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体现范文

2024-08-18

特色体现范文(精选11篇)

特色体现 第1篇

一、独特性

独特性,即不同与其他任何学校,具有明显的独一无二的特色。常言道,“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的世界上也没有两所完全相同的学校,这差异性也正是校本课程存在的理由之一。所以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首先必须充分挖掘学校的特色课程资源,激发教师的潜力,彰显社区以及家长的独特优势。

首先,挖掘学校的文化资源。既然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一种补充,那么校本课程就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教育的作用之一就是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课程又是教育的重要载体,所以教育的文化传承作用有且只能通过课程得以体现。因此课程开发的首要任务就是挖掘学校的文化资源,提炼符合学校办学理念的核心价值文化。

其次,激发教师的潜力。教育学博士徐玉珍说认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意义就是让所有的教师都“站起来”。想要让教师“站起来”就必须给教师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环境,激发教师的潜力,尊重教师的教育智慧,彰显教师在校本课程中的开发者和建设者的地位和角色。

最后,彰显社区及家长的优势。学校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国家社会密切相关,与所在社区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学校处于社区这一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的环境中,所以社区的生活性特色也无形中渗透到学校教育中。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广泛听取家长的心声,考虑家长的需求,彰显家长的独特优势,提高家长的积极性才能有效促进家校联合则。

二、针对性

针对性,即校本课程必须着眼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和认知水平的不同,使得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个性的差异和不同的发展水平的需求,所以,校本课程要关注个性,关注差异,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开设多种类型的课程,学生可以参照校方提供的校本课程清单,从中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满足自身的个性发展去求。把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追求之一,从而真正落实了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的目的,使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健康的发展,使每个人都具有高度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

三、适应性

适应性,即适合于学校的各种现实条件和发展可能性。校本课程的开发其实赋予了学校一个创新发展的空间,让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客观办学条件确立自己的办学哲学,确定学校独特的发展方向。由于校本课程的开发涉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如学校组织机构、师资水平、课程资源等。校本课程的开发只有从本校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学校的各种条件,做到真正的因地制宜,这样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在具有特色化的同时,也兼具适应性,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适应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适应学校的长远性发展,使校本课程能真正的做到,根植于学校,依赖于学校,服务于学校,彰显学校的活力和特色。

四、民主性

民主性,即学校要有一个民主自由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构。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校长是主导,教师是主体,学生是主体,社区家长是重点,所以校本课程不是某一团体或个人的教育研究成果,而是群体智慧的结晶。因此学校想要进行变革或革新,首先就要有一个民主自由的组织机构,让教师敢于发言,学生敢于说出心声,社区和家长敢于建言献策,营造一个真正的自由民主的学术研究氛围,尊重每一个人的智慧;其次要有个性化的管理机构,反对传统的集权领导管理模式,实行多级管理,教师、家长、校长三者之间能够进行不断的对话和合作,广泛征求专家、学生、家长、社区等方面的意见,通力合作,积极探索形成一种民主氛围。

五、开放性

开放性,即学校要有要有一定的包容性,课程内容能够总览古今,兼并中西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以地方文化为主要内容,但是他所设计的文化内容不应局限于风土人情、历史人物、民间艺术、传统体育、风景名胜等课程资源,还要从地方文化与历史、经济、社会生活相互联系的探究地方文化,探索学校与地方文化的时空互动发展,实现课程内容的开放性,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此外,在开发校本课程内容时,还应该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分析社会现实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的有关知识纳入教学内容;适当引进当前的国内外社会热点问题,先进的科学技术,前沿理论等富有时代特色的内容,做到博古纳今,环视全球。

六、多元性

多元性,即从多个领域开发课程内容、多个主体实施校本课程、多种方法评价校本课程。

第一,多领域开发课程内容。如果按照学生与世界的关系进行分类,可以把课程分为自然与科学、人文与社会、身心与健康、艺术与情趣、生活与实践等五大领域。其中,自然与科学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文与社会体现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身心与健康体现的是人与自我的关系,艺术与情趣体现的是人与文化的关系,生活与实践体现人与生活的关系。这五大类既确保了课程的全面性,也确保了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实现。

第二,多个主体实施校本课程。成尚荣先生说,课程是跑道,课程是“机会”,课程是师生共同创造的“礼物”。这一观点说明课程是师生共同学习和成长的机遇。既然课程是师生共同创造的“礼物”,那么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就不应该忽视学生的主体角色。跬步课程的实施倡导师生共同参与,把教师和学生都视为课程实施的主体,追求多元的课程实施主体。

第三,多种方法评价校本课程。校本课程评价方法的多样化体现在将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结合、等级与评语相结合、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

摘要:现阶段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即在保证基本的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又给学校预留一个创新发展的空间,让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客观办学条件确立自己的办学哲学,确定学校独特的发展方向。众所周知,特色化课程的建构是创立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主要载体。本文认为校本课程的特色应体现在独特性、针对性、适应性、民主性、开放性和多元性六个方面。

关键词:校本课程,特色

参考文献

[1]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崔允.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回归生活++立足文本++体现特色 第2篇

——小学地方课程《天气和我们》案例有感

【内容摘要】:小学地方课程采用主题活动的形式编排,具有选择性和开放性,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对某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设计多种解决方案,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因此教师在重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需求时,尽量让学生亲近自己家乡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提倡体验与感悟,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教学时让地方课程回归生活,但不脱离文本,并能更好的体现小学地方课程的特色。

【关键词】:回归 立足 特色 案例背景:

三年级在小学阶段是过渡年级,是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从可塑性强转向逐渐定型的重要过渡阶段,这一时期的孩子更需要家长的关心,鼓励和帮助。三年级的小学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很容易接受别人的评价并产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同时他们的生活经验不足。

天气每天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三年级学生已经对天气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认识来自于平时的生活经验、每天的天气预报或其它的书籍资料,但他们还不清楚天气的基本特征和一些天气的常识,当你问及他们今天的天气怎么样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回答“今天有太阳,今天下雨,树叶绿了”等,尤其是对一些灾害性天气并不是很了解。所以我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各种灾害性天气和天气符号及特征有一些认识了解,培养他们能够更加关心天气,准确观察天气,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从而让他们走进“天气”。

案例描述:

《天气和我们》是小学地方课程《人•自然•社会》第42页的第21课。我先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介绍让学生知道我们杭州地区常见的天气现象有晴、阴、雨、雪、台风、梅雨等。

2、通过记、贴、说等活动认识天气预报中常见的天气符号。

3、通过活动了解天气现象对我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教学重点:认识常见天气现象。教学难点:知道天气现象对我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以下是我上这一课中的一些片段。片段一:了解天气和我们的关系

1、同学们,今天是什么天气呀?

学生根据当天的天气来回答。(今天是晴天)

2、如果双休日天气好,你会干什么?如果下雨,你又会干什么呢?

生1:如果天气好,我要去外面游玩;如果下雨,就不能到外面去游玩了,只能待在家里看电视了。

生2:如果天气好,可以晒衣服,晒东西;如果下雨,就不能了。生3:如果天气好,我可以到外面去打篮球;如果下雨就不能打篮球了。„„

设计意图:

让学生感受到天气和我们的密切联系,感受到天气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我们的心情和生活。

叙述:

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实质上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天的健康成长,帮助每一个学生过好每一天。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为基础,不断充盈和扩展他们的现实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现实生活世界的美好和快乐,认识到课堂教学是他们的一种特殊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是他们现实生活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他们在课堂教学这一特殊的生活实践过程中得到健康发展,又在发展中愉快地生活着,从而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引导他们积极地创造并享受今日的生活,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成为精神之流进入学生的生活,才能焕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学的开心,学的轻松,而且掌握知识的效率很高。学生都愿意学,都乐学。片段二: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

气象大闯关

1、第一关:记一记

看图识记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

2、第二关贴一贴

用天气符号记录一周的天气。

3、第三关:说一说

看天气预报图,说说看懂了什么?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三个环节,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会知识,掌握知识。真正做到在做中学,乐中学的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叙述:

小学地方课程的教学采用课内课外紧密结合的形式,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生活经验。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注重教学的实效性。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倡导制作、观察、调查等,体验和感受生活,发现和解决问题。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是他们思维过程的体现。动手操作,可以使他们获得感性认识,从而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教学中我重视了让学生动手记一记,贴一贴,通过动手,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知识的学习中,培养能力,发展思维。而且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动手操作最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激发学习新知的欲望,促使学生进入最佳状态,并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让学生爱上学习。片段三:了解天气预报的好处

1、天气预报可以让我们及时改变出行计划,还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便利呢?请小朋友听一则天气预报,一边听一边想,这则天气预报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生1:天气预报里告诉我们今天天气是晴天,还告诉我们温度9到23摄氏度。生2:还告诉我们东北风6级,阵风7到8级。

生3:天气预报里还告诉我们在这样的天气里,合适做什么,不合适做什么。

2、你们遇到过哪些灾害性的天气?你是怎么做的?有什么感想? 生1:灾害性天气有大雪、暴雨、台风、干旱、梅雨等。生2:遇到灾害性天气时,不要外出,待在家里。

3天气预报既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又可以帮助我们减少损失。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地方查询到天气预报呢? 生1:我在电视里看见过。生2:在报纸上看见过。

