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管理范文

2024-09-13

课堂管理范文(精选12篇)

课堂管理 第1篇

一、对高效课堂的理解

什么是高效课堂?在设定的时间范围内, 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并获得预期效益的最优化, 使学习者与传授者双方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 这就是高效课堂。

二、高效课堂教学的几个误区:

1、老师越“认真”越高效

2、“灌”得越多越高效

课堂教学有没有效益, 并不是指教师是否“认真地教完”内容, 而是指学生是否“学到”、“学好”了。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得没有收获, 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 有人认为只要给学生多“灌”一点, 感到课堂教学的效益就高。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 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教师的一番苦心, 往往换来的却是适得其反的学习效果, 更糟糕的是向学生灌得越多, 养成学生越不愿意动脑, 造成恶性循环。

三、课堂管理:决定教学的成败

所谓课堂教学管理, 就是指师生双边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践全过程中进行的管理, 可以理解为在实施课堂教学中教师与被教对象遵循一定的规则, 有效地处理课堂上影响教学的各种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使整个课堂教学能够顺利实施, 提高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的发展, 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维持有序的课堂纪律和正确有效地处理好课堂上发生的各种问题都是课堂教学管理的范畴。

四、实施有效的课堂管理,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 做好高效的教学准备环节

1、精心制定教学目标:

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中, 教师要根据“激发兴趣、培养能力、注意效能”的原则, 探索“以加强双基为前提, 以培养能力为重点,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新的课堂教学目标。要求教师遵循课标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以及学生的学习状况, 制定各学科从单元到课时的目标体系, 教师要把教学目标深化与教、学、练的全过程, 以此形成教师为实现目标而教, 学生为形成目标而学。要把教材看作是一个范本, 看作是一个“底线”, 努力做到入乎其内, 吃透教材, 把握重点、难点;同时要把教材看作是一个例子, 不唯教材, 力图出乎其外, 举一反三, 促类旁通。

2、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要体现能激发求知欲和激发兴趣的课堂导入, 一个好的课堂导入, 应该是自然的, 能迅速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体现能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学法指导, 体现能激发学生思维的课堂提问和随堂练习, 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精心选择和设计课堂练习, 要做到讲练结合、精讲精练、当堂训练、快速反馈, 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 调动学习积极性。

3、精心选择教学方法

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原则, 改进教学方法, 把“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培养能力, 发展智力”作为改革旧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突破口, 正确处理教与学、讲与练的关系。我们要求各学科教师根据教材思路、认知思路、教学思路的特点, 精心选择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4、精心编制课堂作业

严格控制作业量, 训练求精。一是精选习题, 避免重复练习, 不搞题海战术, 针对学生实际水平和能力布置作业, 不搞一刀切, 基础题人人都做, 较易题照顾差生, 有一定难度的题留给优等生。

(二) 课堂上要关注每位学生, 走到学生中去, 切不可高高在上

在平时的课堂上, 教师更要关注每位学生, 要走到学生中去, 看学生是否在听课?是否在按教师的要求去做?切不可高高在上, 一味地只顾完成教学任务。尽量做到亲切自然、和蔼可亲。老师从学生的眼神中了解真实的东西。老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表情变化中看出自己的教学效果, 辨析学生听讲的状况。如课堂上学生不时地东张西望, 或目光呆滞, 表明他们心猿意马。他们低语暗议, 窃窃私语, 则表明他们发现破绽或老师讲错了。

(三) 有效地巩固和应用知识

我们整堂课是围绕所定的教学目标进行的, 老师的教学是否有效, 学生是否真正学会、会学, 我们最好在每节课进行五分钟左右的目标测试。当堂目标测试的目的是努力化知识为能力。让学生通过紧张的口头或书面练习来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向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深化。为此, 要精心选择供训练用的作业, 可设计为一点多题以强化巩固, 或一题多点以系统巩固, 或一题多解以引导学生标新立异。

(四) 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课堂管理的顺利进行。隔膜乃至对立的师生情绪会成为课堂管理的严重障碍, 如果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建立起师生关系的肯定情感, 他就会把自觉遵守课堂管理的各种规范, 同时看成是维护师生间友好情感的需要。就以我班的郝润东为例吧。这个学生是各科老师们公认的差生:听课时精神不集中, 常常交头接耳或者搞小动作;课间不是和同学打闹就是和同学斗嘴, 没有一刻安静的时候。同学们对他很反感, 天天告他状。看到这样的现象, 我起先也很生气, 批评、警告、和家长交流, 可是家长除了打能暂时吓唬住他外, 其他的办法几乎不管用。后来我换了赏识的办法, 用心去感受这个学生身上的优点, 用爱的目光去发现他的长处。没想到这个在别人眼中满身缺点的学生上课能够回答问题了;劳动起来不怕苦不怕累。抓住这微小的优点, 我把它无限的放大, 每次一遇到上课他发言我就在全班表扬他;每次遇到他劳动就夸他能干。这个事例中告诉我们, 教师的真情投入, 必定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

班级管理与课堂管理 第2篇

班级管理:是教师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对班级实行的动态管理.班级管理包括课堂管理,班级管理,课堂以外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以及对班与班之间的关系,班校关系学校与家长关系,学校与社区关系的协调 课堂管理与班级管理的概念

课堂管理: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对课堂中的人,事,时间,空间等因素进行协调的过程 特点

(1)课堂教学的管理是动态管理,上课开始就进入师生互动的程序中。环环相扣,不允许有中断和空白时间,所有的管理行为都是在动态中实现的辆高速行驶又不能停止的快车,因此需要管理者有较高的决策能力与应对变能力)

(2)课堂教学管理是在教学中过程中,与教学工作同步进行的,教师既是教学者又是管理者,管理行为与教学行为适中是综合在一起的。因此,课堂管理具有过程性。(3)课堂教学管理具有临时性,上课开始,下课结束。管理的作用

1、管理的组织作用

2、管理的促进作用

3、管理的协调作用

4、管理的维持作用

5、管理的教育作用 管理的基本要素

计划:体现在教学中就是教学设计和班级工作目标 组织:体现在班级的建立以及班级的组织活动上 指挥:即指令导向

协调:体现在教学中就是激励 控制:体现在教学中就是约束 教师的管理职责

1、管理教师自己,教好功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2、管理好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3、管理组织好学生的课外校外活动

4、管理协调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系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学生那些心理学基础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考虑学生的心理需要

(三)教学组织的构成,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

(四)激励策略的使用,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倾向性

在课堂教学管理中中,教师应该特别注意学生以下的心理学基础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考虑学生的心理需要

(三)教学组织的构成,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

(四)激励策略的使用,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倾向性 管理中值得关注的心理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 : 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也称“罗森塔尔效应”。

归因效应:

归因就是寻找原因对行为结果的不同归因,会直接影响随后的行为倾向和方式,这就是归因效应。

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父母或老师越是主张的事情,学生却偏偏不做,父母或老师反对的事情,形式往往乐意去做。这种现象也被人们称做“逆反心理”,被心理学家称为“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如何消除中学生的其逆反心理 1.转变教育观念

2.加强与学生的心理交流与沟通 3.唤醒与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 4.为学生树立积极的榜样

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和他们进行心灵与心灵的沟通?

互相信任是师生心灵沟通前提

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 教育科研是教师了解学生心理需要的法宝 心理观察是了解学生心理需要的法宝 教室布置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设计布置得主动权归还给学生

2,教室布置要人性化,个性化

3,教室布置要情感化,知识

4,教室的设计布置要整体化,动态化,规律化化

编排学生座位要把握这样几个原则

一是男女搭配的原则

二是性格互补原则

下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摆正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位

(二)教师要热爱学生,要最大限度地理解、尊重、宽容、善待学生

(三)改变评价方式,采用激励为主的评价方式

(四)教师要关注学生,走进学生的情感

(五)准确把握沟通的最佳时机

(六)积极倾听并接纳学生合理的意见和见解 建立融洽的同学关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要有用耐心善于引导用

2、教师要以身示爱,让爱用驻心间

3、让和谐的同学关系从小时起步

4、抓住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同学关系的教育

5、了解学生的心理,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培养有个性的同学有纯真积极向上的感情 建立畅通的家校关系 家校合作与沟通的方法 1召开家长会

