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内注射法范文

2024-05-12

静脉内注射法范文(精选8篇)

静脉内注射法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6年1月在本院长期血液透析治疗并出现动静脉内瘘血栓的56例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9例,女27例,年龄16~73岁;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21例,高血压肾病12例,糖尿病肾病16例,狼疮性肾病1例,梗阻性肾病6例。动静脉内瘘均为非优势侧手前臂桡动脉与头静脉端侧吻合法,内瘘自启用到栓塞时长1~46个月。患者自出现动静脉内瘘处疼痛、震颤或杂音减弱消失到就诊的时间最短1.5 h,最长32.0 h。所有病例经诊查均无活动性出血或出血倾向,不存在活动性肝病或严重高血压,治疗前检测凝血功能正常,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血流图提示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56例患者随机分为双向注射尿激酶溶栓组(A组)和单向注射尿激酶溶栓组(B组),各2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使用气压止血带在动静脉内瘘端上臂近心侧1/3处阻断局部血流。(1)尿激酶浓度的配制:使用30 ml注射器吸取尿激酶25万U,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5 ml,使尿激酶浓度为1万U/ml。(2)阻断血流的方式:两组均使用气压止血带在动静脉内瘘端上臂近心侧1/3处阻断局部血流,成人上肢气压止血带的压力设定为33.3~40.0 k Pa,控制一次血流阻断的时间<60 min。(3)注射部位:A组分别在距离动静脉内瘘血栓近心端和远心端两侧约2 cm处同时穿刺,双向接微泵注射尿激酶溶栓,B组则仅在距离动静脉内瘘血栓近心端一侧约2 cm处穿刺,单向接微泵注射尿激酶溶栓。(4)注射速度:均为1~2 ml/min。每次使用尿激酶50万U后仍未溶通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60~80 U/kg维持溶栓效果。第1天溶栓后未溶通者,第2天再给予相同剂量的尿激酶溶栓,3次溶栓后仍未溶通者视为溶栓无效,改手术或介入等其他方法治疗。若溶通者则停止泵入尿激酶,改为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60~80 U/(kg·d),连续使用7 d。

1.3 疗效评价标准

有效:动静脉内瘘处触诊能够扪及血流震颤,听诊闻及血管杂音,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下见到连续的血流图,至少能够完成一次血液透析治疗,血流量≥200 ml/min;显效:动静脉内瘘处触诊扪及血流震颤相对较弱,听诊可闻及血管杂音,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下见到连续的血流图,血流量<150 ml/min;无效:动静脉内瘘处触诊无血流震颤,听诊无血管杂音,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无血流通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Ridi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施溶栓治疗后,A组尿激酶平均用量少于B组,A组溶栓平均时长短于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A组溶栓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优于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两组比较,P<0.05

3 讨论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目前血液透析患者最常用的血管通路,其最大的威胁是血栓形成。既往采取的手术和介入治疗等手段存在着操作复杂、创伤较大以及费用昂贵等诸多缺点,而且不可避免地增加了血管再狭窄和创伤后血栓再次形成的风险。反复造瘘还消耗了患者有限的血管资源,使患者面临无血管可用的窘境。早期的血栓形成常常只需要溶栓即可,并不需要静待栓塞后手术或介入治疗。本项目使用气压止血带阻断局部血流后双向注射尿激酶进行溶栓研究,结果表明,双向注射尿激酶溶栓可以较好地处理动静脉内瘘血栓。

溶栓原理:尿激酶是由人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产生的一种丝氨酸蛋白酶,能特异裂解、激活纤维溶酶原,使之转为纤溶酶,后者是有溶解纤维蛋白活性的蛋白水解酶,对未结合和结合了纤维酶原的纤维蛋白均有水解作用。此外,尿激酶还能提高血管ADP酶的活性,能够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预防血管内血栓形成。使用尿激酶溶栓后,联合应用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利用低分子量肝素与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增强后者对活化的Ⅱ、Ⅸ、Ⅹ、Ⅺ和Ⅻ凝血因子的抑制作用,从而起到抗血栓形成和抗凝作用[6]。由于低分子肝素不延长出血时间,出血的可能性明显小于普通肝素,从而有效地维持尿激酶溶栓后的治疗效果。本研究实施的是双向微泵注射尿激酶,可以使尿激酶与血栓的两头接触,接触面比单向溶栓的单头接触大,在同一时间位点上进行的是双向溶栓,可以更好地实施早期溶栓,提升溶栓效率。由于使用的是微泵注射,可以使有效治疗剂量能够精确控制,从而避免了治疗过程中出血现象的发生。同时,本研究还通过使用气压止血带阻断局部血流,使阻断血流的压力控制实现数字化,比很多研究提及的手工扎普通橡胶管止血带更加科学和可控,而气压止血带带宽较大,对局部组织的损伤相对较小,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局部缺血缺氧带来的二次伤害。由于血栓形成的时长不同,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尿激酶的用量并不能一概而论,一般在血栓形成6~24 h内应用较好,尿激酶用量较低。本研究使用双向微泵注射尿激酶溶栓的尿激酶用量为(37.8±17.5)万U。需要注意的是,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维持尿激酶溶栓效果容易致出血倾向,治疗过程中需谨慎监测凝血功能,并适时调整。在不良反应方面,双向注射尿激酶溶栓较少,一方面因为双向溶栓尿激酶溶液与血栓两头接触,提高了溶栓的效率,减少了出血风险,另一方面因为注射同等的尿激酶剂量,双向溶栓法的溶液分散到血栓两侧,与单向溶栓相比,大大减少了出现肿胀的几率。在本次研究中暂时未出现内脏栓塞的案例。

总之,与单向注射尿激酶溶栓相比,双向注射尿激酶溶栓具有溶栓时间短、尿激酶使用剂量低、治疗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使用单向和双向注射尿激酶两种不同方式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56例血液透析并出现动静脉内瘘血栓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28例。A组分别在距离动静脉内瘘血栓约2 cm处的近心端和远心端双侧注射尿激酶溶栓,B组仅在距离动静脉内瘘血栓约2 cm处的近心端一侧注射尿激酶溶栓。比较两种不同治疗方式处理动静脉内瘘血栓的疗效。结果 A组较B组尿激酶使用剂量低,溶栓时间短,溶栓效果好,不良反应少,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向注射尿激酶溶栓法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具有优势,值得临床探讨应用。

关键词:血液透析,血栓形成,动静脉内瘘,尿激酶,双向注射

参考文献

[1]Chen L,Ling YS,Lin CH,et al.Combined use of heparin and anisodamine reduces the risk of early thrombosis in native arteriovenous fistula.Vascular,2013,21(6):369-374.

[2]陈建胜,林茂恩,叶瑞印.靶向注射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1(8):552-553.

