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德育 教化育人

2024-06-18

创新德育 教化育人(精选4篇)

创新德育 教化育人 第1篇

一是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学校经常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但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其症结就在于这些教育没有针对青少年的心理和情感需要来进行, 对于他们在情感问题和人际关系上出现的困惑,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少针对性。二是受传统道德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道德对德的知行非常重视, 但不重视行为个体, 无视人自主、自由的意愿, 传统道德思想是轻视道德情感的。三是受榜样的非人格化倾向或典型化倾向的影响。榜样作为具体的形象, 对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具有很好的效果, 历来受到德育工作者的重视, 但是现实生活中, 对榜样的宣传存在典型化或非人格化倾向。例如, 好的榜样人物时时刻刻都想着国家和集体利益, 只想着埋头工作, 无私奉献, 永远想着他人, 从不想自己, 这似乎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 由于这种宣传的影响, 反而削弱了榜样在道德情感方面的作用。

一、转变观念, 创新理念

创新德育方法, 首先要确定“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 加强人文教育, 把人作为德育的主体和根本, 把人的发展作为德育的根本出发点, 充分认识和把握人的本性, 遵循人的认知规律, 充分引导和满足人的正当欲望, 善于理解和把握人的心理变化, 取得教育的主动权, 真正实现“通其情、达其理、导其行”的目的。

1. 家庭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家庭教育的重点是开发和提高孩子的非智力因素, 但是多数家长却把教育重点放在智力因素的培养上, 以致造成孩子任性、怯懦、懒惰、自私、冷漠等不良性格特征。因此学校、家庭、社会要有机结合, 使“三位一体”的教育平台真正搭建起来。德育不能孤立地进行, 只有多角度、全方位的教育才更具实效性。

2. 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的师德要在身教中体现。教师的言行具有鲜明的示范性, 学生由于处在身心快速发展、心理素质正在形成的阶段, 因此, 学生对教师的言行极易学习和模仿, 教师要对学生全面负责, 必须正视自己的言行。

3. 丰富德育活动, 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成长。

对于社会转型时期独生子女、单亲家庭日益增多的青少年群体来说, 德育活动还需要更新观念、开拓思路, 使活动更加贴近学生实际, 更加具有实效性。如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 为孤寡老人和残疾人服务;走出校园, 深入社会, 参加社会实践, 锻炼他们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从而使这些活动更具有实效性。

4. 丰富内涵, 创新活动方式。

中学德育工作必须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 要不断调整、充实德育内涵。把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中学德育的核心内容, 深入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引导广大中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加强思想教育, 引导中学生了解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本质, 增强识别和抵制封建迷信及各种伪科学的能力, 让学校成为学习科学知识、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的场所。加强法制教育, 引导中学生积极学习有关法律法规, 教育他们做一个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同时要树立学法、用法的意识, 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二、拓展渠道, 创新形式

1. 德育应从平面式走向立体式。

传统德育实行的是校园层面的教育, 称为平面式、封闭性德育。我们不能总把学生放在“净土”或真空中, 而应该放到更广阔的社会中去磨炼。因此, 现代德育追求开放性, 力求实施多渠道、多层面、全方位的立体式德育。

2. 德育应从包办式走向自选式。

德育若能唤起学生自我思考、自主选择意识, 那才是真正成功的德育。因此, 德育工作者应该为学生提供营养丰富的“自助餐”, 让学生“自己”选择, 改变过去教师“一人掌勺”的做法。

三、开拓德育途径

德育实施途径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即大型活动、党团活动、主题班会;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咨询 (个别教育) ;社会实践、媒体宣传 (广播、电视、报纸、网络) 等。当前, 德育实施途径创新的重点在于心理咨询、社会实践和网络德育方面。因为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使社会所有领域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它对德育工作形成很大冲击, 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创新德育 教化育人 第2篇

北塔区高撑学校

北塔区高撑学校新建于2001年,现有教学班12个,学生650人,教职工35名,其中高级教师28人,大专学历22人,本科学历2人。近几年来,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总书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和落实胡锦涛同志关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讲话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优质服务、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以“文明守纪,勤奋向上”为校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品德优良、素质全面、具有创新创业创优能力的新一代高撑人为目标,走“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道路,在德育教育和各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校先后被命名为 “湖南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市小记者协会会员单位”、“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活动基地”;学校先后被评为“市厂务公开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市学校安全稳定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湖南省红领巾示范学校”、“区交通安全示范学校”。

