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聚集范文

2024-07-28

空间聚集范文(精选4篇)

空间聚集 第1篇

Tobler(1970)曾指出“地理学第一定律:任何东西与别的东西之间都是相关的,但近处的东西比远处的东西相关性更强”。这一现象被称为空间自相关。中国火灾是否存在空间自相关,相关研究很少。该研究通过对中国近年来火灾的空间聚集情况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和总结火灾的空间聚集趋势和变化规律。

1 技术和方法

在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时,常用的主要有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该研究使用Moran指数来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权重矩阵取相邻单元为1,其余为0。Moran指数I的取值一般[-1,1]。小于0表示负相关,等于0表示不相关,大于0表示正相关。对于Moran指数,可以用标准化统计量Z检验是否存在空间自相关关系,在0.05的显著水平下,Z(I)大于1.96表示空间单元之间存在着正的空间自相关,即相似的高值或低值存在空间聚集;若Z(I)介于1.96与-1.96之间,表示空间相关性不明显;若Z(I)小于-1.96表示空间单元分布存在负相关,相似的属性值趋于分散分布。笔者使用ArcGIS的Spatial Autocorrelation工具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用以确定空间聚集的位置。使用局部Moran指数进行计算分析,并使用标准化统计量Z检验局部空间聚集的显著性。在0.05的显著水平下,若Z值大于1.96且该单元与其邻近单元在该年度的火灾发生率都高于平均值,称之为“热区”(hot spot),或“高-高关联”,记为HH(High-High); 若Z值大于1.96且该单元与其邻近单元在该年度的火灾发生率都低于平均值,则为“冷区”(cold spot),或“低-低关联”,记为LL(Low-Low)。若Z值小于-1.96则表示存在空间负相关,即高火灾发生率单元被低火灾发生率单元所环绕的“高-低关联”(High-Low,记为HL),以及低火灾发生率单元被高火灾发生率单元环绕的“低-高关联”(Low-Hiht,记为LH)。运用ArcGIS的Cluster/Outlier Analysis工具进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2 数据来源与处理

研究单元为中国北京、天津、上海、重庆4个直辖市,以及所有地级以上行政单元(含各地州盟,未含我国港澳台地区),其中,海南省仅包含海口、三亚两个地级市,共计339个研究单元。火灾起数数据来源于2001-2010年的《中国火灾统计年鉴》,人口数据来源于2001-2010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分别代表2000-2009年的火灾数据和人口数据。该研究采用火灾发生率r来衡量火灾的严重程度,见式(1)所示。

r=n/M×100 000 (1)

式中:n为火灾起数,次;M为人口数,人;r为火灾发生率,代表每10万人发生的火灾起数。

3 结果分析

各年度全局自相关Moran指数I结果,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2000-2009年中国火灾发生率的全局Moran指数均为正值。经检验,各年度Z(I)均大于1.96,表明各年度火灾发生率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即各地火灾发生率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高火灾发生率地区与高火灾发生率地区相邻接,低火灾发生率地区与低火灾发生率地区相邻接。

从2000-2002年,Moran指数I从0.23增长为0.36,表明从2000-2002年所统计的城市火灾发生率的空间聚集在加强。2003年以后,Moran指数I基本呈下降趋势,表明2003年以后各地火灾发生率的空间聚集在减弱,整体呈现分散趋势。火灾的空间聚集变化趋势与中国整体的火灾发生率变化趋势一致,如图2所示。

这说明,2002年以前因为经济发展等因素所致,中国整体的火灾发生率逐年升高,火灾空间聚集趋势也随之加强;2003年以后,随着“和谐社会”、“执政为民”的理念深入人心,各级政府加强了火灾安全管理和投入,火灾状况逐渐趋向缓和,火灾的空间聚集趋势也随之减弱并趋向分散。

通过局部自相关分析火灾在不同区域的聚集情况,可以发现,在显著性水平p≤0.05时,中国火灾发生率分布存在着显著的局部空间聚集现象。各年度的HH单元(热点)主要分布在东北、河套、新疆地区,部分年份在环渤海、长三角地区也有分布。LL单元(冷点)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LH单元和HL单元在各年度则很少分布。大多数单元则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即空间相关性不显著。各类单元的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HL、LH单元数量很少,各为2~8个和1~4个,空间聚集性主要体现为HH单元和LL单元。HH单元数量逐年下降,表明“高-高关联”的空间聚集性逐年减弱,高火灾发生率单元趋向于随机、分散分布。LL单元数量呈现振荡下行趋势,并于2007年之后完全消失,表明“低-低关联”的空间聚集性逐渐减弱,低火灾发生率单元趋向于随机、分散分布。