2、进行家访

3、开设家长信箱

4、交流

5、星期五信封

6、短信交流

7、电话家访

8、E—mail沟通

沟通中应注意的问题

1、倾听

2、对不同的家长采用不同的交流技巧

3、摆正自己与家长之间的合作关系。4,树立为家长服务的思想

5、明确与家长沟通的母目的

6、不利用学生的家长办私事

7、运用通俗易懂、具体形象的语言与家长交流沟通

8、多给学生以表扬

怎样才能建立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呢

一、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二、培养正确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三、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发挥班委会和骨干的核心力量

四、实行班级管理民主化、细致化。

建立积极向上的班集体还应注意几个问题:

一、要加强班主任自身素质的提高;

二、“奖励”与“惩罚”并存;

三、管放自如,严中有度

四、保持平静平和的心态是进行教育管理的心理前提;

五、以平等、公正的原则教育每一个学生,处理每一件事情。第五章

课堂管理的根本目的

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学习者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也是教师管理课堂的根本目的。而造就自主学习者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巩固激励学生的学习活动,调控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正确评价 学习动机的分类 内在动机 外在动机

激发学生学习的外在动机的途径 帮助学生建立适当的学习目标

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的结果

对学习的结果进行适当的评价 适当开展竟赛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的途径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 实施发现学习开展合作学习

使学生形成掌握目标的定向 满足与发展学生的合理需要 培养学习兴趣

发挥教师情感的积极作用

教学实践中常用的几种激励方法

赏识激励 情感激励

教师行为激励 竞赛与评比激励 榜样的激励

激励与巩固要走出的误区 激励与巩固的方法不要单一

激励与巩固不要过于急切和频繁激 不要让学生对励与巩固产生依赖 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要走出的误区 评价语言不要过于笼统 评价要把握好尺度

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 课堂合作学习的组织管理的注意点 分组 分工

各种关系的处理

1, 学习小组的划分,尽可能以异质小组为主,而且还要经常变动,不可随意划分或划分后长时间固定不一般以4---6人为宜.2、不可过分注重了“学习小组”这种形式而忘记了它所投射出的现代教育理念。没有理念的支持,“学习小组”将成为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而最终会走向死亡。应给学生一定的分工

3、教师作为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的角色非常重要。若没有教师这些角色及时恰当的起作用,“学习小组”会流于形式,表明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劳而无功。

课堂管理 第3篇

关键词 课堂管理;影响因素;新型政治课堂

在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中,笔者坚持认为必须积极研究课堂管理策略,吸收先进思想,重建课堂管理理念,构建新的课堂管理模式,让政治课堂更多地关注人的尊严、智慧和爱的力量,努力创造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型政治课堂。

一、剖析课堂管理内涵是建构新型政治课堂的基础

1.内涵

把握课堂管理的具体涵义,可以把它分解成“课堂”和“管理”进行分别的阐释。课堂与教室显然有着本质的差别,一般词典上做出的“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的界定只适用于对教室的解释;课堂也不等于班级,后者的活动范围比课堂教学活动广泛得多。就心理学角度而言,课堂是由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等因素构成的培养人类心智的互动环境。词典上对“管理”通常作三种解释:一是“负责某项工作使顺利进行”;二是“保管和料理”;三是“照管并约束(人或动物)”。我国有的教科书给出如下定义: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与指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由于对课堂和管理的不同认识,因而,对不同的人而言,课堂管理便具有不同的含义。

2.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课堂自身的状况,包括管理跨度和课堂环境等。适当的班级学生数额有利于教师进行课堂管理、督促每个学生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如果班级学生数额多达七八十人,教师一堂课下来,往往有精疲力竭之感。安静优雅的教室环境也是必需的。如果教室临近马路或公共场所,嘈杂之声不时传来,何谈良好的课堂管理?

(2)学生的课堂风采。相信很多一线教师有这样的感触:在一个学习和纪律状况比较差的班,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会感到非常吃力;而在一个学习和纪律状况比较好的班,教师则感到轻松愉快。充分发挥良好的班集体的作用,发动学生自己参与课堂管理,往往能形成良好的课堂群体规范和风气,比较容易进行良好的课堂管理。

(3)教育机智。优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当遇到偶然因素或特殊的情境,能够机智果断地临时改变原定的方案。教学机智就是教师在教学管理中,运用自己的智慧、敏捷而恰当地处理课堂上偶发事件的方法和能力。如果缺乏机智,就会在千变万化的课堂上束手无策,甚至由于自己简单化处理而事与愿违。

二、践行新课程理念是建构新型政治课堂的关键

1.提升个人魅力,树立威信

在中学各学科教学中,思想政治课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渠道和核心课程,在中学生人格培养和塑造方面担当着重要而特殊的任务。作为一名政治教师,要明确:在学生眼中,教师是成人,是参照。教师的人格品质、行为方式和人际关系,学生都会给予高度“关注”,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一步的环节设计,一个表情、一个动作都有可能对学生造成影响。比如有一次课堂上看到某个同学没听讲,我只是不动声色地走过去,一边继续讲解,一边背过身,用手轻轻点了一下桌面,后来发现这位学生课堂状态非常好,每次课下见到我都热情地打招呼,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所以,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仍能以饱满的热情面对学生;遇到一些事情,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

2.加强趣味教学,调动自觉性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主要心理因素,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源泉,也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点燃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有助于顺利进行课堂管理。政治课内容丰富,辐射面广,包容性强,涉及经济学、哲学、政治学、文学、艺术、美学、军事、伦理等。如果教师将平时积累的资料素材,如脍炙人口的诗歌、引人入胜的故事、启迪智慧的谜语,幽默深刻的漫画等融入课堂教学,枯燥无味的学习变成一种精神享受,学生能不乐学、爱学政治课?政治教师还要能立足社会,与时俱进地展开时事教育,巧借时事,将抽象理论融入具体生动的案例,不断培养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另外,设置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现有的学习能力相适应的问题情境,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途径。

3.注重情感投资,创设和谐氛围

初中生正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随着自我意识的日益成熟,以及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能力的发展,他们在观念和行动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相信自我,追求平等,热衷于显示自己的能力与力量。新型政治课堂上,政治教师应视自己与学生平等,从而产生一种积极的交往氛围,促进合作和有效的反馈。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要始终保持与学生有情感投入;要善于观察学生的面容、神态、善于捕捉学生的一举一动,敏感地把握学生的心态变化,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新的基础上找到和学生的相通点,进而关注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使学生享有愉快和谐的课堂生活,成为课堂的主人。

4.关注教学节奏,创新课堂

优秀的教师往往为每一堂课设计一个精彩的开头,在有效时间内突出解决好每一课的重点和难点,力求有一个坚实的课的中部,形成课堂教学的合理的、自然的节奏,使各个部分内容自然衔接,环环紧扣,并留有一个饶有回味的结尾。其实这是在运用生物心理学规律,让教学设计起伏有致,注意调节学生思维活动节奏,以达到课堂教学愉快高效的效果。课堂上教师富有节奏的语言、表情,向学生传递适度的信息,也能够提高知识的有效性。使课堂教學保持一定的教学节奏,还要科学运筹时间,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每周星期二、三、四、五和每天的第一、二、三节课,通常是师生精力最旺盛的时间,而每节课的前半小时,又是最有效的时间。这些,都有助于顺利实现课堂管理优化。我在教学中关注这些,实践证明,科学的政治课堂教学设计,能形成学生思维的节奏,让学生体验到掌握知识或能力提高后轻松愉悦的胜利感。

参考文献:

[1]杨文士,张雁.管理学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

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打造高效课堂 第4篇

课堂教学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单位, 它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的师生共同进行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其过程可以分为教学、评价和管理三个方面。这里, 我们主要来谈谈管理。那么, 什么是管理呢?管理, 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是教师运用管理学、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 对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运作进行计划、决策、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课堂教学管理有两个基本功能:维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和创建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

一、维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的师生共同进行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教学活动中, 有时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或干扰。为此, 一个切实有效的措施就是, 在学生入学一开始, 就应当制定为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行为准则, 即教室常规。它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另一方面, 对学生的违纪行为能起到预防的作用。

二、创造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

所谓课堂气氛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由师生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的心理状态。

课堂管理 第5篇

晋城市城区钟家庄中学 陈立庆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其中课堂管理是其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在我们努力转变教与学方式的实践中,按照老师们常说的话就是“怎样才能使课堂活而不乱?”而要真正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就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有序的课堂规则的建立,提高课堂管理效率,这样才能保证好的教学设想能有好的教学效果。

有效的课堂管理基本上是前瞻性的。前瞻性的表现之一,就是对课堂上的活动和做事程序进行组织管理,在组织良好的课堂上,学生们清楚地了解教师期望的行为,并会朝着这一期望去努力。

