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战范文

2024-09-23

扶贫攻坚战范文(精选12篇)

扶贫攻坚战 第1篇

从2013年开始, 科左中旗扶贫办连续5年每年拿出1000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 用于科左中旗“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贷款的补偿担保本金, 选定有实力的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左中分行合作, 将按担保补偿金总额10倍左右放大贷款额度。2013-2017年, 科左中旗安排“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贷款平均每年不低于1亿元, 以后逐年递增, 主要用于贫困地区发展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从2013年起把全旗现有的《省级领导干部联系贫困旗县扶贫开发 (2013—2017年) 》所选定的贫困嘎查村和自治区、通辽市批复的扶贫龙头企业作为重点, 进行扶贫贷款专项投放。首先在旗委政府初步指定的36个贫困嘎查村, 倾斜于养殖小区、养殖大户、曾经扶持建有棚舍户, 同时在2014年“三到村三到户”项目嘎查村进行试点发放, 启动实施“金融扶贫富民工程”, 并逐步扩大辐射面。

一、贷款原则

一是有优势主导产业, 带动作用强, 有适合于贫困家庭为单元进行生产经营的短、平、快项目。二是坚持整村推进, 不撒胡椒面, 结合新农村建设, 以曾经扶持但又缺乏后续发展资金的嘎查村及2014年开始实施“三到村三到户”项目嘎查村为重点。三是选择两委班子团结务实、工作积极主动、有较强工作能力, 现具备棚舍窖池, 有一定养殖基础的嘎查村。四是乡风民俗淳朴, 村民有良好借贷信誉, 资金放得出、收得回、转得开、效益好, 所贷资金能够全部用在生产发展上。贷款额度主要根据客户提供抵押担保情况、生产经营状况、偿债能力、贷款真实需求、信用状况等因素确定。扶贫龙头企业最多可贷3000万元;养羊单户1—3万元;养牛单户3—5万元。根据贷款项目生产周期、销售周期和贷款对象综合还款能力等因素, 合理确定, 一般不超过3年, 并可随借随还、周转使用。

二、贷款流程和担保方式

“富农贷”业务的基本流程为:一是农户自愿申请, 村委会受理、推荐, 乡镇核查、推荐;二是旗扶贫办审定、推荐、旗农行排查“征信”后, 组建的工作队入户调查、确定贷款户名单;三是农行左中支行审查审批、发放贷款;四是扶贫办配合左中支行开展贷后管理, 农行左中支行回收贷款;五是嘎查村的书记、村长、会计以自然人的身份与农行签订协议实施担保;六是嘎查村村长与农户签订反担保协议书, 有效降低贷款风险;七是贷款户每3—5户自愿结成一个互助联保小组, 每个互助组至少有一户特困户, 管理和操作“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贷款的保证按期回收。

自2013年12月份至今, 该旗已发放金融扶贫富民贷款11129万元, 率先完成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第一批贷款发放工作, 投放总量全区排名第一。其中“富农贷”累计发放贷款7129万元, 覆盖20个嘎查村、1764个农牧户;“强农贷”累计发放4000万元, 支持企业2家, 现已购进基础母牛超过3000头、基础母羊超过12000只。同时, 该旗在100个“三到村三到户”项目嘎查村, 启动第二批次金融扶贫贷款工程, 目前, 正在做前期准备。

三、采取的措施

(一) 加强领导。

为全力做好该旗金融扶贫富民工程, 旗委旗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 研究部署“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工作, 结合实际制定《科左中旗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实施方案》, 成立由旗长为组长、副书记、副旗长为副组长, 扶贫、财政、金融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全旗“金融扶贫富民工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 具体负责“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协调与管理工作, 对全旗“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实行专项推进。

(二) 强化配合。

旗扶贫办与旗农行积极协作, 对金融扶贫项目嘎查村的干部和苏木乡镇分管扶贫工作的领导进行业务培训, 为顺利开展此项工作打好基础。旗扶贫办考虑到项目嘎查村申请办理贷款时发生的旅差费, 采取报销期间发生的油费措施, 减轻项目嘎查村经费压力。并协调相关苏木镇, 选派1—2名干部或村官, 帮助旗农行办理贷款业务, 从而加快贷款发放速度;为降低贷款风险, 提示嘎查村贷款户要采取反担保、小组互联保和贷款户全体联保等担保形式, 确保资金安全运行, 真正发挥扶贫专项资金的“杠杆”和引导作用。

(三) 明确责任。

按照“政府主导, 扶贫承担、农行支持”的原则, 苏木乡镇实施具体工作。旗扶贫办、旗农行与相关苏木乡镇、嘎查村签订四方协议书, 明确责任和义务, 保障金融扶贫贷款运行流畅有效;由旗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牵头, 组织扶贫办、财政局、农业银行、监督部门等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计划, 统一具体宣传内容和口径, 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和困难。

扶贫攻坚战 第2篇

摘 要: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的“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扶贫开发”,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我们必须坚决贯彻落实。民营企业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支重要力量,应加以推动。

关键词:民营企业 扶贫 脱贫攻坚战

十九大?蟾娣⒊隽思峋龃蛴?脱贫攻坚战的号令,现在距离确保2020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仅剩两年多的时间,我区和全国一样,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任务仍很艰巨,全区102个旗县市区中,仍有贫困旗县57个,其中国贫旗县31个,区贫旗县26个,截至2017年底,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仍有37.5万,贫困面广、贫困人口规模大、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必须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明确要求的“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扶贫开发”,从指导思想上跳出扶贫看扶贫,推动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全区有民营企业11万多家,其中有被全国工商联评为“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先进企业内蒙古亿利资源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筑鑫商贸有限公司,及2017年内蒙古民营企业100强,还有伊利、蒙牛等数量可观的国内外著名企业,如果推动其中十分之一的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就会有一万一千多个乡(苏木)村(嘎查)和数量更多的贫困农牧户得到帮扶,打赢脱贫攻坚战则如虎添翼。

一、跳出扶贫看扶贫,切实加强指导思想和观念的转变

中央2017年省级党委、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过程中,发现的许多突出问题在我区的扶贫开发工作中都不同程度存在,有的还相当突出,因此,必须动真碰硬抓好整改。各地各部门一定要深刻警醒、高度重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

二、扶贫救困勇当先,推动民营企业参与打赢脱贫攻坚战

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意见》中指出,“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参与扶贫开发,社会扶贫日益显示出巨大发展潜力,但还存在组织动员不够、政策支持不足、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因此,我区宜综合施策、齐心发力,推动民营企业参与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换位思考组织动员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开发

一是加强政治宣传,引导民营企业家致富思源、富而思进,认识到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党、全国、全社会的责任。民营企业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参与扶贫开发义不容辞、责无旁贷。二是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网站、微博、微信等舆论引导作用,全面报道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的先进典型事迹,提高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的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精准举措、政策助推,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开发

一是构建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的政策环境,从税收、信贷等方面对参与扶贫开发的民营企业提供政策支持,激发其积极性。二是以扶贫开发项目为基础,在保持各自资金相对独立的情况下,有效整合财政资金和企业扶贫资金,确保扶贫开发项目顺利开展。三是利用财政贴息资金对扶贫开发效果好、社会影响大的民营企业给予优先支持,助推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效。

(三)提高站位、砥砺奋进,把推动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开发作为招商引资的硬任务抓实抓好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是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响应、落实中央关于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的号令,必须放在重大政治任务的高度认真执行、圆满完成。因此,按照招商引资的举措,对于民营企业上山下乡到贫困地区搞项目扶贫开发,给予享受招商引资的优惠待遇顺理成章。同时,可作为招商引资硬任务落实到贫困地区政府及有关部门。

(四)突出产业、重点开发,实现民营企业和贫困地区共同发展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实现贫困群众脱贫与民营企业共同发展,就要适应地区间产业梯度转移新趋势,引导民营企业立足贫困地区的自然人文资源禀赋特点,运用工业化手段和市场化理念扶贫开发,重点发展特色产业;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将资金、技术、管理、人才向贫困地区流动,链接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与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推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双方成为生产经营的联合体利益共享,进而提高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使一批贫困群众就业、创业。

同时,应充分发挥统战部门、工商联、光彩会的积极作用,组织动员民营企业家到贫困地区考察,找准既能发挥民营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优势,又能发挥当地资源、劳动力优势的好项目,帮助贫困地区培育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使民营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意见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委政策研究室)

扶贫攻坚战 第3篇

一、工程进展情况

(一)规划到村到户初步完成。依托贫困嘎查村和新农村新牧区示范点建设,在精准识别贫困户的基础上,由苏木镇主导,驻村工作队、帮扶单位和嘎查村两委班子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特色产业、村容村貌、生态环境、基层组织建设六项任务和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有针对性制定嘎查村脱贫规划,围绕增收产业、危房改造、劳动力素质提高三个重点,有针对性的制定到户脱贫规划。目前,贫困嘎查村、贫困户脱贫规划初步制定,正在进行逐级审定。

