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单元范文

2024-08-08

分析单元范文(精选12篇)

分析单元 第1篇

有限元的理论和方法发展到今天,人们不再满足于仅仅采用常规的位移协调元方法。1960年发展起来的非协调元、杂交元和混合元在实践中日益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和发展潜力,近年来成为力学界、工程界和数学家们的一个中心议题。目前非协调元在线性领域的应用已获得很大的成功,但是非协调元在非线性领域的应用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远没有在线性领域的应用成熟[5]。2006年彭一江等[7]基于基面力概念详细推导出空间任意多面体单元柔度矩阵的具体表达式,以Lagrange乘子法松弛单元域内的平衡条件,得到了一个以基面力表达的修正余能原理,推导出一种基于基面力概念的余能原理有限元列式,并针对平面四边形单元进行了数值研究。2007年彭一江等[8]研究了余能的任意多边形单元。

本文将针对这一模型的性能进行研究,并与三角形单元的数值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对该模型的计算精度进行了研究。

1 数学模型

2003年高玉臣[6]提出了基面力的概念,2008年彭一江、雷文贤等[9]利用基面力构造了一种新的平面4节点基面力单元模型,如图1所示。

I,J,K,L为平面4节点单元的各个边,TI,TJ,TK,TL为作用在各边中点上面力的合力,简称单元面力。I,J分别为单元的第I个边和第J个边,且I,J=1,2,3,4;A为单元的面积;TI,TJPIJ分别为作用在单元第I边和第J边中点处的单元面力,及I边和J边中点变形前径矢PIPJ的点积。

基于此平面4节点基面力单元模型,可得单元柔度矩阵的显式表达式为[9]:

CΙJ=1+vEA(ΡΙJU-v1+vΡΙΡJ)(ΙJ=1234) (1)

其中,E,v分别为材料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U为单位张量。

其矩阵形式为:

CΙJ=1+vEA[11+vΡΙ1ΡJ1+ΡΙ2ΡJ2-v1+vΡΙ1ΡJ2-v1+vΡΙ2ΡJ1ΡΙ1ΡJ1+11+vΡΙ2ΡJ2]

(单元节点局部码I,J=1,2,3,4) (2)

式(2)为平面应力情况下的表达式;对平面应变问题,将式中E换为E/(1-v2),v改为v/(1-v)。

利用Lagrange乘子法,放松平衡条件约束,则修正的泛函可写成:

eC*(Τ,λ,λ3)=Ce(Τ)+λ(Ι=14ΤΙ)+λ3(ΤΙ×ΡΙ) (3)

其中,λ,λ3为Lagrange乘子,其中λ的表达式可写为λ=λ1e1+λ2e2。

系统的修正泛函为:

C*=n[eC*(Τλλ3)] (4)

由修正的余能原理,泛函的驻值条件可写为:

δC*=n[δeC*(Τλλ3)]=0 (5)

式(5)即为基于基面力概念的余能有限元控制方程[9]。

单元应力σ的展开式为:

σ=A-1Ι=14[ΤΙ1ΡΙ1e1e1+ΤΙ1ΡΙ2e1e2+ΤΙ2ΡΙ1e2e1+ΤΙ2ΡΙ2e2e2](6)

节点I的位移δI可由各单元的支配方程求得,其显式表达式为:

δΙ=CΙJΤJ-u¯Ι+λ+λ3εΡΙ (7)

其中,u¯Ι为第I边中点的给定位移,其表达式为u¯Ι=u¯Ι1e1+u¯Ι2e2;ε为置换张量,其表达式可写为ε=εαβeαeβ

展开可得:

δΙ=(CΙ1J1ΤJ1+CΙ1J2ΤJ2-u¯Ι1+λ1+λ3ΡΙ2)e1+(CΙ2J1ΤJ1+CΙ2J2ΤJ2-u¯Ι2+λ2-λ3ΡΙ1)e2(8)

2 数值算例

算例1:厚壁圆筒承受内压作用。

如图2所示,厚壁圆筒在外壁r=b处被固定,在内壁r=a处承受内压Pi作用。

计算时取1/4结构,网格剖分如图2所示,按平面应变问题考虑,其中a=0.5,b=1,Pi=1,E=1,v=0.3。计算径向位移ur所得的数值解与三角形单元模型解的比较见表1。

算例2:悬臂梁承受集中力作用的单元长宽比影响比较。

如图3所示,梁的长度为L=10,高度为h=1,b取单位长度1,E=1×106,v=0,作用集中力为P=1。

自由端中点竖向位移理论解为4.0×10-3,梁中心竖向位移理论解为1.25×10-3。讨论单元长宽比对悬臂梁计算精度的影响分别见表2。

3 结语

1)数值算例表明,利用基面力4节点单元的柔度矩阵计算所得的数值结果与理论解相吻合,从而验证了该单元模型的正确性和可行性。2)从算例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基面力4节点单元具有比位移协调三角形单元更高的计算精度,且对网格的依赖性较小。3)从基面力单元的表达式可以看出,其模型表达简洁,柔度矩阵为积分显示表达。4)研究表明,这种基于基面力概念的余能原理有限元方法的基本思想可进一步推广应用于梁、板、壳的几何大变形问题中去,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摘要:指出基面力单元是一种新的单元形式,针对该模型的性能进行数值研究,利用MATLAB语言编制有限元程序,并与三角形单元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数值研究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且对网格的依赖性较小。

关键词:余能原理,基面力,支配方程,Lagrange乘子法

参考文献

[1]ZIENKIEWICZ O C.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M].NewYork:McGraw-Hill,1977.

[2]COOK R D.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of finite element analysis[M].New York:Wiley,1981.

[3]BATHE KJ.Finite element procedures[M].NewJersey:Pren-tice-Hall,1996.

[4]吴长春,卞学.非协调数值分析与杂交元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5]王金彦,陈军,李明辉.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的非协调模式及存在的问题[J].力学进展,2004,34(4):455-462.

[6]GAO Y C.Anewdescription of the stress state at a point withapplications[J].Archive of Applied Mechanics,2003,73(3/4):171-183.

[7]彭一江,金明.基于基面力概念的一种新型余能原理有限元方法[J].应用力学学报,2006,23(4):649-652.

[8]彭一江,金明.基于基面力概念的余能原理任意网格有限元方法[J].工程力学学报,2007,24(10):41-45.

分析单元 第2篇

本单元入选的课文,体裁、风格灵活多样:有诗歌,有散文;有现代作品,有古代作品;有中国作品,有外国作品。相同主题的作品,又融会贯通。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漫游语文世界”,是学生参与社会语文大课堂的一次尝试。它开发了语文教学的资源,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审视语文现象,开展语文活动,为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性贡献力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通过反复朗读训练,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和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加强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深刻领会本单元教材在思想内容上的指导和借鉴意义。让学生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审视自我,关注社会,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二、教学设想

①本单元在内容上与第一单元一以贯之。在教学上可与第一单元融会贯通,如教学《理想》可结合《在山的那边》。但本单元要侧重理性的认识和思考。

②仍然要把朗读训练作为教学重点。教师要在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扎实有效的指导。

③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要关注学生字词等语文知识的积累,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

④要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将课文的精神实质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感情。同时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独到见解,并正确地加以引导。

⑤了解本单元一些相关的文体知识,试着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关系,逐渐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

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理想》是一首哲理诗,可以指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和人生体验中找出例证,诠释诗歌中的种种意象;《行道树》的象征意义,可由学生归纳得出,并从多角度分析课文的内容;《第一次真好》主要写的是人生体验,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联系自己,阐述其深远的意义;《白兔和月亮》与《落难的王子》在内容上异曲同工,相映成趣,可采用对比教学的方法;《我的信念》内容比较纷繁,可试着让学生自己进行梳理;《〈论语〉十则》重在谈求知和修养,要指导学生领会要旨,朗读和背诵课文,掌握必要的文言文词语,为进一步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新型单元幕墙节能构造分析 第3篇

