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追踪范文

2024-08-21

运动追踪范文(精选8篇)

运动追踪 第1篇

1 跨尺度运动图像的运动分析

在人类视觉环境中包含着大量的信息,其中运动的目标信息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加强对运动图像的分析十分重要。一般来说,对跨尺度运动图像的运动分析分为目标的检测、目标的追踪两个方面[1]。其中,目标检测是对空间运动着的目标进行监视,并提取运动图像的跨尺度特征;运动追踪则是在运动目标检测的基础上,利用得到的跨尺度特征来确定运动图像的位置,也就是说,对运动目标进行定位,为跨尺度运动图像分析提供准确的数据。由于运动图像信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而这些研究价值的关键则是在于对运动目标的检测与追踪结果,鉴于此,对于跨尺度运动图像的目标检测与追踪是实现运动分析的重要步骤。

2 跨尺度运动图像的目标检测方法

在实现对目标的追踪之前,要先确定运动图像中的目标,即要对运动目标进行检测。当前,对运动图像中的目标的检测主要是监视图像是否发生变化,如果发生了变化,就表明出现了新的目标;如果没有变化,那么就没有新的目标。鉴于此,目标检测的理想算法应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在各种天气条件和光纤变化的情况下应是鲁棒的;二是能够克服个别物体运动的干扰;三是可以满足视线内的运动目标的叠加[2]。虽然理想的算法能够有效地对目标进行检测,但在实际应用中却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加上缺乏硬件支持,所以需要对各种算法进行折衷思考。近年来,在跨尺度运动图像的目标检测中涌现了大量的优秀算法,尤其是对图像分割方面,活动轮廓模型作为一种综合的图像处理方法,通过对目标的初始轮廓进行自动修复,因而可以详细地对目标进行分割,不需要进行处理便可以直接对运动目标进行搜索,此外,活动轮廓模型具有较好的抗噪声能力,所以已成功的应用于图像的分割中,进而为目标检测服务。同时,运用小波光流估计算法能够正确的显示出目标运动的方向和速率,尤其是在同一个运动图像中的不同运动速率的运动目标来说,通过将这个方法与其他技术结合,能够准确的检测出运动目标。此外,光流技术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尤其是其中的图像色彩信息为小波光流估计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光流估计的病态性。当前,小波光流估计法作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具有跨尺度多分辨率的特点,特别在光流的估计当中,运用色彩信息提高了算法估计的准确性,实现了精准的目标检测。但就当前基于色彩信息的光流场估计方法来说,如何解决离散小波系数在平移中的不变性,成为实现色彩信息与小波光流估计方法有效结合的重要内容。

3 跨尺度运动图像的目标追踪方法

追踪,就是对目标所处的状态进行了解,当前,对于简单的追踪问题,目标所处的状态一般就是指目标的空间位置。当前,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跨尺度运动图像的目标追踪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但相对地,为了确保目标定位的准确性,对于追踪方法的精确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现有的图像追踪技术而言,大多是基于贝叶斯框架实现的,其中,比较常用的是卡尔曼滤波方法,通过运用递推估计方法来“滤波”,得出当前目标所处的状态。由于这种方法需要在线性高斯型的系统中运行,所以,在卡尔曼滤波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粒子滤波算法[3]。通俗来讲,粒子滤波算法面对的是非线性非高斯问题,通过在空间状态中寻找一组随机的粒子样本,并对目标的概率密度函数进行近似,从而获得状态的最小方差分布的过程,这也是一种后验概率的运算方法。通常来讲,目标追踪所求的是对这个空间状态的一个解,也就是来确定每个粒子与实际解的真实距离,其中距离最小的粒子则是最优解。由于当粒子的数量趋于无穷的时候,其结果近似于任何形式的概率密度分布,因而,可以对任何运动状态下的目标进行追踪,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此外,在跨尺度运动图像的目标追踪过程中,通过加入多维的信号处理方法,从而确保运动的图像不受样本位置或是运动速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这种追踪方法的能够精准解决非高斯运动目标的追踪问题。然而,粒子滤波算法在我国的起步较晚,其本身还不太成熟,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在算法硬件的实现方面,还要进一步研究。

4 结语

运动追踪 第2篇

1956年我因研究前进无门,神情沮丧,我的夫人(她是建国前天津市接管公检法三人小组成员)了解我的感受,她说:“再难搞、再难弄、再大的问题,还大得过马克思写《资本论》吗?”一语使我冲破了迷茫,1956年至1961年六年的时间里,我再次专题地学习了马克思思想。

(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近几年中国社科院逻辑学会出版物中称: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办法,马克思写《资本论》做出了典范。马克思以后,尚无第二个人用了这种方法。出版书中称,在一个大的未知领域上,往往采用这种方法。所谓“往往采用这种方法”实际上(世界皆知)至今也没人用过,只是书上不敢肯定这种方法究竟可以解决什么问题而已。

在考察分析传统武术问题上,依照马克思研究庞大问题的思想,对待武术运动上一个个的武术动作,不能简单地搬过来成为现代训练上定下的“动作组成诸因素”(起、止、方向、路线、幅度、距离……)的量度标准,计算出武术动作各个组成因素,拿他们的运动量如何、涉及哪些人体运动部位、强度如何等等,对比外来体育类的强项,于是便径直地就确定下来中国武术的性质——如果说要现代化的话,就只有加大强度、提高难度和增添花样了(今天人们就是这样做的)!

须知,在差别面前(姑不论大的差别),仅就一点——人体受力部分的肌肉舒长(而不紧张缩短)而能把冲击来的力一一反作用回去——而言,首先,这是一个力的现象问题:肌肉的紧张缩短可以产生力,那么,肌肉的舒长加密,也可以产生的力,可见现代训练定的肌肉紧张缩短产生力不是唯一的,两种表现均属“人体力”本身外在的表现。肌肉的紧张缩短方面。我们无须再议,这是现代训练早就做完了的事情,需要追究的是这项遗产的独特之处,即从肌肉表现力量的“舒长”开始,那将是什么东西也没有,只能是抵不上西方体育强项。但如果我们从形成这种形态的动作操作上的诸多传统规定上来看,它关系到关节的定位方面、关系到躯体与四肢的格局、关系到呼吸采取如何形式等等,那么,“肌肉舒长”仅是力的内涵的另一种表现,是“人体力”整体上的一个片面关系,它是一个给予的(传统历史给定的),尚须从这个具体现象开始加以系列抽象,才能发现与之有关的各个关系,这样我们才会明白“人体力”原来不只是肌肉的一个要素就能表现无遗的——现代科学方法再多,也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所以至今人们也不知道中国有超越性的东西)。

(二)历史与逻辑统一

如果为了只做几个武术能者的研究分析,在上面叙述的思想指导下,是可以将系列抽象得到的有关关系加以综合,做出结论的。但是,我们不把这些看成是个别的、偶有的事例。而是从尊重民族、重视民族、看得到民族的历史科技成就以及像当前国外权威科学界倾向我民族传统的人与自然、整体辩证等思想那样看待问题出发,我们将会看到,整个的中国武术遗产,其主导方向,并不是今天人们所能想到的那样的了!

