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生理病害防治方法

2024-08-28

玉米生理病害防治方法(精选11篇)

玉米生理病害防治方法 第1篇

1 空秆

1.1 症状

玉米空秆是指植株不结果穗或有果穗而无籽粒, 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空秆株在苗期基部为圆形, 叶片发紫, 顶端浓绿发紫, 叶脉相间有白色透明的斑点或条痕, 拔节期植株细弱矮小, 叶片淡绿、窄长, 与茎的夹角小。

1.2 发生原因

1.2.1 内部因素即遗传因素的影响, 如品种抗逆性不强, 种子生活力弱, 种子发育不健全。

1.2.2 种植密度过大

生产中不考虑品种特性、土壤地力和施肥水平, 留苗过多, 密度过高, 田间布局不合理, 造成玉米个体发育不良, 使空秆率增加。

1.2.3 植株之间生长不平衡

由于种子大小不整齐、播种深浅不一、覆土厚薄不匀、施肥不均, 造成幼苗参差不齐、长势强弱不一, 发生“大苗欺小苗”现象。苗大的根深叶茂, 生长旺盛, 争光夺肥;苗小的则缺乏营养, 生长细弱, 发育不良, 果穗的分化与发育受到抑制, 自然正常发育果穗少。

1.2.4 营养失调在玉米出苗后的雌穗分化阶段, 如果营

养不良、糖代谢缓慢、有机物积累少, 植株瘦小叶黄、光合面积较小, 不能满足果穗分化期对养分的需求, 雌穗发育不良, 空秆率提高。玉米旺长阶段, 矿质营养供应过多, 会造成营养生长旺盛, 生殖生长减弱, 有机质向雌穗上分配的少, 从而形成空秆。

1.3 防治方法

1.3.1 确定合理密度

因地制宜地增加单位面积种植株数, 扩大绿色叶面积和根系的吸收面, 有效利用光、热、水、气、肥等要素, 生产出更多的干物质。生产中可根据土、肥、水及品种、种植方式、田间管理水平来确定单位面积种植的株数。

1.3.2 合理用好肥

水拔节期到开花期, 是果穗分化形成和授粉受精的关键时期, 肥、水必须及时供应, 以促进果穗的正常结实, 这对防治空秆有积极作用。

1.3.3 人工去雄

据测定, 生产上采用的去雄技术能有效削弱顶端优势, 一般每株玉米雄穗有1.0万~1.5万个花药, 每个花药大约有250个花粉粒, 而每株玉米雌穗最多只要1 000粒左右的花粉粒就可满足需要。当雄穗露尖时, 隔行或隔株将雄穗拔出, 切忌带掉功能叶。去雄后, 全田只剩1/2雄穗。授粉结束后, 将剩余的一半雄穗再去掉, 植株去雄后, 植株变矮, 改善了中部叶层的通风透光条件, 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增加有机物质积累, 减少空秆。此外, 拔除部分雄穗, 可将原来用于开花、花粉发育及后期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转运到雌穗, 使本来无效的果穗变为有效, 从而降低空秆率。

2 缺粒与秃尖

2.1 症状

玉米缺粒表现为多种形式。一是果穗一侧自基部到顶部整行没有籽粒, 穗形多向缺粒一侧弯曲;二是整个果穗结很少籽粒, 在果穗上呈散乱分布;三是果穗顶部籽粒细小, 呈白色或黄白色, 称为秃尖, 严重的秃尖可占整个果穗的一半以上, 秃尖是玉米缺粒的主要形式。

2.2 发生原因

2.2.1 气候因素

以温度的影响最显著。气温过高, 超过38℃时, 雄穗就不能开放, 气温在32℃~35℃, 遇上干旱, 空气干燥, 可使花粉寿命变短或失去生活力, 花丝也易枯萎, 从而导致受精不良, 影响玉米雌雄穗的发育, 产生缺粒秃尖玉米散粉。玉米授粉时刮大风、无风或下大雨对开花受精也不利, 花粉在大气湿度过大的条件下, 会吸水结团而引起死亡, 影响授粉结实, 刮大风或无风都可能授粉不良, 造成秃尖缺粒。

2.2.2 栽培管理不当

首先, 如果密度过大, 玉米群体内光照条件差, 植株生长细弱窜高, 体内养分无法满足果穗形成的需要, 果穗发育迟缓, 吐丝时雄穗大量散粉的时期已过, 特别是果穗顶部抛丝较迟, 不易得到花粉而造成秃顶;其次, 土壤贫瘠, 肥水管理失调, 影响果穗的分化形成, 而雄穗的发育则较少受到影响, 导致果穗吐丝和雄穗开花不遇, 受精结实受阻;最后, 土壤缺磷, 导致玉米孕穗开花时糖代谢紊乱, 影响果穗发育。

2.3 防治方法

2.3.1 加强栽培管理

(1) 合理密植。根据品种、地力和栽培方式, 因地制宜地确定种植密度, 以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 满足植株中上部叶片对光的要求, 促进雌雄穗的发育。 (2) 加强中耕除草和培土管理, 尤其是拔节后培土, 可增强土壤的透气性, 促进玉米根系发育。 (3) 当遇到不良的气候条件而影响正常授粉时, 要采用人工辅助授粉技术。 (4) 加强病虫害防治。

2.3.2 合理施用穗肥

在拔节期至开花期, 果穗的分化与形成对肥水反应敏感, 需要量大, 此时充足的肥水可保证植株的正常生长, 能够收到穗大粒多的效果。穗肥要以氮肥为主, 在抽穗前10~15 d施入, 可以减少秃顶和缺粒穗。

3 倒伏

3.1 症状

玉米倒伏有茎倒、根倒和茎折3种类型。茎倒主要是因为茎秆节间细长, 植株过高, 基部机械组织强度差, 地上部质量和基部节间能承受的力量不相适应, 引起茎秆倾斜或弯折。根倒是由于根系发育不良、雨水过多或灌溉后遇大风而倒。茎折主要出现在抽雄前, 多因抽雄前生长较快, 茎秆组织脆嫩或遭虫害, 降低抗风能力引起的。

3.2 发生原因

3.2.1 品种特性

有些品种自身抗倒性弱, 多数杂交种茎秆粗壮, 根系发达, 抗倒伏能力强;而农家品种茎秆细弱, 根系发育差, 易倒伏;高秆品种易倒伏, 而矮秆、株型好的品种抗倒伏能力强。

3.2.2 密度不合理

玉米田间布局不当, 株行距过小, 密度过高或稀密不匀, 使田间通风透光不良, 光合作用受到抑制, 茎秆发育不良, 导致植株高而不壮, 抗倒伏能力下降。3.2.3肥水管理不当田间管理不及时如拔节期肥水过多, 特别是氮肥过量, 使茎叶疯长, 拔节过猛, 节间机械组织发育不良, 果穗以下节间伸长过度, 果穗位置相应升高, 易倒伏;播种过浅, 中耕培土不及时, 使根系发育不良, 扎根浅, 易遭灾倒伏。

3.3 防治方法

3.3.1 合理密植

生产中要按照不同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合理安排种植密度。在一般生产条件下, 尽量不要超过品种推荐种植密度的上限。

3.3.2 合理施肥

注意氮、磷、钾肥的合理施用, 缺钾地区要特别注意增施钾肥, 以增强茎秆强度, 提高茎秆抗倒伏能力。另外, 尽可能避免在拔节期一次性追施氮肥, 应将氮肥分成苗肥 (或种肥) 和穗肥而两次追施。

