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重型肝炎范文

2024-07-15

乙型重型肝炎范文(精选11篇)

乙型重型肝炎 第1篇

关键词:乙型重型肝炎,内科治疗,抗病毒治疗,病死率

我国乙型病毒肝炎感染者众多, 部分患者因各种诱因发生大片肝细胞坏死, 最终导致乙肝相关性肝衰竭, 又称乙型重型肝炎;同时出现许多严重的并发症如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继发感染等[1]。乙型重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复杂, 预后差。肝脏移植被认为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案, 但因其费用贵、器官来源缺乏以及高排斥反应等原因, 阻碍了其发展[2]。所以采用内科方法治疗乙型重型肝炎, 正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探讨乙型重型肝炎内科治疗的方案, 以提高治疗成功率。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将150例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分为两组, 每组75例, 对照组进行常规内科治疗,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进行血浆置换治疗。对照组男44例, 女31例, 年龄21~66岁, 平均 (41.9±1.1) 岁;观察组男46例, 女29例;年龄18~62岁, 平均 (40.4±1.7) 岁。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对住院患者登记, 对既往病例做病案统计。依次记录入组病例的人口自然项目、病原检测指标、治疗方法以及情况, 治疗8周后, 比较两组病死率。进行常规保肝、生命支持、对症处理、核苷 (酸) 类特异抗病毒药物品种不限、中医方药不限。

1.3 方法与试剂:

病原采用微粒子方法检测 (雅培试剂) , HBV DNA采用PCR方法检测 (匹基公司) , 肝功能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 (日立公司) 。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3.0统计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均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 计量数据采用χ2检验, 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纳入对比研究:

15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接受上述治疗后, 对照组2周内死亡人数13例, 观察组为7例,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内科治疗病死率对比研究:

排除2周内两组死亡人数, 对照组住院治疗超过2周患者共62例, 8周后, 死亡19例, 存活率69.35% (43/62) , 病死率30.65% (19/62) , 观察组住院治疗超过2周患者共68例, 8周后, 死亡13例, 存活率80.88% (55/68) , 病死率19.12% (13/68)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明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血浆置换治疗可以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命时间。

3 讨论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努力, 乙型重型肝炎的治疗仍然缺乏特效药物[3], 只能依靠综合手段进行治疗。乙型重型肝炎实质上是一种全身性疾病, 特别在晚期可导致多脏器的功能不全或衰竭, 由于其病死率高, 治疗费用昂贵, 对人们与社会造成较大压力, 目前, 乙型重型肝炎的内科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既往重型肝炎病死率高达70%以上[4], 经过常规内科治疗以及在其基础上血浆置换后, 两组病死率显著下降至30.65%和19.12%, 临床效果十分显著。本研究发现, 患者如能及时得到住院治疗, 且病情可坚持到抗病毒药物发挥疗效, 病死率可明显下降。大多数死亡病例因未用抗病毒药物及应用时间未达到临床起效时间, 也凸显了核苷 (酸) 类药物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5]。

对于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治疗首先应给予基础对症支持治疗, 以促进坏死肝细胞再生[6], 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从而减小并发症的发生率。在此基础上应予以免疫调节治疗, 以改善患者细胞免疫力, 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 防止感染。本研究发现, 对照组住院治疗超过2周患者共62例, 8周后, 死亡19例, 存活率69.35% (43/62) , 病死率30.65% (19/62) , 观察组住院治疗超过2周患者共68例, 8周后, 死亡13例, 存活率80.88 (55/68) , 病死率19.12% (13/68)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明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血浆置换治疗可以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命时间。

综上所述, 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临床症状特点为起病急, 且病情变化快, 易引起严重并发症, 严重时甚至威胁患者生命, 及时准确的病情观察、细致的护理, 可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从根本上降低致死率, 延长患者生命。

参考文献

[1]潘志敏, 刘光俊, 王兴, 等.胸腺肽α1配合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效果观察[J].实用肝脏病杂志, 2011, 14 (4) :273-274.

[2]夏红, 田小利, 杨帆, 等.血浆置换对重型肝炎患者血清HGF、OSM、a FGF的影响[J].重庆医学, 2012, 41 (6) :561-563.

[3]肖德梅, 谭兰香, 姚莉莉.加味茵陈赤芍汤治疗湿热蕴结型慢性重型肝炎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 2011, 17 (8) :24-25.

[4]姚伟, 张光海, 米绍平, 等.丹参粉针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28例临床观察[J].泸州医学院学报, 2012, 35 (1) :56-57.

[5]Fujiwara K, Yasui S, Okitsu K, et al.The requirement for asufficient period of corticosteroid treatment in combination with nucleoside analogue for severe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hepatitis B[J].J Gastroenterol, 2010, 45 (12) :1255-1262.

[6]严淑英.重症肝炎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西安护理杂志, 2011, 22 (8) :561-562.

慢性乙型肝炎护理业务查房 第2篇

护士长:

大家好,今天我们查的是05床朱建勤,本次查房的目的是:

检查级别护理内容落实请况。检查病人现存健康问题的护理措施具体落实情况。了解病人现存健康教育的内容掌握情况,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责任护士(王檀): “朱大娘,你好,今天感觉怎么样?”患者:“现在比来的时候要好多了。”“是这样的,今天我们将对你进行护理查房,大约需要20分钟左右的时间,希望你能配合。过程中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询问我们。”患者: “好的”,王檀: “ 谢谢你们的配合。” 下面请责任护士介绍病情:

责任护士(王檀):

05床,朱建勤,女,66岁,于2016年12月06日“腹胀1月余,双下肢水肿2天。”

为主诉平诊入院,步入病房,患者意识清,精神状态差,入院时测体温36.6C,脉搏101次/分,呼吸23次/分,血压108/87mmhg 入院后给予利尿(呋塞米注射液)保肝降低转氨酶(还原谷胱甘肽,复方甘草酸苷)补钾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减轻腹水生成。

化验室检查示:白细胞3.41x10(9次方)/L,血小板76x10(9次方)/L,谷草转氨酶41U/L。总胆红素52.5umol/l,直接胆红素32.0umol/l,间接胆红素素20.5umol/l,白蛋白29.5g/l,球蛋白43.5g/l,彩超拒查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1 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避免劳累,熬夜。2 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肝性脑病时限制蛋白)易消化低盐食物,避免生冷硬酸辣粗糙坚硬食物。3 对症抗纤维化营养肝细胞药物治疗(还原谷胱甘肽,复方甘草酸苷等)。

腹水治疗:1限制钠水摄入(葡萄糖)2 利尿剂(呋塞米注射液)3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白蛋白或血浆).4,腹腔穿刺抽腹水术。

【观察要点】

1,有无厌食、恶心、呕吐等食欲减退症状,2、皮肤、巩膜有无黄染,有无蜘蛛痣、肝掌、肝臭、肝区疼痛,3、生命体征,有无出血倾向,如瘀斑瘀点、牙龈出血、鼻出血、便血,4、尿量、尿色。

今天是住院第2天,今晨7:00测体温36.6℃,脉搏82次/分,呼吸23次/分,血压97/63mmhg,自理能力25分,压疮评11分,跌倒/坠床评2分。

查体: 巩膜及全身皮肤黏膜黄染,食欲下降,大便颜色正常,小便颜色呈深黄色。

护士长:现病人入院第2天,诊断明确,下面请大家根据病人目前的病情变化提出存在的护理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王檀