追溯武术的历史流传,是一个多方无法依据的难题。

代表中华武术的四大名拳,在这四大类下的种系。根据国家体委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性的挖整统计,种系一百种以上,套路两千余个组合,可谓庞大之极,关于他们的历史源流,最早流传世间的,则无可非议地首推少林拳法,其种系约五十个以上,套路组合近一千五百多个。各个派系的传人,因为缺乏文字记载,至多只能上推几代;不过,总的源头流传均称出自隋唐间的少林寺,这是公认的。太极拳传统出自宋代道家。这是假托附会;经唐豪考证,为明末清初退役武将河南陈氏所创,这是可信的。形意拳传说为宋代岳飞所创,也是假托附会;上世纪70年代前后,有人查出是明末清初精通枪法的山西姬氏所创,这也是可信的。至于八卦掌拳种,由于遭受了武侠小说的迷乱(特别是过去武林中人缺少文化知识),其源流除本文第二部分有所披露,直到今天,无论是官方或是民间,仍烙有武侠小说的印记。

本文前面指出,现代体育科学训练分析运动动作、考察其所能促进的运动素质(力量、速度、耐力……),是着眼于运动动作的外在方面(方向、路线、幅度……)。从中华武术四大名拳发展的先后顺序看,少林拳法发展在先,直到今天,训练上也是着眼于运动的外在方面(尽管是加大强度、难度),虽然少林拳法声称要求“内练一口气”、“提气上腾”、“沉气丹田”。全是动作的内在方面(即肌肉形态、骨骼构架、呼吸形式以及内脏可见形迹等等),但也没有体现具有常驻性有规律可循的东西。

晚于少林发展起来的太极、形意、八卦几家拳法,武术动作所谓的内在方面、呼吸在躯体胸腹腰背的起伏形迹上面以及上体保持腔内的稳定性上面等等,却是大大地有迹可寻的了——所有这些,传统上一切所谓的文献、典籍、墓志、地方志、拳谱以及所有的口传秘诀等等种种,由于其中有着一个主导一切的东西——“气”——在作祟,致使到了今天,人们也不会看到我民族传统上蕴藏着了不起的东西!

面对着中国的这一大遗产(从体育角度上看这是大项,可与之媲美的是中医学,也可把他们看成是孪生兄弟,因为二者都是以秦汉前的“养生思想”为主导的)。在马克思研究的指引下,只有走“历史与逻辑统一”之路!

从内在迹象人手,再以中国固有的“人是一个内外关联完整的体”为前提,对于调动人的体力,古代“射法”首发其端。

为了启动人体全身各个可动部分整合其力,古“射法”对人体所有运动关节都做出了定位的规定。

从公元前后直到19世纪之前,我民族的武事、战斗,总是以枪法为武艺之王,通称“枪为百兵之王”。再看太极拳和形意拳的创始人,均是精通枪法的。射法、枪法经常应用于马上——当然也有步下的,如孔子的“……射于圃观者如堵”,可见古代射法是很有讲究的。由射法的关节定位和枪法的双手持枪多方应用,带来了人体身手在作用力量时的活动性的构架保持——看一下山西原传形意拳的基本拳法姿势,很多地方仍保持着双手持枪的姿态。

了解到武术动作内在迹象的来历,进一步再看大部分拳种以“马步”筑基,说明武术技术的拳技和器具,是先马上、后步下——国内有的著述说是先徒手、后器械,这是不符合历史真实的!至于《汉书·艺文志·兵家技巧》所写的“习手力,便器械”之语,这和明代武将戚继光所著的《纪效新书·拳法捷要》中写的“拳法似无预于大战”是一样的,说明拳法历史上不是主导军事训练的——但不排斥武术拳法有开启人体内在奥秘的东西!

至于古代文献中载有的诸如手搏、角斗等事,却是另当别论的。有的著述引用《诗经·小雅》篇中写的“无拳无勇,职为乱阶”,以此说明公元前就有拳法的存在,而这句话的“拳”字根本不作拳法解,这就无须一驳了。

(三)纯粹形态分析

通过以上“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我们得出了中华武术的民族性特征是武术动作的操作。进入了运动构成诸元素的内在——人在运动时操作动作的内在还可出现新功能,这是现代体育科学(有关各学科)至今尚未发现的重大问题。

能以是“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整理,面对庞大的、繁华的、纷然杂陈的一百种系、二千组合套路的武术遗产,尽管文献有限、传谱荒诞、来源假托、口传心授的语言歪曲。我们终究可以从我民族独到的要害地方(动作的内在操作)人手。这项遗产的发展演变脉络,自会历历在目——什么“武打含义、舞蹈形象、体操作用”等等,都不是我们独到的东西,哪一样国外都比我们强。

一个使人难以接受的问题,就是说,上面所述的一切,都是由“武术动作的肌肉‘舒长加密’现象”引出的。稍有人体生理解剖知识的便可知晓,人体运动时,肌肉只是缩短密聚,不可能是“舒长”的,这是早于现代科学百年前的高士名人已有定论的了,我本人也认定它确是真理;那么,依据我本人的生长、从事学习练习、见闻从师、交游交流、体验和指导他人练习所得之经验,以及我还亲手摸到过那些有成就的高士名人的身上筋骨呼吸的动向等大量铁铮铮的具体事实,在我不断学习马克思思想的滋养下,在现代训练科学既定真理的压力下,我谨遵马克思指引的途径,终于找到了可以使现代科学不得不点头的症结之所在!

武术动作的内在逻辑,理出了它的历史演进次第,这已在前述里提示出来。

这里,在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整理中,结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进行及其诸多前提相约定之下,得出结果,不单是历史演进的次第,更可发现,人在动作用力下,徒手时是肌肉紧张缩短,手持重物——双手持枪一时则是肌肉“舒长加密”。进一步的问题是,究意是何原因使那些拳法动作用力的肌肉由“缩短”转变为“舒长”——中华武术运动上出现的“肌肉舒长”事实,现在已经得到确证。再加研究下去,那就是现象、规律后面的“机制”问题了;至于武术历史演变的“拳”(指徒手用力,本文从规律性的角度称为“拳”)与“兵”(指武术的器械运动,文本以“兵”称之)的过渡、如何过渡、有几个过渡,这里就不再详述了。

武术动作用力的肌肉由“缩短”转变为“舒长”,时至今日,我们举国上下都在翘首企盼着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发扬的结果总是难孚众望……

现在,我们展现一下马克思“纯粹形态分析”的威力!

走马持枪冲锋陷阵,和农耕劳作掘地起土,同是手持器物的操作动作——须区别开一个大的前提,即这些都不是巴甫洛夫生理学上所谓的人体随意动作,而应放在20世纪出现的现代“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视角上视其为“动态的”动作运动。

上举的二类动作,同一个前提,是“负重”,这就要从动态的角度上考虑问题了;我们总不能说运动训练就是随意动作的加强吧!

姑且搁置劳作动作再议,作为武术技术的形成,在我们的国土上,却又是提供了什么东西作为条件,使人体的运动动作(非随意动作)的内部,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呢?

在分析武术技术的运动动作的内在组成诸因素问题上,我们记起列宁在学习马克思分析方法时标记的一句话说(在他的《哲学笔记》上),“一切是媒介了的”。以“走马持枪”而论,对人体动作而言,马的奔跑前进,其重力(连同人体)、惯性作用等,都属媒介人体动作(并涉及内部因素)的东西;被重物器械(枪、棍、槊、棒等)所媒介了的武艺动作(可以当做体育训练上的运动技术动作看待),对人体身手和各个运动环节在运动器物的把持起动、运碰撞打等情况下,再不可能是人体直立而后的单向支撑的了——这会是劳而无功的,而必须是相邻相对运动关节的双向支撑,我们称此为“互为支撑”(人体和马体也是同样的),在这个条件下,人的整体包括各个部分已经调动起来的力量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时人体肌肉的表现形式不再是“紧张缩短”,而是“舒长加密”状态了。不过,拳法动作不是手持器物,却又是如何才能使动作时肌肉“舒长加密”呢?

在中华武术的历史演变中曾有两次技术转化,本文称之为“拳(徒手)兵(器械)过渡”,一是由枪刀到拳法,一是由马上到步下。

放下武器徒手作势,根据人体直立后形成的单向支撑,人体四肢于作势部分必然是“肌肉紧张缩短”,多少年来这已经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了,因此,这一个过渡,在各家拳法中只能有少数大家,才能在拳法动作上做出系列的特殊规定,以保证有效地运用好人体自身各部分重力和整体重力,只有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拳法才能不失走马持枪的作用性质。

再一个过渡是由马上到步下,仅以人体重心问题的处理上而言,人们多认为重心下落身体得到好的稳定,其实不然,静态姿势可以如此看待,如果是动态情况下特别是活体对抗情况下,越是重心下落越是被动,上世纪30年代武术胜不过西方拳击,就是将人体静态的处理重心方法用在动态的活体对抗上面,焉有不败之理!

