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

2024-09-09

综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精选10篇)

综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 第1篇

1 临床资料

112例患者中男63例, 女49例, 年龄35岁~65岁, 病程最长3年, 最短1个月。其中单侧患病者105例, 双侧同时患病者7例;有创伤史者25例, 无明显诱因者87例。

2 治疗方法

2.1 中药治疗

钟立恭用田七、琥珀、大黄、桃仁、红花、泽兰、归尾、乳没、制马钱子、川断、碎补、土鳖、杜仲、然铜、苏木、防风、七叶一支花浸泡后煮沸熨烫, 内服调气血、祛风通络止痛药[1]。张绍华用乌附、麻辛、桂草、姜汤加酒炒热外敷[2]。庞仲常采用内服 (生黄芪、当归、桑枝、白芥子、法夏、细辛) , 外洗 (生二乌、生半夏、桂枝、细辛、生黄芪) 治疗肩周炎, 均取得了优良效果。

2.2 针刺治疗

选用患侧肩井、肩贞、秉风、天宗、曲池、外关等穴位, 常规进针, 以泻法为主, 得气后留针30 min, 每天1次, 10次为1疗程。针刺可以激发经气, 调理气血, 使肩部经络疏通, 起活血化瘀、祛风止痛作用[3]。

2.3 注射治疗

药物配制:曲安缩松注射液20 mg, 2%利多卡因注射液3 ml, Vit B12500μg加0.9%生理盐水稀释至15 ml, 配制成混合液。注射部位:以痛点注射为主 (多个痛点时, 每个痛点3~5 ml) , 无明显痛点而肩关节活动时痛重者, 则行肩关节腔内注射 (3~5 ml) 。操作方法:嘱患者取自然坐姿, 充分暴露患侧肩部, 患者双肩放松下垂, 上肢放于膝上, 找出痛点并标记, 严格消毒, 用7号注射针头穿刺达深部肌肉或直达骨面后稍退针1.2 mm, 此时患者有明显酸胀感, 抽吸无回血后, 即将消炎镇痛液缓慢注入。注药时如出现胀麻、灼热感则效果更佳。每周1次, 每3次为1个疗程。

2.4 物理治疗

可采用超短波、电脑中频[4]、超声波治疗。超短波电疗机使肩关节局部中分子和离子剧烈振动、摩擦, 表皮和深部组织都能均匀受热, 治疗部位体温升高, 增加组织的新陈代谢, 促进神经和血管的恢复, 消炎止痛, 解除粘连。中频电有镇痛作用和明显的促进血液循环作用。超声波治疗可消炎、止痛、松解粘连。

2.5 功能锻炼

嘱患者做以下2套动作: (1) 手爬墙:患者立于门框边缘, 患侧下肢在前, 成弓箭步, 患肢慢慢向上做爬墙动作, 然后借助于身体重力, 使肩关节逐步拉开, 直至手臂完全贴住墙面。 (2) 体后撑:患者背靠桌面, 两脚开立, 双手按于桌边, 十指相对, 距离与肩同宽, 上身挺直, 反复做下蹲动作, 直至两手触到肩胛骨。

3 结果

痊愈 (关节活动自如, 肩部无疼痛) 97例, 占86%;好转 (关节活动自如, 肩部疼痛较以前好转或关节活动范围较以前增大) 15例, 占14%;无效 (关节活动范围及疼痛程度均无改善) 0例。

4 讨论

肩关节是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劳动时劳累最多的部位, 肌肉易产生疲劳, 久而久之, 肌肉劳损、萎缩, 使肩周软组织充血、水肿、粘连, 导致肩部肌肉疼痛和肩关节功能障碍。由于肩关节自身解剖特点, 使肩关节疾患的康复比其他关节的康复更困难。在治疗中如果采用单一的方法, 很难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所以我们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同时, 积极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 帮助他们能够正视自己的疾病[5],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树立信心, 解除思想顾虑, 积极配合治疗。通过中药治疗、针刺治疗、注射治疗、物理治疗和功能锻炼五个方面对肩周炎的治疗, 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提高, 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评价肩关节周围炎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中药治疗、针刺治疗、注射治疗、物理治疗和功能锻炼五个方面的综合治疗。结果治疗肩关节周围炎112例, 取得了治愈率86%, 好转率14%的良好效果。结论综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肩关节周围炎,综合治疗,中医药治疗

参考文献

[1]钟立恭.熨烫疗法治疗肩周炎83例[J].颈腰痛杂志, 1994, 15 (3) :175~176

[2]张绍华.乌附麻辛桂草姜汤加减治疗肩周炎[J], 中国骨伤, 1998, 11 (2) :70

[3]焦乃军.针刺合超短波治疗肩周炎158例[J].现代康复, 1999, 3 (8) :967

[4]郑新萍, 陈素珍, 汪培玲.综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87例观察[J].中华理疗杂志, 1999, 22 (4) :24

肩关节周围炎综合治疗临床分析 第2篇

关键词:肩关节炎 中医药治疗 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184-01

肩关节周围炎是因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的退行性改变或劳损等,而引起的肩部关节活动受限于骨关节的无菌炎症,一般包括:滑囊炎、粘连性关节炎、肩袖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疾病[1]。当肩关节炎发作时,病人常会感觉到肩部疼痛,活动不便甚至迟滞,这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顺利进行。本次研究采用中医药综合治疗的方法对两组人员进行对照治疗,具体实验操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实验选择医院于2009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249例肩关节炎患者。年龄均处于42-63岁,平均年龄为50.3岁。249例患者均经过初诊确认肩关节炎,进行X线检验排除其它疾病,列入本次实验人群范围。其中病史不超半年的患者有47例,病史为1年的患者109例,有5年以上病史的患者有93例。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推拿的手法,点按患者的天宗、肩前、肩井、肩贞、曲池处的相关穴位;对患者的肩部各筋进行有序的梳理,以舒缓患者肱二头肌的长头腱,避免肌肉痉挛发生的状况;然后,采用患肩摇扳法,每次活动的时间以30min为宜[2]。推拿、梳理肩筋、患肩摇扳等治疗结束后,嘱患者回家自行进行肩部敷药。具体操作为:把医院提供的已配成的药物(药物成分为:生半夏、白芷、红花、生天南星、五加皮等)和温度适宜的水混合,把药物调成糊状。在纱布上涂抹适宜量的药物,敷在肩关节处。保持每天换药一次,持续两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方法之上,用针灸辅助治疗:针刺肩髑、肩醪、膈俞等部位,再根据病人的湿寒、气血等表现,辅以其他穴位的针灸治疗。每次留针时间二十分钟,留针时用神灯照射病患肩部[3]。最后,用水针对穴位注射,以适量的VB12对肩井穴部位进行注射。