LL单元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主要分布于秦岭以南、湘江以西、邛崃山乌蒙山以东的广大地域。这些地域气候温暖湿润,经济欠发达,火灾发生率因此较低。

2000年环渤海地区的HH单元有北京、天津、威海、青岛、东营, 2002年仅有威海和天津,2001年、2004年、2005年则仅剩威海,在2006年以后则不复存在。2000年长三角地区的HH单元有杭州、绍兴、宁波、温州,2001年则增加了金华,2002年又增加了湖州、台州,2003年以后则完全消失。总体而言,环渤海、长三角地区的HH单元社会经济较为发达,均只在初始的部分年份存在火灾发生率的“高高关联”,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渤海、长三角地区的火灾发生率高值空间聚集现象在2003年以后基本消失,火灾发生率趋于随机、均匀分布。

在东北三省36个研究单元中,2000年HH单元共计26个,2001年29个,2002年27个,2003年31个,2004年28个,2005年26个,2006年20个,2007年HH单元突然仅剩长春、通化,2008年仅剩长春、通化、辽源,2009年则完全消失。上述结果表明,在2006年以前,东北地区一直是火灾发生率“高-高关联”的重点区域,火灾发生率高值聚集现象比较突出;2007年以后,火灾发生率的“高-高关联”突然大幅降低并最终消失,火灾发生率的空间聚集不再明显,趋向于随机、分散的分布。由于东北地区长期以来一直是火灾的高发区,火灾多、损失大,防火减灾工作一直是地方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2007年以后HH单元数量突然减少,除经济发展带来的消防装备增强和社会防火水平提升外,更多可能是由于政策原因。2006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发[2006]15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此后各级政府和公安消防机关大力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火灾隐患排查整治,进一步加强了消防监督管理工作。这些措施有力地遏制了火灾的发生,保障了社会的平稳和谐发展。

河套地区的HH单元主要包括宁夏的银川、石嘴山、吴忠(2000-2009年),以及内蒙中部的部分城市,2000-2002年为乌海、巴彦淖尔,2003-2004年为乌海,2005年又为乌海、巴彦淖尔,2006年再增加包头,2007年增加呼和浩特,2008年增加鄂尔多斯,2009年增加乌兰察布。上述分析表明河套地区的火灾发生率高值空间聚集范围逐年扩大,并有从西向东、从北向南逐渐扩张的趋势。

新疆的HH单元主要分布于天山南北。2000年为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吐鲁番、昌吉、巴音郭楞、伊犁、石河子,2001年为乌鲁木齐、巴音郭楞、伊犁,2002年为克拉玛依、伊犁,2003年为乌鲁木齐、克拉玛依、伊犁、塔城,2004年为乌鲁木齐、克拉玛依、昌吉、博尔塔拉、巴音郭楞、伊犁、塔城、石河子,2005、2006、2007年为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吐鲁番、昌吉、博尔塔拉、巴音郭楞、伊犁、塔城、石河子,2008年增加了阿克苏,2009年为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博尔塔拉、巴音郭楞、阿克苏、伊犁、塔城、石河子。可以发现,2001-2009年,新疆的火灾发生率HH单元数量变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01-2003年为第一阶段,HH单元数量为2~4个,火灾发生率空间聚集范围较小;2004-2009年为第二阶段,HH单元数量为8~10个,火灾发生率空间聚集范围较广。新疆的HH单元分布有沿乌鲁木齐-伊犁走廊向南北扩张的趋势。

4 结论分析

通过以上研究分析,笔者发现中国火灾空间分布总的趋势是从聚集趋向分散。具体分为两个阶段,2000-2002年Moran指数I从0.23增长为0.36,该阶段火灾空间聚集趋势加强,与同期全国火灾发生率恶化趋势一致;从2003年以后,Moran指数I基本呈下降趋势,表明2003年以后我国内地火灾发生率的空间聚集在减弱,整体呈现分散趋势。2003年以后,随着“和谐社会”、“执政为民”的理念深入人心,各级政府加强了火灾安全管理和投入,火灾状况逐渐趋向缓和,火灾的空间聚集趋势也随之减弱并趋向分散。

