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橼酸钠反应范文

2024-09-06

枸橼酸钠反应范文(精选9篇)

枸橼酸钠反应 第1篇

关键词:斑蝥酸钠,不良反应,系统评价

随着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 不少抗肿瘤中成药相继应用于临床, 包括多类中草药和虫类药物。抗肿瘤中成药具有缓解癌痛、减轻癌性浆膜腔积液、减轻放化疗的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等多方面的作用, 有助于肿瘤患者顺利完成放疗和化疗方案, 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提高治疗效果, 因而得到相关领域学者的密切关注和研究。

虫类药物之一的斑蝥性寒有毒, 注射用斑蝥酸钠 (如斑蝥酸钠、斑蝥酸钠维生素B6、去甲斑蝥酸钠注射液等) 与斑蝥相比其毒性显著减弱, 除具有抗肿瘤作用外, 还可升高白细胞, 降低肿瘤治疗的毒副反应,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而临床广泛应用于抗肿瘤的辅助治疗[1,2]。进一步认识注射用斑蝥酸钠自身的安全性有助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本文拟已发表文献为基础, 综合分析注射用斑蝥酸钠的不良反应。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关于注射用斑蝥酸钠的临床试验或临床病例报告, 文献中有关于不良反应的详细记录。

1.2 排除标准

基础研究、综述、重复发表等;不良反应与注射用斑蝥酸钠的因果关系描述不明。

1.3 文献检索

分别检索国内在线数据库清华同方知网数据库 (CNKI) 和万方数据库并进行汇总。中文检索词:斑蝥酸钠、不良反应。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4年7月。

1.4 数据提取与分析

分别阅读题名、摘要初步筛查;进一步阅读全文筛查, 对拟纳入文献同时浏览其参考文献。对筛查后纳入的文献, 查阅所报道不良反应相关的资料, 获得包括患者一般资料、过敏史、给药剂量, 不良反应的类型、治疗措施及转归等信息, 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2 结果

2.1 研究筛选情况

如图1所示, 检索获得文献97篇, 经去重和初步筛查, 阅读文献全文56篇筛选后, 文献[3-8]纳入分析, 共有6篇, 共涉及病例30例。有5例为个案报道, 基础疾病包括1例乳腺癌术后, 1例右肺癌晚期, 2例肝癌术后, 1例左肺腺癌术后化疗后;刘久红等[4]报道的一组25例患者未记录所患肿瘤名称。

2.2 性别年龄分布

5例个案中4例为男性, 1例为女性, 年龄介于48~72岁;另25例患者年龄在35~78岁, 具体性别分布不详。

2.3 药物过敏史

报道中2例分别有磺胺、小牛血清去蛋白过敏史, 1例无过敏史;其余27例过敏史不详。

2.4 给药剂量及途径

给药剂量见表1, 所有纳入分析病例均为静脉滴注。

2.5 不良反应类型及主要临床表现

有1例发生喉头水肿 (应用斑蝥酸钠注射液) 、3例为全身反应 (其中2例应用斑蝥酸纳维生素B6、1例应用去甲斑蝥酸钠氯化钠注射液) , 其余26例在输注斑蝥酸钠注射液时发生不同程度的静脉炎 (表1) 。

2.6 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

5例个案报道了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 均在输注注射用斑蝥酸钠的过程中, 时间从输液开始20 min至数小时不等。

2.7 合并用药情况

刘久红等[4]报道的一组25例患者合并用药包括氟尿嘧啶, 另有1例发生全身反应的病例合并用药包括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 其他4例未报道合并用药情况。

2.8 治疗与转归

经及时停药、全身应用抗过敏等药物及局部应用硫酸镁湿敷等措施, 所有病例症状均逐渐缓解。

2.9 药物送检情况

所有纳入分析的病例均未报道药物送检情况。

3 讨论

近年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表明斑蝥对呼吸道、消化道等系统恶性肿瘤具有一定治疗作用, 其机制包括影响肿瘤细胞周期和信号转导通路、抑制新生血管生成、抑制细胞增殖、促进凋亡以及免疫调节等。研究发现斑蝥酸钠具有降低恶性肿瘤放化疗毒副反应的作用[1,2,9], 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因而其自身的安全性更应受到重视。

本研究纳入分析的报道均为在使用注射用斑蝥酸钠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和药物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关联。但由于从公开文献获得的信息有限, 难以全面反映该药的安全性。其中, 刘久红等[4]报道了贵州神奇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奇宁注射液静脉滴注引起静脉炎共25例, 但无单个病例的详细描述。陆立芳等[10]的报道因观察目的限于局部静脉炎等发生及护理未纳入分析。此外, 在涉及到注射用斑蝥酸钠的随机对照试验和病例对照研究中, 也有部分文献有关于不良反应的报道, 如张明娟等[11]报道了斑蝥酸钠联合TACE治疗组在治疗原发性肝癌时的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以及肝肾功能、心电图变化的发生情况, 鲍连梅[12]报道了斑蝥酸钠联合化疗治疗胃癌时的毒副反应情况, 李增云等[13]报道了去甲斑蝥酸钠联合化疗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时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害以及皮肤改变的发生情况。由于这些研究主要是比较与对照组的差异, 不能确定其不良反应与斑蝥酸钠的因果关系, 故均未纳入评价分析。从现有的报道来看, 注射用斑蝥酸钠发生静脉炎较为常见, 临床应用建议用0.9%氯化钠稀释, 并注意控制输液速度。

枸橼酸钠反应 第2篇

1.问题的提出:

教材上比较Na2CO3和NaHCO3与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是分别把0.3克Na2CO3固体与0.3克NaHCO3固体装在气球里,3ml的盐酸溶液装在集气瓶里进行实验。不足之处:(1)这套装置气球里的Na2CO3固体与NaHCO3固体不能分别同时倒入集气瓶中。(2)0.3克Na2CO3固体与0.3克NaHCO3固体和足量的盐酸溶液反应产生气体的量比NaHCO3固体要多出四分之一。(3)仅区分了碳酸钠与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快慢,没从本质解释原因。

2.实验改进:

2.1实验用品:

1.5mol/LNa2CO3溶液 1.5mol/LNaHCO3溶液 4.5mol/L盐酸溶液 5ml注射器 小试管 小气球 双孔塞 导管

2.2实验装置:

2.3实验过程:

(1)分别在5ml试管中装入3ml 1.5mol/L 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针筒中装入2ml 4.5 mol/L盐酸溶液。

(2)同时慢慢注入1ml的盐酸溶液,观察现象。紧接着又注入1ml的盐酸溶液,观察现象。

2.4实验结果:

装有NaHCO3溶液的试管瞬时就出现了气泡。NaHCO3+HCl■NaCl+H2O+CO2。装有Na2CO3溶液的试管在第一次注入1ml的盐酸溶液时几乎没什么现象又注入1ml的盐酸溶液马上产生很多气泡。

