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运行范文

2024-06-03

稳健运行范文(精选3篇)

稳健运行 第1篇

制造业开局良好

目前新订单指数回升到生产指数之上, 高出0.3个百分点, 显示产需关系出现积极变化, 需求端偏弱的局面正在逐渐改变, 经济增长基础趋好。

生产指数略现回调。生产指数为51.3%, 显示工业生产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增速略现回调。一方面具有季节性,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随着产能过剩矛盾受到各方面重视, 产能正在向合理调整、有序释放方向发展, 供给层面有望逐步改善。

产成品库存加快下降, 市场供需关系改善。该指数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一直保持在50%以下, 本月又加快下滑, 说明随着需求回升, 供需关系改善, 企业产成品库存压力缓解, 有利于改善企业效益, 增强微观经济活力。

综合来看, 当前经济运行继续呈现去年四季度以来的稳中趋升走势, 供需关系有所改善, 经济运行的质量提高、协调性增强。当前值得关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升两降”:一是最近两月购进价格指数明显回升, 升幅均达到3个百分点以上, 本月达到57.2%, 重回高位, 显示上游产品价格又呈加快上涨趋势, 压力增大;二是新出口订单指数最近两月连续回落, 重回50%以下, 显示外部需求仍具有较大不确定性;三是小企业PMI指数持续低迷, 又见下降。该指数自去年4月份以来一直处在50%以下, 本月又比上月下降1.9个百分点, 降低至46.2%。

非制造业稳健运行态势继续巩固

基建投资效应有望持续发酵。土木工程建筑业的商务活动指数和新订单指数环比双双实现上升, 创2012年3月份以来最高记录。其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也保持在63.6%的较高水平。综合数据变化看, 我们认为, 基础建设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在今年将会持续发酵。有关数据显示, 今年铁道部将安排固定资产投资6500亿元, 投资额在近10年中排名第三。其中基本建设投资5200亿元。新城镇化建设也将会在轨道交通、道路建设以及相应的住宅建设方面带来更多的需求。

社会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消费性服务业的经营活动和市场需求较上月均有明显的提升。其中, 零售业表现最为明显, 指数位居19个行业之首。上述数据变化, 一方面体现出节日效应拉动作用;另一方面也充分反映出我国社会居民消费的潜力十分巨大。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2年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度达到51.8%, 超过了投资对GDP的贡献度。通过社会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应通过收入分配改革, 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进一步挖掘居民消费潜力, 从而促进消费对经济的持续拉动作用。

价格上涨压力持续显现。中间投入价格指数连续两个月环比回升, 达到58.2%, 创出近十个月的新高, 反映出价格上涨压力持续显现。从具体行业变化看, 受节日消费预期影响, 一些与消费密切相关服务行业的中间投入价格较上月出现一定幅度的上涨。但与之相比, 与建筑相关的上游原材料价格涨势更为突出。我们认为, 这与上游企业基于投资需求回升预期主动提价有一定的关系。需警惕价格过快上涨带来的通胀压力。

稳健运行 第2篇

中国工商银行已经连续9年获得由全球资讯和媒体机构评选的债券主承销发行额市场第一;过去几年为数千家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客户主承销发行了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的各种债务融资工具产品,仅在2015年实现的主承销发行额就达到11519亿元,承销和分销的各类债券2.24万亿元。工行也是固定收益证券的最大机构投资者,所持有的固定收益证券余额超过4万亿元人民币;工行是中国央行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和财政部国债甲类承销商;工行自营及资产管理业务的债券托管量、货币市场业务交易量、代理结算、柜台债券交易等一直以来位列市场第一。仅以工行为视角就可以充分体现出中国债券市场日新月异的变化。

回顾中国债券市场近10年以来的快速发展,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逐步进入到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伴随参与主体以及金融产品的大幅增长,市场结构的复杂性比以往大为增加,摩擦、矛盾和问题也逐步有所显现,在此提出几个需要引起关注的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是应通过整固基础设施来防止市场结构性失衡。