火灾的热点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北、河套、新疆地区,部分年份在环渤海、长三角地区也有分布;火灾冷点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范围逐步缩小,并于2007年消失。环渤海、长三角地区的火灾热点地区社会经济较为发达,均只在初始的部分年份存在火灾发生率的“高高关联”,2003年以后基本消失,火灾发生率趋于随机、均匀分布,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渤海、长三角地区的火灾状况趋向改善。 东北地区在2007年后HH单元大幅减少并消失,说明各级政府的火灾安全管理措施得力,火灾安全投入产生了重大的社会效益。值得注意的是,河套地区、新疆地区火灾热点地区反而有扩张趋势,这些地方近年来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亟需加强火灾安全投入,提高火灾安全管理水平,遏制火灾恶化趋势。

参考文献

[1]朱力平,杨政.加强跨区域动态立体灭火救援圈的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7,26(4):351-355.

[2]公安部消防局.中国火灾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1.

[3]袁艺.2000-2007年省级区域自然灾害灾情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11,20(1):156-162.

[4]王静爱,史培军,朱骊.中国主要自然致灾因子的区域分异[J].地理学报,1994,49(1):18-25.

[5]刘燕华,李鉅章,赵跃龙.中国近期自然灾害程度的区域特征[J].地理研究,1995,14(3):14-25.

江苏旅游市场空间聚集性动态分析 第2篇

江苏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是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资源丰富、市场经济发达, 吸引众多海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从2002年到2011年, 江苏入境旅游游客由222.6万人次增长到737.3万人次, 10年间接待入境游客量增长了3.3倍;国内旅游人数也从2002年的10038.16万人次增长到2010年的4.1亿人次, 10年间国内游客量增长4.4倍, 已成为我国的旅游强省。然而由于旅游资源、交通、经济等因素存在差异与变化, 江苏省各地 (市) 旅游市场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 市场聚集与均衡、竞争和垄断的格局也在发生变化。本文收集2001-2010年江苏省13个地 (市) 的入境客流量和国内客流量统计数据, 采用集中率 (CRn) 和聚集度指数 (HHI) 对其市场空间聚集性进行定量研究, 分析近10年来江苏省旅游市场空间分布格局演变规律, 为制定指导江苏旅游业全面协调发展的市场策略提供依据。

2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市场集中度的衡量指标主要有集中率、洛仑兹曲线、基尼系数、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 (HHI) 、墒指数等。本文主要利用集中率 (CRn) 和聚集度指数 (HHI) , 对近10年江苏省13地市的入境和国内旅游客流量的空间聚集性及演变规律进行定量分析。

集中率 (concentration ratio, CR) 是一种测定市场绝对集中度的方法, 是考查市场结构的首要因素, 衡量市场垄断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采用市场规模靠前的几个主要市场占整个市场的份额表示。游客量是测量旅游市场的最常用指标之一, 因此, 本文采用游客量来进行计算, 其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

式中:CRn表示市场规模排序靠前的n位分市场的集中率, 其值大小说明市场的垄断和竞争程度;Xi表示市场规模排序第i位的分市场的游客量;N表示分市场总数即江苏13个地级市旅游市场;式中n通常取n=1、 n=4 、n=8, 考虑到江苏旅游分市场 (13个) 总数少, 因此本研究选取CR1、CR4进行分析。

聚集度指数 (Herfindahl -Hirschman index, HHI) , 是指某特定行业市场中所有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和, HHI值越大表明市场整体上聚集程度越高、垄断性强;与此对应, 用均衡度AHI指数表示市场均衡度、市场竞争程度, 可用AHI=100-HHI计算。当HHI=1时, 表示所有游客集中于某个分市场, 具有最高的市场垄断性;当分市场规模相同时, HHI=1/N, N趋向无穷大时HHI就趋向0, 市场均衡性最大, 市场竞争度也最高。其HHI指数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

式中:X表示行业市场的总规模;Xi表示产业市场中第i位的市场规模;N表示产业市场中的市场总数, 本研究中N为江苏13个地级市旅游分市场数。

2.2 数据来源

本研究基础数据: (1) 入境市场数据, 收集整理2001-2010年10年间江苏省13个地市入境旅游人次数据, 分析其地域空间集聚特征及变化规律; (2) 国内市场数据, 收集整理2001-2010年江苏13个地市国内旅游人次数据, 分析其地域空间集聚特征和变化规律;以上数据来源于江苏统计年鉴。