Na2CO3+HCl■NaCl+NaHCO3

NaHCO3+HCl■NaCl+H2O+CO2

3.实验改进的优点:

(1)方便了相同物质的量的Na2CO3和NaHCO3同时和盐酸溶液反应。

(2)不仅区分了碳酸钠与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快慢,没从本质解释原因。

(3)微型实验,方便随堂学生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第3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99

[2]化学实验的小助手——注射器[J].化学教学,2013. (8):40—41

[3]张庆云.微型化学实验,2006(2):45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高级中学)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是高中重要的知识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要求:“能通过实验研究碳酸钠的性质,能通过实验对比研究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就显的无比重要,针对教材上实验设计的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对实验进行改进。

1.问题的提出:

教材上比较Na2CO3和NaHCO3与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是分别把0.3克Na2CO3固体与0.3克NaHCO3固体装在气球里,3ml的盐酸溶液装在集气瓶里进行实验。不足之处:(1)这套装置气球里的Na2CO3固体与NaHCO3固体不能分别同时倒入集气瓶中。(2)0.3克Na2CO3固体与0.3克NaHCO3固体和足量的盐酸溶液反应产生气体的量比NaHCO3固体要多出四分之一。(3)仅区分了碳酸钠与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快慢,没从本质解释原因。

2.实验改进:

2.1实验用品:

1.5mol/LNa2CO3溶液 1.5mol/LNaHCO3溶液 4.5mol/L盐酸溶液 5ml注射器 小试管 小气球 双孔塞 导管

2.2实验装置:

2.3实验过程:

(1)分别在5ml试管中装入3ml 1.5mol/L 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针筒中装入2ml 4.5 mol/L盐酸溶液。

(2)同时慢慢注入1ml的盐酸溶液,观察现象。紧接着又注入1ml的盐酸溶液,观察现象。

2.4实验结果:

装有NaHCO3溶液的试管瞬时就出现了气泡。NaHCO3+HCl■NaCl+H2O+CO2。装有Na2CO3溶液的试管在第一次注入1ml的盐酸溶液时几乎没什么现象又注入1ml的盐酸溶液马上产生很多气泡。

Na2CO3+HCl■NaCl+NaHCO3

NaHCO3+HCl■NaCl+H2O+CO2

3.实验改进的优点:

(1)方便了相同物质的量的Na2CO3和NaHCO3同时和盐酸溶液反应。

(2)不仅区分了碳酸钠与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快慢,没从本质解释原因。

(3)微型实验,方便随堂学生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第3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99

[2]化学实验的小助手——注射器[J].化学教学,2013. (8):40—41

[3]张庆云.微型化学实验,2006(2):45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高级中学)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是高中重要的知识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要求:“能通过实验研究碳酸钠的性质,能通过实验对比研究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就显的无比重要,针对教材上实验设计的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对实验进行改进。

1.问题的提出:

教材上比较Na2CO3和NaHCO3与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是分别把0.3克Na2CO3固体与0.3克NaHCO3固体装在气球里,3ml的盐酸溶液装在集气瓶里进行实验。不足之处:(1)这套装置气球里的Na2CO3固体与NaHCO3固体不能分别同时倒入集气瓶中。(2)0.3克Na2CO3固体与0.3克NaHCO3固体和足量的盐酸溶液反应产生气体的量比NaHCO3固体要多出四分之一。(3)仅区分了碳酸钠与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快慢,没从本质解释原因。

2.实验改进:

2.1实验用品:

1.5mol/LNa2CO3溶液 1.5mol/LNaHCO3溶液 4.5mol/L盐酸溶液 5ml注射器 小试管 小气球 双孔塞 导管

2.2实验装置:

2.3实验过程:

(1)分别在5ml试管中装入3ml 1.5mol/L 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针筒中装入2ml 4.5 mol/L盐酸溶液。

(2)同时慢慢注入1ml的盐酸溶液,观察现象。紧接着又注入1ml的盐酸溶液,观察现象。

2.4实验结果:

装有NaHCO3溶液的试管瞬时就出现了气泡。NaHCO3+HCl■NaCl+H2O+CO2。装有Na2CO3溶液的试管在第一次注入1ml的盐酸溶液时几乎没什么现象又注入1ml的盐酸溶液马上产生很多气泡。

Na2CO3+HCl■NaCl+NaHCO3

NaHCO3+HCl■NaCl+H2O+CO2

3.实验改进的优点:

(1)方便了相同物质的量的Na2CO3和NaHCO3同时和盐酸溶液反应。

(2)不仅区分了碳酸钠与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快慢,没从本质解释原因。

(3)微型实验,方便随堂学生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第3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99

[2]化学实验的小助手——注射器[J].化学教学,2013. (8):40—41

[3]张庆云.微型化学实验,2006(2):45

玻璃酸钠注射液致过敏反应1例 第3篇

讨论

玻璃酸钠也称透明质酸钠, 是由葡萄糖醛酸和乙酰氨基己酸组成的双糖单位聚合而成的一种黏多糖, 无种族特异性。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在1997年经过美国FDA批准作为新方法用于骨关节炎的临床治疗, 成为一种有价值的治疗骨关节炎的手段[1]。在病损的关节腔内注入玻璃酸钠有润滑和缓冲作用, 减少了关节活动阻力, 改善了关节功能。但该药品说明书中有“个别患者注射局部可有一过性疼痛肿胀或发热感, 偶有皮疹、瘙痒症状, 极少出现休克、荨麻疹等过敏症状。对本品过敏者禁用。”因此, 在使用玻璃酸钠注射液前, 一定要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 且注射药物时应严密观察患者的反应。并按抢救过敏性休克的需要准备好急救药品, 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告知患者及家属对此药物过敏, 避免以后再用;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情绪。

参考文献

枸橼酸钠反应 第4篇

【关键词】阿魏酸钠;糖尿病肾病;超敏C反应蛋白;肾功能

Effection of Sodium Ferulate to Diabetic Nephropathy Patients on Serum Hyper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and Renal Function

Zhong JingLing.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effection of Sodium ferulate to diabetic nephropathy (DN)patients on serum Hyper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and renal function.Methods: 42 cases of DN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21 cases) and treatment group (21cases). Observed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after 2 weeks and 4 weeks the blood urea nitrogen(BUN), creatinine (CRE), and hs-CRP concentration.Results Serum BUN, CRE, and hs-CRP were decreased after 2 weeks of treatment in 2 groups, and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reatment group.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respectively. Serum BUN, CRE, and hs-CRP were further decreased after 4 weeks of treatment in 2 groups,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decreased substantially greater.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ontrol group, whereas the treatment group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 hs-CRP and BUN and CRE were positively related analysis correlation.Conclusion: Sodium ferulate could inhibit DN on serum inflammatory response, significantly improv renal function,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 Diabetic nephropathy;Sodium ferulate; Hyper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Renal function

