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提高范文

2024-07-14

鉴赏提高范文(精选12篇)

鉴赏提高 第1篇

一、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由此可见, 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 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读之同时, 还需展开想象。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 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 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 这样, 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积累、运用鉴赏知识

1、诗人风格

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 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 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三曹诗风的苍凉雄健;张九龄诗风的委婉蕴藉;孟浩然诗风的语淡味重、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韦应物诗风的清新典雅;韩愈诗风的气势磅礴、奇特新颖;贾岛诗风的萧瑟悲愁等等。我们应通过积累和鉴赏练习, 归纳出各个作家的风格。了解了诗人的风格, 才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语言特点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 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 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 (1) 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 不落俗套。 (2) 平淡, 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 或用白描, 不加修饰, 显得真切深刻, 平易近人。 (3) 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 奇幻的情思。 (4) 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 一语破的。 (5) 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 常常不是直接叙述, 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 言此而意他, 或引而不发, 或欲说还休, 让读者去体味。 (6) 简洁。就是干净利落, 言简意赅。

3、诗歌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作者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指导学生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 这是鉴赏成功的重要因素。例如, 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等意象中, 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 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 桃花象征美人, 鸟象征自由等等。另外, 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 如“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

4、表现手法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 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 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诗歌的结构形式, 常见的首尾照应, 层层深入, 先总后分, 先景后情, 过渡、铺垫、伏笔等。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 其他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学生对这些手法都应了解, 以便在鉴赏时得心应手。

5、抒情方式

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的分别。

三、灵活运用答题技巧

学生在回答主观鉴赏题时要重视“三注意”:

首先要注意题目, 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像杨炯的《从军行》、李白的《越中览古》《送孟浩然之广陵》、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

其次要注意作者, 一般考试出题选取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 例如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 柳永、秦观的婉约词, 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 王维的“诗中有画”等等。注意到这一点, 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再次要注意注释, 注释虽短短一二句, 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时介绍写作背景, 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时介绍相关诗句, 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 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 我们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可以这样说, 做到了“三要”, 诗歌鉴赏就成功了一半。

四、强化书面表达

经过一定的鉴赏训练之后, 学生一旦述诸语言, 学生的思维却往往大打折扣, 写出的鉴赏文字缺乏逻辑性、条理性, 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 成为思想表达的瓶颈。从阅卷效果来看, 阅卷教师也往往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的答卷。因此, 书面表达的训练要求就是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

怎样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第2篇

美术欣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观察者再创造的心理活动,包括从艺术形象到审美形象的再创造,作为一种审美认识的活动,必然对欣赏者提出相应的条件和要求,需要欣赏者具备一定的美术方面的知识修养和欣赏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美术欣赏能力呢?

一、美术欣赏能力的提高在于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对作品的形式首先不作太多的理性分析。过多的理性分析会使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常常带有教育者本专业的主观成份,不利于学生对眼前作品本体的真切感受。学生的第一眼感受尽管会受到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感受的审美成份和质量都很有限,但确实是亲眼所感,这胜于在毫无感受之前就输入某种概念造成先入为主的偏见。但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欣赏教学无须理性知识的指导。恰恰相反,审美感知能力的提高和审美意识的培养离不开理性知识的引导。问题在于如何将概念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讲解给学生听。对造型知识技能的分析必须对作品的直接感知联系起来,好的教学就应当首先让学生读画,读感受。教师事先可预见一些思考问题来提示学生感受的定向。例如:画中表现什么?具有什么含义?画的色调是轻快的、还是沉重的、是明朗的、还是低沉的、是振奋的、还是悲哀的、等等。

二、美术欣赏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大量欣赏优秀美术作品的实践,实践是获得真知的根本途径,美术欣赏也如此。例如对中国画的欣赏,我们通过对大量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进行分析、比较、品味,就能够分辨出不同形式中国画的风格区别,知道什么是工笔,什么是写意,懂得留白是中国画特有的意境表现形式,掌握中国画题款的技巧,知道书法在中国画技法上的重要作用。同时,还可以水到渠成地向学生介绍中国画的工具、特制毛笔、宣纸和绢以及有关中国画的画料和技巧等常识。比如欣赏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当它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成为欣赏对象时,我们不仅介绍美术作品充满艺术家辛勤创作的成果,更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选择、提炼、集中、概括,然后进行美术创作的结果,引导学生集中精神、细致观察,欣赏画家是如何采用手卷的形式,利用树木、行人、小桥、房屋、驼队的一些共同特征,重复排列,并在不同阶段也重复螺旋式地交换画面的位置,从中领略名家精巧的构思和艺术布局,领略中华美术文化的博大精深,逐步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

三、美术欣赏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熟悉和掌握美术的基本知识规律,包括美术史常识和一般的美术理论,不同的美术门类有各自不同的物质特征和美学特性,必须采取不同的欣赏方法去欣赏,才能获得审美感受。如欣赏雕塑,就要把握它在空间的团块感和质量感建筑则是凝固的音乐,欣赏时除注重它的空间体积感之外,还要注重它音乐般的流动感。对于工艺美术的欣赏,除了注意它的审美特性之外,还要注意它的材料美感,以及实用中触摸的手感等,由于美术各门类具有各自不同的美学特征,工具材料和表现手法,我们必须掌握熟悉这些美术知识,才能真正体会美术作品的特殊美感和艺术魅力。

四、美术欣赏能力的提高需要欣赏者掌握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马克思说过:你如果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我们知道,美术作品是由美术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创作出来的,因此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对美术欣赏力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油画是西洋画中的主要一个画种,在给学生欣赏外国油画名作时,我们可以选择抽象绘画作品和具象绘画作品这两种不同风格的作品,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它们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具象绘画,简单地理解就是有具体形象的绘画作品。如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而抽象绘画与具象绘画相反,作品中没有具体的某种形象,只是由一些色块、线条等绘画语言所组成。必须依靠理性观念和思维来欣赏,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同时在美术作品所提供的欣赏条件中注意引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逐步地深入地把握美术作品,从而拓宽学生的思路,而不要把他们框死在一个固定的欣赏模式里。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取得欣赏美术作品的一定经验,获得对美术作品初步的欣赏能力。

如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第3篇

记者:文学鉴赏作为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对于语文学习来说很关键。您能否简单谈一下,自新课标实施以来,对于高中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出了哪些要求呢?

陈天敏:新课程要求高中学生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会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还要求注意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

记者: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要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您能介绍一下在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方面,同学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陈天敏:刘勰说过,“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主要还是靠积累,而高中生在学习中所缺乏的主要就是积累。

文学鉴赏能力的获得,并非朝夕之间可以完成,而是需要靠平时大量阅读古今名篇,在涵泳玩味之间,不断潜移默化,逐渐提高的。不少同学在高中前两年缺乏积累,俯仰之间,高中已过去了大半。到了最后一年,时间所剩无几,而高考在即,只恨平日读书太少,现读又苦于没有时间,因此到处寻求良药,试图能在短期内有所突破,自然困难重重。

记者:在明白了积累的重要性之后,对于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陈老师可否有具体的经验传授?

