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规划范文

2024-07-01

乡村规划范文(精选12篇)

乡村规划 第1篇

2014年,住建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县域乡村建设规划、镇规划和村庄规划的试点工作,其中浙江省德清县等5个县被选定为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的试点。通过试点工作的开展初步探索了不同地区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的编制理念、思路方法和针对性内容,也进一步印证了在县域层面编制乡村建设规划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提出了“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规划体制,要求构建适应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划编制体系,尽快修订完善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和镇、乡、村庄规划,强化规划约束力和引领作用”。

2016年,住建部全面启动推进乡村规划工作,出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改革创新、全面有效推进乡村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所有县(市)区都要编制或修编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坚持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先行,构建以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为依据和指导的镇、乡和村庄规划编制体系”。

2 乡村规划的困境

2.1 规划层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乡规划由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社区规划构成,其中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在县(市)域这一地域范围内,与乡村相关的规划主要有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域城市总体规划、镇(域)总体规划和村庄布点规划、村庄规划,涵盖了从县域、中心城区、乡镇到村庄各个层面(见图1)。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乡统筹发展进入新阶段,城乡互动逐渐加深,城乡规划的局限性和矛盾也日益突出。

基于城市视角研究和编制的县域、乡镇规划将城镇和村庄作为两个体系分别考虑,城乡二元特征明显。以“土地”为核心,立足于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目标,将区域中其他基质空间(生态地域、农村地域)作为一种支撑城镇发展的成本;重城市轻农村,对乡村发展问题考虑不足,更缺乏县域层面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协调性研究。

现行村庄规划主要依据村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和村庄布点规划进行编制,而这部分规划始终处于不受重视和可有可无的状态,依据性的不足导致村庄规划同质化严重,无法满足不同类型村庄之间差异化的需求。此外,《城乡规划法》虽然明确了村庄规划的法定地位,但是与城市相比,乡村仍处于十分弱势、被动的地位,“自上而下”的村庄规划照搬城市规划模式,与村庄实际严重脱节,不能满足乡村发展建设要求和农民的真实需求,指导性、实施性差。

2.2 实施层面

县域层面围绕城镇化水平、城乡建设指标,“自上而下”的构建村庄体系;而且就乡村论乡村,以建设为重心,无视乡村发展建设的地域差异;现实中往往采取“一刀切”式的建设模式,乡村规划不落地,缺乏项目支撑和资金支持,实施难度大。

乡镇层面重城镇、轻乡村,规划理念和方法照搬城市规划模式,缺乏对乡村发展趋势的分析、判断,导致村庄布点规划流于形式,规划内容雷同、标准化、套路化,“承上启下”的作用无法体现,涉农资金、资源的区域整合不到位。

村庄层面“自上而下”的规划思路和方法无法有效指导乡村建设,片面追求近期实施效果、形象打造等政绩工程,导致村庄规划实施与村庄实际脱节;同时重复建设、无序建设现象突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动力、产业和资金短缺的问题,严重影响村庄发展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概述

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是在新型城乡关系视角下,统筹县域乡村空间、资源、设施、风貌、特色和建设,与以城市为核心的传统规划完全不同,甚至就是要摆脱城市规划的理念、机制和方法的影响,才能构建以乡村为核心的规划框架,实现乡村规划的创新与变革(见图2)。

3.1 规划理念与目标

城乡等值理念。乡村与城市只有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上的不同,但是在收入水平、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及生活便利程度上应该与城市具有相同的价值和相同的生活质量。城乡等值理念不仅是乡村发展建设和乡村规划的核心思想,也是近期导向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战略的现实路径之一。

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目标。强调乡村发展与建设并重,乡村发展是乡村建设的动力基础,尊重乡村的地域差异与多元化,以农民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的制定乡村发展建设目标和保障农民根本利益基础上的市场化机制与实施策略,实现城乡资源、经济、社会、环境、人口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3.2 规划内容与重点

县域乡村建设规划不是单一的空间规划或建设规划,而是人口、产业、生态、空间、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风貌特色和实施建设等各元素高度关联、互相衔接协调的城乡统筹规划。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改革创新、全面有效推进乡村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其规划内容主要包括乡村建设规划目标、乡村体系规划、乡村用地规划、乡村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乡村风貌规划、村庄整治指引六部分。

乡村建设规划目标。坚持决策先行,制定、落实乡村建设决策的五年行动计划和中远期发展目标,并将五年行动计划纳入相应的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乡村体系规划。预测规划期末、各发展建设阶段乡村人口变化趋势与空间分布,与县(市)域总体规划的城镇化水平、人口规模预测进行校核,修正县(市)域城镇化水平与城乡人口规模预测。根据县域发展分区、城乡经济、产业空间布局、乡村人口与经济发展趋势等,确定城乡体系结构,村镇等级、规模、功能,明确发展重点。

乡村用地规划。明确县域乡村发展策略、乡村空间布局模式和乡村建设用地规模总量,划定乡村居民点管控边界,提出土地分区、分类原则与管控要求。

乡村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落实已有专项规划,强调分类、分级、分效、分期规划原则和实施控制。结合乡村分区、分类,确定乡村供水、污水、垃圾治理、道路、电力、通讯、防灾减灾等设施的位置、规模和配置标准。依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以不同生活圈配置教育、医疗、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明确村级配置标准。

乡村风貌规划和村庄整治指引。根据乡村风貌的基本特征,挖掘地域文化,在县域范围划定风貌分区,分区制定田园风光、自然景观、建筑风格、元素符号和文化保护等风貌控制要求。分区、分类制定村庄整治要求,提出重点整治项目、标准和时序。

规划重点在于探索符合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的县域城镇化战略,从县域层面梳理并确定村庄适宜的发展路径与建设模式,强调发展引导与空间规划并重,突出运营管理,明确村庄整治实施措施。在此基础上,规划从人口、用地、布局模式三方面出发,将传统“自上而下”的刚性控制规划转向“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引导性控制规划。

3.3 规划难点与创新

多规融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分属不同行政部门,立足点、规划目标、内容和方法不同,却作用于同一个地域空间,内容重叠、管理分割、规划打架等问题日益突出。县域乡村建设规划要发挥综合作用,实现“一张好的蓝图干到底”,应整合各规划并实行严格的底线控制。除耕地红线外,重要的生态空间、传统的村庄肌理和形态,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等都应该划定红线,分级、分类的进行坚守和保护。

规划衔接。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正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法定地位尚未明确,规划技术、方法尚不成熟,与现有城乡规划体系(即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乡镇总体规划、村庄布点规划、村庄规划)之间的关系需通过进一步的规划实践进行梳理、总结,形成与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互补,具有独立的编制、审批机制和法定地位的规划。在此基础上,与村庄布点规划、村庄规划进行充分衔接,构建“县域、镇、村”三级规划体系。

实用性。县域乡村建设规划不以空间形态和用地布局为重点,更偏向协调型、保护型的城乡统筹规划。同时作为乡村规划,将直接指导、作用于乡村建设,规划内容和成果形式要进一步创新,应更强调实用性,易懂、易操作。

4 德清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

4.1 试点意义

探索长三角地区大城市周边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的规划理念和方法,对于弥补规划依据缺失、完善具有浙江地域特色的县域城镇化战略和城乡规划体系,对有序、合理布局县域城乡空间,构建以不同层次功能圈为基础的村镇体系和基础设施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4.2 规划思考

4.2.1 规划视角的转变

摈弃以城市为核心的城乡规划手法,转向基于乡村视角的城乡关系入手来解析县域、城区、乡镇和乡村的关系,实现“土地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的转变、“乡村城市化”向“城乡等值”的转变、“就乡村论乡村”向“城乡一体、功能互补”的转变、“以建设为重心”向“多元化、差异化、以发展促建设”的转变。

4.2.2 县域城乡总体规划的反思

规划视角的转变是乡村建设规划不同于传统县域规划的关键,德清县县域城乡总体规划和德清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都以统筹、协调县域城乡发展为出发点,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但是基于研究视角、认知取向的差异,德清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在县域人口、城乡体系、城镇空间、乡村发展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深刻反思,并进行适度的优化和调整,提出了更符合乡村发展建设实际、更具针对性的侧重于乡村发展和建设的规划对策。

4.2.3 镇域村庄布点规划的反思

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是乡镇域村庄布点规划的上位规划,通过其进一步落实并细化城镇化目标与战略、城乡体系、乡村用地规划、城镇发展分区、乡村类型与布局模式、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等内容,对乡镇域内的村庄进行综合布局与规划协调;重视发展引导,通过市场化运营管理机制,推动资源、人口、土地、资本等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结合村庄发展建设指引,重点针对村庄发展规模、村庄居民点体系、分区(空间)发展引导、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等内容进行全面深化和完善,为满足村庄差异化发展要求下的村庄规划编制提供直接依据(见图3)。

4.2.4 村庄规划的反思

在县域层面,强调形象打造与价值体现相结合,明确村庄整治与风貌原则,细化整治实施。在建筑整治、道路整治、公用设施整治和环境整治等方面进行总体控制指引,结合特色村落、一般村落等进行分级、分类风貌特色控制指引。

有效衔接“县域—村”层面的规划内容,落实村庄布点规划内容,明确村庄规划的框架体系,主要由村域引导性发展规划、居民点控制性建设规划、可实施性的村庄设计三个层面的内容构成,重点研究村庄人口规模预测、“四规合一”的村庄用地布局规划、基于发展项目策划的行动计划、公共服务设施与乡村综合体概念等内容(见图4)。

4.3 规划特色和创新点

4.3.1 新型城镇化与人口规模预测

城乡人口一直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中,其中城镇人口的主要来源是乡村人口,其增减与城乡关系、城镇化水平、乡村土地流转水平、析出劳动人口数密切相关。德清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修订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预测方法,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预测分析,提高了人口测算的准确率。在此基础上,以乡村人口为主体,在县域层面实现以乡镇为单元,进行“自下而上”的校核(见图5)。

4.3.2 县域城乡体系

打破纯粹的等级规模结构,强调“城—镇—村”三者的作用关系,重点分析城镇吸引力、景区影响力、乡村自我发展动力的作用力关系,形成以空间分区为单元的城乡体系结构,由传统的“城镇体系+村庄体系”转向新型的“城—乡体系”,中心城区、城镇范围内和周边的村庄形成“城—村”片区、“镇—村”片区,风景名胜区范围内和周边村庄形成“景区—村”片区。强调乡村发展建设的地域差异与多元化,形成“城镇型社区—新村社区(重点村)—混合型居民点(中心村)—旅游型居民点(特色村)—生活型居民点(基层村)”的复合结构体系(见图6)。

