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囊腺瘤范文

2024-05-11

胰腺囊腺瘤范文(精选4篇)

胰腺囊腺瘤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例患者中,男2例,4例;年龄26岁~79岁。囊腺瘤3例,囊腺癌3例。临床表现:上腹部不适3例,伴纳差消瘦1例,糖尿病1例,大便次数增多1例,无症状而在B超检查时发现1例;有2例患者扪及上腹部肿块。病程2个月~3年。6例患者均行B超、CT检查,提示为囊实性肿瘤,诊断为囊腺癌3例。肿瘤位于胰头部1例,胰颈部1例,胰钩突部1例;胰体尾部8例,多发性1例,CT平扫均为低密度占位,有多房性表现13例,增强后扫描表现为不均质强化,有钙化现象2例。

1.2 治疗

6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肿瘤局部切除2例,均为囊腺瘤患者,胰头处1例术后3年复发病理从囊腺瘤演变为囊腺癌;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2例,1例为囊腺瘤,1例为囊腺癌在术后3个月发现肝转移;胰颈节段切除1例,胰体尾切除1例,全胰十二指肠切除1例,术中发现有肝转移行剖腹探查活检1例。

2 结果

病理检查报告浆液性囊腺瘤1例,粘液性囊腺瘤1例,浆液性囊腺癌1例,粘液性囊腺癌1例。囊腺瘤患者2例。

3 讨论

胰腺囊腺瘤和胰腺囊腺癌是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的肿瘤,1978年Compagno将胰腺囊腺瘤分为浆液性囊腺瘤和粘液性囊腺瘤,前者一般不发生恶变,后者有恶变倾向。但有近10例浆液性囊腺癌的报告,是否由浆液性囊腺瘤发展而来尚不清楚。胰腺囊腺瘤和胰腺囊腺癌的临床表现无特征性,如上腹部饱胀不适、隐痛、纳差、乏力、消瘦,甚至扪及腹部肿块。本组2例患者无明显症状,其余均有不同程度上述表现。文献报道56%的浆液性囊腺瘤患者无症状。本组1例患者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而误诊为结肠炎达6个月,查B超才发现。1例上腹部饱胀不适3年患者以胃炎治疗,直至扪及上腹部巨大包块才发现。故对有上腹部隐痛不适、消瘦、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表现者,要常规行胰腺B超检查,CT则具有更可靠的定位价值。有报告在CT检查时可发现肿瘤有钙化现象,浆液性囊腺瘤可有典型的“日光放射状”钙化,而出现边缘性钙化者多为恶性病变。术前甚至术中对囊腺瘤抑或囊腺癌的鉴别有困难,术前血清CEA、CA19-9、a-FP等的检测,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一般囊腺瘤患者血清CEA、CA19-9不增高,而囊腺癌患者可有增高,且提示病期较晚,肿瘤有侵犯血管或已有转移。本组1例患者术前a-FP557.53ng/ml,术后降至91.72ng/ml,其升高与肿瘤相关,机制尚不清楚,但该患者术后3个月即发现有肝转移。

囊腺瘤或囊腺癌均需手术治疗,根据肿瘤性质、部位、大小等决定术式;单纯肿瘤切除因有复发、胰漏、肿瘤性质不能确定等因素,作者认为不宜提倡,本组有1例粘液性囊腺瘤行局部切除术后3年复发,腹腔广泛转移,再次手术病理为粘液性囊腺癌,究竟是囊腺瘤未彻底切除恶变抑或是原本即为囊腺癌不得而知.胰头部囊腺瘤可考虑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而囊腺癌以胰头十二指肠切除为宜,胰颈、体部囊腺瘤则可行胰腺区段切除,囊腺癌则需行根治性胰体尾切除。胰腺囊性肿瘤性质未明确前切忌盲目行“囊肿”内引流,粘液性囊肿、多房性囊肿,囊肿壁有乳头状、菜花样结节者常提示囊腺瘤或囊腺癌,不同于胰腺囊肿,需做肿瘤切除或根治术,必要时手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以明确诊断。本组1例患者在外院作了“囊肿”空肠内引流术,术后1年症状未消除,复查B超、CT胰尾有3.0cm×4.0cm肿瘤,而再次手术切除。胰腺囊腺癌通常认为是一类低度恶性的肿瘤,手术切除预后良好,5年生存率达42%[1],本组患者治疗效果欠满意,术后平均生存期9.5个月,可能与肿瘤发现晚甚至是术式选择不理想有关。