关键词:新型单元幕墙 节能措施 节能构造

现阶段,国内大多数提高玻璃幕墙节能保温性能的设计主要措施是采用镀膜玻璃、Low-E玻璃、热反射玻璃、中空玻璃及隔热断桥铝型材、减少开启窗扇面积、设置室内外遮阳系统、采用双层幕墙等。这些都是建筑幕墙节能的宏观范畴,往往在幕墙企业介入之前的建筑设计阶段已经确定。而目前国内大部分幕墙设计师的节能观念也停留于此,处于被动设计思想阶段,往往忽略幕墙节点节能构造设计对幕墙节能的影响,经常因为构造设计的不合理,使得采用大量节能材料的幕墙节能性能大打折扣。所以接下来结合天津泰达项目单元系统,对幕墙的节能构造设计进行详细对比分析。

建筑幕墙的节能技术主要两项指标为:传热系数和遮阳系数,其中遮阳系数主要与玻璃参数及辅助遮阳措施有关。而在此重点介绍降低幕墙透明部分传热系数的节能构造措施。

图1 单元系统细部节能构造措施

图2 外呼吸式双层幕墙内层门细部节能构造措施

从图3可看出整窗的传热系数主要与玻璃传热系数、框的传热系数、中空玻璃边缘线性传热系数及各部分的面积、长度有关系。而此项目单元幕墙降低其传热系数的构造措施也是基于以上三要素(玻璃、玻璃边缘、框)进行设计。为了更好的展示节能构造措施对节能效果的影响,我们采用美国劳伦斯-伯克莱国家实验室(LBNL)开发的二维热传导计算软件 THERM对系统构造措施进行模拟对比分析。

1 框构造设计分析

图4 本项目胶条插接单元幕墙系统分析结果

通过以上分析知:框传热系数Uf=4.45W/m2.k

中空玻璃边缘传热系数 :1.88 W/m2.k

1.1 采用胶条插接单元系统,相对于传统公母插接单元系统,降低了框的传热系数,同时其气密性能也高于传统单元系统。(图5、图6、图7)

图5 传统公母插接单元幕墙系统

图6 胶条插接单元幕墙系统

通过分析:框传热系数Uf=4.54 W/m2.k

中空玻璃边缘传热系数:1.88 W/m2.k

框传热系数差值为:0.09W/m2.k

1.2 因玻璃边部与框之间的缝隙进深大于16mm,存在空气对流造成的热量传递,所以采用带舌边EPDM胶条进行阻截,提高了框的传热系数,同时也有效防止角部结露。(图8、图9、图10)

图8 普通胶条 图9 带舌型挡边胶条

图10 普通胶条分析结果

通过分析:框传热系数Uf =4.72W/m2.k

中空玻璃边缘传热系数:1.88W/m2.k

框传热系数差值为:0.27W/m2.k

1.3 为了将单元边框胶条与隔热条和玻璃处于同一保温面上,开模设计了一个22mm带胶条槽口的C型隔热条,这样保证了保温线处于同一平面,等温线与热流方向垂直,同时胶条采用多腔设计,有效降低了整个幕墙的传热系数。

图11 胶条前移 图12 胶条位于保温面上

图13 胶条前移分析结果

通过分析:框传热系数Uf=4.82W/m2.k

中空玻璃边缘传热系数:1.88 W/m2.k

框传热系数差值为:0.37W/m2.k

2 玻璃边缘分析

玻璃采用暖边技术,提高中空内侧玻璃温度,有效防止中空玻璃角部结露,同时也减少中空玻璃边部热散失,降低整窗的U值。

图14 玻璃不带暖边技术分析结果

通过分析:框传热系数Uf=4.67W/m2.k

中空玻璃边缘传热系数:1.96W/m2.k

框传热系数差值为:0.22W/m2.k

中空玻璃边缘传热系数差值为:0.08W/m2.k

3 双层幕墙内侧门分析

外呼吸式双层幕墙内侧门采用隐框做法,采用三道胶条密封,同时设置了玻璃封边,采用PA66材料,玻璃封边设计时考虑了第二道胶条密封的需要,设置了档边,不仅保证了保温面的连续,而且提高了幕墙的气密性能。

图15 本项目双层幕墙内侧门系统分析结果

通过分析:框传热系数Uf=3.26W/m2.k

中空玻璃边缘传热系数:1.71W/m2.k

图16 门扇不带PA66护边,采用隐框做法分析结果

通过分析:框传热系数Uf=3.1W/m2.k

框传热系数差值为:-0.16W/m2.k

中空玻璃边缘传热系数:1.67W/m2.k

图17 门框不带中间胶条做法分析结果

通过分析:框传热系数Uf=3.64W/m2.k

框传热系数差值为:0.38W/m2.k

中空玻璃边缘传热系数:1.74W/m2.k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单元边框胶条位置对框的传热系数影响最大,为8%,主要因为胶条前移后,在单元体边框之间形成一个对流空腔,对流及辐射作用造成了传热系数的增大。其次为玻璃与边框之间的挡边胶条影响为6%,带舌边EPDM胶条可以对空腔对流及玻璃和外侧铝框的辐射进行阻截。前三种情况对玻璃边缘几乎没有影响,暖边对玻璃边缘影响最大,为5%左右,同时暖边技术也对框的传热系数降低有帮助。双层幕墙内侧门中间一道胶条对框的传热系数影响最大,达到12%,所以门窗设计中此道胶条非常重要,而且它需设置在隔热条位置,这样可以延续保温面,提高气密性能。以上幕墙细部节能构造措施对幕墙成本影响非常小,但对整个幕墙节能效果明显,是幕墙节能设计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4 结语

天津泰达A、B区幕墙项目作为建筑节能设计的典范,不仅建筑上采用了大量的节能措施,同时在幕墙细部节能构造上也做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是幕墙节能设计的典型案例。

在国内建设低碳、节能型社会的大趋势下,作为建筑外维护结构的门窗幕墙节能尤为重要。我们在进行门窗幕墙设计时,节能意识应贯彻始终,要突破被动设计思想阶段,主动积极去挖掘幕墙设计阶段的节能构造对幕墙节能的贡献。我们不应再简单地把如何节省材料看成仅是为企业省成本,而应视为对整个自然资源环境的节省,对社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2]EN ISO 10077《窗、门和百叶窗的热工性能》.

[3]王积刚,黄日勇.铝合金门窗幕墙节能技术概述.

微点火单元电热过程分析 第4篇

MEMS固体微推进器是一种新型的微推进系统,主要用于微型航天器的位置保持、姿态控制、引力补偿和轨道调整[1,2]。近年来,建立在以MEMS技术为基础的微飞行器就是航空航天领域最具吸引力的产品,而其中动力装置的微型化问题则是性能更强更灵活的新型微飞行器的关键技术[3,4]。本文研究了铝薄膜点火电阻在微晶玻璃片上的通电发热特性,使用ANSYS有限元软件通过建立微型点火桥带在不同通过大小电流情况下的电热耦合模型[5,6],计算分析微型点火电桥带的工作过程,为集成点火阵列的点火电流选取、微推进阵列的一致性分析提供依据。

1计算模型

(1)单元类型的选择:对于点火电阻的单元类型选用SURF152,微晶玻璃的单元类型选择SOLID90;

(2)通过实常数定义SURF152的厚度,即定义Al薄膜点火电阻的厚度为2×10-7m;

(3)定义材料属性,金属Al和基片材料的性能如表1所示;

(4)模型的建立:对点火电阻和微晶玻璃基片建立模型,点火电阻按照设计尺寸进行建模,由于点火电阻的热影响区非常小,为了减小仿真软件的计算时间,微晶玻璃基片的模型可以适当减小。对于玻璃基片而言,厚度定义为5×10-4m,半径定义为1×10-3m,模型建立之后对这两个实体进行divide布尔操作,使两者共节点,然后赋予这两个实体相应的单元类型和材料属性;