(二)项目到村到户陆续开展。围绕贫困嘎查村,以专项财政扶贫资金和到村到户脱贫规划为引导,以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为支撑,以金融扶贫富民贷款为补充,统筹整合各项涉农涉牧资金,本着“政府主导、部门参与,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总体要求和“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的总体原则,有针对性地落实六项任务、三个重点和“十个全覆盖”工程,确保扶贫项目和扶持措施到村到户。现已在13个重点嘎查村落实“十个全覆盖”工程,每个嘎查村安排1-6个大项目。目前,除少部分项目建成使用外,大部分项目正在开工建设,建设资金正在逐步落实。金融扶贫金穗富农贷稳步推进,全旗审批发放26个嘎查1515户5800万元,扶持贫困户657户2532万元,其中14个“三到村三到户”重点嘎查村审批发放927户3516万元,扶持贫困户467户1726万元。

(三)干部到村到户全面落实。全旗29个“三到村三到户”重点嘎查村全部安排了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队,队长从22个盟直帮扶单位和7个旗区帮扶单位中选调,由盟、旗组织部派驻挂任嘎查村党支部副书记或村委会副主任,或一肩双挑。这些挂职干部下去后,首先配合嘎查村两委班子在人均纯收入排序、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及建档立卡上做了大量工作,随后在协助填填制贫困嘎查村、贫困户登记表和扶贫手册,以及制定到村到户脱贫规划和年度计划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主要做法与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召开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工作會议和扶贫攻坚“三到村三到户”工作专题会议,审议印发《“三到村三到户”工作方案》,安排落实了驻村工作队,明确了工作队职责和考核办法,为干部跟着项目走,推进扶贫攻坚重心下沉注入强劲动力。

(二)加强宣传引导,强化政策导向。实施扶贫攻坚“三到村三到户”工程是实现精准扶贫的有效形式。为确保该工程深入人心、落到实处,旗里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干部联系帮扶苏木镇和嘎查村、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以及扶贫开发建档立卡等各种形式,对扶贫攻坚“三到村三到户”工程进行了广泛宣传。

(三)调整帮扶单位,强化结对帮扶。抓住省级领导帮扶贫困旗县的有利机遇,强化13个盟级领导联系帮扶苏木镇、34个旗级领导联系帮扶嘎查村、203个盟旗(区)直单位结对帮扶嘎查村工作机制,使全旗139个嘎查村均得到有效帮扶,同时调整优化“三到村三到户”贫困嘎查帮扶单位,使之结成强有力的扶贫帮困对子,最大限度的调动各种资源推动扶贫开发。

(四)严格考核机制,提升工作效率。按照《内蒙古自治区扶贫攻坚工程“三到村三到户”工作驻嘎查村干部选派管理办法》,旗委组织部、旗直机关工委和旗扶贫办将扶贫攻坚“三到村三到户”工作纳入平时考核和日常监控范围,目前正在联合制订驻村工作队考核管理实施细则,把结对扶贫、干部驻村、规划编制、项目引进、资金落实、扶贫成效等作为考核重点,对帮扶单位、苏木镇和驻村干部进行绩效考评,考评结果与干部政绩挂钩。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宣传发动不够到位。个别嘎查村由于宣传发动不够深入,导致农牧民对“三到村三到户”工程了解不深,配合度和主动性不够高,部分农牧民固守“等、靠、要”思想,对实行精准扶贫存有抵触心理。需要继续加强政策宣传,让贫困农牧民更深的理解这项惠民政策,自觉克服消极情绪,主动参与到工程建设中来。

(二)蹲点服务不够到位。个别驻村工作队没有处理好单位业务和驻村工作之间的矛盾,未能沉下心开展驻村工作,加之缺乏必要的工作经费,致使驻村工作推进差强人意。需要苏木镇、嘎查村和结对帮扶单位加强沟通,切实采取措施解决驻村工作队深入基层面临的实际困难,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让他们扑下身子、塌下心来开展驻村帮扶工作。

(三)规划编制不够到位。虽然重点到村到户脱贫规划初步制定,但普遍不够完善,部分项目尚未纳入“十个全覆盖”工作盘子,缺乏可操作性和科学性。需要到村到户脱贫规划按规定程序形成后,抓紧与相关部门联系对接确立,并逐级上报审核审定,确保规划项目能够落地生根,真正发挥应有效益。

(四)结对帮扶不够到位。部分帮扶单位因缺少人手和必要经费,对结对帮扶在思想上重视不够、行动上被动应付,存在畏难情绪。需要加强平时考核、日常监控和督查力度,推动帮扶单位落实帮扶责任人,发挥部门优势,强化对口帮扶,并引导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子,完善结对帮扶工作机制。

(五)项目落实不够到位。“十个全覆盖”工程进展缓慢。目前,除危房改造、广播电视户户通、文化活动室配套建设等项目外,其他项目因履行程序、上级资金未到位、建设资金缺口大等原因至今未开工。需要抓紧与上级有关部门对接,争取工程项目早落地、早实施、早见效。

四、下半年重点工作

(一)以精准识别为重点,落实好到村到户脱贫规划。在完成贫困户、贫困嘎查村的精准识别并公示公告无异议后,如实填写“三表一册”,精准建档立卡,确保信息联网,以此为基础由各苏木镇指导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完善贫困嘎查和贫困户制定到村到户脱贫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贫困嘎查脱贫规划由嘎查两委班子、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队共同制定,贫困户脱贫规划由贫困户和帮扶责任人共同制定,抓好项目的确定与实施,做到“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有的放矢。

(二)以增收减贫为目标,全力抓好专项扶贫。一是围绕“五通、五有、一产业”,组织实施好六项任务、三个重点和“十个全覆盖工程”。二是围绕“减少农牧民,富裕农牧民”,组织实施好易地扶贫和转移致富,推动城乡一体化化发展。三是围绕金融扶贫、小额信贷发挥好财政专项引导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四是继续扩大贫困嘎查村互助资金实施范围,努力提高贫困嘎查村、贫困户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主动脱贫的能力。

(三)以结对帮扶为动力,完善社会扶贫机制。构建自治区、盟、旗、苏木镇四级联动扶贫机制,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强化扶贫攻坚“三到村三到户”结对帮扶工作力度,落实帮扶单位领导责任、驻村工作队蹲点指导责任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责任,推行定点、定人、定责帮扶机制,做到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胸中有蓝图。

(四)以深化行业扶贫为主线,稳步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实施扶贫攻坚资金整合方案》,依托“十个全覆盖”工程,统筹整合各类涉农涉牧经济社会发展资金,集中投入配套建设,完善贫困嘎查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做到重点贫困嘎查村一年有变化、两年出实效、三年大变样,推动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向农村牧区拓展延伸,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扶贫攻坚战 第4篇

1主要做法及成效

1.1夯实基础, 形成上下工作联运机制达州市通川区农业局成立了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2个驻村工作组, 抽调5名专职人员组建局扶贫办。

农业局办公室建立微信工作群, 并运用“钉钉”应用软件, 对驻村到岗出勤情况实行登记打卡制度, 将农技员“钉”在扶贫一线, 将摘帽销号的脱贫攻坚任务牢牢“钉”在驻村工作组的“日程表”上。

局党组每月召开联系会, 听取农技员工作汇报, 分管领导加强巡查暗防, 局扶贫办对典型情况随时报、共性情况按月报;局纪检监察室分2大类、10小项量化目标考核指标, 将驻村农技员的扶贫履职情况摆在突出位置, 作为驻村农技员评先评优及发放补助的重要依据。

1.2学习借鉴, 精心编制产业扶贫规划农业局先后组织技术人员、村组干部、贫困户代表到省内外观摩学习致富模式, 并牵头制定《达州市通川区产业扶贫专项方案》, 结合部门职责制定了《达州市通川区农业产业扶贫工作实施意见》、《达州市通川区农业产业扶贫责任分解表》, 全面完成45个贫困村的产业脱贫规划编制。

1.3凝心聚力, 攻坚克难

1.3.1区农业局统一制作张贴财政供养人员结对帮扶明白卡、驻村农技员产业技术扶贫便民卡, 在便于群众通过明白卡或便民卡信息寻求对口帮助的同时, 收集整理脱贫攻坚政策、产业扶贫基本知识和驻村农技员主要职责和工作标准等, 汇编特色农业产业扶贫技术资料800本, 分发给贫困村农技员。

1.3.2派出技术骨干驻点到乡镇、服务到农户, 以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现代化为主题, 对农技员、贫困村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进行技术指导服务。

1.4探索创新, 加快产业精准扶贫进程在贫困村成立贫困户产业发展合作社, 将财政发展类资金注入到贫困户产业发展合作社, 并根据来源渠道及实施要求, 按照不同形式和比例, 转变为贫困户、非贫困户、村集体持有的股本金, 以入股形式就近投入到龙头企业、农业专合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 引导村民、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承接经营的主体依法订立合同或协议。由村支两委、乡 (镇) 党委政府对财务运行状况进行监督, 在让新型主体按股保底分红的同时, 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脱贫新模式, 采取资金 (土地) 入股、圈舍 (果树或土地) 托管、聘农务工或吸纳贫困户管护付费, 畜禽寄 (赊) 养、订单帮扶等产销链接的形式, 走“合作式、参与式、整合式”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让拥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融入现代农业生产经营, 让贫困村 (户) 有产业支撑、有增收保障。