陈天敏:如何进行文学鉴赏,其实,我们的教材中便有不少名篇,此时不妨回过头来,重新品味一番,定能有意外的收获。下面我们就教材本身来谈如何通过探究、联想、比较、拓展延伸等手段提高鉴赏能力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谈的是探究,学习课文最忌的是光记老师讲的那些结论,而是要用自己的心与文章作者进行交流,这样才能真正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每一篇课文都有一些疑难值得探究的。读《祝福》(鲁迅),可以探究关于杀害祥林嫂的真正元凶是谁;读《荷塘月色》(朱自清),可以探究作者写这篇美文的主旨是什么;读《雷雨》(曹禺),可以探究周朴园对繁漪的感情究竟是真还是假;读《逍遥游》(庄子),可以探究庄子的思想对今天究竟有何意义等。

再具体点儿说,庄子的“逍遥游”,是他幻想出来的一种自由,是不依赖于任何外界事物(即“无所待”)的绝对自由。其实这种绝对的自由,在任何社会中也是不可能存在的。但细读文章,我们不禁会惊叹于他的恣肆汪洋的语势、幽默浪漫的气氛和生动活泼的语言。宋人叶适曾说:“自(庄)周之书出,世之悦而好之者有四焉:好文者资其辞,求道者意其妙,泊俗者遣其累,好邪者济其欲。”意思是说,世上喜欢《庄子》的人有四类:喜欢其文采的吸收它的文辞,寻求其道的领会它的神妙,纠缠于习俗的排遣他的忧患,喜好邪恶的满足他的欲望。

从这一点足以证明“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的真理。因此可以说,探究的目的并不在于一定要得出什么结论,而是要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怎样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的鉴赏能力必然会逐渐提高。

记者:您刚刚提到,探究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联想又该如何理解呢?

陈天敏:新课程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借助和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积累,在主动积极的联想和想象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也是提高鉴赏能力的重要手段。

所谓联想,就是按照接近、相似和对比等规律,在想象中完成的。

还是拿课本来说,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由林冲可以联想到同是军官出身的杨志、鲁智深,他们因家庭出身、思想性格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却同样走上与官府对抗道路;读《林黛玉进贾府》,由贾府的奢华联想到被抄检后的没落,由宝、黛初次相见联想到他们的悲剧命运;读《拿来主义》,由文化遗产的继承联想到当前文化发展中的种种怪像;读《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由作者描写的优美景色联想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读《勾践灭吴》,由这一历史事件联想到如何对待高速发展的社会现实;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由海子的离去联想到生命的意义……同学们的鉴赏能力一定会在积极联想的过程中逐渐提高。

记者:请您为我们阐述其它两种途径。

陈天敏: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的关键是要选准比较的角度,可以是文体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是作家之间的比较;可以是思想内容的比较,也可以是表现手法的比较。新课程教材中选编了大量的古代优秀诗歌,那就可以在对诗歌的内容、意境、语言及风格诸方面的比较阅读中提高鉴赏能力。例如学习诗歌:可用唐诗与宋诗的比较,唐诗与宋词的比较,李白与杜甫的比较,苏轼与李清照的比较等;同题材诗歌的比较,可用杜甫的《登岳阳楼》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比较,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与畅当的《登鹳雀楼》比较等。再具体地说,像同写庐山的诗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表现诗人洒脱高远之致,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美在情辞;而苏轼的《题西林壁》同样写庐山,我们则可以从中领悟深刻的哲理,它的美在理趣。单就语言来说,鲁迅的犀利冷峻、老舍的通俗幽默、朱自清的优美流畅都可以在比较中获得新的感悟。总之,回过头去再看看教材,在试图寻找一些可比之处,一定不会失望的。

至于拓展延伸法,叶老曾明确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举一反三”,这是叶圣陶语文教材功能论的科学体现;而他所说的凭借“例子”,又是“举一反三”的最好注释。他还说:“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这里,他所追求的是适应学生“现在或将来”的“需要”,“能阅读同类的书”,这就是着眼于素养而并非为了应付考试。但是一旦素养高了,考试也就不在话下了。因此,从教材出发,拓展延伸,便是提高鉴赏能力的手段。

例如我们可以在阅读长诗《孔雀东南飞》时,从诗歌内容出发,通过对具体材料的理解、分析和综合,去探求作者的看法和态度。并在此基础上,对“刘兰芝为什么主动提出‘遣归”’、“焦母对仲卿究竟有无母爱”、“兰芝二次婚嫁前为什么要精心制作嫁衣”、“为什么他们要双双自尽而不采取别的反抗方式”诸问题展开争论后,把对课文的分析引向深入,从而进一步提高鉴赏能力。

我们还可以由课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等篇章,识记《论语》《孟子》中的名篇名句,积累圣人经典言论,进一步把握儒家思想精髓,体会为什么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从而了解儒家思想在现实中的影响。

通过对教材的再阅读和再思考,进一步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敢于探异求新,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培养严谨、求实的学风。在提高自己文学鉴赏能力的同时,也一定会获得良好的成绩。

陈天敏,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一直从教于北京师大附中和北京师大附属实验中学两校。

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教材和教法改革,是北京(开明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主要设计者和编写者之一,也是北京高中新课程教材编写者之一。对语文学科具有系统的、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在长期的教改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治学严谨、注重实效、方法灵活的独特的教学风格,其潜心研究高考命题、测试及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等问题,不断探索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并为此写出许多论文和专著,先后应二十多个省市邀请讲学。多次应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及新华、新浪、腾讯等网络讲授语文各类专题。

如何提高美术鉴赏力 第4篇

由此可见, 美术鉴赏力不是天生的能力, 而是通过后天有意识的训练, 逐渐培养起来的。那么如何才能提高美术鉴赏力呢?

首先, 要学习相关的艺术知识, 包括中外美术史、艺术概论、技法理论。对于中国美术史的学习, 我们不仅要熟悉“吴带当风”的吴道子;“黄家富贵, 徐熙野逸”的黄筌, 徐熙;“照耀古今, 为万代师法”的董源、巨然, 以及唐寅、文征明等吴门画派, 郑板桥、李蝉等扬州画派及各个时期的代表画家, 而且要体会到唐的雍容华贵、宋的精细严谨、元的清幽淡然、明清的“水墨为上”, 熟悉不同历史时期代表画家及其所属流派的特点。同时, 也要熟悉西方美术史的发展情况, 知道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等产生于不同时期的绘画流派的风格特点。对中西美术发展史了然于胸, 能使我们在鉴赏美术作品的时候找到相应的参照物。当然, 在这里强调把作品放到历史中去, 并非是要大家一接触到作品, 便马上去考虑它的历史背景, 对于作品形式美的感受还是首要的, 在感受美的同时调动自己的美术史知识, 鉴赏可以更深刻、全面。

其二, 要学习相关的哲学、文学、宗教、民俗学等知识。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积学以储宝, 酌理以富才……”讲的是一个厚积薄发的道理, 古今中外的许多大文豪同时也是具有非凡鉴赏力的艺术家, 这就是他们“积学”“酌理”之所得。

我们讲要学习哲学知识, 是因为“一个民族、时代、社会的艺术, 必然与这个民族、时代、社会的哲学相联系, 伟大的艺术作品总是表现出深刻的哲学观念。中国艺术讲究画以立意, 乐以象德, 文以载道, 诗以言志, 这种高度的表现性、抽象性和写意性, 来源于它同哲学的自觉联系”。 (1) 通过中国哲学来研究中国艺术, 通过中国艺术所表现的哲学精神来理解它的形式, 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有意的启示。西方各个民族、时代、社会的艺术也无不受到其哲学思想的影响, 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想对绘画艺术的影响, 近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对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学习哲学知识不仅能使我们了解艺术作品各个时期的哲学基础, 而且也能培养自己的哲学思考能力。

