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产业范文

2024-06-03

钢铁产业范文(精选12篇)

钢铁产业 第1篇

钢铁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发展迅速。“十一五”期间, 我国钢铁产量年均增长13%。进入“十二五”, 开局之年的2011年延续较快增长态势;2012年受国内外经济增速放缓、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 钢铁产业出现阶段性低迷, 但产量仍小幅增长:全年粗钢产量7.2亿吨、同比增长3.1%, 生铁6.6亿吨、同比增长3.7%, 钢材产量9.5亿吨、同比增长7.7%。

2 钢铁生产与流通企业面临的压力与困难

我国钢铁产量在增速趋缓的同时, 生产与流通企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压力与困难。

一是产业发展环境压力加大。从国际上看, 2012年世界经济复苏进程曲折艰巨。美国经济疲软, 欧洲经济不确定性增加, 日本经济复苏难有大的起色, 中东北非局势持续动荡, 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普遍放缓, 世界经济增速处于较低水平;大宗商品和金融市场震荡加剧, 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倾向突出, 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明显加大。从国内来看, 2012年经济增长趋势明显放缓。我国制造业结构性、阶段性产能过剩, 供需矛盾凸显;钢铁产业下游消费需求增幅回落, 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名义增长16.2%, 增速同比回落11.9个百分点, 机械、汽车、家电行业工业总产值增幅也有较大回落。受国内外需求萎缩影响, 2012年我国钢铁市场持续疲软, 粗钢产能利用率仅为72%。

二是钢材价格持续大幅下跌。2012年钢材价格水平总体低于上年, 尤其是从4月中旬开始连续大幅下跌, 一度跌至1994年水平, “回到十八年前”。8月,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钢铁物流专业委员会发布的钢铁行业PMI指数为39.9%, 较上月回落4.6个百分点, 为2008年12月以来的最低点。

三是钢铁企业库存压力增加。2012年国内钢材社会库存从2月开始连续9个月环比下降, 至12月末全国主要钢材市场社会库存1188万吨, 比年内最高点下降706万吨, 同比减少102万吨。与此相对应的是, 钢铁企业库存一直处于高位, 其中7月达到历史最高点1232万吨;截至11月中旬, 生产企业库存1064万吨, 同比上升6.1%。

四是企业效益大幅下滑。2012年80家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35441亿元, 同比下降4.3%;实现利润15.8亿元, 同比下降98.2%, 销售利润率仅为0.04%。与生产企业相比, 流通企业经营更加困难, 主业经营无利可图, 甚至销售量越大、亏损越多。

五是深层次问题开始显现。在产业发展由高速转缓之后, 原先被掩盖的深层次问题凸显出来。首先是传统的经营模式难以为继, 尤其是以单纯贸易为主的流通企业在新的市场环境下难以生存;其次是盲目、重复建设的钢材批发市场和钢铁物流园区, 由于缺乏需求支撑, 很多处于停业、半停业状态;最后是缺乏有效监管的仓单质押, 在少数钢贸商手里变成重复质押、空单质押, 市场陷入低迷之后资金链断裂无力还贷, 有些人“跑路”了事, 不但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而且对国家的金融安全形成了威胁。

3 钢铁产业转型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对我国钢铁制造业尤其钢铁流通业出现的问题与困难, 我们既要有清醒认识, 又不要过于悲观。“十二五”以及今后一段时期, 虽然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中速”的阶段性特征, 但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树立信心、主动适应环境变化, 攻坚克难、有效化解各种矛盾, 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产业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比2010年翻一番,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钢铁产业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的要求, 转变发展方式, 强化创新驱动, 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笔者认为, 今后一段时期, 钢铁流通业应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3.1 发挥政策导向作用

要充分发挥行业政策法规、行业发展规划、行业标准、行业信用体系的引导、扶持、约束作用, 促进钢铁流通业有序、平稳发展。要重点研究如何全面落实《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研究建立健全行业管理体系, 规范钢材批发市场和钢铁物流园区的建设与发展, 规范仓单质押, 减轻流通企业税费负担,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3.2 构建新型工商关系

多年以来, 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之间主要是代理销售关系, 在钢材价格持续走低甚至倒挂的市场新形势下, 这种关系已经发生变化, 建立合作双赢的工商关系势在必行。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要从博弈走向联合, 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具体合作途径可以有以下几种:一是建立平等协商机制, 即针对出厂价格与市场价格倒挂建立补偿机制, 有利共享, 亏损共担。二是建立定价机制和订单机制, 即由双方共同定价, 使钢材价格贴近市场和用户;生产企业按订单生产, 减少钢材产量过剩或供应不足对市场的压力, 形成相对稳定的供求关系和多层次价格结算体系。三是推行“佣金代理制”, 行业主管部门配套出台“佣金代理制实施办法”, 扶持与规范佣金代理制的施行。

3.3 创新钢铁流通模式

一是由贸易商向服务商转变。钢铁流通企业要由过去依赖“卖产品”赚取差价, 转变为围绕贸易主业, 为客户提供集成服务、增值服务和创造价值, 通过“卖服务”获取利润, 实现钢铁贸易企业向生产性服务企业的根本转变。

二是由传统流通向现代物流转变。钢铁流通企业要降低流通费用、提高流通能力、增加流通利润, 必须发展现代物流, 尤其要发展物流加工配送。要建立加工配送综合体系, 形成集钢材贸易、仓储运输、加工配送、质量控制、融资等为一体的加工配送服务系统;要合理布局物流加工配送网络, 努力为终端企业提供快捷、高效、低廉的钢铁物流加工配送服务;要大力发展深度加工、精细加工, 提升产品质量和企业盈利水平。

三是由单一商贸环节向供应链转变。钢铁流通企业要以贸易为主, 构建“采购—供应—生产—出口”的完整产业链。在供应链上游, 要与能源和原材料生产企业建立低成本、规模化、互惠共赢的供应商合作关系;在供应链中游, 要与港口、铁路、海运等物流企业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物流管理、物流金融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供应链下游, 要与终端客户建立稳定供应、个性化服务的客户合作关系。要积极推动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信息共享和多方合作, 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能力, 实现供应链企业的长期共赢。

四是由单一现货市场向虚实市场相结合转变。传统的现货批发市场具有现场、现货、集群的独特优势, 但也有辐射范围、仓储场地、营业时间等受限的先天不足。通过发展网上交易市场, 相互依托、优势互补, 将实现现货批发市场的转型提升。现货市场发展网上市场, 必须配套建立布局合理的仓储网点、分销网点、配送网点, 为采购企业提供信息资讯、钢材订货、支付担保、实物交收、物流配送、质押融资等全程服务, 做到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成运作, 实现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无缝对接。

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第2篇

2009年03月20日

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涉及面广、产业关联度高、消费拉动大,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财政税收、国防建设以及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确保钢铁产业平稳运行,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特编制本规划,作为钢铁产业综合性应对措施的行动方案。规划期为2009-2011年。

一、钢铁产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我国是钢铁生产和消费大国,粗钢产量连续13年居世界第一。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钢铁产业快速发展,粗钢产量年均增长21.1%。2008年,粗钢产量达到5亿吨,占全球产量的38%,国内粗钢表观消费量4.53亿吨,直接出口折合粗钢6000万吨,占世界钢铁贸易量的15%。2007年,规模以上钢铁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9936亿元,占全国GDP的4%,实现利润2436亿元,占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9%,直接从事钢铁生产的就业人数358万。钢铁产品基本满足国内需要,部分关键品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钢铁产业有力支撑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就业,对保障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钢铁产业长期粗放发展积累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是盲目投资严重,产能总量过剩。截至2008年底,我国粗钢产能达到6.6亿吨,超出实际需求约1亿吨。二是创新能力不强,先进生产技术、高端产品研发和应用还主要依靠引进和模仿,一些高档关键品种钢材仍需大量进口,消费结构处于中低档水平。三是产业布局不合理,大部分钢铁企业分布在内陆地区的大中型城市,受到环境容量、水资源、运输条件、能源供应等因素的严重制约。四是产业集中度低,粗钢生产企业平均规模不足100万吨,排名前5位的企业钢产量仅占全国总量的28.5%。五是资源控制力弱,国内铁矿资源禀赋低,自给率不足50%。六是流通秩序混乱。钢铁产品经销商超过15万家,投机经营倾向较重。

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扩散和蔓延,我国钢铁产业受到严重冲击,出现了产需陡势下滑、价格急剧下跌、企业经营困难、全行业亏损的局面,钢铁产业稳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应当看到,钢铁产业在经历了长期粗放型扩张后,必然要进行一次大的调整。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工业化任务依然繁重,内需潜力巨大,钢铁产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必须抓住机遇,制定实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振兴规划,促进钢铁产业平稳运行、健康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企业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着力推动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切实增强企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加快钢铁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二)基本原则。

1.应对危机与振兴产业相结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要着力解决钢铁产业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保先进生产力,保重点骨干企业,保关键品种,保市场稳定,促进产业平稳发展,又要利用市场倒逼机制,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加快钢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2.控制总量与优化布局相结合。按照沿海、沿江、内陆科学合理布局和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的要求,结合淘汰落后、企业重组和城市钢厂搬迁,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调整优化产业布局。

3.自主创新与技术改造相结合。培育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着力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工艺装备水平,提升产品档次和质量。

4.企业重组与体制创新相结合。通过体制创新,努力消除影响企业重组的财税利益分配、资产划拨、债务核定和处置等体制性障碍,为推动钢铁企业集团化发展和实现跨地区、跨所有制、跨行业的兼并重组创造良好的环境。

5.内需为主与全球配置相结合。坚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主,优化直接出口,扩大间接出口,在努力加强地质勘查和合理开发利用国内铁矿资源的同时,抓住机遇,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三)规划目标。

力争在2009年遏制钢铁产业下滑势头,保持总体稳定。到2011年,钢铁产业粗放发展方式得到明显转变,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再上新台阶,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支柱产业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1.总量恢复到合理水平。2009年我国粗钢产量4.6亿吨,同比下降8%;表观消费量维持在4.3亿吨左右,同比下降5%。到2011年,粗钢产量5亿吨左右,表观消费量4.5亿吨左右,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维持在4%的水平。

2.淘汰落后产能有新突破。按期淘汰3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产能和20吨及以下转炉、电炉产能。提高淘汰落后产能的标准,力争三年内再淘汰落后炼铁能力7200万吨、炼钢能力2500万吨。

3.联合重组取得重大进展。形成若干个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企业,国内排名前5位钢铁企业的产能占全国产能的比例达到45%以上,沿海沿江钢铁企业产能占全国产能的比例达到40%以上,产业布局明显优化,重点中心城市钢铁企业污染明显减少。

4.技术进步得到较大提升。加强技术改造,加快技术进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优化品种结构。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60%以上产品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百万千瓦火电及核电用特厚钢板和高压锅炉管、25万千伏安以上变压器用高磁感低铁损取向硅钢等产品生产实现自主化,关键钢材品种自给率达到90%以上,400MPa及以上热轧带肋钢筋使用比例达到60%以上。

5.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一般装备基本实现本地化、自主化,大型装备本地化率92%以上。力争在关键工艺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以及高端产品研发、生产和应用技术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6.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重点大中型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不超过620千克标准煤,吨钢耗用新水量低于5吨,吨钢烟粉尘排放量低于1.0千克,吨钢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1.8千克,二次能源基本实现100%回收利用,冶金渣近100%综合利用,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双达标。

三、产业调整和振兴的重点任务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保持国内市场稳定,改善出口环境。

积极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措施,稳定建筑用钢市场,保障重点工程用钢。通过调整和振兴相关产业,努力稳定和扩大汽车、造船、装备制造等产业需求,以及保障性住房等房地产建设、新农村建设、地震灾后重建和公路、铁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用钢需求。建筑用钢占国内消费量的比重稳定在50%左右。

改善钢铁产品进出口环境,实施适度灵活的出口税收政策,稳定国际市场份额,鼓励钢材间接出口。组织协会和企业积极应对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摩擦,争取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

(二)严格控制钢铁总量,加快淘汰落后。

严格控制新增产能,不再核准和支持单纯新建、扩建产能的钢铁项目,所有项目必须以淘汰落后为前提。2010年年底前,淘汰3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产能5340万吨,20吨及以下转炉、电炉产能320万吨;2011年底前再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30吨及以下转炉和电炉,相应淘汰落后炼铁能力7200万吨、炼钢能力2500万吨。实施淘汰落后、建设钢铁大厂的地区和其它有条件的地区,要将淘汰落后产能标准提高到1000立方米以下高炉及相应的炼钢产能。

(三)促进企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进一步发挥宝钢、鞍本、武钢等大型企业集团的带动作用,推动鞍本集团、广东钢铁集团、广西钢铁集团、河北钢铁集团和山东钢铁集团完成集团内产供销、人财物统一管理的实质性重组;推进鞍本与攀钢、东北特钢,宝钢与包钢、宁波钢铁等跨地区的重组,推进天津钢管与天铁、天钢、天津冶金公司,太钢与省内钢铁企业等区域内的重组。力争到2011年,全国形成宝钢集团、鞍本集团、武钢集团等几个产能在5000万吨以上、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钢铁企业;形成若干个产能在1000~3000万吨级的大型钢铁企业。

(四)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技术进步。

实施钢铁产业技术进步与技术改造专项,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型骨干企业,对实施跨区域、跨所有制、跨行业重组的龙头企业,对实施跨区域、跨所有制、跨行业重组的龙头企业,以及国防军工、航天航空关键材料生产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对发展高速铁路用钢、高磁感取向硅钢、高强度机械用钢等关键钢材品种,推广高强度钢筋使用和节材技术,发展高温高压干熄焦、烧结余热利用、烟气脱硫等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工艺技术,以及提升开发利用低品位、难选冶铁矿等技术,给予重点支持。

(五)优化钢铁产业布局,统筹协调发展。

在减少或不增加产能的前提下,加快调整钢铁产业布局。一是建设沿海钢铁基地。按期完成首钢搬迁工程,建成曹妃甸钢铁精品基地。结合广州钢铁搬迁,推动宝钢与广东钢铁企业、武钢与广西钢铁企业兼并重组,通过淘汰或减少现有产能,适时建设湛江、防城港沿海钢铁精品基地。按照首钢在曹妃甸减少产能、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结合济钢、莱钢、青钢压缩产能和搬迁,对山东省内钢铁企业实施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推动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结合杭钢搬迁、以及宝钢跨地区重组和淘汰落后、压缩产能,论证宁波钢铁续建项目。二是推进城市钢厂搬迁,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和集聚发展,减少城市环境污染。组织实施好北京、广州、杭州、合肥等城市钢厂搬迁项目,统筹研究推进抚顺、青岛、重庆、石家庄等城市钢厂搬迁。三是抓紧实施《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专项规划》确定的钢铁项目建设。