1.3 效果评定。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对各患者治疗的效果进行评定。评定的具体标准如下。显效:患者肩部的疼痛感部分或全部消失,肩关节明显感到舒缓,肩关节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有效:肩部的疼痛感减轻,肩关节活动情况略有改善但活动时仍有疼痛感;无效:肩部疼痛症状没有改善、肩部的活动仍然迟滞或者疼痛症状有一定程度的加重。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更佳。对患者治疗后进行疗效统计,可以发现:实验组治疗有效的患者数为117例,有效率93.6%;对照组有效患者数为95例,有效率为76.6%。两组治疗结果P<0.05。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论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也称粘连性关节炎,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多发病,发病率在中老年[4]人群中最高。肩关节炎是关节囊以及关節周围的软组织发生的一种退行性的炎症疾病,患者以肩臂疼痛、肩臂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经常发生于中老年人群里。在中医理论里,肩关节炎的病因多归结于:肝肾衰退,气血虚弱,难以用血养护身体的筋、肉。经络不通在人身上则表现为痛,这往往导致关节炎的发生。利用推拿的手法治疗肩关节炎,可以减少肌肉痉挛情况的发生,改善肩部的血液循环,改善关节部位的粘连情况及肩部的活动情况,可以使病人恢复肩部的活动自由[4]

本次实验以医院于2009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249例肩关节炎患者为实验人群,将249例患者随机地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对于对照组,采用推拿、患肩分筋、患肩摇扳法以及药物敷治相结合的方法。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以神灯照射、针灸、水针等方法辅助进行综合的治疗。设定每七天作为一个疗程,总的治疗时间为两个疗程。在治疗结束后,通过对两组实验人群的治疗结果可以发现,实验组的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更佳。实验组治疗有效的患者总数为117例,有效率达到了93.6%;对照组治疗的有效例数为95例,有效率为76.6%。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到,对肩关节炎进行中医药综合治疗的效果明显,行之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董明非,张昌志,左志强,等.综合治疗肩周炎120例[J].光明中医.2009(3):495-496

[2]张志高,吴淑萍,赵涛,等.中医推拿导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97-298

[3]向丽,康杰.中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0(11):77-78

综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 第3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219例患者中, 男性69例, 女性150例;年龄最小26岁, 大多数为40~60岁;其中受寒湿致病113例, 因创伤致病11例, 因操劳损伤致病87例, 原因不明8例, 病程最短1周, 最长3个月。

2 治疗方法

2.1 针灸治疗

取穴肩、肩贞、臂、曲池、外关、阿是穴 (肩前、肩中肩后压痛点) 进行温针灸治疗, 选用1.5寸无菌针灸针, 针刺得气后, 将药艾条切成1.5cm的圆柱状艾柱, 每次每针燃烧2柱, 约30分钟, 操作中要防止烫伤患者。

2.2 推拿治疗

早期以疏通经络, 活血止痛, 伸展肌筋功能为主:后期以剥离粘连, 滑利关节, 恢复关节功能活动为主;取穴:肩、肩贞、肩井、肩三俞、天宗、秉风、缺盆、极泉、巨、曲池等穴。

医者立于患侧。在肩关节周围及上臂, 用搓、揉及滚法治疗10分钟, 使肩关节周围肌肉放松。拨筋理筋法:用一手托患肩肘部, 另一手拇指端对痉挛、粘连的肌腱、韧带, 沿分布做垂直方向弹拨理顺, 弹拨后用揉法缓和疼痛。抖肩法:双手持握患者手腕, 用力做连续小幅度上下抖动, 后搓揉肩臂部, 提拉肩关节。医者一手握患侧手腕部, 在前屈、后伸、外展、内收位分别缓缓向上拉5~7次, 同时另一手在肩部施以滚法。摇肩法:用一手扶在患者肩部起固定身体作用, 另一手握患肢肘关节, 分别将患肩作内外旋各6~9次。用轻快的揉法, 滚法结束治疗。

3 治疗结果

治愈:肩部疼痛消失, 肩关节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好转:肩部疼痛减轻, 活动功能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善。

本组219例患者, 治愈160例, 占73.06%;好转46例, 占21.00%;未愈13例, 占5.94%;总有效率94.06%。

4 讨论

肩关节是人体中活动范围最大, 又最灵活的关节。它是靠附近肌肉维持其稳定, 在此稳定的基础上进行灵活多方向功能活动, 即多个轴位上的运动, 如前后轴上的内收、外展运动, 左右轴上的前屈、后伸及上举运动, 纵轴上的上臂内旋 (外展、上举) 和外旋运动及各个方向的旋转运动。人体上肢反复内外旋、外展、上举、各种角度反复的长期活动, 加之年老体弱, 肌容积减少, 肌力减退, 其耐磨水平逐渐下降, 从而导致肩关节周围炎的发生。

肩关节周围炎在祖国医学中属“痹病”范畴, 多因年老体虚、气血不足, 筋脉失养又感受风寒湿邪, 慢性劳损或肩部外伤导致气血不畅、经脉阻滞, 筋骨萎软不强、筋脉拘急而出现疼痛和功能障碍。

治疗本病的关键是逆转基本病理变化, 即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增强抗炎能力, 消除局部水肿和粘连, 解除疼痛。

手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疗效观察 第4篇

关键词 肩关节周围炎 手法推拿 红外线照射

中图分类号:R2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24-0028-02

肩关节周围炎又称五十肩、漏肩风,属中医学“痹症”范畴,是以肩关节疼痛为主,继之发生关节运动功能障碍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有可能加重肩关节功能活动障碍程度,严重损害中老年人的健康及生活质量。本文采用手法推拿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具有疗效好、非创伤性、易于操作、实用性强的特点。

对象与方法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芷江西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门诊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患者107例,年龄45~65岁,平均(59±6.5)岁,病程在2周以上。采用随机抽样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55例,对照组5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具可比性(P>0.05)。

所选病例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标准。纳入标准:①中老年肩关节周围炎患者,男女不限,年龄45~65岁;②肩部无明确创伤史或手术治疗史;③肩部疼痛,检查时有肩关节各方向的活动受限;④X线平片检查肩关节解剖结构无改变,肩关节周围无异常。排除标准:肩部有明确的创伤史或手术治疗史、X线平片检查有关节间隙异常;排除恶性肿瘤、结核,类风关、痛风、颈椎病等病变引起的关节疼痛;合并严重心脑血管或肝肾疾病者、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等有出血倾向者。

