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闷课堂论文范文

2024-05-23

沉闷课堂论文范文(精选12篇)

沉闷课堂论文 第1篇

一、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的沉闷的原因

影响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的沉闷的原因有很多。笔者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1.学生方面 :近年来 ,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 中职生的素质普遍下滑。因此, 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 缺乏英语学习兴趣和热情, 在课堂上不愿举手回答问题, 怕回答错误遭到老师的批评, 同学的嘲笑, 于是选择沉默。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 他们认为, 举手回答问题对了没多少好处, 反正自己会了, 答错了还可能挨老师批评, 这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让他们选择了沉默。

2.教师方面:在许多中等职业学校, 教师仍然采取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型”教学方式, 学生成为中职英语课堂上的“忠实听众”, 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此外, 一些英语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不是枯燥乏味, 就是教学难度超出了大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范围, 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导致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 学生在台下有的昏昏欲睡、有的开小差等现象。

二、打破中职英语课堂教学沉闷的策略

有效的英语课堂应该是思维火花不断碰撞, 是心与心的不断交流, 而不是教师在唱“独角戏”。要让英语课堂散发魅力、学生积极发言, 需要教师改变教学方法, 根据班里学生的实际情况, 探索出合适的教学模式。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做了以下尝试。

1.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敢于发言。

孔子在《论语》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 乐学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怎样理解“乐学”呢? 乐学就是营造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轻松愉快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 在英语课堂上, 要想让学生敢于发言, 首先, 教师必须充满激情, 丰富的表情、幽默的语言、一举手一投足都能营造出一种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交流气氛, 激发学生愉快的情感, 使他们乐于跟教师交流。在课堂教学中, 笔者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 如游戏、演讲、竞赛等, 为学生创造发言的机会,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言。同时在设计教学活动时,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穿插一些幽默的笑话, 不仅吸引学生上课注意力, 而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避免课堂的沉闷。因此, 学生只有在自然轻松和谐的境界中, 在融洽的课堂气氛中, 才能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有了乐趣才敢于在课堂上发言。

2.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使学生勇于发言。

英语教学设计的课堂提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效果如何, 提问的设计起到关键作用。中职英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精心设计好每节课的问题, 才能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积极性。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观点, 学生在教学中的发展分为两个水平;第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 第二是“最近发展水平”, 即跳一跳可以摘到树上的果子, 而不是摘远挂在天上的星星。教师应当努力寻求这二者之间的平衡点与中和点, 以达到“让学生跳一跳, 能摘到果子”的目的。因此, 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 一定要设计成一系列由浅入深、由旧导新、从易到难的小问题, 使学生通过问题解答, 逐步突破难点, 把握要领, 掌握规律。对于一些比较容易的问题, 可以让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 让他们体会成功的愉悦感、老师和同学的认同, 而不是总处于被人遗忘的角落, 默默无闻。这样, 才能让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只有问题的难易适当、问法新颖、形式灵活、富有情味, 教师精心设计每个问题, 才会让学生勇于发言。

3.采取积极而又准确的评价, 让学生乐于发言。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师教学中的一个手段, 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积极而又准确的评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因此, 中职英语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时, 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 进行恰当评价, 绝不能一刀切。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可以高标准严要求, 而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可以适当降低标准评价, 让每个学生都进步。在学生回答错误时, 教师不能以一句简单的“You’re wrong!Stand up!Goout! ”草草作出评价, 那样不仅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 失去英语学习兴趣, 还会造成课堂沉闷。此时, 教师要给予学生时间进行再次思考, 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 在学生的发言中找到可取之处加以适当引导, 使之完善自己的理解。这样每次都让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他们的表现欲就会愈加强烈, 何愁学生不回答问题呢?

三、结语

沉闷课堂论文 第2篇

初中语文课堂气氛沉闷,效率低下,讲者滔滔不绝、口干舌燥,听者却

如坠雾烟、呵欠连天。这种状况怎样解除?这里略谈一二。

一、调动感官

无数科学实验证明,手、脑、口、耳、鼻配合使用,频率越高,对人的学习越有利。教师上课,若让学生大脑想、嘴上说、耳朵听、手上写。或者让学生坐一会儿、动一会儿、想一会儿、说一会儿、写一会儿、读一会儿,甚至唱一会儿、跳一会儿,学生各种感官均处兴奋状态,学习起来定是轻松愉快,乐中学、学中乐,将不是一句空话。

二、引入竞争

我们培养的人要走向充满竞争的社会,再加上居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竞争意识、好胜心都很强,老师若有机利用到课堂上,课堂气氛一定活。具体做法有:

1、分组竞赛分男女生或自然组进行,回答对者计分。竞赛结束统计各组得分情况。若再规定得分少者表演节目.竞赛过程中,学生更是情绪昂然、乐不思蜀。

2、奖励实物如讲《哨子》一文,谁讲清了哨子的真正含义,奖给谁一只口哨。

3、设计答题特别是当课文讲完后,老师有意设计一些必答题和抢答题,有意检查授课效果和听课情况。这种办法可激发每个学生都动起来。

三、激发情感

利用多种手段,制造一定的氛围,让学生进入老师设置的境界。具体有:

1、老师入情入境慷慨激昂地表达、低沉缓慢地诉说、抑扬顿挫地读、和风细雨地讲、欢快激动地说、悲壮激越地念,都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如《最后一次讲演》、《这不是一颗流星》、《济南的冬天》、《春》、《海燕》,朗读这些课文,从整体看都应分别把握以上感情。这种教学能以情感人。

2、让学生进入课堂的情和境如上完《送元二使安西》播放《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的歌曲,能调动学生体会王维送元二使的复杂感情。

3、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和境如讲《看潮》一课,先让学生读,接着老师读,然后让学生听配乐读,最后让学生体会读。还可让学生大声读、轻声读;快读、慢读;男生读女生听、女生读男生听,以领略大海的美景。

四、巧用工具

电视、光盘、收录机、幻灯、挂图、小纸片,只要使用得当,都能达到呼之欲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境地,有时还会出现“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意想不到的境界。

五、开展活动

如,讲《向沙漠进军》,先猜“沙漠”的谜语;讲清《渔歌子》诗意后,让学生画诗中情景;复述《变色龙》、《皇帝的新装》后,让学生扮演文中角色;讲完实词、虚词或短语后,让学生编儿歌、编顺口溜助记。