中国债券市场,特别是信用债券市场的发展进入到深化改革期,以往高速发展过程中掩盖的矛盾和问题开始逐步显现。从表现上看,国际市场方面,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陷入停顿、部分国家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交织,局势不稳;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路途漫长,宽松货币政策运用到极致后效果欠佳,后金融危机时代特征始终挥之不去。国内市场方面,中国作为世界复苏的重要引擎,但债券市场中发行主体信用资质逐渐下移,收益率分化。

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通过完善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风险防范的有效措施,来防止市场结构性失衡的问题愈演愈烈。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包含多个层次。第一,发展需要坚持法治和市场化原则,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统一监管规则,包括相同市场领域的程序、标准和做法;强化市场参与主体的契约精神,一方面把投资者保护制度纳入相关法制体系,保障债券市场的有序、公正、公平,增强市场的透明度;另一方面市场深化发展也需要适时推出可以管理和对冲信用风险的创新型风险交易工具,完善市场自身应该具有的风险规避手段和功能。第二,不断完善债券市场电子信息化基础设施,例如境内外联通的场外债券市场中央托管体系、集中的交易信息平台、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安全稳健的资金清算系统等,这些基础设施可以保障债券市场运行透明、风险可控,为进一步推动债券市场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第三,明确界定债券市场各类中介机构履职质量标准及其权利和责任,加强主承销商、审计师、律师等中介机构风控能力,严格规范尽职调查环节,强化募集说明书、公告、信息披露、债权持有人会议、投资者保护等相关法律文件条款的依法约定和执行。

二是伴随中国债券市场加大对外开放,境内外、中资与外资的融合和统一问题值得关注。

近年来,中国债券市场在“请进来”和“走出去”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目前境内银行间市场已经接纳包括国际开发机构、境外非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以及外国政府等多种类型的熊猫债发行人,累计发行量超过360亿人民币;内地机构赴香港、新加坡和伦敦等地发行人民币债券的规模在不断增加,财政部也每年安排离岸市场的人民币国债发行计划。2015年,人民银行对于境外央行类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实行备案制,取消投资额度限制,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的便利性大大提升,目前已有300余家境外机构投资银行间市场,类型涵盖境外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国际金融机构、主权财富基金、人民币业务清算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外参加行、境外保险机构、RQFII和QFII等,外资机构配置境内高等级利率债和信用债的力度不断加大。

中国债券市场和国际市场交流的增多,客观上需要相关规则融合统一。我国监管机构在给予境外机构放开限制的同时,境外市场也需要给我国金融机构“国民待遇”,在主权债券承销方面互相给予参团资格,促进双方在同等条件下共同开展业务。在会计准则、审计标准方面,境内外市场需要建立统一互认的标准和转换机制,减少发行主体发债的工作量;在信息披露环节,境内外市场应该协调标准化的披露标准,便利投资人跨市场参与投资;在税收征缴环节,建立避免双重征税协调机制。同时,随着10月1日人民币加入IMF SDR成为一揽子国际储备货币之一,为满足SDR计价债券发行、投资、交易和汇率对冲等方面的需求,中国债券市场应进一步推动可以为人民币估值和定价的交易工具和产品创新,例如可以开发人民币指数类产品、SDR基金产品等,努力提高SDR计价资产的市场规模和流动性,积极为国内外发行人和投资人筹集和配置优质资产搭建良好的平台。

三是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为服务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但是需要防止不同融资主体之间产生结构性矛盾。

目前,我国债券市场已成为除银行贷款外实体企业获得资金的第二大渠道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众多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获得资金,丰富的债券品种也使得各类企业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通过各项措施,债券市场为重点领域建设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以非金融企业债券融资工具为例,就为棚户区改造、保障房建设、铁路建设等领域提供融资近万亿元,为绿色能源、公共交通、环保技术等领域企业提供融资近2万亿元。一些国民经济支柱企业,具备巨大的外部融资便利,融资成本不断降低;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债券的大量发行也在降杠杆、降成本方面取得显著效果。需要关注的是防止部分融资体过度融资、融资杠杆过高导致的资金资源浪费、效率降低甚至推升资产泡沫;特别是避免过剩产能行业融资过度,阻碍经济结构转型的进程。当前国内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创造就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善,需要通过制度、系统、观念的再造,切实推动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改善,推动社会进步。