[3]张小荣,王慧娟,靳红霞,等.局部微量泵入尿激酶溶栓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的疗效观察.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2B):43-44.

[4]王小兵,苏凤珍,沈海华,等.局部尿激酶溶栓治疗血透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疗效及随访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2,13(12):1103-1104.

[5]朱苓瑕,罗福漳,黄胜,等.尿激酶溶栓治疗动静脉内瘘栓塞27例临床分析.慢性病学杂志,2014,15(2):91-93.

静脉内注射法 第2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50例,480条肢体,其中男300例,女150例,年龄18~74岁(平均52.3岁),病史1.5~35年(平均15.6年);右下肢195条,左下肢285条,其中9条下肢有浅静脉手术史。经彩超及深静脉顺行造影,诊断为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350条,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80条,大隐静脉曲张伴交通支功能不全50条。

1.2 手术方法

(1)单纯激光治疗:共210条肢体,采用半导体激光仪,功率15W,硬膜外麻醉或局部麻醉,于内踝上方2cm处用18号套管针穿刺(穿刺失败者可行静脉切开),置入直径0.35mm超滑导丝,顺行导入5F直头导管至腹股沟韧带下方2~3cm,退出导丝,打开激光仪为准备状态,功率15W,持续时间及间隔时间均为1s,然后取患肢抬高位,从导管中插入激光光纤,在红光指引下到达大隐静脉根部约1.0cm处,使激光仪进入工作状态,以0.3~0.5cm/s的速度由近端向远端缓慢拔出导管与光纤,用手沿大隐静脉压迫,使静脉壁闭合,完成对大隐静脉主干的激光治疗;对大隐静脉属支引起的曲张静脉和小腿的曲张静脉团,可直接穿刺曲张静脉,导入光纤进行治疗,大的团块及交通支可应用小切口切除和结扎,以减少复发。术毕患肢以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或穿弹力袜,即可下床活动,术后第3天出院,避免重体力劳动及久立,口服肠溶阿斯匹林100mg/d,1~2个月,术后穿弹力袜3个月。(2)激光结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共270条肢体,于腹股沟韧带下方2~3cm处作一斜切口,长约2cm,找到大隐静脉主干,于隐股静脉瓣上方切断结扎大隐静脉,近心端结扎,远心端置入激光光纤至内踝上方处,行激光治疗完毕后结扎远心端,缝合切口。

2 结果

单纯激光治疗病例无手术创口外。术后早期大部分患者可见沿大隐静脉走向的条索状硬块和曲张静脉团处硬结,一般于术后2~4周消退,术后复查彩超,患肢大隐静脉主干均完全闭塞,功能不全的交通支靜脉无血流信号。术后局部瘀癍(2~3周后可消褪),本组发生12例,在静脉穿刺点或局麻的穿刺点周围;皮肤烧灼伤,本组4例;下肢轻度不适(一般在术后24~48h症状消失),本组32例。多数患者在大隐静脉走行段上出现牵拉感,特别是远侧段,一般术后一周内出现,术后7d达到高峰,2~3周恢复正常,这种迟发的牵拉性疼痛与瘀癍的出现或程度不相称,可能与静脉的纵轴和横轴在急性炎症转变或瘢痕形成过程中的反应有关,本组43例。随访1~25个月(平均7.8个月),4例术后6个月出现小腿部曲张静脉复发;无深静脉血栓发生。

3 讨论

手术要点:在置入激光光纤时勿将光纤经交通支误入股静脉以免损伤,在置入激光光纤时应打开指示光源,注意光纤是否沿大隐静脉行程走行,近心端不要超过腹股沟韧带下方2cm。后撤光纤时速度适中,同时助手须沿大隐静脉行程压迫。术后患肢弹力绷带加压包扎要确实。术毕患肢用自粘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术后处理:待麻醉期后患者即可下床活动,常规静脉应用抗生素3天后,患者即可出院。恢复一般工作,但应避免久立,及剧烈活动。 术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2周,如有切口,术后10~14天拆线,2周后返院复查。两周后患肢无切口的病人。检查无残余曲张静脉,穿弹力袜。无须剥脱主干,治疗于血管腔内完成,将损伤降至最低。

手术优点:手术时间短,操作方便。避免手术带来的风险,由于切口小而少甚至无切口,可减少伤口感染,出血及组织损伤的风险。住院时间短,经济。不影响病人正常生活,术后短期即可下床活动。病人痛苦小。术后不影响下肢的美观。

单纯激光治疗主要适用于大隐静脉及其属支功能不全表现为浅静脉曲张者;对于合并严重的大隐静脉反流者,可行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一方面使激光治疗的适应证进一步扩大,让更多比较复杂的病例能够进行激光治疗,得到微创手术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克服了单一激光治疗的不足性。严重的术后并发症,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较少见。微创手术在治疗大隐静脉反流性疾病方面均较传统手术安全、有效。静脉腔内激光(EVLT)治疗静脉曲张是一种成熟的技术,而且远期疗效也逐步得到肯定,静脉腔内激光(EVLT)治疗静脉曲张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式,尤其在基层则进一步拓宽了手术适应证,提高了手术效果。具有微创、安全、并发症少、疗效好等优点,值得不断完善,造福广大病人。

参考文献

[1]吴阶平,裘法祖,编. 黄家驷外科学. 第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880.

[2]张延祥,娄尧强,张强,等. 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探讨. 浙江临床医学, 2006,8(5):468~469.

[3]刘咸罗,陈克辉,钱小星,等.股浅静脉包窄术治疗下肢深静脉倒流性病变的研究.中华新医学,2003,4:1441-1443.

[4]张培华.临床血管外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440-450.

静脉内注射法 第3篇

基于上述资料, 对难治性气胸的定义理解如下:SSP (继发性自发性气胸) 经肋间引流7d后仍持续漏气, 或PSP (原发性自发性气胸) 经肋间引流14d后仍持续漏气。

难治性气胸多发生在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结核、肺脓肿、等慢性肺部疾病的基础上, 老年人多见, 肺发育质量不全致气胸多见于青年患者, 复发率高, 病情重、治疗难度大。临床显示部分气胸患者伴有比较严重的肺部疾病[2], 因此, 难治性气胸的治疗是临床胸外科医师始终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我院自2004年7月至2012年10月, 对因心肺功能严重不全, 不宜手术治疗、复发三次以上气胸, 或伴有比较严重的肺部疾病的82例难治性气胸, 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引流联合冷沉淀胸腔内注射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难治性自发性气胸患者样本82例, 其中男59例, 女23例, 年龄22~72岁, 平均58岁。其中继发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3例, 肺结核16例, 肺脓肿14例, 先天性肺发育不良复发三次以上19例。患者均经X线胸片及胸部CT确诊, 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和紫绀。17例有少量的胸腔积液, 系胸膜反应或胸膜破裂少量出血所致, 由于伴发心肺功能异常, 肺内基础病变等因素均不能行开胸或胸腔镜手术治疗。8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 (62例) 进行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联合冷沉淀胸腔内注射[对照组 (20例) 进行常规治疗 (胸腔闭式引流等)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病因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材料