生3:可以通过拨打电话114查询。

„„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到天气预报既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又可以帮助我们减少损失。对我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了解到怎么样来查询天气预报,提早预防灾害性天气。让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关注我们的地球,关爱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的地球更美好,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

叙述:

现在的课堂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各种有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学生有高尚的人格、良好的品质,还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关心他人、学会共同生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就是要构建学生主体。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做到课堂内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有时看起来很乱,但那是在讨论问题,而不是打闹。有时很安静,那是在听讲,是在思考。教师管理井井有条,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该活的时候活得起来,该静的时候控制得住。这样的课堂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案例评析:

在整堂课中,我尽可能挖掘并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原本显得陌生抽象的知识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天气知识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还特意请学生模拟天气预报员,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并且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心想:当一位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后本来从只能懵懂的收听天气预报变为主动预报天气预报时,心里会有多大的成就感。在教学中我通过记一记、贴一贴、说一说来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使学生在动手、动口中学会知识。这样的设计会是学生学的很轻松,兴趣盎然,学习效果也很好,学生真正的在做中学,乐中学。在这节课中我重视让地方课程回归生活,让学生乐学善思。

我在教学时根据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图片、视频、动手操作等一系列活动相结合来教学。在学生观看视频、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天气和我们之间的关系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在提问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 4 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乐学善思。使所学的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如何做到让地方课程回归生活,立足文本,体现特色,我做了以下几点:

一、让地方课程回归生活在课堂之前

小学地方课程采用开放的学习方式,强调探究的学习方法,重视学习能力的提升与探究意识的养成,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渐达到知识学习、能力发展和人格健全的和谐统一,完善热爱家乡与关爱社会的道德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因此,我让学生在课前从各种不同渠道收集天气方面的资料或趣闻,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并做记录,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搜集、记录资料的过程就是很好的学习过程。通过此类活动,可培养学生初步学会利用课本以外的资源获取地方课程信息的基本技能,培养地方课程学习的能力。同时有了充分准备的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竞相发布自己从书上、报上、网上、电视上的发现,在课堂上参与交流,展示是最好的评价。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产生学习乐趣、积极的情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让地方课程回归生活在课堂之中

小学地方课程力求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重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需求,让学生亲近家乡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提倡体验与感悟,在体验中认识家乡,在实践中感受家乡,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逐步融入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因此,在课堂上我充分让每一个个学生进行讨论发言,注重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发展,我在课堂上采用小组讨论,在课堂上让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启动思维,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学习方法,在讨论中每一个人都有机会体现自我,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探求知识的快乐。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在课堂中我也注重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会知识,掌握知识。

三、让地方课程回话生活在课堂之后

小学地方课程采用主题活动的形式编排,具有选择性和开放性,为教师的教 5 和学生的学提供了广阔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对某一问题提出不同见解,设计多种解决方案,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因此,我在上完《天气和我们》一课后,让学生自己去设计一个天气预报,其中内容要有天气情况、温度、紫外线指数等等和温馨的提示,可以提醒任何你想提醒的人。这样不仅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而且也深深体会到天气和我们之间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共同来关注我们的地球,关爱我们的生命,增强生命的意识。

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学习方式,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有意义的接收性学习结合起来。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掌握知识、开放思维、形成能力,真正让地方课程回归生活,让学生乐学善思。

参考文献:

1、小学地方课程三年级《人•自然•社会》第42页的第21课。

2、《地方课程国家课程标准》。

刍议中职体育如何体现职业特色 第3篇

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

中职体育教学必须重点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的理念, 为他们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参加体育锻炼得习惯打好基础。进入社会之后人生的道路也正是考试, 在漫长的一生当中, 体育锻炼习惯对他们的健康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学生最后一段学校学习期间, 尽量让学生掌握系统的体育知识并使他们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 根据中职学校的办学宗旨, 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 确立以培养学生体育的理念, 以提高他们的体育水平以及体质为目标, 以提高他们身心健康为教学目标。中职体育教学体系要将育人与育体同步进行, 按照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要求, 提高操作水平以及终生受益的体育教学。利用教学培养他们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 使他们尽早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二、强化体育教育的职业特色

必须充分结合学生今后就业的要求设置科学合理的中职学校的体育课程体系, 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加强学生的体能与素质, 培养意识、掌握技能。从业者不仅要掌握过硬的技术, 还应具备健康的体魄, 从能胜任事苦、脏、险、累等工作岗位。学校应当根据学生的专业特色, 充分结合职业劳动的要求, 切实掌握学生今后的工作岗位对于体能的具体要求, 容易产生哪些职业病, 选择科学的教学内容, 开展个性化的训练, 使得他们的身体素质能够适应职业要求。钳工、管工、焊工、铆工这些工种的特点是全身都需要参与运动, 工作强度高, 并且固定反复用力, 工作过程中蹲、弓、立等各种姿势都有, 对于从业人员的四肢力量有比较高的要求, 并且需要一定的耐力。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进行轻器械体操训练, 比如练习哑铃、杠铃灯, 以训练学生的四肢力量, 为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同时强化了健美肌肉练习、健身跑等练习, 教学过程中还开展单人过独木桥等项目的学校, 以提高他们的平衡能力, 并且要求学生利用早晨的时间进行跑步训练, 提高的力量素质, 为将来的工作打好身体素质的基础。中等职业教育要求学校体育工作符合教材现代化、多样化以及娱乐化的要求, 调动学生的学习体育的热情与兴趣, 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的习惯。

三、开展模拟劳动教学

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性质决定了他们是体力劳动者。因此, 学校必须充分结合学生将来的工作岗位的特点, 以体育训练为手段, 以提高体能为训练目标, 开展模拟劳动技能的运动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体能, 还能为他们将来的工作打好身体方面地基础, 从而使得他们能够快速适应、胜任工作岗位。为了提高焊工学生的臂力以及协调性, 在教学过程中, 进行一些模拟劳动技能的锻炼, 例如让学生站在不同间距、高度的地方, 组成一个圆圈, 再开展实心球的传接训练。从而提高他们的双手以及双臂的力量与和耐力。还可以在不同位置放各种重量的杠铃或者哑铃, 让学生在移动过程中快速搬运。分组之后以游戏的方式进行锻炼, 使得这种训练充满趣味性, 提高学生训练的积极主动性,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防止损伤保健教育

长时间从事任何一个职业都会在不同程度上给人造成身体的不适, 职业病以及职业损伤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学校在体育教学中应有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加强这方面的锻炼, 使得他们在日后的工作中减少出现劳动损伤。比如钳铆焊等工种, 所接触的都是各种各样的金属器件, 假如防护不当, 极易导致身体受到损伤。因此必须教育学生掌握今后职业的特点以及容易出现的各种劳动损伤, 利用开展对应的训练与防护, 尽量避免劳动损伤对他们的健康产生的影响与损害。应当有预见性地安排一些教学训练项目, 比如增加肌肉活动量, 利用强健的体能减少职业造成的损伤, 尽量保护他们的身体健康。中职学校的体育课还应当给学生传授有关职业健康的理论知识, 利用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 使他们切实掌握各种职业养生以及健身知识, 以免因为长时间的职业习惯造成身体损害的职业病, 通过掌握科学的体育训练方法以免工作中发生职业病。

在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理念的基础上, 还应当强化学生的体能训练, 从而让他们具备过硬的体能面对将来工作岗位的挑战。因此, 学校的体育教学必须充分结合今后的职业特点对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等进行调整, 从而使得体育教学与就业岗位有机结合。

摘要: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应结合学生就业方向设计教学内容与方法。在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理念的前提下, 还应强化学生的体能训练, 使得他们能够拥有良好的体能迎接工作岗位的种种挑战。因此, 学校的体育教学应当充分结合今后的职业特点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等进行调整, 使他们能够在学校期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

关键词:中职,体育教学,职业特色

参考文献

[1]陈欣华:《中职体育教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科技信息》, 2010 (07) 。

主题餐厅的文化特色及其体现方式 第4篇

【关键词】主题餐厅,文化特色,体现方式

中图分类号:f719.3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10(2015)11-003-50

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对饮食环境会提出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做法,但万变不离其宗,都讲究环境与美食之间的和谐,甚至是另辟蹊径、出奇制胜,以求为饮食增加情趣。

一、我国主题餐厅的兴起与发展

1、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主题,也即中心思想、主要内容。主题餐厅便是通过提供不同的菜肴、环境以及服务

方式来反映不同文化特色的餐厅,它以主题方式营造出一种深层的文化经营理念。主题餐厅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差异化竞争,鲜明而深厚的主题是主题餐厅生存和发展的资本。餐厅主题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各种要素来深化文化特色、突出主题,带给顾客独特的体验感受,形成差异化的满足感和文化享受,并留下深刻印象。