六、设置悬念

1、老师故作惊疑如,讲鲁迅的《故乡》时师述,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可也有写错字的时候,不信请大家在文中找。学生找出“那、哪”后,老师顺着这两个字讲述本文。

2、老师故意设难如《狼》一文配有四幅挂图,老师出示挂图时,有意打乱,让学生对照课文理顺,然后再让学生讲述图中故事,理清作者思路,提示中心。

3、猜读老师一板书课题,就让学生猜,本文写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最后再让学生体会作者思考之缜密,安排之巧妙,尝试“匠心独运”之意味。

七、火力侦察

举手回答问题已成惯例,老师则不让其举手,随意点名回答,以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或当课讲完后,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当堂出题测试,“逼”学生用心听,用脑想,用口说,用手写。

八、装点插花

在你平静的讲述中,或说一句幽默话,或讲一则笑话故事,或做一个滑稽动作,或来一场小游戏,都能使沉闷的语文课堂变得愉悦详和。好似在平静的湖面上投进一颗小石,激起一朵朵浪花。

需要说明的是,这一切做法是老师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而创设的活动手段。它必须建立在以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基础之上,决不是不顾学生的驾空式教学.同时,在使用时还要考虑到它对学生的阅读、思考、练习是不是有干扰和破坏。

以上所谈是否有利于读者,请批评指正。

如何改变沉闷的课堂气氛 第3篇

关键词:沉闷;文本;解读;深入;高效

最近同事们聚在一起闲聊的大多是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愿意回答问题,课堂气氛非常死寂沉闷。尽管教师课前做了大量准备,也采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了教学情境,学生却毫无兴致。沉闷课堂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杜绝沉闷课堂的方式方法也有很多。总结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觉得要改变课堂的沉闷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关键的是要从教师自身人手,教师只有自己先行走进文本,有深入文本的解读能力,才能引导学生关注、理解和走进文本,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高效性。

一、教师要深入文本,开拓崭新高效的教学内容

以《羚羊木雕》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先前我一般是依照教参把教学重点放在友情与亲情孰重孰轻的讨论上,放在如何避免此类矛盾在自己身上发生,甚而批判文中的人物孰优孰劣。学生常常因为没有切身的体验,大都只是泛泛而谈。后来我对这篇文章深入研读,翻看许多案例,发现文本中在人物的对话描写时“说”的情况用得非常特别,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知识点,于是我做了如下教学设计:步骤一,朗读课文,体味课文的感情。步骤二,简说文中的矛盾,理解文章內容。在原来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我又新增加以下两个步骤:

一是结合课文找出文中人物对话时关于怎样“说”的句子,进行如下内容的品读:

1.“说”这个词是常用的。如……

2.对话中有时不用“说”这个词。如……

3.对话有时用其他的“说”。如……

4.在“说”字之前加上“态度”。如……

5.用“神情”表示说或在“说”字之前加“神情”。如……

6.带动作地“说”或以动作表示“说”。如……

二是进行怎样把“说”写好的片段练习——根据对话要求学生填入适当的内容并体会说话者的心情。

“那只羚羊哪里去啦?”

“没有卖……我送人了。”

“送给谁了?告诉我。”

“爸爸不是说给我了么?”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

看着学生兴致勃勃地争先寻找句子,抢先回答,准确地说出人物的心情和性格特点,一改先前昏昏欲睡的状态时,我认识到了先前课堂之所以会出现沉闷气氛,是因为教师常常生硬地让学生分析文中角色特点,这显然不适应学生的情感。此节课我发现并利用文本中千姿百态表示“说”这样一个有趣的而又实实在在的知识点,让学生当场训练如何利用千姿百态来表示“说”,把语言教学落实到深处,学生耳目一新,热情被激发了,课堂活跃了。

由此可见,教师在备课中要努力深入文本,细心研读,努力从文本中提炼出一个最有训练价值的内容,继而进行设计,然后教给学生,让学生发挥举一反三的功效,这样的课堂相信就不会再是单调的。

二、教师要深入文本,进行以本为本能力训练的设计

走进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发现如果从写作的角度来看,文章采用的是并列式的结构,每个小片段都是一篇独立的小文章,都是很不错的写作训练的小素材,于是我在教学时就重点和学生一起分析研讨每一段的独特写法。

小散文:“不必说……”段。句式独特,语言精美,可侧重朗读背诵和仿写。

小记叙文:“美女蛇”的故事。可学习用生动的语言、清晰的六要素去记录故事。

小记叙文:捕鸟。可学习生动的动作描写、传神的细节描写去叙述故事。

小记叙文:老先生课上诵读的场景。可学习场面描写,是很好的片段仿写。

在学生学了“不必说……”这段文字的句式、修辞的运用、描写的层次后,我让学生美美诵读了几遍后,学生很快就会背诵了。我告诉学生,心中有诗情画意,笔下就会有四时佳景。课堂上我提供了20多个动物花草树木的名字,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自己熟悉的东西并加以仿写。学生很快就下笔了。看看学生的当场作业吧:

不必说翠绿的柳树,嫩黄的蒲公英,曲折的小道;也不必说钻进泥土里的蚯蚓,在花丛中穿梭的蜜蜂,枝头上喳喳叫的麻雀。单是教室门前那小小的庭院就有无限乐趣。蚂蚁在这里散步,金龟子在这里歇脚,撩开草丛,有时还会发现粘在砖头上的蜗牛,倘若用手指头将它扳过来,任它在空中翻腾,等你兜一圈回来你便会发现它又黏附在砖头上了。有人说只要把蒲公英的种子用嘴一吹,第二年就会有更多的蒲公英。于是我们常常拔它们起来,然后用嘴一起对着它们使劲吹,弄得漫天飞舞的都是毛茸茸的白絮。

这是学生对文本中第二段“不必说……”的一段仿写。这样的写作训练不但激活了学生头脑中美好的记忆,而且也让他们停下匆忙的脚步,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我从学生的作业里读出了他们对大自然的喜爱。把心灵放到天地间,就会得到绵绵不绝的泉思。看着学生们相互打趣的动作、轻松愉快的表情和那跃跃欲试的写作激情,我不由感慨万分,感悟感悟,真的是先“感”后“悟”。作为课堂“引导者”的教师,千万不要用结论代替过程,用所谓的整体把握代替细致品味,以泛泛的理解代替深入的思考,而是要把文本装在心中,眼中看到学生,努力挖掘出文本中可作为素材的精美片段,教会学生直接向文本素材学习,把平时读的书运用到作文里,读写结合,读以致用,当学生真正走人文本时,我们的课堂无论如何都将不在沉寂了。

