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路径范文

2024-08-05

节能减排路径范文(精选11篇)

节能减排路径 第1篇

一、节能减排的形势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并有着明显的重化倾向,这使得我国对能源的需求和消耗能力大为提升。数据表明,2005年我国人均能源消费大致为1.8吨标准煤多一点。同时,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的增长率保持在1 0%-1 5%高位之间。照这一趋势估计,今年我国的人均能源消费应该在2.2吨以上。这一数值大致在世界人均消费的水平上。

严峻的“节能”形势之外,“减排”重任的完成也不容乐观。事实上,依据当前的经济增长惯性,我国对化石能源的需求还会不断增长,企业或机构的排放量也很难立即降低。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现有的发展模式已无法回应二氧化碳减排的压力。因此,要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和企业品牌,我们就必须勇于承担相应的具有约束力的减排责任,而这不可避免地需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严格控制企业的能源使用和污染排放,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

正是基于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现“又好又快,好字优先”的发展,这既为节能减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我们突破能源和环境瓶颈提供了更大的动力。无法做到节能减排,就不可能实现科学发展。

二、实施节能减排的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增长,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

首先,节能减排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要求。我国当前面临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目前我国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达到自然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极限,为了使经济增长可持续,缓解巨大的环境压力,必须以环境友好的方式推动经济增长。节能减排就是要从源头预防污染产生,最有效地减少资源消耗,不排放废弃物,从而真正解决当代中国的发展困境。

其次,节能减排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一直备受国际社会的关注。07年以来,从世界环境日、八国峰会、亚太经合组织 (A PE C) 峰会到夏季达沃斯峰会等,气候变化、节能减排几乎是逢会必谈的主题。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与使用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过程中排放二氧化碳的量密切相关。气候变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尽管发展经济、消除贫困依然是我们的主题,但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也要主动承担节能减排的国际责任。因为减少排放、保护环境是我们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的要求,是我们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要努力走出一条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高产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双赢”的目标,这是对世界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一大贡献。

最后,节能减排倡导正确的政绩观。2007年8月26日,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国务院“关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工作情况”的报告中透露,今年下半年全国省级领导班子换届,节能减排工作将成为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这就表明,干部考核中节能减排指标的硬化,将塑造一个崭新的政绩观。

三、节能减排的实施路径

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建设,这是经济社会建设中一项带有根本性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带有全局性的战略任务。因此,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节能减排的重大意义,对节能减排工作必须真抓实干。节能减排蕴含着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创新和提升,是应对资源紧缺和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的挑战的必然选择,是遵循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战略举措。

为了化解现实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探寻节能减排的有效路径:

1.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以专业化分工和提高社会效率为重点,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满足人们需求和方便群众生活为中心,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提高高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各级领导和管理者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兼顾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保护。。

2. 以绿色科技为动力,提高节能减排效益。

发展绿色科技不仅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动力,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重要措施。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节能减排、保护环境。要组织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构建技术研发服务平台,着力抓好技术标准示范企业建设。要围绕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积极开展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3. 变革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始终以征服者的姿态自居,人类中心主义成为文明提升和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正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不断强化,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冲突和紧张。节能减排是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应把自然也作为主体,把自然看做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存对象,把人类社会的道德伦理延伸到自然界,这样我们的政策才会既关注到人,也关注到自然,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改变G D P等于发展、重化工就是工业化等片面认识,改进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实绩的考核,使经济增长方式朝着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方向发展。

4. 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考核机制。

要成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机构,研究制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各项政策措施。要设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循环经济发展项目、节能降耗活动、减量减排技术创新补助等。要把万元生产总值、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要建立健全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保障机制,将降耗减排指标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和干部考核体系。

5. 建立以循环经济为重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节能减排的具体体现,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要按照循环经济理念,构建跨产业生态链,推进行业间废物循环。要推进企业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促进企业能源消费、工业固体废弃物、包装废弃物的减量化与资源化利用,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优化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生产、转化和利用效率,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

摘要:节能减排, 是中央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从全国人民根本利益出发, 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节能减排是当前加强宏观调控的重点, 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节能减排不仅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

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实施路径论文 第2篇

首先,兵团各级要鼓励当地企业树立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意识,以意识为行动指导,对企业的能源利用方式进行优化和改进,提升能源的利用、转化以及生产效率,将节能减排意识贯彻到企业的各个生产环节中。其次,要以资源化、再利用、减量化为重要原则和行动指导,以高效率、低排放、低消耗为评估参考,建立节能减排审查制度和节能评估小组,对当地重点企业进行能源评价,起到监督和指导作用[3]。最后,兵团要明确规定节能减排工作指标,并且将指标作为环评的前提条件,对没有达到指标或者超出指标总量的企业给予处罚,对于污染物排放严重的建设项目要立即停顿整改。

3.2注重环保与节能考核

首先,政府要将节能环保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发展评价体系中,并且将其作为对企业负责人、领导干部业绩考核的关键内容,积极推行一票否决制和问责制,提升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对节能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其次,要以现有的环境检测和节能检测部门为主体,加速建设、完善环保监测和节能监测网络体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作用,建立污染物排放网络系统,针对地区出现的环境问题和节能问题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4]。最后,对国家和行业重点污染源要加大监控力度,并且实现在线动态监控,积极构建污染物三级监测体系,实现信息数据公开化、透明化,向公众和社会公告监控数据,主动接受来自社会的监督。

3.3加速技术创新和行业调整

首先,要鼓励建筑公司自主创新,在生产实践中探索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建立减排降耗和生态环境基金,以资源循环高效利用为核心,积极组织企业开展系统化技术、资源化技术、再利用技术、减量技术和替代技术等项目的技术研究,努力突破限制经济循环发展的技术制约。其次,积极转变建筑行业发展模式,将行业调整作为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战略重点,实现建筑行业结构升级优化,促使高耗企业建立环保型和节能型体系,降低企业在生产中的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关闭缺乏安全条件、污染环境和破坏资源的建筑企业。

3.4加强约束和激励机制建设

首先,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建立、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对重点企业加大监督力度,提升环境保护工作的执法成效,建立环保监察小组,对节能环保开展专项检查,对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给予严厉处罚。其次,要尽快实施和出台有关节能环保的金融、财税以及价格等激励政策,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将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落实到企业生产中,银行也要推行绿色信贷,给予建筑行业环保节能工作以信贷支持,防止出现重复建设和盲目投资的情况[2]。最后,政府要提升环境污染的违法成本,改变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象,在区域内积极开展节能环保、生态治理工作。

3.5推进企业开展节能环保工作

首先,企业的主要责任人需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自觉学习有关节能环保的政策文件,并且将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作为企业日常的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实行各级领导负责制,将节能环保任务层层落实,引起基层干部的重视。其次,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完善节能环保工作的管理制度,将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落实到各项生产施工环节中,以管理制度为工作开展的依据,政府要发挥服务、监管和引导职能,促使企业更好地落实和开展节能环保工作。最后,企业要以技术创新为开展节能环保工作的驱动力,加大对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资金投入力度,引进当前先进节能的施工设备和施工技术,组织技术人员结合施工具体情况改进设备、优化工艺,在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进一步节约能源,建设节约型企业[3]。

4结语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浪费,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环保型社会不仅是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每个人、每个行业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建筑行业作为我国重要的支柱型行业,需要重视对能源的循环利用,积极利用新能源,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全面落实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重视节能环保文化的宣传,实现行业的绿色以及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剑英.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助推生物环保产业发展迎来新机遇[J].化工设计通讯,,43(10):248.

2张知遥.“一带一路”背景下西安市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路径探析[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30(2):39-41.

3李娜,李国德,武士威,等.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J].科技创新与应用,,(3):145.