3 入境旅游市场空间聚集性分析

江苏省2001-2010年的入境旅游游客量数据表明游客主要集中于苏州、南京、无锡、镇江四个城市, 其中苏州最多, 2010年接待入境游客207.5万人次占全省总量的31.7%。图1为江苏入境旅游市场空间集中度CR1和CR4指数变化图, 从图1可看出首位度指数CR1指数有所下降, 由2001年的34.6%降到2010年的31.8%, 降幅为8%, 说明苏州市入境旅游在江苏一直保持首要地位, 但市场地位在减弱。

四分位指数CR4从2001年的85.2%降到2010年的73.3%, 降幅为14.0%, 降幅大于CR1, 但市场占有率仍超70%, 表明苏南四个城市:苏州、南京、无锡、镇江的入境旅游市场仍在江苏占有具有重要作用, 这是不但由于四个城市位于经济发达、交通区位较好的苏南地区, 旅游资源方面除镇江市外都拥有2个高品位的5A级资源, 而且因为入境旅游作为大尺度的空间的旅游行为, 其旅游者在时间和财力的限制下, 倾向于到知名度高、较便捷、大城市旅游。

如套用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 江苏入境旅游CR4指数位于65%-75%之间, 仍属于高集中寡占型产业市场, 处于此类型产业市场时, 其进入市场的壁垒比较高。这说明江苏省CR4之外的其他市域想分享更多的入境旅游市场, 存在一定市场风险和难度, 成本也较高, 而且CR4指数保持较低的下降速度, 说明江苏入境旅游寡占型市场格局将保持较长时间。

集中率反映的只是排名靠前的分市场的总体规模, 忽略了其他分市场的规模分布情况, 为了从整体上分析近10年来江苏入境旅游市场空间聚集性, 采用HHI和AHI指数进行分析。根据2001-2010年江苏入境游客量数据, 得出入境旅游市场HHI和AHI指数变化图2。从图2可看出, 反映整体空间市场集聚度的HHI指数有下降趋势, 从2001年的22.9%下降到2010年的17.9%, 而反映市场均衡度的AHI指数逐年上升, 从2001年的77.1%上升到2010年的82.1%。江苏入境旅游市场聚集度HHI指数下降, 均衡度AHI指数的上升, 说明江苏入境旅游市场空间分布整体呈逐渐扩散, 市场垄断趋势在下降, 市域间市场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但下降速度较慢, 短期内市场格局不会变化太大。

4 国内旅游市场空间聚集性分析

国内旅游的起步虽然比入境旅游晚,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 规模越来越大。江苏省经济发达、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区位优越具备发展国内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 2011年接待国内游客4.1亿人次是接待入境游客的55.6倍, 积极探讨国内旅游市场变化规律对推动江苏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3反映了江苏国内旅游2001-2010年市场集中度的变化情况, 从图3可看出, 江苏国内旅游市场空间集中度低于入境旅游, 且也成下降趋势。其中首位度指数CR1从2001年的20.7%降到2010年的19.7%, 降幅为4.7%;CR4从2001年的61.4%下降到2010年的59.8%, 降幅仅为2.6%, 说明江苏国内旅游市场竞争激烈程度高于入境旅游, 这由于国内旅游不同于入境旅游, 国内游客多来自周边省份和本地区且旅游景点的选择具有多样性, 空间分布相对较为均衡, 使得旅游资源、经济、交通对江苏国内旅游市场的影响小于对入境旅游市场的影响, 这意味着各地级市加强国内旅游市场营销的力度将利于提高其市场份额。

如套用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 江苏国内旅游市场CR4指数位于50%-65%之间, 仍属于中上集中寡占型产业, 可见, 国内旅游市场竞争程度高于入境旅游, 竞争强度下降趋势小于入境旅游市场, 各地级市不断的提高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质量将利于占有更高的市场份额。

根据2001-2010年江苏国内旅游市场数据, 得江苏国内旅游市场集聚度HHI指数和均衡度AHI指数曲线图4, 由图4可知, 集聚HHI指数逐年下降从2001年12.6%降为2011年的11.9%, 而均衡度AHI指数逐年上升, 从2001年的87.4%升到2010年的88.1%, 两者变化幅度较小且低于入境旅游市场变化幅度;表明从整体上看江苏国内旅游市场竞争程度也高于入境旅游, 市场成熟度较高, 市域间国内旅游市场竞争程度较高且会越来越激烈。