改变课堂沉闷的气氛,教师要先行走进文本,深入文本。文本不是文件,是教材,是素材,是一切的阅读教学设计的开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真正的阅读教学,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教师走进文本,在深入文本解读时要注重研究让学生积累的知识点,又要注意利用文本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的小细节,或新颖或深入,读出教师自己的发现和创新,然后周密地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提高课堂的高效性。

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先行深入文本,对文本进行细读精读,还需要教师进行深入解读文本内容的厚度,就是除了教学用书之外还要寻找相关的文本资料,甚至名家成果,然后将自身对文本的个性化的解读转化为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厚积薄发,深入浅出。这是我多年的教学体会,更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语文课堂气氛沉闷的思考 第4篇

一、上课前, 导入新课要新颖

导入语, 是教师在讲课之前, 围绕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一段简短的教学语言, 从时间长短上不做限制, 一般不超过5-6分钟, 导入语虽短, 却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它能安定学生的学习情绪,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使学生尽快从宏观上把握学习目标, 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导入语应该是一段具有描述性的很优美的句子, 可选用幽默诙谐的故事, 或者是本课的一些重难点, 也可以是名人故事和名人名言等, 导入语可以灵活多变, 但无不管怎么变化一定要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 要遵循趣味性、启发性、知识性的规则。

二、读书要靠自己的领悟, 边读边悟。

这是建立在自主阅读和平等对话的基础上的, 只有通过和文章的交流融入, 从而来展现学生的独到的见解, 形成学生自己的言语和智慧, 达到提高学生的交际合作能力和人文精神, 把他们的语文素养提高了。

在自己读自己感悟的过程中, 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感受、不同的体验和理解。通过阅读深化了对某个问题的理解, 掌握了某种学习技巧, 尝到了合作学习的甜头。读是为了更好的写, 读的多, 写作时就下笔如有神。

这些方法能弥补教师讲课的缺点, 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的、有效的参与到课堂上来, 所以改变了课堂气氛沉闷的现象。

特别是使用多媒体要遵循一个重要的原则:多媒体是教学的辅助手段, 并不是主要手段, 多媒体是为教师讲课提供服务的, 只能做为辅助工具, 我们教师不要跟着它走

2、使课堂开放, 吸引学生读书、交流、质疑、探究。

只有正确处理好以上关系, 才能真正做到开放课堂, 让课堂充满生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相信学生,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整个过程。如在文言文的教学中, 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新知。当开始讲课时, 可放手让学生自己谈谈, 怎样才能把难懂的文言文学好?你们能想出什么好的方法吗?你们平时怎么学习文言知识?让学生先交流, 看他们有什么好点子, 这时老师可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学习方式来学。最后让学生选择其中的几种方法反复读课文, 一边读一边运用方法理解词句的含义, 若碰到不会读的字音或难以理解的句子, 可以用笔划出来, 再与同学们交流共同解决。若实在解决不了的, 可以在全班提出来, 集大家的智慧来解决, 相信通过这种方法, 大家会感兴趣。当学生初次读课文遇到问题时, 老师组织全体学生进行交流:在读书过程中, 你认为哪些字读起来比较困难?哪些字词的意思你不懂?提出来, 看大家谁能帮他解决?把你理解了哪些词句的意思, 说出来跟大家共享一下。这样, 学生的问题学生共同解决,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落实了新课标的要求。当学生理解古文意思后, 再次让学生读书, 放手让他们进行探究。若教师照本宣科, 我们的学生是绝对不会喜欢的, 特别是在语文这门学科, 在讲课时, 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尽量把知识向外向广延伸, 使学生感受到课外的天地广阔, 引起学生的求知的欲望, 让学生自己去获得更多更广的知识。

3、在教学形式上, 要灵活多样化,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在语文课程在不断的变革, 我们的语文教育在逐步回归语文本性, 在新课标中提出了“要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要传承民族文化精粹”这样的思想, 如何才能在语文教育中做到这一点呢?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就显得特别的重要。教师可以从古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出发, 来引导教者来设计课堂结构和选择教学手段方法, 例如通过吟诵, 吟唱等方法, 一定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古诗的兴致, 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感受古诗的艺术形象, 体味古诗的意境美, 从而带领学生走进古诗艺术境界中, 让学生受到民族古典文化的熏陶。

在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等文体的教学粘, 要采用不同的教法, 相同的教学方法学生会觉得乏而无味。这时教师要扮演不同的角色, 想方设法的使学生感觉到新鲜有趣。

4、在语言沟通上, 要善于表达

我们的每一篇教材思想内容芬芳馥郁, 沁人心脾, 其语言形式瑰丽多彩, 悦人耳目。那词汇的丰富, 句式的变化, 篇章的严谨, 体裁的多样, 构思的精彩, 形象的典型, 意境的美妙, 哲理的深刻, 都能给人以艺术的享受。自然, 语文老师的语言, 就显得尤为重要, 无论是幽默风趣, 还是生动形象;无论是充满感染力, 或是深刻犀利, 或者睿智敏捷。语文老师的语言表现力极为丰富, 能让学生在他的言语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从而引发深刻的思考。语文教学要达到的最高境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但教师娴熟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教师饱满的激情, 却能激发学生的兴致, 让他们从中学到很多的知识, 得到美的陶冶的熏陶。

三、教师要注意多与学生交流沟通

课堂上的气氛的活跃, 教师不要单凭课堂上的功夫, 在课后更要下很大工夫。要使自己更优秀, 在课后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不可缺少的。我们要关爱学生, 必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学一些学生经常用的用语言, 以便于更好地与学生沟通。在课堂上适当用一些学生用语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甚至也可以叫一些学生没有恶意的绰号, 这样可以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只有和学生成为真正的朋友, 这样在课堂上他们就不会对老师产生距离, 学生才敢在课堂上勇敢的发言, 从而课堂上沉闷的气氛就会得到有效打破。

心情沉闷的说说 第5篇

2) 明知道我是你的将就,却还是把你当做我的所有。

3) 眼神有内容的人,内心早已尝遍百种毒药、走过千山万水。

4) 有些伤口,时间久了就会慢慢长好;有些委屈,受过了想通了也就释然了;有些伤痛,忍过了,疼久了也成习惯了。

5) 我从主角变成了旁观者不是偶然,是自己犯的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到此结束。