方法

治疗组治疗方法

患者取坐位,首先术者用右手拇指按压患者肩部肩髃、肩髎、臂臑、巨骨、肩颈、曲池等穴位,每个穴位按压0.5 min,然后用揉滚手法放松肩部三角肌、岗上肌、岗下肌、大圆肌、小圆肌、肩胛下肌等软组织,再做以下手法。①肩部旋转法:术者一手握住患者侧手,一手按患侧肘部成90°将上臂贴于患侧胸壁,然后术者一手握住患者手作内外旋转活动。②肩部内收法:术者一手托着患侧肘部,一手固定健侧肩部,然后术者将患侧肘部推向对侧肩部,推到最大限度时,用力过伸一下。③肩部上翻法:术者一手托住患侧肘部,一手握住患侧手部,将患肢向上翻向头部,到最大限度时,用力过伸一下。④肩部上举法:术者一手握住患者腕部,一手固定住颈背部,然后术者一手握住腕部,将患肢向上举起到最大限度时,用力过伸一下。手法结束后,术者一手握住患侧手部,将患侧肢体沿着患侧肩部作顺时针逆时针大环转各10~20下,然后将患肢肘部搁于术者腿上,术者两手掌相向用中力压住患者肩部,用搓法搓揉肩部。最后术者一手按住患肩,一手握住患手,反向牵拉肩部,在牵拉中揺晃抖动患肩数下。以上手法连续做3遍,操作时间20 min。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患肩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手法操作要均匀、持久、有力,切忌粗暴。急性期要止动,不宜手法治疗。

对照组治疗方法

采用重庆新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TDP-CQ-27型特定电磁波治疗器进行红外线照射治疗,每次20 min,每日1次,连续1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

疗效评估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进行评估:痊愈为肩关节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活动正常;好转为肩关节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无效为肩关节症状及体征无改善,功能受限仍如前。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 2.1建立数据库,用SPSS 11.0软件进行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经2个疗程治疗,治疗组痊愈35例,好转18例,无效2例,有效率96.3%;对照组痊愈24例,好转20例,无效8例,有效率84.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P<0.01)。

讨论

肩关节周围炎是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膜囊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患者多为50岁左右,故该病又称为五十肩;由于后期肩关节僵硬,活动明显受限,又称肩凝症或冻结肩,寒冷天气时多见,故又称漏肩风[2]。中医学认为该病系患者年老体衰、气血虚损、风寒湿邪侵袭肩部致筋失濡养、寒凝脉络、筋脉拘急、关节活动不利也。该病内因为气血虚损血不养筋,外因为风寒湿邪侵袭,病理表现主要是关节囊与周围组织发生黏连,又称黏连性关节囊炎。

临床将肩关节周围炎分为三期,急性期、黏连期和恢复期。急性期肩关节周围炎往往疼痛明显,甚至夜间痛醒,患者不敢向患肩侧卧,早期要悬吊患侧上肢,借助外界力量克服患侧上肢重量,使患肩软组织不处于做功状态,让患部软组织得以完全放松[3]。黏连期和恢复期以肩关节关节功能活动障碍为主,关节周围组织广泛性黏连,限制了肩关节活动。

西医通常用非甾体类药物对症治疗,但受到药物的不良反应等限制,采用局部红外线照射能促进肩关节组织血液循环,有利于炎性水肿吸收,缓解疼痛,有很强的散寒活血、通络止痛等功效[4]。中医采用手法治疗解除肩部软组织痉挛和松解肩关节黏连度,手法推拿具有行气血、通经络、利关节、强筋骨之功效[5]。通过临床观察,手法推拿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肯定,本研究也显示手法推拿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红外线照射,且操作性强,实用方便,无不良反应,弥补了现代医学治疗上的不足。

参考文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186.

韦贵康. 实用骨关节与软组织伤病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6(1): 242-247.

张神贵. 颈肩腰腿痛奇效验法[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4: 117.

戴七一. 120例膝骨关节病X线影像分析及手法治疗[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03, 11(4): 25-27.

寿可可. 手法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45例[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5, 17(3): 281.

综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 第5篇

关键词:双针治疗,肩周炎,VAS评分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 是指肩部酸重疼痛及肩关节活动受限, 强直的临床征, 病情严重时会出现肩关节部位肌肉萎缩的状况。属于临床常见病种之一, 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中医学中常称为“肩凝症”、“漏肩风”、“五十肩”等[1,2]。针灸治疗由于简便廉验的优势, 被广泛认为是治疗肩周炎的有效疗法之一, 受到不少患者的青睐。我科在治疗本病时多采用特色双针疗法, 为进一步明确其疗效特开展随机对照试验,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受试者来源:

所有患者来源于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由我科海报及我院健康讲堂上经宣传招募的门诊患者。

1.2 诊断及纳入排除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 (ZY/T 00111~00119-94) 相关内容:多在50岁左右发病, 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右肩多于左肩, 多见于体力劳动者, 多为慢性发病;肩周疼痛, 以夜间为甚, 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肩部肌肉萎缩, 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 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X线检查多为阴性, 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西医诊断标准参考《骨科诊断标准》[4]: (1) 40岁以上中老年, 没有明确的创伤史或手术治疗史。 (2) 肩部疼痛及活动痛, 夜间加重, 可放射到手, 但无感觉异常。 (3) 肩关节活动尤以上举、外展、内、外旋受限。 (4) 肩周压痛, 特别是肱二头肌长头。 (5) 肩周肌肉痉挛或肌萎缩。 (6) X线检查:初期一般无异常发现, 后期有软组织耗化斑 (7) 造影:关节囊变小。

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 年龄<90岁, 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排除接受药物等其他治疗者;伴糖尿病、肿瘤、心脑血管性疾病、血液病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患者;精神疾病患者;不能坚持治疗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

1.3 随机方法:

本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 将纳入的64例患者随机分配到治疗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32例。

1.4 干预方法:

所有单侧肩关节周围炎患者取侧卧位, 患侧在上, 其他双侧肩关节周围炎患者取坐位, 暴露两侧肩部。对照组予佳健牌 (无锡佳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0.25 mm×40 mm不锈钢毫针针刺治疗。以疏经通络, 行气活血为治则, 取肩前, 肩髃, 肩贞, 臂臑作为主穴, 以天宗, 曲池, 极泉, 阿是穴作为配穴, 局部皮肤消毒, 进针后以泻法行针, 针刺留针时间为30 min, 每15 min行针1次, 3次治疗/周, 连续治疗2周。观察组予我科传统双针针刺治疗。取穴留针行针与对照组均相同, 针刺时每穴使用两根毫针同时并刺, 以得气为宜。为避免治疗手法的差异, 所有患者由同一位针灸医师 (范德培) 进行针刺治疗。