2困难和问题

2.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田块零碎不易集中连片, 除“低、小、散”的传统种养业外, 并无其他经济来源, 增收缓慢。集体产权归属不清、权责不明、流转不畅、作用发挥差, 没有企业和副业, 村集体收入基本为零、“空壳村”现象严重, 村级集体经济培育滞后。

2.2产业发展具有盲目性

2.2.1产业长短结合不够, 长效增收产业薄弱。短期增收项目少, 贫困户产业发展效益不明显, 产业扶贫效果难以体现。

2.2.2缺乏对不同地区自然气候环境的深入研究和产业发展所需的公共服务配套, 导致一哄而上、大面积发展单一种植, 一定区域内存在同质化倾向。

2.3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全区缺少上规模、上档次的新型经营主体, 龙头企业加工链条短、盈利能力有限, 对带动农户增收缺乏主观动力, 农业生产经营无法形成集群效应。

2.4难以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2.4.1项目资金直接扶持贫困户, 而贫困户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思路不宽, 难以应对市场、自然、技术三重风险, 项目实施和产业发展效果差, 导致“扶持到户”但是“效益不到户”。

2.4.2项目资金直接扶持企业或专合社 (大户) , 虽然产业做大了、收益增加了, 但是缺乏规范有效的与贫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不能有效体现扶贫政策和扶贫效益。

2.4.3贫困户没有致富项目, 扶贫资金要集中使用, 就得寻找经营稳定、良好的涉农企业或者农业专合社, 并让扶贫资金发挥作用, 每年都能给贫困户分红, 这在实际运作中困难重重。

3对策建议

3.1优化布局、创新机制模式以市场为导向, 立足资源禀赋, 调减低端劣质产品, 寻找比较效益高的产业, 适时调整产业扶贫规划, 完善产业扶贫投入新机制。要总结推广成功扶贫经验,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庭院综合经济, 着力提升贫困村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和质量效益, 实现贫困户脱贫奔小康,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3.2深化改革、发展集体经济在蒲家、北外、金石3个镇选取4个村, 开展农村集体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 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深入推进东岳镇玉钟村土地互换并地试点工作, 搭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 确保农民权益不受损, 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3.3补齐短板、实现科技扶贫

3.3.1支持大学生创业园发展, 探索科技人员兼职兼薪、创新创业办法, 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

3.3.2加强对贫困村科技示范户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实现全员专业化规范化实用技术技能培训, 不断提升贫困群体增收致富能力。

3.4加大招商、凝聚帮扶力量

3.4.1吸引大学毕业生、返乡农民、退伍军人回乡发展产业, 给予技术培训, 强化政策扶持。让愿意支农帮农的新型经营主体得到更多实惠, 激发他们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作用。

3.4.2做好乡村旅游等项目包装, 主动对接商业主体, 构建起与贫困户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以新的产业主体、发展思路和商业模式, 连片开发最具资源优势和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现代农业项目, 提升产业增值效益, 促进贫困村 (户) 增收。

3.5整合资源、强化产业融合

3.5.1围绕主城区近百万城市消费群体和魏兴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的食品、医药产业定位, 充分利用周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畜牧交易市场及主城区密布的超市等优势, 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深入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 积极发展订单农业, 搞好“农超对接”。适度扩大特色种养面, 加快省、部优知名品牌建设, 发展高端品种、高端品质、高端品牌的都市现代农业。

3.5.2在贫困村植入创意农业、文化包装等元素, 丰富托管认养、民宿乡村等业态, 实现农旅、农文融合, 由“景点”向“全域”转变, 让产业融合与创新发展成为贫困农民通往致富之路的纽带和桥梁。

精准扶贫攻坚战 我们在行动 第5篇

百色市东笋小学:覃碧燕 卢光朝

百色市东笋小学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重大决策部署坚决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桂发〔2015〕15号),于2016—2020年在全区开展“帮扶贫困户联系贫困生”活动有关精神,召开了精准扶贫工作动员会,进行了具体工作的布署,把“一帮一联”的目标任务落实到每个人头上。

6月22日,在龙川镇第一书记的带领下,由韦红艳校长带领第一小组六个成员,向龙川镇那合村九翁屯出发,打前阵的小组顶着烈日,翻山越岭,不仅完成了九翁屯的信息摸底任务,而且提前通知其它几个屯的村民在家等候,做好调查的准备。当晚八点钟,该小组成员回到学校后,马上对其余两个小组进行培训,以确保第二天工作顺利进行。

6月23日,那合村作屯和平门屯的工作小组6人,到六陋屯的14人分别于七点钟就出发。作屯是那合村最远的村屯,从村公所进去全是泥巴和石头小路,陡峭崎岖,山高路弯,险情四危,老师们克服种种困难,到达目的地后,马上进到村民家进行工调查工作,组员们充分发挥会讲壮话优势,用壮话和村民交流,上到八十多岁的老人,下到几岁的孩子,都进行细致询问,顺利完成任务,在回程时,又发生了意外,车发动不起来,村干部叫来村民,把车推起发动,终于能胜利启程,同样,上平门屯的两位老师也遇到了困难,由于坡陡路窄,他们所乘坐的中华小学的车爬到半坡无法动弹,于是老师只好肩背手提爬上去,我校两位老师体弱多病,其中一位刚动过股骨手术,但他们还是克服困难,直到下午四点,才完成了任务回到村公所。

同样,到六陋屯的路程也不轻松,车子只能到永乐华润村路口,还有四公里左右的山路要步行,老师们肩扛手提,顶着炎炎烈日,穿山涉水,行走在陡峭的山路中,到了六陋屯,他们顾不上休息,走家串户进行凋查摸底,争取在很短时间内尽可能了解到更详细准确的情况信息。

精准施策迅速打响教育扶贫攻坚战 第6篇

抓对象锁定,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一是锁定贫困家庭学龄人口。经教育部门和扶贫部门多轮双向调查核对,全市892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龄人口88551人。二是锁定贫困村所在地学校。全市892个贫困村所在地学校465所,其中幼儿园107所,小学140所,教学点195个,初中23所;其中薄弱学校406所(个)。三是锁定贫困村所在地学校教师5441人。

抓政策整合,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实施贫困生资助工程,确保所有学生都能有学上。除全面落实现有学生资助政策外,黄冈市对所有建档立卡接受学前教育的贫困家庭幼儿,每生每年补助生活费1000元;已实行校车专业化运营的县市区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由财政补贴,免费乘车;引导社会各界捐资,设立奖励基金,对考取全日制普通高校的贫困生给予一次性奖学金;县市区设立特困学生救助专项资金,对特困生予以特别救助,不让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贫失学。

实施贫困村所在地学校改薄工程,确保所有学生都有好学校上。调整安排2.94亿元资金,重点改善贫困村所在地学校办学条件,到2017年全市完成406所贫困村所在地薄弱学校改造任务,到2018年全市195个贫困村教学点实现与省级网络平台互联互通,使贫困村所在地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国家标准。

实施贫困村所在地学校教师提升工程,确保所有学生都有好老师教。优先培训贫困村所在地学校教师,轮训教师5441人;优先补充贫困村所在地学校教师,重点补充幼儿教师500名;优先安排对贫困村所在地学校支教计划,选派500名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优先提高贫困村所在地教师经济待遇,对全日制本科生在农村教学点任教的争取每人每年补助10000元,支教教师享受农村教师补助待遇,使贫困村所在地学校教师补充、培训、交流、保障到位。

实施贫困家庭“明白人”培养工程,确保每个家庭都有一名实用技术人才。对初中毕业未升入普通高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实行免费中职教育,对高中毕业未上高校的学生进行短期实用技术培训,优先推荐和帮助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创业。

抓责任落实,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建立责任体系。“一把手”负总责,分管同志具体抓,市、县、乡镇、学校、班级逐层签订责任状,实行包保责任制。建立任务清单。构建覆盖贫困村所在地每所学校、每个贫困家庭学龄人口的信息管理平台。分别建立贫困家庭学生资助、贫困村所在地薄弱学校改造、贫困村所在地学校教师培训、贫困家庭“明白人”培养等教育精准扶贫任务清单。建立帮扶机制。市县教育部门分别建立学生资助、薄弱学校改造、教师培训、“明白人”培养帮扶机制,明确责任领导和责任科(股)室,把扶贫的各项任务压紧压实。

抓检查考核,解决好“如何退”的问题。强化销号管理。对学生资助、薄弱学校改造、教师培训、“明白人”培养完成任务要及时登记销号。强化跟踪督办。定期检查通报贫困生入学、资助政策落实、教育项目实施等落实情况。强化考核结帐。将教育精准扶贫纳入县市区教育工作考评范畴,每年年底考核结帐。2017年、2018年分两批对10个县市区教育扶贫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验收。

