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鼻饲的护理

2024-07-16

脑卒中患者鼻饲的护理(精选12篇)

脑卒中患者鼻饲的护理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重症脑卒中患者84例, 其中脑出血患者33例, 脑梗死患者34例, 脑梗死合并脑出血患者17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42例。实验组患者年龄为27~72岁, 平均年龄为 (43.5±12.4) 岁;男性患者25例, 女性患者17例;脑梗死患者16例, 脑出血患者18例, 脑梗死合并脑出血患者8例。对照组患者年龄为29~68岁, 平均年龄为 (45.7±13.2) 岁;男性患者24例, 女性患者18例;脑梗死患者17例, 脑出血患者16例, 脑梗死合并脑出血患者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症类型等基本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 P>0.05, 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常规治疗:

脑出血患者治疗时首先给予有效止血, 其次降压、利水抑制脑水肿的形成, 最后利用药物及营养物质维持其生命体征, 防治并发症;脑梗死患者发病3~6 h内动脉给药溶栓, 治疗以抗凝、抗血小板、降纤、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度为基础。

1.2.2 鼻饲治疗:

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开窍、醒神、促血循环、保护胃黏膜等类别的药物;由营养师配制混合营养素给患者提供营养, 病情好转后再给予高能量、高纤维素、高营养物质的易消化食物。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鼻饲治疗的常规护理:家属约束患者肢体后, 护理人员由鼻腔插入胃管, 常规胶带固定, 胃管1周更换1次, 常规抗感染, 遵医嘱鼻饲药物及营养物质, 全程依照操作规范进行。

实验组患者接受整体护理: (1) 向患者家属说明采取鼻饲治疗的原因, 由家属配合约束患者肢体, 胃管由患者鼻孔进入进行胃管插管, 完成后将胃管固定在鼻翼旁。 (2) 尽量选择无刺激性、不会损伤胃黏膜的药物进行鼻饲治疗;喂食时选择不易留有残渣或黏附管壁的食物, 营养液及食物的温度应控制在40℃左右, 以免刺激食道及胃黏膜, 预防消化道感染及出血。 (3) 喂食前帮助患者排痰, 以免喂食时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倒吸胃管引流胃液, 查看胃液颜色, 确定胃管畅通且在胃体内后再进行喂食。 (4) 喂食应坚持少量多次的原则, 将患者床头抬高, 避免食物反流;喂食后向胃管输入适当温热的果蔬汁, 有效预防便秘, 同时清除胃管内的食物残渣, 避免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5) 胃管1周更换1次, 注意日常维护, 定时查看胃管固定是否牢固;清洁口腔, 预防口腔溃疡及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6) 当患者恢复意识后, 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告知鼻饲治疗的优势, 在出现不适时及时举手示意, 时刻预防患者自行拔管, 由家属配合监督。 (7) 治疗期间定期为患者擦浴, 协助患者翻身, 防治褥疮。

1.4 评价指标:

对所有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统计, 并调查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计算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1.5 统计学处理:

文中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表示, 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资料采用t值检验, P<0.05, 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鼻饲治疗后, 入选的84例脑卒中患者中68例在12 h内苏醒, 11例在24 h内苏醒, 5例患者在入院6 h内死亡;存活的79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 6例褥疮, 3例吸入性肺炎, 经治疗后均痊愈。

2.2实验组患者接受整体护理干预, 其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 P<0.05, 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3 讨论

脑卒中根据其发病因素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及出血性脑卒中, 重症脑脑卒中患者多无自主意识, 无法正常进食, 影响治疗药物的服用。鼻饲治疗是一种通过经鼻腔插入胃内的, 特制的胃管输送流食、匀浆饮食或口服药的一种治疗方法, 对重症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具有很大的帮助[[33]]。重症脑卒中患者接受鼻饲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在患者入院后及时进行鼻饲治疗, 能够为患者提供大量的营养物质, 维持患者生命体征, 保证患者体内的能量供应, 增加患者的抵抗能力, 为后序治疗提供保障[4]。在静脉给药的同时, 通过鼻饲给予开窍、醒神、保护胃黏膜的药物, 可以减少胃部所受刺激, 加快患者清醒, 避免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鼻饲治疗虽具有显著的治疗优势, 但应用过程中易出现感染等并发症。因此在鼻饲治疗的同时配合细致、全面的护理干预, 可有效预防由鼻饲治疗引发的上消化道出血、吸入性肺炎等不良症状, 在加快患者康复进程的同时, 保证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5]。文中2.2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者采用整体护理干预后, 其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 P<0.05。证明, 为鼻饲治疗患者进行优质的护理干预, 可有效预防其并发症的发生, 在其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对重症脑卒中患者进行鼻饲治疗可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 联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更利于病症的治疗, 对促进患者康复,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6]。

参考文献

[1]刘珍红, 刘惠玉.特重型脑外伤患者鼻饲期间实施预防性护理对并发症、营养状况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 (3) :207-208.

[2]楼月惠.长期鼻饲患者吸入性肺炎抗感染药物治疗及护理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5, 27 (6) :718-721.

[3]王书秀, 杨志红, 齐秀芳, 等.老年脑梗死吞咽困难患者的鼻饲反流误吸原因及护理分析[J].河北医药, 2014, 36 (13) :2061-2063.

[4]刘立颖, 娄军芳.脑梗死伴假性球麻痹患者行早期鼻饲的效果观察及护理措施[J].继续医学教育, 2014, 28 (8) :28-29.

[5]袁守巧.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鼻饲并发症的针对性护理[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5, 10 (11) :93-94.

脑卒中患者留置胃管的护理2 第2篇

[摘要]脑卒中俗称“中风”,临床起病急、死亡率高,常伴有吞咽功能障碍,鼻饲法是将胃管插入胃内,从管内灌注流质食物,药物和水分的方法,是满足脑卒中患者机体营养需要的最佳途径,鼻饲法是一项基本护理技能操作,根据本人多年来的临床积累,现就胃管的选择、置管时间、方法、鼻饲及其并发症的预防护理谈谈经验。

[关键词]

脑卒中

置胃管

护理

脑卒中是急性脑循环障碍导致的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的临床事件。在我国,脑卒中已成为当今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生命与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在城市居民死因中居首位。脑卒中患者虽然胃肠消化吸收功能正常,但常因昏迷或吞咽困难而不能自行进食,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的常见合并症之一,发生率为16%--60%[1]。为了保证病人营养需要,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保证口服药物的正常应用,以及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促进患者身体恢复,常常需要留置胃管。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置管前护理

1.1 心理护理:脑卒中起病急,常常伴有肢体活动和语言沟通障碍,病人和家属一时难以接受,常会产生焦虑、抑郁、恐惧、无助等心理,而留置胃管无疑会加重原有不良心理反应,甚至会产生对抗情绪,此时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护士应理解、宽慰病人,耐心向病人和家属讲解其病情、留置胃管的目的、必要性及操作中的配合方法,取得病人和家属的积极配合。1.2 胃管的选择

1.2.1 橡胶胃管:传统胃管为橡胶胃管,有管厚、腔小,弹性差、有异味,刺激性强,与组织相容性小等缺点[2],我院临床已不用。

1.2.2 硅胶胃管,弹性好、无异味,与组织相容性大,刺激性小,刻度清晰[3]。且官腔透明,便于观察管内情况,广泛应用于我院临床。

2、置管护理

2.1 置管时机: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置管的时间在急性卒中患者发病后24~72 h置管,孔敏[4]采用早期鼻饲,赵晓丽等报道[5]急性卒中患者发病后24~72 h内插入鼻饲管进行鼻饲为宜. 2.2 置管长度:常规插入胃管的长度为(45~55 cm).通常鼻饲管顶端有2~3个侧孔,第2、3侧孔距顶端的距离分别为5 cm和10 cm,为保证鼻饲管3个侧孔全部进入胃部,预防或减少因注入有刺激性药物导致的食道下段刺激而引起的上腹部不适,赵晓丽等报道[5]插入胃管的长度延长至55~65cm为宜。

2.2 置管操作方法:采用经鼻腔置管,首先观察病人有无假牙、询问患者或家属病人有无鼻部手术史、鼻中隔肥大或缺损等,用湿棉签清理鼻腔,再用石蜡棉签润滑两侧鼻腔,当口腔、鼻腔、咽部有分泌物时给予彻底吸干净后再行置管,以免造成窒息,插管前用液状石蜡润滑胃管前端,润滑长度为预定置管长度。若患者意识清楚,则嘱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当插入14—16厘米(咽喉部)时,嘱患者做吞咽动作,顺势将胃管插入至预定位置;若为昏迷患者,插管前取去枕仰卧位,当插入约15厘米时,将病人头部托起,使下颌接近胸骨柄,以增大咽喉部通道的弧度,便于胃管沿咽喉壁缓缓下行,直至预定长度。

2.3 确认胃管在胃的方法:用20毫升注射器接胃管末端并快速注入10-15毫升空气,另一人用听诊器在胃区可听到气过水声;将胃管末端置于清水容器内,无气泡逸出;胃管末端接注射器抽吸有胃液被抽出。