(5)网格划分:分别对点火电阻和微晶玻璃这两个实体进行网格划分。点火电阻有限元模型及其与微晶玻璃基片的有限元模型如图1所示。

(6)加载:定义点火电阻及微晶玻璃基片的初始温度为20 ℃,空气的对流传热系数为10W/m2 ℃及空气的温度为20 ℃,计算中考虑桥带基底及燃烧室的热传导损失。为了考察点火电阻在不同功率下的发热情况,需将发热功率转换成各个点火电阻的生热率进行加载计算,表2列出了四种点火电阻在不同发热功率条件下各自的生热率。

2仿真结果分析

对MEMS固体微推进器的点火电路进行了不同电流下点火桥带的加热过程分析,采用金属Al作为点火电阻材料,应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微晶玻璃基片上的点火电阻在发热功率不同时的发热特性进行了模拟仿真,图2列出了点火电阻在发热功率2 W下,不同加热时间时的温度场分布,图4列出了点火电阻及微晶玻璃片在发热功率为0.5 W和4.5 W条件下的电阻接近熔断时的温度场分布,计算获得桥带的熔断时间和点火药点燃时间。

热影响区随加热时间延长而增大,图2(a)中,加热0.5 s,整个玻璃都被加热,最低温度达250 ℃,图2(c)和(d)中,加热时间小于0.01 s,由于加热时间很短,温度影响区很小,基本在电阻周围较近区域,图2(b)和图3可见,发热功率2W、加热0.1s下,玻璃上到加热中心距离大于0.36 mm处的温度不会超过点火药的燃点272 ℃;从图2(d)可见,加热时间约为0.007 s时,电阻上最高温度点在铝的熔点660 ℃附近,加热时间不会超过0.007 s;因此,在发热功率为2 W条件下,不会引燃周围点火单元的点火药,不会对附近点火电桥带造成影响。图4可见,点火电流在0.1 A时,对整个玻璃有热影响,将引燃附近点火电桥,不能满足要求。

由图5可见,在发热功率为0.5 W条件下,在最初0.05 s温度上升很快,点火电阻在0.1 s~0.3 s变化,则发热功率在0.5 W~4.5 W变化,加热到铝熔断的时间在2 s~0.001 s变化。

由图6可见,铝的熔点660 ℃,点火药的燃点272 ℃,从温度曲线的时间历程可看出,点火功率分别为0.5 W、2 W和4.5 W时,达到点火药的燃点时间分别为26.7 ms、0.835 ms和0.142 ms,铝熔断时间分别为 1758 ms、6.42 ms和1 ms。

点火功率小于2 W,电流的改变会显著影响电阻温度,点火药的发火点时间和加热熔断时间随发热功率成指数型变化;点火功率大于2 W,电流的改变对点火药的燃点时间和加热熔断时间影响不大。

3结论

获得不同大小电流值条件下,加电开始,到微型桥带表面达到装药点火温度的时间与电流大小的关系;加电到桥带熔断(到达铝熔点温度)所需的时间与电流的关系。

(1)在发热功率2 W下,点火电阻加热时间超过0.5 s,整个玻璃会有热影响,将对周围点火桥造成影响,将引燃附近点火电桥,不能满足要求。

(2)在发热功率2 W,加热0.1 s下,玻璃上到加热中心距离大于0.36 mm处的温度不会超过点火药的燃点272 ℃,不会对周围点火桥造成影响;

(3)点火功率小于2 W,电流的改变会显著影响电阻温度,点火药的发火点时间和加热熔断时间随加热功率成指数型变化;点火功率大于2 W,电流的改变对点火药的燃点时间和加热熔断时间影响不大。

摘要:通过建立微型点火桥带在不同通过大小电流情况下的电热耦合模型,计算分析微型点火电桥带的工作过程,获得不同大小电流值条件下,加电开始到微型桥带表面达到装药点火温度的时间与电流大小的关系。加电到桥带熔断(到达铝熔点温度)所需的时间与电流的关系。结果表明,点火功率大于2 W,电流的改变对点火药的燃点时间和加热熔断时间影响不大,为集成点火阵列的点火电流选取、微推进阵列的一致性分析提供依据。

关键词:微推进,电热耦合,点火阵列

参考文献

[1]刘建.化学微推冲阵列传热过程数值模拟.含能材料,2009;17(3):357—360

[2]陈旭鹏.微小型化学能推进器的研究.微纳电子技术,2003;7/8:456—460

[3]梁经才.MEMS技术在微飞行器及微动力装置上的应用探讨.飞航导弹,2005;3:51—57

[4]孙小兵.微型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7

[5]徐超.MEMS固体微推力器的设计与制备.北京:国防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6

分析单元 第5篇

一、本单元的地位及与其他单元的关系

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的主题是“责任与使命”,重点探讨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根据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轨迹,学生在认识自我、学会与他人交往、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基础上,学会对自己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国家和社会负责。只有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才能自觉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勇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教材把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作为第一单元的主体内容,为后面第二单元认清基本国情、第三单元肩负使命等教学内容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所以学好第一单元显得较为重要。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知道责任是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和不承担责任的后果。

(2)懂得承担责任会得到回报,但同时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懂得有些责任即使不是自愿选择的,也应尽力承担好。

(3)了解那些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社会的先进事迹。

(4)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要关爱集体,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5)慎重许诺、坚决履行诺言,承认错误并承担相应的后果,是负责任的表现。(6)维护国家的尊严,做责任的主人。2.能力目标

(1)分清责任的来源,承担不同的责任,对自己负责,也对他人负责。(2)正确认识责任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客观性,培养负责任的能力。(3)正确评估承担责任的代价和回报,做出合理的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4)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积极关心和维护集体利益。

(5)具有维护国家尊严和荣誉的能力,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能力,自觉承担责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对那些对自己、对社会承担责任的人心怀感激之情;对那些不是自愿选择的责任,也以积极的态度去承担。

(2)增强责任意识,崇敬那些不言代价与回报而无私奉献的人,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3)树立“我是集体的一员”的归属感,具有关爱集体、服务社会、奉献祖国的情怀。(4)勇于承担责任,自觉履行责任,做责任的主人,享受承担责任的快乐。

三、单元知识结构

本单元由主题探究“学会承担责任,做负责任的公民”和第一课“责任与角色同在”、第二课“在承担责任中成长”组成。

第一课《责任与角色同在》由引言和两框构成。第一框“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主要帮助学生了解责任的概念,责任的来源,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知道自己应对自己负责,同时社会中的每个成员也应对他人负责,了解不承担责任的后果。第二框“不言代价与回报”,使学生认识到承担责任意味着回报也意味着代价,要学会承担责任,更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对那些无法逃避的责任要积极地面对,对那些无私奉献的人们要心怀感激之情。

第二课《在承担责任中成长》由三框构成,即“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和“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第一框“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主要说明集体与个体的关系,个人是集体的一员,人人负有关爱集体的责任。第二框“承担对社会的责任”,主要说明两层意思:一是公民要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二是要树立“热心公益,服务社会”的奉献意识。第三框“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主要说明中学生应当信守承诺,勇于承认错误以及承担因过错带来的责任,努力做一个自觉承担责任的现代公民。

四、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1.履行责任的重要性,尤其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是本单元的一个教学重点

原因:第一,履行责任,能使他人获得安全感,得到有效合作和帮助;第二,履行责任,能催生出智慧和能力,使人获得知识、技能和经验,更容易被其他人接受和认可,变得更加自尊和自信;第三,履行责任,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

要突破该重点:首先,要结合学生实际体验,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使学生懂得履行责任对自己、他人、社会的重要性;其次,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入手,用大量的事实启发学生进一步懂得履行责任的重要性,从而自觉树立责任意识。

