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背景范文

2024-05-30

工业背景范文(精选12篇)

工业背景 第1篇

一、工业4.0下的机械加工业

1. 工业4.0。简单来说, 可以这样来划分:【工业1.0】蒸汽时代, 生产方式进入机械化;【工业2.0】电器时代, 生产方式进入自动化;【工业3. 0】信息时代, 生产方式变为电子化;【工业4.0】智能时代, 生产方式智能化。云计算下的云敏捷生产。其核心是信息物理系统的深度融合。

所谓的工业4.0 (Industry4.0) 指的是企业将产品、机械、物流系统、生产设施、服务通过信息物理融合系统 (Cyber-Physical System, CPS) 和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 IOT) 整合成一个全球网络。在生产环节里, 这种CPS网络由智能机械、智能仓储系统和智能生产设施组成, 这些组成部分之间能够独立自主地交换数据和信息、触发行动指令和交互控制。这种CPS网络将根本性地改变生产制造、工程设计、材料使用、供应链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环节。每一个智慧产品都是可以通过数据标签来确定的, 随时在线, 随时定位, 记载自己生命周期的全部历史, 目前状态完全可查, 并且实现目标状态的路径可选, 最后达到快速、有效、个人化的产品供应。

工业4.0项目主要分为两大主题, 一是“智能工厂”, 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 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 D打印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

2. 工业4.0对机械加工的新要求。三次工业革命以来, 通过大规模的标准化生产, 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了满足, 但是人们的个性化需求受到了压制。个性化或定制化的产品不可能依照现有的标准化流水线生产来大批量生产, 这就对现有的机械加工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工业4.0对机械加工业的新要求: (1) 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2) 低成本的个性化生产; (3) 大规模的的个性化生产; (4) “少人化”生产。

工业4.0最终要实现的目标也不光是自动化, 而且是分散地自动化生产。未来客户的需求会及时得到响应, 但不一定集中在一个工厂, 可能是在消费者周边就近自动化生产, 同时每个客户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个性化或定制化的产品不可能大批量生产.这使得3D打印技术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当前的机械加工流程

目前我国的传统机械加工业还处于离线的产品开发和服务和离线的营销和合作模式中, 消费者的需求不能及时反馈到生产厂家, 两者没有交流和互动, 这使得产品的开发不够及时、不能满足消费者的真实、个性化需求。生产厂家的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程度还很低, 主要依靠人力, 这会导致生产效率低、废物率高、生产时间长等问题。

传统的机械加工流程如图1所示:

如上图所示, 目前我国机械加工业的现状为: (1) 信息化低。机械设备的信息化程度低, 组织管理信息化低; (2) 网络化低。没有高效网络将企业的人、设备、原料、环境等有机的联系起来, 不能进行及时人与人、人与设备的联系交流; (3) 自动化程度低。生产过程中产品与设备没有信息交流只能依靠工人的直接操作来进行生产, 设备和设备之间也没有联系, 甚至需要工人将半场品从一个设备搬运到另一个设备来进行下一步的加工。

三、机械加工的升级优化

工业4.0以CPS为基础。这意味着网络进入工厂大生产, 是一个崭新的工业制造逻辑和方式。所谓CPS, 就是通过网络将实体物件进行相互连接, 应用相同的语言, 进行沟通并相互理解。过去是以中心控制指挥系统为核心来指挥生产, 现在有了CPS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生产结构。CPS运用到工业生产中, 产品和机器之间可以进行信息互联和沟通, 由产品所附带的信息告诉机器需要什么样的生产过程, 以制造出符合客户要求的产品。

工业4.0的愿景是在整个生产过程中, 无论原料、半成品还是待交付的产品, 均有各自编码标签, 在原料上生产线之后, 可全程自动确定每道工序、生产的每个流程, 包括加工、装配或物流包装等, 一切过程数据也都记录在案可供追溯;更重要的是在一条生产线上, 可通过预先设置控制程序, 自动装配不同元件, 生产出各具特性的产品。由于“产品”与“机器”实现了“沟通”, 整个生产过程都实现I T控制, 生产效率会大大提高, 而且可以对所有元件及工序进行实时监测和处理, 工厂可做到24小时内为客户供货。此外, 由于实时监测可以挖掘分析质量数据, 使得次品率大大降低。

根据工业4.0的概念要求和现有机械加工的情况, 提出了对现有机械加工业的升级优化建议:

1. 创造满足定制化生产的设备, 客户的需求是个性化的, 这就要求在一条生产线上需要生产不同风格类型的产品。

没有能满足定制化生产的设备是不可能实现个性化生产的。以互联网为载体基于功能强大、嵌入操作系统和高性能应用程序软件的机床智能设备 (比如3 D打印技术) 可通过预先设置控制程序, 自动装配不同元件, 流水生产出各具特性的产品。减少加工成本、提高加工工件质量、改善工艺流程、提升生产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

2. 智能化车间。

机器不仅是生产工具和设备, 更是工厂信息网络的节点, 机器不仅延伸人的体力, 也延伸了人的脑力, 能够识别工件, 与人交互, 按照人编制的控制程序工作, 机器与机器 (物与物) 之间也能够相互进行通信, 感知相关设备和环境的变化, 协同完成加工任务, 构成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车间。

3. 建立高效的数字化企业平台。

数字化企业平台是实现智能制造的载体。它可以实现包括产品设计、生产规划、生产工程, 到生产执行和服务的全生命周期的高效运行, 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取最高的生产效率。该平台的实现需要企业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 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以太网等技术的强力支持下, 集成最先进的生产管理系统及软件和硬件, 如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PLM) 软件和制造执行系统 (MES) 软件以及控制和驱动技术等。最终实现不管你身处何处, 都好像在办公室和车间一样, 与你的同事和客户保持密切联系, 调阅各种文件和档案, 处理各种生产问题。

4. 将重心调整到技术开发和设计的早期阶段。

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有什么特色 第2篇

http:/// 目前,我国已有美术院校、工科院校、综合大学、农林院校、师范院校等400多所院校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工业设计教育网络。由于国家教育部把工业设计专业归属于机械学科,因此,培养机械学科背景下的应用型设计人才、强化学生在机械学科背景下的实践能力、确立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特色、凸显机械学科的自身优势及发展特点,是目前工业设计教育的根本任务。

机械学科是研究机械产品(或系统)的性能、设计与制造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按照经历阶段的性质不同,机械科学可分成两大分支学科:机械学和机械制造。机械学是对机械进行功能综合并定量描述以及控制其性能的技术科学,它的主要任务是把各种知识、信息注入设计,将其加工成机械系统能够接受的信息并输入机械制造系统,以便生产出满足使用要求并能被市场接受的产品。在这一点上,机械学与工业设计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满足市场的批量化生产而进行产品设计。机械学包括机构学、机械振动学、机械结构强度学、摩擦学、设计理论与方法学、传动机械学、微机械学和机器人机械学等。机械制造是将设计输出的指令和信息输入机械制造系统并加工出合乎设计要求的产品的过程。机械制造科学与技术是研究机械制造系统、机械制造过程和机械制造手段的科学与技术,它包括机械制造冷加工和机械制造热加工两个部分。机械学科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手段是工业设计专业的必备知识,为工业设计专业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但当前我国高校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的特色建设并不理想。如何依托机械学科的先进制造技术与设备条件及其较强的科学性和现实性来构筑工业设计特色教育平台,是当前工业设计教育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我国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的发展现状

1.工业设计专业设置盲目跟风

很多学校的工业设计专业设置于2000年前后。这一时期是工业设计专业的膨胀期,很多院校因有机械学科就盲目跟风,设置了工业设计这一专业,而不是出于国内工业发展的需求,专业设置缺乏必要的调研和论证,专业体系极不完善;与此同时,招生人数不断增加,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师生比例严重失调,致使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学生专业素质不断下滑。学生经“批量教育”后涌入市场,导致社会上此类人才表面上供大于求,毕业学生60%以上改行从事平面设计或室内设计,近30%的学生完全脱离本行。

2.机械类课程设置形同虚设

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方案大多安排有工程制造类课程,如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等,表面上强化了学生的设计与制造能力,但在师资配置、课程大纲制定、制造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缺乏系统的思考,导致不同课程之间的关系成了一种机械性的相加,艺术仍是艺术,技术仍是技术,二者并未融合在一起,因而基于机械学科的工业设计专业特色并未真正形成。学生

北京冰锐数字科技有限公司http:/// 在实际设计中既不能很好地运用技术性课程的理论知识,也不能独立地处理与设计相关的技术问题。

3.学生缺乏应有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与审美品位是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机械学科背景下的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其审美能力与审美品位较差,长于技术类课程的学习而对绘画基础、设计表现技法等课程缺乏热情,惰于关注美、思考美。很多学生做毕业设计时不懂得怎样把作品的美感表现出来。

4.学科交叉优势未能显现

学科的发展有很强的交叉性,这种交叉性包括专业之间、院系之间、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的交叉,从而形成一定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和特色互补。工业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涵盖美学、心理学、市场学、人机工程学、物理学、材料学与力学等学科范畴。当前,机械学科的背景特色还未鲜明地融合在工业设计的学科教学中,机械学科的技术优势、技术条件、实验条件没有与工业设计专业的相关课程结合起来,学科与专业之间缺乏衔接平台,无法构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很多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虽然设置在机械学院(系)下面,但机械学科与工业设计处于完全分离的状态,口头上说相互交叉,但并未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因此,要突出以机械学科为背景的工业设计专业特色,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设计教育方案。

二、我国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的特色定位

学科必须依赖特色而发展,失去特色就会失去竞争力、失去存在的价值,有特色才能发展,工业设计教育也不例外。国外有很多具有行业特色的工业设计专业,如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的汽车设计,英国考文垂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交通工具设计、汽车设计等,都是特色鲜明的优势专业,同时又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和全球经济、拥有巨大市场需求的特色专业。在我国,真正有特色的工业设计教育较少见,应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加强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的特色定位。

1.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

眼高手高是设计教育培养的基本目标。“眼高”是指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手高”是指对学生设计表达能力的培养。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技法和设计艺术素养可以归为三类:一是“眼高手高”型,能欣赏能表现;二是“眼高手低”型,能欣赏但不能表现;三是“眼低手低”型,不能欣赏也不能表现,一般为初学者。要想提高学生的设计技法水平,就得设法先提高学生的“眼力”水平,使之懂得欣赏经典艺术品、经典设计作品,学会鉴别艺术作品。这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设计展,多欣赏原作,指导学生进行设计艺术欣赏,培养学生形成高水准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品位,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知和鉴别能力。

在设计审美品位的培养中,观察是形象信息储存的输入口——对设计作品的北京冰锐数字科技有限公司http:/// 形式认识需要观察,形象记忆和形象思维也都以观察为基础。在扩大“阅读”量时,对“阅读”对象的选择应考虑不同的形象、形式和内容,以引导学生从设计作品如何反映对象的手段方法去观察分析、从作品如何反映生活真实的角度去观察分析、从作品中思维与认识的美学形态表现过程去观察分析。

2.让学生切实掌握相关工程技术

美国著名的工业设计大师雷蒙得•罗维曾说:“当我能够把美学的感觉与我的工程技术基础结合起来的时候,一个不平凡的时刻必将到来。”工业设计是科学技术与美学艺术相结合、相融合的专业,如何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一直都是设计教育的核心课题。机械学科背景下实现设计技术与设计艺术的融合,奠定机械学科背景的工业设计专业特色,要求学生在工程技术方面掌握制图学,掌握设计施工语言的材料学,熟悉力的作用和传递的加工工艺学,熟悉人机工程学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师掌握的知识越多、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越强、设计方法越灵活,其创新能力就越强、成功率就越高。

3.结合机械学科特色,完善工业设计教育体系

机械学科背景下的工业设计学科应加强以工程技术为特色的工业设计教育。工程技术包括很多方面,如加工技术、制造技术、人机工程、材料力学等。优选其中的某些方向,并作为与工业设计学科相关的特色予以强化,可形成一种资源共享和特色互补的共生循环的教育模式。

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特色的建设,最关键的一环在于求变:办学思路上求变,课程设置上求变,培养方式上求变,教学模式上求变。美国学者A.J.普洛斯曾说过:“设计教育的目的不是造就设计人员,而是解放他们。”这给工业设计专业特色教育提供了有益启示,也拓展了人们的设计思维。如湖南工业大学根据工业设计专业课程的特点和性质,将其划分为4个课程群,即艺术基础课程群、设计基础课程群、机械工程技术课程群、专业设计课程群。理清各课程群的总体教学目标以及内部各课程的分工合作关系,把工业设计实践能力培养与创新能力培养细化到各课程中,使之相互协调、相互弥补。各课程群按照能力培养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阶段性模式安排,更有利于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在培养模式上,强调以设计为中心,以一系列精心制作的设计专题为核心,有机地编排相应的支撑知识,使学生在这些专题学习过程中培养综合设计创造能力,使几大课程体系通过相关专题组合成有机的、相互联系的整体。在教学模式上,引入“工作室”制,强化教师对学生素质的全方位培养,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深度和广度。

全球化背景下的工业战略制胜 第3篇

■ 中国工业走对了市场化发展的方向

《数据》:从某种意义上说,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工业发展壮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历史。请您概述一下中国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卢东斌:现在有一个比较主流的观点,把工业发展分为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和工业化后期。发达国家是工业化后期,我们现在是工业化中期。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角度的划分,重要的是我们对工业的理解。我给你画了一个图,有两个圈,一个是宏观经济,另一个是微观经济,工业就在这个交集的部分。这么看的话,我们就对工业的定位更清楚一些了。就是说工业本身既是宏观的又是微观的。一个地区和一个国家工业发展,宏观环境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看微观主体即企业的发展情况。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工业发展有这么四个阶段,分别是初创阶段、规模化阶段、集聚阶段、联盟和平衡阶段。我国大部分工业都属于规模化阶段,现在,往“集聚”这个方向走,有一个重组、相对集中,完成产业升级的过程,符合产业发展的规律。

中国工业一开始基础比较薄弱,从156项重点项目起步,逐步建立了一个工业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后,发展得非常快,其中发展最快的部分应该是工业市场化的过程,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规律,否则工业化就无从谈起。这一点,需要我们认真地总结一下,怎么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

《数据》:考虑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结合世界工业发展的状况和趋势,您认为当前中国工业发展面临哪些竞争和压力?存在哪些突出的问题?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

卢东斌:我认为这个问题也是很有价值的。金融危机发生在美国,可以说它也是虚拟经济领域出了问题,那么,美国采取的主要方法是什么呢?是救市。但咱们国家不太一样,金融相对稳定。受到冲击最大的是沿海外向型实体经济。所以我们不要和美国一样搞救市,我们要救企业,这是中国特色。国外的需求少了,企业订单减少了,怎么帮助它们转化为内销,这是企业面临的困难,要帮助它们。特别是中小企业,如果中小企业生存不下去,将影响就业、社会稳定等一系列问题。企业有什么问题,我们能不能帮助它们?有什么问题促进它们引导它们慢慢地升级,这个我觉得非常关键。

■ 自主创新是中国工业走出金融危机影响的关键

《数据》: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力度,资金扶持相对而言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办法?

