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方法

2024-05-21

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精选12篇)

小学科学教学方法 第1篇

1. 深入问题访谈, 发掘错误概念

了解或诊断学生的前科学概念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访谈法。教师可以在课堂或课下专门地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去回答以论及自己的思想, 以此获得学生的前科学概念。比如我们就温度计液柱受热膨胀现象, 请二年级学生作出解释。给5名受访学生每人一根温度计, 请每位学生将温度计液泡浸入热水中, 大家很快发现液柱上升。老师问:“温度计的液柱为什么会上升呢?”第一名学生说:“因为热胀冷缩。”第二名学生答:“因为有热气进去了液泡, 所以液柱上升。”老师问第一名学生:“你说的热胀冷缩是怎么回事?能解释一下吗?”第一名学生答:“和姜晨 (第二名学生) 说的意思差不多, 也就是有热气进了液泡, 只是说法不同而已。”老师问:“热气是指热空气吗?”受访学生一番七嘴八舌后, 给出了一个比较统一的意见:“热气是指热的水汽。”老师问第一名学生:“你怎么知道热胀冷缩这个词的?”答曰:“看课外书知道的。”从这里可以看出, 学生对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的科学概念可能存在错误的理解。如果在教学中, 老师仅仅是由于学生说出了概念的名词, 就以为学生了解了科学概念的内涵, 后果是严重的。通过访谈有效地发掘出学生的错误概念, 对老师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概念十分有效。

2. 引发内心冲突, 打破错误概念

所谓认知冲突, 就是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现象之间无法包容的矛盾。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 总是试图用原有认知结构来同化对新内容的理解。教师应该允许学生为自己的前科学概念辩护, 使学生间或师生间充分交换对同一事物与概念的不同看法。当学生发现他人的观念比自己更合理, 能更好地解决自己悬而未决的问题时, 他们往往会对自己先前所持有的观念提出怀疑和自我反省。当遇到不能解释的现象时, 就会引发认知冲突。一旦引发认知冲突, 就会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 从而更易于接受新的、正确的科学概念。例如《食盐在水里溶解了》一课, 当学生认为自己对于“溶解”的解释是正确的时候, 教师呈现面粉和水的混合物, 让学生观察面粉在水中是否溶解了。此时, 教室里就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有的认为面粉看不见了, 是溶解了;有的认为面粉的颗粒没有消失, 没有溶解;还有的认为面粉一部分溶解了一部分没有溶解……这时学生就对自己对“溶解”的解释产生一丝疑惑, 一丝怀疑, 正是这种怀疑, 为“溶解”概念的学习注入强大的动力。

二、指导探究活动, 构建科学概念

按照皮亚杰的观点, 学生改变原有认知结构的主要机制是顺应。所谓顺应, 是指对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和改变, 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接纳新现象。也就是说, 当新知识和原有认知有较大的差异和矛盾时, 必须将原有知识进行结构调整和改变, 通过顺应学习才能接纳新知识, 解决认知矛盾, 实现由原有的前概念向新的科学概念的转变。

1. 丰富感性积累, 初建科学概念

研究证明, 学生对自然事物已经形成的初步认识, 在头脑中往往是根深蒂固的, 如果仅仅靠说教的方式, 很难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 它必须通过一系列有思维参与的科学探究活动, 把握自然事物的本质特征, 形成科学概念。科学教学中一般可以通过探究性实验积累感性认识, 实现认知顺应。感性认识是进行思维加工以形成科学概念的基本材料, 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有效武器。感性认识不足, 是学习科学概念的主要障碍。因此, 要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概念, 必须创造一个适应教学要求, 借以引导启发学生挖掘问题、思考问题、探索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属性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充分的感性认识。

实验是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运用实验来展示有关的科学现象的过程, 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典型、更生动、更深刻、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的感性认识。

比如在引导学生研究“摆”时, 学生多次测试, 发现一个摆在单位时间内的摆动次数是一定的, 继而提出了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的研究问题。通过实践, 学生发现摆的次数与摆绳的长短有关。教师又出示了两个摆绳一样长、摆锤长度不一样的摆, 让学生推测两个摆的快慢情况, 当事实告诉学生两个摆绳一样长的摆居然摆动次数不一样时, 与原有的认知又产生了矛盾。学生又提出了摆锤长度也会影响摆动次数的推测, 并且制定了新的探究方案:准备三个摆绳一样长、摆锤长度不一样的摆, 分别测试它们单位时间内摆的次数。经过反复实践, 学生对摆的次数与摆绳的长短有关的认识逐渐加深。又如《食盐在水里溶解了》一课, 通过让学生观察食盐在水中的变化, 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以及过滤食盐水等实验, 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起更深入的“溶解”概念。

2. 通过比较实验, 完善科学概念

小学科学教学方法 第2篇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把加强科学教育摆在了突出位置,在看到科学课程的重要性的同时.只有中小学科学教师正确认识科学课程在学生终身发展和在社会中的作用、真正理解科学教育的内涵,才能从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出发,理性地关注科学课的改革,立足于教学本位工作搞好科学课程教学。农村小学的科学教学是一个难点,但同时也亟待加强。

进入20世纪以后,科学对社会的推动作用较为明显,这不仅是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而且因为科学作为探索真理的活动,同时也在塑造人的品格影响人类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文化形态,思维模式及行为模式等等。

2006年2月国务院正式颁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明确指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的比例相当高,公民科学素质的城乡差距十分明显。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是提高未来公民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对于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项不可推卸的任务。

一、科学课程在农村开设现状

在农村由于缺乏科学文化知识,某些地方封建迷信盛行,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损失,甚至有时还会导致一些意外事件发生。长期以来,大多数的基础教育普遍存在重升学轻素质的问题,导致科学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调查中发现广大的农村的儿童对科学以及科学课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小学科学作为一门科学启蒙教育,它的价值是和语文、数学、外语等其他基础学科无法替代的,如果不重视农村地区的科学教育,就等于在扼杀农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课题组展开了一系列调查,希望通过调查发现困难找出原因,提出有效建议。