我们期望中国超过10万亿美元的经济总量和中高速的经济增速,继续为越来越多的境内外主体参与中国债券市场提供更大的空间。随着中国债券市场规则制度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吸引更丰富和更多元的融资和投资需求。

稳健运行 第3篇

2008年邮储银行喀什地区分行成立后, 积极调配资源, 充分合理利用有限的信贷资源, 优先配置, 有效加强农村经济支持力度, 不断拓宽信贷投放领域。2013年, 各项存款余额47.26亿元, 较2008年增长1.9倍, 占全地区存款总量的5.03%;各项贷款余额3.32亿元, 较2008年增长28.18倍, 占全地区各项贷款总量的0.82%。

在加大信贷支持、服务“三农”的同时, 还积极承担社会责任。2010年承接新农保工作后, 累计代发新型农村居民养老保险金905.64万笔, 金额达到6.01亿元, “新农保”沉淀资金余额5.97亿元, 对地区新农保推广做出积极贡献。通过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喀什邮储银行先后获得第七届全国邮政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三等奖、喀什地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先进集体、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新疆分行新农保工作先进集体、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现行管理体制不畅, 客观上制约邮储银行业务稳健发展

目前, 邮储银行喀什地区分行共有邮政储蓄网点58个, 其中:一级支行13, 一级支行二类管理6个, 二级支行2个, 代理网点43个。从经营管理权限看, 仅有7个一级支行和2个二级支行归邮储银行自营, 即人员、业务完全由邮储银行经营、收益;其余6个一级支行实行二类管理, 即储蓄业务、相关人员划归邮政, 其余银行业务、相关人员划归邮储银行;42个代理网点完全由邮政经营、管理。从网点分布看, 9个自营网点, 全部分布于县城;代理网点49个, 占84.5%, 全部分布在农村。邮储银行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决定大部分主推产品面向农村, 但农村自营网点缺乏, 代理网点拓展信贷业务的极性、主动性不高, 对邮储银行主要信贷业务发展造成严重制约。

(二) 管理权限交错, 影响金融业务规范发展与管理

在现行管理体制下, 邮储银行和邮政之间管理权限划分不明, 业务运行相互交叉, 大量业务开展依靠协调沟通, 影响金融业务传导效率。如:在实行一级支行二类管理的6个网点中, 邮政、邮储同厅作业, 但营业大厅的安保、后勤等工作如何协调管理成为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此外, 从业务运行风险看, 邮政业务风险系数较小, 长期以来风险管理理念较为淡薄, 对现代金融业务风险管理认识相对不足, 甚至处于风险管理“真空”状态, 容易引发金融风险案件, 不利于金融业务规范管理。

(三) 内控制度建设不完善, 风险管理水平相对不足

一是贷款发放流程不规范, 存在相关信贷员代表农户身份将贷款资金私自取出转作它贷, 信贷员“一手清”, “冒名”贷款风险较为突出。二是信贷制度形同虚设、执行不力, 贷款“三查”制度落实不到位, 未能有效发挥作用。尤其在贷后管理中, 仅有信贷员一人参与, 缺乏有效监督, 使贷后管理失效。三是考核制度过度关注“量”化指标, 简单追求贷款投放量, 轻视了不良贷款、资金安全、内控风险等重要风险指标。

(四) 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难以适应现代银行业务发展及风险控制需要

喀什地区邮储银行系统共有员工445名, 其中:正式员工177名, 占39.7%;其余269名全部是劳务派遣和外包人员, 占60.3%;大专以下学历93人, 占20.67%;大专学历259人, 占58.2%;本科及以上学历94人, 占21.1%, 具有中级职称人员仅2名, 占0.4%, 邮储银行从业人员主要是从邮政局过渡而来, 整体素质偏低, 法律知识薄弱, 风险意识淡薄, 信贷管理粗放, 基本没有专业银行经验, 适合商业银行发展的复合型、专业型人才匮乏, 风险管理方面人才更是稀缺。