2、消费者心理的变迁

消费者的就餐心理从以前的吃饱、吃好,逐步发展为吃得健康、吃出特色、吃出品味、吃出文化,就餐的需求越来越细化和多样化。许多客人,尤其是异乡或外国游客,在用餐时吃腻了常规菜肴,常常抱着一种猎奇的心理,总想吃到新花样、寻到新感受。于是带有“新、奇、特”的菜肴和餐厅变成为了他们的首选。如:有人不远千里开车到农家小院只为吃一点农家野菜或山中腊肉,就反映出当今人们渴望返璞归真、追求自然的心理需要;再如近年来流行的“知青火锅”、“老三届食乐城”就是为了满足人们怀旧情绪的心理需要而产生的主题饮食。

二、主题餐厅的分类

“主题”是餐厅的灵魂,应渗透、贯穿于餐厅的所有内容之中。主题的表达应准确、完整、独特。主题的划分与确立主要有以下七类方式:

1、按地理位置分

按照大范围的地理位置可以划分为如:日本料理主题餐厅、韩国烧烤主题餐厅、欧洲风

情主题餐厅等,地域范围缩小一些还可以细分为如:中国的齐鲁风味主题餐厅、巴蜀风味主

题餐厅等。

2、按年龄因素分

不同年龄层的顾客有不同的消费能力、消费偏好、消费习惯。因此,可根据年龄变量创

设不同的主题餐厅,以迎合不同年龄顾客的需求。如:以儿童为主要对象的亲子主题餐厅、以老年人为主要吸引对象的寿宴主题餐厅等。

3、按职业因素分

不同职业身份的人有不同的社交圈和消费能力,如:便于洽谈业务的白领高档餐厅、高

校学生餐厅、社会普通大众餐厅等。

4、按文化类型分

按照消费者对不同文化的兴趣和喜爱可划分为如:音乐主题餐厅、文学主题餐厅、影

视主题餐厅、摄影主题餐厅、迪司尼主题餐厅等。

5、按历史年代分

不同历史年代能唤起不同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如:怀旧复古类主题餐厅、时尚前卫型主

题餐厅;不同的历史时期又可细分为清朝主题、唐朝主题、现代时尚类、梦幻未来类等主题。

6、按民族民俗分

少数民族的民俗民风通常是汉人和外国人的兴趣所在,如:藏族风情主题餐厅、傣族风

情主题餐厅等。

7、按宗教类型分

宗教信仰是信奉和崇拜自然的神灵而产生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目前,全世界的宗教徒

约占总人口的半数左右。每一类宗教都有不同的教义教规和典章制度,表现在餐饮上也有一

定的禁忌。如:清真主题餐厅就是伊斯兰教的宗教主题餐饮,其根源是来自伊斯兰教禁食猪

肉的条律。

三、主题餐厅的文化展现

凸显主题文化的关键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各种要素来深化特色,营造出一种无所不在的 整体氛围。这一点有别于“特色餐厅”,对于特色餐厅而言,特色主要体现在菜式上的突破,但特色餐厅并不一定是主题餐厅,因为主题餐厅除要有特色鲜明的各类特色菜之外,还非常注重主题文化的深度开发,注重相应环境的营造,“菜品”、“环境”与“文化”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具有独特概念和竞争力的主题文化餐厅。

1、外在主题文化的展现

外在主题文化的展现主要通过两方面展现:

首先是餐厅形象和环境。主题餐厅的形象是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方面形象的相互结合,其中视觉形象是最容易塑造主题风格的。环境里的各种事物,如摆设、装修风格、色彩、采光、标识、音乐、员工的服饰等,都会饮食活动增添一层客观的精神色彩,并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用餐者的心境和情绪。所以,饮食环境组成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十分重要,其直接影响用餐者在欲望上、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满足程度。

本课题小组对多家主题餐厅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其中存在很多问题,但也有个别优秀的案例。如:成都郫县的 “田园印象老食堂” 主题餐厅,该餐厅在店面装饰和经营品种上都着力突出“田园生活”的主调。餐厅的墙上挂着老玉米、红辣椒、煤油灯、旧挎包、黑板报等乡村老旧物品,无不引起食客们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怀旧的感受。对于餐具,餐厅选用粗陶大碗、竹篓竹筐和铁制餐具等,尽显农家风貌(见图1、2)。在包间中采用农村常见的蓝印花布作为门帘和桌布,并且以乡村比较重视的农历十二节气的名称进行分区域设置包间名,如“雨水”、“春分”、“夏至”等,字体则选用最为朴实大方的毛笔手写体,所有这些细节都以视觉符号的方式传达出田园主题。服务人员的服装也成为展现主题文化的道具,男女都统一选用传统的画布短袄和大裤,装饰图案以花鸟为主,色彩以大红大绿凸显乡村的质朴。另外,从听觉角度出发,田园印象老食堂在食客进餐的过程中还穿插表演一些具有乡村特色的歌曲或音乐,营造出更加浓郁的田园氛围,让消费者有着不同于其他主题餐厅的文化体验,印象深刻。根据课题小组对消费者的调查,98%的顾客在就餐后表示“田园印象老食堂”主题餐厅的环境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特色浓郁,非常愿意带朋友再来体验这种特殊的餐饮环境。图1 图2

再如北京的“**庄”主题餐厅,是我国第一家以武侠文化为主题的餐饮企业,其大门上的对联“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在第一眼就将人置身于跌荡起伏、快意恩仇的武侠**环境中。

其次,外在主题文化的展现途径便是餐饮产品,这是主题餐厅的主要卖点,它的质感和味感是满足用餐者最基本的口腹需求。主题餐厅经营的产品品种不在多,关键在于菜品的特色及其与主题文化的联系。同时,对菜品的命名也需要运用艺术的手法,不仅要符合菜肴本身的特点,还要符合主题文化的特色,增添审美的情趣,给人印象深刻。

2、内在主题文化的蕴含

内在主题文化通常是由员工的素质、餐厅的服务形象、服务内容等“软件”体现出来的。

服务形象首先体现在服务员的形象上。服务员的服务表现应该在言谈举止中传达主题文

化的特色。如 “田园印象老食堂” 主题餐厅的所有服务人员展现出来的都是健康、爽朗、豁达、大方的精神面貌,符合消费者对田园人家淳朴、直率的印象。“**庄”武侠文化主题餐厅的服务用语统一编制成江湖用语,比如称呼顾客为“大侠”,迎客用语为“丐帮帮主到!青城派掌门人到!少侠客到!”、送客用语为“后会有期,恕不远送”等,别具匠心,充满趣味及主题体验性,让顾客感觉到自己角色的转变,暂时脱离现实而身处江湖之中。

依托餐厅服务的特色内容也能为主题的展现增分添色。如:北京有家电影主题餐厅,通过举办与电影相关的活动,来体现主题特色。餐厅每周会举办一场导演的活动,主要是放映交流会,每次放映活动,影片导演都会到场,阐述自己的创作意图及感受并与观众做全方位交流。无论是拍电影的人,还是喜欢看电影的人都知道该餐厅有个电影沙龙。另外,餐厅每年夏天都会在餐厅外面的广场放露天电影,吸引了更多爱好电影文化的消费者的共鸣。

四、总结

在当今强调差异化、特色化和体验经济的时代,找准文化主题、实施顾客体验是主题餐

“个性化”教学体现办学特色 第5篇

农村学校的“个性化”

校本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一项决策,它符合社会的要求,符合教育的需要。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比不上城市学校,在当今学校多样化和特色化趋势日益明显之时,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的差距也日益明显。课程是体现学校特色的重要因素。以前,国家实行课程统一管理,在课程方面城乡学校都没有优势。不过,现在,决定实行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现多样化和特色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给农村学校创办“个性化”学校带来机遇。因此,校本课程带着这种特殊的使命走进了农村学校。

如何让校本课程发挥它最大的优势,如何让此课程“精致化”地走进农村完小,学校又如何以校本课程这个媒介和平台更好地展示学校本身独特的学校文化,笔者以绍兴市马山镇车恂如小学校本课程的实践活动为例,浅谈自己的感受。自从校本课程进入这个普通农村完小以后,学校就开始了它不同寻常的特色学校文化之旅,在这个农村學校,校本课程这朵神奇之花渐渐地越开越旺。

校本理念促成特色社团。校本课程是学校创办“个性化”的绝佳机遇,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就可以形成自己学校独特的文化。为适应教育现代化要求,为体现新课程标准培养目标,为体现学校传统教育特色,为对全校师生产生强有力的感召力、影响力和凝聚力,学校运用校本理念提出“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发展教育办学理念,凸现学生主体,发展学生个性,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全面实施主体性发展教育,学校形成鲜明特色,学生也得到了充分发展。

