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与对策研究

2024-07-22

影响与对策研究(精选12篇)

影响与对策研究 第1篇

与北京市人口发展现状特点相适应, 北京人口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表现为总量矛盾、结构矛盾和分布矛盾三个大的方面。

(一) 总量矛盾:人口总量与资源、环境约 束的矛盾

2013年底, 北京常住人口总量已经超过2000万, 达到2114.8万人, 其中, 常住外来人口802.7万人, 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8%。①但首都的资源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十分有限, 2013年内雾霾天气等事态多发,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难以令人满意。

(二) 结构矛盾:人口的就业结构与北京市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匹配

第一, 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 但适龄劳动力需求上升。随着北京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发展, 服务业比重的不断提升, 高科技产业的不断发展, 对青壮年劳动者数量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第二, 某些行业的初级工人长期供应不足, 如2012年度劳动力市场需求大于供给的前十二个职业中, 一半以上是近三年供不应求缺口最大的职业, 且主要集中在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

第三, 技术工人供给不足。技术工人, 尤其是高级技工供给不足, 是长期制约北京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换代的瓶颈问题。

(三) 分布矛盾:常住外来人口聚集地正 好是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薄弱地

近年来, 常住外来人口中居住于城市功能拓展区比重超过50%, 城乡结合部地区尤为集中。造成这一矛盾有几个关键性因素:第一, 外来人口收入较低, 消费能力不足, 压缩消费需求的愿望强烈。第二, 针对外来人口的公共服务 (包括提供可支付的住房) 不足, 生活费用却不断上涨。第三, 城乡规划的不同步、不统一、不衔接, 以及城市发展规划中重经济规划轻社会规划、生活规划、服务规划。第四, 三元分割的社会管理体制, 即居民、村民、外来人口分别采用不同的管理制度。

二、影响北京人口发展的因素分析

影响北京人口健康发展的直接原因是流动人口规模的急剧扩张, 而北京地区流动人口规模急剧扩张是受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与地方特殊因素共同影响。

(一) 北京人口过快增长的宏观背景

北京人口过快增长的宏观背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

近代以来, 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 人均耕地面积少, 再加上工业起步晚, 城市化水平低, 大城市、大农村并存, 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等原因, 农村劳动力一直供大于求, 只不过在计划经济时期处于隐性状态。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 解除了对农民经济活年代以来, 农业领域容纳劳动力出现了绝对量下降的情况。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逐步改善, 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上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在2010年左右, 农业中可供转移的劳动力规模约为4300多万。②根据推算, 未来10年全国农村每年还要新增劳动力600多万。

2. 人口流动的比较收益较高

人口流动的自身流动意愿是推动人口流动的主观因素, 而人口流动的比较收益是产生流动意愿的根本原因。随着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 虽仍有一些制度性障碍存在, 但人口流动的制度性成本已经大幅度降低。广大农村人口流动的收入预期大幅度提高。在预期收入的提高和流动成本降低的双重作用下, 人口流动能够获得较高的比较收益, 这一要素成为了人口流动的强大内在动力。

3. 城市化进程加快

在正常情况下, 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但从建国到1978年期间, 我国城市化进程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 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发展, 我国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 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 由1949年的30% 提高到1978年的72.2%。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进程加速, 乡镇企业的发展, 使得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以小城镇迅速扩张、人口就地城市化为主的特点, 与工业化速度的差距逐步缩小。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重工业超前发展战略和不合理的城市规模分布;而新工业化中存在的弱质问题特别是企业弱质问题, 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滞后的主要原因。

4. 城乡差异与地区差异仍然明显

第一, 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来看,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2:1, 1995年为2.72:1, 2001年为2.92:1, 2003年进一步扩大到为3.23:1, 2011年约达3.13:1。如果再将城市居民享受带有很大福利性成份的住房、医疗、教育、交通、以及公共服务等计算在内, 我国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并未有得到有效的缩小, 反而在拉大 (见图1) 。

第二, 从基尼系数来看, 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社会公平程度严重失衡。1978年前我国城乡居民收的综合基尼系数约在0.20 ~ 0.24之间, 1990年为0.343, 1995年为0.389, 2005年后达到0.437。这说明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分配差异正在扩大。

第三, 从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来看,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 也表明收入差距的扩大。1978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是267元, 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例为2.9: 1。2010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扩大到7265元, 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例为4.05:1。可见,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更为明显。

第四, 从恩格尔系数看,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差距很大。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下降较快, 与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逐渐接近。但是在90年代中后期,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的速度就比农村居民更快一些, 城乡居民人均恩格尔系数差距逐渐拉大。1978年城乡之间恩格尔系数的差值不高于4.5个百分点, 2002年扩大到8.5个百分点, 2011年差值有所缩小, 但仍在4.1个百分点。

(二) 北京人口过快增长的特殊性

北京人口过快增长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北京社会经济发展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长期 存在

首都自身的新增劳动力不能满足劳动力更替和扩充岗位的需要时, 就会出现对外来劳动力的绝对需求;而在城市劳动力数量充足、只是由于其择业观念、就业渠道、工资福利待遇等“错位”产生出一部分职业、岗位空置时, 城市也会有对外来劳动力的相对需求。从北京市目前的情况来看, 对外来劳动力的客观需求主要是“结构性”的相对需求, 外来劳动力主要从事居民服务业等行业工作。

2. 城市功能集中带来明显的人口集聚效应

城市的职能就是由多个特点清晰明确的功能区充分地发挥自己作用来实现的。城市功能区的形成过程是产业或者城市功能要素在特定的城市空间集聚的过程。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 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教中心 , 又是世界著名古都和对外交往的现代国际城市。因此, 城市功能的集中给北京人口的向心集聚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第一, 强大的行政部门资源吸引大量的劳动力。二、三、四环以内是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等国家首脑机关及部委所在地, 是国家政治中心的主要载体, 也是北京市行政机构和外省市驻京机构聚集地 (如下图2、3、4所示) 。行政机关特别是中央行政机关的存在不仅带来了丰富的物流、人流和信息流, 更因为政务往来, 促进了区域商务圈。众多行政、事业单位坐落对区域内各行业的发展形成重大影响, 形成区域“行政经济”这一独特现象, 带动了为其提供服务的行业发展。这些服务行业的发展对劳动力, 特别是低端劳动力的需求较大。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第二, 行政部门具有较大的就业带动效应。与其他大型城市相比, 北京的政务部门多, 拥有丰富的行政人力资源。以“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年末在岗职工人数”为例。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包括“中国共产党机关、国家机关、人民政协和民主党派、群众团体、社会团体和宗教组织”。其中, 群众团体、社会团体和宗教组织在岗职工人数在其中的比例有限, 大部分还是党政机关。以2011年年末, 北京的“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年末在岗人数”与比上海与广州的总和还要多, 是重庆的1.6倍 (见表1) 。

从总体上来看, 在政府部门直接就业的人员占北京市劳动力总量的比例较小, 但从行政部门的就业带动效应来看, 其带动的上下游产业就业数量就显得十分可观。

3. 环首都贫困带的存在

由于生态、发展水平和制度设计等原因, 北京与周边的经济势差较大, 有着明显的地区经济差异, 发展不均衡, 这是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特殊现象, 也是北京人口快速增长的一个特殊因素。从国家级贫困县的分布图可以看出, 首都周边还有大量的贫困县, 特别是北京的西北部地区毗邻着几大贫困县, 而上海与广州的情况则好于北京。有专家指出, 从北京市中心到张家口康保县方向, 随着距离的增大, 人均GDP呈衰减趋势。距北京市中心80 ~ 100km是明显的分界点, 2003年北京市中心的人均GDP是48000元, 到100km处下降为7000元, 到220km处人均GDP约4000元。③仅张家口、承德、保定三市就有25个贫困县、167万贫困人口, 形成了“环首都贫困带”。

环首都贫困带呈带环绕于北京周围的冀北地区, 包括张家口、承德市的16个国家贫困县, 150.4万贫困人口 (贫困标准为625元 / 年, 1999年) 。然而经过多年的发展, 这一现象并未有所改变, 大部分地区仍处于贫困之中 (见表2) 。

三、北京人口发展的主要思路和对策

北京人口发展的主要思路与对策如下。

(一) 主要思路

人口迁移、集聚有其自身的规律, 是在市场经济和城市化过程中, 受成本—收益引导而实现的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因此, 人口发展政策制订应该充分尊重人口迁移和集聚的规律, 通过合理的规划, 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 实现人口规模目标。通过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城市管理水平, 放宽城市的资源约束, 扩大人口容量, 提高城市发展的协调性, 将人口聚集产生的负面影响降低。

1. 积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城镇化发展战略是 解决首都人口发展矛盾的基本途径

我国的城镇化将是以实现公民的自由迁移、农民工平等享有市民待遇、改变城乡收入分配格局为目标的。只有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的城镇化战略, 才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减少乡—城人口流动的驱动, 才能培育大批符合北京需要的劳动力资源, 推动北京产业的升级换代, 才能改变北京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不对等和不均衡状况, 从而最终解决北京的人口矛盾。北京市应该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格局的形成。加快郊区城镇化, 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新城, 增强郊区农村发展活力, 提高郊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从而有利于承接中心城区功能, 人口的合理疏解和分布。

数据来源:《北京统计年鉴2012》、《上海统计年鉴2012》、《广州统计年鉴2012》、《重庆统计年鉴2012》。注:其中上海和重庆的统计数据统计到千位。

资料来源:国务院扶贫办。

2.以建设世界城市为目标, 实现人口调控的两 个转变

以建设世界城市为目标, 实现人口调控的两个转变:向结构和分布调控优于规模调控转变;向规模调控与提高城市人口承载力并重转变。按照国家实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总体部署, 到2050年左右, 北京要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进入世界城市行列。对比北京市与其他世界城市的差距, 人口调控应该实现两个转变:

第一, 从以规模调控为主向结构和分布调控先于规模调控转变。实现这样的转变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 北京的人口密度相比并不算高, 但却存在人口分布的不均衡, 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密度过高的问题。其次, 到2020年人口将进一步向城乡结合部聚集, 分布矛盾将更为突出。第三, 当分布矛盾和结构矛盾缓和后, 有利于解决总量矛盾。比如通过对流动人口人力资本投资获得大量北京产业升级所必须劳动力条件, 从而推动北京产业转型换代, 减少对外部劳动力的需求。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完善后, 可以采用阶梯电价和阶梯水价的方式, 改变水资源的消费方式, 引导人口流动行为。第四, 总量矛盾只能采取间接调控的措施, 即产业的调整和升级。

第二, 从单向的人口规模调控向规模调控与提高城市人口承载力并重转变。由于科学技术、城市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变化, 适度人口规模是动态发展的。换言之, “适度人口规模只具有远期目标的参考作用和特定城市生活方式的借鉴作用, 是考虑了若干有限因素并基于我们目前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基础上的规划结果”。④因此, 我们一方面应当重视规模调控目标, 以此为引导城市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我们也无需过分恪守某个数值节点, 应发展社会经济条件, 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城市管理水平来提高城市的人口承载力, 改善城市宜居程度。

