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外渗患儿的护理

2024-09-20

输液外渗患儿的护理(精选12篇)

输液外渗患儿的护理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4月—2007年12月在我科住院输液治疗出现液体外渗的婴幼儿80例, 年龄6个月~24个月 (13.78个月±5.10个月) , 其中外渗葡萄糖酸钙液体3例, 碳酸氢钠液体14例, 多巴胺液体12例, 含钾液体51例;发生外渗部位:上肢26例, 头皮35例, 下肢19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 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由于输液外渗后, 发生局部疼痛、红肿, 实验组将3 cm~5 cm的喜辽妥 (多磺酸粘多糖乳膏) 涂在患儿静脉穿刺点皮肤周围, 范围约4 cm×15 cm, 并轻轻按摩2 min~3 min, 每日2次或3次, 待局部红肿消退, 停止外敷。对照组用50%硫酸镁湿热敷, 将硫酸镁粉50 g溶于100 mL开水中, 配成50%硫酸镁溶液, 局部红肿范围取4层纱布1块, 浸于50%硫酸镁溶液中, 拧至以不滴水为宜, 覆盖于患处, 每隔15 min更换纱布1次, 待局部红肿消退, 停止湿敷[2]。

1.2.2 观察指标

治疗后疼痛, 红肿消失为痊愈;治疗后疼痛、红肿明显减轻为显效;治疗后疼痛、红肿减轻为有效[3]。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疼痛、红肿消退时间情况 (见表1) 。

2.2 两组病人治疗效果 (见表2)

3 讨论

中医理论认为[4], 输液过程中液体外渗引起局部脉络血行不畅, 瘀血阻滞, 不通则痛;气血不畅, 凝聚肌肤, 津液输送受阻则肿胀;瘀血内蕴, 蕴久化热, 则局部发热;脉络损伤, 血溢肌肤或血热内蕴则局部发红, 其病机在于血瘀气滞。

喜辽妥软膏的主要成分是多磺酸黏多糖, 从动物脏器中提取制成, 能迅速穿透皮肤在患处发挥作用, 具有抗感染、促血肿吸收作用, 可抑制血栓形成,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刺激受损组织的再生功能, 并能迅速缓解疼痛和压迫感, 对皮肤无刺激性, 耐受性好[5]。传统的50%硫酸镁湿敷法能帮助吸收, 促进消散, 但操作繁琐, 显效时间慢, 而且湿热敷很容易引起烫伤。

综上所述, 喜辽妥治疗住院患儿输液外渗安全、简便、省时、高效, 患儿舒适, 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的50%硫酸镁湿敷法。

摘要:[目的]观察喜辽妥治疗住院患儿输液外渗的效果。[方法]将80例静脉输液外渗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 实验组使用喜辽妥软膏外涂, 对照组使用50%硫酸镁湿热敷。[结果]实验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住院患儿静脉输液外渗后及时使用喜辽妥软膏外涂可有效减轻和避免局部炎症反应, 且安全、简便、省时、高效, 患儿也舒适。

关键词:喜辽妥,硫酸镁,静脉输液,外渗

参考文献

[1]徐雪芬.减少婴幼儿葡萄糖酸钙输液外渗的方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8, 24 (6) :38-39.

[2]宵戴权, 际松青, 蒿学敏.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206.

[3]周玉莲, 周玉萍.50%硫酸镁冷热敷治疗患儿钙剂外渗的对比观察[J].护理学杂志, 2000, 15 (9) :540.

[4]史详平, 王晓翠, 俞玲, 等.海带湿敷治疗静脉炎的临床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2) :146.

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 第2篇

一、非药物处理

1.一般护理 在药物外渗的48小时内,应抬高受累部位,以促进局部外渗药物的吸收。在静脉给药过程,如发现或疑似外渗情况时,首先立即停止给药,抽吸针头及血管内的药液,用适量的生理盐水注射于局部以稀释药液,降低局部药液浓度。

2.冷敷 冷敷可减轻蒽环类抗癌药,如氮芥、阿霉素等所致的皮肤损伤程度,可用冰袋间断冷敷渗出皮肤处24~48小时(时间长短以患者耐受程度为限)。

3.热敷 适用于一般的药物如生理盐水、维生素、抗生素等,亦适合于植物碱类抗癌药物的外渗,如长春新碱、长春花碱等。局部热敷可加速外渗药液的吸收和分散,减轻外渗药液对局部的损伤。

二、药物处理

1.生理盐水、50%硫酸镁、75%酒精湿敷可减轻水肿对局部组织的损伤,促进局部组织修复。据报道海普林软膏和利百素凝胶可有效治疗阿霉素外渗所致的局部组织损伤。

2.局部封闭 常用利多卡因加地塞米松局部环形封闭。利多卡因可能作为激肽重要的稳定剂起到阻断疼痛的作用,有镇痛、轻微血管扩张作用。地塞米松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具有抗炎特性作用,可以减少炎症扩散,抑制炎性细胞肽的合成和阻滞磷酸脂酶A2的活性作用,中断产生疼痛的持续性神经冲动起到镇痛作用。

3.解毒剂的应用 硫代硫酸钠可用做氮芥类、丝裂霉素、更生霉素等的解毒剂,可使药物迅速碱化,减少损伤。长春新碱药物外渗后局部可注射透明质酸酶,以促进药物吸收和弥散。长春新碱和阿霉素等偏酸性的药物外渗后也可用碳酸氢纳局部注射。

4.中药软膏制剂 按照中医活血化淤消中止痛原理制成的中药涂抹膏对各种药物外渗后引起的肿胀、淤血、疼痛疗效确切。如清热消肿膏外敷可治疗高渗药物输注渗漏所致的肿胀。

三、外科处理

一旦患者发生药物外渗,必须连续观察和评估局部症状和体征。如保守疗法失败,溃烂形成,需请外科会诊,彻底清创或联合植皮整形手术,保住肢体的功能和外观。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整体护理 第3篇

【关键词】整体护理;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755-01静脉输液治疗是新生儿主要的治疗手段,但由于新生儿静脉管腔小、表浅、弯曲,较直部分短,末梢循环不良,头部呈暗紫色且皮肤松弛,弹性差,分支多交错成网,血管易滑动,不易固定无主动配合能力等原因易致静脉输液外渗[1]。如不及时恰当地处理,会发生皮下组织坏死。我科对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采取整体护理,取得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 选择2010年3月至2011年11月我院新生儿室80例静脉输液外渗的新生儿,穿刺部位包括头部静脉51例,手部静脉17例,足部静脉12例。输液后若发现穿刺部位组织肿胀隆起、局部皮肤发红并硬结或穿刺点小渗血,则诊断为输液渗漏。80例静脉输液外渗的肿胀直径3~6cm,大部分局部皮肤已发生苍白样改变。

