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老年患者心理护理

2024-05-05

住院老年患者心理护理(精选12篇)

住院老年患者心理护理 第1篇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老年人逐渐增多,并且有更多的老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或老化性疾病,因此有效的心理护理对恢复和增进老年患者身体健康十分重要。护士除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精湛的护理技术外,还要针对老年人心理特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为恢复和增进患者健康服务[1]。

1 老年患者主要的心理特征

1.1 焦虑、孤独感

患者住进医院,对周围的一切都是陌生的,加上对疾病的恐惧和忧虑,就会导致患者情绪的改变,这就需要医护人员仔细地观察、研究各种患者的心理状态,解除不良情绪干扰,使患者的心理处于接受治疗和康复的最佳状态。

1.2 怀疑心理

老年患者对病情的变化非常敏感, 一旦病情反复或迁延便会产生“恶兆感”, 自觉症状加重, 心理高度紧张, 对亲友探视, 以及医护人员的正常言行、神情都当做是对自己的不祥暗示[2]。此时患者会变得特别敏感, 听到别人低声说话, 认为是在议论自己的疾病, 出现情绪低落, 不配合治疗。

1.3 悲观失望感

老年患者由于自身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降低易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 认为生病会给子女带来了严重的负担, 有的老年患者甚至拒绝治疗和护理, 护士应该主动关心患者并鼓励其子女多陪护患者, 同时向老年患者讲解关爱自身健康就是关爱子女, 只有自己身体健康才是子女最大的幸福, 协助患者积极主动地接受治疗和护理[3]。

1.4 易怒、控制力下降

老年患者住院后性格会发生很大的改变,由于担心自己的疾病,情绪起伏大,控制力下降,容易发怒,对医务人员多挑剔,或拒绝治疗。

1.5 依赖性大

老年患者住院后对家属的依赖性变大,而患者的家属对医护人员的依赖性也很大,由于缺乏对疾病的防治知识及应对心理,表现为焦虑、无助、恐惧和情感沮丧,甚至不知所措,整个家庭的生活方式被打乱,对自己缺乏信心。

2 心理护理

2.1 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技能

护士应加强专业护理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掌握全面的护理技能。护理操作时应动作熟练、技术精湛。在与患者的交流中,融入专业护理特色,指导患者在生活、行为、习惯中加强自我保健,从侧面表达对患者的尊重、理解和照顾,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赢得患者的信任和尊重。

2.2 加强沟通技巧

护士要勤巡视病房,善于从患者的言谈、行为中了解其心理变化,根据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沟通技巧。沟通时尊重老年患者,态度要诚恳,允许患者表达心中的疑问,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应给予耐心合理的解释,消除其多疑、悲观情绪。

2.3 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当治疗效果不佳时,护士要主动帮助寻找原因,对危重患者,应委婉含蓄地指出其病情的严重性,但要避免流露出忧虑、紧张之色,以免给患者留下不良的暗示;对多疑患者的异常行为,护士应多谅解,主动关心患者。

2.4 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转移情绪

(1) 老年患者应积极加以调适,多接触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多接触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特别是年轻人,使自己的心理保持年轻,身体保持健康。对子女晚辈来说,在关心老人物质生活的同时,不能忽视对老人心理上的关照,抽时间陪老人使其心理得到满足。 (2) 子女应尊重老人对自己生活方式的选择。 (3) 保持乐观精神,培养健康的心理:老年人对生活要充满信心,尽量做到性情豪爽、心胸开阔、情绪乐观,尽量发挥自己在知识、经验、技能、智力及特长上的优势,寻找新的生活乐趣,拓展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老年人应当根据身体条件和兴趣爱好,把生活内容安排得充实些,如练书法、学绘画、种花草、养禽鸟、读书报、看影视剧等同时医护人员要给予老年患者积极的心理疏导和相应的心理安慰,鼓励其树立信心和勇气,正确地认识死亡,对死亡有透彻的理解减少不必要的恐惧和担心,达到自制、自慰、自我解脱。 (4) 做好用药知识的健康宣教:护士要全面的向患者讲解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适应证、禁忌证等,帮助其建立正确对待药物的心理,向患者耐心解释不按医嘱用药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而且疾病的治疗不能单纯靠药物,还要保持乐观、豁达的精神和适当的体育锻炼。

3 体会

通过心理护理,调动老年患者积极的心理因素,护士能准确、及时地了解老年患者心理状态变化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和疏导,帮助老年患者改变不良的心理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自身康复能力,使患者从痛苦、恐惧和忧虑中解脱出来。老年患者如何走好人生最后的历程,保持健康心理是非常重要的,老年人要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主流,健康地生活,才能有利于缩短病程,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姜培兰, 王磊.浅谈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疗前沿, 2009, 4 (1) :108.

[2]于艳春, 佐建华.老年病人住院的心理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 2009, 17 (2) :120.

老年心脑血管病住院患者护理的论文 第2篇

1 营造环境、制造家的温馨

1.1 创建良好的病房环境

老年心脑血管患者的病房通风透气要好,保证呼吸到新鲜空气;病床安放要合理,保证病人在舒适状态下得到很好休息,也为医护人员提供足够的治疗所需的活动空间;病房布置要简洁、温馨、和谐,医疗器械、生活用品放置科学合理,有必要张贴适当的人文关怀式的有关住院提示,给患者一个家的感觉。

1.2 保持整洁的病房卫生

老年心脑血管患者的病房要坚持每日清扫,保持病房、特别是卫生间的清洁;病床上的用品,如枕巾、床单、被罩等定期更换;经常为患者擦洗身体,让患者在一个舒适、卫生、安静的环境中得到精心的治疗与身心的恢复。

2 主动沟通、建立良性互动

多数住院的老年心脑血管患者,由于对病情的不了解、对就医环境的陌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牧区的少数民族老年患者,由于语言不通,往往表现出孤独、无助,情绪低落。所以护理人员要主动接触患者,选择恰当的交谈内容和交谈方式,通过亲切、关怀式的沟通来平和老年患者的紧张情绪。

2.1 要热情礼貌接待老年患者

根据主治医生的`医嘱,护理人员要提前为住院老年患者安排好床位,主动接送病人到病房,妥善安置病人入住;主动向患者介绍医院、病区,护理人员及主治医生的情况;主动告诉患者护理工作的服务内容,消除患者的陌生感,让患者安心住院。

2.2 要热情细致关爱老年患者

对老年心脑血管患者,特别是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的日常照料,要格外细心、体贴,让患者在接受护理过程中,时时感受到温暖。护理人员的这些细小的动作,会使老年患者感到自己受到尊敬、重视,同情、关心,使患者尽快适应治疗环境,积极主动接受治疗和护理。

2.3 要亲切交谈安慰老年患者

有的老年患者住院后脾气会变坏,此时更需要给老年患者多一些理解和关怀,多与老人聊天,认真听老人的倾诉,切不可与老人对着吵或不搭理。

3 善意疏导、消除心理障碍

3.1 要注意倾听老年患者的心声护理人员要利用各种与老年患者接触的机会,认真听老年患者的述说,通过述说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状况。倾听本身就是一个帮助老年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一般情况下,老年患者通过一番絮絮叨叨的述说之后,心情就会变的格外的愉快了。

3.2 要注意观察老年患者的神态

护理人员要学会观察,从住院老年患者的不安神态中了解缘由,帮助老年患者分析查找不安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排解老年患者的不安情绪,适当转移老年患者对产生不安情绪因素的关注度,帮助老年患者找回生活的快乐。

4 科学指导、形成良好习惯

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开始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特别是来自农村牧区的老年心脑血管患者,一些不良习性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极为不利,所以在护理过程中,要给老年患者必要的指导,以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一是引导老年患者从不良生活方式中走出来,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二是引导老年患者改变饮食习惯,注意饮食控制与调节;

三是引导老年患者改变生活习惯;

四是引导老年患者出院后,要自觉走出家门,主动融入社会。

20 多年的护理工作让我体会到,护理工作是整个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人员不仅要做到必须绝对遵从医嘱,一丝不苟地按照规程操作,也要自觉主动与老年患者接触,通过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病人亲切友善的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而保证老年患者积极主动配合医生治疗,获得满意的疗效,做到早日康复出院。

参考文献

[1] 董庆英, 申文君. 心脑血管患者的康复护理[J]. 中外健康文摘·医药月刊,(02):133.