2.履行责任的代价和不承担责任的后果是本单元的另一个教学重点

原因:第一,履行责任的代价和不承担责任的后果是本单元课程标准的要求;第二,社会的发展需要人们树立强烈的责任感,才有利于个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此学生需要形成正确的认识;第三,目前中学生存在责任意识淡化、要求别人为自己服务的意识增强等不良状况,以及独生子女家庭现状对孩子责任意识教育的减弱,使学生形成一种别人为我服务

是天经地义,我为他人服务我就吃大亏的心理,不能全面认识承担责任所获得的回报与付出的代价之间的关系。因此,加强学生的责任感教育十分必要。

要突破该重点:首先,应让学生懂得社会需要负责任的公民,以及负责任的重要意义;其次,通过正反事例使学生懂得负责任需要付出代价,推卸责任会给自己、他人、社会造成不良后果。

3.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树立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是本单元的另一个教学重难点 原因:第一,参加公益活动,树立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社会对做人的基本要求;其次,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却不懂得对他人、对社会付出爱心,缺乏责任感。因此,要加强对中学生的责任意识的教育。

这个问题之所以又是教学难点。是因为服务于社会的奉献精神,是责任的更高层次和更高要求,它需要把无私的爱奉献给社会,自觉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这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很难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就能实现这一教育目标。

突破该重难点应该注意:主要通过生动、感人的具体事例来感染学生、影响学生的情感,转变学生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在课后,教师可以根据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一些公益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和感悟把无私的爱奉献给社会的快乐与愉悦,进而提升生命的价值。

4.学会在相互冲突的责任之间进行正确的选择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

原因:在相互冲突的责任之间进行选择是复杂的,觉得什么是最重要的可能会很困难。尤其是中学生任知水平有限,选择起来就更加难。

分析单元 第6篇

1.关于“单元整组教学”

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依据是教学目标。教师在单元教学中通常以独立的某一篇课文进行讲解,这样的课文独立学习形式不利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以“组”为单位的语文教学有利于学生读写能力的整合,教师要对当下的教材进行把握,将单元目标设计进行强化。

根据以上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单元组内课文社会中的主要目标,针对单元的目标也就是某一单元的教材进行整体的把握。避免在单元课文、口语交际和写作的教学中出现教学过程和目标不相符的情况。

单元整组教学不是对单元中的内容进行简单的组合那么简单,如果只是在单元学习前加上一个“整体感知”,在单元学习后增加设计一个“整体感悟”,单元学习中还是一篇篇相互脱离的教学,这样的教学形式没有真正体现“单元整组教学”的整合性思想,单元整组教学并不是独立的一节节课的堆积,而是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资源进行重组,将所有文本根据不同单元的主体进行相应的整合。以下是“单元整组教学”的具体课堂实践分析。

2.“单元整组教学”课堂实践分析

在鲁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中的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学会看病》……整个单元的课文中,每一篇课文中比较重要的是人物的外貌描写,这一单元就以“外貌描写”为主题,在训练学生这一主题中,将4篇文章有效的结合为一个单元。

在《慈母情深》这篇课文中,关于一段母亲的外貌描写是这样的“母亲掏衣兜……用龟裂的手指数着”。学生在阅读这部分文字时明白了手部描写也是外貌描写的一种。有的同学从别的角度上还提出了外貌描写并不一定是大量出现的。例如,一个眼神可能就是外貌描写,例如在梁晓声对母亲的疲惫状态的描写中——“褐色口罩……疲惫的眼睛吃惊……”《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父亲在废墟中挖了36个小时后,对父亲的外貌进行了描写“他满脸布满灰尘……到处布满血迹”。学生可以体会到外貌描写除了可以在文章的开头使用外,在文中抒情的环节使用外貌描写更能表达中心。

以上两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单元整组教学中每一篇的学习其实都和单元整组的中心相呼应,并且每一篇文章在外貌描写上的使用都各有特点。组内各文章之间的知识是相互融合穿插的。

3.组内文章类比赏析策略

类比赏析策略是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体会各种文章中的语言表达,使自己的语言积累更加丰富。在类比赏析中主要涉及的赏析策略有同题和同类鉴赏。

3.1同题鉴赏

在鲁教版三年级上的第四单元中,有两篇文章都是描写的关于“鹅”的文章,第一篇主要采用比较法描写鹅的步态,第二篇主要是抓住鹅的比较细腻的动作来写。通过同类文章的不同描写手法让学生找到写作的不同点。同中求异是同题鉴赏的关键。

3.2同类鉴赏

同类鉴赏在第五单元中的两篇文章《松树》和《鲸》都是关于动物的,但是两篇文章的表达方式不同,可以采用同类鉴赏的策略,同类鉴赏策略的关键在于异中求同。

类别鉴赏策略在文章的行文结构、描写方法、语言风格等几方面进行相应的对比。有利于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巩固、迁移和提升,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的能力。

4.随文练习写作策略

在单元整组教学中,随文练习学生的写作能力,对学生把握整体的写作训练要点,有序的做到训练,很好的避免了学生习作的重复和随意。

例如,在对第一单元的课文进行学习中,采用随文练习写作的策略,重点加强学生描写景物的能力。描写景物的关键在于:1.能体会对景物的特点并实现仔细的观察;2.景物描写有一定的顺序。

在整个单元中安排了许多的训练点,单元整组教学在单元整体上对景物描写的方法进行了有序的安排。

在《燕子》这一课中,主要训练的是第一点,有的学生在描写《美丽的中心广场》中关于“鸽子”的描写就可以了解学生学会了仔细的观察。

在《观潮》这节课中,主要训练了学生的第二个写作关键。

【结 语】

语文单元组文教学实践分析 第7篇

语文是一门十分重要的科目,对学生语言和文化素养的提升起到了主要作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语文教学并未取得良好效果,造成素质教育存在弊端。但是,语文单元组文教学能够完善教学各个环节,因而对学生学习语文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单元组文教学在语文教学的实践,进而使得学生获取丰富的知识,并提高其综合能力。

一、单元组文教学的优点

(一)举一反三

当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单元组文教学模式,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利用单元组文可以实现归纳推理,并打开多向思维,通过演绎推理,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语文教师采用单元组文教学模式展开教学,能够有助于学生掌握认知规律,进而在触类旁通的作用下,通过以一带三的方法讲解文章,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总之,单元组文教学模式能够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然后在健全的教学模式下,让学生掌握最佳的语文知识学习方法,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单元组文教学模式,能够对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起到重要作用。教师通过向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可以为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在单元组文教学模式下,有助于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进一步探索。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教师采用发散提问的方式能够有利于学生的求异思考,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二、单元组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某学校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加大了单元组文教学模式的应用力度。教师精选了三篇文章进行讲解,文章都是总分结构,通过用单元组文教学模式,对文章予以细致入微的描述。例如,在“小鸟和牵牛花”、“鸡妈妈的新房子”、“骆驼和羊”教学过程中,教师分成如下几个步骤开展教学。

(一)单元组文第一课时教学

教师导入几篇文章生字词,让学生回忆本学期学习完善的单元课题内容,当学习这几篇文章时,与其进行对比。同时,教师还要求学生对生字词的读音予以提前预习,比如,提前学习喇叭、缠、睁、矮等生词。此外,教师抓住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可以自行阅读文章,然后进行深入思考,学生还可以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将交流内容填写在表格中,师生针对此问题展开探讨。

(二)单元组文第二课时教学

教师在运用单元组文教学模式进行第二课时教学时,需要对两个问题展开精读感悟。第一个问题是文章中心思想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是文章是怎样具体介绍的。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描写骆驼和羊之间的对话,通过二者的对话能够渗透出什么样的道理。同时,牵牛花为什么能够陪伴生病的小鸟。总之,在一系列的问题下,并充分运用单元组文教学模式,学生可以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展开深入研究和思考,进而有助于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单元组文第三课时教学