卢东斌:企业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这是一个方面。但是企业面临的困难有很多原因,其中最大的原因是国外的需求没有了,订单没有了。那么这时候我们可以下很多功夫的,比如说能不能考虑从税费上减轻企业的负担?缓缴税,或者减税。

《数据》:扩大内需是不是拯救企业的一个宏观层面的措施?

卢东斌:现在内需和外需谈到很多,但实际上是什么问题呢?是市场问题。你想,我们过去很多产品是到国外市场销售的,那么我们现在要把国外销售不了的产品转移到国内市场。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为什么美国经济这么发达呢?因为美国是世界最大的一个市场。美国是很多东西它可以生产,但是很多东西又是它需求最大的。如果中国像美国一样,成为世界最大市场的时候,也会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之一。中国市场是很大的一块,引人注目,现在很多问题都会集中到这里,包括人民币汇率,还有扩大内需。我们还需要开放内需市场,以解决内需和外需的平衡。

回过头来看工业问题。工业是干什么的?从自然界取得资源,来进行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当然也应该是适应市场需求的。有几个方面非常重要,第一个是资源,第二是能源。资源和能源怎么结合?是技术问题。所以最根本的挑战是这三个问题,资源、能源和技术。但这里面最核心的是自主创新的技术问题。看一下跨国公司的竞争是怎么展开的,在什么平台上展开。谁能够在竞争平台上占核心,那就看谁掌握了核心技术。就我国工业的发展而言,我们现在最担心的是,掌握核心技术的领域太少了。能不能自主创新,走出一条新兴的工业化道路,我觉得这是长远战略上的一个最大挑战。

我们要考虑世界潮流,包括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影响,中国不能独善其身,但同时一定不要忘了我们的国情——这么大的国家,不能老是跟着人家后面走,自己的市场也很大。

《数据》:咱们国家如果要解决核心技术的问题,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努力?

卢东斌:首先要敢于挑战前沿的东西,要理性对待,不被吓倒,很多东西我们可以走在世界前列,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所以,一个是要坚定信心,要闯在最前沿。另一个是好多工作真的要做到扎扎实实,核心技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它真是一点点做出来的,美国也是如此,有的项目做了很多年才成功,我们不能急功近利。但目前各种原因都有,比如说实力不够,这也是事实;投入也不够,这是事实。所以我们要把产学研结合得更紧密一些,或者更有效率一些,看看政府和企业分别能有哪些作为,理出新的思维和新的政策,加快技术自主创新的步伐。

■ 搭建政府与工业企业协同作战的平台

《数据》:您刚才提到了打造一个好的平台很重要,能不能进一步谈一谈政府和工业企业在其中应如何作为?

卢东斌:我们的工业定位既是企业的问题,又不完全是企业的问题,还涉及政府。我认为应该搭建政府与企业协同作战的平台,这是一个非常前沿的课题。市场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特别是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过程当中,浙江的义乌是比较成功的。

义乌从它的地理条件、资源条件和其他条件,很难想象它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小商品生产的集散地。那么怎么走出来这个路?两个,一个是它的精神,义乌精神是拨浪鼓的精神,就是走乡串户,卖针线、钮扣,可能觉得赚一厘钱也很珍贵,这就是我的利润。第二个是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是小政府大社会。小商品为什么便宜呢?税收少了。税收少了,政府不会担心财政收入少了吗?不会。政府通过小商品扶植了商会,商会的实力增强了,办国际博览会,交易会,建基础设施、商场啦,干得很漂亮,打开了市场,对整个城市的经济和形象都有较大提升,形成了良性循环。因此,即使政府减少了部分税收也是值得的。

从这一点上来说,政府和企业合作得很好,现在已经形成了“义乌模式”。其实质是什么?我说实质是不管企业也好、政府也好,它的身后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国家利益。依靠这个基础能够构建非常好的平台,企业和政府可以共同拥有和发展这个平台。

北京在这方面也是比较成功的,比如北方微电子。北京是高新技术、信息产业集聚地,发展微电子是大事,当时就成为北京市一号工程。怎么形成政府、企业协同作战的平台?如何引进外资?当时企业感到最困难的是什么呢?是风险很大。万一搞不起来企业就得全兜着,受不了的。那政府就会出面,可以和企业一起合作。风险有多大,进行评估。企业担心的投资风险政府通过跟进投资化解。企业一看政府做后盾了,它的信心也增强了,感到风险也不会太高。如果这个项目开始赚钱了,按照之前的约定,政府投资就退出了,也不干涉企业的经营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自负盈亏,企业也就更加高兴了。这个时候企业相信了,政府真是为了企业发展才这么做的。对于政府本身来说,企业发展起来了,经营好了,那么税收就回来了。我觉得当时北京的这个做法非常新鲜,现在亦庄的北方微电子证明是相当成功的。

工业经济运行最可怕的是恶性循环。你想想,税收来源在哪呢?企业。企业死了,税源没了。大家都不希望企业死,但它的负担太重,活不过来了,税收越来越少。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放水养鱼,一开始的时候不收你那么多税,或者你有什么困难帮你解决,那不就起来了吗?企业做大了,收入也多了,水涨船高,税收也多了,皆大欢喜。

《数据》:对北京来说,您认为工业在首都经济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在“总部经济”和京、津、冀区域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卢东斌:一般讲产业结构调整的时候,都讲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然后特别讲的是服务,这是没有问题的,我也很赞成。但是别忘了服务谁,一提起第三产业不要只想到餐馆啊什么的,服务型的经济也应该是为实体服务的,这样才赚钱。这个实体包括居民,更包括工业企业,所以现在特别强调生产性服务业这个理念。所以要看为谁服务的服务业是发展最好的,这是要思考的。我认为为工业生产服务的服务业是最有潜力和前途的。

工业背景 第4篇

从20世纪80年代的遗产旅游开始,英国、德国对工业遗产保护的同时,推出了工业遗产旅游开发项目,处理传统工业衰退的问题,如,德国鲁尔工业区、英国威尔士地区的首府加德夫郡、法国汽车工业企业、荷兰鹿特丹等。鲁尔工业区是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号称 “德国的心脏”。但来自石油、天然气等新能源的压力,加之煤炭资源日渐枯竭,煤炭和钢铁行业危机开始显现。然而在政府的带动下鲁尔区改造成功,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当前, 鲁尔区已经形成一条工业旅游之路。

我国工业旅游起步晚,2012年最新发布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共计103家企业,较多集中在东部地区,工业体系完善、经济发达、企业管理有效、市场完备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最具代表性的是上海宝钢、青岛啤酒、中国 “一汽”、青岛海尔集团等。上海宝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钢铁公司之一,其工业旅游起步于1997年, 先后获得了 “上海市优秀旅游产品”的称号并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 “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宝钢集团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和都市工业旅游经过多年运作已趋于成熟, 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上海宝钢工业旅游系列产品。

现代生产方式因规模化生产、技术化程度等因素而形成了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并提供了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供给,也激发了巨大的旅游市场需求。这是促进工业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现实依据。现代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高科技变革,也在不断改变工业旅游的发展内涵和外延。

2徐州市发展工业旅游的优势与存在问题

2. 1工业经济概况

2012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016. 5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087亿元,比上年增长17. 3%。 其中,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7. 7%,轻工业增长16. 5%。 全市重点培育的装备制造、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能源、 煤盐化工、冶金、建材六大千亿元产业累计完成产值8135. 29亿元,增长26. 5% ,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9. 7%。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均实现3200亿元以上。

2. 2徐州作为老工业城市具有的优势

2. 2. 1交通优势

素有 “五省通衙”之称的徐州,作为东部沿海与中部地带、上海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圈的结合部,是全国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徐州的交通条件呈现出四大优势和机遇: 第一,以徐州为中心,形成了淮海经济区; 第二,徐州的交通环境也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高速铁路和国际空港使徐州成为真正的区域性旅游交通中心; 第三,徐州市域内交通正在形成快速交通网络; 第四,京杭大运河傍城而过贯穿徐州南北为我国重要水陆交通枢纽和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重要 “十字路口”。

2. 2. 2矿产资源优势与工业产业体系优势

徐州市地质历史时期环境多变,为不同类型矿产的形成和储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现已查明和开采的矿产资源有铁、铜、煤、大理石、石英岩、白云岩等。2010年,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475家,比2005年增长了177%; 实现总产值5160亿元,比2005年增加了220%。全市六大产业中,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超过600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30家,徐工集团、徐矿集团、维维集团、徐州卷烟厂四家企业超百亿元。装备制造业、能源产业、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业、煤盐化工、冶金行业和建材行业六大传统产业中,50多个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前三位。

2. 2. 3振兴工业基地的优良政策

2013年,国务院批复了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编制的 《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 2013—2022年) 》。规划范围是95个地级老工业城市和25个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的市辖区,涉及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徐州位列其中。

2. 2. 4学术机构的智力支持

徐州拥有一批办学成熟的大、中专院校设有旅游专业,提供了学术支持和人才储备。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工程学院从各自专业特色角度都可以为徐州工业旅游提供较好的智力支持。尤其是徐州工程学院充分结合徐州历史文化和工矿业发展的特点,发展创意文化产业的思想,为徐州工业旅游提供了发展的新视角。

2. 3徐州工业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2. 3. 1经济结构不合理,体制不健全

徐州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充分,市场化程度低,发展活力不足。徐州农村人口占比大,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多,第一产业产业贡献率低。第二产业中以煤炭开采占比重较高,但徐州煤炭资源日趋衰竭,资源缺乏,发展能力不强。第三产业生产量占经济总量比重仍然较低。

2. 3. 2工业旅游的基础差,品牌性弱

2012年,全市旅游重点项目90个,项目总投资达到380. 58亿元。在工业旅游方面,徐州享誉全国的大企业较少,仅有徐工集团、徐矿集团、维维集团等,小型企业占徐州企业的比重较大,整体的营销推广、宣传手段和力度都不够。工业文化在工业旅游的开发中处于核心地位, 只有把握住当地特有的工业文化内涵,将优秀的工业文化升华、延伸,才能准确把握徐州工业旅游的定位,进一步发展核心竞争力。

2. 3. 3旅游资源开发管理不到位,生态环境较差

长期以来,徐州无私地提供能源资源,使资源短缺的江苏获得快速发展,但自身的煤炭等资源却日益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社会、生态问题突出。区内部分资源供给能力下降,一些流域、区域和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型城市的优势逐渐丧失。

2. 3. 4现代旅游缺乏多元性,旅游企业体制落后

目前,徐州已经形成了包括两汉等历史文化旅游项目板块、军事文化旅游项目板块、山水园林旅游项目板块、 农业旅游项目板块、都市休闲度假旅游项目板块、佛教文化旅游项目板块及一系列市民休闲项目。但是现代旅游产品发展滞后,休闲娱乐产品缺乏多元性,度假产品体系尚未形成。

2. 3. 5计划手段和市场手段关系不协调

地方政府应当认识到,区域旅游资源本身也是一种精神文明的巨大财富,发掘城市文化内涵,树立居民的自豪感,使健康、有序的旅游产业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淡化政府行业主导角色,进行市场化运作。城市旅游形象宣传不到位,营销策略落后。政府应该结合社会多方力量通过媒体进行宣传打造徐州旅游城市形象,聚集旅游者们的目光。

3徐州工业旅游RMP分析模式———以贾汪韩桥煤矿为例

RMP分析就是昂普分析,以旅游产品为中心,进行资源分析( R∶ resources) 和市场分析( M∶ market) ,以此为基础进行产品分析( P∶ product) 。在此用RMP分析方法以贾汪韩桥煤矿为例,对徐州这座老工业城市在工业旅游的资源开发、市场拓展和产品设计方面提出意见。

3. 1资源分析

徐州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2011年徐州市煤炭资源总量为69. 1亿吨,是全国重要的煤炭产地、华东地区的电力基地,矿区具有珍贵的美学价值和艺术特征,这为工业旅游提供了资源优势。其中韩桥煤矿就是一例典型。韩桥煤矿是徐州矿务集团最早开采的大型矿井之一,位于贾汪区,建于1882年。在韩桥煤矿130年的历史中,为国家的生产建设、煤炭能源的提供贡献颇多。由于资源枯竭,韩桥煤矿于2008年关闭。它留下了多处工业遗产, 如淮海战役起义旧址、解放军三野成立旧址红楼、老式蒸汽机车、铁路、矿井、管道等独特的人文历史景观。

3. 2市场分析

3. 2. 1旅游市场定位

徐州的工业旅游目标市场为江苏省内及周边旅游市场。周边市场即淮海经济圈。徐州交通便捷,区位条件优越,对周边城市具有较强的聚合力,能成为淮海经济圈的工业旅游中心城市。徐州作为江苏省唯一的资源型城市, 能吸引省内众多游客的目光。2012年年末,徐州全市户籍人口990. 53万人,江苏省常住人口总数为7919. 98万人,能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苏南、苏中地区经济发达,居民的经济宽裕、旅游消费意识强,能为徐州这座老工业城市带来可观的收益。

3. 2. 2客源市场分析

客源分为三大部分: 学习型、商务型、休闲型。学习型游客为学生或调查研究者,对于这类游客应该从博物馆、 纪念品、体验式旅游方面着手。并且工业旅游的门票、食宿较低,又包含历史文化价值,必能吸引学习型游客的目光。2012年全市普通高等学校9所,在校学生人数全日制13. 36万人,全市普通中学在校学生42. 61万人,小学在校学生62. 85万人。若全市的普通高校学生、中小学生在韩桥煤矿人均消费100元,即可增加11882万元的可观收益。 商务型游客注重的是参观、考察及工业合作项目。2012年徐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827家,其中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7家,上市工业企业7家。这类游客目的性较强, 消费水平高,所以可以安排紧密性的行程,不仅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工业合作对象,也能为我们带来直观的收益。商务型游客发展为合作对象能改善韩桥煤矿的现状,为徐州提升城市形象。休闲型游客以度假娱乐为主,他们寻求的是生活乐趣,对于这类游客以主题公园、工业节日、体验式旅游等乐趣性较强的方式比较适宜。基于徐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徐州接待国内外游客的人数逐年增加,为工业旅游提供良好的客源环境( 见下表) 。