文学与绘画向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诗经图》即是用绘画的形式对诗经的图解,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亦是以类似连环画的形式对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的再现。读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增长知识, 而且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想象力以及思维能力。此外, 对宗教、民俗学也应有一定的了解。宗教在西方美术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中世纪时期绘画大都是为基督教服务的, 即使到了文艺复兴及其以后, 仍然有许多表现宗教题材的作品。中国的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等历史瑰宝不管从其内容还是其功能都具有宗教性质。另外, 学习一点民俗学对我们欣赏丰富多彩, 充满生活情趣的民间艺术, 也是大有裨益的。总之, 学习一些相关的文史哲知识, 是提高美术鉴赏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三, 要培养自己对美术作品甚至现实生活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感受力是主体对艺术形式和自然形式的敏锐把握, 是对形式中情感因素的直觉体验。例如在梵高那旋转的笔触中体会其内心的焦躁与不平静 (图3) , 在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图4) 中体会中国文人出仕和归隐的心理状态, 甚至在生活中对冬去春来、浩瀚星空、花开花落等生命运动形式的体验。正如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说:“生活中并非缺少美, 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审美感受力正是这样一双善于发现美、扑捉美的眼睛, 而尽可能多的接触艺术作品, 用心欣赏大自然中的美而非熟视无睹, 又是练就这样一双眼睛的先决条件。

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审美感受力呢?多看美术作品, 能训练一双善于识别的眼睛。但是多看并非是要大家毫无选择地去看, 刚开始接触美术作品的时候, 我们要尽量多看名画, 中外名画是艺术家呕心沥血之作, 经过岁月的检验, 在今天依然焕发出耀眼的光彩, 证明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多看这样的作品, 能培养我们较高的艺术品位, 以后在鉴赏今人的作品时有一定的参照。在鉴赏名画的过程中, 要尽量调动自己的感性直观, 观察、感受、体味作品中的形体、色彩、构图, 经过一定时间之后, 自己的辨析力、感悟力便会逐渐丰富起来。

另外, 多以审美的态度去体验现实生活中的美也是提高审美感受力的有益途径。人们常说诗人、画家大都是十分感性的, 如果在这里把感性理解为对大自然对生活具有敏锐的感受力, 那么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历史上那些优美的诗句, 如“人间三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满园春色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抒写的都是我们可接触的自然之境, 然而在诗人笔下它们却成为了千古绝唱。美术作品中也有许多描绘日常生活、大自然的画作。因此,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多以审美的态度去体验平常之美。

第四, 培养开放的艺术观念。艺术观念是主体对待不同风格、流派的美术作品的观念、看法。我们应该培养自己开放的艺术观念, 既能欣赏具象、美又能欣赏抽象、丑等不同风格的作品。德拉克罗瓦在《论美》中指出:“只有具有卓越智慧的人, 才会喜爱各种类型的完美, 根据有学问的人的意见, 在各种类型的完美之间, 存在着无底的深渊……”被称为“现代艺术之父”的塞尚指出:“艺术并不是自然物象的摹写, 而是与自然平行的和谐体。”对于绘画艺术, 并不是只有具象的、写实的才是好的作品, 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欣赏各种类型, 甚至是相距颇远的艺术。而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对艺术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和本质的理解。例如在本文开篇即提出的“优美”与“崇高”之别, “我们既要能欣赏自然之中的风和日历, 也要能感受狂风骤雨;既要欣赏艺术品的精细纤巧, 也要能领会建筑的高大宏伟;既要欣赏李清照的婉约, 也要领会苏轼的豪放;既要欣赏《蒙娜丽莎》 (图5) 的女性美, 也要能感受《呐喊》 (图6) 带来的心理体验”。 (2)

另外, 许多人把绘画, 特别是油画看成是对于客观事物的复制、摹写, 把是否画的像、画的逼真看成是评价其优劣的标准。在美术史上, 特别是西方美术史上, 真实再现客观存在的确曾一度成为绘画的主要目标, 但随着照相机的发明、科学技术的进步, 绘画丧失了其纪录的功能, 画家也逐渐由“写物”转向“写心”, 即把重心从客观事物转向了画家自身, 绘画越来越成为画家传达自己情感的载体。我们一再强调在鉴赏一幅画作时, 要调动自己的感性直观, 去体会包含在作品中的画家的情感, 也正是因为近代艺术的这样一个特点。当然, 即使是具象的作品, 画家在创作时也会按照需要对对象进行艺术的处理, 其作品同样渗入了画家的情感。不论是具象还是抽象, 能使我们产生共鸣的只能是共同的心理体验。因此, 我们要培养自己开放的艺术观念,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鉴赏更加宽泛、更加丰富多彩的作品。

美术鉴赏力的提高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 它既需要我们逐渐积累艺术知识, 培养审美感受力和艺术观念, 也与我们的生活经历、人生阅历密切相关。“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从点滴做起, 相信你的鉴赏能力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

鉴赏提高 第5篇

一、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对音乐的认知

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词汇量不断增多,已经能够较完整的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他们常常对未知的新鲜事物感兴趣,对生动、形象的具体事物较为敏感。同时,幼儿的记忆是很随意的,对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往往会记的很清楚,而在这个阶段,他们的想象力是最丰富的,常常天马行空,甚至夸张、毫无逻辑,不受任何思维定势的限制。幼儿的情感也是反复无常的,易激动,易变化,不稳定。作为父母,或者教师,为了孩子们能够在幼儿时期健康快乐的成长,能够建立积极乐观的人格,我们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引导他们学会欣赏、学会想象。音乐恰恰能够给他们制造一个遐想的空间,对于幼儿的智力发展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启发作用。

同一年龄阶段不同的幼儿对音乐的感知是不同的,有的小朋友听到音乐就会随着音乐又蹦又跳,有的小朋友听到音乐则会变得比平时安静许多。这样也间接的影射出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对音乐的不同感受。

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在胎儿时期就进行音乐教育,无非是想利用音乐来影响孩子,使他们能够身心健康。同时也不乏有些小小的期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就培养音乐方面的兴趣,长大后在音乐方面有所成就。而作为一名幼儿音乐研究者,笔者更多的是致力于幼儿身心更全面的发展。

二、提高幼儿音乐鉴赏能力的方法

(一)有情趣的引导。

从听觉感知音乐。接触音乐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听”,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音乐也是如此。尤其是幼儿接受抽象事物的能力还比较弱,而音乐所表达的都是摸不到看不到的东西,只给幼儿听一遍就想让他们理解其中的意思,那是不可能的,只有反复倾听,同时在教育者有意识的引导下,幼儿才能慢慢的体会所听到的音乐。我们可以在每次音乐课开始时,都让幼儿一起听或者唱一首儿童歌曲,如《我有一头小毛驴》,在第一次听的时候不要告诉他们歌曲的含义,让大家随着歌词内容想象一下,听完后由小朋友讲述自己听后的感觉;再由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讲解。在放第二遍的时候大家就会随着老师的讲解听歌曲,这样很快就能进入歌曲中,有的小朋友会情不自禁的跟着唱出来,甚至有的还会手舞足蹈的一起蹦蹦跳跳,想象着自己正骑着一头小毛驴,快乐的模仿歌曲中的内容。这样一来,不仅幼儿充分的了解、感知了他们听到的音乐,也从中得到了快乐。

从视觉感受音乐。回归音乐艺术,笔者认为应多让幼儿听音乐会,看歌舞剧等艺术节目,增强幼儿对音乐的了解。从听到的、感觉到的,孩子有他自己的看法,觉得这场音乐会是好还是坏,哪些歌曲好听,哪些能听懂。这就使他们初步形成了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增强了孩子对艺术的感性认识,增强音乐带给幼儿的感染力。