校本课程的优势与创新

学校树立“箐箐校园,国乐飘香”“班班有歌声,人人会乐器”的主题文化,学校先后投资5万余元购买了一批民族乐器,如二胡、扬琴、柳琴、琵琶、古筝、笛子、大提琴、乐琴,葫芦丝等,为学校开展特色教育提供了物质保障,学校邀请绍兴艺校汤幸、赵兴龙、章银龙、瞿超华等老师,柯岩风景区民乐团王文燕、徐兰、王高英等专业人员,原绍剧团作曲家陈顺泰,小百花艺术中心王九妹,平湖调传人王玉英等专业人员作为学校外聘老师。定时、定点、定人,利用每周技艺课进行教学。学校因此相继成立锣鼓组、弹拨组、琵琶组、拉弦组等,并建立了一支专业的民乐教师队伍,为“民乐进课堂”提供了机制保障。有着绍兴市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社团”称号的“小鸭倌民乐队”已在省内外小有名气,民乐的相关信息也被多家新闻媒体报道,真正成为了学校响当当的校园文化特色,小鸭倌民乐队取得了成绩喜人:绍兴县的演奏比赛中《中秋欢》获二等奖;参加绍兴市关心下了一代工作委员会主办的文艺演出获二等奖。近年来,多次参加社区演出,在群众中有了很好声誉,在市县等多项大型文艺演出中合奏《喜洋洋》等民乐传统曲目获得好评。这种校本课程开展的实践活动不仅充实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是学校所独特的校园文化特色,从构思到实施到收获,每一步都渗透着校本课程的优势与创新。

在实践中获得成功

在民乐进行得如火如荼时,学校又对校本课程的实践活动继续深入研究,开展“国遗进校园”活动,对被成为曲艺“活化石”且已濒临消亡的平湖调进行了继承和发扬。绍兴平湖调,简称“绍兴平调”,曾称“越郡南词”。曲种因所唱曲调《平湖调》而得名。该曲调在音乐、文学和语言等方面与其他曲种不同,有其独特的风格。绍兴平湖调创始于明代初叶,清代初期已经盛行。平湖调历史悠久、是明、清江南说唱艺术在绍兴的传存,对于研究、认识江南说唱艺术的发展、沿革,探索其内在的发展规律,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学校拥有较好的民乐底蕴,聘请平湖调老艺人王玉英作为校民乐队的琵琶指导老师进行专业指导。邀请“绍兴师爷”——郑关富为全校师生讲课,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目前学校已有一批学员可以完整地演唱平湖调单曲目,已先后在绍兴艺术学校、绍兴文理学院、绍兴鲁迅小学、绍兴袍江小学进行演出汇报,得到了各界好评,车恂如小学也被定名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绍兴平湖调特色教育点。这些荣誉让一个本名不见经转的农村完小短短几年,一跃成为了省内外在民乐演奏方面小有名气的学校,可以说这确实是一件不易之事。取得的各种荣誉和成绩很大程度上是学校抓住了本校的特色文化进行了一番彻底地“实践”,把校本课程内涵和外延充分地做足做活了,抓住一个“切入点”,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的结果。

校本课程开发虽然是一种新生事物,正处在初始阶段。特别是在农村学校,这一新生事物尚有许多未知的领域,需要深入探索和扩大实践。不过,历史告诉我们,成功和失败是共存的。今后,校本课程开发前景如何,在实践中获得成功就是最好的回答。

城市规划设计中城市特色的体现 第6篇

城市特色更能体现出城市的文化色彩和人文气息, 在现代化社会环境下, 城市的发展需要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生存发展空间,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要体现出城市发展的整体思路, 还要保留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自身特色, 利用对城市的改造来更好的体现出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从而使城市的发展更具历史文化气息, 这也是人们对于城市规划设计的普遍要求。

2 城市特色的基本内涵

城市特色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本质上受到统治阶级利益与文化的影响, 并且能够通过具体的形式来表现出来, 其影响因素有政治、宗教、艺术、哲学等等, 这些因素都是形成城市特色的主要原因。但城市特色本身是不具有这些色彩的,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 城市的内容与形式的特点是一种能够让人们感受到的色彩, 并且逐渐的为人们的感情所认可, 从而获得该城市个性风貌特点的认知。人们通过对城市的认知, 可以对城市作出审美性的评价, 通过这种评价就能够体现出城市的特色, 这也是城市特色的侧面展现。所以城市特色的本质就是人们对于城市审美的评价, 也是创造自然环境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成果的表现, 具有一定的客观主义色彩。

3 城市规划设计中城市特色发展存在的问题

城市特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城市格局、城市的风貌也都千篇一律, 风格雷同的情况较为普遍, 城市的面貌体现不出城市的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特征以及人文气息等。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发展迅速, 在城市的发展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并且投资规模以及发展的空间都在不断的增加, 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城市人口流动问题、耕地资源浪费以及煤电油运消耗等等问题。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 这一进程也是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重要步骤, 然而目前很多地区的城市发展多偏向于以创造和发展经济为主, 忽视了城市应有的基础作用, 这也就使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社会的矛盾也在不断增加, 从长远来看, 这样的城市发展是一个错误的方向。城市特色危机的出现也使人们真正的认识到, 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创造经济环境的手段, 更是为我们提供生存和发展空间的主要途径, 因此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要更加注重城市特色的发展。

4 体现城市特色的城市规划原则

4.1 依靠城市地域特征来体现出城市的形态。

城市形态是城市在地域上的构成特点, 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城市的几何形状、布局以及城市的各项交通组织功能等, 城市空间的布置形式是城市设计的主要部分, 在城市形态形成的过程中要受到城市地理环境的制约, 并且城市特色更要体现出不同的文化模式、历史进程等, 这也是城市特色的主要内容, 并且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4.2 体现和延续城市文化、历史气息。

城市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过程中, 同时也体现出了社会文明的发展变化。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活所在, 包含了城市的气质、底蕴以及特色等种种因素, 也正是城市特色的核心所在。同时, 城市的风貌也是城市文化的侧面反映, 是城市历史、城市文化以及社会不断沉淀的产物, 城市风貌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是历史文化的精华凝结而成。如果用人来对其加以比喻, 那么城市风貌就像是一个人的气质, 在无形之中就能够衬托出其风采和神韵, 并且通过外在的展现, 还可以显示出城市的经济、文化以及各项综合条件的发展程度。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城市的人们对于创造城市文明、城市文化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当地城市的文物古迹、历史地段以及建筑特色等等都是城市居民对城市发展做出的贡献, 并且成了城市历史文化的精华所在,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 这些历史基因也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足迹。因此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 更要做好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使城市与历史基因相互结合, 从而实现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城市文明相互促进、相互融合, 从而更好的彰显出城市的魅力所在, 这也是城市规划设计所要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现如今, 我国城市在整体社会环境下大多都进行了旧城的改造, 很多的历史文化遗产都被现代化的建筑设施所代替, 整个城市的面貌已经失去了城市原有的历史文化气息, 这样的城市特色发展具有了更多的现代化气息, 然而在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上海需要进一步的加以完善, 同时也要更加重视对特色建筑、历史街区以及民俗风情等各项遗产的保护, 这更是城市特色发展的核心价值所在。

4.3 把握建筑风貌, 构建整齐划一的城市形象。

城市特色的体现大多是通过人们的第一感官来进行传递的, 其中城市建筑的特色是最主要的一项因素, 建筑的整体质量、高度、色彩以及表现形式等都是城市特色表现的一个重要部分, 不同建筑风格的建筑也体现出了不同的城市风貌。建筑的色彩也是建筑特色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 也是城市色调的主旋律, 咋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 城市的色彩要尽量遵循整体建筑风格色彩, 这也是为了更好的突出城市整体的风格。

建筑作为城市形象的核心, 也面临着不断创新的任务。但创新不等于模仿, 继承不等于复古。城市与建筑既有体现科学技术进步的物质属性, 又有体现文化艺术传统的精神属性, 科学技术的属性使城市与建筑随科技的进步而更新, 文化艺术的属性使城市与建筑在应用新技术的同时留有传统的痕迹。科学技术求其理, 文化艺术求其情。

因此,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 彰显城市特色, 建筑风貌既不能因循守旧, 更不能盲目照搬。只有不断挖掘民族建筑文化的精华, 彰显自己民族文化的个性特色, 才能使我们在迈向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中, 能够不至于迷失方向, 失去自我。能够始终把握住时代的潮流, 不断在创新中寻求个性的张扬, 在变化中打造自己的特色。

4.4 坚持以人为本, 营造舒适和谐的宜居空间。

城市是人的寓所, 也是人的精神家园。建设城市不顾人的需要就成为无源之水, 营造和谐舒适的城市人居空间是城市的出发点, 也是城市的归宿。因此, 和谐是城市发展的最高境界。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永恒追求, 而良好的城市人居环境则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改善城市人居环境首要的问题是科学规划, 特别是要做好城市的总体规划, 规划的核心是搞好城市的总体布局, 将城市中的各种物质要素合理地进行空间分布和组合, 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依据。中国传统哲学强调“天人合一”, 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人与自然是相通的。强调人、城市、自然应该是一体的, 相互协调。

通过科学规划设计引导, 在城市特色塑造中, 促进城市建设向环境生态化、功能休闲化、管理现代化方向发展, 不断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 使城市的舒适性、宜居性、和谐性成为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 也成为城市建设的又一重要特色。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城市特色的塑造在城市规划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规划人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用自己创新的思维, 适应时代潮流, 将城市文化从建筑设计、社会经济各个领域中展现出来。

摘要: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经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 对城市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 不仅要创造更多更好的生存空间, 同时也要保留城市自身的特色, 这也是人们对城市规划设计者的基本要求。本文主要介绍了城市规划设计中如何更好的体现城市特色几点建议。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城市特色

参考文献

[1]马克强.探讨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36) .