一、建立课堂规则的基本要求

通常教师建立了规则便希望学生会遵照执行。但是没有一个包括规则内容和惩罚方法的管理计划,规则本身并没有多大效果。另外一些教师认为,要想课堂整齐、有序,你必须对学生严厉、再严厉,施加更高的规则,更严厉的惩罚,让学生保持注意力集中和对你的尊重。事实上,这不起作用。在一个有效地吸引人的课堂上,管理计划是建立在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的。教师应该具备与学生共同建立规则和尊重规则的意识,同时要有对教学中教育机会平等的警觉。

分析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常规出现问题,有以下几个原因:(1)老师未作规定或规范不明确,前后规定不一致,学生不清楚老师所期望的行为表现究竟是什么。

(2)虽然制订了规则,但学生或许觉得不合理、不认同,因而拒绝执行。

(3)老师有口头甚至明文规定,但当违反规定的行为出现时,未被禁止及纠正。

因此,制订适宜的课堂规则是十分重要的。所谓适宜,具体地讲,有这样一些基本要求。

明确制定规则应该是可衡量的,看得见的能准确地表达期望学生达到的标准。用词要简洁、具体,避免有其他的解释。“要检点自己的行为”,这种规则不明确,难以起到指导与约束作用。明确的规则说清楚期望的行为是什么,不是什么,某种行为的出现会有什么结果,以便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如“值周班长负责考勤,发现早晨上学迟到或早退者,写50字说明书”。

合作规则举例:“观察种子的结构”是一项以训练观察能力为侧重点的活动,具体的观察要求是通过组内互助,每个组员都能对照教材的种子结构模式图,指出种子实物中各部分的结构;具体评价要求为:a.小组讨论时认真,每位同学都发了言;b.在全班交流时,小组的任意一位同学必须都能说出种子的结构;c.如果不能认真倾听其他小组的发言,评为“×”;d.能针对本节学习提出新问题。本次活动的起评等级为“B”。各小组每做到一项,教师就在评价表“师评栏”内打一个“√”,即可逐步升级。不少小组为了提高评价等级,积极思考,提出了进一步探究的问题,例如不同的种子结构一样吗?碘液能使菜豆种子变蓝吗,为什么?等等,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开展了进一步的探究,提升了活动的探究性,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这个活动通过改进组织和评价,促成学生形成个体责任、促进性互动、积极互赖,提升了活动的效果。

合理

以正面引导为主,多用积极的语言,多规定“做什么”,少采用“不准或严禁做什么”之类的语言,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与期望,富有教育意义,既与有关法律法规相吻合,又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上课期间禁止上厕所”,这种规则学生难以做到,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上课时要端正,两手要放在背后”,这种规则既不合理,也无必要。

有弹性 规则赋予每个人特定的角色位置与行为准则,不排除设置若干有形与无形的屏障,但还要为教学交往、师生活动提供诸多可能性,提供必要的自由支配的时空。它既要规范人,又要解放人。规范人的目的是为了解放人。对不同程度的违规处理应有所分别。如果一种处罚方式已经丧失其效果,则应斟酌其他的替代方式,所以在文字表述上应有弹性。

适量 课堂规则应当少而精,避免那些不相关或不必要的规则,抓住最基本的东西。有关研究者指出,课堂规则应“控制在十项以内”,也有的人认为“5条规则是学生能够容易记起的最大数字,根据年级不同,可以增加或减少。”规则较多时应按重要程度排列,删去次要的规定。如尚不够全面,也应等学生学会一些规则后再逐步增加。如果一次订得太多,学生一下子难以把握,出现反感;教师也难以控制,规则的执行就会落空。

在制订课堂规则时,教师应在观察学生表现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初步方案,并组织学生共同讨论。这样做不仅是为了符合民主程序,更在于让学生了解规则制订的价值意义,了解规则的内涵,进而达到认同、接纳、内化,成为自觉的行动。不理解、不认同,也就谈不上自觉地执行。

二、关于违纪行为的管理

在有些班上,常常一人或几人扰乱课堂秩序,什么规则他都不看在眼里,全班学生受其影响,教学效率也就很低了。经常可以看到,某些教师教学的基本功不差,文化素养也很好,但教学效果就是不理想,原因就在于此。

有些新教师由于缺乏课堂管理的经验,对学生纪律问题很紧张,一旦出现问题就用一些比较生硬的措施控制课堂,可能激化矛盾。学生可能表面上是被驯服了,却可能埋下更深的危机。其实能否维持好课堂纪律,除了决定于学习任务的设置,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有效的管理应促使学生真正地参与课堂学习,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

课堂管理方法有: 1.多方面促成纪律

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可以将课堂纪律分成四种类型。一是教师促成的纪律。教师的指导、惩罚、奖励、组织、安排日程以及同情、理解、协助、支持、征求采纳学生的意见等等都可以促成一定的课堂纪律,这对儿童、青少年纪律的形成是不可缺少的。

二是集体促成的纪律。儿童进入小学,开始了真正的集体生活。为了得到群体的认同,便开始参照群体准则、行为规范来规定自己的言行。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越来越多地把同辈人的行为准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点,以“别人也这么干”为理由而从事某件事。

三是任务促成的纪律。某些学习任务会引起学习者的高度重视,而对其他诱惑性的活动置之不理。任务促成的纪律是以每个人对学习目的、任务的充分理解为前提条件的。学生对任务的理解越深刻,越能把眼前的行动与任务联系起来,使自己的行为服从于任务的需要。

四是自我促成的纪律。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自治能力的增进,儿童逐步将社会要求、班级和教师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学会独立思考,自觉地遵守正确的班级社会规范,养成良好的守纪习惯。

既然纪律的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那么,我们就应该不只是关注教师自身的管理、督促,而应该多方面促成纪律的形成,培养优良的班集体,加深学生对学习任务、意义的理解,提高学习的目的性、自觉性。以任务促成纪律,还要使守纪要求与学生要求相一致,促使正确的班级社会规范内化为儿童自身的需求,提高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2.“凡事要有一个好的开端”

建立一个好的课堂环境,制定规则和培养习惯是防止管理问题产生和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的重要途径。有效的课堂管理者第一次见到学生时,就会清楚地表达课堂惯例并进行示范,而且你应该对要用的规则和程序作一个计划安排,防止学生一次背负太多的规则。在开学的头几周里,教师应该提醒学生正确的行为规范,如果他们没有遵守,就会立刻纠正他们,这种做法对于学生正确的做事习惯,达到教师的期望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有成效的教师与成效较差的教师在学期开头几周的管理有差别。有成效的教师在开头第一天就使活动井井有条,忙而不乱。他拒绝离开班级,在开学头几周内,坚持课堂规则,不仅反复训练排队、坐姿、削铅笔、做好上课准备之类的常规细则,而且还讲解这样做的道理,一旦发现违纪行为,便立即制止并提醒违反者注意有关规定。成效差的教师在第一天就乱了秩序,如果领导或家长叫他,便会随便离开教室。他们或者不向学生讲解有关细则,一旦发现违纪行为,只是笼统地提醒他们举止要守规矩,至于规矩是什么,学生不得而知;或者有布置,没有检查,对违纪行为不予理睬。研究者饶有兴趣地发现,在相当的程度上,头几周的课堂行为对整个学年的纪律和成效具有决定性影响。“凡事要有一个好的开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许多富有经验的教师对此都有切身的体会,3.注意中性行为的中介作用

加拿大教育心理学家江绍伦教授将学生在课堂内的行为划为积极的、中性的与消极的三种。积极行为指那些与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相联系的行为。中性行为指那些既不增进又不干扰课堂教学的学习行为,如显然不在听课,但静坐在座位上,睁大双眼出神地望着窗外,在纸上乱写乱画,看连环画或与课堂学习无关的其他课外书籍等等。消极行为指那些明显干扰课堂教学秩序的行为。在正确对待这三类行为的问题上,教师不能操之过急,期望把学生的消极行为直接改变为积极的行为。中性状态是积极与消极这两个极端之间不可缺少的过渡环节。有技巧的教师总是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抑制消极行为,使其成为中性的力量。对极少数学生的中性行为不要过于关注,不宜在课堂上公开地指责他们,以免使其成为全班学生的注意中心。