6) 那句“我还爱你”差点说出口,却被你一声问候堵在了心头。

7) 有一种无奈叫做我向你走了九十九步,你却连一步都舍不得靠近。

8) 人生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温柔地看着你,你却不知道我眼里爱你的呼唤。

9) 我想你了,但是不能说,不能给你打电话,不能发信息,因为没有那个必要了。

沉闷课堂论文 第6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沉闷;教学策略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虚构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描述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安居乐业、自食其力、和平恬静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语文教师的我,虽没有陶渊明那样的鸿鹄之志,却也有自己如蜗牛般的梦想:我希望我的语文课堂能够充满生机与活力,让教师讲得有声有色,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师生的情感交流轻松自在,畅所欲言,其乐融融……然而这一切也许只是天方夜谭,如果大家留心观察,你会发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师挥汗如雨,口干舌燥,而学生则是“沉默是金”,无动于衷,课堂沉闷,效率低下。课堂教学的梦想与现实相去甚远的悲剧又是谁造成的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一、造成语文课堂沉闷、压抑,学生沉默不语等不良现象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的因素

1.青春期的学生出现心理“闭锁”的现象

青春期的学生由于心理的不断发展,他们的情绪自控能力比孩时有了较大的提高,学会掩饰、隐藏自己的真实情绪,出现心理“闭锁”的特点。他们觉得自己已经长大,可以独立自主,凡事不会轻易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主张,给人以神秘感。所以在课堂上,如果教师和学生关系一般,平时的沟通不多不畅不深的话,那么,学生自然会保持沉默,造成课堂沉闷的尴尬境地。

2.初中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易产生自卑感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认识自我、寻找自我的时期,但又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当某种能力与缺陷受到周围人的轻视、嘲笑或侮辱,就会产生自卑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中学生想做到真正认识自我是件非常不易的事。出于对自己本能的保护,学生在课堂上必然会选择沉默,以避免因答错而遭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令自己无地自容,产生挫败感、自卑感。

3.学生知识储备不足,产生畏难情绪

学生唯老师是从,很少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更不用说有学生会举手发言,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之所以沉默寡言,并不是不喜欢语文课,而是有的学生知识储备不足,面对课堂问题无从下手,只能选择沉默;有的是口头表达能力有限,成了课堂的看客;有的信心不足,生怕答错了成了同学取笑的对象,必然产生畏难情绪。

(二)教师自身的因素

1.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过于陈旧

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理想往往是非常美好的,但有几位教师能按照课程要求,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而更多的还是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认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这样的理念支配下,教师必然一本正经只顾分析,一天到晚“之乎者也”,学生也自然成了文明听众和优秀的书记员,久而久之,学生丧失主观能动性,成了课堂看客,课堂也就成了一潭死水。

2.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手段单一,无教学策略可言

为了应付学校教学常规的检查以及竞聘考核,所谓的备课、钻研教材就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将“优秀教案”的内容依葫芦画瓢照抄一遍,而无法真正落实到实处;课堂上,教学方法更是模式单一,毫无教学策略可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划分段落—简要分析—总结全文。这样教学模式,千篇一律,空洞乏味,毫无弹性,根本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如何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更无从激活课堂氛围。

3.语文教师无法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或明星

一个充满激情的语文教师,他的语言一定是生动、优美、富有表现力的。像说书人一样,讲话绘声绘色,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把人、事、物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或语言幽默,妙趣横生;或旁征博引、语带双关;或富有启发,激发联想,学生自然会听得入神,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可惜这样的语文教师少得可怜。

二、面对这样的窘境应采取的教学策略

(一)倾听学生的心声,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闭锁”的心理特点,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林某某,男,初二三班学习委员,课堂上,本该马首是瞻,可近期却沉默不语,郁郁寡欢,成绩下降显著。经过了解,进入青春期的他,十分叛逆,我行我素,与家人矛盾重重,可自己却束手无策,更不敢向他人倾诉,久而久之,精神萎靡不振,颓废不堪。作为语文教师,我利用课余时间,与之促膝交流;周末要邀请该生到家中作客,与该生一起批改作业,并倾心交流,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让学生意识到,老师,不仅是良师,更是益友。经过几次深入交往,该生不仅会主动向我倾吐内心的困惑,课堂上也恢复了往日的神采,在他的带动下,班级学习氛围也更加活跃。可见,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消除学生的自卑感

“教育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一切最美好的东西,并发展它们。”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自卑感强的学生自我评价过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常否定自我。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真心热爱尊重每一位学生,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与价值,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如,书写漂亮的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让他们写板书;普通话标准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朗诵课文;爱憎分明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自由畅谈想法;绘画突出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根据文章内容画出当时的意境……这样充分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构建展示学生风采的平台,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自然而然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继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教师应转变角色,不断完善自我,以适应语文教学的需要

教师只有转变角色,才能轻松驾驭课堂,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语文教师不仅需要更新观念,更要不断完善自我,以适应语文教学的需要。如果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能纵贯古今、横贯中外,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信手拈来,那么语文课堂怎能不游刃有余,怎能不活力四溢;如果能说一口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标准的普通话,能写一手高韵深情、清秀隽永的粉笔字,那么学生怎会不“听”语文课;如果在讲《出师表》时能咏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在讲《水滸传》时也能做到嫉恶如仇、义愤填膺、爱憎分明,那么你的学生怎会不受到艺术的熏陶,课堂气氛怎能不活跃。

如特级教师孙双金所说:“课堂应是放飞师生思想的天堂,教师应用自己思想的火种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为了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的沉闷低效率现象,我们语文教师就应该像孙老师说得那样,应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热爱语文,使学生乐意自主地去学习语文,从而消除课堂沉闷现象,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钱卫军.浅谈课堂教学有效性[J].教育理论研究,2008(05).