一、健全德育管理网络,全方位育人。

1、健全学校德育管理体系,实现管理育人、教学育人、服务育人。

学校建立健全以校长为首的德育管理体系,由教导处、大队部、工会等共同组成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德育工作的规划、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德育目标的制定。教导处、大队部是德育工作的职能部门,负责起草和组织实施德育工作计划,充分发挥指导、检查、协调作用。年级组和各班级是执行层,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具体实施德育工作计划,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学校办学章程、行政管理、教学与科研管理、德育管理、后勤服务等各项规章制度健全,落实到位,德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的每个环节;学校的每个工作岗位都有明确的职责要求和考核细则,每个教职员工都是德育工作者,人人都有德育岗位。学校工会积极发挥监 督管理功能,组织教职工参与重大事项的决策,讨论学习学校的办学规划、德育规划、工作计划,听取学校领导的述职报告,反映职工的意见建议和需求,监督学校的办学行为。大队部充分运用红领巾监督岗、红领巾广播站、红领巾气象站、科技室、大队活动室等红领巾活动基地,实施 “创新、创业、创优”实践体验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2、家校联合,改善家庭育人环境。

我校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专门成立了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加强家教知识的培训,帮助家长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学校建立健全家长学校的制度和管理工作,定期召开“家长委员座谈会”、“家长会”,不 断创新“家长学校”的办学模式,实施家校互动,共同改善教育环境。定期举行“公开教学家长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共同听课、评课、座谈,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和管理,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和相互支持。

3、挖掘社会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我们把德育管理的视线从狭窄的校园移向广阔的社会,利用社会中的积极因素去引导和教育学生,发挥社会力量在德育中的作用。学校与北塔区司法局、田江乡派出所紧密联系,先后聘请了司法局副局长邵家湘和派出所指导员钟艳辉同志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定期请他们给学生上法制课,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同时,我们还与区交警大队、消防队等单位建立了警校共建关系,定期邀请他们对学生开展交通、安全、消防等方面的知识讲座,举办各类安全文明图片展。

二、确认主体地位,满足师生成长需要。

1、加强专业引领,促进德育队伍的自我更新和自主工作

学校通过组织学习研讨、总结反思、考核评价等帮助教职工构建新的德育观,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1)积极创建团结务实、勤政创新、公正廉洁的好班子,加强年轻干部的培养,促进干部在德能勤绩方面的迅速成长。大队辅导员申海燕对德育工作抓得扎实,任劳任怨,特被评为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2)修订和完善具有我校特色的德育管理制度、考核奖励制度,坚持做好月度考核工作。开展好教师阶段性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等,健全评价体系。(3)发挥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的传帮带作用,积极倡导“年轻教师上规范,中年教师作示范,老年教师当模范”的团队风貌。(4)提倡德育工作的创新和特色化。学校的德育规划、计划、活动的策划都注意开拓创新,体现学校特色,同时注重总结推广基层德育工作经验。各年级组则带领各中队辅导员充分发挥自主性,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创造性地落实德育目标和计划,展示个性化的德育特色。

2、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变他律为自律。

学校成立了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由大队部具体指导其开展工作,委员会下设“红领巾监督岗”、“红领巾礼仪岗”等检查岗位,管理人员在各年级学生中选拔产生,经过专业培训后上岗,负责检查与监督全校学生的每日常规。大队部对各中队工作的检查情况直接与辅导员岗位考核挂钩,加强了辅导员老师对中队工作的指导作用。学生在自我管理的实践体验活动中逐渐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管理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3、创新班级建设模式,促进学生主动健康成长。

班级建设是学校常规教育与管理的核心和基础。班主任积极树立新的班级建设观,把重点放在“把班级还给学生”上面,充分认识和开发学生的潜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班级的管理与活动;充分认识学生的差异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主要措施如:增设班级岗位,把主人的地位还给学生;建立小干部轮换制,把管理的权力还给每个学生;丰富班内评价,把评价的责任还给每个学生;建设班级文化,把创造班级特色的任务还给学生。

三、加强课程建设,激活德育生命

1、教学育人,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学校 建立健全了教育教学管理制度,针对“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资源建设、指导活动”等建章立制,并加强对教学各环节的检查和考核,指导教师养成了良好的教学规范。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充分挖掘各学科的德育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落实德育目标,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和心理教育。如:利用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课程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利用晨会课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时政、法制安全、环保、科技等综合教育;利用语数英等学科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思想品质等;利用艺体类课程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培养和审美等教育;利用科学课程、综合课程等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活动育人,课程化地实施常规教育