4.3.3 城镇发展分区指引

结合中心城区辐射区、镇村互动发展区、风景区辐射区、生态保护区等空间分区,在城乡用地构成、城镇化动力与发展方向、城乡功能、主要问题和规划控制指引重点内容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规划建议与要求。

4.3.4 县域城乡用地布局框架

基于多规融合理念进行底线控制。对县域层面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涉及的重叠内容进行衔接、平衡和统筹布局,在此基础上构建县域城乡用地布局框架,进行县域空间管制规划,强调对非建设用地的细分,以增强空间管制规划的可操作性。

4.3.5 乡村布局模式

强调乡村的地域差异,采用存量规划方法,打破“一刀切”的、以集聚为核心的中心村布局模式(见图7)。基于区位条件、外部驱动力和自身资源禀赋差异,进行“集聚因子—反集聚因子”分析,确定城镇带动、工业发展驱动、交通条件、地缘条件、重大项目带动等因素有利于乡村的集聚建设,地形地貌、历史价值、生态保护要求、农业发展、旅游发展、村民意愿、建筑质量(迁建成本)、村庄规模、空间形态肌理等不利于乡村的集聚建设。在此基础上,以乡镇为单元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形成“新建”“保留”“迁并”相结合的、符合乡村发展建设实际的县域乡村布局模式(见图8)。

4.3.6 城乡统筹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规划实行“分类、分级、分效、分期”规划和实施的“四分”控制体系,并引入“城镇生活圈”概念,因地制宜的完善、深化“镇—村”两级的专项规划内容与要求(见图9)。与相关规划进行衔接,尊重乡村地域差异,结合不同层级生活服务圈,形成“城镇共享区、均衡网络型服务区、传统等级结构服务区”三大村级公共服务体系分区,并完善了村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标准和具体配置要求。重点研究了市场化作用机制,突出运营管理、强调政府公益性设施的配置与市场相结合,以有效避免对有限地方财政资金的过度依赖。

5 总结:乡村规划的变革

乡村规划的核心问题是现代城乡关系的反思与重构。乡村目标图景是以和谐人地关系、乡土文化特色为核心,传统与现代并存;是具有多元化的乡村人口和社会经济,具有地域特色的高品质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空间;是实现资源的可持续保护与利用,实现“城—乡”各要素自由流通,全面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和要求。

乡村规划的研究范围涵盖县域、镇(乡)域、村庄三个层次,我们必须打破“就城市论城市”“就乡镇论乡镇”“就乡村论乡村”的思维和规划惯性,通过基于乡村视角对现有城乡规划体系、内容与技术标准的补充和修正,形成县域乡村建设规划、镇(乡)域村庄布点规划、村庄规划和村庄设计相结合的乡村规划体系(见图10)。其中县域层面的乡村建设规划应成为独立的、具有法定地位和效力的、与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互补的规划体系,以弥补乡村规划依据缺失,强化实施支撑,逐步建立由县区政府主导、省市主管部门指导、县区各主要单位全面参与的规划编制协调机制,有效推行、管控县域范围内各层次的乡村规划和乡村建设。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的必要性、迫切性已不言而喻,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是规划视角的转变、是回归乡村本源的规划实践并具有先导地位。通过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进一步梳理现有的城乡规划体系,也必然会推动乡村规划的变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建筑科学设计研究院.德清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2014—2030).2014.

[2]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德清县域总体规划(2006—2020).2005.

[3]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改革创新、全面有效推进乡村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建村〔2015〕187号).2015.

城乡规划设计美丽乡村规划 第2篇

摘要:现如今,我国对于城镇化的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导致我国城镇和乡村之间的差距变大,以至于很多农村都不能很好享受与城镇相同的待遇,这样不仅会加剧资源以及环境等社会矛盾,还会在不断发展中出现更多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现阶段就需要在城乡规划设计中,完善美丽乡村的规划,进而早日实现城乡一体化。本文主要对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美丽乡村规划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阐述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研究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城乡规划设计;美丽乡村;规划

从我国的经济情况中来看,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都逐渐投入到市场中,所以我国经济也在不断提升,在这种情况的驱使下,我国国民对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美丽乡村规划越来越重视,人们不仅想要有更高质量的生活也逐渐提升了自身的审美。而且从目前来看,我国城镇化的规模也在进一步地加快,因此需要政府部门不断加强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美丽乡村规划,让乡村可以与城市一起发展下去,解决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矛盾,这样才能让乡村向好发展。而且传统形势下的城乡规划设计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我国实现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的需求,因此想要更好加强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美丽乡村规划就需要逐渐找到一些合理的方式,加快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的进度,有效解决好我国城乡规划设计中的问题。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美丽乡村规划存在的问题

1.1 政府部门缺乏美丽乡村的规划意识

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很多政府部门都开始重视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但是很多政府工作人员都没有对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有全新的认知,所以在开展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的过程中还是用一些比较传统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政府工作人员制定了有效的规章制度,但是因为没有完善的体系,导致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1]。

1.2 政府部门过于注重表面的形象工程

在进行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个非常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就无法更好进行规划。现阶段很多政府部门过于注重表面的形象工程,反而没有注重具体的工作质量。而且很多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都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在检查之后,就不会重视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导致乡村一直不能更好进行规划。

1.3 乡村的建设过于千篇一律

为了更加迅速的完成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很多政府部门都为了更早实现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的目标,所以在构建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的时候都是按照传统的一些规划方式以及准则来开始的,导致农村中出现的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基本上大同小异,没有自己的特点,导致农村不能更迅速的发展[2]。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研究的具体措施

2.1 对乡村进行合理规划布局

在对乡村进行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的过程中需要采用一种新型的规划方法,同时对乡村的情况进行合理规划布局,这样不仅可以让乡村在日后更好的发展还可以让乡村与城市齐发展,一直以来,乡村的发展都不如城市,因此设计人员需要注重这一点。因此想要做好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就需要从几个方来重点阐述:①政府人员需要做好完善的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工作,对乡村的情况有全面的了解,同时要深入到人们对生活中,了解村民的真实想法,针对村民的意见进行规划,这样才能满足乡村发展的需要,进而提高整个乡村的经济,也可以让农村人过上更高质量的生活。②政府人员需要做好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的宣传工作,很多村民由于思想陈旧,所以对新型规划接受度很低,因此需要设计人员需要做好宣传,提高村民对美丽乡村的认知度,并了解其内在的好处,这样便可以提高村民的计划参与度。而且设计人员在不同的阶段落实好不同的计划,并在工作的基础上做好防范工作,这样才能有效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③政府人员需要针对农村的发展进度进行合理规划美丽乡村建设布局,结合农村当前的房屋状态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进行合理调整,并落实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而且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不要占用其他的土地,在维持乡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推动乡村更好的发展[3]。

2.2 保护乡村的整体生态环境

想要更好建设乡村,同时做好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就需要先注重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环境是人们生存的基础,只有环境

质量越来越好,人们才能更好的生活。因此在开展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的时候需要不断加强生态环境的宣传工作,让农村人可以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这样才能提高整体的环境质量,进而满足人们的需要。要知道只有好的环境才能给人们提供更高质量的生活,而且为了有效满足农村人的需要,政府工作人员还需要利用广播和黑板报的方式加大生态环境的宣传力度,这样才能让人们更有效的保护环境,进而提高环境的质量[4]。而且政府人员需要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的基础上打好美丽乡村规划的基础,并制定好相适应的生态保护机制,增大乡村中的绿化面积,同时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人们对于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的认知度,还可以更好的保护环境,加强人们的认识,进而推动乡村建设发展。

2.3 提高乡村的基础设施

从具体的情况中来看,乡村在基础设施上同城市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乡村为了更好发展就需要让政府加大投资的力度,这样才能帮助乡村做好基本设施工作。之后,政府人员才能结合乡村的实际情况做好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乡村建设的成本,让乡村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在设计的过程中如果城乡之间的距离比较近,那么设计人员就可以直接借用城市中的设施,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有案例可以依照,从而达到加快农村发展的目的。而现阶段政府工作人员在对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进行规划时,需要对乡村进行完善、合理的布局,注重对乡村环境的保护,同

时还需要注意乡村的人文主义建设等,这些方式都是政府人员构建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的重要模式,但是很多农村人并不了解美丽乡村规划的重要意义,因此政府人员需要改变农村人对美丽乡村规划的看法,并让农村人可以更有效配合政府部门开展相关工作,将美丽乡村的规划落到实处,进而让乡村的经济获得全面提升。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现阶段我国的经济状况也在逐步提升,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更好落实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就需要政府人员不断转变传统的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理念以及模式,针对当前的城乡规划设计情况找到一些合理地方式来解决其中的问题,这样才能有效落实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进而让城市和乡村可以更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乡村规划 第3篇

关键字:新乡村建设;欧洲国家;土地流转;乡村景观

随着中国经济发达,我国早已步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截止到2015年,我国的城市化率达到56.10%,在城市化进程中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土地集约化程度低,农业补助比例低。三农问题、城乡二次元等已不是热点问题。且乡村土地使用权是近年来上访率高的一项,农村人口流失严重、人口老龄化、土地的非农开发等问题大大削弱了农村地块原有价值体系。乡村也是传统文化产生的一个跟基地,农村“空心村”比例逐年增高,城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断扩散,乡村的生活方式日益接近城市,失去其本有的特色与传统。在发达国家如英国、德国、法国与荷兰国家在土地流转、生态维护、经济策划与经营、风貌特色保留等发面经过长期摸索过程并取得无法比拟的乡村魅力,其成功经验值得我国乡村建设问题上所借鉴。奥雅设计作为新型城镇化的综合服务商和文创产业的品牌运营商,为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一体化及专业化的解决方案完成了近千项具有影响力和较高声誉的作品。其研发中心在对于现代新型乡村建设工程设计规范与运营开发示范应用的成功经验与先进理念值得在新常态的乡村建设问题上有所借鉴。

一、欧洲乡村发展趋势

欧洲乡村大是欧洲独特的文化、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向往居住在乡村,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环境是吸引人口向乡村迁移的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其农村社区已经从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经济角色成功转化为提供居住、养老、旅游休闲、生态环保等角色。退休人潮、富裕阶层等纷纷落户乡村。“逆城市化”迁移也推动乡村发展。随着非农经济在乡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其典型代表国家分别有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等。

英国曾是欧洲最发达的农业国,其乡村发展是以传统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社会向近代工业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过程。政府对于土地价格进行评估,确立了一套土地注册体制以便于土地出售。将保护乡村历史和景观写入法律条文,維护国家公园和地方自然风景区的风貌和特色。

法国是欧洲主要农业国之一,在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等背景下,顺利推进法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时也保持了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城乡稳定。其乡村政策在不同时期围绕着农业与生态设定从保证乡村发展稳定,生态景观良好。

