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2024-05-26

开展素质教育势在必行(精选12篇)

开展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第1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健康观念发生了转变, 不再只满足于温饱和没有身体上的疾病, 而进一步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 以及身体、心理、社会各方面的健康和长寿。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压力。人们对相关健康保健知识的需求大大增加, 护理范畴不断拓展, 开展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护士则是健康教育的传播者和指导者。

1 健康教育的含义

健康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标志之一, 而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重要手段。它包括医护人员对社区人群的预防、保健、康复及围绕健康问题等进行综合的卫生教育和对住院患者的健康指导。患者健康教育是指医护人员对疾病状态下的特殊人群进行贯穿医疗、预防、护理全过程的有关知识的系统化教育, 有利于患者主动参与、配合、促进身心康复和转归。患者健康教育和临床护理是构成“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地说, 健康教育是以全体人民为对象, 通过有计划, 有组织的系统教育过程, 使其具有自我保健能力, 树立保健意识和对公众保健的责任感, 纠正不利健康因素, 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 提高健康素质, 达到精神、躯体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完善状况。

2 护理工作面临的形势

2.1 面对人民群众对医院卫生服务多层次的需求, 我国经济发展尽管较快但不是平行发展。经济滞后的地区和经济条件较差的人群, 他们的医疗需求仅限于有病能治即可。而在经济条件较好的人群中, 他们需要高质量的保健和特殊医疗服务。因此, 无病早防、健康保健、预防残疾、康复锻炼等多层次多方位的医疗需求将成为今后医疗服务发展的主体。

2.2 面临护理观念的转变, 护理专业目前正处在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观的转变阶段, 最终将实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护理已不再是单纯的疾病护理, 而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 以护理程序为核心, 满足人体的生理、心理、精神、社会、文化等方面健康需求的整体护理。

2.3 面临WHO提出的“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重任。卫生保健的重点更多地强调保持和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基层医院是三级卫生保健网的枢纽和桥梁, 它担负与指导医疗康复、卫生、防疫、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等多项任务。这些都属于健康指导范畴。护士在健康维护和健康促进方面发挥最佳效能, 对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4 面临市场经济的冲击、同行业间的激烈竞争, 在计划经济体制运行过程中, 医疗单位属“福利性质”, 各项工作运作绝大部分单靠政府“输血”完成。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 “输血”在很大程度上将变成自我“造血”。患者求医选择范围扩大、方式更灵活, 促成了同行业间的竞争。医院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供需关系变成了互为供需关系。医院取信于患者的核心是医疗质量和服务态度。重视健康教育无疑是为适应当前形势所需而采取的一种有力手段。

2.5 面对全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挑战, 实行医改后, 必然会引起人们对待自身健康和预防疾病等方面观念的变化;同时, 由于人们要从自己的收入中支付部分医疗费用, 导致自我“诊断”, 自己购药治疗及慢性患者家居管理的情况增加, 因此而延误医治的患者必将增多。促进、保持和恢复健康依赖于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 有赖于医护人员对个人、家庭、社区和医院等不同人群、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健康教育状况。总之, 健康教育不但是人们所需, 也是卫生部门在新形势下更好地控制疾病所必需的一项工作。

3 实施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及形式

3.1 培养一支健康教育实施人才 目前, 我国的宣传教育仍停留在一般的卫生知识宣传层次上, 相当一部分护理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 很难满足人们逐渐增长的健康教育需求。相关部门应该把健康教育工作当作医改工作的配套工程加以充分重视, 抓紧培养高素质的健康教育人才, 有计划地对现有专业人员进行再教育, 使其有实施健康教育的意识和了解其重要性。

3.2 集众人所长, 发挥整体效应 临床护士分科工作, 不同岗位各有所长。根据各科疾病特点, 组织编写健康指导资料, 如饮食营养与健康、环境与疾病、传染病的防治知识, 外科的创伤急救, 康复与功能锻炼, 妇产科的妇幼保健, 促进母乳喂养知识, 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与自我急救等, 编即成册。要求内容具体明确, 重点突出 (以突出必须知道的内容) , 重要信息放在最靠前, 以利加深和提高信息的吸收。

3.3 采取多种形式、因地制宜、灵活应用的方法, 使人群或患者及家属既乐于接受又能收到明显实效。掌握教育策略, 与患者保持同步, 首先找出患者所想所需, 做到这一点不容易, 若能做到, 可使护士从繁琐的任务中节约时间, 又可让患者得到所需的信息;其次, 让患者的需要成为实施教育的内容, 疾病可能暂时干扰独立思考, 但只要可能, 都应让患者参与教学的每一个步骤, 只有患者参与了制定自我护理的目标, 才会更愿意去努力达到这些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准备改变教学内容以满足患者需要, 比如当你问及心绞痛患者愿意讨论什么问题时, 而他却更愿意问心绞痛是否会使他不能工作或会影响正常生活。如患者不知该问什么时, 护士应给患者提供可选择的议题或按其重要性依次排列各种议题供患者参考。

从严教育干部势在必行 第2篇

作者:晓山 《光明日报》(2015年01月06日 16版)

CFP 从严教育干部是贯彻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的重要内容,是思想建党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的题中应有之意。当前,“四大考验”“四大危险”尖锐地摆在每一名共产党人面前。如何帮助和引导干部高扬理想信念旗帜,保持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如何转变作风深入实际,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何坚守廉洁从政防线,提高拒腐防变能力,等等,对干部教育培训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目前,最重要的就是牢固树立和落实从严教育干部的理念和措施。

牢固树立从严教育干部的理念

理念是对客观现象本质或特征的整体诠释,具有客观性、深刻性和指导性。理念决定着行为方式、关系着行为结果。理念错,则步步皆错;理念对,则环环皆对。各级党组织必须充分认识从严教育干部的深刻背景和重大意义,不断增强从严教育干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从严教育干部是党中央对干部教育培训的明确要求。近期,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对从严教育干部作出了深刻阐述。强调“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要求“坚持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让每一个干部都深刻懂得,当干部就必须付出更多辛劳、接受更严格的约束。”不仅将教育与制度并列,提到了新的高度,还进一步明确了当干部必须接受从严教育的要求。同时,从方法论的角度指出:“世间事,做于细,成于严。从严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保障。”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从严教育干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遵循。

从严教育干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要求“加紧政治训练”,提出“如部队有三日休息,则每日必有一小时政治课”。在延安时期,我们党要求“对一切在职干部,都须给以政治教育”,建立了“每天两小时学习制度”。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面对党员干部大量增加的现实,要求“一切有阅读能力的党员和干部均必须学习理论知识”,“以每周平均学习12小时为原则,并建立定期考试制度”。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一手抓理论学习一手抓文化学习,要求“党的地委书记一级以上的干部,应当把自己的学习状况和自己所领导的党组织的学习状况向中央局或中央分局作一次报告”。并要求干部必须开展文化知识学习,以适应建设的需要。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强调“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没有的要学,有的要继续学,实在不能学、不愿学的要调整。”全国兴起了一次重新学习的热潮。之后的几十年里,我们党每逢重要关头,总是严格要求干部加强学习,有力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当前,广大干部面临的挑战和考验前所未有,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教育引导干部进一步坚定信念、增强本领、提升境界,为赢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做好思想准备和能力储备。

从严教育干部是培养好干部的必经环节。“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好干部既是实践历练出来的、自身努力出来的、管理监督出来的,也是培养教育出来的。特别是当前,强调从严教育干部更具有特殊意义和现实针对性。近年来,这么多干部因贪腐被查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干部教育角度来看,教育责任不到位、失之于软也是原因之一。因此,要培养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必须把从严教育作为前端环节,大力开展理论武装、党性教育和道德品行教育,真正筑牢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思想基础。

从严教育干部是破解干部教育培训现实问题的有效举措。应该说,这些年各地各部门普遍重视支持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但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存在重干部使用、轻干部培养的观念,存在机关内设机构公务员和基层干部缺少培训机会等薄弱环节,以及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不足、一些能力培训实效性不强、少数地方和部门学风不正的问题。通过从严教育干部,有利于建立党管干教的责任机制,有利于推动理想信念教育摆上位置、有效开展,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校风教风学风,通过学习态度、制度规范、学风建设、工作机制等各个环节的从严,带动干部教育培训质量和工作水平的提升。

因此,从严教育干部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适应党的建设新常态的必然要求,是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重要体现,也是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培养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的现实需要。各培训机构和每一名干部教育工作者,都要把从严教育干部作为自己的历史责任和时代担当,自觉把从严教育的要求落实到教育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置、教学组织实施和学风建设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认真落实从严教育干部的举措 仅仅理念正确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整套落实的措施和手段,才能真正把从严教育干部要求贯穿于干部教育培训的方方面面。

以更加严肃的要求抓干部思想教育。干部教育的首要功能就是“固根守魂”。思想建党,干部教育责无旁贷。一是思想教育要全员覆盖。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补钙壮骨”是人生常态。只要是党的干部,就人人要加强。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了重业务培训、轻思想教育的倾向。据某省调查,在调查干部最需要掌握的内容时,近60%的对象选择了业务知识,而选择理论或道德教育的只有10%左右。这说明一些干部对自己的“短板”还盲目而不自知。二是思想教育要坚持不懈。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散一尺。思想认识问题一时解决了,不等于永远解决,必须持续不断地强化干部的理论武装、党性教育和道德品行教育。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思想教育的必修课,结合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干部政治纪律、道德规范、法律法规教育,加强警示教育,让干部在思想上画出红线、在行为上明确界限,保证不逾政治底线、不过道德底线、不踩法律底线,真正敬法畏纪、遵规守矩。三是思想教育要严肃认真。理想信念是严肃的,教育的形式也必须庄严肃穆,让干部有一种神圣感、崇敬感,绝不能把思想教育娱乐化,不能以红色旅游、情景党课代替理论灌输和党性剖析。要尊重思想教育规律,掌握干部思想和心理状况,以问题为导向,把组织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把思想教育与干部德的考核、严格党内生活锻炼结合起来,综合施策,努力实现教育效果最优化、持久化。