糖尿病肾病(DN)是2型糖尿病慢性微血管并发症,认为与慢性低度炎症反应[1,3]。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反映血管炎症反应的敏感指标。近年来,笔者应用阿魏酸钠治疗DN患者,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hs-CRP及肾功能变化,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对象:收集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我科住院的DN患者42例,所有病例均按照《内科学》(第7版)诊断标准[2],经临床确诊为DN(IV-Ⅴ期),除外其他肾病及心衰诊断之前有高血压患者和近期有口服肾毒性药物史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治疗组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48~67岁,平均53.6岁;病程7~16a,平均12.5a;IV期14例,Ⅴ期7例。对照组21例,男9例,女12例;年龄51~63岁,平均54.2岁;病程9~14a,平均10.9年;IV期12例,Ⅴ期9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案:对照组在糖尿病饮食和应用胰岛素将糖的基础上常规抗凝药、降压药等护肾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用阿魏酸钠注射液0.4g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滴,1次/d,共4wk治疗。

1.3 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wk和4wk后空腹采静脉血,留取血清检测血尿素氮(BUN)、肌酐(CRE)和hs-CRP。

1.4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以 χ±S表示,采用t检验,相关性采用直线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BUN、CRE和hs-CRP比较:2组治疗前后BUN、CRE和hs-CRP比较,结果见表1。

2.2 hs-CRP与BUN和CRE的相关性 hs-CRP与BUN和CRE呈同向变化,作直线相关分析均呈正相关(r=0.459、0.472,P<0.01)。

3讨论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3],在DN的发病机制中,慢性低度炎症反应起重要作用,炎症过程促进了DN的发生与发展。作为炎性标志物, C反应蛋白几乎与炎症和机体损伤程度呈正比,是反映体内炎症活动的精确、客观指标。在急性炎症时,血清中C反应蛋白浓度可迅速增高,但是在慢性低度炎症状态下含量甚微。hs-CRP是一种敏感的、非特异的炎症标志,它反映了炎症的程度。目前国外研究发现[4-5],hs-CRP的水平与糖尿病肾脏损伤的程度平行。因此如何抑制DN患者血清中炎症反应是临床防治DN的重要课题。

阿魏酸钠是桂皮酸的衍生物, 普遍存在于当归、川芎等植物中,是一种新型的非肽类内皮素受体拮抗剂[6]。国内有研究发现[7,8],阿魏酸钠可明显改善DN患者的肾功能状态,减少尿蛋白。但阿魏酸钠改善DN患者的肾功能状态,减少尿蛋白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发现,2组DN患者治疗前血清中BUN、CRE和hs-CRP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治疗2wk后血清BUN、CRE和hs-CRP均存在不同程度降低,以治疗组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治疗4wk后患者血清中BUN、CRE和hs-CRP均进一步降低,以治疗组降低幅度更大,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差异均无显著性,而治疗组差异均有显著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更有意义的是hs-CRP与BUN和CRE呈同向变化,作直线相关分析均呈正相关,说明阿魏酸钠可能通过抑制DN患者血清中炎症反应,从而降低血清中BUN和CRE浓度,改善患者肾功能。但阿魏酸钠通过何种途径抑制DN患者血清中炎症反应目前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之,阿魏酸钠可能通过抑制DN患者血清中炎症反应,显著改善患者肾功能, 对延缓肾功能衰竭进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M].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32

[2]陆再英,钟南山. 内科学[M]. 第7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770~793

[3]杨丽娟, 母义明. 2型糖尿病与炎症及抗炎疗法[J]. 实用糖尿病杂志,2006,2(2):4~7

[4]Barzilay JI,Avraham L, Heckbert S R,et al.The relation of markers of inflamma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glucose disorders in the elderly: the Cardiovascular Health Study[J].Diabetes,2005,50(10):2384~2389

[5]RomanoM, Pomilio M,Vigneri S,et al.Endothelial Perturbat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with type 1 diabetes: association with markers of the inflammatory reaction[J].Diabetes Care,2004,24 (9):1674~1678

[6]靖会, 姚凌云, 李教社, 等. 国内阿魏酸钠的药理研究进展[J]. 西北药学杂志, 2002, 17(5):236~238

[7]梁淼, 付雷. 阿魏酸钠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J]. 实用糖尿病杂志, 2006,3(5):22~23

[8]李跃林, 罗艳利. 阿魏酸钠对糖尿病肾病的影响[J]. 河北医药, 2008, 30(3)352

枸橼酸钠反应 第5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28例, 男20例, 女8例。年龄36~62岁, 均用于重症和大手术后反复发热的患者, 其中从中心静脉输注5例, 外周静脉输注23例, 配置时将本品完全溶解22例, 不完全溶解6例。

1.2 配置和输注方法

取本品500mg溶于10ml所附的无菌缓冲溶液中, 然后用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250~500ml静脉输注。5例从中心静脉插管处输注, 23例从外周静脉输注。注射用夫西地酸钠与盐酸左氧氟沙星存在配伍禁忌[2]。输注本品前后均用氯化钠注射液冲管, 以免与其它药物混合在莫菲氏滴管内发生配伍禁忌。记录输注时间, 随时询问患者自觉症状。

1.3 观察指标

配置时观察溶解后溶液的澄清度, 是否呈乳状, 溶液上层泡沫的多少。输液过程中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发生, 输液后观察有无静脉炎。使用夫西地酸钠不同研究报道的血栓性静脉发生率有差异为0%~17%[2]。静脉炎判断标准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的判断标准[3]。I级:穿刺点疼痛, 红和/或肿, 静脉无条索状改变, 未触及硬结;Ⅱ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 静脉有条索状改变, 未触及硬结;Ⅲ级:穿刺点疼痛, 红和/或肿, 静脉有条索状改变, 可触及硬结。将所收集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主要症状及发生率

发生静脉痉挛8例, 占28%, 静脉炎3例, 占11%, 输液速度过慢6例, 占21%。

2.2 药物配置

输注静脉与不良反应发生关系见表1。

结果显示, 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药物的配置及静脉的选择有关系, 未按要求配置药物及选择外周静脉输注, 不良反应发生率高。

3 讨论

3.1 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分析

(1) 静脉痉挛、静脉炎是出现最早最多的不良反应。因本品对血管刺激性大, 若选择的血管直径小, 输液针头小, 易发生静脉痉挛和血性静脉炎的危险[1]。 (2) 输液速度过慢。若溶液pH值低于3.4, 本品会有沉淀。夫西地酸钠静脉输注时不能与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万古霉素、头孢噻啶或羟苄青霉素混合, 亦不可与全血、氨基酸溶液或含钙溶液混合[1]。使用不当易产生沉淀, 堵塞输液管下端的过滤器, 另静脉痉挛致使血管收缩, 输液不畅。