教师通过运用单元组文教学模式进行语文教学,在第三课时教学时,主要学习“骆驼和羊”文章为主,教师主要分三大部分展开教学活动,学生预习文章内容后,对其独立学习课文情况进行相互交流和讨论,然后教师制作问学表,学生通过预习和课堂学习,填写相关内容,对问学表相互比较,感受异同,进而对文章教学规律有深刻认知。此外,教师正确指导学生书写和读生词,并不要求学生参照表格探索文章还有哪些有价值的内容,然后梳理相关知识。另外,紧扣主题,老牛说:“你们各有各的长处和短处,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是不对的。”可以得出一个道理。一定要看到自己的短处,由于各有长短,必须对自我有客观认知。教师讲解文章内容,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向学生灌输做人的道理。因此,运用单元组文教学模式展开教学,能够为学生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结束语:

扬州学生英语单元音发音状况分析 第8篇

不同方言区的学生学习英语发音时,或多或少会受到自身方言语音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元音系统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而且难以消除[1]。寻找方言地区英语学习者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对于提高英语语音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D.Jones[2]认为英语音素可归纳为44个音位,其中,单元音有12个。对于这12个单元音的语音性质和发音方法,语音学家们已有详细的分析和定量的描述。我国在汉、英语音对比研究方面已取得不少成果[2]。大部分研究者利用听觉比对来分析发音差异。比如中国学生易把[覸]读成[藓],把[藁:]读成[a],等等。但这种听辨实验由于缺乏足够的样本采集数量,往往不具有统计价值,从而不能得出科学的指导意见。因此,如何运用语音信号处理手段分析学生的发音状况是目前国际语言研究前沿的热点之一。笔者继《徐州学生英语单元音发音状况》一文,以元音的共振峰频率与发音机制的对应关系为实验理论依据,系统分析了扬州学生与标准英语发音者在英语单元音共振峰频率方面的主要差异。

2. 实验依据与方案

2.1 实验依据

实验语音学研究表明[3]:共振峰参数是区别不同元音的重要参数。这些参数主要包括共振峰频率的位置和共振峰频带宽度。理论上,共振峰频率越多描述元音越精确,但一般只取前三个共振峰就可以了,即F1、F2、F3。不同的元音对应着一组不同的共振峰参数,这是由于元音的共振峰特性与发音机制有关。F1频率与开口度和舌位高低直接相关:频率越高,开口度越大,舌位越低。F2还与舌位前后密切相关:舌位靠前,F2高;舌位靠后,F2低。F2还与唇型圆展有关:唇越圆,F2越低。F3与舌位、开口度和圆唇的关系不密切,但易受舌尖活动的影响,舌尖抬高卷起时,F3会明显下降[4,5,6]。

2.2 实验方案

笔者利用创新语音采集卡采集语音,采样频率为11kHz,量化级为8bit。通过国际通用的PRAAT软件[7]和Cool Edit软件[8],进行共振峰频率计算,主要计算各个单元音的前三个共振峰F1、F2、F3。最后进行统计分析,其分析原理图如图1所示。

为了比较方便,实验所用的单元音发音采用国际上公认的Peterson和Barney (1952)[9]做英语单元音共振峰数据采集实验所用的10个英语单音节单词,见表1。根据李荣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扬州分卷,扬州方言中基本单元音有10个[10]。

与扬州方言基本单元音[11]相比,可以发现[I],[i],[藓],[u]和[蘅]是两个元音系统共有的,而[覸],[藜],[藜:],[蘧],[藁],[蘅],[尬]是英语中特有的元音,[蘩],[揲],[y],[o],[a]是扬州方言中特有的元音。

考虑到不同发音人英语发音水平差异很大,本实验语音采用对象为在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年龄在19岁至23岁之间,男、女各10人。每位发音人对所发单词连读六遍,选取其中1000个单词的发音作为本实验的分析对象(每个元音取100个单词)。

3. 实验结果分析

3.1 共振峰频率数据分析

3.1.1 男声元音共振峰数据的对比分析

表2中标准音共振峰频率是文献的作者提供的,扬州音共振峰频率是笔者测得的男生发音平均值。根据上节提到的三个共振峰频率与发音机制的对应关系,笔者得到下列结果。

●对于共有元音[I],扬州男发音人F1值与标准英音F1值一致,F2、F3值大于标准英音F2、F3值,说明发音舌位高低、开口度大小、唇型圆展均比较准确,但舌位偏前、舌尖较平。

●对于共有语音[i],扬州男发音人F1、F2值大于标准英音的F1、F2值;F3小于标准英音F3值,说明发音舌位偏低、开口度偏大、舌位偏前、唇型过展、舌尖较卷。

●对于英语共有元音[藓],扬州男发音人舌位高低、开口度大小比较标准,舌位偏前、唇型偏展,舌尖偏平。

●对于英语特有语音[覸],扬州男发音人发音舌位偏低、开口度偏大、舌尖较平,但舌位前后、唇型圆展,比较标准。

●对于英语特有元音[鬑],扬州男发音人舌位偏高、开口度偏小、舌位偏前、唇型偏展、舌尖偏平。

●对于共有元音[蘅]和英语特有语音[蘧],扬州男发音人F1、F2、F3值均大于标准英音F1、F2、F3值,说明发音舌位偏低、开口度偏大、舌位偏前、唇型过展、舌尖较平。

●对于英语特有元音[尬]和英语特有语音[藜:],扬州男发音人F1、F2值与标准英音F1、F2值相近,F3值远大于标准英音F3值,说明发音舌位高低、开口度大小、舌位前后、唇型圆展均比较准确,舌尖较平。

●共有元音[u],扬州男发音人发音舌位偏低、开口度偏大、舌尖较平,但舌位前后、唇型圆展比较标准。

3.1.2 女声元音共振峰数据的对比分析

根据表3给出的女声发音共振峰频率,可以看出:

●对于英语共有元音[I],扬州女发音人舌位偏高、开口度偏小、舌位偏前、唇型偏展、舌尖偏平。

●对于共有语音[i],[藓],[蘅],扬州女发音人F1、F2值与标准英音F1、F2值相近,F3值大于标准英音F3值,说明发音舌位高低、开口度大小、舌位前后、唇型圆展均比较准确,舌尖较平。

●对于特有语音[覸],扬州女发音人舌位偏低、开口度偏大、舌尖较平,但舌位前后、唇型圆展,比较标准。

●对于英语特有元音[鬑]和英语特有元音[尬],扬州女发音人发音舌位偏高、开口度偏小,但舌位偏后、唇型偏圆、舌尖较平。

●对于英语特有元音[蘧],扬州女发音人发音舌位偏低偏前、开口度偏大、唇型偏展,但舌尖平卷比较标准。

●对于英语共有元音[u],扬州女发音人发音舌位高低、开口度大小、都比较标准,但发音唇型过圆、舌位偏后、舌尖较平。

●对于英语和英语特有元音[藜:],扬州女发音人F1、F3数据大于标准F1、F3数据,舌位偏低、开口度偏大、舌尖较平,F2值小于标准英音F2值,说明发音舌位偏后。

4. 结语

笔者通过采集扬州学生英语单元音数据,计算其共振峰频率,并通过表格与标准英语发音者英语单元音共振峰数据比较,发现:

1.对于扬州与英语共有的单元音,扬州学生在某些音的发音方法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2.对于英语特有的单元音,扬州学生在某些音的发音方法上虽然仍存在一些问题,但对一些音的发音方法已能较好地掌握。

3.扬州男女声对英语相近音的区别没有质的概念,相近音的共振峰数据非常接近,不像标准语音数据有非常明显的区别。

4. 扬州男女声对英语长短音的区别没有质的概念,长短音的共振峰数据非常接近,不像标准语音数据有非常明显的区别。

上述结论与《徐州学生英语单元音发音状况》一文结论大体一致,仅是在不同元音的具体发音方法错误上各有特点。实验结论对不同方言点英语单元音发音的纠正和中英文语音合成具有实用意义,并为中国发音人英语语音处理,特别是英语口语机器测试和英语口语识别系统提供了实验理论依据。

摘要:本文作者运用测试语音共振峰频率的方法, 系统比较了扬州学生与标准英语发音者所发英语单元音语音在共振峰频率上的差异。发现:对于扬州与英语共有的单元音, 扬州学生在某些音的发音方法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对于英语特有的单元音, 扬州学生在某些音的发音方法上虽然仍存在一些问题, 但对一些音的发音方法已能较好地掌握;扬州学生发的英语相近音及长短音共振峰数值非常接近, 不像标准英语的共振峰数值有非常明显的区别。上述发现为快速有效矫正方言区学生的英语发音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关键词:扬州方言基本单元音,英语单元音,共振峰频率数据分析

参考文献

[1]于钰, 李爱军, 王霞.上海普通话与普通话系统的声学特征对比研究[J].中文信息学报, 2004, 18, (6) :66-72.