关于人体的力,在我国古老传统上,是看不到肌肉收缩的主动作用的,力的调动、力的运使、力的作用等等,一切以“意指使气”为准,因而,在今天,我们看做是改变运动动作内部组织状态之事,在古代则是一切求诸于“气”;而练“气”之法,只有求诸于吐纳导引、丹家、道家修炼之术了——这是传统武术不少派系蒙有神秘外衣的源起。

总揽丹道修炼、道释和中医典籍,拨开繁衍和引申,紧紧围绕着人体因重力作用而发生的不同变化,我本人抓住一切功法、运作(包括经、典和仍在实践着的人)的由来,不是像几年前经过组织力量研究“气功”所得的结论那样:“意识对人体生理以好的影响”;而是“一切都是由现代生理、解剖上讲得通的人体呼吸运动发生的”。

最古老、最纯朴、最有权威性的文献《庄子》已经道出了要害,指出:“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这里没有别的什么,只不过是延寿罢了;怎样调节人体呼吸运动呢?《庄子》举出了样板,即是“吐故纳新”要像“熊经(熊挂树如自经)和鸟申(鸟凌空而蹬足,或鸟飞空而凸胸长鸣)”的样子,就是说,熊挂树垂悬和鸟飞空而鸣,一个是身弓后凸,一个是身弓前凸,然则二者却能呼吸自然,而人体却只能是前胸的起伏呼吸,相比之下,显然人的呼吸运动是功能不全的。于是,在中医养生论述—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的启示下,一种自有人类以来从未出现过的人体呼吸形式——以脊柱为中枢的整个上体(包括头、颈)三维六向的张缩运动(仍是借头和上体的重力调整支持的均衡)——在中国的国土上出现了;这一种呼吸运动方法被武术运动所引用,在武术的攻防实践检验下,由模糊到得益、由不准确到效验、由隐性到显性地在历史演变中沿袭下来。不过,开始很可

能是习武人同时也做吐纳导引(因为这是我民族仅有的养生方法)。效果限于上体的调整;待到吐纳导引发现了“丹田”之说后(一千多年前丹家葛洪提出的),传统武术对人体内在方面的锻炼皆以是“丹田”为动力之源(文本验证的结果,“丹田”实为人体力学“重心”),几乎百家派系所有能在运动动作内在方面可以组合内部若干因素的原因。

结论人类第一次转换运动机制

根据我们的实验活体从解剖形态上、生理机能上和静态的、动态的运动技术上(并在力学条件下)、功能效果上可以再现武术遗产里蕴含的全部精粹,因此有充足的理由说明下列的问题:

(一)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这一科学观是20世纪以来被有关人体科学研究上所遵循的);人体是一个系统的整体(这是20世纪新兴的动态科学观)。

虽然,现代解剖学、生理学、力学以及运动的解剖、生理、力学等,也要考虑到人体各组织系统的形态变化和人体机能的相互影响(形态和机能的统一,这一生物学的根本法则也是有关学科所考虑的);然则,姑且不论人体在强力紧张运动情况下,即便是在日常生活上的一般操作条件下,由于姿态上的某些偏颇,也经常会引起身体内在方面的某些疾病,这在医疗上是常见的事情;那么,人体在强力紧张运动情况下,即便是人体内在受影响的各组织有相当的生命能力,即便是运动完成的事后进行生理测定发现不利时再设法通过做些别的什么运动项目来做弥补,这样“马后课”(中国的俗语,意指阵前没有预料,事后估计为时已晚)的科学思想显然是远远落后的!

20世纪上半个世纪末和下半个世纪初之间,世界学科兴起了现代的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三个为许多科学都能应用其原理的科学,因之被称为“横断科学”。这一新科学对所研究的对象,首先是先看做一个系统的整体,有其各个层次和构成的各个要素,各要素、各层次彼此是互相作用着的,并不是像现代通行的体育训练科学那样,独头地强化肌肉训练,就像一个火车头,拼命地增加燃料动力,拽着一长串装满沉重物体的列车拼命奔跑一样。现代体育训练这样地对待人的锻炼,足有百年以上没有前进了!

中国武术除迄今仍在流行着的那些使人无法不承认的江湖末技以外,有的传承延续中尚未远离原传拳法的原有指向,那么,这样的拳法技术在动作的内在方面,主体(练者本人)可以主动调动起诸如肌肉动作形式、骨骼结构布局、呼吸张缩运动涉及到人体多个部位、内脏在肌肉和骨骼带动下可以形成以及意识通过某一特定条件可以促进组合好各个内在因素等等,所有这些,恰恰像现代科学新兴的“横断科学”所描述的那样,不是像百年以来无所前进的所谓现代训练那样,拼命地训练肌肉力量、爆发力和最大消耗(即消耗达到极限后再缓起劲来加大一些消耗的适应,以便增加耐力),独头地迫使呼吸组织、内脏各组织向极限强化适应(事后发现不利处再想办法),丝毫没有使肌肉这一层次以下的、内脏各层次、各个组成因素发挥相互、积极的作用。两相对比,看来人体运动、运动动作只知道有外部形式(起、止、方向、幅度等等)是不符合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整体的!

如此说来,人体运动动作的内部形式,根据我们的研究,提出了“五大要素的最佳组合”,即“肌肉、骨骼、呼吸、内脏和意识的‘引力反馈’”,这些要素都是由主体可以自主地组织其运动形式的,多一个要素不行,少一个要素也不行!

(二)关于人的动作问题,百年前是由前苏联伟大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来科学定论的。巴氏以前,科学界看成人的随意动作是由心理决定的。因此,巴氏所定论的人的随意动作是由大脑神经决定的(提出了“神经——肌肉反射弧”模式)。这一由生理决定人的动作标志着唯物论科学的胜利——因为心理决定动作,会给唯心论描述人体动作打开方便之门——这和我国前一段的“气功”研究一样,说“气功”是由“心理影响人体内部产生功能”,其唯心论的后果是一样的!

人的随意动作并不是大强度紧张的,它只是人体日常生活上的操作而已(虽有时有大的紧张动作也是偶然的),对比运动动作,巴氏定论,可以看做是静态条件下通用的——今天仍在通行的《运动生理学》,可以说是静态条件下的理论用在动态问题上了!

(三)关于“人体运动生物力学”问题,自然是在人体生理、解剖前提下的牛顿力学分析。很自然,在独头的肌肉拼命下分析各项运动动作也是没有问题的;然则,如果分析“内部、外部统一”进行的中国武术——尽管许多派系的拳法动作在“五大要素组合”上不太好,那么,肌肉没有那种独头拼命的强度紧张样子,用牛顿力学来度量,即使不说它们有无孔不入之处,也只有说它是一个弱项目了!

至于像我们举出的身怀武术传统精粹的练者,二人相抗表现为舒展大度,来力不入,去力无形,周身反弹,轻描淡写竟是使对手毫无用武之地,那么,现代运动生物力学又向哪里去寻找人体的力呢?看来,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里提得好:

……力是一个远远未完成的概念……有多少未知的现象,就有多少力,如亲和力、神经力等等……

建国初期有些管理武术的人士,也接着恩格斯在力的问题上的所指,同样也说出了“不用力的力、无力的力、方正的力”等等,确是令人啼笑皆非。

根据新兴横段科学对人作力一个系统有层次、有要素并有相互作用的整体所揭示,独头的肌肉拼命干出来的力,是不能完成“人体力”概念的,只有从武术精粹中概括才有可能。

(四)“气功”的心理决定论是荒谬的。“气功”源自的“吐纳导引”,功理是细小的肌肉动作——因为吐纳导引及至今天的所谓“气功”(这个定名是极其不当的),无论如何说法,它总是通过人的呼吸运动进行的;人的呼吸可以受意念指令,但其机制却不是直接指使气流,而是肌肉升降肋骨的制动(这正像巴甫洛夫以前的伪科学把人的随意动作说成是心理决定一样)。

我们捉住人的呼吸是运动,这运动是人的大脑神经指令肌肉升降肋骨形成呼吸,捉住了这一要害,一切疑难豁然开朗,在“仿生学”的途径下,筛选有关吐纳导引的可信的、有指向性文献,在大量练功实践、实证之下,一个由人体胸腔只会前凸扩展为——肋骨向左右扩展——运动脊柱向后引申——整合整个胸腔三维六向的张缩运动,一切文献上所描绘的特异视角,便都会产生出来了!