5 结语

本文基于2001-2010年江苏省13个地市的入境和国内旅游数据, 利用集中率 (CRn) 和聚集度指数 (HHI) 对其市场空间集聚性进行动态定量分析。研究发现:入境旅游市场空间集中度高于国内旅游, 且两者仍处于市场的寡占阶段, 市场竞争程度国内市场高于入境市场;入境和国内旅游市场空间集中度均在下降, 空间均衡度在逐渐提高, 说明江苏旅游市场垄断强度成下降趋势, 市域竞争度在加强, 市场发展格局正在逐渐扩张;入境旅游市场空间分布受高级别景区景点、区位条件及经济条件的影响大于国内旅游市场, 各地市加强国内旅游市场营销的力度将利于提高其市场份额。研究结果为从宏观的把握江苏旅游市场, 制定市场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2011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1202-24) .http://jsnews.jschina.com.cn/system/2012/02/24/012783992_01.shtml

[2]苏东水.产业经济学 (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马耀峰, 李旭.中国入境游客旅游选择模式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 2003, (5) :575-580.

空间聚集 第3篇

1 巷道边壁特征与流体边界层理论

流体和固体表面的相互作用是流体力学的基本问题之一。由于采掘用风区域巷道边界壁面存有微小的凸凹粗糙空间及高度, 对流体产生阻力作用, 并影响着流体的流态速度场、应力场和其他物理性质。流体力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巷道近壁面风流速度为零, 壁面与流体间存在流体边界层现象是客观规律的真实反应。由于巷道形状特征作用影响, 矿井环境流体边界层的基本特征有四个方面:

(1) 几何学特征, 在巷道壁面存在一定厚度的流体边界层, 即壁面的纵向 (与主流方向垂直) 尺度小于横向 (与主流方向一致) 尺度;

(2) 运动学特征, 边界壁面上满足无滑移条件, 边界层内有较大的速度横向切变;

(3) 动力学特征, 边界层内, 不论流体黏性参数如何小, 必须考虑黏性力 (包括分子黏性和紊流黏性) 作用;

(4) 流体边界层对流体有黏扯性阻流作用。

根据普朗特边界层理论, 弱 (非) 黏性不可压缩流体作层流运动时定常平面运动且无质量力, 其特征雷诺数如下:

式中U为平行均匀流过平板流体的特征速度, 指离平板甚远处, 未受平板影响的来流速度, 即在未形成流体边界层之前的速度;l为沿来流方向的特征长度是引起流速U有显著变化的相应长度, v为动黏系数。

矿井采区环境空间的气体为弱黏性流体, v甚小, U、l、Re较大, 故又可称其为大雷诺数流体。雷诺数表征惯性力与黏性力之比, 由于巷壁表面的流体边界层, 对主流 (轴向) 速度的切变作用显著, 对流体的流态产生控制作用, 因此作用于流体微团的黏性力与压力梯度为同量级的大小, 故可将整个流体“一分为二”:在边界层δ内流体视为有黏性力影响;在δ外的流体作为理想流体 (无黏性力) 来处理。在边界层内压力沿壁面法线方向没有变化, 即δ内与δ外流体的压力分布完全相同, 而δ外部流体又可作为理想流体处理, 服从伯努利方程。

由方程1可知, 当v、l一定时, U越小越易使流体在其壁面形成边界层。在采掘巷道空间, 由于巷道壁面对流体摩阻较大以及空间断面尺寸规则性差, 造成δ相对较大, 这种条件有利于瓦斯分子的聚集而不利于瓦斯气体的运移扩散。

2 井巷截面形态与风流动压能的互动效应对CH4运移表征的影响

在采掘区域负责输移空气的通风巷道, 受采场矿山压力及岩层运动的影响, 采掘区域的通风巷道截面在形态上具有这样几个表象特征: (1) 围岩裂隙多而复杂; (2) 围岩顶板时有高深冒落现象; (3) 巷道出现片帮现象; (4) 围岩壁面上呈现交错无序的凸凹空间; (5) 沿采空区巷道煤柱不可避免的出现较多的裂纹裂隙; (6) 大采面设计带来上下顺槽的大尺度截面。

2.1 瓦斯气体运移扩散特征

在正常通风条件下, 瓦斯在井巷空气中扩散运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瓦斯分子扩散、瓦斯对流运移、空气无规则紊流脉动引起瓦斯的紊流扩散、瓦斯弥散、瓦斯的驱替运移。其扩散过程如下图示:

进入主流区的瓦斯分子, 在对流扩散和紊流脉动扩散的作用下运移。如果通风状态良好, 每个瓦斯扩散运移环节不出现阻碍, 瓦斯就能顺利地随风流排出。如果某地点某环节风流不畅, 通风不良, 瓦斯则在某地点某个瓦斯扩散运移环节受阻, 将出现瓦斯积聚。

2.2 井巷断面形态与动压能互动效应

在生产过程中, 受矿山压力及岩层运动的影响, 采掘区域的通风巷道截面在形态上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 而巷道形态的变化导致相应的风流动压能发生变化, 从而对于瓦斯聚集产生重大的影响。巷道形态的变化可以分为巷道断面尺寸的变化与巷道形状的变化, 其中冒顶、偏帮、采空区—工作面交界面、大采面设计带来上下顺槽的大尺度截面等情况引起的变化可视为巷道断面尺寸的变化。在某些情况下, 巷道断面尺寸从外表看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但是由于岩体裂隙的存在, 仍可将其归入并转化为巷道断面尺寸的变化。上 (下) 行回风、巷道转弯处以及采空区回风隅角等处引起的变化可视为巷道形状的变化。其中隅角可视为巷道转弯程度较大的情况, 由于此时风流涡流的存在, 隅角瓦斯聚集的可能性更大, 因此隅角瓦斯一直是瓦斯治理的重点难点。

另外, 漏风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如图2所示, 虽然巷道形状和尺寸都没有发生变化, 但是由于漏风风流的影响, 加上相邻采空区积存的大量瓦斯随风流涌出, 使漏风面附近瓦斯聚集超限的情况更容易发生。

3 结论

(1) 基于边界层流体力学理论, 讨论了矿井瓦斯边界层的性质及其成因;结合巷道边壁特性进行分析, 建立了巷道壁面气体边界层的流体运动方程。

(2) 研究实际生产中不可避免的巷道断面形态的变化, 经分析后建立了相对应的简化模型。

(3) 根据理想流体的伯努利方程, 分析巷道断面形态变化对风流压能的影响。并结合瓦斯分子固有时空特性即羽浮性和逃逸性, 进一步统一了风流压能变化和瓦斯聚集之间的关系, 对于现场消除瓦斯超限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清.矿井回采工作面瓦斯积聚的不确定性分析[D].西安科技大学, 2008.

空间聚集 第4篇

部分县域产业集群的产生与发展是自然产生的, 不依赖于国有或集体经济, 靠当地企业家创新而产生的大量中小企业在空间上聚集而成的。考察中国县域产业集群, 也可以发现, 有很多的产业集群是由于外国产业链延伸的结果;也有的是依靠当地大型国有企业逐步拓展产生链而衍生出来的;即使是土生土长的产业集群, 也会有小企业在竞争中成长起来, 因此而形成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所以研究县域产业集群的环境需要考察县域范围内大中小企业之间在空间内聚集所产生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同时, 由于不同产业对规模竞争经济的不同要求、专业化分工的发展、消费者的多样化偏好以及信息科技的发展等诸多因素的缩影, 在市场竞争中, 大小中企业之间的分工发达、竞争中又有合作的企业间合作竞争型组织发展十分迅速。

二、晋江企业聚集模式

晋江企业聚集模式晋江市是福建省改革开放综合试验的试点, 私营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晋江地区, 私营企业众多, 经营种类单一, 随着专业化程度的提高, 逐步形成了如建筑陶瓷业、食品业、纺织服装业、制鞋业等行业及相关的行业在空间上的聚集。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这种聚集模式已显现出来, 其运行的机制如模式1所示。

模式1以贸易商为核心的集群模式在模式1中, 椭圆代表模式的核心贸易商, 箭头为指向方服务, 整个模式运作的机理是:在贸易商 (大企业) 的统一调控下, 行销商得到市场信息后, 相应的设计机构对产品进行设计, 员工培训机构开始对企业的员工进行相应的培训, 厂家根据原料提供商提供的原材料进行生产, 最后经行销商销售, 因此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各相关方包括原料供应商、生产商和销售商等处以统一产业链条中, 相互依存。各个企业则得到了银行、保险等机构提供的资金支持和信用担保。20世纪80~90年代以来晋江这种企业集群模式是晋江经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晋江经济发展的缩影。这种企业集群对提高晋江中小企业的整体竞争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对晋江经济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个模式中, 各经济体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独特的, 这种独特性决定了其特别的运行机制。