1.5疗效观察指标:

(1) 有效率: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对肩关节周围炎患者的疗效情况进行判定, 痊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消失, 腰背部的功能恢复至正常水平;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 腰背部的功能有所恢复, 但偶尔会出现疼痛;好转:患者的临床症状部分消失, 腰背部疼痛情况有轻微改善;无效:所有症状均无改善, 甚至出现加重。分别于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测评。 (2) 肩痛程度:采用改良的视觉模拟评分法[5]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评价患者的疼痛变化。用一长10 cm的直尺, 0为无痛;0.1~3.9为轻度疼痛, 但仍可从事正常活动;4~6.9为中度疼痛, 影响工作, 但能生活自理;7~9.9为较严重疼痛, 损伤部位不能活动, 影响睡眠、或穿衣、穿袜;10为剧烈疼痛, 无法忍受。由患者移动尺标并停留在最能代表其疼痛程度处, 从0至疼痛处的厘米数即疼痛的分数。每位受试者在治疗前, 疗程结束后及2个月后随访时分别自测1次。

所有疗效指标的测量与记录由另一位针灸医师 (王家莹) 专人负责, 并由两位医师 (吴近珠和樊德群) 分别录入epidata数据库并交叉核对。

1.6 安全性:

每位受试者均避免空腹接受治疗, 消除畏惧的紧张心理, 避免晕灸的发生。一旦发生, 立即中止试验, 采取相关措施处理, 保证受试者安全。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 (最小值~最大值) 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计量资料为正态分布时, 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同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 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两组间比较。计量资料为偏态分布时, 采用非参数检验中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两组间比较, 采用非参数检验中Wilcoxon符号秩检验进行同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若P<0.05, 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比较:

对照组中男11例, 女21例;年龄30~87岁, 平均年龄 (50.91±13.43) 岁;病程中位数3个月 (1 d~12个月) , 平均病程 (3.26±3.04) 个月;治疗前VAS疼痛评分为 (7.97±0.82) 。观察组中, 男15例, 女11例;年龄24~72岁, 平均年龄 (45.84±12.08) 岁;病程中位数1.5个月 (1 d~3年) , 平均病程 (4.38±7.64) 个月, 治疗前VAS疼痛评分为 (7.78±0.75) 。两组年龄 (t=1.585, P=0.118) 、性别 (卡方值=2.286, P=0.131) 、病程 (Z=0.890, P=0.373) 、治疗前VAS评分 (Z=0.917, P=0.359) 等基本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组间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治疗后有效率比较:

见表1。两组治疗后有效率的比较, 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卡方值=7.585, P=0.013 (P<0.05) , 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

2.2 两组治疗前后自身VAS评分比较:

见表2。疗程结束后对照组VAS疼痛评分为 (5.16±1.98) ;治疗组VAS疼痛评分为 (3.72±1.25) 。治疗组自身对照, 治疗后VAS评分较前降低, Z=4.910, P<0.001, 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自身对照, 治疗后VAS评分也较前降低, Z=4.309, P<0.001, 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相互比较Z=3.072, P=0.002,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治疗组VAS评分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加显著。

2.3 两组2个月后随访时VAS评分比较:

见表3。疗程结束2个月对两组进行随访发现, 对照组VAS疼痛评分为 (4.88±2.34) , 治疗组VAS疼痛评分为 (2.37±1.84) 。治疗组自身对照, 治疗后2个月后VAS评分较疗程刚结束时继续降低, Z=4.728, P<0.001, 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自身对照, 治疗后2个月后VAS评分较疗程刚结束时也继续降低, Z=4.301, P<0.001, 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2个月后随访时VAS评分比较, Z=4.116, P<0.001,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2个月后治疗组VAS评分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加显著。

注:*截至数据分析时, 治疗组有2例受试者因失访而无随访数据

3 结论与讨论

双针治疗是我科特色针刺疗法之一, 经过多年临床实践, 施术者们发现双针并刺所需指力常倍于毫针针刺, 但更易体察到“如鱼吞钩”的得气感, 下针后局部肱二头肌及肱三头肌的肌张力也与毫针针刺相异。《九针十二原》曾写道“员针者, 针如卵形, 揩摩分间, 不得伤肌肉者, 以泻分气;……大针者, 尖如梃, 其锋微员, 以泻机关之水也。”可见古人所用针具形态大小更为丰富, 且随着部位不同, 治疗目的不同而灵活选择以期达到最佳效果。目前临床为了规范统一, 减轻患者的针灸刺激量等原因, 主要使用毫针治疗, 双针疗法在毫针的基础上, 略有改进, 但对于某些疾病却收到了优于毫针针刺的临床效果。其作用机制及生理学改变可能与针刀芒针类似, 均通过减轻局部软组织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 改善局部组织瘢痕粘等更有效的治疗肩关节周围炎[6], 但双针刺法在临床中操作更加简便, 值得进一步推广。

本研究结果显示, 毫针与双针治疗肩周炎均有一定临床疗效, 并能有效缓解肩关节疼痛, 且双针治疗对于疼痛症状突出的肩周炎患者效果更具潜在优势。本研究由于存在样本量较小, 盲法不易实施, 缺乏远期随访等问题, 研究结果尚需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祝丰奎, 王弟红, 程鹏.温针灸结合动态手法治疗肩周炎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2, 28 (12) :1042-1043.

[2]谢志平.温针灸配合中药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J].中医中药, 2011, 9 (23) :301-302.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86.

[4]李平华.肩周炎[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44-45.

[5]谭冠先.疼痛诊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4-5.