4.制止的策略

对于课堂违纪行为的出现,教师应该及时予以制止。教师向学生传递“停止”信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按其强制性水平可分为低、中、高三个不同的强度。在低强度上,教师采取非言语的信号作出暗示,如某一儿童正在做小动作,教师以眼神,或摇一下头,或者以不引人注意的方式走近该生,使其领会教师的意图。中强度的制止指令是以言语、谈话式的非强迫的方式向学生发出“停止”的信号,例如言语指令学生移走干扰物,停止不良行为。而所谓高强度的停止指令,是指教师以改变音调的言语行动或以强制性的非言语方式,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如大声命令某生停止讲话,要求学生站起来。很明显,最佳的停止策略应该是低强度的、私下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影响课堂教学的继续进行,才能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那种动辄大声训斥、威胁,或者讽刺挖苦,一人违纪、全班受训的方式,是要不得的。有经验的教师在学生不听讲的时候,向其发问,或者通过表扬好的来间接地制止不良行为。(干预的类型:消除、细小的停顿、责备、重复改正、暂停)

5.多采取积极的引导

积极的引导旨在塑造学生的行为,给予正面的教育。消极的引导注重监督、批评、训斥,甚至体罚。前者使用积极性的语言,后者使用消极性的语言。

6.调整课堂座位

学生的课堂行为,受他们课堂座位的影响,坐在前排的学生往往听得最专心,座位往前排移的学生,往往认为自己更受老师的喜爱,因而更多地参与学习。教师给学生分配座位时,主要关心的是减少课堂混乱,总是试图把爱吵闹的学生分开,让爱吵闹的学生坐在前排,坐到讲台前,这当然有利于教师对其违纪行为的调控,但要使每一个学习小组好、中、差搭配,不同小组内大致平衡,即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既有利于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开展合作学习,又有利于小组间展开公平合理的竞赛。让文静的、内向的与活跃的、外向的学生坐在一起,还能促进性格的互补。

课堂管理 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管理  现状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6.167

课堂管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管理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决定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大还是小的问题。是的,如果课堂管理缺乏合理性,就是你的教学能力再强,课堂教学的也是不会有多么大的成效的。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重视对课堂管理的研究。本文笔者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本文当中,拟着重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管理现状及提升课堂管理有效性的策略进行分析探讨。

一、现状分析

笔者认为,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管理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师自身专业知识水平欠缺,教学策略运用不灵活

我们会很明显的发现,教师自身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管理情况。当一个老师拥有专业知识十分丰富时,对于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就可以比较游刃有余的解决,他们能够针对问题出现的多种可能性进行及时的洞察,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并准确把握问题的本质,做出合理的决策。而专业知识匮乏的老师们在处理解决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时,即使他们自身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但是在处理问题的灵活度方面却显得有些差强人意,他们对于教学的认识只停留于表面,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往往比较单调,不能合理的利用教学资源,教学策略运用不佳,从而导致课堂效率比较低下,课堂教学管理水平不高。

(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

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自身也存在着认知水平的高低,虽然这只是影响课堂管理的外在因素。对于有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灵敏度可能更高一些,对于一些新的知识吸收的比较快,可以独立的去解决和思考一些问题。

(三)教学内容远离学生实际生活

数学理论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应用于日常生活。很多时候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数学知识都只是纯粹的浮于书本上的数学理论,远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这不利于有效发挥数学的应用价值与思维价值,不利于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间接影响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提升策略

针对以上现状,我们说,课堂管理效率急需得到提升。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性进行科学的引导,要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管理课堂纪律,激发学生参与,培养学生习惯等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效率。下面,我们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管理提出几点策略。

(一)积极探索教学规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兴趣往往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兴趣,才能更好地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数学。小学生们正处于对周围事物充满新奇的好动年龄,一定要加强对他们学习兴趣的培养。不少老师在进行小学教学的过程中都认为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刻板,教学过难,学生不好管,其实这是因为老师们没有正确的去探索小学教学规律。积极探索教学规律,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兴趣成为学生们自主学习的动力,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已达到数学教学课堂中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有效教学情境,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管理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对于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来说,都是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的。它能够让学生们在一种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管理。

1.投其所好,创设故事情境。

小学生们往往对于听故事是没有任何抵抗力的,在数学教学中投其所好,创设故事情境,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将故事植入数学教学,将枯燥单调的学习内容形象化、生动化、营造出拟人化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们从心底亲近数学,热爱数学,从而实现数学教学的有效管理。

2.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悬念的产生往往能够激发人们对于后续发展的期待,同样的,在学习中创设悬念情境,促使学生不断产生新奇感与求知欲,从而激发了学生们不断学习的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们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解决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让孩子们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来说是有极大的帮助的,不仅如此,也有利于促使孩子成为问题的发现者、研究者与探索者。引导孩子自主发现问题,鼓励孩子自主解决问题,提高孩子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创建高效数学课堂,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管理。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式方法,丰富自身知识水平

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扮演者引导者与策划者的重要身份,加强课堂教学管理,需要老师们不断的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灵活利用教学方式方法。老师在运用教学策略时不能脱离教学目标,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托,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前提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良好发展。

课堂管理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分部,必须得到所有小学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数学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应该突出体现教学的基础性、普及型以及发展性。

班集体管理与课堂管理 第7篇

由于当今中国学校教育主要是以班集体为单位进行的课堂教学, 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更为密切了。班集体管理和课堂管理有一些共同的原则和行之有效的策略。

班集体不仅是一个生活的共同体, 也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有着“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功能。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 (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 共同构成的团体, 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 分享各种学习资源, 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 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班集体作为学习共同体和生活共同体, 是在共享性的、协作性的学习活动中和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班集体管理的效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个人的声望。优秀教师的声望往往先于他们的个人形象而广为传播。因此, 同事之间的相互欣赏和支持就变得非常重要。每个学期开学的第一天, 班主任就要和学生一起制定班集体的规章制度, 并且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予以强化。班主任要不断地检查学生对班规的理解情况, 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班集体成员之间的社会性互动对于知识的建构有极重要的意义, 这其中有反馈、强化、修正、丰富、重组。班集体作为学习共同体, 对于满足学生的情感归属的需要、自尊和成就感, 从而培养学生社会参与的意识和技能都有重要意义。

课堂管理是为了学生的学习进展和人格发展, 教师所采取的维护顺畅和有重点的活动流程的所有行动。教学的一个特征就是不可预测性, 教师工作在一个学生行为每天都不同的环境中, 一些难以预测的事件经常打乱教学的原有次序。而课堂只有是有秩序的地方, 课堂的效率才能得到保障。

良好的课堂管理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条件, 有序而融洽和谐的班集体氛围, 是学习发生的智力背景。无论是课堂管理还是班集体管理考验的都是教师的领导力。教师的领导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人格特质。

作为一名教师, 应该关心学生的心理动机发展、社会协调和个人成长, 还必须留意学生的情感需要, 因为它们不能完全与认知需要相分离。

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时, 教师要努力做到公平。对不当行为必须一视同仁, 不要计较犯错者是是谁谁, , 而而对对所所有有表表现现良良好好的的学学生生则则要要加加以以激激励励。。尤为重要的是, 要让学生相信, 他们不会因个人的原因而被另眼看待。

所有学生都需要知道教师是否公正地对待他们。一个教师是否能够得到学生们的信任就取决于学生的这种理解。当你的学生相信你是一个不公正的教师, 他们就会失去上进心, 就可能导致学业成绩的下滑。

良好的课堂管理有许多条原则, 其中一条是“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作为教师, 你会采取什么样的反应来认定学生的行为是适当的?你会怎么做来认定学生的行为是不适当的?如果学生不适当的、破坏性的行为继续发展下去的话, 你会采取什么方法?对于学生的不当行为, 你会使用什么样的、明确而直接的惩罚手段?诸如此类的问题体现着教师的教育智慧, 也必然影响有效课堂的创设。

课堂应该成为有秩序和讲礼貌的地方。我常说“课堂不是咖啡馆”, 意思是课堂是神圣的地方, 不能过于随便。在课堂里, 师生之间要以礼相待。教师对待学生尤其不可过于随便, 不可口无遮拦地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更不可用极端的语言当众批评学生。当课堂成为一个充满礼貌的环境时, 学生不仅会感到安全, 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制, 许多纪律问题就可以避免发生。

课堂管理也有一些需要掌握的技能, 如课堂上教师暂停教学而对已经学习的内容进行要点的归纳, 以便帮助学生查验、思考刚刚介绍的知识与整个课节要点之间的关系。这可以起到及时反馈和强化的作用。