(五)传统武术的运动动作的内部结构,即人体运动时“五大要素的最佳组合”,同样走的是一个“仿生学”的途径——由外在到内在、由片面到全面、由含糊到清楚,这是练功人的实践必然;在传统武术历史演进的技术链条下(由马上到步下,由兵器到拳法),武术的运动动作的“整体性”境界,自然就会出现,其功能是“健体、医疗、养生、击打四大功能同居一体”。国外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看到了“动物的整体特征”(只有“五

大要素最佳组合”才能体现动物的整体性,并且是人体直立而后更高一级的整体关系)。

(六)20世纪西方尖端科学危机,一意要从中国古老的“天人合一”思想中求得启示(钱学森上世纪80年代曾提出过“人天论”思想),我们完全有能力从我民族自己走出来的“人体力”这个跨越现代科学的新科学概念里,概括出最贴切、最逼真的“天人合一”概念系统——其意义类似今天世界科学中的又一次(以前爱因斯坦追求过而未完成)追求宇宙四种力(万有引力、电磁力、微观粒子相互作用的强、弱二力)的统一相近。

附录

关于传统武术的起源,在中国独有的“天人相通”思想前提下,从理论上讲,技术动作之确定,不只是日常行为动作的加强、加速,而是在历史演进中,把所模拟的东西介入武术动作内部,使动作内在诸因素的组合关系,代代追求延续下来。如模拟弯弓射箭的样态,最后将关节的定位纳入进来;再如举锤击石,则将手持重物行进时的“手身反称”关系纳入了进来,等等。

关于传统功法的“指向性”问题,本文意指虽然传承上讲的是“练气”、“运气”、“以意领气”、“以气运身”、“以气发力”等等,实际在人体上无论如何做,不论做得好坏,但是归根到底,总是要表现在肌肉上面的。由表及里,再加上活体对抗的验证,终于会追出究竟的——因为内在因素组合不好是要挨打的!

传统武术技术动作内部诸因素的各个组合关系,其所模拟的事物,可以最早出现在原始社会,如射箭。可是,射箭动作着眼于动作的内部,却推延到二千年前的孔子时代,典籍上有“子射与圃,观者如睹焉”之载语(当时已有属于射法原理的“内志正,外体直”——这里内外之分尚不能按运动动作内在外在因素看待)。至明末清初之际,古代所谓“内志正,外体直”的“外体直”,才有了具体确切的解释,不少著作上曾列出了人体周身十个以上的关节以何动向做到“体直”;当这些不同的关节动向纳入了武术动作内在的时候(约在明代后期“内家拳法”出现之时),文本所提出的“五大要素最佳组合”中,才作为其中之一的一个必然的关系确定下来。再如,被称作“气功”功法上了精到的运作,是“气注丹田,再提升精华而上,然后提纯再纳入丹田”,这样一种类似周天运行的功法操作,发端于战国时代的“吹嘘呼吸,吐故纳新……”,殆至千年后(晋代)由医家、丹道家葛洪提出“丹道”修炼上“行气出入”在人体上体和头部有三个部位,分别称作“上丹田”、“中丹田”和“下丹田”;所幸的是,如果没有武术拳法上引用了“丹田发力”之事,可以说“气功”上“丹田”之谜,将是一个万世不解之谜;在拳法上运用“丹田”发挥人体的力,——发作不好在对抗上会封效的——寻此追踪,文本就像用显微镜般洞察行迹,由此确定下来,所谓“丹田”,就是人的上体和头的三个力学重心(三个力学重心和晋代葛洪所描述的位置,分毫不差)。

运动追踪 第3篇

2011年11月,智能型运动处理方案的先驱InvenSense公司在京、沪、台三地举办“运动感测追踪”巡回研讨会。11月7日,研讨会北京站在北京丽亭华苑酒店圆满落幕。本次研讨会详细介绍了运动感测追踪功能在消费性电子产品——运动感测界面上的诸多应用,内容涵盖主题讲演和产品应用展示,利用各种平台与器件展示InvenSense的最新技术,如手势辨识、一对一运动感测控制、实况模拟、运用运动感测的游戏以及3GT公司的最新游戏等。

InvenSense公司亚太区销售总监姜正耀先生指出:“小尺寸、高整合、智能型MEMS运动处理技术以及消费者可接受价格范围内的完整解决方案是促进市场接受运动感测处理技术,并促使其成为众多消费性产品基本功能之一的推动力。创新的MEMS制程以及晶圆层级的集成是驱动该市场的关键。”姜正耀先生在技术演讲中介绍了应用于消费性电子产品的运动感测处理方案,探讨了在研发应用于消费性产品的低成本、高产能、智能型惯性传感器时面临的最大挑战及吸取的经验,以及运动感测处理方案如何塑造未来MEMS产品应拥有的创新应用面。

纵观MEMS市场成长趋势,组件组合、传感器整合、运动感测融合演算技术是决定成功与否的关键。InvenSense的运动感测追踪解决方案可将运动传感器整合于单一芯片,帮助使用者应对行业挑战。

运动追踪 第4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取徐州市9所中小学(小学、初中、高中各3所)作为试验点,每所学校各选取2个班级(1个实验班,1个对照班),共计773名学生,其中小学生245人(男生125人,女生120人),初中生258人(男生129人,女生129人),高中生270人(男生138人,女生132人)。

1.2 测量工具

采用陈树林等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应激源量表》,包括学习压力、家庭环境压力、教师压力、父母管教方式的压力、同学朋友交往中的压力、社会文化压力及自身身心的压力等7个维度,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6]。本次研究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6。

1.3实验设计

实验从2015年3月开始至2015年7月结束,共16周。针对不同学校情况,分别设计了1号干预方案“身体素质+球类”、2号干预方案“天天练+课课练+周周练”和3号干预方案“身体素质+体育游戏+球类”,见图1~3,而对照组(4号干预方案)只进行传统的体育教学,不再接受任何干预措施。干预前1周对所有被试者进行心理应激水平前测(T1),实验进行8周后进行第2次心理应激水平测量(T2),16周实验结束后立即进行第3次心理应激水平测量(T3)。干预时间:每周3次,每次45 min(准备活动10 min,放松活动5 min,基本活动30 min),此外2号干预方案增加每天课间操20 min,每周五下午30 min课外锻炼。干预强度:采用POLAR心率测试仪进行测试,运动中的心率控制在120~150次/min。具体操作:1号运动干预方案:第1、9周:跳绳、趣味田径、篮球练习及比赛;第2、10周:加速跑、各种跑的游戏;第3、11周:投掷练习(前抛和后抛实心球)、身体素质练习、篮球练习及比赛;第4、12周:跑的练习、体育游戏;第5、13周:耐力练习、身体素质练习;第6、14周:跳绳、趣味田径、篮球练习及比赛;第7、15周:投掷练习(前抛和后抛实心球)、身体素质练习、篮球练习及比赛;第8、16周:耐力练习、身体素质练习。2号运动干预方案:每天课间操15~20 min(天天练):全国小学生指定广播操《希望风帆》、自编健身操(14节)、体育游戏(第1、9周:跳房子,第2、10周:丢沙包,第3、11周:踢毽子,第4、12周:跳绳,第5、13周:贴烧饼,第6、14周:单单双,第7、15周:线线踩,第8、16周:老鹰抓小鸡);每节体育课45 min(课课练):传统身体素质练习(投掷练习、上下肢力量练习、各种跑的练习等)、体育游戏(线上追逐跑、猜拳追逐跑、斗鸡、背人接力、越跳越高等)。第1、9周:50 m加速跑、线上追逐跑、猜拳追逐跑。第2、10周:投掷实心球、投掷游戏(打保龄球)。第3、11周:跳远、体育游戏(单单双、线线踩);第4、12周:跳绳、跑台阶、斗鸡游戏。第5、13周: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做(女)、背人接力、蚂蚁搬家。第6、14周:1 000 m(男)、800 m(女)、校园自然地形跑。第7、15周:25m×8往返跑、30 m绕杆接力。第8、16周:身体素质练习。每周五下午第2节课练习30 min(周周练):校园自然地形跑、球类练习和比赛。3号运动干预方案:1、9周:走跑交替(直道快跑、弯道快走)、下肢力量练习(单脚跳、规定距离蛙跳和立定跳远)、男生足球小比赛、女生羽毛球练习;2、10周:25 m×8往返跑、30 m快速跑、上肢力量练习(男生引体向上、女生斜拉杠)、规定时间校园自然地形跑;3、11周:12 min自由跑,男生足球小比赛、女生羽毛球练习;4、12周:变速跑(直道快跑、弯道慢跑)、女生30 s仰卧起坐、男生1 min跳绳、体育游戏(喊号追人、火车赛跑、喊数抱团);5、13周:50 m×8往返跑、跑台阶、男生羽毛球练习、女生1 min跳绳;6、14周:200 m计时跑、男生足球练习、女生乒乓球练习;7、15周:400 m接力跑、柔韧拉伸练习、计时耐力跑;8、16周:男生篮球练习、女生羽毛球练习[7,8,9,10]。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7.0进行分析处理。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各组实验前后青少年心理应激的变化情况,采用单因素方差、多因素方差分析和事后配对比较等方法分析青少年心理应激的干预效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各组青少年心理应激水平的同质性检验