冷沉淀, 冷沉淀是由全血制成, 体积为25 m L±5m L/袋, 其中主要含有≥80IU的因子Ⅷ、纤维蛋白原≥150mg以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纤维粘连蛋白、凝血因子ⅩⅢ等:中心静脉导管 (中心静脉导管, 【医】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 cath.;CVC)

1.3 方法

治疗组采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伴持续负压吸引, 疗程4~10d, 胸透见压缩肺基本张开, 然后停止负压吸引, 使引流切口处在胸廓最高位置, 配同型冷沉淀40m L一次性注入胸膜腔, 再用10m L的生理盐水冲洗引流管, 夹闭引流管后再帮助患者在床上进行体位转动, 采取头低足高位, 左右翻身, 30 min转动1次, 连续转动4~6次, 4h后接上胸腔闭式引流瓶继续进行引流, 此时不行负压吸引, 1周不愈者可进行2~3次。对照组进行传统胸腔闭式引流, 胸透见肺体复张后, 予以50%葡萄糖50ml胸腔注射, 夹闭胸引管4h, 疗程均为3~4周。待肺完全复张并夹管24~72h, 无气体排出者即可拔管。在治疗期间加强抗感染, 并适当加强支持和营养治疗。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X2检验和t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认定标准

胸腔闭式引流瓶内如无气泡溢出、胸片提示肺如完全复张, 夹管24~72 h后复查如胸片无气胸即为治愈;引流瓶内无气泡溢出、胸片提示肺组织压缩<10%, 夹管24~72 h后复查胸片基本同前即为好转;引流瓶内如仍持续有气泡溢出者为无效。治愈及好转统称为有效。

2.2 疗效比对

治疗组有58例患者经闭式引流管注药后4~20d肺复张拔管, 其中41例注射1次、10例注射2次, 5例注射3次、2例注射4次, 4例治疗无效。以上患者均随访1年, 1例7个月后复发, 1例9个月后复发, 其他均未见复发, 注药后出现胸痛5例, 普通止痛处理即可缓解, 无发热病例, 少量胸腔积液3例, 未见有大量胸腔积液者。对照组 (20例) 进行常规胸腔闭式引流辅以低负压洗引, 均出现不同程度胸痛, 20d内肺复张拔管9例, 6例患者在半年内复发。见表1。

注:两组比较, t=2.8, P<0.01。

2.3 两组平均住院天数比对

两组平均住院天数比对见表2。

2.4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5例出现用药后轻微胸痛, 少量胸腔积液3例, 无注药后发热和呼吸困难, 无出凝血时间及肝、肾功能改变。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胸痛, 少量胸腔积液者7例, 不能耐受者2例。

2.5 无效患者的情况

治疗组治疗3~4周后仍表现为无效的4例, 经长期基础治疗后, 伴发疾病好转行开胸手术3例, 证实2例为破裂口太大, 1例为气胸分隔分房, 对照组常规治疗4周后仍无效的多达11例 (55%) , 除4例不能耐受胸腔镜或/开胸手术外, 其余经治疗基础疾病后经胸腔镜或/开胸手术证实5例为破裂口太大, 2例为局部粘连带牵拉影响愈合, 气胸时间太长致胸膜脏层表面纤维板形成。

3 讨论

复发性气胸是气胸的并发症之一[3], 加之基础肺部疾病导致肺功能降低, 肺泡弹性减退, 胸膜病变顺应性差而易复发。治疗气胸一般采用内科保守、胸腔穿刺, 胸腔闭式引流, 胸腔镜手术及开胸手术等。难治性气胸多发生在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结核、肺脓肿、等慢性肺部疾病的基础上, 老年人多见, 肺先天性发育质量不全致气胸多见于青年患者, 复发率高, 病情重、治疗难度大, 传统治疗有时奏效慢、病人接受程度差或不能解决。如何采取较好的方法以缩短难治性气胸治愈时间, 减少复发是临床关注的问题。为此临床上常用胸腔内给药行胸膜粘连术以促使壁、脏层胸膜粘连, 促进愈合, 减少复发。

选择一种安全、损伤小、并发症少、保证引流效果的胸腔给药途径即胸腔引流管的选择在治疗难治性气胸上愈显重要, 传统胸腔闭式引流均采用肋间切开插管做胸腔闭式引流, 该方法操作复杂、损伤大、出血较多, 易发生皮下气肿、切口感染、易脱管堵管等, 且胸腔内注入药物需反复从管壁进行, 无法很好保证管路封闭性, 患者依从性较差, 且手术费用相对较高。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法有如下优点:操作简单, 仅需单人即可, 一般7~10min可完成全部手术。中心静脉导管管腔细, 柔软而有韧性, 患者均可较好耐受, 且不易出现引流管堵塞现象。术后患者行动方便, 并发症少。胸腔内给药安全方便, 很好保证管路密封性, 平均治疗费用降低。此法疗效确切, 目前已广泛开展。

胸腔内注药粘着法治疗自发性气胸从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普遍开展, 在治疗“难治性”气胸和复发性气胸方面有一定的疗效。可用的胸膜粘着剂种类很多[4], 属理化刺激物有高渗葡萄糖, 滑石粉, 抗生素等, 属生物刺激剂的有支气管炎菌苗, 卡介苗等, 属免疫赋活剂的有OK432。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理化、生物刺激及免疫赋活作用产生无菌性及变态反应性胸膜炎, 使两层胸膜粘连而阻止漏气。这些方法或增加患者痛苦, 产生胸膜剧痛, 或造成较大后遗症, 如胸廓塌陷, 胸腔感染等, 而且部分药物费用昂贵, 疗效并不确切。冷沉淀是由全血制成, 其中主要含有≥80IU的因子Ⅷ、纤维蛋白原≥150mg以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纤维粘连蛋白、凝血因子ⅩⅢ等, 能在局部直接作用使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 使伤口血液加快凝固, 并能加速上皮细胞生长, 促进创伤面愈合, 同时冷沉淀也可使胸膜产生类炎性反应, 起着粘连剂的作用[1];而其中含有的血浆蛋白等物质, 其粘度约为水的1.6~2.4倍, 故冷沉淀的高粘度使其粘附在破裂脏层膜上, 增加纤维蛋白对漏气口的覆盖, 使破裂口修复[5], 冷沉淀属人体生理物质, 相容性良好, 刺激性极小, 不良反应轻微。使用冷沉淀经济, 安全, 方法简便, 患者易接受, 临床中效果肯定。

综上所述, 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引流联合冷沉淀胸腔注射是治疗难治性自发性气胸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也是预防复发的有效措施, 具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少、时间短、复发率低等优点, 可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参考文献

[1]翟文治, 佟瑞伦.日本治疗自发性气胸近况[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1992, 15 (2) :109-111.