1.科学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与城市小学一样,大多数郊区、农村学校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把科学课列在副科之列,因为不是主课,其地位自然明显低于语文、数学、外语等所谓的主科,许多地方都存在着对科学课的挤课、占课现象。2.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小学科学教师的师资状况很不容乐观。多数农村小学科学教师是兼职,几乎没有专业背景,这样的非学科专业背景直接影响课程的实施质量;学历层次普遍不高,多为中师,专科及专科以上学历较少,本科更少,这样更无法保证教师素质符合课程要求。

3.教学把握不当。首先,是教学内容方面,显得凌乱,深浅难易把握不够恰当。存在体系落后、不重视整体框架和结构的问题,有些书本知识严重老化,再加上不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既不能适应经济、科学和社会发展,也难以转向其它科学领域。

其次,在教学模式方面,不注意将书本知识与科学实践联系起来,忽视科学教育过程的复杂性,不通过科学研究进行学习。这样的科学教育,难以发展创造、直观、想象与怀疑的态度,难以在学生思想和态度的训练方面作出指导。

再次,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采取的主要还是讲授法,“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学生记”的教学方式只能使学生机械地背科学、学科学。有时甚至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企图把更多的新的科学知识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很难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加强科学教育,并不是堆积知识,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4.教育经费缺乏,教学资源跟不上、教学配套设施缺乏。这是包括城市小学在内的普遍

用心

爱心

专心

性问题。对于农村小学来说经费就更是一个突出问题了。由于经费的缺乏,会产生很多的连锁反应。

由于经费缺乏,教师少有参加教学研究和培训活动的机会。学校仅有的一点办公经费也只够给教师买粉笔和文具。由于经费问题,一般乡里的教研活动也很少开展,更没有资金也不可能去从事课题研究,教师学习的机会就更少,师资很难提高。

众所周知,农村的信息大多不够通畅,教学资源相对较少,学生查阅资料相当困难。有限的教学资源仅仅局限于教师、教科书和校内有限的图书资料。在所选用的教材中有很多查阅资料的活动但由于缺乏图书馆和网络,即使是教师查阅资料也不容易,更谈不上学生了,有时只好不了了之。

没有经费投人,教育设施奇缺当然难以适应和进行现代的科学教学。许多教室里基本的教学设施就是课桌和黑板,教室没有电源插座,就算有也是好多都是坏的,根本谈不上用电视进行录像教学,和网络、多媒体教学。更有甚者连弹簧秤、天平、温度计和试管这些最常用的、基本的实验仪器学校也没有配备。这让搞科学教学的教师感到非常困难,要不就花费大量时间自己去制作仪器和准备材料,如果没有精力和能力去做,就干脆带学生读课本,这样很多的科学教学就变成了一种“走过场”。

二、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现状的思考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提升科学课的学科地位

科学课在我国是2001年由自然课改过来的一门新课程,与原有的自然课相比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老师的授课方式上都完全发生了转变,各地教材不统一,课时不统一。这对我们教授科学的教师来说是一种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严峻挑战,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深刻理解科学学习的内涵,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中心的观念;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知识素养和完善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具有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形成积极学习态度的能力。要知道这门课程的学习与传统的学科学习是完全不一样的,过去的老师总是站在讲台上,老师讲的话就是权威就是答案。而科学课程的讲授就需要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学生要积极与教师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老师要正确处理一滴水和一桶水的关系,这已经不是过去一滴水与一桶水的年代了,要知道现在老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应该是一条河,这条河里的水随时都是流动着的,是新鲜的。所以老师要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要有危机意识,真正意识自己的知识结构单一,能力有限,正视自己的不足,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没有经验可以摸索;知识不够可以学习。在不断探索、不懈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熟悉科学教育的流程与要求。通过自身的学习,掌握一定的科研能力来更好的指导学生的科学学习。

一门课程的学科地位,取决于它的学科性质。小学科学课程的学科性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以促进未来国民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加强我国在科技竞争中的地位。”因此,加强科学课程改革,首先须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上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下到各小学校长及科任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科学教育提高到关系国家兴衰、民族命运的高度来认识,不再把科学课当成副科。而要确保科学课的学科地位。

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科学课程教师专业水平

实施科学教育的关键在教师。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给语文、数学等所谓的主科教师在培训上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而给科学教师带来的却是“不平等”待遇。以致科学课没人愿上,没人会上。针对面前农村现任科学教师专业水平较低、学历不高和专业局限的状况,必须加强农村科学教师的师资培训。要把转变教师观念贯穿与培训的全过程,让教师从知识的传授

用心

爱心

专心

者、权威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移到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要适应和满足科学教育的需要,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培训机构必须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的各种素养,提高教师的教学、指导能力。

3.因地因校制宜,提倡科学学习的多样化

科学课程是国家与学校合作管理的课程,国家主要对课程的地位、课时安排进行规定,而课程的开发必须由学校来完成。学校课程要符合科学课程的性质,也要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应该具有可行性与实效性。在农村,各学校的办学规模二办学模式、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生源水平与市级学校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各个学校在开设科学课的过程中,应该坚持的原则是:一切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鼓励师生自己的特色实施该课程。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在科学学习上有各自的差异,所以在目标定位上可以各有侧重,在内容选择上也可有各自特点。农村学校尤其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做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时制宜,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学习资源。校内外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现实生活中都包含着科学问题和科学道理,这些都是丰富的教学素材。科学教师如果加以很好地利用,这对课程资源相对缺乏的郊区和农村地区是非常有用的。

4.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人,切实改进农村教学设备。

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不足主要由于教育经费缺乏造成,如果政府部门能够多向农村教育投人资金,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购置一些教学仪器和设备,帮助农村建立一些网络资源,那么农村在小学科学教学方面的一些困难就会得到有效缓解。

用心

爱心

小学科学课程科学方法训练及策略 第3篇

科学方法即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它是在科学研究活动领域中,人们为了探索自然奥秘,认识自然事物及其规律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和方法。”应该说,科学方法训练对于21世纪的人来说有其特殊的意义,笔者认为实施科学方法训练及策略可以从下方面进行探究:

一、科学方法训练结构

1、科学方法训练模式是教学模式的一种,我们可以将其在教学中的设计为以下结构图:

(l)讲解演示——情景——;(2)——尝试——;(3)归纳——运用——仿练;(4)情景——思考运用——解决——总结——。

以上结构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2是第一阶段,3是第二阶段,4是最终阶段,在教学应用中还应注意三个层次性,要做到科学的操作方法。如:

2、操作过程

(l)创设情景

首先对学生解决情景中问题产生探究欲望,引起对学习新方法的自我要求。这一环节,我们教师可采用各种直观手段,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在认识事物的活动中,初步体会运用新方法的价值,从而产生学习该方法的欲望和兴趣。这里的创设情景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为后面的训练建立一个好的环境。

(2)领悟训练方法

这一环节(包括了归纳、运用和仿练)是科学方法训练课的核心部分。在这里我们要注意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根据不同的科学方法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潜能,可按两种不同的训练途径组织学生展开训练活动;学方法。在教学时教师就必须给予正确的指导,再让学生时行模仿练习,从而领悟科学方法的意义及操作方法。

(3)科学方法训练程序

途径一:有些认识事物的方法,学生在日常生活或学习中已无意识地运用,并且知之较多。例如,观察、比较、分与合、分类等科学方法。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增强运用方法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意识性,明确具体要求、操作要领,从而能自觉地、有序地、正确地加以运用。教学活动时:

a、教师不必指导在先,可启发学生尝试着运用日常采用的方式去认识事物。b、引导学生交流认识的结果与方式,想想应该怎样认识事物才正确、合理。c、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出这个科学方法对认识事物的意义及正确的操作要领。

途径二:有些认识事物的方法,由于学生尚未达到相应的水平,对于这些方法可以说他们是不知或者知之甚少。例如,实验、测量、整理资料、推理、模拟、取样分析等科学方法。在教学时教师就必须给予正确的指导,再让学生时行模仿练习,从而领悟科学方法的意义及操作方法。这时:a、教师讲解与演示相结合,指导学生了解该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和要领。b、学生模仿练习。c、通过巡视、抽查,发现问题,在评议中纠正,并归纳出正确运用方法的要领。

二、科学方法训练策略

科学方法训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这其中,教学策略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没有好的教学策略很可能再好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也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永远得不到实现。我们可结合众多实例和平时见实习的教学经验,注意三点在教学中的策略问题。

1、教师应选择学生周围、身边的有新意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索欲

情景创设无疑在整个教学模式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连学生的兴趣都不能引起,那么谈什么训练就是无从谈起了,并且情景是一种能让问题形象化,结果明显化的教学环境,我们要让学生身临其境,让他们自己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产生对科学方法的需要。而显然如果创设的环境过于高深脱离学生生活,或者是流于形式的老套问题只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或者是不屑一顾,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也就使我们的科学方法训练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无法开展了。问题要新,但不要脱离学生的周围,让他们感觉到科学方法的运用不仅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同时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并不是遥不可及或者事不关己的事情。当到达最终层次时,那时候所设计的情景更加要新,要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复杂性,由几个问题共同创造的情景解决对于这个层次上的学生来说是最好的提高途径,永远要牢记好的问题带来好的思考,也就带来好的方法和好的解决结果,所以在最初的情景和问题的选择上要充分注意到贴合学生生活实际。

2、教师设计有层次的、体现循序渐进的训练活动内容

使学生对方法的习得由浅人深,逐步提高。在整个训练模式的发展中,学生是主体,他们学习能力是我们制定教学计划的重要依据。活动和情景是为学生设计的,在贴合学生生活的同时,我们要注意到难度的安排,不能在一开始就要求很高,科学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和许多知识的学习一样是逐步积累的,而且由于整个科学方法训练模式对实践尝试的高度依赖性,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一蹴而就。在安排活动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整个群体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更要考虑到个体之间的差异,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在方法训练模式的教学设计中的中间那块内容中区分为两种途径的原因。本身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就已经体现出了层次的发展,而循序渐进的活动内容和由浅人深,逐步提高的学习过程更容易让全体学生加以接受,让他们初步建立起来的科学方法得到巩固和提高,并且能够加强他们自己动手运用的潜在欲望和兴趣,也就有效地提高了我们科学方法训练模式在教学活动中的效率和作用。

3、教师应确保学生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进行研讨,相互切磋,使学生切实能通过训练活动学会科学方法

农村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初探 第4篇

一、利用农村优势,开展科学教学

农村奇山异水、田园溪流、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鱼鳖虾蟹……这一切无不给科学教学提供了资源优势。在科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农村资源优势,让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以玩促学、寓教于乐。

教育心理学家洛克说过:“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该做的事也变成一种游戏似的”。如在《太阳与彩虹》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小河边,背对着阳光做“泼水”游戏,使学生发现与彩虹类似的景象,轻松揭开彩虹的奥秘。

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考察河流是否被污染,观察河里生物的种类、形态、生活习性、运动方式,观察卵石的形态;到田园去观土壤成分、种类、保水性及农作物生长情况;到山坡上去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形态构造和生长环境;组织学生开展观察昆虫、野外观鸟、养殖种植等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既学到了科学知识,又提高了观察自然事物和现象的能力。这样做,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体地位,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科学教学的课堂组织,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客观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科学教学中,应该摒弃一成不变的传统教学模式,尽可能的使科学教学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充满活力。在科学课教学过程中,应该创造一个使学生积极思考,引伸发挥的气氛,启发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想法讲出来,即使是猜想、或者是不合理的解释,甚至异想天开的猜想,也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勇于思考。

如在教学《雾和云》一课时,可以把烧开水的过程搬到课堂上进行演示。水开后,揭开水壶盖时出现一片“白气”,让学生猜想这些“白气”是否是水蒸气?它是怎样形成的?教师再让学生回忆水蒸气的性质,加以引导后,让学生认识它不是水蒸气。再通过冰块冒“白气”,的实验,说明它也不是“热气”,最后推想出“白气”是水蒸气受冷形成的小水珠。这样教学,接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亲自动手操作来感知事物,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获取的知识也比较生动、形象和深刻。这样施教,不但充实了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