一、体液过多:与肝功能减退有关、门静脉高压引起的水钠潴留有关

护理目标:腹腔液体量减少。

护理措施:1限制进水量,进水量限制在1000ml/d。

2限制液体量,遵医嘱给予利尿剂。

3必要时腹腔穿刺放腹水。

二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肝功能减退,引起食欲减退,消化和吸收障碍有关。

护理目标: 住院期间能合理安排饮食、维持营养平衡。

护理措施: 1 给予高热量、维生素丰富和易消化食物、严禁烟酒。限制水钠摄入,限制每日进水量,如有低钠血症进水量少于500ml。肝功能严重损害或肝性脑病先兆者,限制或禁食蛋白质。

卧床休息,增加营养,加强支持治疗。

多食含钾食物,如海带、木耳,预防低血钾。

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营养不良水肿皮肤干燥搔痒长期卧床有关。

护理目标:避免皮肤受损。

护理措施:1长期卧床病人,勤更换体位。

2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拍背,避免局部皮肤受压。

3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减轻瘙痒。

四、活动无耐力: 与肝功能减退、食欲不振有关。

护理目标: 病人能够遵循休息和活动计划,活动耐力增加。

护理措施: 1 嘱病人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2协助病人日常生活。

3与病人一起制定活动计划,逐渐提高活动耐力。

梁侠

五、潜在并发症:

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

护理目标:

使病人意识清楚,防止出现肝性脑病。无出血现象,血压、脉搏、血红蛋白水平正常。

护理措施: 1 评估病人意识状态,最好有专人陪护,做好安全防护措施。保持大便通畅,减少氨的吸收,遵医嘱给予导泻剂或者通便灌肠(禁用碱性肥皂液灌肠),嘱医嘱使用降氨药、护肝药及肠道抗生素,慎用镇静催眠药。

遵医嘱给予补液、输血,以补充血容量,防止低血容量性休克。遵医嘱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神志,监测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等指标。

杨珺

六 焦虑:

与担心预后和经济负担有关。

护理目标:

使病人消除焦虑。

护理措施:

1多与病人沟通,加强心理护理,向病人解释保持乐观情绪的重要性。为病人创造舒适、安全的环境。认真听患者内心的心理感受。健康指导

1休息指导:保证身心两方面的休息,增强活动耐力。2饮食指导:向患者说明,遵循饮食治疗原则和计划。3用药指导:遵医嘱用药。

4心理指导:精神上给予病人安慰和支持。

5家庭指导:让病人家属了解各种并发症的主要诱发因素及其基本表现,发现时,及时就医,定时复诊和

检查肝功能。护士长评价:

(1)责任护士病情汇报比较全面。(2)健康指导与疾病实际情况不相符。(3)基础护理不太到位。

护士长总结:

通过本次护理查房,发现我们的护理工作还存在着护理缺陷,针对上述护理缺陷,我们以现在整改、示教、与家属沟通交流,要求责任护士巡视指导病人。护士长将跟踪检查,持续改进,以提高护理质量。谢谢大家配合!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 护理业务查房

护士长:

大家好,今天我们查的是床周爱玲,本次查房的目的是:

检查级别护理内容落实请况。检查病人现存健康问题的护理措施具体落实情况。了解病人现存健康教育的内容掌握情况,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责任护士(杨珺): “周大姐,你好,今天感觉怎么样?”患者:“现在比来的时候要好多了。”“是这样的,今天我们将对你进行护理查房,大约需要20分钟左右的时间,希望你能配合。过程中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询问我们。”患者: “好的”,王檀: “ 谢谢你们的配合。” 下面请责任护士介绍病情:

责任护士(王檀):

11床,周爱玲,女,50岁,于2016年10月08日“纳差9天”

为主诉 入院,步入病房,患者意识清,精神状态差,入院时测体温36.6C,脉搏80次/分,呼吸21次/分,血压106/69mmhg 入院后给予保肝利 尿补钾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减轻腹水生成。(药物有还原谷胱甘肽,复方甘草酸苷,呋塞米,氯化钾等。

既往史:有乙肝病史15年.化验室检查示:白细胞1.46x10(9次方)/L,红细胞3.09x10(12次方)/L血红蛋白104g/l,血小板66x10(9次方)/L,谷丙转氨酶1680U/L,谷草转氨酶138U/L。总胆红素40.3umol/l,直接胆红素17.2umol/l,间接胆红素素23.1umol/l,白蛋白29.3g/l,球蛋白39.1g/l,钾3.05mmol/l,氯89.9mmol/l,钙2.07mmol/l,彩超拒查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1 卧床休息,减少活动,戒酒,避免劳累,熬夜。2 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肝性脑病时限制蛋白)易消化低盐食物,避免生冷硬酸辣粗糙坚硬食物。3 对症抗纤维化营养肝细胞药物治疗(还原谷胱甘肽,复方甘草酸苷等)。

腹水治疗:1限制钠水摄入(葡萄糖)2 利尿剂(呋塞米)3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白蛋白或血浆).4,腹腔穿刺抽腹水术。

【观察要点】

1,有无厌食、恶心、呕吐等食欲减退症状,2、皮肤、巩膜有无黄染,有无蜘蛛痣、肝掌、肝臭、肝区疼痛,3、生命体征,有无出血倾向,如瘀斑瘀点、牙龈出血、鼻出血、便血,4、尿量、尿色。

今天是住院第5天,今晨7:00测体温37℃,脉搏84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02/65mmhg,自理能力95分,压疮评21分,跌倒/坠床评0分。

查体: 巩膜及全身皮肤黏膜黄染较前有所减轻,食欲有所好转,大便颜色正常,小便颜色呈深黄色。

护士长:现病人入院第5天,诊断明确,下面请大家根据病人目前的病情变化提出存在的护理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王檀

一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肝功能减退,引起食欲减退,消化和吸收障碍有关。

护理目标: 住院期间能合理安排饮食、维持营养平衡。

护理措施: 1 给予高热量、维生素丰富和易消化食物、严禁烟酒。限制水钠摄入,每日进水量限制在1000ml左右,如有低钠血症进水量少于500ml。

肝功能严重损害或肝性脑病先兆者,限制或禁食蛋白质。

卧床休息,增加营养,加强支持治疗。

多食含钾食物,如海带、木耳,预防低血钾。二 活动无耐力: 与肝功能减退、食欲不振有关。

护理目标: 病人能够遵循休息和活动计划,活动耐力增加。

护理措施: 1 嘱病人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2协助病人日常生活。

3与病人一起制定活动计划,逐渐提高活动耐力。

梁侠

三 潜在并发症:

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

护理目标:

使病人意识清楚,防止出现肝性脑病。无出血现象,血压、脉搏、血红蛋白水平正常。

护理措施: 1 评估病人意识状态,最好有专人陪护,做好安全防护措施。保持大便通畅,减少氨的吸收,遵医嘱给予导泻剂或者通便灌肠(禁用碱性肥皂液灌肠),嘱医嘱使用降氨药、护肝药及肠道抗生素,慎用镇静催眠药。遵医嘱给予补液、输血,以补充血容量,防止低血容量性休克。

遵医嘱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神志,监测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等指标。

杨珺

四 焦虑:

与担心预后和经济负担有关。护理目标:

使病人消除焦虑。

护理措施:

1多与病人沟通,加强心理护理,向病人解释保持乐观情绪的重要性。

为病人创造舒适、安全的环境。

认真听患者内心的心理感受。

护士长评价:

(4)责任护士病情汇报比较全面。(5)健康指导与疾病实际情况不相符。(6)基础护理不太到位。

护士长总结:

乙型重型肝炎 第3篇

【摘 要】:目的:研究拉米夫定联合强的松龙治疗乙型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22例患者使用常规治疗,初始同时服用强的松龙和拉米夫定,随之强的松龙逐步减量,拉米夫定常规剂量持续服用。每周检测肝功,每半月检测HBV DNA;结果: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都有所改善;结论:拉米夫定联用强的松龙治疗乙型慢性重型肝炎对患者肝损伤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关键词】:重型乙肝;拉米夫定;强的松龙

【中图分类号】R512.6+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1-0110-02

Treat chronic hepatitis B infection with lamivudine combined prednisolone

XU Ping

(Sichuan Nanchong Central Hospital,Sichuan,Nanchong,637000)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treating chronic hepatitis B infection with Lamivudine combined prednisolone. Method:Treat 22 patients suffered chronic hepatitis B infection with Lamivudine combined prednisolone. Adminstrat them these two drugs, and prednisolone were reducted step by step, lamivudine were adminstrated regular dose. Record hepatic synthetic function every week, and HBV DNA every half month.Result:The clinical systems and quality of life improved.Conclusion:It is good choice to use lamivudine combined prednisolone to treat chronic hepatitis B.

【Keyword】hepatitis B infection;lamivudine;prednisolone

乙型慢性重型肝炎的治疗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若单纯使用皮质激素会增加并发症发生,同时又可诱发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异常,肝细胞坏死加速。而拉米夫定是一种新型高效,直接抗乙肝病毒的口服药,现在使用广泛。我科近来收治的22例乙型慢性重型肝炎给予拉米夫定和强的松龙联合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2例患者,男性住院患者16例,女性住院患者6例,年龄22~53岁。临床诊断乙型慢性重型肝炎,根据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活动度的检测结果,17例诊断为乙型慢性重型肝炎中期,5例诊断为乙型慢性重型肝炎晚期。均为HBeAg阴性的乙型肝炎,HBVDNA阳性,HBVDNA定量检测≥105~7copies/ml。

1.2 治疗方法 内科常规治疗,早晨饭后强的松龙60mg/d口服,晚8点拉米夫定100mg/d口服。强的松龙每7~10天减量10mg/d,至30mg/d,每7~10天减量5mg/d,拉米夫定长期服用。

1.3 观察指标 每周检测肝功能,半个月检测HBVDNA定量,观察时间为1个月,HBVDNA采用PCR检测,试剂由深圳匹基公司提供。

2 结果

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均得到明显改善,治疗1个月,HBVDNA定量检测16例≤1×102,6例HBVDNA定量下降≥4个对数级。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22例存活至今详见表1。

3 讨论

有学者应用皮质激素治疗重型肝炎,以此阻断肝衰竭的发生,取得一定的疗效,但由于使用激素后常并发感染、出血及诱导病毒复制等不良反应,多数学者认为弊多利少,不主张应用。拉米夫定通过竞争性抑制HBVDNA聚合酶及参与新的HBVDNA链合成过程以终止新链合成,从而抑制HBVDNA复制,使HBVDNA 病毒载量下降,肝脏炎症减轻,促进肝功能恢复,阻止肝纤维化的发展[1]。因此,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如HBVDNA阳性,消化道症状重,黄疸迅速上升,有免疫超敏现象存在,可用拉米夫定抑制病毒、强的松龙抑制免疫反应进行治疗。如已并发严重的感染,皮质激素的应用将受到限制,只有通过人工肝治疗清除炎症因子、细胞因子及免疫复合物,使变态反应减轻。本试验22例患者选用拉米夫定、强的松龙治疗,临床症状和体征均得到明显改善,肝功能明显好转,我们认为,对一些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有病毒复制以及超敏现象存在,又无严重并发症,选用拉米夫定、强的松龙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姚光弼,王宝恩,崔振宇,等.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长期疗效[J].中华肝脏病杂志,1999,(7):80-83.

乙型重型肝炎 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选取我院近几年收治的8 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男性55例,女性25例,年龄最大的患者79岁,年龄最小的患者19岁,早期患者38例,中期患者35例,晚期患者7例,80例患者在治疗前HBV DNA均在10拷贝/m L,无应用核苷类似物抗乙型肝炎治疗的病史,排除其他肝炎病毒感染、酒精性肝病以及自身免疫性肝病。

1.2方法:全部患者分为A、B两组,两组各40例,A组为恩替卡韦组,B组为内科综合治疗组,B组住院期间采用内科综合治疗,定期检测肝肾功能、凝血酶原时间、甲胎蛋白、HBV DNA定量以及腹部B超,出院后继续常规护肝治疗,门诊随访,治疗后12周为观察终点,B组不应用抗不毒药物与免疫调节剂;A组在B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强恩替卡韦,口服0.5 mg/d,24周为1个疗程,A组患者服药后要紧密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A、B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3疗效评定。痊愈:肝功能损害指标恢复正常,胆红素与转氨素水平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与相关实验室各项指标有所改善、逐渐恢复。无效:各项指标显示肝损害加重或出现肝外脏器功能衰竭与严重并发症。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A组痊愈1 9例(4 7.5%),有效5例(1 2.5%),无效3例(7.5%),死亡13例(32.5%),总有效率为60.0%;B组痊愈9例(22.5%),有效4例(10.0%),无效6例(15.0%),死亡21例(52.5%),总有效率为32.5%;A组早期治疗有效率与B组相比,A组明显高于B组(P=0.0156),中期、晚期两组相比(P=0.5016);A组有1例患者出现头痛反应,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或因不良反应停药的病例。

3讨论

恩替卡韦是新型的核苷类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国内外相关资料[1]都有证实恩替卡韦的抗病毒活性比其他药物有更强并且更快的抗乙型肝炎病毒活性,本次研究中,B组采用内科综合治疗,A组在B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强适量的恩替卡韦口服治疗,A组的总有效率为60.0%,B组的总有效率为32.5%,两组采用不同方法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有明显差异;此外,其耐药突变的发生率明显比其他药物要低很多,恩替卡韦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早期应用时有显著疗效,而在中、晚期治疗时,效果不是很明显[2],此说法在本次研究中得到证实,A组早期治疗有效率与B组相比,A组明显高于B组(P=0.0156),中期、晚期两组相比(P=0.5016),既往认为免疫病理损伤是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发病的重要因素,而和乙型肝炎病毒数量无明显关系,目前,因为HBV DNA检测的广泛开展,大部分研究表明血清HBV DNA载量和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预后有关,低HBV DNA载量者预后则更好,通常乙型肝炎病毒与机体免疫特性共同作用造成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出现,有效抑制肝细胞内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能够从根本上控制受攻击肝细胞的数量与免疫的进一步活化[3],从而因此减轻肝脏病变的进展,由于机体有免疫清除作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早期的HBV DNA载量明显高于中期和晚期,恩替卡韦治疗的有效病例大多数为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早期患者,且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过程中,A组40例患者中,仅有1例患者出现头痛反应,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或因不良反应停药的病例,此数据说明恩替卡韦在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上具有很好的安全性。

总之,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活跃的慢性重型肝炎治疗时,在正确的综合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合理的给予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不仅能够迅速控制病毒继续复制,还能够减轻机体细胞免疫对肝功能的损伤,最终有效控制病情恶化。

摘要:目的 研究恩替卡韦治疗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有效性。方法 选取我院近几年收治的8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全部患者分为A、B两组,两组各40例,A组为恩替卡韦组,B组为内科综合治疗组,B组住院期间采用内科综合治疗,A组在B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强恩替卡韦。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60.0%;B组总有效率为32.5%;A组早期治疗有效率与B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中期、晚期两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恩替卡韦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早期应用时有显著疗效,而在中、晚期治疗时,效果不是很明显,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临床效果具有很好的安全性。

关键词:恩替卡韦,乙型肝炎,治疗

参考文献

[1]王芳芳,陈萱.乙肝病毒垂直传播机制的研究[J].医药前沿,2014,4(1):65-66.