以更加严格的标准抓干部教育质量。“取法其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质量是干部教育培训的生命。没有高质量,从严教育要求也就失去了基础支撑。一是抓好课程教材这个基础。针对目前干部培训教材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的“无序化”现象,有必要从上到下建立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加强对干部培训教材的统筹、审核和管理,按照“少而精、管用”的原则,评选、推介一批叫得响、受欢迎的好课程。二是抓好师资队伍这个核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干部教育主管部门要研究制定指导性意见,下大气力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加大中青年教学骨干选拔和选聘一流人才担任兼职师资的力度。三是抓好制度建设这个根本。以《干部教育条例》为核心,全面推行需求调研、项目管理、质量评估、学员考核等制度,建立训前、训中、训后全过程质量管理机制,确保培训质量不断提升。四是抓好改革创新这个活力之源。坚持开放办学、开门办学,以竞争促资源盘活、以择优促质量提升,大力推进办学体制、运行机制、管理体制、师资建设等方面改革,整合利用各类优质资源为干部学习服务。

以更加严明的措施抓干部教育培训管理。严则正气充盈,严则内力倍增。干部教育培训本身也是一种组织管理活动,既是服务更是管理。无论是实施教育培训的主体,还是参加教育培训的对象,都是一个庞大的队伍,必须管好。一是严抓学风建设。要指导培训机构把理论联系实际贯穿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始终,引导教师理论联系实际教,帮助学员理论联系实际学,并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水平作为考核评价教师和学员的重要内容,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风形成。要继续严肃学习培训纪律,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更坚决的态度、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整治不良学风教风校风。二是严格教师要求。要建立集体备课制度、试讲制度,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严肃查处,决不能发表违反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违反中央决定的错误观点,决不能使干部讲坛成为不良思想渗透的平台。三是严管培训秩序。干部教育培训总体上比较规范,但随着培训市场化因素增加,也出现了“天价”培训、培训机构鱼龙混杂等现象,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这些问题,很多是因为培训市场不规范、监管不到位造成的,虽然及时进行了清理整顿,但根本还要形成长效机制。必须强化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职能,健全完善相关制度规定,确保干部教育培训健康有序开展。

开展老年人文化活动势在必行 第3篇

一、搞好老年人文化刻不容缓

众所周知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中国的老年人群数量越来越大,然而其平均健康寿命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未富的情况下出现的。

1.党中央对老龄问题的高度重视。党中央《关于关心人民群众生活的指标》中指出:“要全面关心和发展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使他们各得其所。”由此可见,党中央把关心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同关心青少年、儿童的文化生活相提并论,并作为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提出。同时,国务院也向全国各地强调老龄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自从中国老龄委员会成立后,各地相应建立了老龄工作机构。作为对老龄事业发展有重大意义的,以及与老年人生活密切相关的老年人文化,已被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各级党政机关主动地把老年人文化列入议事日程,成立老年人活动中心,开展老年人喜闻乐见的各类文化娱乐活动,极大地丰富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

2.老龄问题日趋明显。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随着社会医疗事业的稳步发展,人们的身体素质大大增强,人均寿命从解放初期的60岁上升到现今我国人均寿命的72岁。因此,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人数逐步扩大,老龄人口的比例也不断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2007年2月28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末我国总人口为131448万人。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超过1.49亿,占总人口的11%以上。

3.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几近空虚。老年人蜗居在家,儿女忙于生计,在外奔波,有的老人一年也难得见上子女一面。很多的老年人经常坐在家里或在露天广场发呆,有的甚至整天发呆,他们没有文化交流的对象,很少有机会结交新朋友,孤独、苦闷、压抑的心情难以得到释放,久而久之,会给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影响。在农村,由于大部分的老人文化知识欠缺,老年生活过于空洞、乏味,导致老年人生活状态萎靡不振。笔者在周边群众中做过调查,看电视和家务劳动是目前老年人最主要的生活内容,除此之外,他们几乎没有其它休闲生活。老年人被排斥在社会生活之外的状况正日益严重,他们很少有机会结交新朋友,生活内容越来越单一。老年人的心理孤独与现代社会丰富的物质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4.老年人对文化生活需求强烈。尽管退休就意味着生命中剩下的时间将全部可以用来休闲,这个时间可能是20年甚至更多,但是当今我国老年人对娱乐休闲生活的满意度不高。据我们在埭溪镇的调查表明,有四成老年人对自己的休闲娱乐生活表示不满意。假如把老年人在一天内从事的主要活动细分,发现老年人对于健身的热情较高,超过七成的人会选择锻炼身体,还有近三成的人选择溜弯、逛街、读书看报等其它活动,老年人对于娱乐生活期待值很高,也希望社会能多一点精神产品来抚慰自己。

二、发挥职能,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根据老年人文化生活极度缺乏的现状,作为文化宣传职能部门的我们更应该关心老年人健康状况、重视老龄问题,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各种精神文化方面的服务。因此,文化事业机构与文化活动中心,要积极主动地开展老年文化活动,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使他们在文化娱乐中老有所喜、老有所爱、老有所學、老有所乐。

1.为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在社区、村委会设立老年人活动室,为老年人提供学习、休闲、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使之成为老年人的第二家庭。在埭溪镇“老年之家”,可以看到,一张张石桌、石椅坐落在红花绿叶丛中,老年人有的正在专心致志地阅读报纸,有的在神态自若的下象棋,有的正津津有味地观看自编自导的文艺节目表演……“老年之家”气氛温馨和谐、轻松休闲,为老年人征订了报纸杂志,还安装了全套适合老年人活动的体育健身设施,经常举办书画展、科普知识竞赛、体育健身活动比赛、文艺节目汇演,积极引导老年人,关心国家大事,投入有益的活动中。

2.成立多种多样的老年人活动组织。如成立老年人协会,老年人互助组织,关心下一代组织,老年人治安、绿化及环保管理等公益组织、道德评议会;有了这样的协会组织,活动形式的多种多样,总能满足不同个性的老年人的需求,容易吸引大多数老年人自愿参与,这对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保障起到重要作用,如我们埭溪镇的道德评会,由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村民代表、老退休教师组成,作为化解村民矛盾、引领社会风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有力的推动了全村的和谐发展,同时也能有效促使老年人活跃起来,为社会发挥更大的余热。

3.开办老年大学,满足老年人对知识的渴求。举办各种免费的培训班,吸引老人积极参与。如可修身养性的书画培训、培养审美情操的插花培训、使人消乏怡情的音乐培训等,让老人在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中,产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如我镇老年大学的刘桂香,原先由于儿女都在外地工作,老伴又早逝,身心极度空虚。自进入老年大学后,她先后学习了健身操、太极拳、花卉、缝纫、编织、书法等多门课程,从中获取了新知识,掌握了新技能,结识了新朋友,丰富了晚年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身心健康。她感慨地说:上老年大学学习,是我晚年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的后半生离不开老年大学这个“快乐家园”,因为在这里可以追寻到我渴望得到的知识、健康、友情和欢乐。

4.组织老人开展各种娱乐活动。排练一些老年人乐于参加的有性质的活动,如腰鼓表演、民乐队、大合唱等。在如今的埭溪镇20个行政村,村村建有老年活动室,“星光老年”之家,建设全民健身示范点,较多的老太在过去热衷于迷信,在“老年之家”的影响下,排练腰鼓、排舞,如今,20个行政村300多名老年人组成的腰鼓、排舞队已成为节日的埭溪镇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2012年成功创建了浙江省老年体协特色项目—排舞之乡,这样的活动增强了老年人的自信心,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近几年我们全力打造的一个文化活动品牌——“唱响山村”,得到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的肯定,被确定为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案例进行书面展示,埭溪镇唱响山村演唱队队员中就有老年人丁虹,她参加的非遗节目“三番十二郎”,在当地、吴兴区、湖州市、杭州拱墅区文化走亲都有精彩表演。

还可组织一系列竞赛活动,如垂钓棋牌比赛、老年人运动会等,激发老年人积极向上的心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组织老年人外出旅行,饱览大自然的奇异风光,和历史、文化、习俗等人文景观,精神上的享受,同时,置身于异域的风景,呼吸一下清新的空气,让他们感觉一次短暂的流浪等能使老年人的身心得以极大放松。

开展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第4篇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1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1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是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迫切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不断增强, 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多样。一方面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得到弘扬;另一方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在社会上滋长蔓延。一个国家要大发展, 必须有共同的思想基础, 如果各行其是, 社会就是一盘散沙, 前进既没有方向, 也会因缺乏合力而减少动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就是针对这样的社会现实作出的重大决策。

1.2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是民族团结的需要。

长期以来, 我们56个民族不断融合,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形成了多元而又统一的中华民族。60年前, 我们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为核心的民族政策;60年后, 我们拥有了一个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大家园。

但是, 在大好的局面中, 偶尔也有不很和谐的音符。比如拉萨314事件、新疆75事件的发生。对于这些不和谐的现象, 原因当然不能简单地归结到某一点, 但如果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角度来看, 说明在极少数人的心目中, 想的不是如何维护中华民族大家庭这个整体, 而是总想着要搞独立、闹分裂。这也从反面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那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确实需要加强。

胡锦涛同志指出,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来说, 团结就是力量, 团结就是生命, 团结就是胜利。

1.3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是解决党员干部理想信念问题的需要。

共产党员队伍中, 涌现出了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任长霞等, 一大批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楷模, 党员队伍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 但由于受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影响、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 有少数党员干部出现了信仰不够坚定, 甚至发生动摇的现象, 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个表现是悲观失望, “四信”动摇。第二个表现是精神空虚, 没有信仰。第三个表现是盲目信仰邪教。第四个表现是热衷封建迷信。第五个表现是私欲膨胀, 奉行金钱至上。改革开放以来, 部分党员干部因为腐败倒下, 原因就在于放弃了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 放弃了世界观的改造。

1.4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是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迫切需要。

当今世界, 各国综合国力激烈竞争, 意识形态领域风云激荡, 西方国家不断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当今世界, 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控制着全球90%的媒体, 通过好莱坞电影、迪斯尼动画片等文化产品, 使网民“无意识”地认同和接受西方的价值观。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 人们接触到越来越多来自不同文化的东西, 从日本漫画、韩国电视剧到美国大片, 这些外来文化夹带着它们所倡导的价值观念, 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最近, 公安部部长孟建柱指出, 互联网已成为反华势力对我进行渗透破坏、放大破坏能量的重要手段。在这样的情况下, 我们要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必须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2 如何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等,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党员干部的价值观念, 外化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