干预前对各组青少年心理应激的水平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各组青少年心理应激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2,P=0.35),即运动干预前,各组的青少年心理应激水平为同质。各组青少年在3个测试时间上心理应激得分见表1。

2.2 不同干预类型和时间对青少年心理应激的效果检验

为了考察3种运动干预方案和测量时间对青少年心理应激的具体影响,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干预类型(1号、2号和3号方案和对照组)×测量时间(前测、中测、后测)混合设计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类型的主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F=40.82,P=0.000),说明干预类型起作用,实验设计的方案是有效的,不同干预组之间的心理应激水平存在差异;测量时间的主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F=32.96,P=0.000),说明青少年心理应激水平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时间因素和干预类型的交互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F=37.26,P=0.000),说明时间因素的作用随着干预类型的不同而变化。总之,3种干预方案对青少年心理应激具有缓解效果且随时间的延长效果更加明显。见表2。

2.2.1 不同干预时间对青少年心理应激的影响

以前测水平作为基准线,采用事后比较法分析3种运动干预方案的总体效果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结果显示,3种运动干预方案总体效果是后测水平显著优于中测水平(t1=2.79,P1=0.01;t2=2.83,P2=0.01;t3=2.72,P3=0.01)和前测水平(t1=4.14,P1=0.00;t2=4.21,P2=0.00;t3=4.11,P3=0.00),中测水平显著优于前测水平(t1=2.27,P1=0.05;t2=2.23,P2=0.05;t3=2.22,P3=0.05)。总之,3种运动干预方案对青少年心理应激的干预效果随时间增加,心理应激水平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且变化趋势存在差异。

2.2.2 不同干预类型对青少年心理应激水平的效果随时间变化的特征

以对照组的心理应激水平作为基线,采用配对t检验,分别比较3种运动干预方案在3个测量时间点上与对照组的差异情况。结果表明,前测:1号、2号和3号方案以及对照组均未出现显著性差异,表明实验前4个组的心理应激水平同质;中测:1号、2号和3号方案与对照组比较,其心理应激水平都出现了显著差异(t中1=2.27,P=0.03;t中2=2.18,P=0.04;t中3=2.31,P=0.02);后测:1号、2号和3号方案与对照组比较,其心理应激水平出现了十分显著差异(t后1=2.79,P=0.01;t后2=2.82,P=0.01;t后3=2.69,P=0.01)。

2.3 不同干预类型和层次的事后多重比较

实验后干预组(1号、2号和3号运动干预方案)对青少年心理应激水平的缓解效果明显,但仅从平均数上的变化看,还不足以说明不同运动干预方案对不同年级青少年心理应激的影响,需要对3种运动干预方案在不同年级间的效果作进一步分析。分别以3种运动干预方案结束后青少年心理应激为因变量,以不同年级(小学、初中和高中)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号运动干预方案对初中生心理应激的缓解效果优于2号和3号方案;2号运动干预方案对小学生心理应激的缓解效果优于1号和3号方案;3号运动干预方案对高中生心理应激的缓解效果优于1号和2号方案。见表3。

3 讨论

青少年阶段是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也是心理问题的多发期和易发期,采取有针对性地干预能够有效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身体素质是青少年从事体育锻炼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增强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故身体素质的发展为心理素质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加强体育锻炼是促进身心健康的有效手段[11]。本研究选取青少年心理应激发展的3个关键期(小学5年级、初中2年级和高中2年级)为研究对象,采用了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混合设计,从新常态发展的角度全面分析不同运动方案对青少年心理应激的影响。

注:事后数据为后测数据。

本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干预时间对青少年心理应激的影响效应不同,16周的干预效果优于8周和干预前,8周的干预效果优于干预前。(2)不同运动干预方案对青少年心理应激的缓解效应不同,2号运动干预方案更适合小学生心理应激的干预,1号运动干预方案更适合初中学生心理应激的干预,3号运动干预方案更适合高中学生心理应激的干预,且随时间变化效益更为显著。不同的干预内容可能对青少年心理应激产生不同的影响,这提示我们在干预过程中不应忽略干预对象的身心特点和干预内容的本质属性,重在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干预项目,尽可能地使运动干预方案对青少年心理应激患者的缓解效果达到最佳[12]。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形态和机能快速生长发育阶段,结合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设计的2号运动干预方案,体育游戏是该方案的主要内容,贯穿始终,内容多样且定期变换运动项目或形式,更加注重体育游戏在学生身体练习中的作用。通过该方案的干预,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身体生长发育,还可以激起学生的运动兴趣,使他们在运动的过程中体验到愉快感,缓解心理应激反应[13]。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体形态和机能发育的重要阶段,身体机能处于不断的生长发育。身体机能的变化,必然引起心理行为上的变化。根据初中体育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设计的1号运动干预方案,以身体素质练习为主线,体育游戏和球类活动为辅。该方案在设计身体素质练习项目(跳绳、趣味田径、投掷等)时不过分强调专项技术细节,只是将它作为锻炼身体的一种手段,同时又在练习的过程中穿插球类活动及体育游戏。该方案的目的是在发展身体素质的基础上,重在提高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缓解他们的心理应激水平[14]。

高中学生的身体形态和机能发育基本定型,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趋于成熟。根据高中体育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设计了3号运动干预方案。该方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身体素质练习和球类练习。在干预的过程中,一方面进行男女分组练习,学生的参与度比较高,比传统体育课的教学效果明显;另一方面对干预的量和强度进行限制,不让学生出现疲劳影响效果。该方案的目的是通过该方案的练习,提高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重在为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物质基础[15]。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运动干预方案对青少年心理应激的缓解效果以及随时间变化的特征。方法 以773名学生为被试,运用3种持续16周的干预方案来检测对青少年心理应激的缓解效果。结果 1不同干预时间对青少年心理应激的干预效应不同,16周的干预效果优于8周(t=2.78,P<0.05)和干预前(t=4.15,P<0.01),8周的干预效果优于干预前(t=2.24,P<0.05)。2不同干预方案对青少年心理应激的干预效应不同,“身体素质+体育游戏+球类”干预方案最适合初中学生(F=3.26,P<0.01)、“天天练+课课练+周周练”干预方案最适合小学生(F=3.43,P<0.01)、“身体素质+球类”干预方案最适合高中学生(F=3.67,P<0.01)。3不同干预类型的主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F=40.82,P<0.01)、不同干预时间的主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F=32.96,P<0.01)、干预类型和时间的交互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F=37.26,P<0.01)。结论 不同干预方案都对青少年心理应激具有缓解效果,且随干预时间的延长,效果更加明显。

运动追踪 第5篇

Suidobashi Heavy Industry希望将Vaudeville机甲远销到世界各地。目前, 他们正对原型进行改进, 而后推向市场。除了允许买家定制机甲的颜色外, 他们还计划为买家准备一些配套工具, 例如水枪或者拖把, 让机甲变成消防员和清洁工。

Vaudeville的外形让人不免联想到经典游戏《合金装备》中的机甲, 重4500公斤, 采用Xbox Kinect运动追踪系统, 追踪驾驶者的头部和身体移动, 让机甲与驾驶者保持步调一致。智能手机负责对运动进行解码, 向机甲的“肌肉”发送指令。