[2]邹世清,唐舟.乙肝患者血小板五项参数检测结果的分析和探讨[J].今日健康,2013(9):125-126.

本期话题:乙型肝炎 第5篇

广西柳州 彭女士

我国是乙肝高发区,乙肝病毒感染率达60%以上,携带率约为10%,以此估算,我国约有1.3亿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因此你上述“1 / 10”的说法一点也不为过,但在正常的社交场所也没有必要太紧张。乙肝病毒虽然存在于体液中,但其主要还是经过血液传播,唾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中乙肝病毒的量极少,如不是长期大量接触,一般是不会被传染的。

乙肝是一个可通过体液传播的疾病,可我和一个乙肝病毒携带者住在一个房间,所以每次被蚊虫叮咬时我都非常害怕,请问蚊虫叮咬是否能传播乙型肝炎?

湖南长沙 胡先生

研究人员曾在叮咬过乙肝患者的蚊虫身上检测到乙肝病毒抗原,以此推测,蚊虫叮咬传播乙型肝炎是有可能的,但也不要过分紧张,因为从临床的实际情况看,在许多传染病医院中值班的医生和护士并没有很好的避蚊措施,经多年调查,都没有因此而被感染。专家们分析认为可能是蚊虫的唾液灭活了乙型肝炎病毒,使其丧失了传染性;或是因病毒的含量过少,达不到感染剂量而未被传染上。这一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我的一个朋友最近经常感到疲乏、恶心、小便黄,听人说可能得了乙肝。乙肝有什么表现,怎么去医院看病?

海南海口市 李小姐

乙肝临床上以疲乏、恶心、食欲减退、肝区不适、肝脏肿大、肝功能异常等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可出现黄疸(眼巩膜及皮肤发黄,小便黄)。你朋友的病需要马上到医院去检查。为了排除乙肝,首先要做乙肝全套检查(俗称“两对半”)和肝功能(包括转氨酶、胆红素和蛋白三大部分),有条件的还要做乙肝病毒的定性或定量检查(即常说的HBV-DNA检查)。此外,如有需要,有时还要做B超及血、尿、大便常规检查。由于上述检查大多要求空腹,所以你的朋友去检查前不宜进食和饮水。

听说肝炎患者要特别注意饮食,我孩子现在正是肝炎急性期,我应该怎样安排他的饮食?

广东中山 蔡女士

急性肝炎患者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发现腹部胀气时,应暂停吃牛乳和蔗糖。一些容易气化的东西,如马铃薯、豆制品、红薯等,易引起腹胀压迫肝脏,乙肝患者不宜吃。要严格限制盐、味精和辛辣咸酱菜等。饭前忌食甜品,以免影响食欲。如出现水肿或肾功能障碍时,应限制食盐,每日用盐不超过4克,进水量为前一天排出的尿量,再加上100毫升。忌食生冷肥腻之物。急性重型肝炎患者要尽可能减少饮食中的蛋白质,以控制肠内氨的来源,避免肝昏迷。慢性肝炎患者不宜多吃刺激性强的食物,如葱、姜、大蒜以及煎炸烧烤之品;酸冷食品也要少吃。

我曾经是乙肝“大三阳”患者,经过2年的治疗后已经转为“小三阳”,这样病情是否已好转了?

网友 蓝天

“大三阳”和“小三阳”都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血清标记物两种组合的俗称。大、小三阳的关键是看有否HBeAg阳性,有则称为“大三阳”,如果只有HBsAg、HBeAb、HBcAb阳性则称为“小三阳”。由于HBeAg为乙肝病毒复制和具有传染性的重要标志,也是乙肝病毒急性感染的早期标志。所以HBeAg持续阳性提示乙肝病毒在体内持续复制,预后差。过去一直认为乙肝“大三阳”转为“小三阳”是病情缓解,得到控制的标志。但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对大、小三阳好坏的判断,还要根据以下一些情况:临床症状缓解;肝功能正常;病毒没有发生变异(常见为前C区末端变异)。临床中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经过治疗“大三阳”转为“小三阳”,但病情却发生恶化,这是由于乙肝病毒发生变异后可以逃脱机体免疫监视,能够继续繁殖并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对大、小三阳好坏的判断,不能一概而论。

我患有慢性乙肝已经6年多了,最近肝功能反复异常,到医院看病,有的医师建议我使用干扰素,但有的医师又说用拉米夫定好。我想知道这两种药物优缺点如何?

广东东莞 小陈

干扰素(IFN)和拉米夫定(商品名:贺普丁)都是临床常用的抗乙肝病毒药物。干扰素是一种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和免疫调节作用的多肽物质。目前IFN仍然被认为是抑制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复制最佳的首选抗病毒药物。干扰素品种很多,有α-IFN、β-IFN、γ-IFN等等,但抗病毒作用α-IFN最强,因此临床上常用的干扰素赛若金和安达芬都是由α-IFN衍化来的。干扰素的优点在于临床使用时间较长,医生对其使用指征、禁忌症、使用剂量和疗程等均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尚未发现其病毒耐药变异株,同时对丙肝病毒也有很好的疗效;缺点在于必须有明确的使用指征,有发热、白细胞和血小板低下、脱发等副作用,并且不适宜肝硬化尤其是失代偿期患者(会加重病情),使用时间较长(半年以上)会产生干扰素抗体。

拉米夫定为新一代的核苷类药物,对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效果显著,其主要机制为干扰病毒的复制。拉米夫定的优点在于口服给药,使用方便,副作用少,肝硬化患者也可以使用,弥补了干扰素的不足,治疗费用也较干扰素为低。它的缺点在于使用时间较长(半年以上)后,部分病人可产生耐药变异使该药物基本失效,同时由于它并不能清除肝细胞内病毒的超螺旋型cccDNA,一旦停药,病毒又有可能再度复制,因此需要长期服药,以取得持久疗效。

我是基层医院的医生,我们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过程中常遇到乙肝病毒变异的问题,乙肝病毒为什么容易变异,会给治疗带来什么麻烦?

湖南武冈 刘医生

乙肝之所以难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乙肝病毒的变异。乙肝病毒发生变异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乙肝病毒为了逃避打击,需要经常改头换面。二是乙肝病毒基因的多聚酶缺乏校正功能,复制的产品常常与原件发生差异,时间一长,病毒的基因就会发生较大的变异。

乙肝病毒基因变异会给临床带来许多不利因素,例如:有的人治疗后表面抗原(HBsAg)转为阴性,但肝功能仍然异常,很有可能是乙肝病毒的S基因变异后不能被测出,看似病愈,其实并没有痊愈。再如P基因变异,可生产拉米夫定耐药变异株,使拉米夫定失去治疗作用;前C区突变有可能引起暴发性肝炎或慢性肝炎的恶化或肝移植失败等。

我的小孩已经两个月了,由于我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家里人坚决反对我用母乳喂养,请问像我这样带乙肝病毒的母亲能母乳喂养吗?