2.1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国家的经济基础、经济形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就是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所有制结构。这种经济基础反应在上层建筑上, 就形成了思想上的一主多元。一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主导。多元, 多种价值观、多种价值选择并存。在多样化的情况下, 如果淡化主旋律, 如果不用马克思主义做主导来统率多元, 就很容易产生分化, 一旦产生分化, 必将影响我们的思想稳定、政治稳定、社会稳定, 这比什么都可怕。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巩固我们党共同的思想基础?如何来避免思想的分化?如何来凝聚力量?就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增强科学理论教育引导群众作用, 使广大党员干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这是我们要做的主要工作。

2.2 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学习教育的重中之重

党员干部模范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要切实解决好理想信念的坚定性问题。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当前在一些党员干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根本原因就是动摇和丧失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和胡锦涛同志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 所指出的党内存在的主要问题中, 列在第一位的都是理想信念问题。

因此, 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全党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中之重, 教育引导党员着力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

2.3 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时代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同时又赋予了新时代的特点, 勇于改革、敢于创新就是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发展的动力, 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2.4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旗帜鲜明地指出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 应当坚持什么、反对什么, 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 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在现实生活中, 不辨是非、不知羞耻的风气正在威胁到我们每一个公民。近些年, 三鹿奶粉事件、周老虎事件、巴东邓玉娇事件、杭州飙车撞人事件、开胸验肺事件、南京徐老太事件、以及新近曝光的上海“钓鱼执法”事件等接踵上演, 一次次地冲击着中国道德底线。扭转社会不良风气, 我们各级政府官员、公务员, 特别是共产党员, 一定要带头。因为我们是社会的强势群体, 是社会重要资源的掌控者, 是社会重大事务的决策者, 是社会信心指数的决定因素。如果我们都做不好, 人民群众的信心就会大打折扣。所以我们党员干部一定要带头, 按照“八荣八耻”的要求, 携起手来, 为扭转社会不良风气作出示范作用。

加强校园廉政文化教育势在必行 第5篇

加强校园廉政文化教育势在必行,历史教师在学校的廉政教育中肩负重任。历史教师可从以下做起:廉洁从教、率先垂范,做好学生的人师;充分挖掘历史教材的廉政素材,让学生在感知前人高尚人格魅力的同时进行自我教育;结合历史学科特点,组织开展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主题活动;配合学校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廉政文化氛围。

关键词: 历史教师 廉政文化 校园廉政文化教育

中共中央在《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指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共青团组织要把廉洁教育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全社会的反腐倡廉意识,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中央纪委和教育部于2005年4月1日在杭州召开了“廉政文化进校园”专题工作会议,指出要逐步实现廉政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因此,加强校园廉政文化教育势在必行,作为承担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拥有丰富廉政素材的历史学科,历史教师在学校的廉政教育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特别是幼师历史教师更是重任在肩,因为我们的学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理想信念正处于形成时期,很容易受社会腐朽现象的影响。那么,历史教师应如何尽职尽责地做好校园廉政文化教育工作呢?下面笔者结合多年来教学中的尝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廉洁从教、率先垂范,做好学生的人师。

廉政文化进校园,教师是中坚力量。在学校,教师同学生的关系最紧密,教师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对学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还是知识的传播者,肩负着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责任。因此,历史教师要时刻牢记幼师的校训:“师范无小事,事事是规范;教师无小节,处处做楷模。”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学习,用法规政策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参加“教师诚信宣誓”、“签教师廉洁承诺书”、“党员廉洁从教座右铭”等活动,做到身不为虚名所累,心不为金钱所动,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增强反腐倡廉、廉洁从教的意识;在自己的言传身教中不断向学生传递“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思想,使学生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自尊心,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一个健康发展、堂堂正正的社会有用之才。

二、充分挖掘历史教材的廉政素材,让学生在感知前人高尚人格魅力的同时进行自我教育。

勤劳节俭、廉洁奉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谓“奉公以勤,律身以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集中体现了这一美德的内涵,历史教学中有关这方面的素材很多。如:春秋时期志洁行廉、守正不阿的屈原;两汉时期坚守清廉、挑战“腐败氛围”的悬鱼拒贿太守羊续和暮夜却金的“四知先生”杨震;三国时期为相二十载,“无尺寸增于家”,为国鞠躬尽瘁的诸葛亮;隋唐时期以节俭勤政、不尚奢华着称的君主隋文帝和怀忠履义勤政治国的宰相杜如晦;北宋时出判端州不持一砚,“徒手而归”的人民父母官包拯和心怀社稷、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明朝时“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和“大丈夫既以身许国家,许知己,惟鞠躬尽瘁而已”的救时宰相张居正;清朝时被称之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当代报国为民、甘作公仆,清正廉洁率先垂范,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的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大公无私、廉洁自律、竭诚奉献的党的好干部张闻天、焦裕禄,把一颗火热的心献给了西藏的人民公仆楷模孔繁森等。通过这些故事的讲述,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会感受到前人的高风亮节,这种高尚的人格魅力能潜移默化地净化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树立胸怀祖国、勤劳节俭、廉洁奉公的理想信念,历史教学也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结合历史学科特点,组织开展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主题活动。

历史学科拥有丰富的廉政教育素材,在学校的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教育条件,历史教师要善于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积极积累廉政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勤劳节俭、廉洁奉公等传统美德的同时,还可以组织以下活动:

1.开设廉政专题讲座。由于历史学科拥有的廉政教育素材太多,每节课又有着丰富的授课内容,教师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才能对学生进行廉政教育的渗透,这就使许多相关素材没有时间讲,有的即使讲了也挖掘不深。因此,为了促进学校廉政文化的传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形式,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向学生进行勤俭节约、崇尚廉洁的教育。设计讲座时可以利用相关的影像资料、实物模型、各种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讲座的德育实效性。

2.组织廉政故事会。讲故事是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最喜欢参与的活动,幼师的学生也不例外。组织廉政故事会的形式很多,可以通过学校闭路电视系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定时播放廉政故事或者是碟片播放;也可以利用课堂前五分钟时间固定由学生讲廉政小故事或者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廉政小故事比赛。学生课前(或赛前)积极准备,再用自己的语言讲给同学和教师听,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胆量和自信心,而且能使教师和学生共同接受一次做人要清正廉洁的洗礼,增强反腐倡廉的意识。

3.征集廉洁警示句及座右铭。当学生对廉政文化接受以后,让他们写一句认为有号召力、说服力的警示句,如:反腐倡廉是重大政治任务;反腐倡廉是国家兴衰的关键;国家兴旺,人人有责,提高拒腐防变能力,等等。教师对他们写的警示句进行修改、归纳、筛选,整理成册保留下来,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也把廉政文化的根深深地埋在他们的心底。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人包括父母、教师、亲人写一句警示句,如:爸爸,您是我的骄傲,您一定会成为反腐倡廉的楷模;老师,让清贫的形象永留我们心间……学生的每一句警示都是出自肺腑之言,他们在撰写警句的同时自己也会受到一定的启迪。另外,还可以让学生选一句有关廉洁的名人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鞭策自己。这种正面引导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内在品位,而且能使学生树立“做一个廉洁自律好公民”的理想信念,将来当他们走向幼儿园、小学、中学的工作岗位上时,就会把这种信念传播给他们的学生,“清正廉洁”这颗种子就会在新的一代身上发芽、开花、结果。

4.进行以廉洁为主题的手抄报评比和读后感评比活动。每学期以学科组活动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崇尚廉洁的手抄报评比,让学生用心收集资料、设计版面,在小报上用漂亮的书法写一句廉政警句,插入一篇小故事,宣传廉政建设中的先进人物,绘上漫画和插图,使手抄报增添色彩。这样,学生在整理资料、设计小报的过程中也就会受到廉政文化的熏陶,增强敬廉崇洁的意识。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廉洁在我心中”的读后感评比活动,让学生在品读前人的高风亮节故事的同时静下心来思考,写出自己的感受及今后应该怎么做,从而在敬廉崇洁方面得到升华。

四、配合学校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廉政文化氛围。

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政的知识、信仰、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社会评价。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廉政文化状况,决定着这个社会、这个民族的廉政状况和水准。要让文化根植人心,教育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校园内的廉政教育不仅仅依靠人文学科教学的廉政知识渗透,更重要的是在校园给学生营造一个廉政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受到陶冶和熏陶,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感恩教育势在必行 第6篇

一、感恩教育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作为时代骄子,是将来国家建设的生力军,时刻受到关注和关爱。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大学生也受到了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存在着很多令人担忧的不良现象。正如北京印刷学院胡虹霞老师在《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中所说的:“目前,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不良现象,比如精神空虚、缺乏动力、不求上进;不比成绩比消费,不讲朴素讲阔气。”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把父母的付出和他人的帮助看作理所当然,漠视宝贵的亲情、友情、师生情,从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精神“真空”。这种与主流价值观偏离的“忘恩”情绪,正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一股暗流。

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一个读书求知的大学生,更应该发自内心地感激他所获得的恩惠和别人提供的方便,而不应该忘恩负义。如果一个大学生连起码的做人道德都没有,不论其所学如何,显然在做人这个环节上必然是失败的,是个“有才无德”的危险品。

事出有因,对于当前大学生中因“忘恩”而产生的种种不良现象,我们不能仅仅批评指责大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也应该对当前的教育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作为当前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来说,很多的不良现象不能说与教育无关。虽然每所学校、每一位教师都知道自己的职责——“教书育人”,然而绝大多数都重“教书”而轻“育人”,《思想道德教育课》局限于课本的也不在少数。当前学生的这些不良现象与学校德育不够充分,尤其是忽视感恩教育有关。感恩教育应该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但普遍的情形是感恩教育在大学校园中被忽略甚至遗忘了。教育历来就是“教”与“育”的统一体,既要教书还须育人,要“授业、解惑”更要“传道”。忽略教育育人、传道的一面,忽视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方面的素质培养,教育就只是“半截子”的教育,这对学生健康全面地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我们的学校教育、我们的德育课,应重视感恩教育这一课。