3.2 护理措施

(1) 加强业务知识培训及健康宣教:组织护理人员认真学习新药入科须知, 认真阅读夫西地酸钠使用说明书, 掌握药物配置方法, 配伍禁忌及选择静脉、输液针头的注意事项。发现问题耐心与患者做解释工作, 将用药目的以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告知患者, 随时观察不良反应, 随时给予处理, 并嘱患者不要随便调节输液速度。 (2) 掌握药物的配置方法及配伍禁忌, 配置选用20ml注射器, 先取本品500mg溶于10ml所附的无菌缓冲溶液中, 不得摇晃及敲打, 放置无菌盘中待完全溶解再注入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到250~500ml静脉输注, 若葡萄糖注射液过酸, 溶液会呈乳状, 如出现此情况即不能使用[1]。输注本品前后最好用生理盐水冲管, 以免与其他药物混合发生配伍禁忌, 使溶液变性产生沉淀堵塞过滤器。 (3) 选择合适的静脉, 需更长期输液, 病情严重患者最好选用中心静脉插管输注, 穿刺处每天用络合碘消毒并更换敷料。外周静脉则选择管径大、血流好、弹性好的静脉输注, 同时使用大号针孔。 (4) 严密观察病情:询问患者自觉症状, 观察所注射的静脉有无红肿痛现象, 如有轻微不适用热毛巾或热水袋热敷。按时巡视, 发现问题随时处理。如发现输液速度过慢, 不能随意挤压进莫菲氏滴管, 以免将沉淀物挤入血管, 加重静脉炎的发生。 (5) 静脉炎的处理措施:若发生了静脉炎每日用5%硫酸镁湿敷数次, 次日输液前用温水浸泡双手或用毛巾热敷, 促进炎症吸收。输液时尽量避免一条静脉连续使用, 应左右交替。

参考文献

[1]陈孝治, 有平田, 王钟林, 主编.新编实用药物手册 (M) .第3版.长沙:湖南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64.

[2]陆一鸣, 望亭松.夫西地酸国外应用现状及进展 (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2, 10 (1) , 73.

枸橼酸钠反应 第6篇

无溶剂固相有机化学反应[15],由于没有溶剂分子的介入,反应体系的微环境不同于溶液中,造成了反应部位局部高浓度,提高了反应效率。同时,在固体状态下,反应分子有序排列,可实现定向反应,提高反应的选择性。

文献[16]报道了在乙醇/水体系中Na2SeO4催化活泼亚甲基化合物和羰基化合物的多组分反应合成杂环化合物的研究。在该方法基础上,本文研究了在无溶剂条件下采用价廉易得的Na2TeO3催化Knoevenagel缩合反应。反应式如下:

1实验部分

1.1仪器与试剂

X-6显微熔点测定仪; Bruker Equinox-55型傅立叶红外光谱仪测定(KBr压片);Bruker AVANCE 300(300Hz)核磁共振仪(CDCl3为溶剂)。

所有试剂为市售AR或CP级,未经进一步纯化直接使用。

1.2典型Knoevenagel反应实验操作

向研钵中依次加入芳醛(2.5mmol)、活泼亚甲基化合物(3.0mmol)和Na2TeO3(0.13mmol),在室温下研磨下反应,TLC检测反应终点。待反应结束后,加入10 mL水,抽滤得粗产品,粗产品再用2%乙醇水溶液洗涤或用95%乙醇重结晶,得到纯品。

本文所报道的化合物均为已知化合物,它们的熔点与文献报道数据一致。部分产物1H NMR数据如下:

3i:1HNMR(CDCl3) 1.43(t,J=7.2Hz,3H,CH3 ), 4.43(q,J=7.2Hz, 2H, CH2),8.14(d,J=8.9Hz, 2H, ArH),8.31(s, 1H, CH=), 8.36(d, J=8.8Hz,2H, ArH);

3j:1HNMR(CDCl3) 1.41(t,J=7.1Hz,3H,CH3 ), 4.40(q,J=7.2Hz, 2H, CH2),7.49(d,J=8.6Hz, 2H, ArH), 7.95(d, J=8.6Hz, 2H, ArH), 8.21(s, 1H, CH=);

3n:1HNMR(CDCl3) 1.42(t, J=7.2Hz,3H,CH3 ), 4.42(q,J=7.2Hz, 2H, CH2),7.41(m, 1H, ArH), 7.55(d, J=2Hz, 1H, ArH), 8.22(d, J=8.6Hz, 1H, ArH), 8.62(s, 1H, CH=)。

2结果与讨论

以苯甲醛和氰基乙酸乙酯为模型反应,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见表1。

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剂用量对反应有影响。当没有催化剂存在时,反应的时间比较长,而且该反应的产率仅仅为31.5%。当催化剂用量为1.8mol%时,产率为66.4%;当催化剂用量为5.2mol%时,产率达到82.6%;当催化剂为6.3mol%时,收率没有明显提高,为82.3%。因此,催化剂用量为5.2mol% 较为合适。

Na2TeO3能有效催化一系列的芳香醛和活泼亚甲基化合物发生Knoevenagel缩合反应,以81%~89%的产率生成相应的烯烃。反应结果见表2。

由于氰基乙酸乙酯活泼亚甲基酸性较丙二腈低,故反应时间稍长,且与芳醛反应生成(E)-烯烃。从表2可以看出芳基上带吸电子基团的与带给电子基团的在产率上没有很大的差别。产物熔点和1H NMR与文献报道结果一致。

3结论

枸橼酸钠反应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方法

使用计算机检索技术, 在万方数据库和中国医院知识仓库中公开发行的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和发行文献进行高级检索, 将“丹参酮ⅡA磺酸钠”作检索词进行首次检索, 将“不良反应”“安全性”“引起”等作为第二次检索的检索词, 获得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引发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报告、文献综述和病理报告等, 时间跨度为1995~2015年。

1.2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根据所筛选出的文献, 分析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状况,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原患疾病、不良反应所累及的器官和系统、临床症状等数据, 统计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与构成比。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实际上检索到的关于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引发不良反应的文献时间在2003~2014年之间, 实际的时间跨度为11年, 检索出的同不良反应相关的文献共21篇, 出现不良反应患者24例。

2.2 患者性别、年龄分布

24例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引发不良反应患者中, 女16例, 男8例, 年龄30~72岁。见表1。

2.3 患者原患疾病情况

高血压患者7例, 冠心病患者5例, 心绞痛患者4例, 骨折患者3例, 糖尿病患者3例, 心律失常患者2例。见表2。

2.4 患者不良反应分类、临床症状及构成比

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为皮肤及其附件、全身、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胃肠系统和呼吸系统, 其临床症状及构成比见表3。