如何让沉闷的数学课堂焕发活力 第7篇

一、让“友善用脑”走进数学课堂

首先, 通过音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和欲望, 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去探求新知识。其次, 在课堂中让学生做一套友善用脑的健脑操, 使学生高度紧张的大脑神经得到放松,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每一节课结束前留下五分钟让学生画思维导图, 通过画图的方式总结课堂所学知识, 认知一节课的收获。最后, 进行一分钟冥想, 让学生在大脑放松的情况下, 通过教师的叙述, 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迅速的回顾, 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从优化教学目标入手

教学目标是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或者预期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教学活动是由教学目标来定向控制的, 教学目标通常具有指导教学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指导学生学习活动等三方面定向功能。因此优化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我们始终要以教学目标为中心, 不仅要求教师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 把握教学中各知识点的深浅度, 找准重点、难点、关键的知识点, 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 而且要了解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 使学生的层次性在教学目标中有所体现, 并使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与不同类型学生相互协调, 促进全体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有所发展。

三、从优化教学环节入手

课堂教学环节与课堂教学的效益密切相关, 优化课堂教学就是使其每一个环节尽量合理化、科学化。要运用现代化教学理论关于课堂教学结构、环节的新理论、新技术。同时把握好两个原则:第一,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即课堂教学环节的优化要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要给学生较多的思考、探索、发现、想象、创造的时间和空间, 使其能在教师的启发下, 独立完成任务,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第二, 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性。确定课堂教学每一环节要符合学生认识发展和心理活动的规律性。

四、从优化教学方法入手

优化教学方法, 就是使教学方法科学化。教学方法是针对每一堂课而言的具体的特殊的教学策略。这种教学策略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 通过对某些基本模式的合理挑选, 恰当组合而构成的。

张奠宙教授以学生独立学的程度为标准, 提出五个教学的基本模式:教师讲授、师生谈话、学生讨论、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探究。每一基本模式都有它的特点、适用范围。要优化教学方法必须研究考虑的问题是: (1)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适合采用什么模式; (2) 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 适合采用什么模式。

教学内容的特征主要包括知识的类型、难度和抽象度。一般说来概念性强或者比较陌生的课程, 可采用教师讲授的策略。

教学对象的特点, 主要指教学对象的活动方式和班级整体素质。活动方式可区分为接受教师影响为主, 直接感知为主, 还是自己活动为主。整体素质较高, 可较少采用活动模式, 整体素质较低, 可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 来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时, 形成教学方法还应考虑的是:要理顺两个“序”, 落实三个“点”。即教学内容的“序”和学生认知的“序”, 要把两个“序”统一起来。三个点是:突出重点、排除难点、抓住关键点 (知识点) 。特别强调指出的是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问题, 就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综合因素选用教学方法, 一节课内可以有多种教学方法, 不必囿于某一固定模式。

教学反思——沉闷课堂给我的启示 第8篇

美国教学法专家柯尔文认为:“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 大部分可以从他所发问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考察出来。中小学教师若不熟悉提问的技术, 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有收获的。”反思我的课堂教学, 正是在课堂提问环节做得不好,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观念落后忽视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要求学生由原来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而“探究式学习”是围绕具体的问题展开的。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属于典型的“接受式学习”, 为完成教学任务我只重视了知识的传授, 直接减少提问或不提问, 一堂课满堂灌, 不穿插问答。久而久之, 学生也觉得不用提问, 也不用自己去动脑思考和发表见解。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必定是盲目的低效的。

2.提问无计划, 随意性太强。缺乏对问题的设计, 提问时想到什么问什么, 所提问题有些过于简单, 缺乏思考价值, 学生随口可答, 不但起不到启迪思维的功效, 反而会滋长学生不假思索, 随意应付的坏习惯;有些问题又过于深奥, 使学生无从答起, 课堂出现冷场;有些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距离较远, 无实效可言。

通过以上反思我有如下启示:

1.深刻认识到课堂提问的作用。

(1) 激化认知矛盾,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思维自惊讶和疑问开始”, 当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求解的目标之间必然会形成认知冲突。在课堂上设置认知冲突, 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背景, 模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课堂教学设置提问环节, 可以促使学生认真思考, 积极反应。

(2) 增进师生交流。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 师生在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知识信息和情感意向的交流。这种交流又是在融洽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教学气氛下进行的。实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方法很多, 其中常用且有效的就是恰当地进行课堂提问。一个好的问题犹如一条纽带, 会将师生间的认识和感情紧密联系起来, 架起师生双向交流的桥梁。因此, 教师的教学提问应以尊重学生为前提, 讲求提问的态度、方法和技术, 以保证师生交流通道的畅通。

(3) 收集反馈信息, 便于及时调控教学。在课堂中, 通过教学提问活动, 教师和学生可以分别从中获得对各自有益的反馈信息, 以进一步调整教与学活动的重要参考。教师可以通过提问, 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检查学生对所教的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 探明学生知识链条上的漏洞和产生错误的原因, 全面掌握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 反省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或错误等, 然后再根据从问题中得到的反馈消息, 灵活地调整后继的教学活动。同时, 学生也可以通过答问, 从老师那里获得评价自己学习状况的反馈信息, 在学习中不断审视自己, 改进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习惯等, 使自己后继的学习活动更富有成效。所以, 教师应深刻地认识并充分地利用教学提问的这一重要功能, 为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服务。

(4)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 也是探求真理、创造发明的起点。人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 疑问是引起思维的第一步。有问才有思。所以课前教师要精心设置一些问题, 在讲课时既为了把握知识点, 突出重难点, 更为了学生在老师问题的引导下, 发散思维, 提高智慧, 开拓学生思路。要给学生多一点启发, 了解学生疑难所在, 善于设疑, 去撞击学生思想的火花, 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

2. 改进课堂提问质量的措施。

(1) 提问的设计要灵活多样, 要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 也应当是灵活多样的。一个教师, 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 如果能形成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 就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愿望、思维的积极性。

(2) 提问的难度要适中。课堂提问能否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不在于“多问”, 而在于“善问”。教师所提的问题, 如果只停留在要求学生重复记忆所得, 或套用例文、例题, 并不要学生做多少思索就能回答的水平上, 学生的头脑就会变得迟钝、呆板。当然, 如果脱离学生实际, 一味地去搞“创造性的回答”, 学生就会觉得高不可攀, 因而失去提问的作用。因此, 从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 恰到好处地设计与调配各种类型的问题, 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3) 提问的语言要准确。我们经常可以发现, 有时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这样答也不对, 那样讲还不对, 而学生的回答又并非全无道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往往是由于教师提问的措词不够准确。因此, 提问时语言一定要精炼、准确, 避免产生歧义。

(4) 提问时态度要亲切。教师提问时态度要和蔼, 以免学生情绪过于紧张。只有课堂气氛无拘无束, 学生思维才会活跃:只有学生“心态”良好, 才敢大胆回答问题。尤其是对学困生, 更应该多鼓励、多表扬, 以增强学习的信心。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 也是一门艺术, 没有固定的模式, 只要不断实践, 不断摸索, 就会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效能, 真正地提高课堂效率。

摘要: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 大部分可以从他所发问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考查出来。要改变沉闷的课堂,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效能, 真正地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沉闷课堂,积极思维,课堂提问

参考文献

[1]张红.课堂提问的作用和技巧[J].才智, 2012, (9) :177

[2]韦志成.现代阅读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0.