2.4 胃管固定方法和留置时间:传统的固定方法是用胶布将胃管固定于鼻翼两侧,由于皮肤分泌物或患者躁动等原因导致胶布松脱极易使胃管意外脱出,并且长期鼻饲患者频繁更换胶布,极易造成患者皮肤不适或过敏发生;而我们则采用纱质绷带折叠成约1厘米宽的条形带,在鼻孔处胃管上打结,两侧沿面颊绕过耳廓上方在患者后枕下部打一活结,松紧适宜,这样固定不但牢固,而且患者感觉舒适。固定稳妥后,在留置胃管专用标识上写明置管日期、时间,于患者下颌处粘贴于胃管上,并告知家属当标识处胃管移位时及时通知护理人员,纱布绷带每周更换2次,硅胶胃管一般为28—30天更换一次。

3、置管后注食喂药护理

3.1 鼻饲液选择

王路等对31例78~99岁老年鼻饲患者进行营养状况评估显示,由于热量摄入不足,营养素摄入不均衡.被调查者普遍存在营养不良[6]。所以我们除选择鼻饲营养液,如能全力外,我院营养室针对每位患者营养需求给予配置不同的匀浆液,充分保证了脑卒中患者每日所需营养。

3.2 鼻饲方法 鼻饲前将患者床头抬高20—30度,检查胃管有无移位、堵塞及胃内潴留情况。当潴留量≥150毫升时暂停鼻饲并立即通知医生给予处理。一般采用输注法和灌注法,输注法主要用于能全力等瓶装的营养液,灌注法则是应用50毫升注射器将匀浆液缓缓经胃管注入胃内。因瓶装营养液价格较昂贵,所以我科病人多用匀浆液。鼻饲液温度为38—40℃,若病人有吸氧治疗,则需先摘下鼻导管,暂停吸氧,等鼻饲完毕后再行吸氧,鼻饲前后分别向胃 管内注入温开水20毫升,每次鼻饲量200毫升,包括鼻饲液和水的总量,灌注时间不少于10分钟,间隔不少于2小时,在不影响治疗和睡眠的 情况下,两次鼻饲之间可以给予少量温开水,约100毫升,每日4—5次,以保证患者机体对水分的需要,鼻饲完毕,要保持原卧位至少30分钟,鼻饲药物前先将药物研碎经温开水融化后注入胃管,并用20毫升温开水冲洗胃管,以使药物充分吸收。4 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4.1 口咽部护理

由于卒中患者意识及吞咽功能障碍,不能经口进食,口腔运动减少,口腔的自洁功能降低,应每日给予口腔护理2次,根据医嘱选择漱口液,含漱温开水4—5次,检查鼻腔和口腔黏膜有无水肿、充血、破损等,并用液体石蜡棉签润滑鼻腔和口唇,以防干裂,且使病人感觉舒适,长期鼻饲的病人,给予薄荷油和呋麻合剂交替滴鼻,可起到收缩血管,减轻黏膜水肿的作用。给予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每日2次,每次20分钟,可有效减轻留置胃管引起的口咽部干燥不适。

4.1 预防误吸 鼻饲前将床头抬高30—60度,若病情允许,嘱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鼻饲后30分钟内避免对患者实行翻身、叩背及搬动,保持头偏向一侧;鼻饲前认真检查胃管刻度,确保在胃内后方可操作;灌注食物、药物时速度缓慢,(每分钟≤20毫升);一旦发生误吸,应立即停止鼻饲,让病人取右侧卧位,吸出口鼻部反流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以免发生意外。4.2 预防胃潴留、腹胀

脑卒中患者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影响迷走神经对胃肠运动的调节,进食量过多可刺激十二指肠壁上的脂肪和渗透压感受器,通过胃肠反射抑制胃排空,同时下丘脑调节失衡.血管收缩引起胃黏膜缺血、缺氧影响胃肠道的正常消化功能.都可引起胃潴留。鼻饲液可由稀渐稠,量由少逐渐增多,必要时遵医嘱应用胃动力药(吗丁啉)和止吐药(甲氧氯普安),以减轻胃潴留和腹胀。

4.3 预防腹泻和便秘

腹泻时鼻饲病人常见并发症之一,对于较重的卒中患者,从最易消化的食物开始,如小米粥、面汤等,待胃肠功能逐渐适应后再给予正常的鼻饲液,同时鼻饲前护理人员应清洁双手,每日配制当日鼻饲量,容器应每日消毒后使用[7];每次鼻饲后将胃管末端用清洁纱布包裹,套圈固定,保持胃管末端清洁,可有效减少腹泻的发生,腹部受凉也是引起卒中患者腹泻的原因之一,在为病人翻身、床上更单及擦浴时,要注意为病人保暖;脑卒中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肢体活动障碍,势必增加了便秘发生的机率,故在鼻饲过程中,应逐渐增加粗纤维食物的摄入,如蔬菜和瓜果类,也可给予腹部顺时针按摩,增加肠蠕动,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缓泻剂或者灌肠,告知病人切勿用力排便,以免导致颅内压增高使病情加重。4.4 意外拔管及其护理

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而意识不清和烦躁不安常是意外拔管的原因,护士应在征得家属同意后对病人采取适当的约束措施,并做好约束 带的使用护理;对于清醒病人,由于留置胃管带来的不适感,使患者产生厌烦心理,插管前应耐心向病人解释留置胃管对疾病恢复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计划外拔管的严重后果,改变体位时如何妥善固定胃管等,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同时应注意观察置管期间患者的病情和心理变化,防止自行拔管。

鼻饲法为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提供了一种理想的营养支持疗法,做好置管前的心理护理,掌握正确的置管方法,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将在很大程度上为患者减轻躯体上痛苦,而做好置管后的护理,则能大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平均住院日,节约医疗费用,为患者减轻经济负担。

献孙丽娟,重型颅脑损伤后营养支持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9,8(5):478—480. 2 李肖静,史云菊:延长鼻饲硅胶胃管留置时间的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05,26(2):

脑卒中患者鼻饲的护理 第3篇

【摘要】目的探讨丁卡因胶浆在脑卒中患者鼻饲管置管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新乐市医院治疗的伴有吞咽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120例,随机分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胃管留置法,实验组在常规置胃管的基础上滴丁卡因胶浆于鼻腔,并用丁卡因胶浆润滑胃管前端再置管。比较两种置管方法的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在置管过程中疼痛、机械性损伤及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血氧饱和度下降等不良反应较少,一次置管成功率较高,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丁卡因胶浆提高了置管成功率,降低置管不良反应,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

【关键词】脑卒中;丁卡因胶浆;吞咽功能障碍;鼻饲管置管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266-01

脑卒中是老年人常见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等特点,脑卒中由于昏迷及假性球麻痹,引起植物神经中枢张力改变,致其吞咽困难和咽喉肌群协调动作减弱或消失,其发生率高达16%~60%[1],适时借助胃管鼻饲来提供营养支持及药物治疗,为促进脑卒中患者康复及改善预后更为重要。但留置胃管须经鼻腔置入,不可避免地给患者带来不舒适,置管过程中部分患者不能有效配合,给置管过程带来困难,因此,寻找一种能够减轻痛苦、提高置管成功率、安全有效的鼻饲管置管方法,对伴有吞咽困难障碍的脑卒中患者具有重要意义。我科应用丁卡因胶浆在脑卒中患者留置鼻饲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新乐市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伴有吞咽功能障碍需鼻饲管置管的脑卒中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且无鼻饲管置管禁忌症。男68例、女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0)。两组在年龄、性别、疾病类型、意识状态等方面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鼻饲管置管方法对照组:常规物品准备,按常规胃管留置法[2]留置胃管。观察组:常规物品基础上准备丁卡因胶浆1支(5ml),采用改良鼻饲管置管法。具体方法:检查患者鼻腔无异常后去枕平卧,鼻腔内滴入1-2ml丁卡因胶浆3-5分钟后,测量胃管所需置入长度,胃管前端用丁卡因胶浆润滑后自一侧鼻孔插入胃管,约14-16cm时确认胃管未在口咽部堆积,抬头使下颌靠近胸骨,缓慢插入胃内,将胃管外端放入盛水的器皿中,查看无气泡溢出;用注射器自胃管内注入约15ml气体,用听诊器听诊胃部有气过水声,以确定鼻饲管置管成功。

1.2.2评价指标(1)观察一次置管成功率。能顺利将胃管进入胃内,无反复操作。(2)不良反应的发生。置管过程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如疼痛、机械性损伤、呛咳、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操作过程中有剧烈呛咳并出现心率加快10次/min以上或血氧饱和度下降10%、血压升高10%以上者为出现不良反应。(3)患者的满意率。用询问方式询问患者家属对护士工作满意情况并记录。

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不良反應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而对照组鼻饲管置管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组别心率加快血氧饱和度下降血压升高疼痛机械性损伤观察者856710对照组2214242524x28.7115.06510.73413.8078.044P<0.05。

2.2一次置管成功率情况观察组中一次置管成功率高;对照组一次置管成功相对较低;两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具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2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比较[n(%)]

组别n一次成功一次不成功观察组60555对照组604317x28.015注:P<0.05。

2.3满意率比较观察组患者及(或)家属的满意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脑卒中患者常因意识障碍、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及舌后坠等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吞咽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进食水从而导致脱水、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窒息等系列并发症,影响患者康复,甚至危及生命,须通过鼻饲管置管补给人体所需的能量及部分药物,但当胃管置入时对咽、食管、胃部都是一个强刺激,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血氧饱和度降低、咳嗽等症状。又由于患者脑组织灌注量发生改变,常导致脑内压增高,如插胃管过程中患者出现不适,易诱发脑疝,或刺激咽喉部迷走神经而引起呼吸心跳骤停,增加了插胃管的难度,并易造成插管失败及机械性损伤,因此寻求有效、安全、痛苦小的鼻饲管置管方法为脑卒中患者成功置管颇为重要。观察组鼻饲管置管法是在患者鼻腔内滴入丁卡因胶浆,利用其局部表面麻醉作用快,能暂时性减弱鼻咽部局部神经反射,减轻机械性刺激,减轻患者疼痛不适感,减轻鼻粘膜水肿,减少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血氧饱和度下降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高,是脑卒中患者及意识障碍患者鼻饲管置管较理想的一种置管方法,同样适用于多次置管失败的患者,且具有操作方便、安全、有效、痛苦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樊云梅.脑卒中延髓麻痹病人胃管置入法探讨[J].临床和实验杂志,2008,7(3):77.