(六)调整钢材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

重点发展高速铁路用钢、高强度轿车用钢、高档电力用钢和工模具钢、特殊大锻材等关键钢材品种,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科研单位开展百万千瓦火电及核电用特厚钢板和高压锅炉管、25万千伏安以上变压器用高磁感低铁损取向硅钢等技术进行攻关。提高认证标准,加强政策引导,促进钢材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修改相关设计规范,淘汰强度335MPa及以下热轧带肋钢筋,加快推广使用强度400MPa及以上钢筋,促进建筑钢材的升级换代。

(七)保持进口铁矿石资源稳定,整顿市场秩序。

行业协(商)会通过行业协调,加强自律,规范进口铁矿石市场秩序。探索、推行代理制。抓住当

前市场全面疲软时机,协调国内用户与铁矿石供应商,建立互惠互利的进口矿定价机制和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规范钢材销售制度,建立产销风险共担机制,发挥流通环节对稳定钢材市场的调节功能。

(八)开发国内外两种资源,保障产业安全。

加大国内铁矿资源的勘探力度,合理配置与开发国内铁矿资源,增加资源储备。鼓励大型钢铁企业开展铁矿勘探开发,适度开发利用低品位矿和尾矿,加强对共生矿、伴生矿产资源的研究、开发和综合利用。积极推进河北司家营、山西袁家村等大型铁矿资源开发,提高国产铁矿石自给率;支持邯钢中关、唐钢石人沟、通钢塔东、武钢恩施等现有矿山的深部开采,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鼓励四川攀西、河北承德地区钒钛资源综合利用;整合开发安徽霍丘地区和山东苍山等地区的铁矿资源。

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到国外独资或合资办矿,组织实施好已经开展前期工作的境外矿产资源项目。鼓励沿海钢铁企业充分利用区位和运输优势,尽可能利用国外铁矿石、煤炭等资源。

四、政策措施

(一)调整部分产品的进出口税率。

继续坚持控制“两高一资”低附加值产品出口的政策导向下,认真落实提高部分钢铁产品出口退税率的措施,适时适当提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钢材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加快出口退税进度,确保及时足额退税。

(二)实施公平贸易政策。

研究国产钢材和进口钢材公平税负政策,制订具体措施,为国内钢铁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三)加大技术进步及技术改造投入。

在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中列支专项资金,以贷款贴息形式支持钢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不包括节能技术改造)、技术研发和技术引进,推动钢铁产业技术进步,调整品种结构,提升钢材质量。加大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支持力度,鼓励、引导钢铁企业积极推进节能技术改造。

(四)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

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财政奖励力度,支持钢铁企业在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妥善解决职工安置、企业转产、债务化解等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严格实行节能减排、淘汰落后问责制,比照《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国发[2007]36号)规定,对未完成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任务的地区暂停项目的核准和审批。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监督检查,定期向国土资源、金融、环保、工商、质检等部门通报淘汰落后企业名单。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对限期淘汰的落后装备实施严格监管,防止擅自扩容改造或异地转移。对擅自扩容改造或异地转移落后装备的,金融机构不提供任何形式的信贷支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不予办理用地手续。

(五)完善企业重组政策。

制定鼓励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措施,妥善解决富余人员安置、企业资产划转、债务核定与处置、财税利益分配等问题,对大型企业跨省(区、市)重组后的改扩建等项目优先予以核准。落实好鼓励钢铁企业重组的税收政策。适时研究制定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条例。

(六)适时修订钢铁产业政策。

调整更新《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修订完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一是提高吨钢综合能耗、吨钢耗新水以及炼铁、炼钢淘汰落后标准;二是修改国内钢铁产业集中度指标的考核范围和比重;三是增加节能减排指标,包括化学需氧量(COD)排放、二氧化硫排放、烟粉尘排放、可燃气体回收利用率、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等环保指标;四是明确资源配置的具体要求,储量5000万吨以上铁矿资源,优先依法

配置给国内大中型钢铁企业。五是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准入门槛。

(七)提高建筑工程用钢标准。

尽快完善建筑领域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结合提高抗震标准,研究出台扩大工业厂房、公共建筑、商业设施等建筑物钢结构使用比例的规定,修改提高地震多发地区建筑物、重点工程、建筑物基础工程等用钢标准及设计规范。

(八)实现钢铁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

完善装备、汽车、造船、家电等相关产业发展政策,带动钢铁产品消费和产业升级。加强钢铁新技术、新产品研发,适应和促进上下游及相关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鼓励和支持钢铁企业与相关领域用钢企业开展合作,实现协调发展。

(九)继续实施有保有压的融资政策。

加大对钢铁重点骨干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对符合环保、土地法律法规以及投资管理规定的项目,以及实施并购、重组、走出去、技术进步的企业,在发行股票、企业债券、公司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以及银行贷款、吸收私募股权投资等方面给予支持。防范大型骨干企业资金断链风险,必要时给予贷款贴息支持。对违法违规建设、越权审批的项目和产能落后企业,继续实施融资限制等措施。

(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进一步简化项目审批程序,完善信贷、外汇、财税、人员出入境等政策措施。提高境外资源开发企业准入条件。支持符合准入条件的重点骨干企业到境外开展资源勘探、开发、技术合作和对外并购。进一步加强境外资产的经营管理,切实防范和化解境外资产风险。扩大冶金设备出口信贷规模,带动设备物资出口。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支持钢铁企业建立境外营销网络,稳定高端产品出口份额。充分利用境外矿产资源权益投资专项资金、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和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探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增强资源保障能力。

(十一)建立产业信息披露制度。

建立部门联合发布信息制度,适时向社会发布产业政策导向及项目核准、生产销售库存、产能利用、淘汰落后、企业重组、污染排放、银行贷款情况等信息,切实加强信息共享,为企业投资决策、银行贷款、土地预审等提供信息指导。

(十二)发挥行业协(商)会作用。

充分发挥行业协(商)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支持企业联合对外谈判,由钢铁协会组织用矿企业统一对外谈判,建立新的双赢定价机制。由钢铁协会会同相关商会协调企业,积极应对国际贸易中的反补贴、反倾销诉讼,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行业协(商)会要及时反映行业问题和企业诉求,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引导企业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加强行业自律,提高行业整体素质。

五、规划实施

POSCO进军中国钢铁产业 第3篇

从2006年7月开始,韩国POSCO公司将完成其业务指向和公司发展战略双重意义上的脱胎换骨,成为直接进军钢铁制造产业的“综合钢铁厂”。

达成这一产业转换的核心工程是“张家港浦项不锈钢”工厂的建立。一个月后,这座工厂竣工,每年可生产60万吨不锈钢和热轧钢板。目前该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POSCO选择张家港作为新厂厂址,也是希望能够更加靠近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以及中国钢铁产业的大厂位置。

对POSCO来说,“张家港浦项不锈钢”是公司在海外建立的第一个综合钢铁厂,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POSCO期待该厂连同2010年准备动工的印度境内综合钢铁厂这两大厂,能够共同发挥POSCO海外生产基地的作用。

POSCO于1997年即开始在张家港投资。自2000年后,POSCO為把张家港公司扩增为综合钢铁厂,倾注了许多努力。经过增扩的综合钢铁厂不但能直接出铁水,还能将滚烫的铁水经过热轧、冷轧等加工方式产出完成品。2003年9月,POSCO的努力获得回报: 中国政府部门向POSCO发放了综合钢铁厂建立许可证,这在中国境内的外国钢铁企业中尚属首次。

随着工程的完工和设备、管理的完善,POSCO张家港工厂一跃成为继宝钢不锈钢(年产150万吨)和台湾钢铁(年产100万吨)之后的中国第三大不锈钢生产企业。加上韩国国内的产量,POSCO不锈钢年总产量将达到260万吨,成为继西班牙不锈钢公司(年产330万吨)、德国TKS(年产300万吨)公司之后的世界第三大不锈钢生产企业。

除此之外,这家工厂在中国国内的外国钢铁企业类比中还将创造多项记录。

从投资金额上看,POSCO为建立张家港工厂共注资7.2亿美元,如果加上先前已投资的3亿美元,总投资额超过10亿美元。这是中国国内钢铁行业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外投资。

广西钢铁产业发展探讨 第4篇

1 广西钢铁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1.1 广西钢铁产业的发展概况

可以从广西钢铁产业的主要产品产量, 钢铁工业总产值, 钢铁企业发展情况等方面来分析广西钢铁产业的发展现状。

资料来源:根据广西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表中%栏的数值 (2000-2004年) 分别代表广西钢铁业的主要产品产量占全国的比重, 表中最后一行为河北省钢铁业相应指标数据

(1) 从钢铁产业的主要产品产量方面分析:

广西钢铁产业的主要产品产量 (钢、生铁、钢材、铁合金) 逐年递增, 在全国产量的比重也不断增大。如表所示, 从2000到2004年, 钢由104.73万吨增长到319.58万吨, 占全国产量的比重由0.82%提升到1.17%;生铁占全国产量的比重由0.96%提升到1.35%;钢材占全国产量的比重由0.78%提升到1.27%。2000-2003年, 广西钢、生铁、钢材和铁合金平均增长25.3%、26.06%、33.24%和18.3%, 分别高出同期全国平均增长水平5.3、10.5、10.8和2个百分点。虽然广西钢铁业的平均增长水平高于全国, 但与中国的钢铁强省如河北差距还比较大。以2004年为例, 除铁合金外, 河北省的钢、生铁、钢材三种产品的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0.68%、20.98%、15.81%, 远远高于广西。可以看出, 广西钢铁业产品产量虽然逐年递增, 但产量仍有待大大提高。

(2) 从钢铁企业数量和钢铁工业总产值 (现价) 方面分析:

从2000到2004年, 广西的钢铁企业从69个发展到164个, 钢铁工业总产值 (现价) 也从41.53亿元增加到211.48亿元, 占全国钢铁工业总产值 (现价) 的比重由0.88%提升到1.35%, 发展迅速。但是与河北省相比, 差距仍然明显。2004年河北省的钢铁企业总数为388个, 钢铁工业总产值 (现价) 为2422.61亿元, 占全国钢铁工业总产值 (现价) 的比重为15.47%, 远远高于广西1.35%的水平。广西省2004年的钢铁企业数接近河北的一半, 但钢铁工业总产值 (现价) 却只有其十分之一左右。从数据中我们可以分析出, 广西的大部分钢铁企业规模偏小, 规模经济不明显, 生产效率较低。

1.2 广西钢铁支柱企业——柳钢发展情况

广西重点支柱企业柳州钢铁集团公司 (简称柳钢) , 是广西省最大的钢铁生产企业, 也是西南地区重要的钢铁公司。公司主要产品为中厚板、中型材、小型材以及高速线材等。至2006年底, 柳钢销售收入突破二百一十五亿元人民币, 率先成为广西首家销售收入超过二百亿元人民币的工业企业, 并大踏步进入中国钢铁主流企业, 发展迅速。

从2000年到2004年, 柳钢的主要钢铁产品产量增长迅速, 如粗钢产量从104.34万吨增加到310.02万吨, 生铁产量从110.96万吨增加到306.82万吨, 钢材产量从101.42万吨增至303.65万吨。2003年其主要产品钢、生铁、钢材产量在全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排位分别为59、47和58位。但与全国大型钢铁企业如河北唐钢相比, 仍存在差距。2004年唐钢的粗钢、生铁、钢材产量均为柳钢的2倍多。

从上述资料我们可以看出, 从纵向分析, 广西钢铁产业的发展伴随着广西工业化的进程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从横向分析, 与全国的钢铁强省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与周边省份如广东、湖南、云南、贵州的钢铁产业发展相比, 广西在五省区中其钢铁产业发展水平低于广东、湖南略高于云南、贵州。

2 广西钢铁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大部分钢铁企业规模偏小, 能源消耗大

广西现有的钢铁企业中, 除柳钢等少数企业生产规模较大之外, 其余大都是小型钢铁企业。广西现有的铁合金企业中, 除八一铁合金公司、广西大锰、广西康密劳、桂林康密劳、广西新振锰品等企业具备较大的生产规模外, 其余大部分也都是小型铁合金企业。而小型钢铁、铁合金企业占用了大量的电力、原材料和燃料, 能源利用率低, 造成了能源的浪费。

2.2 产品结构不合理, 优质产品比例低

在广西目前的钢铁产品结构中, 普通钢的比重大, 优质钢的比重很低。如2003年, 广西钢产量中, 普通钢占97.16%, 优质钢产量仅占2.84%。以柳钢为例, 2005年, 与同期国内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平均水平相比, 柳钢普通质量非合金钢材占非合金钢材比重95.8%, 高34.6个百分点;普通质量低合金钢材占低合金钢材99.8%, 高25.6个百分点;优质非合金钢材占非合金钢材比重和优质低合金钢材占低合金钢材比重则分别低23个百分点和14.2个百分点。

2.3 技术装备结构不合理, 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十五”时期, 广西钢铁工业加大了技术改造、新建和扩建主要生产设备的力度, 但是同先进地区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相比仍然有差距。至2006年, 广西现有的8座炼钢转炉全部属于国家限制发展的120吨以下转炉, 此外还有复二重线材轧机、横列式线材轧机等国家要求淘汰的钢材轧机在生产。235台铁合金电炉中, 有141台属于国家明令于2005年淘汰的, 其生产能力为54万吨, 占广西现有电炉铁合金生产能力的28.5%, 落后的生产设备造成了相对落后的生产技术水平。

3 广西钢铁产业未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要促进广西钢铁产业的未来发展,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3.1 优化钢铁产品结构,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广西钢铁工业的产品结构存在着一般产品过剩与技术含量大、高附加值产品短缺问题并存的矛盾。同时广西的钢材品种比较单一, 主要有中厚板、螺纹钢、圆钢等, 远不能满足本区经济建设的需要。因此, “十一五”时期, 广西钢铁产业应加大力度生产技术含量大的优质产品, 并加大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力度, 优化钢铁产品结构, 提高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 不断开发新产品, 增加产品的种类, 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