3 讨论

丹参味苦、性微寒, 具有养血安神、消痛凉血、活血祛瘀等作用, 在临床上活血化瘀治疗中极为常用[3]。通过长期临床应用和对丹参药理学、生物学等研究的深入, 开发出以丹参作为主要成分的药物制剂, 其中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是最为常用的丹参制剂, 可杀伤肿瘤细胞, 并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与侵袭, 同时还具有抗炎抑菌和保护神经的作用[4]。然而, 近几年来, 关于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诱发不良反应的文献报道不断增加, 受到了广大医学工作者的重视[5]。

在本组文献研究中, 在2003~2014年间的万方数据库和中国医院知识仓库中检索出21篇相关文献, 并收集出24例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患者年龄主要集中于50~72岁, 所占比例在70%以上, 且多发于女性。这是因为老年患者的器官系统生理机能有衰退现象, 且药物代谢能力降低, 因此与青年人相比, 老年患者的药物耐受性和敏感性较低, 容易引起不良反应[5]。同时, 由于女性各项生理机能较男性弱, 因而在临床用药时, 要重视对老年患者及女性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的监测。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引发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变态反应, 患者皮肤及其附件是不良反应所累及器官中构成比最高的, 为33.33%, 主要临床症状有皮疹、肿胀、瘙痒, 而全身性损害类不良反应构成比位居第二, 主要症状为休克、发热、寒战。其余为循环系统、神经系统、胃肠系统和呼吸系统, 主要不良反应以过敏和过敏休克为主, 其他为发热、寒战等, 其不良反应均比较危急, 如不能及时抢救, 会危及患者生命, 因此医务人员在给药时, 要特别注意上述不良反应, 在用药前, 必须了解患者过敏史, 并严格进行各项身体检查, 尽量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一旦患者用药后发生不良反应现象, 要及时给予处理[6]。此外, 原患高血压和冠心病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较高, 心绞痛、骨折、糖尿病患者及心律失常患者也出现了不良反应, 推测与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的适应证相关。因此, 由以上原患疾病的患者, 在使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一定要严格注意, 尽量选择服用其他替代药物, 并在医务人员的监护下服用。

综上所述,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引发不良反应的患者主要为女性和老年患者, 原患高血压、冠心病的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比例最高, 同时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所累及的器官或系统较多, 临床症状复杂。因此, 要尽快完善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的安全信息, 医务人员在用药时, 要注意患者的过敏史、原患疾病等情况, 尽量减少或者避免患者发生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柳海琛, 柳海环.18例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分析.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33 (9) :1287-1289.

[2]李立红, 孙支芳, 李秀斌.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0, 13 (1) :55-56.

[3]孔飞飞, 谭兴起, 郭良君, 等.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致严重过敏反应2例.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10, 7 (2) :129-130.

[4]李蜜.丹参酮ⅡA磺酸钠引起不良反应1例及原因分析.药学实践杂志, 2010, 28 (6) :473-474.

[5]朱婕妤.郑继明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致不良反应4例.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12, 18 (1) :60-61.

枸橼酸钠反应 第8篇

苏教版《实验化学》 (选修) 教材 (以下简称教材) 中对亚硝酸钠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描述仅用了一句话, 未有更多篇幅。笔者查阅了先后不同版次的苏教版新教材, 细细品读后发现, 对该反应的表述用语也不尽相同, 字里行间透着细微的差别。

(Ⅰ) 2004年6月第1版 (第40页) :与氯化钠不同, 亚硝酸钠与Ag NO3溶液反应生成的难溶于水的Ag NO2白色沉淀可溶于稀硝酸。Ag++NO2-=Ag NO2↓

(Ⅱ) 2006年2月第1版 (第40页) :与氯化钠不同, 亚硝酸钠与Ag NO3溶液反应生成可溶于稀硝酸的Ag NO2白色沉淀。Ag++NO2-=Ag NO2↓

(Ⅲ) 2009年6月第2版 (第40页) :与氯化钠不同, 亚硝酸钠与Ag NO3溶液反应生成的Ag NO2沉淀可溶于稀硝酸。Ag++NO2-=Ag NO2↓

显然, (Ⅰ) 明确指出亚硝酸银是一种难溶于水的白色沉淀;到版次 (Ⅱ) 时略去了“难溶于水”但仍保留“白色沉淀”, 而沉淀则未必难溶, 这一变动实质上模糊了Ag NO2的水溶性问题;而 (Ⅲ) 以后至今的所有版本都介绍说Ag NO2沉淀, 其颜色也不再提及。可见, 教材在Ag NO2的水溶性和颜色问题上的表述是越来越趋向模糊了。那么, 我们该如何理解教材的这种调整?

二、问题研究

针对亚硝酸银的水溶性和颜色等性质, 笔者查阅了大量文献并摘抄了部分相关内容 (见表1) 。

事实上还有更多的文献可以引用。但针对Ag NO2的颜色, 即使有更多的资料, 也都大致可作出这样的概括:AgNO2是一种浅 (淡) 黄色固体, 或者是白色固体这样两种说法。已故化学家傅鹰教授曾说过, 实验是最高法庭。孰是孰非,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 用我们的眼睛观察。

【实验1】用小试管取2 mL 0.1 mol·L-1的AgNO3溶液, 滴加几滴0.1 mol·L-1的亚硝酸钠溶液, 立即出现大量的白色絮状沉淀。静置片刻固液分层, 下层固体略显淡黄色 (衬白纸对比观察) ;若继续放置过夜沉淀颜色又会转变为灰色。

我们认为, AgNO2的颜色与其粒径大小及聚集方式有关, 当固体小颗粒时为白色, 只有在晶体颗粒大量聚集时才能观察到浅黄色。而在Na NO2与Ag NO3反应生成Ag NO2时, 沉淀颗粒都会逐渐经历一个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的生长过程;再者, 一般中学化学实验时药品取用的量本来就少, AgNO2沉淀生成量也不会多, 常常观察到沉淀为白色 (淡黄色不明显) 也就不足为奇。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书[1]第45页上用硝酸银法鉴别Na NO2和Na Cl实验中也提到了这点:取少许样品溶液溶于蒸馏水中, 加入几滴0.1 mol·L-1Ag NO3溶液, 若出现白色沉淀 (实际应为浅黄色, 只是黄色不明显) , 且沉淀溶于稀硝酸则为亚硝酸钠。实际上, 类似Ag NO2的情况我们并不陌生, 恰如我们在做硫代硫酸钠溶液中加盐酸实验, 观察到的浑浊 (单质硫) 颜色最初也为白色, 只是在反应到一定程度时才转变成淡黄色的。