[2]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10.

脑卒中患者鼻饲的护理 第4篇

脑卒中亦称脑中风, 是发病率相当高的脑血管疾病, 多见于中老年群体, 对生命健康的危害性十分大。发病后患者常伴意识障碍、舌强言蹇、吞咽困难、假性球麻痹等症状, 进食后会易引起呛咳或误吸。由于重症脑卒中患者应激反应强烈, 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 能量消耗大, 胃肠外营养供给远不能满足需求, 因此, 必须采用鼻饲的方式为其增强营养[1]。但是因为鼻饲受管道、空气污染等各种因素影响, 较易发生各种并发症, 严重影响治疗效果。笔者对我院2013 年4 月- 2014 年4 月接收的80 例重症脑卒中需鼻饲患者进行观察, 总结其并发症的原因与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本组入选80 例患者的疾病诊断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标准[2]。按照患者办理住院手续的单双号, 将单号设为对照组, 双号设为观察组, 各为40例。对照组男31 例, 女9 例, 年龄52 ~ 78 ( 62. 9 ± 2. 0) 岁; GCS评分: 3 ~ 5 分27 例, 6 ~ 8 分13 例, 疾病分类: 脑梗死23 例, 脑溢血14 例、蛛网膜腔出血3 例。观察组男30 例, 女10 例, 年龄55 ~ 79 ( 63. 3 ± 2. 5) 岁; GCS评分: 3 ~ 5 分22 例, 6 ~ 8 分18例, 疾病分类: 脑梗死19 例, 脑溢血18 例、蛛网膜腔出血3 例。2 组均使用16 - 18F高弹鼻胃管实施鼻饲, 营养液由本院营养师配制, 能量约4. 18 k J/ml, 渗透压约300mmol/ml。2 组的年龄分布、性别比例、病情程度、治疗方法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1. 2 护理方法2 组病患住院后均给予相应的脑卒中治疗与护理, 入院24h内插入鼻胃管。对照组按常规标准插管, 管道插入长度约45 ~ 55cm; 观察组插入胃内胃管长度延长15cm。鼻饲时, 2 组均将床头抬高30 度~ 45 度, 保持该体位30 ~60min, 营养液的种类、灌注速度、灌注量及液体温度均由GCS评分决定。GCS评分为3 ~ 5 分且无消化道出血的患者, 首次鼻饲给予米汤100ml, 在15 ~ 20min内缓慢注入, 餐与餐之间间隔6h; GCS评分为6 ~ 8 分, 首次鼻饲给予150ml米汤, 在15 ~20min内缓慢注入, 餐与餐之间间隔4h。适应期为2 ~ 3d, 观察到无消化道出血可逐渐过渡到营养配方鼻饲液, 增加至正常鼻饲量, 即5 次/24h, 每次200ml。

2 结果

常见的鼻饲并发症有胃反流、胃潴留、腹泻、鼻胃管堵塞、鼻黏膜损伤、高血糖或低血糖等种类, 观察组的胃反流及肺感染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 而胃潴留与腹胀、腹泻、胃潴留、腹胀、腹泻、恶心呕吐、鼻胃管堵塞、胃痉挛等并发症发生率则与对照组比较并无较大差异。见表1。

3 讨论

3. 1胃反流及肺感染原因及护理由研究结果得知, 观察组的胃反流率与肺部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推测与鼻胃管的插管长度有一定的关系。通常一次性的硅胶胃管最末的侧孔与尖端有8cm距离, 如果按照常规的插入深度 ( 45 ~ 55cm) , 最末的侧孔处在贲门以上的食管, 鼻饲注入营养液时, 部分营养液不能进入胃内, 因而会出现反流情况[3]。反流液不能及时发现, 患者误吸而增加肺感染的风险。而观察组鼻胃管插入的长度比常规长度延长约15cm, 使硅胶胃管最末的侧孔处于贲门内, 注入的食物进入胃部不易反流。对于这2 种并发症, 应对的方法首先是根据患者鼻—胃的距离, 适当延长插入长度, 并且鼻饲过程务必抬高床头, 使食管高于胃, 并且鼻饲完成要保持头抬高状态约30 ~ 60min。

3. 2 胃潴留的原因及护理胃潴留主要因为脑卒中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发生异常, 使迷走神经对胃运动的调节受到影响。若是鼻饲量过大, 十二指肠壁的渗透压感受器被强烈刺激, 由此出现明显肠胃反射, 胃排空运动被抑制, 此外, 脑卒中患者下丘脑调节不良, 由此造成的血管收缩不良会进一步造成肠胃道黏膜缺血, 直接导致胃潴留与胃麻痹。除此之外, 鼻饲灌注速度过快, 超出了胃的耐受限度。对此, 每次鼻饲之前, 应吸干或引流干胃内液体, 并实施胃潴留量监测, 严格进行GCS评估, 并根据其结果设定注入量, 注入速度严禁过快, 适当延长两餐时间; 如已经发生胃潴留, 合理使用胃动力药促进胃排空, 防治胃潴留。

3. 3腹泻的原因及护理腹泻在鼻饲患者中十分常见, 发生率高达62% 。本研究中2 组腹泻率无明显差异, 表明, 提示鼻胃管插入长度对此影响不大。此问题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1) 高渗性营养液对胃肠道的刺激增加了肠蠕动的频率, 因而出现腹泻; ( 2) 小肠无法耐受脂肪, 营养液通过肠腔的时间缩短, 胆盐无法进行再吸收利用; ( 3) 注入速度过快或者营养液温度过低, 刺激到胃肠[4]。针对上述原因, 要求营养师按照营养需求配置营养液, 尽量减少脂肪成分, 并且确保新配制的营养液在配制后lh内注入, 温度需保持在39℃ ~ 41℃ , 并且日常要做好患者的口腔清洁护理, 腹泻严重需停止鼻饲, 进行大便常规检查并按结果进行相应处理。

3. 4鼻饲管堵塞原因及护理营养液中一些高热量、高蛋白物质发生凝聚, 进而造成管道堵塞。对此, 在鼻饲前加入2 片磨碎的米曲菌胰酶片 ( 慷彼申) 在营养液中, 通过慷彼申的稀释溶解作用防止营养液中的某些物质发生凝结。

3. 5鼻黏膜损伤原因及护理长时间留置鼻饲管, 会增加管道对鼻黏膜的牵拉、压迫、摩擦等刺激作用, 如不能及时处理, 可引起鼻黏膜的损伤、糜烂。临床护理中, 需彻底清除患者鼻腔分泌物, 固定好鼻饲管, 避免过度牵拉管道。天气过于干燥时, 在鼻腔滴入适量的液体石蜡油, 缓解管道对鼻黏膜的摩擦作用。

3. 6 高血糖症或低血糖症原因及护理一方面重症脑卒中患者对营养需求较大, 鼻饲液中糖分含量高, 另一方面患者肾上腺素水平大幅度提升, 加速了代谢, 使血糖增高[5]。相反, 长期鼻饲患者突然停止高糖分营养液的摄入, 而又未及时给予其他营养物质的补充, 则容易出现低血糖症。对此, 要加强血糖监测, 对高血糖症患者给予胰岛素治疗或改注入低糖配方的营养液; 对于低血糖患者, 不要突然停止原配方营养液的注入, 应逐步过渡, 或者停止鼻饲后及时给其他的形式的营养补给。

综上所述, 鼻饲是脑卒中患者的主要营养方式, 然而其引发的并发症也相对较多, 因此在鼻饲的同时要加强护理措施, 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给予针对性的护理, 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工作, 这样才能有效避免或减轻重症脑卒中患者的鼻饲并发症, 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秀凤.重症脑卒中患者气管切开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治疗与护理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13) :347-348.

[2] 王凯, 赵津京, 陈丰, 等.高龄重症脑卒中患者卧床14年的鼻饲管理与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2, 15 (6) :658-659.

[3] 樊兴娟, 成亚琴, 陈翔.肠内营养支持对急性重症脑卒中预后影响[J].交通医学, 2013, 27 (6) :664-665.

[4] 夏茹.探讨老年重症脑卒中患者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4, 14 (27) :34-35.