在常规德育教育活动中,学校重点抓好每周的升旗仪式、法制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每周一次的升旗,学校规范仪式,精心准备,合理安排讲话人选,讲话内容则依据学生思想实际,结合国内外形势发展,抓住社会热点或教育契机,突出爱国主义的主题,着力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品质。学校积极创建“平安校园”,加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我们相继开展了“珍爱生命、拒绝毒品”图片展、“交通安全”图片展和知识讲座、“抵制诱惑,远离网吧”签字仪式和知识讲座、“如何使用消防器材”知识讲座及现场演示等活动。每项活动的开展都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为保证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良性运行,我们购置了适合学生阅读的心理健康教育图书,以健康课、主题班会、讲座、录像等为载体,通过对话、谈心、答题、家访等形式有效地开展健康教育。心与心的交流、沟通,消除了学生的不良习惯,培养了学生的高尚情操,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四、以科研为平台,提升德育智慧性

以德育课题为龙头,营造德育科研氛围。学校积极营造全员参与德育科研的氛围,以课题研究为龙头,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学校德育骨干教师充分利用科技教育基地的优势,围绕科普教育积极开展德育课题研究,如:由科技辅导员共同组织学生参加的课题研究《建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获得区一等奖;颜娜娥老师带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天气预报的奥秘》和李静老师组织学生参与“观测金星凌日”研究性学习均获得省二等奖。以上课题均利于开发师生多元智能、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受到市、区较高的评价。

五、创新创业创优,实践道德体验活动

每学年学校围绕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文化艺术节、科技节日等精心设计活动,在内容上全面规划,重视文化熏陶;在策略上广泛宣传,在班队、学校多个层面上展开,让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在管理上,教导处、队部进行总体规划和协调,年级组、教研组具体实施。同时,队部、年级组和班主任根据学生成长的需要,开展班队活动有效性研究,让班队活动充满学生成长的气息。

1、常年开展“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德育教育活动。

(1)围绕重大纪念日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如在庆建队日,举行演讲比赛、召开主题队会等;庆建区十周年举行诗词朗诵比赛,通过活动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英勇奋斗、艰苦创业、全心全意为人民的高贵品质。紧密结合时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及时抓住北京申奥成功的契机开展征文、讲故事、出板报等系列活动,使学生们了解奥林匹克精神和奥运会的有关知识,了解北京申奥的艰难历程和伟大意义等。(2)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做起,爱家爱人民。如:在入队仪式前要求新队员做一件好事,从小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师节开展“说一句尊师话、做一件尊师事、养成一个尊师习惯”等尊师活动。开展手拉手互助活动教育学生关心关注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组织学生进行捐款、捐物。(3)因势利导开展“我爱我校”活动。学校图书室改造一新,崭新的书架上留着许多空缺。少先队部得知实情后立即开展“我爱我校”师生捐书活动。

2、坚持开展争当“合格小公民”活动,学校把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积极开展“争当合格小公民”活动。利用橱窗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基本内容和“合格小公民”的“五小”标准;举行“我做合格小公民知识竞赛”、“夸夸身边的合格小公民”活动和“道德研修” 实践体验活动,并对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小公民”进行表彰宣传。

3、大力提倡创新精神,广泛开展实践体验活动。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新世纪德育工作的一大目标。我校德育工作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每年在学生中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发明”竞赛活动,并利用休息日义务为学生进行科技培训,从活动方案的设计、活动的开展到自我点评活动的创新点和创新意义等,都由队员自己完成。内容涉及科幻绘画作品、小发明制作、关注绿色环保等等。队员们通过一个个主题活动,主动地探求真理、增长知识、体验创新的快乐。活动中队员们人人争当“小问号”、“小发现”、“小能手”,有效地培养了队员的创新精神、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2004年组织学生开展了科技活动——观测“月全食”和“金星凌日”,此两项活动在05年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评比中分别获市一等奖和省一等奖;另外,近几年来学生在创新大赛的评比中,发明创造获省级奖23人次,市级奖45人次;科幻绘画获市一等奖10人次,二等奖26人次;同时学生在参加科技模型制作竞赛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六、优化办学环境,营造育人氛围。