综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 第6篇

1 病 因

肩关节周围炎的发病原因是肩周围软组织退行性改变肩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腱等长期劳损肩部外伤和肩部活动减少等。以上原因可引起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急、慢性惟一无菌性炎性反应, 渗出、水肿, 日久则肌腱、关节囊粘连, 高度影响关节的功能活动。

2 临床表现

2.1 肩部疼痛

初期肩部呈阵发性疼痛, 多数为慢性发作, 后期疼痛逐渐加剧或顿痛, 或刀割样痛, 且呈持续性, 气候变化或劳累后, 常使疼痛加重, 疼痛可向颈项及上肢 (特别是肘部) 扩散, 当肩部偶然受到碰撞或牵拉时, 常可引起撕裂样剧痛, 肩痛昼轻夜重为本病一大特点, 多数患者常诉说后半夜痛醒, 不能成寐, 尤其不能向患侧侧卧, 此种情况因血虚而致者更为明显;若因受寒而致痛者, 则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

2.2 肩关节活动受限

肩关节向各方向活动均可受限, 以外展、上举、内外旋更为明显, 随着病情进展, 由于长期废用引起关节囊及肩周软组织粘连, 肌力逐渐下降, 加上喙肱韧带固定于缩短的内旋位等因素, 使肩关节各方向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 当肩关节外展时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特别是梳头、穿衣、洗脸、叉腰等动作均难以完成, 严重时肘关节功能也可受影响, 屈肘时手不能摸到同侧肩部, 尤其在手臂后伸时不能完成屈肘动作。

2.3 压痛

多数患者在肩关节周围可触到明显的压痛点, 压痛点多在肱二头肌长头腱沟。肩峰下滑囊、喙突、冈上肌附着点等处。

2.4 怕冷

患肩怕冷, 不少患者终年用棉垫包肩, 即使在暑天, 肩部也不能吹风。

2.5 肌肉痉挛与萎缩

三角肌、冈上肌等肩周围肌肉早期可出现痉挛, 晚期可发生废用性肌萎缩, 出现肩峰突起、上举不便、后弯不利等典型症状, 此时疼痛症状反而减轻。

3 按摩手法

3.1 上臂后伸外展位

使上臂后伸外展, 用单拇指拨法、抚法、一指禅推法使肱二头肌短头及喙肱肌肌腱抵止端恢复常态, 急性损伤以理筋为主, 慢性损伤, 取与肌腱垂直方向左右按序弹拨, 分离两肌腱之后拇指下压, 顺滑使两肌腱平复。

3.2 上臂平肩位

将患者上臂外展90°平肩, 用分筋手法将肩峰下、冈上肌、冈上肌抵止端抚平、理顺, 并且分拨肩峰下滑液囊, 使其抚平。

3.3 俯卧位

患者俯卧位, 两臂自然下垂, 顺肌纤维走行方向垂直分拨, 提肩胛肌, 大小棱肌、斜方肌、冈下肌、大圆肌、小圆肌肌腹或抵止端, 然后再顺肌纤维方向将其理顺。然后用手掌鱼际部沿肩胛骨脊柱缘, 顺压两遍, 按压顺正肌筋。最后, 空掌叩击肩背部[2]。如肌腱粘连较严重, 可适当使用动法, 如拨伸肩关节, 压肩外展、环转运动, 但要注意以患者耐受为度, 不要超过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

4 体 会

肩关节是人体全身各关节中活动范围最大的关节。其关节囊较松弛, 关节的稳定性大部分靠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腱和韧带的力量来维持。由于肌腱本身的血液供应较差,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退行性改变, 加之肩关节在生活中活动比较频繁, 周围软组织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磨擦挤压, 因而容易发生慢性劳损, 所以在按摩治疗中嘱咐患者加强肩部的功能恢复锻炼, 积极配合治疗, 同时要注意肩部的局部保暖, 免受风寒潮湿, 另外要适当休息, 避免过度劳累。

关键词:中医按摩,肩关节周围炎,体会

参考文献

[1]杨书安.中西联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49例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 3 (23) :84.

综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 第7篇

关键词:肩关节周围炎,推拿,MJS,康复疗效

肩关节周围炎又称冻结肩,是中老年人群的多发病之一。肩痛及肩关节活动障碍是肩关节周围炎的主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常用的手段有局部痛点封闭、服药(非甾体类消炎药)、传统的康复治疗手段如推拿、针灸最为常见,但存在起效慢、耐受性差、治疗周期长等缺点。近年来,肩关节镜、冲击波、小针刀等治疗方法日益兴起,而MJS治疗肩周炎的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主要探讨推拿联合MJS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患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我科治疗的肩关节周围炎患者60例,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其中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50.8±7.1岁,平均病程60.0±9.5天;研究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42~80岁,平均年龄51.7±8.4岁,平均病程62.5±10.6天。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1991年全国第2届肩周炎学术研讨会肩周炎诊断标准[1];②肩周疼痛,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以夜间为甚;③X线片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可见骨质疏松;④未进行肩关节周围炎的相关治疗,并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推拿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MJS上肢多关节本体感觉与运动控制系统,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1.3.1 推拿治疗

操作方法:①患者取坐位,治疗师对患者患肢肩关节周围及背部、上臂等肌群施以、揉、拿等手法,力度由轻到重,由浅到深,反复操作10min;②点按肩前、肩髃、肩贞、天宗、曲池、合谷、外关等穴位,反复操作5min;③用摇、扳等手法使上臂依次上举、前屈、后伸、外展、内收数次,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④双手相对搓揉上肢10次,再以双手握患肢手腕,施以抖法。推拿治疗每周5次,15次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3.2 MJS治疗

MJS是上肢多关节本体感觉与运动控制复合体。具体训练方法:①关节活动度训练,患者坐在训练椅上,调节座椅与仿生臂高度,使仿生臂(根据神经机械学原理设计)与患者肩峰同高、长度与患肩同长,同时调整座椅位置,使患者肩峰对准仪器标志性;首先对患者肩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估,按前屈、后伸、内旋、外旋、90°内收、90°外展顺序精确测定患者肩关节活动范围,并保存至MJS数据库中;然后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及患肢肌力大小,设定训练时间、阻力或阻力大小以及活动方向(该训练系统有3个完全独立的力学控制模块,分别负责肩关节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训练)。根据各患者测定的患肩关节活动范围,在略超过其活动范围处设定目标点(该训练系统最多支持5个目标点),患者手持仿生臂,鼓励其尽可能接近目标点;当患者在训练过程中感到疼痛时,则按置于座椅两侧的痛点按钮,训练仪屏幕相对应位置即出现红色痛点标志,治疗师则根据痛点标记重新设置目标点;随着患者肩关节活动度改善及痛点范围扩大,需及时调整目标点位置以保证训练疗效。②关节本体感觉训练,选择该训练仪提供的本体感觉评估模块,通过设置训练时间、助力或阻力大小及方向、训练圆周数等确定训练级别及难度,然后嘱患者持仿生臂作圆周运动,尽量使屏幕中的肢体运动轨迹沿红色与粉色之间的蓝色区域作画圈运动。上述训练1次/日,30min/次,15次/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4 疗效评定