1.2外渗原因 ①新生儿因素:新生儿的解剖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决定其皮肤敏感度低,对表皮痛感和外滲不适无明显反应;②药物因素:输液中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等刺激血管引起炎症介质的释放和血管通透性升高;③物理因素:输液速度过快、压力过大等;④护理因素:护理人员选择血管不当,穿刺操作技术生硬,固定不稳,消毒不合格等。

1.3方法 立即停止输液,拔除针头,局部用干棉签轻轻按压至无渗液,同时给予采用1%普鲁卡因、地塞米松、生理盐水4ml加酚妥拉明2mg进行局封。静脉输液外渗新生儿采用整体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3.1病情护理:停止输液抽出血管内残留药物,局部按压针眼5min以上,30min后采用硫酸镁局部湿敷,后改用局部湿热敷,改善局部微循环,加快渗出液的吸收,以尽快消除组织水肿和药物的细胞毒性作用。

1.3.2加强基础护理:保持新生儿室安静、温馨、舒适,温湿度适宜,墙壁上以壁画的形式布置儿童喜欢的卡通漫画和绘画,悬挂一些可爱的小动物,背景音乐播放儿歌等,给新生儿提供优美的环境。给予新生儿舒适体位,同时抬高输液部位,促进水肿吸收。

1.3.3提高护理人员素质:加强护理人员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能力,掌握新生儿生理特点和病情变化,重视静脉穿刺技术操作,妥善固定,细心护理。强化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确保操作过程心理沉着、稳定、冷静。

1.3.4加强心理护理:新生儿对外界刺激具备一定的感知能力,能够对声音、颜色、触觉等刺激发生相应的反应。因此,护理人员护理静脉输液外渗时应有意识地给予新生儿皮肤爱抚、目光接触、声音和颜色吸引,促进新生儿身心健康发展。

1.4观察指标 观察护理48h后外渗治疗有效率和新生儿家长对护理人员服务满意度。效果标准:有效:治疗48h内,破溃面积缩小。局部皮肤肿胀消退,皮肤颜色转为正常。无效:湿敷超过48h,破溃面积、红肿范同以及皮肤颜色无明显改善者。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

2结果

80例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经治疗护理48h后,有效70例,无效10例,有效率87.50%,10例无效经继续治疗、护理3d后完全好转、痊愈。

新生儿家长对护理服务满意80例,无一例对护理人员服务不满意,满意度为100.00%。

3讨论

新生儿输液外渗是输液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可导致血管受肿胀组织挤压产生局部皮肤缺血、缺氧,表现为皮肤青紫、坏死等[2]。缺氧导致的组织细胞损伤分为可复性损伤和不可复性损伤,在可复性损伤阶段,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过程受到抑制,三磷酸腺苷生成减少,此时予以干预,可使细胞结构、形态和功能恢复正常。1%普鲁卡因、小剂量地塞米松或酚妥拉明,局部封闭,可以有效扩张血管,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有效降低因缺血而致的局部皮肤坏死。

随着医学发展和社会进步,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逐渐成为各种护理模式的核心内容,新生儿输液穿刺过程应加强心理安抚,保持新生儿情绪安静,输液期间加强护理[3]。整体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基础框架,把护理程序系统化运用到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的思想和方法[4]。临床研究显示,整体护理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护理并发症,缩短病程,降低医疗成本,减轻家庭、社会负担,促进病人早日康复[5]。根据新生儿的生理、解剖特点,对静脉输液外渗新生儿采用整体护理,遵循科学性、先进性、合理性、适应性等原则为新生儿提供连续性、整体性、协调的护理服务,不仅有效治疗外渗病情,而且加强新生儿的心理护理,提高了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采用整体护理,可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新生儿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有效治疗输液外渗症状,值得在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石金花.新生儿静脉输液的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2009,2(19):108-109.

[2]周冠蓉.两种方法处理新生儿静脉输液严重外渗效果比较[J].上海护理,2007,7 (6):37-38.

[2]陈晓瑜,陈伟霞.新生儿静脉输液渗漏的预防护理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7,4(7):70-71.

[4]Roberts KT, Robinson KM, Stewart C,et al. An integrated mental health clinical rotation[J]. J Nurs Educ,2009,48(8):454-9.

静脉输液外渗的处理方法及护理对策 第4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自2009—01~2009—12, 本科共发生155例静脉输液外渗的患者, 年龄为5~88岁。发生原因为:①患者躁动造成留置针脱出。②患者血管弹性较差, 输注刺激性药液。③穿刺不成功, 药液输入皮下组织。

1.2 临床表现

①轻度炎症改变: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 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 局部肿痛。②重度:局部皮肤苍白, 继而出现水疱;严重者出现黑色如不及时处理, 皮下组织坏死, 形成溃疡, 甚至累及深层组织。

1.3 方法

1.3.1 一般肿胀:输入一般性药物给热敷即可。常用热水袋, 湿热敷。温度在50℃左右, 15~20min观察皮肤情况。如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 沿血管出现条索装红线, 局部肿痛, 可采用25%~50%硫酸镁湿敷或75%~90%的酒精湿敷, 并抬高患肢增加热敷的次数。

1.3.2 药物外渗面积较大者, 最好现用注射器连接头皮针将药液回抽, 减少药液在局部组织的渗出量, 降低渗出液对组织的损害。

1.3.3 化疗药物外渗, 升压药, 高渗药物, 不管是否出现红肿炎症反应, 应立即采取封闭治疗, 再用50%的硫酸镁湿热敷。

封闭的方法:用肌肉注射针头, 在红肿皮肤的边缘呈点状或扇状封闭。进针深度以15~20°为宜, 注射药量以能使红肿范围明显突出皮肤, 进针长度以针尖最好在红肿的正中处, 使药物均匀地向四周扩散。根据情况2~3d封闭一次, 一般封闭3~5次。

1.3.4 出现坏死, 可用超短破治疗, 严重的植皮, 发生任何不良反应, 都应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 减少进一步的发展。

2 护理对策

2.1 小范围外渗

外渗的药物对组织刺激性小, 容易吸收, 可用湿热敷, 或用95%的酒精、50%的硫酸镁湿敷, 肿胀很快消退。也可以用马铃薯片, 待干更换另一片, 效果也很不错。

2.2 大范围外渗

输入的药液为刺激性大的药液, 如在四肢, 局部制动, 抬高患肢, 用50%硫酸镁或95%的酒精湿敷, 配合理疗, 局部封闭。或用无菌石蜡油调配硫酸镁成糊状涂抹患处, 配合理疗, 效果很好。