[3]曹明海, 宫梅娟.语文阅读活动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8.

沉闷课堂论文 第9篇

一、语文课堂中的沉闷现象

1. 漠视语文

这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至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一些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

2. 应付老师

这些学生迫于考试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前者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 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都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4. 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望能够“碰”上高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连题目也不做,抱着“我聪明”“我运气好”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二、课堂沉闷的原因

造成课堂沉闷,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不高,明显处于被动状态的原因很复杂,我认为跟学生的成长、心理、学习状况,以及教师课堂教学的观念和方式等有着密切关系。学生心智逐渐走向成熟,他们开始在意自己的言行,开始对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对于课堂发言,一方面,说错了怕被别人笑话,说对了怕被别人嗤之以出风头、好表现,另一方面,存在懒惰依赖心理,总认为这个问题我不回答,总有别人回答。他们更愿意在课后与同学闲聊发表自己的看法。部分教师教学观念落后,仍采取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学生想发表自己的看法也没有机会。随着语文新课程理念的逐步推广,越来越多的教师懂得语文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然而真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体并不容易。种种原因造成了课堂气氛沉闷,师生缺乏沟通交流的死气沉沉的局面。要想打破这一局面,就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将新的课程理念真正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语文课堂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刻不容缓。

三、解决办法

1. 解开学生心灵的绳索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等人认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这种“真诚理解”的师生关系更多需要教师在课堂与课后的沟通与交流中逐渐建立。

教师首先要尽量转换角度,站在学生的立场,贴近学生的心灵,去理解学生的不同想法。学生的任何一个想法必定有他的理由,教师不能急于否定任何一个学生的看法,更不能因此而否定一个人。一些教师拘泥于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对学生的不同看法轻易否定,不给学生解释的机会,甚至态度冷淡,这也间接影响了其他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教师应当想想学生的想法有没有其合理性,或者通过同学之间的互评来加深教师对学生想法的认识。其次,对于羞于回答、怯于回答的学生,教师应积极鼓励:“想到什么就说什么,错了没关系。”“你的见解很独特,真好!”对于回答不够准确的学生,用“老师曾经跟你有同样的想法。”“你的想法也有一定的合理性。”来安慰学生。真诚地鼓励与理解,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彻底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也必能激发他下一次主动、积极回答的勇气。

通过课堂与课后的教师与学生的理解与沟通,建立真诚理解的师生关系,学生主动回答问题便没有了后顾之忧。

2. 完善教师自我

真正有魅力的教师,他的课堂是不会沉闷的。这种魅力从何而来?教师需要不断地完善自我。

(1)不断完善自己的性格,以适应语文教学的需要。

天才型的语文教师很少,人的性格也各有差异。语文教师应力求克服自己性格中与本学科教学不适宜的地方,尽量使自己的性格开朗、外向,以求更好地再现教材内容,更好地表情达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

(2)完善个人品德,拥有渊博的知识及多方面的才能。

现代教育注重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培养,而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的素质。教师首先要有人格尊严,让学生在对你人格的认可中,认可和接受你的教育。语文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其丰富的人文性和社会性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如果你在课堂上能纵贯古今、横贯中外,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信手拈来,那么你的语文课怎能不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怎能不活力四溢;如果你能说一口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标准的普通话,能写一手高韵深情、清秀隽永的粉笔字,那么你的学生怎会不“听”你的语文课,怎会不“抄”你的课堂笔记。

(3)具有全新的现代教育观念和育人的才能。

只有人的观念的现代化,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现代化,才能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为现代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教师的主要职能是授学生以“渔”,从而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因而,教师应具有更多的育人才能,了解新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规律,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才能科学、有效地激活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3. 转变教学方式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创设语文教学情境,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

(1)选取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实现这一目标重点在于教师对课文的解读程度,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对他们关注的问题的掌握程度。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文本,而且要备学生,通过对学生认识水平、关注问题等的了解,来创设一些情境,比如在讲送别诗时可以鼓励学生谈谈“最喜爱哪首送别诗”,“为什么喜爱”,激发学生对送别诗进一步了解的愿望。在课堂上,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实际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思索问题的机会和阐述问题的机会。这样,学生就会在教师的引导下踊跃发言,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真正使语文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

(2)实现多维互动的模式。打破教师独占讲台一统天下的格局,促进师生、生生互动。课堂上,充分运用同桌讨论,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辩论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可达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还可让学生走上讲台代替老师讲一讲。新课标要求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学习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老师满堂灌式的“一言堂”当然不是合格的语文课,老师和学生“你问我答”式的“问答堂”也不是合格的语文课。要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就必须有对话。而师生、生生间的对话就通过这种互动表现出来。没有互动就没有思维碰撞的火花,就没有师生间的深入探讨和交流,也就没有所谓的合格的语文课。

(3)采取课堂活动方式。借助学生的主题活动展开教学,让学生在展示、表现、交流中发现知识,主动学习、探索、实践,在活动中理解知识,培养技能,提高能力。比如在课前进行五分钟演讲活动,调动语文学习热情;上完阅读课,开主题班会,让学生交流阅读所得、阅读所感,思维互相碰撞,不断迸发出耀眼的火花;学完议论文单元,就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举行辩论赛;学习诗歌单元,举办诗歌朗诵会;学戏剧单元,让学生编写、表演课本剧,等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无疑能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发言机会,训练他们的表达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也让他们由衷地爱上语文课。

综上所述,一堂真正能让学生投入、喜爱、有所收获的课是要通过教师课后、课堂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才能完成的,教师在不断地了解学生与提升自身素养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地摸索出调动语文课堂的有效方法。

摘要:语文课堂的沉闷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探究根源这不仅与学生的心理因素有关, 与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也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教师一方面应从学生入手, 解除学生束缚课堂参与的心灵绳索, 另一方面加强对自身素养的提高, 不断完善自己, 转变课堂中自身角色, 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两者结合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语文课堂的沉闷现象, 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语文课堂,沉闷现象,原因,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郑玉琼.高中语文教学反思.教研天地, 2007-1-17.