3.3.3 培土

在多风地区, 于拔节期至大喇叭口期结合中耕进行培土, 以促进其生根发育, 提高植株的抗倒伏能力。3.3.4蹲苗苗期有旺长趋势的田块, 可采用中耕断根和控制土壤水分的方法进行蹲苗, 从而有效防止玉米倒伏。但进行蹲苗的地块一般只适合于地力比较壮、土壤墒情比较好和有旺长趋势的地块, 蹲苗时间不宜太长, 在拔节之前一定要结束, 否则会影响果穗分化。

3.3.5 倒伏后的对策

发生根倒的地块, 在雨后应尽快人工扶直植株并进行培土, 以便重新将植株固牢;发生弯倒的地块, 雨后可用竹竿轻轻挑动植株, 抖落植株上的雨水, 以减轻植株压力, 待天晴后让植株慢慢恢复直立生长。但在抖落雨水时尽量不要翻动植株, 以防人为造成茎秆折断;发生茎秆折断的玉米地块, 要根据发生程度来区别对待。茎秆折断情况比较严重的地块, 将玉米植株割除作为青饲料, 然后再采取一定的补种措施, 茎秆折断比例较小的地块, 应将茎秆折断的植株尽早割除。

摘要:通过对当前玉米生产中空秆、缺粒、秃尖、倒伏等生理病害发生的症状、原因进行分析, 同时对防治对策进行探讨, 以达到玉米高产优质的目标。

玉米常见病害防治建议探讨的论文 第2篇

随着经济的发展,玉米除了作为主食,玉米深加工产品在市场上也非常受欢迎。玉米的种植条件相对而言比较容易满足,因此在北方种植面积很广。但是北方的玉米很容易遭受病害等问题。一旦玉米受病,其影响将是非常严重的。玉米会出现大面积的感染,导致严重减产,使农民遭受巨大经济损失。玉米病害中常见的是玉米丝黑穗病和青枯病。

1.北方玉米常见的病害分析

1.1玉米丝黑穗病分析

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因是受到病原体丝轴黑粉菌的感染。这种病原菌是以土壤和粪便为载体,以冬孢子的形式越冬萌发。其生命力非常顽强,可以在土壤中存活多年。在土地达到其适应的温度范围,就能对玉米进行侵袭和侵染,传播的速度非常快。北方的玉米一般都是春种秋收,玉米发育的时期刚好是丝轴黑粉菌的活跃期,所以如果不进行相关的防治,玉米就能很快的被侵染。

1.2玉米青枯病分析

玉米青枯病是另一种北方玉米常见的病害。其病因也是土壤里的真菌导致的,发病率非常高。一旦受到侵袭,玉米的根部和茎部就会开始腐烂,之后全株都会枯死。一般这种病害常发生在玉米乳成熟期左右。在玉米密集种植的地区容易爆发。另外天气也是影响玉米青枯病爆发的原因之一。气候炎热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生。如果对青枯病做好预防措施,一旦玉米感染青枯病,很短的时间里就会出现大面积的玉米枯死,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北方玉米常见病害防治建议

2.1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建议

如果要防治玉米丝黑穗病,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是玉米选种要提前做好调查,选择那些抗病害能力强的玉米。从源头抓起,提高玉米种子的质量,才能避免玉米遭受玉米丝黑穗病的侵染。其次是适当调整玉米连作的时间,因为玉米连作会在土壤中积累很多的丝轴黑粉菌。因此采取玉米与其他作物进行轮种,可以有效的减少土壤中的病原体的数量。除此之外合理的轮作还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然后在玉米的田间管理时期要细心谨慎。经常抽查玉米的生长情况,一旦发现受到感染的玉米植株,要及时的出去受害的玉米植株,同时查看附近的其他植株是否受到感染。只要玉米植株发生病变,就要立刻除去。如果玉米的侵染范围较广,那么要尽快使用合适的农药来进行杀菌。现在有一种方法就是将玉米的种子和药物进行调拌,通过调拌使玉米种子包裹上药物外衣,以此来增加玉米抗病的能力。最后就是要进行实验研究,培育出可以抗病害同时高产和优产的玉米品种。现在的科研发展成果较多,但是真正将科研成果落实的还是较少。为了获得更好的玉米品种,实现玉米的增产,需要在玉米培育和实验上下功夫,通过研究玉米病害的成因,从而从玉米的基因上进行攻克和解决。只有保证了玉米种子的质量,才能从根源上有效的预防玉米病害发生。

2.2对玉米青枯病的防治建议

影响玉米产量的生理性病害与防治 第3篇

【关键词】玉米;生理病害;发生;防治

在玉米生产过程中,人们往往很重视自然界病虫的危害 所造成的损失,而忽视了玉米生理性病害的发生与防治。在生产实践中,玉米多种生理病害的发生,常造成严重的损失。玉米常见的生理病害有空秆、秃尖、倒伏等。玉米生理病害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内部因素,即遗传因素的影响,如品种抗逆性不强,种子生活力弱,种子发育不健全。第二类是外界环境条件,如土壤、肥料、水分、空气与光照等条件不良,阻碍玉米的正常发育,形成生理病害。为此,探讨生理病害的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对减轻或避免玉米生产中生理病害造成的损失有重要意义。

1.空秆

1.1症状

又叫“空身”是指植株不结果穗或有果穗而无籽粒或不能长大的现象。一般空秆株在苗期基部为圆形,叶片发紫,顶端浓绿发紫。叶脉相间有白色透明的斑点或条痕。拔节期植株细弱矮小,叶片淡绿、窄长、与茎的夹角小。常见有先天不育型空秆和不稔穗型空秆。

1.2发生原因

先天不育型空秆又称“公玉米”,产生原因是种子内在问题。如种子生理机制衰退,新陈代谢失调,输导组织受障碍,致空秆中的养分不能输送给果穗,幼穗腋芽因缺乏营养物质而不发育、不稔穗型空秆是指植株上有幼穗雏型,但不抽花丝,不结籽粒。其原因主要有:

(1)种植密度过大。生产中不考虑品种特性、土壤地力和施肥水平,留苗过多,密度过高,田间布局不合理,造成玉米个体发育不良,使空秆率增加。

(2)植株之间生长不平衡。由于种子大小不整齐、播种深浅不一、覆土厚薄不匀、施肥不均,造成幼苗参差不齐,长势强弱不一,造成大苗欺小苗。苗大的根深叶茂,生长旺盛,争光夺肥;苗小的则缺乏营养,生长细弱,发育不良,果穗的分化与发育受到抑制,自然正常发育果穗少。

(3)营养失调。在玉米果穗发育时期,体内缺乏碳、糖等有机营养或营养失调而造成的。如果营养不良,糖代谢缓慢,有机物积累少,植株瘦小叶黄,光合面积较小,不能满足果穗分化期对养分的需求,雌穗发育不良,空秆率提高。玉米旺长阶段,矿质营养供应过多,造成营养生长旺盛,生殖生长减弱,有机质向雌穗上分配的少,从而形成空秆。

(4)气候条件的影响。不良气候条件会增加空秆率,穗分化的关键阶段(喇叭口至抽穗前)是玉米需水量最多的时期,如果这个时期干旱缺水,根系瘦弱,植株矮小,光合作用受阻,就会影响雄穗正常开花和雌穗花丝的抽出,造成抽雄提前,吐丝延迟,花粉生活力弱,花丝容易枯萎,不能授粉受精。玉米抽雄散粉时期,阴雨连绵,光照不足,花粉粒易吸水膨胀而破裂死亡或粘结成团,丧失授粉能力,而雌穗花丝未能及时受精,造成有穗无籽。另外,如果田间积水土壤缺氧,根系呼吸困难,吸收力减弱,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空秆。