3.2 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 提高生产能力

与钢铁强省相比, 广西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科技进步相对缓慢。广西的钢铁企业应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 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继续淘汰落后的生产设备, 如淘汰横列式线材轧机、复二重线材轧机、横列式小型轧机等一批落后轧材设备, 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如近年柳州斥巨资对重点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 据不完全统计, 从2003年到2006年, 柳州市用于技改方面的资金超过二百亿元人民币。其中柳钢就投入了一百亿元人民币进行技术改造, 对2000年以前的设备全部进行了更新换代, 在三年时间里柳钢实现了环保、产能、销售、利润的大跳跃。科技创新可以导致系统的技术进步, 促进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

3.3 做大做强企业, 实现规模经济

目前广西大多数钢铁企业, 规模小且分散, 竞争力不强。没有形成具备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在钢铁的生产、市场、研发等方面未形成规模经济优势。应以本地的大型钢铁企业 (如柳钢) 为龙头, 并利用大型钢铁企业的辐射效应, 做大做强一批钢铁企业, 培育出若干竞争力强的钢铁企业和企业集团, 逐渐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一旦形成, 就具有产业吸引力大, 规模效应显著等优势, 以促进产业的升级。

3.4 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 吸引人才

劳动者的文化素质、生产技能的高低水平, 直接影响着产业发展, 高素质的劳动者必然有利于促进产业发展。企业应通过组织员工内部培训或鼓励员工参加社会培训等方式, 不断提高员工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同时, 还可以通过高薪聘请区内、外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或与高等院校签订产学研全面合作协议等方法, 为企业招募人才。如柳州钢铁 (集团) 公司与武汉科技大学签订了产学研全面合作协议, 成立了“人才小高地”, 为柳钢聚集和培养人才, 促进广西钢铁产业的创新和提升。

3.5 加强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

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实现资源的重复、循环利用, 并降低环境污染程度。如广西柳州钢铁 (集团) 公司通过工艺技术更新改造,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全面推进节能、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 对生产过程中的三废 (废水、废气、废渣) 进行最大程度地综合回收利用, 每年为企业节支、增效数亿元, 经济和环保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 广西钢铁产业要以达到国家和地方环保规定的要求为目标, 加强对钢铁企业以及企业周边地区的环境治理, 帮助钢铁企业改造和完善现有的环保设施, 缓解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 从而实现钢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 实现广西钢铁产业的未来发展可以从企业、技术、资金、产品结构等多方面综合考虑, 通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引进先进工艺技术设备, 加大资金投入和优化产品结构等途径, 促进广西钢铁产业不仅“做大”, 而且“做强”, 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管跃庆.广西工业结构调整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何称球.抚今追昔八桂工业[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6.

[3]杨公朴, 夏大慰.产业经济学教程 (修订版) [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4]杨公朴.产业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6) .

钢铁产业 第5篇

小 订阅摘要:钢铁产业是典型的高消耗、高排放产业,如果不从技术进步入手提高其能源、水资源等使用效率,解决好环保问题,我国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就会是一个巨大问号。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从90年代起就引入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理念,不断加大节能降耗技改项目的投入,促进了各项耗能指标全面下降;依靠技术和管理创新,全面开展削减污染排放总量的治理工程,使环境质量得到不断的提升。探索出了一条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发展模式。对我国钢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借鉴作用。

关键词:循环经济济钢钢铁产业

一 引言

(一)济钢集团概况

济钢(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始建于1958年,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现有资产337亿元,在职职工3.8万人。改革开放以来,济钢发展步伐不断加快,1991年产钢100万吨,1996年超过了200万吨,2000年超过了300万吨,现已形成了集工业、贸易、科研、开发、服务于一体,跨地区、跨行业、跨国家,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二)济钢发展循环经济背景

钢铁产业是个典型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产业,“每年能耗占全国l0%左右,其中电力消耗1400亿千瓦时,约占工业总消耗的11%,洁净水40亿吨,约占l0%;粉尘排放约110万吨,也占到13%左右”。[1]钢铁企业对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废水对环境的污染和粉尘、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对大气的污染。如何真正实现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每一个钢铁企业都是一个需要直面的命题。济钢作为国内的钢铁大企业,同样也存在着这个问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曾经是济南钢铁集团公司生产经营的写照,10多年前,由于严重的烟尘粉尘、废水污染,废渣堆积如山,济钢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曝光,济钢集团由此承受着巨大的成本压力、能源、资源压力和舆论压力。为了走出困境,十年前济钢集团开始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济钢集团实施煤气、钢渣、工业水、余热等四项闭路循环利用。十年来,济钢基本实现了工业污水零排放、吨钢综合能耗下降了42%,全公司经济效益提高13倍。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我国钢铁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钢铁企业都像济钢一样,摆脱了传统发展模式,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很多钢铁企业仍然延续传统粗放型增产发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由于国内外条件因素的制约,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钢铁产业就慢慢地陷入发展困境,如何摆脱困境,在困境中生存发展已成为我国钢铁产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 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困境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钢铁作为高污染、高耗能的的产业,它的发展面临着种种压力,陷入了困境。

(一)环境压力

从半个世纪以来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历程看,基本上是“大量开发——大量生产——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走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有的企业甚至是只顾发展而不管环境的治理,造成环境的日益恶劣。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环境的要求开始变的日趋严格,国家采取各种措施限制污染物排放,尤其是限制污染物排放。我国钢铁工业进一步受到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方面的限制和制约,特别是二氧化硫、污水、废渣等污染物的控制和排放。“因为我国钢铁工业目前能源结构中,煤炭占了70%的比例,燃煤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占二氧化

硫排放总量的90%以上。为推动能源合理利用、遏制酸沉降污染恶化趋势,改善城市空气污染,国家对工业部门控制燃煤造成的二氧化硫大量排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因此,钢铁产业要发展就必须就必须要适应对排污总量控制和环境容量的要求,转变生产模式,提高社会效益

(二)资源压力

我国资源压力主要是资源、能源严重短缺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资源不足。“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220立方米,约为世界平均值的1/4,位于世界第109位,被列入全世界人均水资源很少的13个贫水国之一,被联合国机构称为处于严重缺水地边缘。”[3]目前,我国有16个省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联合国确定的1700立方米用水紧张线,其中有10个省低于500立方米严重缺水线。在我国的662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常年供水不足,其中110个城市严重缺水。

2.矿产资源短缺。“截至2000年底,我国保有铁矿资源总量458.94亿吨,其中保有储量125.54亿吨、保有基础储量235.19亿吨。我国人均保有铁矿资源储量36.23吨,而世界人均保有铁矿资源储量51.19吨。”[4]我国对铁矿的进口量已占到世界铁矿交易量的50%,而且其中的70%受世界排名前三的钢铁供应商控制,这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钢铁企业的安全发展。

3.能源短缺。主要表现在石油、煤炭、天然气、电力等方面的不足,我国的石油和天然气大部分是靠进口,而对于煤炭,虽然储存量较大但是开发浪费严重、利用率低,已出现紧张状态。电力不足已是我们能够经常感受到的,拉闸现象常常出现,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由于我国铁矿资源不足,利用进口铁矿满足国内钢铁生产需要已成必然。这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钢铁产业发展的安全。因此国家在鼓励国内企业扩大进口的同时,应该采取相应的支持措施,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转变过去那种高消耗的生产方式,提高矿产的利用率,促进钢铁产业高效健康发展。

(三)竞争压力

目前,从国内市场看,“一方面钢的生产能力已超过3亿吨,并且在建产能还有1亿吨以上,而这些在建产能也将会在今后几年陆续释放;另一方面,由于国家针对钢铁投资过热进行宏观调控,将会导致钢材需求增长速度出现下降的趋势,进而会导致供大于求的局面,钢铁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5]。从国际市场来看,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在逐步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措施之后,国内大型钢铁企业的各种优势也将随之逐渐减小甚至消失,我国大型钢铁企业直接面临着来自跨国公司竞争的压力,市场竞争形势十分严峻。

所以在如此众多的压力下,钢铁产业将如何发展,将何去何从,是继续走传统发展模式进行粗放型生产,还是转变现有的的生产模式,走新型的发展道路?也许我们从济钢摆脱发展困境的发展模式中能够作出准确的选择。

三 济钢走出困境的途径——发展循环经济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对于循环经济这个概念,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的共识。曲格平认为: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6]。吴季松认为:循环经济就是要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靠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7]。而吴绍中则认为循环经济就是要控制废弃物的产生,建立起反复利用自然的循环机制,把人类的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中去,维护自然生态平衡[8]„„,当然对于循环经济本质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认识,但是大都承认循环经济是以“3R”为原则的,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因此,笔者以为:循环经济就是针对高消耗、高排放的线性经济而言,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建立起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它是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改革。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二)济钢发展循环经济的历程

济钢是在“九五”期间开始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当时济钢面临着内外部压力,自身生产方式粗放,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排放大,积极效益低下,而国内外市场竞争又极其激烈,原燃料价格上涨,钢铁产品价格下滑,企业利润空间急剧缩小,同时,环境和资源问题越来越引起世人的高度重视,正是面对这种两难的困境,济钢开始探索一条既能提升市场竞争力,又能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途径,经过十多年的摸索,终于找到一条发展循环经济的新道路。它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

1.淘汰落后工艺,更新旧设备,精料减量,大力实施节能降耗。“九五”期间,济钢抓住降低成本不放松,不断深化节能降耗。投入大量资金对旧式设备的更新改造,围绕淘汰高耗能落后工艺,实施“四全一喷”(炼铁全精料、炼钢全精炼、全连铸、轧钢全一火成材、提高高炉喷煤量)[ 济钢发展钢铁工业循环经济效果 胡新亮,孙德民,李洪福节能环保 200510],淘汰落后工艺,缩短工艺流程,提高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它体现的是“减量化”原则

2.以环境为关注点,提高资源循环利用,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废物,是放错位置的资源,为了减少废物的排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济钢提出了‘不求最大,但求最精、最强、最美’的发展思路。坚持“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污染资源化治理”的方针,制订了《创建节能清洁型工厂规划》,大力推行清洁生产”。[9]建立了“四闭路”循环系统,即:“煤气闭路、钢渣和含铁尘泥闭路、工业用水闭路、余热蒸汽闭路”[10]。通过“四闭路”的实施,基本上可以是实现废物资源化,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3.构筑产业链,实现从自发性发展循环经济转变为科学性发展循环经济。济钢刚开始走循环经济是为了摆脱经济困境,实现企业自身的发展,但是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逐步加深了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意识到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走科学的循环经济的道路。于是,企业的关注点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原来的以产品为关注点,着力提高产量、质量和品种为核心,转变为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着力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改善环境为核心。它通过构筑产业链,实现从单个环节的循环升级为整个大系统的循环;从一般意义上的节能降耗、环境保护转变为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最后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三)济钢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

济钢发展循环经济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提高认识,增强环境资源意识。钢铁产业是个高消耗、高排放的行业,在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以大量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走到了尽头,钢铁企业能否实现清洁生产,保护好环境,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形象和生存,随着社会文明进程的加快,企业不消灭污染,污染将消灭企业。所以济钢在发展循环经济中不断加强环境意识,通过节能降耗、源头消减来实现环境保护,不仅没有增加环境成本,且带来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坚持“三种”创新,突破瓶颈制约。

以观念创新为先导。济钢在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的实践中,树立“污染物和废物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创意无限,资源无限”等观念,改变环保必然增加成本、减少效益的传统观念,“对渣、尘、水、气等工艺代谢物实施“四闭路”系列措施,进行资源化治理,实现了废物资源化、轧钢加热炉和烧结机点火无油化、锅炉无煤化、取暖制冷余热化的“四化”。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年创产值2.5亿元。”[11]

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引进——模仿——再引进——再模仿”是中国钢铁企业的技术之路,也是中国钢铁缺乏竞争力的根本缘由,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钢铁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济钢较早认识到了这一点,自1996年以来,济钢先后就投入7亿多元研发费用,自主开发了120多项节能清洁工艺技术,形成专利117项,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77项。其

中干法熄焦技术研究与应用和热能资源高效梯级利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些成果不仅是济钢走在技术前列,而且还成为济钢经济效益的增长点。

以管理创新为保障。积极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以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引入市场机制、价格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引导各部门珍惜资源能源,促进高效利用。引入绩效管理模式,为循环经济的深入发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和创新的平台。

3.关注社会责任,延伸循环经济链条。积极承担社会义务,回收处理社区生活污水,用于生产和绿化。通过不断拓展消纳处理社会废弃物和污染物的功能,实现社区友好、社会友好。

(四)济钢发展循环经济所取得效益

近十年来,济钢坚持不懈地推行清洁生产,探索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了成本、质量、环境、资源、经济效益的和谐发展,为企业争取了发展可能空间,为社会减轻了环境负荷,同时促进可社会的发展。

1.降低了能耗物耗,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发展循环经济初期,“济钢主要生产工序中只有2个工序达到了特等工序能耗水平,大部分都是三等及以下工序。目前,全公司17个主要生产工序中,有11个成为特等工序,3个一等工序,3个二等工序,消灭了三等及以下工序。2004年吨钢综合耗新水比1995年降低了77%,年节水1.13亿立方米,节水效益2.8亿元以上(用水成本2.5元/吨);吨钢综合能耗下降了42%,累计节约标准煤1300万吨,价值90亿元以上”[12]

2.削减了污染排放,促进了环境保护。2005年与1995年相比,每平方公里工业粉尘排放总量降低了53%,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济钢先后建成了省级清洁文明工厂、省级环境友好型企业。

3.促进产品竞争力的增强。坚持开发清洁工艺、生产清洁产品。济钢先后研制开发了“X52、X60管线钢、JG590高强度钢板、贝氏体钢等高强度、清洁型新产品。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品种比例超过了60%。”[13]产品远销东南亚、欧美等二十多个国家,初步实现了差异化竞争优势。

四 济钢模式对我国钢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借鉴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济钢逐步形成了“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观念创新为先导,技术创新为支撑,管理创新为保证,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能源高效转化,代谢物高效再生,追求企业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谐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的钢铁企业循环经济模式[14]。这种模式使得济钢从一个地方级的钢铁公司发展为总体规模全国排名第九的大型钢铁集团,这种跨越式的发展对我国钢铁产业起了个很好的借鉴作用。