3. 建立以经济手段为主导, 其他调控方式为补 充的综合调控机制

调控人口规模、结构和分布主要依靠经济手段影响人口流动的成本和收益。经济发展结构和规模直接决定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决定企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人口, 就业岗位的属性对应着就业人员的收入水平, 而岗位数量对应着对流动人口的接纳能力, 因此, 某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和产业发展导向关系到流动人口的收益, 而地区相应的居住生活成本以及相应税费制度对应着流动人口的成本, 这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口流动的主导因素。因此, 北京人口调控的主导思路应该从“强制管人”转变为分阶段的“以业控人”, 并不断完善和丰富调控手段, 更多借助产业政策和税费政策等经济手段, 并结合相应行政手段 (户籍控制、社会制度、教育制度) , 形成市场和政府调控的合力。

4. 人口融入是人口调控的重要内容

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入, 是推进城镇化、实现人口合理布局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是人口调控的基本内容。

第一, 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利于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差异问题, 消解人口流动的动因。目前, 我国规模庞大的农民工及其家庭成员“流而未迁”, “农民”数量没有真正减少。这些正是人口大规模向北京聚集的重要原因。因此, 必须促进流动人口融入城市, 真正形成支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人力资源和社会基础, 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人口调控目标。

第二, 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 利于城市的和谐稳定, 实现人口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制度的隔离客观上强化了流动人口的地缘、乡缘、亲缘关系, 加剧了社会分化, 在城市内部出现了新的二元结构。一些地区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倒挂, 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存在经济利益冲突, 极易激发社会矛盾。

第三, 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 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提升国民素质, 是人口结构调控的重要内容。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 是流动人口接受城市文明、由农民向市民转变的过程, 是流动人口共享城市发展成果、获得平等发展机会的过程, 也是增强城市包容性、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的过程。

(二) 北京人口发展进程中的对策性建议

北京人口发展进程中的对策性建议如下。

1.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要使人口达到有序流动, 从根本上要逐步消除区域发展不均、城乡二元结构, 以及公共资源和服务分配失衡等问题。首先, 要大力提高中小城市的人口吸引力, 促进人口合理分布。农村劳动力呈现梯度转移规律, 即他们往往首先流向县城、然后是省城、最后才是直辖市和首都。大力发展中小城市, 对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区域内自我吸收, 合理分流人口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可以加大对中小城市的投资力度, 尤其是加大对这些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 缩小其与大城市之间的差距。低级别城市到高级别城市逐步放开城市户籍限制, 满足农民就地市民化的愿望。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以服务调控人口的合理分布。

与此同时, 推进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 减少周边城市人口向首都聚集, 同时推动北京人口向周边城市疏散。优化京津冀各地区的支撑产业, 形成优势互补的地域分工结构, 加快次中心城市建设, 促进流动人口的合理流动和分布。北京和天津要发挥集聚经济优势, 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加快石家庄、唐山发展为超大城市, 加快发展廊坊、保定、秦皇岛、沧州成为特大城市, 加快北京市新城建设, 逐步发展成为中等城市, 促进多中心城镇分布格局的形成。

2.产业就业源头控制

第一, 加强产业发展的政府引导, 完善产业准入和退出机制。北京市应加强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的指导, 促进各功能区域主导产业错位发展、协调发展。一是完善产业发展指导目录。进一步明确不同功能区域鼓励、限制和禁止的产业, 引导产业合理布局。二是严格市场准入制度。适时修订形成更加严格的项目准入占地、耗能、耗水、废物处置利用率、资源产出率、“三废”排放等全市统一的 强制性标准, 并鼓励各区县在项目引进中实行严于国家和市级标准的准入条件。三是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对不符合区域发展方向的产业, 通过手段, 推进产业转移和退出。

第二, 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建立以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为主导的新的发展机制, 通过提升高新技术和现代制造业发展水平, 提高生产效率, 不断减少对低人力资本劳动力的需求;坚持高端发展方向, 降低低端传统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 减少人口集聚规模。

3.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第一, 中心城调整优化, 加大城区人口疏解力度。加大中心城人口疏解力度, 鼓励部分行政办公、教育、科研、医疗等现有和新增功能向新城等外围地区疏解。通过在土地使用、税收、搬迁费用、购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或补贴, 以引导政府机关、企业和学校向周边卫星城市迁移。

第二, 加快新城发展, 强化人口与产业聚集功能。支持新城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建设, 加大中心城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新城辐射力度, 努力实现新城人性化、精细化、集约化、生态化发展。

第三, 加快职住交通平衡体系建设, 缓解城区人口通勤压力。应实施快速交通体系联结就业中心和高密度居住区策略, 减少职住分离带来拥堵和环境污染。在进行城市空间规划和土地供给时, 应当鼓励产业向“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四大高端产业新区、专业集聚区”集中;加强交通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衔接, 在从就业中心延伸到城市外围的轨道交通周边提供居住用地, 或者在就业中心和相应的居住密集区之间提供便捷的快速交通设施;加强交通弹性需求管理, 可以通过提高停车费、征收高峰时段拥堵费等经济手段引导市民出行。

4. 改革公共事业产品定价机制, 使价格反映公 共事业产品的成本上升趋势

当城市规模达到一定程度, 物价的上升会带动生活成本的上升, 从而引导人口扩散。目前北京公共事业产品的定价机制远远不能反映公共事业产品成本上升的趋势。当公共事业产品的价格不能反映实际的成本上升趋势的时候, 通过物价调整人口流动的机制也就失效了。因此, 应当逐步改革公共事业产品定价机制, 使其反映公共事业成本上升趋势, 逐步发挥物价调整人口流动的作用。

5.稳步推进城乡结合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提 高地区承载力

第一, 推进集体经济产权改革, 为本地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集体经济产权改革, 不仅让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与集体经济资产及其收益之间建立了直接的联系, 而且有利于土地流转, 提高土地经营效益。政策上, 应当允许集体经济组织根据规划直接利用土地发展非农产业, 降低城市化的成本, 从而有可能在本地区内实现流动人口的职住平衡。

第二, 应由市区政府负担基础设施建设的费用。目前, 城乡结合部地区主要由当地集体经济组织负担基础设施建设的费用, 而利用基础设施的群体远远超出了本集体经济组织的范畴。这相当于以集体经济组织的收入补贴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应当由市区政府根据城乡结合部地区实有人口统一规划和 建设基础设施。

第三, 在公共事务治理上, 搭建起合作治理的平台:政府是主导 (把握方向, 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 , 社区自治组织是中介 (沟通政府与居民) 和平台 (聚合民意、自我管理) , 居民是参与者 (民主自治) 与需求者 (服务的对象) , 企业、社会团体和非营利组织是助推器 (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和产品) 。

6.建立较为完善制度保障

第一, 构建首都人口协调控制领导小组, 设立专门的人口政策委员会, 由北京市各人口管理部门的相关领导组成。通过成立专门的人口政策委员会, 明确落实政府责任。人口政策委员会的职责包括负责部门协调, 落实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政策目标, 制定必要的人口调控措施, 指导具体措施的执行;监测人口变化, 组织专家调研, 分析预测人口变化, 评估政策效果 ;向人大和政协报告行政区划内的人口密度变化;组织基层干部队伍的专业培训;审核批准重大建设项目的人口密度环评和周遍人流变化环评, 指导城乡规划工作落实人口密度控制要求; 检查监督人口统计工作。

第二, 加强各级政府的人口管理工作。把人口规模总量调控分解到区县, 将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纳入区县政府绩效管理考评指标体系。

第三, 借鉴上海等地经验, 加快建立统一居住证制度。统一居住证有利于加强流动人口信息采集, 共享信息资源, 方便政府各有关部门掌握流动人口的动态, 提高服务和管理的效率。

第四, 应该建立以居住证制度为基础、以公安人口管理系统为支撑、相关部门共建共享的实有人口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以村 (居) 人口信息采集为基础、以市人口计生全员人口信息系统为平台、以人口流动及区域动态分布为主要功能的人口规模调控辅助决策系统, 为人口服务管理提供多方参与、多元支撑、多维服务的工作机制。

参考文献

[1]沈金箴.东京世界城市的形成发展及其对北京的启示[J].经济地理, 2003 (4) .

[2]陆军, 汪文姝, 宋吉涛.纽约、东京与伦敦的人口规模演变[J].城市问题, 2010 (9) .

[3]王桂新.“大城市病”的破解良方[J].人民论坛, 2010 (32) .

[4]王桂新.我国大城市病及大城市人口规模控制的治本之道——兼谈北京市的人口规模控制[J].探索与争鸣, 2011 (7) .

影响与对策研究 第2篇

分析了水利工程对库区环境影响的八个方面和水利工程对水库下游影响的四个方面,并针对水利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作 者:王金玲 龙振华 丁雨恒 作者单位:王金玲,龙振华(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223)

丁雨恒(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影响与对策研究 第3篇

摘  要:航空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人、机、环境三大环节,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运行环境的不断完善,人为因素已成为制约航空安全水平的首要环节。

关键词:航空安全;人为因素;人因模型;对策研究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随着民用航空的兴起,安全成为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每个航空公司、每名航空从业人员都将其视为永恒命题。飞机硬件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现已经非常可靠,而如今根据航空事故统计表明人为因素是造成航空故事的最主要原因。国内外研究表明,人为差错的发生不仅取决于人本身,整个航空安全生产体系都存在导致人为差错的可能。本文围绕人为因素对航空安全的影响详细讨论了人为因素的定义、航空人为因素产生的后果,分析人为因素种类,并且讨论了航空维修人员对航空安全的影响,从而提出了一些能够遏制人为错误的措施,为提高飞行安全性提供参考。

二、航空安全与航空安全影响因素

安全是一种系统的“无危险的状态”。从最基本的角度讲,安全的含义是不产生伤害,不产生风险,不产生损失。没有危险,我们才能称其为安全,这也是安全的标准。在风险变成危险之前就将其扼杀在摇篮中,消除这种可能性,这就是安全最基本的目的。危险有可能随时发生,而这种可能性就是风险,危险都有规定的标准,一旦超过标准,风险就有可能成为事实,那么此时航空系统的状态就是不安全的。只要存在危险,就有可能发生危害。是否安全,关键在于它当前所处的状态是否存在危险因素。存在危险,系统就不安全。

影响民航安全的主要因素有:不可抗拒因素、技术滞后于需求因素、资源受限因素、人的因素。不可抗拒因素是指人力或飞机无法左右的意外因素。技术滞后于需求因素是指技术的进步使航空系统的可靠性突飞猛进,但是需求引领技术,虽然技术革新永无止境,但是民航业仍然面临着技术不可获取的问题。资源受限因素是指资源不可能无穷无尽,其分配常呈现竞争或稀缺态势。

三、人为因素及其主要致灾因素

“人为因素”的定义是由著名教授Edwards提出来的,即将科学应用到航空系统中,在工程中改善人与其从事的活动之间的关系。人为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人本身、人与机器的关系、人与程序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人的活动主要包含信息交流、个体行为和团队行为。

航空安全的人为因素中,人指航空运输的参与者,包括机组人员、维修人员、空管人员、机场工作人员等。航空安全的人为因素是指由于人为原因导致的航空事故或航空灾害发生的致灾因素。机组成员对飞行安全起决定性作用,而与飞行安全相关的其他人员主要包括空中乘务员、航空安全员、工程机务人员、商务人员、保障人员和管理人员。导致航空灾害的关键人员是机组人员,其他人为因素则是通过飞机及相关设备、飞行环境而发生作用。