德国国土面积相对广阔,乡村人口为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二。农业发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且德国村庄以优美的 自然环境、完善的交通体系等闻名世界。其保护区域特性更新传统建筑,扩建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在生态方面,将村庄与周边自然环境协调起来,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经济。此外更开始注重生态、文化、旅游、休闲与经济价值的结合。

荷兰国土面积42000km2,1/5土地属于围海造田。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城镇化大幅度增长,其水平已超过80%。荷兰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土地整理的国家之一,土地重构是一种综合性的乡村发展手段,达到了改善农业的土地利用,促进农业的发展,达到土地的规划集中化与整体化的目的。

二、欧洲国家乡村建设发展总结

2.1以农业发展为出发点的英国乡村建设

受上世纪末“重工轻农”的社会思潮影响,其农业发展水平停滞不前,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大幅下降,贸易方面出现较大逆差。进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本国农产品储备的不足,受到了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严重配额限制。处于确保农业的稳定发展的目的,英国第一部关于农业发展的法案于1947年出台,促进英国农业的发展。

2.2以生态农业为目的的法国乡村政策

在顺利推进法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时也保持了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城乡稳定。法国农村发展政策的三个主要目标是从农林产量、农村环境和农民收入的角度而设定的。在法国“光荣30年”中,法国的乡村政策在不同时期围绕着以上目标进行政策上的适当调整保持了城乡稳定。

2.3以村庄更新为重点的德国乡村扶持

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德国开始展开“村庄更新”,德国乡村更新的主要目标是重塑乡村土地的景观结构不至于过于分散,开发现代化基础设施,缩小乡村地区居民与城市居民贫富差距,破除非农业经济用途房屋重新调整剩余建筑物的体积规模开发状态,其中农地整理为重要手段之一。二战之后,在1954年颁布的《土地整理法》明确具体措施即保证农林经济并肩发展。20世纪70年至80年代,村庄更新开始意识到乡村原有风貌保留的重要性。村庄更新的原则是,为了保护区域特性更新传统建筑,扩建完善村庄基础设施。

2.4以农地整理为核心的荷兰乡村改革

乡村区域规划主要是以土地整理和土地开发开展。其中土地整理具体为交换农户间土地、削减碎片化农田、修建道路、复垦土壤和水质,土地开发审视自然的保护、原生态资源发展、休闲产业等。 “农地整理”一直是荷兰解决农村及农业发展问题的重要举措。在20世纪初,荷兰开始较大规模的土地整理,在不同历史时期土地整理政策做出不同的调整,农地整理对荷兰乡村景观发展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经过1924颁布的《土地整理法》(Land Consolidation Act)到1947年完善其效率颁布的《瓦赫伦岛土地整理法》(Walcheren Land Consolidation Act)达到了改善农业的土地利用,促进农业的发展,达到土地的规划集中化与整体化的目的。

nlc202309090241

三、我国乡村建设与启示

3.1管理制度构建

我国一直以来在乡村土地政策调整与变化顺序为:土地改革、农业集体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针对我国乡村发展情况,应为保证土地用地性质的严格规定,出台相关用地法律,建立保护补偿机制,保证基本农地的面积不减少,其用地性质不被改变。对土地承包经营加大力度的管理。保证流转市场公平公开透明化,例如允许更多农民以转包、出租、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3.2推动乡村经济

参考英国“乡村价值”理念的演变。集中化的生产模式,提升粮食的生产。同时重视农村休闲旅游,享受大自然需求的增长。过去的几人,在城市化审美疲劳与城市污染的影响下,乡村的自然景观、清新的空气为人们向往的生活休闲模式,针对不同的乡村特点,根据其固有资源与保留传统习俗,打造中国特色农村,提高乡村品牌效应,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多样化。

3.3完善基础设施

為改变公共资源的配给,政府及制度调控上应向农村偏斜,尤其是在教育与医疗服务设施上需增加其数量及质量。在农业角度,明确本地区的优势,有效的规划管理推动主导经济产业的发展。制定优惠政策,简化审批程序,引导主导产业发展,提高农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此会影响到“返乡潮”,在乡村配套设施及产业机遇发展转型下,更多年轻人重返家乡将推动乡村再次发展壮大。

3.4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

在综合考虑乡村社会、文化、历史、经济和环境条件下,中国的乡村需要尽力保护其文化历史,并对其内涵进行挖掘,防范全球化和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同质性趋势。建设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认同的城市,形成当地的归属感。文化和历史的认同不仅仅是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更重要的是对本地文化的认同和归宿感,应在建筑风格、历史文脉、文化特征上的保护不遗余力。乡村开发及重整需尊重土地性质,减少碎片化农田,修复其乡村交通体系及恢复生态体系,建立相应法律条文对乡村土地的保护及开采制度给予最大力度的调控,维护乡村景观。

参考文献

[1]闫琳. 英国乡村发展历程分析及启发[J]. 北京规划建设,2010,01:24-29.

[2]曲卫东,斯宾德勒. 德国村庄更新规划对中国的借鉴[J]. 中国土地科学,2012,03:91-96.

[3]杨澜. 美欧等发达国家乡村演变的历程与启示[J]. 中州大学学报,2015,01:28-31.

[4]张驰,张京祥,陈眉舞. 荷兰乡村地区规划演变历程与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6,01:81-86.

乡村规划应该是“活”的规划 第4篇

2003年, 浙江省提出了以村镇为主题的千万工程, 千村示范, 万村整治。2012年, 浙江省在示范发展的地市提出了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提升工程和农房改造工程, 这两项工作从城市和农村两个点慢慢走向基本融合。浙江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概念, 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紧密相连的不可分割的载体进行全域规划, 乡村规划已经成为浙江省城镇化进程中的主力军。城市化完成了从30%、50%, 到今天的63.2%的增长。现如今, 浙江省需要提升城市化质量。城市化质量的提升必须要把村镇规划纳入到全社会的发展规划当中来, 所以浙江省提出全域城市化发展的主题核心中, 主要体现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

乡村规划的要义就是一个字:“活”。首先, 一个村庄规划在城镇化过程中, 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这是在推进城市化追求幸福生活核心当中、在提升人本的城市化过程当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要紧紧跟城镇化的要求结合在一起。

第二, 乡村规划必须有可操作性。乡村规划要切合实际, 要真正找到老百姓关心的问题。要考虑到我们的生存环境、发展环境和人文精神的创造环境。老百姓的居住条件, 包括一些政策中的土地流转和宅基地保留流转, 如何进行交换, 与规划是紧密相连的, 需要非常深入的调研。“活”的规划还要体现的是发展规划, 农村要活起来, 除了硬件方面的提升, 更要把农村的业态和经济注入进去。村庄的发展跟城市的发展要找到一个切入点和结合点。

第三, 体会人文精神的环境。在乡村规划过程当中, 一定要把乡村的人文环境创造、挖掘出来, 保留或者注入乡村文化特色, 让乡村有一种归属感。有了归属感就有了自豪感, 有了自豪感老百姓就更加热爱自己的乡村。活的乡村规划一定要充分的挖掘和寻索当地的材料、元素, 并在规划中体现、反映出来。

第四, 要规划一种通俗易懂的规划。规划要让老百姓看得懂, 这样村民才能参与进来, 与村民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 实施规划才能真正的落地。规划还要是可变的规划, 在乡村要有一个大致的指引, 但更重要的还是让它可变, 万变不离其宗, 不让它走样。

乡村振兴规划公示 第5篇

一、每户生产用具、建筑材料、杂物不得乱堆乱放。

二、各户不能存积垃圾,每天要清理一次,保持自家门口的卫生清洁。

三、各自拆除村内危房、猪栏、牛栏、露天厕所茅房以及乱搭乱建的违章建筑与广告招牌。

四、清除房前屋后杂草杂物,做到堆积物统一安放整齐。

五、家禽家畜不得散养,统一集中圈养,保证村内不留养殖粪污、污染环境。

六、在村边选址建一座无害卫生公厕,每户屋内也必建无害化卫生户厕通排污管道。

七、集中处理改造村内污水,做到雨污分流。

八、在村边选地建一个老人娱乐公园,一座文化室和一个篮球场。

九、村民宅基地建房先向村民小组申请,再经村民代表大会研究通过,才能向上级报建,不得擅自选地建屋(包括营业性建房),不得乱搭乱建。

九、村民宅基地建房先向村民小组申请,再经村民代表大会研究通过,才能向上级报建,不得擅自选地建屋(包括营业性建房),不得乱搭乱建。

十、推进乡风文明治理,以和谐处事,以礼义待人。

十一、打造美丽宜居村庄,村内永远保持干净整治,促进绿化生态发展。

浅析传统乡村规划中的表达方式 第6篇

关键词:乡村;景观;文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物质生存需求,开始追求多元、丰富的宜居生活方式,对精神文化的不断追求促使新农村建设地不断进步与提升。 构建乡村价值体系,重树城乡价值定位,让农民生活更方便,让农村社区更和谐,创造出具有亲和感,宁静感的新农村景观,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是其意义与价值所在。

一、乡村概念

乡村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以农业生产为经济活动,以从事农业劳动为主的人民聚集而成的聚落,其文化上具有地域性,传承性,相同性等特征,同时在其他方面又具有人口密度小,生产方式低下,交通不便,卫生公共服务设施落后,相互关系密切等特点。

二、乡村现状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乡村也具有不同时代的特点,现阶段的乡村在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价值,成为世界文化的瑰宝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不足:一是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建设投入不足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身体健康,环境污染严重,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二是基础设施不完善,公益建筑缺乏,道路交通不便影响居民生活与农业生产,三是空心村的出现,土地浪费等现状。

二、乡村规划表达手法:

(一)探寻地域风俗文化。从广泛意义上讲,一切景观都与文化有关系,因为实际上所有的景观都与人发生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受到人们的活动影响。景观也从侧面反映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人与自然相处态度变化的过程,同时也见证了文化的发源、传播、升华以及消亡;在景观设计中,传统地域风俗文化价值体系的影响越来越深。传统乡村中的自然地理因素、地域特色、民族风情、饮食习惯、乡土建筑符号、节庆活动等等都是乡村规划中的重要元素。

乡村规划应为地方风俗提供物质基础,通过设计手法对当地特色文化进行挖掘,取其精华,将其转化为现代农村规划的源泉,要在传承基础上创新,让新农村更像农村,对一个乡村的情况有整体的把握,才能看清乡村的发展方向,才能为乡村做一个符合地域特色的规划。

(二)构建“点、线、面”的景观体系。乡村聚落是乡村景观环境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其中包含“点”、“线”、“面”的景观体系构架。