借鉴之一:加强组织领导,企业领导要决策正确。领导决策要正确就必须要有正确的理念,一个企业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地发展思路。济钢就有很多好的理念,如“创意无限,资源无限”、“企业不消灭污染,污染将消灭企业”、“污染物和废物是放错地方的资源”等等。而这些理念首先必须在企业的管理人员当中树立起来。并将其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中,做到:1.思想落实,即要把理念灌输到每个成员的意识中,人人树立起正确的观念。2.业务落实。即要把理念付诸实践,制定资源节约规划和实施方案,对如何节能、节水、节电、节约谨慎、再生资源回收循环利用进行重点研究,并一一落实。3.组织落实。即确定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建立资源节约责任制,加强管理。

借鉴之二:加大科研投入,鼓励创新,以技术支撑循环经济的发展。我国钢铁企业要摆脱“引进——模仿——再引进——再模仿”的技术发展模式,就要加大科研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济钢自1996年以来不断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开发出一大批先进技术、先进产品,不仅使企业有了很强的市场竞争力,而且技术的研发,为走循环经济之路提供了可能。发展循环经济,它要以技术为支撑,没有相应的技术就无法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也无法实现对环境的保护。要发展循环经济,首先要通过设备更新和改造,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落

后生产设备,研发出或引进高科技含量的环保设备,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设备保障。其次,要淘汰落后的高能耗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研究和引进具有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要加大资源再生技术的开发力度,实现产品深度开发和资源循环利用。借鉴之三:

借鉴之四:构建钢铁产业链,建造循环经济圈。正如济钢集团自身构筑产业链,实现内部的循环一样,我国的钢铁产业也要构建产业链。走循环经济到路,笔者认为:企业决不能各自为战,只在企业内部小范围循环,只是“闭路循环”,他所产生的效益只是局部的,而且是有限的,它不能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只有把整个钢铁产业构建成产业链,实现整个产业的大循环,形成最佳生产、最佳消费、最少废弃的生态经济圈,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这才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所在。

五 结语

济钢的发展模式为我国钢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方向,它的发展历程表明钢铁产业走循环经济道路是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是钢铁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钢铁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基础产业和实现工业化的支撑产业,它走循环经济道路不仅能够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能够带动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资料:

[1]江涛.从济钢环境治理历程看企业公民的时代使命[J].企业环保.2005(05)

[2]李新创.中国钢铁工业:何去何从?——论影响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十大因素[J].中国冶金报.2004(02)

[3]马莉娟.试述我国水资源现状及应对措施[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2(04)

[4]李新创.中国钢铁工业:何去何从?——论影响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十大因素[J].中国冶金报.2004(02)

[5]赵燕娜,朝霞.我国大型钢铁企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08)

[6]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A].论循环经济[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6

[7]吴季松.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3

[8]吴绍中.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A].论循环经济[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72

[9]http://xmxh.smexm.gov.cn/2005-7/2005710175057.htm

[10]程鸿文,叶冰.济钢的循环经济帐本[J].环境经济杂志.2005(06)

[11]济南钢铁集团:探索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之路

[12]李长顺.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

[13]徐大立,李广海,赵国杰.基于循环经济的钢铁企业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冶金.2006(10)

钢铁产业 第6篇

摘要:随着中国钢铁业不断发展,其产业竞争力的问题越来越引人注目。本文主要从产业组织角度对如何提升钢铁产业竞争力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字:钢铁 产业竞争力 产业组织

0 引言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很多产业发展的不足日益凸显。以我国钢铁产业为例,虽然我国的钢铁产业已成为世界第一大钢铁生产国、世界第一大钢铁出口国、世界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国,我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钢铁大国,但在国际竞争力方面却不甚理想,不相匹配。究其多方面原因,产业组织不合理问题尤为突出。从世界各钢铁强国的发展之路来看,合理化钢铁产业组织是提升钢铁产业竞争力的必经之路。所谓产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就是在一国产业组织成长过程的特定资源和环境条件约束下,通过市场结构的调整和企业间组织的优化,使产业内有限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产业组织基本形态(市场结构)和产业组织形式(企业间组织形态)的选择是其中心问题。

1 调整产业组织政策,提升产业自组织能力

我国的一些产业与国外相比,在资源(尤其是高级资源)、能力、知识等方面不具备优势,在短期内又难以提升。因此我们在培育产业国际竞争力,要注重提高企业自身的素质,充分认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产业组织结构、环境因素和竞争力的关系,着手优化产业组织。从中国钢铁产业来看,国家的钢铁产业政策及产业组织结构还没有较好起到最优资源配置作用,中国钢铁企业在市场“自组织”能力不强。因此,产业组织政策调整主要就是要有效竞争产业组织结构形成来提升产业的自组织能力。

1.1 形成有效竞争的产业组织结构 有效竞争指将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两者有效地协调起来,形成有利于长期均衡的竞争格局。对我国钢铁产业而言,形成有效竞争的产业组织结构,,就要解决钢铁产业因过度竞争难以实现规模经济的矛盾。具体来看,有效竞争应该是规模经济与竞争兼容的垄断竞争型和寡占型市场结构,是以大企业为核心、众多中小企业实行专业化协作的分层竞争的企业组织形态,也是一种在政府产业组织政策干预下的企业集团或股份公司之间的竞争与协调有机结合的市场行为。通过一些学者对发达国家产业组织结构演进的规律研究,发现大多数工业产业只有形成“寡头主导,大中小共生”的竞争动态演进型产业组织结构,才能长期保持高的国际竞争力。日本钢铁产业就是形成以新日铁、JFE、住友金属、神户制钢等寡头主导,大量中小企业与之共生的有效竞争的产业组织结构,使日本钢铁既充分享受到规模经济的成本优势,又始终保持创新竞争活力。

1.2 降低行政性壁垒,是形成有效竞争产业组织结构的关键 如前分析,我国钢铁产业之所以竞争力不够强,正是由于没有形成有效竞争的产业组织结构,企业的“自组织”能力难以发挥完全。有效竞争取决于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而竞争活力又取决于市场竞争度,市场竞争度又由市场集中和进入壁垒相互联系共同决定。我国钢铁产业之所以集中度低、规模经济实现差,关键在于存在行政性的进入和退出问题。有效竞争的产业组织结构的实现应该是以企业为主体,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在产业组织结构的自发演进中实现,政府要为之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但不能替代市场、人为安排一种产业组织结构。在市场经济下,进入与退出是产业主体的“自组织”行为,这是产业结构动态调整的关键。我国包括钢铁产业的许多产业在产业组织结构上都存在的在一个较突出的问题,即产业进入过度而退出刚性,带来产业集中度低、规模经济差、地区结构趋同、地方保护严重等状况,造成资源配置低效率。这与我国地方政府的主体行为是分不开的。提高钢铁产业竞争力的着眼点在于打开行政壁垒、放开竞争,这是培育和增强我国钢铁企业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取向。总而言之,我国的产业组织政策的基本效果就是做到使产业组织即有竞争性又具有组织性,既反对大些企业垄断,又要防止中小企业的无序竞争,即形成有效竞争局面。其目的不是刻意一味追求“集中度”,而是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去引导、规范企业自组织行为。

1.3 钢铁产业组织政策调整的取向 针对我国钢铁产业的具体情况,为促进中国钢铁产业组织结构形成有效竞争格局,应该在钢铁产业组织政策上有所调整。

1.3.1 进入退出管制政策的调整。构筑适度的进入壁垒,遏止过度竞争,改变我国钢铁产业进入壁垒过低是必要的;也要制定合理的退出机制,降低退出壁垒,让在竞争中面临淘汰的企业能够顺利尽早退出,以减少资源浪费。同时注意调节以“集中度”控制为目的的进退管制政策思路,向注重“技术创新”政策思路转变。

1.3.2 引导企业集团进行“自组织”形成。除进入退出管制政策的调整外,促进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也是提高产业集中度的重要途径。近年我国钢铁产业总量增速飞快,但成本上升急剧,造成整体利润率却下滑。想要扭转局面,获得更大的市场绩效,就必须要整合现有产业内部资源,提升行业控制力,实行集团化合作,走规模经济道路,实现钢铁市场向寡头垄断型市场结构的转变。在整合现有生产能力,促进钢铁企业集团形成过程中,应改变过去政府行政安排的方式,充分发挥企业自组织的行为能力,促进我国钢铁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

1.3.3 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的整合。随着我国钢铁需求扩张出现的原材料、燃料供应,运输紧张及供需矛盾问题,迫使我们必须关注钢铁业上下游关系的调整,有必要还应鼓励企业走出去。

2 创新产业组织形式,提高产业组织竞争力

产业组织能力的形成与积累对产业内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具有重要影响,而产业组织能力的形成与积累是伴随着产业组织形式的不断创新。因此,通过创新产业组织形式,调整产业组织结构,提高产业组织能力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1 产业组织形式的演进 产业组织形式演进来看,制造业逐渐从纯市场、纯科层企业向准市场的企业共生网络组织演进。企业共生网络是企业之间不采取合并行为(外部组织内部化),而是利用资本、技术、人事等多种纽带建立起长期稳定的经济联系的网络组织形式,如企业集团和企业集群等。它是介于纯市场组织和层级组织之间的中间组织形式,使产业组织更加协调,既有利于克服企业过大、市场过于集中造成的效率损失,更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积累“共同知识”,培育产业组织能力。对产业组织形式演进进一步观察,可发现企业网络组织以是以产业内的相关企业在特定区域的聚集来实现。聚集形成外部规模经济,具有外部经济、规模经济及区位优势等作用。结合产业空间聚集的特征,这种网络组织形式往往又体现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其在成本、人才、市场、技术等方面所体现竞争优势已越来越引人关注。以日本钢铁业为例,日本钢铁产业布局特点就是绝大部分钢铁联合企业集中在由京滨、阪神、中京、濑户内海、北九洲五大工业区。1976年,该区域内钢铁生产量占全日本的87.3%,消费量占83.9%。

2.2 我国钢铁产业化集群发展的战略思考 对于钢铁业这种长流程生产模式的产业,利用集群化发展可以快速提升其国际竞争优势。因此,提升钢铁产业组织能力和竞争力的产业组织对策,就是要尽力促进钢铁产业的集群发展。

2.2.1 充分认识钢铁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性,打破“省界经济”约束。我们分析了我国产业组织的“自组织”能力低,产业组织政策的“他组织”效应差,有效竞争的结构难以形成,与我国体制问题、与“财政分灶吃饭”等造成的地方政府的过度行为密切相关。在钢铁产业上就存在这样的问题。目前我国钢铁产业布局存在“小、散、乱”的格局,缺乏效率而又重组困难,体现出浓厚的“省界经济”特色。在现有体制下,中国钢铁产业集群化存在较大的体制阻碍。因此,促进我国钢铁产业组织形式创新,发展钢铁产业集群的体制前提就是要打破地区封锁和条块分割,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重新整合。

2.2.2 对现有钢铁生产企业所在区域进行区位优势分析,调整钢铁产业集群的区位布局。我国作为世界上第一大钢铁生产国,同时也是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国,我国钢铁业生产原材料相当部分依赖进口。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内陆原材料、燃料地布局为主的空间格局已经远远不符合发展经济原则。即使是宝钢也没有深水港作为依托,达不到像日本钢铁联合企业那样,进口铁矿石不经转运直接进入厂区。供应宝钢的铁矿石要在北仑港转装小船,从而增加了成本,也降低了同国内同类企业的竞争能力。因此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必须进行空间格局调整。钢铁工业空间格局调整需同时与关停并转小型高炉企业、在临海地区增设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结合考虑。

2.2.3 发挥信息技术作用,加强企业间、企业与政府间的合作,降低交易成本。产业集群是企业自组织或组织的综合体,企业只有在掌握重要资源,能获得显著合作效益才会成为集群的积极倡导者和组织者。因此,政府应尽可能为企业建立更加便捷的信息交流渠道,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作用,引导产业集群区内建立合作组织,促进企业间的自组织合作。这样产业集群内部才能够逐步形成信任与合作基础,增强企业在原材料市场和产品市场中的议价能力,降低商务谈判和合同执行成本及企业间的技术服务成本,进一步使集群内部形成创新的氛围。

参考文献:

[1]罗元青.产业组织结构与产业竞争力研究——基于汽车产业的实证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一版.

[2]孙天琦.产业组织结构研究——寡头主导.大中小共生.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3]北京世经未来投资咨询有限公司.2008年钢铁行业风险投资报告.国家改展改革委员会社会导报社.