节能减排路径 第3篇

高速公路是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也是全省重点终端用能特别是石油消费的大户。2010年,江西省交通运输能源消耗为387.43万吨标准煤,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6.67%,其中高速公路运输能源消耗占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的45.6%,“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2.65%。如果“十二五”期间高速公路能源消耗降低10%,将会带动全省能源消耗降低2.8%。本文拟对江西高速公路节能减排工作现状、存在问题进行总结,进而提出对策。

一、江西高速公路节能减排工作现状

一是改善路网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强化节能减排。到2010年年底,江西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数达3042公里,在全国排名第九,中部地区排名第三,通车里程占全国总里程的4.2%,已基本建成“三纵四横”的高速公路主骨架。如以1类公路的汽车油耗为基数,汽车在2类公路上行驶油耗要高10%,在3类公路上要高25%。江西“十一五”期间共建成高速公路854.5公里,假定建成的高速公路替换了三类公路,测算出少耗油总计节约燃油526.5百万升,折标煤655.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2.5千万千克。

二是加强交通科技进步与创新,支撑节能减排。一是投入使用高速公路全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和交通运输安全GPS监控统一平台,积极采用现代化的运输装备,开展了推荐车型、客运车辆等级评定。江西赣粤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在全国大规模应用厂拌冷再生技术,并将此技术在九景技改中全面推广,不仅节约了土地、矿山、沥青等资源,而且大大减少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的排放。在彭湖高速公路建设中,该公司通过优化比选路线方案,采取清表施工、复耕复垦取弃土(渣)场等积极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沿线生态的影响,节约和保护了土地资源。

三是强化行业管理,促进节能减排。一是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江西省和交通运输部相关法规政策,大力开展节能教育培训。二是以体制改革为保障,不断提升江西省交通系统运行效率和运输组织管理水平,改进行业能源利用水平,2009年江西省营运货车的里程利用率和实载率分别约为78.6%和165.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江西高速公路节能减排的问题

1.能源消耗依然较大,能耗结构不合理。据统计,江西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2009年能源消耗为387.43万吨标准煤,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5812.5万吨标准煤的6.67%,其中高速公路2009年石油消费总量为238.16万吨,同比2000年的105.17万吨增长了1倍多,年均增长12.65%。能源消费过度依赖石油,2009年所消耗的石油是118.5万吨,占全省石油消耗总量的43.82%,能源消费结构亟待优化。

2.结构节能有待改进。2009年江西境内高速公路总长为2433公里,只占全省运输线路长度的17.76%,所占比例相对较少,交通枢纽、城市交通与交通干线之间的衔接不顺畅,比如江西南昌到吉安高速段经常出现问题,高速公路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上述状况严重影响节能减排的规模化、集约化效应。

3.技术节能体系尚未建立。江西高速节能科技研发投入不足,创新激励机制有待完善,节能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研发滞后,特别是对替代能源、节能环保型运载工具、现代信息技术等一些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共性和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不够,缺乏鼓励节能技术、产品推广的配套激励政策和机制。

4.节能管理体制不分健全。一是节能减排工作思想认识不统一,没有紧迫感和使命感。二是交通节能减排的体制机制比较混乱,节能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不完善,节能统计监测等基础性工作薄弱,节能绩效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尚未建立,交通建设工程节能设计标准建设滞后。三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高速公路行业节能监管体系有待完善,行业主要耗能设备的燃料消耗限值标准目前仍为空白,高速公路运输市场主体“多、小、散、弱”,集约化与规模化程度低,运输组织覆盖网络有限,组织方式总体还比较粗放,运输组织化程度低,特别是道路货运里程利用率较低。

三、以技术和制度为保障,深入推进江西高速公路节能减排

1.促进结构调整,推广设计节能。以寻乌到全南高速公路建设和投入运营为例,随着新建项目营运,路网中各路段交通量发生了变化,随后引起了车速的变化,进而影响到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总计节约燃油117百万升,折标煤145.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500百万千克。因此,“十二五”期间有必要推进高速公路结构调整,改进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国道主干线等公路大通道建设,加大国省道技术升级、改建工程建设力度,增加高等级和等级公路比重,完善路网结构;阻止动力性差的汽车进入高速公路,并推广不停车收费系统,有效提高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

2.提高装备能耗效率,推广节能减排施工技术。一是促进机械节能,把那些机械状况差、耗油量严重超标、燃油燃烧率低及没有修理价值的机械进行报废处理,更换一些目前比较先进的设备,以做到施工机械的节能减排。二是发展资源、能源节约施工方式,推广散装水泥,发展温拌、冷拌沥青技术。三是促进资源再生利用,推广路面沥青再生技术,泡沫沥青路面冷再生技术的研究、推广和相关专用设备的开发。

3.构建运营节能减排技术体系。推广公路建设与运营节能技术、隧道照明和通风节能技术、隧道智能联控制技术。推广高速公路运输节能技术,开发,推广汽油发动机直接喷射、多气阀电喷、稀薄燃烧、提高压缩比、发动机增压等先进技术;开发、推广柴油发动机客车、混合动力汽车;研发自重轻、载重量大的运输设备;推广节能环保的汽车节能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继续做好高速公路服务区节能减排联合技术攻关工作,推动射频识别技术(RFID)在高速公路领域的应用,为运输企业和行业管理部门提供准确数据,加速货物等运输周转率,提高高速公路运输效率,降低空载率和运输工具能耗,实现节能减排。

4.促进道路节能与车辆节能协同。开发和应用铝合金、镁合金、高强度钢、车用塑料等新型材料,大大减轻了车体自重,减小汽车空气阻力,采用箱式货车,安装导流罩、阻风板,优化汽车传动系速比。汽车使用子午线轮胎后可节省燃油3%~8%,而混合动力系统汽车储能系统一方面吸收汽车制动能,另一方面通过吸收和释放能量使发动机在最佳经济区域内工作,能降低汽车的燃料消耗10%~50%。在运用方法上,要优化驾驶操作,驾驶员驾驶习惯对汽车的燃料耗量影响范围达30%。拖挂运输,与单车相比运输油耗平均低30%左右,车辆的里程利用率提高1%、3%和5%可分别使汽车油耗降低3%、7.5%和15%。

化工行业节能减排的路径探索 第4篇

关键词:化工行业,节能减排,路径,探索

化工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不能忽略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做好化工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 对我们的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我国化工行业节能现状, 提出了一些节能减排的措施和途径。

一、我国化工行业节能现状

化工行业主要包括基础原材料工业和进行化学工业开发、生产的能源工业。在我国, 作为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个部分, 化工行业影响着人们日常的生活、经济发展和国防事业。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的化工产业快速稳步的发展, 但是在生产中仍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如排放污染物的数量较大、种类较多、毒性很高, 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都产生了很大的危害, 这些主要是由于化工行业本身的缺陷所造成的。目前, 由于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开展的不到位, 缺乏有效的节能减排技术和措施, 使得我国的化工行业生产一直呈高污染、高耗能的状态, 这也导致化工行业成为整个工业领域中对能量消耗最多的产业之一, 化工行业的污水排放量处在第一位, 其余污染物的排放也都处在工业领域的前几位。这种严峻的形势, 对化工行业的节能减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最大限度的减少各种污染物的排放, 以实现生产的高效率、低污染。

二、化工行业节能减排新的路径探索

随着各种新技术的问世, 有越来越多化工行业节能减排的路径可供选择, 下文仅列举几种, 以供参考。

1、发展化工行业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指将经济的发展建立在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上, 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建立的基础是资源回收和循环再利用。循环经济的目的就是建造产业发展的循环生态产业链模式, 也就是以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切入点, 促进化工行业所产生的废物循环进行有效的再利用, 使废物的产出率得到最大限度的降低。目前, 越来越多的石油化工企业开始认识到环境污染的重要性, 并且逐步认可了循环经济理论, 这些企业开始了在建立循环经济模式上的尝试和探索, 取得了比较不错的效果。例如在重庆已经形成一条循环经济的产业链。其中建峰化工主要负责天然气—合成氨—尿素—胺类衍生物, 川维厂主要负责的天然气—乙炔—醋酸乙烯—聚乙烯醇—维尼纶纤维。经过实践证明, 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这种模式来进行能源的再利用和控制化工行业的废物产出量, 既能有效的促进化工行业的节能减排, 实现最低限度的污染, 同时对资源再生项目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2、采用空气冷却器用于化工生产

