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护理管理范文

2024-07-04

分层护理管理范文(精选12篇)

分层护理管理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本院各个科室共36名护士, 男女例数比:29例/7例, 20~36岁, 年龄均值 (26±1.05) 岁, 对入选的36名护士实施护士分层护理管理。

1.2 方法

临床对入选的36名护理加强护士分层护理管理:

(1) 设置护理分层管理层级:以36名护士实施临床护理经验, 选经验丰富、操作技能熟练的护理人员为负责人, 在护理中处做好日常护理工作外还应做好护士培训、考核等方面的工作[1]。管理组长以小组负责机制管理护理质量, 于科室各病房成立护理小组, 以护士工作能力、工龄等划分成4个等级:护士长、小组组长、高级/初级责任护理, 明确各组各级护理内容。

(2) 护理管理职责划分:于护理分层级管理要求下执行护理责任机制, 充分明确护士工作内容、职责。护士长主要负责监督护士日常工作, 同时负责小组各护护理培训、士绩效考核等方面的工作[2];责任组长负责危重患者的日常护理, 合理分配小组中其他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小组内的责任护士主要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

(3) 做好护理人员的培训、考核工作:护理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 护士长需按照每一个病区护理需求、各个小组护士的护理情况, 定时对护士展开相应的护理培训, 特别对初期责任护士, 应该加强对其的培训[3]。

(4) 转变护士排班方式:在护理管理中应用护士分层管理, 转变以往的排班方式, 制定更加合理的排班, 如按照护士的专业技能、工作时间、工作量等进行合理排班, 在旺季可增加值班人数, 在淡季、夜间可适当减少值班人员, 以提升护理质量[4]。

1.3 效果评估

(1) 护理满意度:选我院自拟护理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对36名护士所负责的患者做问卷调查, 实行百分制, 得分越高表明护理越满意[5]; (2) 护理管理质量:护理管理质量包含:病房管理、优质护理、基础护理, 同样实行百分制, 得分越高, 则护理管理质量就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对实施前/后护理满意度评分

实施前, 36名护士所负责的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评分为 (82.56±3.64) 分;实施后为 (98.87±0.58) 分, 实施前/后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比对实施前/后护理管理质量评分

实施前, 36名护士基础护理评分 (85.57±1.45) 分、病房管理评分 (86.63±3.14) 分、优质护理评分 (85.29±2.45) 分;实施后, 分别为 (98.88±0.65) 分、 (99.36±0.58) 分、 (98.79±1.15)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临床对护士展开分成管理, 主要为强化护士的临床护理知识、提升操作技能及改善护理态度等, 以确保护士能够顺利地完成医院所安排的各项护理工作。护理分层管理属于一种新型的护理管理方式, 此种管理方法与实际管理相结合, 将管理对象作层次划分, 从而使管理效果得以提升[6]。而且, 此种护理管理模式能优化管理方式, 在护理管理中有效运用, 能提升护理管理质量及效率。

此次抽取36名护士作研究对象, 对其实施护士分层护理管理, 实施后满意度评分 (98.87±0.58) 分, 明显高于实施前 (82.56±3.64)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实施后, 护理管理质量评分均比实施前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为改善临床护理质量, 在管理工作开展时实施护理分层护理管理, 效果确切, 能提升护理满意度的同时, 还能提升临床护理质量及效率。

摘要:目的 分析护士分层护理管理在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此次研究对象抽取2015年7月-2016年9月本院各个科室共36名护士, 对其实施护士分层护理管理, 比对实施管理前/后护理质量变化。结果 实施后, 满意度评分为 (82.56±3.64) 分;实施后为 (98.87±0.58)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施后, 护理管理质量评分, 均比实施前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临床护理管理工作开展时, 采用护士分层护理管理的效果较显著, 可明显改善护理质量, 同时提升护理满意度, 可推荐。

关键词:护士分层护理管理,护理管理,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陶风英.高年资护士管理中实施护理管理的方法及可行性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 2015, 18 (9) :209-210.

[2]邹莹, 柯春.分层培训及规范化管理在低年资护士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医学信息, 2015, 23 (44) :266.

[3]张利姣.系统化护士管理在提高新入职护士工作质量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 2015, 10 (17) :14-15.

[4]李艳霞.人性化管理在临床护士管理中的应用体会[J].医学信息, 2014, 11 (2) :206-207.

[5]李云欣.护士风险管理在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母婴世界, 2015, 14 (10) :252-253.

护理人员分层培训计划 第2篇

为保证病人安全,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不断强化护理理论和技能水平,提高护士安全意识和急救处理的能力,特制定“三基三严”培训工作如下:

一、规范化培训管理

(一)新护士(1年)培训

1、培训目标:

①做好岗前培训,教导护士爱岗敬业。

②抓好“三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③工作中要求掌握核心制度、各班职责,掌握基础护理技术。

④了解精神专科理论与技能。

2、具体要求:

①新护士进入工作岗位前,必须接受岗前培训。

②护士长结合每个护士制定出具体培训计划。

③须加强临床护理实践,以临床护理工作为主,可适当安排药疗工作。④参加所在科室业务学习和技术操作。一年内独立完成护理文件书写。

⑤新护士应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培养(包括思想素质、业务素质、综合素质),工作时要仪表端庄、态度和蔼、工作认真,遵守纪律,服从领导安排,尊敬老师,勤奋好学,搞好团结。

⑥3个月试用期满后能胜任护士岗位工作。

(二)工作1-5年护士的培训

1、培训目标:

①具有熟练的基础护理技能,掌握基础护理和护理专业知识。掌握各项抢

救治疗仪器(心电监护仪、吸痰器、呼吸机、简易呼吸器)的操作方法;常用急救药品的药理作用、用法、注意事项。

②能规范化书写护理文书。

③掌握专科护理常规、技能及疾病健康教育。

2、培训方法:

①各科护士长根据护理部制定的培训内容,结合实际有计划安排自学或科 内组织学习。

②熟练掌握基础护理22项操作(详见规范化护士培训手册)。

③组织提问:各科护士长每半个月至少一次提问,提问内容可以多样化,如专科护理、安全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基础护理、并发症的预防、风险防范措施等。

分层护理管理 第3篇

关键词:护士;分层护理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1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339-01

护士分层管理是指根据护士的学历?年资?职称?工作能力等方面,对护士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将护士分为N0?N1?N2?N3?N4五个层次,根据层次不同展开针对性的管理[1]?大量的实践资料证明,护士分层管理对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具有十分理想的效果,因此我院于2014年起在护理管理工作中也开始实施护士分层护理管理?通过1年的观察发现,将分层护理管理应用于护理管理工作中时,医院护理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现我院利用护士分层护理管理实施前后效果比较的方式,论述该护理管理方法的优势,并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的护理人员资料38例,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20~48岁之间,平均年龄(29±6.73)岁;工作年限1~28年之间,平均年限(11±5.72)年;其中护士17名,护师13名,主管护师8名;护理人员学历为:专科27名,本科9名,在职研究生1名,硕士1名?本文将2013年1月~2013年12月实施传统护理管理的阶段作为A阶段,将2014年1月~2014年12月实施护士分层护理管理的阶段作为B阶段?两个阶段的护理人员均为同一批,两个阶段在一般资料比较中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A阶段采取传统的护理管理模式,B阶段采用护士分层护理管理模式,具体管理措施如下:

⑴进行分层?参照分层管理标准模式,结合自己医院的实际情况,将38名护理人员分为5个层级?N0层:工作年限1年,已通过护士资格考试,或已查询到注册成绩但还未注册,已掌握基本的护理技能,能够为患者提供基础服务,并在上级护士指导下进行工作;N1层:工作年限超过1年的低年资护士?护师,熟悉护理基础?专科与技能知识,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与护理病历书写能力,具有处理突发事件与积极配合抢救的能力;N2层:高年资护师?主管护师,护理专业知识熟悉,拥有良好沟能力,能积极配合抢救,具有处理紧急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N3层:高年资?副高级主管护师,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与理论知识,敏锐的观察力与熟练的操作技能,综合能力强;N4:本专科工作5年以上,获得专科护士培训资格证书,综合能力强,具有较高的威望与专长,较强的业务能力,具备护理教学?科研及管理方面能力[2-3]?

⑵制定分层工作职责?针对护理人员所划分层级的不同,制定针对性的工作职责,由于工作职责?工作内容不一样,相应的职务津贴?奖金?福利待遇也各有不同?通过层层管理,将护士分层工作职责落实到位?

⑶护士分层次使用?根据“扁平化”原则对护士进行排班,各科室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设立不同的责任组,每组由不同层级的护士所组成?N4层次护士专科业务由全院共享,N3层次护士主要进行病区的质控工作,N2层次护士负责从患者入院到期间所有的治疗?健康教育?护理服务?出院指导等工作,N1与N0層次护士主要由责任组长带教,上层级护士指导下,协助完成各项护理工作?

⑷分层培训与考核?在护士的培训与考核方面,也遵循分层护理管理原则,根据各层级护士的特点不同制定相适宜的培训内容?培训目标?课程与考核计划?在培训形式与途径方面也应该多元化?多样化,以便能尽可能满足每位护士的培训与考核需求,促进培训效果?

1.3评价指标

对两个阶段护士的护理质量?培训通过率以及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注:⑴护理质量评分由医院高层管理者根据护士个人表现?综合考核成绩?护理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等情况进行客观的评分,满分为100分,取其平均值?⑵护理满意度调查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每个阶段抽取每名护理人员所负责的患者各50例进行护理满意度评分,满分为100分,取其平均值?

1.4统计学方法

通过运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将所有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其中计数资料采用标准差( ±s)表示,以t检验,组间对比用x2检验,设定显著性水平为P<0.05?

2.结果

2.1两组护理质量与护理满意度比较

B阶段护士的护理质量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均明显优于A阶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2.2两组护理考核合格率比较

观察可见,B阶段护士的病房管理?重症护理?基础护理以及专业考核的合格率均明显高于A阶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3.讨论

本次研究可见,对护士实施分层护理管理后,护理质量?护理考核合格率?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实施前,由此也进一步证明了护士分层护理管理在护理管理工作中应用的可行性?有效性与合理性?通过护士分层护理管理措施在我院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大力落实,使人力资源的使用更加科学?合理,同时实现了护理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这一新理念的转变,使护理工作职责与岗位能级能够对应,从而充分调动了护士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促进护理服务工作的和谐?顺利开展打好了基础[4]?此外,分层护理管理的应用,还显著提高了患者对医院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使护患关系更加融洽,有效减少了护患纠纷的发生?

综上所述,护士分层护理管理对促进整体的护理服务质量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具有大力推广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辉.分层护理管理模式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4,1(1):316-317.

[2] 欧阳凤霞.护理人员分层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15,27(4):111-112.

[3] 胡秀丽.护士分层级管理在妇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4,7(7):230.

分层管理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效果 第4篇

关键词:分层管理,护理管理,患者满意度

当今, 随着社会愈来愈进步, 医疗体制也随之不断变革, 从而导致医护模式有了巨大进步, 逐渐向更高层次转变。临床护理工作仅仅针对病症以及疾病本身进行护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 因此以患者为中心, 环境、心理、社会以及精神等全面开展的整体健康干预便成为了护理的重心[1]。只有将护理体系不断完善, 才能让护理的有效机能得以完全发挥, 将公众的健康需求最大程度地满足[2]。为合理分配临床护理源, 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 该研究选用2012年3月—2013年3月期间入住该院患者中的294例实施分层管理模式, 获得较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用入住该院患者中的588例, 将其随即均匀分成两组。294例观察组患者年龄范围在13~81岁, 平均年龄51.5岁, 其中男163例, 女131例, 护理人员由88人组成, 其中21人学历为中专, 42人为大专, 25人为本科, 51例为初级职称, 35例为中级职称, 2例为高级职称;294例对照组患者年龄范围在12~80岁, 平均年龄51.8岁, 其中男161例, 女133例, 护理人员由88人组成, 其中20人学历为中专, 41人为大专, 其余27人为本科, 52例为初级职称, 34例为中级职称, 2例为高级职称。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以及护理人员的学历以及职称情况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管理方法

观察组:采用分层管理模式, 根据护理人员不同的能级将88位, 护理人员分成初级责任护理人员层、高级责任护理人员层、护理组长以及护士长层四个层级。给予不同的工作权限和待遇, 履行不同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 满足不同患者、不同疾病及病情的需要, 确保护理质量。每个层级都有其特定职责, 在严格遵守其相应职责的同时, 还要积极参与并且指导下一层级的工作, 辅助上一层级开展工作。

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模式, 由护士长按照护理人员各自的特点、经验以及综合能力安排日常护理工作;依照综合情况为各级护理人员制定相应的职责, 并且严格执行;充分考虑护理人员的需求以及工作量, 各项护理工作安排要按照每位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实施。

1.3 效果判定标准

患者满意度情况均采用该院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进行鉴定;知识技能考核以及护理病历书写情况亦采用该院设计的调查表进行鉴定。各项满分均为100分, 60~69分为及格, 70~89分为良, 90~100分为优[3]。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护理结果

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模式的患者满意度、知识技能考核以及护理病历书写情况均显著低于实施分层护理管理模式, 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模式的患者满意度、知识技能考核以及护理病历书写情况均显著低于实施分层护理管理模式,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药物错误、压疮、患者跌倒情况对比

观察组无论是药物错误、压疮情况, 还是患者跌倒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21世纪作为健康护理的新纪元, 为护理管理者同护理人员带来严峻的挑战, 患者对医疗服务的要求愈来愈高, 常规的护理管理模式早已不能满足患者的要求以及现实状况, 为了满足现代护理工作的需要, 分层管理护理模式便孕育而生[4]。在层级管理体制中, 护理人员结构形成梯队, 不同层级护士组成责任制护理小组共同护理患者, 通过优化组合、优势互补, 充分发挥高级责任护士在应急急救、危重病护理、查房会诊、患者安全、质量管理、健康教育、临床带教方面的经验。落实分层管理不但能够将护理工作质量大幅度的提高, 还可以让不同水平的护理人员将其最大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5]。

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医护人员知识技能考核以及医护人员护理病历书写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药物错误、压疮发生情况以及患者跌倒发生率分别为:4.1%、1.7%、2.4%;对照组药物错误、压疮发生情况以及患者跌倒发生率分别为:6.8%、2.7%、3.7%, 观察组无论是药物错误、压疮情况, 还是患者跌倒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 分层管理模式得到了更多患者的认可, 并且将护理工作质量大幅度的提高。

分层管理模式应用至临床护理工作中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护理安全、护理管理质量等;在护理人员的临床带教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这种护理管理模式可以推广至的临床护理工作中。

参考文献

[1]焦丹丹, 丁雅芳, 王岚, 等.分层管理在提高ICU护士核心能力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 2011, 17 (26) :114-117.