体现学科特色高校校园规划设计探讨 第7篇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是卫生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医学模式的转变、疾病谱的变化、人口老龄化以及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天津中医药大学具有50年的办学历史,在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高水平国际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天津市中医临床医学中心建设和中药产业持续发展的支撑单位,是天津市重点建设的高等院校,是教育部中医教育指导委员会和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挂靠单位,在国内外均有重要的学术影响。但是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校园占地面积和总建筑面积日显不足,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同时作为学校重要组成部分的现代中医药产学研基地和中草药实习基地都急需发展空间,鉴于学校所在的鞍山西道已无发展空间,开辟新的校区已成为当务之急。

天津中医药大学新校区位于静海县团泊新城,东临团泊洼水库,总规划占地面积154.9 hm2,可用地面积133.34 hm2。校园整体建设贯彻立足当前、顾及长远,整体设计、分批施工,合理布局、预留空间的设计方针,把新校区建设融入天津市整体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中,结合发展校园旅游景观产业和高端服务产业的理念和要求,把新校区建成以湖水景观为特点的花园式药用植物生态园、辐射全国的中医药产学研基地。

2 设计综述

天津中医药大学新校区在规划建筑建设风格上,既体现中国文化底蕴,又有先进设计理念,既满足学校发展需要,又要融入区域规划的现代中医药大学。新校区规划建筑主要体现以下特点。

2.1 设计理念新颖别致

将新校区建成花园式大学,即以中草药为特色的主题生态药用植物园。将建筑、景观、教学结合起来,选用在天津市容易生长的药用植物,大面积的栽培,把整个校园建成天津市药用植物园。学校开设了中药资源专业和中药炮制专业,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国家标准,在基地进行药用植物的种植、采收、炮制、储存,并可提供给附属医院临床使用。这样既美化了环境,又形成了产业,同时给学生提供了非常好的实习基地。

建设全国一流的天津市中医药博物馆。目前全国中医药博物馆已建有20余家,其中最多的文物展品仅2 000余件,而天津中医药大学已收集、购置了自新石器时代到近现代的各类中医药文物近4 000件。博物馆内还要建设校史馆、名老中医馆、中医药对外交流馆和中药标本馆,其中中药标本馆包括腊叶标本,更以湿性保鲜标本为特色。整个博物馆不仅用于教学、科研,还将其作为天津市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和旅游观光基地。

鉴于以上两方面,整个校区就可成为天津市的一个优秀文化旅游景点。游人可以参观博物馆,观摩、学习药用植物栽培,品尝制作的药膳,根据需要还可以将一些中草药保健品带回家,形成可观的校园产业。

2.2 建筑风格不落俗套

新校区具有优质的景观资源,以湖水景观为特点建成花园式校园,以院部为单位,团组式结构,功能分区合理,利于综合使用。整个校园建筑基本都是4层左右,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都比较低。各院部围绕中心湖建成院落式空间布局,高低相间,各院落间留出绿化空间。与大型现代建筑相比,院落式布局具有更好的亲和力、文化特色与地域特色。根据学校大的规划、理念和风格,各院部自己规划自己的区域,设计自己的建筑群,形成高低相间、错落有致、各具特色的布局。

鉴于是建设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校区本身具有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功能,新校区建筑以新中式(现代中式)为主要建筑风格,或者说在设计中充分融入中式建筑元素。

大水面、大绿化、大文化;大气、洋气、现代、清新、靓丽;高低相间、错落有致、体现韵律和节奏;整个校区是以湖水景观为特点、中医药植被为绿化主体的中医药文化主题校园;是一个大学和园林高度融合的校园,既是一所大学,又是一座园林,水、绿、建筑相互掩映,同时与东侧10万亩的团泊洼水库相呼应;既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高等学府,又是天津地区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文化教育基地、科普基地和旅游景区。

2.3“馆”“园”“地”“院”相结合

新校区除了建中医药博物馆、植物园,还将建设中医药产学研基地,东侧建设第三附属医院,形成“馆”“园”“地”“院”相结合的格局。中医药大学的产学研基地将近300亩,规划建筑面积15万m2,本身就是一个大亮点。科技园是以中药产业为主,里面要设置中药GLP中心、研发中心、动物中心、示范生产线GMP和企业研究基地。周边绿化与生活区完全隔离开。整个大的产业园是独立的。这样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对外开放的国家中药现代化展示窗口。同时还要建成中药产业教学培训基地,吸引更多企业来投资。这样建成一个大型的培训中心。中医注射剂产学研合作组织挂靠在大学,目前大学牵头对30多个大品种中药注射剂进行改造,要将它做成向全国辐射的基地。

总之,产学研基地,药用植物基地,教学培训基地,对外服务基地,形成了一个大的园区,既是一个花园式的校园,又是一个产业园,同时产业与大学的教学紧密相关。学校融入到区域经济当中,又是一个辐射源,辐射到天津市、辐射到全国。加上中医药博物馆、植物园、第三附属医院,可以将新校区和静海县区域经济发展融为一体,成为其周边文化教育基地和产业基地,服务于当地的文化、医疗、经济等方面。天津中医药大学新校区是体现中国传统中医药特色的新时代高校校园。

参考文献

特色体现 第8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多项体育走向市场, 竞争十分激烈, 武术散打要跻身于不败之地, 吸引广大体育爱好者的关注, 应保留其自身的民族特色, 作为一项民族体育之后, 能在体育市场中经久不衰, 其原因均保留了民族特色, 使人们从“拳手、服装、道具”等就可以区分出它所属的民族, 也通过表现形式和内容使他们对这个民族历史也能有所了解。散打运动是指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 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等攻防技击法制胜对方的徒手对抗性体育, 它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散打自开展以来, 在国内外先后开展的赛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同时与其它技击项目的切磋和交流, 并取得宝贵的经验和丰硕的成果。但是社会中人曾认为散打就是“拳击+摔”所以散打应怎样体现自己的民族特色一直是散打运动研究者们所要探讨的问题, 对散打运动应怎样体现民族特色进行分析, 并提出一点建设性意见, 希望对以后散打运动的发展和推广能提供一定帮助。

1 分析与讨论

1.1 对散打运动民族特色认识

中国武术在华夏大地上绵延了数千年, 历史悠久并植根于民间, 它来源于人们的实践、军事战争和社会活动。在中国文化的长期熏陶哺育下, 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 由于地域和习俗的差异, 产生了各种特色的拳种和流派, 这些各地不同的拳种和流派均体现了各地的民族特色。而武术经过世代相传和各流派间的相互交融, 则有一些共同的特性, 这些共性则就是民族文化的融合, 进而逐步形成了中国独一的民族传统体育。首先, 散打在8m×8m的擂台上进行比赛和三局两胜制就是沿袭了中国古代民间打擂比武的风俗习惯。其次, 在散打技术的应用上, “远踢近打贴身摔”技击方法的多样化和打击部位的多层次, 充分体现了中国武术的技术整体性运动特点。现代散打技术的继承与发展, 主要是对传统技击术进行整理、归纳, 舍弃他们的形态, 悟出其中带有共性的规律, 即把中国各种拳种门派的拳法、腿法通过规整, 总结出他们的基本运动形式, 经过高度概括, 确定进攻技术具有两种运动形式:一种是直线形方法, 另一种是弧线形方法。然后根据“追求效果”的原则, 赋予新的表现形式, 再经过反复的试验和论证, 确定了拳法以冲、贯、抄、鞭、腿法以蹬、踹、鞭、勾劈、扫、摆为内容的散打基本技术。摔法则根据“快摔”的要求和“无把”的特点, 主要把握“破坏重心”和抡圈的要点, 创造出“接招摔”的方法, 形成了“远踢近打贴身摔”的散打技术特点。同时, 对防守技术也根据“实用效果”原则进行了分类, 即划分为“接触性防守”和“非接触性防守”两种基本形式。现代散打技术还对世界各国搏击技术进行大胆的借鉴, 摄取其中的有益成分, 甚至是具体的实用技法, 使现代散打运动形成现今流行的模式。