2.3 化疗药物外渗

输液外渗患儿的护理 第5篇

摘要:药物从静脉输入是临床上广泛用于防治疾病及抢救危重病人的一种迅速而有效的给药途径。但是因为巡视不到位,技术不娴熟和有关药理知识的缺乏等原因,常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液体外渗,而液体外渗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工作,如不采取积极正确的护理措施,轻者可表现为局部组织红、肿、痛;重者导致组织溃疡、坏死,甚至影响给药,加重病人的痛苦,更加重了病人的不满情绪,从而造成医疗纠纷的隐患。因此,对于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液体外渗,我们应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相应的护理对策。

关键词:输液外渗;原因;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548-01

1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

1.1患者因素

1.1.1新生儿新生儿因全身都分布有胎脂,仅可做穿刺,穿刺的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食影响,使其易外渗。

1.1.2婴幼儿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紧张,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压力,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天生好动,难于固定,易发生外。

1.1.3老年人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导致疼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弱,这些都容易引起注射针头移位,造成静脉输液外渗。

1.1.4无法沟通的患者麻醉后的患者,使用镇静剂或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烦躁、感觉和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

1.1.5重症患者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1.1.6肥胖的患者肥胖患者的血管看不清、触不到,穿刺难度大。

1.2药物因素及技术因素: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物、甘露醇、钙剂,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的高危药物,这些药物一旦外渗,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情况: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没有及时巡视静脉通道;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使用钢针,钢针外渗是留置针的2倍;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使用输液泵,在一个位置长时间输液;同一位置多次穿刺。

1.3疾病因素:①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由于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穿刺。②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③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④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1.4技术因素: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情况:①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②穿刺时,针头斜面没完全刺入血管内。③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④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1.5解剖部位:远端小静脉较大的静脉容易发生外渗;静脉炎的血管,由于血管收缩,血管内压力增加,容易发生外渗;关节、皮下组织少的部位由于活动度大,易外渗。

2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

2.1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力求“一针见血”,穿刺时避开关节、血管交叉处,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必要时采用保护性约束,已发生外渗者不在此处远端再做穿刺,同一静脉尽量避免多次反复穿刺,以防血管壁多处穿孔而引起局部渗液、渗血,造成第2次穿刺困难。

2.2正确选择静脉,有计划地使用静脉。长期住院的患者、化疗患者尽量使用静脉留置针,可避免静脉的反复穿刺,保护血管。输甘露醇或使用静脉留置针时,选择粗直血管,避开静脉瓣和关节处。常用药遵循由远心端由外到内左右交替使用[1]。

2.3护士的心理素质培养:护士应在日常工作中修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被任何外界环境影响,增强自信心,注意用语言与患者沟通,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2.4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的注意事项:注意输入药物浓度及速度,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是引起渗漏的主要原因。据统计,发生渗漏高渗溶液(20%甘露醇)占35%,抗肿瘤药物占5%,其他常用药物合计占60%,此统计数据表明,输甘露醇明显高于化疗药物和其他常用药物[2]。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时,应用留置针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每隔2~3 h交替使用,以免造成渗漏,发生局部组织坏死。用甘露醇时局部热敷或提高药物的温度,使血管通畅性增高,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时先输入少量生理盐水确保针头在血管内才能滴入药物。

2.5加强责任心,多巡视:巡视时要检查输液部位,发现药物外渗、如果是高危药物,立即更换注射部位。输注化疗药物或其他容易引起组织坏死的药物时,更要细心观察。

2.6做好患者的宣教:交代使用留置针的好处,保护留置针的方法;在输注高危药物时要向患者家属说明,要求患者尽量减少活动,并指导患者及家属自我观察,如果出现注射部位疼痛、肿胀,及时向护理人员报告。

3护理对策

3.1小范围外渗: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如普通的溶液、辅助治疗的药液,可以用湿热敷,或用95%的酒精、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

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

3.2大范围外渗:输入的药液为刺激性大的药液,如在四肢,局部制动,抬高患肢,用50%的硫酸镁或95%的酒精持续湿敷,配合理疗,局部封闭,亦可用相对应的药物相拮抗,如缩血管药物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可以用酚妥拉明、硝酸甘油、地塞米松,钙剂可用50%的硫酸镁、山莨菪碱(654-2)湿敷。

3.3化疗药物外渗:化疗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滴入,用生理盐水皮下注射加以稀释,并局部冷敷,以防止局部疼痛、肿胀、坏死。

静脉输液外渗虽然是临床上常见的护理问题,但若发生在关节处,范围大,药物刺激大,可导致组织坏死,给患者造成严重后果,将引发医疗护理纠纷。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预防和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肖金平,陈奇志,肖清秋,等.肿瘤病人使用浅静脉套管针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0,15(7):420-421

输液外渗患儿的护理 第6篇

【关键词】:儿童;静脉输液;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1-0159-02

浅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最基本的给药方法,也是护理工作重要的内容之一,特别是儿科,在2~6岁的患儿中,静脉输液更是最常见的给药方法。2~6岁的患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能否顺利地给患儿完成静脉输液,关系到医护质量,直接影响到护士与患儿及其家长的关系。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征,2岁以前通过以母爱为中心的育儿方式,获得舒适和安全感,进而对周围的环境有基本信任感;4岁起开始独立进行一些有目的的活动和学习判断家庭成员的关系,他们开始意识到社会和他人的期望、赞赏而产生成功感[1]。因此,对2~6岁患儿在输液过程中进行心理护理并取得其配合,对顺利完成输液显得尤为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近期临床输液2~6岁患儿100例,其中初次接受输液治疗者63例,接受输液治疗2次以上者37例。

1.2 心理护理 在临床输液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患儿的恐惧、好动、哭闹不安以及家长的担心、疑虑等一些问题,适当的心理干预能消除这些不利因素,完成输液。

1.2.1 恐惧 恐惧是2~6岁患儿在面对住院、治疗、疾病的特征性心理问题。90%的患儿住院以后不能适应新环境,不愿意接受输液治疗。在63例初次接受输液的患儿中,100%的患儿均存在恐惧心理,反应为紧张、哭闹、面红、肢体反抗等,不能配合治疗。2~6岁的儿童有着特殊的心理活动,他们对周围的事物非常敏感,能明显地感觉到周围的人或事对自己的威胁;但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又仅在于表面,因此,在面对输液治疗中,恐惧心理占主导地位。面对此类患儿,护理人员应做到以下几点:①语言温和,与患儿多接触,消除陌生感。通过对话,初步了解患儿喜欢的人物及所处的环境;②客观真实地向患儿介绍输液治疗的过程,介绍时应注意语言技巧,尽量使用轻松愉快的语言,以消除其对静脉穿刺的恐惧感及其紧张心理,配合治疗;③穿刺时动作应轻柔,可边穿刺边与患儿交谈,以分散患儿的注意力。交谈时可使用鼓励性及奖励性的语言,肯定患儿在接受治疗时表现出的勇敢与坚强,使其心理上得到满足,更好地配合下一步的治疗。本资料37例中有2次及2次以上的输液治疗经验的患儿所表现出的恐惧明显少于初次接受输液的患儿,但他们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恐惧心理,主要表现在对一次穿刺成功率、为他输液的护士阿姨是否熟悉等。因此,对他们进行输液时,应多鼓励,多表扬,提高穿刺技术,尽量满足他们的条件,如可以自己选择穿刺部位,选择固定的护士为他进行穿刺。