空气冷却器在石油化工塔顶蒸气的冷凝工业和炼油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不断的完善, 化工行业已经对空气冷却器产生了一定的依赖。同时, 空气冷却器对节能环保也产生了一定的有利作用。但是, 纵观整个化工行业, 并没有在很大范围内使用或推广空气冷却器节能技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空气冷却器存在着较多的优点, 使用冷却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对环境的污染、节省大量工业用水、降低能源消耗, 同时还能降低建设成本。尤其是在水资源不充分的地区, 使用空气冷却器, 能够减少对水资源的使用, 用空气代替水来进行冷却, 能够适当的缓解水资源的不足问题。综上所述, 空气冷却器对于节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在化工行业中对其进行大面积的推广, 加大宣传的力度。

3、采用节能型生产工艺用于化工生产

节能型的生产工艺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在生产化工产品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就要对现有的生产工艺和技能进行提高和改造。在改造的过程中, 不能忽视生产工艺的节能环保性, 要注重生产工艺的长久性和持续性, 防止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中断现象, 从而造成对资源的浪费。尤其要做的是在改造和提高的过程中, 注意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对装置进行冷却或加热时能量的损耗, 要把这部分能量的损耗减小到最低。

4、采用生物质基节能技术用于化工生产

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资源枯竭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各个石油化工企业在未来要想有良好的发展, 就必须重视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 生物质资源具有很好的环保性, 并且数量十分充裕。而且从生产转化的角度来看, 化石资源和生物资源之间存在着很多的共性, 二者可以适当的结合在一起, 采用兼容的模式进行发展。目前国内外都已经开始重视生物质资源的开发工作, 并且在逐渐的加大开发的力度。目前主要是通过运用热化学的方法来处理生物质资源。在对其进行处理时, 首先把它转化成为一种中间物质, 然后再对这种中间物质进行加工, 使其最终转化成生物质基产品。并且, 对于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和余热, 我们还可以对它们进行简单处理, 用于发电等, 从而进一步的达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

此外我们还要充分利用余能资源, 加紧对这方面的技术研究, 加大人们对余能资源的重视程度, 在对余能资源进行回收和再利用时使用先进的技术, 使得能量的消耗降到最低, 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同时, 要推行清洁生产, 从生产源头和整个的生产过程对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进行有效控制, 以减少资源的消耗。

总结:

本文通过对我国化工行业节能减排现状的简要分析, 对如何开展节能减排工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旨在帮助石油化工企业更好地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这在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 还能更好地保护我们身边的环境, 减少化工生产给资源和环境带来的危害。由于笔者个人能力有限, 对节能减排新路径的探索还不够完善和深入, 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有更多的专家学者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孙伟善.关于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减排[J].河北化工, 2007 (30)

[2]陈春兵, 贾小梅, 谢刚.化工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行和实践[J].节能与环保, 2008 (4)

节能减排路径 第5篇

基于循环经济的化工企业节能减排的研究

[摘要] 循环经济是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理论,正处在逐步发展和完善阶段。本文以化工企业为研究对象,以循环经济理论和思想为指导,重点探讨如何在化工企业这一层面发展循环经济即节能减排问题。重点论述了化工企业的工作与循环经济的联系,明确指出了化工企业作为我国企业中的环保隐患大户和资源消耗大户,应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自己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发展循环经济和建立节约型社会中,化工企业可以做出突出的贡献。总结了大型化工企业在建立节约型社会方面的经验教训,以供有关企业和人员借鉴。

[关键词] 循环经济 化工企业 节能减排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家正在大力倡导,专家和学者在强烈呼吁,媒体在积极宣传,民众在热切期盼着发展循环经济和建立节约型社会,这是时代和社会进步到一定程度的必然反映和要求,也是今后一段时间里世界各国, 尤其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非常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同时,它也是企业发展战略中的一个永恒的重要课题。说这一任务非常重要而紧迫,是因为当前全球所面临着资源利用过度和资源的极度贫乏,地球已经难以承担起人类的资源需求。根据联合国《2002年生命地球》报告,人类目前对地球资源的掠夺性使用,已经超过了地球承受能力的20%,并且这个数字每年还在不断增加。全球森林以每年1400万公顷的速度在减少,土地荒漠化以每年600万公顷的速度在增加,石油、煤炭、金属等不可再生矿产资源的储量在锐减。根据国际石油组织报道:目前人类已探明的石油储量,按现在的开采速度,还

不够人类使用40年;根据国际煤炭组织报道:目前人类已探明的煤炭储量,按现在的开采速度,只能够人类使用200余年,这引起了全人类对石油和煤炭资源的极度担忧。其资源维持现有人口的消耗已十分困难,何况世界上人口、物资生产还在不断增长,地球资源已经不堪重负。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尤其是石油等关系到国计民生重要物资的资源十分短缺,产量远远低于消费量。从1993年开始,我国已由石油输出国变为进口国;2003年已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原油消耗国;2004年进口量已经突破了1亿吨。不但自然资源严重不足,而且我国经济的发展模式相对国外先进水平,甚至世界平均水平都显得比较落后,资源利用率也十分低下。从工业的两大重要战略资源来看,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03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近20倍;在石油资源短缺的同时,我国石油有效利用率只有10%,而90%的石油资源在开采、加工、转换、储运和终端利用中损失浪费掉了。自然资源的极其匮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相对落后,成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强大动力。

二、循环经济简介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证。

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消耗——产品——废物排放”的单项式(线性)流程,其特征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以不断加重生态环境的负荷来实现经济的增长。在这种经济模式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也就是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它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强调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甚至是零排放,它能有效地解决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障碍——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

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充分考虑自然界的净化能力和承载能力,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路径和食物链网,将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封闭式流程。循环经济倡导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循环经济强调构筑“工业食物链”,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无害化及再生处理的方式,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表现出“低开发→高利用→低排放”的特征。使所有的资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充分和最合理的利用,同时使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至最小化程度。

对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是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作为一种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强调的是在生产活动之初尽可能少的投入自然资源,生产活动之中尽可能少地消耗自然资源,生产活动之末尽可能少地排放生产废弃物;并要求其废弃物不断重复、不断循环地被再利用。

循环经济具有三个重要特点和优势:

第一,循环经济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传统工业经济是由“资源消耗——产品——废物和污染排放”所构成的单向物质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

度把自然资源和能源开采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一次性的。循环经济倡导建立在物质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模式,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使废物再生资源化等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消耗——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流动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少产生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末端处理。第二,循环经济可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赢。传统工业经济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增长,忽视了经济结构内部各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共生关系,忽视了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迁移、循环等规律,形成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三高一低”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导致许多自然资源短缺与枯竭,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造成了对经济、社会及人体健康的重大损害。循环经济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同时,循环经济还拉长了生产链,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

第三,循环经济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入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中。传统工业经济的发展模式是将物质生产和消费割裂开来,形成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恶性循环。目前,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实践已在以下三个层面上将生产(包括资源消耗)和消费(包括废物排放)这两个最重要的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一是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二是共生企业间或产业间的生态工业网络;三是区域和整个社会的废物回收和再利用体系。

三、化工企业节能减排的研究

1.化工企业节能减排的迫切性。随着化工工业的发展,人类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工业“三废”问题日渐突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已出现了不可再生资源的日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口急剧增加等问题。

当前我国化工企业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石油的对外依存度打到40%,天然橡胶的对外依存度超过70%,主要化学矿种资源不足,尤其是钾、磷、硫和硼等严重不足,已威胁到化工企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全行业保持可持续发展、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

2.化工企业节能减排的途径。大型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煤炭和化工原材料,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渣、废气,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化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节能减排目的的途径有:加大污染治理的科技、资金投入,全过程控制污染;建立项目选用先进、清洁的工艺,从源头消除污染;实施技术集成创新,创建绿色生态产业链;广泛提高职工循环经济意识并从自身做起;加大技改力度,实现规模经营;在企业内部构建“三废”小循环,减少资源浪费;开发“三废”再生资源项目,构建废物多级小循环或大循环;提高废旧物资再利用率;实施ISO14000标准,开展持续清洁生产等途径。

循环经济要求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而节能降耗是资源利用最大化的最直接和最根本的途径。除了搞好安全、环保、质量管理,不出现资源的无效利用外,化工企业还应该在多方面,如生产的负荷、周期、工艺指标等多方面着手,尽可能使其生产经济合理运行;又如既要抓好节油、节煤、节电等能耗,也要抓

好节水、节汽、节氨、节盐等物耗,真正做到能耗和物耗都最低,以实现循环经济的根本要求。

参考文献:

[1]谢军安贺长年:论循环经济发展观[J].当代经济管理,2006,28(4):27~30

[2]孟赤兵在坪:循环经济要览[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5,8

节能减排路径 第6篇

一、运用信息技术推进节能减排的基本方略

围绕全市节能减排目标和要求, 以应用为导向, 建立和完善利用信息技术推进节能减排的有关政策和机制;鼓励和扶持关键共性节能减排信息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支持和引导以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典型企业应用信息技术节能减排为重点的应用示范, 大力推进全市节能减排重点领域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节能减排工作效率, 促进我市“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二、应用信息技术加快节能减排的实现路径

顺应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规律, 结合我市节能减排的工作实际, “摸着石头过河”, 探索具有重庆特色的节能减排新途径。概括起来, 可以归纳为重点实施利用信息技术推进节能减排“511”工程, 即:实施推进节能减排的5大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研发和引进1批关键共性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和产品;推进1个区域性网络化节能减排检测与监控信息平台的整合和完善。

(一) 实施5大信息技术推进节能减排应用示范工程

1、信息技术推进企业节能应用示范工程。

在冶金、电力等高能耗行业中各选择3-5家企业, 以能耗数据实时采集和分析、能源利用综合平衡和调度、制造执行系统 (MES) 、集散控制系统 (DCS) 、变频调速节能、信息集成等技术和系统的应用为重点, 实施信息技术推进企业节能应用示范工程, 在示范企业达到节能10%的目标。

2、信息技术推进企业减排应用示范工程。

在化工、建材等高污染行业中各选择3-5家企业, 以污染物排放数据实时采集和分析、资源循环利用、制造执行系统 (MES) 、集散控制系统 (DCS) 、模糊控制、信息集成等技术和系统的应用为重点, 实施信息技术推进企业减排应用示范工程, 在示范企业达到污染物减排8%的目标。

3、信息技术推进市政公共设施节能应用示范工程。

在我市选择2-3个区域, 以应用水电气行业管理和分析软件、远程传输设备、智能测控终端、智能计量表等信息技术和产品为重点, 在示范区域内实现供水、供电、供气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和现代化, 达到人均水、电、气等资源消耗量分别降低10%的目标;在市政工程中择优选择2-3个项目, 通过LED新光源等技术及产品的应用, 实施市政节电应用示范工程, 达到节电30%以上的目标。

4、信息技术推进政府办公节能应用示范工程。

在我市市级部门和区县政府中选择2-3个单位, 以网络化协同办公系统、LED新光源、中央空调智能控制系统、配电节能系统、节能型计算机服务器等技术和产品的应用为重点, 实施政府办公节能应用示范工程, 在示范单位达到节能20%以上的目标。

5、信息技术推进IT行业节能应用示范工程。

在我市IT行业中选择3-5家制造企业, 以绿色产品设计信息化、工艺流程优化、清洁化生产、制造执行系统 (MES) 、分布式数控技术 (DNC) 、产品的绿色化使用和回收、信息集成等技术和系统的应用为重点, 实施信息技术推进IT行业节能应用示范工程, 在示范企业达到节能10%的目标。

(二) 研发和引进1批关键共性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和产品

采取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模式, 以资源优化和循环利用、能耗与污染物排放监测与控制、行业性制造执行系统 (MES) 、新一代集散控制系统 (DCS) 、高效节能变频调速技术、企业能源管理及调度系统、城市物流信息网络化集成管理技术、RFID、城市水电气自动化调配和网络化管控一体化技术、“三废”综合利用管控技术、LED光源等技术和产品为重点, 形成我市节能减排的技术和产品集群, 努力培育我市节能减排电子信息产业链。

(三) 推进1个区域性网络化节能减排检测与监控信息平台的整合和完善

积极与相关部门密切合作, 充分利用我市现有与节能减排相关的区域和行业性的信息采集、监测和管理系统, 通过改造、扩展、集成和提升等方式, 推进全市节能减排检测与监控网络化信息系统的整合和完善, 形成覆盖全市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数据实时采集、监测、评价和控制的信息平台, 以提高政府对重点能耗和污染指标的监控和管理能力, 并为全市节能减排战略的实施提供基础数据、综合分析和决策支持。

三、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的对策建议

(一) 加强组织协调。

在市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 充分发挥市信息化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积极作用, 统一部署利用信息技术推进节能减排的各项工作, 协调解决推进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推进工作的组织实施和日常工作, 各区县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积极配合, 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利用信息技术推进节能减排的各项工作。

(二) 创新工作机制。

建立“应用机制+引导机制+激励机制”相结合的创新机制。“应用机制”即探索和引入合同能源管理 (EPC) 等国际国内先进的市场化节能减排应用机制和模式。“引导机制”即编制《重庆市节能减排信息技术、产品和应用方案推荐目录》, 对列入目录的项目择优安排专项资金支持, 并优先推荐申报国家信息技术应用“倍增计划”等相关项目资助。“激励机制”即在市信息产业发展资金中设立专项资金, 采取对重点应用示范项目直接支持和对应用效果显著的项目倍增支持的“双轨制”模式予以资金支持;在资金渠道和扶持重点不变的条件下, 市经委、市环保局、市中小企业局等相关部门对重点应用示范项目给予优先支持;项目所在区县应进行配套支持。

(三) 鼓励中介服务。

鼓励和支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具有研发实力和工程经验的企业技术中心等, 按市场机制, 整合和优化社会资源, 发展一批多种类型的利用信息技术推进节能减排的专业服务机构——节能服务公司 (E M C o, 在国外简称ESCo) , 通过市场化运作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为我市节能减排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降低节能减排的成本和风险。

(四) 推行科学决策。

设立节能减排信息技术专家咨询委员会, 由市内外科研院所、企业和政府部门的专家组成, 负责推进过程中项目的方案论证、评审评估和技术指导等工作。在推进工作中, 要组织专家委员会专家, 对申报我市节能减排信息技术、产品和应用方案推荐目录的项目进行评审;对我市利用信息技术推进节能减排的立项项目进行技术评审、阶段检查和效果评估。

(五) 强化宣传引导。

通过政府宣传、媒体报道、专家宣讲、产品推介、现场交流等多种形式, 多层面、多角度、多渠道对利用信息技术推进节能减排知识进行宣传和普及, 提高我市各界对利用信息技术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认识,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积极引导和鼓励风险投资、私募基金等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节能减排工作;对我市利用信息技术推进节能减排的典型案例加大宣传力度, 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六) 抓好人才培训。

节能减排路径 第7篇

改革开放以来, 同我国其他大多数地方一样, 江西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基本选择了一条公共政策让位于市场机制的发展路径。也就是说, 经济发展行为主要遵循市场机制的调节, 一切以市场需求为准则, 以成本收益为指导。但是, 在企业看来, 经济利益始终大于社会利益。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 依靠市场机制可以降低企业的资源消耗, 但无法减少其污染物排放。因为, 当企业为保护环境所支出的成本若高于企业的机会成本时, 也就是说, 保护环境所取得的收益小于企业的机会收益时 (同样的经费投入, 节能减排获得的收益少于其他投资的收益) , 市场盈利目标就会排斥环境保护目标, 节能减排目标便难以实现。由此, 资源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就产生了。因此, 这对矛盾的协调解决不能完全靠市场, 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自我调节机制必须科学结合。

而近年来,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城市的产业门类越来越全, 产业规模越来越大, 电力、钢铁、有色金属、水泥等产业已经成为江西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在产业布局发展中, 虽然江西省也在大力实施节能减排政策及措施, 但是, 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犷式发展路径表现的依然较为突出。可以说, 在江西及各地方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 节能减排成果仅获得了与市场机制相容的部分, 在与市场机制相冲突的地方实际上已经积累了的环境污染。我以为, 节能减排作为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依赖, 不能仅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 也不能单独依靠企业的政策执行力, 应探求作为宏观层面上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微观层面上的经济技术新范式有机结合的路径。避免以往重蹈其它地区发展中“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从而通过促进经济区内企业的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 切实保护鄱阳湖区域优良的生态体系。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节能减排工作中的政府引导