三、灵活选用教法,优化课堂教学

科学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选取合理、灵活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科学课的教学方法很多,诸如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现状调查法、作品制作法、信息搜集法、模拟创造法等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教学活动的特点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师根据科学课中出现的观察、实验、考察和讨论等基本认识活动,相应地选择教学方法。科学课教学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每一节的认识活动都有明显的阶段性,每一节课的学习都要经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所以,要根据每一节课中认识实践活动的阶段来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例如,在《物体颜色》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实验探索法,分别研究七色光透过不同颜色的玻璃的情形及各种颜色的物体反射太阳光的情况,学生自主探索现象,整理分析现象,从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再如,在《凸透镜》的教学中,采用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的结合,通过“观察实验、收集事实、分析研究、找出规律、得出结论、推广应用”的教学过程,学生发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又如,在《平面镜成像》的教学中,采用对比实验法,使学生发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物与像的大小相同,物与镜和像与镜之间的距离相等;物与像的左右方向相反,并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制作潜望镜。总之,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四、采用现代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应运而生,多媒体也走进了农村小学的课堂,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特别是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效果更佳。它能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形的画面。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使形、色、美、光、静、动有机融合,更快、更准、更形象地传递教学信息,使潜藏的形象显现出来,变得更生动、更直观。强化了感知,促进了理解,有效地把感性认识转化成理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学的目标。例如,在《生物进化》的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到距今6亿多年前到距今7千万年前的生物世界,浏览从古到今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各个时期生物的特征,并对这些生物的事实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使学生非常轻松地认识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生物界从古到今总在不断变化,变化的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简单到复杂,生物进化的过程是极其漫长的,环境变化促使生物进化和灭绝。”

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打破了时空界限,把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情况生动、形象、全面、逼真地展示出来,实现变古为今、变远为近、变静为动、变无声无色为有声有色,扩展了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走向立体化。

五、自制教具学具,促进探究活动

科学课教学质量的好坏,还取决于学生亲历的探究活动是否能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如探究活动不成功,也就不能观察到现象,也得不出结论,不能建构科学概念。一味的空洞说教,学生难以得到感性认识,更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

要让学生亲历探究活动就必须有相应的教具或仪器,而农村小学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只配备了部分仪器和教具,加上教材内容的变化,使得原有的教学仪器和实验设备已经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使相当一部分实验无法开展,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作为农村小学的科学教学,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根据教材内容,在充分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废旧材料,精心设计,制作出简便的有实用价值的教具学具,弥补教学仪器的不足,确保教学的开展。深入挖掘地方的物产资源,就地取材,配合相关教学内容自制教具,发动学生制作学具。不但解决科学课教学资源的短缺问题,而且为学校充实了大量的教具、学具,也推动了科学课教学器具的更新换代,极大地提升探究活动的质量。

可以根据各册教材内容,把相关内容进行整合,设计制作组合教具。例如,我设计了一套可以解决炉灶模拟实验、空气流动实验、风的形成实验、小孔成像实验、凸透镜聚光实验、光的直线传播实验、眼球成像实验、近视眼形成实验、近视眼的矫正实验、土壤保水性对比实验、雷电成因等十几个实验的组合教具。

在进行《岩石的组成》《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等内容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到野外捡各种岩石,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这些“土”教具和现代科学课教学具相结合,可以促进科学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小学科学教学方法论文 第5篇

一、改革教法,创设悬念,激发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

教育教学的规律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任何课程的关键心理倾向。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尤其需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这是科学课程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小学科学课与小学语文、数学相比,课程安排的时间较少,每周基本上只有两节课,如果其他的课程作业较多的话,学生就会忽视科学课,因此培养学生的科学课程的浓厚兴趣,对于提高科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呢?设置教学悬念是最有效的方法,通过创设悬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教学活动中,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植物呼吸出来的是什么》这节内容时,我没有直接采取讲授的方式进行授课,而是通过创设悬念,让学生到课外通过实验进行自我分析,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能够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而且学生也能从实践活动中激发兴趣,获得知识,提高了能力,这比单纯的教师讲课要有效的多。

二、充分利用教材,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树立用教材的意识,通过开展科学的探究活动来提高教学效果。尤其是教师在设计探究活动的时候,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具体情况,来安排相关的活动。其实科学探究主要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即提出问题、设置计划、安排实验、操作实验、分析论证、评价交流与总结经验。在探究过程中不必要全部包含这七个方面的内容,只要适合科学探究,可以只涉及部分的内容,从而提高科学课程的实践操作性。在新的科学课程改革下,科学课程的教材编制也体现了用教材的理念,从而给予了教师和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例如,科学教材中“生命”一章的学习,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学生所熟悉的动植物来进行研究,而不一定要研究教材中的例子。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都可以成为学生科学探究的`对象,因此,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要做到随机应变,根据学生实际来进行科学教学。

三、注重学校资源的有效利用

学校资源最主要的就是科学教材,它为学生提供了系统的全面的知识体系,同时也提供了最基本的科学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不但要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还可以利用到实验操作中,甚至教师可以开放学校的实验室,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这样才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能力和素养。科学探究要想落到实处,科学实验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手段,而学校实验室就是最好的场所。有的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操作,会起到良好的效果,而有的实验并不是一次就能够完成的,要想进一步探究知识,学生必须要进行多次实验来探究。因此,开放学校的实验室,允许学生自主实验,是最好的科学学习手段。在这样的实验中,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实验所必须的材料,并进行相应的指导,学生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进行自我实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实验中,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奇思妙想,通过合作互助,来探究和发现一些科学现象,掌握在科学教材中所不能学到的知识,既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科学学习的热情。充分发挥网络、图书室的的优势,拓展信息收集范围。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难以解释清楚,比方说有的学生提出了:有没有外星人?地球以外水星、火星、木星上都有什么东西等这些问题,都是科学教材所没有的。为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让学生从图书室中去查阅相关内容,提高学生的科学认识水平。另外,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网络也是学生搜集相关资料的重要手段,通过网络我们可以让学生探究更多地未知领域,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