[2]成守珍, 王晓丹, 谢凤兰, 等.分成次护理模式在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 2008, 11 (11) :5-7.

[3]陈昌锋, 胡传峰, 吴宪.城市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结果分析报告[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0, 25 (1) :36-38.

[4]刘红.分层次管理模式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J].护理管理研究, 2011, 25 (6) :1561-1565.

2018年护理人员分层培训计划x 第5篇

为进一步加强护理质量,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根据临床护理工作实际需要及护理人员职业发展需求,特制定2018年护理人员培训计划:

一、按照《护理人员分层次培训方案》分层实施护理人员三基培训

以“岗位胜任能力”为核心,落实岗位分级管理要求,开展各级护理人员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训工作。

(一)理论培训:按照院级、科级层面进行

1、院级层面培训:重点加强安全药品、输血安全、沟通技巧、护理文书、SBAR交班模式等内容的培训。以《临床护理实践指南》、《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及处理》为护理人员理论考试内容;以第五版人卫出版社出版的《基础护理学》作为培训期护士季度考试内容。

2、科级层面培训:对科室排名前5位病种的疾病护理常规、五大抢救程序、应急预案、护理核心制度作为科室理论基础培训的必备内容,并落实于各月度培训和月度理论考试中;根据科室实际需要,结合新业务、新技术,突出与专业医疗技术相匹配的专科知识。以科室业务讲座、业务查房、晨会提问、疑难病例讨论、个案护理、品管圈等形式组织进行,保持护理水平与学科同步发

(二)技能培训:

1、护理部层面:定时开放示教室,对每层级护士规定的操作技能实施培训;结合实际工作要求,每季度规定操作考核内容,护理部进行抽考,促进临床护理操作的规范化。

2、科室层面:按照护理部制定每季度操作考核内容,按时进行科室全员培训和考核;此外,要求各科室每季度进行1-2项本专科的操作技能的操作培训、考核,以满足临床专业的实际需要。

二、加强重点人群的培训

1、重点专科人才培养

各护理专科小组进一步规范专科护士培训内容,有计划地对专科护士进行系统的、标准化的专科护理教育。护理部通过送外进修、送外短期培训等方式,加快培养如危重症专科、糖尿病专科、PICC专科等的护理骨干,提高手术室、供应室、急诊科、血液透析室等重点科室的护士护理质量和临床专科护理领域的专业技术水平。

2、护理管理人才培养

通过理论授课、学术交流、外出培训等方式,提高护士长综合管理素质及管理效能,提高护理管理团队的整体管理质量。保证医院护理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3、教学师资培训

通过授课比赛、护理查房、短期培训、学术交流等,培养一批综合型护理骨干,进一步提高教学师资人员的理论授课能力或操作传授能力,协助科室护士长做好科内护理培训。

4、机动护士培训

通过组织护理人力资源紧急调配演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机动护士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保障护理安全,提升护理质量。

三、培训课程安排

(一)新上岗护士培训

具体培训参见新上岗护士培训方案

(四)2018年机动护士理论培训计划

五、培训要求

(一)各科室人员必须按培训计划积极参与规定培训,遵守纪律,认真做好笔记并掌握培训内容。

(二)培训期间禁止代签、迟到、早退,代签或早退人员按未参加处理。

(三)所有授课人员按要求提前备课,课件内容结合医院实际和护理新进展,不照搬教材内容,力求培训省时、实际、有效。

(四)科内培训由科室根据科室培训计划自主妥善安排,不得简化。

分层护理管理 第6篇

关键词:分层级管理,基层医院普外科,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336-02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普外科核定床位48张,实际开放床位48张,年手术量1500余人次,在岗护士14名,其中主管护师2名,护师5名,护士7名;本科6名,大专8名?护士长和护理主管各1名,由全院竞聘产生,其余各层级人员按照本科室制定的层级管理方案在科内实施竞聘上岗?

1.2护士分层及使用分配

根据护士的学历?护理时间?资历?实际工作能力及服务态度等因素将护士分为护理主管?责任组长?一级护士?二级N1护士和二级N2护士? 我院作为一所基层医院,在护士数量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利用团队协作力与集体荣誉感,更大的发挥每一个护理人员的工作潜力?采取APN排班,结合护士的不同层级分组排班,保证对病患的连续服务,改变以往的一人一组制,采取两组合作,避免护理工作交替产生的护理薄弱段,由高层级护士指导低层级护士共同完成各项工作?各层级护士要明确自身的岗位职责?如护士长等高级层护士要监督并确保医院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的正确实施;直接参加临床护理工作指导各层级护士进行复杂的护理操作和危重病人抢救;了解国内外发展趋势,指导和改进临床护理实践;及时填写不良事件报告,有事故前瞻性的防范思维;开展护理人员优质服务教育,加强护患沟通,不断改进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1.3环境营造及入院优质护理

为护理人员及患者營造一种温馨?和谐?干净的工作及住院环境,综合专科特点加强基础护理工作,认真做好晨间与晚间的卫生及消毒工作?当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应而带微笑,主动迎接患者,同时将其入院后主要责任医师?病房环境及相关制度告知他们;及时为患者准备好用床及用品,以便患者入院后能尽快安置,同时护理人员还要了解患者的病型?症状?家庭状况及心理状态等;病情较重的患者,应准备好各类抢救用品,比如心电监护仪?吸氧设备,接到患者后则要迅速建立BD针静脉通道叭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与沟通,鼓励他们表达心中的想法,尽快消除陌生感,建立一种良好的护患关系,促进治疗及护理?普外科住院患者入院后要及时对各类危险因素进行筛查与评估,然后根据这些不安全因素采取对应的护理干预策略,护理人员则要认真做好评估单,同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或陪护人员做好知情同意签字?