1、加强基础设施设备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近年来,学校依靠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努力挖掘自身的资金潜力,投入资金两百多万,加大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先后建成综合楼以及用于天文观测的天象厅、气象站、植物园等,学校教学楼也得到较全面的更新改造,课桌椅基本更新到位。改建后的科技室、电脑室宽敞明亮,富有现代气息;新建了有线电视网络、远程教育信息平台、多媒体校园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的电教设施齐备,为教育教学提高良好的物质基础。在植物园增植了各色花草树木,布置了多面不锈钢宣传橱窗。这些变化使校园增添了几分现代气息、几分清新秀丽,为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创建了舒适、优雅的校园环境。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设书香校园。

(1)加强“三风”建设。我们明确“敬业、爱生、博识、善导”的教风,用以提醒我们的教学:以学生为本,以发展为本,不求热闹,但求实效。我们的学风是“砺志、求真、探索、进取”,鼓励我们的孩子树立远大志向、磨砺坚强意志,不断探索进取,寻求科学和真理。

(2)建设校园“洁、静、美”。洁:卫生区分工到班,每天两小扫,每周一大扫,由值日师生检查公布。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不乱扔乱抛,确保校园整洁。静:通过对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杜绝课间追打皮闹现象的发生;楼道内处处可见“上下楼梯轻声慢行”的提示,学生升旗做操都能自觉排队慢行,上下有序。美:学校加大绿化美化的力度。每面墙壁都成了教育的阵地,校风、学风、班风、校训、标语、图片和谐搭配、相映生辉。洁、静、美的校园环境,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发挥了潜移默化的功能。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化 第3篇

目前有一部分初中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没有理想、个人第一, 言而无信、不讲卫生、好逸恶劳、混淆是非、爱慕虚荣等现象, 甚至盲目攀比、打架斗殴等情况也时有发生。学生的道德观和人文素养严重缺失, 已经造成了可怕的、严重的社会后果。功利的教学, 忽视了德育教化, 致使一部分学生, 成了不合格公民。事实表明:完全针对考试的教学方法已经与德育严重脱节, 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培养出思想品质高尚的学生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合格初中生, 是教育本身的目的, 也是教师肩负的责任。作为一名历史老师, 我个人以为, 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 领会历史教学课程目标的精髓, 既:教书又育人。将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与思想素质的熏陶有机的结合起来, 这既是学生终身发展所需, 又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更是构建和谐社会与民族崛起的客观要求。那么历史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养呢?

一、心蕴目标, 言传身教

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历史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还要有能够掌握和运用科学合理地解决达到预期目标的方法。教师以这些目标和方法始终贯穿于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 并作为其指导思想。教学之初则以自身渊博的知识, 独到的见解, 灵活高效的练习与剖析, 豁然开朗的启发, 严格的纪律要求, 使学生一开始就学有所得, 并由此赢得学生对老师的充分信任和认可, 愿意奉为楷模, 教师期望的德育之门即悄悄开启。

教师的身教也应随时渗透。如帮助学生捡起掉在座位下的纸和笔、帮助残疾学生、尊重学生、带病坚持上课、对学生当面承认自己的错误与不足、与学生合作解决知识或生活中的问题等。这些看起来无足轻重的小事, 对学生的影响却是深远性的、震撼性的。他们自然会理, 所应当的模仿着去做, 进而逐渐形成民主、平等、合作、谦虚等多种意识。尤为重要的是:这种以身作则, 对德育学生有巨大的榜样作用与效应, 会打下诱导学生走向良好思想品质的坚实基础。

二、寓德于史, 有的放矢

学生中存在诸如缺乏远大理想、迷恋网络、极端个人主义、违纪违法等现象, 其实是在不能明辨是非的情况下发生的, 只要“对症下药”即可纠正。历史课程教学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德育素材, 我们将教学素材适当引申, 寓德于史, 便可育人于不觉之中, 其生动性和可接受性是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如针对极端个人主义, 在授课时可以渗透孙中山或者钱学森等历史人物, 以他们能放弃国外优越生活而回国实现自己的理想等正面故事去映射崇高的人生观的伟大;或者用反面的故事, 来批判自私自利和享乐的可耻;或者选取古今中外有关礼、义、仁、理等有关人的合理内核, 直接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人文素养。又如针对缺乏远大理想和上进心的学生, 同样可发挥历史素材的教化功能, 渗透给学生, 培养良好的远大的志向。利用爱因斯坦小时候虽成绩差, 但最终成为最伟大的科学家等历史素材, 便可唤醒或恢复因基础差、屡考屡败而沉沦的学生的理想、抱负和动力。道德观的历史素材, 几乎信手拈来。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的历史故事, 会形成多元化的方式方法, 学生会逐渐明理并通晓是非曲直, 思想品德低下的现象也将逐渐消失。