脑卒中患者鼻饲的护理 第5篇

【摘 要】目的:探讨延续性语言康复护理应用于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中的实际效果。方法:两组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均接受系统性康复训练,对照组于出院当天护理人员需提供常规出院指导,研究组除提供常规出院指导外加用延续性语言康复护理服务。结果:两组随访成功率100.00%,出院时两组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评分对比P>0.05,出院2个月后研究组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评分结果较出院时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用延续性语言康复护理可显著提高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康复效果,有利于保障其身心健康、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延续性语言康复护理;运动性失语;临床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2-03-0-02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多发的脑血管疾病,其中高达30%左右患者将出现失语,尤其以运动性失语患者所占比例较高,发病后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身心健康。本文将选取我院于2017年8-10月期间收治的56例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探讨延续性语言康复护理应用于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中的实际效果,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可靠依据,现详述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6例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中男31例、女25例,年龄49-88岁、平均(68.16±2.27)岁,疾病类型:脑梗死41例、脑出血15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56例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均分为研究组(n=28)、对照组(n=48),各组上述相关数据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两组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均接受系统性康复训练,内容包括口腔动作训练、发音训练、描述、对话等。对照组于出院当天护理人员需提供常规出院指导,即告知家中康复训练的重难点、注意事项,叮嘱患者及家属按时前来复查病情等。研究组在常规出院指导基础上加用延续性语言康复护理服务,其中常规出院指导同对照组,延续性语言康复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组建延续性护理服务小组,组员均经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②出院后定期通过电话掌握患者于家中自行实施语言康复训练情况,及时纠正其不良做法,将电话随访结果反馈至康复治疗医师处从而有利于其根据患者近阶段实际情况调整训练方案;③不定期上门回访,通过与家属及患者交流从而掌握其现阶段针对语言康复训练的心态、实施效果,针对依从性较差、家属无法配合的患者而言,护理人员可通过及时的语言及肢体干预从而提高其康复训练积极性、依从性;④组建微信群、建立微信公共号平台,通过科技手段及时与患者及家属分享语言康复的前沿信息,便于患者间实现康复经验交流。

1.2.2 效果评价标准 利用《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由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评价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该量表共涉及两部分,即一般语言状况(12小项)、听理解(9小项),量表总评分0-100分,分数越高则被评价者语言功能越好(正相关)。

1.3 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两组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出院时、随访2个月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评分结果均属于计量资料,经()表示,数据传入SPSS.19软件并实施相应检验(t、),若P<0.05则提示相关数据差异存统计学意义。结果

两组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均顺利完成2个月随访(随访成功率100.00%),经分析可知两组出院时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评分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出院2个月后研究组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评分结果较出院时显著提高,对照组出院2个月后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评分结果较出院时改善效果并不理想,?稻荻员龋ㄗ榧洹⒆槟冢?P<0.05(如表1)。讨论

运动性失语(即Broca失语)发生率约占脑卒中失语患者总数1/3,此类患者卒中病灶位于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Broca区,发病后以口语表达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同时将具有良好的听理解能力。研究表明[1],运动性失语患者大多可理解他人所表达的文字意思,但无法通过自身语言表达想法,因此提示此病将对其日常家庭生活、社会活动造成严重影响,同时将对家庭、社会产生较大负担。

系统性、科学性、周期性的康复训练是目前临床用于治疗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的主要方式之一,此过程以口语表达为主,从简单发音过度至词、句、段落,其最终目的在于改善患者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2]。但有研究显示[3],以往脑卒中运动性失语康复训练主要由院内完成,而此类患者的康复过程漫长,多数患者待病情稳定后需出院接受后续治疗,一旦出院康复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则取决于患者及家属在家中行康复训练的积极性、依从性,应引起相关医护人员注意。延续性护理是近年来于临床推广的新型护理理念,指患者从一个健康照顾场所向另一个健康照顾场所转移后仍能够接受到原场所提供的具有协调性、连续性的护理服务[4]。研究表明[1],延续性护理服务时限打破以往院内护理限制,即使出院也将对患者提供专业性的护理服务,从而对提高患者家中后续治疗依从性、积极性均具有重要价值。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针对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出院后实际情况,护理人员在提供延续性语言康复护理后将显著提高其康复效果。本文也已通过分组研究后证实,接受延续性语言康复护理的研究组语言功能恢复效果优于对照组,此结论与马洪卓[2]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利用延续性语言康复护理可显著提高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康复效果,有利于保障其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值得今后推广。

参考文献

脑卒中患者的心理护理 第6篇

脑卒中是仅次于癌症、心血管病的第三大死亡原因,其致残率却位列第一,它不仅导致患者的生理性残疾,而且使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1],如紧张、焦虑、烦躁、抑郁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除了积极的病因治疗外,还要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改善不良心态,正确面对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争取早日康复。

1 心理护理的定义

心理护理是心理学在护理过程中的应用,也是护理行为对病人心理活动影响的实施。护

理人员通过与患者的接触建立了有效的护患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影响患者的行为,使患者对护士产生信赖感,愿意说出心中的秘密,掌握患者的心中所想,对症下药,解除了患者的思想顾虑,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

2 心理护理的目的

心理活动中,情绪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积极愉快的情绪可以使食欲增加,睡眠充足,

使躯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调养,防预机能和抗病能力得到恢复,药物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进而促进疾病的痊愈。反之,消极情绪造成人们对躯体疾病的易感状态,长期过度的神经紧张,不但造成机体疾病,而且会加速疾病的发展,情绪与疾病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使疾病恶化,甚至使病人死亡。因此,我们护理的目标就是切断恶性循环,增进良性循环,给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避免大幅度的情绪变化,善于做耐心、细致的疏导工作,对患者的情绪进行适当的引导、调控,使其保持心理平静、情绪稳定以及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3]。

3 脑卒中各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

3.1 急性期患者 多见于脑出血,大面积脑梗塞等,此期的患者在意识恢复或神志清

醒后往往会有否认心理,认为这种疾病不应该发生在自己身上,在得到确认后继而会因过分恐惧而失去心理平衡,此时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紧张、焦虑。这种心理变化可随病情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等因素而变化,因此,护理人员要善于分析每位病人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首先,护理人员要掌握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主动热情地向病人介绍医院的情况,包括病区环境、病室作息时间、科主任、护士长、主管大夫、责任护士等,帮助患者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缓解病人由于环境陌生而产生的不安;为患者提供一个优美、舒适的治疗环境,保持环境整洁、安静,操作性的护理尽量集中,以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耐心听取病人的主诉及心理感受,认真解答患者的疑问,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及时给予心理支持,做好心理疏导,想方设法稳定患者情绪,缩短与病人的距离,使他们对护士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同时病人迫切想要知道疾病的转归与预后,护理人员必须在掌握脑卒中护理知识的同时,亦应掌握脑卒中病人发病过程及转归情况,使患者对康复充满信心,消除焦虑情绪,为下一步护理打下基础,随着治疗的开始,大多数患者的焦虑情绪会慢慢结束。

3.2 恢复期患者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护理下 病情逐渐稳定,病人对健康充满着希望,急切盼望失去的功能尽快全部恢复,但当偏瘫的肢体运动恢复到一定程度时,恢复的速度就会减慢或停止,患者不甘现状,到处寻医访药,千方百计地寻找各种治疗,但结果是有限的,此时病人的心情会再度低落下来,重新失去信心,表现为抑郁、敏感、偏执,甚至拒绝治疗,护理人员应多接近病人,诚恳耐心地与病人交谈,深入了解病人心理需求,切实取得信任,做好家属工作,使其密切配合从而确保患者情绪稳定。同时反复向患者宣传脑卒中的相关知识,一方面让其安心治疗,特别强调加强康复训练,不要一切希望寄托在药物上,更不要滥用药物,使患者尽可能恢复功能,减轻病残程度。另一方面将病残的可能向患者交代,使患者有较好的心理准备,以便顺利通过下一阶段。

3.3 脑卒中患者病程长、康复慢、残障率高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人力负担,康复期的患者,由于长期疾病的折磨,性格变得烦躁、狭隘,然而内心深处又充满着孤独,盼望与人交谈,需要别人同情和理解,希望得到更多亲友的探望,希望得到更多的关心和温暖,此期的患者往往过分关注机体感受、过分计较病情变化,一旦受到消极暗示,就可能产生悲观厌世之感。因此,对康复期患者的心理护理必须紧紧围绕慢性病病程长、见效慢、易反复等特点,调节情绪、变换心境、安慰鼓励,使之不断振奋精神,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护士要同情病人,尽量满足病人的需要。由于社会信息剥夺和对亲人依恋的需要不能满足是病人产生孤独感的主要原因,所以在设备和管理水平允许的条件下,应当允许亲友经常探视或昼夜陪护,让病人同亲人在一起度过不可多得的时刻;同时嘱咐亲人控制好情感,多关心体贴患者,以良好的情绪和积极的态度鼓励和支持患者,并协助其进行生活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康复训练,尽最大可能的给予患者信心和希望。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虽然有赖于病因治疗,但是心理护理的重要性日益被人们所肯定,它不仅能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还可以防止卒中后焦虑、抑郁等并发症的发生,在脑卒中的康复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金玉花.脑卒中后已与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卒中杂志,2008,3:157-159.

[2] 王秀玲.老年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与效果评价.河南医药信息,2002,10(11):15.