文化管理视野下的课堂管理 第8篇

20世纪80年代兴起了有关企业文化的探讨, 人们开始从文化视角思考管理问题, 从而形成一种与科学管理不同的、相对完整的管理思想和理论。这些思想和理论被应用于企业实践, 从而引发了一场深刻的管理革命, “文化管理”由此而生。文化管理与以往的科学管理有显著的不同。

首先, 文化管理的中心是人, 核心是价值观, 它的管理方式以“软性”管理为主, 任务是增强组织凝聚力。可以说, 文化管理是以人为中心、通过软性管理使价值观群化, 最终增强组织凝聚力的管理理论。

一、课堂管理:从科学管理走向文化管理

1. 课堂管理的变革历程

(1) 关注课堂纪律和学生的问题行为。“长期以来, 人们把课堂活动主要框定在教学活动范围, 把教学活动的性质又主要框定在‘特殊认识活动’的范围, 因而人们通常认为, 学生在课堂中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活动, 学习的内容不是随意、自发产生的, 而是经过选择和教育学加工的人类已经创造出来的最基本的文化知识。”[1]在此前提之下, 教师的任务是系统传递被列入教材中的知识。教师是教材的执行者, 课堂成为了教师演出“教案剧”的特殊场所, 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的角色。在这种传统型课堂相当长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 教师相应地形成了以权力为基础的管理观念, 于是, 维持课堂纪律、控制问题行为成为了课堂管理的基本任务。

(2) 关注学生的良好行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 人们从新的层面审视课堂管理, 开始关注学生的良好行为, 产生了被人们统称为“教师有效法”的一系列研究。“这些方法强调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产生良好的课堂行为, 主要集中在对学生行为具有较大影响的三个方面, 即教师组织课堂活动的技能、教师的教学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当教师在这三个方面有良好作为时, 教师便成为有效教师。”[1]教师有效法立足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而能

章方良郭大伟

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

(3) 关注学生生命价值。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 人们逐渐认识到课堂管理除了维持课堂秩序、促进有效教学这一工具性的意义外, 它本身还具有目的性的意义, 即课堂管理不只是一种手段, 同时它也有自身的目的: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应有的发展。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 课堂管理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化, 它使学生了解在各种场合受赞同或默许的行为准则, 明确什么是受社会期待的适当行为, 什么是不适当的行为, 并让学生懂得自己在不同的场合应该怎样做。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课堂管理有助于学生人格的成熟, 使学生在对持续的社会要求与期望作出反应的过程中, 形成独立性、自觉性、自控力、坚持性、忍耐性等成熟的人格品质。在此基础上, 叶澜提出, 课堂生活是教师和学生共有的人生中的重要生命经历, 是他们个体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 课堂生活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 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 课堂生活是其职业生活最基本的构成, 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2]总之, 课堂生活对于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

由此可以看出, 课堂管理呈现出两个明显趋向:一是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从学生扮演着配合教师的角色, 过渡到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发展为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主体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与发挥。二是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意味着课堂要从原先的注重学生现阶段的学业成就拓展到关照学生的整个生命质量,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这使得传统的以控制与维持课堂纪律为特征的科学管理已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课堂管理正朝向以促进学生生命成长为主要特征的新的管理方式转变。

2. 文化管理:课堂管理的当代选择

(1) 战略管理职能。计划是科学管理的基本职能, 在文化管理中, 计划管理发展成了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向前看的管理, 它以全局为对象,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根据总体发展的需要制定活动的行动纲领。“与通常的计划管理相比, 战略管理并不仅仅意味着对组织未来的把握在深度和广度两方面的量变, 而且是从简单的定量思维向更高层次的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复杂思维的质变。”[3]战略管理思想应用于课堂管理, 就表现为课堂管理既要关注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 又要把学生的当前发展与终身幸福结合起来, 这是终身教育的题中之义。

(2) 学习型组织职能。组织是科学管理的另一项重要职能, 组织职能在文化管理中表现为学习型组织职能, 认为组织要保持持久的竞争力, 必须发挥组织成员的主观能动性, 建设学习型组织, 有目的、有创造性地学习。团队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的基础, 在组织内部建立完善的“自学习机制”, 是学习型组织的核心[4]。学习型组织思想应用于课堂管理, 表现为课堂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建立“自学习机制”, 使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合作, 这是建设学习化社会的需要。

(3) 自我控制职能。控制职能在文化管理中表现为自我控制。文化管理以人为管理的中心, 认为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观念人, 能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 因此, 在管理中应突出人的主体地位, 实现自我控制。自我控制职能体现在课堂管理中, 表现为要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提倡学生自主管理。

(4) 育才型领导职能。文化管理要求组织领导者具有民主作风, 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培养人, 特别是重视培育共同的价值观, 提高组织成员的需要层次, 并发挥团队的作用。这种领导不被眼前的利益所诱惑, 着眼于长远发展, 从组织文化入手, 以提高队伍素质为重点, 以增强组织的持久竞争力、凝聚力为目的。这种职能体现在课堂管理中, 要求教师从课堂纪律的控制者转变为课堂文化的引领者。

(5) 内在激励职能。激励作为一种科学管理职能, 它从一开始就是完全以人作为对象的, 其目的在于激发和鼓励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 以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虽然组织激励的目的都是要激发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但是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在激励主体的定位上有着根本的不同:外在激励是以组织为主体、组织成员为客体的, 而内在激励把组织成员既当作客体, 又当作主体。激励主客体之间的统一, 决定了内在激励必然是以人为中心的激励方式, 较之于外在激励更能够达到激励的效果。文化管理中激励方式的主要特点就是内在激励。内在激励职能体现在课堂管理中就是要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文化管理视野下的课堂管理原则

1. 价值观群化原则

文化管理认为人是观念人, 人的行为受其观念的巨大影响。人的个体行为受其价值观的左右, 而人的群体行为则取决于群体价值观, 价值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因此, 实行文化管理, 关键是培育成员的群体价值观。这个培育过程, 实际上是管理者发现和挖掘有利于组织发展的价值观念, 并通过各种形式使之被广大员工接受的内化过程。这个文化管理的基本原则即价值观群化原则。

它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1) 群体价值观能够使学生的个人目标和集体目标结合起来, 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积极性。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的理想和目标, 不同价值观导致不同的目标和追求。群体价值观使得全体学生具有共同的目标, 并促使他们把集体目标的实现作为个人自觉努力的内在动力。

(2) 群体价值观形成一种文化氛围, 对人产生内在的规范性约束。管理学家认为, 传统和气氛构成一个组织的文化, 同时, 文化意味着一个企业的价值观, 如进取、保守或灵活, 这些价值观成为组织成员活动、建议和行为的规范[5]。课堂的群体价值观构成课堂的心理氛围和文化氛围, 随时随地影响着学生能动性的发挥。

(3) 群体价值观是组织凝聚力的基石, 是培养向心力和认同感的关键。只有形成了群体的共同价值观, 全体学生才能对课堂产生一致的认同感, 进而形成牢固的凝聚力。

2. 动态生成原则

动态生成, 是指在师生交往互动的课堂管理中, 教师以即时出现的有价值、有创见的情境或观点为契机, 善于调整或改变预先的活动设计, 挖掘学生的潜能, 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 从而达成或拓展课堂目标, 使课堂活动获得成功。由于课堂受社会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教师、学生、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的影响[6], 这些影响因素又处在不断变化之中, 使得课堂发展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因此, 课堂管理必须坚持动态生成的原则, 以变化的眼光看待课堂问题, 以发展的视角进行课堂管理。

3. 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有着主观意志的主体, 应该享有一定的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权利。主体性原则就是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管理, 学会根据环境要求自主选择目标、自我调控、自我发展, 以最终健康、积极地适应环境。它要求教师善于创设适宜的课堂情境, 给学生以主动选择的空间, 以使他们的主体性能得到发挥, 学会选择, 学会负责。

4. 系统性原则

“课堂是一种有意识协调的活动, 是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构成的协作系统。”“这个系统是由组织系统、物质系统、人的系统和社会系统构成的一个具体的整体。”[7]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管理过程中要树立全局观念, 从系统整体上对课堂系统的各个方面进行规划和调整, 以便把各种因素有机协调为一个整体, 发挥更大的功能。当出现课堂问题时, 要从课堂的整体来分析和把握, 从时间、空间与场合, 个人与集体, 历史、现实与未来, 求真、求善与求美等多方面的关系中形成一个全面而正确的认识。

5. 活动性原则

活动是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学生的发展不是外在强加的, 而是学生借助于他们所参与的活动而主观构建的。活动性原则要求课堂管理要以活动为主要载体, 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 来提升学生主体意识和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6. 创新性原则