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两个疗程分别进行目测类比量表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2]评分和肩关节功能评价表[3]评分。VAS评分:采用中华医学会监制的VAS,卡上印有10cm线段,线段上有可移动游标,线段两边分别表示无痛(0分)和最剧烈疼痛(10分),嘱患者根据自身疼痛情况移动游标至相应位置并计分。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包括疼痛(30分),关节活动度(25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35分),肌力(5分)和关节局部形体(5分)共5方面,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肩关节功能越好。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均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肩关节功能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肩关节功能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VAS评分和肩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1.37±1.33分和4.07±8.44分,与对照组的3.89±1.43分和68.13±7.15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肩关节是人体中活动范围最大、最灵活,但又是最不稳定的关节,可作屈,伸、收、展、旋转及环转运动。从肩关节生理学上讲,肱骨头的关节面较大,与关节窝的面积差度大,肩关节囊薄而松弛,周围韧带少且弱,关节的前下方肌肉较少,所以肩关节稳固性差,容易发生损伤,以软组织充血、水肿、渗出、粘连等较常见[4]。

MJS系统的特点是病人在训练时可以实时地与系统产生互动。MJS系统设置了评定模式、康复模式、训练模式,分别负责患者肩关节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及内旋-外旋运动,仿生臂能分别对这3个基本轴运动进行调控,同时对任意一个角度的运动进行实时测量,从而使患者肩关节功能得到全面训练,同时还能增强本体感觉敏感度,并能够在完成3个自由度的运动的同时调节用力的成分及模式。通过精确测量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及本体感觉的评定,客观的对患者设置目标,建立运动轨迹描记模块。该轨迹描记模块特别适用于本体感觉训练及局部水平的远期测试,从控制论来说对上肢运动起到杠杆的作用。根据患者实际恢复情况,MJS系统还可提供抗阻训练,从而促进患者肩关节部位肌力增强。目前有临床研究发现,针对肩关节患者进行评价或治疗时,不能忽视视觉刺激对本体感觉神经传入的整合作用,如训练过程中缺乏有效视觉整合效应,则患者本体感觉传入信息质量会下降,将影响关节本体感觉功能的恢复[5]。本研究患者在采用MJS系统训练时,能通过训练仪屏幕实时观察到关节运动的轨迹,从而知晓关节实际位置并及时调整关节运动方向,增强本体感觉输入刺激,有助于促进关节本体感觉功能恢复,对提高患者肩部运动控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肩关节周围炎临床上好发于中老年人,本病属中医学“漏肩风”、“肩凝症”范畴,其病因多为老年人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等,复感风寒湿邪,阻滞经络,气血闭阻,“不通则痛”,痛则导致患肩出现活动不利,而活动少又进一步加剧气血闭阻。应用推拿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可以疏通病变经络,行气活血,通络止痛,使肩关节周围紧张肌肉松弛,达到“以松为通,通则不痛”的目的。因此,传统推拿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显著。本研究中,治疗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和肩关节功能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VAS评分和肩关节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推拿联合MJS能显著改善患者肩痛及肩关节活动障碍。

综上所述,推拿联合MJS治疗,能显著改善肩关节周围炎患者的肩痛和肩关节功能,改善生活质量。但MJS系统目前造价还较昂贵,推广应用存在一定困难;而且样本量较小,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郭长发.肩周炎的诊断与康复[M].北京:中国医学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57-58,1350-1360.

[2]恽晓平.康复疗法评定学[M].第2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345.

[3]陈银海,赖蕴珠.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的综述评定[J].中国康复,2000,15(1):12-14.

[4]郑华,王勇军,王德兴.生物反馈肢体训练治疗肩周炎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9,31(11):774-776.

综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2014年2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10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 临床诊断结果均符合全国第二届肩周炎讨论会上提出的诊断标准和《中华针灸临床诊疗规范》中的诊断标准。随机将11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男29例, 女26例, 平均年龄 (52.1±1.4) 岁;观察组男30例, 女25例, 平均年龄为 (52.9±1.5) 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对我院本次研究知情, 且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靳三针治疗, 治疗时患者取坐位, 共3针, 使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 第一针为肩髃穴, 位于患者肩峰端下缘, 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的凹陷处, 三角肌上部中央, 肩髃穴同水平前方二寸处为第二针进针点, 同水平后方二寸处为第三进针点, 留针30min后取针, 每隔1天针刺1次, 1周为1个疗程。

观察组患者采用关节松动术治疗, 患者取舒适体位, 医生位于患者患侧, 一只手固定患者的健侧肩部, 另一只手松动患者患侧, 根据患者关节活动程度选择运动治疗手法, 先进行盂肱关节分离牵引, 将患者患肩向下肢方向持续牵拉10s, 放松, 然后进行长轴牵引, 将患者患肩向外牵引, 健侧固定, 进行前后滑动, 每项运动均重复3~5次。每天进行1次治疗, 10天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肩功能和肩部疼痛情况。肩功能采用Constant-Murley评定法进行评价, 评价指标包括日常活动能力、关节活动度和肌力, 分值分别为20分、40分和25分, 分数越高表示肩功能越优。肩部疼痛情况采用简化McGill疼痛量表进行评价, 疼痛强度共分为6个级别, 分值在0~5分之间, 0分为无痛, 1分为轻度不适, 2分为不适, 3分为疼痛明显, 4分为强烈疼痛, 5分为剧烈疼痛。

1.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显效:肩部疼痛感基本消失, 肩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有效:肩部疼痛感明显减轻, 肩关节功能明显改善;无效:肩部疼痛症状无明显减轻, 肩关节活动严重受限。显效和有效均计入总有效。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肩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两组患者评分均高于治疗前 (P<0.05) , 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肩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s, 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部疼痛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肩部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肩部疼痛感均明显减轻, 但肩部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s, 分)

2.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治疗,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3。

[n (%) ]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方法很多, 包括局部封闭、针灸、功能锻炼等中医保守治疗方法, 也包括药物、手术治疗等西医治疗方法, 各种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均具有各自的应用优势和局限性[3]。靳三针疗法为我国著名针灸家靳瑞结合多年临床实践经验所总结出的肩关节周围炎的配穴治疗方法[4]。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肩关节周围炎发病内因是患者年老体弱、肝肾不足、气血亏虚, 静脉失濡养, 外因为慢性劳损, 筋脉失养, 拘紧疼痛。靳三针疗法取穴是对上述病因的高度概括, 具有恢复肩周血气、濡养筋脉的作用, 可有效缓解患者肩部疼痛症状;关节松动术是以运动学为基础, 在关节面上进行滑动、滚动、旋转等运动手法治疗, 以达到缓解患者疼痛感, 促进血液流动, 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的目的[5]。

我院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但在肩部疼痛评分上比较则无明显差异, 表明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效果更为显著, 两种治疗方式均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感, 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婉容, 黄臻, 陈佩顺, 等.低频治疗仪配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关节周围炎40例[J].河南中医, 2014 (4) :1095-1096.