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中, 现行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大多以G D P的增长为指引, 江西也不例外。受这种指导思想的影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各地市政府都具有经济发展优先的强大动力, 而政府要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实行限制性发展的做法与其加速发展经济的目标显然不完全一致, 无疑给生态经济区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会带来很大障碍。因此, 对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首当其冲的是政府必须做到科学调控与管理, 及时履行好相关职能。

首先, 政府应对新投资的项目和企业严把环保关。生态经济区在建设中, 必须布局大量的产业和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撑, 不仅区内已有的产业急需发展壮大, 而且对外来产业、外来资本的投资需求也日益增大。同时, 江西作为长三角、珠三角的紧邻之地, 在这些地区产业结构加速转型升级的过程中, 势必会成为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重污染、高能耗企业向内地转移的主要承接地。所以江西尤其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生态的双重压力下, 节能减排压力在这一时期会尤为突出。在这种情势下,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产业布局必须科学合理。一方面应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将国家已有的政策用好用足, 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好行政、法律、金融等各类手段对环境保护目标实施调控。实践中, 政府常用的政策工具如行政许可制度、财政转移支付和补贴、银行信贷、外贸政策倾斜以及法律法规规制等, 这些手段都能直接或间接的对企业节能减排政策执行和措施制定产生影响和促动, 增强企业加强环保的自觉性和能力。所以,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产业布局中, 对新引进和新布局的产业和企业, 必须做到严格审批, 慎重引进, 而且在布局中, 应当科学选择区位位置, 远离鄱阳湖沿线。对于现存的有一定污染、有一定产业规模、对当地经济仍发挥重大作用的企业, 必须加速技术改造, 利用政策推进其节能减排工作, 力求在做到既保证其盈利, 又确保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其次, 政府应营造良好的节能减排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服务型政府是各级政府一直倡导的执政理念。针对节能减排而言, 政府的职能不仅包括监控, 还包括对企业节能减排做好服务的职能。一方面, 政府应当为企业节能减排提供资金扶持、技术推广、人才保障、制度创新、政策法律咨询、企业环保产品推广等一系列的服务工作;另一方面, 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 应当采用区别对待原则, 使节能减排政策和标准建立在相应的产业发展基础之上。一般情况下, 不同的产业发展阶段, 环境污染程度和表现都存在差别, 所以, 节能减排的标准必须与产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相对其它省份来讲, 江西还属于欠发达地区, 经济基数还比较低, 而且, 江西作为承东启西的重要省份, 为东南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源供应, 淘汰产业的承接等功能, 这些功能的发挥给江西的节能减排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因此,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建设中, 应当争取到国家对生态经济区的各种政策和资金支持、倾斜, 当然, 这并不是说为了保证经济发展而忽视节能减排, 只是应尽力做到公共政策有利于解决企业节能减排中的难题和诉求。这样才能营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 否则将是仅仅保证了节能减排效率的提升而忽视了产业发展效益。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节能减排工作中的企业行动

目前, 鄱阳湖区的产业的节能减排状况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一些产业技术含量较低、生产要素的产出率较低、存在着相当一部分劳动密集型的污染企业。第二类是有些企业具备一定的产业技术基础, 但忽视节能减排的企业。这类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技术发展能力和潜力, 也不在政府部门限制和调整目录之内, 但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自觉的实施节能减排措施, 否则会由于带来环境问题而被政府和社会淘汰。第三类是节能减排实施比较顺利有效的企业。然而, 在生态经济区建设中, 无论是哪一类企业, 其行动应当以以下两点为基准。

其一, 企业经营应当实现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契合。企业作为营利性组织, 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主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 企业必须以一定的投入去获得最大的产出, 或者以一定的产出为前提尽可能的减少投入。即在市场经济体系中, 企业的任何决策和生产组织方式的选择都取决于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分析。但是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细胞,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社会大系统中的重要部分, 任何企业的内部行为都会对外部环境产生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 会产生明显的外部性。对于企业而言, 就存在将环境成本内在化与外在化的重要抉择, 若选择前者, 则短期可能会降低经济收益, 但提高了社会收益, 反之亦然。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讲, 应当是选择将环境成本内在化, 充分履行其社会责任, 尽可能将其负外部性降到最低程度。

其二, 企业生产应广泛采用循环经济技术范式。在现有企业生产过程中, 由于循环经济技术范式的使用短期内会提高企业的投入成本, 虽然能减少污染排放, 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 但这些社会效益一时也无法内部化为其经济收益。事实上, 从长远来看, 循环经济技术范式的采用能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进而提高其竞争力。因为, 从循环经济的特点和内在要求来看, 其内在要求与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是统一的。具体而言, 如循环经济要求减量化, 则是要求企业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耗费, 这是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手段;再利用则是通过延伸企业价值链, 对企业资源多次循环利用, 这样能为企业创造新的利润源;

资源化则是将企业生产中的固态和液态排放物和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成为别的企业的投入要素或形成新的产品而作为下游产业链条的投入要素。因此, 从循环经济的这三个要求来看, 无论哪个要求都能增加企业的收益。而且, 针对资源稀缺和环境保护而提出的循环经济技术范式要求是着眼于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的, 企业采用这一范式布局生产也会促进经济效益与社会利益的最大契合。但是, 这一范式的采用不仅需要企业主动的去投入和实施, 还有赖于政府政策制度的支撑, 为企业采用循环经济技术范式提供动力源泉, 否则在企业微观层面将难以真正实施。

摘要:节能减排作为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依赖, 必须寻求科学的实施路径, 其中政府的科学调控和企业的理性行为都至关重要。文章简要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节能减排的现状, 并阐述了在以节能减排推进经济区建设中, 政府和企业各自应履行的职能和行为准则。

关键词:节能减排,政府行为,企业行动

参考文献

[1]、高良谋, 谭妹.节能减排的政府主导机制及存在的问题[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6) .

[2]、李新英.节能减排——基于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J].生态经济, 2010 (1)

[3]、陈红敏.如何发挥地方政府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J].经济纵横, 2008 (5)

[4]、邢璐, 石磊.节能减排目标下的企业应对行为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3)

创新节能减排观念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第8篇

2007年太原市经济总量占到山西省的22%, 其中以冶金、能源、机械制造为主的工业经济, 占到太原市经济总量的43%;太原市能源消费占山西省的18%, 其中近85%的能源消耗集中于工业部门。

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要求:到2010年, 太原市单位GDP综合能耗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30%, 高于全国20%的目标10个百分点, 也高于山西省25%的目标5个百分点;单位生产总值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57%以上, 大气中主要污染物日均值下降25%以上, 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35%以上, 基本满足环境容量要求。由于太原市产业结构偏重、燃料结构单一, 所以加强节能减排, 缓解资源环境压力, 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十一五”前两年, 在太原市经济累计增长29.8%的同时, 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8.5%, 高于山西省11个市平均下降6.1%的水平;SO2排放量下降24.1%, COD排放量下降5.3%, 二级以上空气质量天数达到269天, 比2005年增加25天。进入2008年以来, 太原市节能减排的效果更加显著, 与2006年相比, 在太原市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的同时, 能源消耗总量将首次呈现出下降;市区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减少25%, SO2浓度下降14%以上, NO2浓度下降20%, 太原市二级以上空气质量天数超过300天, 比2007年增加30天以上。太原市节能减排工作收到了显著成效。

1 绿色转型总揽全局创新节能减排观念

进入“十一五”以来, 太原市把“创新发展模式、推进绿色转型”作为市政府的重要执政理念, 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主战略, 围绕新型工业基地、特色文化名城和现代宜居城市建设, 走好“四条路子”, 抓好“四大攻坚”, 加快产业绿色转型, 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 努力转变发展方式, 将节能减排工作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绿色转型是从传统发展模式向科学发展模式转变, 是对太原市传统生产方式、消费方式、行为观念的根本性变革。其核心内容就是由人与自然相背离以及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相分割的发展形态, 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形态的转变。其方向就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使发展建立在提高质量效益、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基础上, 使经济增长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相协调, 走绿色文明发展之路。” (《关于太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 。