河北石家庄 郭女士

患乙型肝炎或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母亲能否采用母乳喂养小孩,目前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母亲乳汁中病毒的含量远没有血液中多,加上乙肝病毒的传染途径主要是通过血液,所以新生儿出生后打了第一针乙肝疫苗后就可以母乳喂养了。另一种观点认为,为了减少传播机会,乙肝病毒感染的母亲最好不用母乳喂养新生儿。

一般认为以下情况是不适宜母乳喂养的:母乳能检测到乙肝病毒,提示乳汁内存在乙肝病毒,传染性强;HBV-DNA阳性或“大三阳”的母亲,特别是肝功能异常者;婴儿口腔、咽喉、食道、胃肠黏膜等处有破损、溃疡,或母亲乳头破裂者也应暂时停止母乳喂养;婴幼儿表面抗体(HBsAb)阴性,应及时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待保护性抗体产生后才可母乳喂养。至于表面抗体(HBsAb)阳性的母亲,表示体内已经产生保护性抗体,可以母乳喂养。E抗体(HBeAb)、核心抗体(HBcAb)阳性的患者,如果肝功能正常一般也可以母乳喂养。

我是一个大学生,知道得了肝病不能乱吃药,但我又不知道哪些药不好,您能告诉我吗?

广州某高校 小蔡

据统计,能引起不同程度肝脏损害的药物至少有200种以上,以下是较为常见的:解热镇痛药及抗风湿药如对乙酰胺基酚、保泰松、吲哚美辛、水杨酸、别嘌呤醇等;麻醉药如氟烷、氯仿、甲氧氟烷、三氟乙烯醚等;抗结核药如异烟肼、利福平等;内分泌激素药如口服避孕药、甲睾酮和蛋白同化激素、抗甲状腺素药物等;抗肿瘤药物如6-巯基嘌呤、硫唑嘌呤、甲氨蝶呤、5-氟尿嘧啶等;安定类药如氯丙嗪、三氟拉嗪、地西泮(安定)等;某些中草药如苦楝(川楝)、关木通、苍耳子、菊三七、鱼胆、艾叶、五倍子、石榴皮、蜈蚣粉等;某些复方制剂及某些中草药提取物如青黛丸、雷公藤多甙片等也有肝功能损害的报道。一般来说,有肝损伤的药物,在其说明书上都有注明,患者在服用时要注意阅读。有些必须使用的肝毒药物,则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专家简介:杨运高,医学博士,第一军医大学中医系教授、研究生导师,南方医院中西医结合肝胆病专科主任医师,从事肝胆病研究20多年,在肝胆病治疗领域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理论和方法。他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课题和军队、地方科研课题8项,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军队科技进步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等各级奖项6次,发表论文80余篇,多次应邀出国做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胆病专题报告,已出版肝病专著3部。

作者的话:乙肝因具有传染性,影响上学、参军、工作、婚育,患者深受困扰,迫切需要治疗,梦想有一天乙肝阳性能够转阴性。限于篇幅,在此无法为乙肝患者面面俱到地解答乙肝诊断、治疗、日常调养等方面的问题。读者如有需要,可翻阅我近期在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乙肝阳转阴———专家帮你实现梦想》一书。

乙型重型肝炎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系2006年8月-2009年10月在我科收治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男47例,女23例,年龄19-68岁,平均37.6岁,其中早期22例,中期25例,晚期13例,诊断及临床分型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西安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1]。

1.2 治疗方法

患者均给予促肝细胞生长素、还原型谷胱甘肽、甘草酸苷及血浆、人血白蛋白等保肝支持及防治并发症等综合治疗;血浆置换治疗采用日本产PLasauto-iQ血液净化仪,op-08w膜型血浆分离器,行血浆置换治疗的患者均置于人工肝室,局麻下行股静脉穿刺,留置单针双腔管,建立血管道路,体外循环抗凝采用全身肝素化,血流量为每分钟80-110ml,血浆滤出速度为每分钟25-35ml,每次置换血浆量为2500-3000ml,间隔时间1-3d,每例患者行1-5次血浆置换,共进行96例次。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生命体征,持续心电、血压监护,监测动、静脉压及跨膜压,并每1000ml血浆补充10%葡萄糖酸钙10ml,出现过敏时予地塞米松及盐酸异丙嗪对症。抗病毒药物:拉米夫定片(葛兰素史克),100mg, 1次/d,口服。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内科综合治疗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治疗组:30例,内科综合治疗、血浆置换联合拉米夫定治疗。

1.3 观察指标

患者治疗1月前后临床症状,肝功能,凝血功能,HBV-DNA定量的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的变化

60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表现为乏力、食欲的改善,腹胀及恶心,呕吐的减轻或消失,治疗组临床症状好转率(25/30) 83.3%,对照组好转率(16/30) 53.3%,P<0.05 (x2=4.8)。

2.2 治疗前后肝功、凝血功能、HBV-DNA定量变化

见表1 (P<0.05)。

2.3 转归

治疗组早期患者的存活率为87.6%,中晚期患者为56.4%而对照组早期及中、晚期的存活率分别为48.3%,33.7%。

2.4 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在60例的血浆置换过程中,有11例次不良反应,其中血浆过敏7例次,血压下降2例次,胸闷,呼吸困难1例次,穿刺部位出血1例次,经对症处理后均缓解。患者服用拉米夫定均未见特殊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重型肝炎是机体在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下,肝脏发生大块或亚大块坏死所致肝功能衰竭的一种综合征,慢性重型肝炎在重型肝炎中所占比例高,病死率达60%以上[2]。由于肝脏的解毒功能明显下降,大量有毒物质在体内积聚,使肝功能进一步恶化,脑、心、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也受到严重影响,人工肝可大量清除肝衰竭所产生的各种有害物质,并补充部分因肝衰竭不能产生的物质,具有部分取代脏的功能[3]。其中血浆置换是人工肝治疗中近年来应用最多,最成熟的一种方法,通过采用聚乙烯膜制成空心纤维透析装置,置换出含病理性物质的血浆,降低血液中的胆红素,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等毒性物质,减轻肝脏炎症[4]。而且输入新鲜血浆可补充大量蛋白质,凝血因子及调理素等,有效调整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促进肝细胞修复和再生,减少出血和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乙型肝炎重症化的机制目前大多数学者支持两次损伤学说:一是由病毒直接或间接免疫反应所致原发性损伤,二是以内毒素-细胞因子-肝损伤学说为核心的继发性损伤[5]。由于血浆置换不能去除病因,只是暂时替代部分肝脏功能,而乙肝病毒复制及免疫损伤可使病情加重,因此,早期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是非常重要的。拉米夫定是核苷类似物抗病毒药,通过取代病毒复制过程中延长聚合酶链所需的结构相似的核苷,终止链的延长,能够快速、有效的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水平,减轻肝细胞的炎症损伤,使肝脏的病理得以改善。

通过本组资料显示,治疗前后TBIL, ALT下降,ALB上升,PT缩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患者的存活率显著提高(P<0.05),是靠内科药物及血浆置换治疗不能达到的。血浆置换与拉米夫定联合应用可加快肝功能好转及HBV DNA下降,缩短病程。而且,治疗观察到,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早期应用血浆置换联合拉米夫定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死亡率,中晚期患者因肝细胞广泛坏死,出现各种并发症,进一步加重肝损,肝功能恢复的可能性小,但此类患者可通过血浆置换与拉米夫定联合,肝炎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部分患者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在术前开始应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可防止术后HBV再感染。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0, 8 (6) :324-329.