[2] 牟改变. 心脑血管的危险因素与护理研究[J]. 中国美容医学,(08).

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临床护理 第3篇

【关键词】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71-02

内科疾病多有病程长,治疗效果不及时或不明显等特点,而内科老年住院患者还有身体素质差,病情多变,容易产生焦虑、烦躁不安、悲观失望情绪的特点者。这对病情观察、评估带来一定难度,使护理工作面临更多责任和风险。现将护理体会简述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200例患者中,男120例,女80例,其中60~69岁的50例,70岁~79岁的104例,80岁以上的46例。病因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多数患者都合并有两种以上的疾病。

2护理措施

2.1临床护理:由于老年患者抵抗力低,极易发生坠积性肺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泌尿系统感染,褥疮等并发症,在病情允许下适当地进行锻炼,通过适当运动有利于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心脑循环和心脏功能。内科疾病常常病程较长,病人体质虚弱,加之牙齿残缺不全,应给予适当高营养的软质饮食,少量多餐。要做好老年患者的晨间护理,使患者清洁,舒适,预防褥疮及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观察和了解患者的病情,保持病房整洁,促进护患沟通,满足其身心需要。

2.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人在心情愉快时,机体可分泌有益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把机体代谢活动调节到最佳状态,并可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2.2.1理解患者,为护理工作奠定基础:老年人因资历高,贡献大,经验丰富,所以希望别人尊敬他,要求别人依从他,脾气固执,自尊心强,他们需要安全,希望有经验的医生为其看病,操作熟练的护士为其打针,输液,所以我们护理人员接待病人时态度要和蔼,热情认真,动作要轻柔,迅速,操作要熟练准确,让病人一进病房就感觉病情有好转的希望,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同时也争取家属配合做好患者的工作,取得患者的信任,使其精神上有一种美好的寄托,更好的配合治疗。

2.2.2解决患者的需求:改变患者心理状态,老人非常怕孤独,因病离家而住院,感到一切生疏,把健康的希望寄托在医务人员身上,忽视要主动劝告患者处病不惊,“三分治疗,七分休养”,时时关心体贴他们,使其感到象在自己家里一样,同时适当安排家属探视,鼓励老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3善于稳定老人的情绪,避免不良刺激:老年患者住院期间考虑的问题很多,最担心的问题是自己的疾病是否能够治愈,并十分注重观察家属和医务人员对其疾病的态度,怀疑隐瞒疾病的严重程度或担心医务人员能否精心治疗护理等,我们要帮助患者树立恢复健康的信心,遵守医嘱,坚持治疗,调动病人积极的心理因素,提高内在的自身的康复能力。多关心体贴患者,经常和患者谈心,把握疾病的发生规律,减少复发,有利于早日康复。

2.2.4良好的护理道德与适当的有益活动,有益于老人的身心健康:维护老年患者的最佳心理状态,时时处处,事事给予理解,尊重,同情,体贴,护理上做到有情,有礼,有心,有益。安排一些有益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如下其,老年保健知识讲座等。

2.2.5在护理过程中要细心观察:通过与患者及家属交谈,或者采取心理问卷方式收集患者的心理信息,掌握其心理活动,以便对不同心理類型的患者有针对性地开展个体化心理护理,对患者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对恐惧紧张,情绪不稳定的患者要给予更多的同情,护理要更加细心,服务周到,言行要谨慎,不要让患者感觉到病情危重,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同时向患者讲明病情波动是常见的,并要理解宽容和忍让,同时进行开导。

2.2.6用药护理:老年人由于记忆力减退,对用药的目的,服药的方法难以熟练掌握,加之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起用药的不良反应比年轻人高,因此,在为患者拟订治疗方案时护理人员应熟悉常用药物的作用,用法,不良反应,禁忌症及注意事项,用药前要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做到正确给药,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静脉输液时要根据病情按要求调节速度,发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及时报告医生,同时采取必要的抢救措施。

3护理细节

3.1心肺功能监护:老年人由于心脏代偿功能下降,血管顺应性降低,极易诱发或加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应注意及时发现,寻找原因并及时处理。否则,易引起严重的心脑功能衰竭,严重威胁患者生命。老年人呼吸代偿功能下降,应即时清除口腔异物、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气管切开或呼吸机辅助呼吸,及时改善呼吸功能。

3.2静脉输液:老年人多皮肤松弛,,特别是长期慢性病患者,四肢皮肤弹性差,血管细曲易移动、脆性大,致静脉穿刺及固定、输液计划的完成较困难穿刺前应放低准备输液的血管位置,或肢体下垂,对肢体冰凉者给热敷使血管充盈,利于穿刺。较难的穿刺要仔细、耐心操作轻、进针稍缓慢争取一次穿刺成功。成功穿刺后应稳妥固定、摆放并交待穿刺局部的保护。

3.3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尿频、便秘的护理,尿频、便秘者,应给予腹部按摩和热敷处理,养成定时排尿排便的习惯。置导尿管的患者留置导尿管期间,要定期做好会阴部护理,保持清洁,每天行膀胱冲洗2次,更换尿袋1次,并观察尿色、尿量并做好记录,每周检验尿常规1次。

3.4预防褥疮:对于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要定时翻身,翻身后用热毛巾擦洗受压皮肤、骨突出部位,必要时使用樟脑精按摩;保持床褥的整洁、干燥,潮湿后要及时更换;每日认真进行晨、晚间护理。

4讨论

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及家属对临床护理工作要求较为严格,临床护理工作千条万绪,要做到万无一失确也不易。因此,护理工作要做好,做全,不但要严格执行护理操作程序,而且每个护士都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修养、职业素质和一份爱心,去面对周而复始的工作,严把质量关,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赵则祥,邹开亮.老人临床护理初探[J].中国医学创新,2009,7

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 第4篇

关键词:护理, 心理,老年, 患者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 住院患者中老年患者所占比例逐年上升[1]。老年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 随着年龄增长, 身体各器官功能和精神状态也随之发生变化, 表现为耳目失灵, 免疫功能下降, 记忆力减退, 反应迟钝, 行动不便, 功能减退等, 这些均会对老年患者造成心理负担。住院期间, 除过硬的诊疗与护理技术外 , 亲切的沟通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 及时了解患者的心态, 给予针对性的护理, 可使治疗顺利进行, 有利于早日康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7月我院老年患者78例, 其中男 45例, 女 33 例;高血压20 例 , 男 12 例 , 女8 例;脑梗死后遗症期42例, 男24例, 女18例;糖尿病16例, 男8例, 女8例;有语言交流障碍者20例;生活不能自理者21例。