2.结果

通过数据对比结果如下表,

3.讨论

经以上结果可知在普外科实行分层管理可以大大提升医院的护理质量,提升服务方面的好评率?患者的满意度是评价护理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而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目前在我国临床护理人员的配备中,护士无论学历?职称高低,一律承担着类似的工作,这样既浪费护理人力资源,又降低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为了适应护理模式和医疗模式的根本性变化,我院外科采用护士分层管理的模式,明确各岗位职能,逐级管理?这种管理方法本着因材施用的原则,激发了每位护士的进取精神,有利于护理人才的培养?同时也锻炼了每位护士的管理能力?护士分层管理后,患者有了固定的护士?医师,各组医护人员相对固定,加强了护患沟通,有利于缓解患者及其家属的恐惧心理,减少了护患纠纷的发生,提高了护理满意度?最重要的一个方而是,护士分层管理进一步健全监督机制,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与控制;合理利用护士,逐步完善患者的生活护理和基础护理,确保了患者的护理质量?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士的护理质量达标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对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亦高于对照组(p<0.05) o综上所述,护士分层管理充分调动和发挥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落实患者的基础护理与生活护理,显著提高外科护理质量?

4.结论

实施分层管理在试验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和以高护理质量以及护理人员工作效率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主要针对不同的护理人员以及不同的病人给予针对性的管理模式以及针对性的护理方法.并且通过合理的安排人员.以达到护理资源利用的合理化.以及护理效率的最大化从本次探究中我们看到.我院通过实施分层护理后.普外科病房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操作技术?护理人员服务态度?健康教育以及?基础护理的满意程度显著性皆优于实施之前.具有统计学意义?综上对于心外科护理人员实施分层管理的模式后.员工的护理质量和护理的工作效率显著性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值得在其他医院心外科以及其他科室广泛推广?使用优质护理服务在普外科护理中的应用,使护理管理内涵得以丰富,创新了以往的护理方法,并且促使护理文化氛围更浓厚,护理质量得到步与可持续提高,从而为患者创造了人文?优质?安全及快捷的就医环境,也为打造特色护理服务品牌提供了条件?优质护理服务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护理观念,使得护理人员素质与责任感都得到明显提高,而患者也得到了更为满意的服务,明显提高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健康教育知晓率,并有效降低了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代丽敏,王春丽,王丽杨,昆娥.分层管理模式在心外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分析护理研究2014,9(8)

[2] 朱淑静,护士分层分组管理模式在外科病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研究,2010,11(2)

社区内科护理中分层管理的应用初探 第7篇

关键词:社区内科护理,护理方法,分层管理

1 资料与方法

以社区内科护理期间常见的不合理现象为研究资料, 对护士在护理期间的不良行为进行整理, 方便护士在开展社区护理工作时能够严格按照规定标准来进行, 包括护理期间资料信息保管不合理, 护理人员日常操作不规范等现象。选择社区内2015年1月至12月的患者护理资料, 对护理应用的方法以及工作期间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探讨, 下面将对分层管理应用在社区护理工作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

1.1 社区医院各病区建立护理人员组织运行体系:

开展护理工作, 要明确社区内各个病区的主要职责, 并在护理期间建立完善的责任体系制度。由护士长来落实工作规范管理计划, 病区内的护理工作者还要成立管理小组, 由小组长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并对护理期间存在的不规范现象及时更正, 最后是护理工作者, 按照规定管理体系来开展规范化的护理服务。

1.2 制订各层次人员的任职资格及岗位职责:

分层管理各个岗位的管理人员任职资格要严格控制, 尤其是护理人员, 个人专业水平要达标, 在此基础上进行管理人员职责能力的完善, 护理组长要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备护理人员从业资格证, 并且从事社区护理工作至少两年, 这样才能对各个岗位充分了解, 能够更好的完成社区管理工作。护士长在上岗前需要与其他社区进行互换, 学习内科护理管理的先进方法, 并在经验上做出交流, 帮助提升社区医院的整体护理服务水平。对各个阶层的管理人员进行上岗前考核, 针对专业技能与沟通能力两方面来进行。

责任组长要每天对责任护士上报的工作报表进行审核, 并对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护理内容进行批注。还肩负着对社区内健康宣传教育工作落实的任务,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面向社区群众进行流行疾病防治知识宣传, 发挥社区医院在基层的积极作用。

责任护士与辅助护士同为基层岗位工作, 责任护士要具有相关岗位至少3年的工作经验, 负责完成住院人员的资料完善以及出院手术的相关办理, 要做到对内科护理知识的全面了解, 帮助解决辅助护士在岗位中所遇到的问题。

辅助护士要达到国家注册护士级别, 对内科护理的基础知识运用娴熟, 能够独立完成内科病房内的护理工作, 并按照医嘱帮助患者服药, 达到护理要求级别。将患者身体出现的不适症状记录下来并负责的医师反应。

开展社区内科护理时分层管理的各个阶层要相互配合, 各司其职并在工作经验上进行交流, 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要帮助解决辅助护士所不能解答的问题, 在岗位中出现违规操作也要加强管理, 严格按照管理体制来解决。

1.3 绩效工资分配制度:

工资分配是实现分层管理的重要环节, 也是决定管理是否能够实现的关键因素。工资要按照绩效考核的方法进行分配, 这样更公平合理, 同时也能在内科护理中激发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能够认真负责的对待工作任务, 并将现场存在的问题通过技术方法来解决。

1.4 责任组长的上岗机制:

分层管理的各个管理岗位中, 要形成竞争制度, 使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能够得到重用, 并在岗位中相互配合。当社区护理工作比较繁忙时, 可能会涉及到岗位上的互动帮助, 此时责任组长可以帮助完成辅助护士工作, 但辅助护士不能接管责任组长的工作。要保持可以向下调动完成岗位工作, 但不能向上调动的原则, 以免由于护理人员缺乏能力与经验, 导致内科护理混乱的现象发生。

2 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分层管理, 发现社区内科护理工作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分层管理前护理行为不当共有16例, 分层管理后减少到10例, 经过管理人员的耐心讲解, 不当行为也得到了解决。专业技能运用不娴熟现象在分层护理前经调查共有26例, 表现为操作过程不流畅, 顺序错乱, 经过分层管理中体系的约束, 数月后调查仅剩8例, 并且护理人员也能够运用专业术语与患者沟通, 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整体观察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够达到社区服务的要求水平。下面将开展分层管理前后出现护理问题的次数表, 方便社区医院管理人员对护理工作进行审核研究。在社区内科护理工作中, 应用分层管理取得了显著效果为接下来将要进行的社区医疗服务打下了良好基础, 各个阶层的护理人员在岗位中也能实现自我价值。

3 讨论

3.1 分层管理调动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分层管理方法中, 护理人员明确个人所要负责的工作内容, 积极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期下也能正确认识管理体制, 通过个人努力在社区医院中取得更好的发展, 同时也能避免出现管理制度配合不完善的现象。完成工作管理体系后, 护理人员在岗位中不会出现相互推脱的现象, 都能很好的解决本职任务, 按照医师的叮嘱完成内科护理任务, 并帮助患者更快速的恢复身体健康。

3.2 分层管理显示了护理人员管理工作的连贯性:

各个阶段的护理岗位即处于管理层面, 同时也要相互配合完成任务, 在岗位中积极的配合工作人员完成岗位内任务, 实现更理想化的工作效果。分层管理使各个护理岗位更具有连贯性, 达到了预期的管理目标, 同时也为护理人员创造了交流工作经验的平台, 在岗位中完成本职工作, 使内科护理有层次的进行, 不会出现护理操作混乱的不良现象。

3.3 分层管理激发了各层次护士的创造性:

各个层次的护理人员想要升职必然要对个人技能进行提升, 分层管理最大的优点是保持了社区护理人员之间竞争的公平性, 避免出现不良竞争行为[1,2]。同时也为各个层次护理人员提升岗位能力创造了学习机会, 使社区医院整体医疗水平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临床技术技能是护理管理者取得下属信任的基础, 是衡量护理管理者科学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培训, 从整体上提高了组长的临床技术技能、协调能力、操作能力、教学能力、应变能力和沟通能力, 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陈红光, 刘琼.组长负责制分层管理模式在消化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3, 21 (17) :107-108.