二、感恩教育对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1.大学生感恩教育有助于提高德育实效,实现德育目标

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自然心存感恩,懂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环保意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对社会心存感恩,了解人与社会是紧密相连的,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他人的帮助与关心心存感激,领悟人与人之间关爱的真谛,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素质,与他人和谐相处。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大学生群体中忘恩负义的现象,尽可能避免感恩心缺乏所造成的悲剧,而且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自尊意识和自立意识,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感和健全的人格精神,从而提升其精神境界,完善其生命。这也正是高校德育不懈追求的。

2.大学生感恩教育有助于高校教育中人本生态的形成

从终极目的来说,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的最高利益和最高任务。人在走向理想境界的过程中,都有一个寻求全面发展的问题,单向度的人掌握不了人类文化的整体价值,偏执一端常常导致不完整的人生体验,使得只有一次的生命得不到充分的展开,给寻求尽可能完善的人生留下無尽遗憾。因此,学校的教育理念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通才,学校不仅应当传授科技知识,还应当注重人文修养。而感恩教育作为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矫正传统教育重科学知识、轻人文精神,重原理理论灌输、轻学生情感培育的单向教育的弊端,契合了新时期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对教育的要求。即教育必须建立一个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高度协调、和谐的生态系统,以促进人的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开展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第7篇

一、淮河流域水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淮河也是我国投入最多、开展污染治理最早的大江大河。从1994年沿淮各省开始淮河治污以来,耗资600亿元之多,虽然取得积极进展,但淮河水污染状况并未得到根本好转,水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20世纪90年代初,淮河水污染日甚一日,不仅对流域生态造成毁灭性打击,同时严重影响全流域居民生活。1994年6月,国务院专门召开淮河水污染治理会议。随后颁发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这是迄今中国为单一河流水污染治理制定的惟一一部法规。但据报道,2004年淮河污染严重反弹,主要水质污染指标已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流域约60%为劣五类水质,水污染直接影响1.3亿居民生活。2004年,86个国控水质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19.8%、47.6%和32.6%。淮河省界断面水质较差,其中Ⅰ~Ⅲ类水质占8.1%、Ⅳ~Ⅴ类占51.4%、劣Ⅴ类占40.5%。而近几年淮河水系的水污染状况并未得到有效好转,2005年以来淮河流域的地表水系一直属中度污染,其中沙颍河、涡河等支流水质污染严重,国控省界断面水质总体属中度污染,且主要污染指标仍然是石油类、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具体水质情况见下面图1、图2。

注:以上各图均是根据中国环保总局网站及淮河水利委员会网站数据整理绘制。

从图1、图2中我们能够看出,近3年来淮河流域国控省界断面的劣Ⅴ类水基本持平,国控监测断面劣Ⅴ类水占比略有下降,但仍然保持较高的比例,水质受到污染的Ⅴ类及严重污染的劣Ⅴ类总和在五类水中的比例在40%左右,流域水质情况仍不容乐观。(说明: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按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来分,地表水水域可分为Ⅰ、Ⅱ、Ⅲ、Ⅳ、Ⅴ类,其中Ⅰ~Ⅲ类满足居民生活饮用水要求;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Ⅴ类的水水质已受到污染,比Ⅴ类还差的劣Ⅴ类的水质是受到严重污染,基本已无使用功能。)

入河排污量仍居高难降。“十五”期间淮河流域主要污染物COD和氨氮入河排放量前三年逐年增加,后两年出现下降,其中COD入河排放量每年都没有达到确定的污染物排放控制目标,即使在排放量最少的2005年,COD排放仍超出任务目标0.51倍;氨氮入河排放量虽然实现了总量控制目标,但淮河流域四省只有安徽一省完成了目标任务。2006年,主要污染物COD入河排放量仍然超过国家“十五”计划目标的35%,对照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及限排总量控制目标,超标123%。2007年淮河流域185个城镇入河污水排放总量为44.5亿t,主要污染物COD和氨氮入河排放总量分别为73.4万t和8.0万t。根据淮河水资源2007年公报,2007年淮河流域工业废水(不包括火电厂直流式冷却水及矿坑排水)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水排放总量为65.82亿t,比2006年同比增长5%。其中湖北省0.08亿t,河南省22.45亿t,安徽省16.86亿t,江苏省20.87亿t,山东省5.56亿t。

二、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存在

基于淮河流域水污染的严峻形势,环境侵权行为也越来越广泛。环境侵权行为是指因为行为人排放污染物或者从事其他开发利用环境的活动,造成了环境污染或破坏,导致相当地区多数人财产和人身的损害,或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事实,并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一种特殊侵权行为。环境侵权包括两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水污染就是属于环境污染的范畴。依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34条,适用于环境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有5种。其中,赔偿损失和排除侵害是目前我国最主要的环境侵权民事责任承担方式。随着环境侵权行为越来越广泛,环境侵权损害赔偿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企业因此正面临着巨大的环境风险的考验,而从公民意识来看,人们也已经越来越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和自身环境权的维护。但从以往的水污染事件赔偿结果来看,由于侵权人的赔偿能力不足,再加上高昂的诉讼费用和旷日持久的诉讼过程,使许多受害人实际上得不到赔偿,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的矛盾在淮河流域已越来越突出。如果这类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将有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现有的环境侵权民事责任个别化的机制,决定了它在解决这类问题上的局限性,这使得环境侵权难以用传统救济手段进行救济。因此,建立立足于所有潜在环境侵权人对污染受害者的社会性损害分担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形成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已势在必行。

三、人和自然和谐发展观的要求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老子曾说过:“人法地,地法干,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说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必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报复,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保护自然即保护人类。然而由于前些年沿淮各省的政府急功近利,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发展地方经济的思想,导致了“小化工、小造纸、小制革”等“十五小”高污染的项目纷纷上马,造成流域工业结构和工业规模不尽合理,大量的皮革厂、酒精厂、针织厂、造纸厂等企业频频落户沿淮各省,这些污染性工业企业废水排放不达标,对淮河主支流造成了很大的污染。淮河水污染已经对流域内的工农业生产、渔业发展及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不但制约了当地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和省际间的关系。因此,整治水污染,保护好饮用水源,加强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建立环境污染补偿机制既是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需要,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此外,在建立环境污染补偿机制中,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建立又是解决环境污染补偿最有效的方法制度之一。

四、传统的水污染治理及赔偿方式的弊端

水污染治理有多种途径和方法,其中包括行政的、经济的、技术的、宣传教育的、法律的手段。在这诸多方法当中,过去我们的水污染治理政策是行政强制措施多,经济手段少,技术、宣传教育缺位,环保部门法律权限不足,社会公众参与不够。这一管理方式对初期阶段迅速遏制重点流域严重的污染形势,全面启动和强化区域污染治理行动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在西方的一些环境经济理论研究中也得到了支持,即当环境污染的边际破坏成本大大超过经济手段的边际治理效果时,命令控制手段更为有效。但是这种方式不利于调动排污单位的内部积极性,不利于企业主动自愿做到污染物达标排放和综合治理,不是一种长效机制,容易造成地方保护主义和污染反弹。在执法权限方面,我国法律赋予环保部门的权力还是相当有限的,比如对污染企业,环保部门只能责令其限期整顿,令其停产必须由当地政府下停产令。对违规的企业主和个人,环保部门也没有直接的处罚权力。而在环境损害赔偿方面,目前的法律、法规对于环境损害赔偿也只有一些零散的规定,对于解决现实中的诸多环境纠纷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因此,今后的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的政策方向,应是建立长效机制,更多利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引入经济激励措施,促进水污染治理的市场化,加强污染治理的社会公众参与。

五、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功能

基于淮河流域依然严峻的水污染形势、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存在、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以及传统的水污染治理手段及赔偿方式的弊端的存在,因此,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来解决淮河水污染问题就成为了我们必然选择。这其中就包括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即绿色保险)的实施。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又称为“绿色保险”,是由公众责任保险发展而来的一种新险种。它是环境侵权行为人(被保险人)因从事保险合同约定的业务活动,造成环境损害而应承担的环境损害赔偿责任或治理责任为标的的责任保险形式,主要是以企业发生的污染事故对第三者造成的损害依法应负的赔偿责任为标的的保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具有以下方面的诸多功能:

一是可以促进企业加强环境风险管理,预防环境损害。保险公司通过对“潜在环境侵权人”(污染企业)的环境风险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分析,从而确定污染等级,采取承保、拒保、调整保险费率和设有控制性条款等方式来降低自己的风险,这也会促进“潜在环境侵权人”为可以投保或降低保险费率而增加环境保护投资,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其环境管理水平,努力改善环境条件,从而达到预防环境损害的目的。

二是可以分散损失,有效保护环境污染事故受害者和侵权行为人的利益。通过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被保险人将造成的环境损害赔偿责任转嫁给保险公司,再通过保险公司将损失分散到全体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企业,从而实现环境损害赔偿的社会化,避免了因单个环境侵权行为人赔偿能力不足而导致救济不足或破产倒闭使受害人无法获得赔偿的情况发生,确保受害人能够获得及时合理的赔偿,有利于减少社会问题,稳定社会秩序。同时,通过参加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单个的环境侵权行为人可以减轻环境污染赔偿负担,避免了其因过重的赔偿责任陷入破产或经营中断的危机,从而有利于其提高生产积极性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三是可以实现“谁污染,谁付费”目的,减轻政府环保压力。环境保护绝非单纯是政府和环保部门的事情,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鉴于政府的特殊角色,在环境事件发生后,政府担任了最后责任人的角色。但国家介入补偿无异是利用全民的税收作为财源,变成由全民对此污染负责,此已违反污染者负责原则,与现代环境法之趋势不合。发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通过风险分摊,可以减轻政府的环境负担,使被破坏了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能够及时得到重建和修复。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由潜在的环境侵害企业交纳的保费所组成的责任共同体,由该共同体来承担某一投保人的环境侵权责任。因此,其中某一投保人造成的环境损害仍然是由造成损害的全体侵权人负责,实现了“谁污染,谁付费”的目的,起到了一定的惩戒作用。同时,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通过解决环境纠纷、分散风险、为环境侵权人提供风险监控等,为企业加强环境保护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提高了其参加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四是可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是对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补充和完善,对保障相关方的权益、维护安定的社会环境和经济运行环境、减少环境污染事故的危害和纠纷的发生都有积极意义,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五是可以弥补传统的环境污染治理模式的不足,促进微观层面的积极响应。反思淮河水污染的治理模式,我们不难发现,整个治理过程和政策措施皆由国家和政府自上而下单向操作,而与造成淮河水污染问题密切相关的企业的积极性并没有被调动起来,后者只是在各种行政命令、法律法规和奖惩制度的压制下被迫参与,也就是说缺乏一种有效机制使各微观主体从切身利益出发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维护其所依赖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通过核保、费率的调整将促进企业加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增强其对环境风险的管理。随着污染大户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居民、个人等其他微观主体也会作出积极响应,从而实现整个社会公众环境保护的参与度。