《合金装备》中身穿机甲的固体蛇

运动追踪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12~2010-10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30例,均经相关检查、临床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并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7~75岁,平均(54.6±12.8)岁;单支病变13例,多支病变17例。心肌梗死诊断符合2007年全球心肌梗死专家小组(ESC/ACC/AHA/AEHS/WHO)关于心肌梗死再定义诊断标准。纳入标准:(1)窦性心律;(2)一般情况良好,能够配合左侧卧位屏气数秒检查;(3)经胸超声心动图透声清晰,可清晰显示左室心内膜缘。排除标准:(1)高血压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急性心房梗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房纤颤等心律失常者和其他心脏病或对心脏有影响的疾病;(2)不配合检查者或图像质量较差者。选取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均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X线、心电图、心肌酶谱、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33~74岁,平均(53.7±12.7)岁。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Philips IE33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配有二维S 5-1探头,频率为1.0~5.0MHz。本机配有QLAB分析软件程序,可进行7.0 STI分析。受检者取左侧卧位,关闭Xres,同步记录胸导联心电图,待图像显示满意后,嘱患者呼气末屏气,帧频53~79帧/s,分别采集心尖位二腔切面、四腔切面、左室长轴及左室标准短轴二尖瓣口水平、乳头肌水平和心尖水平二维灰阶动态图像,储存,使用QLAB工作站进行分析。采取心底部短轴切面时注意包容二尖瓣,心尖部短轴切面远离乳头肌。进入QLAB工作站TMQadvanced软件程序,在收缩期心内膜显示最清晰时将图像冻结,沿心内膜边界手动勾画,将自动生成包含心肌内膜、中层和心外膜的感兴趣区(ROI),如不满意使用手动调整感兴趣区的宽度,使其包纳心肌全层,与心肌厚度一致。分析左室壁节段应变时,在心尖位切面(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及胸骨旁短轴切面(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及心尖水平)系统自动将每个水平的左室壁均分为前间隔、前壁、侧壁、后壁、下壁及后间隔6个节段,总计18个节段。系统接收追踪成功的节段后,自动显示每个节段的二维应变-时间曲线,分别测量左心室每个节段心肌的纵向应变(longitudial strain,LS)、径向应变(radial strain,RS)和圆周应变(circumferential stain,CS)、收缩期峰值(LSpeak、RSpeak、CSpeak)及达峰时间(TPSLS、TPSRS、TPSCS)。以心电图R波起始作为左心室收缩期的开始,R-R间期为一个心动周期,记录各曲线的收缩期应变峰值。

1.3 重复性检验

同时随机选取10个节段进行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重复性检验。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计量资料数据以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Dunnett 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图像分析

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217个梗死节段和323个非梗死节段,最后测得199个(91.71%)梗死节段值和298个(92.26%)非梗死节段值,其中前间隔梗死节段48个,非梗死节段35个;前壁梗死节段13个,非梗死节段71个;侧壁梗死节段13个,非梗死节段71个;下壁梗死节段48个,非梗死节段35个;后壁梗死节段30个,非梗死节段52个;后间隔梗死节段47个,非梗死节段34个。30例对照组共计540个节段,共测得501个(92.78%)节段值,其中前间隔86个,前壁82个,侧壁79个,下壁84个,后壁84个,后间隔86个。

2.2 二维应变结果比较

急性心肌梗死组各梗死节段心尖位LSpeak及左室短轴(二尖瓣、乳头肌及心尖水平)RSpeak、CSpeak较急性心肌梗死组非梗死节段和对照组相应节段明显减低,且TPSLS、TPSRS、TPSCS明显延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非梗死节段心尖位LSpeak及左室短轴(二尖瓣、乳头肌及心尖水平)RSpeak、CSpeak较对照组相应节段减低,且TPSLS、TPSRS、TPSCS延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图1。

2.3 重复性检验

二维应变的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差异分别为(9.6±2.1)%和(10.7±2.9)%。

3 讨论

2D-STI技术可从多个方向反映心肌的应变[5],STI不受角度和心脏摆动的影响,既可以实现沿超声束方向跟踪,也可以实现垂直于超声束方向跟踪[6],不仅能反映心脏纵向的变形运动,还可以反映径向及环形方向的变形运动。目前应用STI检测缺血心肌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5,7,8]均证实急性心肌缺血能够引起心室局部和整体收缩及舒张功能异常,为识别缺血心肌提供了简便、可行的方法。左心室心肌运动强度与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及预后相关。心肌梗死患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诊断对于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9]。

STI能够定量测定左心室局部和整体心肌的收缩形变,评价局部和整体心肌的收缩功能。王欣等[10]进行心肌长轴方向LS研究,认为正常人左心室各节段LS曲线呈一致性分布,而心肌梗死组呈不同程度的降低。本研究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各梗死节段左心室心尖位收缩期LSpeak较急性心肌梗死组非梗死节段及对照组相应节段均明显减低,且达峰时间明显延迟。发生心肌梗死时,由于心肌缺血主要影响心肌纵向收缩的心内膜面,心肌纤维最先受累,因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节段室壁收缩期LSpeak明显减低,且达峰时间明显延迟。

注:(1)与心肌梗死组非梗死节段及对照组比较,P<0.01

本研究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各梗死节段左心室短轴收缩期RSpeak、CSpeak较急性心肌梗死组非梗死节段及对照组相应节段明显减低,且达峰时间明显延迟。左室壁的增厚程度取决于心内膜纤维58%,中间层25%,外膜17%[11]。心肌缺氧缺血时,心肌心内膜最先受累,表现为心肌短轴径向运动受影响,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短轴各梗死节段收缩期RSpeak均比急性心肌梗死组非梗死节段及对照组相应节段明显减低,且达峰时间明显延迟。由于圆周方向收缩运动主要由中层心肌决定,单纯心内膜心肌缺血时,圆周方向收缩功能无显著改变[11],但本研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的各梗死节段全层心肌纤维均受累,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短轴各梗死节段收缩期CSpeak亦比急性心肌梗死组非梗死节段及对照组相应节段明显减低,且达峰时间明显延迟。本研究结果与既往研究[12]报道一致,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短轴各梗死节段收缩期CSpeak减低。

此外,本研究中心肌梗死组非梗死节段左心室心尖位收缩期LSpeak、左心室短轴收缩期RSpeak、CSpeak较对照组相应节段均减低,且达峰时间延迟,这是由于非梗死节段心肌受毗邻的梗死心肌的牵拉作用的影响。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单支病变者非梗死节段心肌受毗邻的梗死心肌的影响应变增大,而多支病变者应变减低,本研究结果可能与心肌梗死单支病变及多支病变均存在有关。

STI要求高清晰、高帧频的二维灰阶图像,没有角度依赖性,且不受周围组织的影响,可以直接评估心肌的应变,能够较完整、全面地反映左室短轴和长轴的整体及局部心肌功能,为临床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提供无创性新方法。

参考文献

[1]高敬,华琦,王彩荣,等.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心功能.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8,29(4):487-489.

[2]D'hooge J,Bijnens B,Thoen J,et al.Echocardiographic strain and strain-rate imaging:a new tool to study regional myocardial function.IEEE Trans Med Imaging,2002,21(9):1022-1030.

[3]Reisner SA,Lysyansky P,Agmon Y,et al.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a novel index of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function.J Am Soc Echocardiogr,2004,17(6):630-633.

[4]朱睿,刘霞.斑点追踪技术对心肌梗死患者短轴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研究.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09,31(3):311-314.

[5]Fu Q,Xie M,Wang J,et al.Assessment of regional left ventricular myocardial function in rats after acute occlusion of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 by two-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J Huazhong Univ Sci TechnologMed Sci,2009,29(6):786-790.

[6]Bohs LN,Geiman BJ,Anderson ME,et al.Speckle tracking for multi-dimensional flow estimation.Ultrasonics,2000,38(1-8):369-375.

[7]Mollema SA,Nucifora G,Bax JJ,et al.Prognostic value of echocardiography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Heart,2009,95(21):1732-1745.