1.2 方法

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主要有失落心理、孤独心理、需要尊敬的心理、多疑、恐老病、惧死心理等[2]。针对不同的心理, 护理措施如下。

1.2.1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指首次接触某一事物而获得的感知认识, 即第一印象。因此, 当接待老年患者时, 第一次见面时给予患者细致耐心的讲解, 详细介绍一般情况, 给予患者无微不至的关怀, 可起到积极的心理作用。

1.2.2 创造良好的环境:

病房内应干净整洁, 常开窗通风, 保持病房内空气清新, 并能保证患者的休息及睡眠时间。打消患者的抵触感, 使患者放松, 积极配合治疗。

1.2.3 尊重人格:

老年患者自尊心强, 要求受到尊敬和重视, 如得不到尊重, 会产生悲观心理, 久之则会引起抑郁和低沉, 不利于疾病的康复。护士在护理过程中, 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充分尊重老年患者的自尊。

1.2.4 加强基础护理:

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严格做好本职工作, 及时了解老年患者的需求, 协助患者进行日常生活需要, 如帮助患者洗漱、大小便等, 特别注意做好安全措施, 防止患者摔倒、坠床及意外发生。对于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 定期翻身拍背, 防止发生坠积性肺炎, 同时防止发生压疮。

1.2.5 注重语言沟通:

语言沟通能明显改善老年患者与护士之间的关系, 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对患者产生积极的治疗意义。由于老年患者工作、社会活动少, 且缺乏倾诉对象, 易产生孤独感、无用感及被遗弃感等不良情绪。因此, 在护理治疗中常与老年患者交谈, 特别是对于听觉能力下降者, 说话声音略放大, 但态度和蔼, 语调要平和, 语速要慢, 表情要亲切, 语言简单通俗, 必要时多重复几遍, 使老年患者感到被尊重、被重视、不孤独、被人理解, 易接受建议, 同时也能达到消除老年患者的猜疑和不信任感, 使沟通顺利进行, 有助于患者在困境中进行自我调节, 提高心理适应能力。鼓励患者战胜疾病, 提高患者的自信心。

1.2.6 非语言交流:

非语言交流是以身体语言行为作为载体, 即通过人的目光、表情、动作和空间等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在日常交流中, 人们所采用的沟通方式有60% ~70%是非语言沟通方式[3]。在照顾老年患者过程中, 除了重视语言交流外, 也应重视非语言的交流。包括在日常护理中, 一个恰当的眼神, 甜美的微笑、摇头、摆手等。对于卧床的老年患者给予更多的人性关怀, 会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1.2.7 做好健康教育:

老年患者反应迟钝、听力下降、记忆力减退, 护士应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耐心细致的讲解, 对于不良行为及生活方式进行有效的指导, 鼓励患者健康饮食, 做到不挑食、健康、营养饮食, 并进行日常活动, 增强体质, 增加免疫力, 保持良好的心态。

2结果

通过不同的方式与老年患者进行了有效沟通, 帮助老年患者克服内心的寂寞、恐惧的心理, 给予患者积极正确的引导, 使得患者心态健康乐观, 积极配合治疗, 所有患者对护理工作均表示满意。

3讨论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年患者越来越多, 因此老年患者的护理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老年人在退休后, 易产生孤独、寂寞、多疑、恐老病等多种心理, 护理发现, 老年患者的疾病与其精神情绪及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 负性心理可诱发疾病, 延缓疾病的治疗, 导致疾病复发。因此, 根据老年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 给予积极健康的疏导, 有助于帮助他们恢复健康, 提高生活质量, 更有利于疾病的康复。通过对78例老年患者的观察发现, 对于不同老年患者的心态, 给予针对性的护理, 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韩盈, 贺江, 司一民, 等.2111例老年住院患者患病情况调查分析[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 2007, 6 (2) :107-110.

[2]张晓滨.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护理沟通[J].现代护理, 2009, 4 (12) :104.

老年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 第5篇

老年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

重庆市酉阳县人民医院 石 群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老年化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据有关资料,我国现有老年人口1亿多人,80岁以上老人达900余万,平均年龄77.7岁,为全世界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一。随着老年人在社会人口中的比例不断增加,老年心里护理及老年慢性病护理的需求大大增加,心里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笔者从事老年患者的护理管理工作十多年,通过长期护理过程中的仔细观察并与患者的广泛交流,有很多体会与收获,在此不揣冒昧,把我的经验和体会谈出来,以就教于方家。我选择的对象是4月1日至204月31日77位老年患者,其中90岁以上的2人,80岁至89岁12人,70岁至79岁37人,60岁至69岁26人;男31人,女46人。对他们在本科住院期间的一些心理状态与心理护理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一、心理分析

1.焦虑紧张

大多病人住院后,突然由自由人转换为病人角色,饮食起居受到了一定的约束,加上疾病的困扰,惟恐自已得了不治之症,给家人带来经济和生活的压力,紧张不安,甚至夜不能寐,食欲不振,机体抵抗力下降等紧张、焦虑心理,使躯体疾病造成了恶性循环。

2.孤独寂寞

孤独寂寞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理特征。当步入老年后,社会角色发生重要改变,自己似乎一下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在机体机能衰竭的情况下,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发生了明显变化。由于子女的成家立业,忙于工作,各奔东西,加之与社会的日益隔膜,或亲朋亡故,就更加孤独寂寞,忧心忡忡。特别是生病住进医院时周围都是陌生人,加上一些医生护士表情淡漠,态度生硬,这样患者自然更易产生孤独寂寞感。

3.自卑抑郁

很多老人由于子女不孝,子女不才,生活的艰辛,想操心又操心不了,于是存在了自卑与无奈的心理。当有病时,这种心里就更加明显,往往因一些小事大发脾气,不与人沟通,交流,性格孤僻、固执,少言寡语,对外界任何事物不感兴趣,久而久之,便觉得生活毫无意义而导致抑郁,加上疾病的折磨而感到生活没有希望,甚至出现放弃治疗甚至轻生的念头。

4.失望与绝望

每一位老年患者都有自已不同的生活经历,有些患者夫妻不合,或者失偶,或者子女不孝,有一些患者甚至无儿无女,老来无靠,住院后又无人关心、照顾,加上疾病的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经济负担一年比一年重,生活质量与自理能力逐渐下降,从而产生了失望乃至绝望的心理。

5.恐老惧死

有的老年患者生活条件优越,经济基础好,子女事业有成,他们自已不服老,也不希望别人说自已老,一但身体有一丁点儿不适,就惶恐不安,小题大作,怀疑误诊、漏诊,怀疑自已患了癌症,对所有的.检查结果将信将疑,要求高年资深医生亲自处方,老护士或经验丰富的护士给亲自治疗与护理,这些老人面对正常生老病死有一种恐惧和无法接受的心理。

二、根据以上老年人的心理状态,拟定了相应的护理措施

1.热情周到地接待每一位入院的老年患者。微笑、诚恳、尊重、体贴、语言与非语言相结合沟通,赢得病人及家属的第一好感印象,消除病人的陌生感、孤独感,增加彼此之间的信认度。