四、在具体活动中进行科学探究

小学科学教学初探 第6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小学科学

小学科学课是当前小学阶段课程的一部分,也是小学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小学科学在落实素质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提升中的重要性更加明显,抓好小学科学教学对于学生全面发展非常重要。从特点上来看,小学科学学科上课过程中学生活动多、活动种类丰富、和生活联系密切,这无疑会更大程度上调动学生上课参与的热情,也就能够更大程度上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大大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从当前小学科学教学所应用的教材实用性非常强,这就意味着在小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材不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惟一依据,而是越来越成为一种教学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范例。在科学实验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是时代的需要、素质教育的核心。知识与能力并重是新课程课堂教学要求的努力方向,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小学科学学科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促进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能力是新课改的目标,据此笔者结合小学科学教学谈谈这方面的一些认识。

一、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大部分知识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的方式予以呈现的,这样的学习流程非常符合学生的成长需求。小学阶段的学生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直观的知识更能够方便他们理解和消化,也能够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据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用实验的形式向学生呈现所学,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课有很多可以让学生参与的实验,这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样的教学内容要尽可能让学生们亲自参与,学生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既能够收获知识,也能够培养动手能力以及合作意识。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安全事项的要求和指导,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实验操作。学生们动手能力相对较差的问题最好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发挥学生们的团队作用,在具体实验的过程中要把小组活动进行合理分工,有人操作、有人观察、有人记录,保证实验流程的严谨性、科学性。在科技活动过程中,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利用从课堂上和其他渠道来积极主动的获得知识,在学生亲自的实践探究中提出问题,做实验,直至撰写科技论文和成果。这对学生们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为学生全面的发展和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注意实验内容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直接引导学生学习,推动学生去探索新知识的巨大动力。学习兴趣是学习入门的先导,也是小学生学习动机当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因为他们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总要弄个究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这一特点,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的同时,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使其自觉地投入本节课的学习中去。另外,实验的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实验中的探究活动是实践的基本形式,也是能力形成的桥梁,在实验性探究活动中,要想法设法的创造条件让所有学生们都能够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科学的精神和态度。例如,在探究“蚂蚁对于不同气味的反应”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顺势把教学场地移到室外,让学生结合室外的环境来做实验的内容,学生对于这种全新的上课模式会有很大的好奇心,教师利用学生这种热情开展工作,很容易激发起他们的兴趣,接着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深入探讨和总结,得出属于自己的正确的结论。同时提醒学生关注其它影响因素,以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同时又培养他们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三、规范学生的实验流程

科学具有严谨性和规范性的特征,而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无疑,实验是学科学的最有效的手段。动手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但是任何一个实验不是让学生随便动手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就行了,还需从中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

1.明确目的。每次实验前都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就是让他们明白为了研究什么做这个实验。

2.明确任务。在做实验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一是用眼,科学地看,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用眼观察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细小的变化。另外,还可以直接给学生出示实验记录表,让学生边做边认真填写。这就是科学地听、科学地做,它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感知事物。

3.明确结果。从现象到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

4.应用结论。学科学,关键是要用科学,如在教完磁铁的力量这一课后,我设计了生活中的一个小例子“巧取缝衣针”,让学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这样,不仅联系了生活实际,还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这时,再让学生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找出生活中利用磁铁的例子,也为后面学习“磁的应用”作了铺垫。

所以,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即通过“动手做实验”来进行,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验证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次次实实在在的科学探究过程,会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真正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总之,新课程标准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创造空间,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出发,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就能做到对新教材的最有效的使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真正让学生展开“探究大自然奥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学会自行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在科学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造能力,就会为以后培养出创造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科学教学策略探究 第7篇

一、创设教学情境,活跃教学氛围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学习中无意识注意较强的心理特点,要求教师必须发挥教学智慧,密切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与之相对应的情境,把概念性、抽象性很强的科学知识渲染为具体、形象、生动、有趣的环境和片段,从听觉、视觉、感觉等多方面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效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和学习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在教学《热是怎样传递的》时,上课伊始,我先做了一个实验。在白纸做的盒子里装进一些自来水,将酒精灯点燃后问学生:“如果我把这个纸盒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你们想会发生什么现象?”全班的同学几乎异口同声地说:“纸盒会着火!”对学生的想法,我没有加以评论,而是将纸盒放在酒精灯上,同学们吃惊地看到直到纸盒里的水沸腾了,纸盒也没有着火。出乎意料的情境诱发了学生的好奇与思考,让学生以这种引人入胜的情境为依托去认知,去感悟“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课堂气氛自然活跃起来了,学生的求知欲被推向高潮,相对静态的教学变成了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开放式动态教学。

二、组织实践探索,激发动手动脑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探索,在获取相关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动手动脑的意识和习惯。在学习“定滑轮和动滑轮”时,由于学生对此装置缺少接触,感性认识不足,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师讲解并直接给出结论的方法,学生更多的是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很难理解掌握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征和本质。为此,我在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后,提供备用器材,组织学生分组自己动手,通过实验探究“两种滑轮的连接特点,通过对比定量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的不同点”。学生通过直观的实验操作,亲身感受定滑轮“改变力的方向不能省力”和动滑轮“省力不能改变力的方向”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各抒己见、彼此启发、集思广益、引发灵感,用杠杆的原理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从实验现象中抽象概括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科学规律。这种探索实践活动,不仅对新知识印象深刻、理解透彻,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奠定了学生遇到问题自觉动手动脑的思想基础,锻炼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与敏捷性,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大有裨益。