[8]Liang HY,Cauduro S,Pellikka P,et al.Usefulness of two-dimensional speckle strain for evaluation of left ventricular diastolic deformatio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Am J Cardiol,2006,98(12):1581-1586.

[9]Chan J,Hanekom L,Wong C,et al.Differentiation of subendocardial and transmural infarction using two-dimensional strain rate imaging to assess short-axis and long-axis myocardial function.J Am Collcardiol,2006,48(10):2026-2033.

[10]王欣,朱天钢,权欣,等.斑点追踪成像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形变与重构的关系.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23(10):1511-1515.

[11]文利,郑嘉荣,高云华,等.超声斑点跟踪成像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室短轴二维应变的定量研究.超声医学杂志,2008,10(2):79-82.

运动追踪 第7篇

瑞士巴塞尔2016年3月16日电/--时尚腕表和可穿戴设备领域的创新品牌Fossil Brand将在2016 Fossil Global Exposition上宣布推出最新款运动追踪器、更智能化的指针式手表和更加纤薄的Android Wear智能手表。该展会活动正值瑞士巴塞尔世界钟表珠宝博览会 (Baselworld) 举办期间, 公司推出的最新款Fossil Q系列智能设备实现了时尚与功能的完美结合。

今天宣布即将发布的设备包括增加睡眠追踪、防水和智能触控技术的新一代运动追踪器Q Motion、更加纤薄的Android Wear智能手表 (Q Marshal和Q Wander) 和一款将科技融入传统钟表中的更智能化的指针式手表。这些设备将于2016年夏初与秋季之间隆重推出。

首席创意官Jill Elliott表示:“智能产品对当今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我们喜欢这种影响!它让我们与消费者之间的对话变得更加直接, 使我们能够以更具影响力的方式进行产品设计和技术升级。消费者想和周边的环境连接得更加紧密, 急于获取有关日常活动、过滤内容和社交网络的信息。而更加智能的手表和追踪器等Fossil Q系列正好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 为消费者带来好奇心和连接, 由此提升他们的生活方式。”

Q Wander和Q Marshal手表–由Android Wear策动

Fossil的最新款智能手表Q Wander和Q Marshal拥有触控显示屏、精钢表壳和经典真皮表带, 让消费者能够通过一个尺寸更小和更加时尚的智能电子设备高效完成所有的日常工作。根据顾客反馈, 这两款手表的表壳直径目前分别为44毫米和46毫米, 并且提供硅树脂表带选择, 让最新款Fossil Q设备变得多样化, 为日常生活不同场合打造适合的完美造型。

Q Wander:配有软质、多抛光弧形表壳和造型别致的钢线表耳, 集时尚和功能于一身。可替换的真皮表带满足了消费者对风格和舒适性的追求。

Q Marshal:采用最新的坚固表壳设计, 如同海军蓝色离子镀表壳, 搭配复古真皮表带。

与我们现有的Q Founder智能手表一样, Q Wander和Q Marshal的屏幕永不休眠, 能够一直显示时间、来电和提醒等重要信息。还可通过轻触屏幕或使用语音命令回复手表的信息。这两款智能手表内置Google Now™卡, 随时提供交通信息、航班和及时提醒。此外, Q Wander和Q Marshal还提供独家个性化定制Fossil表盘和可替换表带等外观设计。

两款智能手表均由Google的智能手表平台Android Wear提供支持。这使您能够随时在一块既彰显个性, 又不会束手束脚的手表上获得想要的信息。

此外, 新型纤薄无线充电器没有暴露在外的插脚或接头, 给两款智能手表充电很方便。

Q MOTION—运动+睡眠追踪器

Fossil去年秋季推出一款运动追踪器, 除了追踪您的运动外, 还能发出电话和短信通知。今年夏季, Fossil将再上一个台阶, 推出一款价格亲民的最新款追踪器Q Motion。该设备具有触觉振动功能, 并采用多色LED灯, 也可发出电话、短信和运动通知。

除了追踪您的睡眠和运动外, Q Motion还采用智能触控技术, 这是一种与周围世界互动的创新方式。通过Q Motion, 一次简单的触控即可播放您喜欢的音乐、找到您的手机或帮助您拍出完美的自拍照。

Q Motion的纽扣电池可使其保持长达六个月的电量, 无需充电。此外还支持50米防水, 采用时尚的新圆柱形设计, 表带可替换。

智能指针式手表

运动追踪 第8篇

左心室扭转运动是评价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可以敏感地反映左心室心肌局部功能变化[5,6],目前国内外对CA左心室旋转及扭转运动的研究较少,对于不同发展阶段CA的分层研究更少。本研究应用斑点追踪成像(STI)测量处于代偿期及非代偿期CA左心室短轴方向旋转和扭转角度,探讨其与常规超声心动图相比,是否在评价代偿期CA早期心功能受损方面更具敏感性及特异性,为临床正确评估患者的病情提供可靠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09年1月—2015年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确诊的24例CA患者,其中男15例,女9例;年龄42~70岁,平均(57.25±8.64)岁。纳入标准:①心脏受累的临床症状;②典型的CA超声心动图表现;③经心外活检证实为淀粉样变性,活检部位:皮肤9例,舌体组织4例,肾2例,气管黏膜4例,喉2例,室带2例子,膀胱1例。排除标准:长期高压、肾脏疾病及糖尿病引起的继发性心肌肥厚、肥厚型心肌病、中重度瓣膜疾病、冠心病及其他疾病所致心脏器质性病变。图1为皮肤病理证实为淀粉样变性。依据患者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2级且近6个月有进行性呼吸困难为失代偿期[2,7],将CA分为代偿期CA组12例和失代偿期CA组12例。选取28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42~72岁,平均(54.75±6.68)岁,均经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血管疾病。3组受试者年龄、性别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图1皮肤病理示表皮下真皮乳头内不定型淡染物质即为淀粉样蛋白[箭,刚果红染色,×200(+)]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Philips i E33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S5-1探头,频率1~3 MHz,帧频(65±7)帧/s。分别采集并存储心率一致的3个心动周期左心室短轴观基底及心尖水平二维灰阶动态图像。常规测量心腔参数,包括收缩末期左心房内径(LAESd)、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LVEDd)、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d)、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Dd);频谱参数有脉冲多普勒条件下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E)、舒张晚期血流峰值(A)、E波速度下降时间(DT),计算E/A;组织多普勒超声条件下二尖瓣环室间隔侧收缩期S波峰值速度(s)、舒张早期e波峰值速度(e)、舒张晚期a波峰值速度(a),计算E/e值;心功能以双平面Simpson法测值包括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每搏量(SV)及LVEF。

1.3 图像分析

采用Qlab 8.1中的二维STI技术TMQ Advanced程序,于心尖及心底水平短轴切面,对心肌内的斑点进行实时追踪,系统可自动生成左心室心尖及心底短轴平面整体的内膜下心肌旋转(endo-rot)、外膜下心肌旋转(epi-rot)、平面旋转(bulk-rot)及跨壁扭转(mural-tor)曲线。跨壁扭转=心内膜下心肌旋转-心外膜下心肌旋转。心尖或基底水平整体的旋转角度为平面旋转角度。分别记录各曲线旋转及扭转角度峰值,最后计算出心尖和基底水平平面旋转角度的差值,即为左心室整体扭转(lv-tor)角度[8]。所有图像分析由2名医师采用盲法共同完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多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分析者间及分析者内部的重复性行Bland-Altman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常规超声测量结果

2.1.1 常规超声参数比较

3组受试者LVEDd、ED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失代偿期CA组IVSd、LVPWDd、LAESd及ESV明显增高,SV、LVEF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代偿期CA组IVSd、LVPWDd及LAESd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SV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SV、LV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代偿期CA组相比,失代偿期CA组IVSd、LVPWDd、LAESd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V、LVEF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S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1.2 多普勒参数比较

3组间E、A、E/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失代偿期CA组E/e明显增高,Sm、Em、Am、DT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代偿期CA组E/e明显增高,Sm、Em、Am、DT明显减低(P<0.001)。与代偿期CA组相比,失代偿期CA组E/e增高(P<0.01);Sm、Em、Am、D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P<0.001;与代偿期CA组比较,△P<0.05,△△P<0.00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01;与代偿期CA组比较,△P<0.05