2.健康教育。利用健康教育时间和病人聊天,耐心听取患者的一些人生经历,了解患者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掌握一些相关的心理信息,在平常治疗与护理过程中,恰如其分地给予心理支持与安慰。

3.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动作轻柔,注意保护隐私。冬天注意保暖,防止皮肤烫伤,对脾气不好,固执、猜疑、喜欢唠叨、挑剔、岁数大、答非所问、眼花耳聋患者,多给一份理解,多给一次解释,尽量让其信认的医护人员给予治疗与护理,满足其心理与被尊重的需求,让患者事事处处都感到和受到优待,从而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增强对医院对科室的信赖,解除恐惧,焦虑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4.病房环境清洁舒适,空气新鲜,安静,安全。病房设备配置合理,人性化,被褥无血迹,污迹,还要轻柔、保暖,以增加患者的舒适感,力争住院环境家庭化,以减轻病人的不适应性;走廊、厕所处要设扶手,有安全警示,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问,让患者感到住院比呆在家里舒适安全,不寂寞,不孤独,有利于身心健康,疾病的康复。

5.指导老年患者生活要有规律,培养自已的爱好与兴趣,增强体质,延缓大脑功能的衰竭;客观认识自已的身体变化,定期体检,发现疾病及早治疗。同时也不要被疾病吓倒,要坦然面对死亡,正确对待和认识生老病死这一自然规律,认真过好生活的每一天,提高每天生活质量,做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为社会贡献自已的余热,骄傲而自豪地走完自已人生最后的旅程。

总之,老年期是人生中的一个特殊时期,是走向人生的完成阶段,也是实现作为人的生活价值的最后阶段,随着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身体各器官功能的下降,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因此对老年人的心理分析与心理护理尤其重要。

内科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 第6篇

【关键词】内科;住院患者;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3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414-01

通过对多次患者的调查,有许多的内科住院患者存在心理问题,他们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心理,这种心理对他们的康复是不利的。这些内科住院患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焦躁、恐惧或者是忧虑,严重的时候还会对生活失去信心。因此加强对内科住院患者的而心里护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再者,加强对内科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可以缓解医患关系,建立融洽、和谐的医患关系,此外,对提高护理的质量和效率都有着一定的积极的意义。

一、内科住院患者的心理表现

内科住院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表现在患者比较焦虑与恐惧;由于内科疾病来的比较突然,况且没有任何的征兆,在加上患者不具备足够的思想准备,因而容易造成患者焦虑与恐惧。其次,患者还会恐惧和忧虑;患者对内科疾病的治疗方法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并且也不了解这种病情,加上一些家庭经济上的原因就会使患者更加的忧虑。再者,患者还会出现丧失生活信心的情况。主要是经过几个疗程的治疗以后,患者对治疗过程已经有了一个了解,几次过后都不见有好转,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是受不了病痛的折磨,产生轻生的念头。最后,内科住院患者的心理表现还包括愤怒;在多次治疗之后病情没有得到好转,患者的内心就会出现埋怨的心理,对医护人员产生极大的不满。甚至会对医院的医护人员产生报复心理。对于以上的情况,作为医院的护理人员应该积极耐心地与患者进行沟通,积极地鼓励患者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二、如何对内科住院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一)为病人营造和谐、希望的环境

要对内科住院患者进行心理护理,首先就应该为内科住院患者营造一个和谐的、有希望的环境。当内科住院患者住进医院的时候,医护人员应该以热情、和蔼、认真地态度去迎接患者,操作等显现专业护理技能应该准确熟練,给患者一种可信赖的感觉,这样也会使得患者感到自己康复的希望,能够早日出院,回归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在布置病房的时候,应该为患者布置齐全的设施,同时责任护士、护士长等都应该与患者见面,让患者感受到温暖。这样一个和谐的、有希望的环境对患者康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会帮组患者积极的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二)密切关注患者的情绪与心理活动

密切关注患者的情绪与心理活动是护理人员在对内科住院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医院的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同时还应该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应该给予患者尽可能多的安慰性的话语,要充分的尊重患者。此外,在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活动的时候应该及时的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对于不同患者的情况应该给予不同的处理。让患者充分的感受到医院护理人员的温暖,在患者有问题的时候即使能够得到医院护理人员的帮助,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心态,进一步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三)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内科住院患者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完全没有活下去的生活希望也是常见的,因此,医院的护理人员应该尽可能的帮助患者树立信心以及生活的勇气。严格遵循医嘱,鼓励患者坚持治疗、积极地配合治疗,最为主要的是调动患者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告诉患者一定可以康复的。医院的护理人员在照顾患者的时候还应该与患者近距离的沟通,与患者进行交心,甚至可以把自己的一些亲身经历告诉患者,鼓励患者要坚强,找回生活的信心与勇气。只有这样,才能够尽一切可能的帮助患者康复,帮助他早日回归社会。

(四)耐心指导患者恢复

虽然在恢复期内科住院患者的基本疼痛以及一些病症消除,但是医院的护理人员也不能够掉以轻心,这个时候还是应该对患者做好心理护理。因为在这个时期,如果护理不当就会导致,内科住院患者的疾病再次复发或者是出现反弹,甚至由急性病转为慢性病,再次复发。因此,在患者的恢复期做好护理工作也是想到那个重要的。在恢复期做好护理工作,护理人员应该耐心的指导患者恢复。在患者出院的时候应该自信的对患者进行出院后的指导,在家里养病的时候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或者是在康复的时候应该注意的一些注意事项。还应该告诫内科住院患者在出院之后,不应该急于参加工作,应该在家好好休养。对于那些身体比较弱的病人,应该指导他们出院之后加强锻炼或者是参加一些集体活动,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才能够早日康复。

三、结语

内科疾病的病因是相当复杂的,对内科住院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是很有必要的。

内科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要做好内科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作为一名护理人员就应该具有爱心、耐心、同情心,帮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帮助患者树立生活的信心,从而进一步帮助患者早日康复,此外,护理人员还应该具备专业的护理知识与技能,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及时疏导内科住院患者的心理,让他们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去积极地配合治疗。文章从四个方面对内科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做了研究和探讨,对护理人员做好对内科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具有积极地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范文静;杨静;金雁;宋淑平;郭晓霞;李明波;心内科住院患者心理问题分析与护理对策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03.20.

[2]冯艳芳;内科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09.15.

[3]王凤荣;刘桂香;内科住院患者心理将抗状况及心理护理[J]中国伤残医院,2010.12.20.