三、关注学习方式,加强学法指导

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强化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指导。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研读教材、深入探究教材、小组合作讨论等途径,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意识的形成。教师还可以适当布置一些研究课题,为学生创设独立求知的氛围和自主探究的空间,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思索、研究,在思索、研究中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节为例,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在自读教材的基础上,分组用不同的方法,定量测定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状态。“在相同体积水的情况下,各小组最多溶解了多少食盐?最少溶解了多少食盐?大多数小组溶解了多少食盐?”等诸多问题通过数据汇总得到解决。分析出现溶解食盐量不同的原因,明白“如何放盐”“怎样使每次放的盐同样多”“放盐时注意什么问题”等。在丰富的感性认识中对“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盐”有更深刻的领悟。只有学生掌握了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科学探究的有效方法,学生的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科学学习才会有一番新天地。

四、打破思维定势,发展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新课程理论的核心内容。小学生具有好奇和求异的天性,没有思维定势的限制,凡事喜欢问个彻底,思考问题喜欢另辟蹊径。小学阶段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要因势利导,通过教学中的求异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深刻性和独创性,培养学生不惟书、不惟师、不惟上、不迷信、不盲从的思维品格,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怀疑、探索、超越和创新中发现规律和真理。例如:在讲授“空气占据空间吗”时,我并不是简单讲解而是指导学生在阅读教材后,自己设计空气占据空间的论证实验过程。学生之间互相交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不时迸发出惊人的证明方式:有学生将气球放入水中,给气球充气、放气,观察水面的高低变化;有的学生将装满空气的塑料袋扎一小孔,放在水中用手挤压塑料袋,观察到许多气泡从水中往上冒;还有的学生将装满空气的塑料袋扎一小孔,让空气对着纸条吹,观察纸条会被吹动……不拘泥于教材的学生自主探索,开拓了学生创新空间。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认识能力,而且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

五、联系社会生活,培养应用能力

重视科学知识与生活、科技和社会的联系是科学新课程的突出亮点,学习科学要从实际中来,还要到实际中去,这样才能真正地学好科学、用好科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向学生适当地提供前沿领域的专题性科普资料,如:交通安全、家用电器、航天技术、温室效应、生物技术、能源开发和利用、环境保护等。注意让学生多渠道、多方面地去吸收和了解有关信息,关注社会与生存的环境,了解科技发展和新的科学事件;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实际中与科学相关的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结合研究性学习,组织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引导学生关心实际问题,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活动,改变科学教学始终围着考试转的局面,真正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上来。

小学科学教学点滴谈 第8篇

比如, 进行一个实验, 其过程需要描述, 这就涉及语言能力;实验材料的比例需要科学的配比, 需要数学的精密;有的实验变化莫测, 需要学生通过抽象思维理解与推理;有的科学实验, 简直就是体力活, 则囊括了体育;有的实验比如养蚕实验、种子发芽等, 孩子们通过亲自动手, 有的学生汗流浃背, 即可体验到“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蕴含的哲理, 从而尊重劳动者热爱劳动与提高了修养;实验之时, 经常多人一起完成, 又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益处之多, 不胜枚举, 难可俱陈。

小学科学教学是科学的基础教育, 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一门主要课程, 担负着儿童科技创新的启蒙重任。科学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主动地参予认识自然事物和应用所学获得知识, 大胆自主探求和应用知识。教师怎样有意识地与学生同玩同乐, 学中玩、玩中学, 既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探究科学的方法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科学学习, 要走进生活, 实习生们切身体验

现在的社会环境污染严重, 噪音频杂, 疾病怪异, 医学束手, 每千人就有两人得癌症, 每天猝死者一千多人 (这些数字学生颇为震惊, 激起了他们学好本学科的强烈意愿) 。我决定领学生考察, 工厂林立浓烟滚滚;空气味道怪异粉尘飘落;有的工厂四周寸草不生, 工厂墙外污水滔滔。我鼓励学生采访, 居民怨言纷纷, 说庄稼减产, 甚至年轻人患恶病等不胜枚举, 周边居民牢骚满腹又无可奈何。这些都触目惊心, 远非课堂教学效果能比。

有了这些创新实践教学, 我提出问题:科学学习对社会有多大用处?我们不努力钻研, 能有能力改变严重的环境污染吗?你打算如何规划自己将来的学习?长大以后你打算怎样学以致用、如何进行下一步改变这一切?

这种教学非常有效, 每一个学生都感觉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都感觉到自己肩负重任, 这是课堂上“啰啰嗦嗦”无法比拟的, 事半功倍不亦悦乎?

二、要多多给于学生作实践的机会

做实验饶有趣味, 寓学习于游戏之中, 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科学的爱好, 还能够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所以在实验过程中, 要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自己去动手, 多鼓励他们, 动手之外, 让他们多多地思考, 去总结、去发现, 锻炼自己能够认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提高做实验的质量, 加深学习印象。

三、要提起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眷属, 也是最大的推动力、是最佳的老师。没有兴趣, 想提高学习效率, 难以想象。小学生, 年纪小, 对事物好奇, 所以, 教师要新意迭出, 巧设悬念, 激发学生的兴趣, 增长他们的求知欲, 并且保持不竭的动力。在学习《让灯泡亮起来》时, 电池盒小灯座的构造非常精巧, 让学生们观察, 接着是研究电池夹、小灯泡电线的安装, 最后是连接线路, 小灯泡登时璀璨夺目, 学生们的成就感油然而生。这是一个关键的时刻, 我提问:我们能不能把2个、3个甚至更多的灯泡灯座、电池盒连起来让更多灯泡亮起来呀?谁来先试一试?学生们群情踊跃, 纷纷举手, 学习氛围热烈高涨, 好奇心涌动, 求知欲被点燃, 教室里一片温馨。

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方法研究 第9篇

一、小学科学教学现状

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平均分配,加上新疆地区地理位置的影响,导致该地区小学科学教师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普遍年轻化,专业水平不高。另外,大多数班级学生规模较大,教学资源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小学科学教学的优化