文化管理本身就是对以往管理理论的创新, 它注重于对人个性的发挥, 激发人的创造性。课堂管理应遵循创新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 通过创造性的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在课堂管理中创新, 主要表现为:创新管理目标, 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创新管理环境, 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创新管理方式, 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合作。

三、文化管理视野下的课堂管理过程

1. 确立课堂的核心价值观

(1) 与教育、教学目标相协调。课堂管理是为了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因此, 课堂的核心价值观必须与教育、教学目标保持协调一致。

(2) 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相适应。如果不能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相适应, 则在核心价值观导向下的课堂行为会与周围环境产生冲突, 影响课堂管理的有效进行。

(3) 充分反映教师的价值观。由于教师的价值观是课堂价值观的主要来源和影响因素, 因此, 如果不能充分反映教师的价值观, 势必导致课堂管理活动的混乱。

(4) 与学生的个人价值观相结合。课堂价值观不能脱离学生的个人价值观, 否则难以实现价值观群化, 也就不能内化成为学生的行动指南。

2. 建立核心价值观的支持系统

(1) 物质支持系统。物质支持系统指的是由课堂环境构成的核心价值观支持系统, 包括环境的物理因素和空间因素。课堂的物理环境影响师生互动。舒适的物理环境是课堂互动的重要条件, 不恰当的光照、不合适的温度、湿度、噪音、空气污染等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影响课堂互动的顺利进行。课堂中的空间布局直接影响师生的心理, 也影响互动的进行, 其中, 座位编排模式是十分重要的条件。座位编排不仅反映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物理空间, 而且反映了教育理念、管理理念的差异,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状态。

(2) 制度支持系统。制度对群体价值观的作用影响很大, 不同的制度影响不同的价值观。课堂管理制度对学生来讲是外加的行为规范, 它与内在的行为和道德规范群体价值观是否一致, 可以说明课堂管理是否真正确立了文化管理的观念。制度支持系统中最重要的创新制度, 课堂要鼓励尝试, 宽容失败和犯错。

(3) 社会支持系统。课堂的影响因素来自许多方面, 使各方面因素和谐互动是课堂管理成功的关键。社会支持系统就是要取得包括教师、学生、学校、家长在内的各方面的支持, 共同为实现教育、教学目标贡献力量。

3. 在诗意的活动中默化核心价值观

大道无痕, 课堂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学生感受不到被管理。这就要求课堂管理者包括教师和学生投身于课堂诗意化的活动中, 在一个个充满诗意的活动中默化核心价值观。当师生诗意地栖居在课堂上的时候, 一种新的课堂文化才会产生, 课堂才会放射出真、善、美的光芒。构建诗意的活动需要遵循如下原则[8]:

神美原则———关注生命, 关注情感, 关注发展, 歌咏世间真善美;

情美原则———师生之间心有灵犀, 彼此热情、真诚地投入活动;

景美原则———创造良好的活动环境, 使学生身临其境, 身心愉悦;

形美原则———讲求活动环节的张弛有致, 疏密相间, 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充分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时见.课堂管理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3]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郭进隆译.上海:三联书店, 1998.

[4]张德, 吴剑平.文化管理对科学管理的超越.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5]大内.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孙耀君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6]戚业国.课堂管理与沟通.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7]陈时见.课堂管理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小学课堂管理》 第9篇

内容简介:本书介绍了小学课堂管理前沿理论,并结合一线小学教师的大量课堂管理实例,探讨了班级管理原则。怎样布置教室,怎样塑造班级“个性”,怎样制定、实施行为规范,怎样激励学生,怎样应对不当行为……小学教师每天都要面对的各种班级管理问题,在本书中皆能找到答案。

推荐理由:《小学课堂管理》生动展现了一线教师在真实的课堂环境中作出的真实决策。通过研究获得的原则、方法与4位小学教师的管理智慧和亲身经历交织在一起,贯穿全书。

本书反映了课堂管理领域最新学术进展和当前人们关心的问题,得到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和南科罗拉多大学等高校10余位教育学者和诸多教师的好评,被多所师范院校、教师培训机构选为教材。它能帮助教师提高课堂管理能力。

绿色课堂,绿色管理 第10篇

一、教学各环节的管理

抓好英语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管理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一节课的教学过程通常包括如下几方面

1. 组织教学方面

一节课的良好开始对于整节课的教学顺利进行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别出心裁, 精心设计每一堂课, 使学生感到新奇独特,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使他们逐步进入状态;教学目标的显示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只有懂得本节课应掌握哪些、学会哪些, 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学, 使他们从心理上、思想上作好学习英语的准备,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检查复习方面

检查是了解学生掌握以往所学知识、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这一方面, 可利用图片、媒体等方式进行, 并重视旧知识的情景操练, 做到在情景中学, 在情景中练, 在情景中用, 从而引出旧知识的重现.如在学有关于动作的词组之前, 为了复习前一课所学过的动词词组.我事先把以前学过的一些动词词组写在小纸条上, 请一位同学上来把该词组的意思演示出来, 其余学生猜并说, 然后把本课的一些新的动词词组也让学生演示并猜, 并教授新词组.从而使过渡自然, 节省时间.

3. 新授及技能训练方面

英语教学要求把新的内容项目和实践运用结合起来.不能单纯地介绍某个单词、短语或句子, 应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如在上6B“Asking the way”这一课时, 我先介绍我是来自哪里, 然后问学生 (因为我们班有许多外地生) , 并请他们介绍一下家乡的风土人情, 接着我说我想去他们那里旅游, 但不认识路, 问他们怎样走, 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本课的内容,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让学生边听、边说、边练.同时, 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才能实现“教是为了做到不需要教”的目标.

4. 巩固新知及综合能力训练方面

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 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巩固、操练和运用新知识.通过轻松愉快的语言实践练习, 激发学习兴趣.儿童喜欢扮演角色, 喜欢模仿别人, 喜欢表现自己, 当表演得到认可时, 他们的表现欲也得到了满足.所以在教学中, 尽量给学生创造机会, 让学生自己体会、感悟.

二、课堂教学中信息、密度、节奏的管理

组织课堂教学的实质就是组织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美国教育家爱德华·L·桑代克提倡“尝试错误学说”, 认为尝试必然有错误, 错误多, 证明实践多, 没有错误只能说明没有尝试, 不尝试怎能学英语呢?这就要求堂课堂教学中要“多信息”.

多信息:即要求有足够的信息刺激量.我们提倡教师在课堂上尽量使用英语进行教学, 这有利于英语氛围的形成和提高学习的兴趣.如在上课时全部用英文名提问学习, 使用简单的英语课堂用语, 教师再配合手势、表情、动作, 利用音乐、实物、简笔画、直观教具、表演等使学生逐渐理解, 训练他们从听不懂到猜得出, 到完全理解老师说的英文.学生只有理解了, 才会对英语有兴趣, 才愿意去尝试, 从而学好英语.而信息多了, 则会引起密度高.

高密度:即要求学生积极地互相交谈, 增加语言实践和信息交流.皮亚杰认为, 孩子所接受的社交互动的质量和数量将会极大影响他本身成长发展的速度.教学过程中的交往主要指师生互动交往和生生互动交往.因此教师应像一个音乐指挥, 手势指向哪儿, 哪儿就说出英语.这就要求操练方式多种多样, 如全班活动式, 点兵点将或连锁操练式的个人活动, 还有双人、小组、横队、纵队、斜队等的集体活动.如此反复, 学生被充分卷入各种语言活动中,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加强了课堂管理, 提高了课堂效率.信息多, 密度高, 则会引起节奏快.

快节奏:即要求思维主动、积极地快速反应, 这是针对于学生来说.学生只有愿意多尝试, 多交流, 才能够主动去思索;而主动思考了, 又会多次进行交流, 多次尝试.这三者是相辅相成, 密不可分的.

英语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 它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教学管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贯彻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的原则.

三、教学活动组织形式的管理

《小学英语课程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根据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小学英语要创建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所谓活动, 即“课堂活起来, 学生动起来”.“活”与“动”并不是说课堂上吵吵闹闹、杂乱无章.在教学中除了常规手段听说读写外, 还要充分利用学生喜欢的做唱演形式, 以增加活动多样性, 增强课堂趣味性, 提高教学实效性.如我在教“What are you going to do?”一般将来时句型时, 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我事先做好几个纸条, 上面用中文写“看京剧、参加运动会、去远足”等表示有关动作的词组, 然后让学生分组派代表抽纸条, 并做出该动作, 让小组其他同学猜测“Are you going to———?”该生回答“Yes or No”.在教学中还可掺进有竞争性的游戏等, 让学生自由发挥其语言表达能力;累积计分, 最后选出优胜组, 并予以表扬.