1.2.2 好动 活泼好动是这个年龄段的患儿的特点。在整个输液过程中,常会出现液体外流、针头脱出血管外等现象。应耐心说服患儿保持安静,讲明其利害关系,并加强巡视,以保证顺利完成整个输液过程。

1.2.3 对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 由于目前现实生活中的儿童大都是独生子女,一旦生病,父母格外紧张、焦虑,他们大都过分夸大病情,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患儿的心理护理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对家长的心理支持。家长的心理状态对患儿有着直接的影响,家长的倾向可以变为儿童的倾向,如不要某护士阿姨打针等等。在临床,我们发现,家长与患儿在许多问题的表现形式上几乎是相同的,家长的恐惧感、悲哀感、焦虑感等与患儿的这些心理表现是相互影响的。为更好地开展护理工作,护理人员应用得体的语言,稳重的动作,诚恳的态度取得家长的信任,包括耐心解释、操作熟练,切不可简单生硬。通过对家长的心理护理,希望家长以其与患儿亲密的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

1.3 医护人员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方法

1.3.1 准备工作未做好 有时会出现忘带输液贴、止血带之类的事情,甚至会出现输液卡上的名字与病人的名字不符,以至于核对姓名时有误,让患儿及其家属产生不信任感。因此,在静脉输液前应备齐用物,核对清楚,以取得患儿及其家长的信任。

1.3.2 不自信 护士在面对患儿及家长时,有时会产生紧张情绪。尤其是在患儿血管条件不理想的情况下,紧张情绪表现得更为明显,出现脸红、进针时手发抖等现象。此时,护士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相信自己。无论你面对的病人血管情况多么复杂,都要相信自己能行。

1.3.3 注意力不集中 护士在为患儿进行静脉输液时,心不在焉,甚至与他人闲聊,引起家长反感。有的患儿会认为护士阿姨不关心自己。因此,操作时应认真负责,增强责任心,尽量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

2 结果

对100例患儿均按护理常规要求[2]进行输液,并根据患儿的不同情况,对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心理干预。100例患儿中,一次穿刺成功98例,由于血管条件及护理人员的操作技术等原因进行第2次穿刺1例;输液过程中因外渗、外力因素导致头皮静脉针脱出血管等原因进行第2次穿刺者1例。100例患儿均成功完成输液。通过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患儿对静脉输液的恐惧心理,减少了儿科输液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如:由于患儿好动引起液体外渗、针头脱落等现象的发生,提高了一次穿刺成功率。

3 讨论

输液是临床护士最基本的工作之一,虽然绝大多数护士均能完成静脉输液这项操作,但在静脉输液实际操作中的许多细小环节中,常常会忽视心理护理的作用。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人的需要分为五层:生理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爱和归属感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在学龄前儿童身上同样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为满足这些需要,进行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法。在儿科,对2~6岁的儿童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有限,进行心理护理有一定困难。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儿童心理,根据其不同的情况进行心理护理,通过心理干预,使患儿配合治疗,确保输液安全顺利完成输液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戴晓阳,佟术艳.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14-115.

1例骨髓腔输液外渗护理体会 第7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患儿,男,年龄11个月,以“发热咳嗽2天,意识不清伴抽搐3小时”收住我科,诊断:脓毒性休克,EV71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入院后患儿即出现神志不清,双眼凝视,牙关紧闭,面色苍灰,口周发绀,呼吸浅促不规则,全身花斑纹,四肢冰冷,予静推安定后抽搐停止,血氧饱和度下降,于气管插管接呼吸机,留置胃管,尿管,静滴生理盐水扩容,抢救过程中静脉通路建立困难,经家属签字同意后行骨髓腔穿刺输液,穿刺过程按标准进行,过程顺利。输液过程中,患儿突发心率下降,肺出血,立即给予心脏按压及肾上腺素气管给药等,抢救后半小时发现患儿骨髓输液下肢肿胀,考虑液体外渗拔除骨髓腔输液。

1.2 结果患儿经过护理一周后肢体肿胀消失,在治疗第15天,患儿仍未恢复自主呼吸,家属放弃治疗给予办理。

2 护理

拔除骨髓输液后评估:患儿T39.5C,P186次/分,R30次/分,面色苍白,药物镇静,四肢末梢冷,患肢膝关节以下肿胀伴青紫,踝关节背伸,不能屈曲,足背动脉可及,患肢趾端回流慢,胫后动脉博动弱,肢温差,考虑骨筋膜间隙综合征早期濒临缺血性肌挛缩,采取护理措施:

2.1 抬高患肢于心脏水平并制动,以利用静脉回流。

2.2 给予酚妥拉明温湿敷,取无菌纱布温敷在患肢,温度40度左右,持续温敷,保持湿润,一天四次。酚妥拉明为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对血管有较强的扩张作用,能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局部毛细血管血液回流,改善缺血缺氧,有效降低因缺血而致的局部皮肤坏死。

2.3 24 h后给予喜疗妥与美宝交替外涂,喜疗妥具有抗血栓,抗炎,促进血肿吸收及促进结缔组织的再生,美宝具有止痛作用。

2.4 根据医嘱给予甘露醇及地塞米松,其作用可减少血管的阻力,增加血流及氧的作用,使组织压力尽快降低并促进组织功能恢复,并且可以清除再通血后产生的羟自由基,有利于防止缺血再灌注损伤。

2.5 密切观察患肢的变化,包括每班观察患肢动脉博动情况,趾端血运、感觉、活动度以及皮肤温度。在护理措施实施后第一天肿胀仍明显,但肢体颜色已正常,踝关节只能背伸不能屈曲,足背,胫后动脉可触及,肢端温度正常,护理措施第三天肢体肿胀较前消退,踝关节屈曲活动稍受限,肢端血运良好,护理措施第五天肢体肿胀明显消退,踝关节活动正常,肢端血运好。

3 小结

骨髓输液通道的优点:操作简便,易于掌握,成功率高,在短时间内即可完成,是救治危重患儿的一种有效措施,但在使用中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及禁忌症,使用过程密切观察局部肿胀,远端动脉搏动,下肢活动等情况,妥善固定针头,控制输液时间不得超过24 h,在周围血管恢复后应尽早建立外周静脉。在发生并发症时应及时处理,避免造成严重后果。

关键词:骨髓腔输液,外渗,护理

参考文献

[1]王宗华,陈陵,任辉.骨内输液术临床应用和进展[J].护理研究,2012,2:12-14.