1.系统化教学内容

小学科学教师必须深入而系统地理解学科知识体系,才能实现专业化的教学。教师应从教学实际考虑,以科学课程教学标准为标尺,深入学习并理解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例如,教师可以选择具体的教学单元,设计学科概念图,建立具体的科学主题,应包含一级主题、二级主题、三级主题等纵向联系项目,同时呈现其横向逻辑关系。以这种方式,教师能够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教师应通过平时对概念图的收集整理,形成教学的知识库系统,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2.疑难点突破

小学科学教师应不断突破课堂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提升教学水平。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记录课堂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与解决方案。在课内,教师应与所有学生交流分享,梳理疑难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在课后,教师之间应定期分享各自的解决经验,互相学习,并共同突破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其中待解决的典型问题,可以分小组突破,每个小组各自选择一个问题。小组成员采用评课等方式进行分析交流,共同探讨解决策略。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形成共同认可的教学方案,运用于教学实际。

3.教学评价专业化

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可使用简易的视频编辑软件对优秀的课程案例进行剪辑,剪取其中涉及教学评价的片段,分析其评价目标、标准与方式的优点,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进行自我设计,并与其他优秀的评价方式进行对比,不断反思,形成自身专业化的教学评价,运用于实际。

采用科学方法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第10篇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魏老师语文教学改革实验的成功因素之一就是把着眼点放在学生的“学法”研究上, 确立了民主开放的教学思想, 树立了科学的学生观;其二是教学方法因课制宜, 灵活多样, 善于教给学生方法, 着重提高学生的能力。受此启发, 我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 大胆探索, 不断修正, 反复试验, 逐步提高, 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路子。笔者现就此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以求教于方家。

一、必须领悟“读”的奥妙

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 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从“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中便可领略到读的奥妙, 因为只有读熟了内容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正如著名语文大师于永正老师所说:“读奥妙无穷, 一切都在读中;读是再创造的过程, 是把符号变为形象、场景的过程。语文教学抓住一个读字什么都有了, 离开一个读字什么都没有了。”所以我认为, 阅读教学应当是既有教师教, 又有学生读, 重在学生读的完整过程, 从而使学生在读时有所感知、读中有所领悟、读后获得真知。

二、必须认真做好“初读”

“初读”是任何人学习文章的起始阶段, 也是学好这篇文章的基础阶段, 更是学生读准字词句和理解语词意义、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吃透中心思想, 直至自己提出富有见解问题的关键阶段。那么, 如何教会学生进行“初读”呢?江苏省语文教研员孙景华老师总结的“初读课文四流程”很值得我们借鉴:“一是自读感知。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课文,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 并且解决课文简单的生字词。二是扫除障碍。就是学生对自读感知过程中遇见不会读或者读不准的字、词、句、段等, 进行有针对性的朗读学习。三是反复练读。即让学生在扫除障碍后, 一步步读通、读准、读熟课文。四是试读反馈。它能反映出学生读的怎么样, 好让教师对症下药, 使学生有新的提高。”受此启发, 我在教学中, 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完成“自读感知”后, 运用领读进行有针对性的朗读学习, 以帮助学生扫除自读感知过程中遇到的不认识、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词、句、段等障碍, 实现有效的“初读”。

三、必须更加重视“精读”

新课标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是朗读的总体要求。”这里讲的实质上就是“精读”。首先是读好每一句。这是学好一篇文章的基调。教师只有把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读出来, 才能达到读者与作者情感共鸣之境界。教师只有这样做, 才能使学生真正读好了句子, 理解句子, 吃透中心思想, 学好文章。其次是适时选择好和使用好朗读方法。常见的朗读方法有师生范读、单个学生朗读、全体学生齐读、大家自由读、师生或学生分角色读、师生互动评读等多种方法, 朗读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一定要适合文体和教学的需要, 做到恰当合理, 效果非凡。

1. 巧用“范读”, 引导学生学会朗读。

“范读”既可以是教师“范读”, 也可以是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范读”。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 模仿能力很强, 但由于身体发育和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原因, 导致语感不成熟, 不能很好地进行“范读”, 故应少用学生“范读”, 多用教师“范读”。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说的:“指导低年级孩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倘若老师只是从道理上讲应怀着什么感情读, 哪个字读重音, 哪里应该读得快, 哪里应该读得慢……是不够的, 而且, 强加的东西只能是外在的。俗话说:‘说十遍不如做一遍。’教师‘范读’一下要现实的多, 有效的多。”我们知道, 指导学生阅读是一项十分有意义而又艰苦细致的工作, 很需要教师下大气力去做好。常言道:“打铁还需本身硬。”要指导好学生阅读, 语文教师本身就必须一爱阅读, 二会阅读, 三会教阅读。因为只有语文教师自己阅读水平提高了, 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才会深刻;而只有教师自己对文章理解透了、精神领会到位了, 才能感同身受, 心领神会, 情感共鸣, 人文合一。也只有达此境界, 教师才能真正体会到文章作者写此文章的初衷和目的, 才能把握指导学生阅读的要领与真谛, 从而对学生阅读进行卓有成效的指导。由此可见, 教师富有激情的“范读”是非常重要的, 它是引导学生“入境”的重要手段。当然, 教师的范读也不是节节课都用的, 更不应该是随便乱用的。正所谓“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妙法要用在点子上”。教师的“范读”也应该用在课文教学的难点上、文章讲解的关键处和优美课文的朗读上, 绝不应乱用和从始至终地使用, 否则就会导致“就算是山珍海味老吃也会烦”的恶果。所以, 我经常有的放矢地让学生来示范。

2. 多样练读, 激发学生朗读情感。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朗读教学更应如此。要想学生都能做到有感情的朗读, 就必须指导、多练习;要想学生能读得更好, 就必须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训练和反复训练。因为只有在不断的朗读训练实践中, 才能使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3. 互动赏读, 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学生个体存在着差异, 读时, 采用赏读, 学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启发, 让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快乐地学习,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课堂上, 我们应该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学习主人, 常鼓励学生互相评, 互相合作, 应常对读不好的学生说:“读的好不好没关系, 关键是你要勇敢地站起来, 敢于大声地读出来。”教师这么一说学生就有信心了, 胆小的也敢于站起来读了。当学生读完后, 我还要经常组织学生互动点评, 如“你认为他读得怎样”“你能像他那样读吗”等。几年下来, 我发现, 大部分学生的朗读水平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小学科学图景教学 第11篇