1.3防治方法

(1)确定合理密度。合理密植就是要因地制宜地增加单位面积种植株数,扩大绿色叶面积和根系的吸收面,有效利用光、热、水、气、肥等要素,生产出更多的干物质。生产中可根据土、肥、水及品种、种植方式、田间管理水平来确定单位面积种植的株数,这样既可保证个体的正常发育,又可促进群体的充分发展,减少空秆的发生。

(2)选用优良的杂交品种,播前精选种子进行晒种使幼苗整齐健壮。

(3)合理用好肥水。拔节到开花,是果穗分化形成和授粉受精的关键时期,肥水必须及时供应,以促进果穗的正常结实,这对防治空秆有积极作用。

(4)人工去雄。当雄穗刚抽出尚未开花散粉时进行。每隔一行去掉一行,也可以每隔两行去掉两行或一行。在去雄行内可全部去掉,也可以隔株去雄切忌带掉功能叶,去雄株数不超过全田株数的一半。而地边几行的玉米雄穗不应去掉,以免影响授粉,去雄后,全田只剩一半雄穗。授粉结束后,将剩余的一半雄穗再去掉,植株去雄后,植株变矮,改善了中部叶层的通风透光条件,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增加有机物质积累,减少空秆。此外,拔除部分雄穗,可将原来用于开花、花粉发育及后期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转运到雌穗,使本来无效的果穗变为有效,从而降低空秆率。

2.缺粒与秃尖

2.1症状

玉米缺粒表现为多种形式,一是果穗一侧自基部到顶部整行没有籽粒,穗形多向缺粒一侧弯曲;二是整个果穗结很少籽粒,在果穗上呈散乱分布;三是果穗顶部籽粒细小,呈白色或黄白色,称为秃尖,严重的秃尖可占整个果穗的一半以上,秃尖是玉米缺粒的主要形式。

2.2发生原因

玉米缺粒与秃尖除与遗传特性有关外,主要受不良气候环境和不当栽培管理的影响,发生的原因主要与品种、土壤、营养与肥水、气候、栽培管理、病虫害发生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1)品种。由于不同品种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不同,当不良的外界环境条件超过了品种的适应范围,就易发生秃尖。

(2)气候因素。以温度的影响最显著,气温过高,超过38℃,雄穗就不能开放,气温在32~35℃,遇上干旱,空气干燥,可使花粉寿命变短或失去生活力,同时,花丝也易枯萎,因而受精不良,影响玉米雌雄穗的发育,产生缺粒秃尖玉米散粉。玉米授粉时刮大风、无风或下大雨对开花受精也不利,花粉在大气湿度过大的条件下,会吸水结团引起死亡,影响授粉结实,刮大风或无风都可能授粉不良,造成秃尖缺粒。

(3)栽培管理不当。首先,如果密度过高,玉米群体内光照条件差,植株生长细弱窜高,体内养分无法满足果穗形成的需要,果穗发育迟缓,吐丝时雄穗大量散粉的时期已过,特别是果穗顶部抛丝较迟,不易得到花粉而造成秃顶。其次,土壤贫瘠,肥水管理失调,影响果穗的分化形成,而雄穗的发育则较少受到影响,导致果穗吐丝和雄穗开花不遇,受精结实受阻。最后,土壤缺磷,导致玉米孕穗开花时糖代谢紊乱,影响果穗发育。另外玉米各种叶斑病和玉米苗枯病、纹枯病、茎基腐病的发生,都可影响玉米正常的生长发育,致使玉米生长不良,尤其是玉米蚜虫在玉米抽雄时开始大量发生,致使玉米不能正常地开花授粉,造成缺粒秃尖。

2.3防治方法

(1)种植优良的品种。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及栽培条件选择和种植抗病、抗虫性和适应性强的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一是要合理密植。根据品种、地力和栽培方式,因地制宜地确定密度,以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满足中上部叶片对光的要求,促进雌雄穗的发育。二是要加强中耕除草、培土技术,尤其是拔节后培土,可增强土壤的透气性,促进玉米根系发育。三是当遇到不良的气候条件而影响正常授粉时,要采用人工辅助授粉技术。四是加强病虫害防治。

(3)合理施用穗肥。在拔节至开花期,果穗的分化与形成对肥水反应敏感,需要量大,此时充足的肥水可保证植株的正常生长,能够收到穗大粒多的效果。穗肥要以氮肥为主,在抽穗前10~15d施入可以减少秃顶和缺粒。

3.倒伏

3.1症状

玉米倒伏可分为茎倒伏、根倒伏和茎倒折三种,但不论何种倒伏都会对产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3.2造成倒伏的原因

(1)品种特性。有些品种自身抗倒性弱,多数杂交种茎秆粗壮,根系发达,抗倒能力强,而农家品种茎秆细弱,根系发育差,易倒伏;高秆品种易倒,而矮秆、株型好的品种抗倒能力强。

(2)施肥、灌水不合理。如氮、磷、钾三要素配合不当,机械组织发育不好,苗期受涝,拔节前后肥水攻的过急或中后期灌水后遇大风等。

(3)密度过高,光照不足。叶片光合作用受到拟制,营养物质合成减弱,细胞伸长,植株高而细弱,节间长,机械组织不发达。

(4)田间管理不当。如中期培土不及时,耕翻质量差,以至根系发育不良;或者因耕翻过深,土壤被雨水浸泡松软等。

3.3防止倒伏的措施

(1)适当加深耕层。深耕能促进玉米根系发育促使根数增加,且入土加深,植株的倒伏程度也会减轻。

(2)及时中耕培土。玉米中耕培土可使根系发达,特别是拔节以后的培土,能使玉米产生出大量的支持根。

(3)合理的肥水管理。苗期一般不应浇水,也不应追肥。使地面上部节间缩短,根系入土深而广。拔节后的灌水,一次灌水量不宜过大,防止在过湿、高温、多肥的情况下引起徒长。

(4)实行合理密植。一般竖叶型品种亩留苗4500株左右,平展叶型品种3500株左右,通过适当密植可改善植株个体发育,对减轻倒伏很有益处。

(5)减缓自然灾害。顺风成行以及根据当地暴风雨出现的规律通过播种予以调节,适期早播。

番茄生理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第4篇

果实发育初期着色期间, 在果顶以柱头底部为中心, 初期发生呈水浸状暗绿色, 以后变成褪色乃至黑褪色病斑, 但不腐烂, 并向内凹陷。受害果实转色快, 但没有商品价值。

1. 发生原因

脐腐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果实膨大期间, 特别是开花后对果实供给钙素不足所致。土壤过干、地温过高、氮肥过多及酸性土壤均使根系对钙的吸收受阻, 都能引起此病的发生。

2. 防治措施

多施有机肥, 氮、磷、钾要合理搭配, 勿过多偏施氮肥, 适当增施钙素肥料, 避免土壤过干或湿, 酸性土壤可用石灰调节 (亩250~100kg) 。除此以外, 在幼果期可用0.5%氯化钙水溶液喷叶片及果实。每10天1次, 连喷2~3次。

二、脐裂果 (露籽病)

果实发育最初期, 在果实部位的果皮无规则形裂开, 胎座组织及种子外露。随着果实的膨大, 脐裂部位也增大。

1.发生原因

主要是花芽分化期间温度过低 (8℃以下) 形成畸形花的花柱开裂所造成, 但品种间差异很大。

2.防止措施

要选择耐低温的品种, 花芽分花期间防止温度过低, 要求日温20℃以上, 夜温10℃以上。

三、空洞果 (空腔果)