摘要:目前,淮河流域水污染形势依然严峻,水污染事故频发,严重污染环境,危害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究其原因是善后处理没有长效保障机制,人和自然不能和谐相处,以往的水污染治理手段存在诸多弊端。迫切需要在淮河流域建立具有能够分散损失、强化管理环境风险等诸多功能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以促进企业加强环境风险管理,预防环境损害;分散承担损失,有效保护环境污染事故受害者和侵权行为人的利益;实现“谁污染,谁付费”目的,减轻政府环保压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弥补传统的环境污染治理模式的不足,促进微观层面的积极响应,进而形成全社会治理水污染的局面。

关键词: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环境侵权,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宗宇.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

[2]张润昊.环境责任保险的可行性研究初探[J].辽东学院学报,2005,(6).

[3]阚小冬.环境责任保险:环境侵权社会化赔偿机制的重要手段[J].发展研究,2006,(4).

开展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第8篇

高等数学是高职院校中的一门重要基础课, 对于开始接触高等数学的学生来讲, 普遍感觉高等数学很难, 实际上对他们来说, 这并不是一门全新的、陌生的课程, 他们在中学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 习惯了中学的学习模式, 思维早已定势, 尤其是“应试教育”, 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上依赖性强, 自学能力差, 主动性不够, 积极性不高。改革、创新、减轻学生的负担是当前教育界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1.1“情感”投入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关注与热忱、鼓励, 尤其是对自学能力较差的学生, 对他们理解上的错误, 要给予明确的纠正, 即满怀热情又严格要求, 那么, 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会很快地进入良好地状态, 增强信心;教师站在讲台上, 对学生进行讲授, 并非应付式地照本宣科, 探讨问题, 追求真知的态度, 讲述中随着问题地深入解决迸发生出内心的感慨和由衷的喜悦, 这些行为状态都会强烈的感染学生,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1.2“引导”关联

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学会学习。数学课程, 需要主动思考问题, 思考概念之问的关联、定理之间的关联;思考不同方法之间的异同、强弱,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提出思考、组织讨论。

1.3“兴趣”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低年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学习主动性欠缺的现状, 一是让学生明确学习高等数学的重要性, 重点讲解高等数学与其它各学科的联系和作用, 以及高等数学在各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让学生明白, 高等数学是智力开发的重要途径, 是学习运用科学技术的先决条件。讲清楚所学的高等数学内容对后续课程和专业课程的作用, 帮助学生了解高等数学的重要性, 通过教学中的“情感”沟通和“引导”, 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以此激发学生对高等数学课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由不爱学、不想学到想学、爱学。

1.4“基础”训练

对教学目的、目标、重点、难点等教学内容要把握得十分准确, 严格把握时间, 切忌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高等数学课的基础训练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是重点:在数量上, 不要讲的太多;在质量上, 要精讲;在内容上, 学生易懂的少讲或不讲;难懂的要详细讲, 既要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 要求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定理、公式, 熟练掌握基本的运算方法和技巧;又要认真具体抓学生的基本训练, 即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会读、会写、会算、会讲, 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 要求学生字迹工整、解答简明正确。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尽量让学生上台板书解题即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可以尝试让学生上讲台讲授部分新课内容, 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已学数学知识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高等数学课程的习, 要使学生具备系统的高等数学理论知识, 掌握基本的运算方法和技巧, 还要具有严谨的思维能力, 所有这些基本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作好了必要的准备这对于学生将来适应社会, 投身于各行各业工作也无疑大有帮助.

2 深化和改革教学方法

2.1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师的职责是突出教学而不是照本宣科教书。大学期间正是青年智能发展的重要阶段, 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高峰期。在教学中, 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是培养高水平创造型人才的途径之一。

教学中不但要注重知识的灌输, 更要注重教学教法的改革, 注意结合教材的特点, 因材施教, 有针对性地讲解每一道题, 在讲解系统的理论知识同时, 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尽可能将所学知识与各专业内容挂钩, 学以致用, 抓住学生的积极因素,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大胆设疑、大胆探索、大胆提问, 尽量给学生想、说、练的机会, 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上讲台,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 对于学生提出来的问题, 教师要及时给予集体解答或个别指导, 激发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设计中注意高等数学内容和中学数学内容的教学衔接, 同时, 还要注意抓学生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鼓励和表扬, 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望。在讲解数学题时, 要重视对题目的分析过程, 更要讲清解题方法, 做到一题多解、举一反三, 尽量启发学生多提问, 提倡学生独立思考, 引导学生大胆猜想, 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 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才能使教学收到良好效果, 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研究, 从中得出规律性的结论。鼓励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竞赛等, 如:计算机竞赛、数学竞赛等, 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学习毅力和兴趣, 培育一种学习氛围, 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乐趣, 从而, 达到既学习了数学知识, 又掌握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探索、研究和改革教学方法

高等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授过程, 而且是涉及到一个人生活、思想、文化、社会等诸多因素的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质量尤为重要。大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积极性, 善于抓住学生的积极因素,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大胆设疑、大胆探索;应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 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 刨设直观、形象、生动的数学教学场景, 使教师在讲课中表现出的艺术感染力和魅力得到升华, 新颖的教学模式年轻学生更容易接受, 使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得到提高;改变传统的作业敢于尝试新的作业形式, 比如利用校园互联网, 使学生作业的布置、解答、上交都通过校园网来完成, 缩短了循环周期。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学方法。推进素质教育, 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 转变教育观念,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的重要环节, 需要我们共同研究和探讨。

摘要:加强高等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主要是针对学生的现状, 把学生的心理、思想、注意力及耐受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 使素质教育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 也就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而且是积极的互动, 这数学教学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推进素质教育, 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 转变教育观念,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

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第9篇

通过工作实践,我认为家长、教师应辩证地看待学生上网。为了让孩子学习网络知识而对其上网采取不闻不问的放任态度无疑是饮鸩止渴,但因网络带来的一定的弊端而抵制网络或杜绝网络又是一种因噎废食的行为———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怎样才能兴其利,去其弊,让网络成为我们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好帮手?我认为关键是规范中小学生上网行为,那么如何规范中小学生的上网行为呢?必须加强中小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以下是我对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保证教师对学生上网的正面导向作用

教师为人师表,必须率先垂范。教师主动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同时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做学生的表率,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掌握了网络工具,教师才能与学生共用同一个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学生上网的指导,增进对学生网上生活和网络道德发展的指导。特别是我们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更应该注意对学生上网进行正面引导。学校还应当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日常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普及网络道德知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能力和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二、树立“教会选择”的教育观念

网络的开放性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青学生感觉沉闷,教师讲课难以发挥水平,因此,可搜集视频素材、实际案例[2],在课堂上通过观看视频,分组讨论的方式,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加强知识点与实际应用的联系。例如,讲授运输方式的选择时,通过列举实际中多种不同的情况供学生选择,再分析、对比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配送点的设置则选取实际案例由学生分组讨论,说明不同设置模式的利弊。实际应用后,学生反应活跃,积极性明显提高。

另外,考核的方式也可以不局限于笔试,可采用大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查找现实中的例子,并运用学习的物流管理知识进行分析说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课程的实验、实训环节

物流管理的实践性毋庸置疑,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难以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理解的深度流于表面。因此,可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物流管理课程教学的实验、实训环节。在课堂上可安排小游戏[3]的方式,如别针游戏,分组完成组装满足一定要求的别针零件,以量多为胜,寓教学于娱乐。通过别针游戏让学生对生产的安排规划有更直观、感性的认识。啤酒游戏则可在讲解牛鞭效应时采用。游戏过程中要做到有的放矢、精心准备、监控过程、总结点评。有条件的情况下,可投入资金建设专门的实验室,或购买仿真软件。还可以与物流企业达成产学合作协议,为学生提供参观、实习的少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青少年由于在认知水平、辨析能力等方面都不成熟,面对多元价值观往往难以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我们也不能就此剥夺学生选择的权利,当学生坐在电脑屏幕前,轻点鼠标,往来于网络空间,最终决定其道德言行的就是他们自己的道德选择。所以,道德教育的目的再也不能仅仅是学生接受几条道德规范,而必须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帮助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形成道德辨析判断的能力,指引他们选择正确的路线,培养他们的道德主体性。因而,建立一种“教会选择”的教育观念是德育教育适应网络社会的首要措施。而要建立“教会选择”的教育观念我认为应做好以下三方面:

1. 合理取舍网络信息

在互联网上,如果不具备敏捷的判断力,就有可能被大堆的垃圾信息所淹没。提高青年学生对网络文化信息的判断力,是缩小校园网络文化消极影响的根本措施。学校应重视网络知识培训,提高学生使用网络的水平。在培养学生的网络能力同时,教会学生自己辨析网络信息的能力,提高他们利用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抵御信息污染的能力,使其在有限的时间内接收到更多、更新、更有用的信息,达到学习知识、陶冶情操、培养美德的目的。为了帮助大家正确使用网络信息,教师可以搜集一些与学生学习生活有关的网址,并介绍他们上一些专门开放给学生们使用,具有一定学习价值的网站,让上网的同学学会运用网络去自主学习。

2. 努力规范网络行为

由于学生处在全新的网络环境中,随时都可以接触计算机网络,信息的交流及对事物处理和评价的方法、模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已经不足以约束学生的网络行为。因此,经常会发现学生在网络上的“不正常”行为。例如一些同学自恃计算机水平高,他们通过网络强行控制场地。如此一来,学生的认识来自现实生活或所见所闻,不再是纸上谈兵。

五、善用互联网络资源

最后说说互联网络资源的利用问题,互联网是个巨大的宝库,在网上除了可以浏览最新时闻外,还可以便利地得到物流方面专业的课程素材,如兄弟院校的精品课程、物流专业网站(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仓储社区)等的网络资源。通过给学生相关链接,引导学生主动在互联网上搜索感兴趣的内容,将被动的学习模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模式。还可以开设专门的学习网站供学生下载课程资源,交流学习心得。

总之,通过对上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活跃了课堂气氛,丰富了课堂的内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主动掌握物流管理的知识和具体运作,从而学会应用原理解决实际的物流决策问题。

参考文献:

[1]齐云英.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咸宁学院学报,2012(8).