[2]李勋光.新鲜血浆与凝血酶治疗老年顽固性自发性气胸36例报告[J].实用老年医学, 2000, 10 (2) :24-26.

[3]叶任高.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4]邓国坚.胸膜粘着法治疗气胸的进展[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1991, 14 (1) :42-44.

静脉内注射法 第4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动静脉内瘘术后病人30例, 男17例, 女13例;年龄28岁~81岁, 平均63岁;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21例, 糖尿病肾病6例, 高血压肾病3例;均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终末期而需要进行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

1.2 治疗方法

手术当日至术后7 d给予静脉输注银杏达莫注射液 (贵州益佰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20 mL+生理盐水250 mL, 每日1次。所有病人术后每天检查吻合口血流震颤、血管杂音、切口出血和手部肿胀情况。

1.3 结果

30例病人均未发生内瘘闭塞, 发生切口渗血1例。

2 观察与护理

2.1 切口的观察和护理

在病人动静脉内瘘术后, 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出血等情况;注意局部卫生, 保持敷料干燥。如渗血、渗液过多, 应及时更换敷料, 如出血不止, 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或停止用药。观察病人末梢血管充盈情况, 注意手指有无发冷、麻木、疼痛等缺血表现。

2.2 水肿的观察和护理

护士应注意观察病人术后患肢水肿的程度, 嘱病人将内瘘侧肢体抬高30°, 可采用上臂吊带悬吊上肢前臂于功能位, 以促进静脉回流, 减少患肢肿胀。本组病人术后造瘘管处均出现不同程度皮下水肿、皮肤潮红, 经用50%硫酸镁湿敷或中药金黄散外敷后肿胀减轻。

2.3 血栓的观察和护理

术后24 h内用听诊器在切口近口端听诊, 2 h听诊1次, 并用手指触摸静脉端, 扪及震颤表示动静脉瘘管通畅;同时观察杂音的强度、传导方向、距离、静脉扩张情况;避免在术侧量血压、抽血和输液, 嘱病人穿宽松袖口的衣服, 防止压迫血管导致血流不畅;可采用平卧或健侧卧位;若出现杂音及震颤减弱或消失, 应查明是否因包扎过紧使内瘘受压或血栓形成, 及时联系医生进行溶栓治疗或行动脉取栓导管取栓, 必要时行动静脉内瘘再通术。

2.4 饮食的观察和护理

合理饮食是提高透析病人生存率的关键[2]。指导病人应多进食优质蛋白质, 如牛奶、鸡蛋、各种瘦肉等, 以利于术后切口生长和愈合。热量每日为147 kJ/kg~167 kJ/kg。脂肪供给量维持在总热量的35%左右, 增加食物中的不饱和脂肪酸, 以植物性油脂为主, 如花生油、豆油、菜子油、玉米油等, 少食动物性油脂, 如奶油、全脂牛奶、肥肉等。既保持体内营养成分的合理含量, 又防止血脂增高, 影响血液黏稠度, 而导致血栓形成。限制钠盐的摄入, 少食咸菜、火腿, 经常调整食物的口味, 注意色、香、味, 从而促进病人的食欲, 满足机体的需要。为保持大便通畅, 预防便秘, 应多吃高纤维食物, 如糙米、高纤维素麦片等。控制水量的摄入, 平时少吃稀饭、面食等含水分多的食物, 2次透析期间体重增加应低于干体重的3%~5%。

2.5 用药的观察和护理

术后应及时准确地执行医嘱, 在常规使用抗生素之前, 应认真按药物使用说明书做好相应的药敏试验, 试验结果阴性者才能用药。银杏达莫注射液静脉输注时, 应使用精密输液器, 因为银杏达莫注射液为复方制剂, 制备工艺相对复杂, 制剂稳定性也相对不够。同时2种静脉输注的药物均应现配现用, 以减少副反应。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多次输血、纠止贫血过快、血球容积迅速升高可增加血栓形成机会。原发病与高凝状态糖尿病病人都伴有脂质代谢紊乱并引起高脂血症, 血液黏稠度上升以及糖尿病病人血管变化, 使内瘘血栓发生明显增加[3]。如遇血液透析当日, 最好在透析后用药, 以免影响药物疗效。另外, 据银杏达莫说明书介绍, 此药偶有恶心、呕吐、头晕等不良反应, 在用药过程中, 应注意观察, 如出现此类症状, 应与尿毒症毒素引起的胃肠道反应加以鉴别, 必要时停药。

2.6 功能锻炼

动静脉内瘘6周~8周才能成熟, 根据病人情况, 术后3 d左右开始做空抓动作, 1周后用握力器加强术肢的锻炼, 术后14 d拆线。术后6周~8周后, 如内瘘血流通畅, 静脉管壁扩张增厚, 内瘘吻合口处可触及血管震颤, 听诊连续性杂音清晰, 局部无明显肿胀及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等均可进行血管穿刺而行血液透析。在穿刺时, 一般选用16G的穿刺针, 有计划地选择穿刺点, 采用绳梯式穿刺法, 这样有利于穿刺部位的愈合, 减少穿刺部位渗血。透析结束后内瘘穿刺点的止血采用局部压迫法, 应避免包扎过紧或压迫时间过长, 导致内瘘闭塞。理想的止血方法是, 既要达到止血的目的, 又不能完全阻断血流。压迫时间因人而异, 一般5 min~15 min, 同时, 教会病人每天自行检查血管内瘘通畅情况。

2.7 健康教育

通过给病人看录像、知识手册、黑板报等方式来宣教保护内瘘的日常护理知识, 是内瘘有效长期使用的重要环节之一。让病人了解内瘘对其生命的重要性, 主观上重视并积极配合。不佩戴过紧的饰物, 避免持重物, 衣袖应宽松, 睡觉时不要将内瘘侧手臂垫于枕后, 应避免侧卧于内瘘侧手臂。内瘘侧手臂不能测血压、输液、静脉注射、抽血等。指导病人及家属扪及震颤或用听诊器听诊, 可听到血管杂音, 说明内瘘通畅, 如震颤杂音消失, 内瘘处有触痛, 提示有血栓形成, 应立刻到医院处理, 以免延误溶栓治疗的最佳时机[4]。动静脉内瘘检查每日进行3次或4次, 及早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病人除透析日外, 可做内瘘侧手臂热敷, 热敷可促进血液循环、血管扩张、促进渗血吸收、瘢痕软化, 延长内瘘使用寿命。在内瘘健好的情况下, 做内瘘保健操, 以锻炼血管的充盈度。告知病人和家属, 内瘘要注意保暖, 并说明保暖的原因;中医认为寒凝气滞、气滞血瘀、淤血阻滞则形成血栓, 最终导致内瘘阻塞。内瘘侧手臂常佩戴护腕, 以免外伤引起出血, 有动脉瘤病人, 应采用弹性绷带加以保护, 防止继续扩张及意外破裂。如出现任何异常情况均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3 讨论