3. 3产品分析

3. 3. 1矿业博物馆、采矿知识展览

通过博物馆的形式将韩桥煤矿的历史进行系统的介绍,帮助游客了解韩桥煤矿从洋务运动时期如何开始; 在民国时期如何发展; 在淮海战役中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在这里如何举行战场起义; 在新中国成立后如何提高煤炭资源,贡献一切为了国家发展等。矿业博物馆还可以介绍从韩桥煤矿走出来的文化名人,并且可以与徐州几所高校联合开展采矿知识大赛,提高徐州韩桥煤矿的知名度。

3. 3. 2矿业主题公园、体验式旅游

韩桥煤矿有多处工业遗产,可以对老旧产房、淮海战役起义旧址、解放军三野成立旧址红楼、老式蒸汽机车、 铁路、矿井、管道等独特的工业遗产进行创新利用,开办矿业主题公园,进行体验式旅游。游客可以穿上采矿工人的服装进入矿井,体验工人们的工作环境,并在管道中参观、游览。

3. 3. 3工业会展

韩桥煤矿是徐州矿务集团最早开采的大型矿井之一。 它的工业和历史价值由此可见。徐矿集团有百年的煤炭开采历史,是江苏省和华东地区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在此开展工业会展能为徐矿集团吸引更多的工业合作项目,也能促进徐州的经济发展。

3. 3. 4纪念品,工业旅游网站建设

将纪念品与工业旅游的体验相结合,能给韩桥煤矿带来直观的收益,用于更好的工业旅游建设上。开展工业旅游网站,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在互联网上对游客展现徐州的工业旅游景点。游客能及时得知活动动态,并且能在线上对活动进行预约。与游客互动能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满足他们的行程。游客也能通过网站订购纪念品,展现徐州的特色。

4发展徐州市工业旅游对策建议

4. 1改善经济结构

在以公有制经济为主的前提下,积极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高徐州第三产业占总体经济比重,推动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科技含量,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工业旅游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环境。由于对工业旅游的深入开展,相继建成配套基础设施能够缓解徐州市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为社会创造不同就业机会。

4. 2建立徐州旅游企业品牌

从政府角度出发: 政府应该鼓励大企业参与徐州工业旅游建设,以税收优惠、财政补助等政策鼓励企业的积极性,通过加强营销推广手段及宣传力度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从企业角度出发: 企业在提升自身产品、业务质量水平的前提下,重点把握本地特色工业文化内涵,通过调研准确定位市场,开展以品牌为中心的多元活动,吸引主流旅游客源群,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品牌形象。

4. 3对旅游资源有效开发管理,改善生态环境

徐州区内部分自然资源日益枯竭,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环境负担重,故对旅游资源应合理有效开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对历史遗留下来的工业遗址改造建设,对企业荒废的工厂在环保的前提下再建设,设计并开发与当地旅游文化相结合的产品,在工业园区植树造林,为工业旅游打造良好环境,在标准环保指标体系下完成对工业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4. 4转变企业经营理念,将工业旅游从接待型转变为经营型

开发工业旅游首先要让企业接受,引导企业由被动变为主动,从接待型变为经营型,促进工业与旅游的良性循环。例如: 企业将工业旅游立为专门项目,组织有能力的经营团队,通过完整的策划、执行、营销的管理模式创造多元化旅游模板,例如将废弃的厂区建造为工业旅游主题公园,开发与企业文化相关的旅游产品。

4. 5政府加强管理,促进工业旅游的发展

国家背景下的工业化与经济发展 第5篇

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在一个人口规模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国土、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不堪重负的中国,通过推进新型工业化来壮大县域经济,遵循工业化的规律,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创造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乡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模式

第一章 工业化与县域经济的整体关联

1.1 壮大县域经济,加速工业化进程,必须从国情、省情、县情出发,在准确把握县城经济内 涵、功能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实施县域工业化战略

1.2 运用工业化的力量,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对工业化的主要特征和工业结构的演化有 一个历史的、客观的、全面的了解与把握

1.3 县域经济正常有序的发展,离不开工业化的“孵化”和“催化”,必须在大力发展县域经 济的实践中,对两者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有一个全面、正确、科学的认识

1.4 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挑战,按照国际通行的市场主体运作规则,加 快工业企业的改组、改造,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必由之路

第二章 工业化与县域经济现代化

2.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工业化与县域经济的成长模式和过程

2.2 “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决定着工业化与县域经济发展的近期、中期、远期目标

2.3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是县域经济成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2.4 要加速推进工业化,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正确地处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努力促 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2.5 科技革命与信息化,是县域经济加速走向现代化的进程的“发动机”

第三章 工业化与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3.1 在推进工业化、积极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可持续发展与经济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3.2 我国在六大领域推进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取得的主要成效

3.3 加速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正确对待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压力 和挑战

3.4 运用工业化的推动力,提升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必须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的可持 续发展有一个科学全面的认识

3.5 依靠国家工业化的支撑力、带动力,壮大县域经济,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 策与措施

第四章 片面的工业化战略与县域经济和“三农”问题

第五章 新型工业化与县域经济经济的发展

企业技术结构的选择取决于相应的要素投入结构,而企业的要素投入结构只有与本地的禀赋结构相吻合,才能在技术结构选择上达到成本极小化的目的,进而实现持续的增长和发展。因此,一国工业的发展战略能否充分利用本地的比较优势将决定其长期绩效。实证分析表明,中国政府在发展战略上的转变是近二十年来工业化,特别是农村工业化成功的关键。因为自70年代末期以来,以市场为导向的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充分遵循了中国农村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而传统的工业部门由于承担了政府赶超战略的政策性目标,其生产成本过高而产品又不符合市场的需求,这就从根本上抑制了其发展的空间。发展中国家欲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化的目标,就需要采取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

一、导言

在关于中国工业化过程的讨论中,一个公认的事实是自改革开发以来国有企业地位的相对萎缩,而乡镇企业的发展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即中国的工业化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农村的工业化。中国工业化的事实引起了理论界的高度关注,许多学者均试图对之提出一个整体性的解释。因为在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中,工业化意味着将农民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工业企业应当分布在城市,而农村的比较优势主要是发展农业。然而与此相反,为什么中国政府推行的工业化发生在城市,而市场导向的工业化却大规模地发生在农村呢?两个不同的工业化过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各自的效率怎样呢?这又和中国的各级政府长期以来所推行的各种政策干预具有怎样的联系呢?

对于中国的工业化过程,理论界所提供的经济解释是多种多样的。存在相当多的论文试图证明,国有企业的效率低下是源于企业自身的治理结构或产权结构,即公有制是关键症结所在,所以私有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但是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地区的国有部门仍然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而八十年代的乡镇企业中私营企业并不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在讨论乡镇企业的成功经验时,许多学者却又强调模糊产权在农村工业化中的重要作用,将乡村政府对企业的扶持和保护作为乡镇企业高速成长的源泉,特别是在发展的早期。因为在八十年代初期,乡镇企业即缺乏资金,又缺乏原材料,而且随时都有可能受到来自国家产业政策的不利影响。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在国有企业发展伊始,政府的扶持也同样带来了国有企业的迅速增长,因为为了贯彻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国有企业同样缺少原材料、机器设备和资金。但现在虽然国有企业在多个方面仍然享有乡镇企业所无法比拟的优惠政策,其在市场竞争中却节节败北。同时,延续集体所有制的乡镇企业在九十年代的发展中落伍于私营企业,各种政策性负担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运行,乡村政府也被迫放弃了对集体企业的各种政策干预,并开始了大规模的产权改革。

本文认为,中国农村工业化的成功是源于,在70年代末期以来以市场为导向的乡镇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充分遵循了中国农村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而城市(国有)工业由于承担了政府赶超战略的政策性目标,其生产成本过高而产品又不符合市场的需求,这就从根本上抑制了其发展的空间。换言之,使乡镇企业

在市场竞争中获取胜利,并超过国有企业的关键是因为其更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规律,而不是因为乡村政府给了它足够的支持和保护。另外,赶超战略在轻工业领域所造成的市场空白也使得乡镇企业在发展伊始能够轻而易举地打开市场销路,实现迅速的增长。

我们利用中国1978-1997年28个省的纵列数据(Panel Data)和几种不同的计量方法检验了这一假说1。我们发现,能否充分遵循比较优势的原则是农村工业发展成败的根本。而当地区和时间效应均被控制住时,非私营的厂商占乡镇企业的比重越高,对工业化的绩效存在抑制作用,这也就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模糊产权理论缺乏实证依据。我们同时利用类似的实证方法对国有工业企业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一个基本的结论是:同样是国有企业,更遵循比较优势的地区,其国有企业的发展速度将快于其它地区。而同样是乡镇企业,不遵循比较优势的地区,其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将慢于其它地区。总之,中国工业的长期发展绩效主要是由其营运策略对本地比较优势的背离程度所决定的,企业的要素投入结构只有与本地的禀赋结构相吻合,才能达到持续增长的目的。

二、关于中国农村工业化的理论争论与实证证据

中国农村工业化的成功所引起的广泛学术关注中,一个争论核心就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中公有产权或地方政府所起到的作用。许多学者认为,中国的改革由于采取了渐进主义的策略,所以模糊产权在乡镇企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大量的理论文献强调,地方政府的干预有利于乡镇企业的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在不完全竞争和政策扭曲的情况下,公有产权是一个次优的选择

中国农村工业化成功的关键究竟何在呢?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从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迁的基本逻辑关系入手展开分析。从新古典增长理论的角度看,无论是发达国家为了达到持续增长的目标,还是发展中国家要摆脱二元经济的格局,均要依赖快速的技术进步。因为在没有技术进步的情况下,资本的边际报酬会趋于递减,所以如何引致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和工业化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的呢?林毅夫及其合作者(1994,1996,1998,1999c)从比较优势理论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他认为,在一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两个重要的外生变量,发展战略和禀赋结构,其他变量,如技术水平、积累率、增长速度、产业结构、金融结构、收入分配等均内生于这两个变量。

(1)中国的市场化改革,特别是放弃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对农村工业和国有工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偏离理想的资本密集度将损害工业的发展,无论是对于农村工业还是国有工业;(3)公有产权对乡镇企业的发展起到了负面的作用,因此乡镇企业目前正在逐步改革自身的产权结构,以硬化预算约束;(4)虽然公有制比重的提高可能意味着政府干预的增强,但国有企业与技术选择指数的实证关系说明,发展战略的选择在更基本的层面上决定着经济绩效的高低,而产权并非是最关键的因素。即如果不放弃赶超战略,私有化未见得一定会带来工业增长;(5)农村工业和国有工业的发展均受制于市场规模的大小;(6)在同一个省的范围内,国有工业部门的规模越大,结构越偏向轻工业,农村工业的发展就越快。同样,农村工业对国有工业的也存在正的外溢效应,尽管乡镇企业的竞争使国有企业的地位相对下降。另外,一省工业结构越偏向轻工业,国有工业的发展速度也就越快;(7)在对外开放度方面,FDI在农村工业的发展中是一个强有力的解释因素,而对国有工业则起到了相反的作用。这表明FDI主要是作为乡镇企业的资金来源;(8)假定其它条件不变,在具有中等水平耕地面积的省份,乡镇企业的发展要优于耕地面积过少或过多的省份。

林毅夫、蔡昉、李周(1994):《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一版。

林毅夫、蔡昉、李周(1999c):《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修订版。

姚洋(1998),“非国有经济成分对我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经济研究,1998(12)。赵耀辉(1997),“中国乡镇企业所有权分析及其对农村就业的影响”,《中国乡镇企业研究》,海闻主编,中华联合工商出版社出版。

一、改革年代的工业化与经济增长

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路径呈现“工业深化”特征,表现为重工业和投资品工业在整体工业部门中的比重持续上升,以及更具普遍意义的工业部门相对于整体经济的人均劳动生产率的加速度提升,后者在相关文献中被称为“资本深化”。这个路径与改革开放年代的前半期刚好相反(图1)。在1978-92年期间,中国的经济增长所呈现的是“工业广化”特征,也就是工业发展以至整体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规模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从而,工业部门相对于整体经济的人均劳动生产率显著下降,轻工业和消费品工业在整体工业部门中的比重持续上升。

二、工业化路径的可持续性和社会意义

中国经济近年来愈趋强化的资本深化增长模式,是国内外不少经济学者、决策机构和媒体舆论的批评对象。这些批评包括下列各类代表性论断:(1)背离比较优势原则的资本深化增长模式,势必面对资本边际生产率递减的制约,是低效率的;(2)上述的制约,加上重工业和投资品工业的高资源消耗特性,意味着这种增长路径是不可持续的;(3)资本深化和投资带动的经济增长,既不利于创造就业,又不利于提升广大低收入阶层的消费水平,因而是与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相抵触的;(4)资本深化的增长模式,其原由相当程度上是来自金融部门的运作背离了市场原则,其后果又往往是导致大型企业和企

业集团的垄断地位的强化,都是不利于中国经济制度向市场经济转型。

应该说,上述各项批评都有其合理性,然而它们的性质都是部分而非全面的批评。专就效率特性而言,理论上,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在中国而言是劳动密集的增长模式,其可持续性取决于所提升的资源配置效率,是否足以弥补所牺牲的动态规模效益。资本深化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则有赖于动态规模效益是否足以抵消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或更确切而言,投资带来的技术进步是否足以使得资本边际生产率递减不出现。可见,这两种工业化和经济增长路径的相对效率不应该先验判定,归根究底是个有待考察的经验问题。

如果说效率问题是资本深化增长路径的可持续性的内生决定因素,资源消耗问题和社会意义问题的性质,则是部分内生部分外生的决定因素。概念上,投资品工业和重工业确实往往具有高度消耗资源的特性,然而也不一定如此,以机械电子工业为代表的深加工工业就较少这种特性;而资源消耗强度的更主要决定因素,是建立在特定消费模式基础上的产品结构,而消费模式除了取决于与经济增长路径相联系的收入分配模式之外,还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特定历史中的文化和政治条件。因此,专就这些决定因素的内生成分而言,资本深化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限制是一种潜在危险,是否成为现实取决于特定的文化和政治环境中的收入再分配模式和消费模式,而收入再分配的基础归根究底也还是效率,即整体收入的增长速度。就业问题也可如是观之。资本深化经济增长不利于创造就业,非工业部门的吸纳劳动力能力于是成为这种增长路径的可持续性的外生决定因素,而这种能力又取决于工业部门的生产率提升效应向非工业部门转移的速度。至于说与资本深化经济增长相联系的经济体制并不符合市场原则问题,一方面,这一定程度上可以透过特定历史中的文化和政治条件加以调节,另一方面,建立市场体制毕竟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提升效率、促进发展才是目的,而上面提及的全球化年代世界范围的后进发展失落更提醒人们必须对原教旨式的市场原则抱持警惕态度。