2.2 左心室扭转及旋转参数比较

对照组心尖水平的左心室旋转、扭转曲线形态基本一致,基底水平曲线旋转为顺时针,收缩末达峰值,峰值为负。心尖水平曲线旋转均为逆时针,收缩末达峰值,峰值为正。左心室心尖水平旋转及扭转峰值大于基底水平对应旋转峰值。同一水平,endo-rot峰值>bulk-rot峰值>epi-rot峰值>mural-tor峰值。代偿期及失代偿期CA组心肌旋转和扭转运动规律与对照组基本一致,见图2。

3组间心尖及基底水平epi-ro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代偿期CA组各水平左心室整体lv-tor峰值均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代偿期CA组各水平endo-rot、mural-tor峰值及二尖瓣水平bulk-rot峰值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代偿期CA组心尖水平bulk-rot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代偿期CA组比较,失代偿期CA组各水平及整体旋转及扭转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重复性检验结果

随机抽取心尖水平bulk-rot进行Bland-Altman分析,分析者内部及分析者间的BlandAltman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分析者间及同一分析者2次测量呈一致性的变化趋势,具有较好的重复性,见图3。

图2 A、B、C分别为失代偿期CA患者、代偿期CA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心底旋转曲线。A及B心肌旋转和扭转运动规律基本与C一致,均为endo-rot峰值>bulk-rot峰值>epi-rot峰值>mural-tor峰值。C图曲线一致性较好,A、B图曲线较C图杂乱,A图表现更为明显。蓝色:endo-rot;绿色:bulk-rot;黄色:epi-rot;棕色:mural-tor

3 讨论

CA主要是由于淀粉样蛋白以结节样及分支样的形式沉积在心肌细胞间质中,早期主要表现为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收缩功能正常;进展期,随着不可溶性淀粉样蛋白的进一步浸润,左心室扩展受限,充盈压升高,导致双房增大;疾病晚期,收缩功能亦随之减低。CA是由早期舒张轻度受到限制,最后伴随收缩功能减低这一动态发展过程[3]。

3.1 常规超声心动图指标

根据美国超声心动图协会对左心室舒张功能评估指南,舒张功能异常分为3个级别[9]:松弛受损型(轻度)、假性正常化型(中度)、限制性充盈型(重度),目前E/e及DT被公认为判断其程度的2个重要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代偿期CA组左心室壁增厚、DT、e减低,E/e增高,表明代偿期CA已表现出一定的限制性舒张功能障碍,失代偿期CA较代偿期患者舒张功能受损更为严重,与既往研究[7]结果一致。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3.2 左心室扭转及旋转参数比较

左心室扭转是心内膜和心外膜下心肌纤维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运动是左心室收缩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左心室收缩运动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反应期收缩功能变化的敏感指标[5]。正常情况下基底水平呈顺时针旋转,心尖水平呈逆时针旋转,左心室扭转运动是左心室心尖相对于基底的旋转运动。左心室扭转运动受到心肌纤维的运动角度和缩短程度、心肌收缩力和顺应性、心内膜和心外膜之间肌节拉紧的变形梯度等因数的影响[6,10]。

本研究结果表明,除epi-rot外,与对照组比较,代偿期及失代偿期CA组各水平旋转及扭转角度、左心室整体扭转角度均明显减小,表明CA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受到严重损害,其原因可能为:①成熟淀粉样蛋白可渗透性沉积在心脏的所有组织结构,与心肌细胞微环境相互作用,破坏其正常结构及功能,束缚了心肌纤维收缩期的缩短运动,从而造成左心室旋转及扭转运动受损。②淀粉样蛋白的生成是一个复杂的级联反应,由前体蛋白-寡聚物-淀粉样原纤维-成熟淀粉样蛋白。既往研究认为成熟淀粉样蛋白是唯一的影响因素,但有研究发现解剖学上淀粉样蛋白浸润并未减少的患者,通过干预临床症状可以好转[11]。近期研究表明淀粉样蛋白生成过程中一系列中间产物与CA心功能障碍更具相关性[12,13],如前体蛋白对心肌的直接毒性损伤作用[12];分子量较小的寡聚物通过干扰细胞的凋亡过程,可加速心肌细胞死亡[14]。③成熟淀粉样蛋白可异常调节基质结构,导致其组织重构,引起基质的活动异常[15],进而损伤心肌细胞、细胞间力的耦合和心肌功能。④淀粉样蛋白可侵及心外膜和心肌内的冠状动脉,CA冠状动脉储备功能减退[16]。⑤CA患者随着病情进展,左心室心腔将发生重构。此外,本研究中3组间心尖及基底水平epi-ro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淀粉样蛋白对心肌浸润的过程存在心内外膜下心肌分布的差异有关,淀粉样蛋白大部分以内膜下心肌浸润为主,对内膜下心肌旋转影响更大,损伤更严重。

亚组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代偿期CA患者经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的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左心室旋转及扭转参数已出现减低,表明代偿期CA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已经出现受损,即代偿期CA早期收缩功能受损时,左心室旋转及扭转运动已明显改变,是反映其收缩功能变化的敏感指标。此外,代偿期CA心尖水平bulk-rot较对照组减低,而失代偿期C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代偿期CA相比,失代偿期CA心底水平旋转及扭转角度均值略减低,而心尖水平旋转及扭转角度均值略增高,其原因可能为:①与基底段相比,心尖部的心肌细胞及排列矩阵方向更具有多样性,更易抵御外界变化[16]。②与心尖段相比,相对较多的淀粉样蛋白浸润于基底段及中间段[17],随着淀粉样蛋白进一步浸润,失代偿期CA可表现为心底水平略减低,心尖段通过代偿反应,可表现为心尖段心肌旋转及扭转运动略增加。

总之,代偿期CA患者出现舒张功能障碍,失代偿期CA舒张功能受损更为严重。处于代偿期的CA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已出现早期减低,在常规超声心动图测得LVEF未出现明显异常时,经STI测量的左心室旋转及扭转运动已早期明显减低。旋转及扭转参数是反映其收缩功能变化的敏感指标。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样本量偏小,统计数据难免有偏差;STI始终是在二维平面上对声学斑点进行追踪,而心肌真正的运动是三维的,因此存在观察平面上的声学斑点运动超出观察平面的情况,出现斑点脱失会影响测量的精确性。在今后的研究中将增加样本量,采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进一步分析。

摘要:目的 失代偿期心脏淀粉样变性(CA)预后极差,心肌功能受损严重,代偿期CA患者也可存在心功能损伤,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并不敏感。本研究应用斑点追踪成像(STI)测量代偿期及非代偿期CA患者左心室短轴方向旋转和扭转角度,探讨经STI测量的旋转及扭转角度变化与常规超声心动图相比,评价代偿期CA早期心功能受损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为临床正确评估病情提供可靠的依据。资料与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选择24例CA患者,按心功能状态分为代偿期CA组12例和失代偿期CA组12例,并选取28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分别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左心室短轴图像,测量各平面的内膜下心肌旋转(endorot)、外膜下心肌旋转(epi-rot)、平面旋转(bulk-rot)及跨壁扭转(mural-tor)峰值。计算左心室整体扭转(lv-tor)峰值。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代偿期CA组各水平左心室整体lv-tor峰值均减低(P<0.05);失代偿期CA组各水平endo-rot、mural-tor峰值及基底水平bulk-rot峰值减低(P<0.05);失代偿期CA组心尖水平bulk-rot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代偿期CA组相比,失代偿期CA组各水平整体旋转及扭转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处于代偿期的CA患者已出现心功能受损,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测并不敏感,而经STI检测其左心室旋转及扭转运动已早期出现减低。旋转及扭转参数是反映代偿期CA收缩功能变化的敏感指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运动追踪】相关文章:

追踪分析05-31

安全追踪06-22

追踪控制08-09

追踪监测09-04

转诊追踪09-21

斑点追踪成像06-06

追踪海洋塑料09-13

趋势追踪范文05-19

追踪问效范文05-20

追踪短信范文05-20

上一篇:髋关节脱位下一篇:进口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