有关Ag NO2的水溶性, 表1中文献的观点也并不统一, 但大致分三类:明确不 (难) 溶 (如 (4) 、 (6) ) , 明确微溶 (如 (3) 、 (7) ) , 以及只表示不易溶但未细指属微溶还是难溶的 (如 (1) 、 (5) ) 。众所周知, 大家在比较物质溶解性优劣时一般以溶解度大小作为划分标准。通常认为在室温 (20℃) 下100 g水中的溶解度在10 g以上的物质归为易溶物质, 1 g~10 g的为可溶物质, 0.01 g~1 g的为微溶物质, 而溶解度小于0.01 g的属难溶物质。

查得常温 (25℃) 下的Ksp[Ag NO2]=3.22×10-4[2], 我们可计算c (Ag NO2) ≈1.80×10-2mol·L-1, 即:S (Ag NO2) ≈0.277g, 文献[2]也指出, 即使在更低的0℃时1L水中Ag NO2仍能溶解1.55g[即S (Ag NO2) =0.155 g]。按上述标准, 当在微溶范畴。

还值得一说的是, 在探究Ag NO2颜色和溶解性过程中, 有些实验细节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用NaNO2与Ag NO3如何混合制备Ag NO2, 教材未提及具体操作方案, 在教参第45、46页上两次叙述该内容时, 都采用向Na NO2溶液中滴加几滴Ag NO3溶液的操作。但笔者重复实验时却出现了异常现象。

【实验2】用小试管取2 mL 0.1 mol·L-1亚硝酸钠溶液, 逐滴滴加0.1 mol·L-1Ag NO3溶液并充分振荡, 开始无沉淀直至用去Ag NO3溶液约两滴管才出现明显的白色絮状浑浊, 若微微加热试管沉淀会消失, 冷却后沉淀又重新出现。若用试管先取2 m L Ag NO3溶液, 再滴加1~2滴亚硝酸钠溶液, 则能立即产生大量白色沉淀。

【实验3】用滴管先向A、B两试管各滴5滴0.1 mol·L-1Ag NO3溶液, 再分别滴加5滴0.1 mol·L-1亚硝酸钠溶液, 均产生白色的Ag NO2沉淀。然后继续向A、B试管分别逐滴滴加亚硝酸钠溶液、蒸馏水, 当加至30滴时A管中沉淀会完全消失, 而B管中沉淀并未明显减少。

【实验4】用试管取2 mL 0.1 mol·L-1Ag NO3溶液, 加半滴管0.1 mol·L-1的稀硝酸酸化, 然后滴加几滴0.1 mol·L-1亚硝酸钠溶液, 溶液略显淡蓝色, 液面上有棕色气体。若向Ag NO3溶液中先加亚硝酸钠溶液后用稀硝酸酸化, 则会产生白色沉淀后又消失。说明Ag NO2能溶于稀硝酸, 在含较多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中加亚硝酸钠时并不会生成Ag NO2沉淀。

我们认为, 过量NO2-离子与Ag+能发生配合反应形成可溶性配合物, 水中本微溶的Ag NO2在过量的亚硝酸钠存在时会溶解性很好。如果向过量的亚硝酸钠溶液中加硝酸银溶液并不会出现白色浑浊现象, 但当滴加顺序相反时则变得非常明显。所以笔者建议, 为使亚硝酸钠与硝酸银混合现象明显, 以采用向Ag NO3溶液滴加亚硝酸钠溶液的操作顺序为宜。

此外, 有必要补充的是, 温度对Ag NO2的水溶性也有很大的影响。文献[2]也指出60℃时Ag NO2溶解度约为1.663g, 即较高温度下Ag NO2当属可溶性盐。在Ag NO3溶液滴加亚硝酸钠时出现的Ag NO2一般为絮状, 若要观察到针状的Ag NO2沉淀, 可先将上述浊液水浴加热至澄清后再冷却即可。

三、教学思考

从教材编写的角度看, 对同一细节内容的一再优化调整不仅体现了编者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实事求是的态度, 也使教材内容更科学严谨;而从教材使用的角度则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材中各栏目的内容, 在以新课标为指导把握好知识点呈现方式和深广度的同时, 也要对不同版次教材的同一栏目内容进行细致比较, 仔细甄别, 深刻领会教材内容细节调整的意图, 避免教学内容上的盲目扩大和难度上的盲目拔高, 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因此, 为了更好地使用现有的教材资源, 笔者建议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做到两点:一要结合教学实际加强学科知识和课程标准的研修, 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及其演变历史, 在新课标界定的知识技能教学目标范围内进行教学处理, 理解并掌握知识的精髓、核心和基础;二要认真研究并理清教材中那些诸如亚硝酸钠的颜色和水溶性等新课标不要求的教学内容, 做到不盲目迁移拓展, 避免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学中传授给学生非发展性的甚至是错误的知识与技能, 杜绝因教师自身的知识性错误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并给学生后续学习预设障碍。[3]只有这样, 才能准确地把握和科学地使用教材中的教学资源, 不断提升我们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执教能力和教学智慧。

参考文献

[1]王祖浩, 王程杰.配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实验化学》 (选修) 教学参考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9.

[2]张天蓝.无机化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365.

枸橼酸钠反应 第9篇

海藻酸钠(SA)又称为海藻胶、褐藻酸钠或海带胶,是从褐藻类的海带或马尾藻中提取碘和甘露醇以后的副产品。海藻酸钠是海藻细胞壁和细胞间质的主要成分,海藻酸分子是由β-D-甘露糖醛酸(M)和α-L-古洛糖醛酸(G)2种单体组成的嵌段线性聚合物[4]。海藻酸钠具有无毒、可生物降解、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特点,作为生物医用材料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

本实验以海藻酸钠和PNIPAM共聚制备了具有温度和pH值双重敏感性的水凝胶,研究了该水凝胶的结构,在不同温度、不同pH值条件下,考察了单体浓度、交联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和反应温度对该凝胶溶胀度的影响。

1 实验

1.1 原料与仪器

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阿拉丁试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NMBA),CP,上海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过硫酸铵(APS),AR,广东省汕头市西陇化工厂;海藻酸钠(SA),CP,上海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N,N,N′,N′-四甲基乙二胺(TMEDA),生化试剂,上海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DHG-9146A型),上海精密仪器设备有限公司;电子天平(PL2002型),北京塞多利斯天平有限公司;粉碎机(IKAMF 10 basic型),德国;扫描电子显微镜(Hitachi S-3500N型),日本;傅立叶红外光谱仪(Nicolet Nexus 470型),美国;冷冻干燥机(FD-1B-50型),北京博医康实验仪器有限公司。

1.2 海藻酸钠/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半互穿网络水凝胶的制备

将0.94g NIPAM单体、0.06g海藻酸钠和0.02g交联剂NMBA溶于4mL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加入0.02g引发剂APS和0.02g促进剂TMEDA,密封烧杯,室温下反应48h后取出凝胶并切成薄片用去离子水浸泡1周,定期换水以洗去未反应的单体,将凝胶置于40℃去离子水中使其均匀收缩,于60℃真空干燥至恒重后备用。反应物组成及配比如表1所示。