脑卒中鼻饲病人的护理进展 第7篇

脑卒中病人常伴有意识丧失或吞咽障碍, 致病人不能经口自主进食, 且机体处于高分解、高代谢状态, 胃肠外营养往往不能满足机体需要。临床上一般禁食48 h~72 h后需鼻饲, 以保证能量供给及维生素的摄入。但在临床实践中也会带来多种并发症。因此, 脑卒中病人的鼻饲营养在日常护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现将近几年来脑卒中鼻饲病人的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 脑卒中鼻饲时机的选择

鼻饲是将胃管经一侧鼻腔插入胃内, 从管内灌注流质饮食、水和药物的方法, 是脑卒中病人供给营养和热能, 满足机体生理代谢需要, 维持水电解质及氮平衡, 维持病人生命及促进病人康复的主要方法, 同时还能保持肠黏膜细胞及其功能的完整性, 防止因菌群失调而导致的肠源性感染[1]。因此做好胃管鼻饲及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对于促进病人康复、配合医生治疗有重要的作用[2]。

对于脑卒中病人, 需选择适宜时间进行插管。脑卒中急性期病人常伴有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 甚至脑疝、生命体征不稳定, 此时插管可导致脑耗氧量增加、颅内压力增高, 甚至呼吸骤停[3]。部分病人痰液较多, 行气管切开初期, 呼吸道的分泌物较多, 需要经常吸痰, 易使病人发生呛咳、呕吐, 此时进行鼻饲, 极易造成胃内容物反流入气道内, 增加肺部感染的机会[4]。因此, 需在脑卒中病人生命体征平稳、呼吸道通畅、颅内压力得到控制后或已行降颅压治疗后方可进行鼻饲饮食。临床上, 鼻饲常引起多种并发症, 其中某些在调整鼻饲方案或停止鼻饲后能迅速缓解, 有些却可能引起严重的后果[5]。

2 鼻饲并发症

2.1 插管引起的不适反应

虽然多数病人对鼻饲饮食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不安、躁动等, 但是意识尚清楚的病人经过耐心解释和沟通后, 能够配合插管并耐受插管引起的痛苦。脑卒中病人, 特别是意识障碍较轻或浅昏迷病人, 由于不能有效沟通, 常抗拒插管操作, 甚至将已插入的鼻饲管拔出。

2.2 鼻咽部及食管黏膜损伤

胃管放置时间较长导致鼻咽部黏膜充血、糜烂, 损伤鼻咽部黏膜。

2.3 误吸及肺部感染

鼻饲易引起误吸, 误吸是鼻饲常见且最严重的并发症[6]。分析原因如下:①持续仰位或平卧位及床头角度过低, 增加反流物流入呼吸道的机会;②异物刺激使呼吸道和口腔分泌物增加;③胃管的留置使食管相对关闭不全, 胃内容物易反流至口咽管而误吸入肺;④胃管插入过短, 有研究发现胃管进入越短, 越易发生误吸, 且容易脱落至气管中[7];⑤鼻饲液输注过快、过多;⑥人工气道的建立影响了喉功能, 抑制咽部运动, 使喉的保护性反射消失[8]。一旦发生误吸, 则病人病死率明显增高。

2.4 胃肠功能紊乱

①恶心和呕吐。原因包括:胃潴留;营养液渗透压过高;营养液输注速度过快、过多;营养液配方中脂肪成分过高;病人不能耐受乳糖[9]。②便秘。病人因疾病长期卧床, 加之身体虚弱、肠蠕动减弱, 粪便在肠管内停留时间延长, 致粪便干燥、大便秘结;或鼻饲的流质中纤维素不足, 易发生便秘。③腹泻。纤维素摄入过多、灌注速度太快 (>150 mL/h) 、喂养量太大 (每次>500 mL) 、微生物污染、营养液温度低对胃的不良刺激等易导致腹泻[10]。

2.5 代谢性并发症

包括血糖代谢异常、水和电解质代谢异常。病人在疾病的急性期糖耐量受损, 此时如营养液中糖含量不适当, 则易发生高血糖。此时, 如使用胰岛素不慎或因为治疗高血糖而骤然停止鼻饲食物, 可导致血糖过低。高渗和高蛋白质的营养液导致水分代谢异常, 自制营养液而未注意补充各种电解质时间过长, 导致电解质紊乱。

3 并发症的护理

3.1 插管的护理

对于意识尚清楚者, 给予充分沟通, 使其对插管及鼻饲有充分的了解及思想准备;对于意识不清、不能合作者, 选择病人病情相对稳定时予以插管, 必要时可适当使用镇静剂, 病人适应胃管后给予鼻饲饮食。

3.2 保护鼻咽部黏膜

对于较长时间放置胃管者, 需保护鼻咽部黏膜。保持口鼻腔清洁, 避免感染, 加强营养, 增强抵抗力, 经常更换胶布, 调整胃管的角度, 并注意观察病人鼻腔黏膜, 一旦发现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 立即拔出胃管, 更换鼻孔重置胃管, 必要时可适当使用黏膜保护剂。长期鼻饲者每天在鼻腔内滴入少量液状石蜡, 防止鼻腔黏膜干燥损伤, 2周至1个月更换1次胃管。

3.3 预防误吸

误吸是鼻饲最危险的并发症, 必须做好预防护理工作。置管时必须保证胃管置于胃内, 妥善固定, 将胃管置入的常规长度延长7 cm~10 cm, 使胃管前端在胃体部或幽门处, 使注入的食物不易反流且每次喂养前应检查并确定胃管在胃内方可进行[11]。鼻饲时给予合适的体位, 床头30°的半卧位是减少反流的最佳体位[12]。鼻饲前、后均用温开水冲洗胃管, 防止堵塞。胃内残留食物及液体量过多可导致反流及误吸风险增加, 注意及时发现和处理胃潴留。一旦发生误吸, 应立即报告医生, 及时处理, 停止鼻饲, 并让病人取侧卧位, 吸出口、鼻腔反流物[13]。

3.4 胃肠功能紊乱的防治

鼻饲喂食时, 应从小剂量开始, 逐渐增大[14], 同时检测胃内残留液体量, 及时发现和清除, 调整营养液的渗透压及脂肪含量, 合理添加蔬菜、水果及膳食纤维, 监测出入量的平衡, 适时选用胃肠动力药物, 能有效防治消化系统并发症[15]。

3.5 代谢性并发症的防治

对于糖尿病病人或糖耐量受损者, 应请营养科会诊, 给予糖尿病病人专用的鼻饲饮食配方, 适当使用静脉或皮下注射胰岛素, 控制血糖。胰岛素与膳食搭配需合理, 既要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 也要防止低血糖的发生[9]。

3.6 保证病人的水、电解质平衡

尽可能使用等渗营养液或将营养液稀释至等渗后使用, 根据每日水分需要及损耗, 适当补充水分, 监测每日的出入水量和电解质情况, 营养液内适当补充各种维生素、电解质、微量元素, 可添加各种肠内营养制剂, 保证病人的水、电解质平衡[16]。

鼻饲的病人除能够满足机体营养需要及能量补充外, 在监测病情变化及指导用药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上消化道出血是脑卒中病人急性期的常见并发症, 病情越严重, 发生率越高, 诊治措施不合理, 可导致病人病情恶化甚至死亡[17]。早期、及时的诊断及治疗是影响病人预后的重要原因。对于非鼻饲病人, 一般只有通过呕血、黑便、血压下降等症状才能发现上消化道出血, 而此时, 往往已错过了此症状的最佳治疗时间。鼻饲病人, 可通过定时抽取部分胃内容物, 通过观察颜色、酸碱度等, 判断是否伴有消化道出血的症状, 同时也可了解不同治疗措施前后消化道出血的情况。

286例脑卒中病人安全鼻饲的护理 第8篇

关键词:脑卒中,鼻饲,安全,护理

脑卒中是指急性循环障碍所致的局限性或全脑功能缺损综合征, 为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 并且50%~70%存活病人留有严重残疾[1]。吞咽反射路径的某一部位或受到临近病变的影响, 皆可导致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2], 会使病人部分或全部丧失进食功能, 发生呛咳、吸入性肺炎、窒息等意外, 危及病人的生命, 需要短期甚至长期的鼻饲来提供能量, 延续生命。临床通过经鼻留置胃管给予病人营养支持, 是较胃肠外营养更符合生理需要、更为安全的一种治疗方法。但是, 仍然有很多不安全因素存在, 增加了病人的痛苦, 威胁着病人的生命。2008年1月—2011年1月我院神经内科对286例重症脑卒中病人留置胃管期间进行观察并对常见问题给予干预, 有效较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减轻了病人痛苦, 保证了病人的安全。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2011年1月我院神经内科重症脑卒中病人286例, 男183例, 女103例;年龄59岁~89岁;在本院住院23 d~46 d;出院前停胃管出院86例, 带管出院174例, 其中83例在出院后1个月内停胃管由口进食, 91例病人长期留置胃管;26例病人发生其他并发症, 抢救无效死亡。病人在住院期间使用的均是营养室配制的匀浆膳食, 并间歇鼻饲米汤、鱼汤等清流质。鼻饲期间, 出现意外拔管18例, 腹胀、腹泻32例, 呕吐42例, 应激性溃疡13例, 吸入性肺炎1例, 延长了住院时间。

2 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胃管植入时存在的问题

胃管置入的深度。置入过深, 胃管易在胃内扭曲, 导致胃管注食不畅甚至堵塞;胃管置入过浅, 食物易于反流, 导致病人呛咳、误吸。

2.2 意外拔管的原因

①固定不牢。病人在咳嗽、打喷嚏、反复呃逆、呕吐时造成胃管脱出, 或胃管盘曲在咽喉部, 导致再次置管。②部分病人智能下降, 在家属放松约束带后自行将胃管拔出。还有病人不配合治疗, 想尽一切办法拔除胃管。因为病人吞咽功能还未恢复, 造成再次置管, 增加病人的痛苦。