总括而言,经济增长的核心始终是效率问题,作为可持续性的外生决定因素的资源消耗问题和社会意义问题,一定程度上还是有赖于效率问题的解决。效率问题因此被认定为本文的主要讨论范围。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而讨论舒缓以至解决资源消耗问题和社会意义问题所需的政策和体制,期望借此探寻建立可持续经济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路向。本文从分析中国的经济增长成因入手,得出近年来的资本深化工业化和经济增长路径具有动态规模效益,因而就其内生制约而言具有可持续性的判断。在此基础上,本文进而分析资本深化经济增长路径的体制和结构基础,从中得出的发见是,动态规模效益得以实现的条件,是本土企业必须在严苛的国际化竞争中持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这也是动态规模效益得以促成国内经济增长的关键。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外生制约的角度看,本文进而探讨增长路径与资源消耗的对应关系,以及增长路径与就业、收入分配格局、企业社会问责等各方面的联系,从中得出的结论是,这种种制约因素取决于特定历史中的政治和文化条件,任其自由发展的话不可能自动保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更不用说创建一条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工业背景 第6篇

(湖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系,湖南株洲 412008)

机械学科背景下的工业设计专业特色探讨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ial design based on mechanical discipline

□张宗登

(湖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系,湖南株洲 412008)

当前,我国机械学科背景下的工业设计专业设置盲目跟风,存在机械类课程设置形同虚设、学生普遍缺乏应有的审美能力、未突出学科交叉优势等问题。机械学科背景下的工业设计专业特色教育,应着重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让学生切实掌握相关工程技术,结合机械学科特色来完善工业设计教育体系,使设计教育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

机械学科;工业设计;技术教育;艺术教育

目前,我国已有美术院校、工科院校、综合大学、农林院校、师范院校等 400多所院校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工业设计教育网络。由于国家教育部把工业设计专业归属于机械学科,因此,培养机械学科背景下的应用型设计人才、强化学生在机械学科背景下的实践能力、确立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特色、凸显机械学科的自身优势及发展特点,是目前工业设计教育的根本任务。

机械学科是研究机械产品 (或系统)的性能、设计与制造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按照经历阶段的性质不同,机械科学可分成两大分支学科:机械学和机械制造。机械学是对机械进行功能综合并定量描述以及控制其性能的技术科学,它的主要任务是把各种知识、信息注入设计,将其加工成机械系统能够接受的信息并输入机械制造系统,以便生产出满足使用要求并能被市场接受的产品。在这一点上,机械学与工业设计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满足市场的批量化生产而进行产品设计。机械学包括机构学、机械振动学、机械结构强度学、摩擦学、设计理论与方法学、传动机械学、微机械学和机器人机械学等。机械制造是将设计输出的指令和信息输入机械制造系统并加工出合乎设计要求的产品的过程。机械制造科学与技术是研究机械制造系统、机械制造过程和机械制造手段的科学与技术,它包括机械制造冷加工和机械制造热加工两个部分。机械学科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手段是工业设计专业的必备知识,为工业设计专业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但当前我国高校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的特色建设并不理想。如何依托机械学科的先进制造技术与设备条件及其较强的科学性和现实性来构筑工业设计特色教育平台,是当前工业设计教育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我国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的发展现状

1.工业设计专业设置盲目跟风

很多学校的工业设计专业设置于 2000年前后。这一时期是工业设计专业的膨胀期,很多院校因有机械学科就盲目跟风,设置了工业设计这一专业,而不是出于国内工业发展的需求,专业设置缺乏必要的调研和论证,专业体系极不完善;与此同时,招生人数不断增加,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师生比例严重失调,致使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学生专业素质不断下滑。学生经“批量教育”后涌入市场,导致社会上此类人才表面上供大于求,毕业学生 60%以上改行从事平面设计或室内设计,近 30%的学生完全脱离本行。[1]

2.机械类课程设置形同虚设

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方案大多安排有工程制造类课程,如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等,表面上强化了学生的设计与制造能力,但在师资配置、课程大纲制定、制造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缺乏系统的思考,导致不同课程之间的关系成了一种机械性的相加,艺术仍是艺术,技术仍是技术,二者并未融合在一起,因而基于机械学科的工业设计专业特色并未真正形成。学生在实际设计中既不能很好地运用技术性课程的理论知识,也不能独立地处理与设计相关的技术问题。

3.学生缺乏应有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与审美品位是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机械学科背景下的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其审美能力与审美品位较差,长于技术类课程的学习而对绘画基础、设计表现技法等课程缺乏热情,惰于关注美、思考美。[2]很多学生做毕业设计时不懂得怎样把作品的美感表现出来。

4.学科交叉优势未能显现

学科的发展有很强的交叉性,这种交叉性包括专业之间、院系之间、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的交叉,从而形成一定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和特色互补。工业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涵盖美学、心理学、市场学、人机工程学、物理学、材料学与力学等学科范畴。当前,机械学科的背景特色还未鲜明地融合在工业设计的学科教学中,机械学科的技术优势、技术条件、实验条件没有与工业设计专业的相关课程结合起来,学科与专业之间缺乏衔接平台,无法构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很多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虽然设置在机械学院 (系)下面,但机械学科与工业设计处于完全分离的状态,口头上说相互交叉,但并未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因此,要突出以机械学科为背景的工业设计专业特色,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设计教育方案。

二、我国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的特色定位

学科必须依赖特色而发展,失去特色就会失去竞争力、失去存在的价值,有特色才能发展,工业设计教育也不例外。国外有很多具有行业特色的工业设计专业,如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的汽车设计,英国考文垂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交通工具设计、汽车设计等,都是特色鲜明的优势专业,同时又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和全球经济、拥有巨大市场需求的特色专业。在我国,真正有特色的工业设计教育较少见,应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加强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的特色定位。

1.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

“眼高手高”是设计教育培养的基本目标。“眼高”是指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手高”是指对学生设计表达能力的培养。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技法和设计艺术素养可以归为三类:一是“眼高手高”型,能欣赏能表现;二是“眼高手低”型,能欣赏但不能表现;三是“眼低手低”型,不能欣赏也不能表现,一般为初学者。要想提高学生的设计技法水平,就得设法先提高学生的“眼力”水平,使之懂得欣赏经典艺术品、经典设计作品,学会鉴别艺术作品。这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设计展,多欣赏原作,指导学生进行设计艺术欣赏,培养学生形成高水准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品位,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知和鉴别能力。

在设计审美品位的培养中,观察是形象信息储存的输入口——对设计作品的形式认识需要观察,形象记忆和形象思维也都以观察为基础。在扩大“阅读”量时,对“阅读”对象的选择应考虑不同的形象、形式和内容,以引导学生从设计作品如何反映对象的手段方法去观察分析、从作品如何反映生活真实的角度去观察分析、从作品中思维与认识的美学形态表现过程去观察分析。

2.让学生切实掌握相关工程技术

美国著名的工业设计大师雷蒙得·罗维曾说:“当我能够把美学的感觉与我的工程技术基础结合起来的时候,一个不平凡的时刻必将到来。”工业设计是科学技术与美学艺术相结合、相融合的专业,如何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一直都是设计教育的核心课题。机械学科背景下实现设计技术与设计艺术的融合,奠定机械学科背景的工业设计专业特色,要求学生在工程技术方面掌握制图学,掌握设计施工语言的材料学,熟悉力的作用和传递的加工工艺学,熟悉人机工程学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师掌握的知识越多、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越强、设计方法越灵活,其创新能力就越强、成功率就越高。

3.结合机械学科特色,完善工业设计教育体系

机械学科背景下的工业设计学科应加强以工程技术为特色的工业设计教育。工程技术包括很多方面,如加工技术、制造技术、人机工程、材料力学等。优选其中的某些方向,并作为与工业设计学科相关的特色予以强化,可形成一种资源共享和特色互补的共生循环的教育模式。

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特色的建设,最关键的一环在于求变:办学思路上求变,课程设置上求变,培养方式上求变,教学模式上求变。美国学者 A.J.普洛斯曾说过:“设计教育的目的不是造就设计人员,而是解放他们。”这给工业设计专业特色教育提供了有益启示,也拓展了人们的设计思维。如湖南工业大学根据工业设计专业课程的特点和性质,将其划分为 4个课程群,即艺术基础课程群、设计基础课程群、机械工程技术课程群、专业设计课程群。理清各课程群的总体教学目标以及内部各课程的分工合作关系,把工业设计实践能力培养与创新能力培养细化到各课程中,使之相互协调、相互弥补。各课程群按照能力培养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阶段性模式安排,更有利于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在培养模式上,强调以设计为中心,以一系列精心制作的设计专题为核心,有机地编排相应的支撑知识,使学生在这些专题学习过程中培养综合设计创造能力,使几大课程体系通过相关专题组合成有机的、相互联系的整体。在教学模式上,引入“工作室”制,强化教师对学生素质的全方位培养,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深度和广度。

三、结语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刘易斯在《21世纪教育》一文中说:“面向 21世纪的教育战略,不仅要求教育去适应未来,更强调创造未来。”学校生产的“产品”是学生,毕业生质量的好坏,直接体现着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在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的规模越来越大,师生人数不断增加,但数量的增加并不能说明工业设计教育实力的增强,还必须使毕业生与市场紧密结合,以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因此,应根据工业设计专业所具有的学科特色和优势确定工业设计专业的特色发展方向,以保证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使设计教育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

[1] 康辉,卢国新,王静.工科工业设计若干问题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5(1):89.

[2] 沈法,张福昌.工科院校工业设计教育特色[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310.

G642

A

1009-3729(2011)02-0023-03

湖南工业大学教学改革项目 (2010D24)

现代工业背景下老年人产品的设计 第7篇

关键词:老年人,产品,工业背景,人机交互

0 引言

通常我们所说的老年人产品是指比较适合和具有针对性的老年人使用的产品, 随着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不断加快, 老年人口在中国人口的比率也在不断的增加, 目前我国拥有老年人口3亿人, 占总人口的20%。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不断加快, 给老年人产品的生产和发展提供了一些客观的条件, 目前我国正在朝着小康社会转变, 对老年人的生活和娱乐问题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要完善老年人产品的产业链, 使老年人产品产业的发展成为目前社会和企业共同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1 老年人群的需求分析

老年人群和其它人群相比较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每个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不同健康程度的老年人对老年产品的需求都是不同的, 按照老年人群的不同需求, 可以将老年人群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 这三种不同的类型为:

1) 高龄老人 (>80周岁)

这个年龄阶段的老人由于年纪比较大, 其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 有时候甚至不能够自理, 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老人, 需要针对性的设计一些具有护理功能的医疗产品。

2) 中龄老人 (70岁~79岁)

中龄阶段的老人具有一定的社交娱乐活动, 同时也具备一定的消费能力, 这个阶段的老年人对一些医疗、护理和保健性的产品或药品比较有需求性, 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老人, 需要设计和生产一些具有服务性的产品才能够满足其需求。

3) 低龄老人 (60岁~69岁)

这个年龄阶段的老人身体还比较健康, 除了具备一定的消费能力以外, 还注重对个人形象的塑造, 注重体育锻炼和外出旅游活动, 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老人要设计和生产一些具有辅助功能性的产品, 以方便其日常的生活。

2 老年产品的设计原则

老年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与其它产品具有很明显的不同, 这就是要具有非常好的人性化设计, 要让使用者能够感受到产品所带来的人性化的关怀。老年人产品要针对老年人的形象和心理需求进行设计, 突出人性化给老年人带来的感动, 总体上老年产品的设计所要遵循的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安全性的设计原则

针对老年人产品的设计, 首先需要强调下产品的安全性, 要让老年人在使用所生产的产品过程中不存在任何的安全隐患问题, 避免在产品上出现坚硬的物体, 要求具备一定的防滑性能。比如老年人的洗手间, 针对老年人行动不便的特点, 首先要在马桶旁边安装相应的扶手, 将洗手间的地板改造成为防滑的地板, 并针对老年人的身高, 将洗手台设计为可升降式的。

2) 易用性的原则

一般的产品在出厂的时候都配备有一定的使用说明书, 一般都比较厚, 针对老年人阅读不方便的问题, 要针对性的设计, 使老年人能够在零学习原则的状态下速度的掌握。如果老年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使用的情况下, 不能够掌握产品的使用方法, 那么老年人会产生一定的挫败感, 从而影响老年产品的销售。

3) 简洁性的设计原则

老年产品的简洁性要体现在产品的使用操作上, 而不是体现在产品造型和色彩上。老年人对那些造型奇特的产品要么感觉厌恶, 通常喜欢的产品造型简洁大方。对产品的色彩, 针对老年人使用的产品的操作界面, 应尽可能多地减少信息量, 老年人也通常喜欢清爽、素雅的色彩, 不喜欢色彩太多、太艳丽的产品。如三星公司专为老年人设计的手机 (见图1) , 其操作面板就只保留必要的操作按钮。

4) 共用性的设计原则

共用性的这个概念首先是来自于建筑等行业, 其原来的意思是产品要在能够满足销量和利润的情况下, 尽可能的满足更多人的需求, 同时要求产品能够满足不同年龄阶段使用者的要求。之所以有这个设计原则是因为多数的老年人不愿意成为自己衰老的现实情况, 对有针对性的老年人产品有一定的排斥, 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老年产品的时候要保证产品在外观上与常人使用的无异, 从而使老年人能够减少对这种产品的排斥。

5) 无障碍的设计原则

在一些公共的场合中, 老年人的心里会有一定的变化。这就要求那些使用在公共场合的产品具有一定的环境适应能力, 能够实现产品的无障碍使用。比较常见的几个方面为:在一切公共建筑的入口处设置取代台阶的坡道, 其坡度应不大于1/12;在盲人经常出入处设置盲道, 在十字路口设置利于辩向的音响设施;公厕应设有带扶手的座式便器, 门隔断应做成外开式或推拉式, 以保证内部空间便于轮椅进入。

3 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老年人这个年龄阶段人群对产品的特殊需求来探究如何进一步的开发和设计相应的老年人产品, 为了给更多的老年人提供人性化的产品服务来提供一些建议和开发的依据。同时, 国外对老年人产品的开发具有非常丰富的经验, 通过借鉴国外老年产业的发展经验, 并和我国老年人口的基本国情进行一个有效的结合, 制定出适合我国老年产品的开发设计原则。综合运用工业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知识, 符合审美要求, 充分考虑人机交互, 形成完善的老年产业链和相应的设计规范和标准体系。

参考文献

[1]汪凌燕.老年人休闲产品的设计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 2010.