果皮部与果实内部的发育不平衡, 也就是说果实胚座发育不良与果壁间产生空腔。空间内果胶少, 果胶物质不发达, 几乎没有种子。

1. 发生原因

高温使不稔花粉增多, 无法正常受精, 导致只有果壁发育而胚座发育不良形成无籽番茄。使用生长激素方法不当, 不顾植株长势和座果情况, 用生长素处理未成熟的花或开花座果期间土壤过于干旱等, 造成果实肥大而水分养分供应受阻, 就会增加空洞果的发生。

2. 防治措施

施用生长素浓度要适量, 方法要得当, 开花期间防止温度过高或过低, 以免授粉受精不正常。及时疏果, 加强水肥管理, 避免干旱缺水。

四、筋腐病 (黑皮病)

筋腐病是在果实着色期间出现的生理病害。果实表面呈明显的红绿着色不匀;果实维管束褐变, 果皮内侧壁面部变褪或变黑, 果实内胚座和果胶基本正常。

1. 发生原因

果实膨大期间日照不足, 高温多湿, 氮多钾少, 夜温过高, 密度过大造成叶片相应遮荫, 降低物质生产均易引起筋腐病的发生。品种间有差异。

2. 防治措施

改善采光条件, 增加光照;合理密植, 使果实直接受光;果实膨大期间少施氮肥, 多施钾肥;如果枝叶过于茂盛, 可在果穗周围掐掉一部分叶片, 让果实有一定的空间, 既通风透光, 又减少湿度。选择抗筋腐病的品种。

五、尖顶果 (桃形果)

尖顶果是果脐部突出, 形状如桃形。

1. 发生原因

施用生长素 (防落素、2.4-D) 浓度过高造成的。

2. 防治措施

喷花使用的防落素或2.4-D必须根据不同品种使用不同的适宜浓度, 在此期间不能干旱缺水。

六、开窗茎

在生育中期, 植株第3~4节花序附近, 茎节间缩短, 呈条沟褪色, 顶芽生长停滞, 不久茎也紧缩或开裂, 严重时会裂孔成“开窗”状。

1. 发生原因

是由于高温或低温, 硼素不能充分地分配到番茄期生长点中, 氮肥过多, 钾钙过剩等也妨碍了硼的吸收, 使体内运转不协调所造成。据报导:硼素分配不到项芽或花序, 使这些部位生长点的生长素增多, 刺激细胞旺盛分裂。

2. 防治措施

避免氮肥过多, 注意防除对阻碍吸收硼素的发生。若发生“开窗”茎, 利用侧枝代替主枝栽培。同时用硼砂0.2%水溶液叶面喷洒。若土壤缺硼时每亩施硼肥0.25kg左右, 与细土掺拌向根部条施或穴施。硼施过量会有药害, 施用石灰即可解除。

七、皱缩叶 (小叶病)

植株生长点处 (顶端) 的叶片变狭而细长, 甚至卷缩不张开, 像发生病毒似的皱缩叶, 严重时顶部基本没有叶面积。

1. 发生原因

是因为施用生长素后, 生长点处激素积累过多所致。当花数较多, 反复用生长素处理, 花和花蕾吸收生长素经过花梗、茎秆到达植株顶端, 生长素就蓄积在植株项端, 在处于光照不足, 植株长势衰弱, 夜间高温时都易出现严重的皱缩叶。

2. 防治措施

生长激素处理浓度次数及方法要得当, 增强光照, 要保持植株生长势不受阻害, 注意不要留果太多。

八、花序倒青

花序倒青是指番茄花序尖端再生枝叶。

1. 发生原因

由于高温、干燥、氮肥过多, 钾钙过剩妨碍根系对硼素的确正常吸收和在体内运转不协调所造成的。品种间有差异。

2. 防治措施

番茄生理病害的种类与防治 第5篇

一、脐腐病

症状与形成原因:该病以青果期发病最重。病斑多产生在果实顶部,最初水浸状暗绿色,很快变为暗褐色,果实失水,顶部呈扁平状,一般不腐烂,湿度大时,病斑上有真菌腐生,产生粉红色或黑褐色霉层。

1.形成的原因

(1)水分供应失调,特别是果实膨大期所需水分得不到满足,叶片蒸腾夺走果肉内水分,产生脐腐。

(2)番茄不能从土壤中吸收足够的钙、硼元素,导致脐部细胞生理紊乱,产生脐腐。

2.防治措施

酸性土壤应施用石灰调节;施肥时注意维持土壤适宜浓度,不要施过量的化肥,增施有机肥,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尽量避免土壤高温及湿度的剧烈变化;坐果后,在易发生脐腐病的地块用0.4%~0.5%的氯化钙喷叶或喷1%的过磷酸钙、0.1%硝酸钙及爱多收6000倍液,从初花期开始,半月一次,连喷2次以减轻病害。

二、日灼病

症状与形成的原因:番茄果实受强烈日光照射后,初期果皮呈苍白色革质状,后果呈黄白色至褐色相间的斑块,果实向阳部干缩、变硬、凹陷,表面呈漂白色,果肉变褐。后期病部常被病菌寄生,腐烂,表面有褐色霉层。

1.形成原因

(1)果实生长发育后期,遇高温,干旱或强烈日光照射。

(2)靠近棚膜处温度高时,果实表面水分消耗量大而形成灼伤。

2.防防治措施

(1)种植耐热品种;采用遮阳网与蔓生蔬菜间作,遮阴降温,减少蒸腾,

(2)绑秧时将果穗调到叶片遮荫处,及时适度整枝打杈,保证植株叶片繁茂,防止强光直射果实。适当增施钾肥以增强其抗性。

三、番茄空洞果

症状与形成原因;该病指果肉与果皮胶状物之间具有空洞。

1.形成原因

(1)开花时遇到低温,不能正常受精,形成空洞果。

(2)使用生长刺激素时,由于浓度过高或在蕾期处理而形成空洞果。此外,光照不足,幼果期温度过高,后期营养跟不上及结果期浇水不当,也会出现空洞果。

2.防治措施

在番茄开花期要严格控制温度,白天适温为20~30℃,夜间15~20℃。合理使用生长调节剂,即激素处理的方法与浓度要适宜。一般采用15~20mg/kg的防落素在开花期喷施,防止落花。激素处理后,要加强肥水管理。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理增施N、P、K肥。

四、裂果

症状与形成原因;裂果有的以果蒂为中心,呈同心圆状裂开,有的以果蒂为中心呈放射状裂开,也有不规则的侧面裂果和裂皮。

1.形成的原因

果实表皮缺乏弹性,抵御不住来自果实内部的较强膨压。特别是果实在膨大初期的高温强光及土壤干燥的条件下,果肩部表皮老化,由于降雨或大量灌水,果实迅速膨大而产生裂果。

2.防治措施

黄瓜常见生理性病害的防治 第6篇

1 棚室氨气为害

1.1 症状

棚室黄瓜发生氨气为害, 轻者叶片上出现大块枯斑, 重者全株叶片在很短的时间内完全干枯。氨气从叶片的气孔进入, 一般受害部位初期呈水浸状, 干枯时呈暗绿色、黄白色或淡褐色, 叶缘呈灼伤状;严重时, 可以造成全株枯死。在施用速效氮肥时, 如果肥料距植株根太近或施肥量过大, 虽然施后覆土, 由于化肥挥发性大, 也会使植株叶片由下往上从叶缘开始青枯, 植株生长缓慢, 严重时全株死亡。