1.3 扫描电镜(SEM)观察

将达到吸水平衡的水凝胶样品取出,用滤纸擦去水凝胶表面的水后放入液氮中淬冷,再转入冷冻干燥机中干燥除水。切取干燥后的小块样品表面经喷金,用日立Hitachi S-3500N型扫描电镜在15kV加速电压下观察。

1.4 水凝胶的红外分析(IR)

将凝胶样品研磨后用KBr制片,采用美国Nicolet Nexus-470傅立叶红外光谱仪进行测定。

1.5 水凝胶温度敏感性测试

将凝胶样品分别置于不同温度的缓冲溶液中,待凝胶溶胀平衡后取出并擦干表面的水分,称重。溶胀度(Swelling ratio,SR)定义为:

SR=ms-md/md

式中:ms为凝胶溶胀平衡后的质量;md为凝胶干态的质量。

1.6 水凝胶pH敏感性测试

将凝胶样品放入不同pH值的缓冲溶液中,待凝胶溶胀平衡后取出并擦干表面的水分,称重,测其溶胀度。溶胀度的定义同上。

2 结果与讨论

2.1 水凝胶的形态结构分析

采用普通真空干燥,由于水凝胶干燥后的体积变化很大,会使水凝胶的孔洞结构因水分的失去而塌陷破坏,因此本研究采用液氮淬冷后冷冻干燥的方法,可以较好地保持水凝胶的三维网状孔洞结构。图1为SA/PNIPAM凝胶溶胀冷冻干燥后的扫描电镜照片。从图1中可以看出,该凝胶结构存在明显的孔洞,可以预见,由于存在水凝胶孔洞结构,为水提供了进出水凝胶的通道,有利于水分子的扩散。

2.2 水凝胶的FTIR分析

图2为SA、NIPAM和SA/PNIPAM的红外光谱图。由图2可见,单体NIPAM聚合为SA/PNIPAM后,IR谱有明显变化,对于聚合物SA/PNIPAM,NIPAM单体的特征带C=C为1620cm-1,CH2=为1409cm-1[5],H2C=C-为1305cm-1,1325cm-1消失。1386cm-1和1367cm-1为异丙基的吸收带[6,7,8];1460cm-1为C-H的弯曲振动带[8];1645cm-1和1548cm-1则分别为C=O的伸缩振动和N-H的弯曲振动带[6]。与纯单体(图1(a))相比,C=O和N-H 带明显变宽,且向低波数方向移动,显然是由于聚合物链中形成了分子内氢键(C=O…H-N)所致。由图2还可以看出,比较SA和SA/PNIPAM的红外光谱图,SA/PNIPAM图谱中,在1457cm-1和1648cm-1处出现了2个吸收峰,前者是-COO-的对称伸缩振动峰,后者是-COO-的反对称伸缩振动,这均是海藻酸钠的特征吸收峰,表明SA被很好地接枝在SA/PNIPAM凝胶中,并没有被洗去。

2.3 SA用量对凝胶溶胀度的影响

PNIPAM链上有亲水的酰胺基团(-CONH-)和疏水的异丙基(-CH(CH3)2),在PNIPAM凝胶网络内存在一个亲水/疏水平衡,在相转变温度以下,PNIPAM分子链溶于水时由于氢键和范德华力的作用,大分子链周围将形成一种由氢键连接、有序化程度较高的溶剂化层。由于氢键的形成,其溶解过程的焓变ΔH为负值,即为放热溶解。同时,在溶解过程中,由于水分子包裹在分子链的疏水部分(异丙基)的周围形成较规则的笼状结构,致使熵变ΔS也为负值,从而导致温度较低时焓和熵的共同作用可以使ΔG<0。由此可知,升温不利于PNIPAM的溶解,温度较高时会导致ΔG>0,从而发生相变。从分子论的角度来看,这是由于升温破坏了部分氢键,使大分子链疏水部分的溶剂化层排出,而疏水部分互相聚集,宏观上表现为相变,即凝胶的温敏性能。

海藻酸钠是一种聚电解质,分子链中含有大量的羧基(-COOH),羧基的离解程度与环境的pH值有关。图4是SA/PNIPAM水凝胶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的溶胀示意图。由图4可知,在强酸条件下,海藻酸钠分子中离解出的-COO-会与H+结合成-COOH基团,-COOH基团会与PNIPAM网络中的-CONH-以及相邻的-COOH形成氢键,使凝胶网络收缩;在碱性条件下,海藻酸钠分子中的-COOH会解离生成-COO-,-COO-之间的静电排斥作用以及与相邻基团的作用力减弱,最终导致凝胶分子链充分伸展,溶胀度增大。

图5为海藻酸钠用量对凝胶在pH值为1.2、7.8时不同温度下溶胀度的影响,图6为26℃时凝胶在不同pH值条件下的溶胀曲线图。由图5和图6可以看出:(1)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凝胶溶胀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具有明显的温度敏感效应,这是因为海藻酸钠的加入量不足以破坏PNIPAM凝胶网络中的亲水/疏水平衡,当温度变化时凝胶的温度响应性依然存在;(2)在碱性条件下,凝胶溶胀度随SA含量的增多而增大,而在酸性条件下,凝胶溶胀度随SA含量的增多而减小。由于海藻酸钠分子链中含有大量的羧基(-COOH),羧基的离解程度与环境的pH值有关,在强酸条件下,海藻酸钠分子中离解出的-COO-会与H+结合成-COOH基团,-COOH基团会与PNIPAM网络中的-CONH-以及相邻的-COOH形成氢键,使凝胶网络收缩;而在碱性条件下,海藻酸钠分子中的-COOH会解离生成-COO-,-COO-之间的静电排斥作用,以及与相邻基团的作用力减弱,最终导致凝胶分子链充分伸展,溶胀度增大。

2.4 反应温度对凝胶溶胀度的影响

图7为反应温度对凝胶在pH值为7.8、1.2时不同温度下溶胀度的影响曲线图,图8为26℃时凝胶在不同pH值条件下的溶胀曲线图。由图7和图8可以看出:(1)不同温度条件下制备的凝胶均具有良好的温度敏感性能和pH敏感性能,表明在不同的反应温度下SA/PNIPAM都能很好地聚合,且没有破坏其网络结构中高分子链上基团间的亲水/疏水平衡;(2)在碱性条件下(如图7(a)所示),凝胶随反应温度的升高凝胶溶胀度增大,而在酸性条件下(如图7(b)所示),凝胶溶胀度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原因是,在制备SA/PNIPAM过程中,反应温度会影响SA与PNIPAM高分子链之间的接枝率。许立新等[5]利用APS/TMEDA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引发SA/PNIPAM反应反应温度对接枝率的影响,30℃时为3%,45℃时为5.5%,到60℃时为22.5%,由于APS/TMEDA体系产生的自由基须与SA主链反应才可进一步生成接枝共聚物,而低温时SA分子链上生成的自由基不多,故接枝率较低;随温度的升高,SA链上产生的自由基数目增加,接枝率上升。在SA/PNIPAM凝胶网络中,SA并不只是被包裹在PNIPAM网络中,而是部分与高分子链接枝,温度越高接枝的SA越多。当凝胶在碱性条件下溶胀时,接枝的SA越多,其能解离的-COO-也就越多,从而使-COO-之间的静电排斥作用以及与相邻基团的作用力减弱,最终导致凝胶分子链充分伸展,溶胀度增大。在酸性条件下,接枝的SA越多,其上所含有的羧基(-COOH)也就越多,-COOH基团会与PNIPAM网络中的-CONH-以及相邻的-COOH形成氢键,使凝胶网络收缩。