[2]董楠.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J].知识经济,2012(7).

[3]李跃平.游戏教学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初探[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宋小娜

(衡水市一幼,河北衡水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明的发展和人们素质的提高,家庭教育越来越受重视,但由于家教工作的改革和发展滞后,科学育人尚未形成社会风气,至今还有相当多的家长家庭教育观念和家教方法陈旧落后。由于人们在物质文化各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家庭教育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如家庭环境不良、教养方式不恰当、教育方法有所偏颇等。这些使得家庭教育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文章就家庭教育各方面如环境、方法、方式提出一些改进的对策,以便使家庭教育日益科学化、现代化,并使孩子获得全面自由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庭环境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家庭作为儿童最重要的生活基地,时时刻刻影响着儿童各个方面的发展,因此家庭教育就越来越受人们关注。家庭教别人的计算机,随意删除别人的软件及作品,破坏别人的工作和学习。对于这些“不正常”行为,我们要认识到它的潜在危害很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形成的阶段,一旦不正常的行为养成习惯,步入社会后,将很难改变。现在可能只是到别人的电脑里取一些作业答案,明天可能就是到别人的银行账户里取一笔金钱;现在可能只是恶作剧,删除掉一段文字或一幅图画,明天可能就是真做实干,到别的企业里毁掉一批数据或资料。对于以上这些行为,我们应当尽早建立网络环境中的行为道德规范,帮助广大学生增强网络法制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提高是非分辨能力,使其网上的行为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要求。

3. 注重学生身心健康

青少年时期是身体日趋成熟的时期,同时也是心理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一些孩子由于自身性格、素质能力或各种外在因素而无法实现这些需要,在遭受多次失败后,往往逃避到网络这一虚拟世界中以获得心灵的慰藉,往往意志消沉,不思进取,心灵孤寂,心理闭锁,可能形成心理障碍,和师长心存隔阂,甚至有敌视心理。这就需要教育者对症下药,因人而异地进行心理辅导。教师和家庭教育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说明网络沉迷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改正沉迷网络的不良习惯,并使其懂得学会控制和有节制;学会寻求社会帮助,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学会与人交流自己的成功体验与感受。学校可以开设心理辅导信箱,也可以在学校主页上开辟心理咨询专栏,甚至可以利用OICQ进行心理辅导,教师和心理工作者必须转变传统的心理教育观念和模式,应当给学生“网民”提供“影响”“选择”“服务”和“引导”,而不是进行“说服”“说教”或“灌输”,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心理生活为中心,促进“网络人”的身心健康。

三、采取“变堵为疏”的教育措施

现在许多中小学生倾情于网上聊天和游戏,如2005年7月30日,北京沉迷网游的16岁少年小韬向父亲要钱未果后,扬言杀死父亲。当晚,父亲发现儿子房间的桌子上居然放了一把菜刀,绝望的父亲用地上的哑铃将儿子杀死。2006年3月22日中午11时许,甘肃省武威市青年许福斌因不满父母对其上网的责骂,将父母杀害,而后从父亲身上搜得现金27元,继续回网吧上网……诸如此类网络迷航案例屡次发生,上网聊天和游

育是指父母及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它为儿童以后的教育铺下了第一块基石,是任何其他教育所不能代替的,更是儿童良好性格和早期智力开发的关键教育。它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比拟的特点,如强烈的感染性、特殊的权威性、鲜明的针对性、内容的丰富性等,但是由于家长所掌握的知识、经验、技能的深度和广度的限制,家庭成员之间的道德面貌、文化素养和教育能力的不一致性、不平衡性,使得当前的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此指出家庭教育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对策,促使家庭教育越来越科学化。

1.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家庭环境不良。

家庭环境作为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对儿童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环境不良往往是问题出现的最根本的原因。

1.1.1留守儿童问题。

戏对他们来说是轻车熟路,让人遗憾的是除了网络聊天游戏外,相当一部分学生竟连电脑的基本操作都不会。“身在曹营心在汉”、“人在学校心在网上”,无心顾及学业。更有甚者,为了上网和朋友约会,无视学校纪律,随意迟到、早退,甚至旷课。有些学生一旦上网被阻挡,就出现焦虑、忧郁等情绪。我认为“变堵为疏”应该是我们正确引导网络一代的最好方式。具体做法有:

1.加强思想教育引导

充分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实践活动。例如:针对部分沉迷于网络而影响了学习的现象,可以开展“网络与学习”的主题班会,让学生认识上网与学习这对矛盾的辩证统一关系。也可以举办一场“学生上网的利与弊”为题的辩论赛或开展“中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和研究”的探究活动,通过辩论、调查、研究,达成共识,让学生对上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2.加强校园网络建设

把学校网络资源利用起来,校园网要在课外活动时间和节假日时间,积极向青少年学生开放,吸引青少年参加,为学生创造在学校上网的合理机会,这样可以把学生从社会不适宜的网络环境中争取过来,是管理好孩子的一个好方法。还可以建立孩子自己的网站,在网站上开设他们感兴趣的栏目,只有把他们的兴趣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来,才能改变他们一上网不是聊天就是玩游戏的习惯。

此外,青少年活泼好动、喜欢创新、变化和憧憬,在“变堵为疏”的同时,我们努力做到三让:让网络成为学生文化学习的“良师益友”;让网络成为学生成长道路的“心灵之家”;让网络成为学生创造研究的“健康舞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校德育途径,从而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提高官方兽医素质势在必行 第10篇

1 官方兽医具有较高的素质是动物防疫法的规定

《动物防疫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了官方兽医具备规定的资格条件。取得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书, 并经兽医主管部门任命的。负责出具检疫等证明的国家兽医工作人员。要求具备兽医专业知识, 拥有兽医专业大专以上学历, 通过国家执业兽医资格考试, 具备执业兽医医师资格。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遵守法纪, 公正廉洁, 掌握动物、动物产品检疫规程。相关的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以及地方标准, 掌握动物疫病知识, 掌握《动物防疫法》及其配套法规规章等相关法律知识。只有高素质的官方兽医实施的检疫以及得出的结论才能具有合法性、公正性、权威性, 才能为世界各国普遍认可, 并对自己做出的结论负责。

2 官方兽医素质关系到动物健康

近年来许多传染病的流行都与官方兽医检疫监督不到位有关。例如:2002年从南方引进的大量仔猪造成本地的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2003年从山东引进的小尾寒羊把羊痘带入本地区;2007年、2009年从南方引进大量的仔猪造成本地区的高致病性蓝耳病的暴发流行。

3 官方兽医素质关系到食品安全

近年来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很多, 大都与官方兽医的检疫水平和检测技术水平有关, 如, 三鹿奶粉事件造成全国的奶制品信任危机;双汇的一些企业的瘦肉精事件, 造成了一定的恐慌;速成鸡事件、石家庄注水牛肉事件、假羊肉事件等等。要防止这些事件的发生就要求我们的官方兽医, 不仅要有疫病的诊断能力, 还应具有对有害、有毒物质的鉴别能力。必须上仪器、上设备, 提高我们官方兽医检疫、检测能力。

4 官方兽医素质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013年的H7N9禽流感疫情造成近百人发病30多人死亡, 虽然流行因素不明, 但大多数人与家禽接触有关, 也就是说和带有H7N9病毒的家禽接触有关, 如果我们检测水平高, 就不会让带有H7N9病毒家禽流入市场, 人感染禽流感H7N9病毒机会也会大大降低。在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期间, 每天畜牧业的经济损失100亿元人民币。

许多人畜共患传染病都能造成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财产损失。四川人感染猪球菌病, 造成38人死亡, 海城牛庄炭疽病造成30多人发病, 扑杀200多头牛。造成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财产重大损失。只有官方兽医素质高, 才能早、快、严、小扑灭疫情。

5 社会公平需要提高官方兽医素质

2013年起没有取得执业兽医资格证人员不得从事动物诊疗和动物保健活动, 官方兽医不需要取得执业兽医资格证, 这不公平。试想一个从事犬病诊疗的兽医如果不合格, 那能治好病犬的病吗?也许会把犬治死。一个官方兽医不合格, 造成的是疫病蔓延, 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国人的动物食品安全信任危机, 孰重孰轻?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 人文素养;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154-01

职业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职业发展顺利与否甚至直接关系到生活的质量与幸福指数,所以,每个家庭、每个学生都在关心选个好专业,学好专业。

就业难是不争的事实,但如此难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流失率也居高不下,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些用人单位反映,大学生的想法过高,实际做得能力达不到,尤其90后就业,适应社会能力较低,不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心理承受能力低。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学校已经越来越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了。个体职业能力的高低在不考虑个性差异的前提下,取决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三者结合,专业能力要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方法能力靠综合的学习能力和悟性,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社会能力是指在职业活动中要具备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包括与人共处。所以,职业发展如何不单单是专业能力的问题,影响社会能力的人文素养起着重要作用。

一、人文素养教育的作用

21世纪进入一个竞争更为激烈的时代,经济实力的竞争,其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所以人的素质如何将决定一切。人文素养就是做人的基本修养,它从人文知识、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三个方面完全将人与动物的特质区分开来。对人的成长来说,人文素养是基础设施,专业能力是在这个基础层面上的物化。眼下我们的教育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更多的是只灌输知识,不注重培养素养和气质。高等教育体现的价值观就是“实用主义”、“能力主义”,学生上学是为了混张毕业证,好找工作。