航空交通管制员也与航空安全有紧密关系。空中交通管制服务是航空器运行的主要环境保障工作,它的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航空器的运行安全。维修人员是保障飞机安全运行的技术人员,他们要对飞机的航行适应能力负责,飞机经过修理和维护后必须有安全方面的保障,飞机的不安全状态会直接导致事故的发生。机场工作人员包括安检人员、地面指挥人员、机场配载人员、机场监护人员等。机场工作人员为航空安全筑起了一道有形的保障生命安全的防线。

四、人为因素分析模型

(一)SHEL模型。SHEL模型采用简化的方法表示复杂系统,具体形象地表现人为因素研究的范围、基本要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该模型包括生命件(人)、硬件、软件、环境及其他生命件(人)五大模块及其之间的界面,如图4-1-1所示,图中

S“Software”=软件(程序、手册等);H“Hardware”=硬件(设备);E“Environment”=环境;L“Liveware”=生命件(人)。该模型中,模块(界面)间的匹配与否和模块本身的特征同样重要。不匹配可能成为人为差错的根源。

图4-1-1  SHEL模型

人为因素SHEL的概念与解释此概念的模型有助于对人为因素知识的认识和应用到了行业运行中可能涉及到的各个环节因素,覆盖广泛,特别适用于事故调查中的初始信息收集步骤。但SHEL模型并没有按照事故链的模式把这些方面串联在一起,也就是利用它不能很好地判断不安全事件是如何发生的,因此,就有了后续模型的发展。

(二) Reason模型。该模式是由Reason教授于1990年提出的,该理论将差错归为两类,一类是显性差错,一类是隐性差错。事故是该两类差错的结合,最后因局部事件从防御体系里打开缺口的时候发生。

图4-2-1  Reason事故链模型

基于该模型,航空公司可以视为一个复杂的生产系统,它的“产品”是安全飞行操作。这些“生产活动”,就是要求系统里的人、以及其他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高效的飞行员——驾驶舱界面,这样才可能有安全的飞行操作。

五、人为因素在航空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在系统存在安全隐患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时,事故往往会出乎人们的意料而突然发生。每一次事故的发生都给我们很多的启示,从事故中学习,从失败中领悟,真正找到事故的原因,才能为预防类似事故找到有效途径,才能无愧于我们从事的事业。民航安全高效运行,需要各部门各专业人员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与合作。除了个人的知识、技能、安全态度,团队人员的沟通、协作以及组织内部形成的安全氛围都会影响安全绩效。如果缺乏良好的团队协作,将会对飞行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甚至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我国民航业在改革和不断前进的过程中潜伏的灾害隐患不容忽视。根据波音公司的预测报告,截至2020年,中国拥有的客机数量将超过2209架,现在的机场航空管理的方法是结合航空事故及航空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从管理学的角度对民航事故的先兆和原因进行监控、认识、判断以及评估的警示研究,并且通过其得到的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包括前期准备、每日监测以及危机处理,让民航组织系统在原来的基础上对预警功能实现重构。

结语:随着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民用航空器上得到广泛应用现代航空器的机械可靠性远远大于人的操作可靠性。所以,降低事故率的首要方法已发展为如何减少人为差错及消除或控制导致人为差错的各种可能因素。

发展校园足球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 第4篇

一、开展校园足球的原因与发展历程

学校发展校园足球的原因在于足球不仅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经验, 使学生将这种经验通过类比的方式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老师可以通过对足球训练合理的规划, 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充满活力, 增加学生的生活色彩。

校园足球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萌芽阶段, 其主要指的是学校设立一些活动促进学校足球事业的发展, 但是由于在后期人们为了赢得比赛将一些能力较强的人才集中起来, 导致足球人员在比赛中屡屡受挫并丧失信心。第二阶段是校园足球发展的停滞阶段, 是主要指的是随着足球事业越来越专业化, 人们都热衷于训练专业型人才, 忽略了对校园足球的研究与发展, 导致其停滞不前。第三种是蓬勃发展型, 其主要指的是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 人们对校园足球的要求越来越高, 促使其发展的越来越快。

二、校园足球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 学校设备不满足发展要求

由于学校未对校园足球的发展引起足够的重视, 导致学校的足球训练设备无法满足发展要求。例如:没有足球场球门数量不足或质量太差年久失修。足球场地过于落后, 不能保证学生在训练中的安全性。

(二) 老师的教学水平、观念落后

由于应试教育的观念过重, 导致学校在校园足球发展方面配备的资源较少, 足球老师资源出现严重失衡的状态。其主要表现为:足球老师的教学水平不足、教学观念不能满足课标要求等。由于学校对足球训练资源配置失衡导致老师对足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对自己的教学水平未进行及时改进和提升, 仅在原来基础上停滞不前。这就直接导致了老师的教学观念逐步落后, 无法满足学生身体素质各方面全面发展。

(三) 学生对足球的认知不足

在进行阶段考试中, 足球并未占足够的比重。这样极容易使学生产生轻视体育、轻视足球的现象与心态。并且如果训练足球的话, 会消耗大量的时间, 在当下这个竞争非常激烈的社会, 学校和家长都不提倡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分配给提升身体素质。而且提升身体素质的方法有很多, 比如可以打拳击、游泳、篮球等。这些项目的耗时减少而且即时性很强。足球是一项强度较大、训练辛苦的项目, 这就导致了学生不把现有的时间投资于其中, 导致校园足球的发展受阻。

三、促进校园足球发展的对策与解决方案

(一) 优化校园设备

改进校园的机械设备可以为学生提供训练足球的基础。学校可以通过修建足球场地、引进现代化球框、高质量足球等使学生学习足球的兴趣得到提升。足球场地的修建可以使学生意识到学校对足球训练的重视, 提升学生学习足球的信心。现代化球框可以降低学生在足球训练中遇到的风险。很大程度上保证学生的安全。

(二) 提升教师素质

如果要提升老师教学素质, 首先应该提升学校对校园足球的重视程度。这样可以使老师意识到自己职责的重要性。其次, 就是为老师提供专业的培训。学校应该为学生保证足够的训练时间, 这样才能使老师意识到学校对发展校园足球的重视, 进而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提升老师的素质不仅仅是足球专业方面的, 还要提升老师的工作素质。

(三) 强化学生对足球的认知

如果要从根本上对校园足球的现状进行改善, 就必须要加强学生对足球的认知。首先, 要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的足球知识的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足球本身有足够的了解。其次, 就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为学生说明适当的足球训练可以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 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加强。学校应该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 不能一味的对有足球基础或者有足球天分的学生进行培养。这样不利于校园足球的整体发展。

(四) 教育与体育职能部门对校园足球的职责与分工有待协调

明确的教师职责分工可以使老师认真对待自己的职责, 从而使老师教学的效率得到某种程度的提升。教育部门可以对校园足球的职责进行专业划分, 使学校明确校园足球的发展方向。体育职能部门对老师的分工明确化, 可以使老师的专业性增强。如果不同专业的老师负责足球训练的不同方向, 就可以使学生受到更专业化的教育。

(五) 政策保障体制和评估体系需完善与健全

健全的制度可以为行为的规范提供保证。恰当的政策可以为学校提供校园足球的正确实施领域及方向。完善的评估体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足球的兴趣。评估体系要从老师和学生两方面进行制度的建立, 这样可以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学习动力。合理的奖惩制度也可以促进学生对足球训练的重视程度。

四、小结

本文主要简述了关于发展校园足球的影响因素与策略分析。首先, 说明了校园足球的发展历程, 详细具体的说明了其发展的阶段。其次, 说明了校园足球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主要从学校足球设施、老师教学水平、学生对足球认知程度三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 说明了发展校园足球应该改善及提升的方面。主要从学校制度、老师素质、器械设备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由于个人经历的有限性, 不能使所讨论的问题面面俱到, 希望广大读者可以多多提出自己的宝贵建议。

参考文献

[1]韩克平.浅析张店区中小学足球运动员的运动损伤[J].时代教育, 2013 (06) :165.

影响与对策研究 第5篇

摘要:网络生活已经成为高职学生不可或缺的生活组成部分。但是,不健康的网络生活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高职院校应采用一定的策略积极应对,如加强学生道德教育,提高上网道德水平;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精神视野;开展心理干预,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加强学习指导,提高学生网络学习的自主性等,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

网络已经成为高职学生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交流思想、就业发展和休闲娱乐,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活。网络因其开放性和资源共享性,可选择性、平等性、互动性,以及身份的隐蔽性,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高职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存在着一定的网络依赖,但是不健康的网络生活也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了不良影响,高职院校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一、高职学生网络生活现状

(一)网络生活的概念

网络生活,就是指在人们借助互联网进行学习、生活、娱乐、休闲、交友、购物等自主选择、满足自身需要的一种生活活动。大学生网络生活,则是指大学生在校园网络环境下,利用计算机与互联网,本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理念,在课余时间通过一些网络平台自发参与的一种网络虚拟活动。

(二)高职学生网络生活现状

1.上网已经成为高职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调查几乎所有的高职学生都上网,有电子邮箱、QQ账户、微信和微博账户。由于移动网络技术发展和学生智能手机等多种智能终端的使用,使学生每天上网的人数大量增加,上网时间延长,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超过了3小时的学生人数占到调查学生的67%。

2.高职学生网路生活的主要内容

(1)课程学习:调查显示,30%的学生通过网络获取除课堂与教科书以外的知识和信息,而 67.6%的学生在需要查找生活或学习资料时首先选择的是网络,5%的学生经常登录在线学习、研究性质的专业型社区,如专业论坛、英语学习等社区。

(2)休闲娱乐:70%的学生最喜欢的休闲方式是上网,在网上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读小说,登陆虚拟论坛。

(3)电子商务:80%的学生有网上购物的经历,85%的学生有网上购物交易账户,30%的学生经常网上购物。

(4)网上交友:90%的学生使用网络虚拟社区结交朋友,扩大人际关系网络。

(5)信息交流:59.8%的学生经常登录交流信息、爱好、兴趣的社交型社区,经常在论坛上交流经验,发表感想,谈论时政。

网络生活给大学生带来了生活、情感、思想的自由,使得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

二、网络生活对学生成长产生的不良影响

(一)网络成瘾,荒废学业

越来越多的高职学生患上“网络成瘾症”,主要是“游戏成瘾”和“交际成瘾”。网络成瘾主要表现为每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网上度过的,吃饭睡觉没有规律,除网络之外的事情没有兴趣。上课迟到、旷课、不做作业,上课没有精神,不参加课外学习活动,注意力难以集中,不能完成学习任务,荒废了学业。

(二)低俗文化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标准

由于上网人员的身份的隐蔽性,以及网络法规的不完善,使上网者在网上处于完全自由的状态,不受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的约束。所以,网上的言论的可信性较低,网上恶搞、流言蜚语等充斥网络。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使得一些人在一定程度上认为可以在网络上“畅行无阻”、可以与任何人交往而不用负责任、可以发表任何意见而不用顾忌社会言论后果、可以攻击他人而不用担心受到惩罚,一些在现实中受到约束的行为似乎可以在网上肆无忌惮地去做。同时,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世界各地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都可以在网上自由发布信息,其中充斥着一些虚假、暴力、色情信息,影响了着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判断标准的形成。