小学音乐常常表现的是一个个的小故事,孩子们虽然识字不多,但能读懂图片。所以,笔者根据自身经验认为,在幼儿音乐课上为孩子们配备简单的与所听歌曲有关的图片也是能够提高幼儿对音乐的鉴赏能力的。例如:我们可以让孩子边听《粉刷匠》边看有关《粉刷匠》的图片,如果有条件,视频结合就更好了,再加上老师的讲解,孩子们将会逐步提高自己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从肢体语言感受音乐。游戏是幼儿最乐于接受的方式,好动是幼儿的天性,把音乐溶于游戏或表演中,收到的效果常常尽如人意。例如:幼儿们在玩“丢手绢”游戏时,大家一起唱《丢手绢》,当手绢放在某个小朋友身后时,大家会不由自主的唱得更大声,更兴奋,完全把歌曲和游戏结合,在游戏中体验音乐带给大家的快乐。又如:在听《一分钱》时,可以让小朋友们跟着表演,在表演中体会歌词的内容,欣赏音乐。

(二)情趣的升华。

在引导过后,孩子对音乐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给孩子听一些名著,如:《梁祝》、《二泉映月》、钢琴曲之类的,让孩子的思想得到升华。一点一点的倾听,慢慢的体会,由儿歌到名著,孩子们的音乐欣赏水平会不断提高,鉴赏能力也会随之增强。

搞好美术欣赏 提高鉴赏能力 第6篇

一、扩大欣赏领域,注重文化情境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也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美术现象随处可见。在美术教学时可将教材内容与校内外的活动相结合,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如欣赏董希文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则可在引导学生欣赏作品艺术特点的同时,通过查找资料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品所产生的社会意义,通过理解作品的文化情境,进一步引导学生加深对《开国大典》这幅优秀作品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美术作品的热爱。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图像信息随着声、光、电媒体已全面进入社会生活。如今,动画漫画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所接受和喜爱。动漫由于它的幽默性、讽刺性和浅显易懂,贴近生活,少说教而寓教于乐,符合儿童的需求,成为“读图时代”的标志和典型。动漫是美术形式的拓展与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动漫在表现形式上融合了许多其他的美术形式,如《小蝌蚪找妈妈》就是动漫与国画的结合;《海螺姑娘》则是动漫与剪纸的结合等。我们将动漫欣赏教学作为一个欣赏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可以在真正意义上了解和欣赏动漫。在动漫的欣赏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内容上,我们要选择一些学生能普遍接受和理解,内容要健康向上具有吸引力,符合学生心理的题材。

二、组织多种形式,欣赏实践结合

美术欣赏教学与美术其它教学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学生如果有了工艺、绘画等实践,就能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欣赏教学要善于借助绘画与工艺等美术实践的“外力”,因此,我们在欣赏课中安排操作实践活动。如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不妨让学生照着作品的风格、形象临摹一下,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入欣赏。课始导入欣赏:在工艺、绘画课的开始部分安排一些与本课有关的欣赏内容。如上《剪纸》一课时,在导入阶段让学生欣赏一下剪纸——“窗花”。在实践中穿插欣赏;在指导学生练习时穿插欣赏,提供练习的范例,以欣赏帮助练习,以练习促进欣赏。在练习结束时加入欣赏,通过比较与实践体会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作品的优缺点,还能给学生再联系的基础上明示发展的方向,诱发学生探求美的兴趣与愿望。

三、开展交流评价,积极探究发现

我们教师习惯的美术欣赏教学是以老师对作品的评价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观点,很少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看上去学生是在认认真真的听,其实内心却几乎没有受到触动,情绪和思维无法随教学而发生变化。改变这一局面的唯一方法是让学生成为“局中人”,变成“小老师”。我们可以让美术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老师”,也可采用毛遂自荐的方法让学生自己争取,还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参与。“小老师”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必须认真阅读和研究教材,通过网络等途径收集资料,准备上课。这种方式不仅让参与者进行了自主学习和研究型学习,培养了合作能力,也使学生对教学产生了亲切感和新鲜感,从而产生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整合学科内容,音乐美术牵手

音乐和美术被称为“姊妹艺术”。把音乐引到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可以创造逼真的生活环境,促使学生从良好的心境入手,逐渐进入艺术氛围,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尤其是对一些抽象作品的理解。比如,在欣赏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汇街的爵士乐》时,一边放爵士乐,一边让学生去找寻画与音乐之间的联系,并把感受表达出来。在音乐影响下,同学们面对画面,很容易感受到画中那错综复杂的直线和闪烁不定的小色块形象地表达出爵士乐所特有的节奏感。这样,抽象的绘画语言变成了诠释音乐的形象的视觉符号了。音乐对人的情感能起到很好的渲染作用,而美术欣赏离不开情绪的调动,没有充满感情色彩的欣赏过程,必然得不到情感的体验,认知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如欣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可用多媒体的手段,以琵琶演奏的民歌《父老乡亲》为背景音乐,在饱含深情的乐曲声中进行,使学生认识到父亲所代表的是中华民族千千万万的农民,正是他们辛勤的劳动,才养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他是我们精神上的父亲。这样,同学们加深了对美术形象的认识和理解。

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提高教学效率 第7篇

一、培养人文素质

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人文素质培养。语文本身决非是单一的一种工具, 还有育人功能, 是传承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之一, 人文精神是语言的基本属性。在这方面古典诗词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 曾激励多少炎黄子孙为中华崛起而不断探求真理;王勃的“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流露着真挚质朴的朋友之情, 成为人们称道传颂的佳句;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表达了作者普济众生的阔达襟怀, 感触至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的诗句何等洒脱痛快, 着实令当今的某一些当权者汗颜;孟郊的“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吟出了普通而崇高的母爱, 成为千古绝唱;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的豪迈气概和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 曾激励多少中华儿女, 面对强敌, 威武不屈, 视死如归。所有这些古诗词渗透了一定的人情美、人性美和爱国主义思想, 有利于教育学生面对信仰危机、道德沦丧、物欲横流的某些社会现实, 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洁身自爱, 健康发展。学习李白、杜甫的诗歌, 不但使他们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内容, 表达的思想感情, 讴歌爱国主义等丰富内容, 而且还可以领略到李白雄奇奔放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杜甫沉郁的创作风格,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学习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可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高学生的修养, 让他们受教于潜移默化之中, 得益于身心愉悦之时, 对学生的整体素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培养研读能力

任何一种文学作品, 都有其内在规律。因此, 在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中, 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深入体察作品, 培养对诗歌的研读能力。一是扫除诗中的障碍, 让学生掌握现代诗歌和古典诗歌的源头、特点以及发展的脉络。对不同时期的作品有所了解, 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一定的诗词格律知识。二是要弄通典故。不了解典故就无法打通诗词精髓的大门, 搞清典故的出处和作者的用意是理解诗词的关键。三是查背景。要让学生读懂诗词, 进而达到鉴赏, 就必须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学生只有掌握了诗人的生平和风格, 才能全面了解作者的作品。

三、培养形象思维

诗是用语言向读者提供意象和意境的, 因此, 诗的语言凝练、生动、含蓄。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短短二十个字, 却有人物, 有环境, 有情节, 经过几问几答, 诗人想找到“隐者”的迫切心情和童子自然之至的答话神态毕现于读者眼前, 而那位与青松、白云为伴, 以采药为乐的隐者的形象令人遐想不已。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只用了两句:“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不仅凝炼, 而且给人以极其鲜明的形象感。不论是抒情诗, 还是叙事诗, 诗人总是凭借诗歌中的形象来抒发感情的。如古诗词中的“菊”、“松”、“春花”、“明月”等根据诗中的形象, 依靠自己的生活感知和想象力去体味其中的情感。

新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日新月异、精彩纷呈的时代, 新词语层出不穷, 如词福雨后春笋一般。我们的学生生长在这语龙语的掌握建样的环境, 成里, 耳闻目睹了他们追逐, 时尚的标志对最新流行在一岩之一。作为语文老师, 了解掌握新词语中语语引导, 学生了解语言现象不仅有助于与学生沟、通学习, 语文基而且对文组文础知识很有帮助。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教︵36文老师如何恰当地将新词语在语文学︶40教学中应用0学生接纳的条, 件之一一定程度。上成了能否被中陈一、通过分析新词语的结构, 学的燕玲汉语词汇习汉语的构词法, 分单纯词和合成词。应合成词有联合、主谓、偏正、动宾、中用补、重叠和附加式等结构形式。在教