乡村民居庭院空间景观设计,作为乡村景观体系中的点,是中国传统空间体系的核心。“院落”是中国传统建筑聚落空间的构成元素,是在长期的聚落居民和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具有浓郁人文气息和自然气息的私密空间,具有生产生活、娱乐、交流等多种功能,所以庭院景观在整体景观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对其进行空间处理时更应注重功能性。

可通过树木栽培改善院落气候,蔬菜栽培在美化庭院的同时满足生活甚至是经济需要,通過对设施景观的设计,例如通过筒车、石碾等景观小品的设计,对乡村景观赋予人文色彩。

乡村景观规划中街道景观设计,是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中的地形、地貌、山川、河流,是一种“虽为人做、宛似天开“的设计思想,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绿地是环境规划的基础,在乡村街道景观中,利用街道与村民房屋过渡地带种植庄稼或者蔬菜,使得乡村街道景观更具有田园风光特色;在乡村道路设计上首先根据交通功能要求,利用乡村道路材质、形式、特色进行设计,满足乡村规划中线在整体生态结构中的作用。

乡村规划设计中,受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文明冲击、消费习惯、生活片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公共空间已无法满足乡村居民生活需要,由于受乡村居民对精神寄托、交流沟通、生产生活、自身提升等方面的影响,乡村居民需要适度规模、数量、功能的公共空间。因此在乡村公共空间设计中需要根据村民生活习惯、行为方式进行设计;考虑乡村历史文化传承,及创新。乡村广场规划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应避免城市景观规划手法,结合乡村独特性,采用本地特色材料、传统符号、风土人情、庄稼构造完整的乡村生态体系。

(三)重视传统乡土建筑的继承与创新。建筑作为乡村聚落空间中的精神依附,是构成乡村景观系统的基本元素,同时也是乡村历史文化的反映,因此对传统乡土建筑的文化地位、文化价值应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对体现传统生活方式、文化风貌,建筑艺术的民居建筑进行保留,对缺乏现代功能的老建筑进行改造,使得老建筑焕发真正的活力。

(1)保护传统民居,增加文化底蕴。

通过加固、修缮、是传统民居实现其历史文化价值,使人身临其境,增强对历史文化的了解,见证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

(2)挖掘传统乡土建筑的空间特色,与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相结合满足现代生活功能要求。在保护传统民居的同时进行创新研究,通过对比实现平衡;或维护原有建筑艺术结构,实现新建筑与旧建筑在建筑风貌和上的一致。

(3)注重景观场所精神的塑造,体现乡村文化精神。传统乡土建筑具有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景观场所精神,给现代文明带来特殊的人文感受和精神体验,因此传统民居从风俗文化价值出发,注重乡村景观元素的利用,以本土农作物为主,形成具有乡村特色的田园风光,在城市化进程下大放异彩。

(四)利用可持续性乡村景观规划技术可持续性。从字面上讲,意味着持续的能力。运用人与环境的关系时意味着在我们可预见的未来的持续能力。

首先,作为物种延续,必须满足我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其次,努力了解世界,并了解哪些是对它有益的,在发展过程中与其合作并受其限制,只有懂得在限制中生活,才能达到可持续性。

总之,持续性乡村节能建筑的设计要服务于本地生态系统,考虑当地自然文化资源,并使其对任何发展的影响最小化,以最小的破坏和浪费来实现未来的扩建计划,尽可能多的以最便利的方式充分利用室内外空间的适应性和多样性,运用自然的空气调节技术使村民居住环境舒适,确保村民不会被环境孤立。最终实现乡村建筑的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设计》,(张建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1

[2].《农道-新农村之路没有捷径可走的》,(孙君)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1

乡村规划 第7篇

乡村建筑是指在非城市地区中建设的带有乡土气息的民用建筑,多为独立住宅或联排住宅。作者于2012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CA)进行5个月的交流学习活动。在美国,在城市工作的人大多会在乡村居住,所以在此期间,本人经常受朋友之邀前往其乡村的家里做客,对美国的乡村建筑有了深刻的印象。回国后,到了春节便同家人一起回乡村的老家走亲访友,对老家的乡村建筑也进行了细致的观察。自我国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民开始发家致富,一批批新的乡村建筑建设起来。但是,我们在高兴的同时也要发现并解决其中的问题。在短时期内体验了两个国家的乡村建筑的建设成果,本人深有感触。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在乡村建筑的建设与规划方面我国与美国仍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是,政府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又再一次对新农村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所以,本文讨论我们如何紧抓这次机遇,将乡村建筑建设与规划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发展新思路,实现全面奔小康的目标。

1 中国乡村建筑现状及特点

为了能够得出更准确的结论,作者前往河南省固始县杨集乡以及河北省邯郸县康庄乡进行调研和考察,广泛收集资料,总结中国乡村建筑的现状及特点如下:

1)临街乱盖房屋,没有系统规划。细看中国的乡村建筑群,用一个“乱”字来形容是有过之无不及。老一辈的茅草屋有的被改造成牲畜圈,有的被推倒再建起水泥屋。新一辈的人结婚后大多都不甘心与长辈挤在一起住,便攒钱在附近买地皮盖新房。每次回老家,会发现道路两边的建筑越来越多,越来越挤,没有统一规划的门牌号,而且房屋间距根本不达标,致使屋内采光成为了难题。原本路就很窄,勉强可以会车,但是现在新房都是临街而建,很多人家甚至将门前的道路当作自家的前院使用,在路边堆放桔梗、砖,更使道路不畅通,路面损坏严重,而且为今后拓宽道路增加了困难。据了解,当地居民认为在道路旁边盖新房是最好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方便。现如今家家户户都开始买车,如房子建到了村里,村里道路狭窄,而且都是土路,车子根本开不进来。再加之当地政府对周边道路没有系统的规划,只负责卖地皮、收钱,所以便出现了大家争相沿路乱盖房子的现象。

2)建筑形式单一,没有文化特色。沿街盖的乡村房屋,家家户户所采用的建筑形式、外立面的装饰,甚至是门窗样式几乎都是一样的。走亲访友的时候,知道他们住在这条街上,但是因为无规划,没有设置门牌号,根本无法认清亲友的家门。内部空间设计也近乎一样,一般都为二层,一层是客厅、餐厅、厨房,沿楼梯间上去便是各个卧室。而且房屋的建设没有地域特色,没有乡土气息。外立面大多贴瓷砖或刷白漆,平屋顶,二层在室外的平台用于晾晒衣服或粮食,有的甚至没有设护栏。有钱的人家会在门口处为雨棚设立一对水泥柱子,有的甚至仿科林斯柱式,实在滑稽,颇有牛头不对马嘴的感觉。

3)花钱只为居住,没有经过专业设计。中国的乡村建筑几乎没有经过任何专业建筑设计师的设计,几乎每幢房子都能看出不符合建筑设计规范的地方。据了解,当地居民为了省钱,基本上都是按照一种样式盖出来的,模式基本固定,同一个村的请来盖房的工人可能都一样。老百姓有钱了才能盖房子,只为居住,要求就是经济、实用,不会有类似于形式美的考虑。这样的建筑就像没有灵魂一样,只剩一层“皮”。

2 与美国乡村建筑的差距及产生的原因

2.1 美国乡村建筑的现状与特点

作者在美国乡村的所见所闻与中国恰恰相反,总结其建筑的现状及特点如下:

1)系统规划,统一编制。

美国的乡村建筑群,政府规划井然有序,一家一户对应着一个门牌号,并留有合理的楼间距,不会出现在间隙中加盖一间房子的现象。道路、停车场及其他附属设施设计合理,并且会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2)建筑形式不拘一格,争相斗艳。

一路走过,每座住宅都不一样,各自有着各自的风格,有欧式、伊斯兰式、地中海式、维多利亚式,等等。从房子的设计,大概能看出来户主是来自哪里,甚至能看出来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样式所用的材料也不一样,富人用石头,穷人用木头,不管是什么材料都能尽显其特色。内部空间的设计也不尽相同,从入口的设计就能够看出。有的主入口在一层,有的从主入口直接进入二层。置身于其中,就像是在一个展览会,每一座住宅都是一件精美的展品。

3)经过专业设计,符合各项规范。

从精美的住宅中能看出其主人的良苦用心,不管是自己动手还是聘请建筑师都是精心设计每个细节,力保由里而外,从一个门把手到门窗立面都能达到风格统一而和谐。而且美国人注重人性化设计,所以在设计时融入了主人的喜好并紧扣其使用特点,并非只是一栋冰冷冷的“水泥屋”,而是像一件艺术作品一样具有生机和活力。这样的建筑设计作品更是完全遵循当地的建筑设计规范,丝毫不会马虎,或者因为节省钱而忽略这些细节。不仅为自己,更是为了家人的安全考虑。

2.2 中国与美国乡村建筑对比与分析

通过对两国乡村建筑特点的总结,在作对比时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的杂乱无章,而美国的井然有序;我国的形制单一,而美国的风格多变;我国的粗制滥造,而美国的则是精心雕琢。

如此说来,为何两国之间的乡村建筑的差距有如此之大,综合起来说,中国的乡村建筑缺三样东西:钱、规划、管制。

首先是缺钱。乡村地区的人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没有设计意识,而且设计费对于他们来说毕竟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尽管多年以来政府一直在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但是中国的现状仍是穷人大部分聚集在乡村地区,并不如美国一样富人在乡村及郊区买房,在城里工作。所以,因为没有足够的钱,当地人民只能连地皮加盖房子总共十几万元便草草了事,还有钱的就装修一下,没钱的就只能住着水泥房子了。

其次是政府缺乏对乡村细致、整体的规划,以致当地居民在道路周围乱盖房屋。只要是买到了地皮,便可以随心所欲地盖房子。这样乱来不仅房屋质量会有所下降,其产生的副作用,如对道路的破坏,会对人民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最后是政府缺乏对乡村的房屋建设进行约束和管制。政府没有贯彻建筑设计规范,当地居民又没有聘请专业的设计师进行房屋设计的意识,自然对细节考虑不周全,居住时会出现很多安全隐患。

3 中国乡村建筑发展规划趋势

分析出问题所在的原因后,我们便要找到解决对策。近几年,新农村建设工作不断纠正错误,不断创新。2012年12月31日,21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十个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鼓励土地扭转,即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转向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同时也将探索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准入和监管制度,并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办证工作[1]。这种思路化零为整,集中生产力,以提高生产效率。作者认为,中国的乡村建筑也可以借助这种思路进行发展。毕竟我国的国情比较特殊,我们不能硬搬美国或者其他发达国家的乡村建筑作为发展蓝图,而是要走出一条属于我国的发展道路,即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建筑发展之路。