[2]高楠.工业设计创新的方法与案例, 化学工业出版社, 教材出版中心, 2012, 1.

[3]邵云.老年电子产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0.

[4]沈羽中.产品设计中感性因素的定位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 2012.

工业背景 第8篇

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理事长季刚: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实体经济增速大幅度下滑, 这场危机不仅本身未见底, 而且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将进一步加深, 其严重后果还会进一步显现。

有机硅产品作为电子电工、汽车、航天航空、建筑、医药、轻纺等行业重要的配套材料, 同样不可避免受到严重冲击, 亦出现销售不旺、产品积压、价格下滑、亏损加大, 整个行业经营越趋困难;加上我国有机硅产业结构不合理 (国内有机硅工业快速发展主要依赖外延扩张, 产品品种大多集中于通用级等等) , 与国外相比处于弱势。例如甲基单体、DMC、D4及一些硅橡胶类产品等近年来急剧扩张, 竞争加剧, 价格一路下滑, 出口面临困难。

为应对危机, 确保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稳定宏观经济, 中央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政策,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主要精神也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 并提出了五项根本任务。辨证地分析:这场危机一方面给我们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同时也带来了机遇。有机硅工业应及时把握机遇, 主动应对, 积极而又务实地贯彻九字方针, 结合本行业现状、特点、优劣势,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调结构, 保平稳, 求发展, 走出困境, 为新一轮快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在危机之时, 每个行业都在千方百计降低成本, 我们的客户更加重视价低质高的产品。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生产过程管理, 包括严格的质量管理、进一步降低物耗能耗、生产装置安全平稳运行、节支增效、开源节流, 把成本、财务管理放在经营工作首位;加强资金运作, 最大限度地降低负债率, 防止运行资金链断裂;及时分析市场多变形势和走向, 调整经营, 不失时机推出新品和改进产品, 实现品种多样化及差别化经营, 一定要稳定现有市场, 保持中低端市场;充分发挥各企业的产品链增值优势, 做好上下游一体化, 平衡好各生产要素, 提高增利能力。

二、认真做好市场营销, 对市场进一步细分化, 根据各企业产品特点, 注重开发新市场、重点市场、潜在市场。强化市场推广应用服务工作;销售要有新思路, 在如何建立高效商业模式, 特别是与客户形成更加紧密的上下游依存关系的商业运行模式上应有所创新;营造健康、公平竞争的行业氛围, 最大限度地维护行业整体利益, 在不景气情况下, 特别要防止过去出现的竞相压价、恶性竞争、损人不利已的做法, 一旦如此, 整个行业都会蒙受巨大损失。协会希望各企业要胸怀大局, 谋长远发展, 要联合起来, 加强行业自律, 千万要避免自相残杀可悲局面。行业协会将进一步发挥其协调服务职能。

三、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危机之时也可能是企业结构调整的最好时机, 要认真分析有机硅工业现状, 未来新材料领域发展趋势, 结合自身产品特色和技术特点, 选准发展方向, 加速进行产品结构调整 (包括产业结构) , 包括合理的产业链、升级换代高品、新应用领域精细化工品、提高装备水平、淘汰“三高”。有机硅行业的结构调整应紧紧围绕国家发展规划及重点支持政策项目的需求。特别注重:高质量高性能产品、能替代进口、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大力发展专业化学品, 以其不可替代性获得坚实的市场地位;坚决不上“高能耗、高物耗、高水耗、高污染”产品。

四、调整“创新”思路, 加大科研投入,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除重视各企业的“核心”创新外, 也要善于借助“外脑”搞好开放式创新、发动员工做好“员工”创新。

五、充分运用好国家近期连续出台的稳定宏观经济促进企业发展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 做好可持续发展规划, 加快各企业“核心”创新及技术改造项目建设。确定好研发、创新、技术改造项目, 及时上报立项, 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国家支持。

对化工行业影响较大的是国家增值税转型, 而最为有利的是那些投资规模大、固定资产多的企业。各企业在这方面要做好文章, 获得实惠。

作为化工高新材料的有机硅产业, 在这危机之时, 只要坚定信念, 坚持改革开放和科学创新, 正确决策积极应对, 有效地把行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和战术性创新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智慧和创造性, 就一定能战胜金融危机给带来的各种艰难险阻, 实现硅材料工业强国之远景。

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有机硅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杨晓勇:

起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国际金融危机来势之猛、波及之广、影响之深超出各方面预料, 世界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都遭到了重大冲击, 对我国所产生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加重。由于有机硅材料的高价值、高性能特点, 使其在中、高端产品市场和出口产品中的应用最为广泛, 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必然会受到较大的影响。随着纺织、建筑、交通运输、电子电器等行业不少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 导致有机硅产品的销售量也急剧萎缩。

我们首先要以积极的态度应对这场危机, 利用目前原材料大幅度降价, 有机硅产品重新回到较低价位的有利时机, 紧盯中央4万亿资金的投资方向, 积极开拓市场, 扩大应用领域, 提高市场占有率, 使自己不在这场危机中倒下。这场金融危机虽然来势凶猛, 各行各业几乎无一幸免, 但也有部分行业的部分企业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受到的影响较小。这些企业的共同特点是重视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 产品有特色, 管理水平高。因此, 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既是严峻的挑战和困难, 也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大好机遇。具体到一个企业, 应该加强技术创新、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开拓新用途, 把企业建成技术先进、产品有特色的创新型企业, 以全新的面貌和过硬的实力迎接全球经济的复苏。

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方江南:

事实上世界有机硅行业整体产能将过剩业内早有预期, 只是全球金融危机加快了行业产能过剩预期的提前到来, 同时也宣告了中国有机硅产业持续多年的高赢利时代的结束。行业产能过剩, 市场风险不断加剧, 对过渡分散又正处在发展中的中国有机硅企业将带来巨大的冲击, 整个行业将面临一轮洗牌。但金融危机并不能改变有机硅行业的长期发展之势, 唯有那些有资源优势, 又注重技术、规模, 同时具有较为完整产业链的企业, 才能化解压力, 迎来中国有机硅行业发展又一轮春天!

浙江合盛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罗立国:

金融危机影响之下, 有机硅行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大致可以概括为两类:一是融资难。经过这次金融危机, 银行为了控制坏账率, 实行了更加谨慎的放贷政策, 企业陷入“贷款难”的境地, 所以现金流是否通畅是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二是供求矛盾突出。一方面, 国内中低端的有机硅产品长期以来基本保持供求平衡, 金融海啸冲击之后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逆转, 出现“量价齐跌”的局面, 国内产能已出现过剩迹象;另外, 在建或计划建设的有机硅单体项目还有很多, 虽然计划已延后或取消, 但是未来的产能还会急剧膨胀, 市场形势将更加严峻。需求方面, 对个别下**业的依赖性强也是造成供求矛盾的主要因素, 比如房地产、汽车, 它们是受本次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行业, 也是我国有机硅材料最主要的消费领域, 这两个行业的衰弱, 直接影响了有机硅行业的不旺盛。另一方面, 我国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下游开发力度严重不足, 不能满足国内市场对高端产品的需求, 长期依赖进口, 而且近年来国外巨头也直接在中国本土建厂投产。

为了防止国外巨头长期挤占国内高端市场, 也为了中国有机硅行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国内的有机硅企业必需加强技术研究和自主创新能力, 夺回日益流失的市场份额;加大下游开发力度, 消化日益增长的有机硅单体产能, 拉长国内有机硅产业链。

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可能持续到明年年底, 市场信心恢复、各国政府一系列的刺激经济的政策见效都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 企业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平稳过冬。节能减排, 争取成本最小化, 蓄势待发, 迎接新的发展机会。

东爵有机硅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大家知道, 改革开放30年来, 中国的有机硅工业取得了令全球同行业刮目相看的成就。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有机硅工业助推了国内诸多行业的发展和进步;二是有机硅工业在国内很多行业中能够充分得到广阔应用。因此, 人们从不了解有机硅, 到今天大多数人知道有机硅、推广有机硅, 进而灵活应用有机硅这一系例的变化, 是我们有机硅从业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从某种意义来说,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对国内有机硅行业来说是挑战和机遇并存。就现阶段我们首先应摒弃有机硅生产企业间低价竟争、恶性竟争的怪圈, 消除客户观望的恐惧心里, 以市场稳定为大局。我个人觉得在这种状况之下目前有两方面的工作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认认真真去做: (1) 重新审定企业未来发展和策略, 夯实基础, 以高端化、规模化、特色化为主导, 增强企业抗危机能力和竞争能力; (2) 大力培养和吸引人才, 着实从品牌、品质、研发、服务和成本等诸多方面练好内功, 保存实力。在国家有关利好项目拉动内需刺激之下, 乐于改革的有机硅企业必将成为下一轮增长的最大赢家。

杭州之江有机硅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永富:

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民用建筑节能条例》明确规定国家要建立健全民用建筑节能标准体系, 推广使用民用建筑节能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 其中多次提到墙体材料、保温材料、门窗、采暖制冷系统和照明设备必须符合节能规范, 否则不予验收。条例也提到要进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指对不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既有建筑的围护结构、供热系统、采暖制冷系统、照明设备和热水供应设施等实施节能改造的活动。这将大力推动建筑门窗密封材料—有机硅、聚硫、丁基等密封胶市场容量的继续扩张。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快速启动高达9000亿的住房保障投资计划, 今后三年内要新增加200万套廉租房、400万套经济适用房, 并完成100多万户林业、农垦和矿区的棚户区改造工程, 总投资将达到9000亿元, 平均每年3000亿元。该政策背后也孕育着巨大的商机。

如果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 2008年中国甲基氯硅烷86.5万吨产能, 全球产能341万吨;2010年176.5万吨, 全球产能432万吨;中国占全球产能比从2008年的25%将上升到40%。这为中国建筑类有机硅胶创造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国际商务空间。因此, 之江认为在目前金融紧缩、需求有所削减的新形势下, 有机硅建筑密封胶行业只有保持持续创新的精神, 夯实企业核心竞争力, 推进品牌建设, 拓展产品应用领域和市场领域, 严格财务控制, 才能应对此次金融危机。

浙江凌志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陈世龙:

面对危机, 更应该加强有机硅行业上、下游之间的紧密合作, 共渡当前的经济难关。而不能象前段时间那样上下游厂家之间的无序竞争, 产品的价格波动很大, 以致于对整个有机硅行业的影响及发展都十分不利。

有机硅产品既然应用十分广泛, 所以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 应加强产品的宣传, 寻找更多的用途, 争取能够在塑料、橡胶及更多的领域寻找更多的替代品。

利用现在经济太景气的机会进行产品的调整, 淘汰一些工艺及性能落后的产品。多开发一些高性能、高附加值的产品, 迎接下一个经济腾飞的到来。

湖北蓝天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才虎:

本公司的主要产品是RTV-1交联剂, 产量点到全国一半以上。10、11两个月的产量直降20%~30%。RTV-1行业的萧条和惨不忍睹由此可见可见一斑。

是不是在全球的大经济环境下有这种结果是必然的?是不是理所当然的把中国有机硅行业的大萧条全部归罪到全球的经济不景气?请看一下自己行业的现状:高投入、低产出, 重复投资, 产品单一, 产品结构不合理, 企业缺乏创新……。带着这么多的毛病, 即使金融风暴不来, 这样的产业也会垮掉。

面对着全球的金融大地震, 我们在看到危险的同时, 更应看到机会。面对有机硅行业资源的重新配置, 面对有机硅行业的重新洗牌, 只有苦练基本功, 练好自己的杀手锏, 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创新之路, 才能披荆斩棘, 才能不被这场大风浪所吞噬。

东莞市贝特利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全:

有机硅产品由于广泛用于电子电气、服装纺织、建筑建材以及日常消费品等, 它的市场需求会因终端产品出口的减少而减少。与国内其它工业材料价格下滑一样。有机硅原材料DMC的价格半年来暴跌了40%左右。

其实, 经济衰退只不过是市场回归到理性正常的消费规模, 那么被推高的需求显然促使生产制造规模的盲目扩张。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市场变化, 有机硅行业需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规模, 对市场的预期和真实的消费作出准确的评估, 在维持现有产品的规模上, 积极降低成本, 保证一定的利润。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 一方面要实切关注资金链的安全问题, ;另一方面要注意不轻易并购其它企业, 盲目扩张;更重要的是须始终保持自身产品研发的竞争能力。只有注重创新、注重产品的更新换代, 紧密联系市场需求和开发有机硅材料潜在的应用方向, 才能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得以生存和发展。

深圳市森日有机硅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彦民:

去年下半年以来, 以有机硅为原料加工产品销往美国的定单大幅下降, 估计降幅超过30%, 很多定单被取消。由于中国的有机硅产品出口主要以电子、电器、生活用品等消费品市场为主;所以在国际消费信心危机的背景下, 必然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到中国的有机硅产业的健康发展.。

工业背景 第9篇

辽宁的产业集中于重化工业及大型机械设备制造业, 其中一些重要工业品产量在全国占有很大比重, 辽宁地区最大的产业优势在装备制造业。辽宁要加快结构调整, 加快资源衰竭型城市的战略转移, 并不是要摒弃原有优势, 而是要通过发挥比较优势, 加强服务业对制造业的集聚效应, 依靠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拉动作用实现工业结构升级。为此, 本文选取服务业国际转移为视角, 研究辽宁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带动工业结构升级。