[2]丹尼尔·琼斯著.郭作, 周开顽译.英语语音学大纲[M].第一版.攀枝花:四川教育出版社, 1987:12-100.

[3]吴宗济, 林茂灿.实验语音学概要[M].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73-99.

[4]叶蜚声, 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2001:44-77.

[5]林焘, 王理嘉.语音学教程[M].第一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9-58.

[6]王理嘉.音系学基础[M].第一版.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1:9-46.

[7]http://www.praat.org.

[8]http://www.Cool edit.org.

[9]Peterson, G.E.and Barney, H.L.Control methods used in a study of the identification of vowels[J].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952, 24:175-184.

搏击操单元分层教学的实效分析 第9篇

在以前搏击操的教学中, 根据教学效果发现, 若只确立单个目标, 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很强, 协调性也比较好, 动作的理解掌握较快, 明显觉得他们学习起来绰绰有余;有的学生基本上能完成老师教学的目标, 而有些同学由于自身能力等方面的原因, 不能完成目标, 并且还需进一步巩固上节课内容。也就是说, 学生分成了几个层次水平。在搏击操实际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方法, 验证其效果是有效的且有现实意义的。

首先是根据学生能力分层进行教学, 这种培优补差方式效果特别好, 使得能力弱学生跟上步伐, 能力强学生更进一步发展, 各显其能。其次是分层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 能调动学生积极性, 增强学习信心和成功意识, 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手段。然后单元分层教学可发挥学生专场, 掌握体育运动的方法, 为以后打下基础。这些都需要老师在每个层次制定合适的目标, 使得学生通过努力达到。

二、研究的对象及方法

本文搏击操单元分层教学的实验班是随机抽取两个班, 同时选择常规方式教学两个班级作对照。研究对象:实验班, 对照班。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和实验对照法。

三、实施的过程

搏击操单元分层教学的实验过程:第一, 单元目标的确定。本单元搏击操的教学目标为:学生在学练中发挥合作、自主的学习能力, 可以独立完成一整套的搏击操, 可以和同伴变化队形, 充分体现搏击操的特点。第二, 重难点的确定。主要体现在心理健康以及运动技能两方面, 把合理进行变化队形作为重点, 把控制动作的定位和力度作为难点。第三, 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别从学习态度、兴趣、目的等多方面进行不记名的一次问卷调查, 以此充分了解学生情况, 并分析总结这些外部参数, 为实际教学奠定基础。第四, 实施单元教学。单元分层教学中, 首先是教学生学习搏击操的基本动作, 然后在其基础上进行分层教学。根据自身的能力, 老师提供的层次目标或者是同伴推荐等方法分为三个层次:层次一, 体育能力比较差。这类学生是少数的, 老师要充分了解这类学生能力差的原因, 选用直观教学法, 老师要耐心示范和辅导, 最好是手把手教动作, 基础性的训练要多一些, 从基础上提高他们搏击操能力。层次二, 有一定体育能力。这类学生数量最多, 老师教学的重点也放在此处, 相对指导时间最多, 教学方式以启发式为主, 学生尝试、练习和老师的指导和设疑要尽量多些, 能够顺利完成目标。层次三, 具有较强的体育能力。这类同学专项素质较好, 在学习搏击操时可以很好地完成动作, 这样可以适当提高目标, 让学生创编更多队伍变换, 展示更多难度大点的搏击操造型, 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合作和老师辅导, 进而提高学生能力。

在整个分层教学中, 本文重点阐述了以下三个环节:其一, 有效地把分和合结合起来。尽管是分层教学, 但也是灵活可变的。比如, 搏击操基础性的动作仍需要合起来进行集体传授, 针对大多数同学的单个动作不到位的情况, 老师要集体讲解练习, 共同提高, 这样不但节约时间, 而且提高了效率。但是更多的还是分开的, 不同层次学不同的教学目标。其二, 每个层次之间要有联系, 而不是孤立的。层和层之间是可以流动的, 流动形式主要有两种, 一方面, 完成自己层次目标的学生, 可自主学习新层次内容。另一方面, 层次高的学生可以去层次低的学生中选择优秀的进行队形编排。从而最终激发学生兴趣, 不断挑战新目标。第三, 体育骨干作用要充分发挥。由于教师仅有一个, 体育骨干完成练习后, 可帮助老师辅导层次低的学生, 这样不仅使得体育骨干加深理解技术, 并且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 效果特别显著。

四、结果分析

搏击操单元分层教学后进行效果考核, 再次采用学生调查问卷的方法。结果表明, 实验班学生对搏击操的兴趣大幅度地增加, 学习的主动性更强烈。而对照班的学生对搏击操的学习态度没有什么变化, 还存在降低趋势。由此可见, 单元分层教学有效地促进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高, 掌握动作的程度更高, 并且还敢于展示。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 搏击操不仅具有自己独特的体育教育功能、社会适应功能、艺术功能, 并且能够很好地优化学校的环境, 实现教学的目标。而单元分层次教学法能够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知识储备、潜力倾向等进行分类, 有针对地进行教学, 逐层次地增加学生兴趣, 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洪.搏击操单元分层教学的实效验证[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1 (8) :119-122.[1]陈洪.搏击操单元分层教学的实效验证[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1 (8) :119-122.

[2]杨建平.单元分层教学的思考及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 (普教研究) , 2007 (3) :81-82.[2]杨建平.单元分层教学的思考及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 (普教研究) , 2007 (3) :81-82.

初中语文单元主题化阅读教学分析 第10篇

(一)教师的教学理念需更新

由于初中学生会面临中考的压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一些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没有更新教学观念,在课堂中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总之,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限制了学生语文阅读的自主性,因此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

(二)教学方法过于系统,缺乏多样性

一些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仍然过于注重知识的讲解,严重忽略了学生在自主阅读习惯的培养。这也使得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系统,缺乏灵活性,限制了语文阅读课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二、提高初中语文单元主题化阅读教学效率策略分析

(一)更新教学观念,提高学生阅读学习自主性

在中考的强大压力下,一些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压制了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自主性。为了能够提高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同时,教师要发挥主题化阅读教学的积极影响,使学生能在单元主题化阅读教学中发现语文阅读的乐趣。

以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纪念白求恩》一课为例,以前,教师为了保证学生阅读质量,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采取“灌输”式的教学,学生长时间面对这种教学模式,难免会缺少积极性。但是,教师在更新教学观念后,提高了学生在学习《纪念白求恩》这一课时的阅读自主性,学生通过主动阅读体会到了作者心中对白求恩的思念与敬仰之情。

(二)提高阅读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发散学生思维

教师在单元主题化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依然存在教学过程过于系统的现象。长此以往,学生难免会产生厌倦心理。为此,教师需要在单元主题化阅读教学的基础上提高阅读教学的灵活性,突破陈规,采用新的授课方式。同时,教师采用灵活的阅读教学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够有效发散学生思维。

例如,教师在进行苏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桃花源记》阅读教学时,教师如果只是采用传统形式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的阅读能力将无法得到显著的提升,如果教师能在单元主题化阅读教学的基础上创新授课形式,学生在对《桃花源记》一文进行阅读时也会增加对课文的阅读兴趣,并进一步体会陶渊明在创作《桃花源记》时内心的想法,同时还能对课文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理解,明确阅读主题,从而真正体会《桃花源记》中蕴含的道理。