分层护理管理 第8篇

1 方法

1.1 合理配置护士

根据病人的病情, 做到合理配置护士, 实行双班制, 为病人提供连续的、无缝隙的、均衡的护理服务。根据护士资质及病人情况, 将病区分为两大组, 责任护士组长 (由高年资护士担任) 08:00~12:00, 14:00~18:00, 责辅实行08:00~20:00, 20:00至次日08:00双班次。

1.2 制订各班岗位职责

根据科室特点及人力资源情况将护士分层使用, 并制订了明确的岗位责任、工作标准。实行责任护士管床大包干, 每名护士平均分管 9张病床, 完成所管病人的治疗、护理、病历书写、健康宣教等。

1.3 建立合理的护理专业队伍, 护士分层管理

在实施责任制护理基础上, 护士长根据护士的工作能力、工作年限、责任心, 对护士实行分层管理。根据病人病情、护理难度、技术要求, 按照等级对应关系, 将病情轻重不同的病人分配给不同等级的护士进行护理。在保证护理质量的同时, 充分体现护士的自身价值。实施护士分层管理, 不仅对低年资护士的成长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 而且也保证了每班都有护理组长或高年资护士在岗。

1.4 设立质量控制小组, 加强质量持续改进

制订我科所收治病人的疾病护理常规。科室各质量控制小组由责任护士组长担任, 并建立质量持续改进的护理系统。

2 实施效果

2.1 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 保障了护理质量

排班方式的改变, 是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变革。不仅减少交接班次数, 即从传统每天3次交班缩减到每天2次, 提高了工作效率, 而且进一步提高了护理质量。

2.2 提高了病人满意度

工作场所的变化, 护理文书的简化, 使护士的工作地点由原来的护士站改为病房, 这样护士可以主动到病房巡视病人, 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责任护士更加清楚地知晓自己所管病人的病情变化、护理效果及心理状况, 主动向病人提供康复指导, 及时向医生反映病人的病情, 实现了病人满意、护士满意、医生满意, 病人满意度明显提高。

2.3 有利于护理人才的培养

排班激发了每个护士奋发进取精神, 高年资护士对低年资护士进行有针对性的临床指导、帮助, 让护士有充分的专业成长空间和时间, 让不同层次、不同能力和经验的护士共同面对病人, 团队合作, 优势互补, 使病人得到优质的、均衡的服务。

2.4 夯实了基础护理

排班模式的改变, 病区基础护理质量发生很大的变化。根据科室特点, 在治疗、护理高峰时间段增设10:00~14:00、16:00~20:00辅班, 不仅缓解中午液体、治疗多, 而且使晚间护理做得更加到位。

2.5 提高了护士长的管理效率, 病区管理不断加强提升

排班模式的改变, 使护士责任心更强了, 大家集思广益, 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在护理部的帮助下统一做了护理警示牌, 给予警示。如水、电、氧气、仪器设备等均有明显标志, 消除了护理安全隐患。

3 体会

3.1 排班模式的改变, 转变了护士的思想观念

护士不仅完成日常的护理工作, 而且增强了责任心和主动服务的意识, 核心制度落在了实处, 床头交接做到了细致、认真, 对自己所管床位的患儿, 病情的“八知道”掌握得更全面, 治疗护理更专一。

3.2 科室的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到位

从刚入院时起, 接诊护士就会向病人及其家长介绍病区环境、陪侍探视制度、安全指导以及主管医生、责任护士情况。责任护士还要不定时向病人讲解有关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护理的方法、常见疾病护理等相关知识, 使家长了解更多的科学育儿知识。通过分组责任制护理, 护士巡视病房的次数增加, 及时了解病人的需求, 病人对责任护士的满意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保证了护理质量, 提高了病人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王宝珠, 付瑜.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深化基础护理内涵[J].护理研究, 2010, 24 (10A) :2614-2615.

[2]杨辉, 赵秀兰.“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内涵之刍议[J].护理研究, 2011, 25 (7C) :1954-1955.

[3]韩咏梅.我院儿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心得与体会[J].护理研究, 2011, 25 (12C) :3387-3388.

[4]刘东霞, 吴海燕, 梁勤.在优质护理服务试点病区开展责任制护理的效果探讨[J].护理研究, 2011, 25 (11B) :2995-2996.

[5]赵斌, 刘丽莉, 邢琳琳.护理能级管理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11, 25 (12C) :3388-3389.

[6]李艳英.产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 2011, 25 (9B) :2425-2426.

分层护理管理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儿科共有四个病区 (儿童一病区、儿童二病区、儿童三病区、儿童四病区) , 每个病区共有护理人员15名。随机抽取儿童一病区和儿童三病区所有护理人员, 共30名, 作为观察组, 对其实施分层分组管理;并抽取儿童二病区和儿童四病区的护理人员, 共30名, 作为对照组, 对其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观察组护理人员年龄22~40岁, 平均年龄 (29.00±10.21) ;学历本科7名, 专科23名;从事护理工作的时间最长20年, 最短1年, 平均8.2年;对照组年龄21~41岁, 平均年龄 (30.00±9.11) 岁;学历本科6名, 专科24名;从事护理工作的时间最长22年, 最短半年, 平均7.9年。另外, 所有参与此次活动的护理人员均为女性。两组护理人员在年龄、学历、从事护理工作的时间长短以及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不存在显著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研究方法

观察组实施分层分组管理,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 分别对两组护理人员的专业理论、技术操作、病区护理质量以及医患满意度等进行计分考核。计分标准为90分以上为优、70~90分为良、70分以下为差。

1.3 统计学意义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两组护理人员在专业理论、技术操作、病区护理质量以及医患满意度等得分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发现以分层分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的观察组较之于实施传统管理模式的对照组, 其护理人员中各项成绩的优秀人数更多, 成绩为差的更少, 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多, 这也给护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为了进一步提升护理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 各地医院不断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 对护理人员采用分层分组的方式进行管理, 以促进优质护理工作的进行[2]。

所谓分层分组管理, 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对管理对象的各项能力进行精细判断和识别, 并进行分层分组, 然后再根据各层各组护理人员在工作技巧、能力水平、护理方法等方面的差异性, 对各层各组分别采用相应的管理措施, 以此明确各层各组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 保证护理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3]。对护理人员进行分层分组管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理念和护理方式, 有利于促进优质护理活动的顺利进行, 对提高我国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首先, 该管理模式对护理人员进行分层分组管理, 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优势和特长, 有效调动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利于促进护理任务的顺利完成。其次, 分层分组管理不同于传统的护理模式, 是一种新型的优质临床护理方式, 其对护理人员采用分层分组的方式进行管理, 是对资源的优化配置, 有利于医院护理机制的完善和发展[4]。最后, 在分层分组管理中, 护理人员要充分考虑到患者的需要, 对其实行个性化护理, 不仅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而且对改善医患关系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提升了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 对护理人员采用分层分组的模式进行管理是一种优质的临床护理方式, 值得在护理工作中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郝丽霞, 马丽敏.分层分组管理模式在优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21) :87-88.