关键词:胰腺囊腺瘤,囊腺癌

参考文献

胰腺囊腺瘤 第2篇

关键词:CT,胰腺黏液性囊腺瘤,诊断

胰腺黏液性囊腺瘤是临床中认为有潜在恶性倾向的病变, 对其应做到早期的诊断及治疗。临床中多无明显症状, 故对其诊断要做到早期存在一定困难。除血液生化检测外, 影像学检查方法也是临床中较为常用且效果较好的方法, 其中影像学检查的种类较多, 检查效果存在一定差异[1]。本文中我们就CT在胰腺黏液性囊腺瘤中的诊断价值进行观察, 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6年4月至2012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胰腺黏液性囊腺瘤的1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4例, 女性13例, 年龄24~70岁, 平均年龄 (51.9±4.8) 岁, 手术病理证实:与周围组织边界清楚13例, 不清楚4例;有钙化者7例, 无钙化者10例;囊壁厚度在2mm以上的厚壁者9例, 囊壁厚度在2mm及以下的薄壁者8例。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并且签署了同意书的情况下参与本次研究。

1.2 方法

将17例胰腺黏液性囊腺瘤患者于手术前日分别采用B超和CT进行检查。其中B超检查采用Aloka-1400型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 探头频率为3.5MHz, 采用自下而上的顺序于腹壁进行检查, 饮水后再取坐位进行检查。然后于1h内再采用CT进行检查, 采用东芝Asteion VF高速单螺旋CT仪进行检查, 造影剂采用优维显注射液100mL。注意检查均由科室内的资深工作人员进行检查, 并由资深医师进行分析研究。然后将17例患者的B超、CT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并将其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

本文中需要进行统计学处理的数据选用软件包SPSS17.0进行处理, 其均为计数资料 (率的形式表示) , 同时均进行卡方检验处理, 并且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B超检查结果18例患者中定位准确16例, 定位准确率为88.89%, 误诊3例, 误诊率为16.67%;CT检查结果18例患者中定位准确18例, 定位准确率为100.00%, 误诊1例, 误诊率为5.56%;CT定位准确率高于B超, 误诊率低于B超, P均<0.05, 均有显著性差异。

B超检查显示与周围组织关系边界清楚者1 0例, 准确率为76.92%, CT检查显示与周围组织关系边界清楚者12例, 准确率为92.31%, CT明显高于B超, P<0.05, 有显著性差异。

B超检查显示有钙化者5例, 准确率为71.43%, CT检查显示有钙化者7例, 准确率为100.00%, CT明显高于B超, P<0.05, 有显著性差异。

B超检查显示厚壁者7例, 准确率为77.78%, 薄壁者6例, 准确率为75.00%, CT显示厚壁者9例, 准确率为100.00%, 薄壁者7例, 准确率为87.50%, CT均高于B超, P均<0.05, 均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胰腺黏液性囊腺瘤在胰腺疾病中所占比例较低, 同时其具有潜在的恶化倾向, 故临床对其重视程度较高, 临床中多数患者在早期无明显症状体征, 往往至病灶发展较大, 对周围产生一定压迫后方被发现[2], 另外, 临床中体检中检测患者的某些血液指标对其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再者, 影像学检查方法也是筛查诊断的重要方式。以往较多研究显示[3], B超对本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同时较多研究认为其可以作为胰腺黏液性囊腺瘤的首选方法, 但是其也存在较多不足, 如误诊率等仍旧较高等等。另外较多研究认为, CT是诊断本病的更佳的方法[4,5]。

本文中我们即就CT在胰腺黏液性囊腺瘤中的诊断价值进行研究, 发现其较B超在较多方面显示出优势, 如在提高定位准确率及降低误诊率方面的优势非常突出, 而且其对病灶与周围组织关系、病灶有无钙化及囊壁厚薄等的诊断效果也更好, 综合这些优势, 说明其在本病的大体诊断及细节诊断方面的优势均更为突出。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CT在胰腺黏液性囊腺瘤中的诊断价值较高, 对于各个细节的分析也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程伟中, 曾蒙苏, 周建军, 等.胰腺黏液性囊腺肿瘤的CT表现[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8, 42 (3) :298-301.