学中采用新词语, 一方面可以普及一些新事物新知识, 拓展学生的知识

面;另一方面, 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吸收。如:音译词“爱普”指的是国际考生英语专项考试, 英文全称为“Advanced Plancement”, 缩写为AP。其他如:

黑格尔说:“如果说到本领, 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高尔基也说:“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艺术家的想象应该是飞腾的、跳跃的。诗人王维的诗, 正如苏轼所说的那样, 确实是“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 展现了一幅气势磅礴, 造化自然的山水画卷。在这里, 诗人的想象是飞腾的, 一个“外”字, 把这一巨幅画卷的空间拉向了无限的远方, 创造了一个“黄河之水天上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画境;而山色的那种若有若无, 若隐若现的情景, 又颇有点像印象画派的描绘, 从郁郁葱葱的朦胧山色中给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而又超然物外的感觉。“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短短十个字紧紧抓住事物的形象特征, 跃然纸上的是一派莽莽平沙、浊水斜阳的塞外风光。这种诗情画意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联想和再创造的余地。总之, 依据诗中的形象, 通过想象我们也就能在有限的篇幅里领略到无限宽广的艺术内容。

四、培养运用能力

“鉴赏诗歌”需要掌握有关诗歌性质、特点、种类等

联合结构:反哺巡展郁闷拼雇漂移

动宾结构:上市出炉举证入常养眼

偏正结构:负翁彩铃低调旗舰星途

主谓结构:课改井喷心检我闪我倒

在新词语中, 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现象, 就是一些词生成性特别强, 并有变成词缀的趋势。如“霸”、“客”、“奴”、“吧”、“迷”、“荒”、“族”、“雷”等。其中前缀的如“雷”, 被称为“雷文化”, 仅2008年新词中就有:雷人、雷民、雷剧、雷语、雷主、雷词等。后缀的如“族”, 2008年新词“族”群字有:单眼族、啃老族、走粉族、住车族、闪闪族、QQ隐身族、爱券族、宅内族等。

二、通过学习新词语的造词法, 掌握一些修辞手法

新词造词法涉及的修辞手法很多, 有谐音双关、比喻、借代、仿拟等。如:

1. 谐音双关

此类词语的构词原则是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使词语语意双关。如:

玉米:指李宇春的歌迷。“玉米”是“宇迷”的谐音。

昆虫:就是著名青年演员陈坤的粉丝, “昆”“坤”的谐音。

2. 借代

(1) 由外部特征来借指某事物

方面的知识, 没有鉴赏诗歌的知识, 对诗歌根本不了解, 或者了解得不深入, 就谈不上鉴赏;学习了有关诗歌赏析的一些知识而不会灵活地运用, 也是答非所问、得不到高分的。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 在规定的时间里, 对所给的诗歌在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上的特色予以正确的判断, 或提出自己独特而合理的理解, 即要求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策略 第8篇

音乐教材中包含着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 为我们提供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很好的素材, 教师要很好利用这一资源,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情操, 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一、调整作品的难度, 提高学生的兴趣

我们使用的是全国统编教材, 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其中的经典作品源自古今中外, 是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 提高其音乐鉴赏力的重要素材。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的学生音乐基础差, 初中所接触的作品少, 音乐鉴赏力更无从谈起, 虽然教材选择的都是音乐的精华, 但不适应学生的需要, 这就给音乐鉴赏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统编教材存在的不足, 对于教师的教学如何选择切入口, 显得尤为重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 我从选择学生熟悉的民歌作为切入点, 这些学生熟悉, 有兴趣, 容易理解, 能够起到提高审美素养的作用。在内容的选取上, 我打破了时间的界限, 从现代作品入手, 然后再回到古代, 这样学生不再有距离感, 比如引导学生欣赏《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等作品, 学生对作品的时代通过影视已经很了解, 现在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时空, 自然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在作品的难度方面, 选取那些结构短小、形象鲜明的作品, 然后逐渐的扩大到大型的作品, 这样学生易于接受, 也有利于调动他们的音乐鉴赏的兴趣。我在进行“音乐欣赏”这一课的教学时选用了《梁祝》的呈示部为例来引导学生理解音乐欣赏的“三个层次”和“四点建议”。《梁祝》是我国四大传说之一, 他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为题材, 将之创作成为戏曲作品, 又采用了我国浙江的地方戏曲———越剧的曲调, 可谓是家喻户晓, 学生对梁祝的传说耳熟能详, 对越剧的曲调相当熟悉, 加上教师的适当讲解学生很容易接受。

二、整合作品的形象, 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音乐是通过人们的艺术形象思维来表现客观世界的, 音乐有着丰富的形象性, 他通过人们的联想和想象等心理活动, 达到对音乐的准确感知和深刻理解, 从而提高鉴赏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 唤起学生的想象力, 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 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视听手段, 让生动的画面展现在同学面前, 让优美的旋律飘进学生的耳朵, 使学生视觉和听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刺激, 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在欣赏京剧《铡美案》选段《包龙图打坐开封府》时, 我给同学播放了舞台演出录像, 大家一边欣赏着演员刚正威武的表演, 又聆听了铿锵有力的音乐, 欣赏着音乐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这样自然就加深了人物形象的认识, 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著名音乐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在教学中, 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必须进行民主教学, 要对学生一视同仁,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要强化指导, 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激活他们的求知欲望。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要将自己的活动融入学生的活动之中, 多与学生进行感情的交流, 鼓励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的过程之中, 这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

三、积累优秀作品, 培养健康审美情趣

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积累丰富的优秀作品, 逐渐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 提高对音乐作品的兴趣和音乐鉴赏能力。对于作品的积累主要注意两个方面。

1. 背诵优秀作品的主旋律来提高鉴赏能力。

优秀音乐作品的主题旋律往往易于演唱, 像《梁山伯与祝英台》《二泉映月》这些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旋律流畅, 易于演唱。学生在反复聆听和背唱中既感受了音乐的旋律、节奏, 又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 对课堂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和编排。

教材中的作品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 它对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至关重要。比如在选择作品时, 如果是自然风光题材的, 可以选择《蓝色的多瑙河》《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等。如果是抒情色彩浓郁的可以选择《在希望的田野上》, 这类作品以自然风光为背景, 能够引起学生丰富而具体的联想, 对课堂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和编排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创新思路提高学生音乐鉴赏水平 第9篇

关键词:新课改,音乐,鉴赏,成才

新的课程改革,给音乐教学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改变了以往枯燥、乏味的填鸭式教学;实行学科的综合教学,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和发展;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尊重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尽可能多地了解你要和学生共同分享的教学内容(人物、音乐、舞蹈、戏剧等)。

一、传统高中音乐欣赏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中音乐欣赏教学模式僵化。高中音乐教师大都经历高等教育,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受大学里这种学院式教学的影响,因此大都是沿用音乐学院的欣赏课模式。先是乐曲整体欣赏,然后分段欣赏,最后介绍作品背景、作者生平和作品风格等。这种机械、呆板的教学模式,对现在思想活跃、热爱自由的学生来说,很容易产生对音乐课的厌倦、对音乐欣赏的消沉和音乐审美的疲劳。