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干预 第7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用110名老年住院患者 (昏迷、重度、意识障碍患者除外) , 进行调查问卷。其中, 男65人, 年龄60~85岁, 平均年龄63.72±7.72岁;女45人, 年龄62~90岁, 平均年龄67.8±7.09岁。

1.2 研究工具与方法

采用《自评抑郁量表》 (self-ar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和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表》 (nurses observasion scale for evaluation, NOSIE) , 对住院患者护理前和护理后进行问卷调查 (两次调查间隔时间标准, 分别为入院时和出院时) 。

2 老年住院患者心理反应特点

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适应方面的特点, 患者住院后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反应, 其主要表现特征有如下几方面:

2.1 焦虑忧郁

对于大多数的老年人, 当住院一段时间后, 如果疗效不够显著, 或者因为反复住院, 对治疗丧失信心, 再加上由于长期孤独寂寞, 社会角色改变, 家庭地位的下降, 使很多老年人产生焦虑抑郁情绪, 在心理上压力很大, 突出表现为老朽感与无价值, 对痊愈往往信心不足, 有自卑感, 甚至拒绝治疗。

2.2 对疾病及治疗的恐惧

疾病对老年人来说是一种威胁, 衰老使老年人感到死亡将至, 明明是自然规律, 仍不免产生对生活的留恋, 对死亡的恐惧。特别是生病时, 表现得更为明显。住院还要经受各种检查, 还可能接受大大小小的手术, 这些都给患者增加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即使是简单的的注射、抽血化验, 对老年患者来说也可被体验为自我完整性的破坏而恐惧不安。

2.3 自尊心强

老年患者的自尊心较强, 希望被重视受尊重, 能得到周围人的恭顺和服从, 喜欢颂扬他们的功绩, 当这些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 他们表现愉快, 一旦感到受人冷落, 便表现不耐烦, 易激怒, 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儿大发脾气。

2.4 孤独失落感

老年患者住院后由于对医院环境不熟悉, 生活上感到不便, 希望有探视, 尤其希望配偶及子女能常常陪在身边, 但同时又怕给家人带来太多麻烦, 心里矛盾, 再加上疾病的影响, 极易产生孤独寂寞的心理。

2.5 悲观心理

老年人在入院前多有慢性老年化疾病, 当发病住院后, 他们对自己的病情估计多较悲观, 稍有不适即认为与衰老有关, 在心理上压力很大, 突出表现为无价值感。

3 护理措施

3.1 关心体贴

患者入院后, 因周围环境陌生, 往往变得多疑、少语, 要主动向患者介绍周围环境和同室病友, 多与其交谈, 以了解心理活动, 排除疑问, 打消顾虑。如一年老丧偶患者, 因子女工作忙, 未能及时来院探视, 当看到病友家属照顾十分周到时, 情绪非常低落、悲观, 经常暗自垂泪, 并出现心慌头晕等不适。通过和她交谈了解情况, 一方面劝导她, 另一方面向她子女说明情况, 孩子们经常来探视她、陪护她, 她的心情很快好转, 也积极配合治疗, 几天时间就康复出院了。

3.2 维护最佳心理状态

积极维护老年患者的最佳心理状态, 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必要条件。由于老年患者的生理功能与性格出现明显变化, 应时时处处给予理解、尊重、同情、体贴, 以维护老年患者的最佳心理状态。护理上做到:有情, 有情才能亲切感人;有礼, 有礼才能体现尊重;有心, 有心才能做到体贴入微, 关怀备至;有信, 要言而有信, 这样才能取得信赖和配合;有益, 安排一些有益老年身心健康的活动, 如下棋、老年保健知识讲座等。

3.3 尽可能多的社会支持

调动老年人各项社会关系, 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给予关怀, 要有意识地告诉家属多来探视, 带一些老年人喜欢吃的东西, 要鼓励患者亲友、老同事看望, 也可安排一些老年人与患者交流, 亲友的探视哪怕只有几分钟, 对老年人也是莫大的安慰。

3.4 尽力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医护人员应尽可能地考虑到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 选择适宜的诊疗方法, 以避免因经济负担过重而促使患者产生抑郁等不良情绪反应, 影响患者的康复及生活质量。

3.5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医护人员进行各种操作时, 要严谨自己的工作态度及言行, 让患者及家属对你的工作能力产生信任, 并保证保护患者的隐私。医患间良好的信任关系有利于心理护理的进行,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2]。同时尽量鼓励患者坚定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 避免患者因为过度担心而产生抑郁状态。国外有研究显示:老年住院患者常见抑郁症状严重且持久时, 可能发展成抑郁症, 对生活质量及健康造成严重损害, 应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3]。

4 结果

4.1 SDS评估比较, 见表1。

4.2 NOSIE评估结果比较, 见表2。

表中显示:110名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干预后的心理状态比干预前明显改善, 疾病转归良好。

5 讨论

疾病改变了一个人生存的正常状态和生活模式, 生活节律的破坏, 成为一种强烈的信号冲击着患者的内心世界, 而住院治疗对患者更是一个强烈的心理应激[4]。因此, 做好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成功的心理护理能使患者的身心需要得到满足, 消除一切疑虑, 精神自在而愉快, 思想上不再存在负担, 身心将会得到完全休息, 对医生的要求, 自然会主动配合, 对疾病的康复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崔军。老年住院病人心理反应特点及护理。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04, 2 (2) :123。

[2]马燕, 孙素红, 于展英, 等。老年患者心理需求与护士职业素质的培养[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5, 5 (4) :770。

[3]冯正仪, 戴宝珍, 贾守梅, 等。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生命质量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 2002, 5 (1) :55。

住院老年患者心理护理 第8篇

1 心理问题

1.1 紧张恐惧心理

老年患者一般都有慢性疾病,加之环境的陌生和对自己病情的不了解,适应能力差,对自己的病情估计较为悲观,担心自己得了不治之症,而产生强烈的紧张恐惧心理。

1.2 焦虑多疑心理

老年人住院后对疾病的转归和预后过分担心,能否治愈,有无并发症及后遗症,昂贵的医疗费以及对家庭,子女带来的影响等使他们仲忧心忡忡,异常敏感,怀疑亲友与医生对他隐瞒病情?怀疑医生与护士的技术水平与治疗效果,焦虑不安,烦躁易怒。

1.3 孤独失落和无价值感

老年患者因高龄、病情重,希望有更多的亲人陪伴在身边,有的家庭因患者与子女分开居住,身边缺少亲人的照顾,在心理上易产生老而无用的失落孤独感,处处力不从心,深感给家人和社会带来的麻烦,自认为被社会抛弃,被子女冷落。

1.4 需要被认识被尊重

老年患者常以自己奋斗一生不容易,又是长辈,经历丰富,所以他喜欢周围的人都尊敬他,病后更需要人的了解、尊重、照顾、呵护和体贴。

2 护理对策

2.1 以患者为中心做好生活护理

患者从入院开始,护士应主动热情地与患者交流,自我介绍,搀扶患者坐在床边并帮助其整理用物,亲切自然的介绍病房环境、规章制度、特殊物品的使用、探视时间,耐心倾听患者的询问,对有特殊需要的患者尽量予以满足,这样可使老年人感到受重视,被尊重,产生信任感,减轻紧张恐惧心理,老年人由于年龄和患病的原因,记忆力差、健忘、生活不便等,常产生自卑感,总担心麻烦别人,护士更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无微不至的照顾患者,精心地做好生活护理,使患者感到家一样的温暖,在日间护理的同时与患者谈心,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及需要并尽量满足他们,使患者保持乐观稳定情绪,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2.2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根据其职业特点适当称呼,切忌轻率直呼姓名与床号,应使用尊称,应用文明得体的语言,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说话的音速和音量,回答问题要慢,必要时可重复解释,让患者尽可能的听明白,并取得其信任,家属不来院探视时,护士应主动与患者聊家常,谈谈他们的往事并与家属取得联系,鼓励探视,避免产生孤独和被遗弃感,对焦虑多疑的患者,可适当做好病情解释及暗示治疗,护士更应充分理解,除宽厚和谅解外,要主动关怀体贴,对患者忍让关心可使其平静,改变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2.3 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术