把制订绿色标准体系作为实施绿色转型的重要手段。太原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加快经济结构绿色转型, 构筑省城绿色产业体系的意见》和《关于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制定和实施绿色标准的意见》, 将依靠政策文件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上升到了全社会按照标准化自觉行动的层面。这是太原市提高行政效率和行政能力的一次质的飞跃。按照统一安排部署, 各有关部门积极行动, 经过一年的努力, 共起草涵盖社会各行业的绿色管理标准、绿色技术标准、绿色工作标准42个。所有这些绿色标准, 全部包涵有节能减排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将太原市的节能减排工作纳入了标准化、系统化、全程控制化和社会管理化的轨道, 形成了以绿色转型统领节能减排、节能减排促进绿色转型的全新局面, 强化了节能减排的管理力度, 为太原市的节能减排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力地促进了太原市节能减排工作的进展步伐。

2 强化法规制度建设依法促进节能减排

把完善法制建设、强化制度管理, 作为有效解决企业“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和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太原市十分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 1998年就制定了全国第一部清洁生产法规《太原市清洁生产条例》。之后, 在严格实施《太原市严格控制市区环境噪声污染通告》 《太原市污水排放申报登记及许可证制度实行办法》 《太原市环境污染防治设施管理实施细则》 《太原市排放大气污染物申报登记制度实施细则》 《太原市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督管理实施细则》等法规的同时, 又陆续制订实施《太原市SO2排污交易管理办法》 《太原市燃煤污染防治规定》、《关于改变燃料结构控制大气污染的通告》 《太原市污染源在线监控装置管理办法》 《关于控制扬尘污染的通告》以及《太原市洁净型煤标准》等, 对推进太原市节约能源和控制排污总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特别是进入“十一五”以来, 太原市以制定绿色标准体系为依托, 节能减排标本兼治, 双管齐下, 法制建设速度进一步加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 制订发布了《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实施意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及《太原市民用建筑节能管理办法》, 制定发布了《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建筑中可再生能源应用的实施意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和省政府有关文件要求, 结合《太原市质量工作“十一五”规划纲要》, 发布实施了《太原市质量立市实施方案》《太原市发展绿色经济环境保护暂行规定》和《太原市绿色建筑标准》。

此外, 《太原市推进绿色转型条例》《反浪费市长令》《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的实施方案》等42个绿色转型标准也将陆续发布实施。

3 强化执法管理力度落实节能减排责任

设立“绿色高压线”, 严格建设项目管理。把牢投资项目的节能减排“入口关”, 抬高建设项目准入门槛。对各类建设项目全面贯彻“环境优先”的方针, 严格执行“环评”“三同时”及环境容量总量控制制度, 切实执行“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不批、选址不合理的不批、不符合环境承载能力的不批”的“三不批”和“区域限批”政策, 仅2006年和2007年, 就对203个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以否决或要求另行选址。

对现有企业实施“有保、有限、有关”的“三有”政策。依法关停取缔土小污染企业和落后生产设施444个, 压减关闭煤矿矿井121座, 削减小机焦产能400×104 t;拆除燃煤锅炉793台, 太原市清洁和洁净燃料使用率达到94%以上;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 集中销毁超期服役、尾气超标排放的机动车1 135台;加大建筑工地扬尘和道路扬尘治理力度, 彻底清理了城乡结合部非法储煤场780个, 清理存煤810×104 t。

在完善法规制度建设的同时, 分解目标, 落实任务, 强化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的责任, 以保障各项法规制度的顺利实施和节能减排任务的完成。建立资源节约责任制, 实行环境污染末位淘汰制, 建立环境重大案件立案移送制。把资源节约责任纳入各项工作岗位职责, 纳入各部门日常管理和工作考核, 使其作为干部年度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在评先评优和干部提拔任用中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对那些置节能减排于不顾、能耗或污染不降反升的县 (市、区) 或企业, 坚决实施停贷、停运、停电治理, 严管“耗能高手”, 斩断“污染黑手”。

4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抓源治本

围绕新型工业基地建设, 制定并实施循环经济总体发展规划, 建设不锈钢生产、铝镁合金加工、新型装备制造业“三大基地”和区域性现代商务、物流、旅游、金融“四个中心”。积极促进高新区、经济区、民营区、不锈钢园区创建生态工业园区。大力推动清徐、古交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县和娄烦山西省生态环境第一县的建设速度。

促进工业经济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编制清洁生产规划, 实施重点清洁生产项目12项, 燃煤电厂全部实现烟气脱硫, 对重点污染企业实施强制清洁生产审核;组织开展化工、冶金等传统产业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实施重点调产和技改项目450项, 建成投产192项;推广太钢、太化、煤气化、狮头水泥等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试点经验, 重点开展冶金、煤炭、化工等传统产业试点, 扶持屯兰、马兰等煤矿瓦斯综合利用工程、太钢干熄焦工程、新型炉业煤矸石生产耐火材料和太钢粉煤灰蒸压砖等项目的实施。

以延伸产业链为方向, 构筑新的工业支柱, 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步伐:实施太钢150×104 t不锈钢冷轧工程、太重煤机成套设备等20个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项目和双喜子午线轮胎一期等10个高新技术项目;突出抓好古交电厂二期、太重智能化起重机、新东方铝业二期、太锅循环流化床锅炉等一批改造项目, 使太原市传统产业进一步优化升级。

提升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在太原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新兴产业规模化实现新突破, 重点发展南方重汽、双喜子午线轮胎二期、长城微光器材光纤系列产品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 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在太原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明显提高。

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 狠抓重点行业和企业节能降耗。在年耗能5 000 t标准煤以上企业中开展“百家企业节能行动”, 列入国家千户节能企业的户企业完成节能审计和节能规划编制。对煤炭、电力、焦化、水泥、化工、电镀等行业25个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鼓励和引导非强制性企业主动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积极发展太阳能等替代能源, 加强建筑节能工作, 新建建筑严格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 民用建筑实施供水“一户一表”和供热“分户控制、分户计量”;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 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5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树立典型示范引路

加强全民生态文明教育。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有效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政府专网等新闻媒体加大绿色转型和节能减排的宣传力度。开展绿色文化进学校、进课堂、进社区、进基层活动, 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崇尚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 建设“绿色文化”, 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和生态理念, 培育以人为本的绿色文明。以国家全面限塑为契机, 开展“创建绿色家园, 倡导绿色消费”系列活动, 组织绿色产品生产企业走进社区开展环保讲座, 编印《创建绿色家园》《绿色生存》等宣传手册, 做好绿色经济和绿色转型知识的普及。完善工作信息交流机制, 通过《绿办工作通讯》, 定期向社会公布绿色标准和绿色转型工作进展情况, 加强与公众的交流, 接受社会的监督。在太原市政府专网上开辟绿色转型专栏, 提供相关信息服务, 促进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标准化、信息服务。

政府带头, 以身作则, 制定《太原市绿色机关标准》, 大力开展节约型机关和“绿色机关”创建工作, 引导全社会树立节能减排的绿色行为理念。市政府办公厅通过实施节能措施“58条”, 节能成效显著:2007年市政府机关大院耗水减少1.9%, 耗电减少9.7%, 单车耗油下降4.0%。在政府的示范推动下, 太原市积极响应, 2007年完成环保“十大绿色创建工程”, 建成10家环保模范企业、8个循环经济项目、7家环保煤焦发运站、10个生态文明村、30个文明环保工地、12条环保模范街道、10家绿色宾馆、10条绿色公交线、33.35 km2的“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经过严格检查和认真复核, 市委、市政府对2007年度涌现出的10个绿色十佳单位、7名绿色十佳年度人物、20个绿色十佳创建活动先进单位、11名绿色十佳创建活动先进个人进行了隆重表彰, 在太原市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6 面临的难题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太原市在绿色转型和节能减排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节能减排工作形成了有章可循、整体推进、任务落实、全民行动的可喜局面, 作出了一定的成绩。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 需要花大力气才能彻底扭转能耗高、排污量大的现状。当前, 所面临的难题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分述如下。

6.1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结构节能有待提高

太原市的经济结构长期以来以重工业, 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工业为主, 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工业的拉动, 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拉动太原市经济增长的局面还没有形成, 产业结构偏重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 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重型结构仍占优势。冶金、煤焦、机械、化工、电力、建材等主要传统行业占工业经济总量的74.7%, 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 高新技术产业只占工业增加值的14.6%。从2007年太原市三次产业能耗水平看, 工业单位能耗为一产的2.24倍, 三产的3.94倍。三次产业结构得不到明显改善, 是制约太原市节能减排工作进展的主要瓶颈。