[2]Berman L, Mitchell KA, Israel G, et al.Serous cystadenoma in communication with the pancreatic duct:an unusual radiologic and pathologic entity[J].J Clin Gastroenterol, 2010, 44 (6) :e133-e135.

[3]林晓珠, 陈克敏, 吴志远, 等.CT能谱成像在鉴别胰腺寡囊型浆液性囊腺瘤与黏液性囊性肿瘤中的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1, 45 (8) :713-717.

[4]Kim SH, Lim JH, Lee WJ.Macrocystic pancreatic lesions:differentiation of benign from premalignant and malignant cysts by CT[J].Eur J Radiol, 2009, 71 (1) :122-128.

胰腺囊腺瘤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2013年本院经病理证实的48例胰腺囊性肿瘤患者的CT影像资料, 其中男20例, 女28例, 年龄27~83岁。其中具有囊性特征的胰腺导管腺癌12例, 浆液性囊腺瘤16例, 黏液性囊腺瘤20例。具有囊性特征的胰腺导管腺癌的定义为:胰腺导管腺癌病灶内有囊变或坏死、导管阻塞所引起的潴留性囊肿[2]。

1.2 CT检查方法

采用东芝公司生产的Aquilion ONE640进行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参数如下:螺旋扫描速度0.5 s/周, 螺距为0.8125, 探测器宽度为0.5 mm×80, 电压为120 k V, 电流250 m A。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外周静脉注射碘对比剂碘普罗胺 (300 mg I/m L) 80~100 m L, 注射流率为3.5 m L/s。图像重建层厚1.0 mm, 层间距均为0.8 mm;图像重建均采用标准算法。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法比较各参数对鉴别具有囊性特征的胰腺导管腺癌与浆液性囊腺瘤和黏液性囊腺瘤的统计学差异,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具有囊性特征的胰腺导管腺癌的大小范围 (4.5±2.3) cm, 与浆液性囊腺瘤 (3.5±3.0) cm及黏液性囊腺瘤 (6.8±6.0) cm,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囊性特征的胰腺导管腺癌、浆液性囊腺瘤和黏液性囊腺瘤 (以下简称胰腺导管腺癌、浆液性囊腺瘤和黏液性囊腺瘤) 对比见表1。

注:P1表示胰腺导管腺癌与浆液性囊腺瘤之间统计差异比较;P2表示胰腺导管腺癌与黏液性囊腺瘤之间统计差异比较

其中形态不规则、囊肿多发、有壁结节、囊壁局部增厚、主胰管扩张, 这些CT参数对具有囊性特征的胰腺导管腺癌与囊腺瘤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同时满足前4项CT参数的联合诊断对具有囊性特征的胰腺导管腺癌和囊腺瘤的鉴别诊断具有88%的敏感度和74%的特异性。典型CT图像见图1~3。