1.2 对我国武术散打的体现民族特色重建

1.2.1 注重德艺双修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帮, 武术人以礼以德为先,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追溯中华武德的产生和发展, 可以看到它是伴随着武术自身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武德”一词最早于3000多年前就已出现了。我国古代习武的爱国志士、仗义之士, 大多具备尊师重道、见义勇为、不逞强凌弱、奋勇拼搏的精神, 这此良好的素质和高尚的道德也正是我国人民的良好民族传统习性, 是现代散打运动员所要树立的精神, 武德首先表现在练武与修身上, 习艺与立人、品德与技艺的统一。习武之人应以德为先, 是中国古代教育的真谛。通过平时观察发现, 有许多武校做的还不够, 练习时不但缺少一些必要的武术礼节, 学生在练习时根本就不注重练习器械的摆放, 平时生活中晚辈见到尊师和长辈时没有把武术中最基本的鞠躬敬礼表现出来, 只是口头的语言表示而已, 由于学校重视武技的教育, 而大大忽略了武德的培养, 严重造成了一些武校学生素质的低下, 从而出现经常打架斗殴现象。因此必须对学生加强武德教育。努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1.2.2 要开放技法, 加大并鼓励使用民族传统武艺技法

中国武术历经几千年发展, 武术门派的繁多, 技击方法更是丰富多彩, 各门派也都有自己独特的技法。对于现代的散打来讲, 要大胆吸取不同门派的技击方法, 使其在比赛中利用不同的手法和技法攻击对手的不同部位, 使其防不胜防。曾在武术书籍中记载有句话“手是两扇门, 全凭脚打人”, “手打三分, 脚打七分”。古代八卦掌一书所编者董海川所讲“八卦掌以”, “以动制静”, “避正打斜”, “以正驱斜”为技击要决。但是回头看我们当前的散打运动来讲, 散打大多数都是依靠单一的动作而进行对垒, 打法十分单一。靠硬打得分并获得胜利, 特别是对现代的散打王比赛中, 动作就显得十分单一。很少出现动作的多种运用和激烈的对抗局面, 而没有体现出中国武术的“灵、巧、变”的技术风格和精深的传统技击特色。极大地降低了散打比赛的观赏性, 因此, 散打必须考虑在保证比赛安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传统武术技击特征, 从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技击特点, 以此来增大散打比赛的观赏性。

1.2.3 在传统技术增加的同时, 要增强身体抗击打能力

所谓抗击力, 是指人体对外界击打的承受能力。散打是一项对抗性很强的体育运动, 是身体与身体的直接对抗。如果抗击力较弱。一旦被重击后, 就会影响技术动作的运用和发挥, 进而从心理上动摇取胜的信心, 更严重的是, 有时在比赛中被重击后, 就很可能被审美观点击倒, 并由此而失去比赛。因此要加大抗击力的训练, 平时训练时要经常做, 自我拍打, 相互拍打, 跌法 (倒地) 训练, 模拟实战训练。

1.2.4 设计出适合比赛和鲜明的服装

现代的青少年朋友都喜爱练习跆拳道, 而绝大多数都不喜欢练散打。其有的原因是说跆拳道的服装好看, 曾也有些人把道裤当便服来穿, 服装应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而对于现代散打的服装来讲, 人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也不可能来当便衣穿, 有些道馆所开设的散打中, 练习也都不愿意穿, 因为他们认为其服装不是很美观。而现在武术散打比赛中队员们穿的服装, 和拳击、泰拳的服装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也很容易误认为散打就是拳击。我们应该从中国传统武术服装入手, 设计出一种具有中国民族传统特色的, 既适合又美观的比赛服装, 让观众看上去就感觉到这是中国武术。

1.2.5 对散打比赛局数的改变

现在的散打比赛“每场采用三局两胜制, 每局净打二分钟, 局间休息一分钟”。对有的观众看来, 特别是在比赛进入精彩中就已经宣布本局比赛结束了。或已宣布胜负, 而有的运动员就是靠硬打、硬拼和体质好而获胜, 而没有把传统技法用出来, 所以建议散打采用六局四胜制, 使竞赛机制适应社会体育发展, 竞赛规则日趋完善, 从而大大提高散打比赛的观赏性。

2 结论与建议

2.1 结论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 在民族特色方面并不比它们差, 但近年来, 武术在竞技化和商业化推动下, 如一些武校没有重视练习者武术礼节的培养, 平时生活中武术礼义, 只是空洞的语言表示, 没有体现出练习者那种发自内心的谦恭和敬意, 有些学校重武技, 而大大忽略对学生的武德培养, 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武术传统文化教育, 努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不仅在练习者道德上, 还有通过散打比赛技术应体现其观赏性特点, 在比赛服装上也应体现其传统武术文化特色。

2.2 建议

2.2.1 中国武术源源流长、内涵丰富,

流派众多, 中国散打要体现民族特色, 就要加强道德修养, 对服装、手套、护具加以改革, 体现出武术的民族性。

2.2.2 中国武术流派众多,

应该把传统技法运用到散打技击中, 适当增加比赛局数, 去伪存精, 简繁适体, 有所发展, 有所保留, 进而奉献全人类, 为世界所接纳。

2.2.3 多加强练习者抗击打能力练习, 如 (拍打、

跌法、模拟实战训练) , 通过技击力训练, 可有效提高运动员身体灵活性, 为散打技、战术的发挥打下良好的基础, 而且对自我保护也具有重要作用。

特色体现 第9篇

一规范化学的特色实践教学

1. 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

高职院校需要严格按照培养目标对实践教学进行正常开展, 在完善校内实验室的基础上, 要在校外建立必要的实验基地, 让学生通过实验的反复练习来实现化学技能的掌握。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践基地,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生培养实践能力的过程, 通过校外的实践达到毕业后尽快适应岗位的目的。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 很多院校更换了实验室设备, 增加了实验教学环节, 更好地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2. 重视教学环节, 制定实践计划

高职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地,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需要提高教学环节的质量和制定教学计划: (1) 对化学能力的培养目标应该达到规定的标准; (2) 对实践教学中的安排进行分阶段教学, 把各个阶段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地把握; (3) 制定出学生教学综合应用能力的计划。

3. 加强教学管理, 保证教学质量

在化学实践教学中, 实验设计组成的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同样重要。在高职实践教学中要加强教学管理, 高质量的教学管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 各院校需要把教学质量管理作为教学管理的范畴。

二化学实践教学的实验创新

1. 实验装置的改进

对教学中出现的装置进行必要地改进, 使学生在进行操作时更加方便, 通过装置的改进对实验核心问题有更好的说服力。比如, 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加热稳定性的比较中可以发现, 教学中的实验是把两种物质分开, 实验的过程非常漫长, 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很难完成实验。可以通过对装置的改进把两种物质的装置合并到一起, 能够节约实验时间, 并且实验效果更加明显、具有说服力。

2. 实验药品的改进

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的时候, 教材中很多化学药品在有机反应过程中出现问题, 反应不彻底或者是反应时间过长。通过对化学药品的改进不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药品的反应效率, 而且还能加快反应速度。在一些实验中还可以改变药品反应的先后顺序来增加实验效果, 比如, 在进行氢氧化亚铁的实验中, 氢氧化亚铁中的白色沉淀很难分辨, 可以通过改变药品的滴加顺序来实现。

3. 实验教学手段的改进

在进行实验时, 可以通过投影仪的演示向学生进行实验说明, 通过投影仪的演示能够使学生更加真实地对实验过程进行查看和掌握, 不但提高了学生的专注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观察能力。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对学生需要做的实验进行模拟演示, 有些实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危险性, 用计算机进行实验模拟不但能够减少物质的损耗, 而且实验安全没有污染。学生有不懂的环节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反复演示, 使学生加深印象。在模拟过程中, 可以让计算机模拟一些错误的实验, 教师再对这种错误进行更正, 这种强调的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学生对容易出现错误实验的印象, 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使学生对课堂中的实验有一个全新的了解。

三结束语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 高职化学课程的学习主要是以科学性研究为核心, 对教学主题进行创新性学习, 使课堂具有生动活泼的氛围, 使教学主题通过实验进行掌握, 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态度。建设高职特色化学实践教学课堂是新课改中的目标, 这些目标的有效实施对化学教学有很好的实践效果, 所以, 在此基础上对化学实验进行更好地改进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摘要:高职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做到教学的创新性、思想性和启发性, 为社会输送大批专业人才。所以, 高职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 还需要具备对化学实验的动手能力和问题研究能力。由于化学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不断改进, 不断创新特色化学实践教学, 使学生化学实验的运用能力得到更大提高。

关键词:化学实践教学,高职,特色

参考文献

[1]戴铁军、张文丽.加强实践教学体现高职特色[J].煤炭高等教育, 2001 (3) :103

[2]朱建华.提高高职化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广州化工, 2012 (19) :179~180

[3]周伟庆.高职化学实验技能培养途径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下旬) , 2014 (7) :83~84

首都环境建设体现文化特色的对策 第10篇

城市文化是指具有城市特征的文化模式,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生活习俗和价值观念结合而成的复杂整体,及其在城市物质空间和社会活动中的反映。城市文化也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两个方面:一是城市格局、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人居环境等物质空间环境;二是非物质的城市风俗、习惯等,以及作为每个城市成员所形成的一些能力和习惯。

吴良镛先生认为,可以将城市文化分解为下列层面:

物质层面:属于城市文化的表层,包括城市形态、建筑设施、街区风貌、历史遗迹等;

行为层面:属于城市文化的浅层,包括市民生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中的行为习俗和特点,城市功能运转等。