2.5 引发剂用量对凝胶溶胀度的影响

图9为凝胶引发剂用量对凝胶在pH值为7.8、1.2时不同温度下溶胀度的影响曲线图,图10为26℃时凝胶在不同pH值条件下的溶胀曲线图。可以看出,凝胶具有良好的温度敏感性能和pH敏感性能,且凝胶的溶胀度随引发剂用量的不同有一最高点。APS/TMEDA聚合为自由基聚合,NIPAM聚合与SA和PNIPAM的接枝共聚均与引发剂用量有关,当引发剂用量低于2%时,引发后形成的聚合链少,引发时间长,不能形成有效的聚合物三维网络,凝胶溶胀时,凝胶的可溶部分太多,且SA与PNIPAM的接枝率低,导致凝胶溶胀度降低;引发剂用量过高时,引发后形成的聚合链多且短,单体容易发生自交联甚至暴聚,导致分子量降低,不能形成有效的空间结构。虽然引发剂增多可以产生更多的自由基,提高SA与PNIPAM的接枝率,但是凝胶中的SA量太少,引发剂对NIPAM聚合的作用占主导作用,致使凝胶溶胀度降低。

2.6 交联剂用量对不同温度下凝胶溶胀度的影响

图11为交联剂用量对凝胶在pH值为7.8、1.2时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溶胀度影响曲线图,图12为26℃时凝胶在不同pH条件下的溶胀曲线图。由图11和图12可以看出:(1)凝胶均具有良好的温度敏感性能和pH敏感性能,且凝胶溶胀度都随着交联剂用量的增加而降低。这是因为随着交联剂的增多,PNIPAM网络中的交联点增多,交联密度增大,网络空间减少,不利于水分子的进出及储存,导致溶胀度降低。(2)随着交联剂的增多,在碱性和酸性条件下,凝胶的温度敏感性都有所降低。交联剂的增多使太多的-CONH-CH2-NH-CO-基团固定在PNIPAM高分子链上,酰胺基团的加入破坏了PNIPAM的亲水/疏水平衡,从而导致随着交联剂的增多,凝胶敏感性降低。

3 结论

以海藻酸钠和N-异丙基丙烯酰胺为原料制备了具有温度和pH敏感性能的SA/PNIPAM水凝胶,重点研究了反应条件对凝胶溶胀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碱性条件下,凝胶溶胀度随SA用量的增加而增大,酸性条件下则相反;(2)反应温度会提高SA与PNIPAM高分子链的接枝率,从而影响凝胶溶胀度,碱性条件下,随反应温度的升高凝胶溶胀度增大,酸性条件下则相反;(3)引发剂用量为2%时凝胶的溶胀度较高;(4)凝胶的溶胀度随交联剂用量的增加而减小。

摘要:以海藻酸钠(SA)和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为原料,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了具有温度和pH值双重敏感性的海藻酸钠/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水凝胶。在不同温度、不同pH值条件下,考察了单体浓度、交联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和反应温度对该凝胶溶胀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凝胶有良好的温度和pH敏感性能,单体浓度、交联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和反应温度对凝胶的溶胀度均有较大影响。

关键词:海藻酸钠,N-异丙基丙烯酰胺,反应条件,温度敏感,pH敏感

参考文献

[1]Tae G K B.Temperature modulated protein release from pH/temperature-sensitive hydrogels[J].Biomaterials,1999,20:517

[2]Zhang X Z,Zhou R X.Preparation of fast response ther-mally sensitive poly(N-isopropylacrylamide)gel[J].Eur PolymJ,2000,36:2301

[3]Zhang J,Peppas N A.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H-and temperature-sensitive poly(methylacrylic acid)/poly(N-isopropylacrylamide)inter-penetrating polymeric networks[J].Macromolecules,2000,33:102

[4]Donati I,Gamini A,Skjak-Braek G,et al.Determination of the diadic composition of alginate by means of circular di-chroism:Afast and accurate i mproved method[J].Carbo-hydr Res,2003,338:1139

[5]Xu Lixin(许立新),Wang Xiufen(王秀芬),Zhang Liqun(张立群),et al.Study on preparation and property of tempera-ture and pH sensitive grafting copolymer SA-g-PNIPAAM(海藻酸钠与N-异丙基丙烯酰胺接枝共聚及其温度、pH敏感特性研究)[J].J Funct Polym(功能高分子学报),2005(2):204

[6]Liu G M,Yang S H,Zhang G Z.Conformational changes of poly(N-isopropylacrylamide)chains at air/water inter-face:Effects of temperature compression rate,and packing density[J].J Phys Chem B,2007,111:3633

[7]Burba M,Carter Shawn M,Meyer Kevin J,et al.Salt effects on poly(N-isopropylacrylamide)phase transition thermodynamics from NMRspectroscopy christopher[J].J Phys Chem B,2008,112(34):10399

[8]Erbil C,Kazancoiglu E,Uyanik N,et al.Synthesis,chara-cterization and thermoreversible behaviours of poly(di methyl siloxane)/poly(N-isopropyl acrylamide)semi-interpenetra-ting networks[J].Eur PolymJ,2004,40:1145

[9]Liu W G,Zhang B Q,Lu W W.A rapid temperature-re-sponsive sol-gel reversible poly(N-isopropylacrylamide)-g-methylcellulose copolymer hydrogel[J].Biomaterials,2004,25:3005

[10]Sanket D,Damian A M,Thomas M,et al.Molecular mode-ling of thermo-responsive hydrogels:Observation of lower critical solution temperature[J].Soft Matter,2009,5:1514

[11]Hang J T,Huang S W,Cheng S X,et al.Synthesi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oly(N-isopropylacrylamide)/poly(N-iso-propylacrylamide)interpenetrating polymer network as drug delivery system[J].J Polym Sci,Part A,2004,42:124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枸橼酸钠反应】相关文章:

2型糖尿病胃动力变化及枸橼酸莫沙必利对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的疗效分析09-11

上一篇:主要元素下一篇:《城市之间》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