四、教师的自我管理

搞好课堂教学管理的另一要素是教师的自我管理水平, 它决定着课堂的管理工作水平.帕特里夏·米勒曾论述优秀的英语教师应具有的几种素质:

(1) 对职业具有极大热忱;

(2) 具有创造力;

(3) 对学生严格要求;

(4) 时常照顾到学生的情趣;

(5) 课堂上的语言自如流畅, 幽默风趣;

(6) 循循善诱, 耐心细致, 对学生一视同仁;

(7) 不把个人情绪和精神包袱带到教室.这是作为一个英语教师努力要达到的目标, 与此同时, 还要有一颗不断进取的心.

文化管理视野下的课堂管理 第11篇

20世纪80年代兴起了有关企业文化的探讨,人们开始从文化视角思考管理问题,从而形成一种与科学管理不同的、相对完整的管理思想和理论。这些思想和理论被应用于企业实践,从而引发了一场深刻的管理革命,“文化管理”由此而生。文化管理与以往的科学管理有显著的不同。

首先,文化管理的中心是人,核心是价值观,它的管理方式以“软性”管理为主,任务是增强组织凝聚力。可以说,文化管理是以人为中心、通过软性管理使价值观群化,最终增强组织凝聚力的管理理论。

一、 课堂管理:从科学管理走向文化管理

1.课堂管理的变革历程

(1)关注课堂纪律和学生的问题行为。“长期以来,人们把课堂活动主要框定在教学活动范围,把教学活动的性质又主要框定在‘特殊认识活动的范围,因而人们通常认为,学生在课堂中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活动,学习的内容不是随意、自发产生的,而是经过选择和教育学加工的人类已经创造出来的最基本的文化知识。” [1]在此前提之下,教师的任务是系统传递被列入教材中的知识。教师是教材的执行者,课堂成为了教师演出“教案剧”的特殊场所,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的角色。在这种传统型课堂相当长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教师相应地形成了以权力为基础的管理观念,于是,维持课堂纪律、控制问题行为成为了课堂管理的基本任务。

(2)关注学生的良好行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从新的层面审视课堂管理,开始关注学生的良好行为,产生了被人们统称为“教师有效法”的一系列研究。“这些方法强调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产生良好的课堂行为,主要集中在对学生行为具有较大影响的三个方面,即教师组织课堂活动的技能、教师的教学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当教师在这三个方面有良好作为时,教师便成为有效教师。”[1]教师有效法立足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而能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

(3)关注学生生命价值。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课堂管理除了维持课堂秩序、促进有效教学这一工具性的意义外,它本身还具有目的性的意义,即课堂管理不只是一种手段,同时它也有自身的目的: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应有的发展。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课堂管理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化,它使学生了解在各种场合受赞同或默许的行为准则,明确什么是受社会期待的适当行为,什么是不适当的行为,并让学生懂得自己在不同的场合应该怎样做。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课堂管理有助于学生人格的成熟,使学生在对持续的社会要求与期望作出反应的过程中,形成独立性、自觉性、自控力、坚持性、忍耐性等成熟的人格品质。在此基础上,叶澜提出,课堂生活是教师和学生共有的人生中的重要生命经历,是他们个体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生活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生活是其职业生活最基本的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 [2]总之,课堂生活对于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

由此可以看出,课堂管理呈现出两个明显趋向:一是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从学生扮演着配合教师的角色,过渡到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发展为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与发挥。二是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意味着课堂要从原先的注重学生现阶段的学业成就拓展到关照学生的整个生命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这使得传统的以控制与维持课堂纪律为特征的科学管理已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课堂管理正朝向以促进学生生命成长为主要特征的新的管理方式转变。

2.文化管理:课堂管理的当代选择

(1)战略管理职能。计划是科学管理的基本职能,在文化管理中,计划管理发展成了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向前看的管理,它以全局为对象,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根据总体发展的需要制定活动的行动纲领。“与通常的计划管理相比,战略管理并不仅仅意味着对组织未来的把握在深度和广度两方面的量变,而且是从简单的定量思维向更高层次的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复杂思维的质变。”[3]战略管理思想应用于课堂管理,就表现为课堂管理既要关注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又要把学生的当前发展与终身幸福结合起来,这是终身教育的题中之义。

(2)学习型组织职能。组织是科学管理的另一项重要职能,组织职能在文化管理中表现为学习型组织职能,认为组织要保持持久的竞争力,必须发挥组织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建设学习型组织,有目的、有创造性地学习。团队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的基础,在组织内部建立完善的“自学习机制”,是学习型组织的核心[4]。学习型组织思想应用于课堂管理,表现为课堂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建立“自学习机制”,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这是建设学习化社会的需要。

(3)自我控制职能。控制职能在文化管理中表现为自我控制。文化管理以人为管理的中心,认为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观念人,能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因此,在管理中应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实现自我控制。自我控制职能体现在课堂管理中,表现为要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提倡学生自主管理。

(4)育才型领导职能。文化管理要求组织领导者具有民主作风,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培养人,特别是重视培育共同的价值观,提高组织成员的需要层次,并发挥团队的作用。这种领导不被眼前的利益所诱惑,着眼于长远发展,从组织文化入手,以提高队伍素质为重点,以增强组织的持久竞争力、凝聚力为目的。这种职能体现在课堂管理中,要求教师从课堂纪律的控制者转变为课堂文化的引领者。

(5)内在激励职能。激励作为一种科学管理职能,它从一开始就是完全以人作为对象的,其目的在于激发和鼓励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以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虽然组织激励的目的都是要激发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但是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在激励主体的定位上有着根本的不同:外在激励是以组织为主体、组织成员为客体的,而内在激励把组织成员既当作客体,又当作主体。激励主客体之间的统一,决定了内在激励必然是以人为中心的激励方式,较之于外在激励更能够达到激励的效果。文化管理中激励方式的主要特点就是内在激励。内在激励职能体现在课堂管理中就是要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 文化管理视野下的课堂管理原则

1.价值观群化原则

文化管理认为人是观念人,人的行为受其观念的巨大影响。人的个体行为受其价值观的左右,而人的群体行为则取决于群体价值观,价值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因此,实行文化管理,关键是培育成员的群体价值观。这个培育过程,实际上是管理者发现和挖掘有利于组织发展的价值观念,并通过各种形式使之被广大员工接受的内化过程。这个文化管理的基本原则即价值观群化原则。

它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1)群体价值观能够使学生的个人目标和集体目标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积极性。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的理想和目标,不同价值观导致不同的目标和追求。群体价值观使得全体学生具有共同的目标,并促使他们把集体目标的实现作为个人自觉努力的内在动力。

(2)群体价值观形成一种文化氛围,对人产生内在的规范性约束。管理学家认为,传统和气氛构成一个组织的文化,同时,文化意味着一个企业的价值观,如进取、保守或灵活,这些价值观成为组织成员活动、建议和行为的规范[5]。课堂的群体价值观构成课堂的心理氛围和文化氛围,随时随地影响着学生能动性的发挥。

(3)群体价值观是组织凝聚力的基石,是培养向心力和认同感的关键。只有形成了群体的共同价值观,全体学生才能对课堂产生一致的认同感,进而形成牢固的凝聚力。

2.动态生成原则

动态生成,是指在师生交往互动的课堂管理中,教师以即时出现的有价值、有创见的情境或观点为契机,善于调整或改变预先的活动设计,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从而达成或拓展课堂目标,使课堂活动获得成功。由于课堂受社会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教师、学生、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的影响[6],这些影响因素又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使得课堂发展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因此,课堂管理必须坚持动态生成的原则,以变化的眼光看待课堂问题,以发展的视角进行课堂管理。

3.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有着主观意志的主体,应该享有一定的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权利。主体性原则就是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管理,学会根据环境要求自主选择目标、自我调控、自我发展,以最终健康、积极地适应环境。它要求教师善于创设适宜的课堂情境,给学生以主动选择的空间,以使他们的主体性能得到发挥,学会选择,学会负责。