1.2 发病原因

在保护地内, 施用氮肥量过大, 表施或覆土过薄, 土壤呈碱性时会直接产生氨气。另外, 施用未腐熟的厩肥、人粪尿、鸡粪、饼肥时会间接产生氨气。当棚室中的氨气质量分数达到5 mg/L时, 就会使黄瓜植株受害, 如晴天温度较高时, 1~2 h就可导致植株死亡。

1.3 防治措施

1.3.1 科学施肥

保护地应以优质的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为主, 不要在温室内堆沤可能产生大量氨气的肥料, 如生鸡粪、生饼肥等;不要将能直接或间接产生氨气的肥料撒施在地面上, 追施尿素、碳酸氢铵和硫酸铵时, 每次的施用量不宜过大, 应少施、勤施, 每0.067 hm2地的施肥量不超过20 kg/次, 并应开沟深施, 然后用土盖严, 及时浇水。鸡粪、牛粪、饼肥等一定要充分腐熟后方可施用;适当增施磷、钾肥。另外, 冬季和早春不宜施用尿素和碳酸氢铵。

1.3.2 改良土壤

如发现土壤板结和酸化, 可用施生石灰或稻草灰等方法改良。

1.3.3 检查棚室氨气浓度

早晨用p H试纸蘸取棚膜水滴, 然后与比色卡比色而得出p H值。当p H值大于8.2时, 可认为将发生氨气为害, 应立即通风, 排除氨气。

1.3.4 补救措施

发生氨气为害后, 立即通风换气。在植株受害尚未枯死时, 摘掉受害叶, 保留尚绿的叶。放风排出有害气体后, 加强肥水管理, 使植株恢复生长。另外, 在叶的反面喷洒质量分数1%食醋溶液, 有明显补救效果。

2 黄瓜苗沤根

2.1 症状

低温季节育苗时, 易出现黄瓜苗沤根现象。发病时, 根部不发新根和不定根, 根皮呈锈褐色, 逐渐腐烂、干枯, 病苗极易从土壤中拔出;茎叶生长缓慢, 叶片逐渐变为黄绿色或乳黄色, 叶缘开始枯黄, 直至整叶皱缩枯黄;幼苗不生新叶, 严重时整株枯死。

2.2 发病原因

由于土壤温度低于12℃的持续时间较长、浇水过量、连阴天、光照不足等, 致使幼苗根系处于土壤低温、过湿、缺氧状态下, 呼吸代谢受阻, 不能正常生长, 根系吸收能力降低而导致沤根。

2.3 防治措施

主要措施是: (1) 平整苗床。要求床土疏松、平整, 防止浇水后床面积水, 保证充足的光照。 (2) 播种要精细、均匀, 覆土厚度不超过1 cm。 (3) 播种前浇足底水, 整个育苗过程中适当控水, 严防床面过湿, 特别要防止床土长期阴湿。 (4) 做好苗床后, 先覆盖地膜, 以提高床土温度, 3~5 d后揭膜播种。 (5) 低温季节定值时, 要按穴浇水, 不能漫灌大水。 (6) 施用底肥要均匀。 (7) 发生轻微沤根后, 可在苗床表面覆盖地膜, 提高温度, 并及时松土, 促使病苗尽快发出新根。

3 黄瓜花打顶

3.1 症状

在早春、秋延后 (或冬春茬) 栽培的黄瓜, 苗期至结瓜初期生长点不向上生长, 生长点附近的节间长度缩短, 不能形成新叶, 在生长点周围形成雌花和雄花间杂的花簇, 植株停止生长, 影响黄瓜的产量和品质。

3.2 发病原因

主要是: (1) 苗期水分管理不当, 定植后浇水不及时, 田间持水量小于22%, 新叶没有发出来, 导致花打顶。 (2) 定植时施肥量大, 肥料未腐熟或没有与土壤充分混匀, 或一次施肥过多, 容易造成肥害。 (3) 夜间温度偏低, 夜温低于10℃, 白天叶片进行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同化物质在夜间转运缓慢、时间长, 致使叶片浓绿皱缩, 造成叶片老化, 光合机能急剧下降, 而形成花打顶。 (4) 在土温低于10℃~12℃, 土壤相对湿度高于75%时, 低温高湿而造成沤根。 (5) 分苗时伤根, 长期得不到恢复, 植株生长不良, 出现花打顶。

3.3 防治措施

主要措施是: (1) 烧根引起的花打顶, 应及时浇水, 使土壤持水量达到22%, 浇水后及时中耕, 保持适宜的土壤水分, 不久即可恢复正常。 (2) 因沤根而出现花打顶时, 要停止浇水, 及时中耕, 设法提高地温达到10℃以上, 必要时扒沟晒土, 降低土壤含水量。摘除下部结成的小瓜, 保秧促根, 逐渐恢复正常发育后再转为日常管理。 (3) 夜温过低时, 要设法提高前半夜的室温, 维持15℃的室温4~5 h, 后半夜降至10℃左右即可。 (4) 采取地膜覆盖, 避免中耕时伤根, 追肥采用冲施液肥, 避免挖坑引起伤根。

4 黄瓜植株生理性萎焉

4.1 症状

生理性萎焉对产量影响较大。黄瓜从定植到结瓜, 植株生长发育一直正常, 有时晴天中午的叶片突然出现萎焉现象。初期只是植株中、下部叶片在白天萎焉, 到夜间可恢复。发病严重时, 整个植株叶片萎焉且不能恢复, 生长势减弱, 结瓜能力降低, 甚至整株枯死。

4.2 发病原因

主要是: (1) 黄瓜营养生长阶段, 肥水管理过勤, 造成土壤氮素浓度过高, 土壤湿润, 导致黄瓜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生长不协调而引起萎蔫; (2) 由于种植黄瓜的地块低洼, 雨后地面长期积水, 或者长期进行大水漫灌, 使土壤含水量过高而缺氧, 造成根部呼吸受阻, 呼吸机能降低。在土壤氧气含量很低的情况下, 土壤中的微生物会产生有毒物质, 使根系中毒, 加重病情。

4.3 防治措施

主要措施: (1) 加强栽培管理。选用干燥或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的地块, 雨后及时排水, 严禁大水漫灌。 (2) 及时中耕松土, 提高土壤透气性。 (3) 在晴天, 土壤湿度低, 风大、蒸发量大时, 要增加浇水量。 (4) 注意根系养护, 增施有机肥, 控制氮肥用量, 增加钾肥用量。 (5) 利用生根剂灌根, 也可以冲施腐殖酸、微生物类肥料, 增强植株抗性。 (6) 雨后突晴, 光照强烈, 可以叶面喷洒清水, 缓解萎蔫状况。

摘要:防治黄瓜生理性病害是保护地黄瓜的一项重要生产管理技术。生理性病害与环境条件、栽培技术密切相关, 只有掌握其发病原因, 才能制定出防治技术措施, 用以指导黄瓜生产。

蘑菇常见生理性病害发生原因及防治 第7篇

1、菌丝徒长

菇床覆土调水以后, 蘑菇绒毛菌丝会持续不断地往细土表面生长, 严重时会形成一种细密的、不透水的菌被, 从而推迟出菇时间, 降低蘑菇的产量。

发生原因:多是由于土层调水较轻、较快, 菇房温度超过22℃、湿度超过90%、通风不良所造成。

预防措施:一是尽量不用气生菌丝生长过于旺盛、过于浓密的菌种。二是覆土后, 土层调水不宜过急, 喷水应在早、晚天气阴凉时进行, 同时加大菇房通风, 降低空气相对湿度。三是要立即重新覆土, 并适当多喷些水, 促使菌丝及时结成子实体, 也可在小菇蕾形成之前把覆土表面轻轻耙破, 并增加通风量, 减少相对湿度。