1 文献综述

对于服务业国际转移对承接地产业结构的影响, 国外一些学者进行了一些研究。Thijs ten Raa与Edward N.Woff (2001) 对1980~1990年美国制造业生产率恢复增长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认为服务外包的出现导致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低效的服务环节通过外包脱离制造业, 从而导致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即生产性服务外包可以提高制造业生产率总体水平。Gorg和Hanley (2003) 对爱尔兰1990~1995年间的电子产业数据进行研究分析, 他们发现服务业外包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呈正相关, 而且, 服务外包与制造业外包相比, 对生产率提高的正效应更加显著。Banga和Goldar (2004) 对20世纪90年代印度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其产业的影响所进行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服务贸易自由化对服务业的发展有积极影响, 并且促进了工业产出的增长和生产率的提高。Girma和Gorg (2004) 对1980~1992年间英国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研究, 指出服务外包对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Amiti和Konings (2005) 也证实了中间投入品服务部门 (即生产者服务部门) 的自由化对国内下游制造业部门的生产率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Arnold, Javorcik和Mattoo (2007) 以捷克为例, 运用企业层面的数据, 考察了服务市场开放对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通过计量分析后表明: (1) 服务政策对依靠服务作为中间投入的工业企业至关重要; (2) 服务业FDI与国内下游制造业企业的经营绩效显著相关, 服务业FDI的市场开放是提高下游制造业部门经营绩效的一条重要途径。

国内一些学者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一些研究。郑吉昌, 夏晴 (2005) 认为, 服务业大规模转移是发达国家调整产业结构, 实现全球化战略的重要手段, 也是发展中国家改造和调整产业结构, 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张磊, 徐琳 (2006) 认为, 服务业大规模国际转移引发了新的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陈凯 (2006) 指出, 服务业的国际化给我国带来了迅速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的历史机遇。刘庆林, 廉凯 (2006) , 陈景华 (2007) 以印度为例, 指出承接服务外包对产业结构升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方石玉 (2007) 认为, 生产者服务业国际转移能够拉长产品产业链, 降低产品成本和交易成本, 提高我国生产者服务业水平, 为我国加工制造业的升级创造条件。陈湛匀, 忻蔚 (2007) 指出中国抓住服务业国际转移机遇, 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杨春妮 (2007) 指出, 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 吸引服务业直接投资对于一国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王子先, 王雪坤, 杜鹃 (2007) 指出, 服务业跨国转移可以优化各国产业结构, 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刘志彪 (2007) 认为, 服务外包对中国新经济力量的崛起具有不可估量的长期影响, 它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重大机遇。刘庆林, 白洁, 王雪 (2007) 认为, 服务业移入后, 移入国相关产业的技术密集度和资本密集度均得到提升, 服务业的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孟庆亮 (2008) 指出, 我国通过大力吸纳国际服务外包业务, 吸引先进的服务业FDI的进入并培植本土的服务业, 成为国际服务链的主要提供者, 提高我国的产业结构。李碧珍 (2008) 指出, 我国抓住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时机, 在短期内“跨越式”地实现服务业升级换代, 将会加速消除我国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短板”现象, 促进制造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 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杨继军, 张如庆, 张二震 (2008) 指出承接服务外包有利于促进长三角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升级。

综上, 国内外学者对于服务业国际转移对承接地产业结构的影响基本都是结合国家层面进行研究的, 较少的关注某一地区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对其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尤其是缺乏对辽宁老工业基地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本文结合辽宁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实际情况, 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2 辽宁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对工业结构升级作用机制

辽宁积极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 目前, 世界500强的跨国企业纷纷投资辽宁现代服务业, 如美国普洛斯、瑞典宜家、法国迪卡侬、德国莱茵集团、日本住友集团、日本柯尼卡美能达公司、英国电信公司、仲量联行等。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对辽宁工业结构升级起到了推动作用。

2.1 辽宁通过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促进传统的制造业价值链升级

制造业的价值链一般可以分为研发设计、采购、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几个环节或区段。服务业国际转移能够引发原来传统制造业价值链的改变, 原来被视作成本中心的服务环节往往成为价值增值的利润中心, 即价值链上的利润发生了转移, 由原来的制造环节转移到上游的研发设计或下游的营销和售后服务等环节。相应地, 传统制造业的产业价值链断裂分解, 并与渗透进来的相关服务业价值链链条混合, 经过价值链重组后, 新的制造业价值链中融入了大量的服务业价值链条环节①。最初由于辽宁运输水平和效率相对低下, 为了某种产品运输的便利, 在国外与之相配套的跨国物流企业便向辽宁转移②, 但随着该物流企业进入国内市场之后, 为了进一步拓展利润空间和抢夺更多的市场份额, 其业务必定向该产品的上下游或其他产品渗透, 一方面促使同一产品产业链上包括零部件加工在内的不同环节企业向辽宁转移, 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国外更多生产不同产品的加工环节向辽宁转移, 同时又可以使辽宁原有相关工业利用先进、高效物流的优势, 从而得到进一步发展。

2.2 辽宁通过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提高了当地服务业生产效率, 间接为其工业结构升级创造条件

跨国企业为了在辽宁建立与发达国家类似的具有先进水平的服务业, 需要培养一大批能够掌握先进服务业相关知识的国内从业人员, 从而会产生技术外溢。这样就能更好地为辽宁的加工制造业服务, 在其向高度化阶段发展的过程中, 可以为其提供更好地融资、信息、物流等方面的服务, 从而为其进一步升级创造良好条件。另外, 由于服务业的技术溢出效应, 内生于服务业内部的创新优势就会向包括加工工业在内的整体经济扩散, 从而促进加工工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从而进一步为加工工业的升级创造条件。

3 辽宁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对工业结构升级的实证分析——以服务业

FDI为例

由于辽宁的工业产业集中在重化工业, 为此, 本文实证分析部分选取行业都为重工业, 选取1991~2008年辽宁服务业FDI及重工业总产值数据③, 分析服务业FDI对辽宁重工业的影响。数据处理使用Eviews3.1。根据研究需要建立如下模型:

Yt=α+βFDIt+εt (1)

其中:Yt为第t年 (t=1991, 1992, …2008) 的辽宁重工业总产值 (亿元) , FDIt为第t年 (t=1991, 1992, …2008) 辽宁服务业利用外资 (亿美元) , α, β为待估参数, εt为随机扰动项。模型估计结果见表1。

由表1知, 所估计模型为:

由估计结果知, F=72.513, 表明模型的总体线性关系比较显著;FDIt统计检验的t值14.655知, 该解释变量通过了参数显著性检验。调整后的R2=0.91, 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比较好。综上, 该模型D·W值较低外, 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由模型估计结果知, 辽宁服务业FDI每提高1亿美元, 将使重工业总产值增长347.188亿元。可见, 辽宁服务业FDI推动了重工业的发展。

4 辽宁积极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推动工业结构升级的对策

辽宁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对工业结构升级具有推动作用。在服务业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的情况下, 辽宁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 积极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为此, 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4.1 深化服务体制改革, 创造高效便捷的服务业发展环境

推进服务业改革是提升辽宁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条件。辽宁应按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 对现行服务业管理的相关文件和规定进行清理, 废除或修改不利于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与管理规定, 研究制定辽宁服务业放宽市场准入的具体规范。要区分自然垄断服务业和竞争性服务业。竞争性服务业要全面引入市场机制, 打破垄断。对传统意义上的自然垄断行业要进行业务拆分, 区分自然垄断业务和非自然垄断业务, 在非自然垄断业务中积极引入市场机制, 防止利用垄断地位将非自然垄断业务进行垄断经营。对自然垄断行业及业务, 要遵循规模经济与竞争机制兼顾的原则, 加强政府的激励性机制, 不同程度地引进竞争机制, 促使其加强管理、提高效率、改进服务、降低价格。

4.2 刺激、扩大服务需求, 增强外商投资的动力

4.2.1 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务市场化程度

要结合正在进行的事业单位改革, 加快经营开发服务类事业单位改制的步伐, 推动经营开发服务类事业单位进入市场。把政府及部门所属社会性、技术性和服务性职能交给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社会中介组织承担。另一方面, 加快企业服务业务剥离, 使原先内置于企业的服务活动外置, 将各单位兴办的各类实体和后勤服务机构, 从主办单位中剥离出来, 明确投资主体和产权关系, 使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企业法人。

4.2.2 继续执行扩大内需的政策

除了在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方面多下工夫之外, 还应注重引导消费形式的变革;逐步建立以个人商品化消费为主体的消费制度, 大幅度减少福利型、供给型、集团型消费;改革实物型分配制度, 实现分配的工资化、货币化, 为扩大个人消费创造条件;推广信用消费, 扩大高价值商品消费信贷规模;着力培育新的、符合消费发展一般规律的服务品消费增长点。

4.3 大力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

4.3.1 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领域

鼓励外商投资服务业, 优化外商投资结构, 以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等先导区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积极引进对全省服务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具有牵动作用的重点项目。

4.3.2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

积极承接信息管理、数据处理、工业设计、技术研发等国际服务外包业务, 建立省级外包产业基地和服务业外包中心, 加大在金融、保险、信息、咨询、国际航运等领域的招商力度。积极吸引外商通过控投、参股、收购等方式参与辽宁服务业的投资、改造, 通过引入国外先进经验和完善企业治理结构, 在国际市场上推出一批驰名服务商标和知名服务品牌。

4.4 加强人才建设, 提供良好智力支持

4.4.1 大力引进国内外高端服务人才

重点引进具有较强业务拓展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的高层次综合管理人才、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特别要吸引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紧缺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实行与引进科技人才相同的激励政策, 形成优势产业集聚人才、重点项目吸引人才的发展态势。

4.4.2 加强服务业人才开发工作

引进一批国内外著名培训机构, 发展多类型、多层次专业教育。按市场需求, 在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增加现代服务业中跨学科复合型紧缺专业的布点, 扩大高级专门人才和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依托国内外知名院校, 定向培养一批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服务贸易等紧缺人才。加强岗位职业培训, 提高在职人员的业务水平。发展远程教育, 构建多元、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拓宽培训渠道。适应人口流动趋势, 加快发展面向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

4.4.3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建立适应服务业特点的人才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 形成有利于服务业人才创业的环境。要为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解决就医、住房、子女就学等后顾之忧。设立服务业优秀人才奖, 定期评选并给当选者以奖励。建立与推进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制度, 提高在职人员的业务水平。

摘要:辽宁老工业基地的优势产业是装备制造业。辽宁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并不是要放弃原有的优势, 而是继续发挥比较优势, 通过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拉动作用实现工业结构升级。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论证了辽宁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对工业结构升级起到了促进作用, 提出了辽宁积极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推动工业结构升级的对策建议。

工业背景 第10篇

关键词:工业4.0,中小企业,发展途径,同质化竞争型中小企业联盟

在现今这个新技术不断涌现、新科技不断产生的时代, 当前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还没有褪去时, “工业4.0”已经悄然在人们的生活中发芽。这项新技术所倡导的概念已经被西门子、恩德斯豪斯等大型企业引进, “工业4.0”强调注重中小企业的参与, 然而基础薄弱的中小企业在面临着巨大的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要想紧跟时代的步伐, 不被市场淘汰, 那么中小企业就要找出一条能在工业4.0环境中提高其自身优势、保证其市场份额占有率的方法。

1 工业4.0时代

“工业4.0”于2011年在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中被首次提出, 并在2013年得到迅速发展, 成为《高技术战略2020》十大未来项目之一, 2013年底首个德国“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问世[1]。该战略主要包括两大主题:智能工厂、智能生产。“工业4.0”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生产活动、生产过程、生产方式、产品更新方面。“工业4.0”以信息物理系统 (CPS) 为主要支撑, 主张将网络与信息为生产系统相融合以改变当前落后的生产模式。工业4.0倡导的是不仅仅是互联网联网, 而是整个生产设备之间的连接, 通过数据将整个工厂连为一个整体, 实现工厂生产的智能化[2]。虽然“工业4.0”目前只是一个意图, 但已经有一些由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及包括宝马、西门子、蒂森克虏伯等大型企业组成的研究团队在着手这项研究[3], 正试图将这种智能化、自动化广泛的运用于现实。

2 中小企业在工业4.0中的机遇与挑战

“工业4.0”不仅注重大型企业的参与, 更强调要调动中小企业的积极性, 让中小企业在这次革命中获益[2]。中小企业数量众多, 然而在交易活动中却经常处于劣势, 社会对中小企业不够重视、对中小企业的管理不够完善、中小企业的自身约束能力也不够强, 投机行为比比皆是。“工业4.0”变革带给中小企业的不仅仅是机遇, 更多的是挑战。

2.1 工业4.0带给中小企业的机遇

2.1.1 中小企业的专业化

中小企业具有小而精的特点, 市场中的大部分中小企业选择生产单一类型的产品, 随着长时间的经验积累, 中小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就会形成高度的专业化。成功的中小企业并非如大型企业一样想在各个领域都占有一席之地, 而是专注于单一的产品, 努力将这种产品做到最好。当一个企业专注于一项生产活动时, 它将把所有的资金和技术都投入其中, 这会促使企业的产品不断的更新和进步。具有专业化生产特点的中小企业若能把握工业4.0带来的技术机遇, 将新技术广泛的运用到某一特定生产过程中, 那么中小企业所生产的产品质量会大大提高。

2.1.2 中小企业对市场的敏感度

中小企业的市场灵敏度更高, 当市场的风向发生改变时, 中小企业能更容易的改变其发展方向。当一轮新技术革命来临时, 若其产品不能紧跟时代潮流, 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和自身盈利需要时, 企业一般会选择改变其生产模式和管理模式。然而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可以很快的转变企业的生产模式, 进行产品转型, 以满足顾客需求并保持其市场地位。

2.2 工业4.0带给中小企业的挑战

2.2.1 技术方面

“工业4.0”提倡将网络、信息与生产系统相融合, 实现全工厂的信息化。中小企业要想实现“工业4.0”所倡导的生产方式智能化和生产过程的智能化, 那么专业化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是必不可少的, 也是最基本的。中小企业很难有那么庞大的资金去支持高端的技术开发投入和高端生产设备的后续维护。技术是推动企业不断前进的动力, 中小企业要想保证其市场地位, 技术创新是不可或缺的。

2.2.2 资源方面

“工业4.0”具有可以使生产环节的资源浪费减少、生产更节能的特点。我国虽是资源大国, 可是人均占有率确偏低。相对基础薄弱的中小企业在资源占有量和利用效率上相对于国有企业、上市公司来说都是有限的, 资源匮乏是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一方面。资金是维系企业正常运作的基础, 若没有大量的资金做后盾, 那么企业的技术研发也不会顺利进行, 然而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原因和外界对其的制约, 融资难是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主要问题之一[4], 这也将严重阻碍“工业4.0”在中小企业中的实现。