[2]甘建和, 赵卫峰, 徐杰, 等.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评估及形响因素分析[J].透析与人工器官, 2004.15 (1) :26-30.

[3]刘克洲, 吴仲文.重型肝炎的治疗[J].临床肝胆病杂志, 2003, 19 (6) :323-325.

[4]段钟平.人工肝技术的发展[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5, 11:845-846.

乙型重型肝炎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40例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住院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其中,男30例,女10例;年龄22~65岁,平均36.5岁。诊断符合2000年西安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制订的诊断分型标准。选取15例我院健康体检成人为对照组。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按重型肝炎进行常规治疗,如应用促肝细胞生长素、甘草酸二铵、前列腺素E1等静脉滴注,在护肝降酶的基础上适当用新鲜血浆、白蛋白支持,并对并发症进行相应处理。治疗组加用血浆置换治疗,每隔2~3 d进行1次,共3次。血浆置换采用日本plasma IQ型血浆置换仪,每次治疗前常规给予肝素1 U/kg使体内肝素化,并给地塞米松5 mg防止过敏反应,治疗中给予10%葡萄糖酸钙及异丙嗪对抗过敏反应,治疗后以鱼精蛋白1 mg/kg对抗肝素,每次置换同型血浆2 400~2 600 ml。

1.3 标本收集及检测

治疗组患者分别于置换前清晨、置换后次日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5 ml,分离血清,一管检测肝功能,一管于-20℃冰箱保存待检。肝功能由Beckman全自动生化仪测定,IL-12、IL-18和IL-10的测定采用ELISA法,试剂盒购自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浆置换前后肝功能的变化

治疗后患者肝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明显下降,血清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明显升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与治疗前比较,*P<0.01

2.2 血浆置换前后IL-12、IL-18、IL-10的变化

治疗前患者血清IL-12、IL-18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IL-10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血浆置换治疗后血清IL-12、IL-18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而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1)。见表2。

与对照组比较,*P<0.01;与治疗前比较,△P<0.01

3 讨论

重型肝炎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除由病毒复制诱导机体产生原发性免疫病理损害外,细胞因子也在其中起重要作用,它们是参与肝细胞坏死凋亡过程的主要分子,又与处于不良环境中的肝细胞内生抑制有关[1]。因此,清除炎症介质,阻断炎症级联反应成为重型肝炎治疗的重点之一。

IL-12主要是抗原递呈细胞(如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及B细胞产生,可有效促进CD4+T细胞分化成Th1细胞,增强Th1细胞活性。它具有强大的诱导干扰素γ(IFN-γ)分泌的作用,并增强细胞毒性T细胞(CTL)活性,是最有效的CTL和天然杀伤细胞(NK)的活性刺激因子,介导了细胞毒肝脏炎性反应,同时,IL-12还具有增强IL-18炎性作用的功能,是参与肝脏细胞损伤的主要细胞因子之一[2]。

IL-18是一种新型的致炎性细胞因子,主要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肝脏库普弗细胞产生,可通过激发IFN-γ的表达与合成,促进Th0细胞向Th1细胞分化,进一步刺激Th1细胞分泌IL-12、IL-2等细胞因子,形成由IL-18、Th1细胞因子组成的细胞因子级联,放大Th1反应,调节体内炎症及免疫应答[3]。IL-18不仅能诱导外周血单核细胞产生IFN-γ、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细胞因子,还可激活CTL的细胞毒作用和NK细胞的作用导致肝实质细胞的免疫性杀伤,而且还可以促进FasL介导的凋亡途径引起肝损害[4]。IL-18主要通过肝脏代谢,并与胆汁同时排入肠道,重型肝炎患者有效肝细胞锐减,肝脏处理排泄IL-18的功能下降,IL-18在体内蓄积,其水平随肝细胞受损程度加重而增高,可反映肝细胞炎症和肝细胞损伤程度[5]。

IL-10是一种强有力的免疫和炎症抑制因子,主要由Th2细胞产生。IL-10可抑制巨噬细胞的抗原提呈功能,发挥抗炎效应,能抑制Th1细胞增殖和分泌IFN-γ、IL-12、IL-18等细胞因子,抑制Th1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此外,IL-10可降低CTL细胞功能,抑制NK细胞因子的产生,能够降低局部炎症因子活性,减少肝细胞的炎症反应,减轻肝损害[6]。

本研究结果表明,4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治疗前血清IL-12、IL-18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而IL-10水平明显降低(P<0.01),提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机体免疫系统存在严重失衡,一方面致肝损伤的炎症介质大量释放,而另一方面有保护性的炎症因子明显降低,表明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是多因素的免疫失衡,致使炎症级联反应及肝细胞损伤坏死不断扩大。

采用血浆置换等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肝衰竭主要是通过其机械性血液净化原理来清除患者体内的毒性物质,从而减轻毒性物质对肝细胞的损害以达到治疗目的。血浆置换对细胞因子的清除作用如何,目前有关报道不一[7,8]。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血浆置换治疗后治疗组血清IL-12、IL-18水平明显下降(P<0.01),IL-10水平显著上升(P<0.01),提示血浆置换可迅速有效地清除血清IL-12、IL-18等促炎细胞因子,并提高IL-10等抑炎细胞因子的水平,从而打断炎症级联反应的恶性循环,促进患者免疫系统恢复平衡,有利于减轻肝组织损伤,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从而延缓甚至逆转病情进展,改善预后。

摘要:目的:研究血浆置换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白介素-12(IL-12)、白介素-18(IL-18)和白介素-10(IL-10)的影响。方法:4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分别在血浆置换治疗前后检测血清IL-12、IL-18和IL-10的水平,同时检测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治疗前血清IL-12、IL-18水平明显升高,IL-10水平下降(均P<0.01);血浆置换治疗后血清IL-12、IL-18水平较前显著下降,IL-10水平较前显著升高(均P<0.01)。血浆置换治疗对肝功能的恢复及PTA的升高有明显疗效。结论:血浆置换可降低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IL-12、IL-18的水平,提升IL-10的水平,保护肝细胞,促进病情的恢复。

关键词:血浆置换,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白细胞介素

参考文献

[1]Isoniemi H,Koivusalo AM,Repo H,et al.The effect of albumin dialysison cytokine levels in acute liver failure and need for livertransplantation[J].Transplant Proc,2007,37(2):1088-1090.

[2]何登明,毛青,王宇明.HBV感染者血清白介素(12,2)的水平及临床意义[J].实用医药杂志,2005,21(6):486-487.

[3]马清峰,王威,李丽,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18水平与HBV感染的关系[J].肝脏,2007,12(12):112-114.

[4]刘兰,唐先梅,刘佩芝.IL-18在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7,23(1):60-63.

[5]Shinoda M,Wakabayashi G,Shimazu M,et al.Increased serum andhepatic tissue levels of interleukin-18 in patients with fulminant hepaticfailure[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6,21(11):1731-1736.