有些老年患者对年轻护士信任度低,安全感差,加上疾病的折磨使其情绪低落,护士应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护理技能,平时多学多炼,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患者做娴熟细致的护理操作,以精堪的技术、真挚的感情、真诚的服务、细心的呵护去解除患者的生理痛苦,使患者信赖满意,同时也侧面表达了对患者的尊重、理解和照顾,容易赢得患者信任和配合,促进患者身心健康。

2.4 音乐疗法

科学研究表明,音乐能够促进人的肌体放松,免疫系统得到强化,皮肤得到松弛,内分泌发生变化,还有明显的镇痛作用。音乐对于人情绪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当情绪好的时候,往往看到事物的积极方面,反之,则会看到事物的消极方面,我们根据不同病症,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爱好放他们喜欢的音乐,保持其良好情绪绪,促进疾病康复。

2.5 形式多样地开展健康教育

鉴于老年人记忆力差,可根据不同疾病,不同文化程度病情讲解治疗、护理及康复知识,对患者的体力和心理做出恰当估计,向家属交待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活动及心理护理的效果以及实施的心理护理措施,并有针对性的做好出院指导,如嘱咐患者出院后在生活起居饮食心理等方面应注意哪些问题,并发给患者联系卡,有问题可随时打电话与我们联系,定期来我院复诊以保证用药,使患者感到随时有人重视他们,关心他们,使他们保持良好积极的情绪。

关键词:护理,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姜秀兰.对老年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方法[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7):63.

老年住院患者的安全护理 第9篇

关键词:老年患者,慢性病,护理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人均寿命在逐渐提高, 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呈上升趋势[1]。老年人由于各种生理机能减退, 器官结构发生变化, 五官、躯干及四肢的功能也逐渐下降, 身体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2]。大部分老年人患有慢性病, 同时又存在耳聋眼花、弯腰驼背、语言和行动缓慢、反应迟钝、注意力不易集中等直接影响着老年人的安全, 使意外事故高于其他成年人, 因此近几年老年住院患者的护理问题渐被重视, 如对可能发生的安全威胁事件先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 是可以作到有效预防的[3]。我科针对老年患者的特点, 在护理工作中评估影响患者安全的现存和潜在的危险因素, 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 保证了患者住院安全, 提高了护理质量, 现总结如下。

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2009年2月至2009年6月收治住院的患者80例, 其中男53例, 女27例, 年龄70~92岁, 平均年龄81.5岁。所有患者均患有2种及2种以上的慢性疾病。

2 安全护理

2.1 护理评估

对护士进行患者安全的教育, 使护士认识到患者安全的重要性, 在工作中时刻都把患者安全放在首位,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 树立患者安全第一的思想, 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护理操作技能, 提高护士的安全预见性评估能力。然后要对老年患者做好护理评估, 收集基础资料, 识别高危患者。通过对老年患者高危因素的评估, 了解患者的生理情况及心理状态, 如视力、记忆力、精神状况、活动能力是否正常, 熟悉老人的生活规律及习惯, 并让家属意识到老人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 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应向患者多做宣教, 使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活动能力, 以免因不服老或怕麻烦别人而做一些能力不及的事情以致发生意外。

2.2 饮食护理

准备进食时安排良好的进食环境, 病室进行开窗通风, 营造清洁、整齐及轻松愉快的气氛。协助老年患者洗手, 清除口腔异味, 并排空膀胱提醒患者“准备就餐”, 使患者做好精神准备, 放松心情, 提高食欲, 如果条件许可, 同室患者尽量一起就餐。患者进食时嘱其注意力集中, 切勿进食时讲话。能自理的患者, 应鼓励患者自行进食, 并且给予必要的协助。吃干食易发噎者, 进食时准备水或饮料。对于生活自理能力差、病情较重者, 应协助患者进食。照顾者应将食物从健侧放入, 尽量送到舌根部。喂汤时, 饭勺从唇边送入, 不要从正中直入, 以免呛咳。每勺食物量不宜太多, 进食速度不宜过快, 不可训斥患者, 也不可催促。进食后指导患者保持坐位30 min以上, 并协助患者漱口, 保持口腔清洁, 防止食物残渣遗留在口腔内。卧床患者进食后不要立即进行翻身、叩背、口咽检查、吸痰等刺激恶心、呕吐等反胃的操作, 以防止因食物反流而造成误吸。

2.3 防止跌倒

对住院老年患者进行全面评估, 认真筛选高危跌倒患者, 对高危跌倒患者在病历和床头做好标识, 全员皆知, 将安全护理纳入其护理计划中[4]。病室床、桌、椅摆放合理, 位置固定;病区地面平坦, 无障碍物;走廊、病室设有地灯, 保证患者夜间行走安全;地面清洁后及时放置“小心地滑”的警示标志。患者在病区内走动时建议穿防滑鞋, 衣裤不宜过长, 行动不便的患者有专人陪伴;对体位性低血压、口服降压药、夜尿多的患者进行床上排尿训练, 睡前将便器、呼叫器放置在患者伸手可及之处;对住院患者及其陪护提供相关的防跌倒的教育, 掌握防跌倒的干预措施;对步态不稳的患者, 进行步态训练, 指导正确使用辅助工具。

2.4 防止坠床

因老年患者视力、平衡能力下降, 易发生坠床[5]。意识障碍的老人应有家属或护工陪护, 睡眠中翻身幅度较大或身材高大的老人, 应在床旁用椅子护挡;如果发现老人睡近床边缘时, 要及时护挡, 必要时把老人推向床中央, 以防老人坠床摔伤。病床两侧设防护架, 床高不超过60 cm, 定期检修床单位。痴呆患者应有家属或护工陪护, 意识障碍的老人多昼眠夜醒, 夜间需特别注意防止发生意外。

2.5 注意给药安全

老年人常患多种疾病, 且所患的慢性病还具有病史较长不易治愈的特点, 因此, 许多老人不仅常年反复用药, 而且联合使用多种药物[6]。明确用药指征, 可根据患者的特点, 采取形象的、多次的、反复的指导方法帮助患者记忆。护士严格执行给药操作规程, 撕去锡纸包装, 按时送给患者, 并亲自照顾服下。内服与外用药应分开, 标记鲜明, 向老人讲解清楚, 使其确实明白。观察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 对患者在服用有过敏反应的药物时应注意其延缓反应。夜间或睡眠中给老人服药, 一定要把老人叫醒后再服药, 以防似醒非醒服药误人气管造成呛咳, 粉剂应装胶囊或加水混成糊状再服。肌肉静脉给药时, 速度宜慢, 边注射边观察, 发现问题立即停止注射, 同时报告医生;推注完药物后不要让老人立即起床, 继续观察2~3 min。对出院后需继续服用药物者, 应向患者及其家属采用口述和书面的方法, 认真地做好服药指导。

参考文献

[1]廖晓春, 廖淑梅.老年人跌倒的评估及预防干预[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7, 12 (23) :64-65.

[2]潘绍山, 孙方敏, 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1:349.

[3]叶露, 王娟娟.老年护理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探讨[J].社区卫生保健, 2008, 8 (1) :23-24.

[4]姜旭雯, 陈影影.住院患者跌倒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措施[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2, 21 (8) :347.

[5]蒋超, 郭浩.对老年病患者实施人性化处理的几点体会[J].西南军医, 2007, 5 (2) :72-75.