[2]如何使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成才之路, 2008, (15) .

[3]《中学语文教学》杂志.

沉闷课堂论文 第10篇

一、营造浓厚的英语课堂学习氛围

即使素质教育提倡要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但是我们同时也发现教师的地位是永远牢不可破的,所以说教师在英语课堂上如何说、如何做将直接影响到英语课堂是否会变得更加的精彩。首先教师要对英语教学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教师的教学情绪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心态,我们的英语教师既要考虑到小学生独特的心理,也要积极吸收英语文化中的表现能力,从语音语调、动作手势、表情变换等多方面来共同提高英语课堂生动的教学氛围。比如在问“what is it?”时,教师不能以平淡的语气说出这句话, 而应该通过挑眉毛、皱眉头、耸肩、摊手等一系列的表情动作来感染学生的情绪,教师充满情感的表达定会让学生也变得热血沸腾。其次教师要坚持在英语课堂上说英语。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总是在遇到要学习的新单词和新句式时,才会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入英语的成分,这种教学方法对营造英语课堂氛围来说是极其不利的。教师应该养成用英语教学的好习惯,不用担心小学生由于英语水平不够听不懂教师的口语,教师可以从最简单的“the class is over.”、“sit down.” 等简单的口语开始,并让学生对教师的口语给予积极的回应,这样学生便能够慢慢的适应英语的口语教学,也慢慢的能够说出一些日常用语。久而久之当英语口语充斥着英语课堂时,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便会被充分的调动起来。

二、以游戏带动英语课堂氛围

在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爱玩的心理之后,我们的英语教师要懂得善用学生的心理,在课堂上积极的开展各种各样的英语游戏活动,让游戏给英语课堂带来更多生动的色彩,也让学生在游戏中快乐的学习英语。在小学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日常教学的积累不断变换各种各样的小游戏。比如在学习各种动物的单词时,教师可以事先在多媒体上录入不同动物的声音,然后从第一排开始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 一个同学问:“is it a …?”另一个学生回答:“no,it is a… /yes,it is a…”如此一排一排的重复这个句式,学生在这个 “听声音辨动物”的游戏中,不但要认真的通过声音来正确的分辨出动物的种类,还要能够快速的反应和记忆各种动物的单词,同时学生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还掌握了“no,it is…/yes,it is a…”这个固定的句式,在游戏结束后,很多学生仍旧会陶醉于这个游戏中,并没有感觉到以往在记单词和句型时的枯燥和乏味,这样游戏教学的效果便达到了最大的效果。

三、以唱歌营造生动的课堂氛围

唱一唱、跳一跳,英语口语便会轻松的尽收囊中,这是快乐学习英语口语最直接也是最适合小学生的方法之一。在学习有关的英语内容时,教师不妨让学生放开的唱一唱,跳一跳,说不定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呢?从小学英语教材的设置可以发现,几乎在每一单元都会为学生设置相应的唱歌选项。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教师为了节省时间,通常会将这部分知识当做音乐欣赏部分来对待,更有甚者直接忽略了这部分的教学,其实唱歌部分是英语口语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为学生精心的选择各种有趣的英文儿歌,比如在上述提到的动物单词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让学生学习“the fox”这首有趣的英文儿歌,让学生在学习歌曲的同时牢固的记忆这些动物的单词。在学生们学完这首歌曲之后,教师可以选择几名学生上台演唱,或者是几名学生共同分角色唱和合唱,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英语口语的热情,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英语课堂学习的乐趣。

四、教师的鼓励让英语课堂变得更加的精彩

教师的鼓励永远是孩子前进道路上最有效的催化剂。 所以说教师一方面要真诚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不仅要从小学生的眼光来看待英语,更要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当成是自己的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教师和自己处于同一个“战壕”。另一方面教师要真诚的鼓励每一个学生, 尤其是对于英语的口语教学来说,教师的鼓励对学生未来口语水平有着莫大的作用。如果一个学生在小学阶段遭受到口语方面沉重的打击,那么这个学生或许在以后的学习中就再也不愿意开口讲英语了。为了让学生大胆的说英语,教师要学会在课堂用语中多使用“Excellent !”、“Good job! ”、 “You're clever”、“Try again !”、“Don't be afraid !”等这些鼓励性的语句,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够迎难而上,在取得成绩时能够再接再厉,从而为学生未来英语的口语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由上可知,英语口语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的英语教师首先应该为学生铺垫一个良好的学习之路,然后在正确方法的引导下让学生沿着这条正确的道路慢慢探索, 最终实现高效的英语口语教学。

摘要:随着国际间贸易的增加,英语的地位也得到了不断的提升。而口语又在英语教学中占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本文拟从小学口语教学的角度入手,浅谈了如何让小学英语口语教学变得更加的精彩。

职场不沉闷 第11篇

除了驼色,我们还有很多很多,尤其是在这个假日连篇,节日不断的12月

橙红相较于酒红色,显得更为轻快,你可以选择如同Stella McCartaey的橙红色高领连衣裙,H-line的简洁廓形是职场的百搭款,或者结合大热的皮草元素,如Versace的橙红色皮草大衣,气场十足。

谁说职场是黑白电视,看看RochasT台上信步而来的淑媛——湖蓝色基本款连衣裙+翠绿色开衫。是否让你惊艳到不行,这就是色彩的魔力。从T台到衣橱进行色彩搭配时,需要注意,肤色偏黄的尽量避免选择橙黄色系,下半身较丰满的女性,适宜同一色系中,下身色彩暗于上身的。

冬日印花别样美

让这个秋冬职场不再沉闷的第二秘诀是印花!没计师们身体力行地向商务女性展示了碎花的熟女范,不仅多了几分柔美,更有减龄作用。采用的材料也不再局限雪纺,环保织物、花呢甚至蕾丝都与印花交相辉映。

高管级印花——从DOLCE&GABBANA钟爱的麦当娜的硬广形象就可知,品牌标志性的印花代表了性感、有野心同时也注重家庭的女性形象,绚烂盛开的印花图案娇美而夺目。

新进级印花——作为职场新人,着装分寸的拿捏十分重要,Barbara Bui的碎花别致清新,更有拼色设计,搭配针织开衫,让甜美中流露淡定。

高质感金属派

除了纯粹色彩和雅致印花,提亮职场气质、打破沉闷感的另一途径便是运用金属质感显示低调而绝不平凡的风格。而金属亮泽的各类新型面料,甚至是立体金属装饰更是本季秋冬的重要趋势之一。