4.系统性原则

“课堂是一种有意识协调的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构成的协作系统。”“这个系统是由组织系统、物质系统、人的系统和社会系统构成的一个具体的整体。”[7]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管理过程中要树立全局观念,从系统整体上对课堂系统的各个方面进行规划和调整,以便把各种因素有机协调为一个整体,发挥更大的功能。当出现课堂问题时,要从课堂的整体来分析和把握,从时间、空间与场合,个人与集体,历史、现实与未来,求真、求善与求美等多方面的关系中形成一个全面而正确的认识。

5.活动性原则

活动是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学生的发展不是外在强加的,而是学生借助于他们所参与的活动而主观构建的。活动性原则要求课堂管理要以活动为主要载体,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来提升学生主体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6.创新性原则

文化管理本身就是对以往管理理论的创新,它注重于对人个性的发挥,激发人的创造性。课堂管理应遵循创新原则,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在课堂管理中创新,主要表现为:创新管理目标,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创新管理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创新管理方式,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合作。

三、 文化管理视野下的课堂管理过程

1.确立课堂的核心价值观

(1)与教育、教学目标相协调。课堂管理是为了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因此,课堂的核心价值观必须与教育、教学目标保持协调一致。

(2)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相适应。如果不能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相适应,则在核心价值观导向下的课堂行为会与周围环境产生冲突,影响课堂管理的有效进行。

(3)充分反映教师的价值观。由于教师的价值观是课堂价值观的主要来源和影响因素,因此,如果不能充分反映教师的价值观,势必导致课堂管理活动的混乱。

(4)与学生的个人价值观相结合。课堂价值观不能脱离学生的个人价值观,否则难以实现价值观群化,也就不能内化成为学生的行动指南。

2.建立核心价值观的支持系统

(1)物质支持系统。物质支持系统指的是由课堂环境构成的核心价值观支持系统,包括环境的物理因素和空间因素。课堂的物理环境影响师生互动。舒适的物理环境是课堂互动的重要条件,不恰当的光照、不合适的温度、湿度、噪音、空气污染等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课堂互动的顺利进行。课堂中的空间布局直接影响师生的心理,也影响互动的进行,其中,座位编排模式是十分重要的条件。座位编排不仅反映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物理空间,而且反映了教育理念、管理理念的差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状态。

(2)制度支持系统。制度对群体价值观的作用影响很大,不同的制度影响不同的价值观。课堂管理制度对学生来讲是外加的行为规范,它与内在的行为和道德规范群体价值观是否一致,可以说明课堂管理是否真正确立了文化管理的观念。制度支持系统中最重要的创新制度,课堂要鼓励尝试,宽容失败和犯错。

(3)社会支持系统。课堂的影响因素来自许多方面,使各方面因素和谐互动是课堂管理成功的关键。社会支持系统就是要取得包括教师、学生、学校、家长在内的各方面的支持,共同为实现教育、教学目标贡献力量。

3.在诗意的活动中默化核心价值观

大道无痕,课堂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学生感受不到被管理。这就要求课堂管理者包括教师和学生投身于课堂诗意化的活动中,在一个个充满诗意的活动中默化核心价值观。当师生诗意地栖居在课堂上的时候,一种新的课堂文化才会产生,课堂才会放射出真、善、美的光芒。构建诗意的活动需要遵循如下原则[8]:

神美原则——关注生命,关注情感,关注发展,歌咏世间真善美;

情美原则——师生之间心有灵犀,彼此热情、真诚地投入活动;

景美原则——创造良好的活动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身心愉悦;

形美原则——讲求活动环节的张弛有致,疏密相间,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充分成长。

参考文献

[1] 陈时见.课堂管理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郭进隆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

[4] 张德,吴剑平.文化管理对科学管理的超越.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5] 大内.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孙耀君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6] 戚业国.课堂管理与沟通.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 陈时见.课堂管理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许俊仪,孔祥桐,于莉.诗意课堂概说.当代教育科学,2007(16).

课堂管理 第12篇

一、听中发现,探索途径

一所学校要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必须全方位实现各学科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课堂高效依托于先进的教学模式,实现于教学目标,落实在先进模式运行的各个环节,校本课堂教研必须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学校决策者如果抓住这个根本,立足校情,深入第一线掌握第一手资料,就能创建出适合自身发展的优秀教学模式。

我在工作中是这样做的:薛集小学是一所山区农村学校,地理偏僻,教师少且年龄老化,教学模式陈旧可想而知,教学质量停滞不前令人担忧。如何使教学质量走出困境困惑着我,面临严峻形势,我决心以构建高效课堂为突破口,寻求生路。在实践中我主要做了以下几点工作:一是严肃课堂教学,随堂听课,掌握现状。我坚持两个多星期听完了全校各学科教学,了解了教师教什么,怎样教,效果如何,在整体把握教学现状的同时进行学习对比发现差距。二是反复听,分析现状,发现问题。听课中我发现,教法陈旧,改进不大,观念落后,不求更新,学习不奏效,不结合自身是课堂教学落后的突出表现,整体印象是无规律地冒进。至此,我不断地思索,总结得失,开始设想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的途径。

二、听中求改,构建模式

听课的目的,传统的认识一是发现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审视不足;二是交流教学经验,切磋教学艺术,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在现代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听课的目的不仅于此,而是对课堂教学的科学管理,需要加大研究型力度,面对教学质量这一中心问题,发现亮点,全面激活,整合形成模式,并一条龙地全面推进全校课堂教学改革。

就我校来说,尽管教学方式落后,但孤立静止看待事物是错误的,要相信任何地方都有闪光点,关键是自己的发现。这所学校教师有着十分优良的素质,他们恪尽职守,勤奋工作,工作认真,兢兢业业。老教师十分敬业,以经验闪出亮点;青年教师乐于学习,追求成绩。在课堂管理听课的过程中,我十分珍惜这些实质因素,不断地发现、收集、思索、整理,最终摸索创造出了适合校情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中我主要做了以下几点工作:1.注意评课,集结亮点。对于一节课,我改变了过去形式主义完任务式的评,而是有目的地评,评中发现,把有利于课改的亮点收集起来,不嫌细微,积少成多。2.注重交流体会,探究分析。听完一节课总会有所发现、有所认识,要静心听取别人的看法,体会施教者的初衷,把能促进课改的亮点收集起来。3.打造优质课,摸索路子,构建模式。走进课堂为课改积累了一定方法,为了产生效应,我针对本校优质课进行品牌打造。六年级阅读教学双轨训练落实目标,既备教案又备作业,课堂教学进行目标预设,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训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成绩显著。分析其训练模式,作业轨道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自我的平台,激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学设计这一轨道化解目标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双轨在实现目标上做到了和谐统一。这样课堂教学即能实现配合默契,教与学相辅相成,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至此,双轨训练落实目标教学模式在我校初步形成。4.集结智慧,打造品牌,及时推广。我认为优秀的教学模式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通过集思广益形成的模式有利于推广。为了及时推广模式,我首先采取组织教师进行听、评、悟、学、改,为双轨训练正式进入课改创造前提。其次,组织学习先进经验,对比自己,认识课改的迫切性、重要性和势在必行性。山东杜郎口“三三六”教学模式为我们建立高效课堂做出了榜样,通过学习、分析、思索,我们对比改进双轨训练模式,以使它为我校高效课堂服务。

三、注重灵魂,生成高效

我们知道,形式是服务于内容的,先进的教学模式亦不例外。只有注入灵魂,课堂教学才能从根本上发生量变,促成质变,形成高效课堂。因此,高效课堂的根本是内容,是教学预设知识面训练与文本目标的相应统一。课堂教学只有注入灵魂,才具有新的生成,即创新性。因此,校长不能停留于模式,而是更进一步深入课堂,注重内容,进行分析性、改革性的听,带着不断创新目的,熟化教学目标,设计金点子,创建模式与内容相统一地听。注入灵魂的课改不仅仅要深入到教学设计、目标预设,更重要的是深入一线,比如双轨训练,校长必须走进课堂,学会欣赏,才能发现亮点,发现其妙,反过来迸发自己的智慧火花,萌生创造,设计点子,不断改进,使之日臻完善。高效课堂设计立足于金点子,完善于集体智慧,证实于实践,因此,新的教学模式生成之后要及时听,反复听,去粗取精,不断提升促成优质高效课堂形成,课堂是否高效还要看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力,目标实现与学生学习是否配合和谐,这就更要深入一线听课,明察秋毫。高效课堂的归宿是出成绩,双轨训练模式不仅仅让本校六年级语文学科历次考试中名列前茅,更使本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发生了质的飞跃。

上一篇:中国北车下一篇:校友管理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