(三)在单元化阅读的基础上拓展学生阅读知识

在初中阶段开展单元主题化阅读教学,其实也是对教材内容的有效拓展,教师可以在开展单元主题化阅读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课外文章,再辅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保证学生能在灵活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学习知识。通过对知识的了解与掌握丰富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量,并进一步促使学生发散思维,从而实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

例如,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文,本单元以“诗词拔萃”为主题,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拓展,如《毛泽东词二首》的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毛泽东其他诗词,如《西江月·井冈山》《采桑子·重阳》等。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拓展,进一步丰富学生语文诗词储备量,进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三、结语

现阶段,由于初中生面临着严峻的中考压力,进行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水平的基本形式之一。而在传统阅读教学形式上出现的单元主题化阅读教学,是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学生在进行语文阅读学习时通过对课外知识的学习,能够掌握更加丰富的知识。但是如何提高单元主题化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目前初中语文教师进行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为此,笔者针对初中单元主题化阅读教学,从更新教学观念,提高学生阅读学习自主性、提高阅读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今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进而全面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水平。

摘要:语文的主题阅读是在教学的基础上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有效拓展,所以主题阅读所学的知识是教材中并不涉及的内容。然而,在初中的语文单元主题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学效率低的现象。本文围绕初中语文单元主题化阅读教学,对其教学策略进行了分析,以期能有效地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单元主题,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刘晓菲.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浅析[J].学周刊,2016(05):175.

[2]张寿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导刊,2015(07):79-81.

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教学的策略分析 第11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2.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1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教学各方面也有了不同程度地变化。而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来说,单元复习课教学一直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单元复习课即都整个学过的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让学生充分掌握本单元的知识。但是很多教师在单元复习课教学方面的方式还有待提升,最直接的例子就是仅仅通过大量做题。而这种方式显然是不够科学合理的。

1.把握教材内容

数学学科的学习不同于语文,数学的抽象性远远大于其理论性。因而数学的学习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由一个课时一个课时组成的。在这种叠加式的学习过程中,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数学能力相对缺乏,所以不具备掌握整体脉络和知识点的能力。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单元复习教学来进行辅助。单元复习课的核心内容在于查漏补缺,最重要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脑海中建立一个完善的数学体系,换而言之就是让学生了解如何去进行复習,要复习哪些内容。所以这要求教师们首先要整体把握教材内容,寻找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再将这种联系运用于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也能了解到数学知识的完整性和连贯性,从而提升学习效率[1]。例如在学习到《比例》这一部分的知识时,笔者首先让学生通过回忆,罗列出重要的知识点,包括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解比例、比例的应用等,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如何能进行更好地复习。之后将各组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最终探讨出一个最合适最科学的整理方案。而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对于所学过的知识有更加详细的了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整体建构知识的能力,对于数学能力的提升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突出复习重点

一堂考的单元复习课,让学生能自主参与进来是其质量的基本标准。但是这一要求往往在复习课中不能很好地体现。而单元复习课与教新知识的过程基本类似,需要教师在心中明确教学的重点指什么,并在课堂中将这些重点落实到位。所以在单元复习课中,重点在于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理解之后,再从中选择出重点和学生容易产生错误的地方,并加以梳理和整合,形成一套完善的复习方案。例如在复习到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这一部分时。这一部分的知识缺乏一定的完整性,原因在于20以内的加法是教材内容,但是20以内的减法却是下一个学期的知识。相反,10以内的加减法确实主要的复习内容。所以,教学重点就应该放在10以内的加减法,并且提升学生的口算水平。而教师此时可以适当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从而提升教学效率,最大化保障教学质量。比如在加减法的学习上,放弃10以内的加减法复习,转而选取十几加几或十几减几的数据,让学生既能锻炼能力,同时不会因为知识过度复杂而失去学习目标[2]。这样一来复习课的难度设置也相对科学合理。

3.掌握学习方法

单元复习课的作用除了让学生了解并强化知识点之外,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数学能力的提升除了对知识点和题型的了解之外,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师要充分地将解题技巧的教学作为单元复习课的重点环节,并通过引导让学生了解[3]。仍然以前文提到的20以内的加法为例,比如让学生计算6+9的结果,就有两种不同的方式。有些学生会直接通过进位进行计算,但是有些学生会采用6+4=5的方式计算,即采用“凑十法”。而减法也是同样的道理,10以内的减法也可以利用数的组成或加减法的知识进行计算。而教师可以在这一过程中进行适当引导,教授给学生一些20以内退位减法的技巧,提前将下一学期的知识初步讲解,为后续的学习工作做好铺垫。

4.做好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其优势在于可以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并让学生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来,换而言之就是让学生能够主动融入复习课中,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而教师就要做好情境教学,从而对各个知识点起到复习的作用。例如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一副地图,让学生回答从地图中能明白什么。而教师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辨认方向,以及通过一个方向如何确定其它七个方向。而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再在地图上标注几个圆点,比如A、B,并连线,让学生回答,从A到B怎么去?选取哪一条路线更加合适?而这一问题的设计是非常具有技巧的,将位置的相对性、路程计算等具体的知识点都涵盖其中。学生通过这种任务式的过程,也能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并且锻炼了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对于数学素养的提升也有重要的意义[4]。

5.结语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教学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所以作为教师,要根据全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调节好教学与复习之间的关系,并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让学生能够回忆起所学过的公式、概念、数量关系等,在系统化整理知识点的同时,具备将数学知识统筹规划的能力,提升数学素养。而随着未来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重点也将朝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转移,因而这也给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育工作者们,也面临了更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李富春.浅析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J].数理化学习,2016,03(27):64+13.

[2]王武娟.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教学的设计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0(51):96.

[3]杨海英.探讨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教学的策略[J].好家长,2016,29(31):74.

分析单元 第12篇

一、复合教材单元内容有效组合的思路

复合教材单元内容的有效组合要追本溯源, 全面把握“教材”, 从整体上剖析“教材”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对各个要素和结构进行分析[4]。有效组合的过程不能只着眼于教学活动的各个变量和推演, 而应着眼于教学过程的整体最优的效果与效率[5]。依据《标准》, 遵循体育教学规律、运动技能迁移规律、健身原理, 再通盘考虑、充分研究与分析各类体育教学内容的可健身性, 教师的可操作性和学生兴趣、接受可能, 以及场地器材的经济性的基础上, 把握好体育课堂教学这个整体。在保证走、跑、跳、投等基本活动形式教学的基础上, 从运动的方向、形式、路线、距离、顺序、节奏、难度、负荷、场地、器材、规则要求、参与人数等诸多方面, 对各类体育教材进行有效组合, 使其成为有整体价值、相互融通的体育教学内容。

(一) 有效制订教学目标

依据《标准》, 在分析教材和学生学习水平的基础上设置最近发展区, 而课时教学目标则是在该区域内搭建的“脚手架”。课时与课时之间的教学目标又要相互对接、互为支撑, 为学生逐步认识、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架起逐级上升的“阶梯”。在现有的单元教学目标中相互融通、逐层推进, 有效组合后的教学目标对各课时教学目标起着指引作用, 把这一节课的目标放在单元的环境中去审视, 要循序渐进, 各有侧重, “做到位”却“不越位”, 防止学生在单元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饥一顿饱一顿”的现象。

(二) 有效选择教学内容

按基本活动能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练习形式为主线来选择, 使每节课、每个单元教学, 甚至每学期的教学内容都有一个科学、清晰、有利于知识和技能正迁移的整体逻辑结构, 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不仅要重视本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学练与整合, 也要重视其他学科相关知识的渗透与融入。最后, 将复合教材单元的两个内容整体优化并糅合在一起同步进行教学处理, 形成自然流畅、和谐高效的体育教学。它是在对传统意义上的体育教学进行分析、提炼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组合。这样不仅可以加快教学的整体节奏, 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而且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容量和形式, 充分发挥体育教材和运动技能之间的整体效应, 增强和提高教学效率。