(三)脱离社会现实的虚拟环境,阻碍了学生社会化进程

社会化是指在社会的强大影响和作用下,个体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发展个体社会性的过程。通过社会化的过程,个体往往形成了为生存环境所认可的社会行为,形成了对生存环境合适稳定的反应。

由于网络生活的个体独立性、虚拟性和匿名性,使大学生的生活越来越脱离现实,变得不知如何与人相处,不敢真实地表达情感,不会轻易与人交流,难以找到知心朋友,久而久之,阻碍了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严重影响了学生职业能力和健全人格形成。

(四)弄虚作假盛行,影响高尚人格的形成利用网络信息集中、信息量大、易于检索的优势,虽然网络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方便,但是也滋生了弄虚作假,不劳而获的风气,经常从网上下载资料作为完成的作业或论文交给老师缴差,严重影响了学生高尚人格的形成。

三、大学生沉溺网络的自身原因

(一)理想目标模糊、生活空虚

高职学生把自己定位为高考的失败者,没有一个参加高考的学生是为了能够上高职院校,成就动机较弱,成才动力缺乏,成才目标模糊。失去了学习目标,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和追求理想的意志,生活变得空虚起来。通过上网聊天、打游戏等方式,寻求心灵的慰藉,在网络空间里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感受自身价值。因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网络世界之中。

(二)心理相对封闭,自卑较为严重

由于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不科学,对高职院校的评价不够高,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可度较差,导致了学生的身份认同危机,给高职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大学生的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均存在显著正相关,高职学生在敏感、强迫、敌对、抑郁和偏执等方面表现较为突出,成为了影响其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就是敏感多疑、情绪多变、心理封闭、自卑心理,而上网是学生逃避现实、减缓压力、排除焦虑的主要方式。

(三)学习基础较差,自主学习能力欠缺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即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定位并没有因为学生学习成绩不好,而降低了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要求,相反在某些方面要求更高了,需要通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工程实践中获得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并具备综合的职业能力。但由于学生的入学成绩较低,学习基础较差,理解能力不足、学习意志薄弱,从而造成了学生在学业学习上面临巨大的挑战。理论课堂上认真听讲的学生已经不足班级学生人数的20%,完全理解课程内容的学生则更少。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而又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得不少学生放弃了课程学习,把注意力转移到了以独立体现自我价值的虚拟世界。

四、高职院校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道德教育,提高上网道德水平

将网络道德内容纳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网络责任意识、法律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建立专业或班级微博、班主任、书记信箱等,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

(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精神视野

开展高情趣、高境界的与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健身结合起来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视野。开展大学生科技节和大学艺术节,开展院、系层面的科技文化论坛和讲座,开展专业技能比赛等活动,为学生展示才华、展示成果提供舞台,从而降低对网络的依赖。

(三)开展心理干预,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通过生产一线先进人物事迹宣传,培养高职学生“行行出状元”的成才意识。通过优秀毕业生事迹宣传和优秀毕业生论坛等形式,让学生相信高职院校可以出人才,树立“人人可成才”的意识。重视心理辅导工作的建设,提高学校心理教育与健康工作的水平,及时了解和发现心理问题,做到早发现,早辅导,减少心理危机对高职学生的破坏和影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各种形式培养高职生的心理素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并引导高职生掌握基本的心理自救技能。

(四)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一方面要培养满足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人才,另一方面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全面发展服务。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喜欢学、学得懂、能学会、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为课程教学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建立课程内容与能力培养的对应关系,使教学内容变得“有用”;以项目和任务整合课程内容,让课程内容体现了工作过程的组织方法,使教学内容变得“有序”;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组织方式,使教学过程变得“有趣”;以职业能力为评价标准,使教学目标变得“有据”。在学习过程中强调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习成为学生的生活习惯,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学校生活的重点吸引到学习活动中来。

(五)加强学习指导,提高学生网络学习的自主性

影响与对策研究 第6篇

【关键词】网络传播 ; 德育教育 ; 影响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66-01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成熟及广泛应用,如今教学活动中,也离不开对该技术的应用。网络传播作为一种以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展信息生产和信息传输的活动,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无论是对学校教学理念的转变,对学生思想理念和思维方法,甚至是对世界的看法都有很大影响。

二、德育教育中网络传播的应用状况分析

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已经成为当前人才培养的重点和关键。此外随着网络传播进程不断加快,这一技术已经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方法。在德育教学中应用网络传播技术,主要指的是结合相关传播理论和教学方法,对整个教学过程形成有效把控和认知。通过对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变革,结合现代化教学方法,实现对学生道德素养的有效培养。

德育教育中应用网络传播具体表现为:结合教学素材和教学要求,创造合理的德育教学情景。传统教学方法中,我们向学生讲述道德理论及相关知识,通常使用引导、启迪想象等方法让学生来思考,这一方法实质上很难让学生感受到相关知识的具体含义和客观要求,而借助互联网技术,可以选取和发掘满足教学要求的相关素材,通过合理教学情景的设置,能够让学生在动态环境中学习德育理论知识[1]。

三、网络传播对德育教育开展的影响分析

随着人才培养理念的不断丰富,德育教育已经成为当前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因此,开展德育教育意义重大。而借助网络传播,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影响为:

1.网络传播对德育教育开展的积极影响分析

在德育教育开展过程中,使用网络传播有着传统教学所无可替代的作用和效果。首先,在德育教学应用网络传播过程中,通过合理使用网络方法,结合准确的教学素材,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整体优化以及教学效率的明显提升。应用网络传播手段,使得德育教育效果更好实现。其次,应用网络传播使得德育教学目标更为明确。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想要实现教学目的,就必须让整个教学思路更为清晰。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只能用教学故事来引导和启发学生,无论是教学实效,还是学生感悟都很难达到教学目的,通过合理的网络传播通道,能优化整个教学过程, 让学生对德育教学形成清晰认知。再者,教学活动形式更为多样。结合网络传播方法,整个教学活动更为巧妙恰当,同时更能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多元化教学形式从而实现德育教学良好效果。最后,德育教育应用网络传播方法,更具生活气息和实践特性。在德育教育活动中,通过网络传播能让学生对社会实际问题有清晰认识和理解,而这也让德育教育发挥应有作用。

2.网络传播对德育教育开展的消极影响分析

虽然网络传播对德育教育有着独有优势,但在德育教育开展过程中,网络传播仍然有着一定消极影响。首先,网络信息的复杂性,使得德育教学中缺乏有效的教学资源把关和筛选,一旦学生不能合理分辨接触内容,就很容易形成认知误导。其次,部分教学者在利用网络传播手段过程中存在一定误区,其往往只停留在多媒体教学阶段,缺乏对高质量互联网信息的充分应用。再者,有的教师则过多强调应用网络传播技术,忽视了必要的教师教育,整个教学课程就成为视频观赏课程,学生的疑惑和误解,也未能得到有效解答。最后,无论师生对网络传播依赖度过高。网络传播只能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一种方法,不能过多依赖。必须认识到网络传播是德育教育的辅助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发挥网络传播应用的作用[2]。

四、德育教育开展中使用网络传播的具体对策分析

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现代化教学理念和方法已经成为当前教学活动所不可缺失的教学资源。网络传播作为全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思路,能够第一时间及时有效展现教学信息和内容,加深其对教学知识和内容的理解,借助网络传播,开展德育教育,不仅大大提升教学效率,也优化了德育教育效果。

1. 完善网络传播途径建设

使用互联网做德育教育的工具和平台,就需要结合德育工作渠道的有效扩展,通过丰富措施,建设当前德育教育所需的途径。要根据当前不断变化发展的网络形式,研究德育教学的平台和机制,优化德育思想教学的方法及措施,结合学生成长实际,切实完善网络传播的途径。

2.将德育教育融入日常教学

将德育教育中的习惯培养与互联网传播相结合。德育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日常习惯培养,德育教育是一个行为习惯教学与传输的过程,因此想要达到德育教学目的,就必须将德育行为习惯教学融入日常活动中,通过借助网络传播渠道,实现德育教学的功效。通过借助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可以在相应技术作品中,展现学生应该掌握的道德知识,通过有效发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完善学生对社会实际问题的辨别、认知。通过贴近实际的素材,结合必要的网络传播渠道,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德育知识[3]。

3.开办网络传播指导的德育教学课程

復杂的网络信息使得学生很难独立做出正确的筛选和抉择,这也成为网络传播下德育教学存在的隐患和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的道德素养,通过有效消除必要的隐患,从而发挥网络传播指导下的德育教学作用。而开办德育教学课程,可以让学生较为清晰的了解网络资源的优缺点。

五、结语

在德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其根本目的就在于通过广泛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同时实现教育的教化和引导根本目的。然而网络对学生的影响是双面的,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潜在威胁。只有对其形成全面认知,才能更好应用这一教学资源。随着互联网环境复杂性不断加强,人才培养理念进一步丰富,更需要我们借助网络传播渠道,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和完善。随着社会性和实践性要求的进一步提升,更需要我们结合网络传播渠道,做好德育教学。

参考文献

[1]杜勇敏.网络信息时代对德育教育教学的反省[J].教育论坛,2012,3:81-83

[2]吴殿华.网络传播与高校德育教育[J].高校教学,2012,11:43-45

[3]米娜.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管理的影响[J].中国电子商务,2014,1:71-78

影响与对策研究 第7篇

(一) 物价变动与居民消费间的关系

CPI是反应我国居民消费能力和物价变动对居民消费水平影响的价格系数, 通常情况下都通过CPI作为分析物价的主要依据。自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 我国经济建设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 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物价水平也处于稳定增长的态势。除2009年金融危机导致的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以来, 我国国民经济的建设发展及物价涨幅都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长空间当中。

经济发展与物价水平二者相辅相成, 物价水平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经济增长又反作用于物价的提升。简言之, 物价上升能够提升居民收入、促进消费水平提升进而实现经济的增长。但在大多数情况下, 物价上升往往会使得更多的消费者丧失购买力, 那么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必然会出现较大差异。尤其是在金融危机所导致的通货膨胀更会对消费者消费行为产生巨大影响, 因此物价变动与居民消费间的关系十分紧密。

(二) 物价变动的原因分析

1.国际市场价格带动。近年来, 受国际原油价格不断上涨的影响, 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越来越注重生物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因此对于大豆、玉米等粮食的需求大幅增加, 从而导致国际市场粮油价格大幅提升, 进而拉动了我国国内粮食价格, 并波及到以粮油为原料的肉、蛋、奶等农副产品价格。

2.成本推动。我国农产品一直处于低位运行的态势, 尤其是以小麦、稻谷、玉米、油菜籽、生猪为代表的农副产品价格均处于历史地位。但随着生产资料价格、劳动力成本与养殖成本的不断上升, 也侧面推动着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

3.供求结构失衡。供求失衡也是导致物价出现变动的重要因素。供过于求会导致物价回落, 消费者的购买力增强。而供不应求则会导致物价上升, 居民消费能力将相对下降。以曹县为例, 因去年上半年生猪价格跌至谷底, 生猪养殖量与存栏量相较去年锐减, 自去年下半年始生猪价格呈现出周期性的上涨, 尤其是受疫情影响生猪供应非常紧张。

4.公共服务类调整性涨价。近年来, 我国上调公共服务价格的措施有所增加, 从而带动了公共服务类价格的上涨。曹县近年来连续实施的提高水价、煤价、电价措施, 根本上是为了通过价格杠杆的作用来对资源型价格进行调整, 转变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生产方式, 但是由于调价措施过多、涨价因素增大, 因此也使得物价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二、物价变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一) 政府宏观调控的反映