扶贫攻坚战 第7篇

贫困学生有具体的帮扶措施、优质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项目资金优先考虑偏远学校, 初春时节, 走进武威市凉州区贫困乡镇、村社的学校, 处处能感受到教育精准扶贫带来的新变化。凉州区松树乡中截堡小学作为一个示范点, 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均衡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受到了上级部门的好评。这一成绩得益于教育精准扶贫松树乡学区负责人王仁元校长紧紧地握着帮扶干部张学科的手, 激动地说:“张站长啊, 你为咱们干了这么多实事好事, 明年了要好好再帮扶一下我们。”这是发自肺腑的表达, 更是凉州区教育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

2015 年以来, 凉州区教育部门对照省市精准扶贫教育支持计划实施方案, 转变思路, 创新机制,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提升职教服务功能,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落实各项帮助政策, 全区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选派7 名中小学校级领导到贫困片区帮扶支教这一举措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制度先行保障扶贫

想要在扶贫帮扶工作中突出“稳、准、全”, 做到“扶真贫、真扶贫”, 建立长效机制至关重要。为扎实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 进一步提升贫困片区农村中小学教育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武威市凉州区教育局以精准扶贫为契机, 根据”肃省教育厅省扶贫办《关于精准扶贫教育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 成立了贫困片区帮扶支教工作领导小组, 根据《关于精准扶贫教育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 突出工作重点, 强化工作措施, 创新工作方法。认真开展校级领导到贫困片区学校 (学区) 帮扶支教工作。对于实现教育均衡和改变薄弱学校现状, 提高整体教育水平, 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切实加强贫困片区帮扶支教工作, 扎实推进教育精准扶贫, 我们通过调研, 认真研究制定了《选派7 名中小学校级领导到贫困片区帮扶支教方案 (2015 年度) 》。选派7 名城区和农村示范性学校校级领导到贫困片区乡镇教学质量相对较差的学校挂职1 学期。并对帮扶支教工作目标、任务、时间、职责、督查、考核等方面做了详细安排和明确的要求”。武威市凉州区教育局副局长杨发寿介绍道。

凉州区会馆巷小学副校长张学科就是其中一员, 他被选派到凉州区松树乡学区, 挂任学区管理服务站副站长, 协助站长开展工作。2015 年秋季学期开学不久, 张学科就饶有兴致地前往松树乡学区。当到了地处莲花山脚下的松树乡学区。卸下铺盖卷儿, 望着干净而简陋的校舍和朴实的师生们的一刹那, 他已坚定了自己的思路:“我是来帮扶支教的, 不是来镀金赚资历的, 更不是来混日子的, 我一定要干点实事, 尽全力想方设法帮扶他们”。张学科对记者说出了当时内心的真实想法。

根据凉州区教育局的具体要求, 帮扶干部要充分利用示范校挂职领导管理工作优势, 调动原学校的教师资源和教学资源, 做到教育资源共享。努力实现带动一批教师, 一批学生, 改变一方教育的目标。全力协助站长或校长开展工作, 帮助理清学校 (学区) 发展思路, 制定“十三五”学校发展规划, 有效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健全现代学校管理制度, 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积极构建高效课堂,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搭建城乡教师互动平台, 提高教师施教能力和水平。结合特色学校建设, 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学校党组织建设, 抓好组织、制度、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

帮扶贵在方式精准

在有教无类的教育期许面前, 教育扶贫基础性、先导性作用的发挥显然离不开“精准”二字。子日:“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张学科在松树乡的帮扶工作紧紧围绕“精准”这一核心, 他严格落实区教育局的要求。为了让帮扶工作精准到位有实效, 张学科深入松树乡六所小学和一所中学开展调研工作, 与各校领导和老师们深入地交谈, 记录下他们各自的困难和需求;进入课堂听课, 课余交流评议, 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 并对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给予了合理科学的指导;实地察看校舍和各个功能室, 将各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并根据调查结果梳理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帮扶思路, 对症下药, 很快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帮扶松树乡中小学教育工作计划》, 这一刻, 他对今后的帮扶工作充满了信心。

在帮扶期间, 张学科从被帮扶学区各校需要入手, 积极搭建教学研讨交流平台, 多方面提高松树乡学区教师教学水平, 提升教师专业化成长。一是“走出去”, 松树乡学区6所小学将近60 位老师, 每天每校各选派2 位老师到会馆小学参加中职教师名师评选示范课观摩活动。在为期两周的示范观摩活动中, 参如观摩活动的老师每天除了听取中职教师的2 节公开评优课之外, 还要随机进入班内听取观摩2节常态课, 起到了整体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作用。二是“请进来”, 他邀请会馆巷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三课优秀教师各两名, 分两天到松树学区送教下乡, 开展献课活动。松树乡学区的师生收获的不仅仅是六堂精彩的课, 更多的是那课堂中充溢着的爱, 爱的教育在师生们之间传递、浸润。

同时, 针对松树乡学区教学常规中的问题, 张学科敏锐地发现, 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关键。他积极创新, 开展全学区网络集体备课工作, 进行岗位帮扶。他将会馆巷小学实行了三年的集体备课制度, 依据松树乡学区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完善, 制定了《松树乡学区集体备课方案》, 借鉴科学先进的教学设计模板, 成立了16 个备课QQ群, 他积极给各校备课组指导督促, 在QQ群里老师们合理分工, 进行先后四轮备课。这种经过四轮打磨备出来的导学案, 博采众长、集思广益, 大大提高了备课的质量, 为创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打造了坚实而有效的前战, 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解决问题才是硬道理

在教育扶贫的过程中, 是否聚焦最迫切、最关键、最突出的困难与问题, 能否做到任务明确、措施得力、实施有效, 应该成为评价教育扶贫成效的重要标准。也就是说, 是否解决实际问题, 是评价帮扶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标准。

凉州区农村地区范围广大, 在广大农村地区, 学生的家庭教育不当或者欠缺是教育的一个短板。针对这一问题, 张学科邀请武威明德文化推广中心的讲师为松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及家长做了“家校携手、共育良才”道德知识讲座。讲座围绕青少年心理障碍、价值观偏离、家庭教育误区等问题, 结合国学《道德经》《孝经》等国学经典理论, 做了客观、全面的剖析, 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 就如何培养一个健康、乐观、上进、适应性强的孩子, 给师生及家长送上了一道丰盛的精神食粮。不但使学生受到了教育, 也给教师教育学生、家长教育子女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2015 年, 凉州区会馆巷小学数次为松树镇贫困村莲花山、冯良寨等6 所小学捐赠图书、电子白板、投影仪、桌凳等物品, 以实际行动为教育精准扶贫出了一份力, 为松树学区学校全面建设献上了一份爱心, 为实现城乡学校交流融合、均衡发展尽了一份力量。“自会馆巷小学副校长张学科挂职松树学区副站长以来, 会馆巷小学与松树学区扎实地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扶贫帮扶支教活动, 对我们的支持力度很大”。松树乡学区负责人王仁元说。

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工作的助力器, 是提高教肓教学质量的关键。没有教育研究的教学工作是机械呆板的、是没有创新的, 甚至是不科学的。在松树乡挂职帮扶以来, 张学科发现, 松树乡学区中小学的教育课题研究这处田是荒芜的, 急需要恳荒播绿, 让它焕发生机。面对这一状况, 他在该学区中小学教师大会上做了教育课题申报立项培训讲座。就课题选题、论证、撰写申报材料、在课题立项平台上申报立项等程序内容做了细致的讲解, 举了实例, 指导了方法。使许多老师茅塞顿开、跃跃欲试, 开启了松树乡学区的教研新常态。

扶贫攻坚战 第8篇

一、深刻领会习近平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尽管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4 年人均GDP达到7000多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已属于中高收入国家,但是由于发展不平衡,全国贫困人口规模仍然很大,贫困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支持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职责。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全国要重视起来、动员起来,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把扶贫开发放在心上、抓在手上。

“必须时不我待地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决不能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掉队”。“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贫困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扶贫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定信心,奋力攻坚。要充分认识到,“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只有五、六年了,但困难地区、困难群众还为数不少,必须时不我待地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从总体上、总量上实现小康,更重要的是让农村和贫困地区尽快赶上来,逐步缩小这些地区同发达地区的差距,让小康惠及全体人民,这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现实需要。

“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理清思路、找准路子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理清思路、找准路子,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找准突破口。继续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是扶贫开发的重要基础。“抓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起码学会一项有用的技能,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贫困地区要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扶贫产业,“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不要在贫困地区大搞不符合当地实际的项目。”做好移民搬迁扶贫工作,通过移民搬迁扶贫安置一批贫困人口。扶贫开发要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在贫困地区实施的扶贫项目特别要同时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对各类困难群众(扶贫对象)要在确保他们享受国家各种普惠性政策的基础上,还要采取特惠性的支持,要编织好“社会安全网”。