(一)对个人来说,人文素养教育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目前我们国家的教育模式是重智商轻思想,在社会上存在一些菲薄:培养的人有智商没智慧,有知识没文化,有文化没素质。这种客观现实有悖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

专业的教育和培养对人的职业发展的确有着不能忽视的重要作用,但专业更多的体现为工具性,而且它也不能单纯的游离于人的活动之外。一项对毕业生的调查表明,刚刚毕业的学生希望学到更多的技术方面的东西,毕业8年左右的人希望学到一些管理方面的知识,而毕业更久的在岗位上也小有成就的人则后悔上学时没有好好去学文、史、哲。

人文文化教育的功能:“一是陶冶性情,提升精神境界,树立责任感。二是活跃思维,发挥潜力,特别是在开拓原创性思维上是主要的源泉”。人文素养的教育就能很好的弥补专业的工具性和理性带来的人格缺失、人性异化等问题,突出人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人的潜质的开发,使之全面、自由的发展,体现社会人的价值。

另一方面,高校本身是社会思想潮流的聚居地和引领者,而学生的年龄和认知决定了他们对社会思潮的两面性。人文教育就是要正确引领学生,使之对存在负面影响的思潮有一定的抵抗力,并能够传播和输出有益的精神文化营养,对人格的塑造,对社会风气的净化产生巨大影响。

(二)对社会来说,人文素养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的人才观:“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说明对人才的培养问题不是单纯加强科学知识、专业能力培养,而是要注重“人”的培养。美国的学者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20%的因素与智商有关,80%与情商有关。爱因斯坦也说过:“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爱伊斯坦文集》第六卷)。可见教育不是单纯培养职业人,而是培养社会人,更准确的说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职业人。

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早就提出职业教育的目标:一为某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实现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目的。高校要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不仅有较高的知识和技能,更要有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将来要成为社会文明的传承者,所以高校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势在必行,义不容辞。

二、如何在高校中加强人文素养教育

(一)开设一定数量的相关人文课程。人文素养不是单纯的一门课程,它是在长期的生活与学习中掌握的文化知识通过行为而综合体现在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态度和行为中。文化知识包括语言、艺术、道德、礼仪、心理、历史和哲学修养等。中学阶段虽然也有过相关课程,但一切为高考的机械做题和死记硬背的学习,让鲜活的文化失去了生命力。

(二)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学校首先应突出校园文化建设,比如校训、校园礼仪规范的执行,图书馆、阅览室的读书活动,校园媒体的宣传要体现文化与艺术性。另外要多开展提升和展示学生文化与艺术素养的活动,比如读书会、各种艺术节和竞赛,有条件的话,可以引入一些高雅的艺术形式,比如艺术展、音乐会、话剧等,并配合进行相应的讲座,尽可能使更多的学生去感受、理解进而慢慢接受,达到逐步提升审美能力的目的。

(三)挖掘并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在各类高校中,普遍存在公共课教师没地位、不受重视的现象,甚至有些学校的文学类教师因没有课程去做了行政工作或者去教授就业指导类的课程。所以学校要重视这些教师的使用,给他们发展职业的机会,鼓励并创造条件让他们进行针对人文素养的研究,通过各种活动的组织开展发挥他们的能力和积极性。

(四)完善已有的学业评价体系。要想鼓励学生对人文素养投入精力,自觉参与素养提升学习,除了教育引导和要求之外,相应的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在学业评定上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

强调人文素养教育,不是说不再重视科学知识教育,二者是现代教育目标的两个方面,科学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是教给学生“学做事”,人文素质教育是注重人性的养成和人格的塑造,是教导学生“学做人”,正如中科院杨叔子院士说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是双翼,两翼健劲,方能高飞。

参考文献:

[1]周丽,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调查及语文对策研究,中国知网

[2]黄自珍,论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培养,中国知网

[3]杨叔子,文化要传承 诗教要先行,[J]教育与职业 2004

消防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势在必行 第12篇

关键词:消防教育,超前发展,必要性,对策

1 消防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客观必要性

“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培养人才的基础,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度超前发展,走改革创新之路。”明确教育要“适度超前发展”,这是我国政府面对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消防作为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保证,其教育亦应“适度超前发展”。本文对此进行探讨研究。

消防教育适度超前发展意义重大,它不仅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有着非常重要的长远战略意义。

1.1 消防教育适度超前发展,是提高全民消防素质,有效遏制火灾的本质要求

火灾是我国常发性灾害中发生频率较高的一种,根据2000年《中国火灾统计年鉴》记载,从1950年至1999年的50年间,全国共发生火灾3258103起,死亡165499人,伤313766人,直接经济损失人民币1828.1602亿元(不包括森林、草原、矿井、海空难以及军队的火灾损失数),统计资料还显示,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火灾呈上升的趋势,尤其是从1985年~1999年的这后15年间,火灾上升的趋势更明显,共发生特大火灾2106起,死4076人,伤6189人,直接经济损失452817.3万元。自2000后至今,全国各地火灾虽有所遏制,但随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趋势仍有增无减。火灾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教训是深刻的。

纵观火灾造成的原因,既有“天灾”又有“人祸”,而多数是由后者即人为因素引起的,除极个别是敌对分子故意纵火外,主要则是国民消防意识淡薄和消防素质低下所致。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章用电用火、违章建筑和装饰装修、违规放火烧荒和玩火、违反劳动纪律等违反安全规定的行为是引发火灾的最直接原因。从2000年《中国火灾统计年鉴》的“火灾原因比例图”上可以看到,仅“违章操作、用火不慎、吸烟、玩火”四项原因引发的火灾就占全国火灾总数的将近一半。火灾发生后,由于缺乏消防常识而不会报警,不会使用灭火器材,不会自救和逃生,不会扑灭初期火灾,致使火灾蔓延扩大,发展成重特大火灾。虽然每一场火灾的发生都有其不同的客观条件和具体原因,但有一个教训是共同的,那就是忽视消防安全教育,致使社会成员安全观念不强,不懂消防安全常识。其结果,不是因为“有违章法”而“引火烧身”,就是在火灾面前“无技可施”而“坐以待毙”,眼睁睁地看着生命财产被火魔无情地吞噬。因此,有效地遏制火灾事故上升的势头,必须从源头抓起,根除人为因素的火险隐患,着力抓好消防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全民消防意识和素质水平。

1.2 消防教育适度超前发展,是提高消防人员素质,形成消防精锐之师的基本要求

我国消防人员从广义上来说,主要包括消防部队人员、消防(产品)企业人员、消防科研人员、消防产品使用单位(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下同)消防人员四个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总体来看,形势是乐观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与时代的发展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首先,从消防部队人员素质看。近十多年来,我国消防部队人员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一方面,应征入伍的士兵文化程度都在高中专以上,为学习、掌握和使用现有消防装备器材提供了基础条件,但两年服役期的规定也使部分消防部队在接茬上出现了“断层”,虽然实行了士官制度改革,但由于对退伍后就业问题有后顾之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技能的提高,不能熟练掌握和使用各种特勤器材和车辆器材装备,特别是使一些特殊火灾得不到成功的扑救。另一方面,近十多年来,随着干部制度的改革,从大专院校毕业生中充实到消防部队大批人才,通过武警学院短期培训,相应提高了消防干部素质,但这些人毕竟没有经过全面系统正规的消防专业训练,在消防工作中至今仍处在“现学现用”的实践摸索阶段,而经过武警学院(校)正规消防专业培训的人才至今还基本上没有真正充实到消防部队基层单位,消防部队干部虽有相当一部分拿到了大专文凭或中级职称,但却又大都是“土生土长”的,总体素质还不适应现代消防的需要。再一方面,在“119”指挥系统上,有的虽然安装了计算机控制系统和火场图像显示系统,还把城市消防业务管理系统也连接在一起,消防调度指挥向现代化迈出了可喜步伐,但与配合城市防灾抗灾的决策指挥系统还存在一定差距,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也十分短缺。

其次,从消防单位人员素质看。当前我国消防单位消防人员素质普遍较低,一是在业务方面,绝大多数企业消防人员的文化程度低于本企业的平均水平。据某市调查,企业中近50%的消防人员只有初中(含)以下文化,具有正规大学文凭的一个也没有,业务不熟练,对消防法规条款不掌握,缺乏起码的文字能力,工作摸不着规律,常年处于被动应付状态。二是在技术上,许多企业的消防人员对消防技术不懂或懂得甚少,对现代化消防设施设备器材基本不会管理使用和维护保养,发生故障不会排除,使其成了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的“摆设品”。三是在思想上,由于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而产生了自卑感。据某市调查,不安心工作,见异思迁,要求调离工作岗位的在企业消防人员中普遍存在。

第三,从消防(产品)企业人员素质看。消防产品是消防(产品)企业人员素质的晴雨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防产品的技术水平已有了很大提高,并做到了国产化,有了一定规模和发展,这些我们可以从每两年一届的北京国际消防展览会上展出的一大批国产消防新产品上看到,还可以从《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亚洲消防》等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中看到,也可以从全国消防单位使用的消防设施设备器材上看到。但与发达国家的进口消防产品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在消防车、灭火剂、消防机器人的应用方面还大都基本上达不到同类产品国际先进水平,有待进一步研发技术性能更好,质量更优,品种更多的消防新产品,有必要积极采用共性科技成果,促进消防产品与技术的创新发展。

第四,从消防学科研究程度看。我国早在1965年就成立了公安部天津、上海、沈阳、四川四个消防科研所,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科技大学成立了“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此后,北京理工科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交通船舶检验局、林业部森林保护研究所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也先后成立了消防研究机构,我国已有不少专家从事火灾科学和消防工程技术的研究工作。经过大量实验和新产品研制开发,我国《火灾科学与消防工程》这门新兴学科所必需的学科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现在在我国已基本建立,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本学科专家群体,积累了几十年研究工作经验,取得了大批研究成果。《火灾科学与消防工程》这门新学科已于2000年被中国科协采纳,其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已被正式确定。但目前,我国大中专院校设立这门学科专业的还相当少,绝大多数大中专院校在这方面甚至是空白。要进一步充实这一学科的内容,拓展学科领域,巩固并提高学科的地位,扩大学科的影响和作用,进而全面地带动消防科学的进步,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现代化消防事业服务,就必须实施消防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以提供人才支撑。