(2)高中音乐欣赏教材存在局限性。教材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难、繁、偏、旧”。首先,音乐欣赏教材知识曲高和寡,与学生现实接触的音乐相去甚远;其次,音乐欣赏教材缺少现实性,传统和经典内容多,但可操作性不强,反映新时代、新文化的学生喜爱的曲目较少;再次,音乐欣赏教材针对性差,内容没有针对当代学生的心理需求,片面强调音乐专业性,学生体会不到真正的、实在的快乐。另外,教学硬件设施不完善、音像资料的缺乏和器材的落后,也影响了音乐欣赏教学活动。

(3)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主体错位。高中音乐欣赏过分注重教材内容的灌输,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思路局限,教学目的混乱。特别是主体发生一定的错位,没有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而是以教材内容作为主体进行单纯的知识传达。没有以人为本,随时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情况进行反馈,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新课改下音乐鉴赏的实践体会

(1)强调课前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每堂音乐教学课,当确定教学目标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这堂课的难点和重点所在,也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音乐、聆听音乐,体验和享受音乐的乐趣。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也是欣赏音乐最好的老师。如何让高中生在欣赏音乐时,能够主动有兴趣地去学呢?本人认为每堂课的课前五分钟导入至关重要,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五分钟的时段,选择学生熟悉、喜爱的人物、音乐或歌曲和器乐三种不同的载体进行导入。

欣赏“高亢的西北风”时,我就用课件展示阿宝的有关资料,并请学生在欣赏阿宝演唱的歌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同时,考虑几个简单的问题:“阿宝出生于哪里?阿宝的演唱风格特征是什么? 着装有什么特点?”由于近几年“阿宝”在媒体上比较活跃,学生还是较为熟悉的,大多数学生有所了解,所以回答问题非常积极也很正确。抓住了这一点,请学生结合西北地区地形、地貌、人文环境、语言特征等因素来分析西北民歌的特征,这样就很容易导入新课。

在欣赏“非洲歌舞音乐”时,我先示范敲击非洲鼓,引起学生的注意,再请学生上台击鼓(可自编节奏)。学生热情高涨,分别创编了不同的鼓语,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求新、求异、求奇,对周围事物相当敏感,乐于追问为什么这些特点,把音乐主动权还给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探究。要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使之勤思考、勤讨论、勤质疑。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和重视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爱好。课堂上,只要我们教师引导好,学生就会有兴趣学,课堂教学就自然、流畅。在这些多元文化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立足于教材,再从教材出发,引导学生关注课外学习资源,但教材始终是最好的课程资源,是最好的范本。

(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音乐课堂教学中,表扬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作为一位音乐教师,更应运用好这一教学艺术。在各班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给予集体表扬,使每位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并终身喜爱音乐,这是音乐教师的基本责任和义务。例如:在校合唱队的选拔过程中,我发现每班学生中合唱条件较好且有兴趣的学生一般只有2~3位,而高一(3)班却达8位学生。由于这一原因,我表扬了高一(3)班是歌声最美的班。此后,我发现该班的同学上音乐课比以往更认真,发言更积极主动。这样,使每位同学都能在音乐学习中享受快乐,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同时,我们在切实关怀每一位学生时,要认清每一位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并培养其特长,使全体学生都能走上不同层次、不同结构的成才之路,乃是素质教育所面临的重要使命。面对这种使命,我对每一届高一新生都进行歌唱、舞蹈、器乐等方面的选拔,并从中发现有特长的学习。对具有音乐特长、对音乐有特殊爱好的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可能和空间,尽可能创造条件,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由于注重学生音乐特长的培养,学校在历年乐清市中小学生艺术节中,歌唱、舞蹈和器乐比赛都能荣获一、二、三等奖的好成绩,音乐特长学生也能顺利考取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可见,音乐以它固有的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美化了他们的心灵,有助于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的价值,也提供了一条成才之路。

提高美术鉴赏课教学效率策略 第10篇

一、美术教学鉴赏课现状

1.教师创新意识不强, 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高中学校的大部分美术教师在大学院校读书时都侧重于美术专业技能方面的训练, 大多高中美术教师在学院中接受的专业技能训练多, 而对于中学教学中刚用到的美术史论及教育学、心理学等内容掌握比较薄弱, 对于教材、教法的学习更是少之又少。很多看上去美术专业成绩比较优秀的毕业生,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是照本宣科, 就教材论教材;对于一些教学经验较丰富的教师而言, 美术欣赏课属于教材新加的内容, 可能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等都还处在探索阶段, 可借鉴的成功经验较少。教学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比较普遍的“一言堂”现象, 就是只重知识传授, 忽视对教学技能和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及探索的结果。

2.学生对美术课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

我校处在西北经济欠发达地区, 学生、家长及学校的观念都还处在应试教育这个大环境下, 学习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围绕高考这根指挥棒, 而美术由于非统考科目, 高中美术欣赏课自然也得不到学生的重视。因此有的课堂上, 就出现学生做其他学科的作业或打瞌睡等情况。

二、提高鉴赏课教学效率策略

1.改变教师角色, 为学生创造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主观地教给学生这个应该怎样那个应该怎样, 这种标准答案式的教学方法将会束缚学生的个性表现及思维空间, 不利于学生发挥其自我创造性与学习主动性。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应该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一个过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要学会共同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 交流彼此的感受与体验, 改变那种教师唱“主角”的观念。为了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可以尝试着把每个知识点以创设情境问题的方式进行提问。

2.将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引入课堂教学, 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对于爱好美术的人来说, 美术鉴赏那是越看越美, 能看出鉴赏作品作者的美术专业功底、艺术品味及创作背景, 对于不爱好的人来看第一眼还行, 再看就会感觉乏味。但大部分的中学生对于美术作品谈不上什么爱好, 要想使学生对鉴赏作品不乏味, 是上好鉴赏课的关键。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 将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引入课堂教学, 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鉴赏热情。这样针对不同的鉴赏作品内容去寻找选择一些与之相关的视频影片片段, 将静态的美术作品改变成动态的视频,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热情, 再从动态视频慢慢引领学生进入静态的美术鉴赏作品中去, 这样既能让学生感兴趣, 也能让学生对作品了解得更透彻更深刻。

3.引入故事情节, 利于对作品的理解

美术源于生活, 生活里充满着故事, 许多美术作品里隐藏着丰富的故事, 在美术鉴赏课中挖掘作品中隐藏的故事, 通过引入与美术作品有联系的事物或知识, 有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 以达到欣赏的目的。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 而且也利于对美术作品理解, 还可以加强与学科之间的联系,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例如《文艺复兴》一课, 在欣赏《蒙娜丽莎》这幅作品时, 我们可以先引入蒙娜丽莎这个人物故事, 让学生对画面中的人物做简单了解,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这幅画的兴趣, 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去探究这幅画的可贵之处, 同时又有助于学生对这幅画的理解。

4.多元化评价,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新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是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进行多元评价、主体评价和发展评价, 关注和尊重学生的差异, 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有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审美对象, 不同的学生, 不同的心境, 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 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审美个性, 充分肯定学生的审美感受, 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看艺术作品, 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 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

提高鉴赏能力丰富审美体验 第11篇

《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指出: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特征是审美性。它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对音乐的欣赏、感受、理解、表现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教学中强调师生共同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为教育目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的提升,是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提高音乐鉴赏能力,丰富审美体验,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地发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1 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音乐感知能力是人对于“音乐语言”的理解能力,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能力。在音乐教育中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如欣赏《让世界充满哎》第二段,欣赏设问:a. 能否用一个或多个形容词来形容你听到的这首歌?b. 歌曲旋律有何特点?(哼唱旋律感受旋律特点。)c. 作曲家在处理伴奏音乐的配器时,选择性地采用了哪些乐器?为何选择这些乐器?这样的选择对表达歌曲情绪有怎样的帮助?d. 伴奏音乐是如何与人声的演唱相呼应的?《让世界充满爱》组歌的第二段是《心灵的呼唤》是主要的教学内容,通过欣赏、演唱、听辩、演奏等教学环节。让学生感受音乐要素对体现音乐作品情感与表现力的巨大作用。在音乐教学中,教师结合大量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反复感受、体验、掌握“音乐语言”的一般规律,逐步积累音乐审美经验。