[2]杨发均.中药熏蒸联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11) :613-615.

[3]方征宇, 岳翔, 谢凌锋, 等.智能脉冲枪联合肩关节松动术和超短波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效果[J].广东医学, 2013, 16 (9) :2533-2535.

[4]范宏元, 向开维, 孙珺, 等.刃针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6) :4286-4288.

综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 第9篇

笔者近6年利用两面七线按摩法治疗300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收到良好的疗效,现将自己的浅见和方法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300例单纯性肩关节周围炎均采自医院门诊,男116例,女184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42岁;病程最长1年,最短3个月。本组病人诊断依据均以病史、症状、体征、X线报告或CT确诊。

2、治疗方法

2.1两面七线的注解两面:前面以中府穴为中心点,直径约10cm的圆形面;后面以天宗穴为中心点向周围直径约10~20cm的圆形面。七线:第1条线,肩井穴垂直向后下方与肩胛骨内下角平齐;第2条线,由肩井穴到巨骨穴;第3条线,肩胛骨内上角至巨骨穴:第4条线,肩胛骨内上角上方沿冈下肌下缘至肩贞穴,第5条线,由喙突下方沿三角肌前缘至肱骨粗隆处;第6条线,肩髑穴到三角肌终点;第7条线,沿三头肌肌纤维走形方向于三角朋终点平齐终止。

2.2主要施术部位肩胛冈上角及肩胛骨周围、肩锁关节下方及胸大肌外上方、肱二头肌上端、三角肌、三头肌、肱二头肌。

2.3手法推、抚、揉、抹、拨、理、压、滚、拿、动法。

2.4主要取穴肩井穴、大柱、风门、肩中俞、肩外俞、秉风、巨骨、天宗、肩贞、肩髎、肩髑、缺盆、中府、云门、曲池、曲泽、后溪、阳陵泉、条口、承山穴。

2.5手法操作病人采用坐位,医者立于患侧。①双掌两面相对,掌心分别至于中府、天宗作环形推、抚、揉、抹2-3分钟;②用拇指指腹沿七条线作揉、拨、理、压等手法56遍,约18分钟左右;③用指背关节分别于第6、7条线作滚动手法3分钟,小鱼际从三角肌向肩髑穴方向滚动,第5条线多指疏导上肢3~5遍,2分钟结束。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拟定,优:原有症状、体征消失,活动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工作及劳动279例;良:原有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活动正常,有轻微不适感,不影响日常工作及劳动者19例;有效。原有症状及体征减轻者2例;无效:体征无改善者0例;总有效率100%。

4、病例

王敏,女,52岁,2006年5月9日来我院门诊就诊。主诉:右肩部疼痛3个月,加重20天,现病史:3个月前因劳累致右肩部疼痛,遇寒湿痛甚、遇热痛减、日轻夜重、不能作穿衣、洗脸、梳头、触摸对侧肩部等动作,近20天来上述症状加重,影响日常工作生活。检查:右侧肩部疼痛,功能活动受限。颈椎各项活动范围均正常,肩部肌肉无萎缩,右侧肩部、肩井、天宗、肩贞、肩髑有压痛点,上举、触摸对侧肩部、后背,痛甚、受限、固定肩胛骨平举250°。诊断:肩关节周围炎、采用两面七线按摩法。功能锻炼:爬墙、摸高。经过15天治疗,右肩部疼痛减轻,功能活动改善不明显:经过30天治疗,右肩部疼痛明显减轻,不受气候变化影响,夜间疼痛明显改善。洗衣、梳头、穿衣等活动功能有所改善:经过3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15天,每次25分钟左右),右肩部疼痛完全消失。各项功能活动均不受限,随访无复发。

5、讨论

综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4年12月中老年原发性肩关节周围炎患者65例,剔除、脱落或失访2例,最终纳入6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及观察组31例。对照组男10例,女22例,年龄54.13±4.38岁,病程6.06±3.40天,左25例,右7例;观察组男7例,女24例,年龄53.40±4.84岁,病程5.93±2.40天,左20例,右1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位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肩周炎的西医诊断和中医诊断[3,4];②病程2周以上;③近2周内无药物治疗物史;④年龄45~65岁;⑤自愿参加本次研究,配合治疗,联系方便者。

1.3 排除标准

①急性肩关节损伤、肩关节结核、局部肿瘤、中风日久等;②有心、脑、肺、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或精神病患者;③确诊颈椎病或肩部骨折;④风湿和类风湿等明显病因引起的肩关节疼痛;⑤肩部皮肉严重损伤者;⑥不能严格执行医嘱及随访中脱落者。

1.4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肩周炎理筋推拿手法,操作方法参照“冻结肩理筋手法”[5]:患者取坐位,医者一手将患臂外展90°平肩,另一手用掌心揉肩前部5min,点揉冈上肌止点处5min,双手掌相叠加对搓肩部斜方肌、冈上肌、三角肌等部位5min;医者一手扶肩部,另一手握患手,做牵拉、抖动、双向旋转动作5min,患肢被动外展5min,最后摩筋扶正5min,30min/次,每天1次。对照组口服双氯酚酸钠缓释胶囊(中国药科大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60217),1粒/次,每天2次;观察组口服肩周炎方(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国医堂):川续断15g、台乌药10g、山楂30g、桑椹30g、乌梅15g、白茄根15g、五味子15g、伸筋草15g、桑枝20g、桂枝10g、两面针15g,1剂/日,每天2次。7日为一疗程,共2个疗程;治疗2周后嘱患者自主功能锻炼,随访3个月。

1.5 观察指标

①肩部疼痛SF-MPQ评分;②肩关节活动度Melle评分;③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④临床疗效及随访期间复发率。

1.6 疗效标准[6]