自2003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不断提升, 但不论是从市场经济的周期性还是政府宏观调控上来看, 物价上涨无疑是经济走向新一轮繁荣的体现。自1998年起, 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呈现出长期低走的态势, 也致使我国长期以来都无法摆脱通货紧缩的阴影, 在多年的积极货币政策的作用下终于在2003年实现高投资、高增长的态势, 居民消费价格也转跌为升, 这一点也正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有效反应。

(二) 有利于充分就业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 物价的适当上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物价上浮利好生产方, 生产方为扩大利润将加大投入再生产, 有利于居民就业机会的增加。据相关研究数据表明, 通货膨胀率同就业率呈正比, 政府要想控制失业率就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率, 因此物价上浮的空间只要确保大多数人的生活质量不受影响, 也就能够起到促进消费、促进就业乃至促进经济发展的良好作用。据调查统计, 我市在2015年市区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10.76%, 物价上浮1.7%, 相对而言物价上涨显然不会影响到大多数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 降低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质量

居民生活质量受物价上涨的影响, 主要取决于居民支出增加幅度与承受能力两方面。物价上涨必然会导致居民消费支出增加, 尤其是粮油副食等生活必需品它作为居民每天都需消费的产品, 如果物价上涨将会对居民生活产生强烈、直接的影响, 特别是低收入人群而言将会严重下降生活质量, 增加家庭负担。

(四) 物价上涨扩大贫富差距

我国不同人群的收入存在一定差距, 在物价持续上涨的背景下, 收入水平越高的阶层消费增长越快, 受物价上涨影响越小;收入水平越低的阶层消费增长越慢, 受物价上涨的影响越大。考虑到物价的持续增长, 高低收入阶层间两极分化现象将更为严重。尤其是以粮油食品为带包的居民生活必需品, 它作为居民的刚性需求并不会因价格的上涨而出现较大的需求波动, 但物价的上涨必然会给低收入阶层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甚至出现压缩个人发展资料型消费及享受资料型消费的情况。

三、解决物价变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对策

(一) 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

众所周知, 经济活动与物价水平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同时居民的消费水平又与物价波动息息相关。物价波动如果同居民消费能力呈正比, 将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促进经济发展;而如果物价波动同居民消费能力呈反比, 则将出现社会阶层的两级分化并影响社会经济的稳定性。之所以出现这一问题主要是因为通过膨胀能够有效的提高居民收入, 同时也能够使货币丧失购买力所决定的。这就需要我国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地位, 并利用行政手段、财政手段积极稳定物价、平抑经济发展状态, 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扩大居民消费, 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 低收入群体保障

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我国多年来十分重视中低收入人群的经济保障工作, 因为这些居民的消费水平与物价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 并且同物价的增长直接关联。试想, 如果因物价上涨遏制了大量中低收入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 必然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制约。正因如此, 我国政府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更加注重居民收入差距的控制与缩小, 只有以保障居民收入才能够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例如可以在农副产品中推行最低收购价及物价联动机制等方式, 以确保生活必需品价格的稳定与居民收入报酬处于合理水平, 从而确保居民消费水平得以稳定。

(三)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是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因此政府在工作中始终要确保居民收入得到合理分配, 并着重提高初次分配中的劳动报酬比重。其次, 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劳动者权利保障体系, 建立起一套行使有效的工资集体协商、扩大就业等政策措施。另外, 还应该在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力度, 确保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稳步提升, 只有充分减少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方可实现消费的即期扩大。

(四) 增加有效供给、升级消费结构

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离不开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 因此要注重居民消费新增长点的培育, 从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支持。尤其是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区域, 可以通过强化农村基础社会实践建设的方式为更多的消费群体创造消费环境。譬如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强化农村道路建设、建立农村流通网络等多种形式方便农民消费。同时也可以为居民提供如养老服务、家长服务等内容的多样化生活性服务, 这样不仅能够起到促进就业的良好效果, 同时对于实现消费结构的转型与升级也同样重要。

四、结语

总而言之, 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 不论是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还是物价的变动都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表征。现阶段我国物价总体水平与居民消费能力还处于较为稳定的阶段, 但其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而能否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将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对此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要深入基层、做好调研, 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对策来予以落实, 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落成。

参考文献

[1]王义娜.“中国梦”里城镇化的战略地位与方向[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4 (05) .

[2]王浩军.转型期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4 (35) .

[3]李海.物价变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3 (10) .

影响与对策研究 第8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新疆的体育管理者、体育教育者、学生及群众。

2.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收集与本文相关的资料20余篇。

(2) 访谈法

分别对体委管理者、高校体育管理者、学生及群众进行了访谈。

二、结果与分析

1. 影响新疆篮球运动发展的因素

(1) 经济发展影响

经济欠发达也使得人们对篮球运动的关注与投入较少, 篮球项目本来就是一个投资周期长, 收效并不是很大的项目, 由于人们对他的投入较少,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疆篮球运动的发展。

(1) 篮球场地缺乏

a.室内场地缺乏

室内场馆的建设条件要求与室外场地相比较高, 投入较大, 受新疆经济条件的影响, 导致没有足够的资金建设足够的场馆供人们参与篮球运动。

b.室外场地建设的不足

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还是经济发展问题。

(2) 缺少经费组织篮球竞赛

由于经费欠缺原因, 新疆组织的篮球赛事就大大地减少了。由于赛事的减少, 导致新疆没有自己的精品赛事。

(3) 体育工作者缺乏积极性

体育文化本就属于精神文化, 而享受精神文化只有在物质基础满足的前提下, 才能去享受精神文化。从事体育的工作者在物质上、经济上得到了满足, 进而才能全身心地投入体育事业的工作中, 这样既享受了物质基础, 又享受了精神文化。

(2) 领导重视程度不足

领导的决策将直接决定着工作的价值取向, 对于篮球运动亦是如此。不能很好地兼顾到精神文化的同步发展, 从而成为影响新疆篮球运动发展的一个因素。

(3) 教练员匮乏

(1) 缺乏高水平教练员

这些教练员多数以教学为主训练为辅, 多数还是以个人训练经验以及旧的理论知识教学训练, 缺乏新理论学习与训练方法的改进。教练员对篮球运动规律认识不深, 对篮球运动缺乏自己的独特见解, 对篮球训练理论探索不足, 缺乏创新。

(2) 缺乏专职教练

教练员文化水平不高, 业务理论不精。

(4) 后备力量的培养不足

缺少后备力量的培养体制。传统的篮球人才培养模式存在成才率低、人才浪费严重、转型不利而使球员难以在社会立足、生存等问题, 因此家长们更愿意把孩子送往学校学习文化知识而不是送入体校接受专业训练。

2. 对策研究

(1) 加强经济投入

(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现实中我们的基层篮球设施的建设与人民日益增强的篮球文化需要形成了我们基层篮球运动中亟待解决的大矛盾。解决这个矛盾从如下两方面着手:其一, 科学的部署、建设新的高标准的篮球场地和器械。其二, 要加大对篮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科学地重建、修理篮球场地和器材。

(2) 增加篮球竞赛活动经费投入

通过多组织新疆范围内篮球竞赛活动, 进而增加经费投入。经费的投入不能只寻求政府以及各单位, 还可以通过招商的形式。提高篮球运动的关注度, 建立起从幼年—少年—青年—成年的篮球运动体系。甚至可以发展老年康乐篮球活动。

(3) 提高体育工作者福利待遇, 激发活力

从提高体育工作者的工资福利待遇入手, 激发体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以及工作动力, 为篮球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2) 加强领导重视程度

领导对篮球运动的重视程度, 对篮球运动的发展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3) 扩大教练员队伍, 提高教练员素质

(1) 扩大教练员队伍

针对新疆缺乏高水平, 专业教练员这一问题, 我们应通过提高工资福利待遇、做好家庭安置工作等人性化的方式, 留住好教练员, 以达到良性的循环发展。

(2) 提高教练员素质

对篮球教练员也提出了一下三点素质:

a.高尚的人格

在工作、训练过程中充分发挥教练员的人格魅力, 让领导重视, 让运动员尊重。

b.高超的管理能力

篮球教练员奋斗在篮球活动中的第一线。他们的指导水平和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新疆篮球运动发展的好坏。及时地向篮球工作者充电, 对热爱篮球的工作者有相应的回报。

c.高超的技术指导能力

对当代篮球发展趋势有足够的认识, 做到广知识, 深钻研, 勤思考, 探新途, 持之以恒, 学而不倦地向世界篮球宝库去索取真谛和精华, 才能更好地完成训练任务。

d.做好后备力量的培养工作

篮球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必须建立在普及基础上, 没有普及就没有高水平的新疆篮球。因而青少年后备力量的培养是提高新疆篮球运动发展的基石。提高在校待遇, 加强科学训练, 提高竞技水平, 扩大毕业择业面, 从而充实和提高篮球后备人才, 进一步提高新疆篮球运动水平。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篮球运动已成为人们选择的热衷项目之一, 我国的篮球运动竞技水平也在不断的攀升, 但并不是全国上下齐头并进发展, 而是呈现出发展不均衡的现象。通过这一现象, 我们就影响新疆篮球运动发展的因素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 并提出几点对策仅供参考。

关键词:新疆,篮球运动发展,因素,对策

参考文献

[1]王春波.对中美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中主要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中国知网.硕士学位论文.

[2]张伟娟.关于CUBA联赛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前景的探讨.辽宁体育科技.2009年4月.第31卷第2期.

电子商务对会计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第9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会计,影响,对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新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推动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近年来由于网络技术和终端设备技术革新, 为电子商务飞速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数据统计表明, 2010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为4.5万亿元, 到2015年总交易额超过18万亿元, 5年时间增长3倍。电子商务对会计理论、会计实务产生着深刻影响。

一、电子商务的主要特点

电子商务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这种商业模式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 将买方同卖方紧密相连, 减少中间环节, 突破了空间的阻碍。对于电子商务的定义有很多种, 狭义的定义仅仅是指利用互联网进行的电子交易, 广义的将电子商务是电子化的整个贸易活动。[1]本文对电子商务的定义取欧洲议会给出的说法:即电子商务是通过电子方式进行数据处理、商业谈判、文本交换、订立合同的商务活动, 它包含了多方面的活动, 如:电子证券交易、在线交易、商品电子服务、电子货运、商业拍卖等。电子商务活动具有以下的特点:

(一) 虚拟性, 电子商务是基于信息技术提供的交流平台, 人与人之间的交易不再是面对面, 社会发展朝向信用消费发展, 虚拟性强调结果, 以目标达成为导向, 极大的缩减中间环节。

(二) 开放性, 这个特点是互联网本身具有的特性, 电子商务依托互联网使贸易的全球性更加明显。近年来不论是本土电商还是跨境电商都快速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将本土企业同国外消费者连接起来, 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加。[2]

(三) 数字化, 电子商务在虚拟的平台上进行的业务均可实现数字化, 它提高企业营销活动的效率, 并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办公用品的消耗。数字化对于企业的交易行为有着再造功能。