6.2 污染物总量基数较大减排难度不断增加

按照环境容量测算的结果, 太原市区SO2环境容量为6×104 t, 粉尘环境容量为3.43×104 t。而2007年市区SO2的实际排放量为12.6×104 t, 是环境容量的1.73倍, 烟粉尘排放量为4.12×104 t, 是环境容量的1.2倍, 严重制约了市区环境质量的改善。在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的同时, 随着环保工作的不断深入, 污染减排的难度越来越大。“十五”初期, 太原市每投入1×108元可消减SO2 1 600 t, COD 16 t。而2005年至2006年, 太原市每投入1×108元能消减SO2 1 000 t, 烟粉尘40 t, COD 4 t。“十一五”期间,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 新增的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增加, 减排任务非常艰巨。

6.3 基础设施建设仍显不足资源利用水平有待提高

a) 集中供热缺口大。太原市市区现有建筑面积约8 000×104 m2, 其中供热面积仅6 800×104 m2, 市区内以燃煤为主的分散采暖锅炉短期内还难以全部拆除。

b)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不足, 现有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工艺不够完善。据2006年《太原市城市污水排放量调查报告》显示, 市区生活污水日均产生量约60×104 t, 现有6个污水处理厂的日处理能力不足40×104 t, 实际日处理量不足35×104 t。

c) 管网配套不完善, 经过处理后的中水没有全部回用, 降低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d) 建筑节能普及程度不高, 太原市节能建筑面积只占总建筑面积的20%, 提升空间很大。

7 节能减排的新举措

面对太原市节能减排工作中存在的这些深层次问题, 太原市将继续努力,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 以绿色转型为方向, 全方位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建设节约型社会, 实现太原市的科学发展。

7.1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速构建绿色经济体系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山西省委、省政府走出“四条路子”、实现“三个跨越”的重大决策, 围绕新型工业基地和特色文化名城的总体目标, 加速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绿色经济体系。发挥比较优势, 培育壮大工业支柱产业, 以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和产业基地为发展方向, 以循环经济为主要经矫技术模式, 整体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优化三次产业结构, 围绕建成全国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城市、山西省旅游集散中心城市的目标, 大力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业, 提高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发展建立在提高质量效益、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基础上, 实现经济增长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相协调, 走绿色文明发展之路。

7.2 加快实施绿色标准化管理促进资源高效利用

加快制定实施环保和节能绿色标准体系, 完善和坚决实施“绿色高压线”, 强力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严格建设项目能耗审核制度, 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 把能耗和环评作为项目审批、核准和开工建设的强制性门槛, 实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 制订并实行产品能耗限额, 建立公共建筑能耗指标, 扩大强制性能效标识实施范围。对达不到用能、环保标准和节能、环保设计规范要求的投资项目, 不得审批、核准。加快落后生产能力淘汰, 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改造, 提高资源利用和环保水平, 从根本上扭转“三高一低”的局面。

7.3 着力抓好重点工程整体带动节能减排工作

积极推进清洁生产,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成煤炭、电力、焦化等重污染行业25个企业的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推广太钢、煤气化、狮头水泥的循环经济试点经验, 抓好屯兰、马兰等煤矿瓦斯综合利用示范项目。严格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重点突破, 以点带面, 着力抓好城市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改造以及太钢、一电、二电、煤气化等28项污染治理重点工程。继续推进高新区、经济区、民营区、不锈钢园区环境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工作。大力调整燃料结构, 抓好集中供热、煤改气工程和清洁燃料的推广使用。加快农村生态家园和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发展农村沼气。

7.4 加快环保科技创新强化节能减排技术支撑

积极开展节能减排科技研究, 组建一批国家、省、市重点实验室。针对煤炭、电力、焦化、化工、冶金、交通等重污染行业现状, 组织攻克建筑节能、废水综合利用、红外遥感检测及生物治污、新材料等节能减排关键和共性技术。开发和推广清洁燃料汽车和节能型农业机械, 优先发展节能型公共交通, 稳步推进车用天然气、煤层气等清洁能源的生产和使用。

7.5 建立完善体制机制加大节能减排监管力度

加大财政投入, 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节能减排投入机制, 有效解决企业“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制定和完善鼓励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加快落实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的各项政策。尽快出台天然气、水、电、热力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方案, 提高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和产品的资源、能源差别价格标准。加大节能减排执法力度, 继续实行“区域限批”, 对那些置节能减排于不顾、能耗或污染不降反升的县 (市、区) 或企业, 坚决实施停贷、停运、停电治理, 严管“耗能高手”, 斩断“污染黑手”。把环保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列入领导干部的考核体系, 作为干部年度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在评先评优和干部提拔任用中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 并建立环境重大案件立案移送制度。

7.6 深入开展宣传教育营造节能减排良好氛围

环境保护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各级政府和有关单位要结合本地区、本单位情况, 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 大力宣传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重要性, 宣传加大节能减排的法规政策和重大措施, 宣传节能减排先进典型, 曝光批评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不良行为, 倡导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 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能源忧患意识、节约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动员公众踊跃参与节能减排工作, 使减少污染物排放, 实现环境友好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节能减排路径 第9篇

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厂区内占地约48亩的污水处理厂,这个污水处理厂不仅处理恒大公司的污水,还承担着睢阳整个产业集聚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净化的工作。

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措施和成效

随着能源费用的不断上升和环保法规日益严格,蒸汽和水的成本以及废水处理费用问题已经上升到了印染企业的首位。印染前处理是蒸汽和水的高消耗工序,也是印染企业降低能耗的重要环节。采用冷扎堆工艺替代常规煮漂浴法工艺是目前印染企业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水排放的主要举措。

冷轧堆前处理是一种经济、环保,且生产流程短的加工工艺,冷轧堆工艺的一般过程是将待处理布样,经过浸轧槽和滚子挤压使布上附带一定量的处理液,然后在常温下堆置一段时间,经短暂的水煮过程洗去布面的杂质,即可完成对针织物的前处理过程。

商丘恒大节能减排项目

为了满足高档针织品及服装面料的生产需求,2012-2013年商丘恒大公司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工作。

一是冷漂。该公司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结合商丘当地产品特点,加以改进,使其做出的产品符合当地客户的要求。目前该技术在其公司已成熟应用于生产,生产出的产品获得了客户的好评。该工艺的主要特点就是节能环保,可持续性强,劳动强度较低,操作简单。布通过冷漂机进行浸泡、浸扎,然后室温堆置即可,此过程几乎不用水、电、汽,可连续生产。而传统的煮布锅是对布进行高温高压蒸煮,耗水、电、汽,属于间歇式生产,劳动强度很大,产量很低。布被堆置完成后就进染缸进行增白。恒大用的是小浴比染缸,浴比为5,用水20吨,而传统工艺浴比为1:15,用水60吨。所以商丘恒大在此环节仅在水这项上,印染每吨布就节约40吨水。

二是低浴比。他们用的是从台湾购买的东霖染缸,该设备的最大特点就是低浴比、低能耗。一般染缸浴比为10,就是一吨布在每个环节用水都是10吨。他们公司染色浴比为6,就是一吨布在每个环节用水都是6吨。这样,他们只是水就节约了40%,还有与之相对应的蒸汽、染化料、助剂、煤都节约了40%。

三是中水回用。他们公司所用的东霖染缸有两个排水口,一个是排高浓污水,一个是排低浓污水,也就是具有清污分流功能。他们漂白、染色、洗布用的最后两道水都被回收,经中水回用系统处理后再返回车间。还有冷凝水、冷却用水全部回收,并重复利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达到35%。

四是余热回收。该公司运用余热回收技术,不断提高能源利用率。选用了高效锅炉生产蒸汽,并在烟气排放处理前加入热回收装置,使得高温烟气里的热能得到回收利用。这种余热回收技术不仅有效地回收利用了烟气余热,而且配合相关工艺有效降低了氮氧化物、SO2和烟尘的排放浓度。该公司并对烘干机进行了技术改造,传统项目烘箱24小时产量13吨,他们公司通过热能回收技术,在同样蒸汽量的前提下,将产量提升至24小时产量18吨,因此,每吨布的蒸汽使用量和电耗同时降低了40%。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能耗,实现了节能降耗。