2.2.3 市场方面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产品更新换代越来越快, 在面对市场变化所带来的风险时, 力量薄弱的中小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略低, 处在“工业4.0”环境中的产品的生命周期只会越来越短, 人们对新产品的渴望程度也会愈演愈烈[5]。顾客需求是维持企业长久持续运营的保障, 在智能化背景下, 定制化、个性化等能体现顾客自身特点产品会被广泛的需要。中小企业能否满足顾客的多种需求, 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 是中小企业在“工业4.0”背景下面临的严峻问题。

3 中小企业在工业4.0中的发展道路

“工业4.0”给中小企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中小企业要把握这次革命所带来的优势, 然而中小企业该以何种状态来迎接这场革命所带来的挑战呢?在“工业4.0”中该何去何从?下面将会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中小企业该如何做才能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使自身在“工业4.0”中收益。

3.1 中小企业在工业4.0中的发展途径

3.1.1 独自奋斗

在面对工业4.0所带来的危机时, 中小企业可以选择靠自己的力量去独自奋斗, 但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在面临新事物时很容易迷失方向, 无法顺利实现智能化。而且个体的能力是有限度的, 单个中小型企业无法支付庞大的技术研发费用。若仅依靠自身的力量, 中小企业是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不败之地的。

3.1.2 做大企业的“代理商”

在市场中, 对于初来乍到的中小企业来说, 没有品牌, 没有口碑, 没有市场就等于没有利益。为了自身利益着想, 有些中小企业选择依附大企业生存, 为品牌产品做销售或生产, 然而当中小企业想转方向时却发现之前的努力只是在为大企业开发市场, 而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3.1.3 中小企业联盟

由于中小企业在市场中的受重视程度不高, 政府对其管理和投入相对较弱, 对于势单力薄的中小企业来说组成中小企业联盟是他们发展的另一条道路, 然而有研究表明具有同种性质的中小企业间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 保持异质性, 竞争性, 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联盟存在的基础。本文所提到的同质化竞争性中小企业联盟正是如此, 既保持相互间的竞争性又保持成员之间相互合作、互相约束, 共同面对“工业4.0”所带来的挑战。

虽然中小企业数量多, 产值大, 但由于自身条件和外部条件的制约, 孤军奋斗的中小企业很难在新时代有所突破。信用等级低, 偿债能力差, 资金紧张等等这些因素都是阻碍中小企业独自发展的难题。然而依附大型企业进行贴牌生产也不是长久之计, 当对大型企业依赖过多时, 容易产生“大企业病”。所以在上述路径中, 选择中小企业联盟是上策, 然而市场中具有同质化性质的中小企业不占少数, 竞争性也是推动企业不断前进的动力。形成同质化竞争性中小企业联盟 (HCA) 是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3.2 HCA概述

3.2.1 HCA的概念

同质化竞争性中小企业联盟 (HCA) 是指具有同质化竞争关系的中小企业, 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 提高自身的生存和竞争能力而建立的一种竞争与合作共存、动态平衡的特殊组织。联盟体各成员以诚实、平等、互信、互利为前提, 在保持个性化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共性优势, 最终成为利益共同体[6]。

3.2.2 HCA在“工业4.0”中的作用

联盟体内的各成员形成一个集合体去共同应对来自市场、其他竞争者、供应商、消费者各方面的挑战。并且面对“工业4.0”所产生的问题, 同质化竞争性中小企业联盟也可迎刃而解。

技术方面:对于“工业4.0”带给中小企业技术方面的影响, 当多个中小企业形成同质化竞争性中小企业联盟时, 整个联盟体是一个大家庭, 各个企业变为其中一员, 联盟体内各成员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 共同进行技术的研发, 大家团结在一起有利于技术的创新突破。

资源方面:资源匮乏已经是全球性的问题, 尤其我国人数众多, 人均占有量就更是有限。HCA可使资源共享成为可能, 联盟体内的各成员间相互利用资源以达到自身目的的满足。中小企业由于信用等级较低和担保能力差等因素而造成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通过HCA的成立, 组成联盟体的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和融资能力都会有所提高。有了充足的资金作保障, 当工业4.0来临时, 中小企业才能有充分的信心去迎接挑战。

市场方面: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 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 人们对新产品的渴望程度越来越强, 消费者对于个性化、定制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质化竞争性中小企业联盟形成后各成员间相互学习新技术、新知识, 不断制造适应顾客需求的产品, 满足市场多样化和顾客的个性化需求, 并保持其市场份额。

4 结论

各国对工业4.0的关注度以及各行业对其的关注度必将使工业4.0在未来的几年中成为对全球影响最深刻的变革之一。在这一形势下中小企业前景即是光明的又是朦胧的, 建立同质化中小企业联盟是促使中小企业在“工业4.0”环境中不断前进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组成同质化竞争性中小企业联盟后, 组织内的各成员要充分利用联盟体的优势,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陈志文.“工业4.0”在德国:从概念走向现实[J].世界科学, 2014 (5) :6-13.

[2]杜品圣.智能工厂——德国推进工业4.0战略的第一步 (上) [J].自动化博览, 2014 (1) :22-25.

[3]郭政.标准引领德国工业升级——德国工业4.0中的标准化战略及其启示[J].管理论坛, 2013 (10) :22-26.

[4]周辽东, 黄智慧, 景雪青.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J].经营与管理, 2012 (8) :89-90.

[5]周跃峰, 景学青, 周辽东.创新:中小企业冲出困难的唯一途径[J].经营与管理, 2012 (11) :46-47.

工业背景 第11篇

摘 要:“工业4.0”作为一项国家未来创新发展战略,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其中,大数据、物联网、3D打印、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工业4.0核心技术在文化产业中已有多处应用。本文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背景出发,结合时下正在发生的案例,浅谈“工业4.0”时代背景下,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以及未来消费趋势。

关键词:“工业4.0”;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消费趋势;文化与科技融合

“工业4.0”概念最先由德国于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已完成了三次工业革命:18世纪末引入机械制造设备的“工业1.0”,20世纪初以电气化为基础导入大规模生产方式的“工业2.0”,始于20世纪70年代建立在IT技术和信息化之上的“工业3.0”。而支撑今天“工业4.0”的则是物联网技术和制造业服务化倾向的兴起。[1]美国于2011年提出“先进制造伙伴计划”试图透过产官学合作,改善产业环境,以振兴美国制造业能力。随后日本与韩国也分别于2013年、2014年提出产业重振计划以及制造业创新3.0计划。中国2015年提出“中国制造2025”以三十年为期,力图借此而晋升为制造强国。就目前全球发展趋势看,由“工业4.0”所带来的新兴技术,越来越多地受到全球经济大国的支持。随着工业4.0进程的不断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令文化产业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本文讨论的文化产业范围属于制备性文化产业类型,即需要一定的技术手段作为支撑的文化产业。[2]智能制造技术的升级与发展,有望为我国制备型文化产业提供核心竞争力。本文结合国内文化产业领域相关案例,梳理并归纳“工业4.0”背景下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类型并展望文化产业未来的消费趋势。

1 工业4.0时代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工业4.0”是全球制造业互联网化发展到高级阶段所必然呈现出的产业变革现象,也有人称其为决定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命脉。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3D打印等“工业4.0”核心技术正在逐步渗入并影响着文化产业。文化与科技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成为当前文化产业发展主要的发展思路之一。本文将结合案例,试归纳“工业4.0”背景下文化产业发展的三种模式。

1.1 CPS技术引领下“泛物联网化”模式

“工业4.0”战略的核心,就是推动服务互联网与物联网之间的融合,从而形成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CPS)。CPS连接了虚拟空间与物理现实世界,使智能物体相互产生关系,从而创造了一个真实的网络世界。[3]放眼全球,未来谁能掌握住CPS核心功能,谁就占有未来全产业链的优先话语权。与“互联网+”时代传统行业积极向线上转型的趋势相悖,当前众多从事信息技术服务的互联网公司正呈现出向实体服务行业转变的态势。即利用自身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逐步将产业触角从互联网世界重新拓展回到线下人们生活的物理空间中。如果说“互联网+”是当代文化产业传播发展的第一阶段,那么“泛物联化”趋势有望带领文化产业走入发展的第二阶段。

FaceBook早在2014年就斥资20亿美元收购了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公司OculusVR,在2016年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中,Facebook宣布与三星合作,通过GearVR设备建立虚拟现实社交团队。不仅于此,Facebook也正雄心勃勃地向无人机、智能机器人领域进军。2016年6月底,Facebook成功试飞了旗下Aquila无人机项目,该项目的成功运行有望为偏远无法上网的地区提供网络服务。如今,类似于Facebook的互联网企业从线上回归到物理空间的发展模式在国内外均不罕见。这已成为“工业4.0”时代,众多互联网文化企业应对未来瞬息万变市场的一条固定应对模式。以高新技术为依托,智能硬件为转化载体,将经营领域从线上进一步延伸至线下,从而继续吞并线下的教育、音乐、游戏等传统产业。从线上到线下的壁垒一旦打开,智能化物联网社会网络就会形成,它的出现,无疑将会大幅度的提高文化企业的工作效率与消费者的生活品质。

1.2 版权引领下的“合作共生”模式

所谓“合作共生”模式,是指企业或平台之间,形成的密切流通、互利互助的发展模式。在“工业4.0”时代,众多先进技术的进步加速了文化与科技之间的融合,也加速了产业与平台之间的合作。近年来,随着热门版权(简称IP)在影视、游戏、出版等行业中的应用,IP引领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主流。以2016年上映的《大鱼海棠》为例,《大鱼海棠》在上映前,就将自己的版权线上销售的权限卖给了阿里鱼,再由阿里鱼联系各类型的厂商进行其周边衍生品的开发与销售。据媒体报道,《大鱼海棠》本次的IP合作涉及了12个品类32个品牌42件衍生品,支持它的平台包括阿里旗下的淘宝、天猫、聚划算等。合作方式也非常的多元,如线上众筹、线下画展、衍生品授权开发等。[4]一部动画电影的IP衍生阵容如此多元类型,在国内的业界实属第一次。无独有偶的是,就在《大鱼海棠》在大陆上映的前后,腾讯和故宫也宣布合作,腾讯将以传统文化故事作为纽带,在创意、跨界、创新等方面与故宫展开深度合作,并结合自身的互联网平台优势,以自身原创开放的互联网帝国作为平台,发动民间年轻群体的智慧力量进行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这些文创产品在未来将有机会渗透到游戏、社交、动漫、文学等多个文化产业领域中去。以上种种案例意味着IP概念的产生,正在消弭着文化与科技之间的界限与壁垒,加速着不同业态之间的融合,从而衍生出新的业态。

目前国内的互联网巨头企业与文化传媒类产业均呈现出一种“合作共生”的发展模式。其特点主要体现在:第一,牵头的领导者主要以从事互联网平台的企业居多,他们通过其自身庞大的用户流量及过去几年所积累的大数据作为营销基础,从而展开工作。第二,与之进行默契合作的企业多必有能力提供涉及影视、动漫、文化、艺术等多类型IP内容。第三,二者各发挥其自身的特长,互联网巨头依托其自身稳定的平台推出IP授权消费开发合作方案及整合营销传播等服务。IP提供方筛选出其自身最具特色的故事内容或经典元素,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度合作。这样的合作模式是共赢的。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双方的合作会为自身的网络平台获取更多的用户流量,扩大自身的用户数据基数。对IP授权方来说,合作不仅可以为其带来可观的商业利润,合作对其自身品牌或文化产品知名度的传播也具有极有效的正面影响力。

1.3 多元技术参与下的“生态发展”模式

随着上文所提到的各类新兴技术不断升级进步,以及“工业4.0”时代背景下信息开源式交互的发展趋势。在未来的企业竞争之中,“隐形冠军”可能很快被颠覆。所谓“隐形冠军”的概念由德国学者赫尔曼西门提出。[5]他指的是那些在细分行业中全球第一,销售额上亿美元以上的却不知名的企业。然而“工业4.0”所带动的技术革命将极有可能令这些隐形冠军的制造优势瓦解。据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最新数据显示,曾受全球瞩目的苹果手机,2016年4月在中国的销售量同比下降26%,远不敌华为、VIVO、OPPO以及小米等中国本土品牌。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苹果自身封闭的系统环境。“工业4.0”时代,随着“创客”概念的提出,开源共享的理念也随之被业界鼓励与重视。企业如何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工业4.0”核心技术进行改造优化,已成为未来企业竞争取胜的关键。

2015年,国家十三五规划中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大力提倡企业生态化创新发展模式。这预示着未来大型互联网企业经营方向将从单一领域向多元生态的转变趋势。对于企业而言,“小而专”的经营模式早已被互联网疯狂扩张的时代所抛弃,得生态者,得天下的时代已经来临。构建泛“娱乐化”完美生态模型是互联网巨头BAT以及华谊、光线等诸多文化企业一致的战略选择。乐视曾是国内一家传统的视频网站公司,时至今日,其凭借着“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垂直整合生态,在互联网界自成一派。乐视的主要业务包括乐视网、乐视体育、乐视移动智能、乐视电商、乐视云、乐视汽车等,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不同领域将借助生态系统的集群效应,以IP内容为核心,以现有网站作为平台,打通旗下所有业务的边界壁垒,为生态系统内的用户提供尽可能多的服务。同样的模式,包括BAT在内的互联网企业,在生态布局中,主要是以大数据和云端服务为基础,运作模式将从IT(Information Technology)升级到DT(Data Technology),企业依托自身庞大的用户数据库,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向越来越多的领域进驻。“生态发展”模式,无疑将成为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

2 工业4.0时代的文化产业消费趋势

就全球当前经济趋势来看,文化产业的发展兴衰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其兼具文化属性与经济属性的产业形态,具有节能环保、高消费潜力、低边际成本等特点。[6]“工业4.0”进程的不断推进,物联网、大数据、智能设备等技术的发展令文化产业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显著变化,同时也呈现出了几个显著的文化消费趋势。

2.1 从实体消费向智能服务消费转变

“工业4.0”概念的提出,是国家将发展重心重新回归到制造业的信号。随着“互联网+”概念的不断推入,工业和信息的深度融合,实体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挑战,文化产业的介入为其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思路。2014年3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对“加快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一指导意见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实体制造行业如何通过自身优势与设计服务结合起来,成为制造行业能否转型成功的关键。如今的中国,正处在一个中产阶级崛起的年代。人们开始愿意为了品牌、文化、服务买单。消费者对产品象征性意义的重视远远超出了其对物质功能的重视。[7]“工业4.0”背景下,这一消费趋势也加速了实体制造行业向智能服务行业转型。雅昌文化集团创办于1993年,作为中国首个印刷标准化研发基地,堪称国内印刷界的翘楚。近几年来,雅昌并不满足于印刷产业龙头的称号,而是试图与时俱进,向数字化、互联网化、信息转型,为艺术品展示、艺术品交易、艺术品鉴定等领域提供专业化服务,同时雅昌也面向大众提供了流动美术馆、虚拟展览、艺品商场等多元的大众文化消费空间。大疆集团作为全球无人机制造先驱,也正在向智能服务方向发展。尽管其客户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大疆的发展蓝图并不打算仅局限于实体制造。2015年12月,大疆创新宣布将推出一款智能农业喷洒防治无人机,标志着大疆正在迈向智能服务领域,其未来在航拍影视、广告、社交、智能配送等服务行业都拥有宽阔的发挥空间。