血液透析是目前治疗急慢性肾衰竭有效方法之一, 有效血管通路是影响透析效果的重要因素。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由于血管通路并发症 (血栓、闭塞、狭窄、疼痛、感染) 导致透析效果不佳甚至危及病人生命[5]。所以人们已习惯称动静脉内瘘是肾衰竭透析病人的“生命线”。 血管通路是完成血液净化治疗的关键, 自体动静脉内瘘因其方便安全、使用寿命长、并发症少等优点而成为最主要的血管通路。内瘘早期失败与手术操作、自身的血液高凝状态、血管纤细及扩张不充分、术后护理不当有关[6]。银杏达莫是银杏叶提取物复合药剂, 主要成分为银杏黄酮苷、萜类内酯 (银杏萜内酯、白果内酯) 、双嘧达莫等。其活性成分是标准的银杏叶提取物Egb761与双嘧达莫。其药理作用已被大量药效学试验及动物试验所证明。血小板活性因子 (PAF) 是迄今发现的最有效的血小板聚集诱导剂, 而银杏内酯目前被认为是最有临床应用前景的天然血小板活性因子受体拮抗剂。双嘧达莫可抑制血小板的第一相聚集和第二相聚集, 双嘧达莫抑制血小板磷酸二酯酶, 使细胞内环磷酸腺苷 (cAMP) 增多, 增加血管壁前列环素 (PGI2) 生成与释放, 抑制血栓烷素A2 (TXA2) 形成, 从而产生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因而具有抗血栓形成作用, 与银杏内酯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而银杏黄酮苷是氧自由基的捕捉剂和清除剂, 参与清除超氧阴离子, 抑制脂质氧化反应。银杏达莫具有多方面生物效能:①拮抗血小板活性因子, 抑制血小板的活化与聚集, 降低血液黏度;②清除氧自由基, 防止自由基对血管内膜细胞的损伤;③改善微循环, 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 降低血液黏滞度;④刺激前列环素和内皮舒张因子, 抑制细胞内钙超载;⑤抑制血小板的第一相和第二相聚集, 抗血栓形成[1]。血栓形成是造成动静内瘘闭塞最常见的原因, 我科为动静脉内瘘术后病人静脉输注银杏达莫, 通过细致观察与护理, 有效预防动静脉内瘘血栓的形成, 内瘘初级通畅率高, 切口渗血率低, 效果确切、安全。

摘要:[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在动静脉内瘘术后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30例动静脉内瘘术后病人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静脉输注7d, 观察内瘘通畅情况、切口出血等。[结果]30例病人均未发生内瘘闭塞, 发生切口渗血1例。[结论]动静脉内瘘术后病人给予静脉输注银杏达莫注射液, 可保证内瘘通畅、减少切口出血。

关键词:动静脉内瘘,银杏达莫注射液,维持性血液透,护理

参考文献

[1]高卫平, 谢圣芳, 方立明, 等.银杏达莫注射液在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 17 (32) :4976-4977.

[2]齐士君, 陈燕飞.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原因与护理[J].当代护士, 2006 (12) :37-38.

[3]王质刚.透析与肾移植实用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410-411.

[4]许效松, 夏彦平, 范新娟.肾衰竭血液透析病人的健康教育[J].护理研究, 2003, 17 (5B) :570.

[5]陈云波, 贾环宇, 于长颖, 等.尿激酶联合双嘧达莫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 2008, 23 (11) :72-73.

静脉内注射法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8年~2009年收治67例偏头痛患者, 所有病例均符合2004年国际头痛协会偏头痛诊断标准[2], 经脑电图、头颅CT或MRI等检查, 排除高血压、颅脑占位性病变、癫痫及其他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头痛, 肾功能正常, 心电图检查无异常。女性患者无妊娠。67例患者男性30例, 女性37例, 年龄17~45岁, 平均32.56岁;病程3个月~16a。将67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4例, 其中男15例, 女19例;年龄17~42岁, 平均31.50岁。对照组33例, 其中男性15例, 女性18例, 年龄18~45岁, 平均32.78岁。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0.3、泰必利片0.1口服。治疗组用25%的硫酸镁注射液15ml加入10%葡萄糖250ml静脉点滴, 其他治疗同对照组, 同时于头痛侧鼻腔内滴入20g/L利多卡因0.5ml。两组中恶心、呕吐明显者给予对症处理。

1.3 观察指标

疼痛分级标准及镇痛有效标准, 根据VRS疼痛4点法分级标准[3]。疼痛程度分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分别记录为1、2、3、4分, Ⅰ级+Ⅱ级为有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h、2h、3h, 对所有患者进行疼痛程度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组间疼痛评分以表示, 采用t检验。组间有效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组与对照组效果及各项评分

见表1, 表2。两组治疗后疼痛评分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 其差异有显著性 (P<0.01) 。

与对照组比较P<0.01

2.2 治疗组与对照组镇痛有效率

见表3, 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1) 。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与对照组比较P<0.01

3 讨论

偏头痛至今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 患者在疼痛发作时滥用止痛药物, 往往造成严重不良反应和药物依赖。有研究表明偏头痛患者血清镁离子水平无论发作期还是自然缓解期均显著低于正常人, 且发作期低于自然缓解期。镁离子缺乏能增加血管收缩, 且最敏感的是脑血管。镁离子可减少血小板诱导剂的产生, 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从而减少5-羟色胺的释放[4]。镁具有血管扩张作用同时可缓解各种血管活性物质收缩作用, 血清中的镁浓度对偏头痛起重要作用。本组静脉点滴硫酸镁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理为减少运动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 阻断外周神经肌肉接头, 从而产生镇静、解痉、松弛骨骼肌和降低颅内压等作用。

利多卡因治疗偏头痛的机制是:血管收缩作用, 使偏头痛发作时的脑血管持续扩张状态恢复正常;有阻断钠通道作用[5], 抑制中枢神经动作电位的产生及阻断神经传导, 而达到中枢抑制起到镇静作用;利多卡因的镇静催眠作用可降低机体应激反应, 从而降低机体有害物质的释放, 对大脑起到保护作用;麻醉作用, 吸收后阻断同觉感受器和传入, 对中枢神经表现为抑制作用[6]。偏头痛患侧鼻腔内滴入利多卡因, 是因为鼻腔血管表浅、丰富吸收快等因素, 从而起到快速止痛的效果。

硫酸镁静脉注射联合利多卡因鼻腔内滴入治疗偏头痛本研究所见:治疗组用药后1h有效52.94%, 3h85.29%的偏头痛缓解, 而对照组总有效率39.39%。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本疗法简单易行, 经济安全,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Headache Classification Committee of the International Headac he Society.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e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J].Cephalalgia.2004:24:1-160.