住院老年患者的心理调查及临床干预 第10篇

1 临床资料

通过收集我院2010年1月1日至2013年1月日收治住院老年患者300人, 进行心理调查。其年龄在60~95岁, 平均为72.5岁。男性患者78人, 女性患者222人。

2 心理问题

2.1 认知能力低下

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 大部分老年患者存在心脑血管疾病, 导致感觉能力降低, 意识性差, 反应迟钝, 注意力不集中等。

2.2 孤独和依赖感

住院老年患者不能自觉适应周围环境, 缺少或不能主动进行言语感情交流。孤独心理最易产生忧郁感, 长期忧郁就会焦虑不安, 心神不定, 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加重、复发。住院老年患者依赖护理, 行动依靠别人决定。长期的依赖心理, 就会导致情绪不稳, 感觉退化。

2.3 抑郁和焦虑

老年人住院患者对生命的渴望, 对死亡的恐惧, 导致情感不稳定, 抑郁是常见的情绪表现, 症状是压抑、沮丧、悲观、厌世等, 对这与老年人脑内生物胺代谢改变有关。长期存在焦虑心理, 神经内分泌失调, 促使疾病发生、加重, 出现血压升高、心悸、呼吸加快、尿频、厌食等症状。

2.4 睡眠障碍

老年人由于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能力低下, 造成睡眠减少, 睡眠浅、多梦、早醒等睡眠障碍。

3 临床干预

3.1 生活护理干预

加强病房的环境建设, 保持充足的光线和良好的通风环境, 安全的设施 (扶栏、坐厕、防滑地板等) , 创造一个安全、舒适、和谐、温馨、方便的环境。护士的细心关照, 保持房间清洁安静, 使患者心情舒适, 保证充足睡眠。

3.2 医疗干预

老年人随年龄的增加机体各器官和组织发生衰老, 肝肾功能降低, 药物清除缓慢, 血药浓度增高, 易蓄积致毒性作用。因此, 必须特别慎重合理用药, 用药剂量间隔时间根据肝肾功能作相应调整, 用药前严格查对, 正确给药, 尽量让老人熟悉用法, 用药时密切观察, 避免不良反应, 提高药物疗效[3]。

3.3 心理干预

充分理解老年患者,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全面沟通, 了解其病情及思想情况, 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 使患者感受到温暖、诚恳以及被尊重感。消除老年患者紧张陌生感, 将舒适医疗护理贯穿于整个住院的过程中, 使他们在生理、心理上达到最佳状态, 降低因疾病带来的不愉快程度。

4 小结

终上所述, 通过对我科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调查及其综合干预, 了解老年人的心理变化, 能起到药物所起不到的作用, 使老年慢性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提高了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摘要:目的 通过对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调查及临床干预, 观察了解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变化。方法 通过收集我院2010年1月1日至2013年1月日收治住院老年患者300人。年龄在6095岁, 平均为72.5岁。男性患者78人, 女性患者222人。进行临床心理调查, 临床综合干预。结果 住院老年患者抑郁和焦虑状况得到缓解。结论 对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状况调查及时的干预, 降低老年患者抑郁、焦虑状况, 有利于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老年住院患者,老年患者心理特征,临床干预

参考文献

[1]黄宣, 胡景民.论护患沟通技巧[J].护理学杂志, 2008, 20 (9) :64-65.

[2]唐晓成.老年抑郁障碍的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杂志, 2005, 8 (17) :1420-1421.

老年糖尿病住院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 第11篇

方法:选择例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并总结护理措施。

结果:例均顺利通过治疗,无护理安全事故。

结论:医护人员应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在疾病观察,基础护理,专科护理,药物指导,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方面针对性安全措施,保证护理安全。

关键词:糖尿病 老年患者 护理安全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9-0115-02

近年来,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及生活方式的改变逐年上升的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多为中老年人,该病具有病程迁延,无特效疗法,并发症多,需要综合控制的特点[1,2]其危害性对于生理功能不断下降的老年患者影响更大,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病区的特殊群体,存在着越来越大的护理风险,如何加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是当前严峻且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医院根据患者安全目标,制定了一系列安全管理制度,强化安全意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60岁以上患者239例,其中90岁以上2例,80~89岁33例,70~79岁70例,60~69岁134例,女性119例,男性120例。

1.2 结果。239例均顺利通过治疗,无护理安全事故发生。

2 老年糖尿病患者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

2.1 病情观察方向。

2.1.1 老年糖尿病患者多合并较严重的并发症,许多新入院病人在家多长期卧床,可能已经发生皮肤破损、压疮,护士在接待新病人时,如不认真查看,与病人家属交待,易引起护患纠纷。

2.1.2 老年糖尿病患者各种脏器功能衰竭,对降糖药的代谢也慢,饮食不能按照糖尿病饮食要求进餐,易发生低血糖昏迷,特别是在凌晨3~4点极易发生,夜班护士巡视病房时如不认真,可能误认为病人在熟睡,易错过最佳抢救期,更严重时,科直接导致死亡。

2.2 基础护理方面

2.2.1 老年糖尿病患者皮肤菲薄弹性差,抵抗力下降,全身营养障碍,如果对病人的翻身、皮肤护理不到位极易发生压疮。

2.2.2 部分患者有活动能力障碍,皮肤感觉障碍,在使用热水袋时易发生烫伤。

2.2.3 老年糖尿病患者抵抗力差,如皮肤不能及时保持清洁,易合并多部位的感染。

2.3 专科护理方面。老年糖尿病患者需监测血糖,以更好的观察病情,指导治疗,但多半病人记忆力下降,经常忘记监测血糖时间,又对反复的血糖监测,血液检查误解,认为血越抽自身的血便月少,导致血糖漏测,以及监测时间不准确。

2.4 药物治疗方面。

2.4.1 老年糖尿病患者视力下降,自己注射胰岛素时消毒范围不够,剂量不准确。停顿时间不足,导致药物浪费,皮肤感染。

2.4.2 口服降糖药,服药时间不正确,甚至遗忘,使血糖难以控制。

2.4.3 老年糖尿病患者反应性差,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时不能及时发现。

2.5 健康教育方面。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教育非常重要,对于老年人群尤甚,许多在老年期初查出糖尿病的病人,对糖尿病的疾病知识缺乏,对饮食运动治疗等方面不知所措。

2.6 心理护理方面。糖尿病是慢性代谢性疾病,有些老年患者认为无法治愈,“老了,能吃就吃”,不想严格控制血糖,不能配合治疗,也有一些老年患者对于糖尿病过多关注,焦虑。

3 老年糖尿病患者安全隐患的对策

3.1 病情观察。

3.1.1 对于所有新入院病人应全面检查全身皮肤情况,对于已发生压疮,皮肤破损的病人,护理人员应与家属当面交待,并及时填写压疮报告单至护理部,积极采取措施,减轻局部压力,换药以避免压疮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压疮的愈合。

3.1.2 要求夜间巡视时一定要每一小时到床边巡视,看到病人有平稳的呼吸,五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必要时可摸脉搏,如遇异常情况及时血糖、汇报医生,及时处理。

3.1.3 对重点病人,如病情危重、神智不清。有纠纷倾向的病人应加强巡视。

3.2 基础护理。

3.2.1 对于老年病人皮肤菲薄,弹性差,营养障碍,长期卧床,感觉运动障碍的按Brand评分从感知,潮湿,活动能力,移动能力,营养,磨擦与剪切力等方面进行评分,填写难免压疮评分表≤12分高位人群上报护理部,实行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三级质控。