此条发展道路的初步构想总共有三步:第一步,由政府统一规划,将居民的居住用地提前划出,老房危房该拆就拆,集中居住用地,化零为整,要尽量保证乡村居民都有自己的房子。在规划时眼光要放长远,预计未来居住用地的发展趋势,并为未来的发展留有足够的余地。而且不仅是建筑,道路及附属设施建设,如停车场(现如今的停车难早已暴露出政府当初的规划并没有和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相结合),也要谨慎规划;第二步,政府进行招标,聘请建筑设计师进行设计及工程队进行建设。但是在整片居住区并不是完全统一,就像是无限复制,而是要设计划分出不同规格、不同面积、不同价位、不同样式的住宅,政府按照房子的成本价卖给当地的居民,让具有不同购买力的居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买到称心如意的房子。但是在运作过程中,政府也要加以管理和控制,防止炒房现象的发生;第三步,居民入住后,由于家庭规模会不断发生变化,对住房的需求也会不断变化。对此,政府也要做出相应的对策,比如引进国外“适应性住宅”的理念,即建筑的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对空间不断地进行设计,住宅内部空间在二次装修的过程中可以重新分配,以满足居民的需求[2]。

以上三个步骤,每一步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不难发现,政府的角色在每一步中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国乡村建筑今后的发展关键在于政府的作用效力。政府可以补上乡村建筑所缺的东西:钱、规划、管制。作者提出的发展道路,从表面上看类似于现在我国极力推行的农村城镇化,但其实二者在本质上有极大的区别。作者认为乡村今后的发展从目前来看还需保留其乡村的本质特征,并不应该全部被同化为城市。毕竟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是中国的基础,根据现在的国情我们暂不能动摇这个庞大的根基。而且,如果整个大环境没有被城市化,包括文化、人的素质、经济、政策,仅仅建筑设计脱离农村,完全现代城市化,则如同空中花园般脱离现实,被大众所耻笑。所以中国的乡村建筑仍需有乡村气息,但仍需向城市化努力。此外,因设计时要有现实作为依据,所以要将“和谐建筑”作为设计理念,即要建设与周边建筑、当地文化、人的心理感受、宗教信仰、经济、政治等协调、完整、适应为一体的建筑[3]。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比美国的乡村建筑,发现了中国乡村建筑的不足之处。再结合新农村的发展思路而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的乡村建筑的发展之路。总之,我们应该开拓思路,解决今后更多的难题。同时,政府也要真正发挥其作用,做好本职工作,在发展乡村建筑等各个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带领我们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

摘要:将中国和美国乡村建筑建设现状进行对比,总结了二者在规划、形式、设计方面存在巨大的差距,进而剖析差距产生的主要原因,最后,反思中国乡村建筑如何沿着中央进行新农村建设的思路来解决现实问题,以及由此提出今后中国乡村建筑的发展路线。

关键词:乡村建筑,新农村建设,和谐建筑,建筑设计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Z].2012.[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Z].2012.

[2]艾维.弗雷德曼.适应性住宅[M].赵辰,黄倩,译.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艾维.弗雷德曼.适应性住宅[M].赵辰,黄倩,译.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县域乡村建设规划 第8篇

当前我国乡村正处在收缩应对与更新交织的架构中。三十多年的快速城镇化导致乡村呈现空心化的收缩应对。从1986 年到2014 年,我国的城镇增加了90%,乡减少了80%,村庄减少了28%。同时,乡和村人口减少了40%,然而面积却是增加的,尤其是村庄的面积增幅比较大。

近几年,受新型城镇化和国家生态战略的影响,乡村出现了多元化的更新发展,互联网技术使中国乡村的乡土联系更加密切。2014 年,我国的网民已经占到农村人口的28%,有84% 的人在使用手机,县域和城市网购消费快速增长,县域农村的增长高于城市18%。

在惠农政策的推动下,乡村的人居环境得到很大提升。四川省从宜居宜业乡村出发,几年时间内,通讯、环境治理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而江浙一带已经进入到美丽乡村的经济经营时代。西部地区的贵州省主要是从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出发,两年时间内,在贫困覆盖层面是全国将近2.5 倍的情况下,完成了多项指标,难能可贵。此外,广西的人居环境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可见,在中国的农村,不管东部西部都在大幅度提升。

此外,乡村文化、环境、生活的经济价值日益显现。2014 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已经超过12 亿,占旅游总量的1/3。乡村的变化使得城乡之间历史的天平已经在悄然改变,我们除了要关注村庄的具体建设,更应该从面上重视乡村的变化与趋势,从面域角度去正确把握在收缩与更新交织中的乡村重构。

2 现行县域乡村规划的弊端

县域是引导乡村合理发展建设的最佳单元。我国有1600 多个县,占国土面积的98%,县域就是整个中国乡村的主体,同时也是统筹乡村建设最理想的平台。但是在以往的城乡规划体系中,尤其缺乏对县镇乡村规划的系统规划,真正关于县镇乡村建设的规划目前只是包含在总规中的县一级的城镇或者叫村镇体系规划,这个规划实际上有很多的局限性。

首先,其更多的偏重于城镇规划。

其次,其仅局限在村镇体系构建上,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也缺乏对村镇变化趋势和调整的科学判断,缺乏对村庄整治和发展建设的具体措施。因为农村的生产环境和生产方式都存在滞后性,所以早期的乡村和现在的中国乡村存在很多的不适应。不能用简单等级型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内容繁杂化的村庄,它脱离乡村的建设实际,无法指导具体的村庄规划。因为缺乏指导作用,使得目前的村庄规划变得非常臃肿,内容复杂化。

很多村庄的基础设施决策权不在村庄本身,而是在县城,这与我国的行政体制有关。所以这种日益复杂的村庄规划,对270 万座村庄来说肯定无法编制。再者,以往的村庄规划农民参与得很少,导致编出来的规划老百姓看不懂。现在乡村建设的实际情况是,城市与乡村空间功能上有本质的区别,至少城市生产生活的功能是基于统一的居民点空间。这种体系不能完全反应乡村对接体系,尤其现在的交通技术和农业现代技术对乡村生态产生影响,使得这种简单的村庄体系不能实现多元化的乡村。还有就是村民需要针对性强、内容简单、易懂、方便实施的规划。

3 县域乡村建设规划试点经验总结

国家开展县域乡村建设规划试点与示范,就是为了扭转以上局面。近些年,住建部在全国十几个县开展县镇乡村建设规划试点与示范。经过试点,我们总结了六条经验。

第一,在做县域乡村规划时,要追求需求导向,广泛调查研究体系网络。县域乡村建设规划试点中,大家都通过社会调查的方法,对农村的试点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第二,县域空间管制,基于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的分区管控。乡村的居民体系与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紧密相连,在这次试点中有很多县域乡村规划试点都加大了对这方面的因素的考虑,具体来说就是基础生态空间的保护,各类生态圈、涵养区,包括一些自然保护区,还有建立空间管制分区。

第三,空间布局,就是因地制宜的村镇体系。原来发达地区的体系,乡镇都比较丰富,不光是其层级比较多,特色比较多,同时类型也很多,有的不一定是县城再到村庄,而是城和村的关系,或是景区和村的关系,所以类型非常丰富,村级相对不均衡。欠发达地区层级相对简单,比如西部地区的层级结构就相对简单一点。

第四,以生活圈理论配置公共服务设施。以往是根据村镇的行政等级来配置公共服务的。实际上,乡村的服务已经不应再以行政等级来配置,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使村庄可以不依靠县镇,也可以不依靠政府。所以对于已经发生变化的村庄来说,不能空间的均等化,应该建立以人为基础的均等化,考虑交通、地形等这些影响因素来进行修整。比如云南建立了一个均等化的工作服务体系以后,对地形、交通和水系进行了修整,实际上扩大了基层的生活圈。

第五,符合县域特点的村庄分类整治。例如浙江省德清县每个村庄资源都非常丰富,规划时应考虑对县级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六,在这次试点中有很多乡村建设的新理念,尤其是浙江的德清县提出乡村群,就是把类型相同、需求相同的一类村庄作为一种群,它们在发展、建设上都有相同之处,也是县委县政府提出相同的政策。他们划了很多乡村群,在这个基础上来重构县域的乡村体系。

4 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综合示范与创新点

基于以上六条经验,在广西桂林一个不发达地区进行了综合示范,总结了四个创新,实际上就是两个先行和两个机制。再一个就是它的乡村规划,因为它是一个县域的不是很发达的地区,所以乡村包含的内容比较简单。从理论上来讲,每个地区的乡村基础是不一样的,发达地区的乡村体系更趋于复杂化,欠发达地区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以前很多规划缺少依据,规划师自己在做依据,如果我们在目标群体上编制这一块,规划就有依据了。所以针对试点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非常具体的五年行动计划,例如污水处理率要达到75%,垃圾处理达到100% 等。根据这些目标具体建立乡村体系,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产业具体性,加上村镇建设的发展体系,总共三个等级的分区和四个等级的办法体系。乡村用地规划,是在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规划的基础上,按分区来进行用地指标规划,对不同地区制订乡村宅基地不同政策,还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等。风貌规划不仅仅是村庄的,它是整合了山水田园自然环境的规划,自然环境的风貌形成八个区,对比提出一系列的规划。从不同的阶段分成三类:基本保障型、专项整治型、综合整治型。还有生态旅游规划,它是乡村发展的主导产品,编制过程强调了村民、规划师和政府的有机的统一。

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岩孔镇永丰村风貌

二是政府编制了简单的规划,按照规划整治之后的效果非常好。尤其是建筑,都是村民自己请的工匠来建设的,而不是政府强制建设的,改造之后环境非常好。这些村庄经济不是很发达,都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所以在全国效果会很好。在报告会上汪洋副总理给予了高度评价,而且按照中央的部署,要在明年开展十三五期间,开展五年计划实施。从这项示范来说,我们感觉到乡村规划确实要加强改革与创新。通过这个乡村建设规划提出来,实际上,由过去的简单的村镇体系加复杂的村庄规划的组合机制,变成了一种综合统筹性的乡村规划和实用简单化的村庄规划机制,这种机制是很符合现代乡村实际情况的。当时提出这个乡村建设规划的时候,引起了很多争论,但是今天,终于成为了一种新的机制,所以我觉得我们的乡村规划一定要加强改革、创新,尤其是要从基层开始。

5 展望与期待

展望一下未来,我们中国的乡村将是在生态文明指引下的美丽重构,尤其是现代技术、惠农政策和城市需求三大力量的叠加作用,使乡村实现生产、生态和生活现代化的重构。一个乡村就是一座乡村文化博物馆,中国乡村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和天人合一的思想的博物馆,孕育并保存了我国丰富而灿烂的乡村文化,我国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350 多个。乡村社会是生态文明最重要的载体,乡村是国土保育的重要屏障,维护着我国的耕地资源和自然环境。