[2]郝双林, 赵俊.临床疼痛的测量方法及其评价[J].国外医学, 麻醉学与复苏学分册, 1993, 14 (3) :228~229.

[4]刘钧, 李国强.偏头痛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J].临床荟萃, 2000, 15 (12) :567~568.

[5]王世端, 袁莉, 潘维敏, 等.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丙泊酚有效靶浓度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6, 22 (4) :289.

静脉内注射法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7月至2014年8月于大连何氏眼科医院住院治疗的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伴黄斑水肿的患者69例 (69眼) , 其中男41例 (41眼) , 女28例 (28眼) , 年龄41~78岁, 平均年龄 (57.3±7.5) 岁, 病程1~3个月。入选标准:最佳矫正视力<0.2, 散瞳眼底检查可见视盘水肿, 广泛视网膜出血、水肿、棉绒斑, 黄斑水肿。FFA造影无灌注区的总面积>10 PD, 黄斑区渗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 显示黄斑区隆起, 水肿增厚。患者无角膜白斑、青光眼、严重白内障, 无其他视网膜病变, 4个月内无患眼内眼手术史, 无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史。69例患者随机分为单纯雷珠单抗组注射组 (A组) 36例 (36眼) 和雷珠单抗注射联合激光治疗组 (B组) 33例 (33眼) 。分别记录患眼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和黄斑中心凹厚度。

1.2 方法

1.2.1 雷珠单抗玻璃体腔内注射:

A、B两组患者 (69眼) 均行雷珠单抗玻璃体腔内注射。常规消毒术眼, 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表面麻醉, 安尔碘冲洗结膜囊, 无菌胰岛素注射器 (29 G) 抽取雷珠单抗0.05 m L/0.5 mg, 于患眼颞下方角巩膜缘后4 mm垂直于巩膜面进针 (后续如需重复注射时, 更换巩膜注射部位) , 确认针头在玻璃体腔中央后, 缓慢推注, 拔出针头后湿棉签按压创口3 min, 若眼压高于正常, 即刻行前房穿刺至眼压正常, 结膜囊内抗生素眼膏, 包扎术眼, 嘱患者坐位, 以免药物沉积在黄斑区影响视力。术后左氧氟沙星眼水滴眼, 4次/天, 连用1周。

1.2.2 氪离子激光视网膜光凝:

B组患者 (33眼) 雷珠单抗玻璃体腔内注射后1周, 行氪离子激光视网膜光凝治疗, 分3~4次完成, 每次间隔1周。激光能量为200~500 m W, 曝光时间0.15~0.2 s, 光斑直径150~300μm。避免损伤黄斑区、盘斑束及正常血管。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两样本t检验比较A组与B组的最佳矫正视力;采用配对样本均数t检验比较两组术前与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和黄斑中心凹厚度;采用秩和检验比较A组与B组的黄斑中心凹厚度。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 无术中术后及眼底激光治疗的并发症, 随访3个月, 随诊期间患眼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A组患者术前最佳矫正视力 (Log MAR) 为 (1.22±0.50) , 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 (0.96±0.49) 、 (0.83±0.46) 、 (0.73±0.52) , 均比术前提高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黄斑中心凹厚度术前为 (517.43±98.23) μm, 术后1周、1个月、3个月黄斑中心凹厚度为分别为 (453.55±68.34) μm、 (401.32±58.77) μm、 (340.42±42.65) μm, 均比术前减少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B组患者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为 (1.34±0.43) , 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为 (0.91±0.41) 、 (0.80±0.39) 、 (0.69±0.58) , 均比术前提高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黄斑中心凹厚度术前为 (533.78±88.27) μm, 术后1周、1个月、3个月黄斑中心凹厚度为分别为 (447.75±55.89) μm、 (395.32±50.78) μm、 (320.71±39.98) μm、均比术前减少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B两组间在各相同时间点位的最佳矫正视力和黄斑中心凹厚度均无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黄斑水肿是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常见并发症, 也是引起患者视力严重损害的主要原因。其发生机制与静脉阻塞时静脉压及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关, 使组织间液在黄斑附近的视网膜内或视网膜下积聚而形成黄斑水肿[6], 同时由于毛细血管无灌注和组织缺血、缺氧、炎症等促使VEGF的释放, VEGF诱导新生血管生成, 增加血管通透性, 进一步引起黄斑水肿的加重[3], 长期弥漫性黄斑水肿会导致视功能不可逆损害。

激光视网膜光凝可以封闭视网膜无灌注区, 从而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成,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黄斑水肿引起的视力丧失, 但大面积的视网膜光凝有可能促使黄斑水肿加重[7,8], 这些激光所不能解决的问题需要新的方法来补充和完善。

雷珠单抗是人源化重组抗VEGF的抗体片段, 相对分子质量为48 k Da, 可结合所有VEGF-A分子亚型, 0.5 mg雷珠单抗经玻璃体腔注射后, 6 h内渗透视网膜, 1 d后浓度达高峰, 29 d后仍可在玻璃体腔被检测到[9,10]。雷珠单抗通过抑制VEGF, 迅速、有效阻止血管内皮增生, 减少视网膜渗漏, 重建血-视网膜内屏障, 促进网膜内渗出液吸收从而改善黄斑水肿, 提高患者的视力, 可单独应用或作为激光治疗的补充。

本研究将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和雷珠单抗注射联合激光治疗对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的治疗效果进行了比较, 发现2种治疗方法都提高了患眼的最佳矫正视力, 同时黄斑中心凹厚度的降低也说明黄斑水肿在一定程度上的消退, 同时2种治疗方法均未出现并发症, 说明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或雷珠单抗注射联合激光治疗对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安全有效, 值得临床推广。本研究的结果还显示, 2种治疗方式在相同时间点位患眼最佳矫正视力和黄斑中心凹厚度无显著性差异, 说明在3个月的治疗期内二者疗效上无法判断孰优孰劣, 还需进一步大样本、长期的随访。