输液外渗患儿的护理 第8篇

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从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间住院输液的820例患儿, 发生的静脉输液渗漏患儿有36例, 其中男24例, 女12例;患儿的年龄主要集中在6个月~5岁, 平均年龄为 (2.9±0.4) 岁。

2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常见的原因

2.1 小儿自身因素:患儿年龄偏小、哭闹不配合

小儿长到6个月之后, 就有一定的自主意识, 常常采取哭闹不配合医院的治疗。在医院, 相对患儿来言, 是一个比较陌生的环境, 还有其他的婴幼儿的哭闹声, 这样就会引起患儿心理恐惧, 同时穿刺会产生一定的不适感, 自然会让患儿更加恐惧[1]。由于患儿比较好动, 在输液环节上, 会随意摆动, 造成针头穿破血管壁或者滑出血管, 进而发生渗漏现象。

2.2 护理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不强

护士没有按时巡视病房。由于患儿在输液过程中, 比较好动, 造成针头穿破血管壁或者滑出血管, 由于没有及时发现, 进而出现渗漏的现象, 这样的案例有24例。还有部分护士静脉穿刺不够熟练, 在穿刺过程中, 一见到回血, 就不敢再进针少许, 而是害怕再次穿刺血管, 就会匆匆地固定, 当固定不牢时, 这样就会出现渗漏。

2.3 血管或药物的因素

由于部分患儿在门诊输液的时间比较长后才住院, 患儿的穿刺部位有限, 这样在多次穿刺一个部位之后, 进而造成血管壁的针孔增多, 这样输液时就比较容易出现渗透现象[2]。输液过程中, 一些高渗、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如甘露醇、钙剂, 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 在输液过程中上, 就比较容易出现渗透现象。

3 护理对策

3.1 提高护士的责任心及穿刺技巧

医院、科室定期组织护士进行培训, 同时责任护士加强责任心, 加强对输液患儿的巡视。对于一些低年资的护士, 应当加大她们的基本功能的培训, 可以选用一些特定的穿刺模型实施穿刺训练, 对于一些有经验的护士, 可以以课堂讲座、手把手带教的形式, 与其他护士一起分享穿刺的经验, 以此提高年轻护士穿刺的水平。

3.2 对患儿血管的保护

对于输液时间比较长的患儿, 护士应当有计划选择合适的静脉, 尽量使用静脉留置针, 以降低对患儿外周静脉的破坏程度。在拔针时, 指导家长选用准确的按压方式, 选用干棉签, 沿着血管的方向缓缓按压穿刺的部位, 保持4 min左右, 千万不要在按压的部位上, 来回揉回[3]。按压的力度要保持一个适当的力度, 这样就能够降低血管损伤率, 极大地提高血管的利用率, 避免出现在下次输液时出现渗透现象。在使用高渗、刺激性药物时, 应尽量选择血流丰富、粗大的血管进行留置针操作, 避免使用小静脉, 同时对所用药物的功效、特点及不良反应等注意事项应熟练掌握[4]。同时, 护士要加大巡视力度。

3.3 加大患儿与家长的沟通

对于0~1岁的婴幼儿, 护士要给患儿留下一个好的印象, 让他们感受医院护士的诚恳, 让患儿感到像在家里一样, 以此放松抵触的情绪, 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提高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5]。对于2~10岁的儿童, 大多以较大幅度的挣扎, 表达不合作的意愿, 为此, 护士要对家长、患儿做好心理护理, 给与患儿鼓励、赞扬;在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的过程中, 给予其输液基本知识的教育, 提前告知输液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以此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减少输液过程中的外渗率。

4 讨论

这36例静脉输液渗漏患儿, 在我科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 经过3~6 d的治疗及护理之后, 均自行吸收治愈, 没有出现1例局部组织坏死的病例。在对患儿实施静脉输液的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当提高工作责任心, 加强与家长和患儿的沟通, 加大输液过程中的巡视力度, 及时发现静脉输液外渗的现象, 并能够及时进行处理, 以此降低静脉输液渗透发生率, 保证患儿的输液安全, 以此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 在临床实践基础上, 分析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常见的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我科从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间发生的36例小儿静脉输液渗漏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这36例静脉输液渗漏患儿, 在我科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 经过3~6 d的治疗及护理之后, 均自行吸收治愈, 没有出现1例局部组织坏死的病例。结论 在对患儿实施静脉输液的过程中, 护理工作人员应当提高工作责任心, 加大患儿输液过程中的巡视力度, 及时发现静脉输液外渗的现象, 并能够及时进行处理, 以此降低静脉输液渗透发生率, 保证患儿的输液安全, 以此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关键词:小儿患者,静脉输液,外渗,输液安全

参考文献

[1]姜绍芬.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 19 (4) :172-173.

[2]祁小萍, 郑晓东.输液外渗对机体损伤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2 (7) :163-164.

[3]高朝琴, 楮秀华, 周华玲.预见性护理在预防急诊小儿静脉输液渗漏中的作用[J].当代护士 (专科版) , 2010, 18 (11) :263-264.

[4]江舒琪.老年患者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与对策[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1, 11 (9) :383-384.

输液外渗患儿的护理 第9篇

在静脉输液中, 在药物输入浓度、输入刺激性药物等情况下, 很可能出现静脉输液外渗并发症, 可能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左氧氟沙星输液外渗后, 可引起穿刺部位皮肤大面积的红肿, 皮温升高, 疼痛, 穿刺侧肢体活动受限。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生理病痛, 同时也使得静脉穿刺难度提高, 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近些年来在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上进行了诸多研究, 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 现对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1预防性护理

1.1合理选择静脉血管

在静脉输液中, 正确选择静脉血管是有效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方法之一, 应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粗且便于穿刺和观察的血管, 尽量避免出现多次穿刺现象。有文献报道显示:对老年患者进行浅静脉套管针留置时, 选取血管的管径大小与静脉炎并发症的发生率存在明显相关性。血管管径越小, 则静脉炎的发生率越高, 且出现并发症的时间也越早。尤其是针对管径<3.0 mm的留置套管针, 69.9%的患者会在置管内3 d出现置管反应, 全部患者在4 d内出现置管反应。由此可见, 在长期静脉输液患者中, 必须合理保护患者的静脉, 尽量从远端开始, 选用管径≥3.0 mm的留置套管针, 最大限度减少静脉输液对患者的影响, 避免出现静脉感染、受伤、硬化等现象。