我们的村庄在重构中间还有很大的空间,中国的最具特色的乡村土地制度,各类权属分明,对乡村有很大的影响。此外,还有2 亿多人走进城镇、2 亿多人留在乡村,这些都需要我们探索如何展开工作。

三十年的快速城镇化留下了不少需要弥补的遗憾,这种简单、单一、特色的村庄的建设,使很多被遗弃的传统村落逐渐消失,还有大量自然山水等待修复,还有很多遗憾要弥补。所以,在乡村规划里我们应该肩负责任与使命,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智慧,准确把握未来乡村需要继承保护的、更新发展的和精明收缩的内容,把我国正处在多元重构中的乡村科学地导入生态文明的轨道。不能仅仅热衷于乡村盆景的打造,应该把每个县域乡村建成生态文明的风景。

最后,我套用网络经济长尾理论,中国城市是头身,中国乡村是长尾,虽然组成长尾的个体量小,但当几百万个体连乘长尾舞动时,改变的将是整个中国,一种新的文明跨着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脚步,在向我们走来,将照亮21 世纪致力于这个大变化时代,让我们共同期待。

智慧乡村的规划构想 第9篇

1.1 智能化提升乡村公共服务能力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 关键是让公民均等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国家统计局2013年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总人口136072万人, 城镇人口73111万人, 乡村人口62961万人。在辽宁、河南、安徽等地乡村的实地调研中发现, 乡村常住人口主要是老人、小孩、从事农产品种植的青年, 大量年轻人离家到城市打工。乡村医疗、乡村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如何以低投入满足乡村老人医疗、小孩教育需求?可通过搭建网络平台, 提升乡村公共服务能力。通过远程医疗、电子病历、网络授课等形成覆盖城乡的医疗、教育、文化物联基础网络。通过智能化的无缝对接, 解决农村最急需的服务。

1.2 智能化改变乡村设施农业

智能科技指导。农产品施肥、浇水等种植方式不当, 会能造成食物不安全、土壤环境改变, 空气污染等不良后果。农业专家亲临现场指导又很难实现。搭建网络平台, 农业专家与农户进行有效沟通, 可视化远程对农产品如何种植等问题进行指导, 实现良性循环。

智能销售平台。乡村电商农产品网上销售, 通过电子商务实现农产品、乡村旅游、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包装设计成产品网上销售, 适应各种消费需求, 促进乡村农业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智能农业管理。通过物联网、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 进行智能农业管理。手机遥控管理大棚, 可以观测大棚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湿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信息。安装棚内摄像头, 清晰观察农作物生长情况 (见图1) 。

2 智慧乡村规划建设的实现条件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宽带入户数逐年增加, 2012年我国农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4075.9万户 (见图2) 。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的通知》 (国发[2013]31号) , 2014年, 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三部委联合组织实施“宽带乡村”试点工程 (一期) , 内蒙古自治区、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甘肃省开展“宽带乡村”试点工程建设。到2015年, 实现95%以上行政村通光缆, 农村宽带接入能力达到4M, 农村家庭宽带普及率达到30%。“宽带乡村”为我国智慧乡村提供了首要实现条件。

3 智慧乡村规划案例分析

3.1 国外农业智能化

国外采用物联网相关技术, 在温室生产中大量采用无线传感器管理、调控温度湿度、营养液供给以及p H值 (氢离子浓度指数) 、EC值 (可溶性盐含量) 等, 使设施蔬菜栽培条件达到最适宜的水平。荷兰等设施蔬菜平均年产量能达到每亩5万公斤, 而我国设施蔬菜的产量仅为他们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在人力方面, 国内设施蔬菜生产仍以人力为主, 劳动强度大, 温室年平均用时达每亩3600小时以上。人均管理面积仅相当于日本的五分之一、西欧的五十分之一和美国的三百分之一。

3.2 世纪之村智能化服务

世纪之村智能化服务平台, 是结合我国新农村建设实际, 建立的集“村务管理及公开、村财管理、乡风文明、农家店、劳务供需、星火科技、企业展品、百姓新闻”八大功能为一体的农村智能化服务平台。该平台采用政府提供平台、公司经营、市场化运作模式, 以“整县推进、村设网点、服务到户”为原则, 在不增加新投资的乡村中, 在已装宽带的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代办点、村委会、供销合作社、合作医疗所、食杂店、茶叶店等设立智能服务点的平台运作模式 (见图3) 。现已在福建省泉州市500多个村广泛应用, 使农村村级管理水平有了质的提升, 村务管理更加透明、政府的监管更加有效, 为“三农”提供信息服务支撑, 为提高农村社会资源利用率和拉动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奠定信息服务基础。

3.3 台湾智慧乡村互联网产业

《“智慧台湾”i-235智慧生活科技运用计划》在安全防灾、医疗照护、节能永续、智慧便捷、舒适便利、农业休闲等六大领域开展智慧生活科技创新应用的服务示范。

2006年台湾“农委会”推出“漂鸟计划”, 该计划是鼓励18~35岁的青年人到乡村体验农业种植活动。以创造乡村产业人力, 并协助年轻人在乡村及农业中找到新的工作契机。如励志型职业种稻人, 利用互联网开设自由网店, 采用自销自产的商业模式。

4 智慧乡村规划建设的实现路径

4.1 智能化改变乡村公共服务实体空间

智慧医疗实现远程监护就医。我国乡村医疗服务设施布局不合理, 诊疗条件差, 诊疗水平有限, 乡村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差, 留守老人患病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诊疗。建议每村医务室配置至少一台可以上网的计算机, 政府牵头组织搭建城乡医疗服务平台, 医务室将患者症状、血压、心率、体温等身体健康常规指数传送至服务平台, 医生可根据数据及时与医务室联系, 初步确定患者治疗方案, 乡村医务室根据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有效治疗。患者也可通过平台了解各三甲医院各科室医生的门诊时间, 提前进行门诊预约。实现网络挂号、远程身体监护、远程医疗诊断。与此同时, 患者病历也可为医生相关科研提供经验积累。

智慧社交丰富乡村公共文化。乡村留守老人与子女异地而居, 生活孤单, 精神文化生活单调, 难免情绪低落, 影响身心健康。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建议老年人活动室配置至少一台能联网的计算机, 有条件的家庭安装联网计算机, 可以使老人与异地子女视频聊天, 通过网络拉近亲人间的距离。通过网络观看健康长寿知识、养生堂节目、以及人文纪录片等等, 丰富乡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生活。

智慧教育增强城乡教学互动。建议乡村中小学配置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 有条件的学生家庭安装联网计算机, 通过远程教育资源拓展乡村孩子的视野, 让孩子们有更大更广的求知空间, 提高乡村教育教学水平, 让乡村孩子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增强城乡教学互动。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城乡间教师教学交流, 推广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 促进学校间、教师间的相互学习, 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学生可以实现自主学、随时学, 提高预习温习效率, 乡村学生不出家门也可享受一流教师的授课。增加“同一教学内容, 不同教师授课”的学习功能, 实现“多个教师上, 一个学生听”的新型教学模式。

配置智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医疗、文化、教育等专业性应用系统, 通过提升乡村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 有效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共享, 积极推动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协调高效运行, 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

4.2 智能化促进绿色农业良性循环系统

智慧农业科技指导。农业专家通过网络平台指导农村农业生产问题, 指导设施农业如何施肥、浇水等细节。实现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农业生产精细化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可追溯机制, 生产绿色食品, 保障食品安全。同时, 农业专家可收集系统数据, 作为科研基础资料。

智慧农业网络平台。通过平台了解农产品供求信息, 建立集种植、加工、销售、服务 (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 于一体的乡村电子商务网络, 农产品电子商务是实现订单农业最有效的路径。

乡村农业生产全程智能化规划, 农业领域的专家可通过移动互联网指导农业生产、网络销售、科技服务于一体, 实现绿色农业良性循环。

4.3 智能化规划转变乡村生产生活方式

智慧乡村旅游掌握实时旅游资讯。建立智慧旅游平台, 出行前可以查看景点游客量、是否有车位、附近的特色美食、农家乐住宿、吃喝玩乐游等实时资讯, 开展选择性旅游。使乡村人民享受到城镇居民的便捷生活。

智慧乡村信息服务平台快捷使用各类信息。通过电视界面以视频为主、文字为辅方式, 将电视商城、天气预报、民意征询、农业信息、便民服务、远程党教、农业技术、政策法规等内容传递给农户, 实现生动直观的政策宣传、知识普及与监管服务。

智慧乡村交通掌握实时智能管理。随着我国乡村地区“村村通”战略实施, 几乎所有乡村都解决了交通问题, 针对乡村道路状况复杂、日益增长的车辆需求, 城乡衔接的加强等一系列问题, 建设完善的智能化道路交通指挥管理系统, 包括乡村道路交通信号控制系统, 交通检测、电视监控系统, 交通违法检测系统, 以及乡村“122”交通事故接处警系统。公共交通WIFI覆盖, 打车软件, 公交GPS定位系统, 方便乡村居民出行。

乡村生活智能化规划, 使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智能交通实现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 改变村民生活方式, 方便村民生活。

5 结语

乡村规划建设智能化不仅要“高科技”, 更要“接地气”, 智能化的实现缩小城乡差距, 缩短距离感, 投入少、见效大, 让都市文明与美丽乡村无缝对接。目前, 智慧乡村规划建设处于起步阶段, 规划师应尽快开展智慧乡村规划相关理论、相关标准、相关规范等课题研究, 智慧的规划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摘要:本文首先对智慧乡村规划建设的需求性进行分析, 提出网络覆盖率是实现智慧乡村的首要条件, 然后总结分析国内外智慧乡村规划案例, 最后提出我国智慧乡村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智慧乡村,智能化,公共服务设施,设施农业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智慧地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城市发展研究, 2013 (5) :1-12.

[2]丁国胜, 宋彦.智慧城市与”智慧规划”——智慧城市视野下城乡规划展开研究的概念框架与关键领域探讨.城市发展研究, 2013 (8) :34-39.

[3]刘晓馨.智慧城市发展前景及存在问题.硅谷, 2014 (1) :1-4.

[4]孙中亚, 甄峰.智慧城市研究与规划实践述评.规划师, 2013 (2) :32-36.