互联网数字智能化的时代,消费市场对实体制造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代中国的消费者对服务的消费诉求远远高于对实物的诉求。这就要求传统实体制造行业在顺应“工业4.0”所提出的智能生产的趋势以外,也要满足目前国内消费者对智能服务的消费需求。

2.2 从大众消费向定制消费转变

工业4.0所描绘未来蓝图里面,灵活个性化定制是其所要达成的核心目标之一。全球的商业环境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改变。随着物联网的推进,当人们物质上得到满足后,接下来在精神层面上同样需要进一步的提升,无论新一代还是老一代消费人群都期待着更为多元化的个性消费选择。虽然短期内,产品定制化还无法全面普及,但是个性化以及小批量定制化的消费趋势已无法阻挡。克里斯·安德森在《长尾理论》中指出,商业和文化的未来不在于传统需求曲线上那个代表“畅销商品”的头部,而往往是那条代表“冷门商品”的经常被人所遗忘的长尾。[8]这预示着定制消费趋势在未来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无穷潜力。人们日益丰满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了文化产业将越来越趋于向C2M模式发展,即客户对制造商。这就要求厂商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利用ICT(Information Cummunicaton Technology)前沿技术,协助消费者做出购买的决策判断的同时,也将顾客的需求准确反馈给商品制造商,促成交易完成。

这个定制化的过程已经超脱了以往工厂批量化生产与消费者被动接受的消费模式。同时,C2M模式将不再仅限于用订单的数量来衡量制造商获益的价值,客户的参与程度甚至比订单数更重要。也就是说,未来的文化产业市场,用户的参与程度越大,持续的时间越久,则该产品的附加价值越高。[5]随着技术进步和消费者要求和品位不断提升,规模定制化需求的服务模式时代不再遥远。

2.3 从单机消费到人机互动消费转变

“工业4.0”时代的来临,令我们站在新世界的又一个转折点上。早在20世纪60年代,传播学技术派的代表人物麦克卢汉曾这样说过:“真正给人类社会带来改变的是媒介本身,并不是它传递的内容。”这个观点看起来极端,却不无道理。当传播媒介发展改变时,尽管传播内容不变,但人们所接收到的信息却发展了改变。以《西游记》为例,人们在看书和看影视剧的过程中感觉是截然不同的。被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称为终极感情共鸣设备的媒介-虚拟现实技术,正成为当下继“互联网+”后,各行各业试图抢滩的又一新大陆。

一向对智能数码技术持保守态度的老牌日本游戏开发商任天堂,在80年代曾凭借“超级马里奥兄弟”游戏而享誉全球。但随着智能科技以及互联网普及化的发展,其风采略渐萎靡。而在2016年7月,任天堂突破自己以往保守风格结合当下最火热的AR(增强现实)技术,以“数码宝贝”这一经典元素作为游戏主线,推出了“口袋妖袋GO”手机游戏,随后便再一次引起了全球手游玩家参与的狂潮。该游戏短短上线一周就跃居IOS及安卓的app应用排行榜榜首。由于游戏的火爆,其发行商任天堂的股价也是一度涨停,在短短几日内任天堂的市值就达到了百亿美金。科技内幕网站评价《口袋妖怪Go》为“杀手级应用”代表,即这种应用的互动方式在未来有可能变得无处不在,该游戏的出现或将永远改变人与现实互动的方式。

任天堂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再一次验证了未来虚拟现实人机互动的消费趋势。虚拟现实技术在未来不仅会被应用在游戏上,在电影、营销、动漫等领域上也会大放异彩。据eMaketer的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市场VR用户总数将达到140万,在两年内将达到730万。可见,虚拟现实未来市场潜力无限。三星、Facebook、谷歌相继推出头盔,乐视网、暴风科技等国内互联网公司也相继推出智能设备,关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新鲜概念层出不穷。智能设备的急速发展也催促着中国虚拟现实市场的内容支持。中国三大互联网巨头—百度、腾讯、阿里均在制定计划,与内容提供方如光线传媒、故宫等IP巨头进行合作,投资开发VR电影,电视以及周边游戏。随着国内虚拟现实平台的迅速发展,优质的内容制作产业将迎来绝佳的市场机会。

3 结语

“工业4.0”是全球制造业互联网化发展到高级阶段所必然呈现出的产业变革现象。“工业4.0”核心技术的介入无疑为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及未来的消费趋势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未来的制备性文化产业领域,“工业4.0”前沿技术的渗入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可以预见的是,“智能制造”与“文化创意”不仅是影响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同样作用于我国智能制造行业。“工业4.0”大跨步发展,丰富了以往文化传播、文化创作、文化制作等多方面的手段与路径,也催生着消费者对智能化、数字化、交互式文化消费需求。诚然,科技在如今的文化产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缺乏优质的内容,科技也随之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创意先行”“内容为王”是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不二核心,更是我国未来制造业能否转型成功的关键。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参考文献:

[1]丁纯,李君扬.德国“工业4.0”内容、动因与前景及其启示[J].德国研究,2014(4).

[2]李凤亮.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1(12).

[3]王喜文.工业4.0:智能工业[J] .物联网技术,2013(12).

[4]数娱梦工厂.大鱼海棠“合体”阿里鱼,衍生品如何同步电影开发?[EB/OL] . http://www.jiemian.com/article/739671.html.

[5]赫尔曼·西门.“隐形冠军”有八大特质[J].经理人,2012(01).

[6]金元浦.文化与经济高度融合——文化产业成为重要经济增长点[N].人民日报,2015-11-01.

[7]克里斯·比尔顿.创意与管理:从创意产业到创意管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178.

[8]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9]约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尔摩.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单羽,女,深圳大学艺术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与科技融合。

工业背景 第12篇

大数据是指无法在可承受时间、范围内借助常规的软件工具来捕捉、处理以及管理的数据的总称, 一般被用来形容某一公司所创造的大量非结构化、半结构化的在下载到关系型数据库用以分析时会耗费大量时间与资金的数据。只有采用新的处理模式, 高增长率、多元化的大数据才能帮助工业企业具有更强的决策、洞察能力以及流程优化能力。大数据具有数据体量巨大、数据种类繁多、处理速度快以及在合理利用与准确分析数据的情况下能够带来巨大价值回报的特点。伴随着云时代的到来, 大数据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大数据分析通常会被人们同云计算联系到一起。云计算是对硬件资源的虚拟化, 而大数据则是对海量数据的高效处理, 在未来的发展当中, 云计算作为计算资源的底层将会给上层的大数据处理带来强有力的支撑。

2 工业企业信息化的概述

工业企业的信息化是指工业企业在研发、生产、营销和管理等环节当中充分借助信息化技术来实现研发设计的创新、生产质量的提升、营销服务的完善、企业管理的加强以及企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一方面, 工业企业的信息化作用于所有的工业行业同时所有的工业企业反过来都在积极地推动信息化建设, 使得工业企业的信息化具有全方位的特点;另一方面, 工业企业的信息化渗透在企业的设计、生产、营销、管理等不同环节的多个层次当中, 使得其具有多层次的特点;除此之外, 工业企业的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工业企业生产线、管理线相互分离的状态, 力求实现二者的有效结合, 具有一体化的特点。

目前我国的工业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当中遵循以科学发展作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以体制与自主创新作为动力、以良好的发展环境作为契机的指导思想。在工业企业进行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 应当始终将工业企业作为信息化的主体, 突出重点并循序渐进, 以信息化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 同时确保工业企业的信息化为核心价值所服务。当下的工业企业信息化的主要任务包括:

(1) 将信息技术作为先导, 企业必须保证信息技术在设计、营销服务、经营管理等各个阶段全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2) 以企业结构的改造作为重点。通过用符合新要求的生产结构与产能代替落后的生产结构与产能、引进先进的智能化制造设备、合理重组企业结构等方式对企业的结构进行改造。

(3) 以高新技术的发展为关键, 通过高新技术的发展给企业解决各项技术难题、实现技术升级等创造条件。

(4) 打造配套服务。工业企业应当充分利用新技术、新管理、新理念和各种资源来对企业的配套服务进行打造, 通过信息化作用于配套服务来有效地降低打造成本, 从而促使信息技术向现实生产力与价值的转变。

3 大数据背景下的工业企业信息化应用的现状

3.1 信息化水平低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工业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壮大, 然而传统的工业企业的信息化受到资金投入不足、技术落后等因素的影响, 使得其水平普遍偏低, 在信息化应用方面的成效还不够显著,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我国的信息化系统在传统工业企业当中的应用作用与效率难以得到很好的提高。在信息系统难以得到应用的情况下工业企业的产品开发力度也比较低, 新产品开发的能力、效率亟待提高。

3.2 缺乏对数据化的合理利用

在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 高新技术企业正在借助数据化来对企业市场应对能力进行加强方面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然而我国目前很多工业企业尚且处于初步的创业时期, 应对性偏低, 在利用数据来管理营销、财务、库存等多个方面还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 如何利用数据化的发展进步来促进我国工业企业的资金周转、市场反应等各方面能力的提升, 是值得我们思考与探究的问题。工业企业应当采取多种手段来保证数据化作用的真正发挥, 例如, 在数据化的背景下可借助互联网来建立企业网站, 通过网站正向推广企业产品, 反向挖掘用户访问数据, 嗅探用户需求, 帮助企业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3.3 产业链融合度低

在大数据背景下我国的一些工业企业在实施大数据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并没有和上下游企业建立起良好的数据分享机制, 没有充分利用高技术、新信息来加深产业链融合, 使得企业之间出现脱节, 无形中减少了大数据所能带来的潜在效益。

3.4 过度依赖国家投入

我国的工业企业和政府之间存在着庇护和依附的关系, 政府在工业企业的发展与经营当中起到了重要的主导作用, 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生产计划等各个方面来给工业企业提供相应的支持与管理, 这就使得当下的工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当中过于依赖国家投入。

4 大数据背景下工业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有效路径

4.1 强化数据的安全管理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 信息系统之间通过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生态圈。数据共享过程中, 企业对于诸多敏感数据的使用权与所有权缺乏明确的划分、数据量的存储不足、数据的安防措施不到位等方面的缺陷会造成自身的商业机密发生泄漏。因此, 工业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必须做好对数据的安全管理与控制, 通过数据安全管理工作的强化来切实保证数据传递时不发生泄漏以及不受到恶意篡改, 从而实现大数据背景下的数据安全。

4.2 建设大数据基础平台

完善与健全的信息基础平台是大数据时代发展的必要条件, 目前我国很多工业企业现有的信息基础架构难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要求。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 云计算技术的出现给信息基础设施平台的搭建创造了有效的手段, 同时适应了各种工业企业对数据服务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 相关工业企业应当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来对信息基础平台进行搭建与完善, 并通过对信息系统计算能力、系统数据处理能力的增强和数据资源信息的有机融合、拓展来提高自身对于数据和信息的存储、处理能力。

4.3 创造良好的信息化建设环境

企业信息化环境建设的强化给工业企业信息化带来了有利的环境保障。一方面, 工业企业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起符合企业现代化建设需求的激励机制, 对信息化工作的相关人员进行责、权、利的明确划分, 将具体工作职责落实到部门或个人, 并通过合理的考评制度和激励机制来给予工作表现优秀的员工以适当的奖励, 从而充分地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 经济主动地投身到工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当中, 实现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 要想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水平, 企业还应当不断地创新管理模式, 积极加强技术合作领域当中的创新型发展, 通过对国外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先进的创新发展实例的引进来推动企业的信息化发展, 促进企业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 实现对落后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模式的真正改造, 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工业企业发展的强有力支撑, 从而给工业企业的信息化创造良好的条件。除此之外, 在大数据背景下, 工业企业还应当对各种形式的媒体做好合理利用, 在增强企业信息宣传力度的基础上推动企业新信息技术的更新与普及, 给企业创造有利的信息化氛围, 并借助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化技术建立起相应的网络化服务平台, 实现工业企业形象、服务职能的进一步提高。

4.4 做好数据的整合与利用

工业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当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纷繁芜杂的数据和信息, 这给企业整合、利用信息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工业企业的信息系统将会逐步转向整合化与智能化, 通过建立统一、开放的数据平台, 结合当下的先进理念与科技来不断创新数据整合的方法, 如借助FOR模型来实现对结构复杂的业务数据的碎片化处理, 为海量数据的整合与利用带来便利, 从而在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与推动下更快更好地实现信息系统的智能化发展, 给工业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5 总结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当中提出了推进“两化融合”的重要方针, 即倡导信息化、工业化的有机融合, 这一方针的提出关系到了工业企业的发展以及发展方式的转变, 对我国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对于工业企业来说, 必须积极推进“两化融合”, 通过信息化的进步来带动企业工业的现代化发展。目前我国工业企业对于大数据的信息化应用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 在大数据背景下, 工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面临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工业企业只有以最快的速度适应大数据时代下的数据模式、掌握高效率的数据处理新方法, 通过自身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完善来实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竞争当中抢占先机, 为企业赢得更好的发展前景。

摘要:随着我国信息化与网络化的迅猛发展, “大数据”的出现成为了时代发展中的必然事件。在工业企业信息化的过程当中掌握大数据的处理能力能够保证企业后续的信息化发展应用上占据领先的地位。本文对大数据背景下工业企业信息化的含义、现状与应用的有效路径做出研究, 得出当前工业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必须强化数据的安全管理、建设大数据基础平台、创造良好的信息化建设环境并做好数据的整合与利用的结论, 以期为当下工业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带来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大数据,工业企业,信息化应用,现状与问题,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吴传威.基于DEA的工业企业信息化投资效益评价研究[D].福州:福州大学, 2010.

[2]李萌.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模糊综合评价实证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 2011.

[3]姚羽.我国工业企业ERP应用绩效评价问题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 2013.

[4]吴岳.关于林产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企业研究, 2014, 02:46.

上一篇:教师的课堂组织与引导下一篇:成语的感情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