3 讨论

与典型的胰腺癌影像学特点不同, 典型的胰腺癌表现为如乏血供的且浸润周围血管或组织的实性病灶, 呈延迟性强化, 在其发病早期即可造成胰腺导管的阻塞;而具有囊性成分的胰腺癌, 在影像表现方面则与囊性肿瘤很相似[3,4,5]。在笔者的研究中, 虽然具有囊性特征的胰腺导管腺癌没有特异的CT征象, 但是一些影像学表现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典型的浆液性囊腺瘤CT征象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囊实性肿块, 边缘可呈分叶状, 内可见多个直径≤2 mm的小囊[6]。可根据壁结节, 囊壁局限性增厚, 形态不规则, 和周围血管受侵这些CT征象来区分浆液性囊腺瘤与胰腺导管腺癌, 但是与瘤内囊性变的胰腺导管腺癌鉴别仍然非常困难。黏液性囊腺瘤的CT征象多表现为边界较清的圆形或类圆形的囊实性肿块, 边缘可见分叶, 呈单囊或多囊状, 囊内分隔不如浆液性囊腺瘤多见, 囊壁较厚。虽然具有囊性特征的胰腺导管腺癌和黏液性囊腺瘤的CT征象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例如囊壁的局限性增厚, 囊内容物的不均一性和壁结节, 但是还有其它一些特征是有助于两者鉴别。例如, 在本研究中发现黏液性囊腺瘤常见于胰腺的体尾部而具有囊性特征的胰腺导管腺癌的分布不具有特异性, 这与其他文献[7-12]结果一致。此外, 具有囊性特征的胰腺导管腺癌的其它影像学表现如:形态不规则以及主胰管的扩张均与黏液性囊腺瘤不同。

注:胰腺颈部可见一分叶状囊性病灶 (白色箭头所示) , 形态学上类似囊腺瘤, 术后诊断为胰腺导管腺癌囊性变

注:ERCP术后患者, 胆总管内可见置管影。胰腺头部可见一囊实性病灶, 囊性病灶成分呈分叶状, 囊内可见分隔 (白色箭头所示) , 术后诊断为胰腺导管腺癌合并囊性变

注:胰腺头部可见一类圆形囊性病灶, 囊壁增厚 (白色箭头所示) , 边缘不光整, 囊内容物不均匀, 形态学表现类似胰腺黏液性囊腺瘤, 后病理证实为胰腺导管腺癌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腺瘤一例 第4篇

影像学检查及表现:2012年5月25日CT平扫显示胰头形态增大,密度不均,胰管局部明显扩张。2013年9月1日CT见胰腺形态饱满,胰腺主胰管明显扩张,最大径为1.3cm,可见分隔,呈轻度强化,扩张的主胰管管壁中度强化,胰腺钩突部可见呈囊状改变的分支胰管(图1,2)。2013年9月6日磁共振成像(MRI)见主胰管明显扩张,胰头、胰体尾部分支胰管呈囊状扩张,分支胰管与主胰管以狭颈相连,胆总管及肝內胆管扩张(图3~5)。2013年9月12日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见十二指肠乳头膨大,开口扩张并见透明胶冻样黏液呈“牛眼征”(图6),有大量黏液流出(图7),胰管造影示胰管明显扩张。

手术病理所见:2013年11月8日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中见腹腔内有少量腹腔积液,肝脏色晦暗,未见肿物,胆囊15 cm×10 cm,充血水肿明显,胆总管扩张,直径约2.5 cm,腹腔内可见多发肿大的淋巴结,最大直径约为2.0 cm。胰腺质地韧,未扪及明显肿瘤,行胰十二指肠切除送检。于主胰管内插入探针,沿探针平行于长轴切开胰腺,见主胰管明显扩张,直径约为1.0cm,胰管内充满胶冻样黏液,于胰头、胰体、胰管内见多发连续乳头状肿物。镜下显示[苏木素-伊红(HE)染色]胰腺导管内见大小不等的乳头,个别有分支,乳头被覆肠型上皮,形态类似结肠管状绒毛状腺瘤,胞质嗜酸性,腔内有不等的黏液,瘤细胞为分化好的分泌黏液细胞,无明显异型性(图8,9)。免疫组织化学:CD20(+++)(图10),CK7(-),Her-2(-),P53(-)。病理诊断:肠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瘤(IPMNs)。

讨论IPMNs是来源于胰腺导管黏液性上皮细胞的一组少见的胰腺肿瘤,约占胰腺外分泌肿瘤的1%~2%[1],特征是导管内乳头状肿瘤,常伴有导管内大量黏液聚集而导致胰管明显扩张。