1.2留置外周静脉套管针的护理:

首先, 在穿刺前仔细检查留置针的包装和相关信息, 若存在破损现象或是已经过期, 则立即按照相关规程回收, 不予适用。穿刺时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 在穿刺好厚立即采用无菌透明敷料固定, 并加强对穿刺点的观察, 每2 d更换一次透明敷料, 在更换时用酒精、碘酒等对穿刺点进行消毒处理, 消毒范围的直径应≥8 cm。在透明敷料出现不粘或是污染等问题时, 立即换药, 预防静脉炎。

其次, 每2 d对穿刺肢体进行一次TDP灯照射, 每次照射30 min左右。在输液中, 对穿刺肢体进行热敷。有研究表明湿热敷的效果较好, 故而每2 h进行一次时间20 min左右的湿热敷, 促进静脉血管血液循环, 促进静脉回流, 改善患者的新陈代谢功能, 修复血管壁创伤。有研究报道显示:其对98例患者进行上述湿热敷处理, 结果未出现静脉炎病例。

再者, 药膏外敷预防性护理。在穿刺血管近心端沿着血管的走向贴敷膏药, 如麝香壮骨膏, 促进血管的扩张, 从而促进血液循环, 保护穿刺的静脉, 延长套管针的留置时间。而且, 膏药还能迅速通过皮肤渗进机体内, 促进血液循环, 对于某些药物浓度较高静脉输液中, 运用膏药贴敷的方式能有效保护静脉。具体方法为:将药膏剪成长宽为7.5、2.5 cm的长方形状, 然后在穿刺成功后将膏药贴敷在穿刺点上方0.5~1.0 cm处, 沿着血管的方向贴敷, 在输液完成后拔掉膏药即可。膏药为一次性使用, 不得重复使用。

2治疗及护理

2.1冷敷法:冷敷与热敷相对, 其能收缩血管,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药物的吸收, 提高某些药物的局部灭活作用, 而且, 冷敷还能降低神经末梢的敏感性, 减轻患者的疼痛感。一般情况下, 在化疗药物中、4%碳酸氢钠等药物输液治疗中出现渗漏情况, 可立即采用冷敷来降低不良反应。

2.2硫酸镁联合法

2.2.1硫酸镁联合甘油湿敷:该方法在外周静脉炎上具有显著疗效。某项研究对硫酸镁单用湿敷与硫酸镁联合甘油配成乳剂湿敷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发现单用湿敷的治愈时间为 (5.03±1.65) d;而联用湿敷的治愈时间仅为 (2.27±0.58) d, 差异显著。而且, 运用该硫酸镁联合法时, 每天只需要更换一次乳剂。

2.2.2在化疗药物皮肤渗漏中, 将50%葡萄糖、25%硫酸镁和维生素B联合制成混合剂进行外敷, 外敷2 d, 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降低患者的疼痛感, 促进肿胀的消失。

2.3雷夫奴尔0.5g (0.1%) 外敷将雷夫奴尔湿溶液置于无菌纱布上持续外敷治疗左氧氟沙星输液外渗效果较好, 需更换4~5次/天。

2.4药物封闭法

2.4.1在输液治疗中, 因药物而出现局部皮肤水疱、皮肤变成紫黑色、坏死等不良反应时, 应立即采用药物封闭法, 对受损皮肤进行外敷治疗。临床上常规治疗方法为:运用1%普鲁卡因+地塞米松5 mg/酚妥拉明10 mg, 在红肿皮肤的边缘进行点状封闭治疗, 每2 d进行一次, 运用山莨菪碱针剂进行外敷, 3~5 d即可痊愈。有研究表明, 在多巴胺渗漏中, 运用酚妥拉明封闭治疗能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对于化疗药物渗漏, 一般采用普拉卡因、酚妥拉明进行封闭治疗。

2.4.2在出现化疗药物渗漏时, 立即停止输液, 将稀释过的透明质酸酶一半经原针注入, 一半经渗漏处静脉周围浸润注入, 接着采用利多卡因进行局部浸润封闭, 最后进行干热敷, 每日进行4~5次, 每次持续15~20 min, 经过3~5 d即可治愈。

2.5中药外敷法

2.5.1红归酊外敷:对于炎性反应的输液不良反应, 采用红归酊湿敷能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 可对炎症血管外用红归酊外敷, 每次外敷1 h, 每天外敷4次, 也可通过搽涂方式, 如此4~7 d即可治愈。在由化疗药物引起的静脉炎治疗中, 运用红归酊外敷治疗能取得明显成效。

2.5.2龙珠软膏外敷:将受损皮肤进行清洗, 待其干燥后将龙珠软膏均匀的涂抹在患处以及周围的皮肤, 每次涂抹2~3次, 治疗1~3 d即可痊愈。

2.5.3桐油石膏外敷:将生桐油与生石膏按照3∶7的比例配制成混合油膏, 调匀后均匀的涂抹于4层纱布上, 然后再将纱布贴敷在患处, 每次1次, 能有效治疗静脉炎, 促进患者恢复。

2.5.4鲜芦荟汁外敷:沿着血管走向, 将鲜芦荟汁均匀的贴敷在炎症部位, 每日进行4~5次的外敷, 同时, 在外敷的过程中进行红外线照射, 每次照射15 min左右, 能起到明显疗效。

2.6微波治疗仪的合理运用:微波治疗仪能对病变组织进行止血、烧灼、凝固、消肿、止痛等处理, 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在左氧氟沙星输液外渗治疗中, 治疗方法多样, 本文简单对当前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希望能对临床护理工作者的护理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性意义, 能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

参考文献

[1]杭益琴, 黄晓.静脉滴注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不良反应的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 (25) :387-387.

[2]王巧玲, 刘萍.静脉滴注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临床不良反应的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 2010, 18 (1) :129.

输液外渗患儿的护理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8年10月—2010年10月在我院内科住院期间静脉输液引起液体外渗患者100例, 按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 治疗组男22例, 女28例, 年龄16岁~88岁, 平均年龄52岁;对照组男23例, 女27例, 年龄14岁~86岁, 平均年龄50岁。外渗部位均为手背、前臂、足背, 局部肿胀直径3 cm~10 cm.2组性别、年龄、液体外渗部位无明显差异 (P>0.05) 。本组没有发生皮下组织坏死的病例, 发生外渗的药物有抗生素类、高渗液体、中药针剂等。

1.2 方法

1.2.1 方法

治疗组用洗净的新鲜马铃薯切成0.2 cm~0.3 cm厚的薄片, 用针或牙签穿刺数孔, 外敷于皮下肿痛、瘀血、硬结输液外渗处, 外敷面积稍大于外渗面积, 用隔姜灸方法, 上置艾炷3~7壮。治疗过程中注意询问患者的感觉, 以患者感觉马铃薯片有温热感为宜, 每次20 m in~30 m in, 撤去艾柱, 用胶布固定, 让马铃薯片自然冷却干燥后弃之, 2次/d.对照组用50%硫酸镁湿敷加照神灯, 以患者感觉敷料有温热感为宜, 每次20 m in~30 m in, 撤去神灯, 让硫酸镁敷料自然冷却干燥后弃之, 2次/d.