三、典型案例及对辖区金融稳定的影响

2014年初, 邮政储蓄银行冒名贷款风险显现, 由于实际使用人不能及时偿还贷款, 影响名义借款人正常贷款, 致使部分农户出现个人征信异常, 无法正常获得春耕备耕贷款。经查, 全区邮政储蓄银行系统2014年4月存量贷款中冒名贷款587笔, 金额2242.06万元, 其中:已经形成不良2039.44万元, 冒名贷款不良率高达90.96%, 大量冒名贷款的产生对辖区金融秩序稳定产生一定影响。

(一) 隐性降低金融机构信贷门槛, 影响信贷资产质量

喀什地区邮政储蓄银行冒名贷款将名义贷款人和实际使用人相分离, 贷款权利和义务不对等, 贷款到期后实际使用人还款积极性不高, 容易使金融机构贷款质量受到影响。同时, 信贷员违反信贷规定、操作流程的贷款投放规避了金融机构信贷门槛, 影响信贷资金质量。

(二) 扰乱金融机构正常秩序, 损害金融机构形象

喀什邮政储蓄银行“冒名贷款”对其本身造成较大不良影响。一方面使很多农户失去了对邮政储蓄银行的信任, 改变了心目中原本形成的良好印象, 对邮储银行紧抓市场定位拓宽农村信贷市场份额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破坏了金融机构赖以生存的农村信用环境, 不利于辖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三) 农户征信记录出现异常, 容易引发金融不稳定

目前在喀什地区, 农户征信记录是金融该机构决定是否对其提供信贷支持的重要参考, 甚至成为决定性因素。邮储银行冒名贷款将直接影响名义贷款人征信记录, 影响其在金融机构正常申请贷款, 在春耕时节, 农户不能及时获得贷款, 不仅影响辖区农业春耕生产顺利开展, 而且容易引发群体性上访事件, 对辖区金融稳定及社会安定造成一定影响。

四、促进邮政储蓄银行稳健运行的对策建议

(一) 完善管理体制, 实现双方业务互利共赢

在目前体制下, 邮储银行、邮政局要充分认识到双方发展唇齿相依、密不可分的关系, 邮储银行的业务拓展需要依托邮政局强大的网络系统资源, 邮政局代理的金融业务也要依托邮储银行的新业务才能发展壮大。正确处理好邮储银行与邮政局的利益分配关系, 及时解决出现的不利于双发展的问题, 形成双方发展合力, 发挥协同效应, 才能充分发挥邮政局、邮储银行在当前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二) 加强协调沟通, 深化风险认识

建议邮储、邮政从大局出发, 协商建立以邮储银行为主导的风险管理体系, 树立风险管理人人有责的理念, 强化风险管理的有效分工和合作机制, 以及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 使风险意识突破传统部门界限真正融入邮储银、邮政的各个部门, 让每一位员工认识到自身岗位上存在的风险点, 形成防范风险的坚实屏障, 有效规避风险或将风险案件的发生概率将达最低程度。

(三) 强化内控制度建设, 提升风险管控水平

一是规范信贷流程, 加强对贷款“三查”的监督力度, 严禁信贷人员“一手清”, 严防借款人通过虚假资料进行骗贷或挪作他用, 从源头上防止“冒名”贷款等风险案件的发生。二是建立监督考评和激励约束机制, 将制度落实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内容, 把制度的执行力与责任人连接起来, 形成强有力的执行约束。三是健全责任追究制度, 对执行制度方面出现重大失误、不按制度程序办事, 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度, 采取高压态势, 有效发挥惩罚制度的震慑、警示、教育作用。

(四) 加大培训力度, 提升业务人员综合素质

上一篇:心电图机常见故障排除下一篇:教育本科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