制度层面:属于城市文化的中层,包括社会组织结构、规章管理机制与效率水平、城市文化艺术管理制度和机构等。

精神和心态层面:属于城市文化的深层,广义的心理观念包括道德观念、行为准则、政治观点、宗教信仰、伦理习性、审美趣味、文化艺术底蕴等。

事实上,这些层面往往是整体呈现、交互作用的,反映了城市文化问题的相当复杂性。

二、城市环境的文化特征

城市环境是城市居民所处的区域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居民生活和发展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城市环境是经过千百年来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而形成居民共享的公共环境,由自然生态环境、物质设施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三个子系统构成,三大环境系统中都渗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和文化创造的成果。城市环境的文化特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城市环境的基底——地域特色和风景名胜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杭州之美在西湖,武汉之美在长江。城市所在区域的山脉、水系、动植物,四季的风光,以及独有的风景名胜,是城市环境特色的基底。北方的雄关落日,南方的小桥流水,穿越城区的大江,融入城市的湖泊,高低起伏的地形,恰恰是城市环境的独有特色,也是地域文化及风俗习惯的源泉。

(二)城市环境的灵魂——民族传统和文化遗产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常常体现在历史遗产之中。北京故宫、伦敦的泰晤士河畔、巴黎圣母院、莫斯科的红场,无疑是城市最富魅力的地方。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的根脉,在城池、建筑、园林、水系和胡同街巷上形成历史文化遗产,构成了城市环境特色的灵魂。

(三)城市环境的主线——城市文脉和公共空间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城市文脉是指一个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发展演变的脉络,体现为不同时期的城市格局和遗存相互叠加、累积,加上每个时代按照新的需求产生的新创造,形成的丰富的空间形态和建筑、园林、街景。城市环境的美丽在于保留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精华,特别是富有魅力的街景、广场、店铺等公共空间,提供有特色的交往、购物、娱乐场所。

(四)城市环境的生机——民俗礼仪和文明素质

荀子有言曰:“人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眺……不禁叹为之治也”。西方规划师沙里宁也说:“根据城市的面貌就能知道这里居民的文化追求”。市民是城市舞台上的主角。民风遗俗,节庆活动、婚丧嫁娶,是城市舞台上的精彩大戏。市民日常的行为举止,文明素养,则是城市舞台上的主旋律。浮躁、吵杂、拥挤和混乱,无疑是极不和谐的音符。

(五)城市环境的魅力——文艺展演和特色产品

纽约的百老汇、伦敦的大英博物馆,维也纳的音乐会,巴西的狂欢节,苏杭的丝绸和评弹,是城市的文化名片。在全球化时代,奥运会等体育赛事,演唱会等文艺演出,交易会等产品博览,成为城市竞争和营销的重要手段,而在各类盛事中突出民族文化精粹,已经成为传播文化、吸引游客的有效途径。

(六)城市环境的品质——服务能力和人文精神

城市环境的主体是人,城市文化的核心也是人。美好的城市的共同特征是良好的城市运行能力,精细化的管理水平。运用现代科技提高承载能力是特大城市的必由之路,但是科技要为人服务,要更加关注对人性的深切关怀,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城市的公共精神还体现在对公共空间的重视,对多样性、差异性的尊重,对弱势群体的关爱。

三、北京城市环境的文化特征

就城市环境而言,自然是其本底,历史是其根系,文化是其灵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北京,城市环境具有自然生态和历史人文融合一体、交相辉映的重要特征。这些特征体现在八个方面:

(一)四季美景与山水名胜相映成趣

北京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四季美景各不相同。古时有“燕京八景”,其中四季之景为:琼岛春阴、居庸叠翠、太液秋风、西山晴雪。明代把历代都城的郊坛改为天、地、日、月四个坛庙,分设在城市四方,皇帝四季祭祀祈福的都城只有北京。北京二十四节气特色鲜明,正如乾隆年间就已有的“九九消寒图”,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就是冬至的节令游戏。由此可见居民对节令的感应已形成风俗习惯。

(二)古都风貌与城市色彩交相辉映

古都风貌是北京城市环境特色的核心。明清北京城(称旧城)位于城市的中心,面积62.5平方公里,是在辽、金、元时期北京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内有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挂牌保护院落等。此外还包括与旧城格局相关的坛庙等历史遗存以及三山五园风景区、周边历史水系、军事防御体系、传统聚落等历史遗存等。

(三)城市格局与城市印象相通相印

城市交通格局清晰:城市道路方格网加环路和放射路的格局,以及正南、正北的道路走向,具有鲜明的城市识别特征。

城市功能格局鲜明:以天安门广场为核心形成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区、古都风貌旅游中心区;东单、西单、前门传统商业区;金融街、CBD现代商务区;中关村学院区和商务区等。边缘地区的居住区、40余个郊野公园等生态休闲区以及新城特色功能正在形成。郊区的风景名胜、生态休闲、公共服务等功能日益完善。

nlc202309010543

(四)风俗习惯与吃穿玩乐相互渗透

城市风俗是城市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着京味文化形态和生活方式。目前北京所传承下来的风俗习惯包括主要的节日习俗: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风俗习惯与传统美食、音乐喜剧、品茶赏菊、登山赛车等各种吃喝玩乐紧密结合,还与旗袍、玉雕、雕漆、景泰蓝等服饰文化展演结合,带动老字号的传承繁荣,形成浓郁京味风韵。

(五)园林水系与文娱民俗融合共生

北京现有316个城市公园、绿地,其中登记注册的城市公园178个,面积6300公顷;国家级森林公园22个,占市域面积的3.72%。近几年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建成郊野公园81个,面积81103亩,基本形成“郊野公园环”。

北京的民俗活动,如春节庙会、十五观灯、清明祭祀、重阳登高等主要都依托公园进行。居民更是在公园扭秧歌、唱京戏、练武术,开展丰富多彩的晨练和晚会。近些年一些重大文化活动,如新年钟声在颐和园、中秋赏月在卢沟桥、“三高音乐会”在天坛公园、清明诗会在八达岭长城举行,使美丽的风景和美好的文化活动相互融合。

(六)文艺活动与文化设施异彩纷呈

艺术是城市最有价值的因素,文艺是城市文化的格调。北京不仅具有丰富的传统艺术,还保留了传统的演出场所,如老舍茶馆、天桥演艺中心等。近几年北京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十几处,天桥演艺区、国际演艺中心等高端文化艺术演出场所将不断涌现。北京拥有数量众多的博物馆,市级博物馆37处,众多的文化艺术展览不断呈现。

(七)文明素养与包容粗放并生并存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北京市常住人口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人数为617.8万人,全国共有1194.6万人,占全国的51.7%。因城市居民的文明素质总体较高,地铁、公共汽车上车排队现象十分普遍,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现象较少。但是,随地扔垃圾、吃零食、中国式过马路、公共场合吸烟等现象仍普遍存在。城市管理粗放缺位现象在很多地区存在。

(八)庄重大气与破败粗犷相邻而处

北京的城市空间疏朗开阔,建筑庄重大气,但精致不足。城市干道道路宽度近100米,干道两侧的公共机构建筑数量较多,特别是政府机构、大型国企的建筑具有庄重大气的风格。但是,城市背街小巷经常存在脏乱现象。特别是旧城的大面积平房区,长期处于待拆未拆状态,建筑破败不堪,道路残次不平,产业低端衰落。

四、首都环境建设体现文化特色的对策

随着北京市民的生活开始由“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市民对人文关怀、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越来越高。新形势下,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应该更加重视体现城市文化特色,营造保留城市美好的集体记忆的人文环境。

(一)塑造城市节庆民俗空间

北京市素有重大政治活动美化城市公共空间的传统。建议将民俗节庆活动纳入城市美化的范围。在民族节日和重要节气日子,在城市公共空间营造民族节日气氛,体现对民族传统的传承。配合民族节日,整治和设计城市的节庆空间。节日到来前,组织民俗和艺术专家开展相应的景观设计指导,适当美化、装饰和整治节庆和民俗活动场所、路径、公交车和地铁站等,在城市广场、主要道路等公共设施处,悬挂具有民族特色的幡、旗、标语等。

(二)对重点区域的环境进行再设计

北京城市文化特色集中体现在历史文化保护区、各级公共活动(商业)中心、各类重点功能区内。着力改变历史文化保护区“因保而衰”、“过度开发”的两种状况,复兴旧城文化功能,发展旧城经济,开展历史文化保护区环境重塑。全面开展各级商业中心的环境整治,重点对机动车交通、慢性交通、公共交通场所、路径进行整治,同时对商业设施门前和城市广场进行环境设计,鼓励开设具有文化气息的咖啡厅、书屋、影剧院等。重点对CBD、金融街、中关村重要的公共交流场所,包括著名的酒吧、咖啡、书店等门前、临街道路的环境设计,突出区域的现代文化特色。选择重要地区重点的公共活动场所,充分运用现代科技,组织开展公共环境艺术竞赛,或委托著名艺术家进行环境和公共艺术设计,或动员著名机构(包括世界著名公司)设立公共艺术小品。将区域的公共服务设施(路灯、公交站亭、果皮箱等)与区域环境进行一体化设计,可由区县自主选址设计方案,路灯、道路护栏、座椅等设施可体现区域文化特色。