2.3 发生的并发症

①病人鼻饲后腹胀、腹泻。这与病人长时间禁食和不能耐受鼻饲液有关。老年病人胃肠功能减退, 在鼻饲液浓度过高、量过多时会造成腹胀、腹泻。另外, 鼻饲液的温度过冷也会导致肠蠕动增快, 造成腹泻。②鼻饲后胃潴留、呕吐。这与病人肠蠕动减慢或鼻饲液过多有关。可以通过延长鼻饲间隔时间适当减少鼻饲的量及按医嘱应用胃肠动力药物来改善。③应激性溃疡的发生。高龄及重症脑卒中病人易发生应激性溃疡, 在每次鼻饲前要回抽胃液, 及时发现胃出血表现, 并遵医嘱给予冰盐水洗胃或鼻饲止血药物, 静脉应用抑酸、止血药物等。

3 护理

3.1 合理的置管时间

①伴有意识障碍、应激性溃疡的脑卒中病人应禁食24 h~48 h, 以后根据情况, 按医嘱给予鼻饲流质饮食。因为在发病早期置管, 对于病人是一种刺激, 会导致颅内压增高;病人胃内可能还有残留宿食, 会在置管时发生呕吐, 导致病人误吸。对于意识清醒仅有吞咽困难的病人, 经吞咽训练后无明显好转应及早进行鼻饲, 以保证病人营养摄入, 增强机体抵抗力, 促进疾病恢复。②胃管的型号及置入的深度。评估病人所需留置胃管的时间, 选择适合型号的胃管, 常规的有留置1周的有盖胃管和留置42 d的带导丝的鼻胃肠管。根据病人发际到剑突的实际距离, 确定胃管置入的深度。病人如有胃切除史, 则置入深度及每次的鼻饲量要相应减少。文献报道, 胃管置入55 cm~70 cm, 可以减轻食物反流[3]。

3.2 固定方法及预防意外拔管

3.2.1 固定方法

可以使用3M公司的有弹性的粘贴胶布, 根据需要剪成长条形, 下段开叉, 一端包绕在胃管上, 一端绕过胃管固定在对侧鼻翼上, 然后在鼻翼上覆盖一层胶布, 既妥善固定, 又易于清洁、更换。固定时注意松紧适宜, 根据清洁胶布的黏附力及污染程度更换, 并做好鼻腔的清洁工作。另外, 可以用安全别针固定在病人衣领或枕头上。

3.2.2 预防意外拔管

方法只有加强监护, 尤其在病人躁动、不配合治疗的时候。将胃管末端位置抬高, 放于病人手不易够到的位置, 病人身边24 h专人看护。同时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宣教工作, 说明胃管的重要性, 及早给予肢体约束带使用, 并预防病人降低头部位置将胃管拔出。有些家属会放松病人的约束, 监护又不到位, 应及时做好巡视, 及时发现及早干预, 以减少病人反复置管的痛苦, 并可以减少护理工作量。

3.3 合理的食物及适宜温度、鼻饲量

①发病初期, 病人有一段禁食时间, 所以饮食恢复要循序渐进, 从米汤开始, 观察病人对于鼻饲的反应, 有无胃潴留及呕吐、腹胀、腹泻现象。昏迷病人倾听肠鸣音及观察大便性质。根据病人实际情况, 及时增减食物的种类。但应以营养丰富、避免刺激性为宜, 逐步提高鼻饲液的浓度。对于易造成胃肠胀气的牛奶、豆浆等应限制。②温度以38°~40°为宜, 过冷会导致病人腹泻, 过热会使病人不舒适, 造成胃黏膜损伤。鼻饲果蔬汁要适当加热, 以免造成刺激, 食物应每次新鲜配制, 以防变质。③鼻饲的量应根据病人个人情况而定, 曾有胃肠手术的病人要减少鼻饲的量[4]。对于消化功能好的病人在2餐之间增加果汁、水的摄入, 每次200 mL, 间隔2 h。

3.4 正确的鼻饲方法

创造良好的进餐环境, 鼻饲前确认胃管在胃内, 有咖啡色样液体会抽出应立即汇报医生, 并暂停鼻饲[5]。如果2次鼻饲期间, 胃潴留量达150 mL, 应及时汇报医生, 并加强观察。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胃肠动力药物应用, 甚至给予胃肠减压术。鼻饲前后均应用温水冲管, 鼻饲后夹闭胃管, 以防食物反流。鼻饲用具每次用后消毒, 灌注器每日更换。

3.5 适宜的体位

病人在鼻饲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 痰液多的及时给予清除, 鼻饲开始到鼻饲后30 min不更换病人体位, 保持半卧位, 可以有效预防病人食物反流造成的呕吐、误吸。

3.6 细致的护理

鼻饲期间, 做好病人的口腔护理、面部清洁工作, 保持病人良好的个人形态。无论哪项操作, 都需要护理人员细心的观察、耐心的护理和全程的关注。护理此类病人的时候, 要有预见性, 掌握脑卒中病人鼻饲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方法, 避免在出现情况的时候惊慌失措, 或在处理问题时过分主观, 应多汇报、多询问, 做一个有心人、细心的人, 具有慎独精神。脑卒中病人鼻饲需要综合的护理, 应保证鼻饲。护士只有在平时工作中做到细致观察, 认真处理, 才能减轻病人的痛苦。通过以上原因分析, 对于脑卒中病人鼻饲安全方面的问题, 给予提前干预, 可以有效减少鼻饲并发症的发生, 为病人康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贾建平.神经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71-191.

[2]何春欢, 卢少萍.老年人吞咽障碍的相关因素及康复训练[J].护理学报, 2006, 13 (3) :30-32.

[3]刘晓联, 勒晓玉, 于忠和.进食训练在吞咽障碍导致吸入性肺炎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 2005, 20 (7) :3-5.

[4]孔敏.重症脑卒中病人早期鼻饲的体会[J].河南实用神经病学杂志, 2004, 7 (7) :109.

脑卒中患者鼻饲的护理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0月-2014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采用传统鼻饲方法进行鼻饲管理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28例, 女12例;年龄54~83岁, 平均 (61.1±2.1) 岁;疾病:11例脑干卒中, 13例双侧半球卒中, 16例单侧半球卒中患者。选取同一时期采用持续质量改进方式进行鼻饲管理的40例患者为观察组, 其中男27例, 女13例;年龄53~84岁, 平均 (60.8±2.4) 岁;疾病:10例脑干卒中, 14例双侧半球卒中, 17例单侧半球卒中患者。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方面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比性较高。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鼻饲管理方法, 大体方法为:先对患者进行疾病评估从而对患者出现高危误吸的评估, 填写醒目的床旁警示牌并告知家属;并作鼻饲前准备, 在鼻饲前30 min进行翻身拍背, 给予右侧卧位, 注意患者的呼吸道状况;根据鼻饲操作要求进行鼻饲手术操作, 鼻饲时将床头抬高30°, 温度控制在38℃, 回抽胃液;注意并发症的发生, 保护胃肠道。观察组采用持续质量改进管理方法, 具体鼻饲营养支持方法如下。

1.2.1 循序原则

综合考虑患者的方面情况。在鼻饲初始, 予患者所需总能量的约1/2[15~20 kcal/ (kg·d) ], 鼻饲量为4次/d, 150~200 ml/次。观察患者没有不良反映后, 第2~3天开始逐步增加鼻饲量, 总能量逐步加至30~35 kcal/ (kg·d) , 鼻饲量为4次/d, 250~400 ml/次。一般达到总能量后, 鼻饲营养流质的能量密度在1.2~1.6 mmol/L。

1.2.2 鼻饲营养流质的制作

采用医用特殊营养食品 (低脂型、整蛋白型、谷氨酰胺) 。鼻饲初始, 采用低脂型 (每100 g粉剂含碳水化合物76 g, 蛋白质14 g, 脂肪1.7 g及维生素、微量元素若干) 与谷氨酰胺组合过渡。观察患者没有不良反应后, 逐步换成整蛋白型 (每100 g粉剂含碳水化合物64 g, 蛋白质18.5 g, 脂肪11 g及维生素、微量元素若干) 与谷氨酰胺组合。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鼻饲营养支持前后血清白蛋白、血清前蛋白以及血红蛋白等各项指标水平, 以及腹胀、腹泻、呕吐、便秘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鼻饲营养前后相关指标水平变化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经过鼻饲营养支持后血清白蛋白、血清前蛋白以及血红蛋白等各项指标水平相对于鼻饲营养支持前均有一定升高 (P<0.05) , 但对照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指标相对于鼻饲营养前并没有很大变化 (P>0.05) , 只有血清前蛋白水平有所升高 (P<0.05) , 详见表1。

2.2 两组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实施持续质量管理后, 出现腹胀、腹泻、呕吐、便秘等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例 (%)

3 讨论

当脑部神经系统出现缺氧时, 多数细胞很短时间内便会出现大面积的坏死, 由此引发机体功能出现障碍, 以致失去知觉[4]。且脑部的多数细胞发生损伤或坏死后往往无法逆转, 且没有任何组织细胞可以替代脑部神经组织的功能, 因而脑卒中所导致的后果往往难以逆转[5,6]。因脑卒中患者出现肢体功能障碍、吞咽困难等症状, 若不及时进行营养干预, 往往会因营养不良而影响患者后期整体的康复效果[7,8]。

脑卒中患者营养干预治疗过程中常常会应用到鼻饲治疗, 但以往传统的鼻饲置管管理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问题以及相关并发症, 因此必须加强对脑卒中鼻饲患者的管理[9]。本组研究表明, 观察组在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 患者的血清白蛋白、血清前蛋白以及血红蛋白等各项指标水平相对于鼻饲支持前均有显著提高 (P<0.05) , 且患者出现腹胀、腹泻、呕吐、便秘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降低了27.5%、30.0%、15.0%、32.5%, 这一研究结果和陈一剑等[10]研究报道基本一致。脑卒中鼻饲患者进行持续质量改进管理, 采用专业营养制剂, 根据患者病情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调配肠内营养制剂, 使鼻饲营养物质具有低脂肪、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等特点, 不仅可以很好地满足患者对于营养的需求, 也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 降低便秘、腹泻、腹胀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有助于帮助患者恢复脏器功能。相关研究表明这可能得益于低脂型鼻饲方式更易于肠道的耐受, 减少胃肠反应, 同时谷氨酰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胃肠功能, 调节肠道菌群。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剂营养全面, 其生物利用率较高, 一般不含乳糖, 避免乳糖引起腹泻, 流动性好且营养素齐全。

总之, 脑卒中鼻饲患者实施持续质量改进管理的临床效果良好,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有助于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梁宝兰, 韩桂兰, 史先芹, 等.心理护理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 2011, 24 (3) :496-497.