根据肿瘤细胞的异型性程度,IPMNs可分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腺瘤、交界性肿瘤和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腺癌;根据上皮不同形态特征和表达特性可分为胃型、肠型、胰胆管上皮型和嗜酸细胞型[2]。与传统的胰腺癌相比,其生长缓慢、恶性程度低、淋巴结转移率小和复发率低及极少侵犯周围组织。根据肿瘤起源不同将IPMNs分3型:①主胰管型:肿瘤主要存在主胰管内,主胰管局限性或弥漫性扩张;②分支胰管型:分支胰管明显囊状扩张,肿瘤呈分叶或葡萄状改变;③混合型:扩张的主胰管和囊状肿瘤样改变,扩张的分支胰管与扩张或正常管径的主胰管相通[3]。

IPMNs临床无特异性表现,术前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其影像学特征性表现为均匀扩张的主胰管、囊实性肿块(尤其是位于胰头部和钩突部)以及扩大的十二指肠乳头和溢出的黏液等[4],恶性病变影像学特征主要包括主胰管扩张程度、壁结节的大小、囊壁及分隔是否增厚并强化等[5,6,7]。主胰管型主胰管呈弥漫性和(或)节段性扩张,伴或不伴胰管内分隔及结节状和(或)扁平状的突起实性成分,在胰管内可见因结节状突起形成的充盈缺损,结节状突起增强后呈不同程度的强化,并可见肿瘤强化。十二指肠乳头增大,突入肠腔是主胰管型IPMNs的特征性改变[8]。CT、MRCP和超声内镜既能清晰显示扩张的胰管又能显示肿瘤的实性成分及胰管内结节状突起,ERCP可显示扩张的胰管内乳头状或不规则的充盈缺损,在观察十二指肠乳头增大的同时,还可确定在乳头切开后是否有黏液流出。分支胰管型多位于胰头和钩突部的单房或多房囊性病灶,典型者呈葡萄串样改变。分支胰管型的恶性程度相对较低,病灶内多伴有厚薄不均的分隔及大小不等的壁结节。囊性肿瘤与主胰管相交通是其特征性表现[9]。薄层MSCT可以准确显示扩张的胰管、囊性肿瘤及囊内乳头状突起,对分支型有较好的诊断价值。MRCP不仅能清楚显示发病部位、胰管的扩张程度、肿瘤内部的结构如分隔和壁结节的存在,而且可以观察到十二指肠乳头增大的征象。MRCP在显示肿瘤和主胰管的沟通情况,是其他影像检查无法代替的[3]。混合型肿瘤既存在于主胰管又存在于分支胰管,肿瘤组织及分泌的大量黏稠黏液阻塞导管引起胰管扩张,周围胰腺实质呈萎缩性改变。

综上所述,IPMNs与其他胰腺肿瘤影像学表现不尽相同,其影像学特征性表现为均匀扩张的主胰管、囊实性肿块(尤其是位于胰头部和钩突部)与主支或分支胰管相通及扩大的十二指肠乳头和溢出的黏液等[3],正确认识本病影像表现,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Ferreira AM,Vaz A,Viana M,et al.Case 136: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tumor(main duct type)of the pancreas[J].Radiology,2008,248(2):695-698.

[2]霍真,杨堤,常晓燕,等.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19例的病理学分析[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8,37(10):670-675.

[3]李仁峰,王中秋,郝楠馨,等.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CT及MRI表现[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3,29(2):327-329.

[4]Trevino JG,Espat NJ,Helton WS.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 of the pancreas[J].J Curr Treat Options Gastroenterol,2006,9(5):385-390.

[5]Manfredi R,Graziani R,Motton M,et al.Main pancreatic duct 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accuracy of MR imaging in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benign and malignant tumors compared with histopathologic analysis[J].Radiology,2009,253(10):106-115.

[6]Ogawa H,Itoh S,Ikeda M,et al.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of the pancreas:assessment of the likelihood of invasiveness with multisection CT[J].Radiology,2008,248(3):876-886.

[7]Sahani DV,Kadavigere R,Blake M,et al.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of pancreas:multi-detector row CT with 2D curved reformations-correlation with MRCP[J].Radiology,2006,238(2):560-569.

[8]Kim JH,Eun HW,Kim KW,et al.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 with associated invasive carcinoma of the pancreas:imaging findings and 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MDCT for prediction of prognostic factors[J].AJR 2013,201(3):565-572.

上一篇:生活在海边下一篇:中职院校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