2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联想和想象能力是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重要基础。如《李有松》引导学生分析那些看似反反复复、啰啰嗦嗦的音高组合,凸现的是一个封建老顽固喋喋不休的形象以及不同时代的人性文化。《黄河大合唱》热情歌颂中华民族的斗争精神,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贝多芬的《命运》,人类的精神内涵和对思想感情的表达,在他的音乐里完成了一个巨大的突破。赏析这些音乐,必将深刻影响学生的音乐审美观与艺术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

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如欣赏《潇湘水云》的主题呈示段落,照例让学生们写出自己的感情体验,学生却作出了不尽相同的回答:叙述某种痛苦;忧郁而充满一种力量;典雅而明快的情绪;快乐;陶醉……学生产生感情体验,主要是学生很少接触古琴音乐,对它还不能正确地进行感知,因此也就不能正确地体验乐曲的感情内涵。

4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引导学生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除了要选择有艺术价值的表演曲目之外,还要注意活动形式的趣味性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广泛性。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处理歌曲、乐曲的力度、速度、音乐、和声、情绪上下功夫,老师要把表现音乐情感和刻画音乐形象放在重要位置上来加以引导。如弦乐四重奏《让世界充满爱》,要开班会课主题是《感恩的心》,有三个拉小提琴的学生与一个拉大提琴的学生想合作表演《让世界充满爱》。学生齐奏《让世界充满爱》。在这里教师引导学生如何作音乐处理是关键。在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要尽量发挥学生的创造积极性。

5 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许多学习内容合作性很强,如齐唱、齐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以及歌舞表演等。这种通过组织排练、举行演出等群体音乐活动,是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音乐教育成为学生更好的与自然、与社会相互沟通的有效手段。音乐在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文学修养与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第12篇

一、文学修养与音乐本身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中国音乐与文化接轨, 中国音乐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 而是被赋予了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样对中国音乐鉴赏就不是孤零零的乐曲和抽象的形式分析, 而是和文化、人生、美感连成一体的活的过程, 活的律动。”可见音乐与文学是密不可分, 共生共荣, 互相渗透。

1. 音乐本身具有文学的某些本质特征

用音乐语言叙事, 肖邦的叙事曲以丰富的音乐语言叙说波兰的英雄史诗, 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运用音乐冲突揭示人类艰苦卓绝的斗争, 舒曼在《狂欢节》中以精确、巧妙的笔触勾勒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呼之欲出;这些都可以在文学作品, 比如莎士比亚的戏剧、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找到鲜明的对比。音乐艺术的某些表现形式与文学创作的某些本质特征是一脉相承的, 并且通过文学对音乐的影响, 这些相关的因素亦逐步强化, 加强并丰富了音乐的艺术表现力;比如, 音乐中的戏剧性, 本来戏剧性是文学作品内容的主要特点, 文学作品往往运用戏剧性来展现客观世界的各种矛盾和斗争, 而音乐作品同样可以充分展示戏剧性, 以法国号吹奏的《马赛曲》片段则代表拿破仑军队的进犯, 在展开部中俄军抗击的主题动机片段与《马赛曲》主题的片段时而互相交错、短兵相接, 时而对比叠置正面冲突, 矛盾逐渐激化形成全曲高潮。有的乐曲发展以文学作品情节为线索, 与文学构思同步, 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与幻想变奏曲《堂.吉柯德》。我们要对文学语言、文学情节、文学意境、文学人物刻画等文学知识点进行认真学习, 培育一定的文学修养, 这样我们便可以领悟音乐作品中的某些元素。

2. 音乐作品常直接来源于杰出的文学作品

著名作家小仲马讲过:“50年以后, 也许谁都不记得我的小说《茶花女》了, 可是威尔弟却使它成了不朽。”意大利歌剧大师威尔弟的歌剧《茶花女》使小说获得更高的审美价值。莎士比亚、歌德、托尔斯泰是文学史上的大家, 无数作曲家从他们的杰作中吸取营养, 写就了一曲曲光辉的篇章, 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戏剧舞台上久演不衰, 倾到了一代代多情的青年男女;取材于莎氏戏剧的序剧《仲夏夜之梦》, 歌剧《奥赛罗》、交响诗《哈姆雷特》, 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成为了不朽的音乐作品。还有《浮士德》《战争与和平》等等是吸引许多作曲家创作的题材, 音乐直接来源于文学作品, 来源于作家的创作灵感, 这些作曲家们又不仅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原作的特点, 还以丰富的音乐语言使原作获得了新的生命。同样, 不少文学名著的光辉形象、深刻感情、丰富意境在大音乐家的作品中, 不仅获得生动的再现, 而且具有更感人艺术魅力。那么作为音乐鉴赏者就要有相应的文学鉴赏水平, 对一些由文学作品改编的音乐作品就更能全面把握。

3. 伟大的音乐大师常同时又是文学爱好者

有大成就的音乐家都有着超凡的文学修养, 纵观古今中外的音乐家, 无不与他本身过人的文学才能相关。舒曼的文学才能, 使他置身于当时杰出的作家之列, 他读中学时, 就翻译过古曲名著, 写作了许多抒情诗、三部戏剧与两部长篇小说, 这使他的诗乐完美结合, 音乐的诗意形象与韵味具有长久感人的威力, 李斯特称他是“把伟大的美好的诗艺与伟大的美好的音乐结合起来”集于一身的杰出例子。多才多艺的门德尔松, 从小就受到良好教育, 12岁就能写出有思想境界的作品, 他的文学素质使他的音乐充满诗情画意与丰富的想象力。肖邦从小爱好音乐, 十几岁就能写诗、编小剧本, 肖邦对音乐那种细腻、丰富的感受, 多层次的揭示与表现, 他那种既有大空间, 又落地有声的音乐与他的文学才华分不开。在中国更是讲究音乐与文学的和谐统一,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中国文人传统熏陶下成长的历代知识分子, 诗、乐才能兼备者不计其数, 也只有诗、乐兼通者才能叫“才”, 地位才最高, 古文人阮籍以“夜不能寐, 起坐弹鸣琴”的《咏怀诗》扬名文坛, 而他正是《酒狂》的作者, 用诗、乐来抒发人生悲与喜, 得与失。还有唐宋“八大家”多“会弹丝, 会品竹”。所以说, 文学修养不仅是作曲家、理论家的催化剂, 对演奏家的表演再创造同样很重要, 它可以使音乐的情感体验更丰富、深刻, 想象更自由、开阔, 理解、领悟更有广度与深度。钢琴家傅聪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 对诗歌、小说、戏剧的热爱, 尤其喜欢李白的诗, 使他能从广阔的艺术意境去体会音乐的境界, 他能演奏出“肖邦的灵魂”, 就在于肖邦的意境很像中国艺术的意境。由此可见, 音乐家通过文学修养可以丰富音乐家的想象力与情感体验能力, 提高其感受力与领悟力, 使其创造出既有哲学高度, 又有洞察人类心理的深度。

二、文学修养提升人的情感品位, 让音乐更具有感染力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句名言。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 音乐是最擅长于抒发情感, 是最能拨动人的心弦的艺术形式, 它借助声音这个媒介来真实地传达、表现和感受审美情感。音乐表达人的情比任何其他的艺术形式都更直接、更真切、更深刻, 然而, 文学却与培养人的情感品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 文学深化了音乐的情感内涵