摘要:目的 评价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或雷珠单抗注射联合氪离子激光视网膜光凝术两种方法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我院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伴黄斑水肿的患者69例 (69眼) , 按照治疗方式分为单纯雷珠单抗组注射组 (A组) 36例 (36眼) 和雷珠单抗注射联合氪离子激光治疗组 (B组) 33例 (33眼) 。分别记录患眼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和黄斑中心凹厚度。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A组患者术前最佳矫正视力 (Log MAR) 为 (1.22±0.50) , 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 (0.96±0.49) 、 (0.83±0.46) 、 (0.73±0.52) , 均比术前提高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黄斑中心凹厚度术前为 (517.43±98.23) μm, 术后1周、1个月、3个月黄斑中心凹厚度为分别为 (453.55±68.34) μm、 (401.32±58.77) μm、 (340.42±42.65) μm, 均比术前减少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B组患者术前最佳矫正视力 (Log MAR) 为 (1.34±0.43) , 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为 (0.91±0.41) 、 (0.80±0.39) 、 (0.69±0.58) , 均比术前提高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黄斑中心凹厚度术前为 (533.78±88.27) μm, 术后1周、1个月、3个月黄斑中心凹厚度为分别为 (447.75±55.89) μm、 (395.32±50.78) μm、 (320.71±39.98) μm, 均比术前减少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B两组间在各相同时间点的最佳矫正视力和黄斑中心凹厚度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或联合激光治疗均可提高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者的视力, 减轻黄斑水肿, 这两种治疗方法安全有效, 长期的疗效和安全性还需进一步随访。

关键词:雷珠单抗,激光光凝,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黄斑水肿

参考文献

[1]Deramo VA, Cox TA, Syed AB, et al.Vision-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people with 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 using the 25-item National Eye Institute Visual Function Questionnaire[J].Arch Ophthalmol, 2003, 121 (9) :1297–1302.

[2]Mc Intosh RL, Rogers SL, Lim L, et al.Natural history of 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an evidence-based systematic review[J].Ophthalmology, 2010, 117 (6) :1113–1123.

[3]Noma H, Mimura T, Yasuda K, et al.Role of soluble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s-1 and-2, their ligands, and other factors in 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 with macular edema[J].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14, 55 (6) :3878-3885.

[4]Miller JW, Le CJ, Strauss EC, et al.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 in intraocular vascular disease[J].Ophthalmology, 2013, 120 (1) :106-114.

[5]艾华, 杨新光.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时VEGF和IL-6在前房和玻璃体腔的表达[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11, 27 (10) :1124-1126.

[6]Garweg JG, Wenzel A.Diabetic maculopathy and retinopathy.Functional and sociomedical significance[J].Ophthalmologe, 2010, 107 (5) :628-635.

[7]The Branch Vein Occlusion Study Group.Argon laser photocoagulation for macular edema in branch vein occlusion[J].Am J Ophthalmol, 1984, 98 (3) :271-282.

[8]The Central Vein Occlusion Study Group.Evaluation of grid pattern photocoagulation for macular edema in central vein occlusion[J].Ophthalmology, 1995, 102 (10) :1425-1433.

[9]Gaudreault J, Fei D, Rusit J, et al.Pre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 of ranibizumab (rhu Fab V2) after a single intravitreal administration-[J].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5, 46 (2) :726-733.

静脉内注射法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9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19例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其中男11例, 女8例;所有患者均经胸腔镜直视下行胸膜活检, 后经病理免疫组织化学证实, 其中上皮细胞型12例, 混合型5例, 纤维肉瘤型2例;根据UICC TNM分期:Ⅲ期11例, Ⅳ期8例;黄色胸腔积液8例, 血性胸腔积液11例。所有患者KPS评分均>60分;所有19例患者胸腔镜肉眼下胸膜均有病变, 结节多分布于壁层和膈肌上。所有患者治疗前肝肾功能、血常规均正常;预计生存期>3个月;所有病例均有可测量病灶, 可评价近期疗效。排除标恶病质, 无法耐受化疗;骨髓功能低下, 中性粒细胞计数<1.5×109/L, 血小板<80×1012/L。肝肾功能异常, 严重心功能不全;并发严重感染;有严重并发症。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培美曲500mg/m2, 静滴15min, 第1d;顺铂75mg/m2静滴, 第1d。每21d重复1次。所有患者常规给予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金施尔康片 (复合维生素片) 从化疗前5d开始服直至化疗结束后3w, 维生素B12针剂1000 ug肌肉注射, 每9w 1次, 至化疗结束后3w。每次化疗前1d、化疗当天和化疗第2d均给予地塞米松片4.5mg, 2次/d, 及氯雷他定8.8mg, 1次/d, 口服。化疗当天予以托烷司琼2mg, 静脉滴注, 2次/d, 甲泼尼龙40mg/d, 静脉滴注, 予以泮托拉唑60mg, 静脉滴注, 1次/d, 静脉滴注完顺铂后予以充分水化。化疗第2d行细管胸腔闭式引流, 尽量引流干净胸腔积液后行胸腔内注射丝裂霉素10mg, 嘱患者每半小时变动1次体位。观察1天如无明显不良反应, 再注入丝裂霉素6mg。每2个疗程评价效1次。所有患者需经2~6个化疗疗程, 其中4例患者患者经2个疗程后胸水完全消失后再仅行2疗程培美曲塞及顺铂化疗, 11例行4个疗程培美曲塞及顺铂化疗加胸腔内灌注丝裂霉素, 2例因疾病进展仅行2周期培美曲塞及顺铂化疗加胸腔内灌注丝裂霉素后停止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

1.3.1 胸膜病灶

按RECIST评价标准[2]进行评定:完全缓解 (CR) , 部分缓解 (PR) , 稳定 (SD) 和进展 (PD) 。有效定义为CR+PR, 疾病控制 (DC) 定义为CR+PR+SD计算疾病控制率。肿瘤进展时间 (TTP) :从开始治疗至肿瘤复发或进展时间。中位生存期 (MST) 及1年生存率。生活质量 (QOL) 评价参考Karnofsky法评分 (KPS) 。按照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 (NCI) 第3版对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2]。

1.3.2 胸腔积液变化

按照WHO关于癌性胸水疗效标准.完全缓解 (CR) :胸水完全消失, 并维持至少1个月以上;部分缓解部分缓解 (PR) :胸水减少50%以上, 并维持1个月以上;无效 (NC) :未达到上述指标。

1.4 随访

采用电话随访, 随访截至2014年7月, 生存期为确诊之日至死亡时间, 无进展生存定义为确诊之日至出现进展或死亡时间。

2 结果

2.1 胸膜病灶变化

获CR 4例, PR 10例, SD 3例, PD 2例;总有效率为73.68%, 疾病控制率为89.47%, 肿瘤进展时间为7.2个月。

2.2 胸腔积液

19例患者中, 17例 (89.47%) 胸腔积液得到控制, 其中2例CR (10.52%) , 15例PR (78.94%) , 13例 (68.42%) 胸腔积液癌细胞检查由阳性转为阴性, 2例 (10.52%) NC。