“要增加资金投入和项目支持,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乡因族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施法,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根本目的,就是确保党和政府的政策实惠落到贫困群众身上,确保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尽快实现稳定脱贫的目标。这一思想为精准扶贫战略的不断完善指明了发展方向,为实现不断提高扶贫开发效果提供了行动指南。

“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凝聚全党全社会力量,形成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扶贫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减贫目标的实现是行业扶贫、专项扶贫、社会扶贫共同作用的结果。持续减少贫困、打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扶贫攻坚战需要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的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党委政府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是“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的核心,更加广泛动员社会参与扶贫是“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的重要来源。做好社会扶贫工作,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继续打好扶贫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

“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摆脱贫困首要意义并不只是物质上的脱贫,更重要的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贫困地区尽管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发展水平较低,但也有各自的有利条件和优势”。扶贫开发最为重要的是,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群众战胜困难的信心,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高贫困村基层组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保障。把加强贫困村基层组织建设、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推进扶贫对象的组织化列为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发挥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在提高贫困村基层组织、各类合作组织以及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的作用,为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奠定基础。

“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是我们的最大政治优势。”强化扶贫开发工作领导责任制,把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重在乡村的管理体制,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要求各级干部要把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认真研究扶贫开发面临的实际问题,创造性开展工作。要采取时间倒排方式,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打好扶贫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内涵极其丰富,内容博大精深,深刻揭示了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特征和科学规律,精辟阐述了扶贫开发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实现途径,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是做好“十三五”期间及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

二、客观研判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目前,全国有14 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592 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2.8 万个贫困村、2948.5 万个贫困户、7017 万贫困人口。贫困人口超过500 万的有贵州、云南、河南、广西、湖南、四川6 个省区,贫困发生率超过15% 的有西藏、甘肃、新疆、贵州、云南5 个省区。这些数字凸显了扶贫脱贫形势的严峻性。到2020 年,7000 多万贫困人口要全部脱贫,贫困县要全部摘帽,时间十分紧迫。6 年时间,平均每年需要减少1200 万人,任务相当繁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和积累的经验,为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奠定了基础。三十多年间,我国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明显提高,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率先实现联合国千年目标的主要任务,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扬。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扶贫开发作出新的部署,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进展。2014 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为7017 万人,比2011 年减少5221 万人,年均减少1740 万人。2014 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6610 元,达到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水平的65.3%,实现了连续三年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着力推进扶贫开发六项机制创新,初步完成建档立卡、派出驻村工作队、强化扶贫资金监督管理等精准扶贫基础工作,建立了贫困县考核和约束机制。实现了更广泛的社会动员。

扶贫开发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突出短板,仍存在诸多突出问题和挑战。一是贫困人口规模大,贫困程度深。现有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减贫边际难度不断加大,增收难度加大,贫困代际传递趋势明显,是难啃的“硬骨头”。二是内生动力和发展能力弱。老少边穷地区贫困问题集中,贫困人口“两低”现象(受教育程度低、健康水平低)比较普遍,自我发展能力弱。建档立卡贫困村70.8% 没有集体经济,内生发展动力严重不足。三是致贫原因复杂,返贫风险增加。剩下的贫困人口致贫因素较多,因病致贫、因学致贫突出,缺资金、缺技术普遍,因灾返贫、因市场风险返贫常见。四是区域性贫困凸显,发展基础差。全国12.8 万个建档立卡村中,6.9万个行政村不通客运班车。87.1 万个自然村中,有33 万个不通沥青(水泥)路。贫困地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20 个百分点。建档立卡户中有652 万户饮水困难,580 万户饮水不安全。贫困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偏低,市场主体发育不足、市场体系建设滞后,产业发展处于价值链低端。贫困县的存贷比普遍在40% 左右,储蓄外流严重。五是扶贫政策针对性不强,特惠支持不足。已有政策落实不到位,财政投入明显不足,行业支持缺少特惠,工作责任落得不实,社会动员支持体系薄弱。

三、坚决打赢既定时间节点的扶贫开发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于补齐“短板”,其中必须补好扶贫开发这块“短板”,坚决打赢这场扶贫开发攻坚战。

深化认识,这是打赢攻坚战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扶贫开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发出了到2020 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动员令。全国扶贫系统要在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确保到2020 年,消除绝对贫困,现国家扶贫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区域贫困,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扶贫开发由重点消除绝对贫困向减缓相对贫困转变,由主要解决农村贫困向统筹解决城乡贫困转变,向实现共同富裕迈进。

落实责任,这是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基础。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按照中央要求,扶贫开发要落实好四个责任:一是把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落实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责任;二是用好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办法这根“指挥棒”,落实贫困县的主体责任;三是制定行业部门扶贫考核办法,落实中央部门的行业责任;四是层层建立目标考核责任制,落实扶贫系统的工作责任。

精准扶贫,这是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的核心。精准扶贫,一定要精准施策。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采取不同的脱贫措施,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切实推进精准扶贫机制创新和精准扶贫十项重点工作、十二项工程。完善建档立卡,摸清贫困底数,实现动态管理。逐村逐户分析致贫原因,找准脱贫门路,制定脱贫规划,确定帮扶措施。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实施分类施策,各地结合实际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

改革创新,这是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动力。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继续深化精准扶贫机制改革,包括贫困县考核、干部驻村帮扶、精准扶贫、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金融服务、社会参与、贫困退出等方面。不断完善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构建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建立统筹整合资金用于扶贫开发的机制,创新金融扶贫、土地支持等政策。探索旅游扶贫、光伏扶贫等新型扶贫产业、资产性收益扶贫等新型扶贫模式,探索开发式扶贫和保障式扶贫相结合、区域发展和精准扶贫到村到户相结合等新型扶贫机制。提升市场机制的益贫性,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穷人,走共同富裕之路。

扶贫攻坚战 第9篇

把准导向,勇敢担负脱贫历史责任

目前,兴国县仍有29338户、108334名贫困人口。由于长期以来带着贫困县的帽子,县级财力主要靠上级转移支付,贫困群众主要靠政府救济,不少干部群众习惯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针对这一问题,兴国县坚持把推动思想解放、观念转变放在首位。通过制作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语录牌、公益广告,组织赴兄弟县市学习考察等方式,引导全县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认真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明确的“脱贫摘帽”要求,贯彻好省委、省政府作出的全力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决定,切实担负起让兴国苏区人民一起共享全面小康社会成果的历史责任。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觉践行“三严三实”,牢固树立“守着贫困县的帽子,就是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观念,把主要精力和各类资源放在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上来。坚持扶贫先扶志,努力改变贫困群众的精神面貌,激发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动力,引导贫困群众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计划从2015年起,每年至少脱贫3.5万人以上,力争5年任务3年完成。

精准识别,确保贫困人口一个不落

兴国县积极探索“农户申请-村民小组评议-组级公示-村民代表大会审核-村委会公示-乡镇人民政府复核-村委会公告”的精准识别七步法,对贫困群众进行全面识别核实,这一做法在赣州市推广。组织26支工作队、304个工作组、4518名“三送”干部,开展精细识别“回头看”,实行摸底全程公示、录像、记录、建档立卡,确保扶贫对象识别精准度。将贫困户致贫原因细化为因病、因残、因灾等23大类47项。把帮扶意愿细化为产业、搬迁、教育、就业、保障、金融扶贫等6大类42项。在综合梳理信息的基础上,初步归纳了465种具体帮扶类别。特别是还从纯低保户中筛选出686户具备脱贫条件、有发展意愿的对象进行帮扶。结合分类,制订出台了“1+N”政策体系。“1”即制定一个总体实施方案,“N”即初步制定了产业扶贫、搬迁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保障扶贫、金融扶贫等子方案。其中产业扶贫细分为16个具体方案,每项产业均有一个方案、一个标准、一套措施。同时,制定了《贫困户进出管理办法》,对贫困户实行动态管理;通过创建微信平台公开进出信息。

精准发力,着重提升脱贫造血能力

立足长远,以产业扶贫为核心,不断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为脱贫致富提供最根本的保证和最持久的支撑。因地制宜,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扶持有条件的贫困户重点发展油茶、烟叶、肉牛、蔬菜等16项扶贫产业,实现脱贫增收。出台系列产业扶持政策,采取以奖代补、提供种苗、提供小额贷款等措施帮扶贫困户。如,贫困户露地种植蔬菜2亩以上的,补助基础设施建设费、农资种子费1000元/亩。其中,着重实施油茶产业精准扶贫,制订了油茶产业发展五年规划,计划开发油茶20万亩,实施油茶产业扶贫兜底全覆盖。注重龙头带动作用,鼓励发展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业基地、农民合作社,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如,兴国县长冈塘石现代烟草农业示范点,按照“扶贫驻点、合作社引领”的模式,实现烟叶产业与精准扶贫有效对接,今年按照“烟叶产业扶贫+基地务工”措施,不仅带动8户贫困户种植烟叶82.5亩,贫困户户均年收入预计达2.3万元。还在生产过程中组建育苗、机耕、植保、运输、采收烘烤、分级扎把等专业服务队,有效解决30户贫困户就业。同时,探索将产业发展与义务教育学校营养餐配送服务进行融合。兴国县有中小学424所、学生9.5万人享受营养餐改善计划,每人每餐的补助标准4元,每天需要消耗蔬菜2.86万公斤、猪肉1.44万公斤,每周需要鸡蛋和鸡腿9.7万只。基于这一稳定市场需求,兴国县通过公开招投标确定营养餐食堂供餐食材“四统”(统招、统购、统配、统送)配送企业,要求服务企业建立规模绿色蔬菜种植和生猪、禽类养殖等种养基地,带动贫困户发展种养业。