三、史实引申, 教活历史

有时学生的确会表现出迷恋网络、爱慕虚荣、但争强好胜、打架斗殴等不良的现象, 但他们同时具有关注社会和热爱祖国的强烈热情, 只不过他们还不能够完全以健康的观念去指导行为, 以理性的行为克制一时的感性冲动, 这就是可塑性强的初中学生的典型特征。这些学生能否去除不良恶习, 变得德才兼备, 能否成为以健康思想指导行为的合格公民, 关键在于作为智者的老师们引导得法。即只要教师处理得当, 因材施教, 思想品质低下是可以改变的, 德能兼备的学生是普遍的。

四、形式多样, 灵犀相通

教与学、师与生之间进行的是心灵的沟通。如果方式方法运用恰当, 教师就能最终使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与有关历史沟通起来, 即在二者之间形成灵犀, 形成正面指导和良性制约。要达到灵犀沟通, 有机融合的境界, 还必须贯穿更多的教化形式:作业训练与课外活动是学生另外两大磨练的舞台。在作业训练磨练中随时增加启示、引入设问等, 久而久之, 学生即可牵引出灵犀沟通的模式。课外活动中则指导学生成立反不良品德之历史对策小组, 或者进行针对不良品德的历史论文竞赛, 或者指导学生制作反不良品德的历史橱窗, 或者让学生参观、访问德育性强的历史遗迹。这些形式都是课堂教化的有益补充, 其德育功能和作用更大。因为它们做到了知识与实际、品德德与行为的完美结合, 在提高学生分辨是非、抵制不良道德能力方面会有质的变化与延伸。

汉字意蕴中的大学生德育教化研究 第4篇

一从“德”与“得”审视道德的重要性

备受儒家推崇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中, 立德置于首位。古圣先贤对德性的修为可见一斑。然而, 何谓德?“德”与“得”的发音为何相同?“德”, 左边“彳”称双人旁, 准确地说是“行”的一半。“行”的本义是十字街头、交通路口。道路是供人行走的, 因此“彳”表示行走、行动。引申为行为要端正;右上方是“直”———眼睛上方有一条垂线, 表示眼睛要端正, 目光要正直;右下方是“心”字, 这个心摆得十分周正, 表示心灵要摆正。三者会合起来表示:心地正, 目光正, 脚步正, 才是“德”。即, 心地善良, 目光公道, 行为正派。[2]“得”, 甲骨文的左上方是张开的两扇贝壳, 右下部是一只手, 手中拿着极为珍贵的贝, 表示“得到“”获得”。金文左边又增加了“彳”, 三者会合起来表示惟有切实行动才能有所收获。[3]而“德”与“得”同音, 绝非偶然。它告诉我们只有道德高尚, 才能得到很多, 而这种收获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 由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共同主办的每年一次的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选拔最广的道德模范遴选盛会, 分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敬老爱亲”等5 个类型, 在“公民道德日” (9 月20 日) 隆重揭晓。全国道德模范是我国新时代、新阶段的思想旗帜与道德航标,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本质要求与集中体现。他们弘扬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 遵从道德规范, 实践中成为楷模。他们高擎精神火炬、闪耀人性光辉的无私奉献, 带给人们慰藉、鼓舞和力量。这种“典型效应”势必引发“群体效应”与“社会效应”。星火终将燎原, 人皆可为尧舜。风清气正、公序良俗的社会便是对他们应有的回报。

二从“善、孝、教”看如何锤炼道德

通过对“德”字的剖析, 我们发现了古人如何全面要求自己以达到高标准的道德境界。那么, 如何锤炼道德品质?“善“”孝”和“教”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信息与古代德育之法, 为我们指点了迷津。