1. 集群模式以贸易商为龙头。

它是一个由独立的、非正式联系的企业及相关机构组成的松散组织。这种组织是对有组织价值的一种替代, 在这个组织中各经济主体一般都是由独立的法人组织承担, 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处于核心地位的贸易商, 规模较大, 其主要业务是供销和调控, 贸易商对下面的原材料商、行销商、厂家等进行统一调控。按照模式1的运作流程, 各企业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基础上, 在资金往来、原料采购、产品研发等方面由贸易商统一调节和控制。

2. 行销商成为引导企业发展的动力。

全国各地几万的销售人员在晋江活跃。他们分散在晋江各中小型企业, 不隶属于哪一家企业, 而且一个销售员可以同时为几家企业服务。一个企业, 而且一个销售员可以为好几个企业服务。销售人员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所形成的供销系统, 这样解决了中小企业在采购中不信任供应商和销售过程中的产品积压、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经销商因此能够抓住讯息万变的市场机会然后采取行动, 克服单个中小企业由于规模的扩张而导致的企业内部组织的膨胀, 从而对市场的变化反应不灵敏、官僚主义等问题。

3. 由于生产企业只须关注其生产, 因此生产经营的过程就比较简单和专业。

有的小厂家属于订单生产, 其行销商与原材料商是同一家即大贸易商, 而且贸易商还会经常派技术人员下企业指导生产, 所以这些厂家就只需要对生产过程的经营管理进行监督, 从而实现生产方式的专业化。

4. 各企业在相同的经济环境下, 提高公共物品或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

集群内的很多企业能够共享这些公共物品, 从而提高公共物品的利用效率。因此, 这种企业之间的集群在于实现企业的规模经济, 因为如果中小企业要想实现规模经济, 那么政府一般都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上述以贸易商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是对20世纪80~90年代晋江大中小企业存在方式的描述, 它的竞争力通过市场的锤炼就变得很强。在晋江, 中小企业的销售人员的足迹分散在全国各地, 其组织者一般是大贸易商, 贸易商可以通过利用自身资金和实力, 自己购买原材料, 雇佣工人, 进行生产。贸易商在市场中利用自己的优势, 寻找市场信息, 提高企业专业化水平, 增强市场竞争力, 同时也会产生贸易商对厂家的依赖性。同样, 厂家在决定自己的长期订货纷纷与贸易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二者之间的形成了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关系, 由于这种分工使得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因此, 中小企业利用这种运行机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组织基础。

三、晋江集群模式的新发展

随着晋江中小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竞争的加剧, 对新产品的研发、技术和质量的提高, 晋江中小企业的集群模式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人们注意到, 产品缺乏质量、缺乏附加值,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存活的, 产品质量、社会声誉和品牌效应等总体影响力将决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如果企业没有这些, 早期的那种单纯的市场营销行为是短期的, 是很难发生效果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 晋江就出现了一些名优的企业集团或企业群体, 比如安尔乐卫生巾、心相印纸巾、SBS拉链、九牧王西裤、七匹狼夹克衫、安踏运动鞋、亲亲虾条、福源薯条和冠达星布橱等10个品牌在全国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首位。经济增长并不依靠市场资源配置, 还需要经济组织演进, 20世纪80~90年代晋江的市场化改革所导致的经济快速增长无疑肯定了晋江集群模式的演化, 杨小凯甚至断言:“市场发育, 技术进步只是组织演进的后果。”而这种演进是对模式1的改进和完善。晋江因此出现了一些以“产、销”联营为主要模式的新的集群。这种模式是由一部分生产厂商联合贸易商, 共同投资, 共担风险, 实现规模经济。这种模式可以用如下的模式2来说明。