二、电子商务对会计的影响

电子商务的大范围开展对整个会计环境造成改变, 传统会计管理理念是一种事后会计, 也就是重点放在财务作业的过程监管和事后的督查, 电子商务将会计管理、会计决策纳入到整个管理过程。笔者从两个方面来介绍电子商务对会计造成的影响:一是会计理论的影响, 二是会计实物的影响。

(一) 电子商务对于会计理论的影响

1.对会计目标的影响:会计目标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 会计的主体所期望达成的结果, 实质就是会计管理活动的归宿。电子商务的出现改变了目前的经济环境, 客户通过了解企业的会计信息来确定自身的投资决策, 合作商通过这些信息来确定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开展, 消费者方面根据会计信息来衡量企业的形象。会计信息较之以前更能转化为有型资产, 因此会计的目标不仅仅是满足于企业自身, 同时也要满足于企业的外部使用者。[3]

2.对会计假设的影响:首先是对于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 传统的会计是主体是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的组织, 电子商务环境下诞生的无数虚拟企业对于会计的主体理论提出挑战;其次是对于会计分期的假设的影响, 会计分期也就是将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根据一定的时间划分为连续的, 长短一致的时间段[4]。企业会对上个财务分期做财务报告, 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并提供发展决策。在电子商务环境下, 企业的经营状况信息实时化对会计分期理论产生影响。再次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影响, 电子商务环境企业的无形资产成为货币计量中的漏洞, 不能以货币的形式去表述企业的人力资源和科技资本;最后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 虚拟企业的存续状况受到质疑, 虚拟企业以更灵活的方式去展现, 清算和终止也随时可能发生。

3.对会计原则的影响:一是对于历史成本原则的影响, 企业的无形资产在传统的会计环境下是不作为历史成本记性计算, 这一部分在对于电子商务时代, 知识和科技的资本往往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关键;二是对于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的影响, 由于分期假设的影响, 分期如若不存在权责发生制就没有存在的依据, 进而影响着配比原则的存在。

(二) 电子商务对于会计实务的影响

1.对支付方式的影响:与传统的支付方式相比较, 电子商务的支付方式不再局限于现金、票据, 电子票据和电子货币的出现不仅在电子商务中表现优越, 对于传统的消费也产生着影响, 例如近期各商家推出支付宝支付、Apple Pay等。

2.对财务报表的影响:一是财务报表的形式的影响, 基于互联网的电子财务报表将是电子商务背景下的主力, 纸质形式的汇报材料将被取代;二是财务报告时效性的影响, 网络应详下的财务报表具有更加快捷的特点, 财务报告不再拘于年限报告, 通过各种软件的分析能够随时了解公司的财务发展状况。

3.会计人员工作方式的影响:会计工作人员将会摆脱各种纸质报表, 计算机成为会计人员的标配, 与纸质报表相对应的各种电子软件、电子表格将引入工作中去, 以往的各种数据反复计算等重复工作将大幅下降。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体系面临的难点

(一) 信息安全

在信息储存方面, 对于计算机等硬件设施要求较高, 硬件设施出现故障极有可能造成重要数据的丢失;在数据操作方面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尽可能地去降低错误率;财务信息有可能还面临着黑客入侵的风险。

(二) 道德风险

一方面同传统的会计事务一样, 道德风险来自于会计人员自身, 企业一些重要的信息的泄露或破坏对于企业来讲是灾难性的;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关联性较强, 企业的其他内部员工也能够有机会接触到, 在无形当中将道德风险扩大到整个企业内部系统中。

(三) 人员培育

电子商务环境要求财务人员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 并能够利用工具制作电子报表, 对外发布财务信息。这就要求企业去花成本进行会计人员的培训, 或者说付出较高的金钱成本进行招募。

四、完善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体系

(一) 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电子商务会计是绝大多数网络企业的财务管理办法, 因此它也是长受黑客攻击的对象, 在立法方面应逐步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为电子商务创建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内部员工方面, 首先应加强安全教育和法律意识;其次建立权责体系, 对员工进行等级授权或模块授权。

(二) 建立激励机制防范道德风险

信息的泄露往往是由内部进行的, 会计人员的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多样的, 可能是自身素质, 也可能是受外力所迫, 我们要将这种由会计人员造成的风险降到最低必须实行有效的激励制度, 做到奖罚分明, 让从业人员能够感受到制度的严格性、严肃性。对于企业内部其他人员应同样进行定期的培训教育, 达到遵守公司规章制度的目的。

(三) 会计人员教育体系的完善

会计人员自身的专业知识能力一定要适应电子商务会计的要求, 比如加强电子商务知识的学习, 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企业定期进行在职人员的培训, 并进行不定期的业务水平考核等。在学校教育方面, 对教材进行更新以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外聘专业人才任教, 企业中一些专业的人员去任教能让学生更好的与社会对接。

五、结语

电子商务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飞快发展, 改变了传统会计的工作模式和环境在新的环境下如何能更好的发挥会计的作用是对于企业管理者的新任务。会计从业人员和企业管理者既要抓住电子商务带来的便利之处, 又要能应对它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本文介绍了电子商务对会计管理环境和技术环境等方面带来的新的挑战, 旨在于广大从业人员能认清目前的环境, 为我们的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体系的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张润彤.电子商务概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10.

[2]黄若谢.浅谈电子商务下财务会计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市场周刊, 2013 (08) .

[3]刘曼路, 凌春华著.电子商务中的财务与会计[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1.9.

影响与对策研究 第10篇

我国的学校教学施行的是素质教育,素质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部受益,各方面协调发展。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也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健康第一”是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然而在顶岗实习期间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的热情不够,一提到体育课总是很失落,这样就很难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体育教学既然是面向全体学生,那么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是非常重要的。找出学生不喜欢体育课各种行为表现的形成因素,采用更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动机,促进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中学体育教学是基础体育教学的一个方面,是一个重要的桥梁,是小学体育和大学体育教育的关键一环,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的重要教育手段。同时体育教学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益繁重的学习任务中,承担着特殊的教育任务,在学习各种运动技能和技术的同时,放松身心,增进学生的健康。通过对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学生的调查,以学生的角度来了解中学体育开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提出相应意见和建议,为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一些借鉴。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长春市3所中学的体育教学情况,调查的对象为河北省长春市20名中学的体育教师和100名学生。

1.2、研究方法

1.3、文献资料法

在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吉林体育学院图书馆、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等通过国内外相关数据库的检索、查阅和图书的借阅,收集了近来关于中学体育教学发表过的文章和书籍,其中以国内发表过的中学体育教学的相关文献为参考和阅读的重点,较为全面的了解了我所研究的内容的状况和发展趋势,对于对本文有意义的部分研究理论成果及研究方法予以借鉴,结合我所调查内容的实际情况,完善本文的全部体系。并且同时阅读了《学校体育学》、《教学论》、《教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课程改革》、《教育心理学》、等大量的相关书籍,为论文的具体思路和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1.4、问卷调查法

根据所研究的内容需要,严格按照体育科研的方法设计两种调查问卷,分别是学生调查问卷和体育教师调查问卷,发放的手段采用亲自发放、委托发放、邮寄三种手段并及时收回。具体发放和收回情况见(表1)

根据抽样调查对象和范围,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10份回收率为92%,在对问卷进行整理时,计算问卷的有效率为89.6%,问卷由教师组统一进行效度和信度的检验,均符合研究的要求,问卷有效。

1.5、数理统计法

在windows7的运行环境下进行,运用Microsoft Excel2007软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和相关处理、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长春市体育教学的现状和分析

2.1.1、体育课程的开展情况

这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水平也跟着不断提高,这样导致中学生超重的人数明显增多,由于学生平常没有养成良好的坐立习惯,导致学生的视力状况下降,近视率升高,虽然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体育活动不充足、体育锻炼的时间不能得到学校、家庭、社会的保证,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国家号召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使85%以上的学生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掌握至少两项日常锻炼的体育运动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国家教育部明确规定学校体育正常体育教学活动开展是实现这一规定的关键环节,规定体育课要开足开齐,体育课时初中、高中年级每周开设2节体育与健康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体育课在一些学校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根据对隆尧中学的调查不难发现,学校初中和高中一年级、二年级每周开设两节体育课,而初中三年级和高中三年级有上一节或者没有体育课,一年级、二年级在临近考试的时候几乎全部被主科占用,室外体育课受天气条件的影响较大,遇到大风、雨雪天气就得停上,要想让学生达到身体锻炼的量就不能得到充分的保证,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无法得到保证,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

表中的结果显示,不实施占总数的8.3,基本实施占总数的82.2,完全实施占总数的9.5差距大,由于长春市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长春市中学基本上能够实施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体育教学大纲,从理论上充分保证大多数学生接受系统、科学的体育锻炼,落实体育教学大纲,但是长春市由于地区差异的原因,大部分中学体育教学规范化教学水平比较低。虽然都较好的落实体育大纲的要求,但数据显示有一部分中学脱离了体育教学大纲的轨道,脱离了学校体育教学实际情况。

2.1.2、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场地、器材设施的基本情况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场地和器材设备是体育教学活动的物质资源,体育教学活动因为特殊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所以需要以特定的独特场地和足够的学习器材为前提,才能保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什么练习和学习相关的体育知识与技能,从而使师生共同努力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我们开展的体育教学活动对场地和器材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它们也是不可替代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经过调查显示,邢台市隆尧县中学体育场地、器材的整体现状较差,难以满足学生从事体育锻炼和体育教学活动的需要。体育经费投入不足,场地、器材短缺,经济相对落后的乡镇、农村也使学校体育场地狭小,现在的新政策撤点并校,使学生的相对集中,但是场地还是在老校区的基础上,学生的活动范围变小,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中小学人均体育活动占用面积。购买的体育器材方面,一是数量较少,品种比较单一,购买的大都是一些廉价的产品,比如篮球、排球、乒乓球、跳绳等等,重复用不了几次就会坏掉。还存在一些活动设施不配套,比如,有篮球没有场地和篮板、有沙坑但里面是土,有羽毛球无网子等。二是质量太差,场地坑洼不平,器材容易损坏,保管与维护手段不到位,器材的有效使用期短。这些都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可以看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一些实际的问题。体育教学环境的改善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学校体育在学生生长与发育中的作用,而学校体育的发展,必须以一定的体育教学经费和场地设施作为强有力的物质保障,根据现有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调整好现有资源,因地制宜的建设、改善体育教学环境,提倡体育教师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自制简易有趣的体育器材和道具,学校应成立专项资金,来支持创新,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在体育教学上的经费支出,。在一些农村地区,根据现有条件开辟场地,把改善现有条件落到实处,这些是开展体育教学的物质保障,也是关系到孩子们成长的大事。

2.1.3、长春市体育教学内容的基本情况

表中的结果说明,体育教学的内容一般以广播操、田径、跳绳为主,这些项目由于受场地环境的影响较小,需要的器材简单而且安全系数较高,但是这样也使体育课程的内容过于单一,缺乏乐趣和挑战性。调查发现,很多学校体育教师在教学的方法上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多教师对体育教学计划目标都不是很明确,对体育课的理解很肤浅,年年重复教学,缺乏新鲜感和趣味性,同时体育教师本身产生厌倦感,本身懒惰型滋生。这种过于单一的结构造成学生想上体育课而不愿意让老师教固定内容的情绪升高,学习的积极性消减,达不到体育教学三维目标的要求,同时也不利于体育课程的健康开展。体育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一部分,体育教学的水平也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学的总体水平,总体教学水平就会被拉低,同样给领导、老师留下的印象就越来越差,体育教育就会始终在学校教学的底端,形成恶性的循环,体育教学更加没有地位,就更不能发挥体育教育应该发挥的作用。同时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学生身体健康,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2.1.4、长春市体育教师队伍情况