2、地蕾菇 (顶泥菇)

主要出现在出菇初期, 子实体着生部位低, 通常在培养料内、料表或粗土层下部发生, 长大后破土顶泥而出。

发生原因:一是培养料内混有泥土或覆土层干湿不均, 当料内温度、湿度和空气条件适宜子实体生长时, 就会导致菌丝围绕泥土扭结变粗形成原基。原基分化后向上生长即顶泥而出, 若向上条件不适, 还会掉头向床下生长形成床底菇。二是粗土调水时间过长, 调水后菇房通风过多、菇房温度降低都会抑制菌丝向粗土内生长, 促使结菇过早;细土覆盖过迟、过厚, 调水不及时, 调水过快、过急或调水后通风时间过长, 土层湿度不够, 菌丝迟迟不上细土, 都会压低出菇部位。三是结菇喷水过早、过急或喷水量过大, 会抑制土层菌丝向上生长, 迫使菌丝在粗土粒之间扭结, 从而降低出菇部位, 造成出菇稀、结菇部位不正常, 地蕾菇增多。

预防措施:一是铺培养料时, 应拣净料内混入的土块。二是覆土要均匀, 尽量在粗土层尚未形成小菌蕾时覆盖细土。三是土层调水要均匀, 并适当通风, 调水后要减少通风。四是在土层菌丝培养阶段要控制好菇房温度, 防止温度偏低, 并保持一定的空气相对湿度 (85%左右) , 促使菌丝向土层内生长, 吊高菌丝生长部位, 适时适量喷好结菇水, 防止结菇早、结菇部位过低。

3、空根白心菇

蘑菇菌柄组织不充实, 内部出现白色疏松的髓部, 菇体干燥后或煮熟后髓部收缩或脱落成中空状。

发生原因:主要是由于水分管理不当, 如果菇房空气湿度低、土层湿度小, 尤其是粗土层含水量不足, 正在迅速生长的子实体便不能从土层中得到充足的水分, 进而营养的输送补给也会减少, 加上菇体自身水分不断蒸发, 就会造成菌柄中间缺水、组织不紧密, 从而产生空根白心的现象。

预防措施:一是粗土调水以及喷洒结菇水和出菇水时, 水量要充足, 防止土粒出现假湿。二是出菇后要尽量喷一次出菇水, 以保证粗土层在整个出菇盛期能够不断地得到水分的补充。三是长菇阶段要经常在菇房内喷雾增湿, 菇房空气相对湿度要达到90%。气温较高时, 应在早晚或夜间通风降温, 以防止水分散失过快。

4、硬开伞

蘑菇子实体在尚未成熟时菌盖与菌柄就分离裂开, 并裸露出淡红色的菌褶。

发生原因:主要是由于气温变化急剧 (温度在18℃以下, 温差在10℃左右) , 造成料温、土层温度与气温之间的温度反差, 菇柄的营养代谢与生理代谢发生紊乱, 使扎根于土层内的菌柄和暴露于土层表面的菌盖因生长不平衡而发生开裂。

预防措施:加强菇房内的保温措施, 夜间不宜通风, 不让冷风吹进菇房。同时, 调节好空气相对湿度, 促进菇体各部位均衡生长。

5、薄皮早开伞

子实体柄细盖薄, 提早开伞。

发生原因:出菇密度过大, 菇房温度偏高, 空气相对湿度不够, 床面土层偏干, 子实体生长快等, 都会形成薄皮早开伞。

玉米生理病害防治方法 第8篇

七、老化苗

1. 症状及发生原因。

老化苗表现为植株矮缩、生长缓慢, 主要由乙烯利处理不当、苗龄过大、定植时伤根过重、干旱、叶面肥施用过量、地温过低等原因造成。

2. 处理方法。

对于老化苗, 要及时摘掉根瓜, 浇水后追施速效氮肥, 尽量提高温度, 减少放风, 也可适量施用生根剂促发新根。

八、生理性萎蔫

1. 症状及发生原因。

植株在晴天中午突然出现急性全株萎蔫, 晚上又逐渐恢复, 如此反复数日后枯死, 切开导管检查无其他病症。引发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嫁接黄瓜亲和性差和大水漫灌等。

2. 处理方法。

定植前15~20天浇足底墒水;定植后注意严格蹲苗和勤中耕松土。注意通风降温。用黑籽南瓜作砧木, 选亲和性强的品种作接穗。

九、叶片急性萎蔫

1. 症状及发生原因。

黄瓜叶片在短时间内突然萎蔫, 失去结瓜能力。该病症主要由棚温过高所致, 棚温高于35℃时易发生。

2. 处理方法。

定植前15~20天浇足底墒水。注意及时通风降温、浇水, 适量增施CO2气肥。

十、低温障碍

1. 症状及发生原因。

病株长势弱甚至停止生长, 轻者叶片组织虽未坏死但呈黄白色, 结瓜少而小;若低温持续时间较长, 则往往不发根或抑制花芽分化, 外叶枯死或部分真叶枯死;严重的植株呈水渍状, 最终干枯死亡。早春或晚秋低温不仅会使黄瓜植株光合作用减弱, 呼吸强度下降, 而且会影响黄瓜根系的吸收作用, 甚至会使细胞间隙水分结冰, 最终导致植株死亡。

2. 处理方法。

选用耐低温品种, 如密刺类、津春类黄瓜。选用优质黑籽南瓜作砧木, 苗期适当低温炼苗。霜冻前及时浇水, 但忌大水漫灌。采取蹲苗措施, 促进深扎根、多扎根。适时喷洒适量链霉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 (如绿风95) 等。一旦发生冻害, 要缓慢升温, 并注意回苫。

十一、高温障碍

1.症状及发生原因。

受害株叶片大而薄, 节间明显伸长, 出现近圆形或椭圆形褪绿斑点 (逐渐扩大) , 3~4天后整株叶片自上而下均变成黄绿色。设施内长期处于40℃以上、土壤含水量不足是导致高温障碍的主要原因。

2.处理方法。

增加浇水次数, 加强通风换气。适当增施磷、钾肥, 补施叶面肥, 如糖、醋水溶液、磷酸二氢钾1 000倍液等。

十二、沤根

1.症状及发生原因。

沤根多见于育苗期。病苗根部呈水渍状, 初为灰白色, 后发展成锈褐色至暗褐色, 严重时根皮腐烂, 容易被拔起。病苗地上部分似缺水状萎蔫, 叶片从叶脉间变为黄褐色, 最后全株叶片焦枯、茎枯萎, 多成片死亡, 似缺素症。地温长期低于12℃, 再加上浇水过量或遇连阴雨天, 易引发沤根。

2.处理方法。

保护地黄瓜应在晴天的早上进行浇水。发生轻微沤根后, 要及时中耕松土, 待缓苗后再进行正常管理。加强育苗期地温管理, 避免苗床过湿或地温过低, 严格控制放风时间及通风量。寒冷地区可利用地热线育苗, 将苗床温度控制在16℃左右, 一般不低于12℃。

十三、泡泡病

1.症状及发生原因。

该病多见于保护地黄瓜, 表现为叶面凹凸不平, 多向正面鼓泡 (直径5毫米左右) 。泡的背面基部周围往往有水渍状环, 凹陷处呈白毯状, 刮之无附生物;叶正面初期褪绿, 后变黄至灰黄色。定植早的黄瓜前期气温低, 生长缓慢, 又遇到长期阴雨天气, 光照严重不足, 后期天气突然转晴, 温度迅速升高后大量灌水, 往往会引发此病。