乡村景观生态规划初探 第10篇

国外学者对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探究较早, 建立了用于集约化农业与自然保护规划的DLU策略系统, 提出了以空间理论与生态价值为基础的乡村景观规划模式和原则, 也在积极倡导和督促人们保护传统乡村景观和农耕文明[2]。国内对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研究始于20 世纪80 年代, 研究区域乡村发展模式与机制、环境与经济问题[3], 探讨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内涵、原则、方法、模式等[4,5,6]。

1相关概念

1.1 乡村

《辞源》一书中, 乡村被定义为人口分布不如城镇稠密、比较隔绝、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场所。然而, 各个不同的派别与学科对于乡村有自己独到的看法, 但普遍认为, 乡村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必然会产生的、相对独立的、具有特殊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特点的区域综合体[7]。

1.2 乡村景观

随着时间的推移, 乡村景观已成为人类作用于自然的记录, 也是人类历史上不可或缺的文化遗产。总的来说, 乡村景观是乡村地域内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等因素的整体体现, 是以聚落形态为主且具有明显田园色彩的生产性景观[8]。

2乡村景观形象分析

2.1 源远流长的历史性

人是乡村中活动的主体, 也是传统文化形态得以有序传承的活的载体。乡村景观记叙着人与人、人与土地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几层关系, 是当地居民的自传, 也是社会与文化的直接传播者。一位历尽沧桑的老人, 一棵满是年轮的古树, 一座饱经风霜的石桥, 一方见证几代同堂的庭院小舍, 将乡村特有的历史文化轮廓逐渐展现出来。乡村景观记载着一个村落地区的人文与自然历史, 蕴藏着地域发展的信息, 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性。

2.2 朴实无华的存在性

乡村景观不是天然形成的, 也不是通过设计师设计出来的, 而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广大劳动人民用他们的生产、生活常识“苦心”创造出来的。实际上, 乡村景观是一种具有乡土特性的自然存在状态的表现, 它本身的变迁过程都遵从于当地所体现的地形地貌、历史人文等特征。因此, 传统乡村景观的形成具有自发性, 虽然局部景观是在使用者的意愿下形成的, 但它并非经过设计师之手, 是朴实的存在。

2.3 特色鲜明的地域性

乡村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区域, 受地域影响较大。不同的地域特征决定了人们生存方式和行为活动的不同, 也决定了人们建立生活环境的差异, 而这些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是乡村文化中最真实的的载体, 能见证一个乡村的特色景观。从组成要素来看, 乡村景观的人文要素和自然要素都具有明显的乡土气息, 地域特色鲜明。

3乡村景观存在问题

3.1 本身存在的问题

3.1.1 农村传统文化受到强烈冲击, 部分乡村景观过于商业化, 毫无新意。对大城市的向往, 早已使人淡忘农村的一些传统文化, 如风俗习惯、民间艺术等。眼下农家乐泛滥, 大多只是一味地盲从, 却很少有结合自身的实际条件来形成独特景观。

3.1.2 土地浪费严重, 人地关系紧张, 水体污染严重。近年来, 农村圈地占地现象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导致土地利用率低、用地不平衡等矛盾。许多乡村周边都存在建设工业厂房的现象, 导致了水体污染的严重, 对居民生活和生产都影响较大。

3.2 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3.2.1 地域文化特色缺失, 过分追求城市化。许多乡村景观规划刻意模仿成功的乡村案例, 缺少对当地文化和居民需求的考虑, 导致原有的文化特色不复存在。有些村镇为追求所谓的时髦, 打破原有村落风格面貌, 建造现代化甚至国外风格建筑, 对原有乡村景观造成了很多消极的影响。

3.2.2 缺乏合理的景观结构, 存在一定的绿化问题。农村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人们也没有接受景观生态学的观念, 导致乡村建筑空间分散、随意, 公共空间稀少, 导致居民交流贫乏, 娱乐活动单一。农民肆意砍伐树木, 占用公共林地和原有保护林, 也有农民私自栽种树木用作经济用途的现象, 导致乡村植物物种单一、分布零散、层次混乱等问题。

4乡村景观生态规划原则、手法

4.1 乡村景观生态规划原则

4.1.1 生态多样性原则:乡村地区相对较少地受到人工干扰, 可尽量模拟自然的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结构等来还原自然, 给自然环境一个真实的生态原貌, 创造一个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乡村生态景观。

4.1.2 生态流的循环再生性原则:考虑乡村景观的最大容量, 采取控制生态流的良性循环, 以获得更多生产力和防止生态流向不利方向发展以保护环境2 种方式来进行空间优化设计、资源循环再生, 避免对生存环境的不适和对现有自然资源的破坏。

4.1.3 景观演替的人类主导性原则:尽可能地发挥人类的主导作用, 改善已遭到破坏的乡村景观, 促进景观演替的良性循环。当需要保持景观的某一种演替阶段时 (如乡村古村落) , 可利用人工措施来阻止演替的发生, 让其停留。

4.2 乡村景观生态规划手法

4.2.1 因地制宜:乡村景观是由人类与自然共同作用的结果。建设有特色的乡村景观, 必须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 采用适当的方法来进行营造。尤其是对于以农耕景观为主体的乡村景观, 应根据土壤、气候、光照、水、温度等元素的特征来合理安排植物的种植, 以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和景观效果。比如植物配置时适地适树, 大量运用本地树种进行栽植, 可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同时, 也应利用当地特有的农作物来形成活的景观, 将农民的耕作融入自然因素中, 使得景观更丰富, 与周边景观更协调, 既经济又美观。规划中的一些小品、构筑物等可选用当地特有的材料, 让人们对当地的文化和背景有进一步的认识。

4.2.2 普遍与特殊:乡村景观普遍存在于广大的农村地区, 也存在于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同时, 它也是特殊的, 任何一个乡村的存在都有一定的环境条件, 因而每个乡村又各不相同。如哈尼梯田、张谷英村等知名的乡村景观, 都是因其得天独厚的气候与地域条件而发展起来的, 配合当地的特色保护, 使它们更具魅力。而现在大量乡村原有景观遭到破坏, 且缺乏独特性, 造成了“千村一面”的现象。在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建设中, 我们要承认乡村的客观存在性, 设计乡村集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景观, 同时要注重它的特珠性, 合理开发特色乡村景观, 着力打造独具风格的特殊景观。

5实例分析

5.1 项目背景

都遨生态农庄位于望城县农业园区的鱼米之乡大众垸靖港镇, 占地面积27hm2。周边有赵谷场村、钱塘村、廖家垅村等村庄, 西临101 省道, 南距长沙市中心40km, 北依湘阴、益阳, 环境优美, 交通便捷。

5.2 都遨生态农庄规划设计

综合基地现有资源, 紧扣“绿色·生态”这一主题, 以“都遨, 你的村庄”为口号, 打造一个集“猪———沼———果———鱼”于一体的立体生态庄园。以生产体验式游览为主线, 为游客提供参与性活动, 如农作体验、农产品采摘、垂钓烧烤、花田摄影等, 使人感悟乡村生活的悠闲自在。

5.2.1 总体景观布局:根据园区现状以及休闲、娱乐、生产、示范等功能要求, 将项目规划为一带四区的结构模式, 即入口展示带、观赏娱乐区、服务区、体验区和生产区。主要布置有入口迎宾展示大道、水上垂钓、创意农业展览馆、百果园、经济菜园、花田、稻田等景观供休闲娱乐。

5.2.2 生态性景观规划设计:依据生态规划原则, 采用因地制宜和普遍与特殊的手法, 项目在生态景观规划上所做的努力主要有保护现有耕地, 使用本土植物进行绿化;拆除荒废建筑, 发展绿色环保建筑;保护现状中水体, 尽量控制周边污染源;使用渗透性的铺装材料替换现有路面, 降低地表径流;原地收集和处理雨水, 使其循环利用等等。

5.2.3 生产性景观规划设计:项目重在打造生态农庄, 生产性景观自然是重头戏。依据当地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条件主要规划有生态菜园、水产养殖、林下养殖、百果采摘、花田、稻田等为人们提供体验式活动, 同时也可以为当地农民提高经济收入。

6结语

乡村景观生态规划是顺应时代发展和环境可持续发展要求而出现的, 对保护乡村景观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改善乡村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对乡村景观进行生态规划是乡村发展的必然结果, 也是最终结果。乡村景观生态规划是综合考虑生态对乡村景观的影响, 采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乡村进行全面优化设计, 不仅能提高乡村景观的经济价值, 更能提高其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

摘要:乡村景观是人类活动对自然景观的直接作用方式之一, 在景观格局中占有主体地位。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内容, 运用景观生态学和景观规划学的综合观点, 从乡村景观的概念、形象、类型、存在的问题、生态规划原则、方法及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探讨, 从而更好地在实践中对乡村景观进行生态规划。

关键词:乡村景观,生态规划,景观规划学,景观生态学

参考文献

[1]王云才, 刘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 2003, 01:56-59.

[2]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农业生态环境, 2001, 17 (1) :52-55.

[3]郭焕成.黄淮海地区乡村地理[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4]包志毅, 陈波.乡村可持续性土地利用景观生态规划的几种模式[J].浙江大学, 2004, 30 (1) :57-62.

[5]温瑀, 王颖.乡村景观的生态规划[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 (16) :7766-7767.

[6]范建红, 魏成, 李松志.乡村景观的概念内涵与发展研究[J].热带地理, 2009, 03:285-289+306.

[7]张晋石.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06.

乡村规划 第11篇

——汶川地震三周年特别报道

汶川地震三周年,怀念那些逝去的人们最好的方式,是告诉他们,这三年来活着的人们做了什么。

在彭州市白鹿镇、在广元县青川镇,最有特色的民居,最安全的学校,最现代的医院都在告诉我们,这里已经焕然一新。

不止是物质家园的重建,还有精神家园的重构。无论是九零后姑娘橙子,还是更多摄影师纪录下来的笑容,都在平静中蕴育着撼动人心的力量!

那是坚韧、忍耐、乐观、刚强不屈的精神所在。

白鹿镇一村民集中居住点,村民们在白墙上画满了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机器猫、粉色的小鹿、蓝色的小熊⋯⋯充满童话色彩。而另一集中居住小区,外貌却更像欧洲小镇。在灾后重建和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成都市建立和实施了乡村规划师制度,这里演绎着中国城镇化进程中最真实的历史

新人们身着白纱,身后的百年教堂四分五裂。笑容在瞬间凝固在脸上。

摄影师抓拍到的这个“5·12”地震中的时刻,令四川之外的更多中国人知道了白鹿镇这个地方。三年后,这个小镇有了与之前截然不同的风景。

震前,白鹿镇拥有历史悠久的法国风情上书院和古朴的川西民居,地震把一切摧毁后,百废待兴。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0年9月,成都市在全国率先建立实施乡村规划师制度,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征集乡村规划师,为全市所有196个乡镇配备共计150名乡村规划师。重要乡镇“一镇一师”,一般乡镇按片区配备。按照设定,成都市将实现乡村规划师全域满覆盖。

白鹿镇,只是其中一个乡镇之一。

“种玫瑰”还是“种韭菜”?