调查显示,长春市农村和城市中学体育教师的年龄普遍较大,且学历不高,体育专业水平有限,其中有相当很大一部分体育教师的专业不是体育,有的是其他科目老师连带教授体育课,还有的就是因为年龄过大的教师教授主科太累,就选择教体育了,每堂课基本以“放羊式”为主,集合、整队、解散、下课,这部分老教师对现代体育教育理念理解不够透彻,年龄大的老师,其知识和运动技能跟不上当代体育教育的发展,不能满足现代化体育教学的根本要求,由于老年教师本身身体条件的限制,往往在学习新的动作技能、训练手段等方面的能力有限,还有很大部分老师就是为了应付45分钟,他们不能深入研究体育教学方法和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要求,没有创新精神动力,并且在农村地区体育教师的科研水平很差,平时也缺少相关业务的培训,导致隆尧县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思想在教学中比较落后,教学方法缺乏新意。隆尧县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师很少有人申请课题,对于学校体育教学的方法和设计研究的参与度不高,他们只是一心的完成教学任务,应付课上的45分钟,对学生的考虑不够周全,这样的做法就导致他们对新体育教学理念的认识程度不高,缺乏认识,没有及时对新体育课程进行创新。目前,长春市中学的青年体育教师所占比例比较低,大部分从大学毕业的高水平体育教师都想进入城市,这样县城和农村中学的师资状况存在很大差异,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师水平就不能满足国家关于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师资状况和师资水平是教学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而这些恰恰阻碍了长春市中学体育教育发展。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动作技能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专业体育教师人员不足,直接影响到学校正常体育课程的开展和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对于学校总体教学活动、教学质量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体育教师不足是隆尧农村中学存在的大问题,这种现象导致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严重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学生们的体育活动也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形成一系列的恶性循环,使体育课程在学校教学中呈现畸形发展的态势,非常不利于学生坚强意志的培养,和强身健体的需要,以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需要。经过调查长春市中学体育教师中年轻体育教师所占的比列正在逐年升高,体育教师队伍朝着年轻化发展,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随着我国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体育院校招生的不断增长,使得更多的受过体育专业训练的人才走出校门,还有就是河北省“顶岗支教”活动的开展,有些顶岗支教的老师回到了自己家乡,有些则响应祖国的召唤去了需要他们的地方。还有就是“国家培训计划”使更多的农村体育教师充分的得到培养,给农村体育工作增添了新鲜活力,年轻教师的工作热情是毋容置疑的,但是随之而来问题是教学经验的不足,责任心还待提高,这些都是不利于长春市中学体育未来的发展和学生的长远发展。

2.1.5、长春市体育教师参加科研的情况

学校体育教师这个工作,传统观念认为体育工作者是所谓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头脑一根筋,不会教导学生,我们不得不承认体育人把大多的经历放在训练上,对学习的要求难免会放松下来,这是现在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为了满足新课改对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外,所有体育教师要在合理工作的同时,努力学习运动技能和作为教师的专业知识,积极去专研体育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理论文化内涵,提升自己的各项素质,进而创新性提高体育教学质量,通过每一个部分的努力来提高隆尧县中学整体的体育教学水平。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了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当今社会不断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只有不断努力学习新知识,用新知识武装自己,我们的大脑才能得到不断的充实,为我们的未来充电,为祖国的花朵保驾护航,同时使我们不被社会淘汰。长春市中学的体育教师的科研情况十分不尽如人意。通过调查发现,一篇文章也没有发表过的占75%,发表过1-2篇的只有18%左右,发表过3-4篇以上的约占6%,发表过5篇以上的占2%,而且调查中我还发现大部分发表过文章的是县城中学之中的体育教师。所有农村中学学校的体育教师参与科研的能力急需提高,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大部分属于动作技术型,对于理论知识的了解非常有限,这就导致教师的科研能力较差,很难满足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对整个县总体体育教学的不断改善,也是非常不利的,有可能产生阻碍的效果。

2.1.6、长春市中学体育教育经费的投入情况

体育教学经费是开展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物质保证,也是衡量一个学校体育工作所占总体比重的重要指标之一。经过初步了解和教师学生聊天发现隆尧县中学体育教学器材添置只有3000元以下,如果平均到每一个学生就显得杯水车薪,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这点经费对于学生和教师的实际需要就不言而喻了。长春市中学大部分场地是不正规大小的土操场,有点上面杂草丛生,坑坑洼洼,简单的羽毛球场和乒乓球台严重不足和老化,场地器材严重缺乏,再加上自然损耗和个别学生人为的损坏,经费的严重不足使学校体育基础设施不能得到及时的补充,破坏的器材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维修,给学校体育教育及课外体育活动留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体育教育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正常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由于长春市体育教学器材和设备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教育部的规定标准,新课改就很难得到落实,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就得不到很好的落实。

2.1.7、长春市中学的班级规模和学生的学习态度情况

班级规模的概念是指在一位特定教师指导下的一个特定班级或者一个教学团体的学生人数。从教学方面讲,班级规模的大小对教师指导学生的指导程度有直接影响,它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管理,影响一堂课的教学效果。体育教师的指导程度指的是在以班级为授课单位的条件下,体育教师对班里面的每一个学生的指导和照顾程度。通过调查发现长春市初高中学校的班级规模一般集中在40—65左右,这种容量的班级约占到调查的所有班级的90%以上。有关心理学家和某些专家学者研究得出,班级的规模越大,学生的平均成绩就越差;相反班级规模越小,学生总体的成绩越好。从当前的研究结果和所查阅的相关文献来看,班级规模的缩小,实行“小班级教学的模式”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这是大多数专家和学者们都认同的观点。但是就目前来看,关于班级规模的大小,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各个研究的结果也不一致,不能充分的体现对教学成绩有特别明显的提高。本研究认为班级规模的大小应该因时因地,符合当地的教学实际,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班级规模,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点,长春市各个中学应该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和体育教学经费的投入多少,来制定班级规模的标准,适应教学的需要,更有利于学生锻炼身体健康成长。学习态度的含义是指学习者对待学习比较稳定的具有选择性的反应倾向,是学习活动中学得的一种内部状态。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积极上进学习的效果就会好,相反如果学习态度消极就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对学习感到厌倦,会导致很差的学业成绩。调查显示长春市中学的同学们对待体育课有很高的的热情,但是对待教学内容确是很是消极,对待新的教学内容只是三分钟的热度,有22%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体育学习态度认真,有28%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体育学习的态度不认真,还有30%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待体育学习的态度一般。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态度进行自我评价时能够客观,公正的评价自己的表现,另一方面说明大多数学生对体育学习、体育锻炼的态度具是认真的、积极的,毫无疑问会对体育教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2.1.8、长春市中学学校体育教学中“弱势群体”的问题分析

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几门课程的学习,体育教学具有自己的独到特性,他是用肢体语言表现自己所掌握的运动技能的。经过调查发现,长春市中学学生中存在一部分不能上体育课的学生。所以在一个班级中他们学习的效果存在着差异,他们这部分人有着对体育运动的渴望,但是由于一些原因可能就放弃了锻炼自己的机会,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学生而言可能本身不喜欢参与体育运动;家长过分溺爱,过度保护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错误的引导并在体育课堂上表现出来;从教师的角度可能教师的责任心不强,对学生管理松懈;从学校而言可能表现在教学设施不完备等等形成一部分体育课中的“弱势群体”。“弱势群体”的类型大约有这么几类,(1)身体肥胖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学校里的“小胖子”越来越多,平时身体挺健康的,但是一到体育课上就会出现跑不快、跳不远的情况。(2)瘦弱多病型,身体素质较差,经常请假或者身体能力限制(3)先天疾病性,先天残疾不能参与较大运动强度的锻炼(4)运动机能低下型,灵活性、协调性较差的学生在进行动作技能较复杂项目时表现的特别明显(5)综合懒散型,这类学生大部分比较个性,对体育课不太积极,逐渐对体育课失去兴趣。这些情况在中学学生中都有那么怎么更好的调动这些特殊人群就在于了教师对于课程的设计上。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改变传统思想,提高对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国家颁布过一系列政策法规如《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体育法》等等都为中学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法律的保障。隆尧县教育局各学校应该严格执行教育法规,依法科学管理。改变传统意义上“体育课可有,可无”的观念,认识到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关系到学生一辈子的大事,只有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充分的体现个人价值。为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一个思想基础。从领导重视,加大领导力度,把体育工作列入学校工作日程上来,规范管理坚持不懈。

3.2、建议

3.2.1、加强体育师资力度,引进专业型人才,保证体育教育的数量和质量。

3.2.2、加大体育专项经费的投入,不断改善体育教学的物质环境。

3.2.3、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因材施教。

摘要:本文通过对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从中学体育教学对学生健康成长的意义,以及体育教学在中学开展的情况,影响体育教学开展的各方面因素和邢台市隆尧县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等几个方面的调查研究,探讨邢台市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对策,不断改进体育教学,落实体育教学大纲的各项要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中学体育教学中弱势群体的问题分析/梁杰,贾志友.中国科技博览杂志,2012.12.

[2]王勇.谈中学体育教学[J]基础教育论坛,2012.(3).

影响与对策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新型贸易壁垒;中国经济;影响;策略

一、新型非关税壁垒的涵义

新型非关税壁垒是针对于传统非关税壁垒而言,新型非关税壁垒虽然经常以保护消费者、劳工和生态环境平衡为理由,对国外进口的产品进行一定的限制,给国际贸易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但是它又通过技术水、环境保护和保护劳工和动物等方式间接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和经济的发展,又取消了数量限制和歧视性原则,倡导人类因当为社会和环境及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因而迎合了公众的心理,所以其存在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二、新型非关税壁垒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新型非关税壁垒是在经济发展中产生变化发展的,它对于经济的作用也是巨大的,具体说来,虽然它在短期效益下会对经济发展带来少许不利影响,但从长期来看,新型非关税壁垒在提升经济发展力和促进经济科学技术的革新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1.新型非关税壁垒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1)降低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

出口贸易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它拉动着我国的整体经济,在我国对于外贸的依存度越来越高的同时,我国出口贸易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型国外壁壘措施,而我国的出口的产品的优势是廉价的劳动力所带来的低成本,并非是高端的技术性产品。出口贸易的降低所带来的后果必然就是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遍体鳞伤。

(2)短期内使我国失业率增加

新型非关税壁垒给我国企业所带来的是加速科学技术的发展,这对于技术水平高的企业来说一个好消息,因为市场上的需求符合企业的生产范围;但相对于技术水平低的企业来说,新型非关税壁垒只会加速企业的老化和淘汰,市场需要的并不再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而是具有自己的创新力,有技术有水平的企业,而这些技术水平低的企业面临着淘汰倒闭的风险,同时对我国国内居民的就业产生一定的不利效果。