2.处理方法。

选择抗病品种。经常清扫棚室薄膜上的灰尘, 提高棚室内光照强度。加强保温、增温措施, 防止发生低温冻害。早春浇水宜少, 严禁大水漫灌导致地温降低;灌水要均衡, 避免大起大落。

温室黄瓜生理性病害的成因与防治 第9篇

一、畸形瓜

1. 几种常见的畸形瓜及产生因素

(1) 曲形瓜产生曲形瓜有生理或物理原因。生理原因多因营养不良, 植株瘦弱造成, 如光照不足、温度、水分管理不当, 或结瓜前期水分正常, 结瓜后期水分供应不足、伤根、病虫危害, 高温或昼夜温差大, 光照少, 地温低等条件也易发生。有的花期子房就表现出弯曲状态, 随幼果长大弯曲加重, 曲形瓜在最初或最后的果条上发生多。此外, 雌花或幼果被架材及茎蔓等遮阴或夹长等物理原因也可造成畸形瓜。

(2) 尖嘴瓜和大肚子瓜温棚内光照不足, 昼夜温差小, 密度过大, 透光不良, 瓜条膨大时肥水供应不足;植株长势弱, 叶片小, 黄叶, 生长点受抑, 根系受到损伤;植株生长后期表现衰老, 或受病虫危害, 或遇连阴雨天;一个叶节长出多条瓜, 长势弱的易出现尖嘴瓜。当雌花受粉不充分, 受粉的先端先膨大, 营养不足, 或水分不均, 就会形成大肚瓜。

(3) 细腰瓜当营养和水分供应不正常, 同化物质就会出现积累不均匀, 形成细腰瓜。此外, 黄瓜染有黑星病, 或缺硼, 也会出现畸形瓜。

(4) 苦味瓜黄瓜出现苦味, 是由于苦味素在黄瓜中积累过多所致, 生产中氮肥施用过量、磷和钾不足, 很易出现苦味。黄瓜对氮磷钾需求基本遵循5∶2∶6的比例, 否则就会出现生长不平衡, 造成徒长, 有的出现坐果不齐或畸形, 有的在侧枝弱枝上出现苦味瓜。此外, 土壤过于干旱, 阴天多, 阳光少, 地温低于13℃, 或棚温高于30℃时, 养分和水分吸收受抑, 同化能力减弱, 营养失调都容易形成苦味瓜。

2. 防治方法

(1) 加强水肥管理实行配方施肥, 使氮、磷、钾肥合理搭配;提倡施用有机农家肥与沼气肥, 提高土壤的供水、供肥能力, 防止植株早衰。

(2) 尽早摘除及时摘除无商品价值的畸形瓜。

(3) 合理建造温棚增加透光度;控制好室内温度, 避免高温、低温出现。

(4) 合理密植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防止植株遭受病虫危害。

二、花打顶和化瓜

1. 花打顶和化瓜产生因素

花打顶表现为黄瓜的生长点变为花的器官, 开花后瓜条停止生长。另外, 低温和高温妨碍受精, 产生化瓜。此病多发生在结果初期, 棚内高温干旱, 尤其是土壤干旱、肥料过多或土壤潮湿时都易发生沤根, 从而导致根吸收能力减弱, 所有的这些原因都会导致黄瓜出现花打顶或化瓜。

2. 防治方法

适时松土, 注意水肥管理, 适当控制温湿度, 白天温度一般控制在25℃~30℃, 夜间15℃左右;合理密植;阴天低温时, 可进行叶面喷肥;适当通风, 可进行二氧化碳施肥;促进同化物质积累, 加强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

三、低温生理病害

温室黄瓜遇低温, 最初叶片黄白色, 如持续时间长, 植株表现不发根或花芽不分化, 叶面出现水渍, 斑点、皱缩、卷曲变小、萎蔫, 甚至枯死。黄瓜的耐寒能力弱, 0℃~10℃植株就会受害。温度降低到3℃~5℃时, 生理机能出现障碍, 造成伤害, 致细胞脱水或使细胞涨离而死亡, 从而使植株萎蔫死亡。

防治方法:选用耐低温品种;加强保温措施, 苗期可采用地膜覆盖;在棚室上加盖双层草帘;熏烟或临时补温;定植前有意识地进行低温锻炼, 间断性地降低苗床温度, 每次0.5~1 h左右, 可进行5~7 d。也可喷一些500×10-6的链霉素来防治此病。

四、生理性萎蔫

黄瓜发生生理性萎蔫时, 整株叶片萎蔫, 有的早晚可以恢复, 几天后死亡, 茎部没有发生病变。主要原因是采瓜初期, 瓜田积水造成土壤中产生有毒气体, 使根系发育不良, 晴天中午出现萎蔫, 晚上恢复, 几天后植株不再恢复而枯死;高温季节, 在炎热中午, 突然降雨后转晴, 造成棚内高温高湿, 使叶片蒸腾受阻, 造成萎蔫, 甚至死亡。

猴头菇几种生理性病害的防治方法 第10篇

1.不出菇

病状:袋栽或瓶栽猴头菇,在菌丝长满培养料后,长时间不能出菇。

发生原因:猴头菇菌丝长满培养料后需继续培养几天,加大菌丝量,待达到生理成熟后才会发生菇蕾。如果开袋或敞开瓶口过早,又不采取保湿措施,易使培养料因表面失水而发生干皮,同时还可引起内部缺氧,致原基发育受阻,长时间不现菇蕾。

防治方法:(1)确保菌丝充分成熟。菌丝长满袋后,应继续培养5~7天。发生原基时,再挑出来打开袋口或瓶口,管理出菇。(2)及时补充水分。开袋或敞开瓶口后,及时向地面、墙面、室内空间喷水,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 85%~95%,促使菇蕾及早形成。必要时,也可采用纱布、报纸覆盖。(3)精心管理。发现料面有干皮形成,及时用小铁钩等工具划破干皮,并用水喷湿培养料,再松松地扎住袋口或盖上瓶口,保持适宜湿度,促使菇蕾发生。

2.幼菇萎缩

病状:猴头菇幼菇生长势弱,颜色变黄,并逐渐从顶部向下变软,萎缩死亡。

发生原因:(1)水分管理不当。出菇期,如果培养料含水量低于45%或菇房内空气相对湿度低于70%时,幼小的子实体就会因缺水而萎缩死亡。(2)遭遇冷水刺激。在日常菇房管理中,如果大量使用温度过低的水进行喷淋,也会使幼菇因不适应低温刺激而造成死菇。

防治方法:(1)保证培养料含水量。出菇前检查培养料含水量,如果发现含水量低于50%时,就必须及时喷水,采用注水或浸水措施给菌袋补水,防止后期幼菇生长缺水。(2)保持菇房湿度。出菇期菇房内空气相对湿度宜控制在 80%~90%之间,不得低于80%。如果空气湿度低于80%,即使猴头菇子实体能够长大,也会显得干瘪不新鲜。(3)避免强光曝晒。菇棚和菌袋严禁长时间受阳光曝晒,防止强风劲吹有效的子实体,造成菇体因失水而死亡。(4)禁止冷水喷淋。整个出菇过程中,禁止向幼菇大量喷淋冷水。使用的水可事先放在菇房内,使其自然接近室温,这样可有效防止因冷水刺激造成的病害。