我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问题研究 第7篇

一、产能过剩主要原因分析

我们经过对钢铁市场以及产业整体发展分析发现, 造成产业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四点。

1. 钢铁市场结构变化

在我国钢铁产业中, 其主要的销售市场包括出口与内销两个主要渠道。但是钢铁市场的结构变化, 也造成了钢铁生产过剩问题的出现。在出口市场中,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以及钢铁生产成本的提升, 钢铁出口率出现了下降趋势。在国内市场中, 随着我国基建、机械制造等工业发展中对于钢材质量要求的提升, 原有的低端钢材市场出现了严重的过剩问题。这两种问题的出现, 都是造成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

2. 地方经济发展策略造成的问题

在我国的地方经济发展中, 过度追求GDP提升一直是我国地方经济发展决策中的主要问题。改革初期地方政府通过大量投资钢铁产业,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这种行为虽然短期内造成地方GDP较快发展, 但是也造成了全国整体产业发展失衡, 进而造成钢铁产业产能过剩问题的出现。

3. 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大部分钢铁企业发展中, 因早期过度追求钢铁产量与降低成本策略, 所以其产品多为技术含量较低的低端钢铁产品。在企业生产初期这种经营理念虽然促进了企业发展, 但是随着原材料市场的饱和以及市场对高端产品追求的提升, 现有钢铁产品生产过剩就更加明显了。这种生产经营理念性的错误不仅在钢铁生产领域出现, 也是我国原材料市场整体生产过剩问题的主要原因。

4. 我国钢铁市场机制不健全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正处于建设期, 大量的市场机制不健全的情况较为明显。单就钢铁市场发展而言, 市场机制的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 钢铁市场缺乏清出机制, 进而造成大量缺乏竞争力的钢铁企业冲进市场, 造成了市场产品的饱和;另一方面, 生产管理部门缺乏市场调节与控制措施, 造成了钢铁产品市场缺乏指导。这两方面问题的出现, 都对新形势下钢铁市场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钢铁产业生产过剩实践对策研究

针对当前我国钢铁产业出现的产能生产过剩问题, 我国钢铁企业与生产管理部门开展了实践措施研究。其主要的应对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1. 做好新型市场开拓工作

为了解决钢铁产业产能过剩问题, 企业与管理部门在钢铁产品原有的市场基础上, 需要做好新型销售市场的开拓工作。这种市场开拓工作包括两方面:在对外市场建设中, 我们应汲取西方企业原材料市场管理经验, 再开展工程项目等基础建设投资, 将生产过剩产品进行消纳, 解决生产过剩问题。在国内市场中, 我们应消除地方性市场保护市场, 建立起全国性的产业市场解决生产过剩问题。例如, 在市场销售中建立良好产品调剂机制, 实现钢铁产品在全国市场的流通, 保证产品符合企业生产需求, 对于生产过剩的产品实现最大消化, 对于产品生产与消费企业都可以起到很好的实际作用。同时在国家加大内需政策的基础上, 钢铁企业可以与建筑、机械生产等企业建立战略性合作关系, 通过合作市场模式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2. 调整企业生产与经营理念

在产业产能过剩的应对过程中, 企业在市场机制引导下应逐步转变生产与经营理念, 做好以下调整工作: (1) 提高企业产品技术含量。在应对企业产能过剩过程中, 企业应改变传统的低成本、低技术含量生产理念, 提高产品的整体技术含量, 保证产品新销售渠道的开拓。例如, 在部分钢铁企业生产中, 将传统钢材生产线升级为特种钢材生产线, 利用提高产品技术附加值的方式降低市场同类产品的饱和度, 同时开拓出新的产品市场。 (2) 采取产品再加工模式。为了迎合产品买方市场环境, 企业在买方要求下可以对已经生产出的产品进行再加工处理, 使生产出的钢产品符合买方市场需求。在这一过程中, 企业需要与钢材处理企业进行联合, 或在企业基础上增加技术处理车间, 提高企业钢材质量。

3. 完善钢铁产业市场机制

在钢铁产业市场发展中, 管理部门应采用合理的经济调控方式完善市场整体机制。在市场发展中, 其主要的管理方式包括以下内容:首先, 做好市场整体调节控制工作。为了解决市场中部分产品饱和造成产能过剩问题, 管理部门需要做好市场调控工作。例如, 在市场发展中合理规划钢铁企业布局就是调控工作的主要内容。其次, 在产业市场中合理引进清出机制。在钢铁产业市场中, 利用经济规律法则适当地引进企业与产品清出机制, 是管理部门完善市场机制的重要内容。将竞争力与产品质量较差的钢铁企业清出市场体系, 对于解决生产过剩问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最后, 制定有效的市场引导政策。除了做好市场政策制定、支持管理以及市场监管工作外, 管理部门还应在市场中引导企业改变生产布局, 解决生产过剩问题。需要注意的是, 管理部门的市场完善工作应符合市场发展规律, 不能采用行政管理方式解决。

三、结束语

在钢铁产业发展中, 企业产能过剩问题的出现对于产业整体发展造成了不可忽视的阻碍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管理者以及相关管理部门, 根据产业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 利用新型市场开拓、企业生产与经营理念转变以及市场调控机制建立等多种实践措施, 应对产能过剩问题, 为钢铁产业的二次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张群, 冯梅, 于可慧.中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的影响因素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 2014, (2) :191-202.

“互联网+钢铁”的产业组织分析 第8篇

传统钢铁行业存在着诸多问题,产能过剩、同质化严重、中间贸易商过多、利润率低等问题一直困扰着钢铁行业,亟待转型。钢铁行业的这些困境倒逼其寻求解决之法,传统钢铁行业与互联网的结合,钢铁电商应运而生。钢铁电子商务是指把传统的钢铁流通以及交易从线下搬到线上,通过电子商务网络平台整合生产企业、流通企业以及消费企业的各个产业链相关环节,进而提高钢铁流通和贸易的效率。钢铁电商平台的优点是相较于传统交易模式而言,其提供的价格更公开透明,物流、资金、支付等环节也更快速便捷,省却了多个中间钢贸商环节,给钢铁电商创造了多个盈利点,因此,钢铁业发展电子商务成为争相竞逐的焦点。目前各钢铁企业及第三方企业正在布局谋划,以更大投入布局电商产业链,争夺用户,抢占市场。例如,宝钢集团与河钢集团两大巨头联手布局互联网战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意在推进中国钢铁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而包括武钢、华菱钢铁等企业在内的多家上市公司,也正在开展电子商务,作为转型与创新的重点。钢铁行业渴求凭借“互联网+”这一东风,构建钢铁电商平台来改变钢铁行业的经营困境并谋求新的发展。

2“互联网+钢铁”的发展阶段与作用机制

如图1所示,“互联网+钢铁”的发展至今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信息阶段,2000年钢铁行业开始触网,出现了我国第一家专门做钢铁资讯的网站(我的钢铁),而2006年8月中国钢铁现货网(GTXH.COM)的出现率先打破收费信息服务模式;第二阶段为在线交易时代,钢铁流通从线下开始转到线上,各种钢铁电商平台如“井喷”涌现;第三阶段为全产业链生态圈时代,如“钢银、中国钢铁现货网、找钢网”等电商平台开始重视钢铁电商全产业链生态圈体系的构建,想把“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等“四流”整合到一块,目前各钢铁电商平台正朝这一目标努力,可以预见的是,“互联网+钢铁”发展到第三阶段,是一“大浪淘沙”的过程,剩下的是经过市场检验、功能较为完善的平台。

钢铁电子商务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平台交易、仓储物流和供应链金融。主要的参与者有钢厂、钢贸商、用钢企业、消费群体,平台的盈利模式是基于信息流、资金流、数据流和物流来展开的,将各方参与者聚集在电商平台,一个最大的优势是能够省却传统的钢铁流通模式中的多级中间商,钢铁消费企业可以跳过中间流通商的环节直接向钢铁生产企业采购,从而提高了沟通效率,改善信息不对称,降低产品库存率,节约了采购成本,疏通销售渠道,从而加速了信息流、资金流、商流和物流的互动衔接,提高了流通的效率。按照电子商务的主导方不同,可以分为钢铁生产企业主导的电子商务和钢铁消费企业主导的电子商务,其中由钢铁生产企业主导的模式能够使生产更贴近市场,从而使产品结构得到有效改善,可以直接在全国甚至是全世界开展销售业务,进而节约传统销售模式中推销人员的费用,以较传统钢铁流通模式更少的人力、财力、物力,达到拓展业务渠道,缩短交易链条的目的。

3“互联网+钢铁”的SCP分析

3.1 市场结构

SCP范式指的是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由哈佛学派最先提出,他们认为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又决定市场绩效。SCP范式的出现,为人们研究特定的产业和市场提供了系统可行的工具。下面我们先从市场结构来分析钢铁电商市场的状况,市场结构体现产业市场内的买卖双方在商品交易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关系,能够反映产业市场的竞争和垄断的程度。市场结构根据影响因素的不同可以被划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四种类型。而常用的衡量市场结构的指标主要有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程度以及进出壁垒。本文主要从市场集中度(CRn)来分析钢铁行业的市场结构。市场集中度是指在某一特定的产业或市场中,居于市场前几位的企业的产值或销售额等指标占整个市场的比重。这一指标越大说明少数企业就占据了市场的大多份额,即市场垄断程度就越高。本文采用绝对集中度指标(CRn)来进行研究。计算公式如下:

上式中,CRn表示产业集中度。Xi表示产业中规模最大的前几位企业中的第i位企业的产值或销售额等指标;n表示规模最大的前几位企业的个数;N表示整个产业的企业总数。

资料来源:J.S.贝恩.产业组织.丸善,1981:141-148。

从表1和表2可知,我国钢铁行业的集中度并不高,CR4仅为19.78%,CR8也只有30.26%,根据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我国钢铁行业属于竞争型。宝钢、河钢、鞍钢和钢铁产业链上的一些企业以及第三方平台都纷纷抢占钢铁电商市场,但钢铁电商还处在探索阶段,钢铁企业自建平台还比较少,而且现阶段钢铁电商的发展模式与盈利模式并不稳定,平台建设与运营还处于净投入的阶段,并且通过钢铁电商实现的交易量还仅占据国内交易量的很少的份额。尽管钢铁电商还有较大市场空间可挖掘,但钢铁电商属于规模经济,是靠积累用户来运营的,加上网络外部性的存在,会使得用户倾向集中,有限的钢铁电商市场容量表明钢铁电商市场未来的竞争将越加剧烈,并最终形成10家以内各具特色的大型钢铁电商。

随着各大型钢铁企业以及第三方平台布局钢铁电商,钢铁电商市场将越演越烈。这种竞争包括各方资金实力、渠道的竞争,资金实力雄厚和渠道广的一方较能抵御市场变动的风险,在竞争中更具优势。除此之外,后期仓储物流的竞争也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些都是钢铁电商平台能否存活并脱颖而出的保证。钢铁企业要进入钢铁电商市场里,首先要解决的是资金的支持问题,缺乏融资渠道的企业构建电商平台很容易夭折,并且钢铁电商对专业性的要求高,因此需要更多的人才和更高的技术,虽然早期可以复制其他电商平台的模式,但要想在越加激烈的电商市场里生存下去,就必须有自己的创新。

衡量钢贸业好坏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是高周转率,钢铁电商最大竞争优势就在于流量集中带来的高周转,因为互联网在信息处理上更具优势,这种优势会进一步提升钢铁流通的周转速度。也就是说,互联网将提升钢贸业的进入门槛。因此,由于资金、人才、技术的要求,钢铁电商市场会排斥很多中小钢铁企业的进入。钢铁电商如火如荼,但就当前而言,大部分钢铁电商的发展模式与盈利模式尚未稳定,市场风险较大,需要有魄力和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另外,除了一些第三方资讯类较容易退出市场外,其他的第二方钢铁电商,由于要构建仓储、物流体系,构筑各项平台,当企业退出市场,沉没成本较高。

3.2 市场行为

众多的钢铁电商犹如“春秋战国”的群雄逐鹿,各具特色,但归根结底是平台的模式之争,由此,钢铁电商的行为是寻求最适合“互联网+”下的发展模式。目前的平台模式有纯撮合、自营与两者混合的模式。“自营+撮合”模式类似于“京东”,既参与实体贸易,又作为平台撮合供需双方促成交易,在前期通过“自营”快速做大交易量、吸收用户,并同时布局线下实体仓储物流,抢占市场份额。代表平台有“找钢网、钢银”等。自营的模式,是将传统的线下钢贸交易转到线上来完成,试图通过互联网拓展自产商品的销售渠道,减少库存,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从而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代表平台为第二方钢铁电商平台。

“纯撮合”的钢铁电商模式简言之就是网上钢材交易市场,希望打造一个公平、自由、开放的钢铁电商平台,为钢铁全产业链用户提供服务,帮助企业用户改造和提升经营效率,其最大特征是平台本身并不参与实际钢贸交易,而是以第三方的身份撮合供求双方达成交易,平台建设的后期是实现钢铁供需各方在平台上自发、自主、自由交易。代表平台有“中国钢铁现货网、中钢网”等。

资料来源:根据资料整理。

3.3 市场绩效

市场绩效反映了某一特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该市场运行的效果。目前国内已有80%的钢铁企业开展了电子商务,其中10余家大型的钢铁生产企业网上销售已取得明显成效,约30%的钢铁贸易企业通过电子商务赚取了更大的利润。

据统计,截至2016年6月,我国各地涌现了200多家大大小小的钢铁电商,其中涉及钢铁贸易的占据了几乎三分之一。钢铁电商平台提供的线上交易融资与线下仓储加工、物流配送为钢铁贸易创造了多个盈利点,并且改变了传统钢铁流通的“倒差价”的盈利模式,电子商务已成为钢铁行业一个重要的交易渠道。但由于发展模式与盈利模式尚未稳定,大多数钢铁电子商务平台仍处于“烧钱”的原始阶段。上海钢联的财报显示,2015年一季度实现营收32.8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807%,但净利润却亏损1298万元,主要原因是加大了对子公司钢银电商的投入。

4 政策建议

4.1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钢铁电子商务平台方兴未艾,是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但其发展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要保证钢铁行业电子商务能够长远发展就需要一个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来保驾护航。目前,我国也在电子商务领域颁布了一些相关的法律规定,但是没有得到进一步的细分,许多规定也只是满足当时的需要而设定,滞后于市场的发展。同样的,针对钢铁电商这一领域的法律法规,也需要政府重视并完善。

4.2 加强对电商人才的培养

我国的钢铁行业电子商务平台还刚刚兴起,发展模式和盈利模式尚未稳定,得靠不断地探索发展。但我国既具备钢铁行业知识和电子商务知识的专业性人才稀缺,因此,相关专业人才的培育变得至关重要,互联网时代的竞争对于人才的要求尤为之高,特别是在市场还未被瓜分的时候,具备人才优势的一方可以使其在电子商务领域迅速抢占市场,并且更利于钢铁企业的长远发展。

4.3 完善钢铁电子商务发展模式

完善的钢铁电子商务平台应该具备产品展示、撮合交易、仓储加工服务、资金融通、物流配送等各方面的服务功能,但鲜少有平台能做到,或多或少缺失某些功能。钢铁电商市场容量有限,平台竞争又剧烈,要想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就必须钢铁电商应该根据自己的特色定位自己的模式,是选择自营、纯撮合还是既有自营又有撮合的平台模式,并且建立起完善的商务生态链条。因此,我国的钢铁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必须要进一步完善,建立起完善的钢铁电子商务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罗珉,李亮宇.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价值创造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01):95-97.

[2]赵娴.我国钢铁电子商务运行模式的分析与评价[J].中国商贸,2013,(12):87-93.

[3]李海舰,田跃新,李文杰.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企业再造[J].中国工业经济,2014,(10):135-141.