[2]刘爱芳.脑卒中患者的鼻饲护理[J].黑龙江医药, 2012, 25 (5) :804-805.

[3]袁梅红, 杜蕾.脑卒中患者鼻饲置管方法的改进[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 34 (8) :1215-1216.

[4]顾巧华, 方芸.急性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不同鼻饲模式运用的探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 14 (6) :38.

脑卒中患者鼻饲的护理 第10篇

1 误吸的原因

1.1 生理因素

年龄因素是误吸的重要危险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 特别是老年人由于食管解剖结构的改变, 上食管和下食管括约肌松弛, 防止胃、食管反流的生理屏障作用减弱, 神经肌肉协调功能不良, 吞咽反射降低、咳嗽反射减弱, 防止异物进入气道的反射动作减少而容易发生误吸[5]。

1.2 病理因素

正常情况下食管、贲门在不进食时为关闭状态, 不发生食物反流。如果病人出现神经肌肉损伤,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食管下段括约肌、胃平滑肌收缩无力, 活动不协调或肌瘫痪, 使食管下段括约肌、贲门处于开放状态, 增加发生食物反流的机会[6]。如脑血管病和老年痴呆症病人, 由于神经、肌肉协调功能不良、吞咽功能减弱, 致使食物误吸。隋广兰[7]研究认为, 脑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症病人常常合并有延髓性麻痹, 导致神经肌肉协调功能不良, 吞咽功能减弱, 误吸发生率最高。许乐等[8]研究认为, 长期卧床的老年病人, 吸入性肺炎致死率高达40%, 鼻胃管鼻饲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为43%。另外, 邓洪波等[9]对老年卧床不起病人误吸入性肺炎的相关因素分析认为, 抗精神药物、镇静安眠药物可以通过不同途径影响中枢神经, 使咳嗽反射减弱, 增加误吸发生率。

1.3 留置胃管的因素

由于鼻咽腔、食管内留有胃管, 鼻饲病人原有的消化道生理环境被改变。一方面, 异物的刺激使呼吸道和口腔分泌物增加;另一方面, 胃管的留置导致食管相对关闭不全和进一步减弱咽反射, 使胃内容物易反流至口咽部经气管而误吸入肺。所用导管直径越粗, 对食管下端括约肌的扩张开放作用越大, 发生胃内容物反流的机会亦相应增加, 误吸也更易发生[10]。因为留置胃管后, 可能会由于鼻饲的方式、方法、体位, 以及鼻饲管留置的长度、固定的情况, 鼻饲液的温度、流速、量的不当引起误吸[5]。

2 护理

2.1 留置胃管的护理

2.1.1 置管长度

传统临床胃管留置的长度以45 cm~55 cm为标准。一次性硅胶胃管最末1个侧孔距尖端约8 cm, 若按常规置管深度, 此孔位于贲门以上食管内, 当注入流食时, 鼻饲液反流于咽喉部发生食物反流, 易引起吸入性肺炎。为了预防食物反流, 置管时应增加胃管插入长度 (常规长度基础上增加7 cm~10 cm) [11], 使最末侧孔进入胃内, 即胃管前端在胃体部或幽门处, 则注入的食物不易反流。张玉英等[12]研究认为延长插管长度10 cm可以减少胃内食物的反流。赵晓丽等[13]认为, 延长胃管10 cm可以使鼻饲管3个侧孔全部进入胃内, 能有效防止反流和误吸。

2.1.2 鼻饲管的固定

鼻饲管的移位或脱落, 常会引起病人误吸[5]。因此, 每次鼻饲前要认真检查胃管的位置。传统检查胃管方法有注射器回抽法、用清水查看胃管末端是否有气体逸出、胃底听气过水音法3种常见方法。宋丽君[14]认为, 使用听诊方法的准确率为84%, 回抽胃内容物的准确率为50%, 测pH值法的准确率为56%。陈少华等[5]研究认为, 可用黑色油性笔在胃管的体外端近鼻孔处标记号, 方便每天观察和每次更换胃管时助记。也可用绷带在病人鼻孔处的胃管上打2个外科结, 形成1个“8”字形, 两圈并拢, 套在胃管上抽紧牢固固定胃管[15], 然后经耳郭上缘绕过枕后在面颊部打一活结, 松紧度能伸进两手指为宜。以鼻胃管刻度线为标准, 观察滑脱情况, 可以及早发现胃管的移位[16]。

2.1.3 鼻饲的量和速度

老年人胃平滑肌随年龄增长而变薄或萎缩, 收缩力降低, 加上长期卧床, 活动减少, 使胃蠕动减弱, 胃排空延迟。因此, 老年脑卒中病人为了避免胃潴留诱发误吸, 笔者建议每次鼻饲的量以150 mL~200 mL为宜, 灌注速度要缓慢, 一般为30 mL/min, 鼻饲液温度保持在37 ℃~40 ℃, 采用少量多次 (每天6次~8次) , 鼻饲后30 min内避免翻身、吸痰等处理。每次鼻饲前注意观察胃的潴留情况, 杨志峰[17]认为, 当胃内抽出液<150 mL, 且无消化道出血者, 则可循序渐进增加鼻饲量, 必要时给予胃黏膜保护剂或胃动力药等促进胃排空。

2.1.4 鼻饲体位

鼻饲时平卧位胃内容物存在于胃底、胃体、贲门、甚至食管内, 病人咽喉、食管、胃处于同一水平, 加上老年病人食管下括约肌屏障作用减弱, 鼻饲后病人易发生食物反流, 极易导致吸入性肺炎。因此姚尚龙等[18]分析鼻饲病人误吸原因, 认为抬高病人头部高于40°, 咽部位置高于贲门19 cm, 而胃内压仅为1.76 kPa, 该体位可以有效预防胃内容物反流。周梅[19]认为, 每次鼻饲的量不能太多, 速度不能太快;鼻饲时及鼻饲毕取80°~90°或抬高床头30°位, 维持1 h~2 h, 以防食物反流。张迎伟[20]认为, 鼻饲时根据病情将床头抬高30°~90°呈半卧位或坐位, 鼻饲完后继续保持该体位30 min, 吸入性肺炎的发病率明显比床头抬高小于30°鼻饲后即取平卧位的病人低。徐永能[2]认为, 鼻饲时抬高病人床头30°~60°,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可采取半卧位, 头偏向健侧, 借重力作用防止反流误吸, 鼻饲后30 min内不可翻身、搬动病人。误吸与鼻饲体位有着密切联系, 采用正确的鼻饲体位, 能够有效预防误吸发生, 因此在护理鼻饲病人过程应加强鼻饲的体位管理。

2.2 加强口腔护理

由于病人昏迷、吞咽障碍不能经口进食, 口腔运动减少, 口腔的自洁作用消失[2]加上置管刺激口腔及咽喉部黏液分泌, 而口腔和牙齿又是致病菌的良好栖息地。口腔、咽部分泌物中的细菌是老年人感染吸入性肺炎的重要危险因素, 因此, 加强口腔护理, 可以避免和减少分泌物中的细菌误吸, 降低老年人发生吸入性肺炎的危险。根据病人情况, 选择适合的溶液进行口腔护理, 应特别注意口腔软腭处痰液易在此处聚集, 需及时清理, 以保证病人舒适, 预防口腔感染的发生。

2.3 加强陪护人员的健康教育

脑卒中发生后出现吞咽障碍的几率很高, 在25%~75%, 出现吞咽障碍的脑卒中病人并非均是双侧半球卒中或脑干卒中, 单侧半球卒中的约有40%病例出现吞咽障碍[2]。部分病人卒中后的吞咽障碍在1周~2周即可获得完全康复, 只有极少部分病例持续时间较长或不能恢复, 需要在家中度过康复期, 如果病人家属在医院能掌握好鼻饲的技术, 利于病人出院后在家的康复[21]。护士应针对病人及家属的具体情况, 采用有效沟通技巧, 将鼻饲的相关知识、操作技能, 逐步对其家属进行宣教、示范, 指导如何正确预防误吸以及病情观察和应急处理, 从而降低误吸及肺炎的发生率。出院前责任护士对其掌握程度进行评估, 对其存在问题予以强化训练指导。马容莉等[22]研究认为, 重症脑卒中病人家属参与鼻饲可减少鼻饲的并发症, 保证出院后鼻饲护理的正常进行。