3.2.2 对于老年病人采取调节室温,增加盖被的方法,尽量避免使用热水袋。

3.2.3 加强老年糖尿病患者“三无、四短、六洁”护理,保持全身清洁,避免合并感染。

3.2.4 协助卧床病人翻身,叩背,促进痰液排出,防止发生坠积性肺炎。

3.2.5 对于有跌倒倾向的病人,我们从年龄,既往史,精神状况,功能障碍,意识障碍,排泄障碍,药物,插管情况等方面进行评分≤6分,悬挂防跌倒标识与家属签订《预防跌倒告知书》,并针对各病人的情况采取适宜的护理措施。

3.3 专科护理。向患者做好宣教,告知患者监测血糖的重要性,并向其讲解红细胞的存活期,消除病人的误解。对于记忆力下降的患者,我们采取用定时器的方法,提醒患者,以确保监测时间的准确性。

3.4 药物治疗。

3.4.1 向老年糖尿病患者做好健康宣教,指导病人正确的消毒范围,剂量调整,注射后停留5~6秒再拔出针尖。对于视力下降的病人可以戴老花镜,对于年纪大,自护能力差的病人在出院前教会病人家属为病人注射胰岛素。

3.4.2 加强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口服药的宣教,告知患者各种药物的作用,服药时的注意事项,住院期间一日三次送药到口,出院前在病人口服药盒上注明服药的时间。

3.4.3 用药后,加强对患者用药疗效以及不良反應的观察,多与病人沟通,及时发现不良反应。

3.5 健康教育。对于所有住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除责任护士每天针对性的宣教以外,每周四下午固定由糖尿病专科护士进行饮食、运动、药物治疗、血糖监测等方面的专题讲解,以使病人更好的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配合治疗,战胜疾病。

3.6 心理护理。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应加强沟通,做好心理护理,特别是长期得不到家人陪伴,内心抑郁,有不良倾向的患者更应主动关心病人,在病人生日时,可由病区为患者过生日,让其感受到温暖。

4 小结

老年糖尿病住院患者存在多方面的危险因素,护理人员应主动发现,并针对原因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确保护理安全,以实现病人安全目标。

参考文献

[1] 郭名富.老年糖尿病低血糖反应临场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10,5(1):96-97

对老年住院患者心理状况的调查研究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老年住院患者200例, 收回问卷200份, 问卷有效率达100%.男165例, 女35例, 年龄65岁~88岁, 平均年龄 (75±5) 岁。包括心血管系统、脑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血液系统等内科患者以及外科手术患者, 所有患者均意识清楚, 能听懂普通话, 能正确理解并回答问题。

1.2 方法

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 (SA S) 和抑郁自评量表 (SD S) 评定其主观感受, 每个量表包括20个项目, 每个项目按1~4组评分, 最低总分为20分, 最高总分为80分。将所得总分乘以1.25得出标准分 (T分) 。T≥50分为划界分, 50~59分为轻度焦虑或抑郁, 60~69分为中度焦虑或抑郁, 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或抑郁。

2 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 在被调查者中, 有轻度焦虑者占48.5%, 中度焦虑者占35%;轻度抑郁占47.5%, 中度抑郁占33.5%.200例患者中焦虑者167例, 占83.50%;抑郁者162例, 占81.00%;焦虑、抑郁并存者161例, 占80.50%, 见表1.

3 讨论

3.1 老年住院患者焦虑抑郁的相关因素

(1) 环境因素:陌生的环境、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各种仪器设备的噪声、昼夜通明的灯光, 这些都会刺激患者的交感神经, 使患者心率加快, 血压升高, 产生压力感和焦虑感。 (2) 疾病因素:对疾病不了解, 担心预后差, 生活不能自理;疾病严重, 感到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 特别是同病室危重患者的抢救或死亡, 会对患者的心理、生理产生很大的影响;在监护或抢救过程中, 患者全身多部位被各种联线和导管所缠绕, 活动受到限制, 难以保持舒适的休息姿势, 使他们有一种强迫静卧的感觉, 因而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忧郁和焦虑[1]。 (3) 家庭社会因素:缺乏亲人的关心照顾, 子女工作忙无暇在旁陪护, 使患者产生孤独抑郁感;家庭经济困难, 无医疗保险, 治疗费用过高, 担心给家庭经济造成很大的压力或成为家庭的负担。

3.2 心理干预措施

(1) 建立干预基础: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 具有支持和加强患者防御功能的特点。能使患者增强安全感, 减少焦虑和不安, 使他们对治疗的态度和认知发生积极的改变。首先患者入院时应主动、热情接待患者, 及时进行入院宣教, 介绍住院环境,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言行上、感情上同情患者的不幸与痛苦, 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调整病房的温度、湿度、光线;控制病房的噪声, 做到走路轻、讲话轻、关门轻, 监护仪的报警声音尽量调低, 待病情平稳后及早停止监护[2];尊重患者的人格,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要舍得花时间与患者交流, 并随时向患者提供一些必要的信息[3]。护士对患者热情、诚恳、关心、体贴, 取得患者的高度信任感, 这是进行有效心理干预的基础。 (2) 认知干预:认知干预的基础在于一个人对人、对己、对事的看法、观念或想法, 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心情与行为[4]。因此护士要给患者讲解有关疾病的医学知识, 说明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康复的重要性。通过与患者交谈, 引导患者认识并放弃不正确的认知, 用合理的认知代替不合理的认知。 (3) 情绪干预:进行情绪干预就是帮助患者以正性情绪去克服替代负性情绪, 使躯体功能得到有效的调节。护士以身心医学的观点讲解情绪与疾病症状的关系, 对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给予安慰。用本病区康复患者现身说教, 消除患者的负性消极情绪, 得到正性积极情绪, 激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 行为干预:进行行为干预能够矫正患者的不良行为, 使患者的行为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行为的调节、控制还能反馈影响患者的心理及生理, 同时行为的改变还可影响认知的改变, 有利于认知重建和情绪加工[5]。护士向患者说明不良行为的副作用, 采用放松方式和分散患者注意力的方法, 如听音乐、聊天、下棋、听广播等, 促使患者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在为患者操作时, 与其交谈感兴趣的话题, 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从而缓解紧张、焦虑情绪。 (5) 家庭社会干预:情感支持会激励患者执行更多的心理行为或改变应激的应对方式。对于老年患者来说, 亲情的滋润、友情的关心、社会的支持是治疗心身因素及社会因素所造成疾患的最佳良药, 从而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是患者耐受各种治疗的催化剂。因此, 护士要积极做好家属的工作, 让亲人多理解和关心患者, 给患者被理解、被支持的感觉, 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目前老年住院患者80%左右存在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 而这种消极的心理情绪无疑会影响疾病的康复及患者的生活质量。这种现象应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 针对原因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 使患者身心尽快康复, 安享健康、快乐的晚年生活。

参考文献

[1]黄震华.心理因素与心血管事件[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 1997, 24 (3) :22.

[2]刘容.ICU护士与呼吸机依赖病人交流的体会[J].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2) :72.

[3]满力, 姜世昌.心理护理发展现状及展望[J].护理学杂志, 2003, 18 (1) :77.

[4]曾文星, 徐静.心理治疗理论与分析[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4:14.

上一篇:比较价值分析下一篇:常规抽油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