精准施策,打好扶贫攻坚系列组合拳

坚持标本兼治,多措并举,做好扶贫工作。大力实施就业扶贫。以兴国职校为培训载体,通过实施“中职学历教育”和“兴国表嫂”家政服务、“金蓝领”、“阳光工程”、“雨露计划”职业技能培训,力争三年内全县165个贫困村每村至少有3人接受“中职学历教育”,全县有就业条件的贫困户每户每年平均有一人次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同时,通过购买农村保洁员、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2214个,吸收年纪大、文化水平较低、无专业技能的贫困对象就业;在工业园区梳理适合贫困对象的就业岗位3683个,供不同类别的扶贫对象选择就业。医疗扶贫方面,计划实施新农合二次补偿,政府按每人每年15元的标准,统一为精准扶贫对象购买重大疾病商业补充保险,对参合贫困户家庭成员,减去新农合、大病保险及民政救助等已报费用进行二次补偿,确保自负费用控制在医疗总费用10%以内,努力让贫困群众得到最大实惠。同时,综合实施搬迁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等措施帮助群众脱贫增收。

精准对接,广泛汇聚各方帮扶力量

扶贫攻坚战 第10篇

由县扶贫办主办、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渑池县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在渑池县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举行。

此次培训针对在贫困村有创业意向或从事创业活动的人员, 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及扶贫带动能力等, 并计划由他们吸纳和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脱贫的专项扶贫工作。为了更好地完成此次培训任务, 有效做好扶贫带动工作,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准备, 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聘请专业精干的授课教师, 力争确保培训的质量。培训采用“理论学习+实地考察+创业演讲”授课模式, 为期20天。通过对“企业经营管理”“制定创业计划”等理论课程的学习, 学员初步明确了创业方向和思路;创业计划演讲让学员积极参与创业计划的设计, 同时扶贫办、人事局等相关负责人组成的评审团帮助解决学员的创业困惑。另外, 对优秀企业的参观学习让学员深切感受到创业者的魅力, 也坚定了学员的创业信心。

扶贫攻坚战 第11篇

一、认真落实“纲要”精神,扶贫攻坚呈现新局面

贵州省是全国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纲要”确定的武陵山、乌蒙山、滇桂黔石漠化三大片区,覆盖该省65个县。此次调研,我们欣喜地发现,贵州省及毕节市落实“纲要”精神,明确责任、创新机制,真正花了心思、下了大力气,有不少工作亮点。

(一)强化组织保障,明确责任分工。“纲要”颁布实施后,依托综合政策体系推进扶贫攻坚已成共识,分管“三农”工作的副书记,省委常委、统战部长和分管农业的副省长牵头武陵山、乌蒙山、滇桂黔石漠化三大片区的攻坚工作,37位省领导定点联系县乡,80个厅局挂钩帮扶,51支党建扶贫工作队伍联系帮扶,建立干部下基层、党建扶贫、定点帮扶、对口支援等多项保障机制,将“十二五”片区扶贫攻坚目标量化、任务分解,具体项目责任落实到人,确保片区扶贫攻坚政策落到实处。

(二)瞄准突出问题,集中力量办大事。

一是力抓退耕还林,促进恢复生态。毕节市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的机遇,共实施坡耕地退耕108.4万亩。实施退耕还林的农民得到了补贴收入,劳动力也从低产的地里解放出来。我们到了2006年曾经调研过的大方县羊场镇穿岩村,座谈中了解到,该村劳动力一半外出务工,一半搞豆干加工,绝大部分家庭已经脱了贫。

二是力抓生态产业,促进群众增收。近年来,贵州省将核桃等生态产业作为财政扶贫开发的重点。2008—2012年,该省累计整合用于支持核桃产业的扶贫资金、巩固退耕还林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等达19亿多元。

三是力抓教育事业,促进转移就业。毕节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昌旭在座谈时谈到,毕节正在双山新区建设几所职业学校,打造毕节的职教城,通过提升贫困劳动力的职业技能促进稳定就业。一手抓劳动力培训,一手抓下一代教育,帮助群众就业,促进人口转移,有效减少了依靠贫瘠土地刨食的人口,大大缓解了当地资源承载压力。

四是力抓危房改造,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贵州省以农村危房改造为平台,整合危房改造补助资金、扶贫资金和生态移民资金,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2008—2012年,该省累计整合各方投入达161多亿元用于危房改造和生态移民,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地区群众的居住条件。据大方、赫章县介绍,目前30%以上的农户房屋都进行了改造。我们所到的村组,看到通行政村的道路大都已硬化,大部分村民房屋都已整修过,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三)开展综合扶贫,多方消除致贫因素。综合扶贫政策对毕节市这样的贫困地区,减贫效果确实很明显。除退耕还林、农村危房改造、地质灾害防治等生态政策、减灾政策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外,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减轻了贫困家庭的教育负担。

(四)坚持规划到户,落实责任到人。到户扶持机制是扶贫攻坚的关键环节,也是政策落实的困难环节。毕节市大方县党政系统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及县委常委带头,帮助所在村量身制定扶贫开发方案,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同时,组织党建扶贫队伍、部门帮扶力量进行对口支援,引导加大对贫困村的投入力度。此外,大方县抽调机关干部驻村蹲点帮扶,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摸底调查,切实帮助贫困农户解决困难、发展生产。

(五)取得的成效。

一是贫困状况基本缓解。据毕节市扶贫办提供的数据,按照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贫困标准,该市农村贫困人口规模从2011年的250.05万人减少到2012年的207.04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3354元增长到2012年的4926元。

二是生态环境极大改善。我们所到的大方、赫章县山大沟深,进村入户,往往需要转山而行,大家看到满山植被,对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相结合取得的成效感到欣喜。

三是产业发展初显成效。在扶贫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大方县大山乡高峰村参加生态养畜项目的农户达到了57户,养殖大户刘国永两年发展出山羊105只。雨冲乡油杉河村利用退耕还林后恢复的自然景观发展乡村旅游,吸引了重庆等城市的游客前来避暑度假。此外,走访的部分村庄,核桃、中药材产业虽然还没有进入盛产期,但也已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四是思想观念明显转变。不同于以往调研,这次走访、座谈中,村民们反映生活困苦的少了,反映发展中困难的多了,请求政府补贴救济的少了,恳请支持发展的多了。此外,生产成本、融资困难、经营风险等市场问题,也成为大家座谈的重点,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正悄然转变到发展生产上来。

五是干群关系更加密切。百姓得到政策实惠,生活改善了,党、政府和贫困群众的关系也就密切了。在高峰村座谈时,村民史梁军用一首顺口溜表达了对近年政府扶贫工作的评价,“国家政策真是好,各层各级领导往下跑,房子院坝小路都搞好,有病国家医,钱粮若缺少,政府帮忙找,这个社会真是好,感谢各层各级的领导”。

二、客观认识贫困现状,准确把握扶贫形势

(一)贫困状况依然突出,群众收入相对较低。按照家庭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标准,贵州省2012年末仍有贫困人口923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6.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6倍;同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753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2012年末,毕节市仍有农村贫困人口207万人,贫困发生率仍达26.1%,而赫章、大方两县,贫困发生率更是分别高达32.8%(2012年末)和40.8%(2011年末)。农民收入方面,2012年,毕节市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4926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2.2%,赫章、大方两县分别为4577元、5006元,均处于较低水平。

nlc202309020407

(二)脱贫“硬骨头”特征明显,脱贫难度突显。

一是发展的自然资源条件差。一方面,毕节市所属县区大都山大沟深,该市现有坡耕地面积1500万亩,其中:25度以上的206万亩,15—25度的484万亩,分别占坡耕地面积的13.7%和32.3%。赫章县地貌形态中,坡地、丘陵分别占比76.2%、12.5%,平地仅有11.3%。全县57.9%的土地属于喀斯特地形,岩溶山区土层薄、蓄水困难,不宜耕作。另一方面,这些地区却地处重要的生态区位,大多列为限制开发或禁止开发区。部分地区虽蕴藏矿产资源,但开采难度大、生态环境成本高。