乡村规划师走进乡村的过程,演绎着中国城镇化进程中最真实的历史。

在一个村子,村民们希望把房子修在路边,但居住区紧挨高速路会留下诸多隐患,对村民身体也不好。挨家挨户了解村民意愿后,规划师们在露天召开了村民大会,拿着大喇叭向村民宣讲,苦口婆心讲道理。

技术方面的问题,相对容易解决。比如起初的乡村规划基本照搬城市规划,但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城市完全不同,城市有很多公共活动空间,但传统农村的公共配套是缺失的。如果把农村规划成城市的样子,是不合理的。即使把城市最好的房子建给农民住,农民还是会很不适应。

四川三众建筑设有限公司规划师肖玺和董玉林在多地调研后得出结论:村民不喜欢楼房,村民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喜欢大空地,大的储藏间,而不是城里人习惯的洁净分区,所以在微观规划中要改变户型平面设计;另外,村民希望公共活动空间能够尽量与生产结合起来。

比如,规划师们曾经在第一批的部分安置房的房前屋后种上了观赏用的绿草和玫瑰,而村民们对这种“中看不中用”的城市景观并不买账。

规划图上的绿草和玫瑰在一周后被连根拔起,种上了韭菜。

与村民之间出现的审美冲突,在经过一番辩驳后,最终会找到一些解决办法。规划师们在第一批安置房的外观设计中使用的是淡雅的色彩,以黑白灰为主比如雅灰;而村民在灾后喜欢大红大绿,明亮的颜色让他们觉得心情比较好。所以,白鹿镇的一处村民集中居住小区,村民们在白墙上画满了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机器猫、粉色的小鹿、蓝色的小熊……从外表看有点像城市幼儿园。但在另一集中居住小区,外貌更像欧洲小镇。

董玉林看到这些“作品”,无奈中也挺高兴。“至少农民也开始懂规划和设计了,这是他们自己思考后所作出的决定。”

乡村规划师们“下乡”上岗

“一个农户都不好说服,何况是一座县城?!”肖玺和董玉林常常感慨,日常工作中的一些障碍,主要是非技术因素造成的。

村民、企业甚至政府等各方观点如何平衡,在具体规划的时候,都必须纳入考虑范围,这也是规划师们要面对的现实。

一方面要考虑当地经济发展,需与当地领导积极沟通;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征求村民意见。因为一些村级公共设施的修建,规划方案最终取决于村民们的意见。规划师有充分建议权,但村民议事会才是最高决策机构。

规划师刚刚进驻村里的时候,村民们开始都会产生本能的抵触和怀疑,所以规划师反复向村民强调自己的第三方身份。

有时候,规划师如何行使建议权,需讲究一些技巧。去年一个村子因面临地质灾害风险,计划搬迁。在征求民意阶段,全村500户村民里只有100户愿意按照规划图的计划搬迁。当时形势急迫,就先把这100户搬到了第一批灾民安置点。剩下的400户怎么办?

讲大道理,村民可能听不懂。遇到这种情况,肖玺和董玉林就用传统的规划理念给他们沟通。比如给他们讲风水。“你原来的房子确实是上风上水,但在我们的整体规划里,要在你房子前面修一片房子,这样你的风水就被破了。”肖玺说这种方法更容易获得村民理解。

“乡村规划师既是城乡统筹发展、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先进理念的宣传员,又是乡镇规划建设实物决策的参与者,更是乡镇规划编制的技术把关人。”成都市规划局局长张樵说。

根据《成都市乡村规划师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规划师们的工作成效应体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四性”原则和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九化理念”,并结合地方实际积极塑造乡村特色。

张樵说,实践中,成都要求农村住房重建要兼顾近期需要和长远发展,统筹安排生产生活设施,发展特色产业。紧密结合实际,充分利用自然地貌和民俗文化,在建筑形态、环境等方面塑造特色,避免千村一面,形成“村落有不同,院落有差异,单体有个性”的多样化乡村形态。体现与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的相融与延续,既要 “显山亮水”,保护自然生态和林盘资源,又要延续历史文脉,注重建筑与自然、人文环境的和谐相融性。

在探索阶段,目前的乡村规划师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机构志愿者,如三众公司,是成都市政府指定的独立于政府的第三方机构;二是通过社会招聘的全职规划师,政府提供事业编制和年薪十万元的薪资,规划师全职进行乡村规划工作;三是介于前两者之间的社会志愿者,原则上无偿为政府提供服务,政府提供津贴补助。

首批50名乡村规划师启动以后,第二批65名、第三批91名乡村规划师派驻工作将分别于2011年和2012年10月底前完成。

尽管乡村规划师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很多细节仍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但成都对于规划师们的工作成绩仍然提出了“严格要求”,每年度还将进行业务考核:其中年度考核优秀和合格者,将获得业绩奖金2万元人民币,优秀者还将被推荐为成都市优秀乡村规划师;而年度考核不合格者,则不发放业绩奖金,甚至被予以辞退或免职。

于是突破与创新,成为了乡村规划师工作内容的关键词。建筑布局怎样既节约土地又错落有致,建筑风格怎样既继承传统又有创新,建筑色彩怎样既有特色又适应当地气候,户型设计怎样既满足生产要求又满足生活要求,道路设计怎样经济适用、一二三产业怎样互动发展……广阔的规划空间为乡村规划师们提供了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

与成都市委、市政府领导一起分享他们对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规划的理解,聆听国内权威专家讲解新农村建设、村镇规划和城乡统筹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实地考察、参观新农村规划建设的优秀案例和灾后重建乡镇……首次集体亮相的50位成都乡村规划师进行了集中培训。为帮助规划师们尽快熟悉乡情镇情,同时也提高基层干部对乡村规划的认识,14个对口接收派驻的镇(乡)党委书记与规划师们一起参加了培训。

“开展培训就是要通过理论政策学习和实践观摩让大家统一认识,正确理解成都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和理念,以更好立足当地实际开展工作。”成都市规划局局长张樵透露,“让乡村规划师从示范线着手规划,来实现田园城市的理念和做法,乡镇和规划师的配对工作,将从这里开始。”

田园城市的规划与现实

规划师们给乡村带来的变化,处处可见:原来每家每户散养牲畜的习惯已经改变了——养猪场现在集中在村民居住区的下风向;村里的小路都不用水泥,而是采用当地碎石,就地取材,节省成本,尽量用当地材料和人工,这样造价都落入当地人口袋,肥水不流外人田。

当然,有时候,乡村规划师们在面对乡村实际情况时,最理想的规划方案,如何与当地实际很好融合,仍是一种考验。

“灾后重建让大家深深体会到了规划的重要性。乡镇干部虽然工作有经验、有激情,但没有专业的规划知识,还不太适应成都城乡统筹发展要求。”彭州市白鹿镇党委书记高天成对《小康》记者说,乡村规划师的到来正好解决了乡镇领导干部不懂规划、规划滞后的难题。

乡镇政府和规划师的具体对接,貌似容易,但灾后重建三年来,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磨合过程。

作为国内首批乡村规划师,肖玺在一年多的工作中,经历了大大小小数十个项目从规划设计到最终建成的全过程。

肖玺为记者举例说,在整体规划蓝图确定后,规划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时候。规划师们希望设计出最美的建筑,居民居住小区、厂房应该在空间上实现最科学的布局。但理想的方案和乡村实际如何结合,受多个环节影响。

比如,在一个村庄修建一栋公共建筑时。规划师提出使用一种比较坚固耐久的材料,但村民议事会研究后认为,考虑到经济实力,建议使用质量合格但并非最好的材料。面对图纸与现实的落差,规划师是选择微调方案还是坚持理想化的蓝图?肖玺慢慢学会了在这二者中间找到微妙的平衡,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折中点。

在一些项目实施中,到底谁说了算?

“在理论上,我们有审核权、建议权、决定权;实际的情况是,我们尽量在尊重镇上领导的前提下,找到空间,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沟通。”肖玺说,在乡村规划师制度实施之初,有些基层官员对这些规划师们没有足够重视,“现在我们至少有一点点话语权了,由单向指令转为双方有一些互动了。现在地方政府的观念还有需要提高之处。他们应该明确:规划是法律,不是图纸。而让这种观念真正落地,还任重道远。”

150名乡村规划师的工作在两年后完成,他们的“田园理想”在与当地居民融合的过程中,会渐渐显现其带来的影响。“当前成都统筹城乡规划已走在全国前列,做了大量的探索,为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李兵弟看来,乡村规划师制度能解决农村发展中规划短缺、规划管理人员不足甚至有些规划失位的问题。

乡村规划 第12篇

根据指导意见,各地要树立符合农村实际的乡村规划理念,高度重视乡村规划,将其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县(市)人民政府应针对本地区农村人居环境的薄弱环节,先行作出基础设施等建设决策,依据建设决策推进乡村规划编制;要坚持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先行,建立以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为依据和指导的镇、乡和村庄规划编制体系;要建立县(市)人民政府组织领导、相关部门参与、专项建设项目统筹、“多规合一”的规划编制机制;要建立以村民委员会为主体的村庄规划编制机制,通过村民委员会动员、组织和引导村民以主人翁的意识和态度参与村庄规划编制,把村民商议和同意规划内容作为改进乡村规划工作的着力点;村庄规划应遵循问题导向,以农房建设管理要求和村庄整治项目为重点,本着实用的原则简化规划内容。

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的目标任务为:到2020 年,全国所有县(市)要完成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或修编,明确乡村体系,划定乡村居民点管控边界,确定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分区分类制订村庄整治指引。村庄规划的编制目标任务为:到2020 年,实现农房建设都有规划管理,行政村有基本的村庄整治安排,具备条件的编制更全面的村庄规划。暂时没有条件村村编制规划的,可以乡、镇域或更大片区为单位编制规划,依法批准后,作为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的依据。

各地要全面推进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要严格执行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的风貌管控要求,重点审查新建农房风貌;加大对农房、乡村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的规划审批、开工建设和规划核实等环节的管理力度。同时,要大力加强基层规划管理力量。建立健全县、镇(乡)两级规划管理机制,鼓励各地探索基层规划、国土站(所、分局)合署办公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乡村规划师服务制度;加强农村建筑工匠培训,提高农房设计和建造技能。此外,要建立健全违法建设查处机制。应依据城乡规划法细化乡村违法建设的处罚措施,落实乡、镇人民政府对乡村违法建设查处职责。

上一篇:轮廓系数法下一篇:《动物世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