1.3 消防教育适度超前发展,是适应知识经济和加入WTO新形势的客观要求

进入21世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主要因素,以信息电脑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更加明显,随着而来的必然是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深刻调整,社会对教育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和需求也将发生显著变化,市场竞争也将转向人才与知识的竞争,处在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保证作用前沿阵地的消防行业当然也不例外。

我国适应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已加入WTO多年。加入WTO后,我国消防当前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它提供了我国消防扩大对外交流,提供了我国消防产品进军国际市场、提供了在国际活动中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了置身于良好的国际环境中进行活动,提供了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以促进自身发展等机遇。但我们还应看到,加入WTO同时也面临比较严峻的挑战:我国消防企业及其产品相对落实后于WTO发达成员,在竞争中将无疑处于劣势地位,改变这种地位客观上要求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与之相适当,但我国这方面的人才十分紧缺的矛盾比较突出,近期也不可能很快解决,形势逼人,不可等闲视之。如果没有消防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没有高层次消防人才资源的合理储备和配置,那么,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不能缩小,而且还会日趋扩大,甚至无立足之地,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只要看看全球经济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就不难找到答案了。

1.4 消防教育适度超前发展,是适应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趋势,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消防人才的必然要求

城市化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21世纪全球城市发展将呈现快速城市化、城市都市化、城市向周边延伸,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总数量递增等特点。我国农村人口多,由于历史原因城市化程度相对较低,但随着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据统计,到1998年底,我国城市数量已增加到668个,建制镇18800个,其中100万人口的大城市已近100个,全国城镇人口3.6亿,城市化水平已达30.4%。据专家们预计,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发展小城镇、带动农村经济的社会发展”战略的实施,到2020年,城市化水平可能达到50%,接近2000年全世界城市化水平,届时,我国又将有3亿多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城市化趋势,将会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各个方面的战略对策和部署。

众所周知,现代城市是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的中心,城市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一直起着主导作用。城市既是生产、商贸、高科技产业、通讯、金融、交通、信息的主要载体,也是各种灾害的主要载体。城市消防规划与建设不仅与城市生命线系统密切相关,而且有些部分甚至汇合一体。城市总体的消防安全布局和消防站、消防通讯、消防供水、消防通道及消防技术装备等公共消防设施,又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消防建设涉及学科繁多,客观上要求通过消防教育和国民教育同步适度超前发展,培养一大批综合性消防科技人才,以适应和不断满足城市化进程对消防的需要。

2 消防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对策研究

消防教育适度超前发展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有加大投资力度和开辟新渠道的问题,也有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的问题,总的思路是政府、教育系统和社会“多轮驱动”,各有关方面密切协作,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消防教育适度超前发展。

2.1 充分认识和抓住主要矛盾,增强紧迫感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人口已超过13亿,其中在7亿从业人员中,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比例高达70%以上,文盲率在10%左右,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比例仅为4%,消防从业人员中具有正规消防院校大中专学历的不足百万分之一,消防部队不超过1%,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消防素质明显偏低,消防人才供不应求,直接制约了消防能力和总体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大专以上学历阶段的正规消防职业人才的培训规模和质量,目前还不可能较快解决,难以缓解国民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对消防的急需。因此,在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消防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将集中表现为消防教育包括高质量、高层次的消防教育的供给能力不足与现代化建设及人民群众旺盛的消防教育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

消防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在我国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国家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3/4的人口进入了小康阶段,2006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现量已超21万亿元人民币大关。我国社会成员及国民的消费观念已发生并将继续发生新的变化:一是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品的日趋丰富,供大于求的“买卖市场”形成,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水平正在不断向更高阶段发展,消费者已不再只满足于纯物质的消费,渴求在物质消费同时亦能够得精神文化生活的消费及优美、舒适、安全环境的“双重”享用;二是现代化的生产、经营、办公、娱乐、生活场所的大量涌现,客观上要求现代化的消防设施设备器材工具与之相适应,消费者对消防的消费需求呈大幅增加的趋势;三是知识经济的到来,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消防产品更新换代的步伐加快,特别是受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鼓励,国外发达国家的消防产品不断涌入我国,不仅科技含量高,而且高科技含量也在不断增加,消费者迫切需要提高消防素质知其“奥妙”,以便进行放心有效的消费。我国广大消费者对消防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将成为拉动消防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新的驱动力,并为消防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及消防人才的开发使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2.2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搞好宏观调控

消防教育适度超前发展,政府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因为,在任何性质的社会里,政府在教育方面的地位都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现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刚建立,还很不成熟,消防教育仅靠市场拉动是难以完全凑效的,这就必须靠政府伸出有力的手,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政府在消防教育超前发展中的作用并非是传统计划经济时期那样对教育大包大揽,而是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和推动。其一,在法律手段方面,我国早已实施了《教育法》,各地亦相应制定了地方性法规条例,推动了我国教育的大发展。但基本上没有涉及消防教育的问题,要彻底改变消防教育严重滞后的局面,有必要对《消防法》进行必要的补充和进一步完善,其中增加消防教育条款是顺理成章的;可以在教育类母法《教育法》的基础上制定子法《消防教育法》,考虑到《消防教育法》的制定可能不会近期很快解决,作为应急措施可首先制定颁布《消防教育条例》或《消防教育超前发展实施办法》等,使消防教育适度超前发展有法可依。其二,在行政手段方面,通过制定中、长、短期法展规划,方案,下发通知,传递信息等,直接指导消防教育适度超前发展战略的实施。其三,在经济手段方面,主要是运用信贷,奖学金、拔款等投资活动,对消防教育适度超前发展提供优惠条件,给予政策性支持。因为教育是项投入大,回报也大,然而又是投资期也长的工程,没有政府的必要投资是难以实施的。其四,在宣传手段方面,动员各种媒体,宣传消防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必要性,推广先进经验,形成良好的全社会支持消防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舆论导向和氛围。

2.3 充分发挥教育系统的主渠道作用,尽快向消防学科(专业)延伸教学

伴随科技兴国战略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已形成遍布全国城乡的教育网络,除中小学外,综合性和专业性大专院校以及中专、技工学校,如雨后春笋快速成长,以2000所高等教学机构为核心的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由于历史原因,消防院校起步较晚,数量太少,全国仅有几所,招收的学生非常有限,全国其它院校基本上还未设消防专业,中学也基本上未把消防列入正式课目。要改变这种状态,除适当增设消防院校和把消防列入中小学必修课外,最关键的是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打破地院校、军院校、武警消防院校以及中专(技工)学校界限,实施多元投资,全社会办消防教育工程,向消防学科延伸教学,设立消防专业。这样能够充分利用现有办学条件,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减轻国家财政投资,并能够较快满足消防市场人才需求,尽快填补消防单位无消防专业人才的空白,缓解消防部队人才紧缺的矛盾。教育内容可以《火灾研究与消防工程》学习教材为蓝本,编制从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层次的规范化、系统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教材,除放眼未来培养高层次高质量的消防高科技人才外,近期应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侧重于培养实用性人才,以解消防市场人才短缺之急需。

2.4 充分发挥消防部门的桥梁作用,为消防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当好参谋

消防教育适度超前发展,消防部门起着连接政府和教育系统以及社会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各级消防部门应按照职责范围,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及时掌握国内外消防市场人才,设施、设备、器材、工具等产品信息及供求变化、发展趋势,准确分析火灾发生情况与消防教育之间关系,全面熟知消防教育的资源配置、结构布局、发展状况等等,为政府决策和教育系统教学提供依据。同时,应根据消防法规赋予的权力和义务,坚决排除一切干扰,严格履行执法监督职能,加强对社会相关人员的消防培训和知识更新再教育,严格把好消防单位消防人员的聘用、解聘、转岗关;要按照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实施消防人员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交流,把优秀的消防人才推荐到重点消防单位任要职,使他们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优势效应和作用。

2.5 充分发挥消防协会的中介作用,尽快向消防教育扩展职能

人才培训是世界发达国家行业协会的基本职能和成功经验,如美、德和日本等国行业协会,其职能不仅涵括了召开学术研讨会、经验交流和科技推广、信息的传递,还负责向企业从业人员进行不定期职业技术等级培训,并开设了高等层次的大学教育,还建立了教育奖学金制度。他们的行业协会个个都办得成功。我国消防行业协会应借鉴他们的经验,努力向消防人才培训方面延伸职能。其基本思路是:以现有教育资源为基础,通过全国范围内的教学结构调整和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采取自办和联办两种形式,逐渐筑建一批部局合理的覆盖全国各省、市和地区的大中专(技工)学历层次的消防培训院校,形成省有高等、地区有中等消防技能培训学校的格局。为此,必须构筑保障体系以确保其职能的有效履行:一是思想保障措施,树立正确观念,提高消防行业协会向教育延伸职能的自学性;二是组织保障措施,建立健全董事长领导下的培训管理机构,加强对培训的领导;三是教学队伍保障措施,根据需要不断充实教学人员;四是经费保障措施,争取政府政策性支持和扶持;五是法规保障措施,国家根据需要在制定《消防教育法》或《消防教育条例》时,赋予消防协会办学职能,使其在办学中有法可依;六是制度保障措施,建立健全培训规章制度、教学大纲、计划和实施细则;七是环境保障措施,各有关部门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为消防行业协会办学创造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深圳公安消防分局.努力探索消防宣传的新路子[J].中国消防,1999,(3):23-26.

[2]刘刚.论消防社会化的基本走向[J].中国消防,1999,(5):39-41.

[3]吴启鸿.新世纪消防科学技术展望[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1,(3):3-12.

[4]于清明,刘福存.大力提高企业消防装备的应用效能势在必行[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2,(5):76-78.

[5]吴启鸿.火灾形势的严峻性与学科建设的迫切性[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5,(4):18-27.

[6]张阳,刘福存.社会消防服务的探讨[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7,(1):65-67.

上一篇:乡镇文化站群众文化下一篇:运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