二、复合教材单元内容有效组合的方法

(一) 有效综合同一故事情节

在小学水平一、水平二阶段, 由于在教材分类上不出现独立的运动项目, 因此较多的以故事和情景变化为依据来设计课题单元, 即一般以情境化的教学为主同时制订一个相应主题进行教学。这样教师就可以充分地利用故事情节,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将不同的人体基本活动能力和体能发展方面的内容融合于同一个故事情节之中。在小学水平三和初中阶段, 在教材上出现了独立的运动项目和运动技术, 因此, 要将运动知识与技术、人的基本技能融入到同一故事情节中, 但是也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年龄特点等。在这些复合教材单元的组合中, 故事情节是内容组合的“桥梁”, 由于故事情节简单有趣, 学生会勇于挑战强者, 学练兴趣浓, 参与度高, 效果也好。

(二) 抓住体能和基本技能的关联性

抓住学生的体能发展和基本技能的关联性, 以其中的一个运动知识与技能为主进行重点研习, 同时渗透和带动相关的体能练习, 并在这个技能学练和相关体能锻炼过程中有机地联系和发展其他的运动技能。比如, 抓住学生喜欢打篮球这个激发兴趣的原点解决学生因重复学练枯燥的田径类运动技术而失去学习兴趣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就是说, 以篮球的多种学练内容和形式为主, 渗透和带动与田径类相关的跑、跳、投等运动技能的学习, 发展学生相关联的身体素质和体能。基于此, 复合教材单元的内容组合可以是运球与跑的单元, 运球与跳跃的单元, 足球与跑的教学单元、排球与投掷的教学单元等等。

(三) 衔接基本活动能力的片断或环节

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呈现出比较复杂的关系, 时连时断, 时分时合, 或你主我次, 我主你次, 但是如果能衔接好与人体基本运动能力相关联的教学片断或环节, 那么就可以构成自然流畅、高质高效的复合教学单元。反过来讲, 复合教材单元内容组合时, 可以注意衔接好人体基本运动能力的教学片断和教学环节。实践证明, 这样的复合教材单元, 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这样可以补充的是, 针对一些主题教学单元从基本运动能力的教学片断或者环节, 可以进行融合, 形成大的复合教材单元。

(四) 巧妙运用体育器材

通过巧妙地运用体育器材, 始终抓住全面锻炼与发展学生的理念设计教学活动的同时, 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练习手段, 把看似不相关的复合教材单元内容放在同等的位置上进行同步处理, 使得单元的内容处于互相交融的状态。比如, 竹竿舞、武术 (棍术) 、打“莲湘”与跨越式跳高这几种内容, 看上去没有关联的地方, 但是通过“竹竿”这一器材可以将这些内容进行优化组合。根据教学实践和课堂观察总结出教学内容为:用短竹竿做“棒操”, 学跳黎族“竹竿舞”, 练习“棍术”等;用短竹竿进行跳高的个人过竿练习, 再用小竹筒将短竹竿连接起来变成长竹竿, 进行小组合作的助跑起跳过竿练习;用短竹竿打“莲湘”或做放松练习, 或用短竹竿作“船桨”做划船放松等。基于此, 复合教材单元内容可以有效组合为:武术与游戏单元, 跳跃与游戏单元, 韵律活动与民间体育活动单元等等。在这些复合教材单元中, 体育器材是内容组合的“桥梁”, 适宜“一物多用”、“一物用到底”, 器材的选用既经济又便宜, 可以节约“能源”。

(五) 合理设计体育场地

从学校的实际和教学的需求出发, 将学校的场地合理设计为符合学生进行安全、适宜的体育活动的场地, 最大限度地、安全地提高体育场地的使用率。一方面要打破竞技化、成人化的场地规格限制, 改造学校成人化的场地;另一方面要根据学校的具体环境, 充分利用空地, 有效创设非专用的体育场地。最终设计出同一块体育场地能为不同的身体练习服务, 那么, 多块场地就能为更多的不同身体练习服务, 这样学校的体育场地的利用率必定大大提高, 复合教材单元的内容组合形式也会更加丰富。比如, 利用篮球场的三分线可以进行弯道跑的教学;利用田径场的跑道进行篮球运球技能的学习;利用足球场进行耐久跑的教学等。基于此, 复合教材单元内容可以有效组合为:篮球与跑的单元, 足球与耐久跑的单元等。在教学实践中, 如果出现多个班级学练同上一个教学内容时, 合理设计与运用场地, 班与班之间就不会出现冲突。

例析体育课中“教学任务和要求”

出现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叶会斌1曹强2季淑琴3

(1.浙江省嘉兴市三水湾小学, 314000;2.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教研室, 314000;3.浙江省龙泉市绿谷教育集团水南小学, 323700)

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针对每一个练习内容给学生提出任务和要求, 这种教学任务和要求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分支结构, 只有“分支结构”构造得科学、合理、正确, 才能牢固地支撑教师的理想设计, 也就是才能优化体育教学过程和提高教学效率, 有效达成教学的目标。但是笔者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任务和要求”的设计不重视, 在教学中随心所欲, 没有认真研究学情、科学分析教材, 导致在结果上教学目标地达成不理想。对此, 笔者想通过一些案例来分析平时教学中“教学任务和要求”出现的常见问题, 寻求对策, 并以此引起同行们的重视。

一、任务要求模糊不清, 盲目练习

案例一:双手从头后向前投掷实心球一课, 教师的重点是教会学生投掷时身体的准备姿势。教学过程:教师首先示范, 然后学生们在教师的统一口令指挥下集体徒手模仿练习, 接下来教师提出任务和要求, 学生分组练习, 并互相指导。“学生们先互相看看, 哪个做得好, 哪个做得不好?不好的给他提示一下。”教师话音刚落, 学生们就进行自主分组, 模仿教师的动作练开了, 可是不一会, 大部分学生停止了练习, 只见有的在聊天, 有的在打闹, 即使有的仍在练习, 但是达成的效果也一般。动作一开始做得好的就是好, 做得不好的就是不好, 几乎无多大改进。

分析与对策:教师给予的任务和要求模糊不清, 让学生怎样练, 练多长时间, 要求怎样?学生怎么知道什么动作好, 什么动作不好, 他们的动作概念建立还比较模糊。教师就给予学生动作“好”与“不好”三个字, 看似简洁, 但对于技术动作的改进学生很盲目, 没有具体的检测目标, 导致了学生不知所措。教师应要求具体、目标明确、便于操作, 如任务:徒手练习2分钟, 学生2或3人一组, 一个练习, 一个在一边观察, 帮助改进, 看同伴是不是“两脚前后站立, 前腿伸直, 后退弯曲, 身体像弓, 双手手臂屈肘放头后”。学生在练习时就可以参照目标一一对照, 去互相指点和改进, 这样就能有效地改进和提高动作技术。

二、有任务没要求, 不知所措

案例二:如一节“过障碍练习”课, 教师用汽车轮胎做障碍物, 让学生跳进轮胎再跳出——绕轮胎跑——踩轮胎——提轮胎接力跑, 在每个环节教师只出示练习任务, 没有练习要求, 一个练习好了之后, 再进入下个内容, 学生练习完成之后不知所然, 不知所措, 为什么要这样做, 任务完成得好与坏有什么不同?

分析与对策:教师对学生在每个练习环节没有要求, 对练习结果也没有评价, 导致

参考文献

[1]顾渊彦, 史曙生.体育课程中的教学单元[J].体育教学, 2006 (2) :13-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顾渊彦.体育课程设计与教学单元构建——对教学单元界定的商榷[J].体育教学, 2006 (5) :17-18.

[4]许国志.系统科学[M].上海:上课科学教育出版社, 2000.

[5]巴班斯基 (吴文侃译) .论教学过程最优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上一篇:台文化下一篇:背光调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