音乐所表现的最广泛的内容就是情感, 例如亲情、友情、恋情、乡情等, 但文学能深化音乐的情感内涵。有一定文学修养的人, 必定对音乐的鉴赏有自己理解, 而且对音乐的鉴赏的情感高度不一样。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的最后一个乐章的第一乐句“啊!黄河, 怒吼吧”, 音乐上采用了突发式的上行跳进, 较强的力度, 连续的切分节奏等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异族侵略的愤怒形象。有文学修养的人, 就必然有着诗人一般的情怀随着音乐起荡, 而没有文学修养的就难于读其内涵。我们也不难想象一个没读过书的人去品尝高雅音乐, 正如我们的父辈把音乐看的神圣, 认为那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能去聆听的东西一样, 为什么呢, 不言而喻, 因为父辈们读书太少, 缺少文学修养, 在情感的厚度和高度上积淀不够, 只有一定的最为原始的本能的情感体验。

2. 文学让音乐变得更美

老舍说:“文学的本质是美。”音乐本质也是美, 这独特的美是什么?是“韵”。著名作家陈村在一篇《听E小调》的文章里, 提到了他对西方古典音乐的钟情。他写道:“那个黑夜, 我坐在自行车的书包架上, 紧紧抱住胸前的别人的唱片。我们走了很多路。我们很穷, 没有唱机, 但我们想听E小调, 有音乐可听时, 我们总是很快乐。帕尔曼手起手落, 门德尔松在安抚着我, 令我觉得梦幻般的美好。”这就是一位文学大师与音乐的对话, 假若陈村没有文学修养, 哪来这般欣赏音乐美的境界, 境界就是品位。当然, 音乐无疑对文学也有着更加深刻的影响, 早年听一位军旅作家讲课, 有一句对我至今影响深刻, 他说:“写文章就像弹钢琴一样, 悦耳动听的文章必有几分姿色。”这可见, 文学的美与音乐的美也有着必然的联系, 文学让音乐变得更美。

3. 文学让人的情感变得更为丰富

文学用文字表达喜、怒、哀、乐, 而音乐是用语音、节奏、音调等来表达人类情感, 这种共同之处就注定文学与音乐有着必然的联系。二胡叙事曲《新婚别》又以我国著名诗人杜甫的《新婚别》为依据创作的同名二胡叙事曲, 则以悲怆的音乐再现了“安史之乱”中人民的不幸与热爱祖国的深情, 叙事曲又以作品中情感作为线索的, 在表现官差征新夫时, 新婚夫妇苦苦哀求, 以二胡的揉弦、颤音、滑音、抖弓等技法描绘新娘心情的细致变化, 使乐曲情感的抒发细腻、深刻, 扣人心弦, 令人荡气回肠。再如柴科夫基的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 由中提琴和单簧管二重奏唱出的柔美、缠绵、忧郁的副部主题, 抒发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纯洁、甜美的爱情。文学作品中有丰富的人的情感表现, 在欣赏乐曲中自然饱含情愫。

三、文学让音乐更具有思想性, 充分展现音乐的社会功能

有人说:仅仅感受音乐而不思索音乐会失去音乐的真髓, 仅仅思索音乐而不感受音乐便丢掉了音乐的灵魂。音乐往往较为注重人的情感直接表现, 即直觉, 但它往往又是人思想的流露。

1. 音乐需要我们用心去聆听

音乐是听觉艺术, 通过耳朵, 音乐进入我们的心扉。然而, 听赏并不是唯一的音乐感知方式, 音乐可听, 而且可看、可读。相对于文学和美术而言, 音乐希望我们“全方位”地投入, 音乐沉入我们的脑海, 在我们的理智思索和感情生活中激起久久不衰的共鸣。 (3) 已故钢琴家阿图尔·鲁宾斯坦在年老体力不支时, 不能随心所欲在钢琴上弹奏。他常常坐在躺椅中, 拿起那些非常喜爱、但由于技术困难眼下又不能立刻在琴上弹出的乐谱, 一边阅读, 一边在脑海中想象着理想的演奏。在读乐中听, 听到的不是外在的“声”, 而是内心中的理想之“音”。当然, 这是一种较高的境界。这就是说我们要用思想去听音乐。

2. 音乐的思想性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

音乐不是在真空中产生, 它有其自己的历史文脉和社会情境, 理解音乐也就不能脱离其中的关系。在音乐鉴赏中, 对音乐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要有所了解, 这样, 我们所得到的就不是一个个孤零零的乐曲和抽象的形式, 而是和文化、人生、美感连成一体的活的过程, 活的律动。如关于“月”的主题, 在古琴中有《关山月》《良宵月》等名曲, 在二胡中有《二泉映月》《月夜》以及合奏曲《春江花月夜》《花好月圆》《彩云追月》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曲, 月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重要性是与她自身所含有的文化意蕴分不开的, 我们便会想到“月”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蕴:和谐、宁静、妩媚、柔情、洁净, 代表中国文化儒性的一面, 这就是自己的思想、情感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关于“悲剧”这个主题, 它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个重要主题, 根据司马相如写作的《长门赋》创作出琴曲《长门愤》, 采用委婉曲折的音调, 着力刻画女主人公凄凉悲苦的心境, “极尽愁苦悲思, 其音如泣如诉。”其中既有“低徊曲诉有不得申诉之苦”, 又有“高声长号, 极尽哀思之能事”;还有《昭君怨》《汉宫秋月》等表现了主人悲剧性的命运, 这些音乐作品都赋予了明显的思想, 通过读文学作品更能掌握音乐的主题。

3. 音乐的思想性更能渗透人心

在社会中, 音乐是鼓舞士气的战斗“号角”。古代军队作战中, 交战双方都善于用音乐来鼓舞士气。大家熟悉的许多典故, 如一鼓作气、金鼓齐鸣、重整旗鼓等等, 都生动地刻画了音乐的这种功能。用催人奋进的音乐鼓舞士气, 是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的光荣传统。许多领导干部包括领袖人物都善于运用音乐开展思想工作, 毛泽东曾亲自修改《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歌词。七十年代八大军区领导班子调整, 他在召集司令员们开会前, 带领大家高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既活跃了气氛, 又发出了“预先号令”。邓小平同志担任经一军团政治部主任时, 发现有些同志《国际歌》唱不准, 就亲自教唱, 深入浅出地讲解歌词, 使官兵们在歌声中坚定自己信念。江泽民同志经常在重要场合和人民群众一起高唱《团结就是力量》, 鼓舞全国人民拧成一股绳, 以昂扬的精神去战胜一切困难, 夺取更大的胜利。我个人认为, 进入21世纪, 随着都市大众文化的高速发展, 流行音乐逐渐占据了审美领域的上风, 而严肃音乐则走上了一条充满荆棘而又鲜为人理解的探险之路。目前, 创新正成为音乐家吸引票房收入的关键, 这是一件好事, 但我们不能一味迎合观众的口味, 而应加以引导, 展示音乐的思想性。

文学与音乐犹如珠联璧合, 提高文学修养必将促进我们更“读”懂音乐, 提高我们对音乐艺术的评判能力, 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 提高我们的艺术品味, 增强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培养健康的音乐审美情感, 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4) 这就要求我们随着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 我们不能弱化文学知识的学习, 而要在众多吸引人眼球的事物中注重人文、哲学、自然等知识的积淀, 要在涉猎音乐专业书籍的同时, 还要做到开卷有益, 广泛阅读, 把自己培养成真正的素质型音乐人才, 而非纯技术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承华.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 上海音乐出版社, 26页

[2]罗小平.音乐与文学, 人民音乐出版社, 56页

[3]杨燕迪.乐声悠扬,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2页

上一篇:大数据与智慧医疗下一篇:经济学影响发展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