[2]杨垚.护士分层分组管理在优质服务示范病区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 (03) :273-274.

[3]农春兰.优质护理中分层护理引导与研究[J].大家健康 (学术版) , 2013, 7 (04) :107-108.

分层护理管理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该院实行分层管理中, 选取67名护士作为观察对象, 护士的平均年龄为21~45岁, 平均年龄为 (34.2±3.1) 岁, 护龄为6个月~13年, 平均护龄为 (3.2±1.1) 年, 职称方面:护士为30名, 护师为24名, 主管护师为13名。在文化程度方面:本科护士为17名, 大专为37名, 中专为23名。

1.2 调查方法与评价

根据每个护士不同的学历、职称、综合能力、沟通能力等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评估, 先将护士划分为业务护士、责任护士、操作护士、辅助护士, 确诊护士等等.根据护士不同的划分, 相应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也有所不同。

由医院根据各个科室的具体工作情况, 各个科室自行设计患者满意度调查表, 调查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立:通过对住院环境、病房管理、护士业务水平、服务态度、沟通能力、行为举止等方面进行评价, 分为不同的评价等级, 它包括:很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和非常满意这5个等级。

1.3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分层管理实施前后在业务水平、病房管理、沟通方面的效果

经过研究认真、细致的统计, 在实施分层管理这项工作的前后做一下对比, 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比护士业务的合格率, 病房管理方面的满意度, 与患者和患者家属的沟通方面的满意度均有明显的提升.在实施分层管理之前:护士的服务、业务合格率为71.2%, 病房管理满意度为80.1%, 沟通达标率为79.4%, 实施分层管理后分别为:93.2%、94.7%、95.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护士的分层管理实施前后在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护士工作总体满意度等方面的效果

经过认真的统计, 实施后较实施前在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护士工作总体满意度方面均有提高, 提高的比率分别是:21.3%、19.5%、23.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分层管理这项活动开展以来, 据统计表明:在工作中明显的增强了护士积极、主动的服务意识, 同时由于护士的分工明确, 所承担的责任每个人也非常清楚, 这样大大减轻了护士的工作内容和压力, 提高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 有效促进护理质量和护患满意度的提高。

护士长期在这种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中工作, 在工作中得到患者和患者家属对其工作的认可和肯定, 长此以往良性的发展下去, 医疗单位的就医和护理服务质量也会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这会大大地调动护士在工作中的积极性, 以及对待工作的热情.对提高整体护理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3 讨论

护士分层管理提高了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和对工作的总体满意度。该院实施护士分层管理是体现医院和护理管理水平的重要方面, 同时, 也是促进护理质量提高和患者满意度的重要前提。医院为护士有针对性地实施了分层管理后, 改变了护理工作以往存在的诸多问题的现状, 现在每1级别的护士每天的工作内容不再因为岗位的不断改变而有所变化, 从而增加了护理人员工作的自由性和空间性[2], 这样, 使护士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业务知识, 以及学习多学科的社会知识, 在学习中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头脑来武装自己, 提高自己的自身价值。

在整个的医疗活动中, 护士要面对来自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程度、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背景、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不同性别等等的患者, 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更好的与患者沟通和交流, 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提升患者和患者家属的满意度, 为促进护士整体服务水平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护士只有在开展全面护理工作时, 与患者和患者家属做到有效而且保持顺畅的沟通, 才能更好地避免护理纠纷和差错事故的发生, 充分发挥医护人员的主体作用, 不断地提高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和对工作的总体满足度。

促进了护士、护患之间的人际交流和沟通。医院对护士实行分层管理, 使护士在工作中所承担的工作内容相应的有所改变, 护士工作的责、全、利是随着护士不同级别的递进和其难度的不同来划分的[3], 在实施此项活动中, 使护士在工作实践中真正认识到了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和所要承担的责任, 护士也切身认识到了不断学习对于自身提高个人的竞争力的重要性, 此项工作的实施对护士留出时间和空间去学习创造了先觉条件。

在实施此项活动的实践表明:各个科室护士各层级间既有分工又有协作, 使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护理工作更加认真、细致、积极主动, 增加了护患之间以及护士与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交流的机会, 使患者得到了更全面、更贴近的人性化护理, 提高了患者的认可程度和满意度。

规范了护理流程, 使自身价值得到体现。

(1) 护士分层管理的实施使护士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在护理工作中, 护士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和多学科知识的积累和补充, 通过不断的学习在工作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我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

(2) 通过护士分层管理的实施, 使护士从以往的消极、淡漠、推诿的工作状态中变为主动、积极的工作热情, 不断地提高自身道德素质、业务操作、理论等各方面知识的积累, 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护理新知识、新技能, 不断提高应急环境下的应对水平[4], 挖掘出每个医护人员的工作潜能, 使自己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 规范地实施各项护理工作, 保证护理流程的完整、流畅、到位, 从而避免护理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与此同时, 为了提高整体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做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董庆云.护士的分层次管理对护理质量的作用[J].内蒙古中医药, 2011, 30 (4) :52.

[2]高华, 何国平.护士分层管理模式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7) :77-78.

[3]郑鑫.探讨护士分层培训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重要性[C]//河南省护理管理创新论坛暨护士长培训班———护理部主任大会暨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 河南: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2011:303.

分层护理管理 第11篇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 课堂教学 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B-0020-03

护理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护理专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护理专业学生形成专业的能力,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护理专业面临不少的问题,如学生学习基础的参差不齐;教学内容与临床工作有脱节现象;实训场地、仪器设备严重不足;学生评价体系缺乏个性化,不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等。如果老师在教学中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势必会影响大部分学生的能力发展。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获得自我发展的机会,课题组成员自2011年8月至2014年12月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研究适合学生个性发展、使每位学生的潜力都能得到开发的教学方法。

一、对象

选取南宁市卫生学校2011级护理专业4个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个班为实验组(110人),2个班为对照组(108人)。所有研究对象均为女生,并且在年龄、生源、教育背景、基础课成绩、教学内容、教学学时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方法

(一)教学方法。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实施。

1.实验组。主要实施分层教学法。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因材施教。因此,在护理学基础课堂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将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内容、评价分层。

学生分层: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学习经历的不同将每班的学生隐性地划分为三个层次,即把学生分为A、B、C三组。A组为优秀组,这组学生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方法正确,成绩优秀。B组为中等组,这组学生基础知识和智力水平一般,但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C组为学困组,这组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智力水平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没有自觉性,成绩较差。在班级中分组时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调适工作,避免出现“差生”等词语。