钢铁产业 第9篇

关键词:产业调整振兴,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联合重组

1 控制产量, 扩大需求, 减缓行业景气下滑

(1) 通过加大对铁路、公路、城建等基础建设方面的投资, 扩大各行业对钢材的消费量。

(2) 通过关税调整, 提高附加值高的钢材产品出口退税率, 逐步恢复对以来料加工等贸易形式的进口钢材征收关税和17%的增值税, 维持普通产品 (生铁、钢坯、长材) 10%-25%的出口关税等方式缓解国内供求平衡矛盾。

(3) 严格控制新增产能, 不再核准和支持单纯新建、扩建产能的钢铁项目, 所有项目必须以淘汰落后为前提。2010年底前, 淘汰3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产能5340万吨, 20吨及以下转炉、电炉产能320万吨;2011年底前再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30吨及以下转炉和电炉, 相应淘汰落后炼铁能力7200万吨、炼钢能力2500万吨。实施淘汰落后、建设钢铁大厂的地区和其它有条件的地区, 要将淘汰落后产能标准提高到1000立方米以下高炉及相应的炼钢产能。

2 企业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未来将进一步发挥宝钢、鞍本、武钢等大型企业集团的带动作用, 推动鞍本集团、广东钢铁集团、广西钢铁集团、河北钢铁集团和山东钢铁集团完成集团内产供销、人财物统一管理的实质性重组;推进鞍本与攀钢、东北特钢, 宝钢与包钢、宁波钢铁等跨地区的重组, 推进天津钢管与天铁、天钢、天津冶金公司, 太钢与省内钢铁企业等区域内的重组。到2011年, 全国形成宝钢集团、鞍本集团、武钢集团等几个产能在5000万吨以上、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钢铁企业;形成若干个产能在1000-3000万吨级的大型钢铁企业。

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是国家一直倡导的钢铁企业的发展目标。应该说目前钢铁工业存在着很多问题, 都与钢铁行业、企业组织比较散乱、集中度低有密切的关系。因此, 在加快联合重组, 提高行业的集中度是钢铁工业面临的又一个紧迫问题。在此次政策出台后, 钢企间的兼并重组将得到进一步的加速。

3 技术研发投入加快实现产品结构调整

实施钢铁产业技术进步与技术改造专项, 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型骨干企业, 跨区域、跨所有制、跨行业重组的龙头企业, 以及国防军工、航天航空关键材料生产企业, 给予重点支持;对发展高速铁路用钢、高磁感取向硅钢、高强度机械用钢等关键钢材品种, 推广高强度钢筋使用和节材技术, 发展高温高压干熄焦、烧结余热利用、烟气脱硫等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工艺技术, 以及提升开发利用低品位、难选冶铁矿等技术, 给予重点支持。

技术进步与技术改造是实现钢铁产业升级的关键举措。在金融危机压力的影响下, 企业处于极度困难时期, 通过技术进步、技术改造加速企业的转型升级, 对于多数企业可能会力不从心, 因此规划确定了重点支持的原则、方向、内容, 对使用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钢铁产业实施技术改造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 减少个人决策的空间。

4 优化钢铁产业布局, 统筹协调发展

在减少或不增加产能的前提下, 加快调整钢铁产业布局。一是建设沿海钢铁基地。按期完成首钢搬迁工程, 建成曹妃甸钢铁精品基地。结合广州钢铁搬迁, 推动宝钢与广东钢铁企业、武钢与广西钢铁企业兼并重组, 通过淘汰或减少现有产能, 适时建设湛江、防城港沿海钢铁精品基地。按照首钢在曹妃甸减少产能、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 结合济钢、莱钢、青钢压缩产能和搬迁, 对山东省内钢铁企业实施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 推动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结合杭钢搬迁、以及宝钢跨地区重组和淘汰落后、压缩产能, 论证宁波钢铁续建项目。二是推进城市钢厂搬迁, 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和集聚发展。组织实施好北京、广州、杭州、合肥等城市钢厂搬迁项目, 统筹研究推进抚顺、青岛、重庆、石家庄等城市钢厂搬迁。三是加快实施《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专项规划》确定的钢铁项目建设。

参考文献

中日钢铁产业出口竞争力实证分析 第10篇

中日钢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开始发生变化, 中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正在逐渐超越日本, 这已成为国际产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此背景下, 研究我国钢铁产业出口竞争力是否正在超越日本, 以及我国钢铁产业出口竞争力与日本的差距和对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 文献综述

近年来, 国内学者对我国钢铁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主要分三类:

一是通过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来研究我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刘海云、张德进和王全意 (2004) 选取四种竞争力比较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 (MS)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TC) 及相对贸易优势指数 (RTA) 进行了定量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我国钢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措施:实施兼并重组, 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研发 (R&D) 投入;积极实施全球化战略。张积林 (2007) 借鉴国内外有关产业竞争力研究成果基础上, 结合钢铁产业的特点, 提出了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构建了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同时利用资产利润率、销售利润率、国际市场占有率和产品自给率等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来研究我国钢铁产业竞争力;

二是通过钻石模型和SWOT分析等研究方法来探讨我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郑重 (2009) 以波特的钻石模型为基础, 在钢铁产业全球化竞争的背景下对中国钢铁业的产业价值链及对钢铁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展开深入的研究, 并得出中国钢铁企业应当要发展与完善钢铁产业的价值链, 并向全球延伸, 形成全球价值链。通过延伸产业价值链, 也可提升中国钢铁产业竞争力。李博和靳取 (2009) 运用SWOT方法对我国钢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得出我国钢铁产业优势劣势分明, 机遇挑战并存, 要在今后成功走向国际市场, 必须充分利用优势资源, 减少劣势影响。

三是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角度来研究我国钢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王昕和宗毅君 (2008) 分析了反倾销、反补贴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 指出反倾销、反补贴行为对产业国际竞争力有正向促进作用, 但也存在负外部性, 如进口贸易转移、下游成本提高、投资跨越等。运用反倾销、反补贴政策的同时要通过加强反规避、协调国际政策、完善产权界定手段控制其负外部性, 并结合产业促进措施的实施, 才能有效发挥其积极作用。沈瑶和李浩妍 (2003) 通过研究国际钢铁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 得出我国必须从产品结构、规模经济两个方面提高我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

国内学者多从单个国家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入手, 少有对中日两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而且从出口贸易竞争力角度来比较两国钢铁产业竞争力的文章也很少。本文从中日钢铁产业出口贸易比较入手, 运用引力模型, 从出口贸易角度来研究中日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 找出我国钢铁产业的弱势所在, 并提出提高我国钢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相应对策。

3 中日钢铁产业出口竞争力现状

我国钢铁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与日本相比偏低, 从2000年到2005年我国钢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均低于日本, 而从2006年开始我国钢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日本, 这表明我国钢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逐渐增强。

日本钢铁的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 具有贸易竞争优势。而在钢铁产业上中国一直都是净进口国, 中国钢铁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较弱。从2006年开始, 我国钢铁的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开始转为正, 说明了中国钢铁的竞争力开始有所改善并逐渐提高, 但与日本这样的钢铁强国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2006年以前, 我国钢铁产业一直处于比较劣势状态, 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 但在2006年出现了重大的转折, 我国钢铁产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开始大于1, 证明我国钢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逐渐变强。从2006年开始我国政府开始投资建设高铁项目, 使得钢材的内需扩大, 而政府又致力于淘汰落后产能的项目中, 使得钢铁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日本钢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一直很强,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徘徊在1左右, 但从2007年开始明显走下坡路, 相对于中国已经处于劣势状态。

2009年以来出口钢材数量和单价均大幅度下降, 我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受到削弱。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国际市场对钢材的需求大幅萎缩, 全球除中国外产钢量同比减少1.86亿吨, 下降32.4%。俄罗斯、乌克兰、韩国等货币大幅贬值, 我人民币继续升值, 同时美国和欧盟滥用反倾销、反补贴和特别保障措施, 大搞贸易保护主义, 使我国出口钢材遭受不公平待遇。

4 理论假设和样本选取与变量的设定

4.1 理论假设

本文运用引力模型, 通过分析中日两国钢材的出口量来研究中日两国钢铁产业出口竞争力。经济学中的引力模型来源于物理学中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即两个物体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 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20世纪60年代之后, Tinbergen (1962) 和Poyhonen (1963) 最早将引力模型应用于国际贸易领域, 他们用两个国家的GDP代替两个物体的质量, 用国家间的距离来代替两个物质之间的距离, 并且用对数形式将原来有乘积的模型线性化。

使用的具体模型为:

lnXij=α0+α1lnYi+α2lnYj-α3lnDij+εij

其中, Xij代表出口国i向进口国j的出口量, Yi、Yj分别代表出口国和进口国的GDP, Dij代表国家间的距离, εij是随机项。在那之后, Linnemann (1966) 、Aitken和Obutelewicz (1976) 以及Goodman (1973) 、Leamer和Stern (1970) 分别运用一般均衡模型和概率模型对两国间的贸易流量进行研究, 其研究结果均表明, 两个国家的贸易流量显著的与国家间的地理距离成反比。

4.2 样本选取与变量的设定

本文选用2001-2010年中日钢铁产品出口的主要目的国为研究对象, 为了便于比较, 模型选取韩国、泰国、美国、中国台湾和欧盟, 这五个国家和地区是中日钢材出口市场分布中重叠份额较大的国家和地区。2010年中国出口至这五个国家和地区的钢材量占其钢材出口总量的比重分别是:17.7%、2.1%、1.6%、1.7%和6.1%, 而日本相应的比重是:23.7%、9.8%、3.5%、8.1%和7.8%。在模型中, GDPC表示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R表示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K-C表示中国对韩国钢材出口量, K-R表示日本对韩国钢材出口量;T-C表示中国对泰国钢材出口量, A-C表示中国对美国钢材出口量, Tai-C表示中国对中国台湾钢材出口量, E-C表示中国对欧盟钢材出口量;同理, T-R、A-R、Tai-R、E-R分别表示日本对泰国、美国、中国台湾和欧盟的钢材出口量。

5 实证研究

5.1 数据选取

本文选取了2001年~2010年共计10年的时间序列以及5个国家和地区的截面数据作为样本 (如表1、表2) , 数据主要来源于《世界钢铁工业统计年鉴》和《中国海关统计年鉴》, 提供了这10年间中日钢材出口到韩国、泰国、美国、中国台湾和欧盟这五个国家和地区的数量、中日钢材10年的出口总量及中日两国10年间的国内生产总值。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钢铁工业统计年鉴》各年版中数据整理计算得出的结果。

由表1可知中国对韩国、泰国、美国、我国台湾和欧盟钢材出口量从2001年开始逐年增长, 分别由136.7万吨、18.5万吨、76.1万吨、11.6万吨和100.7万吨增长到687.8万吨、80.4万吨、61.6万吨、64.7万吨和359.9万吨, 但金融危机后出口呈下降趋势。这是由于我国为了恢复经济, 加快高铁建设并开展保障房建设项目, 国内钢铁需求扩大使我国钢铁产品由出口转向内销。同时全球金融危机引发其他国家对钢铁的需求萎缩, 进口钢铁量骤减, 导致我国对其他国家的出口也随之减少, 人民币升值使中国钢材在国际市场竞争优势减弱。日本对外出口从2001年开始逐年增加, 金融危机对日本钢材出口并没有产生严重的影响。因为日本出口钢材多以优质钢材为主, 虽然金融危机, 经济衰退, 但由于其优质钢材没有可替代品, 其生产技术也没有几个国家掌握, 因此其出口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势头。

5.2 计量结果与分析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结构, 利用Eviews5.1软件对模型进行计量分析, 运行结果如表2。

(1) 由表2我们可以发现, 模型的拟合程度为0.87, 拟合度比较好, 各个回归系数的显著性也是比较明显的, 因此说明方程整体的预测比较准确。由回归方程可知, 随着中国GDP增长, 中国钢材出口有减少的趋势。因为GDP增长导致出口转内需, 尤其是国内基础建设、住房、汽车和造船业的快速发展是我国钢产量的主要需求;同时, 钢铁作为国家的战略储备资源, 国家对其出口进行了限制;而日本钢材的出口量随着其GDP的增长而增长。因为日本本国对钢铁产品的消化能力有限, 日本钢铁产品主要用于出口, 尤其是优质钢材, 更是热销东南亚。

(2) 日本作为钢铁强国, 其钢材出口量一直处于稳定的状态。韩国、泰国、美国、我国台湾和欧盟从日本进口钢材量明显多于中国。因为中国钢材出口多以粗钢为主, 而这种粗钢对与东南亚国家来说自己生产的成本要比进口低, 而进口优质钢的成本要比自己生产低得多。

(3) 2006年中国对欧盟钢材出口骤增至738万吨的原因:①人民币兑美元虽有所升值, 但对欧元则保持稳定甚至贬值, 对出口有相当的促进作用。②中国钢材在欧盟的认可度提高, 越来越多的中国钢厂获得CE认证, 并吸引了众多欧盟贸易商到中国洽谈进出口贸易事宜。③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中国钢铁产能也在飞速扩大, 供应能力不断加强, 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 也可以满足其他国家的需求;④欧洲经济在经过多年的徘徊之后, 近年来快速复苏, 但其钢铁业因多年的经济平稳以及环保、成本等限制, 一时难以满足本地区经济增长的需要, 特别是欧盟经济的波动也给钢材的需求带来不确定性。⑤2006年, 俄罗斯、土耳其等传统的钢铁供应国也因本国经济强劲增长, 而减少对外的出口强度。加之欧洲地区钢材价位长时间保持高水平, 特别是与中国的价差极大, 给中国钢材对欧出口创造了历史性的增长机会。

(4) 随着我国钢材出口量的增加, 对泰国、美国和欧盟的钢材出口量T-C、A-C和E-C会随之增加, 对泰国的钢材出口量T-C增加的最多, 钢材出口每增加1万吨, 对泰国钢材出口量就增加19.2万吨。而对韩国和我国台湾的钢材出口量K-C和Tai-C会随之减少。随着日本钢材出口量的增加, 除了我国台湾以外, 对韩国、泰国、美国和欧盟的出口量均随之增加, 其中, 对欧盟出口量增加的最多, 日本钢材出口量每增加1万吨, 对欧盟的出口量增加5.7万吨。

6 结论与对策

6.1 结论

(1) 本文运用引力模型来研究中日钢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主要集中于钢材出口量指标的研究。中国出口一般以初级产品为主, 而日本则以出口优质钢材为主。尤其在金融危机后, 中国钢铁出口量受其影响减少, 而日本钢材出口量并没有明显波动, 在这个层面来说中国钢铁的出口竞争力明显低于日本钢铁的出口竞争力。