1.2.2 疗效标准

显效:12 h内水肿消退, 无热感, 疼痛减轻, 皮肤皱纹出现;有效:24 h内水肿减退, 无热感, 疼痛减轻, 皮肤皱纹出现;无效:水肿消退时间大于48 h, 疼痛存在, 无皮肤皱纹出现。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χ2=8.58, P<0.01, 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种方法患者主观感觉马铃薯片外敷加艾灸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增加舒适感。

3 讨论

治疗静脉输液外渗的目的是加速消肿的过程, 减轻局部组织损伤, 减轻患者的疼痛, 提高静脉利用率, 目前主要采用的方法为热敷、硫酸镁湿敷、马铃薯片外敷等[1]。马铃薯片外敷加艾灸治疗静脉外渗的机制及优点:马铃薯其味甘, 具有和胃、调中、益气、健脾、消炎、活血、消肿、止痛等功能, 主要成分有胡萝卜素、维生素、淀粉、茄啶、茄碱及块茎葛素, 马铃薯含有大量淀粉, 具有高渗作用, 能促进药物吸收。马铃薯内含丰富的B族维生素, 其中维生素B2参与糖、蛋白质及脂肪代谢, 可保护皮肤免受炎症侵害[2,3], 维生素B1能激活胆碱乙酰化酶, 有维持神经系统的功能及抗神经炎作用[4]。马铃薯中的活化物质能软化血管和恢复血管弹性, 降低血管脆性;而艾灸具有温通经络、调血和气、消肿散结、祛湿散寒之功效[5], 通过艾灸熏烤马铃薯片温热效应可促进局部组织毛细血管扩张, 从而加快血液循环, 加速漏出液的扩散, 使肿胀面积变小。马铃薯片外敷加艾灸治疗静脉输液外渗对局部皮肤无刺激、无毒;与皮肤接触良好, 可以缩短愈合时间, 提高治愈率;操作简便, 患者容易接受, 感觉良好。传统用50%硫酸镁湿敷加照神灯能起到消炎祛肿的功效, 硫酸镁味苦、咸, 有挥发性, 在皮肤表面容易形成无色的结晶, 令皮肤较为干燥, 有一定的刺激性, 患者感到不适。个别患者用50%硫酸镁湿敷静脉输液外渗部位出现脱皮、起水疱, 易导致感染, 同时容易浸湿衣服, 操作又较繁琐, 显效时间慢, 患者不易接受而影响治疗。本组治疗结果表明应用马铃薯片外敷加艾灸治疗静脉输液外渗明显优于50%硫酸镁湿敷加照神灯, 而且费用低廉, 安全性高, 患者无痛苦, 操作简便, 易于观察, 患者乐于接受。

摘要:目的 探讨马铃薯片外敷加艾灸治疗静脉输液外渗的效果。方法 将100例静脉输液外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 对照组用50%硫酸镁湿敷加照神灯, 治疗组用马铃薯片外敷加艾灸。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对静脉输液外渗用马铃薯片外敷加艾灸, 可显著提高其治愈率, 延长静脉使用寿命, 保证用药要求。

关键词:马铃薯片,艾灸,静脉输液外渗,护理,治愈率

参考文献

[1]孙英, 刘静.马铃薯片外敷治疗静脉输液药物外渗[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5, 3 (8) :685.

[2]傅洁洁, 钟伟伟, 张冰冰, 等.马铃薯治疗静脉输注外漏的实验研究[J].护理研究, 2007, 21 (12A) :3135.

[3]周红玲, 金霞云.马铃薯巧治链霉素肌肉注射致臀部硬结的效果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 2008, 1 (1) :12.

[4]吴景时.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228.

输液外渗患儿的护理 第11篇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2-0138-02

患儿静脉穿剌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一大难点,卫生所患儿静脉穿刺更是一大难题。为了使社区居民孩子的输液更加便捷,我卫生所的护理人员轮流到上级医院学习患儿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技巧,受益匪浅。这些年,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已成为我们卫生所患儿输液治疗的主要手段[1]。我卫生所自2009年7月至2012年10月,对于150例使用静脉留置针后输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卫生所自2009年7月至2012年10月,应用静脉留置针输液150例,年龄从1岁到3岁之间。其中头皮静脉穿刺100例,四肢静脉穿刺50例,留置最长时间达7天,最短2天,3例发生局部皮肤发红,2例发生局部肿胀,4例发生脱针,没有1例因留置针而出现全身感染。液体输完后均采用肝素钠盐水封管。

2 穿刺方法

2.1 穿刺部位选择 根据年龄、用途、病情及血管情况选择不同的血管。小儿头皮静脉表浅易见,易于固定,又不影响患儿肢体的活动[2],因而多采用头皮静脉穿刺,一般选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及额分支等较粗直血管穿刺。

2.2 穿刺方法 我卫生所使用的套管针为美国BD公司产品,24G型号,0.7mm×19mm,3M公司生产的无菌透明敷贴。穿刺前备好输液设备,以进针点为中心,消毒范围6cm×7cm以上,干后穿刺,避免消毒液随穿刺针进入血管内造成静脉炎[3]。如选用头皮静脉,应把敷贴范围内的头发剃光,左手拇指、食指紧绷皮肤,手持套管针与皮肤呈15-30度角直刺静脉血管,穿刺见血后针芯回退0.5cm,如过多,软管腔内无支撑,造成送管时针体折曲,导致穿刺失败或不能维持较长时间[4],然后一边拔出针芯一边慢慢将套管针全部送进血管,松开止血带,打开输液调节器,然后用敷贴固定,外用布胶布加以固定。

3 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

一般为3到5天,无异常可保留5到7天。有人建议为了防止药液长期刺激血管造成静脉炎和小的血凝块进入血管造成栓塞,留置天数最好不超过7天[5],也有资料显示,留置时间视治疗需要和局部情况而定,定期更换导管有助于降低感染率[5]

4 封管术

我卫生所患儿大部分为呼吸系统疾病,输液后均用肝素溶液封管。封管时用5U/ML肝素钠盐水3毫升进行封管,速度要慢,连续不间断边推注边抽吸的封管方法,回血栓夹闭部位选用静脉留置针的近端。