教学目标、内容分层:课题组成员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临床对护理岗位的需求,整合护理学基础的教学内容,将护理学基础的教材整合为八大工作任务及 57 项子任务。八大任务是:入院护理、生活护理部分、标本采集、治疗护理、置管护理、急救护理、出院护理、护理相关理论,57 项子任务包括备用床、暂空床、麻醉床、测生命体征等操作。制定了护理学基础的课程标准。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对各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由于A层的学生理论基础较好、接受能力强,所以要求她们在全面掌握护理学基础的相关理论、操作的基础上,承担“小老师”的职责,领会教师分配的任务,并带领 B、C 组学生进行学习,同时参与实训室管理,从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B 层学生理解能力、操作接受能力一般,要求她们在 A 组同学的带领下,能积极参与小组学习活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通过观察、点评,纠正其他同学的操作错误,提高理解水平与操作技能。C 层同学操作技能、接受能力相对薄弱,缺乏一定的恒心与耐力且组织纪律较差,需要与 A、B 层次结对,在同学“拉一把”“帮一帮”的基础上,能完成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

教学方法分层:基于现代整体护理的理念,要求护理人员在临床实践中独立判断、做出护理决策,因此临床护理人员必须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问题解决型教学方法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以问题为基础,以案例为引导,教师按层分配学习任务。A层的学生根据临床案例下发的任务,通过参考相关资料,包括护理学基础教材、校本教材、操作视频及上网等相关资料,分组讨论,制定工作流程,在仿真的情景中演练,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A层的学生达到要求后,经教师考核合格,在课中担任“小老师”,组织B、C组的同学学习;C层的学生接受教师及A层同学的指导,做好课前预习、课中听课,攻克知识难点,必要时教师与“小老师”加强对C组进行课后辅导。B层的学生在C层的做法基础上,课后协助“小老师”进行小组练习。

评价分层:实践证明,传统的考试模式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素质的增强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学习过程的评价,即形成性评价;另一方面是终结性考核,包括理论、技能考试、平时作业及课堂小测验。由于各层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因此将A、B、C层学生分别达到85分、75分、65分作为合格基准。

2.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按照护理学基础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先在教室传授理论知识,后在实训室开展实训课,指导学生练习操作。实验组与对照组均由同样的教师进行授课。学生期末成绩也由两部分组成,即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二)评价方法。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1.理论成绩评价。课程结束后由教务科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点统一命题,同一时间考试及阅卷,实行教考分离,占期末成绩的40%。

2.技能成绩评价。两组学生同时选取常用的5项操作:无菌技术、生命体征的测量、密闭式静脉输液、心肺复苏术、鼻饲术等进行技能操作考核。每项操作由固定的4名老师按照广西卫生厅下发的55项《操作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取其平均分作为该项目得分,占期末成绩评定的30%。

3.形成性评价及作业、测验。形成性评价是指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包括课堂纪律、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等,占期末总评的20%。平时作业、课堂小测验占期末成绩的10%。

4.调查问卷评价。自行设计两组学生学习效果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理论与实训融通能力、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等,在课程结束以后让两组研究对象统一填写,当场回收,发出问卷218份,回收218份,有效回收率100%。

5.专家调查问卷。根据相关资料,编写问卷调查表,由南宁市卫生学校10家实习医院的100名临床带教老师对实验组的学生在实习满一年后的各项能力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技能、急救技术、沟通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团队精神、服务态度等方面,综合能力评定85分以上为优良,60-84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发出问卷100份,回收98份,有效回收率98%。

(三)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16.0统计软件对两组研究对象的评价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进行成组比较秩和检验,计量资料进行两样本均数比较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果

(一)实验组和对照组期末总评成绩比较。表1显示,两组的期末成绩实验组优于对照组

(二)两组学生对于学习效果满意度比较。表2显示,实验组学生对学习兴趣、自学能力等方面给予积极的评价。

(三)实习单位对实验组实习职业能力满意度调查。表3显示,学生进入实习专家对学生的各种职业能力给予了肯定。

由上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法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给学生更多的自我发展空间,更能发挥学生的个性,更容易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

四、成效

(一)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自我学习的能力。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分为A、B、C三层次的组时,它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学生学习积极性、综合能力以及成绩等因素变化而变化。教师鼓励学生向更高层次挑战,对在学习中取得进步的学生予以“跳层”,而对那些退步的学生则实行“降层”。通过层层把关,严格控制质量,使学生真正掌握护理理论、技能操作,达到人人有进步,培养学生形成自信、自尊、自强、自立的健康人格,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高了学生的各项职业能力。课堂教学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临床案例的形式提炼工作任务开展教学,其目的是为了贴近临床的需求,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学生学习的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主线,以临床案例导向学习的方式,将教学目标转变为临床工作任务的形式实施教学,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可接受原则使教学安排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让各层学生在智力、体力、精神上都不感到负担过重,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符合中职学生学习的个性特点。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的情境与临床贴近,学生掌握了相关理论与技能,同时学会运用相关的知识,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学会思考、分析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临床情境的演练过程中,通过不同角色的心理过程的改变,让学生体会到病人的痛苦,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情感。

合作学习是以教学目的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助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因此,在课前、课中、课后,以小组形式,在小老师的带领下共同学习,在分享学习过程,学生学会互让、互学、互勉,在良性的环境中提高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合作能力与沟通能力。

(三)有利于教学相长。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知识面宽、组织能力强,且具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通过三年的护理学基础课堂教学研究,通过学习现代教学理论、教育思想,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法,将课堂教学层层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当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组织起适合各层次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系统学习,促进了学生共同发展。此外,通过实施分层测试、辅导、评价,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的评价机制,客观公正地对待学生,表扬激励,鼓励进步,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和谐发展。

五、反思

第一,如何做到科学化,更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分层,这是一个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因为分层不当,会给学困生造成心理上的阴影,学生会出现焦虑、自卑心理或挫折感,失去信心。因此,在分层教学实践中,让学生了解分层教学的科学性、承认差异、主动参与是分层教学成功的前提。同时,在学生分层前应让学生学习的相关理论,如学习需要层次论、掌握学习理论及因材施教理论等,让学生明白分层不是为了分等次,而是根据人的个性发展的特点,减轻部分学生学习的负担,让他们更好地学习,且这种分层是暂时的,会随着学习的深入和每个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动而做相应的调整,从而减小学生的心理压力。

第二,如何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学生个性差异现象从身心各方面来看,其表现也是多方面的,这在个体的性别、年龄、容貌、体能、能力、兴趣、爱好、态度、观念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国外研究发现,对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来说,智力水平与学习成绩的相关逐渐降低。在小学阶段,相关在0.6-0.7之间;在中学阶段,相关在0.5-0.6之间;在大学阶段,相关在0.4-0.5之间。但并不是智力水平高的学生,成绩就一定好,智力水平低的学生学习成绩也未必就差,在教学中如何科学测定学生的心理特征的差异性,单靠一批专业教师是不行的。因此,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空间,学校中从领导到教师都应正确对待差异,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第三,评价体系仍无法做到合理化。分层教学虽然产生较早,但至今仍没有合理化的评价体系。它不仅是一种结果性评价,更是一种过程性评价。如何做到合理化的过程评价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四,教师综合素质仍需提高。教师均为护理专业人员,教育理论、科研能力尚不足,应继续加强专业知识及科研、教育理论知识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其对教学方法的掌握及运用能力。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分层教学成功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只有对每一个学生都抱有诚挚的爱心、平等的尊重,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参考了我国教育界因材施教的经验,并在现实或可预测的条件下整合我们现有的经验,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仅仅局限于开展分层教学,而是在分层的基础上注重以临床案例设计工作任务,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建立起一套以因材施教为根本原则的可操作的教育教学方式体系。