(2) GDP对于一国的钢铁出口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但因为具体的国情不同而不同。金融危机之后中国钢铁产业正在逐渐的复苏, 中国的钢铁出口量也在逐渐增多, 说明中国钢铁产业的竞争力正在变强, 甚至有超过日本的势头。

(3) 中国的钢材出口量逐年增加, 说明中国钢铁产业的竞争力逐年增强。而日本的钢铁出口量一直保持在比较稳定的状态, 也从另一方面表明, 日本的钢铁产业的竞争力没有显著的提高, 甚至在产量等方面有弱于中国的趋势。

6.2 对策

(1) 政府层面:

调整产业结构, 优化钢铁布局。日本的钢铁产业政策的实施都伴随有一系列相关法规的出台, 我们要积极学习两国政策制定的法律经验, 推行政策的法律基础, 完善法律体系, 在发展钢铁行业时也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钢铁行业是高能耗的行业, 其对环境的破坏是很大的, 因此要尽早的出台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的相关政策, 赏罚分明, 并且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 这样其强制性更大, 执行起来更有力度。钢材出口要防止无序竞争, 把握好出口节拍、数量、质量和品种。认真研究出口国市场的价格水平和承受能力, 实现出口多元化, 避免引起贸易摩擦。学习日本, 对于以国产新开发装备为依托建设的钢铁重大项目, 国家给予税收、贴息、科研经费等政策支持。并且要加快新技术的产业化, 使其能尽早的转化为经济效益。

(2) 产业层面:

加快联合重组, 促进有序发展。我国既是钢材生产大国, 也是钢材消费大国, 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 作好钢材出口贸易, 搞好产业结构调整是必要的。高附加值的产品尤其是优质钢材是国际钢材市场竞争的重点, 也是我国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钢铁工业应进一步实施大型优势企业优先发展战略, 大力支持优势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 鼓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继续推动本地区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 进一步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 减少钢铁企业数量, 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 大力淘汰落后产能。

(3) 企业层面:

加快技术进步与创新, 解决高端钢材不足。在未来的发展中, 钢铁工业必须加快技术进步, 通过产业升级、产品研发、生产工序的改进等措施进一步优化我们的产品结构, 进一步扩大国内外的市场份额。钢铁企业首先要保持粗钢产量以供应国内大规模的保障房建设和高铁、船舶建设, 在此基础上要把主要的人力物力投到优质钢材的研发和生产中, 使我国钢材出口结构有所改善和提高。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强调团队精神, 在日本大型钢铁企业中体现在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上。例如, 日本大型钢铁企业各职能部门都是实质的权利部门, 但其每一次重要的经营投资活动都离不开各职能部门的协作。日本大型钢铁企业每一笔对外投融资都要经过长期、准确、详细的情报调查, 中国企业在这一点上需要学习。

参考文献

[1]刘海云, 张德进, 王全意.我国钢铁业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4, (9) :49-50.

[2]彭国华.双边国际贸易引力模型中地区生产率的经验研究[J].经济研究, 2007, (8) :123-131.

钢铁业:危机中的产业振兴 第11篇

国务院办公厅3月20日正式公布了第一份行业振兴规划——《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这是自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方案获国务院通过后率先公布的产业振兴规划细则。该《规划》也是继2005年出台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后,又一个指导行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不出多方的预料,钢铁行业内部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成为《规划》的核心内容。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与2008年上半年严控钢铁出口不同,《规划》将出口摆在了重要位置。在《规划》关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着力做好的钢铁业八个方面工作中,“保持国内市场稳定,改善出口环境”被放在了首位,并提出了扩大出口的具体政策。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在钢铁国内市场低迷的同时,国际市场的疲软更可谓雪上加霜。海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今年2月份出口钢材156万吨,较上月下降35万吨,为三年来“新低”。危机中的钢铁产业如何实现振兴?

“点名”并购重点企业

3月初,宝钢集团有限公司在宁波签订协议,正式重组宁波钢铁,以21亿持有宁钢56.15%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这是国家钢铁产业调整振兴计划出台后,国内钢铁企业的第一宗大并购。有实力的企业重组并购小企业,正是钢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鼓励支持的做法。“没想到会把企业的名给点出来。”有行业分析师在谈到规划时说。与2005年出台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相比,《规划》把行业内部兼并重组的重担压到了宝钢、鞍本、武钢等大集团的身上。规划提到,将进一步发挥宝钢、鞍本、武钢等大集团的带动作用,实现鞍本集团、广东钢铁集团、广西钢铁集团、河北钢铁集团和山东钢铁集团的产供销、人财物统一管理的实质性重组。推进鞍本集团与攀钢、东北特钢,宝钢与包钢、宁波钢铁等跨地区和天津钢管与天铁、天钢、天津冶金公司,太钢与省内钢铁企业等区域内的联合重组。

另外,规划还提出了近期的目标。力争到2011年,全国形成宝钢集团、鞍本集团、武钢集团等几个5000万吨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钢铁集团;若干个1000万-3000万吨级的大型钢铁集团。国内排名前5位的钢铁集团产能达全国总量45%以上。沿海沿江钢铁企业产能占全国产能的比例达到40%以上。

自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蔓延以来,我国钢材出口明显回落,2008年累计出口钢材5923万吨,同比减少342万吨,下降5.7%,而进入2009年,我国钢材出口形势进一步恶化。2009年1-2月我国出口粗钢369万吨。同比减少409万吨,下降51.8%。此次细则中明确提出了2009-2011年的产量目标。按照规划,由于出口下滑的影响,2009年钢铁产量下滑幅度将超过表观消费量下滑幅度。综合考虑新建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的进度情况,预计2011年我国钢铁产量才能恢复至2008年水平。这同时意味着,自2010年开始,我国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会出现逐步上升的态势。考虑到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2011年的5亿-5.5亿吨粗钢产能将与国内需求实现基本匹配。

专家认为,2009年,国内外钢材消费需求将明显减弱,国内钢材价格可能大幅回落,全行业陷入保本微利困境,企业兼并重组有望加速进行。中国钢铁业产能在连续5年大规模扩张后,现在已经严重过剩,光是钢铁厂就有大大小小1200多家。大小钢厂无序竞争,一方面导致国际铁矿石市场价格飞涨,同时也降低了钢铁业利润率。

钢铁产业规划中称,钢铁产业要控制总量与优化布局相结合。按照沿海、沿江、内陆科学合理布局和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的要求,结合淘汰落后、企业重组和城市钢厂搬迁,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调整优化产业布局。钢铁产业要以内需为主与全球配置相结合。坚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主,优化直接出口,扩大间接出口,在努力加强地质勘查和合理开发利用国内铁矿资源的同时,抓住机遇,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调整部分产品的进出口税率。继续坚持控制“两高一资”低附加值产品出口的政策导向下,认真落实提高部分钢铁产品出口退税率的措施,适时适当提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钢材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加快出口退税进度,确保及时足额退税。

东方证券的分析报告指出,随着行业进入盈利萧条期,在政策推动下,预计2009年后钢铁行业将进入并购重组的活跃期,并购案例将明显增加;因为地方政府国有主导的产权结构和钢铁产能极度分散,中国钢铁业的并购重组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烧“两把火”

2008年下半年,钢铁运行态势急转直下,全国大中型钢铁企业整体亏损164.09亿元,特别是12月亏损额达到291.22亿元,产品销售利润率为一17.44%。钢材价格跌到了1994年水平,钢铁企业遭遇历史罕见的困难和挑战。钢材价格在去年底止跌回升,给人以行业“转暖”的印象,可到了今年2月份,钢价又开始下降。“这种变化,源于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带来的暖意,但我国钢铁产能严重过剩,一些停产企业看到市场有些转暖苗头,马上恢复生产。需求恢复远没有产能恢复得迅猛,自然又导致价格下降。钢铁行业今年大面积恢复振兴的难度仍然很大。”有行业分析师表示。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有关负责人说,今年国际市场难以好转,国内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显现,市场需求明显萎缩,钢铁行业在多年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集中暴露。资料显示,2008年底炼钢产能达6.6亿吨左右,过剩炼钢产能达1.6亿吨左右;产业集中度低,2008年粗钢产量最多的10家企业占粗钢总量的42.5%,存在无序竞争;钢铁行业对外依存度较高,钢铁产品直接出口和加工使用钢材产品的间接出口达23%左右,进口铁矿石生产生铁占全国生铁总量的50%以上。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去年我国进口铁矿石44365.74万吨,比上年增15.81%,国际铁矿石价格非理性暴涨,远洋运输费用不断攀升,高成本仍将“蚕食”企业今年的盈利。

“搞好总量控制和大幅降低原料成本,这‘两把火’是2009年我国钢铁行业渡过难关的根本保证。”中国钢协有关负责人明确提出。

据了解,今年1月,在国际市场现货铁矿价格和海运费较低的诱惑下,我国中小钢铁企业和铁矿石贸易商又开始了新一轮大量进口铁矿石,使海运费快速回于卜。专家提醒,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生,今年中小企业将重蹈去年大企业背上原料高库存的覆辙。

专家建议,尽快建立适应新形势的进口铁矿石定价机制和科学合理的进口铁矿石新秩序。钢铁企业应严守

进口铁矿石贸易的行业自律公约,构筑国内外稳定的产业链,共同应对这场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

据悉,钢铁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总体目标是:2009年钢铁产业下滑势头得到遏制,保持总体稳定。通过三年的努力,到2011年钢铁产业步入良性发展,粗放发展方式得到明显转变,技术水准、创新能力再上新台阶,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支柱产业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

规划确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做好以下八方面工作:一是保持国内市场稳定,改善出口环境;二是严格控制钢铁总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三是促进企业联合重组,提高集中度;四是实施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专项;五是优化钢铁产业布局,统筹协调发展;六是调整钢材品种结构,提高质量效率;七是降低进口铁矿价格,整顿市场秩序;八是开发国内外两种资源,保障产业安全。

规划提出了12项政策措施和保障条件,包括调整部分产品的进出口税率、实施公平贸易政策、加大技术进步及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实施问责制、完善企业联合重组政策、修改钢铁产业政策、提高国内建筑用钢标准、钢铁与相关产业实现协调发展、继续实施有保有压的融资政策、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立产业信息披露制度、发挥行业协会或商会作用等方面的内容。

为改善钢铁产品进出口环境,国家将继续实施适度灵活的出口税收政策。继续坚持控制“两高一资”低附加值产品出口的政策导向,落实提高部分钢铁产品出口退税率的措施,适时适当提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钢材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加快出口退税进度,确保及时足额退税。同时,研究国产钢材和进口钢材公平税负政策,制订具体措施,为国内钢铁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针对淘汰落后产能的问题,国家将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财政奖励力度,严格实行节能减排、淘汰落后问责制。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监督检查,定期向国土资源、金融、环保、工商、质检等部门通报淘汰落后企业名单。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对限期淘汰的落后装备实施严格监管。

专家点评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巡视员贾银松“产业调整需要厘清产业的根本问题”

高价矿和产成品库存的消化确实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比这更为困难的是,自从进入新世纪以来,至少连续6年的行业高速发展已使国内大部分钢企形成了固有的产销“惯性”,对突如其来的市场急剧变化难以适应,要解除这种“惯性”,重建新的市场感觉和营销模式,绝非一时一刻可以完成,

《中国对外贸易》:今年全国粗钢产量和表观消费量增长1%和5%,已是听到的“最乐观的预测结果”。您对今年钢铁市场如何预测?

贾银松:虽然元旦之后,国内钢价出现企稳的迹象,一些地区的钢厂急不可待地把停产的产能重新启动,眼下的价格企稳显然没有“后劲”,只能说市场再度“深幅下跌”的可能性不大。

在产能严重过剩、需求萎缩的大环境下,预计2009年我国钢材价格的平均水平将比2008年下降20%。但不同钢材品种的跌幅可能出现较大差异。其中,螺纹钢、线材等建筑钢材,因政府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而受益,其供求矛盾相对要缓和些,价格有望维持小幅下跌的走势。而板材特别是热轧板,由于近年来生产能力持续快速扩张,加之其需求大户——汽车、家电、造船、集装箱等疲弱不振,2009年的价格将出现25%以上的跌幅,并且不排除热轧板卷价格低于螺纹钢和线材价格的现象。

从行业趋势看,未来两年钢铁工业难有大幅度变化的驱动因素,全行业将陷入1998-1999年那样的保本微利阶段。行业效益的下滑,将加剧2009年国内钢铁企业的分化,一些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甚至高于市场出清的均衡价格水平的钢铁企业,将会出现严重亏损甚至被迫从此退出市场。由于扩张的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对长材市场需求的刺激更为显著,以长材产品为主的中小型钢铁企业将会因此而受益。

《中国对外贸易》:国内大部分钢企都在“应急”解困。您认为目前国内钢铁企业的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贾银松:国内钢铁业目前至少面临四个困难:一是生产增迷大幅回落,企业大面积减产,仅去年11月上旬的平均日产水平与去年6月份相比,减产幅度就超过31%;二是钢材价格急剧下跌,全行业出现亏损,具有代表性的6.5毫米规格普线产品和2.75毫米规格热轧卷板的平均价格最大跌幅都超过40%,去年10月份,行业亏损面已达59%,此后还在扩大;三是钢铁业库存大量增加,资金周转困难,去年10月份,重点钢企应收账款余额和应付账款余额分别增长42.6%和50.1%;四是由于高价矿石难以消化,钢铁业成本与价格出现倒挂。

《中国对外贸易》:据分析,2009年中国钢材市场的总格局是:高产能、低产量、低需求。您如何看待这种“一高两低”的市场格局?