3.珊瑚菇

病状:猴头菇子实体从基部长出分枝,每个主枝上又不规则地多次分枝,形成珊瑚状;有的小枝顶端会继续膨大,形成类似猴头菇形态特征的小子实体;有的子实体在早期就死亡。

发生原因:(1)二氧化碳浓度高。栽培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超过0.1%,猴头菇呼吸作用加强,同化能力下降,刺激菌柄不断分化,抑制中心部位的发育,致使形成不规则的珊瑚状子实体。(2)营养缺乏。培养料配方不当,养分含量不足,两茬菇后易出现珊瑚状畸形菇。(3)有毒物质伤害。培养料中混有松、柏等树种的木屑,这类木屑中含有大量的芳香族化学物质或有毒物质,使菌丝体生长受到抑制,易形成珊瑚状子实体。

防治方法:(1)精细管理。加强管理,确保适宜的温度、湿度、通风和光照条件。(2)科学配料。选择适宜的培养料配方,并精确称量、兑料。(3)严禁使用有毒原料。选择培养料时,注意剔除杉、松、樟、杨、槐等含杀菌物质的树木。尽量杜绝培养料中含有芳香类物质的原材料。(4)及时剔除珊瑚菇。对已发生的珊瑚状菇,及早沿袋壁割掉,以减少养分消耗,为下茬出菇打好基础。

4.光秃无刺菇

病状:子实体呈块状或球状分枝,表面皱褶、粗糙、无菌刺,菌肉松软、个体肥大、略带黄褐色,但香气、味道与正常猴头菇一样。

发生原因:(1)温度过高。当栽培室内温度高于25℃时,子实体生长速度很快,而菌刺生长极慢,产生病害。(2)水分管理不善。空气相对湿度过低(<80%),子实体水分蒸发量过大,而湿度又没及时跟上,致使不长菌刺,形成光秃菇。

防治方法:(1)控温。气温高时可早晚通风换气,午间气温高时不通风;加盖遮盖物;向空间或薄膜上喷冷水等,控制温度在15~22℃。(2)保湿。可采用地面喷水、空间喷雾化水、畦沟灌水以及增加喷水次数等措施,来保持菇棚空气相对湿度不低于80%;加厚遮盖物,减少阳光透射,降低水分蒸发量。(3)控温保湿相结合。既要满足猴头菇子实体对温度的需求,也要满足其对湿度的需求。

番茄常见生理性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第11篇

1.1 发病症状

生理性卷叶一般发生果实盛果期。开始的时候是与第1个花序相邻的叶片出现比较明显的卷曲, 后继续蔓延直至全株叶片卷曲, 有些叶片卷得呈筒状且变脆, 并因叶片卷成筒状, 致果实暴露于阳光下, 影响果实膨大, 有的果实日灼。往往在阴而不下雨或阴天大棚内虽干旱未浇水, 当骤然转晴遇高温时, 此病突然发生。

1.2 发病原因

主要是水分和温度管理不当所致。当干旱又遇高温时, 番茄关闭气孔, 以减少植株水分蒸腾, 导致叶片收拢或往正面卷缩而出现生理性卷叶。

1.3 防治

选用抗病性比较强的品种;定植适当控制浇水, 进行抗旱性炼苗, 定植时要浇透浇足底墒水;采用配方施肥的方法。增施有机肥, 与氮、磷、钾肥配合作基肥。结果期适时追肥, 并结合追肥浇水, 做到水肥供应及时充足;对植株及时进行整枝打杈, 减少养分、水分的浪费。

2 番茄落花落果

2.1 发病症状

生产上番茄轻度落花落果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如果发生比较严重就属生理性病害, 严重的落花落果多以棚室冬春茬、早春茬、伏茬番茄发生, 尤以伏茬番茄发生最严重, 一般大部分第1花序上的花、果全部落掉, 第2花序的花果多数落掉, 有的甚至全株花果都落光。

2.2 发病原因

内部因素:主要是在花芽分化过程中, 细胞分裂不正常, 花器发育不良, 导致精卵细胞不亲和、配子不孕, 致双受精不能正常进行, 造成落花落果。

外界因素:低温影响。冬春茬和早春茬番茄的花芽分化处于寒冷季节, 尤其较长时间处于低温条件下, 严重影响了花芽正常分化, 造成花芽分化不正常。开花坐果期也遭受低温环境, 导致番茄不能正常授粉而落花。高温影响。花期环境温度持续34℃以上高温, 使花柱伸长的过长, 明显高于花药筒, 授粉不正常而落花。肥水条件影响。偏施氮肥, 植株徒长, 营养生长抑制生殖生长, 花器不发达, 生活力低, 造成落花和脱幼果。开花期遇干旱和供肥不足, 激素分泌减少, 易形成离层而落花落幼果。光照影响。花期光照不足, 碳水化合物合成或供应不足, 使雄蕊萎缩或花粉生活力降低而造成落花落果。药害影响。激素或农药施用不正确, 植株产生药害后, 也发生严重落花脱幼果。

2.3 防治

采用苗床移栽育苗法, 为营养钵苗床直播种子育苗, 培育适龄壮苗。因番茄的花芽分化集中在苗期, 采取营养钵苗床直播种子育苗避免了分苗伤根缓苗, 有利于促进花芽正常分化。定植后要加强管理, 搞好棚室保护地水、肥、气、温、光调节, 使环境条件适于番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协调发展, 双状旺。用生长素涂抹花柄或蘸花、喷花。覆盖遮阳网防高温。大棚伏茬番茄覆膜避雨栽培, 往往因通风量不够大而棚内气温过高, 因此用遮阳网覆盖搭荫, 可防止高温, 减轻落花落果。

3 番茄脐腐病

3.1 症状特点

脐腐病只发生于果实上, 幼果至成熟果期均可发生受害, 但多在幼果和青果期发生。幼果或青果脐部出现水浸状暗绿色病斑, 后病斑逐渐扩大, 变成暗褐色或黑色, 病斑通常直径1~2cm, 严重时扩展到半个果面, 扩至果顶部, 使果顶凹陷, 变褐。病部果肉组织崩溃收缩, 在遇到潮湿条件下, 因腐生霉菌寄生, 病部表面形成黑色或红色霉状物。一般病果的健部提前转色变红。此病多发生于第1、2花序的果上, 同一花序的果实几乎同时发病。

3.2 发病原因

番茄脐腐病属生理性病害, 一般认为是由于水分供应失调和土壤中缺钙所致。结果期间水分供应不均匀或不稳定, 当遇到干旱时, 植株水分供应不足, 离根系较远的果实脐部首先受到干旱的影响而大量失水, 引致组织坏死而发生脐腐。有的认为在结果初期和前期水分供应充足, 植株生长旺盛, 而结果后期遇干旱情况下, 易发生脐腐病。还有的认为植株生长发育中得不到足够的钙, 脐部周围细胞生理紊乱, 失去控制水分的功能, 也可引致脐腐病。土壤盐分过多, 土温低凉, 土壤过于粘重或土层浅薄, 或因遇干热风造成棚室内蒸发、蒸腾量过大, 都易发生果实脐腐病。

3.3 防治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玉米生理病害防治方法】相关文章:

玉米病害防治06-13

玉米常见病害及防治07-02

玉米病虫防治07-27

防治玉米范文05-18

56生理学学习方法09-04

玉米种子贮藏方法05-17

玉米螟防治06-05

人体生理学教学方法初探02-06

玉米纹枯病防治06-23

玉米螟防治技术07-21

上一篇:创新乏力下一篇:微博品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