“善”, 上部是个“羊”, 表示温顺友好美丽;下部两边都是“言”, 说明羊因温良美丽而人皆赞誉。显然, 其本义是良好、美好。[4]从“善”的构造初衷来看, 古人是想告诉每个人都应当去学习和传颂羊身上的美德, 唯此整个世界才会更加美好。善乃德之本。当下, 倘若我们能够充分领悟先人殷切期望, 自觉以“羊”为标杆, 以“善”为镜鉴, 从善如流不行恶事, 便不会慨叹人心不古、道德滑坡了。“孝”, 上下结构;上半部分寓意老者, 下半部分代表孩子。“善事父母者, 从老省, 从子, 子承老也。”[5]这种造字结构, 不仅告诫我们“孝”是晚辈对待长辈应该遵循恪守的道德标准, 也告诫我们长辈是晚辈学习孝顺的示范榜样。简单一个字, 充满哲理和智慧, 代表着血缘、亲情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延续。百善孝为先。“善”与“孝”的造法可谓匠心独具而又用心良苦, 其含义交相辉映密不可分。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青年学子自然要聆听先辈的心灵之声, 牢记先辈的德育教化, 积极行善及时尽孝。

“教”, 左“孝”, 右“攵”。而“攵”表示手拿着东西打。[6]二者会合表示古代教育的第一要务是教育孩子孝顺父母长辈, 若其不孝要受到惩戒。泱泱中华, 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出现了“孝”字。《诗经》中有“哀哀父母, 生我劬劳”的咏叹。而关于敬老、养老的专门史料记载可追溯到3000 多年前。中国古代将孝道纳入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范畴, 发展成永恒的人文精神和普遍的伦理道德。《三字经》里“入则孝, 出则悌”, 《弟子规》中“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这些古代教育的启蒙读物无一不在传递一个信息———孝是众德之本, 修身之本, 大道之基, 一切教化的根源, 孝是人锤炼道德品质的前提和基础。中华民族最讲究孝道传承, 就是要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有所担当。试想, 一个人若连对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尽孝, 又何来大爱乐助他人奉献社会?反之, 一个人若对父母尽孝, 就会对工作尽职, 对国家尽忠, 这样就能使家庭和睦、企业一心、上下无怨、社会和谐。此为孝道的深层内涵。

三从“夏”与“夫”看大学生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担当意识的培育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 中国的人口和经济总量一直占据世界的三分之一以上, 而引领世界长盛不衰。同时, 诸如玛雅文明、两河文明等古代文明却是匆匆过客。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等也曾盛极一时, 但唯有中国依然屹立至今。中华民族有太多值得我们后代子孙引以为傲的地方, 而被誉为“东方魔块, 文明奇迹”的汉字也在记录着我们的自豪。

“夏”, 从金文中看, 其上为“头”, 中间为“躯干”, 两侧为“手”, 其下为“足”, 实际上就是“人”形。故其本义是“人”, 是头不大、身手足齐全、体格健壮的人。[7]《说文》中讲:“夏, 中国主人也。”所谓“中国”, 即黄河流域及中原一带。所以古代中国人也称为“华夏”。通过分析可以洞察到, 正是由于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滥觞, 和周围的游牧民族相比, 他们很早就开始进入了礼制社会, 开始定居从事农业生产。中国与周围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关系, 长期以来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单向的辐射性的文化传播。因此, 中原人颇以自己的文明而自傲。于是在“人”字的基础上, 又造出“夏”来显示其民族的独特和优越。文明古国, 礼仪之邦, 世界潮流的长期领跑者, 身为华夏子孙和当代青年怎能不引以为豪, 怎能不为祖国纵情放歌?

“夫”, 甲骨文下部是“大” (即正立的一个人) “, 大”的上部有一横, 表示头簪形。即以簪束发, 以示成人。其本义就是成年男子。[8]古时成年礼是对人的社会性的最初规范, 也是对人的品性等的一种规定。成丁仪式要让“学员”在心理品质上变得坚毅、勇敢, 在体质上变得强壮有活力。在原始部落成年的习俗中, 要经历严酷的考验才能完成从儿童向成人的转变。比如, 远离家园自建茅屋独立生活;日夜翻山越岭做长距离行军;认真聆听长者教化;还要接受皮鞭抽打、划破皮肤等皮肉之苦的考验。总之, 成人意味着长大成人, 必须承担责任。可见, 古人在造字之时也是感念万千心怀大义, 遗志昭然以警醒后世。刚刚跨越成人门槛的天之骄子, 理应领会并铭记先辈遗愿, 积极建树强烈的担当意识, 主动承负更多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自觉将一己绵力汇聚到滚滚向前的社会洪流之中, 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四从“学”与“习”看大学生意志品质的锻造