【参考文献】

[1]成秀梅,臧宜平.彰显高职课程特色,探索教学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12(2)

[2]焦烽.基于实践教学模式的护理课程改革应用及效果评价[D].济南:山东大学,2008

[3]齐艳.我国护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与思考[J].护士进修杂志,2007(16)

[4]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2-10

[5]刘艳丽,林翠霞.建构主义理论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6(15)

【作者简介】梁 党(1965— ),女,广西南宁人,在职研究生学历,南宁市卫生学校护理教研室高级讲师。

分层护理管理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于笔者所在医院工作的165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 均为女性, 年龄19~44岁, 平均 (28.46±7.33) 岁;工龄1~22年;学历:本科及以上9名, 专科85名, 中专71名。

1.2 方法

1.2.1 设置岗位

根据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 将每个病区分成2~4个小组, 每个小组设立责任组长岗位1名, 下管辖组员数名, 采用小组负责制, 建立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层层把质量关工作模式;护理人员按职称、工龄、学历, 能力将护理人员分为N1~N4级, 每名责任护士按级别不同负责6~8名不同程度病情的患者, 负责的床位相对固定, 科室实施APN弹性连班制度, 确保工作质量[3]。

1.2.2 岗位职责

以“我的质量我负责”为指导思想实行责任落实制, 护士长负责全面护理质量监督, 划分每个责任小组的管辖区域;责任组长由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业务水平及应变能力的N3、N4护士担任, 除负责分管部分危重、疑难患者外, 还需负责本组组员病员分配、工作时间安排, 检查、指导组内护士处理疑难病例及工作完成情况, 并兼护理质量监督工作, 协助护士长管理科室[4,5];责任护士根据能力不同分管数目、级别不同的患者, 按分级护理要求完成所管患者的护理工作。

1.2.3 建立培训、考核制度

护士长根据科室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 结合护士分层级制度, 制定不同层级护理人员培训计划, 据计划内容定期组织培训, 并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 将考核成绩纳入绩效体制中去, 将患者满意程度、护理质量及护理不良事件纳入晋升、绩效范围内, 以提升护理人员积极性, 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6]。

1.2.4 工作时间安排

采用APN弹性排班制, 根据护理工作量, 增加高峰时期人员配备, 于每日薄弱时间段, 相应增加护士数量[7]。

1.3 评价指标

(1) 基础护理:生活护理、用药护理、引尿等护理操作完成及时性、有效性; (2) 病房管理:常规管理落实情况, 如病房清洁、人员管理等; (3) 患者满意度:患者对护理操作、护士态度、护理及时性等项目评价; (4) 护理不良事件:护理差错、护患纠纷、意外事故[8]。

1.4 效果判定标准

基础护理、病房管理均据医院护理质量评价体系, 由护士长采用阅读护理文书、抽查、实地检验等方法评定;患者满意度:患者出院时评定, 满分为100分, 非常满意≥90分, 满意80~89分, 一般60~79分, ≤59分不满意。

1.5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施前后护理工作质量

实施后基础护理、病房管理质量显著优于实施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护理发生不良事件2例次, 低于实施前18例次,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64, P=0.00) , 见表1。

2.2 患者满意度

实施分层管理后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程度显著优于实施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例 (%)

3 讨论

3.1 结果分析

通过研究结果可知, 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后, 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率由73.94%转变为94.5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基础护理、病房管理、优质护理的质量指标较实施前有明显提升, 同时护理不良事件次数显著减少, 可见行护士行分层级管理能够有效提升护理质量与患者满意度。

3.2 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的体会

3.2.1 团队协作能力非常必要

本次研究行护理分级管理模式对不同层级护理人员行科学分级, 并通过小组形式区分职责, 如N1级护士负责病情较轻的三级护理患者, N2级护士负责二级护理或者病情趋于稳定的一级护理病员, N3、N4级护士承担组长, 负责危急重症患者的护理和负责组内其他护士所管患者的督促、指导。基础护理、优质护理质量均显著提高。责任组长及护士长对护理工作进行落实与监察, 有效促进了护理措施的具体落实, 使患者能够及时获得护理服务, 基础护理质量与患者满意度均有所提高[9]。护理人员职责的明确划分能够促进其个人能力的发挥, 提升工作积极性, 获得更多的护理经验, 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为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10]。

3.2.2 护士分层管理应以提升护理质量为最终目的

管理的目的是提高护理质量, 而不是提高管理质量, 所有管理都应围绕护理质量开展, 本次研究中护士分级管理模式可使各层级护士对管辖区域内患者的病情及临床资料有更好的认识, 从而提升护理的连续性[11]。N3、N4级护士通常具有较高的护理水平及丰富的护理经验, 可于护理查房、会诊、疑难病例讨论等工作中充分发挥其指导能力, 对较低层级护士工作发生的问题给予及时纠正与帮助, 从而有效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12]。在护士长工作时间外, 责任组长作为工作能力强、经验丰富的高层级护理人员, 能够承担起护理管理的责任, 保证突发事件的及时处理, 给予病情变化患者及时处理, 从而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13,14,15]。本次研究中实施护士分级管理制度后,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

3.2.3 提升患者满意度

常规的护理模式中, 护士因工作量大、工作热情较低, 对患者的需求难以做到及时满足, 关于护理职业压力研究较多, 护士是职业压力最大职业类型之一, 护患关系不和谐是护士职业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护士分层级管理的落实, 使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更为明确, 所管辖区域相对固定, 使护患之间沟通更为密切, 有助于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 通过增加护理高峰时期人员配备, 可以使患者得到更为及时的护理服务, 及时满足患者的需求, 增强了服务患者的连续性, 从而显著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6]。

综上所述, 行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 能够有效提升护理质量与患者满意度, 对提升医疗机构社会影响力、改善医患关系、提升医疗水平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研究护士分层级管理对提升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 总结管理经验。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165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行分层级管理, 比较实施前后护理质量与患者满意率。结果:分层级管理模式实施前基础护理、病房管理、优质护理、护理不良事件等指标分别为 (90.02±7.33) 分、 (87.59±7.96) 分、 (86.64±8.27) 分、18次, 实施后分别为 (96.76±6.57) 分、 (96.47±6.82) 分、 (95.87±7.34) 分、2次;实施前患者满意率73.94%, 实施后满意率94.5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护理管理质量, 提升护理水平, 值得广泛应用。

上一篇:回收打捆机下一篇:改革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