2.新型非关税壁垒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正面影响

(1)有利于提升我国整体开放水平和完善市场体系

从抵制新型非贸易壁垒到接受这将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但是只有着力在提升自身科学技术的水平上,新型贸易壁垒所带给中国的将会是一个巨大的发展市场和革新的机会,对于提高生产技术则必须依赖于开放的市场体系甚至于在全球范围内的技术交流,这样就直接促使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的提升。

(2)有利于促进中国产品质量的提升和产业技术的更新换代

新型非关税壁垒的产生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其对自由贸易产生了限制,但这也变相的让国内企业不得不去改善自己产品的质量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以此来刺激出口量,这或许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一个福音。

(3)有利于刺激国内企业的创新力,带动国内市场经济的创新活力

新型非关税壁垒在短期内给国内企业带来的困难、阻力是毋庸置疑的,但阻力正是前进的动力,难道国内企业会因为国外过高的标准而放弃出口吗?答案是否定的。只有创新才能跨越国外给我国经济,出口带来的压力。而创新的同时,给国内市场消费又将带来一波浪潮,这对于刺激国内经济发展也是有益的。

(4)有利于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

新型的非关税壁垒实在市场经济作用下而产生的,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会被投放到新兴产业上去以适应非关税壁垒的要求,这样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对于那些落后产能的投资会越来越少,这样有利于淘汰落后产能,而一些技术水平达不到要求的企业也会将资本收回去投资其他技术水平达到要求的行业,从而优化了我国的产业结构。

三、正确应对新型非关税壁垒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建议

1. 明确对外贸易的主体在于劳动者

我国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国家,虽然近年来出现了“用工荒”,但是我国劳动力对外输出仍十分严重。而且由于廉价的劳动力,出口到国外极容易对国外的市场造成冲击,损害他国国内企业的利益,从而容易引起贸易壁垒的阻碍。所以我国应当在尊重劳动者主体性的基础上,注重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高与发挥。

2. 立足于中国经济的特殊性,主动走出去

由于各国对于产品质量的定义和标准迥异,因此我国企业立足于提高本企业产品竞争力之余,也应积极地去开拓新的市场,避免市场定位集中化,这样做也可以缓冲遭受壁垒的风险。 同时在加大产品出口力度之前,应加强对产品输入国的了解,真正避免遭受到因企业的标准不达标而陷入尴尬局面的风险。

中国在面对国外对我国实施壁垒的时候,应当从中国经济的特殊性出发,中国作为一个主权大国,其经济矛盾具有明显的国度特殊性。中国现实的经济矛盾, 从一般意义上说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但承认中国经济矛盾的一般性, 并不等于说我们已经掌握了其特殊规律。我们应找到中国经济矛盾的特殊性。同时我们更要认识经济矛盾的内在联系,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经济矛盾。

作者简介:

影响与对策研究 第12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 选取湖南2所高职院校的600名高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获得有效问卷522份, 有效率为87%。其中男生215人, 女生307人;文科学生259人, 理科学生263人;大一学生191人, 大二学生198人, 大三学生133人。

1.2 研究方法

1.2.1 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

采用连榕等人[4]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进行调查。该量表共20个项目, 分3个维度, 即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量表采用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5个等级记分, 3个维度的得分越高, 说明学习倦怠程度越严重。总量表的α系数为0.865, 分半信度为0.880。每个项目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408~0.762之间 (P<0.01) , 3个分量表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14、0.799、0.704 (P<0.01) , 说明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和项目区分度。

1.2.2 大学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问卷

采用自编大学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问卷进行调查。该量表设有45个项目, 与个人因素有关的有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策略、自我评价等, 与社会因素有关的有社会风气、家庭因素等, 在学校因素方面, 学校环境、课程设置、教师教学以及教学管理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总量表的α系数为0.867 8, 分半信度为0.819 6。每个项目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200~0.556之间 (P<0.001) , 各个维度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462~0.924之间 (P<0.001) , 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和项目区分度。

1.3 施测及数据处理

采取集体施测方式, 学生匿名答题, 当场回收问卷, 剔除无效问卷后, 对所得数据采用SPSS 11.5 for Windows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高职学生学习倦怠各维度得分的比较 (见表1)

表1的结果显示, 高职学生在学习倦怠各个维度上的得分以及项目平均分最高的是行为不当, 其次是成就感低, 得分最低的是情绪低落维度。

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各项目的得分, 最大可能值为5, 最小值为1, 以中间值3为参照值, 1~2分为几乎不存在倦怠, 2~3分为轻度倦怠, 3~4分为中度倦怠, 4~5分为重度倦怠, 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检出率为34.87%, 几乎不存在倦怠现象的高职学生只有7.28%, 57.85%的高职学生处于不确定状态。

2.2 学校因素对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分析 (见表2)

注:*P<0.05, *P<0.01, *P<0.001

前期研究发现, 对高职学生学习倦怠影响大的因素依次为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对学习倦怠除有直接影响外, 还通过个人因素对学习倦怠起间接作用。学校因素中的各小因素是如何影响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又产生了多大的影响?以学习倦怠各维度为因变量, 学校因素中的教师教学、学习环境、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为自变量, 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 教师教学、学习环境、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可以作为情绪低落的有效变量, 能联合预测情绪低落16.4%的变异量。进入行为不当回归方程的变量是教师教学、学习环境、课程设置, 能联合预测情绪低落15.9%的变异量。进入成就感低回归方程的变量是教师教学、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 能联合预测成就感低11.5%的变异量。总体来说, 学习倦怠产生的主要原因来自于教师教学、课程设置、学习环境和教学管理, 这4个变量能联合预测高职学生学习倦怠总水平21.1%的变异量。

教学管理对学生学习倦怠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但根据上述直线回归分析结果发现, 教学管理因素对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并不大, 于是将教师教学、课程设置、学习环境、教学管理4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 教学管理对高职学生学习倦怠除产生直接影响外, 还可以通过教师教学、学习环境等因素对学习倦怠产生间接影响。

3 讨论

3.1 高职学生学习倦怠各维度得分情况的比较

表1显示, 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状况比较严重, 在倦怠总分上“中度”和“重度”的分布比率达34.87%, 在各维度上“中度”和“重度”的分布比率也在28.16%~55.56%之间。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行为不当、成就感低、情绪低落。这些研究结果与王翠荣[5]、连榕等[6]的研究结论一致。当前在高职学生中确实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学习倦怠现象, 突出地表现为:迟到、早退、旷课、不交作业等一系列回避学习的行为。作为高职院校教育者应该静下心来探讨学生出现这些行为的内在原因, 而不应把这些行为看作是司空见惯的, 学生自身的问题。

3.2 学校因素对高职学生学习倦怠影响的分析

根据上述回归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 学校影响因素中的:学习环境、课程设置、教师教学、教学管理都进入了回归方程, 说明这4个因素对高职学生学习倦怠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 从4个变量对高职学生学习倦怠影响的强度和预测程度来看, 依次为:教师教学、课程设置、学习环境和教学管理。

3.2.1 师生交流少, 教法单一

教师教学对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最大。高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基本呈正态分布, 很满意的和不满意的都低于10%, 评价一般的学生最多, 占45.21%, 比较满意的占39.27%。学生认为教师教学不认真的很少, 只有3.07%, 很认真和较认真负责的占59.96%;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合理, 只有6.90%的学生认为教师要求过高, 还有13.60%的学生认为教师对他们无要求。那么问题主要在哪里?高职学生认为自己与任课教师的交流很少或没有的占69.73%, 经常与任课教师有交流的只有3.64%;另外, 认为教师的课堂教学严谨、创新的只有7.28%, 认为缺乏创新或单纯传授知识的达到了89.27%。教师教学的方法、方式单一, 仅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 缺乏与学生双向的沟通, 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终导致学习倦怠现象的产生。

3.2.2 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脱节, 没突出技能培养

在学校因素中影响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第二个因素是专业课程的设置。高职学生每周的上课任务都在20~30节, 每天4~6节。学生评价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的人数是合理的3倍。调查者中有1/3的高职学生感觉所开设的课程是以掌握知识为主, 只有14.37%的学生认为是以培养技能为主, 还有26.44%的学生认为两者都不突出;而且有42.34%的学生认为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与社会需要脱节或严重脱节;但79.11%的学生对自主选择的选修课都比较满意。由此可以看出, 高职院校有些专业课程设置不够科学, 教学内容枯燥, 专业知识陈旧, 授课方式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 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 与社会需要和学生需要严重脱节, 不能反映学科的前沿发展水平, 不能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对专业技能的培养不够。

3.2.3 学习环境一般, 教学设施落后

学习环境是影响高职学生情绪低落和学习行为不当的一个因素。教室、图书馆、宿舍等地方是学生主要的学习环境, 学生对学校提供的教室、图书馆的满意度高于宿舍, 有67.81%的学生认为教室、图书馆等环境较好, 只有30.08%的学生对宿舍环境比较满意;而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的教学设施比较落后。良好的学习环境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健康的情绪和行为, 不良的环境能使人产生消极的不健康的情绪和行为, 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4 教学管理偏松

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偏松, 个别教师责任心不强, 助长了学生的倦怠情绪。一些高职教师认为大学生不好管, 因此放松对学生的常规管理, 学生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甚至不做作业也不过问, 还担心自己对学生管理太严而被学生评价低, 影响自己的名声和收入。高职院校的考试不难通过, 教师认为自己学生基础差, 考前划个范围、勾个重点, 是皆大欢喜的事, 有的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 只靠临考前突击就能过关, 就算过不了, 还可以参加补考, 而补考淘汰率又极低, 对学生形不成压力, 因而也就激发不了学习动力。这种管理方式, 让学生无后顾之忧, 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干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 这直接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产生学习倦怠现象也不足为奇。

4 对策与建议

教师教学是影响学生学习倦怠的最主要因素, 学校的管理、教学内容的更新等都会通过教师来体现。高职院校要减少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 提高教学质量, 就必须加强学风建设, 完善学校各方面的管理制度。

首先, 合理地评价教师。任课教师经常跟学生打交道, 其教学行为是影响学生学习倦怠的主要因素。如何合理评价教师的付出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 只有做到了公平、客观、可信, 才能调动起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只有教师在讲课上下工夫,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来听课。

其次, 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针对学生迟到、早退、逃课、不听课、不交作业等现象进行严格管理, 并与平时成绩挂钩, 严肃考风考纪, 坚决杜绝考试作弊和阅卷中的感情分、随意分等现象, 对多次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应该毫不留情给予淘汰, 公开、公正、公平地评定奖学金, 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再次, 严把毕业质量关。高校扩招严重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质量, 致使大学生生源质量下降, 高职学生的素质更是如此。院校对于毕业生要实施“宽进严出”, 有一定的淘汰率, 对于那些不学无术、贪玩厌学、蒙混过关的高职学生, 绝不能让他们轻而易举地拿到毕业文凭。适当的压力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使他们不敢对学习有所怠慢。

参考文献

[1]Branko Slivar.The syndrome of burnout, self-image, and anxiety with grammar school students[J].Horizons of Psychology, 2001, 10 (2) :21~32.

[2]邹长华, 韩建涛.影响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 2008, 5:200~202.

[3]朱会明.学习倦怠研究的再思考[J].商业文化 (学术版) , 2008, 1:333~334.

[4]连榕, 杨丽娴, 吴兰花.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 2005, 37 (5) :632~636.

[5]王翠荣.高职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及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 16 (7) :743~744.

上一篇:林学院校下一篇:水泥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