2.3 随访

中位生存期为12.1个月, 1年生存率为42.10%。

2.4 不良反应

19例均可评价不良反应, 比较常见的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等, 未能观察到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及神经毒性反应, 以中性粒细胞减少较多见, 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26.31%, 其次为血小板减少 (21.05%) , 恶心呕吐的发生率36.84%, 发热的发生率为15.78%, 胸痛的发生率47.36%, 考虑与注入丝裂霉素有关, 皮疹发生率10.52%。以上不良反应经对症支持处理后可迅速缓解并恢复, 患者耐受良好。见附表。

3 讨论

恶性胸膜间皮瘤是起源于胸膜的恶性肿瘤。大多数MPM的发病与石棉有关, 但也发现有其他危险因素, 包括沸石、放射线、结核性胸膜瘢痕、慢性炎症、工业化合物、猿病毒 (SC40) [3]等。MPM起病时多表现为胸腔积液, 因此患者就诊时即为晚期, 丧失手术机会, 多采取以化疗为主的方法。培美曲塞是一个多靶点抗叶酸细胞毒药物, 主要通过抑制叶酸代谢途径中多个关键酶的活性, 影响嘌呤和胸腺嘧啶核苷的生物合成, 进而影响肿瘤细胞DNA合成, 抑制细胞增殖。其作用靶点包括胸苷酸合成酶、二氢叶酸还原酶和甘氨酰胺核苷甲酰基转移酶等叶酸依赖性酶, 造成叶酸代谢和核苷酸合成异常, 最终使肿瘤增殖停滞于S期, 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1]。丝裂霉素由链霉菌提取, 化学结构具有苯醌、乙酰亚胺基及氨甲酰三个活叶酸和性基团, 作用与烷化剂相似, 与DNA链形成交联, 抑制DNA复制, 对RNA也有抑制作用。属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可迅速进入细胞内, 另外丝裂霉素也有胸膜粘连作用。丝裂霉素胸腔内注射后, 一方面可以提高胸腔内局部药物浓度, 直接杀伤MPM细胞, 并通过局部用药减少全身不良反应,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胸膜粘连作用抑制胸腔积液的发生。因此, 本研究对19例患者行培美曲塞与顺铂联合化疗, 同时胸腔内注射丝裂霉素, 将全身化疗、局部化疗与胸膜粘连术联用。本研究中, 19例患者中, 17例患者胸腔积液得到控制, 其中4例患者仅注入2次后胸水完全消失, 11例患者需注入4次方能控制住胸水, 另有2例患者未能控制胸腔积液而终止。13例 (68.42%) 胸腔积液癌细胞检查由阳性转为阴性。本研究结果表明, 行胸腔内灌注时需尽可能的引流干净胸腔积液, 注入丝裂霉素时需多变动体位以使丝裂霉素均匀分布, 从而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在治疗癌性胸腔积液时, 胸腔内注射丝裂霉素是常用办法, 疗效得到肯定, 但无大样本研究其对恶性胸膜间皮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本研究中, 疾病控制率为89.47%, 肿瘤进展时间为7.2个月, 中位生存期为12.1个月, 1年生存率为42.10%, 与文献基本相符[4]。在研究中, 培美曲塞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及皮疹, 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可显著减少血液毒性的发生;通过口服地塞米松片和氯雷他定片以及静脉注射甲泼尼龙, 皮疹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本研究中仅2例患者出现皮疹。其余各种常见不良反应通过对症支持处理后均迅速缓解。综上所诉, 培美曲塞与顺铂静脉化疗联合胸腔内注射丝裂霉素治疗恶性胸膜间皮瘤合并胸腔积液安全有效,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Hazarika M, White RM, Johnson JR, et al.FDA drug approvalummaries:pemetrexed (Alimta) [J].Oncologist, 2004, 9 (5) :482-488.

[2]Therasse P, Arbuck SG, E isenhauer EA, et a.l New guidelines to evaluate the response to treatment in solid tumors[J].J N atl Cancer Inst.2000, 92 (3) :205-216.

[3]宋作庆, 徐萧洪.欧洲呼吸学会和欧洲胸外科医师学会恶性胸膜间皮瘤诊疗指南[J].中国肺癌杂志, 2010, 17 (10) :23-28.

“肌内注射法”的说课设计 第8篇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肌内注射法”是人卫版《基础护理学》第2版第十二章第三节的内容, 其内容安排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无菌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习了注射原则之后, 是一项实践性、操作性、技能性都很强的技术, 属于“三基”内容之一, 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护理技术。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

(1) 情感和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和做事态度, 培养学生尊重、关心和体贴患者。

(2) 知识目标

掌握肌内注射的定位方法和注射体位;掌握肌内注射的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

(3) 技能目标

正确完成肌内注射的操作。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分析出重点与难点。

(1) 重点

注射部位的选择和注射体位, 肌内注射的操作要点。

(2) 难点

肌内注射的定位方法, 进针手法。

二、说教法

根据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原则设计了理论学习和操作练习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 结合多媒体课件, 灵活运用讲授、演示、观察等方法, 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吸引学生注意力;运用讨论、练习、纠错等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加深对肌内注射的印象。

三、说学法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 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 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因此,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在理论学习的同时, 配以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通过系统的实践教学锻炼, 使学生掌握肌内注射法。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1.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 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通过《喜剧学院》片段引出课题, 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习兴趣, 用课件展示教学内容和目标, 使学生有心理准备。

2.新内容学习

多媒体课件讲解、示教演示, 循序渐进地讲解肌内注射法操作步骤。

(1) 观看操作录像

先观看一遍肌内注射法操作步骤完整的操作录像, 让学生对肌内注射在脑中有一轮廓性的整体认识, 再分步学习。

多媒体课件文本和图片演示, 配合清晰的语言讲解, 使学生对操作中的重点、难点有清晰地认识。采用注射臀实物演示和学生模仿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学习, 满足学生好奇心,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和感性认识, 并适时强调学生观察的态度和要点, 使学生学会学习。对于操作中的重点和难点, 分解动作, 放慢速度, 结合多媒体多方位观察, 尤其是突出演示局部进针的动作, 使学生更直观地学习。

(2) 练习巩固

采用分组练习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练习能巩固所学知识, 促进技能的形成与完善, 但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请一位同学进行示范, 其他同学观察讨论存在的问题, 以巩固知识。采用老师误做, 学生纠错的方法, 着重于无菌操作和查对制度的知识巩固, 引导学生归纳出肌内注射的注意事项。有利于巩固知识,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新精神。学生纠错时多鼓励, 增强学生自信心。

(3) 总结归纳

对照教学目标, 归纳总结所学内容, 强调重点、难点, 对不足之处采用适当方法补救, 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整理, 布置复习题。

参考文献

[1]毛讯.“青霉素G”说课设计探讨.卫生职业教育, 2007.

上一篇:江西科技馆下一篇:编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