贾银松:去年,国内钢铁工业投资保持较高增长,新的生产能力不断形成。去年前11个月,国内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完成投资2859亿元,增长27%以上。去年6月份,全国粗钢月产量曾经达到4699万吨,相当于年产5.72亿吨的生产水平。此外,首钢曹妃甸、鞍钢鲅鱼圈、邯钢新区等一批大项目陆续建成,已形成生产能力。由此估计,目前全国粗钢生产能力已超过6亿吨的规模。

但是,今年“低需求”的钢材市场格局决定了产能利用率低的趋势,实际产量低增长的可能性最大。国内用钢需求相对较为乐观,因为有加大投资、扩大内需等多项政策效应的期待,但国内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投资收缩带来的不确定性对钢铁业的影响不容忽视;国际市场需求下滑则更为明显,不仅欧美市场出现了3%至11%的需求下降,日韩市场的需求降幅也在10%左右,新兴市场的需求增长明显放慢,再加上汇率因素,都预示中国钢材出口阻碍明显加大。估计今年中国粗钢产量最多在5亿吨左右,增幅仅为1%上下;而国内表观消费量增幅至多在5%左右。而净出口量可能在去年4500万吨的基础上下滑至2000万吨至3000万吨。2009年钢铁市场调整年的定位确凿无疑。实实在在推动行业调整的机遇并不太多,应该珍惜。

《中国对外贸易》:中国市场的多层次和多元化需求决定了企业形态的多元化,中国广大的地域面积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决定了钢铁企业分布的广泛性。国内钢铁企业淘汰落后及产业联合重组的进程可能异常艰难。您对此有何建议?

贾银松:产业调整需要厘清产业的根本问题。淘汰落后,并非确立一个强制性标准那样简单,而是涉及一个完整的退出机制;推进产业重组,提升产业集中度,也不是留多少企业的问题,而是资源和利益的全面整合,国内钢企利益均衡了,产业的整体力量就能显现出来,这才是集中度的本质。至于技术改造,也不能形成“长材就落后、板材就先进”的简单思维,而是要以市场需求和产业准入标准为依据。比如要把好市场准入关口,管住环保、管住产品标准、管住民生标准,对现有钢铁企业不论大小、不论国有还是民营,都从严监督,杜绝内部成本外部化,创造一个企业公平竞争的体制、法制和市场环境,并由此形成一个利益均衡的机制。

面对预期中的严峻形势,要实现钢铁工业平稳运行和发展的难度无疑是相当大的。有关部门首先应对钢铁贸易政策进行权宜性调整。

从企业角度,应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适度延长产业链,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从国内市场看,市场开拓要紧紧跟踪国家重点扶持的汽车、农机、家电、铁路、房地产、机械制造、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用材,在有限的市场需求中力争多拿订单。从国际市场来看,市场开拓要走产品多样化和市场区域多元化的路子。在巩固亚洲、欧洲、北美市场份额的同时,大力开拓南美洲和非洲市场,以减少贸易摩擦,稳定国际市场份额。

《中国对外贸易》:您对2009年的钢材出口有何预测?

钢铁产业 第12篇

1 当前形势

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新常态”, 全面深化改革也到了攻坚阶段。钢铁产业既面临全面深化改革、需求升级等带来的重大机遇, 也同时面临需求下降、有效供给不足等带来的挑战。

当前各国央行实行宽松政策刺激经济的做法已逐渐失效, 通过增加基础投资建设来拉动疲软经济是有效措施。我国正在加快规划相关产业的布局,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以及亚投行的建立都为我国钢铁产业参与国际合作提供了市场机遇。但是全球铁矿石价格的大幅波动也给钢铁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同时, 全球粗钢需求疲软, 钢铁产能过剩导致各国开始采取相应的贸易保护措施。2014年我国钢铁出口约占全球钢铁贸易量的三分之一, 但多个国家针对我国钢铁产品采取了贸易保护措施, 对我国钢铁企业发起了40余起的贸易调查, 除了欧美发达国家之外, 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开始了对我国钢铁企业的贸易调查。虽然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发生改变, 但是经济难以像之前那样高速增长, 用钢需求也难以回到峰值。因此, 在一段时间内, 过剩产能与需求低迷仍将制约钢铁产业的发展。经济转型的同时, 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也将对钢铁产业提出更高的要求, 着力推进钢铁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2 钢铁产业面临的问题

就目前国内钢铁行业形势来看, 主要有钢铁产能过剩, 结构供需不平衡, 创新能力和产业集中度低, 在环境控制和企业经营上也有明显的缺陷。钢铁产业要想全面转型升级就必须面对现实中遇到的严峻问题, 只有解决这些问题, 才能盘活钢铁企业, 促进钢铁产业良性发展。我国钢铁产业目前面临如下几个问题。

2.1 产能过剩

在“十五”以及“十一五”期间,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造船、建筑、汽车等下游用钢企业也蓬勃发展, 用钢需求不断上升, 钢铁企业因此不断扩大产能。2008年金融危机后, 为了扩大内需, 国家采用了多种措施刺激经济。主要就是在两年内投入约四万亿元用来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 这使国内钢铁需求进一步加大, 钢铁企业的产能也随之扩大。经济增速放缓后, 钢铁需求下滑导致钢铁库存加大, “十二五”期间, 我国钢铁产能达到11.3亿吨, 但粗钢利用率相比2010年下降近10%, 钢铁产能过剩严重。

2.2 结构性供需不平衡

我国钢铁企业的结构性供需明显失衡, 约四分之一的大型钢铁企业分布在直辖市和各省会城市, 这样的分散分布使一批钢铁产能远离市场。从区域供需来看, 全国50%的钢铁产自东北和华北地区, 而这两个区域的钢铁消费量只占了全国钢铁消费量的20%左右。相对来说需求较大的华南和华东地区供给远小于需求。此外, 我国钢铁产能过剩主要是低端产能严重过剩, 高端产能却供给不足, 每年都需进口相应的高端钢铁产品。以特钢为例, 我国特钢产量占只占了粗钢产量的15%左右, 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比例。

2.3 创新能力过低

我国钢铁行业虽然和国际的先进水平存在显著的差距, 但是国家在钢铁的创新性研发中投入不高, 这就大大限制了钢铁领域的发展, 不利于企业的转型升级。同时, 我国钢铁企业的快速发展多数依靠于规模的不断扩张, 企业自身更倾向于模仿, 研发投入占业务收入比重仅占1%左右, 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创新研发投入, 少有自主研发。随着数量需求被满足, 冶炼工艺和产品质量显得愈发重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只有加大研发投入, 降低生产成本, 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才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2.4 产业集中度低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 企业面临的竞争早已突破一个国家内的竞争, 而是全球竞争。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来看, 国外很多重要行业多是寡头垄断, 这有利于产业参与国际化的竞争。2015年, 我国四大钢铁企业总产量占全国钢铁总产量的18%左右, 排名前十的企业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此数据较上一年度仍有下降。因此, 当前国内钢铁产业集中度低, 远未达到寡头垄断。过低的产业集中度使我国钢铁企业很难就某些问题达成一致, 从而在市场失去了与上游铁矿石企业的议价优势, 也失去了对下游用钢企业的主动权。这样的产业低集中度还造成了信息不对称、同行业恶性竞争等问题, 进一步导致相关企业产品积压, 产能过剩, 盈利能力持续下降, 负债率不断攀升, 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坏。

2.5 环境保护约束增强

钢铁行业是空气污染控制的重点行业之一。2015年我国开始实施新的环境保护法, 对钢铁行业的污染物排放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尤其是京津冀等地区将实施特别排放限值。目前我国钢铁行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技术投入少, 不少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并不能达标排放, 很多企业的生产达不到相关法律规定的要求。随着环保约束的加强, 钢铁产业面临的压力也进一步加强。

2.6 企业经营不规范

国内钢铁企业发展水高低不一, 很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违反土地、安全等相关法律。为了获得市场份额和利润, 部分中小企业采用生产地条钢、无票出售等违规手段。此举不仅挤压了正规企业的生存空间, 还给产业提供了落后产能。监管不到位、行业自律性差、企业不规范经营等都加剧了市场的恶性竞争。

3 产业结构理论分析

3.1 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

3.1.1 消费需求

消费需求包括数量和结构两个方面, 社会发展周期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消费需求的重要因素。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需求数量也会不同, 需求数量的增减则会影响产业部门的扩张和收缩。需求结构会影响供给结构, 所以需求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更为直接。消费需求不同导致了社会消费对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需求不同, 产业生产结构因此产生了变动。

3.1.2 投资需求

企业扩大生产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资本投资, 资本的流向对产业有着巨大的影响, 它能够改变已有的产业结构。资金偏向于对某一部分产业投资, 则该部分产业将会迅速扩张, 从而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3.1.3 国际贸易

全球一体化趋势下, 不同国家在资源、产品、劳务、技术方面都可以进行交换。从国外引进新技术可以进一步开拓市场, 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 同时也会以抑制部分产业的发展。向国外出口产品则相当于增强了产品需求。

3.1.4 政府政策

政府政策也是影响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政府为了实现经济的宏观调控目标, 会出台相应的产业政策用来指导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政府还可以通过财政、货币政策, 通过行政、立法等手段调控供给结构、需求结构、贸易结构, 进而影响产业结构。

3.2 产业结构优化的动力

优化产业结构就是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推动产业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产业结构高度化就是使产业由低水平发展转型为高水平发展。在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过程中, 企业生产的产品也由低附加值产品转为高附加值产品。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的核心动力。创新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企业通过创新创造出新的产品和服务, 二是在原有资金和劳动力成本下生产出品质更高的产品或者是在保证产品质量不变的情况下降低劳动力和资金等生产要素投入。创新对产业结构的直接影响在于, 企业通过创新生产出新的产品后会带来新的需求, 导致生产要素进一步流向产业, 产业会迅速扩张。或者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降低了成本, 导致多余的生产要素流出产业。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也有着间接影响, 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等手段会导致生产要素的边际效益发生改变, 使生产要素的流向随之改变, 进而影响产业结构。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动力, 是一个产业提高竞争力的核心, 唯有创新才能推动产业持续良性发展。

4 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要实现钢铁产业的转型升级, 引导钢铁产业良性发展, 提高我国钢铁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 化解过剩产能, 实现供需大体平衡

我国目前的钢铁行业急需解决的就是产能过剩的问题, 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起市场所发挥的作用, 产能过剩出现的大部分原因还是政府的投资力度过大, 投资不科学, 虽然在供给上有大力的扶持, 但是没有解决需求的问题。虽然在这一问题的解决上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科学的政策, 但更需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通过市场来合理地配置各类生产要素。企业方面, 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钢铁需求不足的时候, 自身竞争力较强的企业应该积极抓住机遇, 借助“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加快我国钢铁“走出去”的步伐, 转移部分产能, 实现互利共赢。钢铁产业化解过剩产能除了借助供给侧改革和一带一路等战略外, 还应从自身着手化解过剩产能。政府应该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等法律法规, 对于达不到规定要求的企业强制其退出, 以此减少部分落后产能, 同时提升钢铁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对于产能严重过剩的企业, 政府应当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其通过减产转移等方式主动削减过剩产能。化解过剩产能不光是做减法, 钢铁是不容易保存的一种材料, 我国每年由于钢铁腐蚀所损耗的钢铁约占产量的四分之一, 所以在减少企业产能的同时, 拉动钢铁的国内需求和促进国际贸易是也极其重要的。

4.2 提升创新能力, 优化产能结构

优化产能结构一是钢铁企业要重视技术提升, 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改良技术, 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全面提升产品质量, 增强自身的品牌竞争力, 以此适应国际竞争形势。二是要努力生产出具有高附加价值的产品, 有效满足用钢企业的需求。“十三五”期间, 我国将大力发展军工、高铁、核电等领域, 钢铁企业应紧抓机遇, 为市场提供高端产品来增强钢铁的有效供给。三是要提高冶炼技术, 改良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 坚持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

4.3 推进企业兼并重组

面对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低的问题, 政府应进一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 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 推动相关龙头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 形成若干家世界一流的大型钢铁企业。适当的兼并重组有利于降低不必要的内部竞争, 使我国钢铁企业更具国际竞争力, 同时可以建立全国统一的钢铁市场, 消除钢铁企业间的恶性竞争, 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例如宝钢和武钢合并为中国东钢就给行业带来了积极的意义。经过合并, 中国东钢将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钢铁企业。原先两家企业产品品类相似, 地理位置相近, 经过合并将大大减少原有的恶性竞争, 一致对外, 在资源采购以及与下游用钢企业的交易中具有更高的议价能力, 提高了企业利润。宝钢与武钢重组引领了行业趋势, 淘汰了部分落后产能, 更能使其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来发展非钢铁产业, 转移部分劳动力。

4.4 大力发展“互联网+”

当前国内钢铁需求减弱, 钢铁企业分散, 在流通过程中, 高昂的运输成本大大影响了钢铁行业的利润率。随着国家大力推行“互联网+”战略, 传统行业纷纷依靠互联网转型升级, 钢铁行业也应该顺应这一潮流, 通过建立直销平台等方式, 直接跳过代理商, 为下游企业提供更具价格优势的产品。通过互联网的渠道, 不仅降低了企业与客户的中间成本, 也提升了资金的周转速度和物流效率。通过对互联网交易平台的监管, 也可以使钢铁交易的流程更加公开透明, 促进钢铁产业转型升级。

4.5 积极推进债转股

2008年~2013年我国扩建了非常多的钢铁项目, 钢铁企业大规模举债。2008年后, 钢铁价格持续走低, 大部分企业偿债能力弱化, 使钢铁企业的债务问题异常突出。在钢铁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债务问题始终是一个制约因素, 而债转股的实施则可以打破僵局。通过对有价值、有潜力的企业实施债转股能帮助他们缓解债务压力, 减轻利息, 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提升企业利润。通过债转股也可以引入新的投资者, 增强企业活力。

摘要:钢铁产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 同时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物质基础。我国在钢铁领域早已成为钢铁大国, 但并不是钢铁强国。一方面, 我国的钢铁生产虽然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进行了创新, 并取得了一些成就, 但目前钢铁生产仍然处于中低端水平, 还无法大规模地生产高品质的钢材。另一方面, 随着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 钢铁产业中存在的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钢铁价格的持续下降导致钢铁产业的主营业务亏损严重, 当前产业发展形势严峻, 急需转型升级来适应新的经济环境。本文通过对钢铁产业的现状分析, 指出钢铁产业存在的问题, 并结合产业结构优化提出钢铁产业转型的升级路径。

关键词: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结构优化,产能过剩,“互联网+”

参考文献

[1]陈一, 李友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钢铁行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6 (05) .

[2]刘庆贤, 陈劲松.中国钢铁产业打造转型升级研究——基于产业安全的研究视角[J].现代管理科学, 2014 (08) .

[3]刘军, 王腊芳, 谢锐.中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对比研究——基于钢铁产业链的视角[J].湖南大学学报, 2011 (03) .

上一篇:化工流程题下一篇:控制网络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