感和信心。这次赴新加坡“走出去”,看到在国际品牌林立的新加坡繁华商业街,李宁、爱慕等北京知名品牌与国际知名品牌为伍,我们所有团员都感到非常自豪。我们这次考察也看到了国际市场的开放态势和消费能力。如果定位准确,相信我们的产品就能找到更大的市场、获得更高的出口附加值。

政府品牌 第12篇

区域品牌是指一个地区某一特色产业集群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或创建的品牌,为该产业集群内企业所共有, 是区域特色产业集群的代表。其总体表现形式通常为区域名称 + 优势产业(或产品)名称,如金华火腿、中山灯饰、郑州女裤、河南速冻食品等。作为产业集群的品牌,区域品牌具有产业集群和品牌的属性,是区域经济和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个拥有突出竞争优势产业生产区位的象征。区域品牌的管理是指区域政府和行协会为保护和维护区域品牌,提升区域品牌形象使之保持明显的竞争优势而采取的活动。区域品牌需要管理是因为区域品牌具有公共品牌的性质,搭便车现象一致存在着。“所有者缺失”和搭便车现象使得区域品牌缺乏正常的维护和建设, 很容易导致“公地悲剧”,损害该区域集群内的所有企业, 使该区域品牌形象遭到破坏。因此,政府和行业协会必须加强对区域品牌的管理。

二、区域品牌的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区域品牌营销管理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涉及集群内企业、政府和行业协会等多个主体。然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三大主体之间的合作没有相应的机制,难以形成合力, 资源缺少有效整合,从而使区域品牌的营销管理难以有效进行,影响区域品牌效应的持续性。

1、政府政策管理不到位

(1)区域品牌建设缺少整体规划。政府是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的引导者和创建者。在区域品牌建设过程中有些地方政府虽然有打造区域品牌的意愿,但缺乏全盘规划,造成无序竞争和内耗。

(2)区域品牌建设缺少延续性。有的区域品牌在建设过程中,听命于长官意志。因为领导换届导致品牌操作思路发生变化,出现换一任领导换一个思维换一个活动的现象,政策缺乏连续性。因此,区域品牌很难成长做大。

(3)政出多门,疏于管理。区域品牌的行为主体是一个系统,由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产业内企业等构成,它们在区域品牌的营销管理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但由于政出多门,没有切实有效的手段对区域品牌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加以有效控制。

(4)缺乏健全有效的区域品牌评价体系。实际上至今我们还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区域品牌评价体系。专家和政府的经验判断或是经济收益是评判区域品牌发展情况的主要方法,主观性特别强。

2、区域品牌营销管理问题较多

(1)区域品牌定位不明确。由于不能找准自己区域的特色,目前,很多区域品牌的定位情况不尽人意,要么雷同要么模糊不清。这种定位方式很显然给消费者和投资者一个模糊的感觉,无法辨别两者的区别和特色,难以抉择而终止消费或投资。

(2)缺少独特的视觉形象标识设计。随着视觉时代的到来,品牌的建立与发展必须要拥有视觉战略。定位一般是文字描述,视觉战略是通过标志性视觉将品牌独特的定位进行视觉化表现,并通过传播不断强化,以实现直接快速传播品牌价值,快速植入消费者心智,并长期停留在消费者心目中。但实际上在许多区域品牌营销推广中,大都缺少自己的品牌视觉形象设计。

(3)区域品牌的传播渠道单一,缺乏整合营销。由于区域品牌的营销主体主要是地方政府,因而营销模式基本上是通过地方政府借助节会为造势,或者是在电视台打广告,用大量的钱为品牌铺路,营销方法单一。

(4)区域品牌维护不够。现实中,或者政府和企业对区域品牌重要性的认识不足,造成产业集群区域品牌要么注册难,要么被国内或国外的企业抢注商标,要么干脆不注册,区域品牌保护不够。区域品牌缺少明确的所有者,“搭便车”现象严重。

(5)区域品牌的危机管理缺失。由于受到集群内部或外部的不利因素影响,很容易导致区域品牌危机。一旦出现危机,产业集群企业形象就会受到破坏,影响产业集群全体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3、行业协会的功能缺失

目前大多行业协会没能有效措施承担其应有的责任。 如不能向政府提供有效行业信息,没有为相关企业提供相应服务指导。协会的引导作用缺失,协会对政府有依赖性。 现实中由于政府和行业协会作用缺失,企业间缺少合作机制,相互依存、相互协作分工体系难以建立,集群内企业间无序竞争也大量存在,集群的效应远未得到发挥。集群内企业简单模仿,技术和管理水平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在市场推广和产品开发方面各自为战,过分依赖价格战,缺乏整体作战意识,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并没有提高,从而影响区域品牌的统一建设提升。这和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等功能缺失有很大关系。

4、缺乏有效的舆论引导,有媒体监控不到位现象

在网络时代,新闻媒体报道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达到了极致。作为舆论监督部门,如果对假冒区域品牌的产品及经营者及时、客观地进行报道,让公众认识真相本无可厚非。 但有时一些不负责任媒体为了吸引眼球,片面的、刻意地去渲染一些不具有普遍性的现象,相关部门没有很好地进行舆论监控,就会贬损区域品牌形象,甚至毁掉区域品牌。

三、政府在区域品牌营销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1、统筹管理,明确区域品牌发展战略

政府应结合区域发展战略和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制定区域品牌发展战略,并把它纳入到区域发展战略之中,明确对区域品牌的培育目标和扶持政策,为培育区域品牌发展提供总体战略构想及实施策略,制定适合本地区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明确集群的发展方向,最终实现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多层次品牌体系。当前,各地方政府都特别重视产业集群的建设和发展,也出台了各种相关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办法和实施意见等,但真正涉及到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的还很少。