关键词:学习效率;思维能力;素质教育

一、小学科学图景教学的理论基础

1.图景教学的相关概念

图景:画面上的景物、景况。

科学图景:以“图景”为基础,以科学概念和规律为依据,与科学过程相关联的、清晰正确的动态情景。

2.小学科学图景教学与教学原则的联系

(1)科学图景教学与直观性原则的联系

直观性原则指的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这些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让学生从中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掌握知识。

(2)科学图景教学与启发性原则的联系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维,积极探究,主动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科学图景教学与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联系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就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和实际的问题上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科学图景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知识,最重要的还是让学生运用学习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3.小学科学图景教学的意义

首先,运用科学图景教学,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智力能力得到发展。其次,图景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再次,科学图景教学能充分发挥科学教学灵活性,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所以,合理地利用科学图景教学的手段和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每一个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的。

二、小学科学图景教学的作用

1.运用科学图景教学,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学生对自然的认识首先是通过视觉感受器接收周围多样的图形信息,然后再将具体的形象信息编码成为抽象的数字信息。人类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互相交流,也是逐步将象形文字转化为各民族的文字。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若能将抽象的文字、数字信息转化为具体的图形和图景信息,有利于学生展开自己的思维,降低学习科学的难度,提高学习科学的效率。

2.运用科学图景教学,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活动能力,掌握科学学习的方法

许多学生反映科学难学,反映上课“一听就懂”,而“一做就错”。教师可以通过科学图景教学,建立图景分析问题,然后一步一步地深入,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将解题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转化为自己的解题过程,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定势,最后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运用科学图景教学,有利于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科学图景教学的开展,将科学学习中的直观对象用图景的方式表现出来,为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了用武之地,可以将操作比较复杂、准备比较麻烦、实验时间较长、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实验用演示的方法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不仅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科学知识,更可以促进教学手段的发展。在给学生提供信息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运用科学图景教学,有利于全面地将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

运用科学图景教学,能提供给学生研究科学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解决初中学生厌恶运用题海战术的问题,大大减少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学习负担,使学生在分析科学习题的过程中,养成一题多解的习惯,发展科学思维,研究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当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即使所做习题已经遗忘,但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品质不会遗忘,还有可能会在工作实践中得到一定的应用,使自己的工作能力得到提升,从而起到素质教育的作用。

三、总结

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小学科学图景教学是与教学原则相联系的,从联系中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图景教学对小学生学好科学有很大的帮助。所以科学图景教学的意义不容忽视,首先,运用科学图景教学,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智力能力得到发展。其次,图景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再次,科学图景教学能充分发挥科学教学灵活性,提高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所以,合理地利用科学图景教学的手段和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每一个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的。

2.在教学中运用图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活动能力,掌握科学学习的方法;有利于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全面地将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周晓萍.利用物理图景教学培养物理思维能力[N].物理教师,2004(4).

小学科学课教学初探 第12篇

一、熟悉《大纲》, 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

教学大纲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和规范, 是每一学科的总纲, 为教师教学起引导作用。因此, 教师在教学前一定要深刻领会大纲的精神。如果教师没有准确地领悟大纲要求, 就会在教学中偏离重点, 从而达不到教学的目标。教师要遵循大纲的编写原则, 把握教材的主要特点和结构体系。这样, 我们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不做无用之功, 进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创新教学方法, 更新教学理念, 适应新课改要求

方法是为过程和结果服务的, 而全新的教学理念又是为方法的选择服务的。科学课的教学, 在方法的选择上有别于其他学科。科学课中对于知识的传授, 相当部分是靠实验操作、探究合作来获取的。因此, 在方法的选择上就要特别重视合作学习和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和提炼。很多抽象性的知识要形象化、具体化, 这就要求我们方法的多元化和灵活化。

三、用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学生

我们科学课虽然不是主课, 但是我们科学课里面有好多有趣的现象。它多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通过科学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让学生主动地去解决一些难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把我们的整个课堂当做一个“欢乐城”, 在玩中学、学中玩。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更爱科学课。如在四年级下册教材中涉及了50多个活动, 其中还有10多个拓展活动。学生非常喜欢参加这些活动。如“搜集天气资料”“调查农业机械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养小鸡”“种茄子”“发布天气消息”等等。因为有一些科学课课本上的知识和我们身边的实际生活联系密切, 教师要培养学生多观察的好习惯。

四、结合学生实际, 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点燃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科学教学中,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充足的自主探究时间, 组织他们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科学学科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一个好的课堂氛围可以带动整个班级的学习气氛。我们广大教师要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 给他们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多组织一些小游戏, 对于一些问题的讲解可以进行分组讨论, 讨论法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协作性学习。

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我们现在所学的科学课和其他的课程有很大的区别。科学课和它们相比是比较综合的, 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活动性, 科学课强调了一些我们身边的生活实例。这门课程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 我们的生活无时无刻都在和科学打交道。比如我们发生的自然现象, 还有一些实验产生的结果。因此科学课教学要充分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教育资源, 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 帮助他们不断拓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

六、让学生积极进行课外研究

小学生性格活泼好动, 好奇心重, 求知欲强, 仅仅依靠教师的课堂教学是满足不了学生的。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积极开展课外教学。如在教学《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时, 我给学生确定了研究问题: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让学生明确实验方法, 要求学生课外实验, 并在一周后观察两个花盆里的绿豆芽生长情况, 做好记录, 进行研究。在活动中学生的探究兴趣很浓, 明白了植物生长是需要阳光的。这样, 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志、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这门课程要锻炼学生进行课外实验的习惯, 让我们在实际生活中通过我们的实验去证明课本知识的正确性。通过我们自己的动手去判断一些课本知识的准确性。这样不仅学习到了知识, 还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上一篇:国际经贸电子商务下一篇:大直径超长灌注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