脑卒中患者的社区康复护理 第11篇

护理人员应按时为患者测血压,并做病历记录,系统观察患者的病情,避免发生心脑血管卒中,也给医生下一步治疗用药提供参考。如家属观察到患者有异常情况,应及时与医生联系,或送附近医院检查。

患者首先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生活规律,保持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以保持血压稳定;应保持良好的心境与情绪,防止情绪紧张、急躁等引发的血压升高。饮食上应该避免油腻厚味的摄入,多吃些含碘、维生素C较多的食品等,另外还要限制食盐的摄入,每日要控制在6g以下。

患者可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体育锻炼,如步行,保持120~160步/分钟;慢跑以心率≤120次/分为度,慢跑后休息3~4分,心率恢复正常;患者也可以步行与慢跑交替进行。但注意不要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以防出现猝死。

脑卒中是常见病,全国每年新发病例超过200万,年发病率为217/10万,高于西方国家和日本;致残率为70%~80%。因此,有关社区康复需求日益迫切,在已是老龄化社会的我国,绝大多数患者不可能长期住院,更多患者带着残疾回家康复,他们及其家属缺乏家庭康复知识和技能。从研究现状来看,急性期康复的研究很多,社区后遗症期康复研究还很少。卫生部已把康复作为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功能之一,而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科委把“脑血管病后三级康复治疗的研究”列为“十五”攻关课题,而社区康复护理是康复治疗的延续;家庭护理的最终目的是使患者达到生活自理或协助自理。逐渐训练患者吃饭、穿衣、洗漱、如厕及一些室外活动,由完全照顾过度到协助照顾,直至生活自理。

脑卒中患者家庭康复存在问题分析

绝大部分患者缺乏家庭康复训练患者遗留有多种功能障碍和后遗症;患者日常生活活动依赖程度较高;部分患者的生活方式不利于康复和预防脑卒中的复发;部分患者有负性情绪;患者的自理能力存在较大缺陷;主要照顾者的照顾能力较差;家庭康复环境未行相应改造。

干 预

制定“家庭康复护理方案”有4个特点,即系统化、标准化、个体化、家庭化。①系统化:根据整体护理原则进行身心两方面康复护理;根据三级康复原则进行疾病知识宣教、生活方式指导、康复环境改造。②标准化:统一规范、措施具体。③个性化:根据病程和病情决定康复重点,后遗症期是ADL:根据患者和照顾者能力决定干预频率。规律性与弹性结合。④家庭化:家庭成员的共同参与;家庭康复环境的改造;家庭资源的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的转介。

制定方案

社区护士担任干预者,康复护理理论,按照整体康复护理程序,Orem自理模式。

脑卒中家庭康复护理干预内容:①评估:除一般资料、疾病及诊疗状况、既往疾病史、家庭、康复锻炼情况外,包括生理状况(包括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定向力、语言表达、视野、吞咽、排泄、运动、感觉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心理社会状况、日常生活方式,患者的知识、决策及行为性自理能力,主要照顾者的知识、决策及行为性照顾能力,家庭情况(家庭一般情况、主要照顾者情况、家庭康复环境)。②诊断(护理问题的确立):初次评估后,确立主要的护理問题,分析评估资料,总结(自理缺陷、自理能力、治疗性护理需求),在康复不同阶段每次评估后确立护理问题。③计划:脑卒中相关知识宣教,脑卒中的病因、脑卒中的常见诱因及预防指导、脑卒中常见的先兆症状、脑卒中常见的功能障碍、脑卒中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预防脑卒中再发的方法、脑卒中再发时的家庭应急措施、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及用药的注意事项、脑卒中患者家庭康复锻炼的目的及注意事项等。家庭康复训练指导,正确体位摆放,指导健侧卧位、患侧卧位、仰卧位、俯卧位;床上活动,侧方移动、前后移动、翻身肢体按摩指导、关节被动运动、肢体的主动运动;坐位指导,坐起训练、良好的坐位、姿势指导、床上坐位、椅坐位、坐位平衡训练;站立训练,站起站立平衡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包括饮食动作训练;穿衣动作训练;清洁动作训练;排泄功能训练;如厕动作训练;床-轮椅转移步行训练;上下楼梯训练。语言功能训练、呼吸功能训练、吞咽功能训练、作业技能训练、辅助工具使用指导。卒中患者及其家属还应进行心理护理指导;卒中患者生活方式指导;卒中患者家庭康复环境改造指导,居室通风、消毒,家具和物品的合理摆放,患者床铺的清洁平整,祛除地面障碍物如门槛等,长期卧床患者的床安装床档,卫生间安装扶手等。社区资源转介。④实施:按方案实施,作好记录,患者和照顾者均作为干预对象,照顾者每天协助或监督。

讨 论

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干预能促进康复、能预防脑卒中的再发,减轻了家庭社会的负担,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社区护士参与我国脑血管病三级康复提供了依据,为发展家庭康复护理起导向作用。

脑卒中患者的护理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8年1~12月收住治的脑卒中患者87例,其中,男57例,女30例,年龄65~92岁,经头颅磁共振检查,所有病例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

1.2 护理

1.2.1 护理评估

责任护士在患者入院时和每班次接班时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护理评估项目主要包括, (1) 阳性资料及专科体征:包括生命体征,意识,瞳孔,肢体肌力,尿便失禁,皮肤状况,失语,饮水呛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护理体征。 (2) 并发症情况:应激性溃疡,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胃管引流出血性胃内容物,排黑便或大便潜血为上消化道出血判断标准:肺部感染以出现肺叶影像学改变和听诊啰音为判断标准;泌尿系统感染以出现尿路刺激征或中段尿培养阳性为判断标准;压疮以出现皮肤破溃为判断标准。 (3) 康复效果:分别在患者入院时和进入4周时评估患者康复效果,日常生活能力(ADL)评价[2]采用BARTHEL指数,肢体运动功能采用FUGL-MGER运动功能积分法(FMA)。

1.2.2 病情及并发症观察

严密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心率、体温、意识、瞳孔、肢体活动功能。给予心电监护,24 h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肺部感染是脑卒中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护理时应注意: (1) 脑卒中病由于脑水肿常可出现呕吐应让患者采用侧卧位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 (2) 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叩背。 (3) 保持病室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室温20~22℃,湿度60%~70%。

1.2.3 心理护理

脑卒中患者患病后,因瘫痪言语障碍等给患者带来沉重的思想负担表现出不同程度语言障碍,肢体偏瘫,口角歪斜,吞咽困难,感觉障碍,共济失调。意识清醒患者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心理负担加重,表现为恐惧、自卑心理,有文献报道,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为23%~76%,平均为50%[3]。在护理过程中多与患者沟通,对患者要有爱心,要关心尊重患者,指导患者正确面对疾病,增强患者自我照顾能力和信心。1.2.4用药护理脑卒中患者治疗常联合应用溶栓抗凝、血管扩张药及脑代谢活血剂等治疗,应了解各类药物作用,不良反应,注意事项。 (1) 使用甘露醇、利尿剂应注意电解质,肾功能检查。 (2) 使用溶栓抗凝药物应严格掌握药物剂量,监测凝血时间,观察有无皮肤出血及消化道出血倾向。 (3) 使用地黄类药物,应注意观察心率变化,有无黄绿视、呕吐等中毒表现,如出现中毒症状,应立即停药。

1.2.5 饮食护理

脑卒中患者多数是在动脉硬化基础上形成的,故应予高纤维素鼓励能吞咽的患者进食,宜少量多餐,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进餐时尽量端坐,摇高床头,鼓励多做咀嚼运动,不能吞咽者鼻饲,应掌握饮食原则,鼻饲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如牛奶、蒸鸡蛋、鱼汤等,应供给足够的热量。必要时予静脉营养,保证患者得到所需营养。1.2.6体位、良姿位(即抗痉挛体位)良姿训练在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尤为重要[4]。脑卒中后机体呈现出脑受损的特定痉挛姿势,上肢屈肌紧张,下肢伸肌紧张,良姿训练通过肢体位置正确摆放和运动来抑制异常姿态,同时维持良姿位可防止关节和肢体变形。

1.2.7 康复护理

根据患者情况,可使患者采取主动活动与被动活相结合,床上锻炼和床下锻炼相结合,全身锻炼和局部锻炼相结合,并辅助理疗、按摩、针灸,以促进肢体功能恢复,使患者合理安排生活、劳逸结合且避免情绪波动,要戒烟,少饮酒,定时检查。

2 结果

本组87例患者中,60例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和失语,病情控制后继续予康复治疗,25例处于植物状态,2例死亡。

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理干预对于脑卒中的恢复和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临床上要给予更多的重视和关注,使更多的脑卒中患者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对2008年1~12月我科收住院的87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加强病情观察、心理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护理、康复护理等是防治脑卒中的有效措施。结论:通过护理可有效地提高脑卒中后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预防,护理

参考文献

[1]尤黎明, 吴瑛.内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607.

[2]张晓梅.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对脑出血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09, 24 (13) :74-75.

[3]常仁翠, 李娟.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 2003, 9 (11) :818.

[4]赵莉芬.脑卒中患者急性期的康复护理[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3, 4 (5) :457.

上一篇:助学信用新体系下一篇:节能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