[6]万斐琦,黄力毅.IL-10基因多态性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内科,2007,2(3):398-400.

[7]He J,Xu TM,Zhou GP,et al.Influence of plasma exchange on serumcytokines in severe viral hepatitis patients[J].Zhongguo Wei ZhongBing Yi Xue,2003,15(2):106-108.

乙型重型肝炎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怀化市第二人民医院洪江医院2008年11月至2010年11月重型肝炎患者60例,以上患者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脏病学分会2000年在西安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的诊断标准。以上患者均有慢性肝炎或者肝硬化病史,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史,符合重型肝炎诊断标准:凝血酶原活动度<40%,血清胆红素大于正常值10倍以上。同时排除入院时已经发生感染患者、处于潜伏期患者。患者入院后48h后发生的感染成为院内感染。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为27~66岁,平均年龄为(40.3±11.4)岁,其中急性重症肝炎患者2例,亚急性重症肝炎患者3例,慢性重症肝炎患者25例。入院时白细胞计数为(4.3±2.4)×109/L,总胆红素为(336.2±25.4)μmol/L。对照组患者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为25~64岁,平均年龄为(41.2±9.8)岁,其中急性重症肝炎患者1例,亚急性重症肝炎患者3例,慢性重症肝炎患者26例。入院时白细胞计数为(4.1±2.2)×109/L,总胆红素为(342.7±21.7)μmol/L。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分类、总胆红素检查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重症肝炎相关内科治疗,如补充白蛋白、血浆、氨基酸等,同时给予提高肝细胞生长类药物,对照组采用以上常规治疗,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洛西林3.0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中静脉滴注,每天2次,连续应用14d,或者根据患者病情好转、血清胆红素比原来下降超过50%时停药。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内毒素水平;记录两组患者发生院内感染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死亡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0.05,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内毒素水平

观察组治疗后内毒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内毒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

观察组院内感染发生率和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重症肝炎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述清楚。在临床治疗中,仍然以综合治疗为主。在综合性治疗中,应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也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研究表明,重症肝炎容易发生感染,国内文献报道重症肝炎合并感染率在80%以上[1,2]。

重症肝炎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中性粒细胞功能发生改变,肝脏功能下降,特别是肝脏清除病原微生物和内毒素的能力下降。重症肝炎患者不但容易发生感染,而且发生感染的时间较早,有文献报道称,患者在住院第3天即开始有感染发生。再者,重症肝炎一部分患者是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肝硬化患者的肠道菌群容易发生转移:由于小肠肠壁较薄,门静脉高压,导致肠道发生淤血,淋巴回流障碍,使肠壁出现水肿,肠壁屏障功能受损,肠道蠕动能力改变,导致细菌过度繁殖生长,使菌群发生移位,容易发生自发型腹膜炎,腹膜炎的发生率在重症肝炎感染中居于首位[3,4]。此外,重症肝炎患者容易发生胆道感染,居于第二位,胆道感染在临床表现方面不典型,而在临床检查中,多数患者不容易接受胆汁引流检查,可导致临床漏诊。综合以上原因,重症肝炎患者在已经有明确感染灶存在或者尚未明确的情况下,对重度肝炎患者要实施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临床研究表明,早期合理应用抗生素做预防性治疗,能够有效预防重症肝炎患者发生感染或者减少感染发生,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所以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还有研究认为,越早应用抗生素做预防性治疗,患者的病死率降低越明显。如果患者已经发生感染或者感染有一定时间,再次给予抗生素治疗,其抗感染治疗效果较差。因为感染已导致病情迅速恶化,造成致死性的并发症出现。

重症肝炎患者由于肝细胞功能下降,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血常规检查中,显示白细胞计数偏低,若偏高,提示患者存在感染可能。所以,早期应用抗生素是必要的。在抗生素预防性抗感染治疗中,在药敏结果尚未出来之前,可根据临床经验选择青霉素类抗生素,特别是对革兰阴性杆菌敏感的抗生素。阿洛西林是苯咪唑青霉素。阿洛西林对大多革兰阴性菌(包括绿脓杆菌)、革兰阳性球菌和厌氧菌皆有抗菌作用。对绿脓杆菌的抗菌活性较强,为美洛西林的2~4倍,与哌拉西林相似;对耐庆大霉素和羧苄西林的绿脓杆菌也有较好的作用。对链球菌、肠球菌属的抗菌活性与氨苄西林相似,对部分脆弱类杆菌也有较好作用[5]。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观察组治疗后内毒素水平较对照组低,且其病死率和院内感染发生率均较低,说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能够显著改善重型肝炎患者预后,临床效果显著。

摘要:目的 探讨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治疗重型乙型肝炎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怀化市第二人民医院洪江医院2008年11月至2010年11月重型肝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阿洛西林治疗。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内毒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内毒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院内感染发生率和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能够显著改善重型肝炎患者预后,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重型肝炎,抗生素,预防

参考文献

[1]谭林,马超.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防治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发生[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7,10(4):244-245.

[2]杨坤,杨敏亮,闫亮.抗菌药物在肝炎防治中的应用分析[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9,25(3):272-273.

[3]卢欣伟.重型肝炎应用抗生素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6,16(6):338-339.

[4]王丹,李平,王秀英.注射用阿洛西林钠舒巴坦钠药效学研究[J].西北药学杂志,2010,25(3):200-201.

乙型重型肝炎 第9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2月-2008年12月我科住院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28例, HBVDNA阳性, 诊断均符合2000年西安会议制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1], 排除合并HIV、HAV、HCV重叠感染及药物性酒精性肝损害。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3例, 治疗组男13例, 女2例;对照组男10例, 女3例, 2组年龄、性别、病情、肝功能及临床表现, 凝血功能及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均采用内科综合治疗, 如给予甘草酸制剂、谷胱甘肽、促肝细胞生长素、新鲜冰冻血浆, 预防感染、加强隔离消毒, 减少侵袭性操作。治疗组每天加用替比夫定 (北京诺华制药公司生产) 600mg口服, 对照组每天加用拉米夫定 (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 100mg口服。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临床症状、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病死率, 对2组进行血清HBVDNA定量检测, HBVDNA检测仪器为德国Rochec公司Lightcler荧光PCR检测仪, 试剂盒由深圳匹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按说明书严格操作, 观察4周, 每周对上述指标加以观察和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治疗结局

治疗组症状改善率、HBVDNA阴转率、肝功能好转率均高于对照组, 病死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肝功能与PTA检测结果

2组治疗后TBiL降低、PTA升高,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HBVDNA含量变化

2组患者4周内血清HBVDNA含量的变化见图1。

2.4 不良反应

对照组出现肌肉酸胀2例, 治疗组头晕、恶心1例, 其余均无其他不良反应。

3讨论

我国重型肝炎多以乙型肝炎居首位, 其中慢性乙型肝炎占绝大多数,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病死病例中HBVDNA高表达者占61.26%, HBV病毒持续复制以及其诱导的机体免疫功能被激活是引起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发生的重要原因[2], 故对部分病毒复制活跃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治疗中, 抑制或清除HBV病毒, 减少对肝细胞的免疫损伤是关键[3], 由于重型肝炎具有肝内特殊的免疫杀伤过程, 治疗上不宜使用抗病毒生物制品, 因此, 核苷类似物是治疗HBVDNA阳性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较好的选择。

替比夫定是一种合成的胸腺嘧啶核苷类似物, 3期临床试验已验证其具有强效快速抑制HBVDNA聚合酶活性。本研究显示, 替比夫定具有显著的抗病毒效果, 治疗组在2周时HBVDNA明显下降, 4周时大部分降到可检测水平以下, 而对照组治疗2周时HBVDNA开始下降, 4周时才明显下降, 这与梁静等[4]报道的相似。同时, 本研究显示反映肝细胞坏死的总胆红素指标明显下降,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另外, 反映肝脏贮备功能的凝血酶活动度有明显的改善和差异 (P<0.05) , 临床症状明显缓解, 以上说明早期应用强效抗病毒药物, 可以减少病毒引发的免疫损害, 为肝细胞再生提供了有利的内环境和再生的时间, 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本研究中2组病死率和白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能与观察的时间太短有关。

总之, 替比夫定治疗HBVDNA阳性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 可缓解病情, 改善肝功能, 抑制HBVDNA复制, 使用安全, 耐受性好。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 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0, 8 (6) :324-329.