5 护 理

5.1 做好家属心理护理 穿刺前向患儿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详细介绍静脉留置针的优越性,取得同意后再穿刺,并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对留置期间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处理和解释。

5.2 并发症护理

5.2.1 并发症 静脉炎,局部渗液,敷贴下皮疹、红肿,套管针堵塞、脱落。

5.2.2 护理 加强巡视,输液前后应注意观察穿刺部位皮肤情况。如静脉炎应及时拔除与处理;皮疹、红肿局部给予炉甘石洗液涂抹每天三次,3到5天基本消除;液体外渗肿胀,局部湿敷50%的硫酸镁,每天3次,3天基本消除;正确封管、固定,防堵塞、脱落;为了更好地固定静脉留置针,可带上外科头套,我卫生所自制的棉质头套应用起来让患儿更加舒服。

总之,患儿静脉留置针操作简单、方便,减少静脉损伤,减少穿刺次数;减轻护士工作量,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避免了反复穿刺造成的患儿痛苦,且家长易于接受,改善了护患关系;尤其在卫生所,患儿不用住院,也能用上静脉留置针,节约了很多住院费用。

参考文献

[1] 孙艳平,杨桂涛.浅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7):409.

[2] 崔焱.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0.

[3] 李小燕,等.套管针常规留置时间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5):301.

[4] 吕金萍.套管针在烧伤病人输液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4):202.

输液外渗患儿的护理 第12篇

关键词:喜辽妥,手足口病,甘露醇,外渗

手足口病 (HFMD) 是由柯萨奇病毒和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以手、足、口腔出现水疱为主要特征的常见传染病, 少数病例可因脑炎、心肌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引发死亡。手足口病危重病例神经系统表现频繁抽搐、昏迷、急性脑水肿、脑疝[1]。甘露醇是临床上常用的组织脱水药和渗透性利尿药, 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水肿, 降低颅内压, 防止脑疝。甘露醇作为高渗性脱水利尿药, 在临床上是手足口病患儿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的首选药物, 在治疗过程中, 常需1d内反复多次使用, 但因其为强有力的组织脱水、利尿剂, 快速输注时对血管的刺激性较大, 会造成局部浓度较高, 因此易刺激局部产生疼痛, 也可导致血管变硬以及局部皮肤红、肿、痛等静脉炎症状, 大量渗透至皮下则可引起局部组织的坏死。而手足口病患儿年龄多在1~3岁, 患儿因意识障碍、哭闹、躁动等情况, 容易引起局部液体外渗。本文选用喜辽妥药膏在甘露醇外渗初期直接外涂于局部肿胀疼痛部位, 取得满意效果, 无明显副作用,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3-6月, 选择甘露醇外渗患者25例, 其中年龄在1~3岁, 发生外渗的面积平均5.4 cm×3.8 cm。

1.2 方法

在静脉输注甘露醇过程中, 应先评估血管, 尽量选择使用少、弹性好且较粗直的静脉。输液时间已超过24 h的静脉通路, 在输入甘露醇时要慎重, 尽量避免同一静脉通路连续多次输入甘露醇。一旦出现外渗, 应立即给予妥善处理。运用液体外渗应急预案, 拔除静脉留置针, 抬高患肢, 及时评估局部外渗、红肿面积, 迅速将3~5 cm的喜辽妥乳膏均匀涂抹在距离穿刺点0.5 cm处周围组织发生外渗的皮肤上, 用右手指腹轻轻顺血管方向以螺旋式手法局部按摩3~5min, 使药物充分渗透入皮肤, 促进其吸收。涂抹时避免涂在皮肤破溃及有针眼的地方。

1.3 效果评价

渗出的分级:0级, 没有症状;1级, 皮肤发白, 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1英寸, 皮肤发凉, 伴有或不伴有疼痛;2级,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在1~6英寸之间, 皮肤发凉, 伴有或不伴有疼痛;3级, 皮肤发白, 半透明状, 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大于6英寸, 皮肤发凉, 轻到中等程度的疼痛;4级, 皮肤发白, 半透明状, 皮肤紧绷, 有渗出;可凹陷性水肿, 皮肤变色、有淤伤、肿胀, 水肿范围的最小处直径>6英寸, 循环障碍, 中等到重等程度疼痛。临床上由高年资护士共同对临床组织损伤进行分级, 及时观察治疗后皮肤肿胀、疼痛的变化, 观察并记录肿胀消退后的疗效。

2 结果

甘露醇外渗初期喜辽妥外涂后能够迅速减轻局部疼痛、肿胀, 促进变性组织恢复, 外涂2 h后, 局部出现的红肿疼痛明显减轻;5 h后外渗处出现的肿胀、疼痛基本消失;12h后水肿完全消失, 血管弹性恢复, 未出现皮下组织变性坏死, 未形成局部静脉炎。

3 讨论

20%甘露醇是高渗性药液, 当输入高渗性液体时, 血浆渗透压升高, 血管内皮细胞脱水, 进而局部血小板聚集, 并释放前列腺素E1、E2, 静脉壁通透性增强, 白细胞侵润发生炎症改变, 同时释放组织胺, 使血管收缩、变硬[2]。20%甘露醇外渗后易引起局部组织疼痛, 组织水肿, 并可出现血栓性静脉炎, 渗出较多时甚至能够引起局部组织坏死。由于水肿组织抗病能力减弱, 易受细菌侵袭, 甚至发生局部感染, 且水肿组织的再生能力和修复功能减弱, 发生损伤后不易愈合。一旦外渗处理不当, 极易造成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疼痛, 甚至出现皮下组织变性坏死, 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形成护理不良事件, 因此液体外渗后的及时处理显得尤为重要。喜辽妥 (多磺酸粘多糖乳膏) 为乳剂型基质的白色软膏, 有麝香草酚的气味。适用于浅表性静脉炎, 静脉曲张性静脉炎, 以及由静脉输液和注射引起的渗出, 它能够防止浅表血栓的形成, 促进它们的吸收, 能够阻止局部炎症的进展, 加速渗液的吸收, 喜辽妥能迅速减轻局部疼痛、肿胀, 促进变性组织恢复, 效果显著, 此方法简单易行, 不会增加患儿的疼痛和不适, 无副反应, 使用安全, 易于操作。对皮肤无刺激性, 对于哭闹烦躁的患儿, 便于护理, 有利于临床护士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 及时了解局部肿胀, 疼痛消退、皮肤组织变性坏死的恢复情况, 值得在临床第一线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陶建平, 杨思达, 邓力, 等.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9, 6:423-426.

上一篇:物质与非物质下一篇:电影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