商丘恒大,打算围绕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积极开展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安进:钟情节能减排 第10篇

从2013年的关于国IV排放标准的相关提案,再到2015年的以节能环保为抓手的相关建议,再到今年的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普及的相关提案,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安进的“两会”议案无不与节能减排息息相关。

支招国IV排放标准

在2013年“两会”期间,安进提交了关于国IV排放标准的相关议案,他的这次支招国IV排放标准意在推进汽车节能环保。

作为率先转向效益型的地方国有自主品牌车企,江淮汽车集团已经渐入佳境。安进表示,将在提升效益、打造销量过百万辆的汽车集团的同时,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继续推进传统汽车的节能减排、纯电动汽车的商业化。

随着大城市空气污染加剧,加快实施国IV排放标准的呼声越来越高。安进指出,国IV排放标准实施要注意系统运作,各方联动。对此,安进提出四点建议。第一,主管部门应该规范技术路线,不给名义上达标而实际上一致性差、成本低的技术路线留下空间,为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第二,鉴于中国地域广阔,地区发展不均衡,各区域市场及环境特点不同,应分区分级实施排放法规,不能一刀切;第三,在国Ⅳ技术路线选择上要有明确的主导建议,同时对排放法规的升级给予补贴,可以形成“国家+企业”的联合推广模式;第四,国家应加快油品升级的步伐,要走在排放标准正式实施前面;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支持鼓励核心技术(如高压共轨技术)的自主研发,早日突破技术瓶颈,实现关键零部件国产化并产业化。

标准制定易、执行难的情况一直存在。安进指出,2008年 7月1日开始实施国Ⅲ标准,但使用高压共轨技术达到国Ⅲ标准产品规模有限。据不完全统计,现阶段柴油机汽车年销售量在70万辆左右(含SUV、MPV、商用车及出口),除去未实行或者已经实施更高级别的排放标准的车型,使用高压共轨技术路线的车型占整个商用车市场不足1/4的份额。这主要是因为标准提高后导致消费者购买成本、使用成本过高,因此无法被商用车消费者认可。据介绍,高压共轨技术的发动机仍较普通增压中冷发动机高出6000-15000元左右。

在高成本的背后,掩藏着跨国零部件巨头的技术垄断。据了解,中国的排放标准等效于欧洲标准,这无形中形成了不利于中国自主品牌的竞争环境。跨国车企们已经进入欧洲市场并按照欧洲排放标准研发,且掌握了大量的成熟产品。一旦中国实行等效于欧洲的排放标准,这些跨国车企可以直接将海外成熟产品放入中国市场,无需要进行重新标定开发。中国自主品牌车企则需要重新研发,无论研发周期还是研发成本均高于跨国车企们。

对此,安进指出,由于中国和欧洲的实际情况不同,可以采取更符合中国国情的标准。比如日本考虑到岛国特性,他们更容忍氮氢、但不容忍颗粒物,因为前者可以随风飘散,后者容易产生阴霾等污染。

以节能环保为抓手

两年后,安进再一次为节能环保建言。

2015年,3月6日下午,安进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各代表团举行小组会议上重点就“节能减排”阐述了自己看法,并提出建议和意见。

安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总理在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大力推进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对于我们企业来说,就是要以节能环保为抓手,大力推动技术进步,不断地提高企业在运行发展中的质量和效益。”

很显然,在安进看来,企业要发展,要先以节能环保为抓手,而后来提高企业发展。

关于节能减排的具体工作,安进强调汽车行业要从传统汽车节油和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两个方面着手。“在燃油汽车领域,要系统推进。坚决落实国IV车型推进,同时对于国IV排放标准的实施要提前规划,车、油、辅料和服务体系要同步。”“新能源汽车要走大众化路线,只有保有量大了,才能实现节能减排的作用,要解决好老百姓‘买得起、使用方便、开着便宜’三个层面的问题。”安进表示。

在安进看来,作为企业公民,生产节能环保的汽车产品,既是企业的重要竞争力,也是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最佳途径。对于江淮来说,江淮汽车坚持以“节能、环保、安全、智能”为关键技术研发路线,打造自主品牌汽车的核心竞争力,持续强化技术创新的投入和能力建设,不断满足消费者对我们产品的需求和期望。

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普及

2016年,安进的议案再次围绕发展创新技术、绿色汽车以及节能减排等方面展开。关于这一次的提案,安进对记者表示,他最关心的话题是节能减排。安进在两会中说:“绿色是汽车行业必须回答的问题,节能环保事关生死存亡。今年两会,除了要深刻学习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精准把握新常态下国家、行业的发展趋势,把十三五规划纲要与企业发展结合起来之外我最关心的话题就是节能减排。”

在安进看来,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至少有两大课题:创新和绿色。一个大国一定要有创新的高度。如果不能在创新上走在前列或者加快速度赶上去,就无法在纷繁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下,拥有竞争力和话语权。在汽车行业,如何把百公里平均油耗控制在5L,如何从研发到制造整个流程稳定达到节能环保的标准,这是很大的难题。

安进之所以如此关注节能减排问题,他有着自己的思考,他分析道:“绿色是现在汽车行业必须回答的问题,节能环保事关生死存亡。汽车的安全性、可靠性等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企业还必须要过环保节能关。如果过不了环保法规关,企业会突然死亡,如果过不了节能关,企业是慢性死亡。同时,如何处理好环保与节能、动力性的矛盾,也是全行业的重大难题。所以在调结构的时候,要把节能减排作为创新的着力点。”

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未来,业内普遍认为大有可为,主要基于以下三点,一是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与世界在同一起跑线上,二是中国有大量优质的互联网企业做基础,三是新能源汽的发展可以带动轻量化、软件设计等多个领域的快速发展。因此,业内预测对于2016年的整个新能源市场增速不会低于2015年。

据安进透露,江淮汽车的未来研发也将围绕节能减排进行,加大硬件和软件投入。环保排放要求技术能力升级,对汽车研发工作要求越来越高,相应地研发成本也会提高。软件主要体现在人才方面,江淮汽车将为人才成长创造机会,整合资源,学习国际先进机构的经验,培养专业的人才队伍。

节能减排路径 第11篇

七月上旬, 国务院总理、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温家宝主持召开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会议, 听取2007年节能减排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安排2008年节能减排工作。

会议强调, 今年是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关键一年, 必须下更大决心, 花更大力气, 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 务求使节能减排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 强化责任考核, 加快结构调整, 完善政策机制, 突出重点领域, 加大资金投入, 推进法制建设, 搞好宣传教育, 加强综合协调, 使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尽快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会议指出, 为实现今年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 必须明确工作重点: (一) 强化目标责任评价考核。要将评价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 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没有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地方和企业, 要作出说明, 提出整改措施。 (二) 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严格执行新开工项目管理规定, 强化用地审查、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加大环评区域限批力度, 强化生产许可证管理, 继续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 (三) 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关停小火电1300万千瓦, 淘汰水泥、钢、铁、电解铝、铁合金、小机焦、电石、平板玻璃、造纸行业的落后产能。实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进展情况定期报告和检查制度。 (四) 加大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实施力度。国家安排资金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重点流域工业废水处理以及节能环保能力建设。 (五) 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力争2008年底全国新建建筑施工阶段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比例达到80%以上。研究制定交通运输营运车船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 (六) 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全面启动水体污染治理与控制重大科技专项。在重点行业和领域推广一批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减排技术。 (七) 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组织编制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研究制定鼓励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 建立健全循环经济统计制度。 (八) 强化重点污染源监管。公布今年需开工建设的烟气脱硫电厂名单, 年终公布建设情况。尽快建立全国城镇污水处理管理信息系统, 城镇排水和污水处理厂在线监测系统、核查督察及评估通报制度, 强化城市排水许可制度和污水处理特许经营制度。113个环保重点城市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主要指标达标率达到100%。 (九) 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经济政策。适时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 完善生物质能发电价格管理办法, 推进环保收费改革。适时启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 (十) 完善节能减排法规和标准。 (十一) 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 (十二) 组织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上一篇:乡土中国的哀歌下一篇:期货市场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