2、完善相关法规,规范区域品牌的使用管理

当前,中国大部分区域品牌没有使用章程或规定使用范围,使用与管理部门的责、权、利问题也不明确,区域品牌的所有者缺失现象严重。应加强区域品牌管理,做好区域品牌的法律保护。强化区域品牌的商标注册,建立区域品牌使用许可制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加强监管,遏制搭便车现象的出现,维护区域品牌市场秩序。建立保护区域品牌的联动机制和网络体系。严格市场准入,使不合格的企业望而却步。

3、积极支持集群企业建立维护区域品牌的自律组织

作为区域品牌营销管理的主要推动者,政府要强化企业的区域品牌意识,认知维护区域品牌的重要性,积极扶持集群企业建立维护区域品牌的自律组织,确定明确的费用分摊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企业参与保护区域品牌的热情和积极性,加强行业协会对区域品牌的营销管理能力。

4、发挥龙头企业示范作用,打造名牌群落

依据国内外成功经验,区域品牌的建立的规律是:特定区域产业集群内企业聚集到一定规模时,就产生一个或几个龙头企业,他们率先创立企业品牌,并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市场将这些品牌与产地联系起来, 区域知名度和影响力开始提升,此时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雏形形成。在龙头企业的名牌效应示范下,有能力的企业纷纷创建自己的品牌,集群内形成名牌群落,并使集群的影响力提升,得到相关部门或机构的认证,此时,区域名牌确立并形成。在此过程中,龙头企业、名牌群体对区域品牌形成的作用非常大。可见,做好区域品牌必须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

5、加强区域品牌推广,提升区域品牌形象

区域品牌营销的核心是区域品牌的塑造与传播。品牌的推广与提升是与媒体的包装与宣传密不可分。一般来说,政府部门具有公信力,政府出面进行区域品牌的推广, 比较容易得到公众的信任。因此,政府部门要采取整合营销传播理念进行营销。

6、要加强对区域品牌建设的舆论引导和监督

舆论媒体在宣传、报道和评价区域品牌建设活动时所形成的舆论导向,正面的鼓励或反面的抑制作用非常强大,有时甚至超过政府权力作用。这就要求新闻媒体一方面深入挖掘区域品牌文化内涵,探求品牌发展的深层内涵,通过挖掘区域独特优势并将其与区域品牌进行合理的嫁接,增加区域品牌的异质性要素的内涵,为区域品牌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提高区域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另一方面,新闻媒介一定要强化职业道德,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从而减轻区域品牌的株连危机。

四、行业协会在区域品牌管理与营销中的作用

1、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增进与政府部门的沟通与联系

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主动增进与政府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及时掌握相关政策信息,尽力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需要政府解决的各种问题,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从国外的经验出发,区域品牌营销管理的具体工作应由行业协会来承担。

2、制定区域品牌营销管理计划

由于行业协会对于产业集群所在行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前途等比较了解,因此,应该承担起研究分析行业或区域品牌的发展状况,制定行业或区域品牌的管理与营销计划,承担行业自律、维权、组展、服务、协调、管理等任务。 同时,要进一步规范区域品牌的商标、印制、广告、宣传等, 以便树立统一的区域品牌形象。

3、明确区域品牌的定位

在区域品牌营销过程中,必须明确区域品牌的定位。 区域品牌的市场定位主要是明确和国内外相同或相似集群的区别,探索区域品牌不同的个性,展现区域品牌独特满足市场需求的特征,区域品牌定位的界定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即空间定位、产业定位和品类定位。

4、做好区域品牌的形象识别

区域品牌的定位是品牌抢占消费者心智的目标,而区域品牌的形象识别是最直接进入消费者心智的方式。区域品牌形象是把区域内集群看作一个品牌,从而使市场对该区域品牌有个良好的认知和评价。良好的区域品牌形象由于体现了区域品牌的合理定位和精神价值,也有利于赢得相关利益者的心智;而精准的区域品牌形象定位是进行区域形象识别系统设计和传播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行业协会应该协调相关利益群体,组织专家结合区域品牌的产业集群特征、区域人文特点等做好区域品牌的形象识别。

5、加强区域品牌的整合营销传播

近年来,许多地区纷纷在国内各种媒体上投放区域广告,一些区域品牌广告已渐为观众熟知。整合营销传播是针对市场进行系统传播计划的过程,重点体现在“整合”二字上:传播信息的整合、传播手段的整合以及传播过程的整合。区域品牌的整合传播,就是将区域品牌的个性、价值和优势等加以整合进行传播,提高区域品牌的认知度和影响力,打出区域品牌的特色,创造需求。在传播手段的整合上,结合自身产品特点选择有效的媒体推广形式,充分利用各种大众媒体。如可用电视形象广告、户外形象广告、电视节目等大众传播媒介,又可利用政府门户网站、政策促销、活动招商、借助重大事件等营销手段来提升区域的知名度。积极开展会展营销,走出去,请进来,并充分利用新闻报道、公关、赞助活动、节日庆典以及公益活动等,利用各种媒体进行整合传播。,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和推介区域品牌。。

6、加强区域品牌危机管理

政府与行业协会应积极引导与督促区域品牌的健康发展,同时为区域品牌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要维护好区域品牌,做好区域品牌危机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

摘要:区域品牌的特征决定了其营销管理具有综合性,涉及到三大主体企业、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因为缺乏相应的合作机制,难以形成合力,使区域品牌的营销管理存在诸多问题。政府和行业协会作为区域品牌的管理主体,应当主动发挥在产业集群区域品牌营销管理中的作用,维护和提升区域品牌,提升品牌效应,引导与推进区域品牌的健康发展。

上一篇:协调治理下一篇:卒中后焦虑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