二是发展的人力资源严重不足。一方面,毕节市农村成年劳动力大多是小学初中毕业,缺乏有竞争力的就业技能。返乡农民工在外从事的工种以泥水匠、苦力活为主,赚得的收入有限。另一方面,随着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留守的多以老人、儿童为主,条件稍好的村庄有些返乡的大龄劳动力,农村日渐“空心化”的问题总体比较严重。这些老人干不了高强度的体力活,加之技能短缺、经营意识差,靠他们在贫瘠的山村里闯出致富的新路子,确实不容易。特别是贫困家庭,因为自身能力不足等因素,往往更难以参与扶贫项目,难以从扶持政策中受益。

三是发展的成本十分高昂。都说要想富先修路,可贵州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往往高出其他地区数倍。村内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也很高,山区群众因地理条件限制,居住相对分散,村内各户远则相隔半天路程。无论是通路,还是供水、供电,都额外增加了难度。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巨额投入。

(三)贫困的差异性明显,扶贫形势较为复杂。毕节市村组、家庭之间的差异也非常明显。有的贫困家庭有着多个学龄孩童,帮助孩子更好地接受教育是当务之急;有的贫困家庭以青壮年为主,促进转移就业就能帮助彻底脱贫;还有不少的贫困家庭成员大多是老弱病残,需要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政策发挥更大作用。地理位置、资源条件、人口素质和民族文化等因素相互交织,使得减贫工作形势非常复杂。

三、关于加快推进农村扶贫攻坚的政策建议

(一)切实落实减贫责任。农村致贫因素复杂,贫困差异性较大,扶贫攻坚的重心应该在地方,责任落实主要靠地方。“纲要”明确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按照这一要求,贵州省在明确扶贫开发责任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其经验做法值得总结。这就是省级党政一把手要对扶贫开发负总责,并实行主要领导定点联系片区制度,明确每个片区的联系部门。省级政府要统筹整合扶贫资源,协调衔接行业部门的减贫政策,切实加大扶贫投入。要进一步促进“县抓落实”,明确县级政府责任。大方县“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实践表明,明确的权责机制是推动扶贫工作的有效力量。贫困地区县级政府更应该将扶贫开发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各项工作的负责领导,根据项目建设内容明确牵头部门,建立定点联系制度明确责任人。要进一步理顺政府层级责任划分,既要避免上级政府大包大揽瞎指挥,又要避免下级政府依赖上级政府决策,为逃避责任寻找托辞。对于各级政府的事权责任,均应力求任务明确、责任明晰、目标可考核。

(二)进一步明确减贫思路。

一是狠抓培训和教育,走出大山就业脱贫。从贵州省调研走访的村庄来看,转移就业依旧是贫困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途径和增收的重要来源。贫困地区特别是就地脱贫无望的贫困山区,政府应积极支持青壮年劳动力接受适用技术培训,掌握一技之能,帮助具备条件的青壮年劳动力走出大山。教育的减贫效果非常明显,要继续将教育作为缓解贫困问题代际传递的主要抓手。对于尚处于学龄阶段的贫困家庭孩子,政府要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研究解决他们在受教育过程中面临的突出困难,帮助贫困家庭青少年一代通过读书受教育走出大山,带领整个家庭稳定脱贫。这样也可以促进减少这些地区的人口,从而缓解资源环境压力。

二是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支持留守群众脱贫。随着城镇化发展和转移就业,留守贫困家庭虽然出现老龄化、“空心化”趋势,仍需要立足大山,因地制宜谋出路。贵州省及毕节市通过扶贫开发和生态建设相结合,发展核桃、林下种植、林下养殖、乡村旅游等生态产业,其经验值得借鉴。要进一步挖掘核桃等经济林的增收潜力,同时考虑林业作物生长期长、见效慢的特点,推广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等混合模式,通过“以短养长”的形式,保证贫困家庭的当期收入。利用草坡资源和部分陡坡耕地退耕还草,可以发展肉牛、肉羊产业,既增加农民收入,又可增加牛羊肉市场供给。在生态环境改善的背景下,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发展生态旅游、休闲旅游产业,拓宽贫困群众的增收渠道。此外,继续整合资源投入,对居住在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频发地区的贫困户,尤其难以转移就业的,通过移民搬迁改善居住条件。

(三)着力创新扶贫机制。

一是创新扶贫开发到户扶持机制。大方县“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做法,为完善扶贫开发到户扶持机制探索了经验。虽然当前农村收入普查难度较大,但各地创新机制,结合统计部门监测获得的贫困规模数据,通过民主评议的方式进行了贫困家庭识别。贫困识别只是到户扶持的第一步,要摸清贫困家庭的具体情况,特别是年龄结构、劳动力构成、受教育程度、产业发展潜力等情况,分类制定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作为完善到户扶持机制的着力点。并根据扶持政策的内容,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作为落实到户扶持机制的制度保障。

二是建立有利于实施差异化扶持政策的管理机制。从调研情况看,贫困家庭之间的贫困状况、致贫原因和表现形式存在明显差异,需要强化政策设计,实施差异性扶持政策。管理机制上,最重要的是要将扶贫决策、资金安排的重心下移,便于熟悉情况的基层政府制定科学的差异化政策。要完善部门之间、政策之间的协调机制,使贫困家庭获得更多倾斜支持。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扶贫决策机制,强化减贫政策的成本效益分析,根据贫困差异选择不同的扶持方式。

三是创新发挥市场导向作用的支持机制。政府开发式扶贫的落脚点是要支持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增收进而脱贫的有效途径。这一过程中,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应该成为政府支持扶贫开发的重要原则。相对而言,贫困地区市场发育不充分,市场意识不强,容易出现脱离市场盲目决策或政府大包大揽的现象。因此,政府要更加注重支持、引导市场主体在开发式扶贫中发挥主导作用。具体而言,政府不应过多干预市场能够自发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重点弥补市场机制存在的不足,包括改善产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条件,优化市场环境以引导投资,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发展生产中面临的困难等。

四是创新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的引导机制。坚持开发扶贫的基本方针,要充分重视贫困群众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作用。决策上,要引导贫困群众根据资源条件,特别是市场需求,自主选择增收产业,政府提供必要的服务、引导,而不是代为决策、运动式地推广。项目实施上,要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使其最大程度参与到生产经营活动、产业发展过程中去,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主要提供指导和帮扶。收益分配上,要支持和引导建立良性、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使贫困群众最大程度受益。为此,要进一步强化扶持政策设计,政府的扶贫开发投入要突出重点,通过瞄准关键环节、解决借贷难题、提供技术支持、改善市场环境等方式,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发展的瓶颈制约。要坚持“扶贫不养懒、重视不包揽”,切实引导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支持通过自力更生脱贫致富。

五是创新有利于基层政府真抓实干的激励机制。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在扶贫攻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服务职能。要在坚持公平的基础上,设计新的激励考核机制。通过干部任用、资金奖补等手段,调动地方政府支持扶贫开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提高扶贫开发成效。

责任编辑:宗宇翔

扶贫攻坚战 第12篇

一、树立必胜的信心,抓好扶贫开发工作

1、落实扶贫政策。

近年来,中央、省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和扶贫开发政策,我们要把党和政府的扶贫开发政策、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支持农民增收的政策原原本本传递给乡亲们,把政策一丝不苟、毫不走样地落实到基层,让乡亲们真正享受到政策的好处。这就要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扶贫攻坚力度,瞄准大资源、大交通、大企业以及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智力扶贫、贫困群体等项目建设,让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直接受益,从而着力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2、找准发展路子。

思路正确打胜仗,思路错误打败仗,没有思路乱打仗。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城步农业农村发展不能再走“穷”路子了,要坚持“脱贫不等不靠.致富敢闯敢冒.希望马上就到”,理应加快“四化”同步发展,要把握机遇,自觉把扶贫攻坚融入到“四化”同步发展的进程中,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文化潜力开发好、建设好,要凝聚要素,用足用好政策,优先解决瓶颈制约。抓紧规划落到实处,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重视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其次建立扶贫新机制,加大扶贫攻坚力度,以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为平台,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分工、各方参与,合力攻坚”机制,把专项扶贫与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结合起来,形成扶贫攻坚合力,加强武陵山片区项目合作与规划对接,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快扶贫开发进程。

3、优先发展社会事业。

我们过去穷,穷在教育上,人的素质低。因此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是根本的扶贫之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实施“雨露计划”加大技能培训,不断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除了教育扶贫支持外,我们还要加大人才保障力度,积极建好基层六支队伍。一是把最适合的同志选到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岗位上。二调动农村致富能手的积极性,为他们创业搭建平台,给予支持,发挥带动群众奔小康作用。三是关心基层干部,实绩突出的干部要优先提拨使用,村支致富带头人要定期表彰。四是努力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五是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六是努力引进培养一支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以此激发欠发展地区的内生动力和解决贫困地区能力不足的问题。