治愈:肩关节疼痛症状消失,活动自如,上臂上举>150°,前伸>90°,外展>90°,肩关节功能恢复正常,肌肉萎缩基本恢复;显效:肩关节疼痛症状消失或偶有酸痛,上臂上举>130°,前伸>75°,外展>75°,肩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肌肉萎缩有所好转;有效:肩关节疼痛症状减轻,上臂上举>110°,前伸>60°,外展>60°,肩关节活动范围增大;无效:肩关节疼痛症状无明显好转,上臂上举、前伸和外展运动改善之和<30°。

1.7 统计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均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等级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检验,由PEMS3.1进行统计。α=0.05。

2 结果

2.1 疼痛程度(SF-MPQ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SF-MPQ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F-MPQ评分均低于治疗前,1疗程及随访2、3月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1)P<0.01;与同组上次相比,②P<0.05,(2)P<0.01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1)P<0.01;与同组上次相比,②P<0.05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1)P<0.01;与同组上次相比,②P<0.05,(2)P(0.01

2.2 肩关节活动度(Mel le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Melle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及随访3月两组患者Melle评分均低于治疗前,1疗程及随访3月观察组Melle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ADL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及随访2、3月两组患者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1疗程及随访3月观察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疗效

2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50%(P=0.025<0.05)。见表4。对照组复发2例,观察组未见复发,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肩周炎内因是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相互影响;外因是风寒湿邪、急慢性劳损等;强调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外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肩周炎涉及肝、脾、肾三脏,包括筋、骨、肉病变,“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肉”,《张氏医通》记载:“有肾气不循故道,气逆挟背而上致肩背痛。”《圣济总录·诸痹门》云:“肾脂不长,则髓涸而气不利、骨肉痹,其症风寒也。”本病好发于50岁左右人群,人过五旬,年老体衰,肝、脾、肾三脏阴阳失衡,筋弛骨痿,肩部肌肉韧带松弛,关节活动功能下降,为肩周炎发病的根本原因。肩周炎或气血亏虚,或气滞血瘀,虚久必瘀,瘀久致虚,虚和瘀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可互为因果,相互转化。《景岳全书·血证》:“故凡为七窍之灵,为四肢之用,为筋骨之和柔,为筋肉之丰盛……无非血之用也。”气与血相互协同,共同发挥温煦、推动、营养、滋润的作用;然气虚则生血不足,血虚而不能载气,气血两虚筋肉失于濡养,出现拘急、疼痛、关节屈伸不利等症状;机体失于温煦,易感受外邪,发为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外因主要是风寒湿邪侵袭、急慢性劳损,《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杂病源流犀烛·跌扑闪挫源流》云:“跌扑闪挫,卒然身受,由外及内,气血俱伤病也。”风寒湿侵袭肩部,阻遏气血,不通则痛;气血不通,不能发挥滋润、濡养的功能,又为不荣,不荣则痛,二者常互为因果。久之筋脉拘急、挛缩,筋肉粘连,脉络不通,运动失调而功能受限。

肩周炎方是闽派骨伤名老林如高的经验方,由川续断、乌药、白茄根、桑葚、乌梅、山楂、伸筋草、桑枝、桂枝、五味子、两面针等11味中药组成。川续断,味苦、性辛、微温,归肝、肾经;伸筋草,味辛、微苦,性温,归肝、脾、肾经,辛散、苦燥、温通,入肝尤善通经络,能祛风湿,舒筋活络,消肿止痛,常用于风寒湿痹,肢软麻木等筋伤疾病;与川续断联合为君药,主要调理肝、脾、肾三脏。乌药归肺、脾、肾、膀胱经,《药品化义》云“乌药,气雄性温,故快气宣通,疏散凝滞……以之散寒气,则客寒冷气自除;疏经气,中风四肢不遂,渐次能通,皆藉其气雄之功也”,常用于肾阳虚、寒凝气滞诸痛证。五味子,味酸、甘,性温,归肺、心、肾经;两面针,味苦、辛,性平,归肝、胃经,功能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祛风通络,解毒消肿;白茄根,味甘、辛,性寒,归胃、大肠经,功能活血、消肿、祛湿,治疗风湿痹痛;山楂,味酸、甘,性微温,归脾、胃、肝经,入肝经气分,可行气散结止痛,又入肝经血分,能通行气血,有活血祛瘀止痛之功;五味药同为臣药,祛风散寒除湿,活血行气止痛。桑葚,味甘、酸,性寒,归肝、肾经,能补益肝肾之阴,补血养肝,常用于肝肾阴虚或阴虚血亏之证;乌梅,味酸、涩,性平,归肝、脾、肺、大肠经,常用于筋伤骨痿之证;二者为佐药,滋阴养血,缓和诸药。桑枝,味微苦,性平,归肝经,祛风湿而善达四肢经络,通利关节,痹证新久、寒热均可应用,尤宜于肩臂、关节酸痛麻木者;桂枝,味辛、甘,性温,归心、肺、膀胱经,辛甘温煦,辛散温通,具有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之效,常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肩臂疼痛;二药为使药,引导诸药入上肢,兼温经通脉,舒利关节。

肩周炎“本虚标实”,笔者临床诊治侧重肩关节局部,并整体调理,1疗程观察组Melle、SF-MPQ、AD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2疗程两组Melle、SF-MPQ、ADL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近期疗效优于对照组,提示肩周炎方缩短推拿手法的起效时间,提高临床疗效。随访1月两组Melle、SF-MPQ、ADL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随访2月观察组SF-MPQ优于对照组,随访3月观察组Melle、SF-MPQ、AD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肩周炎方具有补益肝肾、强筋壮骨、祛风除湿等作用,可整体调节患者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平衡,见效快,阻断肩周炎发病,降低近期复发率,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肩周炎方对中老年原发性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65例中老年原发性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所有患者采用推拿手法,对照组口服双氯酚酸钠缓释胶囊(英太青),观察组口服肩周炎方,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期间SF-MPQ、Melle及ADL评分,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SF-MPQ评分、Melle评分、ADL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1疗程及随访3月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2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50%(P=0.025<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肩周炎方治疗中老年原发性肩关节周围炎疗效显著,可降低近期复发率,恢复患者功能。

关键词: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方,疗效

参考文献

[1]张红星,黄国付.肩关节周围炎[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39-40.

[2]赵文海,詹红生,张俐,等.中医骨伤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267—270.

[3]李锋,冯建书,聂喜增.骨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246-248.

[4]柴瑞震,姜仕华.全国中医诊疗技术标准规范与中医院(科)工作政策法规全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5:587.

[5]林子顺,王和鸣.林如高正骨经验荟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290—292.

上一篇:报表信息质量分析下一篇:增强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