山有巅峰, 学无坦途。青年学子在人生之路上和求学途中不可避免会遭遇各种挫折, 这就需要无所畏惧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汉字文化中所涵摄的教益和信息犹如一座灯塔, 照亮了大学生克服挫折、跨越困境的前行之路, 对于锻造和培育其坚强的意志品质至关重要。

“学”, 甲骨文上部像左右两手结网之形, 下部是孩子。“结网为复杂之技能, 非传授不能获得”。这个“获得”就是“学”。[9]其构成耐人寻味, 本身就说明学海无涯苦作舟, 即学习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唯有坚持不懈不怕吃苦才能学有所成学有所获。“习”, 甲骨文上部是两根羽毛, 代表鸟的翅膀, 下部是个“太阳”, 二者会合表示鸟在太阳下天天练习飞翔。[10]雏鹰意欲展翅高飞翱翔蓝天, 不经日复一日地艰苦练习终难企及。通过对于“学”和“习”的解析与阐释, 看似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却意味深长, 是警戒世人的生动教材。正如英国谚语所云:登上金字塔的只有两种动物———雄鹰和蜗牛。这充分表明, 成才成功并非易事, 需要持之以恒刻苦学习。而“学习”本身更需要有毅力并天然蕴含了这一必不可少的元素。如此看来, 日积月累的“学习”所引致的成功绝非偶然。于是, 天道酬勤便顺其自然地成为其应有之义。

五从“仁、义、改、恕”看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建构

美国著名成功学家、营销大师卡耐基曾提出一个公式:成功=15%的专业技术知识+85%的为人处世。即, 一个人要想成功, 15%依靠专业技术知识, 85%依靠为人处世的技巧。而通过对于“仁、义、改、恕”的剖析, 青年学生将从中领悟到为人哲学与处世之道, 不断提升其情商指数, 更加有利于其走向成功。

“仁, 亲也。从人, 从二。会意字。”[11]“仁”是儒家最高的道德规范。其“核心”是“爱人”。“仁”的结构体现的是一种文明的人际关系, 即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 彼此之间亲密无间。“义”即“義”, 从我从羊。[12]意为要像羊一样与人为善, 一切好事、善事应从我做起。“改, 更也。”甲骨文左边是一个孩子, 右边为“攵”, 表示手拿东西打。[13]二者会合表示任何孩子都会犯错, 而父母老师要通过严格责罚教育敦促孩子改正, 以使其更好地成长。“恕”“, 如心”, 即将心比心, 推己及人。[14]当今社会, 大多数孩子皆为独生子女, 行事做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唯我独尊的意识很强, 鲜为他人考虑。如果读懂了“恕”, 就会相互理解、相互体谅, 求同存异、和谐包容。将这几个字综合起来看, 大学生要建构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需要相互之间给予关爱, 且要从自身做起争先恐后。若有人指陈对方缺点不足时, 要闻过则喜虚心改正, 切忌口舌之战抑或耿耿于怀。人与人相处, 小的摩擦冲突在所难免, 若能懂得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则很多问题及误会便可瞬间冰释。

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对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 她的每一个字, 都是一首优美的诗, 一幅美丽的画, 你要好好地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足见, 汉字流露出的历史文化信息的当代价值已被世界认可。作为继承中国文化命脉的载体, 汉字所折射而出的高超智慧令人叹为观止。青年一代有责任传承弘扬。在教学过程中, 独辟蹊径, 以汉字之中所包孕的德育知识和方法教化当代青年学子, 一方面, 说文解字, 展现了古人的聪慧和用心, 激发了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认同和豪迈情感;另一方面, 寓教于乐, 避免了生硬灌输与呆板说教, 更能使这种教育润物无声, 令人信服, 深入人心, 更有利于建树其道德自尊、历史使命、处世哲学与意志品质, 从而指引着每一位青年成长成才成功。

参考文献

[1]张德鑫.关于汉字文化研究与汉字教学的几点思考[J].世界汉语教学, 1999 (6) .

[2]王国安.图说汉字 (上卷) [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0.

[3][5][6][7][8][9][10]左民安.细说汉字[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1.

[4][14]王国安.图说汉字 (下卷) [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0.

上一篇:养分平衡下一篇:水电站开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