4、有良好的成功经验。

近几年来城步值得推广和借鉴的成功经验。一是坚持瞄准贫困群体。针对新情况和新特点,十二·五期间全县125个高寒村和30个国家贫困村、40个省级贫困村,全力实施整村推进,覆盖全县80%以上的贫困人口,通过有针对性的扶持,使贫困村的面貌有较大改观。二是坚持参与式扶贫方针。近几年来,城步县继续坚持参与扶贫。比如,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实行公告、公示、公开透明,群众公开推选贫困户,受扶对象张榜公布,扶持项目交群众讨论,项目实施由群众全程参与等等,充分调动了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增强了扶贫效果。三是坚持突出工作重点,坚持进村入户的原则,狠抓整村推进、劳务培训、产业化扶贫、科技扶贫、社会扶贫等重点工作不放松,有效提高贫困乡村饮水、用电、行路、上学、就医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四是坚持创新扶贫机制,先后制定县扶贫工作责任制及百分制考核办法,扶贫系统目标考评责任制及考评标准。改革扶贫资金分配下达,扶贫项目审批监管,两项制度和劳务培训补助等程序,创新党员干部包户、领导干部带领机关部门包村、能人大户帮带等扶贫模式,为城步扶贫开发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二、实施扶贫攻坚对策

当前,扶贫开发工作的形势和政策措施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既面临着新机遇,也面临新挑战,要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为契机,发扬“钉钉子”精神,切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1、机制改革创新。

项目申报,资金使用权全部下放到村。各村专项扶贫资金数额在村务公开栏上进行公示,明确告知村民扶贫资金的使用范围和禁止使用范围,以及扶贫资金的报账程序,各村扶贫项目立项申报必须要召开村民群众代表大会讨论确定,形成集体意见报乡镇审核汇总后,再上报县扶贫办。在项目实施过程中,10万元以上工程项目实行预算预审,30万以下工程项目由村、支两委和驻村扶贫工作组确定施工单位后报乡镇审核确定,30万元以上工程项目一律实行招投标,工程完工后与县财政、审计、驻村工作组联合验收并经审计决算后在村务公开栏上再次予以公示,群众无异议后才能凭审决算书报账付款,以确保各村扶贫资金安全,工程质量优良。

2、加强理论学习,扎实做好惠民工程。

按照扶贫考核的要求,加强扶贫理论学习和扶贫政策的学习,加强工作研究,提高服务贫困群众能力和水平,推动扶贫工作上新水平。在继续抓好15个省贫村、9个国贫困村和22个高寒山区村扶贫工作的同时,2014年计划新增36个高寒山区村的脱贫解困工作。新增各村必须由群众推荐1-2名扶贫资金和工程项目监督员,工程验收和报账监督员要审核签字。春节后对村支两委、监督员进行培训,上好四堂课,一是请农业专家上好实用技术课,二是请工程师上好工程质量管理课,三是请县检察院领导上好法制课,四是由县扶贫办上好扶贫项目资金管理课,确保扶贫项目的每个环节都是阳光操作,规范管理。

3、推进两项制度和”雨露计划”工作。

2013年城步县还有6.39万贫困人口,按照“村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标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对每个贫困户建档立卡,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地制定帮扶措施,在10月份完成该项工作,并录入全国贫困农户信息系统,实行信息化管理,同时该办将参照“两项制度”识别对象的成功经验。通过制定实施方案,按照公开、公平、平等的原则,明确补助标准和范围通过村委会和乡镇签字认定,报县扶贫办牢核并进行公示对帮扶核工业实进行打卡到户。

4、抓好社会扶贫工作。

全力协助商务部在城步县开展的定点扶贫工作,全力配合省、市扶贫工作组在该县开展的建设扶贫工作,同时健全干部驻村帮扶机制,突出建设扶贫工作机制的完善。建立“领导抓、抓领导”的建设扶贫工作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建设扶贫工作的各项制度;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支持建设扶贫工作,形成合力。突出多层次的督查和指导。乡镇包片工作人员的经常督查;县牵头单位组织重点督查;县建设扶贫全面督查。选派最优秀干部到贫困村指导帮扶。突出工作业绩的考核和考评实行驻村工作组长,组员考核,管理建设扶贫单位可单独进行评优,评先指标由人事部门单列。同时,加强和改进宣传工作,大力宣传扶贫开发的成就、经验和先进典型,广泛宣传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方针政策,努力营造大扶贫的良好的氛围。

5、重视扶贫考核。

严格按照中央、省《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的要求执行,认真将工作责任分解到责任单位,责任人、责任领导以及工作组、村支领导,制定了工作方案和时间表,实事求是地做好自评工作,严把数据关,按时报道考核材料,切实做好每年扶贫开发考核工作,力争在全省考核位次上一个新台阶。

三、实施精准扶贫,全力实现扶贫攻坚新突破

1、实施精准扶贫。

实施精准扶贫,加快脱贫致富是汪洋副总理反复强调的重点工作。城步属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由于贫困程度深、返贫问题突出、人口素质低,扶贫攻坚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就需要我们实施精准扶贫,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贫困农户身上、真正用在贫困的地方。就必须扎实做好五个到村到户扶贫,促进加快脱贫,一是“结对帮扶到村到户”,主要是强化扶贫责任。实现定点扶贫全覆盖,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与社会扶贫有机结合,形成扶贫攻坚合力。二是“产业扶持到村到户”。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旅游业,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和种养殖大户。三是“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大力实施新型农民培养工程,着力培养贫困地区农村特色产业示范带头人,科技种植养殖能手、农民经纪人。四是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入户。主要是改善贫困群众居住条件,让困难农户真正受益。五是“基础设施到村到户”。主要是改善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畅通美化、安全便捷的“小康路”等扶贫实事。

2、创新扶贫产业发展机制,加快产业化致富。

城步有良好的自然资源优势和气候优势,为此我们要精心谋划,精雕细琢,按照“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扩大规模、科技支撑,提质增效”的发展思路。始终坚持“奶业立县,工业强县,旅游活县的发展取向。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整合项目、集中投入,大力培育和扶持投资少、见效快、覆盖面广、效益高奶业、竹木业、菜业、旅游等优势产业。一是要大力发展协会组织。二是要大力发展新型家庭手工业。三是要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四是要大力打造产业经济带增长。同时加大产业化扶贫资金投入,积极争取扶贫贴息贷款指标和科技扶贫资金等专项扶贫资金投入,扩大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优先安排产业基地、科技扶贫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探索建立扶贫产业发展担保公司,创新扶贫产业融资模式,积极开办各种类型的小额贷款业务,为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提供便利的融资服务。

3、加大科技扶贫力度,提高贫困群众的致富能力。

一是科学示范到户的定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让贫困农民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是实现扶贫开发战略目标的关键。特别是贫困村农民文盲、半文盲人口较多,科技文化素质低,对新技术,尤其是对高新技术难以直接掌握和运用。只有用科技示范的办法,使农民信服,取得实惠,以达到农民信科技、学科技,从根本上加快脱贫步伐。二是确定科技示范典型。各乡镇应积极确定、培育和扶持典型。确定示范典型就要选准典型,使之能起到示范作用。培育典型,应积极帮助引进人才,予以优惠政策,在资金上予以扶持。目前采取“两项制度”、“互助资金”、“以奖代补”以及创业贷款扶持等科技示范模式起到很好的作用。三是建立科技示范体系。从贫困县实际出发,建立科技示范园区、科技示范村,科技示范户的三级村科技示范体系。县机关各部门应树立服务意识,县、乡科技干部负责各层次的科技示范户的指导工作。四是明确科技示范任务。科技示范园区一般承担较全面的科技示范任务。即科技创新,引进、培育和提供优良新品种;引进和提供新技术,提供市场信息等。示范对象是贫困乡、村、户。科技示范村主要承担培育和提供新品种;提供栽培、饲养和加工新技术。在乡范围内举办短期技能培育班。主要示范村对象是贫困、特困户。科技示范户主要承担供新品种、新技术和管理经验。

4、项目辐射到户的定位。

项目辐射到户是指扶贫项目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实践证明,过去那种给钱给物的救济式扶贫,只能解决一部分贫困人口的眼前困难。扶贫项目辐射到户改变单一扶贫资金到户的做法,将扶贫资金集中使用,有重点地投放到扶贫项目中去,使项目形成规模,发展为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带动贫困户,项目效益返还到贫困户,用经济杠杆调节和组织贫困户发展生产,促使贫困户农民按市场规律,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道路。二是确定扶贫项目。应根据本地区自然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优势,经过项目评估和论证后确定扶贫项目。一旦上了项目,就要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三是建立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具有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农产品生产,按产业化发展方向,连片规划建设,形成有特色的产业带。县、乡按不同产业建设龙头企业,积极发展订单农业,鼓励发展具有市场潜力的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到乡镇、贫困村建立原料生产基地,用“基地”带农户,为农户提供产前、中、后系列服务,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四是明确项目辐射任务。项目辐射的根本任务是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具体任务是:提供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提供市场信息;提供生产资料;收购农产品;组织劳动力培训;提供就业场所;部分利润返还给贫困户。

上一篇:扶贫互助下一篇:混合功能区论文