[2]邱英锋, 周小平, 焦建中, 等.磷甲酸钠治疗乙型重型肝炎38例[J].实用肝脏病杂志, 2000, 8 (6) :340-342.

[3]祝桂琅, 钟建平, 黄志荣, 等.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临床研究[J].肝脏, 2002, 7 (1) :36-37.

阻断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 第10篇

乙肝母婴传播的一条重要途径是通过乳汁传播。判断乳汁是否具有传染性最为客观的指标是测定母乳中的HBV-DNA。HBV-DNA被认为是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的最直接、最具有特异性的指标。也就是说HBV-DNA阳性表明母体内存在大量乙肝病毒日传染性强,故当母乳中HBV-DNA阳性时不宜哺乳。因为乙肝病毒主要是通过血液传播,当新生儿或婴儿任一处消化道如口腔、咽、食道、胃、肠道粘膜破损时,母乳中的乙肝病毒就可能通过毛细血管进入血循环而引起乙肝感染。当然,这种危险性也存在于耳、鼻、面部有破损的溢奶婴儿中。

当无条件测初乳中HBV-DNA时,可根据母血中乙肝三系情况来判断。若母血中HBsAg和HBeAg同时阳性时,不宜哺乳,因为此时母血和初乳中HBV-DNA的阳性率为100%。当母血中e抗体(HBeAb)阳性时则可以哺乳,因为此时母血、母乳中HBV-DNA为0。而其他几项乙肝抗原、抗体阳性的不同组合,在母血、母乳中都存在一定比率的HBV-DNA阳性,甚至在个别孕早期曾经是HBsAg阳性后转阴性的产妇母乳中也测出了HBV-DNA,因此,专家们告诫这些母亲需谨慎哺乳。

要防止婴儿患乙肝,重在预防。作为主动免疫,乙肝疫苗已列入我国儿童计划免疫程序。接种办法为生后24小时、1月、6月各接种一次,剂量第一次为20微克,以后每次10微克,预防保护率约70%。若HBsAg阳性的母亲的婴儿三次接种剂量均为30微克。

若产妇在乙型肝炎急性期或恢复期所生婴儿,在生后24小时内应给予特异性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剂量0.13ml/kg,或免疫血清球蛋白(ISG),剂量0.5ml/kg,这样可使乙肝病毒携带率下降,有报道可阻断母婴传播,对新生儿保护率为61.2%。

对HBeAg阳性母亲的婴儿采取乙肝疫苗和高效价免疫球蛋白联合应用,保护率可达95%。

乙型重型肝炎 第1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4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27例, 女13例, 年龄22~85岁, 平均 (45.56±1.32) 岁。所有患者经过相关标准确诊为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0例。对照组20例患者中, 男13例, 女7例, 年龄22~83岁, 平均 (45.06±1.36) 岁。观察组20例患者中, 男14例, 女6例, 年龄25~85岁, 平均 (45.98±1.46) 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内科综合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给予保肝治疗、对症治疗等。观察组患者在常规的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核苷 (酸) 类似物的抗病毒方法进行治疗, 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使用口服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恩替卡韦、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的拉米夫定、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的阿德福韦酯进行治疗。恩替卡韦每日服用0.5 mg/次, 1次/d;拉米夫定每日服用100 mg/次, 1次/d;阿德福韦酯每日服用10 mg/次, 1次/d。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 临床疗效:疗效判定标准具体如下, 患者TBi L、ALT、HBV-DNA恢复正常水平, 患者无任何不适发生为显效;患者TBi L、ALT、HBV-DNA有所好转, 有轻微不适发生为有效;患者TBi L、ALT、HBV-DNA无任何好转或加重, 出现严重不适为无效[3]。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2) 同时记录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者对治疗的满意程度评分, 满分为10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0%, 并发症发生率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观察组患者对治疗的满意程度评分为 (8.52±1.48) 分,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5.03±1.26) 分,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0299, P=0.0000) 。

例 (%)

3 讨论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 同时也是一种影响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严重疾病, 由于其具有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等特点, 目前得到了我国较多医务人员的广泛关注[4,5]。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是一种以大量肝细胞坏死为主要病理特点的严重肝脏疾病, 在临床上极易引起患者出现肝衰竭的症状, 从而威胁到患者的生命, 是肝病患者病故的主要原因之一[6,7]。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发病原因较多, 其中包括乙肝病毒感染、CMV感染、EBV感染和药物中毒以及慢性酒精性功能损害等[8,9]。

在本次研究中,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核苷 (酸) 类似物的抗病毒治疗法进行治疗。笔者经治疗后发现, 经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0%, 并发症发生率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对治疗的满意程度评分为 (8.52±1.48) 分,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5.03±1.26) 分,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0299, P=0.0000) 。

综上所述, 在临床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过程中, 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核苷 (酸) 类似物的抗病毒法进行治疗, 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核苷 (酸) 类似物的抗病毒药物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4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法进行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核苷 (酸) 类似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对治疗的满意程度评分。结果:经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0%, 并发症发生率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对治疗的满意程度评分为 (8.52±1.48) 分,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5.03±1.26) 分,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0299, P=0.0000) 。结论:在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核苷 (酸) 类似物的抗病毒治疗法能够显著提升治疗效果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核苷 (酸) 类似物,抗病毒,慢性重型乙型肝炎

参考文献

[1]李媛媛, 羅天永.慢性乙型肝炎外周血乙肝病毒e抗原与乙肝病毒DNA检测结果相关性分析[J].健康必读 (中旬刊) , 2012, 15 (9) :20-21.

[2]袁建军, 朱晓继.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对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后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分析[J].成都医学院学报, 2014, 9 (1) :80-81, 100.

[3]齐明华, 刘子方, 彭雁忠, 等.替比夫定治疗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和HBe Ag的动态变化及意义[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0, 20 (3) :141-142.

[4]古力纳尔·台外库力.a-1b干扰素联合脱氧核苷酸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J].求医问药 (学术版) , 2012, 10 (6) :625.

[5]朱萍.甘利欣联合脱氧核苷酸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6例疗效观察[J].职业与健康, 2008, 24 (14) :1470-1471.

[6]黎国权, 谭荣斌.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耐药和管理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17) :370-371.

[7]黄越前, 符业阳.脱氧核苷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9) :287-288.

[8]朱瑞, 陆光生, 景日华, 等.208例经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耐药变异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3, 17 (11) :2082-2084.

上一篇:参保意愿下一篇:颈内动脉重度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