(三)开展区域环境整治和特色塑造

按照尊重自然生态、体现文化特色、梳理服务功能的原则,划分不同区域,对城市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对交通线路、公交站点、停车设施、道路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整治。对商业、服务业集中地区,重大公共设施周边,对其绿化景观、商业广场、街道空间、广告标牌等进行整体设计,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资源和地域文化特色,特别是要梳理慢性交通系统和公共交通站点,体现人行空间尺度,突出人文关怀。

区域环境特色要问计于民,特别是文化、民俗工作者和老居民。已经消失的城市功能,可以在区域公园中再现,保留城市记忆,如广安门货站消失后,可在城市绿地中通过公共艺术留下城市居民记忆。

(四)提高特色休闲区的公共服务能力

完善滨河绿地、郊野公园的路灯、座椅、休闲亭阁、健身步道、骑行道、电影放映点、交流空间、区域文博、社区图书屋、风筝广场等服务功能,适当增加儿童游乐(免费和自助)、体育健身(如民族性梅花桩、投篮处)、文艺展出(健身、演出广场)等功能设施,设置体现传统文体活动、地区历史文化的雕塑小品。在公园和城市广场资助文艺院团进行室外文艺演出,让社区居民免费享用,特别是传统文艺、杂技、魔术演出。提倡公园、大学校园、城市广场划出专门区域,在固定时间,接受学生成年礼、婚礼、婚庆、名人纪念活动、室外演出等纪念活动的申请,如北大校园接受学校的成人礼仪式,如陶然亭石评梅雕像接受室外婚礼申请,让市民的人生节点与美好的城市景观结合起来,留下集体的记忆。

nlc202309010543

(五)让标志性建筑和景观亮出来美起来

城市文化特色来自于可见的文物古迹和标志性建筑。要提高文物古迹和标志性建筑的可见性,如北大红楼后面的图书馆和民主广场,即使仍被“求是”学刊使用,也应该把围墙换成通透的栏杆,让在皇城根遗址公园里散步的市民看到建筑和广场组合的美景。城市街道原有很多对景,多因建筑、道路上的各种障碍阻隔视线,不能让市民一饱眼福。要通过体验式的方法,设计机动车和行人可视的标志性建筑和对景,对这些对景进行再设计,提高其文化特色。公园等景观应该通过通透性的栏杆、中国式窗棂让美景透出来。将美好建筑门前的停车场移到街坊后面,将建筑露出来。将行道树好、尺度窄小、存在街道对景、沿街有标志建筑的街道改成单行道,控制机动车通行数量,提高景观的艺术性。鼓励标志性建筑和公益性设施进行适当改造,从而将广场对公众开放,设立适当的有棚空间,安放座椅等设施,营造居民交往的公共空间。

(六)营造社区文化空间

社区环境治理的重点是三个地区,分别是社区商业中心、休闲广场、菜市场。社区商业中心需要整治机动车和慢行交通线路,让商业集中的街道以步行为主。整治商业中心两侧非必需的店铺和摊贩。完善社区休闲广场的环境,突出其文化特色,重点是体现人文关怀,增加必要的交往和休息设施。重点塑造菜市场的文化环境,通过公共资金改善菜市场的设施,增加必要的用水、垃圾收集和电子购物等设施,以及社区居民讨论做饭、美食的交流场所,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茶馆和咖啡馆,为中国美食文化提供交流、展示空间,也可提高社区中来自不同地区的人口的饮食交流,促进饮食文化传承和居民文化融合。

(七)促进文化艺术活动与园林等公共空间融合

制定公共政策要求公园、城市广场每年举办一定数量的公益性或捐助性文化艺术活动,向市民发布公告,让市民享受艺术空间。接受学校、协会、票友和艺术团队的演出申请,让丰富多彩的文艺更加普及。改变目前公园主要由老年团体自娱自乐进行健身娱乐的状况,让高雅的艺术走近公园。随着中小学在校时间的缩短,可适当安排学生在公园从事文化艺术体育活动。

(八)加强对塑造城市环境文化特色的指导

可在首都环境建设委员会中成立文化特色专业委员会,由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文化、艺术、景观设计、民俗、园林专家组成,对城市环境设计方案进行指导。举办相关专家进行讲座,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京味文化认知水平。编制《美丽北京——城市环境文化特色案例》画册,分类展示首都环境的城市文化特色,对风景名胜、公园绿地、古都风貌、现代建筑、城市广场、社区特色等文化特色,进行解释和案例分析。如以王府井北段天主教堂的环境设计进行分析,为文物古迹融入城市生活提供范例。

(九)让公众参与城市文化环境的营造

在首都之窗等公网上开设栏目,开展“美丽北京”美景征集活动。向市民征集可改造的城市景观建议和方案概要,开展征集建议的评选,每年评出一定数量的方案由社区组织实施。听取社区居民对社区公共空间改造的建议,改变社区过度商业化的氛围,制定政策增加社区图书馆等文化、体育设施。

(十)持久开展公共环境意识和文明素质教育

向全社会公开公共财政支出。着力培养公共场所不吸烟、不扔垃圾、不吃零食、不大声喧哗、不拥挤抢先等“五不”习惯。着力培养守法遵纪的公共行为习惯,通过法律和执法手段,强化对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罚和曝光,必要时引入个人信用记录。着力推动社区服务企业遵守公共环境要求,包括停车入位、不向雨水口倒污水、不店外经营等,设立社区准入制度,由居民对这些企业进行监督评价。

(责任编辑:赵静)

中职体育教学应学会体现职业特色 第11篇

一、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职业特色的重要性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 中等职业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教育目的就是为企业和用人单位培养教育新型的技术工人和职工。这些工人会在建设和生产的第一线, 同时也具有一些专业的管理等知识。所以他们的劳动强度会比较大, 身体消耗相对于非一线的工人要更大, 因此这些学生不仅需要相对专业的技术知识和实践能力, 也需要一个健康的身体。中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就应该结合他们就业的方向来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教育, 实现就业的目标。

在中职教育的体系中, 体育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院校强调体育教育的重要意义也是为了学生能有一个更好的体魄来面对工作。中职学生在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所以更好地完成工作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与其他高校以及专业学校一样, 体育课是每个学校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利用, 作为学校的必修课, 意在通过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体制和身体素质。相比于其他层次的学校, 中职院校的体育课更加明确的目标是为学生的就业和工作打基础, 并让学生有一个强身健体的概念。但是中职体育教育的现状是很多中职学校没有创新和改革, 依旧是以前的体育教学模式。缺少了对不同专业和职业特定的教学安排, 对于学生的就业和工作来说就没有了针对性, 使一些学生的身体素质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工作的强度, 给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因此, 在中职院校中的体育教学机制, 应该通过和相关专业相结合来确定体育教学大纲以及相应的教学模式。要有自己的特色, 放眼未来, 要有大局观, 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做好中职教育工作, 使中职学生能够在技术工作的第一线做出贡献。

二、中职体育教学改革发展应对策略

(一) 丰富教学内容, 改变教学结构

现在的中职体育教育形式比较单一, 内容也很陈旧, 对学生没有吸引力。主要的教学内容就是田径、篮球、足球等, 而且老师的教学方式传统枯燥, 让学生越来越排斥体育课。如果学校可以增加一些新的体育项目比如各种球类、舞蹈、武术等,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有很大的提高。而且老师也需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 主要以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为主。

(二) 加强体育教学场地器材的建设

中等职业院校的体育设施比较陈旧和短缺, 所以要想改变中职体育教育的现状, 就要首先加大力度投入体育设施, 提高体育设施的完善性, 满足学生日常运动和锻炼的需要。同时,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再增加一些设施来丰富学生的体育生活, 也可以对外开放, 来增加收入补贴成本。

(三) 教学方法和手段具有艺术性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学生作为体育运动和体育锻炼的主要参与人, 如何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加入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是体育教育的一个难题。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以身体消耗为基础的教学过程, 很多学生担心在体育锻炼的时候消耗体力, 所以很抗拒体育锻炼。这时老师就应该以鼓励为主, 通过一些手段和方法, 让学生参与进来, 也可以营造一种竞争机制, 既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也无形中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对体育锻炼。

总的来说, 中等职业体育教育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需要学校进行很多的创新和实践。初步来看, 中职院校可以从改变体育教育模式和教学理念来进行改变, 通过创新的方式来增加学生对体育课和体育锻炼的热爱, 通过学校的体育教育来增强学生的锻炼意识, 从而在生活中坚持锻炼和运动。还要根据不同的专业特色进行体育教学的相应改革和改变, 使体育教育可以更好地为学生的工作和就业服务。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了, 在工作中的热情就更大了, 同时也更能够胜任各自的工作, 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上一篇:磁感应治疗下一篇:中国电信云平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