裙装方面,深V或是风琴皱褶长裙皆可,无需过多装饰,关键在于面料的选择,Ferragamo给出了示范——哑铜金属色泽褶皱长裙,低调却品位卓著。

亮片也是塑造金属质感的重要手段之一,其Bling Bling的美妙效果相信也是不少女性的心头好。需要注意的是,亮片的色彩尽量以暗哑色系为主,或拼接、或点缀,立刻就能让你的写字楼时光也跟着明媚动人。

空军女郎的飒爽时光

诚如Burberry Prorsum的设计师Bailey所言,由飞行员夹克衍生的空军造型是“强势而性感、阳刚而柔美”这般形容,岂不正吻合了商务女性的诉求。

选个秋冬每一件大翻领羊剪绒皮衣都有不同的体积、轮廓、毛绒质感和皮带扣襻细节——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只有一个:该买哪件?

当然,赊了标志性的大翻领空军夹克之外。色彩绚丽的无领夹克也是塑造该风格的重要元素,搭配紧身Legging,Chic lady的形象跃然而出。

派克式的长款空军夹克也不妨一试,硬朗的廓形不经意中流露洒脱的自信。

派对风尚男

男装总给人以一成不变的印象,设计师们当然不会甘心。本季秋冬派对男们丰富了你的想象世界,大胆地采用了威士忌黄、巧克力棕等柔和热烈的色调,充斥着温暖而感性的奢华气度。化装舞会时,更不妨一试Jean Paul Gaulrier的拳击于造型,绝对惊艳四座。

风衣式大衣是风度之选,除了米色、黑色,其实男士们还有更多的选择——贵族休闲气派的墨绿色、亮眼大气的宝蓝色,在色块中展现不可抗拒的绅士魅力。

沉闷课堂论文 第12篇

关键词:历史课堂,有效教学,吸引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听学生埋怨学习太辛苦,对所学的内容不感兴趣,只是迫于考试升学的压力,才不得不拿起枯燥的课本。这样的学习,毫无趣味而且动力不足,有悖于与新课程的理念。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提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由被动学习过渡为主动学习。诚然,我们不能改变以考试分数作为指挥棒的升学制度,但我们能否在属于自己的课堂中带给学生一点学习的乐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得掌握所学知识呢?我们的历史课堂应该具备哪些吸引力,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锁定呢?

一、吸引力之一———生动的课堂

就历史学科本身而言,原本是非常令人感兴趣的。但当我告诉别人我是历史老师时,反应基本相似,都说很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历史老师都很呆板。私下与学生交流时,学生也说过这样的话,这是为什么呢?也许有些时候我们为了使学生把基本知识记住,只专注于课本上的条条框框,把本该很生动的课堂变得枯燥无味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许多人认为,只要认识汉字的人都能教历史。在我看来,一般人所认为的历史课就是照本宣科,完全忽略的历史课堂所应有的幽默生动性和能动性。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们对于教学的趣味问题,有着许多的见解。如南宋的朱熹就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实际状况亦如此,一堂有趣的历史课,可使听者乐而不疲、津津有味;而一堂枯燥干瘪的说教,则只会使人兴致索然。能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愉快地接受历史教学、完成历史学习,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初中学生未脱离小学故事化的历史教学,逻辑思维还没有完全形成,不能一味灌输理论性的知识,也不能单纯地画几条线,写几句结论,这样会成为一首“催眠曲”。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以生动、直观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讲故事的氛围进行历史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最大优点在于它可以促发学生浓郁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觉历史不再遥远,历史的魅力也由此显露出来。选择恰当的时机,运用巧妙历史故事和幽默化的语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导入新课的设计方面,如讲“九·一八事变”时,教师可以演唱歌曲《松花江上》导入新课,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也可以让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对东北乃至整个中国的影响。在授课的过程中,巧妙地插入历史小故事,给学生加一济“兴奋剂”,有助于再次调动课题气氛。比如,讲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腐败无能的时候,加入一段“马桶御洋兵”的故事,既可以吸引学生听讲,又能深刻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官僚的愚昧无知,中国在世界范围的落后。另外,如在分析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时,补充平壤守将叶志超丢盔弃甲狂奔五百里,一路逃回中国境内的史实,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找到了战争失败的内因,更明白了"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在新课进入尾声的时候,学生大多开始不耐烦,教师在这时候提出一个有悬念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欲,给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但是,如果把历史课堂生动化简单理解为依靠大量故事等充斥其间,实际是片面的,所激起的学生学习兴趣是不能持久的。因此,还应具备第二种吸引力。

二、吸引力之二———情感的语言

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能否合理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对于使学生乐于学习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状态怎么激励人,没有勃勃的精神怎么鼓舞人呢?只有生气才能产生生气,死气只能从死气中来。”这就需要教师用充沛的感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对历史知识进行描述、分析,时时吸引学生。如果教师的讲授充满感情色彩,则会激起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优势,引发出强烈的求知欲。如在讲《灿烂的青铜文明》一课中奴隶的悲惨生活时,让学生闭上眼睛,以第一人称的语气这样叙述“我是被主人用一匹马加一束丝买回来的一个可怜的奴隶,每天干不完的活,却从来都没有吃过一顿饱饭,还经常受到主人的鞭打,我身上刻着耻辱的印记……”用低沉、缓慢而苍凉的语言再现了奴隶的悲惨命运。同学们在深受感染的同时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的残酷和野蛮的本质,并进一步引出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剥削的基础上的。这里要强调的是,教师富有情感的语言,必须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教学语言的情感应依内容而异,须有分寸。讲课前必须深入教材,领悟其中潜在的情感因素。如果教师本身对历史教学工作和历史内容实际上并无深挚的情感,态度冷漠,那么,生硬的华丽辞藻与过火的表情动作堆砌起来的虚情假意、矫揉造作的所谓富有“情感”的语言,只会令学生感到可笑和反感,失去历史应有的真实感。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如果能真正做到以声传情,以情动人,那么,学生就会保持持久稳定的注意力和高涨的学习情绪,让历史知识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深刻难忘的形象。

三、吸引力之三———美好的氛围

上一篇:小微企业纳税筹划研究下一篇:行政诉讼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