在模式2中, 相比较于模式1, 主要变化体现在大企业对集群模式的控制加强, 大企业主要是核心企业和营销商。图中椭圆代表模式的核心是核心企业和经销商, 双向空心箭头代表联盟, 箭头表示为指向方服务。各组织一般也是独立的, 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由一些契约维护着共同的关系, 有的经销商与核心企业之间是在资产统一运作的基础上形成较强的联合, 也有的关系还是仅靠合同维持。所以是为实现企业组织价值而联合起来的企业组织形式, 以实现企业的规模经济。在这种聚集模式中, 下游企业包括配套厂家, 上游企业多为原材料厂家。民间的金融机构有的独立, 也有的属于贸易商。同时, 以“销售”为中心转移到以“生产”为中心, 核心企业更加重视产品的质量、使用性能和产品的美誉度。如核心企业生产市场占有率非常的产品, 对企业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地位, 通过媒体发布广告、互联网等宣传形式, 这样可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新的产业进入者由于不具有核心企业所拥有的品牌好技术上的优势, 只能作为下游产业, 进行小批量生产和零部件的生产。核心企业用契约的形式分包给下游的企业, 这样核心企业不仅利用了下游企业的资源比如原材料等, 同时还避免了中小企业专门的模仿, 实现了稳定的专业化生产。核心企业与下游企业也能够相互得利, 使得这种合作关系能够保持长期的稳定。

核心企业与营销商联合的形成是模式2这种升级和完善的重要标志。下游企业由于在资金、人次和技术管理等不像核心企业那样有优势, 因而不能生产拳头产品, 而且下游企业又没有捕捉市场信息等方面的优势。特别要说明的是, 这种核心企业和营销商的联合能够客服单个中小企业, 因为制度和治理结构上的缺陷, 在经营管理和决策上的随意性。而模式2核心企业与营销商的联合过程是多个所有者之间进行博弈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一个新的中间管理层产生了。由于企业制度的形成可以解决企业很重要的两个问题, 即管理者和企业所有者存在着利益不同和逆向选择问题和企业技术人员窃取技术、销售人员带走客户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企业制度的形成是中小企业的自我完善和超越, 使得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更为理性化, 更加的科学, 能够客服决策的盲目性, 同时由于制度的形成, 中小企业摆脱了对个人和家族成员的依赖, 在企业规模扩大的同时能够克服企业的管理经验的缺乏和技术的短缺, 更加能够吸引更加优秀的管理人才。

模式2的产销合作是以资本联合为主, 企业单一资本格局的突破得益于中小企业之间资本合作, 从而淡化了家族制的色彩和影响。在建立新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过程中, 需要对原来的家族企业的企业治理结构进行调整, 由于随着资本联合所导致的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企业内部管理层之间权力分配问题, 需要企业建立起相应的聘任企业高管的制度, 而新建立起来的企业管理制度, 通过聘用家族外部的人员来管理企业, 或者聘请非家族的职业经理人来管理企业, 这种新的管理层的出现可以使得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加强和完善企业的管理, 扩大联合资本的控制范围, 使得企业资本保值和增值, 这是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重要目的。所以模式2是企业组织制度的创新和发展, 是对模式1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模式2的转化、升级从本质上来说是企业有资源禀赋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 以便能够使企业更加的发挥优势, 充分发挥企业在市场中经营机制的灵活性和配置资源的有效性。应该可以这样说, 晋江30多年的产业集群升级换代的过程, 也是晋江企业从联户集资、资本积累到资本积聚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 企业应当顺应国家产业发的潮流和方向。在联户集资、资本积累阶段, 中小企业与专业化的生产场所保持着独立, 与贸易商的关系也是比较松散的。

然而, 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 单个力量较小的中小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显然是非常有限的, 所以应该更加积极地通过各种组织, 通过对资本、产品和技术等链条进入大企业的发展体系内, 与他们形成更加和谐稳定的配套关系, 同时要建立自己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不同产业受到对规模竞争经济的不同要求、专业化分工的发展、消费者的多样化偏好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中小企业在集群环境中的生存需要善于利用与大企业的关系, 积极融入分工发达、竞争中又有合作竞争型组织。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厦出版社, 2002.

[2]梁琦.产业聚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 2004.

[3]曹敏华等.福建改革开放的历程[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2.

[4]林民书.中小企业的生存及其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2.

[5]游祖勇.中国县域经济与政府行为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6]许自前.晋江市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J].福建论坛, 2000 (03) .

[7]郑文智.中小企业集群与晋江经济增长分析[J].华侨大学学报, 2004 (01)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空间聚集】相关文章:

空间聚集特征范文06-02

空间聚集系数范文06-02

空间聚集格局范文06-02

聚集行为05-29

人才聚集度05-23

聚集模式论文07-18

微生物聚集07-10

聚集商务服务08-16

科技型人才聚集08-03

聚集的近义词09-05

上一篇:通信阶段下一篇:动画剧本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